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之我见

时间:2019-05-14 08:4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夹脊穴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夹脊穴之我见》。

第一篇:夹脊穴之我见

夹脊穴之我见

华佗夹脊穴(简称夹脊穴),从古至今备受历代医家重视,其临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卓著,且针刺安全。为更好地探讨其作用机理,通过对夹脊穴的源流与定位的认识,拟从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角度阐述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一、夹脊穴的渊源与定位

(一)渊源

夹脊穴可以追溯到《内经》,始见于《素问·别疟篇》曰:“十二疟者„„刺项以下侠脊必已。”此处“侠脊”不是穴名,也无确切部位。《灵枢·经脉》云“从腰中,下挟脊,贯臀„„”,这里说的是足太阳膀胱经从腰部分出,紧靠脊旁,通过骶部的八髎穴。隋唐的《太素·量缪刺》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当椎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傍,各刺三痏也”。“夹脊”原写作“挟脊”或“侠脊”,因“夹、挟、侠”三字为通假字,因此意思是一样的。从这些可以看出《内经》所言“夹脊”即是脊柱两侧之部位,可视为夹脊穴产生的理论基础,为现存文献对“夹脊”的最早记载。

(二)定位

关于夹脊穴的定位(包括穴数),历代医家均有不同的认识,都在0.3~1之间。

《后汉书》注引《华佗别传》日:“灸处去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如引绳”。《肘后备急方》载:“夹背脊大骨肉中,去脊各一寸”;李鼎在《针灸学释难》中说“如果夹脊五分,所刺到的只能在棘突之间的“骨中”而不是“肉中”;只有从正中旁开1寸的距离直刺,才能刺到大骨间的肉中”,并明确指出“华佗夹脊穴就是华佗定背俞法”。都应理解为夹脊穴位于棘突下旁开一寸。

1955年承淡安先生著《中国针灸学》,将此穴位置予以确定,“自第一胸椎以下至第五腰椎为止,每穴从脊中旁开5分,左右共34穴”。承淡安谓棘突下去脊5分,沿用至今。

二、夹脊穴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一)与经络的联系

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与此二经最为相关,而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统属“背为阳”之列。从督脉的循行来看,《素问·骨空论》曰:“督脉者,起于少腹之下„„,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经脉》曰:“督脉之别,名曰长强,挟脊上项,散头上,下肩胛左右,别走太阳,入贯膂”。《难经》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从以上可以看出,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足太阳膀胱经乃经脉的核心,督脉总督诸阳经是阳经的统领,二脉又同络于脑,行于人体阳中之阳背部,可谓二脉在循行上密切联系,在生理上息息相通。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针灸夹脊穴时能起到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

(二)与脏腑的联系

夹脊穴可以说隶属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与脏腑密切相关,是体内脏腑与背部体表相联通的点。其联系途径,也是主要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联系为基础,并且这种联系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不仅具有经络的循环往复,而且借助于气街径路与上下、左右、前后经脉之气沟通,从而夹脊穴成为督脉和足太阳经脉气的转输点。督脉与肾、脑、心及胞中有密切联系。《素问·骨空论》“督脉者,起于少腹„„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奇经八脉合„„同入脑中„„”与脊髓直接连属,就其功能而言,督脉为阳脉之海,手足三阳经气皆会于督脉,它能统摄调节全身阳气,维系全身元阳。《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祖国医学将人体一切机能活动均看作阳气的表现,而督脉是诸阳之会。足太阳膀胱经络肾属膀胱,与心脑等脏腑直接发生联系,为一身之巨阳,头背部乃诸阳经统率诸阴经会合之处。可以说,全身经脉之气均可注入足太阳膀胱经,这一途径是通过经别的离入出合完成的。这样足太阳经接纳、转输各经之经气,而又通过经脉、经别的会合,交会穴的通达,使足太阳经具有特殊的联络作用,在整个经络系统中成为核心经脉,它与五脏六腑皆相通。五脏六腑之气均输注于足太阳膀胱经,从某中意义上讲,足太阳膀胱经是五脏六腑的统领联络经脉。夹脊穴旁通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气交通,为夹脊穴与脏腑联系提供了基础条件。夹脊穴和背俞穴一样,作为脏腑之气输通出入之处,内应于脏腑,反注于背部,反映脏腑状态,治疗脏腑疾病。从现代医学生理解剖也证实,夹脊穴从分布形式上看与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针刺夹脊不但可影响脊神经后支还可涉及其前支,前支与交感干相联系,能影响交感神经,而与脏腑活动相关,具有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说明夹脊穴与脏腑之气密切联系。从以上夹脊穴与经络、脏腑之间的特异联系,可以看出,夹脊穴是人体除背俞穴外另类和经络脏腑直接相互转输流注的腧穴,它依附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借助于气街之经气的共同通路,起到了包括背俞穴在内其他腧穴不能及的调节枢纽作用。夹脊穴的这种独特作用,使其对许多内脏病及疑难病证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夹脊穴的这种作用和优势在针灸临床愈来愈受到重视。

三、临床应用

(一)运动系统疾病

1.颈椎病:马胜治疗颈性类冠心病112例,总有效率98.2%。王升旭、赖新生治疗颈型、颈神经根型颈椎病70例,有效率达93.3%。李伟林

通过桂川注射夹脊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2例,有效率为96.8%。2.肩周炎:高维滨针刺病侧颈4~6夹脊、后溪穴,同时活动肩关节,总有效率100%。

3.腰椎病:陈守基根据疼痛部位,选取相应穴位,治疗腰腿痛。所治病种包括腰臀部肌筋膜综合症、腰椎增生、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骶椎隐裂和椎管狭窄症等。张倩如等采用夹脊穴深刺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67例,治愈60.5%。王升旭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总有效率94%。

(二)神经系统疾病

1.截瘫:米建平以华佗夹脊穴及背俞穴为主治疗截瘫50例,有效率为80.0 %。徐凡治疗此病,取病变脊髓节段上下相对应的夹脊穴,顺着脊柱的纵轴沿皮刺,观察到:治疗后肌力提高程度方面夹脊穴治疗组明显优于四肢部常规取穴组。

2.小儿麻痹后遗症:薛良珍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以患侧L1~L5夹脊穴为主穴,配下肢穴,并以Vit B12穴位注射。认为夹脊穴治疗痿症,贵在早期治疗。

3.中风偏瘫:毕福高治疗中风偏瘫,以夹脊穴为主,上肢取颈夹脊穴,下肢取腰夹脊穴,配合体针透穴,总有效率达99%。

4.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谭奇纹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53 例,有效率达93.5%。魏玲采用夹脊穴注射药物加毫针围刺病损治疗老年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80例,治愈率为81.2%。

5.坐骨神经痛:陈兰双电针治疗坐骨神经痛22例,有效率为95.4%。郝宏伟治疗460例,显效为46.1%。

(三)泌尿系统疾病

程俊杰等治疗泌尿系结石,通过针刺胸12~腰2华佗夹脊穴配合委中,治愈率为62.7%。刘风花应用腰夹脊治疗妇产科术后尿潴留、小儿神经性尿频均获治愈。

(四)消化系统疾病

谭奇纹等通过针刺T7~T12华佗夹脊穴配合足三里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杨振辉等采用针刺夹脊穴T8~T12配合梅花针放血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刘风花治疗腹泻选取L1~L5夹脊穴,强刺激不留针,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五)心血管系统

周巧兰通过针刺夹脊穴治疗冠心病,取穴分两组:1.第五胸椎棘突旁开的夹脊穴,巨阙,心平(少海下3寸),2.第四胸椎棘突旁开的夹脊穴、内关、膻中;两组穴位交替使用,从治疗后心电图、SV、CO、EF改善情况看,认为针刺夹脊穴可改善左室收缩功能,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从而起到抗心绞痛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六)呼吸系统疾病

王书荣通过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慢性气管炎,总有效率达100%。何明波治疗呃逆、慢性咽炎等运用夹脊穴均获较好疗效。华佗夹脊穴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七)妇科疾病

张兰之采用针刺华佗夹脊胸3~5穴治疗女性乳房痛。结果30例中治愈21例,占70%;显效3例,占10%;好转6例,占20%;无一例恶化。吕美珍通过夹脊穴配合针刺人迎穴治疗乳腺增生病90例,总有效率为80.0%。参考文献: [1] 承淡安.中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209.[2] 北京中医学院.金针王乐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66.[3] 上海中医学院.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4.168.[4]朱春光.针刺配合推拿治疗颈椎病313例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1995;(3):10.[5]蒋松鹤.牵引态下针刺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6,(9)5.[6]马胜.针灸治疗颈性类冠心病112例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6;(4):13.[7]夏跃胜.华佗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颈源性眩晕116例疗效分析.中国中医骨伤科,1995;(4):37.[8]金白仁.针刺夹脊穴治疗脊柱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354例临床观察.针灸学报,1993;(1):16 [9]翁玉珍.巨针平刺治疗急性腰扭伤130例.江苏中医,1994;(4):30.[10]高维滨等.针颈部挟脊,后溪穴疗治肩关节周围炎46例.针灸学报,1991;(1):27.[11]陈守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腿痛.江苏中医杂志,1985;(3):6.[12]徐凡.针刺华佗夹脊穴治疗脊髓性截瘫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1995;(11):13.[13]高维滨.夹脊电针治疗脊髓性截瘫42例.针灸临床杂志,1993;(5):12.[14]蒋时英.针刺治疗急性脊髓炎所致瘾闭15例.中国医药学报,1990;(1):40.[15]王予康.针刺治疗格林一巴利氏综合征46例.山西中医,1995;(3):29.[16]马和平.治痿当主取督脉与体佗夹脊.新疆中医药,1991;(2):49.[17]薛良珍.巧用夹脊穴.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0;(3):33.[18]毕福高.对夹脊穴的临床探讨.中医研究,1984;(1):41.[19]谭奇纹,鞠艳丽.针刺夹背穴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国针灸,2000;(3):133~135.[20]杨振辉.临床研究针刺夹脊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3;(3):141~142.

第二篇:平衡针要穴[范文模版]

平衡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发展的自然规律;通过针灸调节大脑中枢系统的平衡,达到对各脏器生理功能修复的科学。它所阐明的规律是通过研究发现针刺外周神经靶点,在大脑中枢靶位调控下,依靠病人自我修复的现代针灸学。

平衡针灸学的特点

1、突 出 人 体 自 身平衡

自身平衡系统的实质就是人体内的自我调控功能。通过针灸来调整、完善、修复大脑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激发、调动机体内的物质能量,促进机体在病理状态下的良性转归,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改为头痛医脚,脚痛医手的平衡取穴方法。

2、突 出 人 体 信 息 系 统平衡

平衡针灸就是通过直接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将针刺神经的信息通过人体信息高速公路,反馈到大脑高级中枢,通过神经信息高速公路来完成对机体各系统的调控支配作用。

3、突 出 单 穴 疗 法

单穴疗法原则上是一病一穴,一症一穴,80% 以上的病症均可采用一个穴位。平衡针灸取穴总计38个平衡穴位。

4、突 出 快 速 针 刺

整个针刺过程控制在3秒钟之内。不同穴位有不同的针感要求,只要把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出针。但对一些慢性疾病、症状较重的患者,可以给予留针。

5、突 出 即 时 效 应

80%以上的病人3秒钟即可见效。对发病时间短、症状轻、体质好、年龄小的病人经一次性治疗即可临床治愈,即使发病时间长、症状重、年龄大、体质差的病人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也可使症状改善,减少病人痛苦。

6、突 出 针 感 效 应

针感是反映平衡针灸疗效的重要标志。只要将要求的针感扎出来即可产生治疗效果。此外平衡针灸在针刺手法中不过于强调针刺手法,也不要求采用补法、泻法、平补平泻,只强调一个提插手法。

7、突 出 离 穴 不 离 经

平衡针灸不过于强调穴位的定位,要求的是针刺神经干或神经支,因为神经分布有它一定的客观规律,不可能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8、突 出 穴 名 通 俗 化

穴位名称通俗易懂。其主要特点是以部位、功能、主治来命名。如治疗头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头痛穴,治疗腰部病变的平衡穴位叫腰痛穴,治疗糖尿病的平衡穴位叫降糖穴。

9、突 出 安 全 无 副 作 用

安全无副作用是平衡针灸学最根本的要求:

a、最长时间不超过3秒钟,不易晕针。

b、平衡穴位均分布于四肢安全部位,不会刺伤脏器。1 升提穴 定位:此穴位于头顶正中,前发际正中 10cm(5寸),后发际直上16cm(8寸)出,双耳尖2cm(1寸)处。

腰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额正中。

急救穴 定位:此穴位于鼻唇沟与鼻中隔联线的中点。胃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口角下一寸或下颌正中点旁开3厘米(1.5寸)。偏瘫穴 定位:耳尖上3厘米。鼻炎穴 定位:此穴位于颧骨下缘的中点。牙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前正中处(耳前下颌骨外缘凹陷处)。明目穴 定位:此穴位于耳垂后耳根部,左下颌角与乳突中间之凹陷处。

醒脑穴 定位: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即项后枕骨后两侧,传统腧穴翳风与风府之间1/2处。肺病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碗关节至肘关节上1/3处,掌长肌腱与挠侧腕屈肌腱之间。痔疮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伸侧面,尺挠骨之间,前臂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连线的上1/3处。胸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背侧,尺挠骨之间,腕关节与肘关节连线的下1/3处。降糖穴 定位:此穴位于前臂掌侧,腕关节至肘关节的下1/3。

踝痛穴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咽痛穴 定位: 此穴位于第二掌骨桡侧缘的中点。颈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手背部,握拳第四掌骨 与第五掌骨之间,及指掌关节前凹陷中。指麻穴 定位:位于手部,半握拳第五掌骨中点处。感冒穴 定位:半握拳,此穴位与中指与无名指指掌关节之间凹陷处。痛经穴 定位:在胸骨柄正中线,1/2处,相当于四肋间隙。面瘫穴 定位:位于肩部,锁骨外1/3处斜向上二寸。神衰穴 定位:位于脐窝正中。痤疮穴 定位:位于第七颈颈椎棘突下。疲劳穴 定位:位于肩膀正中,相当于大椎至肩峰连线的中点。乳腺穴 定位:位于肩胛骨中心处,肩胛内上缘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肩背穴 定位:位于尾骨旁开4--5厘米处。耳聋穴 定位:位于股外侧,髋关节于膝关节连线的中点。肩痛穴 定位:位于腓骨小头与外踝连线的上1/3处。即足三里穴下两寸,偏外一寸。腹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阳陵泉处)。过敏穴 定位:位于屈膝位的髌骨上角上2寸处,股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肘痛穴 定位:位于髌骨与髌韧带两侧的凹陷中。

癫痫穴 定位:位于胫骨与腓骨之间,及髌骨下沿至踝关节连线的中点。

精裂穴 定位:位于委中穴于足跟连线的中点,腓肠肌腹下正中之凹陷的顶端。

肾病穴 定位:位于外踝高点之上8厘米,腓骨内侧前缘,即腓骨小头至外踝连线的下1/3处。

腕痛穴 定位:位于足背踝关节的横纹的中央,旁开1寸处。

头痛穴 定位:此穴位于足背第一第二趾骨结合之前凹陷中。(太冲与行间之间)。

降压穴 定位:位于足弓,划一个十字交点即为此穴。

膝痛穴 定位:相当于曲池穴外1寸处。

第三篇:经络腧穴学_总结

1、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到,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2、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别部。

3、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4、十二经脉的命名是由三部分组成:手足、阴阳、脏腑。一阴一阳演化为三阴三阳,以区分阴阳气的盛衰与多少:阴气中太阴最盛,其次为少阴,再次为厥阴;阳气中最盛为阳明,其次为太阳,再次为少阳。

5、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

6、膀胱一线1.5寸,膀胱二线3寸。

7、阴经为里,属于脏,阳经为表,属于腑。十二经脉间存在着表里相连的关系。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8、阴经与阳经在四肢部位交接,阳经与阳经在头部交接,阴经与阴经在胸腹部交接。肺经与大肠经食指;心经与小肠经小指;心包经与三焦经无名指;胃经与脾经足大趾内侧;膀胱经与肾经足小趾;

9、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阳蹻脉、阴阳维脉。作用为:统率联络经络、调节气血盛衰。

10、任脉督脉冲脉同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成为“一源三歧”。

11、十二经别,又称为“别行之正经”。一般从四肢肘膝关节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出、入”的特点——离,即从十二经脉分出;入,即进入胸腹腔;合,即与表里经同行;出,即在头项部出来。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12、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络,再加去躯干前的任脉络、躯干后的督脉络及躯干侧的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十五络脉”。又有孙络、浮络和血络之分。孙络为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浮络是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血络则是细小的血管。

13、十二经筋:是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起分布范围大体与十二经脉一致。

14、十二皮部六经皮部名称太阳——关枢;阳明——害蜚;少阳——枢持;太阴——关蛰;

少阴——枢懦;厥阴——害肩。

15、《灵枢·经脉》指出:经络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6、经络的作用: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运行气血,调整阴阳抗御病邪,反应症候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17、《医学入门》:医者不明经络,犹人夜行无烛。业者不可不熟!

18、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躯体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

19、一般将归属于十四经系统的称为“经穴”,未归入十四经的补充穴称“经外奇穴”,还有按压痛点取穴的称“阿是穴”。20、经穴都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共361个穴位(依据是李学川的《针灸逢源》)。

21、奇穴,一有具体的名称和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中,举例华佗夹脊穴、八邪、八风、十宣,四花是胆俞、膈腧四穴。

22、阿是穴,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3、《灵枢·邪客》: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

24、张介宾《类经》:凡病邪久留不移者,必于四肢八膝之间有所结聚,故当于节之会处索而刺之。

25、腧穴的治疗作用有三个特点:临近作用 远道作用 整体作用。

26、远道作用举例:合谷穴不仅能够治疗上肢病症,而且能治颈部和头面部病症;足三里不仅能治下肢病症,而且能治疗肠胃以及更高部位的疾病。“经络所通,主治所及”。

27、特殊作用举例:天枢穴,泄泻时能止泻;便秘时能通便。内关穴,心动过速时,能减慢心率;心动过缓时,能加快心率。

28、特定穴,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八脉交脉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

29、五输穴,包括井、荥、输、经、合。“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这是按经气的由大到小、由浅入深所做的排列 30、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各有一个腧穴,是脏腑元气停留的部位,称为“原穴”。原,人体生命的原动力。

31、络脉由经脉分出之处,各有一穴,称络穴。

32、原络配穴,十五络穴表

33、郗穴:各经脉在四肢部经气深聚的部位,多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34、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位的腧穴。大体位于膀胱一线上。

35、募穴:脏腑之气结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五脏六腑各有一募穴。

36、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所汇聚的八个腧穴,分别对应大的是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

37、八脉交会穴:四肢部通向奇经八脉的八个腧穴。

38、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39、交会穴:指两经或数经相交会合的腧穴。40、腧穴定位法:体表标志法、骨度分寸法、手指比量法。

41、骨度分寸法需要记忆的地方: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前额两发角之间9寸;耳后两完骨之间9寸;天突至岐骨9寸;岐骨至脐中8寸;脐中至横骨上廉5寸;两乳头之间8寸;大椎以下至尾骶21椎;腋以下至季胁12寸;季胁以下至髀枢9寸;腋前横纹至肘横纹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横骨上廉至内辅骨上廉18寸;内辅骨下廉至内踝尖13寸;髀枢至膝中19寸;膝中至外踝尖,16寸;外踝尖至足底3寸;

42、手太阴肺经: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

43、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

44、

第四篇:寄穴按摩记录整理

寄穴按摩记录整理

手部穴位

1、大间穴、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睾丸坠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不宜双手取穴、左病右治。

2、小间穴:主治:支所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肠炎。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外上方,距大间穴上二分是穴。不宜双手取穴。左病右治。

3、浮间穴: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取穴: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红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处是穴。禁双手取穴。

4、外间穴: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六分六是穴,禁双手取穴。

5、中间穴:主治:心悸、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疝气、主治:疝气、外间 小间 中间四穴同时针,为主治疝气之特效针、但以男左女右为主。上述诸穴为治疗疝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针在内踝及内踝周围点刺放血效果更佳。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禁双手取穴

6、木穴:主治:肝火旺、脾气燥、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

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本穴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对眼睛发干,眼易流泪,手汗,感冒,手皮炎硬等皆有效。本穴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其特效。对富贵手,平均三至四次治愈。

本穴治疗鼻涕多,不论是清涕浓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以既止。

本穴对外感风邪所致辞的皮肤骚痒有显效。

治疗手皮肤病及手掌皱裂,以患侧为主、论其它的病以对侧为主,如手足干燥干裂出血,手不能触物,足不能着地,可在尺泽及委中三棱针点刺,二三次即愈。

7、脾肿穴:六治:脾肿大脾炎,脾硬化。

取穴:当掌面中指第二节中央线上,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采三分法。本穴治疗脾肿大虽有次,但不如上三黄、三重穴、木斗穴、木留等穴。

8、心常穴:主治:心悸、心脏病、心脏性之风湿病。取穴:当掌面中指第一节之中线向小指侧外开二分、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本穴顾名思义,有治疗心悸及心律不齐之功,但对于心脏扩大可在背部心脏附近穴位,如三金穴等点刺出血后在针此穴有良效。

9、三眼穴:主治同足三里穴,在掌面无名指之内侧。距第二节横纹二分处是穴。{三眼穴位置不明}

10、复原穴:主治:消骨头胀大。

取穴:当掌面无名指之中央线处分开二分直线之中点一穴,其上一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11、木炎穴:主治:肝炎

肝肿大

肝硬化。本穴名为木炎穴,顾名思义能治肝火旺之病,如口苦易怒,烦燥之症。取穴:在掌面无名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距第三节横纹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12、还巢穴:主治:子宫痛

子宫肌瘤

子宫炎

月经不调

赤白带下

输卵管不通

子宫不正

小便过多

阴门发肿

安胎

本穴本妇科穴

左右交替(即针左妇科穴配右还巢穴,治不孕症有极佳的效果)本穴位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理肝胆的作用,治疗妇科病毒颇有验效。

取穴:当无名指第二节中央中点黑白肉际中是穴。

13、眼黄穴;主治眼发黄: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中央点是穴。

14、火膝穴:主治:膝盖痛

关节炎

风湿性心脏病

痰迷心窍所致的精神病有效(生气所致)对治疗变形性膝关节亦极有效。取穴:当小指甲外侧角之后二分处是穴,即小肠经上少泽穴后一分处。

15、指肾穴:主治:口干

肾亏

心脏衰弱

背痛

并常用于治疗阔背肌即高肓穴附近疼痛。但比起大腿之通肾穴唯效果略小些。

取穴:当无名指第一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之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16、指三重穴:主治:主治驱风

脸面神经麻痹

乳肿大

肌肉萎缩,本穴功能同小腿三重穴。其效稍小些。本对治疗偏头痛有显效。

取穴:当无名指中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也为虎添翼是无名指第二节阳掌外侧采取四分点法。

17、胆穴:主治:心惊

小儿夜哭

除此外本经位于中指心经上,治疗膝痛极效,胜过心与胆能所以治疗胆虚之小儿夜哭及心惊有效。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之中点共二穴。

18、心膝穴:主治膝痛

肩胛痛。本穴除此还可治疗脊柱痛亦有效,治膝无力及变形性膝关节炎疗效极佳。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19、肺心穴:主治;脊柱骨疼痛

脖颈痛

小腿痛

本穴除治疗上述病外,尤其对治疗腰椎及尾椎疗效颇佳。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中央线,距上下横纹三分三一穴。共二穴。

20、木为穴:主治半身不随

本穴接近中冲穴有强心活血作用治疗中风后遗症对其它各针有加强作用单用治疗中风后下肢无力颇有效沿能治膝内侧痛及小腿肚酸痛。但比穴不能次数过多及时间过长,第一次五分钟,五日后三分钟,在五日后一分钟。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21、指五金

指千金:主治肠炎

腹痛

鱼刺硬喉。取穴:当食指背第一节中央线外开一分直线上,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为指五金穴六分六为指千金穴。

22、指四马穴:主治肋膜炎

肋膜痛

皮肤病

脸面黑斑

鼻炎

耳鸣

耳炎

。除此以外对治疗掌指之皮肤病极特效。对治疗肩痛效果甚佳。而且还有乳回奶之功能。取穴:当食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中点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23、妇科穴:主治:子宫炎

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

小腹胀

妇人久年不孕

月经不调

痛经

月经过多或过少。本穴对子宫位置不正之处有调解作用。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配内庭穴治疗痛经极有效。配还巢穴。治疗不孕症疗效极佳。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这中央线外分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这一处一穴,距横纹三分这二处一穴共二穴。

24、制污穴:主治工; 久年恶疮

恶性瘤开口后流水不止不封口、本穴还可治一切疮疡,刀伤、烫伤或手术后伤口溃疡出水,久不收口,点刺现血,极有效验。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计三穴,以三棱针点刺出黑血当时见效。

25、止涎穴:主治小孩子流口水,治大人则以水金或水通疗效更佳,小孩子流涎多热。大人多寒。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内侧,中央线内开二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双距该横纹三分这二处一穴,共二穴。

26、五虎穴:主治全身骨痛,五虎穴应用广泛,对于脚跟痛,脚痛,手痛效果显著,五虎一治手指酸痛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酸痛,五虎四治脚踝,脚背酸痛,五虎五治脚跟酸痛皆有效。三党可治疗头痛。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也就是大指桡侧黑白肉除下针分二分一穴共五穴。

27、重子穴: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

28、重仙穴: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疗背痛之特效针,治疗肩痛亦极效,治疗颈痛亦有效,对落枕患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配承浆穴效果更佳。如病久在患侧天泽泻针加强效果更佳。也可治疗半身不随,对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痰稠不易咳出,针之有效,对治疗子宫肌瘤,卵巢炎亦有效。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29、上白穴: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本穴治疗采连背痛有效。治疗手腕扭伤有效,(针患侧)治疗颈痛(双侧并针)亦有效。尚可治脚无力(针分健侧)。取穴:

30、大白穴:主治小儿气功喘,发高烧,(特效)坐骨神经痛。治疗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放血。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治以上之病与灵骨穴配合效果极佳。用三棱针在大白穴附近之青筋(血管)点刺出血即可。取穴;拳手(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紧拳头)当虎口底处开五分处是穴。

31、灵骨穴:主治坐骨神经,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随,骨骼胀大,妇女经血脉不调,闭经,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肠痛,头昏脑胀。

本穴调气,补气,温阳作用极强项,以灵骨为主穴,大白穴为圜辅穴,倒马针为治疗半身不随为主穴,(针健侧)或配合风市穴或本肾关穴,在加以背部五岭空点刺,效果非十四经所能及。

本以本穴加强效果,因经穴有活脑部气血之功,但能久留针灵骨本大白治疗坐骨神经痛有特效。治疗 脚痛难举抬无力,腹胀,小便不节(次数过多)小便痛亦极有效。灵骨穴单用治疗肘痛,鼠蹊胀痛,头晕等症有特效。尚可治肩痛不举,食欲不振,脱肛,背痛,膝痛,腰痛,脊柱痛,耳鸣,听力不足等效果亦颇好。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32、中白穴:(又名鬼门穴)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坐骨神经痛,中外踝痛,四肢浮肿。本公安部队处于三焦经走中渚穴后五分处,对治疗起坐之际腰痛有效。对治肾亏之各种病毒变效果甚好。沿可治疗脊椎骨刺。也可治疗调理血压高及前头。取穴:拳手在小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一寸五分处(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33、下白穴: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中白,下白穴到马针并用,主治前述肾亏各病疗效极佳。中白,下白倒四马并用尚可治疗少阳经走向的坐骨神经痛颇效。取穴:拳手当小指掌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一寸五分处(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34、腕顺一穴;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果更大)腕顺一定位于小肠经之后溪穴后五分处,治疗太阳经之坐骨神经痛及腰椎痛,腿弯痛等有极效,配合腕顺二穴,效果更佳。

取穴:在小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35、腕顺二穴: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一二穴并用治疗肾亏所致之各种病以及疼痛,疗效甚好,肾亏之牙痛,眼痛亦有效,尚可治耳鸣,重听,小腹胀,腰围痛,疗效亦佳。

取穴:当小拽外侧掌,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在一穴后一寸是穴。

36、手解穴;主治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手解穴即心经之少府荥穴,晕针时首当强心。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声雷动处是穴。

37、土水穴:主治胃炎,久年胃痛,本穴除治闻胃病胃痛外,尚可治手指痛,手掌痛,手骨痛,治疗原则,左痛治右,右痛治左。

取穴: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掌骨小头一寸处一穴,后五分一穴,在后五分一穴共三穴。

38、前谷穴:

39、阳谷穴; 前臂部穴位

1、其门穴: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这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2、其角穴: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是穴。

3、其正穴:妇科经脉不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上穴一般三穴同用,如治疗痔疮,在委中点刺出血,一次治愈者不支其一人,如点刺后在针其门,其角,其正三穴,效果尤其显著,本公安部队对顽固性便秘及小腹胀气亦有殊效。

取穴;基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穴。

4、火串穴:主治便秘,心悸,手下臂痛,尚可治胁痛,尤有特效。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从手腕横纹中央直后三寸处取穴,握拳屈肘拳心向下,沟祸处是穴位。本穴与三焦经支沟穴相同。

5、火陵穴: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取穴:手抚胸取穴,在火串穴后两寸处是穴。

6、火山穴: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但左手抽筋取右手交叉取穴。如胸部上述取火山,火陵两穴。忌双手取穴。

7、火腑海穴: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痛,贫血,头晕,眼花,疲劳过度。取穴:与大肠经之手三里穴相符。

8、手五金: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外侧距腕豆骨五分,即不山穴后外开五分是穴。

9、手千金穴: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手千金单独治手臂疮疡初起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则,距腕豆骨八寸,手五金后一寸五分处取穴。

10、肠门穴:主治肠炎,头晕眼花,本穴配金门穴急性腹泻有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11、肝门穴:主治争性肝炎有(特效)下针后立止肝痛,左旋转针肠痛即除。右旋转针胸闷即解,跃然纸上肝处右侧,但针时以左手为主,对全并肠炎症状则可加针肠门穴,开成倒马针,疗效甚佳。本穴配上三黄治慢性肝炎亦有特效,三黄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宫,小肠经之原腕骨为治黄疸证之要穴,治多例甚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骨寸处取穴。

12、心门穴: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干霍乱。心门穴在小肠经上,在小肠全公安部队附近,治疗心脏各病尤为特效,本穴治疗大腿内侧痛(含腹股沟)坐骨神经痛,尾骶骨痛亦有特效,对治闻膝痛(骨侧脸痛尤效。)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13、人士穴: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治以上之病患右取左穴,如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取穴:手单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14、地士穴:主治气喘,感冒,头痛,肾亏,心脏,针深一寸治以之病,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15、天士穴;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人,天,地三公安部队均在肺经上,治疗呼吸器官病毒效果极佳,如以上穴配灵骨穴双手取穴,为治疗哮喘之特效,如配三水金,水通穴闻效更好。

取穴;在 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三寸处是穴。

16、曲陵穴: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用三棱针针刺曲陵空商之静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了霍乱。本穴与肺经之民尺泽相符。点刺治疗尤多,实为要穴,本穴可治尿意频数,(配肾关穴)半身不随,咳嗽(本水金穴)泻之呆治筋痉挛拘紧急,肺经一切实症。扁桃腺炎,咽喉等颇有效。点刺出血治疗胸闷、胸痛,心脏病变及肩痹痛,(五十肩)气喘皆极有疗效。

取穴;单手取穴,在肘窝横纹,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窝处是穴。后臂部穴位

1、分金穴:主治感冒,鼻炎,及喉炎之特效针,分金穴位于肺经上在侠白下三寸,距尺泽一寸半。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后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横纹一寸五分是穴。

2、后椎穴: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此穴位三焦经通之脏象治上述之病毒当然显效。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肘横纹二寸五分是穴。

3、首英穴: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一般后椎,首英两穴同时用针、效果迅速而佳。取穴:主治疲劳,血压高,头晕,头痛,针浅治疲劳,针深治头痛,头晕及血压高,首英穴及富顶穴红当消泺穴上一寸。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首英穴上二寸五分是穴。

4、后枝穴: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皮肤病,血硬化,常用富顶,后顶两穴同时下针,可治颈项疼痛,扭转不灵及面部麻痹。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距富顶穴一寸是穴。后枝穴约当消泺上二寸,儒会下一寸。

5、肩中穴: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随,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右肩痛扎左,交叉进行,此穴位于三角肌之中央,在肩骨缝下三寸。

取穴:手臂下垂,处肩骨向下工二寸半中央是穴。

6、背面穴:主治胸陪发闷,发音无力,用三棱针点刺可以治全身疲劳,两腿发酸,呕吐,干霍乱,肠霍乱,阴阳霍乱,用三棱针点刺在肩中穴在其后一寸之周边点刺出血即可,不必拘泥穴位。

取穴:举臂时肩骨边接缝这空陷处中央取穴。

7、人宗穴:主治脚痛,手痛,肘肿痛难动,面黄(胆病)四肢浮肿,脾肿大,感冒,气喘。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抚胸,在后臂肱骨内侧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二寸是穴,与在肠经手五里相符,过去此穴为禁针穴。

8、地宗穴:主治能使阴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力管硬化。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抚胸,当后臂肱骨之中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亦即人宗穴上三寸是穴。

9、天宗穴:主治妇科阴道痒,随道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地宗,人宗,天宗皆在一线条线上,因此针刺时特别准确,地宗穴约在肠经臂儒穴下一寸,天宗穴约在臂儒上寸。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三寸是穴。

10、云白穴:主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赤白带下,小儿麻痹。本肩中穴治小腿无力及胀痛。

取穴;垂手取公安部队,当肩关节前方,骨缝去肩尖约二寸是穴。即背面穴向胸方斜下开二寸。信经验本穴位置应系在肩中穴前一寸再上一寸。

11、李白穴: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了穴在肩外侧,从云白穴稍向外斜下二寸处是穴。在肩中裕前一寸二分再下一寸处。

12、

第五篇:丙穴双拥工作

丙穴社区双拥工作简介

为了让服务更加深入基层、贴近优抚对象,年初,丙穴社区成立了拥军优属工作站,在县双拥办和镇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联络站指导下,扎实开展各项双拥工作,使双拥优抚工作深入到了最基层。

丙穴社区拥军优属工作站里配备了站长1名,副站长1名,联络员5名,联络员由各组组长兼任。

该站切实履行了拥军优属工作站的职能,一是积极宣传双拥国防教育知识、各项双拥优抚政策,通过工作站联络员贴标语、上门宣传等形式,使国防教育、优抚政策宣传进村入户;二是组织开展八

一、春节期间拥军优属走访慰问活动;三是做好各类涉军群体的政策疏导工作,通过联络员走家串户听民声,建立、完善优抚对象档册信息,让我们能够更加直接、准确地掌握优抚对象的需求动态,这样直接的沟通交流使大量问题矛盾在基层得到化解;四是第一时间帮助优抚对象解决住房难、就医难等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及时上报到县局,切实解决了优抚对象住房、就医、小孩入学等实际困难。

丙穴社区

2011年11月16日

下载夹脊穴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夹脊穴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风穴寺导游词

    我们现在正前往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途中,在您亲临其境之前,给您介绍一番“风穴山景区”。 出汝州城东北行9公里,便进入了“风穴山景区”。这里是中岳嵩山少室南麓,景区以风穴山为......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第十章临床腧穴学基础 【学习目标】:通过常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法的学习,让学生数量掌握常用腧穴的操作。 1.掌握内容:掌握常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定......

    肩痛穴(共5则范文)

    平衡针灸的重点穴位--肩痛穴 平衡针灸重点穴位肩痛穴,肩痛穴是平衡针灸学中研究时间最长,治疗病人最多,用途最广泛,疗效最理想的一个穴位,临床治愈率98%,一针治愈率11%。别名:肩......

    经络腧穴总结2(定稿)

    ㈠ 足太阳经络 1. 经脉循行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之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

    宝盖头和穴宝盖教学设计

    宝盖头和穴宝盖教学设计 绵竹市大西街小学吴成清 教学目标: 1.巩固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姿势; 2.掌握宝盖头和穴宝盖的一般书写规律; 3.能正确规范地书写带有宝盖头和穴宝盖的......

    郝穴小学安全自查报告

    郝穴小学校园安全自查报告 根据江陵县教育局文件和会议精神,我校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究部署,在开学初对学校教学楼、办公楼以及教学设备设施等全面性的拉网式大检查。确保一个......

    扶阳“四绝穴”5则范文

    扶阳针法:“四绝穴”不到两分钟让全身温暖如春 高允旺老先生的扶阳针法“四绝穴”,这个针法曾有好几位同行拜访他,向他学这个绝活,并都许诺给他数万元,多者说十万元,他当时都没有......

    洞穴、陷穴处理施工工艺

    洞穴、陷穴处理施工工艺洞穴分为岩溶、黄土陷穴,以及采空坑道、地窖、枯井、墓穴等人工洞穴。洞穴处理需清除浅溶洞中淤泥及其松软沉积物,铲除溶洞表面溶蚀部分,将洞壁倾斜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