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

时间:2019-05-14 07:40: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

第一篇: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

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

2013年03月31日 23:29 来源:湖南大学学报 作者:蔡乐苏 尹媛萍

更多 12人参与1条评论 分享到:

本文摘自:《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作者:蔡乐苏 尹媛萍,原题:《反抗帝国主义的另一条道路:论蒋廷黻的琦善研究》

在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远逊于林则徐。头一次以琦善为主角并且还为他说了一些好话的,当推1931年蒋廷黻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了。对此当时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评。1980年以来,这种褒贬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现。实则蒋廷黻后来还在一些文章中继续讨论过这个问题,下面就先总结一下他的基本观点。

一蒋廷黻关于琦善的基本观点

蒋廷黻主要从军事及外交两个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言行及功过。军事上主要有三个问题:首先,琦善应负撤防的主要责任吗?其次,琦善到底有没有开门揖盗?最后,琦善有没有拒绝增兵、陷害忠良?他认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达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间,撤防诚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责任不能归诸琦善,更不能归诸他一人”。其二,说琦善开门揖盗有失偏颇。谈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军心,且思„激励士气‟;不仅未撤防具,且派员前往虎门„妥为密防‟”。谈判渐趋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弃谈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强军备。在两种矛盾的策略下,广东的防务呈现出偏重于虎门以内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从事,结果于国内国外均不得谅解,终致开战。从大角、沙角之战与虎门之战的战况来看,中方“失败的理由不在撤防,因为炮台上的兵实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训练及炮的制造与安置不合法。失败之速则由于关天培忽略了下横档”。“中国的策略只图以台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实先以台攻台。”“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预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总起来说,琦善在军事上的表现“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当时战斗力“远不及英国”。不过蒋廷黻也承认,虽然客观上琦善没有撤防,没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观看法上,对于战争是十分悲观的。

蒋廷黻对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给予肯定的,认为“他的外交有时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独到处”。一是尊重英国人;二是基于中英实力的悬殊而坚持以交涉的方式来结束冲突,堪称“中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三是当谈判破裂后,签订了一个实际上令英国政府极为不满的《穿鼻草约》,与后来的《南京条约》相比,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胜利”。

在后来的《中国近代史》中,蒋廷黻进一步以“抚夷派”来指称琦善一类主和的官员,而以林则徐为“剿夷派”的代表。二蒋廷黻在琦善与鸦片战争研究上的贡献

从1923年留美归国任教于南开大学伊始,蒋廷黻就立志从事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的奠基性地位毋庸置疑,但鉴于外交史的特殊性质,蒋廷黻认为,没有中国史料的中国近代外交史是很难做到公平与真实的,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搜集中国方面的史料。故宫档案的开放使他如获至宝,往返于京、津两地加以阅读和抄写;1931年任教于清华后,更主持购买这些档案,并将范围扩大到坊间各种私人信件与档案,为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中国化和科学化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热比。

蒋廷黻认为,在这些档案中,《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无疑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外交史最有力的史料支持。原因有四:第一,相较于之前中外已知的史料(包括已出版与未出版的),《始末》从史料的可信度而言,是好于“次料”的“原料”,即原始材料而非道听途说;第二,就中国近代外交的特点来看,甲午以前的中国外交尚有一定的自主权,因此中方的资料能带来学术上的新贡献;第三,《始末》不仅系统,而且所披露的谕令的数量远远超过此前同类书籍,如《东华录》、《圣训》等,也就是说,提供了大量新史料;第四,《始末》是官方文件,因此有些在私人文集中被抹去的奏稿,在《始末》中却全文保留了下来。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批档案、没有《筹办夷务始末》的发现,蒋廷黻要进行琦善研究是不太可能的。马士书中对琦善的言行的叙述只有只言片语,甚至可以忽略不计,更谈不到有什么史料了。而国内对琦善的评价又一边倒:妥协、投降、开门揖盗。相比于国内外对林则徐的巨大兴趣而言,琦善与鸦片战争的这段历史十分单薄。利用故宫档案,蒋廷黻首次填补了这个空白。并激起了后世学者对其研究的兴趣。

其次,他十分注意中英文件往来中的翻译误差。对比了英国在大沽递交的巴麦尊致中国宰相的照会的中英文版本后,他认为,英国的文件书写固然有一定的问题,但中文译文还是与英文原文有差距,如将英国的动机译成了“求讨皇帝昭雪伸冤”。尽管蒋廷黻没有明确提出或承认鸦片战争就是一场文化战争,但他的确认为文化的不同导致了沟通中的障碍。在有些学者那里,这种误差因为怕沾染上“文化战争论”的色彩,而故意被抹去了或扭曲了发生的具体原因及过程;有些仅仅只提到其结果,还有一些不仅不提,并且一直沿用林则徐时代以来广为流传并成为定论的说法,即这是琦善故意陷害林则徐。

第三,破除神化林则徐、丑化琦善的书写传统。蒋廷黻之前,国内说林则徐好话的多,说坏话的少。即便说了林则徐的坏话,也不会因此就说琦善的好话。而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不仅是说了琦善的好话,还同时说了些林则徐的坏话,用茅海建的说法就是“扬琦抑林”,拿今天的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来看,在破除林则徐的神话与重新研究琦善的罪名这一点上,蒋廷黻的成就并不算突出,但却开风气之先,真正做到了他所追求的“历史化中国外交史、学术化中国外交史”。第四,建立了新的外交史研究和书写的标准。李恩涵认为,“这篇文字的篇幅虽然不长,但却有断、有论、有史实的考证,也有是非的评定,而且时而从当事人设身处地的境况来论述,时而从传统的或西方的国际关系的型态上来分析,我们固然不必同意他所做的一些论断,但它确为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开辟一新途径,也建立了研究与写作中国外交史的新标准”。但蒋廷黻所建立的标准还可以更具体一些。比如说,研究中国外交史是不是可以把已有的史料拿来就用?《琦善与鸦片战争》中首先鉴别了时人议论的真伪。对战况的考察也注意中外对比,从而揭示出鸦片战争史中急需重新认识的一个新领域。这种交叉对比、多档案、多视角的方法今天看来已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准则,在当时的中国用于鸦片战争的研究却是前所未有的

三对蒋廷黻的反驳及蒋的反应

《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在当时及后来都受到一定的批评,然针对史实的批评少,针对史论、史观的批评多。

其一,琦善配不上“远超时人的外交家”这个头衔。无论是支持蒋廷黻的还是反对蒋廷黻的人,基本上都持此论。反对的意见通常认为林则徐之努力了解西方情形,实堪“时人”的先进代表,而仅靠几个低级官员的情报的琦善无论如何也不能“远超”之。其实蒋廷黻本来就没有完全否认林则徐的这一点,他所否认的是持此论者所引申的一个观点,同样也是一定时期内林则徐及相信林则徐的人的观点:既然林则徐对西方的见识已经堪称中国第一,那么只要他继续主政中国就有可能不败。因此他说:“林文忠公在中国近代史上,固有其地位,然其所以为伟人者,不在此。”后来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加大了对林则徐学习洋务、主张洋务的论述,但依然不放弃他最初的最重要的论断,即:林则徐的错误在于不敢说真话,即便是在被革职后,依然不敢让其他人知道自己心中对中外军事胜负已定的判断。蒋廷黻认为,林则徐尽管已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能培育出的最好的官僚,但却败在俱咱清议的指摘、为自己的名誉地位而不惜牺牲国家前途这一点上。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尽管不再用“远超时人”来评价琦善的外交观念,但却沿用了“知己知彼”的说法,并且用较为温和简短的语言来表明他对琦善的肯定与同情:他“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而且公开地宣传了”,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由此看来,蒋廷黻只是放弃了要人们相信琦善有强过林则徐的地方,但并没有放弃他对琦善的肯定。至于他说琦善之“不足责”,说的是他“无自信,对民族亦无信心,只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这一点。但是这个观点也是早已有之的。《琦善与鸦片战争》的结尾就说:“他既知中国不如英国之强,他应该提倡自强如同治时代的奕訢、文祥及曾、左、李诸人,但他对于国家的自强竟不提及。”因此,说他对两人的评价换了位,是不够准确的。

其二,琦善应负军事失败的责任。在这个问题上,中外学者已经做了非常细致详尽的研究,结论证明,即便不投降、不妥协,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也不可能取胜,更不用说琦善并没有撤防,林则徐的战果也没有人们想象中的辉煌。蒋廷黻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判断是不错的,即琦善在军事上无功亦无过。

其三,《穿鼻草约》与《南京条约》相比,虽然中国的牺牲较少,但称不上是外交上的一个大胜利。陶元珍指出,《穿鼻草约》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禁止烟毒继续流害中国,这是有道理的。后来的研究证明,虽然有《穿鼻草约》这样一个内容,但实际上并没有签订生效;对一个没有签字的条约加以肯定或否定,显然没有什么意义。

其四,蒋廷黻为琦善说好话,是出于服务于现实政治的目的。这是邓公玄对蒋廷黻作于1939年的《百年的外交》的批评。《百年的外交》中论琦善的部分与《琦善与鸦片战争》中的论述没有两样。建国后这种观点并且有所发展。对邓公玄的质疑,蒋廷黻的回答是:“历史是种科学,研究历史就是探求真理,与„志‟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探求史理还能于史实之外去求吗?离开事实而去发空泛议论,充其量,不过得一篇好八股文章。”

四蒋廷黻为琦善翻案的动机与目的及其评价

尽管蒋廷黻否认历史学除了史实之外还有投射于史实之上的史观这一条不大站得住脚,但是他这种不无愤懑的表述恰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他自信在学术研究上的态度是完全真诚的。

蒋廷黻研究琦善,其目的是研究近代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政策对付帝国主义的侵略。肯定琦善,是为了借此抒发自己心中的一个信念:帝国主义这种现象是“国际积势”导致的,要真正战胜帝国主义,方法不是除了抵抗,什么建设也不做,而是应该了解这种“积势”并利用它去寻找中国的出路。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近代世界的第一次严重冲突,由此下手,意义重大。蒋廷黻虽已对国外的观点十分熟悉,但并没有简单沿用之,他说:“实则鸦片战争之远因近因,十分复杂。英人至今不认为鸦片战争也,英人虽不免偏持已见,然非全无理由。……平心论之,烟禁之防害英国之国计民生及义律之耻见挫辱,与夫林氏烟禁之严厉,皆鸦片战争之近因。英国之开辟商场政策,及中国之闭关自大政策,皆其远因也,闭关之政策虽在中外历史上有先例可援,然至19世纪之中叶仍株守之,何不审势之甚耶?”在《琦善与鸦片战争》中他还提出,外交基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理,一个就是势。由此可见,他既不从文化的角度来立论,也不从利害的角度来理论,至于道德原则他也是不考虑的。虽然他没有对“势”做出明确定义,但他选择这个词表明他注重的是策略的制定,而非学理或是非的探讨。正因为如此,反对蒋廷黻者往往从道德角度对其发起攻击,实际上意义很小,甚至有时还曲解了蒋廷黻的本意。更何况尽管蒋廷黻不注重道德,但依据较科学的研究方法,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至今看来也还是站得住脚的。而他对林则徐之去职、琦善之失败的看法也有独辟蹊径之处:中国没有因受到鸦片战争的震动而奋起直追,而是在睡梦中又过了二十年。这可以说明蒋廷黻是多么强烈地盼望中国早日走上富强的道路。当然,选择琦善来抒发他的这种看法,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琦善在主和派中具有代表性,自不待言;但在一些人看来,此琦善又不仅仅是历史上的那个琦善,而是有现实参照物的。王幸均就说:“此时(一九三一年)日人已占领东北,步步紧逼,国人要求抗日之呼声,响彻云霄,学生的爱国运动,风起云涌。战争气氛,弥漫全国。但中日强弱悬殊,外援又不可恃,仓促作战,损失必巨。有识者难免怵然心忧。……故对琦善过高的评价,当系有所感而发,或是一种影射作用。”如果这个参照物真的存在的话,那么依蒋廷黻自己的表述来看,在《琦善与鸦片战争》写作时,应当指的是汪精卫。严重的国难、妥协的立场、愿意牺牲自己的名誉去换得国家民族的利益,都让人想起1931年底及1932年年初的汪精卫来。蒋廷黻在回顾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曾清楚地表明他赞赏汪精卫的原因:“在二十年的冬天及二十一年的春天,他肯在严重国难之中出来任事:这一点颇能使人心服。后来对攻击政府者,他回答总是:如有人愿来负责,他就可以走开。这样一来,反对者还能有什么立场?最近这半年来,他的言词更能负责了。人家批评塘沽协定,他居然说,塘沽协议完全由他负责。人家批评妥协,他就说我们现在不配谈报复。在全政界皆„聪明人‟的时候,汪先生之不愿作„聪明人‟给政府加添了不少的力量。”因此可以说,蒋廷黻由此认为1931年之汪精卫,即为往日之琦善。或者说,历史一而再、再而三的将同一个问题摆在了研究者的面前:到底是主战还是主和?主战的根据是什么?主和的理由又是什么?从这个角度而言,琦善的主张对中国近代史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当时的中国而言也是如此。

而现实与历史的“继演”又提示他,如果盲目排外的情绪不解决,中国人仍然拒绝从国际生活中寻找出路,仅用“打倒帝国主义”这样的口号是解决不了中国的根本问题的。对琦善的研究也促进了蒋廷黻另一个主张的提出,即中国必须实现现代化。这是中国应怎样应对帝国主义侵略问题的另一面。既然主和不是目的,那么为了使暂时的妥协换来力量的积蓄,就必须在妥协的同时实行现代化。不幸的是,日本侵华之剧烈与日本之野心使得蒋廷黻的这套方案越来越缺乏可行性。

综上所述,蒋廷黻确实为历史及现实中的求和主张做了辩护,但其依据仍然是有启发意义的。研究及评价蒋廷黻的这些观点,首要的不在于道德批判,也不在于以攻心之论去质疑其学术的独立性,而应重视其以平等、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基础,为中国所指的另一条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之价值。

第二篇:关于琦善与鸦片战争历史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琦善与鸦片战争历史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学号:1400070131 姓名:刘光炎

摘要:琦善,鸦片战争时曾任直隶总督、两广总督,是除林则徐之外与英军接触较多的清朝高级官员之一,而其历史评价却与林则徐截然相反,其作为主和派,长期被认为是“奸臣”、“汉奸”、“卖国贼”。自1931年蒋廷黻在《清华学报》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始为其翻案,而后学界也对此有所讨论。本文通过分析一些国内部分专家学者对琦善与鸦片战争历史评价研究的论著,梳理、总结当前对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案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关键词:琦善;鸦片战争

一、琦善的历史评价

琦善在鸦片战争期间曾任直隶总督,后又接替林则徐任两广总督。在鸦片战争期间与英国方面的交涉中,持主和态度,在当时士大夫阶层清议中,其被称为“奸臣”、“卖国贼”,时人认为其收受英国贿赂,消极抵抗,出卖国家权益与领土;后又传出《穿鼻草约》一事,认为其擅自与英国签订合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常认为此事是琦善被道光撤职的直接原因。在1931年,清华大学历史系蒋廷黻在《清华学报》上发表《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文中对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各种作为进行分析,认为琦善是“远超时人”的外交家。但而后因为抗战的到来,此类言论受到压制。在20世纪80、90年代至今,出现了较多的对琦善与鸦片战争历史评价的论著,对琦善的历史评价有所改观。

二、对琦善评价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为蒋廷黻之态度:(1)认为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思想与视野“远超时人”,尤其在大沽议和中,促使英军舰队南返而使京津直隶地区免受战争威胁;

(2)琦善在禁烟态度上实为“严禁派”,道光帝严禁鸦片也是琦善促成。(3)驳琦善“撤防”和“开门揖盗”之罪,举史料分析出,东南各省撤防是道光帝的命令,与琦善并无联系;

(4)琦善与英方签订《穿鼻草约》,举《穿鼻草约》内容与《南京条约》内容对比,认为其草约内容需付出的代价更低。

(5)因道光帝撤下林则徐换琦善,琦善军事和外交失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更是让“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认为是因为琦善的“卖国”导致不敌,而不思考实际上已经是器物、体制等各方面落后的原因。

第二种态度为反对蒋廷黻之态度,主要为陶元珍1935年发表的《读<琦善与鸦片战争>》、萧致治1998年发表的《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与琦善?》等文:

(1)认为禁烟实则是道光帝的一贯的强烈态度,琦善只是执行,并没有促成之功,而举直隶仍有流毒认为琦善并非严禁派;(2)反驳蒋廷黻对琦善“在军事上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的评价,认为琦善在直隶不注重防务,在广州又不依靠民众抗英,军事上是“可责备”的;

(3)反驳蒋廷黻对于琦善外交才能及外交贡献的肯定,认为琦善并不清楚形势,一味地鼓吹英军强大,一味妥协,并无实质可行的外交手段。

第三种态度则以茅海建的观点为主要代表,茅海建于1995年著《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绪论中对琦善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分析和评价:

(1)琦善没有卖国动机;(2)琦善并非“弛禁派”,实则只是反对“严禁派”的“吸食论死”的主张;(3)琦善并没有打击林则徐,也没有投降,没有直接证据证明琦善有打击和构陷林则徐的行为,主和也并不等于投降;

(4)琦善在广东军事防守不利方面,更主要且直接的原因在于清朝军制以及武器装备的落后;

(5)琦善没有私许香港,没有《穿鼻草约》。在20世纪后期的历史研究中,如庄建平1986年发表的《琦善从未签订<穿鼻草约>》、1997年郑永福发表的《莫须有的<穿鼻草约>》等文,采用充分的史料,已基本证实没有《穿鼻草约》一事,琦善也没有签订任何同意割让香港的文书。

(6)综上,此态度对于琦善的评定基本可以借用茅海建的话:“我以为,在处理鸦片战争时的中英关系上,琦善只不过是‘天朝’中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并无精明可言”,琦善也并非时人所认为的“卖国贼”。

三、对于三种态度的评价

笔者认为,蒋廷黻对于琦善之态度,有客观之处,但其在逻辑因果上,也有过于牵强的地方,例如蒋先生既然认为琦善签订了《穿鼻草约》,实际上已经构成了卖国行为,不能因为后来《南京条约》更为苛刻,就说琦善有先见之明——而此事自此被提及,讹传数十年,竟是子虚乌有之事,也折射出蒋先生在此态度上不甚严谨。

而上述第二种态度则更为偏激,甚至是为了反对而反对,随处可见的上纲上线之语,站在民族大义等立足点讨论史学;对于蒋廷黻的观点,也有断章取义之处,例如看到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中的一段话:“林不去,则必战,战则必败,败则他的声名或将与名琛相等。但林败则中国会速和,速和则损失可减少,是中国的维新或可提早二十年。”萧致治等人便认为蒋廷黻将中国觉醒落后“归咎于林则徐”,甚至不提蒋廷黻在此句后面还有话:“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毫无革新运动,主要原因在时人不明失败的理由。林自信能战,时人亦信其能战,而无主持军事的机会,何怪当时国人不服输!”除了断章取义之外,其在文献资料引用并不严谨,如在萧致治《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林则徐与琦善?》一文中,有一处描述琦善在广州的言行,极尽污化,原来引述自《魏源集》——魏源虽为当时名士,但观其立场,描述琦善的言论很可能是不客观的。

笔者较为赞同上述第三种态度,较为客观,所依据的史料丰富,逻辑清楚分明,更是从清除了《穿鼻草约》这一历史讹传,纵使琦善是一名普通的清朝高级官员,在鸦片战争中有所犯错,主和也属正常的政治态度,并无太多可指责之处。

参考文献:

1.蒋廷黻.琦善与鸦片战争[J].清华学报.1931(03)

2.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陶元珍.读《琦善与鸦片战争》[N].大公报·图书副刊.1935(77)

4.萧致治.怎样评价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与琦善?[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05)5.王芙蓉.重评鸦片战争中的琦善[D].湖南师范大学.2004 6.李文轩.论鸦片战争中的琦善[D].厦门大学.2007 7.庄建平.琦善从未签订《穿鼻草约》[J].历史档案.1989(03)8.郑永福.莫须有的《穿鼻草约》[J].历史教学.1997(06)9.邱远猷.子虚乌有的《穿鼻草约》[J].文史知识.1997(05)

第三篇: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香港被割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又强迫中国签订《北京条约》,永久割占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北部大片地区,称为“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三个不平等条约,为收复失地,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香港被英国占领之后的100多年,是中国灾难深重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自强自救的时期。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在反侵略战争中取得全面胜利,被日本抢占半个世纪的宝岛台湾也得以收复。中国以作出重大贡献的战胜国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赢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尊崇地位。当时中国政府希望借此机会收复香港,但终因国力所限,被日本占领三年多的香港重又被英国接管。香港的回归过程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明确阐述了中国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1983年7月25日,外交部副部长姚广率中国政府代表团与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为首的英国政府代表团在北京就中英香港问题第二阶段会谈举行第二次会议。1984年12月1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正式签字。1990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以2660票赞成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为香港回归后的稳定繁荣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

1996年12月11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经过投票选举,董建华当选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人选。这是香港历史上第一次由港人来选择最高行政首长,也是香港历史上第一位主政的中国公民。

1997年7月1日,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东方明珠”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归后的繁荣

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于1997年7月1日归还中国。继香港回归之后,被葡萄牙占领400多年的澳门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成为又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自由经济体制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维持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信息中心与商务服务中心地位。回归后,香港特区政府不断改革,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效率,使得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的地位更加巩固,世界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集中香港;香港股市是亚洲第二大、世界第八大股市。香港的集装箱装卸量继续维持世界第一宝座,香港新机场自1998年营运以来的航空货运量一直高居世界第一。这一切充分显示,香港回归后依然具有活力与发展潜力。

第四篇:被消防护佑的历史

寿县博物馆:被护佑着的历史

尽管已是过了立秋的八月,骄阳依旧似火。以致于在远眺寿县那厚重古旧的南城门时,竟感觉微微有些眩晕。

寻访古城寿春,必定要走进寿县博物馆,这里,承载着古城太多的魂魄和精髓。

步入博物馆宽敞的大厅,记者仿佛步入了那沾满灰尘的厚重历史。这幢才投入使用的博物馆内宽敞明亮,古色古香的展厅里,透过一块块秦砖汉瓦,我们的目光恍如穿越了千年的烽烟,站在历史的桥头轻声吟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咀嚼着历史的厚重,恣意放飞追溯的遐想,尽情抒发怀古的悠思,领受着民族文化深邃,无尽感慨。

寿县作为楚文化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古文物、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等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有着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城池和古城墙。寿县博物馆里珍藏的大量文物足以体现其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有许多国家一级文物,有的甚至价值连城。说到这里,不免要提到博物馆做好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莫说记者“三句话不离本行”,按照寿县博物馆副馆长许建强馆长的话说就是:“这些珍贵的文物如果被盗还有机会被追回,然而一旦被大火烧掉就永久性地被损毁了,造成的损失无法估量!”

正是因此,所以消防安全就成了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许馆副馆长是土生土长的寿县人,打小就在城墙根下长大,对于博物馆珍藏的每样文物自然有着一种特殊的深厚感情。在他看来,保护文化遗产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原博物馆馆址设在寿县城内东北隅江淮名刹——报恩寺内,于2004年元月迁至座落在寿春城西大街繁华地段的新馆,系国家二级博物馆和4A级景区。馆内共设11个展厅,较全面地展示了古寿州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博物馆的消防工作得到了寿县政府主管部门及消防机构的大力支持,力求在消防安全的护佑下将博物馆打造成为寿县文化的窗口。“我们将消防安全管理贯穿于日常管理的始终,这么久以来,我们在消防安全方面从没出过问题,但绝不能掉以轻心,往往正是在不出问题的时候更容易麻痹,所以必须警钟长鸣!”许副馆长一席话道出了全馆上下对消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在这里,消防工作由博物馆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成立了以男性职工为主体的志愿消防队。充足的人员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博物馆消防工作的基础,同时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也进一步跟进,并且不断加强和巩固。在这一重要环节上,每年旅游高峰的前夕,寿县消防大队都要到博物馆,对馆内的管理人员、员工和保卫人员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开展火灾疏散演练,以增强职工的消防安全意识,掌握基本的火场逃生自救能力。同时,消防大队还根据旅游区的特点,结合景区消防工作的特殊性,定期不定期地深入馆内进行消防知识培训、灭火演练和“进文物古建筑”宣传活动,不仅使博物馆职工接受到了消防知识的培训,还对游客起到一定的宣传效果。在每年手提式灭火器更换药剂的时候,也是职工亲手体验灭火的时刻,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开阔的地方点上火盆,职工纷纷端起灭火器进行现场演练,以达到每名职工都会使用灭火器的效果。

博物馆内安装有感烟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配备了足够的手提式灭火器;在顶楼的两间纸质文物库房内,还安装了二氧化碳自动灭火系统。安保人员定期对馆内的消防器材和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对有问题的消防器材及时进行更换补充,保证了馆内所有消防器材的完整好用。博物馆内在日常是绝对严禁抽烟或动用明火的,万一实在需要动火动焊,则一定要办动火证,同时上报保卫股,待批准后,要将动火或动焊位臵周边的可燃物都清理走,同时派出安保人员备好灭火器在旁边严看死守,保证即使出现危险情况也能迅速处臵。

较之于老馆,新馆的硬件设施方面已经有了大大的提升,但更具特色的安全工作则是在人防方面。所谓“人防”即人力防范手段,是安全防范中的最主要手段,在工作中通过积极调用人的智慧和能力,起到安全防范的作用。寿县博

物馆于2006年5月开馆后,初期的参观还是采取售票制,后来随着文化惠民政策的推行,成为了免费对外开放的场所。免费开放刚刚开始那段时间,游客顿时成倍地增长,给博物馆工作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工作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上下认真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安全工作方案。

为防止有游客带入外来火源或易燃易爆物品,博物馆的一楼设臵有游客行李物品寄存柜,游客将随身所带物品寄存后方可进馆参观,同时对每一名游客进行实名登记,使用视频监控系统对每一名进馆的人员进行摄像留存。“我们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力求将安全隐患关在大门之外。”博物馆保卫股股长胡多祥指着大门口的身份登记处向我们介绍道。

到了人流量较多的高峰时期,博物馆则采取将人员分流的方式进行参观,基本保证馆内参观人员不超过200人,这样既能保证消防安全,又保证了游客的人身安全。而在奥运、国庆60周年等关键时期,博物馆上下更是加强的防范,制定了专门的应急预案,针对有可能发生的恐怖事件和危情,加强前台管理,一旦有工作人员发现可疑人员,就及时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员,通过视频监控和现场管理人员的相互配合,坚决杜绝危险事件发生。

由于博物馆馆藏极为珍贵,而且在老博物馆曾经有失窃文物的经历,所以新馆的每个展厅内部都有摄像监控设备。保卫股的9名专职安保人员3人一组轮流值班,始终保

证值班室24小时人员在岗在位。,目前,9名安保人员中已有两名参加过消防特种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并考试合格,取得了相应资质,消防安保专业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目前,博物馆还在陆续派出其他安保人员参加培训,直至达到全部培训合格。

消防安全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尽管做了大量的工作,许副馆长对于博物馆的消防工作还不是十分的满意,照他的话说,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博物馆的顶楼,记者看到有一个通道被装上了铁栅栏门,许馆长说这是公安机关为防盗的需要所要求的,在这里,总体感觉防火与防盗整体上是统一的,但在像这样的一些细节方面,往往又有相悖之处。对于这种情况,博物馆更是加强了管理,坚决防止疏散方面引起的消防安全问题。另外由于设计之初的多方面考虑,博物馆的展厅内至今没有安装自动灭火系统,这也成为许副馆长的一大遗憾,目前,已报请当地政府,准备在下次整修中配备到位。这个消息是让人欣慰的,至少我们看到,为完成好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特殊使命,他们始终在探索,在跋涉。

第五篇: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

看完胡斌老师讲的自己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后,在场所有观看的人无不为胡斌的人生转变而感叹.感慨和感动的。

曾经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混子”,而如今他却变成了一个众人赞扬的“善者”,在那之前,他痛恨着他的父母,他被十三所学校开除,他的校长宁可违反国家的教育法也要把他开除···听着他亲口说出的这种罪过,我会不禁心颤,他,胡斌,我无法想象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他的演说中,我猛然觉醒,他的父母没有放弃这个“万恶不赦”的儿子,同样的,我们的父母也没有放弃过我们,他们仍然在我们背后默默支持着我们,鼓励着我们。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这个演讲,它讲述了一个曾被十三搜学校开除的问题少年,由于伟大的母爱再加上一本《弟子规》,竟然脱胎换骨,彻底重生了,那么改变他人生的应该是他自己,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爱我们的父母,我们不能在这样下去了,胡斌看了《弟子规》从而得到了别人的尊重,他能改变为什么我就不能?我为什么就不能为父母而努力呢?虽然自己总是这么想,但都没有毅力去做,现在如果能改正平时的毛病,我认为还是来得及的。

人总是轻易发现别人的缺点与不足,而对镜中的自己却很想认识到,但要靠自己的坚定信念与毅力去改正。

加油!

田雯2011年4月15日

2.听胡斌老师演讲后的感受

昨天,我的班主任高老师安排我们班的14个人去孟州听胡斌老师的演讲,其中就有我,听完之后我感受深刻。

胡斌,一个曾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坏学生,曾经目无尊长,一个在社会上的小混混,但是,一本《弟子规》改变了他。

演讲时,胡斌老师说,他第一次学习《弟子规》时(看光盘的人演讲)就懂了一句话,“人的命运时可以改变的”。然后他就问他的妈妈,“人的命运真的可以改变吗?”他妈妈回答说“当然,只要你想改。”(听胡斌来说讲,当时他因为需要钱,然后他妈妈说看完这张光盘就给你,然后才开始第一次接触《弟子规》)然后,他妈妈又给他看了张光盘,还是弟子规讲座,光盘一放进去,他就看了三天三夜(当时有人问“没有这么夸张吧?”胡斌老师答“毫无夸张,就是三天三夜”),然后他一下子就恍然大悟,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原来人可以活的这么好,他想。然后他对他妈妈说:“我想改,我也想学弟子规。”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一生,“我做梦都想不到我也可以当老师”他当时说的。

胡斌老师把学弟子规说是在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啊!这都是事实啊!中国的传统文化“尊老爱幼”弟子规里讲有,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这只不过是一部分。

我要向胡斌老师学习,向《弟子规》学习。

辛宝文2011年4月15日

3.观后感

中午12点上车去孟州2点到了。这次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传统文化的活动。一到孟州武院我们就看到好多的人。大门口有6名义工老师在那里迎接我们,而且还给我们鞠90度的躬。把我吓了一大跳,用给我们行此大礼吗?这难道就是我们传统文化教育过的人?我感到义工老师们太有礼节了。随后我们来到礼堂门口,看到人山人海,当时我就想学习传统文化的人真的好多,有小孩,有老人,有中年人,有像我们一样大的人,都是来学习传统文化的。

我排着队进入了礼堂,坐好,台上老师说:“请到场的老师同学把手机调成无声或震动关机,谢谢。”人人都很配合都把手机调成无声。

马上就要开始了,有个叫什么校长(我忘了),说了开幕词,随后就开始了,雷连珍,胡斌老师母子传统文化报告。胡斌老师不惜身上有病来到这里给我们谈传统文化,我们很感动。开始的时候胡斌老师说不坐了,你们看不见我。全场掌声一片都是发自内心的掌声。老师给我们鞠了90度的躬。

就在之前我是从电视上看见胡斌老师的。就想见见他,今天有这个机会见到他我很高兴。

当胡斌老师说到他怎么气他妈妈时,在场的好多家长都在默默哭泣。可能孩子家长想到埃及孩子身上跟胡斌老师以前一样吧!

当我听到胡斌老师说他的过去我都在想这样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变的这样好,我真是自愧不如啊!当老师讲到他母亲时,他自己泪流满面。他说:“是弟子规带我上了正路”全场响起不断的掌声。

最后是老师的病真是顶不住了,才满是愧疚的下了台,又给我们鞠了90度的躬。掌声,掌声全是掌声,发自内心的掌声。

最后让我感动的是,老师满是笑容的走下台,有义工老师来扶他,他先是给人家鞠了躬,然后才带着伤病的身体去休息,他可是张了3个小时啊!我看着心真的疼。是弟子规救了他,要不然我们就看不到这么好的老师了。

讲座是到六点半,可是晚上还要回家,最后一班车是六点,我们遗憾的回家了,万分感谢胡斌老师和他的母亲。

王贵强2011年4月15日

昨天去了孟州听了胡斌的演讲,他为我们做了一堂深刻的一节课,他今年22岁,在没有学《弟子规》之前,是一个很不听话,让家人头疼的孩子,整天不好好学习,上网玩游戏,和他那些在社会上的混混一起玩,整天打架、到了家里甚至打骂父母的危险份子,由于从小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打骂、让他从小不听话,上小学的时候,曾经在学校要跳楼,折腾整个学校不得安宁,他打架、抽烟、喝酒、逃课旷课欺负老师,哪的学校都不再要他了。

就因为那本《弟子规》触动了胡斌在乎的东西,这就是突变点,那本《弟子规》让他觉悟,感觉他原本的朋友是不好的,跟小混混做朋友,身边的朋友肯定不怎么样。而和喜欢学习的人做朋友,身边的人会好好学习的,其实交一个好的朋友会改变身边的一切事物,以前的他一直认为“命运如此、无法改变”《弟子规》则恰恰告诉他“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弟子规》它可以教导你做人的原则,提升你的品德。正所谓“德行”,就是要有德有行方可。

我们去了孟州军校还感觉那里读过弟子规的人特别有素质,每人站在两旁我门路过就对我们说“下午好”,还对我们深深的鞠躬我们感觉非常的有素质值得我们学习。

王捷2011年4月15日

昨天高老师让我们男生去孟州武校听胡斌老师的讲座,对我的感觉深受凡想,一个被13所学校开除的学生竟然被一本书,360句1080个字所打动,改邪归正。刚开始我有点不可思议,但这就是事实。昨天天气非常的热,由于场地的不合适,胡斌老师身体听说不是很好,站着给我们讲了两个小时,瞧这种精神!他讲述的都是以前他所犯的罪行,如:对父母的毫不礼貌,直接称呼父母的大名,但学过弟子规发现了自己的罪行,主动的给父母下跪认错,边听我边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抚养我们成大,就这样称呼父母吗?弟子规不是有句:父母呼,行勿懒,父母命,行勿缓。父母让我们做的事我们都是认真去做,我相信每一个父母不会去害自己的孩子的。

还有一点也很深受感动,就是他被送去养老院当义工,而且还不给他钱,他所干的活全部都是脏活,累活。他都能做的很好,让人挑不出毛病来,他爸爸多次劝他说他去找有工资的工作吧,不要再干这种不要钱的工作,他不但拒绝了还却给他爸爸说自己的乐趣,后来有很多公司的老板来要他去他们那里工作,他反问:“为什么要我啊?”他们说:“一个干脏活都能干的很好,不要你要谁啊!”这就是我的感受。虽然很少,但都发自内心写的。

雷鹏2011年4月15日

我是一名来自高老师下的一名不知道学习的学生。当天上午接到高老师的通知,举行全班男生到孟州听胡斌老师的讲座。当天请了假期,中午就要赶往孟州。下午我们两点到达孟州。在孟州接待我们的老师把我们带到聚集地后找到位置坐下。我们休息了一下,演讲就开始了。

在我们坐下的瞬间,我一抬头往前看,我晕!人好多条,胡斌的讲座还是有人伶知风意。我在来之前已经常常被老师叫到他的办公室,放出胡斌老师的很多演讲让我细看!在我看完几部胡斌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才从心里感悟到,“人是可以被改变的、最成功的还是在于自己的德”之心,让我看到胡斌他这么大的转变,我此刻,深沉了!我感觉自己如果不好好的思量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也向他以前那样了,变成一个人见人恨的一个罪人吧!

今天我可算见到真人了,但是他现在也不键常了,因为他已经重病在身。他的病也算是自己以前的过错,而琉璃到现在所换下了病。总之我不想多说点废话,因为说多了我都说不完他的好。我只想说,胡斌他这个人变化就是大,没有了那本《弟子规》我想他改变的也许很难、很久。我想说:弟子规他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我希望在以后的将来,能改变一个人的书《弟子规》希望让更多的人来学习它,畅销世界,冲击海外!

真心话:胡斌他在没看《弟子规》之前,就是一个痞子,虽然他很刁,但是最终他还是改变了过来。此刻我自己想,如果我以前做的不对之处,我也要把那些恶习改之。虽然没他大,但是我还有时间去改变去学习,胡斌给我带来的只是一个“榜样”!我只能说,他以前的那些恶习,我已经把他记在我心中,我要把他化为力量,催动我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我要深深的对自己说,我还有希望,我可以改变自己!

韩朕2011年4月15日

以上内容都是参加听报告的孩子们的亲身感言。

这些孩子在班里.平时的表现并不是很优秀,有的甚至经常迟到.旷课.上课睡觉和玩手机。作为班主任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批评教育就是不改.不学习,说实话这些孩子品质都非常好,特可爱,也讲哥们义气,吵他们也不和我顶嘴,只是没有什么事件触动他们的心灵。这次听了胡斌老师的报告能写出这样的心里话是我没有想到的,捷同学还主动找我谈心,把他的内心痛苦向我述说把我当知心的大朋友相互交流,我太高兴了。因为他在平日里根本不和同学们交流对我更是敬而远之,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今天他能这样主动的找我谈心述说心声,深深的让我感到自责,是我工作没有做到位.不彻底.还停留在表面上,我不能在敷衍下去了,要走进孩子们的心里,真正成为他们的引导者.指路人。周日上午不监考,捷的妈妈来我办公室,我请她共同观看了胡斌老师的录像,他妈妈哭了。我后悔没有事先准备纸巾,好在刘老师的办公桌上有,我轻轻的把纸巾递给了她,她是一位负责任的母亲,为了孩子呕心沥血,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一个小时的分享对她触动很大。临别时,我送给她一套光盘和《弟子规》,希望她能够认真的拜读。

教育的路是艰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想法,真是参差不齐,也有部分同学不想写感想,这不,下面的短信内容也是去听报告的一名学习发给我的:

“我就不写!我看你能把我怎么样!靠!活这么大,就没有见过你这SB老师,不就是听演讲吗,早知道就不去了,还花了我30块钱,还给我家人说。有意思没!这会你可高兴了!一个人乐吧!我就不写,你自己就高兴吧。惹急我就不来了,我还捣乱!没事,给俺家人说吧!我就不写,杂了吧!SB!”

这是我今天收到的最有震慑力的礼物,是一名学生给我发来的。上午他爸来学校了解情况,他爸让他写去孟州听演讲的心得,他就不想写还说假话。不写就不写吧,我也没说什么。可他爸让他必须认真写一下,否则不给他生活费,等他爸走后,他只好写了一行字。说报告太假,都是骗人的,但不签名,我笑着对他说:“你不签名,我替你签上你的名字。”他生气的走了,没想到,在班里他就给我发了这么一条短信内容,看过之后我特生气,但我冷静下来,心想,这样的孩子已经不可救药了随他去吧,最好不要理睬他。心量大点,不值得生气。我轻轻的进班,走到他面前,小声对他说,你写的不错,蛮有水平的。他一一种异样的表情冷笑着。心想这事就过去了,中午去接孩子回到家后发现他又给我发了一条短信,还再侮辱.谩骂我,我只好给他回了一条短信:气我的孩子还没出生,谢谢。下午他没有来上课,第三节班会时间我把这两条短信内容读给全班的学生听,学生们都很生气,可没想到这孩子不知道谁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说我在班里读了短信内容了,他又发短信来骂我。

看来我只好通知他爸爸来学校了,他爸爸半小时后来到学校,见了短信内容也很生气,可让我没想到的是他爸爸竟然在没有经过我同意的情况下,悄悄的把短信内容删掉了,这让我很生气,我下决心这样的孩子绝对不能再要了。

他爸爸走了以后,这孩子不给我发短信了,以打电话的形式问我对他爸说了些什么,我没理他挂掉了电话。可见他爸或者是他哥哥电话通知了他,因为听他爸说是从他哥那里来学校找我的,看来我又要预防被暗算了,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被学生暗算过。

晚上回到家里左思右想,算了吧,真应该肚量大些,不要跟孩子斗气,只要他回班上课就当没有发生这件事,孩子犯错误,上帝也会原谅的。

今早,到班里发现这孩子还真来了,我苦笑了一下算了吧,只要他在班里认真学习,不捣乱别人,什么也不说了„„.教学艰辛路育人自当先

吾为人师者效仿圣贤人

虽遭他人误心平要坦然

终有他年日功过自有评

下载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被历史所冤屈的琦善(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被谁所左右的人生哲理5篇范文

    看过这样一则佛教故事,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祥师对坐,杨岐问:“听说你从前的师父茶陵郁和尚说了一首偈,你还记得吗?”“记得,那首偈是‘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

    安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5篇)

    安全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学校安全及学校文化建设更是被国人所关注!作为一个学校,肩负着千钧重担,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工作,配合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让学校满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一个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人一定很不简单,上台演讲的主角叫胡斌,来自兰州市的他小时候就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他曾经不好好学习,爱玩游戏,整天打打......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心得体会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心得体会 今天观看并倾听完胡斌老师的分享,我的感触特别大。一个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胡老师曾经是一个没有任何人生目标的人,每天行尸走肉、浑浑噩噩......

    看《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定稿]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一在那之前,他从没有给父母洗过一次衣服;在那之前,他痛恨着他的父母;他被十三所学校退过学,他的校长宁可违反国家教育法也要把他辞退。。。。。。听......

    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3篇

    篇一: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观后感今日,我用心看了一部名为“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的视频。 看完后,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故事的主人公叫胡斌,小时候便有着很强烈的逆反心理,来自兰州市......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

    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已经被很多教师所采用,它对克服教学难点、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发现不少教师在把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

    招聘大历史,今天被“免费”颠覆了-终稿

    招聘大历史,今天被“免费”颠覆了! 说起来,招聘可不是个简单的事,一不小心,就改变了历史。 比如说后来不可一世的大秦帝国,其实最早的时候地处边鄙,小国寡民,被东边的中原诸侯国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