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
浅谈我国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及其防范
龙飞(邵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省邵阳市 邮编:422000)
【摘要】当前,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不仅坑害了广大消费者,损害了国家利益,而且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严重地危害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为什么我国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活动没有随着国家一轮轮的“打假”活动迅速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本文拟对假冒伪劣产品在我国当前市场上泛滥成灾的现状、特点和成因,以及如何防止和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做一点探讨。【关键词】假冒伪劣产品;成因;对策
一、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现状和特点
(一)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假冒伪劣商品无处不在,充斥着中国市场。其品种繁多,食品、服装、鞋帽、皮革、化妆品、药品、赛车、航天飞机零部件、卫星探测仪、声像制品、计算机等应有尽有。越是热销的商品,假货越易混杂其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假冒伪劣产品的形式也五花八门,伪造、冒用他人厂名、厂址或者商品产地,伪造生产日期、安全使用期、有效期、失效日期或者保质期的,伪造商品的主要成分和含量,冒充注册商标或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等等。
(二)特点
1、量大、面广、品种繁多,呈蔓延和发展趋势
仿冒名牌产品,盗版文化产品,以及质量低劣、以次充好的产品,比比皆是。有毒的饮食商品,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假烟假酒假药假油假醋,毒米毒肉毒菜毒茶毒盐等等,应有尽有。在湖南省邵东县廉桥镇的一家仓库,发现假药101种;在该省工商局二季度的一项酱油质量监督抽检中,发现九成以上的酱油不合格,五成存在严重问题;在该省岳阳市,发生毒蘑菇导致全家中毒事件。
2、生产、运输、销售逐渐形成网络,产、供、销一条龙
在全国若干地区,形成了制假的区域,重点区域,比如说有些地方是以制假产品,为主要行业,有些地方,以印制假包装材料为主要行业,有些物流行业,为他们的这个假冒伪劣的转移输送提供了便利,甚至有的展会,为假冒伪劣分子互相之间传递制假信息。
二、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成因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成灾,且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消费观念不成熟,提供了机会和市场
一方面,部分消费者贪图便宜,且消费知识贫乏,购买商品时不看清楚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一听减价就疯抢,发现质量问题后又无法投诉索赔,只好哑巴吃黄连。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知假买假。有些自己消费是为了追求名牌,有些则是买来送礼。这种行为给制假售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
(二)造假成本低廉,而利润堪比贩毒
假冒伪劣商品远远不能达到所假冒的商品或真实商品的价值,不能按照正常用途进行使用,其成本低廉,但是其出售的价格却能等同于所假冒的商品或真实商品的价格,利润空间很大,高出正常商品利润的几倍或几十。譬如,一瓶假茅台酒的成本和各种费用仅20多元,而售价可达几百元,利润高得令人咋舌。一条手工制作的假“红塔山” 烟,成本不过10元,在市场上充做真品售价可达近百元。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往往导致了某些人在暴利的诱惑和驱使下采用制假售假这种欺诈的行为。
(三)造假者法制观念薄弱,且刑法量刑较轻
当前流行的造假方式一般不会对人身安全造成很大伤害。有些犯罪嫌疑人普遍认为自己造的假冒伪劣产品不至于致人死亡,情况不会太严重,直到进了看守所,才知道自己的造假行为是犯罪。据了解,公安机关对于造假者一般是按照“假冒注册商标罪”、“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产品罪”、“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标识罪”等《刑法》规定的内容进行处罚,其量刑难以有效震慑犯罪分子,致使犯罪分子有恃无恐。
(四)当今法制不健全,有关部门监督不到位
执法难是假冒伪劣商品犯罪存在的基础原因。法制不完善,使执法者难以找到依据。近几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和法规,但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和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要求相比,仍由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还未形成商品入市的零星监控点;商品的抽查制度还很不完善,不全面;一些管理人员明知市场内在假冒伪劣商品而无动于衷,袖手不管,从而更加助长了制假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三、假冒伪劣产品的防范
(一)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首先,大力宣传《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宣传产品安全知识,倡导健康消费理念,教育经营者要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提高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其次,切实提高消费者增强产品安全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和识假辨假能力;再次,充分发挥举报、投诉网络平台作用,接受消费者的举报、投诉,对消费者举报的线索,要及时核实查处;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对假冒伪劣产品及生产者、经营者曝光,使制售假冒伪劣者时时都处在消费者的监督之下,让其无处藏身。
(二)加强法制建设,健全法律法规 首先,应当进一步完善和修订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如《专利法》、《商标法》、《药品管理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等。其次,各地区、各部门要全面清理、废除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最后,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赋予相关行政执法机关应有的权利,并且完善执法规则,规范办案程序的同时,制止不当执法行为的发生,对现行法规中的不便操作、不完善、不明确之处加以修正和完善。
(三)加强产品质量检查,加大联合整治力度
坚决贯彻执行有关打击制假售假行为的法律法规,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加强对打假执法的监督检查,工商行政管理、卫生防疫、技术监督等职能部门要加强联合整治力度,定期进行市场产品的专项治理,及时清理假冒伪劣产品,切实维护好市场的经济秩序。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以罚代刑等问题。
(四)树立产品质量意识,切断流通渠道
一是生产企业应尽快将防伪标志进行升级换代,二是尽快将升级换代后的鉴别方式,向更广泛的消费者传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产品消费观念。
简言之,假冒伪劣商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危害不小,必须克服各种消极因素,加大质量宣传力度,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打假治劣工作的力度,以维护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作者简介:
龙飞(1983.10)女,侗族,湖南邵阳市人,邵阳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系,助教,大学本科,法学专业 通讯地址:
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红旗路大祥坪富贵鸟皮具专卖店(市公安局左斜对面)龙飞(收)422000 邮箱:422613206@qq.com 联系方式:*** QQ:422613206
第二篇:假冒伪劣产品及治理对策
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摘要】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损害消费者的权益,而且危害社会正常经济秩序,损害企业的正常运作,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国际中的形象,更严重的是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现在假冒伪劣产品正在在我国市场上泛滥成灾,制假售假不仅数量巨大而且种类繁多,更令人堪忧的是制假售假已向集团化发展,对我国造成严重的影响。打击假冒伪劣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本文从制假售假分子本身出发,从消费者角度,从政府监管部门,法律制度,事后检测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假冒伪劣产品得以存在的原因以及针对这些原因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关键词】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观地方保护
【目录】
一、假冒伪劣产品在各国存在的数据分析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三、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对策
现今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它已经成为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环境的一大危害,它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侵犯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为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企业和国家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仅卷烟零售市场每年就给国家带来10亿元之多的经济损失。假冒伪劣产品现已被国际上公认为“仅次于贩毒的世界第二大公害”,它已然是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假冒伪劣产品出口到国外影响国家形象,对引进外资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影响出口产品的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破坏了正常竞争市场,给生产货真价实产品的企业造成不良竞争,使得正常企业亏本甚至不得不转变方向投向于生产劣质产品,造成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给消费者的经济造成损害更严重的是对生命安全造成危害,像建筑中的渣子工程,这是典型的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留下隐患。2009年三鹿集团生产的奶粉造成严重的后果,消费者是假冒伪劣产品最终的受害者。假冒伪劣产品涉及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食品,服装鞋子,饰品,家电,药品,化肥等化工产品,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因此打假防劣是一项严峻的任务,刻不容缓,涉及到我们每个人得切身利益。就我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认识,浅析一下它存在的原因以及采取怎样的对策。
一、假冒伪劣产品在各国存在的数据分析
假冒伪劣产品,顾名思义就分为假冒产品和伪劣产品两种产品。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被假冒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使我国遭受严重损失。2003年全国铅笔的年需求量约在四十亿支左右,在96年“中华牌”“长城牌”在国内销售5亿支左右,当时市场占有率15%,同年创造了利润的峰值6200万元。由于假冒产品的低价冲击单是“中华牌”101绘图铅笔每年减少约1亿支的销售额,仅此一项利润损失每年达1500万元。假冒伪劣产品不仅对合法企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国家造成巨大损失。据调查中国年均假冒伪劣产品产值达十三亿元人民币,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二,每年由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二千亿元左右。国家因此年均损失仅税收就达二百五十多亿元。2000 年、2001 年,美国海关查获的韩国假冒商品分别为803 件、标值 2935777 美元,954 件、标值7039647美元。据1999 年12 月17 日《泰晤士报》报道英国商品假冒现象非常严重,制造假冒商品价值每年约10 亿英镑,致使制造业减少约数万个就业机会。一个个鲜活的数字表明假冒伪劣产品在世界各国已造成 1
严重的影响。
二、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
(一)高利润低成本的驱使
“只要能在市场中蒙混过去,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中”。当失信的轻微代价面对的是暴力的巨大诱惑时,假冒伪劣也就泛滥成灾了。就像在《资本论》中引用托·约宁的一段话:“一旦有适当利润,资本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他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他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他就敢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 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着被绞首的危险。首先造假用不着搞什么技术开发,用不着创什么名牌,用不着打广告,用不着想方设法开拓市场,用不着搞售后服务等等,这是造成成本极低的原因之一。利润最大是经商者的根本目标,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润,他们就敢干,假冒伪劣产品成本低利润大,很多不法分子为了赚钱偷工减料,掺杂掺假,为发财铤而走险。市场经济中理性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造成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从信息成本来讲,对消费者而言,对于简单产品其质量一眼就能看出的其信息成本就低,但对于一些复杂产品其质量就很难看出信息成本也就高多了,但对生产者其信息成本就低,例如药品的生产对消费者来说信息成本太高,不可能去检测了它的所有生化指标再决定是否购买,因此生产者就在这类复杂产品中动手脚,这对于生产者其信息成本为零。利润=销售收入-成本。
(二)国家监管惩罚力度不到位
现今我国对于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处罚力度较轻,而且形式过于简单:我国法律法规中规定对大多数假冒伪劣的生产者的处罚主要以罚款为主。在检查力度不到位和规定不够详细的现实约束下,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销售者只要 10次中有5次、甚至只要有 3次能够逃脱处罚,就有利可图。所以,从查处的制假售假案件来看,大多为屡犯、惯犯,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表明目前的惩处力度不足以使制假售假者感到恐惧。综合考察我国目前法律中对假冒伪劣商品的处罚存在力度轻,而且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诸多因素,大量存在着罚款数额偏低、以罚代刑的现象。就是因为罚款数额低、以罚代刑等现象,使得违法者不必花费很大代价去支付违法成本。再就是对违法者的处罚形式少,主要通过经济处罚、取消行为资格、限制主体自由等方式实现。因为违法成本低,再加上社会信用制度不建立,使违法者能很快实现风险转移,如转移场所或再申办执照从事造假。造假售假团伙具有分散性,此处不行迁到彼处,彼处不行迁回原处或第三处,这样进行游击战。可见假冒伪劣商品的社会风险成本很低,即使被查出也不足以使其身败名裂,倾家荡产他们还可以东山再起甚至更高一筹。我国相关部门如工商部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打假办”等部门对于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的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发现,发现了又因技术问题或因各管一段协调性差不能及时做出决策迅速做出处罚,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转移的时机,使政府部门处于尴尬的境地。由于没有专门的打假部门,所以在出现问题后各部门间由于利益问题会相互推诿扯皮,延误了打假时机,导致打假工作事倍功半。
(三)消费者的客观因素
消费者的低收入水平使得他们更注重价格高低而非质量优势,这也是我国假冒伪劣大量存在的一个特有原因。尤其是在农村,他们更关注价格,在购买商品时不看商标标识,不顾产品质量,只要便宜就买,认为只要不受影响和损失,假货也没什么不好的。这是现在老百姓知假买假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图书和音像制品行业,消费者认为假冒伪劣产品不影响阅读和收看,而且最主要是比正版获便宜很多,所以消费者为了省钱就会选择盗版产品。使得盗版在这一行业势如破竹,在市场上“颇受欢迎”,而正版图书受了冷落。这一行情更刺激了盗版商的欲望,更疯狂的制售盗版。另一方面就是消费者的畸形消费观:
追求名牌,没有多余资金而购买假货,这是虚荣心在作祟,这两种消费观就给了制假售假者疯狂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许多事实表明,制假售假者正是抓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肆意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如果消费者具有良好的消费意识和健康的消费观念,抵制假冒伪劣商品,自然也就断了制假售假者的销路,制假售假者也就难有“用武之地了”。
消费者也是理性经济人只要其预期投诉收益(预期胜诉补偿费× 预期胜诉概率)小于预期投诉成本消费者就会放弃投诉,给制假卖假者留下盈利空间。例如消费者购得一双伪劣皮鞋,即便是胜诉,也只是换一双真皮鞋或还是假的,或是退款,还抵不过消费者为投诉来回奔波的车费和花费时间的机会成本,因此消费者就不会再去投诉。他们吃了亏也只能认倒霉,发几句牢骚,就当花钱买教训,选择忍耐,这是社会投诉机制不健全所致。这客观上也助长了制售假冒伪劣者的气焰。
(四)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首先假冒伪劣厂商往往能够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能够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地方的经济发展,带动了当地部分产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给政府交纳大量的税收,支持地方的建设,有的制假分子也作为带动一方富裕的能人加以保护。如某县几个钢厂生产假冒伪劣钢筋,绝大部分销到县外,用于房屋建设,从而谋取暴利,而该县财政收入总额的一半都依靠这些钢厂的税收,若查禁该县钢铁厂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无异于扼住了该县财政收入的咽喉。
其次,有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将假冒伪劣产品的看作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只要有可观的经济收益就支持它的发展,只把打假停留在口号上,工作敷衍塞责,有假不查、有案不办甚至纵容包庇,只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政绩。
第三,有些置法律于不顾的官员为了一己私利与制假售假者串通一气,相互勾结,充当了假冒伪劣产品制售者的“保护伞”,泄露打假信息给违法者,阻碍行政执法部门依法打假、依法办案,使得制假售假者有恃无恐。
(五)制假的高科技与检测方法的制约
制假造假的科技水平不断提升,像:激光防伪、条码、喷墨标注等技术的使用,使人真伪难辨。现行国家检测标准所规定方法局限,不能检测出具体成分只能根据某一元素确定某一成分含量,像牛奶中的蛋白质是靠测氮含量确定,这就给不法分子加入三聚氰胺的机会。
三、治理假冒伪劣产品的对策
(一)从生产商销售商入手
从博弈论角度来说,收益>成本,卖者才会产生行为,成本=制作成本+销售成本+风险概率×风险损失+生产(销售)正品的机会盈利,只要增大其风险概率和风险损失,增大正品盈利就能从根源消除假冒伪劣产品,应该加大工商质管部门的检查力度,颁布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提倡全国质量万里行这样的活动,广泛开通言路,支持传播媒体的介入,从这几方面入手加大其成本,使其知难而退。
(二)加强惩处力度,强化法律法规
第一,加强行政执法手段的力度,给行政执法机关一定限度的、强有力的行政实施权。如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强制扣留权,对制售者的流动资金及产品进行查询和强制划拨权、冻结权等,以防止制售者转移假冒伪劣产品、逃避处罚等情况的发生,同时规范执法行为,严格依法办案,提高执法的有效性。第二,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借鉴发达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制假售假行为对社会的多方面危害,制定更为科学全面的处罚标准,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人追究其责任并给与严厉的处罚。决不能手软,不能仅限于其能承受的程度范围,要严惩重罚,最大限度的增加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成本和风险。政府也是理性经
济人,打假行动不仅需要时间、人力、物力还要财力进行收集线索,这都需要资金支持,通过对违法分子的罚款来弥补这部分款项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增加违法成本,而且给政府行为提供动力。第三,加强刑事处罚的范畴。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人身伤害的违法犯罪分子,不仅要进行重金罚款,还要追究其刑事责任,决不能以罚代刑。防止简单罚款了之,使违法分子逃避刑事责任追究,使其自由从而更加肆无忌惮。真正树立法律至上,任何人不得超越法律,以权谋私。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责任终身制”,举个例子,在我国高考中有帮助考生作弊或纵容考生作弊的老师一经查出将取消其教师资格,这种以毁掉自己前程为代价的活动任何人都不会轻易去犯的。
(三)使信息顺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确保信息的双向流动和多向流动。
对于厂商来说,建立信息平台,使消费者充分了解到厂家产品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所有信息,以增加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的信息成本,消费者应重商品知识的积累,不要因小失大,慎重选择购物渠道,以维护自己的权益。
政府的任务更重 ,首先要将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内容传递到市场中各种各样人群中,并使他们充分了解。另外 ,还需要促进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务业 ,建立信息通道使任何人都能容易的得到任何产品的信息,使消费者都具有辨认假冒伪劣产品的能力。通过提供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 ,遏制假冒伪劣产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者因购买假冒伪劣商品而造成人身、经济、精神等方面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 ,做理性的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购买商品时不要贪图便宜,营造一个知假不买的氛围 ,将假冒伪劣产品逐出市场。同时,消费者要提高自身打假意识、自我防护意识,多途径掌握有关商品知识,及时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信息及质量安全动态,增强识假辨假能力,特别是在买与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商品时,更应该擦亮眼睛,小心谨慎,选择正规的信誉度好的商品经营者,降低购买假货的概率。购买产品时不能为了满足虚荣心就知假买假,在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要及时投诉,找相关部门维护权益,当受到有关部门互相推诿时要找上级部门反映,不能不了了之,纵容了违法分子。
(四)严厉抵制地方保护主义
对地方保护主义者视其情节轻重,可追究其行政责任或民事连带责任或刑事责任等,使得政府管理部门自身更为廉洁公正,坚决杜绝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
健全各级政府打假领导责任制,将政绩与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相连,与整治市场秩序肃清假冒伪劣等不正当竞争情况联系,强化打假意识,优化市场秩序,使经济健康发展,树立顾全大局的思想,真打实打,对收受贿赂相互勾结,为违法分子开绿灯作掩护的应对其追究法律责任;对纵容不法分子的,为自己政绩有意保护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应论为玩忽职守。必须从根本上真正解决“打不着、打不疼、打不死”的问题,净化市场竞争环境。
(五)提高检测水平
事前预防做到位的同时,事后检测技术水平需要广泛的探寻与研究。倡导科研人员发现并推荐更为有效的检测手段。2009年三鹿事件造成严重后果后为何就在7月8日超标三聚氰胺再次“现身”于青海、甘肃、吉林,其原因之一就是检测方法不是直接检蛋白质含量而是检氮含量,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假冒伪劣商品是社会的毒瘤,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我们周围所有的力量包括我们每一个消费者,每一个政府人员,加强法制监督,媒体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监督我们社会各界。同时加强信息交流,加强道德制约,建立有效的责任机制,鼓励举报。在打击假冒
伪劣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力量,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消费者是最先理解的。重奖举报者,奖金从政府对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人的罚款中支出。全社会人员都为消费者,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社会打造出一种像 “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氛围我相信假冒伪劣产品不会久存。只有全社会行动起来,打假工作才能有效,假冒伪劣无处藏身社会才会秩序井然。确立高层次的道德约束标准和公正严格的法律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防范及遏制假冒伪劣产品。使整个社会以最低制度成本运行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打假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为我国社会经济正常健康发展出一分力,假冒伪劣就不会再有藏身之地。
【参考文献】
〔1〕张素芳:《假冒伪劣产品:成因与对策浅析》,《 消费导刊》,2009.4
〔2〕郑丽玲:《经济转型期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对策》,《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第3期
〔3〕张理智:《论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治理》,《经济研究》,1994第1期
〔4〕王彦丽:《浅析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危害的根源及对策》,《河北企业》,2006第7期
〔5〕苏相玉:《我国假冒伪劣现象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法制与社会》,2008第7期
〔6〕李民雄:《假冒伪劣产品的成因及对策》,《中外企业文化》,2001.11
第三篇:假冒伪劣产品实验报告
标题:假冒伪劣产品的识别
实验目的:了解假冒伪劣产品的概念,掌握假冒伪劣方便粥的特点
实验对象:娃哈哈八宝粥实验方法:(1)社会调查法去中东大市场调查顾客对方便粥的了解,以及饮用方便粥的频 度。
(2)观察法观察方便粥的外包转是否有注册商标标识;生产厂家和售货单位;观看商品的封口处是否严密,桶盖是否有凸起。
实验过程:
1、上百度百科网查找假冒为例产品的概念。
(1)定义:假冒产品是指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厂址、商标、产品名称、产品标
识等从而使客户、消费者误以为该产品就是正版的产品。伪劣产品是指质量低劣
或者失去使用性能的产品。
(2)假冒伪劣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牌产品标志、免检标志等质量标志和许可证标
志的;(2)伪造或者使用的虚假的产地的;(3)伪造或者冒用他
人的厂名、厂址的;(4)假冒他人注册商标的;(5)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的;(6)失效、变质的;(7)存在危及人体
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的(8)所标明的指标与实际不符的;
(9)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销售的。
2、筛选方便粥。在中东大市场没有发现符合上述假冒伪劣产品特征的商品
3、总结商品外观。中东大市场的方便粥外包装上商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厂址,注册商标标识,都齐全。并且封口处严密,瓶盖无凸起。
4、选择并购买一罐“娃哈哈桂圆莲子八宝粥”
5、品尝。口感润滑,带有粥的香味。
实验评价: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人类健康,大家在购买商品时一定要仔细观察,避免上当受骗,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失。例如购买方便粥时,一要看看商品名称及瓶盖是否凸起,若有凸起千万不要购买;二打开瓶盖看方便粥是否粘稠,若米水分离,有凝聚物千万不要饮用。
第四篇:假冒伪劣产品案例分析
引案说法之
关于假冒伪劣产品案例分析
姓名:韩冰
专业:09级广告学
关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链接
据杨先生称,他在沃尔玛知春路店购物时,看到该店出售的“红井源”牌亚麻籽食用油说明上,宣传该食用油具有“防癌、减肥、降血压及预防糖尿病”等多种功效,于是花4470元购买了30盒。后有朋友提醒杨先生,食用油不可能有多种治病疗效,杨先生遂向有关部门举报。海淀卫生监督所调查后,对沃尔玛作出了罚款5000元的处罚决定。杨先生认为,沃尔玛误导消费者,其行为构成了欺诈,遂诉至法院要求双倍赔偿。事后他曾多次找到沃尔玛,要求协商解决此事,但对方以“已经受到了行政处罚”为由,拒绝接受他提出的任何要求。
法院认为,沃尔玛作为销售者,在亚麻籽油未经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情况下,进行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已构成欺诈,据此做出了双倍赔偿杨先生8900余元的判决。
二、生活中的假冒伪劣产品
杨先生的经历,在我们生活中可谓随处可见。毒奶粉,地沟油,化妆品,假药品到处泛滥。广东省消委会日前公布的“消费维权10大案例”中,也可以看到中国黑心产品的泛滥严重程度。云浮市有石材公司于销售时拒绝消费者验货,至顾客发现货不对办,却又拒绝退货;顺德有快递公司运送时打破价格逾两万元的液晶显示屏,但结果只肯赔偿540元,遭消费者告上法庭等。重庆市工商部门公布10宗典型案例,情节更为吓人,包括2010年查获商贩销售过期大白兔奶糖,当局缴获多达11吨;南岸区两间幼稚园买入2百多张未经消毒的黑心棉被;有钢厂出售不合格钢筋,当局至少缴获75吨问题钢筋等。湖南长沙则有民间打假人士到超市调查,一小时内发现超过10种问题食品,主要为伪造质量安全的QS认证。广西南宁前日一场教授如何辨别伪劣产品讲座,更有来自云南的民工当场投诉,经常在路边摊档买到假货,促当局加强监管。长春市一女子使用质护皮肤品,贪靓变毁容,出现脸部红肿刺痛、呕吐等症状,求医后证实重金属汞“水银”中毒,涉事产品水银超标3千倍。青岛市民吃鱼干腹泻不止。生产鱼干的现场弥漫腥臭味,部分已发臭腐烂。工人用水靴直接踩掉鱼头,经污水洗刷后,放入乌黑的劣质油内烹煮。有业者甚至用双氧水洗鱼。……
三、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高额利润的引诱
1、高额利润的驱动是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的主要原因。当假正经厂商看到假冒厂商得到超额利润而自己利益受损时,一部分厂商在假冒厂商的示范作用下就会从事假冒伪劣的生产经营活动;一部分讲信誉的厂商,由于受到不正当竞争的压力将做出退出市场的决策。
2、被假冒的企业无力打假或不愿打假。一个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均是有限的,若从中抽出一部分人力、物力、财力专门从事打假活动,可能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且因为支付打假费用而提高产品成本,削弱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二)消费者法律意识的淡薄
由于我国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之消费者法律意识淡薄,多数消费者对有关法律知之甚少,对商品知识的了解更是皮毛。造假售劣者正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弱点,向消费者兜售假冒伪劣产品。
(三)假冒伪劣产品有需求市场
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存在强烈的需求,为假冒伪劣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一方面,某些消费者为了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购买假冒产品。这些消费者知法犯法的行为更坚定了造假者的决心。另一方面,消费者虚荣心作怪,喜欢消费名牌产品,而购买力有限,假冒名牌商品便满足了他们的炫耀性心理。只要存在市场需求,供给就会产生,需求越强烈,供给者获利的机会越大,供给就会更加活跃和旺盛。
(四)消费者投诉的机会成本较高,客观上给造假售劣分子带来了可乘之机。
当受到假冒伪劣产品侵害的消费者到有关部门投诉时,一拖再拖的官僚作风,使许多受害者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诉难的问题在广大消费者之间已形成共识。因此,投诉的机会成本过高,使许多受害者特别是受到假冒伪劣小商品侵害的消费者放弃投诉,自认倒霉。这样,消费者疏于投诉的事实无形之中降低了非法厂商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风险,使假冒伪劣产品长盛不衰。
(五)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和纵容
地方保护主义为制假售劣分子撑起了保护伞。因为我国现行的财政政策是包干制,所以有些地方政府就为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的政绩,而罔顾国家的法律法规。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对假冒伪劣现象视而不见。为了增加地方税收,政府对当地的假冒伪劣产品生产经营者网开一面,甚至为他们大开“绿灯”,公然保护假冒伪劣行为。
(六)工商部门执法不严、打击不力、执法犯法导致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
不可否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打击假冒伪劣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必须承认执法不严、执法犯法的现象在我国仍很严重。某些素质不高的执法者为了谋求私利,官商合谋、共同制假售劣,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可以说,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工商行政部门的执法腐败或地方保护主义。
(七)法制不健全、不完善,对造假售劣分子惩罚力度太轻。
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以及相关法律条文的结构不完善,有些法律条文对执法者在执法时如何操作没有具体规定,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商标法》等法律中都有一些在执行过程中无法可依的空白,给执法造成困难。法制不完善,给造假者留下了法律空子,对违反市场规则者处罚不力,使造假分子敢于铤而走险。
四、如何整治假冒伪劣
打击假冒伪劣不是靠几个“打假斗士”去完成的。它需要生活中各个主体去共同努力。政府:
(1)、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包括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制度、对守信者奖励失信者惩罚的机制等,提高中小企业的商誉、信用意识,管制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
(2)、完善法律体系,防止不法分子投机取巧。在法律法规中增大假冒伪劣产品的成本和风险,加大对执法不力者、执法犯法者的打击力度,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3)、完善市场信息,包括技术标准、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促进信息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以及扶植信息服务业,通过提供信息来规范市场,监督市场,遏制假冒伪劣产品。(4)、借鉴国外做法 1.进行质量监控 法国由财政部直接领导的“竞争、消费和反舞弊总局”,专事打假和反暴利、维护消费者权益工作。2.舆论公开曝光
通过报刊、广播、电视以及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办法,对假冒伪劣商品在媒体上进行公开曝光,提醒消费者不要购买。这对于制假售劣的企业来说,具有很大的震慑作用。
3.严格法律制裁
这是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打假治劣硬举措。如澳大利亚就很注重以法律规范市场管理,该国在打假治劣、维护市场秩序中,专门成立专司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执法职能机构,并赋予其加强市场监督、打假除劣、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职能。4.实行赔偿重罚
国外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进行处罚,十分严厉,一经发现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者,就实行加倍赔偿和从重处罚,决不手软,甚至达到了罚得你倾家荡产的程度。如美国法律就规定,生产、批发、销售假冒商品均属有罪,对产、销者分别处以25万美元以上无限额的罚款,并处以5年以下的监禁。5.商家自律自卫
墨西哥在打假治劣、保护消费者权益中,注意发挥商家的自我约束功能,来堵塞假冒伪劣商品的流通渠道。该国商店有一个共同的信条,即“保护顾客就是保护你自己”,在经营中自觉只卖质量一流的商品。厂商
(1)、建立信息自我披露制度,如卖药品,就必须披露和消费者相关的所有信息,同时使消费者能方便地获得这些信息,以维护自己的权益。(2)、积极打击假冒伪劣,绝不纵容。消费者
(1)、增强消费者维权意识,做理性的消费者,自觉抵制假冒伪劣产品;营造一个知假不买的氛围,将假冒伪劣产品逐出市场。
(2)、消费者的维权途径有下列五种: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仲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五、大学生如何提高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懂法,是守法的前提和基础。多参加法律普及讲座和活动,深入了解,增强法律观念。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面对假冒伪劣产品,应积积极维权。最后的感想
作为大学生,我们就应该学以致用。我们学习了法律,就要去实践。但是,我发现,尽管我们知道自己买到了假货,却很少有同学去积极的打假。原因大部分是觉得麻烦,但是我发现这不是最关键的。更为严重的是,我们对身边的假货已经麻痹了。买到假货变成了很正常的事!我们国家的法律虽然还不完善,但是作为大学生,作为一个有法律意识的消费者,如果我们不去积极的维护自己的利益,又何谈让普通老百姓去打假呢?
我认为,打假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去引导打假风尚,当我们大家有了打假的呼声,有了打假的需要,无形中就督促了我们国家的法律建设。
暑假中我就亲身经历了一次打假活动。家里的卡车坏了,到修理厂后,维修人员告知是因为机油的问题。爸爸怀疑机油是假的,但店家不承认。家里也只能认倒霉。而我看了机油的外包装又到网上查询了厂商的产品资料。我发现这桶机油厂家去年就停产了,而我们所买到是产品从生产日期是今年4月份。我告诉爸爸我们必须查清楚,不能吃哑巴亏。然后我和弟弟带着这桶机油坐火车去了山东潍坊的厂家,厂家证实我们的产品的确是假货。回到家后,我请教了学习法律的同学,写了一封举报信。爸爸带着举报信到工商局进行了举报。并请潍坊厂家给我们当地工商局发了证明信函。最后,工商局查封了店家仓库,进行了罚款。爸爸在听从我的建议后先与店家进行了协商,后达成协议,店家对我们赔偿修车费用一万一千元,误工费四千元。家人很高兴,说我是打假小斗士。
通过这次打假经历,我真正的认识到懂得法律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大学生应该去积极的实践,身体力行的去带动身边的人学法懂法,维护自身权益!
第五篇:举报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举报生产、加工假冒伪劣产品行为
一、受理部门
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稽查分局投诉科
二、工作职责
接受对本市辖区内生产假冒伪劣产品违法行为的举报,认为需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的,呈报领导批准后予以转交(转办、移送)稽查部门或有关职能部门查处。
三、受理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
5、《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6、《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
7、《广东省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行为条例》。
四、办事程序
五、办理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8:30至中午12时,下午2时至5:30。
六、办理地点及联系电话
地址:广州市政民路77号六楼投诉科 邮编:510410 电话:86351980、86351981 传真:86351978
七、纪律监督
监督机关:广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监察室 监督电话:86197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