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

时间:2019-05-14 07:1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

第一篇: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

鄂州政发〔2010〕8号

鄂州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摘要】

发展目标:以形成一都(吴王古都)一区(大梁子湖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二带(汉鄂高速休闲旅游带和长港旅游示范带)发展格局和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梁子湖品牌为抓手,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湖泊生态特色鲜明、吴楚文化彰显、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和鄂东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提升、区域协作深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旅游战略性支持产业。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达到全市同期GDP的8%以上;提供直接旅游就业达到1.2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6万人。力争培育旅游企业集团1~2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3个、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达到1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强县(区)1个,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10个、星级“农家乐” 300个。

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点)及附近国有荒山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其土地出让金可专项列支用于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行土地使用权40年不变。对旅游设施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其耕地开垦费按湖北省耕地开垦费标准的下限收取。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其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土地出让金按合同约定方式缴纳;非政府单项投资虽在1亿元以下,但对我市旅游业有明显支撑作用的项目,也可以享受以上优惠。

实行税费支持政策:投资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达到有关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广告费用,可根据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依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对旅游饭店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纳入政府采购定点接待服务单位,接受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会务服务。

实施激励政策:对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区)、湖北旅游强县(区)、湖北旅游名镇、湖北旅游名村、4A级以上旅游景区、金叶级绿色饭店、四星级以上农家乐的单位,按纳税关系分别由市区乡镇政府给予特色镇(行业)建设资金奖励;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游船)奖励《按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星级酒店业的若干意见》(鄂州政发〔2008〕18号)执行。对进入全省“五十强”、地接旅游人数年接待在1万人次以上并居全市前三位的旅行社由政府在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获得全市导游大赛前五名、全省导游大赛前十名和全国导游大赛入选,并与我市旅行社或景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优秀导游人员,由政府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两年“优秀导游岗位津贴”;对参加全省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获得前三名、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获得前十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府奖励5000元(单位)、2000元(个人)。

详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意见

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

性支柱产业的意见

鄂州政发〔2010〕8号

各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结合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现就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鄂州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1、充分认识旅游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是当今世界发展前景最广阔的战略性产业之一。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将旅游业定位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从全局的高度,提出了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2010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湖北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发展目标。鄂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加快我市旅游业发展,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转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方式中的先导作用,在扩内需、促消费中的拉动作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促进作用的必然选择。

2、切实增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紧迫感。我国已进入大众化、多样化旅游需求快速增长时期,旅游业正处在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的发展新阶段。全省乃至全国都在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先机,把旅游业作为重要产业规划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我市拥有以梁子湖为代表的丰富的湖泊资源、以吴楚文化为代表的人文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便捷的交通优势,具有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基础和条件,正处在旅游业跨越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仍然存在旅游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旅游产品形式单

一、服务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旅游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旅游业发展与破解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难题有机结合起来,与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推进旅游业成为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

二、进一步明确发展总体思路

3、指导思想。把旅游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更新发展观念为先导,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加快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市场化、规模化和特色化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促进和带动作用,在服务业中的引擎和龙头作用,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实现我市旅游业的跨越发展。

4、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对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管,建立健全市场运作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二是坚持产业联动与区域合作相结合。发挥产业互联和区域互动的共振效应,走产业联动发展、区域合作交流、利益互享共赢之路,加速实现产业升级。三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合理布局,又立足当前、抓住重点、优先突破,全面推进旅游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四是坚持深化改革和不断创新相结合。挖掘旅游业自身潜力,形成快速发展机制,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五是坚持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生态和资源保护,实现科学开发利用,促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5、发展目标。以形成一都(吴王古都)一区(大梁子湖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区)二带(汉鄂高速休闲旅游带和长港旅游示范带)发展格局和打造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力的梁子湖品牌为抓手,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湖泊生态特色鲜明、吴楚文化彰显、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和鄂东旅游集散中心。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主体壮大、产业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素质提升、区域协作深化,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旅游战略性支持产业。到2015年,全市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0亿元,达到全市同期GDP的8%以上;提供直接旅游就业达到1.2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6万人。力争培育旅游企业集团1~2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达到3个、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达到15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省级旅游强县(区)1个,旅游名镇2个、旅游名村10个、星级“农家乐” 300个。

三、进一步强化发展重点

6、科学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按照“两型”社会建设和新时期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修编利用规划,修编《鄂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鄂州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鄂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各旅游度假区、景区规划要全面考虑产品定位、功能布局、线路安排、要素配置等。强化旅游规划管理,维护旅游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旅游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各类旅游规划编制、评审、报批,并监督实施。

7、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市域内城际铁路、快速通道、高速公路重要节点公共设施的旅游功能配套建设。在完善全市干线公路网络的同时,所有景区(点)均要有道路状况良好的公路连接。在市域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城区主要干道,以及通往各景区的公路沿线建立和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开通主城区至全市主要景区(点)的旅游专线车和景区之间的公交环线车;开通我市通往周边地区以及主要客源地城市的客运专线,适时增设营运班次。加快水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整治百里长港旅游通道,打造长港水上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建设完善旅游景区和旅游车站、码头的供水、供电、通讯网点、污水垃圾处理、环境监测、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建设和完善自助自驾旅游服务网络、旅游质量安全监控系统、旅游应急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

8、抓好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围绕做大做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策划建设一批旅游项目。立足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品质运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认真研究、准确把握旅游投资商的特殊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资本转移,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快建设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旅游项目。中心城区要突出旅游城市功能,规划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内容丰富的旅游设施和项目。依托三国吴都风情文化旅游区,加快配套建设“鄂东旅游集散中心”项目,促进鄂东区域旅游协作,形成以鄂州为中心的区域旅游板块。规划建设集文化娱乐休闲街区、特色风味美食街区、旅游购物街区、特色夜市于一体的商务休闲功能区,鼓励发展高星级酒店、品牌连锁酒店和不同特色的主题酒店,建成洋澜湖文化休闲主题公园,推出观赏性、互动性强的具有鄂州特色的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打造城市休闲旅游板块。加快推进梁子湖娱乐岛、梁子湖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水上系列旅游项目、商务会展设施项目、度假饭店项目、游艇俱乐部项目、大型水乡主题公园开发建设,推动梁子湖南岸沼山、青峰山、涂家垴镇等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配套完善休闲娱乐设施,丰富旅游休闲度假产品,延长旅游周期,拉长产业链,形成以湖泊生态旅游为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板块。依托城乡一体化新社区建设和特色农业等资源,规划建设若干不同特色的乡村旅游、民俗文化产业聚集区,推进农家乐、渔家乐集群发展,形成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板块。加快研究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积极推进水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形成研发和产供销一条龙旅游商品板块。

9、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开发模式由单一观光型向以休闲度假为主体的复合型转变,旅游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竞争向综合品牌竞争转变,旅游效益增长模式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旅游行业向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转变。积极拓展旅游新领域,发展旅游新业态,着力发展生态旅游、运动休闲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湖泊旅游、游艇旅游、养身美食旅游、乡村旅游、郊野旅游,以旅游新业态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和利用好“百湖之市”水资源的优势,唱响、唱亮“梁子湖”品牌,做好做大“水”文章,着力开发以梁子湖水为主体的系列旅游产品和水体经济,加速梁子湖旅游产品转型升级。红莲湖旅游新城和梧桐湖旅游新区要以国际化的视野建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加速向运动休闲、商务会展高端旅游转型。西山景区要整合鄂州吴都文化博物馆和沿江三国吴都风情观光带,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旅游经营与服务项目跟进,按4A级旅游景区的标准规划建设,着力打造三国吴都风情文化旅游区,加快向文化休闲旅游转型。莲花山旅游区和葛山森林公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向养生、康体休闲旅游产品转型。

10、促进旅游产业联动发展。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思想,把旅游业放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大格局中来谋划,放在产业升级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要充分考虑旅游功能,植入旅游基因,赋予旅游内涵,使城镇建设风格个性化、功能人性化、建筑景观化,寻求城镇文明和旅游发展的和谐共生。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考虑旅游业发展的要求,规划要与旅游相衔接,基础设施建设要与旅游相配套,环境建设要与旅游相适应,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新农村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大舞台。做好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吴楚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把文化注入到旅游业各环节和旅游业发展全过程,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和旅游资源文化化,使鄂州的山名起来、鄂州的水灵起来、鄂州的城镇靓起来、鄂州的乡村雅起来、鄂州的历史名胜古迹活起来。

11、创新旅游发展体制机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顺应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机制,强化政府的规划引导、宣传推广、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由分散管理向统筹管理转变,逐步形成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

推动梁子湖生态旅游区综合执法管理试点,强化旅游综合管理。梁子湖区要先行一步积极参与全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景区体制改革,探索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和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大胆探索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新路子。要进一步推进西山景区和莲花山旅游区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景区经营机制创新,依法推进景区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引入大的战略投资者,促进旅游景区产业化经营。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融资机制,积极探索建立多元投资渠道,搭建旅游业发展融资平台。建立旅游项目绩效评估与退出机制,防止旅游资源低水平开发和非法囤积旅游资源,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益;建立旅游项目享受优惠政策和项目进度挂钩制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积极培育旅游中介机构,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政府管理与行业自律有机衔接、良性互动的局面。

12、加强旅游产业素质建设。以游客满意度为基准,在全市旅游行业全面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纲要》,大力推进依法治旅,健全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和质量监督网络,加大旅游市场综合治理力度,规范旅游企业经营行为,开展打击非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强买强卖等不良行为,维护游客合法权益,优化旅游消费环境。开展行业文明创建和诚信建设,实施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购物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农家乐、渔家乐和导游人员等诚信等级信用评定制度,逐步建立以游客评价为主的旅游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高游客满意度。着力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开展“旅游名县(区)、名镇、名村、名街、名店创建和景区创A,饭店、旅行社、农家乐、旅游厕所创星,导游、厨师、酒店服务员创优”等达标创建和旅游质量等级评定活动。加强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强化各类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实用人才培养,对旅游从业人员开展经常化专业培训。制定旅游人才引进办法,大胆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和完善旅游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旅游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旅游职业经理人市场。把旅游专业大学生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我市旅游产业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3、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放宽旅游市场准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积极推进旅游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团队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具备条件企业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并购等方式,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企业集团,促进旅游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支持旅游企业与国内外旅游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逐步融入国内外旅游产业链。鼓励省内外品牌旅行社来我市经营发展;鼓励市内旅行社以产权为纽带,实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14、加大旅游市场营销力度。坚持以国内旅游为重点,大力开发国内旅游市场,深度开发周边旅游市场,重点开发武汉城市圈旅游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努力拓展海外旅游市场。实施品牌营销战略,着力打造梁子湖品牌,使其成为鄂州湖泊生态、旅游、农副产品、高端居住的代名词。通过规划编制、面向社会征集等方式确定我市旅游与城市统一的主题形象。围绕梁子湖品牌和主题形象进行CI形象识别系统设计、策划、包装、营销。把梁子湖品牌和主题形象宣传体现到全市对外宣传、文化交流、经贸活动和旅游促销等各个方面。实施旅游宣传“六个一”工程(一部电影、一台大型演艺、一首歌、一组宣传片、一张导游图、一套书)。把传统促销方式与网络营销、联合营销、事件营销等现代手段结合起来。宣传、城管部门要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公共媒体开设旅游栏目,在城市客流集中地段加大户外旅游公益广告宣传,营造旅游城市氛围。要充分利用开通至武汉城际铁路,与全国高铁联通成网的“高铁时代”机遇,加大在武汉火车站的宣传营销力度,并主动到客源地进行宣传促销活动。打造以“中国?梁子湖湖泊生态文化旅游节”为主体的节庆品牌,举办“梁子湖捕鱼节”、“梁子湖湖鲜美食节”、“梁子湖湿地文化节”等系列旅游节庆活动。鼓励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举办各类地方特色的旅游节事活动,充分发挥旅游节事活动影响力,提升鄂州旅游形象。

15、推进实施科技兴旅战略。加强鄂州旅游发展的科学研究,有针对性地与国内外旅游研究机构和省内外旅游院校建立长期的旅游科研协作关系,开展旅游重大应用课题研究,为我市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旅游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旅游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完善鄂州旅游网功能,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信息咨询、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投诉受理,使之成为公共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完善旅游统计制度,建立旅游统计监测体系。实施旅游节能节水减排工程,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创建绿色环保旅游企业,倡导低碳旅游方式,积极推进旅游业低碳发展。坚持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并重,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6、加大旅游投入。各地要把旅游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市政府旅游专项资金,将重点用于A级旅游景区(点)和新建重点景区(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规划编制、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发展奖励和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在2010年预算基础上逐年递增。要重点研究各行业项目与旅游重点项目的衔接和集成,对社会投入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17、加大金融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旅游企业的支持力度,对新建、扩建、改建旅游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拓宽旅游投融资渠道,采用项目特许权、运营权、旅游景区门票质押担保和收费权融资等方式,扩大融资规模。支持融资担保机构为旅游企业贷款提供担保。鼓励采取BOT等多种方式融资,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18、实行土地优惠政策。在建设投资和绿化工作到位的条件下,对以有偿方式取得旅游景区(点)及附近国有荒山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其土地出让金可专项列支用于植被恢复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实行土地使用权40年不变。对旅游设施建设确需占用耕地的,在保证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其耕地开垦费按湖北省耕地开垦费标准的下限收取。非政府单项投资1亿元以上的旅游项目取得土地使用权,其植被恢复费、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受益地方政府按适当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土地出让金按合同约定方式缴纳;非政府单项投资虽在1亿元以下,但对我市旅游业有明显支撑作用的项目,也可以享受以上优惠。

19、实行税费支持政策。投资经营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企业、投资旅游景区开发达到有关条件的企业,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宣传广告费用,可根据有关规定税前扣除。旅游商品生产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依照规定实行加计扣除。对旅游饭店执行与一般工业企业同等的用电、用水、用气价格。旅游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按有关政策规定予以财政补贴。旅游企业排放污水达到国家或地方排污标准,并已进入城市污水管网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符合条件的旅行社纳入政府采购定点接待服务单位,接受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委托,为有关公务活动提供交通、住宿、餐饮或会务服务。

20、实施激励政策。对被评为中国旅游强县(区)、湖北旅游强县(区)、湖北旅游名镇、湖北旅游名村、4A级以上旅游景区、金叶级绿色饭店、四星级以上农家乐的单位,按纳税关系分别由市区乡镇政府给予特色镇(行业)建设资金奖励;四星级以上旅游饭店(游船)奖励《按鄂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星级酒店业的若干意见》(鄂州政发〔2008〕18号)执行。对进入全省“五十强”、地接旅游人数年接待在1万人次以上并居全市前三位的旅行社由政府在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中给予奖励;对获得全市导游大赛前五名、全省导游大赛前十名和全国导游大赛入选,并与我市旅行社或景区签订了劳动合同的优秀导游人员,由政府按每人每月300元的标准给予两年“优秀导游岗位津贴”;对参加全省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获得前三名、全国旅游服务技能大赛获得前十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政府奖励5000元(单位)、2000元(个人)。

五、强化组织保障

21、切实加强领导。成立鄂州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由市长担任,常务副主任由常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由分管副市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定期研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全市旅游业发展。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具体日常工作。市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关部门分工落实方案,并督促实施。

22、优化发展环境。市直各部门要明确管理权限,杜绝多头执法,积极配合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对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禁止向旅游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旅游发展环境。

23、加强监督考核。完善旅游产业发展目标任务责任制,把旅游发展目标任务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评体系。开展年度旅游发展先进乡镇评选活动。建立表彰奖励和问责制度,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工作不力、措施不落实,严重影响旅游产业发展的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实行问责。

二〇一〇年八月二十日

第二篇:战略性支柱产业下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战略性支柱产业下的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马东艳

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世界第四大出境客源国。为了顺应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旅游业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强对我国旅游业全局性、战略性的把握,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中国旅游业在未来几年到十几年达到和超过现在一流世界旅游强国发展水平的目标,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提出新时期重大战略举措,即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将旅游业定位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

一、对战略性支柱产业定位的理解和认识

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在国家产业群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产业,其成长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方向,对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支撑作用。战略性支柱产业包含战略产业和支柱产业两个层次。所谓“战略产业”,一般界定为攸关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死存亡而“不得不”发展的产业,其具有发展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指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具有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支柱性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1],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

将旅游业定位成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基于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巨大的潜力优势而做出的英明决策。旅游业上升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既是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应对金融危机等方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长远之策。只有准确把握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依据和内涵,才能充分发挥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二、我国将旅游业建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业的脆弱性而引发的旅游波动性

旅游业的脆弱性是指旅游业对外界的干预和变化比较敏感,容易受到战争、恐怖主义、政治**、经济或金融**、自然灾害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干扰和外部环境变化的胁迫,引起旅游供给和需求的重大波动,使本来稳定与均衡的旅游市场陷入混乱。造成旅游业脆弱性的原因是:各种突发事件具有极大的不可预见性以及旅游产业的高度依赖性和综合性,导致旅游业的外在制约因素太多,极易产生连锁反应,使旅游业成为一个社会中最为敏感的环节,这种情况下,旅游业相对被动,又缺乏引导市场消费的能力,使旅游业的脆弱性进一步显现

[7]。由旅游业的脆弱性而引起的旅游波动性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二)距离战略性支柱产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般而言,战略性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一般为5%以上,对区域经济增长起关键作用;二是需求弹性高、市场扩张能力强,弹性系数大于1.0,发展快于其他行业;三是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就业机会多,能解决更多人口的就业问题;四是产业带动性强,关联度高,长期预期高效果好,能够诱导新产业的崛起,对所处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广泛影响;五是节约能源和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2]。而国家把旅游业定位成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综合性强、发展潜力巨大、关联度高、能源消耗低、产业贡献率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优势。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五个特征中,第一个指标是最为关键的硬性指标,即旅游业的总收入必须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以上。但由于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中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旅游企业小、散、弱;社会资金进入旅游市场

困难,在直接投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存在诸多限制等问题;使得旅游市场不旺,旅游供给远远小于旅游需求,这严重束缚了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协调发展,使得我国旅游业整体效益不高。

(三)旅游市场中存在的其他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首先,国内旅游市场人均消费水平低。虽然与入境旅游市场和出境旅游市场相比,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基数很大,但是人均消费还处于低消费、低层次的水平上。同时,农民旅游需求缺位。农村居民还没有成为普遍意义上的旅游消费主体,一个占国家居民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消费需求还没有拉动起来,使农村旅游市场爆发式的增长尚需假以时日。其次,我国旅游生产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差”的状况,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少龙头企业,没有大型旅游集团品牌,从而造成旅游产业集中度偏低,竞争能力较弱。再次,旅游产品单一,特色不突出,旅游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能满足现代旅游新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多功能的具有文化附加值的旅游项目还没有完全培育起来。最后,旅游服务质量差、旅游法规不健全,旅游市场监管执行不到位等,导致景区和旅行社还存在乱收费、导游利用导购收取回扣、违规行为屡禁不止、旅游市场秩序较乱等问题的存在,从而大大抑制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三、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对策

旅游产业是推进我国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战略选择。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业,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世界竞争力,将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3],实现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目标,需要多策并举。

(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危机管理模式

旅游业的脆弱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旅游产业固有的内在属性,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在矛盾。旅游业的脆弱性暴露出旅游产业内在不稳定性的缺陷,凸显了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一旦脆弱性超过某一临界阈值,就可能酿成旅游危机,形成产业风险,从而严重影响到旅游产业的发展[4]。为了更好地应对旅游脆弱性而引发的旅游波动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加大对旅游脆弱性理论和实践研究,学习和探索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应对旅游危机事件的成功经验和危机处理的各种方法,促使旅游业产生应对危机的弹性及战胜政治、经济动荡或自然灾害的强劲力量。其次,从中央到地方要完善旅游危机事件的政策和资金储备,从组织和机制上完善危机管理系统,制定权责明晰的旅游危机反映机制,以及科学、准确的旅游危机干预和应对策略[5]。同时,建立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和机制,加强外界与受到危机负面影响的特定目的地的信息沟通,让公众及时准确了解旅游危机的最新消息,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最后,旅游企业要做好危机期间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策划和加大危机过后的风险管理力度,以便在危机过后促进旅游危机事发地旅游业的快速复苏[6]

(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

目前,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主要瓶颈,就在于缺乏具有较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管理优势以及较强的市场占有率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这不仅阻碍了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步伐,也妨碍了我国由亚洲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的宏伟目标。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旅游集团。这就需要依据旅游市场基本运行规律,积极尝试各种途径和方法,探索培养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主体的新路子。首先,以现有旅游企业为依托,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资产划拨、合资合作、兼并以及流程再造等方式,推进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产权制度改革,对束缚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进行重组和优化,加快推进全国旅游业从规模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其次,支持一二产业中各类大企业向旅游业转型,进一步扩大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同时引进一批旅游企业,通过规模拓展,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开辟旅游集团化发展的新空间。最后,积极探索区域旅游集团发展战略,使旅游集团形成地理网络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加强旅游业的要素整合、产业整合和区域

整合的力度,构建大旅游格局。从而实现旅游企业集团的跨系统、跨地区、跨国界的经营与扩张,最终达到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目的,促进旅游产业总体经济效益的提升和整个旅游行业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四)提高旅游行业信息化建设水平

旅游信息化建设是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升我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旅游业是信息密集型和信息依托型极强的产业。运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旅游业效益最大化成为我国旅游业缩小与世界旅游强国差距,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旅游业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加速旅游业中电子商务建设。利用电子商务一方面可以使旅游者通过计算机预订系统(CRS)、3G技术、互联网或内部网站,咨询或查询与旅游相关的交通、食宿、旅游景点、旅游产品、旅行社、旅游线路等相关方面的实时动态信息,并实现在线咨询、在线预订、在线支付、在线交流、在线投诉处理等电子商务系统功能,实现旅游价格信息透明化、支付方式便利化,有助于提高旅游交易效率和顾客满意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根据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客户数据库所提供的信息,依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偏好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旅游企业的经营服务水平并加速优化产业结构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我国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运用3S和RFID信息技术,时空分流导航管理技术与环境检测保护管理信息技术,根据空间的相对静态性和时间的动态性,依据同一空间具有不同时间人流分布的原理,利用时间移动形成的相对“空置”空间,对游客和景区车辆的相对均衡分布和有序运动进行调度和分流导航。通过对大量游客及车辆形迹行为的有效引导、监控和科学管理,防止某些旅游景区或景点出现人流、车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而造成交通拥挤、景区超载、服务质量下降、安全隐患突出等问题。

(四)加大政府引导旅游业发展的力度

构建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要特别加强政府对旅游业的综合协调、宏观指导和市场监管。第一、要加大政府对旅游的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政府雄厚的财政实力,加大对旅游宣传推广、人才培训、公共服务的财政支持力度,对社会投入的旅游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并从产业政策、财政、信贷和资金等方面为旅游业这个新经济增长点的成长和其产业地位的提升提供动力和政策保障。第二、加大科技投入力量。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与法规,积极鼓励和扶持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另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科研的资助力度成立旅游科研专项奖励基金、增加旅游科研项目的数量、提高重大课题的立项率。第三、政府要创造有利于公平竞争、有利于创新的政策环境。一方面要打破社会资金进入旅游行业的政策壁垒,使社会资金能够在旅游产业中自由流动;另一方面,推动旅游融资机制创新,大力发展旅游资产评估、旅游担保等旅游金融服务组织。第四、完善旅游立法与监管力度。为了有效解决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导游人员行为不规范的问题,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保障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应尽快制定一部符合我国旅游业实际情况的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旅游法规。同时对旅游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进行梳理,通过机制和体制改革,建立符合我国旅游业发展规律的一体化、规范化、高效化、优质化的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对旅游市场的监管与执行力度,来改善我国旅游法规不健全,旅游市场经营秩序混乱的局面,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第五、建立对农民旅游的优惠政策。目前,收入水平低是限制农民旅游的最主要的因素。这就需要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建立对农民出游的优惠政策,刺激农民的旅游消费的欲望,使其产生出游的动力,在此基础上推出价格适度符合农民需求的旅游产品,从而推动农民旅游市场的开拓[7]。同时依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制定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有效防止旅游开发中低档次重复建设的盲目行为、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滥开乱挖的破坏行为,从而保障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8].(五)加大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力度

当前,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就是旅游需求远远大于旅游供给,大众消费的热点,正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并重的大众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了推进旅游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建设步伐,就必须加大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研究力度,从而着力解决这一矛盾。首先,需要在产品体系建设上加大投资力度,针对不同客源市场需求,设计出具有多元化、个性化、复合性、交叉性、新型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其次,积极探索实现旅游经营模式由单一形式竞争向综合品牌竞争转变,旅游效益增长模式由单一门票经济向综合产业经济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由单一旅游行业向联动发展的大旅游产业转变,从而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的功效,提升旅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最后,要深入挖掘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文化旅游热点和品牌。,创建一批旅游文化热点和品牌,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培育新的消费热点,来适应因旅游的变化和创新非常快,新概念层出不穷而来带的对旅游的新需求,提高满足不断升级的游客需求的旅游供给水平

四、结论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大产业,将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是历史的抉择、现实的抉择和发展的抉择。目前,我国旅游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多重政策给力、多重力量推动的黄金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应牢牢把握住旅游业发展的全新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原则,把旅游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使旅游业成为推进我国经济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不断开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局面,从而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做出新贡献。

参考文献:

[1] 殿廷、王丽华、王素娟、朱桃杏、王瑜.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战略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0,(9)..[2] 李伟.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如何定位[J].商业经济评论,2010,(4).[3]姚春晓,赵文清.均衡主张:旅游业和谐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索[J].旅游经济,2010,(8).[4]王兆峰,杨卫书.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11).[5]黄瑾.论旅游危机管理机制的建立[J].社会科学家,2003,(7).

[6]吕利军,王嘉学,袁花,肖波.典型旅游城市环境脆弱度评价与旅游发展对策分析—以昆明市为例[J],旅游研究,2009,(2).[7]温碧燕.区域旅游业可持续竞争力的结构方程模型及实证[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3).[8]陈曦,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J],旅游经济,2007,(7).[作者] 马东艳,女,河北承德人,旅游管理博士,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攀枝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经济管理。

联系地址: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邮编617000,电话***,邮箱:madongj@126.com.

第三篇: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陈肇雄

《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6日07 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增强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刻不容缓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表明,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国际金融危机打破了世界经济原有的格局,国际经济环境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发达国家试图调整需求结构,改变过度依赖负债消费的发展模式,通过增加中小出口企业贸易融资、有条件放松高科技产品出口管制、迫使贸易伙伴扩大市场开放以及货币贬值等手段扩大出口;大力推进“再工业化”,大幅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新能源、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竞争制高点。适应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抢占未来科技和经济竞争的战略制高点,赢得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迫切需要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与此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制约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难以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不断跃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但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我们清醒认识、科学把握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全球经济结构变化互动性不断增强的情况下,世界范围内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等,都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风险,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

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结构性

矛盾明显暴露出来,主要是:在需求结构方面,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失衡;在产业结构方面,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物质资源投入,自主创新能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在区域结构方面,区域发展差距拉大与区域产业同构现象并存;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制约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供了动力、创造了条件。但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金融体制和资本市场改革有待深化等体制机制中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制约因素。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要找准突破口、把握着力点,努力实现在调整中谋发展、在发展中促调整。

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多、幅员广、市场回旋余地大,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升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坚持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使投资更多地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自主创新倾斜、向节能环保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收入水平的提高支撑消费需求的扩大。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服务业现代化,促进三次产业协同发展。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新化发展。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效益型农业、设施先进的科技型农业、资源节约的节约型农业和环境友好的生态型农业,促进农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新型产业发展。紧紧围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科技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龙头型、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建设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优、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促进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重点加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突出空间立体化、功能多样化、建设集约化,增强城镇要素集聚和产业承载功能,优化城镇空间和产业布局,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流动,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优化发展

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的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培育和发展一批城市群,打造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应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掌握一批重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标准。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业、创新示范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培养和集聚创新型人才,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战略与培养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壮大创新型人才队伍。

建设“两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应按照技术水平高、资源利用率高、投入产出率高、产品附加值高的要求,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的“两型化”改造和“两型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建立“两型”生产体系,努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正确处理转变生产方式与转变生活方式的关系,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增强人们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推广使用绿色产品、节能产品,倡导适度消费、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消费、奢侈消费,养成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习惯,推动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文明消费模式。建立生态教育机制,树立全民生态文明观,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素养。

优化社会管理。我们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问题,既有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制约,也有社会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应重视优化社会管理,切实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筑牢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社会基础。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创新体制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在于创新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制度安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和活力。积极稳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更好地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支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轨道上来,引导和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共促经济结构调整的新格局。

(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

第四篇:中国金融助推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报2010.08.20

中国金融助推旅游业建设战略性支柱产业

摘自:中国旅游报2010.08.20

一、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融资授信支持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要求,银监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力度。一是切实加强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在银监会的引导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支持旅游业纳入总体业务发展战略,对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盈利能力较强、经营管理规范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特别是对旅游行业中资质较好、竞争优势明显的龙头企业加大支持力度。如,工、农、中、建等大型银行已明确将旅游业列为2010年应积极进入的行业类别,由各地分支机构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提供信贷支持。交通银行针对酒店业、餐饮业、旅行社、旅游景点等四类旅游企业确定了不同的授信标准和授信方式,加大信贷支持力度。2010年3月末,招商银行在旅客运输、酒店、餐饮、旅行社、会展、旅游景区管理、文物及文化保护、休闲健身娱乐等旅游相关行业的贷款余额已达125亿元,在上下游相关行业(包括旅游职业培训、游乐设施制造、休闲体育用品制造、工艺品制造、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等)也有大量信贷支持。北京农商行在其信贷政策中已明确提出,择优支持风景名胜区相关管理企业和配套旅游企业,重点支持有竞争优势的休闲旅游特色企业和民俗旅游项目。二是大力推动旅游业综合性授信业务。对于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因地制宜,综合运用了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贷款、票据贴现服务、出具保函、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经营性物业抵押融资等多种授信支持,同时还大力协助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和中期票据,帮助旅游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财务结构。如,华夏、兴业、光大等银行为支持旅游项目发展,开发了包括融资授信、资金结算、现金管理、机构理财、信用卡支持等在内的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由旅游企业根据自身需求自由选择相关服务组合,既节约了企业资金成本,又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率。

三是完善旅游业配套金融服务。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增加对旅游企业信贷资金投放的同时,适当简化审批手续,部分机构还专门开辟了旅游贷款绿色审批通道,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如,招商银行建立了对旅游企业的快速审批、快速放款的贷款审查核批制度,邮政储蓄银行定期开展旅游产业研究工作,对信贷人员进行旅游行业知识的相关培训,大大缩短了贷前调查的时间。浦发银行与120多家旅行社开展了质量保证金业务,一方面严格遵守旅游局对旅行社保证金管理的相关要求,另一方面为旅行社提供“一笔保证金两种计息方式”的服务,将每笔保证金按不同比例分别存入两种年限的定期账户,既增加了企业利息收入,又使资金使用更加灵活,受到了相关旅行社的充分肯定。四是增加农村旅游业的信贷投入。目前,各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服务社区的旅游业企业贷款增幅与当地第三产业增长相适应的原则和本地旅游业发展指导目录,广泛开展对旅游项目、旅游产品的分类调查和上门服务,充分发挥小额贷款业务优势,增加了对“农家乐”、“采摘园”、特色餐饮、观光农业等旅游服务农户和相关企业的贷款,提高了农村金融机构对旅游业的贷款覆盖面。如,天津蓟县九山顶风景区的常州村,在蓟县农信联社的支持下,组建信用共同体,发展以“农家乐”为特点的旅游业,截至2010年3月末蓟县常州村已获贷款支持2630万元,带动了周围整个北部山区旅游业的发展,常州村拥有100万元以上资产的家庭已达到42户。

二、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给予中小企业贷款优惠政策支持

目前,银监会与财政部已经联合推动出台了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不良贷款本息减免、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专项扶持政策。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支持旅游行业的中小企业发展,对于符合中小企业划分标准的旅游企业,采取相关支持政策。一是成立了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团队,专门从事相关中小企业的授信支持工作;二是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签署协议,对不能提供抵押担保的旅游行业中小企业贷款,由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解决担保难问题;三是根据旅游企业所处行业和业务种类的现金流特点,扩大分支机构的授权范围,简化部分贷款程序,提高贷款调查审核工作效率,缩短旅游企业获得相关金融服务的时间,并在利率浮动方面给予优惠。如张家口市商业银行

对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实行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下浮10%的措施予以支持。

三、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银监会印发了《关于当前调整部分信贷监管政策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的通知》(银监发〔2009〕3号),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因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予以信贷支持。因此,对有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暂时出现经营困难的旅游企业,我会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相关规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如,民生银行在北京首都旅行集团因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出现经营困难时,充分考虑该集团经营管理较为稳健的实际情况,将对其授信额度维持在16亿元的水平,保证了该集团在行业波动时期的持续经营,为其2010年的经营业绩恢复打下了良好基础。截至2010年一季度末,盛京银行不仅为国家级旅游区沈阳市怪坡风景区提供了112万元贷款支持,而且协助企业对景区已有的经营项目进行科学分析,推动了景区配套功能的合理开发,帮助该景区顺利渡过难关;四川绵阳商行对当地旅游公司发放的项目贷款700万元,因受“5·12”地震影响形成了不良贷款,地震后,四川绵阳商行根据其特殊情况再次给予授信支持,协助进行灾后恢复经营,使其经营状况有所好转,逐步走出了困境。

四、进一步完善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

为推动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银监会根据国务院有关要求积极推动建立了融资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初步建立了与各省(区、市)监管部门的工作指导关系和联络渠道,组织召开了多次联席会议和联络员会议,促进各方在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含旅游企业融资担保等信用增强体系)的主要问题上逐步达成共识。同时,根据国务院的相关政策,银监会在深入进行专题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为依托融资担保业务推动对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相关行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五、拓宽融资渠道,对商业性开发景区开办依托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等质押贷款业务

为拓宽融资渠道,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旅游景区有效抵押品不足但有一定现金流的特点,按照客户层级探索多元化的担保方式,不仅将收费权作为银行可接受的有效权益押品,而且针对旅游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综合使用专业担保公司担保、房地产/土地使用权抵押、现金和有价证券质押、一般法人保证、景区经营权和门票收入质押、版权质押等方式,开展质押、抵押、担保等方面的创新,为有效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难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如,建设银行和锦州银行采用景区索道门票收入抵押方式,今年以来为千山风景名胜区授信1600万元,推动了该景区的快速发展。交通银行针对文化旅游等九大行业的中小企业创新性地提供了版权质押贷款,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部分政府贴息专项资金的支持,有效降低了相关旅游企业融资成本。华夏银行根据旅游中小企业和中小客户较多的特点,形成了“快捷贷”、“循环贷”、“增值贷”、“个人商用房按揭贷款”等多种金融产品,满足了中小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民生银行探索开展了针对成熟商业性景区的节能环保、设备升级相关的质押贷款,同时,鼓励分支机构加大对当地装备制造业细分市场的研究,对中小型旅游装备制造企业通过订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等产品创新提供“一揽子”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目前富滇银行对云南省旅游行业景区收费权质押贷款授信额度已达到2.5亿元。承德银行以门票收费权质押方式向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和世界文化遗产承德市普宁寺发放贷款500万元用于寺庙内部维护修缮,促进了银企双赢。

六、鼓励中小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以互相联保方式实现小额融资 兴业银行出台《小企业联贷联保管理办法》,逐步解决中小企业和乡村旅游经营户融资困难的问题。华夏银行联贷联保贷款实行“自愿联合、多户联保、依约还款、风险共担”的原则,推动旅游行业的相关中小企业选择合适伙伴共同申贷,既解决了担保难问题,又能方便地使用资金,节约财务成本。民生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事业部制定了支持旅游业的信贷政策,对拥有自然或人文特色旅游资源的地区,鼓励分支机构在资产组合中适度配置对该地区从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或重点旅游项目开发的中小企业授信,并适度配置相应的中长期信贷指标;鼓励分支机构研究旅游服务市场的模式创新,对具有品牌发展潜力的中小旅游管理商或品牌加盟商给予适度的经营性物业配套信贷支持。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开展符合县域和农村旅游业金融服务需求的金融创新,发挥小额信用贷款证的载体功能,发

放乡村旅游经营户小额贷款,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同时,以“经营公司+景点+农户”方式对旅游相关配套经营农户发放贷款,以联保、互保等方式为乡村旅游经营户提供优惠贷款。

七、鼓励消费金融公司在试点过程中积极提供旅游消费信贷服务

根据银监会《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消费金融公司可向曾从本公司申请过耐用消费品贷款且还款记录良好的借款人发放用于家庭旅游等事项的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目前在我国已有三家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业,将向符合借款条件的借款人发放旅游消费信贷。

八、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企业开展多种方式的业务合作,探索开发适合旅游消费需要的金融产品,增强银行卡的旅游服务功能

在银监会的积极引导下,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增强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功能,在现金管理、本外币结算、外币汇兑、个人信贷、旅行社质量保证金、金融顾问咨询、旅游年卡、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等服务领域与旅游企业开展各类业务合作,探索开发了大量适合旅游消费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还加快旅游服务企业的资金流转、利用银(社)团贷款方式,加大对旅游景区、旅游业开发项目、旅游业相关企业、农产品批发、零售商品市场建设、加快农产品流通销售等方面的金融服务支持。如,工商银行吉林分行在个人网上银行页面开通了沈阳地区旅游景点的在线支付功能,使游客足不出户即可购买部分博物馆门票和纪念品,方便了企业和游客。中信银行积极与海外旅行社、青年国际旅行社、康辉国际旅行社等全国百强旅行社达成战略合作协议,2010年以来已成功办理30笔旅游保函业务。兴业银行根据国家政策要求修订了《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办法》,为旅游业酒店装修改造提供了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天津银行业结合天津市总体规划,采用银团贷款方式,为20个重大旅游项目、需新建和改造的20家星级酒店工程提供了500亿元融资支持,目前天津极地海洋世界即将开业。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在为旅游产业提供传统的信贷支持的同时,还积极为旅游产业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顾问服务,为符合上市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协助资本市场融资、并购重组、财务顾问等服务,为符合各类市场条件的旅游企业提供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服务。

为满足商旅客户需求,支持旅游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与各地政府和旅游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旅游类借记卡和信用卡产品,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改善用卡环境,增强银行卡旅游服务功能。一是推出旅游联名卡产品,加快拓展与各地旅游特约商户的金融合作,对持卡客户给予旅游景区附近住宿、餐饮、购物等指定商户的折扣优惠,刺激旅游消费,带动当地旅游经济。二是开展旅游项目营销活动,拓展旅游市场,以发行旅游类银行卡为契机,宣传知名旅游城市和景点,提高当地旅游市场知名度,营造“关注旅游、支持旅游、参与旅游、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三是改善用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服务渠道,向客户提供通存通兑、应急取款、紧急救援等各项服务,提供了便利快捷的旅游业用卡环境。

下一步,银监会将继续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旅游业发展的政策要求,指导和督促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实际,提供更加丰富、高效、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扎扎实实地推进各省(区、市)旅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五篇: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区别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本身成长性搞有高创新率,对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转换有关键性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

支柱:总产出中占比较大的产业。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新兴产业又称朝阳产业,(按产业发展趋势进行的产业分类)

高技术产业(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

课本:新兴产业不断取代传统产业,并成为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技术革命。技术革命加快了工业结构的变换过程,使得新兴产业出现的间隔比以前大卫缩短。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差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都具有技术密集、创新驱动的特点,但两者在产业的性质、内涵、范围、目标和发展阶段等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超出传统产业、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而高新技术产业则是在传统产业经济形态下的技术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

1.1 产业性质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它的生态性。二是循环性。三是智能性。(自动化)四是福利性(产量最大化,福利最大化)

1.2 产业发展的阶段不同(刚刚兴起而且发展速度很快的产业,目前技术水平还较低,产业规模还较小,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形成或成长阶段)(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大都已进入产业生命周期的成熟期或快速成长期。

1.3 产业范围和领域不同

五大类高新技术产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航空航天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六大准则

国家意志准则、市场需求准则、技术自主准则、产业关联准则、就业带动准则和资源环境准则

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已演变为一个研发活动较少的加工制造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节能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作为国家层面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我国传统高新技术产业虽在部分领域有所交叉和重合,但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未来 10 ~ 20 年高成长的新兴产业,是与传统所言的高新技术产业范围领域是有较大区别的。

下载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推进旅游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

    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近几年来,我州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产业基础薄弱、景区(景点......

    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 李焕荣 为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09年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织调查组,于7月上旬至8月......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加快推进旅游业发展,根据县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组织调查组,于7月上旬至8月初,对我县......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意义

    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 众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 发展文化......

    加快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以“林果业管理增效年”为契机 加快培育农民增收支柱产业 根据《XXXXX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XXXXX领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各乡镇场开展以“林果业......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2012—2015) 为加快推进句容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我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句容市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

    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

    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 决定 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旅游业在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作用,现......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意见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