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越级跳闸成因及防范对策
越级跳闸成因及防范对策探讨浅谈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集团各公司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电力系统故障对安全生产带来的巨大损失,对继电保护动作正确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作为专业管理和执行部门对保护定值的正确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及二次回路的完好性越来越重视,判断电力系统保护优劣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当电力系统故障时是否会发生越级跳闸,此次协会会议的主题就是探讨如何防止越级跳闸,就这个主题谈一下自己的肤浅的认识:
一、越级跳闸的成因:
1、名词术语:
越级跳闸:是指电力系统故障时,应由保护整定优先跳闸的断路器来切除故障,但因故由其它断路器跳闸来切除故障,这样的跳闸行为称为越级跳闸。
2、越级跳闸的成因:
(1)、保护定值整定不当,特别是上下级保护定值配合不当,当下级发生故障时本级保护不动作或上下级保护同时动作;
案例一:2002年10月楚星硫磺制酸10KV站2000KW主风机在启动过程中因热变电阻柜多次启动后水阻沸腾而发生三相短路,主风机出线柜和10KV进线柜同时跳闸,至使磷复肥系统断电停车。事故后经查,主风机出线柜差动速断整定为16.88A,时限0S,(变比为200/5),折算到一次侧电流为675.2A;一段进线柜速断整定值为17.32A,时限为0S,(变比为1000/5),折算到一次侧电流为3464A,而装置上的故障电流记录为10.23KA,所以当馈出线发生故障时两级保护同时动作。现将进线柜速断保护改为49.34A,时限0.3S,短延时定值15.52A,时限0.5S,长延时定值为8.36A,时限9S,当2004年1#尾气风机电机接线盒处发生三相弧光短路时,本柜保护可靠动作,没有发生越级现象。
案例二:2005年11月3日,磷复肥6#磨机(10KV绕线电机,功率900KW)转子滑环在启动时击穿,本柜保护未动作,而使阳合岭变电站岭02线二段过流动作将岭02磷铵线跳掉,事故后查6#磨机保护定值发现电流速断为23.8A,时限0S,反时限过流3.4A,时限2.44S,(变比为100/5),延时30S,阳合岭岭02线过流二段定值为5.2A,时限为1.5S,(变比为150/5),当电机滑环短路时,电机处于带载堵转直接启动,但由于滑环不是三相金属固接同时磨机是重载设备,所以滑环故障启动时启动电流达不到速断动作值,又达不到反时限动作时间,查阳合岭岭02线动作值为10.23A,折算到一次侧电流为306.9A,此值达不到6#磨机速断定值,但满足岭02线二段过流动作值,当时限达到1.5S时使其动作跳闸。现将速断定值改为11.8A,当12月28日6#磨机再次发生滑环击穿时,本柜速断保护可靠动作没有发生越级事故。
(2)、上下级保护时限配合不当,当发生故障时下级保护时限未到而达到上级时限使上级保护动作;进线与出线的继电保护的整定值和时限的配合很重要,否则很容易发生越级跳闸。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供电部门对用户进线的继电保护要求都比较高,进线的速断与过流必须满足上一级电网的要求,时间越短越好。这就给出线开关的保护整定带来一定困难,有些地方用户变电站进线与出线的速断只靠动作电流来配合,速断没有时间差,当电网短路容量大时,完全靠动作电流来配合,就容易出现越级跳闸。在变压器高压侧出现短路故障,其短路电流与母线基本相等,如果速断没有时间配合就容易发生越级跳闸,或同时跳闸。当变压器低压侧出口发生故障,这时就要进行短路电流计算,如果速断电流整定值过于小,在电网容量很大时,变压器低压侧出口发生事故时,也容易造成越级跳闸。
进线与出线的过流靠过流值与时间差来保证继电保护的选样性。过流配合的时间差一般应小于0、5秒,虽然现在高压开关都选用真空断路器,其固有动作时间比较小,但开关的固有动作时间、继电保护出口时间、中间继电器的动作时间以及操作机构的动作时间与继电保护整定时间都有一定关系。所以进线与出线过流保护的时间差整定太小,也容易发生越级跳闸。(3)、继电保护回路接线错误,如将电流继电器串联结成并联而使保护定值增大一倍,将电流继电器并接结成串接而使保护定值缩小一倍,保护二次回路接线错误将速断接为过流,将过流结为速断,当回路故障而整定值正确时不能正确动作;
案例三:楚星合成氨2002年增容后,由于系统没有完善,2003年经过电控部人员的共同努力,将新35KV开关站和6KV开关站相继投运,在将4#4M20压缩机供电由老6KV室转移至新6KV室后,在第一次启动时本柜速断保护动作,经检查电机线路完好,保护回路正确,保护定值无误,无奈下将速断定值由电机额定电流的7倍改为8倍,但启动时依然速断动作,通过分析判断有可能是电流继电器问题,更换继电器后故障依旧,最后通过仔细检查才发现电流继电器两线圈本来为并接的但错误接为串接,致使保护定值缩小一倍,将线圈并接并将保护定值恢复后一次启动成功。
(4)、继电器、断路器可动系统卡涩,触点接触不良,跳闸线圈烧毁,当保护正常动作时不能接通跳闸回路;
案例四:1998年股份公司8#萝茨机在运行中烧毁,但其保护短路器没有动作,脱硫配电室低压进线开关整定值过大也未动作,致使脱硫变高压柜保护动作,脱硫配断电系统停车,事故后经查,8#萝茨机短路器选用的是正泰公司生产的DW15-630断路器,但当8#机故障时其没有动作,用手掀按手动分闸按钮时断路器同样没有动作,后用起子撬动可动机构后才将断路器分闸,由此可以判断是DW15开关分闸机构卡涩,从而导致越级事故的发生。案例五:2004年5月,枣阳化工公司尿素高压分室发生短路,整个系统各级保护发生拒动,强大的短路电流将电缆沟内电缆烧毁,同时烧毁多面开关柜,通过事后的分析调查和试验,各级保护拒动的根本原因是保护多年未校验、继电器触点松动氧化接触不良或不到位、跳闸机构卡涩和跳闸线圈烧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
(5)、用于继电保护的电流互感器参数选择不当,特别是电流互感器的抗饱和能力不足,当系统的短路电流很大时,电流互感器铁心将发生严重过饱和现象,在稳态对称短路电流(无非周期分量)下,影响互感器饱和的主要因素是:短路电流幅值、二次回路(包括互感器二次绕组)的阻抗、TA的励磁阻抗、TA匝数比和剩磁等。在实际的短路暂态过程中,短路电流可能存在非周期分量而严重偏移,这可能导致TA严重暂态饱和。由电工基础理论可知,TA在严重饱和时,其一次电流中的直流分量很大,使其波形偏于时间轴的一侧。铁心中有剩磁,且剩磁方向与励磁电流中直流分量产生的磁通方向相同,在短路电流直流分量和剩磁的共同作用下,铁心在短路后不到半个周期就饱和了。于是,一次电流全部变为励磁电流,二次电流几乎为0。如电流互感器发生磁饱和现象,即使保护定值、保护回路、动作机构和元件完好,当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也不能将故障切除,甚至由于不能满足动稳定和热稳定的要求而发生爆炸,从而导致发生越级事故。案例六:1998年股份老系统5#冰机在启动过程中电流互感器发生爆炸,开关柜和油断路器全部烧毁,6KV室202进线开关跳闸,同时产生的电压降使生产系统全部停车,临时将5#冰机开关柜母线切除后恢复送电,事故原因事后分析为系统扩容后短路容量增大,互感器不满足动热稳定和磁饱和的要求而爆炸。
(6)、直流系统设计缺陷或故障。常用的直流电源有蓄电池、硅整流、电容储能三种型式。对各种信号、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断路器的控制、事故照明等提供电源,直流系统的可靠性是保障变电所安全运行的决定条件之一。当直流系统绝缘损坏多点接地或直流电压过高过低甚至消失,就会引起继电保护误动和拒动,特别是直流系统不可靠当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将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案例七:2004年7月,云南华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一员工在对2#压缩机进行停电操作时,误将正在运行的1#压缩机高压隔离开关拉下,使6KV母线发生短路,短路产生的电压降使控制室的硅整流器不能正常工作,直流电压不能满足要求,使主变高低压侧保护和35KV进线保护不能动作,事有凑巧,华坪电力保护因故也拒动,从而导致发生6KV母线和主变全部烧毁的恶性事故。
二、越级跳闸的防范对策(1)、管理措施:
1、加强对供配用电系统的巡回检查和隐患整改,特别是对高压和大型用电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供配用电系统的本质安全,以弥补继电保护的缺陷和不足,系统的短路容量越来越大,定值的准确计算难度也越来越大,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即使保护能够可靠动作,生产设备也会因短路电压降而跳闸停车,因此,坚强管理,强化责任,避免设备事故是保证电力系统和生产稳定运行的根本;
2、加强对继电器保护的检查、维护和校验。继电器的可动系统必须动作灵活,触点接触牢固可靠。开关及其二次回路检修完毕,投入运行前,一定要对开关的保护装置做整组传动试验,证明继电器和回路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后,开关才能够投入运行。同时对所有继电保护校验制定专门的制度,成立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定期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校验。
3、加强对直流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对直流用电装置和馈线经常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蓄电池、充电模块故障和直流接地、直流绝缘击穿。
(二)、技术措施
1、保护定值的准确计算和根据实际合理设置。目前集团各公司供电系统的配置均为单侧电源放射型主接线,电压的变换分为三个层
面,即高、中、低三层,高压一般由电力局进行计算和保护的整定,以和上一级电网的的保护配合,我们无权更改。最简单的方法就以电力公司计算整定的电源进线和主变高低压侧保护定值为依据,在相同电压等级下,各进线和出线的保护定值应小于其上一级的值,并在时限上要满足保护整定的阶梯性原则。对中压层,进线开关建议选用带时限的三段式保护,定值和时限比同等级电压的上一级保护的小;对变压器速断的整定就要进行比较准确的计算,整定过小不能躲过变压器空载励磁涌流,整定过大,难于和上级保护配合,建议变压器的电流保护也采用带时限的三段式保护,速断按照躲过低压母线最大运行方式短路时的电流整定,时限考虑设置为0.3秒(与上级配合)。短延时按照比过流一段电流小的定时限保护,时限取为1.5秒,保证变压器满载运行时最大功率的低压大电机堵转后不动作。长延时取为1.8倍额定电流,动作时限80S。因电动机跳闸对生产的影响不是很大,而且绝大部分故障都是由电动机引起的,所以必须要保证电动机特别是高压电动机保护的可靠性和灵敏性,建议电动机的保护采用不带时限的速断和过流保护,速断定值按躲过电机的启动电流来整定,不建议按一般的经验以7~8倍的额定电流来整定,而应以电机的实际启动电流稍大来整定,过流可根据电机的实际运行负荷来整定,但一般不应超过电机额定电流1.2倍,因高压机保护齐全且负荷运行稳定,具体的整定可按保护的配置视情况整定,但应以保证电机安全运行为前提,低压电机因受各种原因的影响或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运行极不规范,因此没有固定的整定模式,但应确保电机或线路故障时能可靠动作,否则因低压故障也会越级到高压。
2、正确选用保护元器件,对现有不满足保护选择性、灵敏性要求和安全的元件逐步淘汰更换,如将常规电磁保护改为微机继保,将油开关改为真空开关或SF6开关,将电磁操作机构改为弹操机构以减少保护固有的动作时间;尽量选用较大的变比、较强带载能力、较高的10%饱和倍数值电流互感器以提高互感器的抗饱和能力和带载能力;尽可能地降低电流回路的阻抗,将电流回路选用较大截面的电缆或连接导线,对于继电保护装置安装在控制室内的配电所,当控制室与高压开关柜(电流互感器安装在高压开关柜内)较远时,会使得二次阻抗变大,可将保护改装在高压开关柜上。
3、对陈旧的直流系统进行更新改造,同时对传统的直流馈线接线方式进行变革,不断提高直流系统的健康水平。同时要加强直流系统的维护和管理,如:3.1当常规变电所中的时间继电器延时接点间经常带有不同极性的电位时,应再串人时间继电器的一对瞬动常开接点,如果时间继电器的延时时间比较长,应在时间继电器的工作线圈中串入合适的限流电阻。以保持其热稳定性,防止直流回路短路。3.2对于A型插座上带有不同极性电位的接线头间,应用不带电的接线头隔离开。3.3在一些较为老的常规变电所中,极化型继电器底座上经常带不同极性电位的接点间应用空余接点隔离开。3.4各种正负电源同在的端子上,应通过备用端子隔开。防止在绝缘降低的情况下造成短路。3.5加强日常运行维护和定期清扫,定检时加强对接点间绝缘和线圈间的绝缘测试,发现绝缘降低等现象及时处理。3.6对室外瓦斯继电器等有可能造成直流回路裸露于空气中的,必须加装防雨罩。3.7对室外二次回路用的端子箱的下部应严密封堵,防止电缆沟内的潮气浸入,使端子锈蚀,其方法可在电缆间的空隙之间以棉丝堵塞,下部填干燥沙,上铺以砂层,然后防火有机堵料严密封堵。3.8对高压电机的现场控制箱要特别加强维护管理,即使清理控制箱内的粉尘和污物,对端子排和各接点经常紧固,有条件的建议将现场的高压控制箱盖为防腐防尘的控制箱。
另外,对采用装有储能电容器的整流型直流电源,还应定期对储能电容器进行试验,防止当系统故障且交流电压大为降低的情况下,整流后的直流电压降得很低,致使继电保护装置无法动作,保证储能电容器良好,以便上述情况下及时供给继电保护装置电源,保证装置正确动作。对采用蓄电池直流系统的变电所(包括免维护阀控铅酸蓄电池系统),应定期对蓄电池进行核对性容量试验,使蓄电池始终保持良好状态,保证变电所在失去交流电源的特殊情况下,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可靠动作。
诚然,继电保护确实重要,但搞好电力系统的本质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保证电力系统少出故障,才能真正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和生产的稳定,让我们群策群力,共同努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围绕如何防止电力系统越级跳闸为主线,加强责任心,加强执行力,加强学习和技术研讨,为实现电力大事故为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由于水平和能力有限,对继电保护认识和认知较肤浅,带着重在参与和学习的目的在此班门弄斧,请大家批评指正!
何满华 2006-1-7
第二篇: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汇总
集体上访是指三人或三人以上为了同一问题而串连在一起到共青团机关和主管部门上访,反映意见和要求的行为。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供大家参考选择。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1
一、处理集体访的暂行办法
㈠要建立健全领导接待来访制度,建立目标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工作机制。
㈡对于集体上访,主要领导要亲自接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
㈢要做好集体访群众的思想教育与疏导工作,引导信访者依法信访,并动员其及时返回。
㈣要认真做好回访工作,使集体访处理得更加完善。
㈤严肃查处集体访活动中的违法违纪人员。对于鼓动不明真相的群众扰乱工作秩序,破坏社会治安的幕后操纵者,一经查出,要严肃处理。
㈥在处理集体访过程中,对交办的信访事项推诿、扯皮、顶着不办的责任人要严格追究其纪律责任。
二、处理越级访的暂行办法
㈠凡是越级到上级有关部门上访的,信访部门在做好群众疏导工作的.同时,立即通知上访者所在单位领导,派员及时将其领回。
㈡对于越级访反映的问题,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时予以处理,并做好回访工作。
㈢对于越级访反映的重要问题,必要时组成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以此提高办案质量。同时,在调查时可吸收群众代表参与调查并进行公示。
㈣要建立信访听证制度,组织涉案相关单位和人员,在多方听取其意见的基础上,现场做出裁定,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一次性加以解决。
㈤要强化责任追究制度。对越级访造成重大损失和社会影响的,要追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责任人员的纪律责任。
三、处理重复访的暂行办法
㈠对于重复访,原则上不予受理,但要向其说明处理情况并做好思想工作。
㈡对于涉及重访者切身利益的问题,应责成相关单位予以妥善解决,消除其后顾之忧。
㈢要适时对重访者进行法制教育活动,增强其法律意识,做到依法信访。
㈣要做好重访者的回访工作。定期对其进行回访,广泛征求其意见,回答其提出的问题,消除信访隐患。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2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日益突出,集体访、越级访不断增多,这已是当前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新变化。笔者对*3年以来全县18件集体访、越级访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现就集体访、越级访的成因、特点以及预防和解决的办法谈点肤浅认识。
一、引发集体访、越级访的原因
1、经济欠发展,民怨激发。有的地方或单位部门由于干部思想不解放,经营管理机制滞后,发展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善,广大人民群众存有不满情绪,只要稍有机会极易引发集体访。这类集体访对干部积怨较深,解决问题的要求又高,处理结果很难满足上访者,从而又导致越级访。
2、干部不作为,民愤激怒。一是有的干部作风不民主,工作粗暴,随意侵犯群众权利,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二是有的干部对群众意见、建议和要求不重视、不采纳,财务不公开,专项资金不专用;三是有的干部贪污腐化,以权谋私,违背科学发展观搞各种各样的政绩工程等,严重损害干部形象和群众利益。上述现象引发的信访问题解决难度较大,一时较难完全平息,一有个别用心之人煽动则易出现越级访。
3、政策不兑现,民声沸腾。目前基层存在对政策宣传不及时、不到位,有的干部过份追求政绩,大搞基础设施建设,而本地经济薄弱,为此出现开发征地和拆迁涉及到补偿等无法兑现;企业改置无力支付职工养老保险金、置换金等问题,这些问题久拖不决,最终引起集体访、越级访。
4、认识有偏差,引发上访。有些群众存在崇上心态和唯众心理等片面、错误认识,误认为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问题得不到解决,于是以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给各级组织施加压力。
5、唯利是图,煽动闹访。有的信访人由于个人恩怨,煽动群众集体上访甚至无理取闹,企图利用群众上访来达到个人目的。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围攻工作人员、围堵行政机关等,视各级组织和干部为敌人。
二、集体访、越级访的特点
1、诱因上具有利益性、复杂性。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的新时期,有些工作环节尚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企业改革中出现职工工资、退休金不能按时足额发放,医药费、福利费不能报销,职工无法兑现置换金,欠缴职工养老保险金等问题;城镇拆迁补偿金无法到位;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基本利益得不到保证;等等,这些都直接涉及信访者的经济利益。这些问题有的一时难以解决或不能解决,有的合理要求与其他问题交织在一起难以界定,反映的问题呈多元化,解决难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2、动机上具有公开性、反复性。从上访内容看,有的上访者是为了竟争某一职位(务),有的上访者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即得利益。上访者求权求利目的动机非常明了。对这类信访问题虽然组织上认真作了处理,但信访者认为没有达到个人目的,为此仍不满意、不理解,并不断反复访。
3、行为上具有突发性、过激性。从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看,组织者手法多样,择机应变,表面不动声色,暗地煽动,使我们从事信访工作的人员无所察觉。信访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通常来个突其不意并采取各种过激行为,围攻工作人员、围堵行政机关等。
4、组织上具有操纵性、追随性。从目前集体访越级访发生的情况看,大都有牵头者,有人筹款、有人联络、有人谋划,有的信访人利用群众存在崇上心态唯众心理,对简单的信访问题复杂化、由原本的自发访演变为有组织的集体访。
三、预防和解决集体访、越级访的对策
如何处理好集体访、预防越级访,是我们从事信访工作人员必须认真研究和理性思考的问题,要善于从新情况、新问题中寻找规律和特点,增强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主动性、实效性,从而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把问题处理和解决好。
1、加强宣传教育,引导依法信访,解决实际问题。当前集体访、越级访反映的问题多数涉及信访者切身利益,对此往往要把引导信访者依法信访、宣传教育和思想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三者结合。一是对合情合理、符合政策,又能够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按有关政策、协调尽快给予解决好;二是对那些要求合理,但由于客观原因一时不能解决的,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三是对那些要求过高的,要采取说服教育,引导其在政策、法规范围解决,绝不能迁就;四是对于有过激行为的上访群众,要耐心疏导,劝导其通过正常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2、健全工作机制,畅通信访渠道,把握重要环节。对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不能就事论事,更不能局限于出了问题才抓,必须建立健全预防和解决集体访越级访问题的长效机制,畅通信访渠道,使群众冤有处申、苦有处诉、事有人管、问题有人解决,从而及时掌握信访苗头,把集体访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此外,针对集体访越级访的择机性,在做到经常抓、抓防范的同时,还应做到抓重点、重点抓。对重大会议、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敏感期等容易发生集体访的时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确保重点时期、重点地区、重点部位不发生集体访,维护好社会稳定;对操纵性集体访,要抓住、盯紧台前幕后策划者及核心人物,有重点的做好思想说服和转化工作。
3、加强廉政教育,推行公开办事,查处信访问题。集体访越级访的产生,大多由于个别党员干部自身不廉洁、方法简单粗暴、办事不公开等造成的。对此一方面要抓好干部廉政勤政教育,提高自身辨别是否能力和在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一方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必须及时派员调查核实,属反映失实的要给予澄清事实,确有违纪问题的一律严格依纪依法处理到位。此外要加大治本力度,大力推行公开办事制度,加强工作透明度,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从根本上减少集体访越级访问题的发生。
4、明确工作职责,狠抓责任追究,排查信访问题。解决和处理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仅仅依靠纪检监察机关信访部门远远不够,必须全党齐抓共管,各负其责。一是抓领导,落实领导责任,促使领导亲自抓;二是抓基础,发挥网络作用,建立应急机制;三是抓办理,落实包案责任制,做到经常排查信访问题;四是抓兑现,实行目标管理制,把集体访越级访问题与单位工作、领导个人提拔晋升(级)挂钩,同时形成责任网络,严格责任追究。
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成因及措施对策3
近年来,集体访、越级访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严重干扰了党政机关的正常办公秩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如何解决集体访、越级访是当前纪检监察信访工作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一、集体访、越级访的特点
集体访是指5人以上联名反映同一问题的走访行为。具有上访规模较大、人员情绪激烈、相关举动粗野、规则秩序混乱、被人插手利用等特点,是一种非正常的信访形式。
越级访是指上访人越过所在单位或所反映问题的管辖单位而到上级机关的来访。具有漠视基层党委、干扰领导决策、肆意增添压力、相关背景复杂等特点,属于非正常的信访形式。
二、集体访、越级访的原因
一是基层干部工作能力较弱。
部分基层干部由于对国家现行政策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掌握了解不多不深,加之在基层工作阅历不丰富,在做群众的思想时调处能力不强,导致群众对基层组织信任度下降,为群体访、越级访的发生埋下隐患。二是干部有违法违纪等腐败行为。
由于个别村组、乡镇干部缺少以人为本理念、漠视群众切身利益;群众观念淡薄、工作作风粗暴;滥用职权、以权谋私甚至腐化变质等等,导致民权得不到维护、民声得不到回应、民利得不到保障,从而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导致群体访、越级访的发生。三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煽动操作。
随着农村干部福利越来越好,部分村民对“权”的欲望增重,致使个别人煽动群众集体访、越级访“闹倒”现有村干部,达到自己“把政”的目的,殊不知这种形式不但践踏了民主,而且难以持久得民心。四是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
一些群众仍存在“人多力量大”“闹得越大越凶就越重视”“罚不责众”“上级讲话算数”“跑上更管用”等观念,漠视法律法规,采取非正常上访形式去解决问题。三、集体访、越级访的防控对策
一要加强教育引导,规范信访秩序。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群众依法依规依程序上访。各级领导要提高对越级访、集体访的认识,重视基层信访工作,常抓不懈。选好配强基层纪检信访工作队伍,把那些原则性强、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信访工作队伍中。
二是疏通信访渠道,加大督办力度。
解决初信初访问题是杜绝集体访、越级访的首要环节。要畅通信访渠道,热情接待信访,告知受理事项,明确答复期限;建立健全“首访责任制”,对业务范围内初次信访该查清的问题要限期办理、彻底查清、及时回复;对因初信初访得不到及时回复和认真解决被上级查实的,要严肃追究承办人的责任。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创新工作方法。
进一步完善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的法规体系,加大对各级干部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防止因工作失误、失职、失德而引发集体访、越级访。各级纪检干部要注重学习,总结实践,创新方法,以最短时间、最好办法、最高质量办理好所负责的信访问题,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重复访,造成财力、物力、人力损失。四是加强监督检查,提高办案质量。
在对基层单位信访工作督导过程中,要善于发现有关信访案件中存在的问题,督促办理、严肃查处腐败问题,把信访案件办成信访人信服、群众佩服的“铁案”。同时做好回访工作,避免出现打击信访人的事件发生。第三篇: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浅谈青少年犯罪问题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预防和防止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青少年犯罪表现出盲目追求金钱和满足物质欲望,虚荣心极强,以盗窃、抢劫等犯罪居多,多以侵占财产为目的,并不同程度地带有暴力。文化程度偏低,法律意识淡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青少年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青少年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 青少年犯罪 原因 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统称。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已被国际社会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犯罪问题突出。据权威资料显示,近几年,我国14—18岁未成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比例一直处于10%以上
(二)呈现低龄趋势。15岁以下的少年违法犯罪增多。违法犯罪的低龄趋势潜伏着巨大的社会危害。
(三)犯罪突发性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生理发育快,心理状态不够稳定,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冲动,做事往往不顾后果
(四)团伙犯罪严重。团伙犯罪是青少年犯罪中常见的、频发的犯罪方式。青少年犯罪案件中70%左右由青少年组成团伙作案。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1、个人因素青少年犯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成长阶段,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自控力弱,行为不稳,模仿力强,好冲动,易被诱惑实施犯罪;有的青少年对社会上不良风气、各种诱惑,以及一些低级趣味的色情文化,有一种神秘感,想试试的心理;有的学生成绩差,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自尊心受挫,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正是由于大多数青少年犯文化素质不高和其脆弱的心理,使得他们分辨事非能力较差,其处世的无知性、盲目性就很难应付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经不起诱惑,很容易被别人拉拢、利用,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义气用事,不计后果等,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因素 家庭是未成年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境和教育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
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性格形成,尤其是特殊的家庭因素,带给未成年人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在当今社会,具有普遍性的特殊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两种:一是隔代教养。所谓隔代教养就指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无暇顾及子女,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进行抚养,使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成为监护人实际监护教育的现象。二是单亲教育。在这样的特殊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长期得不到家庭应有的温暖和关爱,心灵极易受到创伤,从而养成不良的癖性,感情冷漠,情绪变化反复无常,甚至还会产生急噪、敌视或残忍的变态心理。此外,父母的不良行为,也对未成年的身心健康造成破坏。家庭中父母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经常吵架,秽语连嘴,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极易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学校因素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的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在校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学习,极易走上邪路。
(四)社会因素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以及腐朽思想和不良网络文化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目前在文化市场上,图书报刊、文化娱乐等中充斥着大量的凶杀暴力、淫秽色情以及其它有损人民群众健康的内容,对涉世不深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青少年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尤其是网络不良文化的传播,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加快了犯罪进程,更甚者受网络影响,传统的青少年犯罪形态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表现为:;网络的淫秽站点泛滥,;网络暴力文化的传播,使青少年中毒至深。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人格品质和思想品质的形成。”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转变家长教育理念。家长要以民主、平等、宽容取代专横、权威、独断、惟命是从,承担起为人父母的教养责任,和他们谈心,努力缩小代沟,尊重孩子的人格,多鼓励提高孩子的上进心、自信心。注意孩子在社会受到的不良影响,在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更要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修养。改善家庭教育方法。青少年家长应加强学习法律常识和德育知识、育孩常识,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支持子女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子女在学校或社会受到某种压力或产生心理矛盾时,能在家里有宣泄、排解的机会,及时化解矛盾,预防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预防犯罪教育应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转变观念,真正把德
育放在与智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并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全面转轨。学校应重视对双差生、后进生、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关心、鼓励、帮助和爱护工作,努力减少和避免学生辍学、失学。第二,应切实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应当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多种形式的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法制宣传活动。
(三)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共青团、公安、文化等有关部门应联合行动,对各类中小学、高教园区周边的各种娱乐场所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彻底的清理、整治,严厉打击危害学校正常秩序,侵害青少年学生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学生有一个安全、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四)政法部门应认真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的帮教转化工作,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
做好青少年特殊群体帮教转化工作,可有效防止和减少这一群体的违法犯罪特别是重新犯罪。对犯罪的在校生,要严格贯彻教育、挽救惩治的方针,尽最大可能的挽救失足在校生,实行帮教制度,防止其重新犯罪。建立社会、家庭、政法部门参加的三结合帮教组织,开展帮教活动,落实帮教措施。要帮助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接受义务教育。对流浪、乞讨儿童,民政、公安部门要做好收容遣送以及救助工作,防止他们流落街头,走上歧途。做好刑释解教青少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做到政治上不歧视,安置上不偏见,生活上多关心,同时做好接茬帮教,防止其重新犯罪。
总之,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关爱和保护,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才不是一句空话。保护好未成年人,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项工作,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实践证明,只靠对青少年犯罪者的处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研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杜绝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产生,才是治本的措施,才能真正做到预防青少犯罪。
第四篇:乡镇负债成因及对策
乡镇负债成因及对策
目前,部分乡镇不同程度地陷入负债运转的困难境地,乡集体负债日益严重,且久拖难解,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生活中诸多矛盾的焦点,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乡镇负债的成因
乡镇负债种类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是欠银行等金融部门的各种贷款、施工单位或个人的工程款、各项达标检查投入的资金及上级来人招待费、应付干
部的工资款、财政周转金等,究其原因有乡镇经济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收入分配体制尚不完善、分配秩序混乱的体制上的矛盾,还有机构膨胀、冗员过多以及预算执行与监督乏力等管理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政企不分,盲目上项目,导致乡镇负债累累。政府职能未能及时转变,仍然过多地插手微观经济活动,即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极个别的地方,打着壮大集体经济的幌子,盲目上项目、贷资金、办企业、搞开发,“户户冒烟、村村开花”,违背了市场运行法则,没有科学规划,加之管理不善、责任不明、监督不力,最终亏损倒闭,致使乡镇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乡镇干部政绩考核不全面,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导致乡镇负债日增。乡村工作的不稳定性及复杂性决定了干部考核的艰巨性。当前由于对乡镇工作缺乏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乡干部政绩考核往往只靠年初签定的目标责任书,考核方法单一,内容简单,难以操作,对一些隐绩及长远利益难以兼顾,加之基层干部“走读”现象日趋严重,变动频繁,造成工作中的不稳定性加大,加剧了乡级干部决策行为的短期化。部分基层干部为了出政绩,不惜大量举债,大搞形象工程,标新立异、以求突出政绩,取悦上级,结果是个人发迹,集体亏损,集体资产大量流失,甚至是一人的政绩,几代人的包袱,导致乡镇债务日益加重。
3、达标评比项目繁多,相互攀比,进一步加重了乡财政负担。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成灾成害,有些部门把各种达标评比当作推动完成基层各项工作任务的唯一手段,在乡镇大搞各种评比达标活动,这虽可对一些工作起到暂时促进作用,但各项达标评比工作如果多滥,加之不切合实际地强调高标准,规范化,既要干事,又无必要的配套资金,其结果不仅牵制了基层干部大量的精力,使之疲于应付,同时也诱导基层干部为了评比而评比,为了博得领导的印象分、重视分,各乡镇不得不倾其所有,相互攀比,不惜靠举债去应付上级安排的各项不切合实际的评比,甚至负债招待。
4、乡镇自身发展能力差,为了维持工作正常进行,不得不借债运行。由于自身环境、资源、信息等原因限制,加之当前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导致农村乡镇企业盈利减少,亏损增加,乡集体经济发展缓慢,而当前基层乡村各项公益事业均需大量投入,乡镇自身财务收入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支出不相适应,支出远远大于收入,为了确保乡村工作的正常开展,乡领导只能靠拿政府的信誉来四处借债,乡债务日益增加也就不可避免。同时乡镇费九牛二虎之力争取来项目时,许多部门要求下面必须配套资金,为了上项目乡镇领导四处筹款,最后只能负债运行,历任累计,就成了巨大的包袱。
5、乡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务混乱加重财务负担。在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下,财务管理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情况。农村已改变了过去那种统一经营、核算、分配的旧模式,农牧民生产、收入不过多地依赖于集体经济,人们逐渐淡化了集体财务的管理职能。正因为如此,导致部分乡既未延用过去老一套的财务管理办法,也未建立健全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形成了财务管理死角,造成了部分地区乡财政职能不健全,财务制度不完善,管理极度混乱。由于管理手段弱化,难以对不交“三提五统”的“钉子户”采取有效的强制措施,致使农村群众“三提五统”尾欠逐年增大,造成恶性循环,同时有些乡干部争相做人情批条子,集体资产流失严重,各种债务无人承担,债权无人追缴,届届累积,负债急增。
6、“三乱”导致乡镇债务加大。乡级以上的各级、个部门都可强制向乡级推销各种报刊、杂志、宣传品等,向乡级摊派各种费用,甚至连发的奖牌都需自己掏钱,每项看似不多,各单位都伸手,就加重了乡级的负担。
7、吃喝玩乐,负债拉关系。吃喝风和拉关系请送也是乡级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不仅要在乡镇大吃海喝,招待各路神仙,而且为了能从上面争取到资金,还要在县城等地请吃、请喝,请送,有些不仅要自己吃,而且有些被逼无奈还要陪着手中有权、有钱的人吃,为此,有些乡镇把周围的饭店吃垮了,把党委政府的形象吃没了,把党风吃坏了,把信誉吃光了。
8、部分领导贪污腐化,加重乡镇的债务负担。为了保“官”不惜利用手中的权利卖官、买官,乡干部贪污腐败,玩忽职守,损公肥私虽然是极个别现象,但影响极为恶劣,也是导致乡镇负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采取的措施
乡镇负债导致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统”的功能严重弱化,无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制约了农村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产业化的发展,影响到了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基层政权巩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债务问题,确保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须做好一下几项工作:
第一,清理债权债务,严肃工作纪律。把完善约束机制,化解乡镇不良债务作为一项硬任务,列入干部任期目标和工作目标中,采
取先清查后处理的办法,全面清查、清欠乡级债权债务。注重研究化解债务矛盾的有效措施,抓两头,带中间,实行党员干部带头还款的办法,带动群众,教育群众。对于乡干部中出现的贪污、挪用公款、负债数额较大构成犯罪的,应及时报请有关部门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够不成犯罪的、工作渎职失职的,应给予必要的党、政纪律处分;对于乡帐目屡清屡乱的,对负有责任的乡领导及财务人员应及时给予应有的处罚,就地免职或及时调离工作岗位。对于坚持财务制度的单位及领导,应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表彰奖励,做到奖惩分明。具体工作中要尽快建立干部待岗培训机制,就是对于犯错误的干部或是不适合财务工作的干部采取待岗培训的办法,统一由上级部门进行培训教育,合格后再予以安排,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害群之马,则应及时清理出干部队伍,以达到纯洁肌体、教育干部的目的。
第二,发展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乡镇负债问题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壮大集体经济,增强乡集体自身的造血机能。壮大集体经济绝非是简单的乡村集体贷款办企业,而是要稳妥地将集体财产以公开招租的办法,稳定地获取收入,这需要基层干部及群众长期的共同努力,需要几届领导班子的共同奋斗,只有乡镇经济发展了,群众生活有了进一步的改善,集体收入稳定增长,才能为农村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使农村经济全面健康持续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乡负债问题。
第三、精简机构,理顺站所关系,规范乡镇工作职责。乡村工作纷繁复杂,各级驻乡镇单位强调条条管理,互不隶属,增加了基层的工作量及工作运行过程中的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乡镇工作效率,应尽快打破门户之见,切实理顺乡镇各站所关系,建立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管理机制,实行工作考核以块块为主,监督检查以条条为主的管理办法,以实现最优配置,减少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要规范乡级工作职责,不直接介入微观经济活动,做到市场能办的决不插手,需要政府服务的也绝不退缩,尽量不干预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增强政府角色意识,规范行政行为,加大宏观管理力度,实施全方位服务,为农村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最佳服务,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第四,加大民主化管理力度,规范乡镇财务支出。
一是要做到公开的程序规范、内容规范、时间规范、形式规范、管理规范,保证公开的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经常性,将乡村财务、政务公开切实落实到实处,并做好相关配套工作,严格依法处理“公开”出来的各种违法违纪的人和事,切实维护村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公开来化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达到“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目的。
二是要规范乡镇接待标准,关键在于管住领导者自己的嘴。“其身正,不令而行”,目前基层具体工作中,对大吃大喝放任不管与“一毛不拔”都是不正确的,都会给基层具体工作带来难以克服的困难。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招待办法,进村吃派饭或吃工作餐,在乡镇一级采取饭菜“一碗端”的办法,既可以为乡镇节约有限的资金,又可以避免乡镇相互攀比,利用吃喝搞不正之风,同时还可以缓解干群矛盾,融洽干群关系,增进干群感情。
三是要健全财务管理机制,提高基层财务人员的素质。对于乡村管理的资金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职能,严格进行内部控制,明确干部在财务上的职责,淘汰不合格人员,采取会计委派制,采取“村帐乡管、县站审计、互不挪用、互相监督”办法,以保证有限的资金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四是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限制非生产性支出。具体要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制度,即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投资使用制度,做到科学使用,做到不盲目决策投资办企业,不盲目学习外地经验,不脱离本地实际情况高达标升级活动;建立健全集体资产清查核实制度,包括货币资产、实物资产、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纳入帐内管理;建立健全资产评估制度,确保集体资产稳值增值减少流失;建立健全拍卖、租赁公开招标制度;建立健全回收资金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村、站、所定期审计制度,确保集体资产出售后,资金合理使用,确保乡村资产保值增殖。
五是规范农村税费收缴工作,及早实施费改税和农税送交制。在“三提五统”等各项税费收缴中,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严禁不合理收费,同时对于极个别只要权利,不履行义务,有偿还能力而不还款的人,通过法律途径限期依法清欠,形成“热炉效应”,以弘扬农村正气。
第五,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入公共财政模式。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基层政权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凝聚力,要按照分稅制财政体制的总体要求,加快乡镇财政体制的改革步伐,科学合理地确定乡镇财政体制,从传统的生产性财政模式转向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模式。在兼顾县乡利益的基层上,充分考虑到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及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划分乡镇收支范围,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确定收支基数,保证乡镇政府行使基本职能的财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按《预算法》的要求,逐步恢复乡级国库。上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集中部分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困难乡镇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困难乡镇政府能依法行政的基本财力需要。
第六,完善基层干部考核办法。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对干部政绩的考察要结合其自身所处的大环境,考核干部政绩从全局出发,不囿于一个地方,孤立、片面地进行考察,政绩应是群众公认的、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真实的,不仅要看基层干部上了多少项目,投入了多少资金,做了那些看得见的政绩,同时要对干部工作中的干群关系、负债情况、项目的三大效益(经济、社会、生态)等潜绩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并将考核意见与干部使用培养相结合,避免少数人为了个人的政绩而不顾实际地去铺摊子、增投入,增加乡村债务负担。
第五篇: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农信社不良贷款成因及化解对策
作者:李星咏 湖…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2382 更新时间:2009-1-9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受多种因素制约,信贷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占比高始终困扰着农村信用社,已成为制约农村信用社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也直接影响着信用社经营效益和持续生存和发展。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都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新的不良贷款又不断产生,陷入了“先清后增”的怪圈。有的随贷款规模的扩张表面降低了不良占比,掩盖了风险,但不良贷款绝对额却不降反升,都成为困扰信用社发展的顽疾。因此,在农村经济结构不断调整的新形势下,如何化解不良贷款问题、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信贷资金的运用率,树立农村信用社的良好社会形象和竞争力,巩固农村阵地,扩大市场占有率,就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既要有方法,又要有策略,划阶段清收,尽快在具体工作中实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妨借鉴大禹治水的成功经验,疏堵结合,从堵新和清旧两方面同时入手,在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方面多下功夫,多出绝招,在压缩不良贷款存量上多想点子,多施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
对于农信社的不良贷款应基于对历史和现实的客观分析,站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度,探索化解的思路和对策。对不良贷款形成的可能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预防、化解贷款风险。
(一)是贷款风险识别和筛选机制不健全。对借款人的准入判断,不是基于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或贷款抵押品,而是基于对借款人成功完成某项业务的预测。或者在借款人的资信程度及偿还能力产生质疑的情况下,发放贷款过分倚重第一还款来源(如抵押物);贷款用于投机性的商品买卖;贷款抵押品折扣率过高,变现能力很低;异地贷款、多头贷款过多,缺乏有效的监控;贷款已存在潜在风险时,没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贷款已明显出现风险,相关责任人却因怕暴露问题担责任,没有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清收,把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柳暗花明,消极等待,坐失清收良机,最终使贷款造成损失。
(二)是贷款管理机制设置不合理。在贷前调查阶段,获得的贷款信息不完全,贷款项目评估质量不高。部分信贷人员缺乏必要的信用评估、财务分析知识和经验,发放贷款时又没有充分听取必要的劝告,而发放调查不充分、信贷资料不完善或不真实、抵押物变现力差、不足值的贷款。在贷款的审批阶段,未严格把握贷款审批条件。贷款集中程度过高,过分集中于某一借款人,某一行业、某一种类贷款,致使贷款风险相对集中,贷款金额超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而无力偿还。使借款人产生“债多不愁”,以一种无所谓的无赖态度毒化借贷双方关系,使信用社处于被动尴尬局面;贷款发放后信贷管理人员对日常监督管理不力,存在“重放轻收轻管理”的现象;部分信用社由于人手较少,根本没有按照信贷操作规程执行等等。
(三)是信贷人员素质的制约。人是生产力第一要素,信贷人员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理论、企业财务管理、法律制度等业务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诚实的品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信贷工作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贷款的质量,尤其是在管理体制不健全、贷款运作不规范、约束不力的情况下。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的数量有限,部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进行贷款的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违规放贷时有发生;在执行信贷政策方面,有的信贷人员随意性很大,存在“人情代替制度”现象。在风险的预测方面,有的信贷人员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凭主观经验的成分较重,用经验代替制度。对于即将产生风险的贷款,不能拿出一套完整的防范措施和处置办法来,只是将希望寄托于借款人能扭转局面或轻信借款人的还款承诺,白白浪费和错过了清收不良贷款的有利时机。加之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以及改革步伐相对滞后,部分信贷员“在其位而不谋其职”工作主动性差,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不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些自然加大贷款风险。
(四)是自身经济利益的驱动。利益与风险并存,一些农村信用社盲目地追求高效益,一味地支持风险企业和风险项目,这种贷款配置本身就孕育着高风险。
(五)是借款人欺诈。借款人欺诈可分为普通欺诈和严重欺诈。所谓普通欺诈行为,指借款人主要通过向信用社提供部分虚假信息以改善本企业的资信状况,获得用于借款人生产经营活动的贷款。这种欺诈的特征有:(1)借款人向信用社提供的信息部分虚假;(2)提供虚假信息的主要用意在于提高其资信状况,期望获得信用社的充分信任;(3)获得的贷款主要用于真实的生产环节。如果经营按计划进行,借款人也不愿意拖欠贷款而在信用社留下不良记录,即使出现其他情况时,借款人虽然无力归还贷款,但通常愿意与信用社合作。严重欺诈是指借款人通过一切手段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并贷款主要用于借款人从事的主营业务以外的行业或挪用贷款而获取个人利益。这种欺诈的主要特征有:(1)为了获得贷款,借款人不惜一切手段(包括违法手段);(2)借款人对其从事的行业并不真正关心,甚至借款人根本没有正当主业,或者从事的行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方便地获取贷款;(3)借款人获取贷款并不用于主要业务,而是以转移、投资、奢侈消费等方式,鲸吞贷款。这类欺诈行为主要以骗取信用社贷款为最终目的,且通常利用、拉拢或腐蚀信贷人员,因这种恶意欺诈而造成的不良贷款风险极大,收回的可能性很小。
(六)是借款人通过企业改制,将信用社的贷款“一改了之”。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以及企业改制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有的企业通过上述行为盘活了资产、扭亏为盈,重新获得生机。与此同时,部分经营正常的企业,也借兼并、破产、重组、改制之机“逃债”、“废债”、“悬空”信用社债权。大量的信贷资产在企业改制中打了水飘,成了企业改制的牺牲品。
(七)是借款人遭受不可抗拒因素影响,致使贷款形成不良贷款。由于我国农业的基础较薄弱,农业耕作的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民抗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较低,大多数地方存在靠天吃饭这种情形,这增加了涉农贷款收回的不确定性和贷款的风险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作物减产,农业欠收,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贷款的归还。
(八)是行政干预因素。在2002年农村债务锁定之前,地方政府压,地方财政挤,迫使农村信用社发放大量指使性贷款、救济贷款,贷款行为行政化,信贷资金财政化,直接削弱了贷款产生经济效益的基础。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严重,造成“领导定盘子、企业铺摊子、农信社发票子”的现象,迫使农信社最终承担风险。
[1] [2] [3] [4] 下一页
(九)是缺乏完备有效的贷款管理内部制约机制,贷款风险没有同信贷员利益挂钩。贷款发放好坏一个样,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为不良贷款的形成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行业不正之风严重,上级联社领导打招呼贷款多,信用社信贷人员人情贷款多,借名垒大户贷款多。
二、不良贷不化解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信贷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增强风险观念和防范意识,努力谋求控险、避险、化险良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其次,要加强信贷人员对信贷案件的学习,提高对信贷风险的再认识,使信贷人员充分认识到金融风险无处不在。首先,应建立“不愿违”的自律机制。关键是消除员工违规的动机,增强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强化教育,增强三种意识。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意识,不断增强免疫力,强化依法合规经营和防范风险理念,增强自律意识。再是用理论知识武装素裹,不断总结和分析过去,全面提高增量贷款质量,避免前清后增现象,各项制度得以贯彻到具体业务中。
(二)及时掌握借款人动态,减少信贷风险。农信社与借款人是唇齿关系。借款人经营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信社信贷资产的质量。因此,农信社有权也必须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和资金运用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根据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信贷策略,确保信贷资金安全。信贷业务主管人员在所辖范围搞好调查,经常到贷户家中走访,尽最大努力撑握其家庭经济收入状况,经常与贷户谈心,帮其走出气馁的误区,立足现状帮其上项目,采取滚雪球式发展,多渠道增加收入,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逐年消化风险。
(三)要积极争取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扶持。其一,要争取国家对农信社的优惠政策,积极为农信社创造宽松的经营环境。在利率上,应适当农信社转存款的利率;减免农业贷款营业税;国有企业破产时把农信社贷款作为第一偿还对象,等等。其二,要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对农信社的大力支持。一要采取多联络、勤汇报、讲实情、述利害等方法,取得地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借助公、检、法、司、税等执法部门的特殊作用,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以提高农信社化解信贷风险的力度。二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地方企业转制过程中,积极支持农信社落实债务。
(四)加强内控,完善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信贷决策机制。一是完善信用联社贷款审批委员会的职能,发挥基层信用社贷款审批小组的积极作用,并充实法律人才,增强对贷款的合法合规性审查。二是坚持贷款操作程序,严把“三查关”。首先,把好贷前调查关,进行严格的贷前调查,以市场为导向选择贷款对象。其次,把好贷时审查关,严格审查贷款手续的合规性、完整性、有效性。第三,把好贷后检查关,重点抓好信贷资产的跟踪监控工作,随时掌握信贷风险的变化,及时贷款管理策略,将风险消灭于萌芽状态。
(2)、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贷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为农信社防范信贷风险提供重要参考,及时化解潜在风险,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关键是合理选择风险预警信号,主要包括:(1)财务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会计报表、应收帐款的变化情况;(2)管理层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关键人员变动对企业计划目标、劳资关系、经营宗旨等的影响;(3)经营状况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的财务记录、业务性质变化、生产及库存情况,以及与客户的信用关系;(4)企业与农信社的早期预警信号,主要检查企业在农信社的存款余额、应付票据、短期借款、还款来源等方面的变化情况。
(3)、完善信贷风险转移机制。全面推行抵(质)押贷款,从严控制保证贷款,转移农信社信贷风险。一是严格依照《贷款通则》办理业务,按照《担保法》办理合法合规的抵押担保手续。要对保证人的偿还能力,抵押物、质押物的权属和价值以及实现抵押权、质权的可行性进行严格的审查。二是在贷款方式上,应优先选择抵押或质押方式,对保证贷款应严格审查担保人的担保资格,防止担保人多家担保,造成“担而不保”的现象发生。三是对旧欠的信用贷款、担保失效贷款,应尽可能补办抵押、担保手续,转移信贷风险。
(4)、完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一是提高呆帐准备金提取比例,并允许农信社根据风险状况提取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一定金额的特别准备金。二是允许建立企业“两金制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贷款风险保证金和利息备付金,专户存储,必要时可用于还贷付息。
(5)、完善信贷风险责任机制。一要明确农信社一把手对本社信贷风险管理的全面责任制。二是对新增贷款严格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信贷员作为第一责任人要负责贷款的“包放、包管、包收、包效益”。三是对旧欠贷款风险进行重新确认,划分责任人,责任贷款要由责任人负责收回,不能明确责任人的要层层落实清收责任。
二、认真落实第一责任人追究制。解玲还须系玲人。贷款缘何形成不良,首先应从自身查找原因,经办人是首要的追究对象,因其熟悉当时的办贷情况。有的同志现已退休或调离本工作单位,甚至调出金融系统,就无从下手,那将永远无法落实!退休或调出原工作单位的同志,只要在本系统内,及时向上级反映,将其“请”回来进行清收,并制定相应的制约措施,如:发生活费、限定期限清收、用其工资归还贷款等方式进行制裁;而调往其他行工作的,请监管委员会给予协调解决;调入其他系统的同志,要到其主管单位反映,请领导帮助协调解决,要一追到底,决不半途而废,达到以儆效优的目的。并指定专人进行统计,以保证各项数字准确无误,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五)强化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素质。
1、竞争上岗。让那些作风正派、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业务熟悉、能吃苦耐劳的员工从事信贷工作,并定期实行轮岗制度,防止个人行为风险。
2、要强化信贷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精通业务、善于经营管理和社会公关的“复合型”人才。
3、推行信贷人员等级管理制度,按级定酬,并根据对农信社的贡献实行专项奖励措施,提高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六)疏、堵并用,化解不良贷款控新降旧是关键。控制新增不良贷款,降低旧存不良资产,是提高信用社资产质量,增强农信社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1)、堵新是关键。信贷风险是伴随着贷款的发放而产生的,堵新就是要从完善内部防范机制入手,切实加强对新增不良贷款的防范。(2)、清旧是根本。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清旧就是通过规范不良贷款的管理,落实清收责任,严格考核奖惩,采取积极有效的清收措施,进一步加大清收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的双降。(3)、多策略地保全的盘活不良贷款。信用社要结合实际,采取户户见面收、人人包户收、依法强制收、落实债务收、输血帮扶收、逐笔销号收,聘请社会人员收等措施,大力盘活不良贷款。(4)、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严格“四包一挂”考核制度,奖惩分明,是执行各项制度的基础,也是促进清收工作高效开展的保证。在不良贷款清理过程中,信用社要按照贷款清收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排队,对信贷员明确分工和落实任务,签订责任状,实行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经营、专项考核的管理模式,要求信贷人员、包清收包盘活,并实行绩效与报酬挂钩,多收多得,不收不得,以激发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和创造性,促进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的开展。
控新降旧既要抓好对大额贷款的管理和清收,更不可忽视对小额贷款的监管和抓降。因为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工作,有着积极作用:(1)、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产生震慑力。小额贷款额度小,容易收,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富裕程度增加的情况下,通过各种有效的清收手段,清收小额不良贷款已不再是清收工作的难题。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依法惩处不讲信用的赖账户、钉子户,不仅有利于盘活信用社不良资产,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清收态势,震慑一些等待观望,企图逃避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贷款大户,实现四两拔千金的清收效果。(2)、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增强影响力。小额贷款难收回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信用环境恶化,贷户信用关系缺失。通过对小额贷款的清收,最大限度地活化和保全信用社资产,向社会表明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的信心和决心,对于改善当地信用环境,增强社会信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信用社员工在清收过程中,可以更广泛地深入村组、农户、居民,从多角度、多渠道地摸清他们的信用状况,为今后更好地发放和管理当地其他贷款、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探索更多有益的工作经验。(3)、抓好小额贷款的控新降旧,能形成积聚力。对农信社而言,小额农贷既是主体业务,又是信用社的品牌业务。侧重于“农”字,偏重于“小”字,是信用社信贷业务的主要特点。因此,信用社必须立足自身业务工作特点,从小处着手,认真抓好对小额贷款的清收和管理,只有将“小”贷款管好,将小额沉淀资金盘活,才能积小成大,形成巨大工作合力,推动整体业务大发展。
(七)、可借鉴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资产管理公司,试行不良贷款的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对于问题贷款严重、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由政府出资设立或由信用合作管理部门直接经营一个单独机构,来统一处理农信社存在的不良贷款。这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信用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农信社资本金。对于不良贷款尚不十分严重的农信社,可采取分散式的处理模式,在农信社内部成立专门的资产保全部门或工作小组,利用自身的力量来处理本辖区内存在的不良贷款。
(八)、加强与当地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争取其理解、支持,协调清收农信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处置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机构、农信社和企业的通力合作。农信社应在地区政治事务中积极参与政治协商、民主管理,通过发挥政协代表、人大代表的监督作用,议案的质询作用以督促政府部门、司法机关正确行使权力,保护信用社的权益。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形成,乡镇企业占相当比例,而这些企业恰恰与地方政府和当地村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争取当地党政部门支持,靠行政手段协助清收是盘活农信社不良贷款的有效途径。
(九)、运用法律武器,重拳出击,依法强制清收,保全信用社债权。由于目前法制尚未完善,法律环境有待进一步净化,对不良贷贷款采取法律行动必须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一些有特殊背景的企业更应慎重。同时,农信社在采取法律行动前必须对借款人及相关债务人的资产情况摸清楚,以便在庭外和解失败后,及时要求法庭采取保全行动,否则可能因没有可供可执行的财产而达不到采取法律行动的效果。实际工作中,对那些法制意识不强,信用观念差,赖债思想严重和恶意逃债的个体工商户贷款和私人贷款,以法律手段强制清收是比较奏效的。
(十)、采取积极的清收政策,落实不良贷款清收责任制,发动和鼓励全员参与收贷,对收回的不良贷款,可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表扬,以调动员工清息收贷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那些由于信贷人员工作失误,未能对贷款风险保持应有的警觉,或对存在问题的贷款进行回避和掩盖,造成贷款恶化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并责令其收回贷款。由于制度不完善、管理不规范,农信社不良贷款中不乏有人情贷款、关系贷款等,对这些非正常贷款和小额的农户、私人贷款,利用信用社人缘、地缘优势,进行软性清收也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清收措施。
(十一)、选择可行有效的贷款重组措施。对问题贷款采取重组措施常包括以下内容:贷款展期、借新还旧、还旧借新、减免或全减利息罚息、减免部分本金、债转股、以物抵贷、追加担保品、重新规定还款方式及每次还款金额等。目前,农信社可以采取贷款展期、转贷、借新还旧和以物抵贷等方式。
(十二)、采取以资抵债的方式清收。对于村两委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要定期进行催收,以保证信贷资金不失诉讼时效。有的村村委班子不稳定,流动性极强,要经常上门做催收工作,使新的村委成员了解此笔贷款的用途、经手人、期限等情况。对新官不理旧账的村要重点进行监控,并向当地政府反映,请政府帮助解决落实。长时间不能落实的,将该村的贷款笔数、金额、用途、贷出时间等情况在该村进行公布,让广大群众共同分析,该如何处理?乡镇企业贷款或公职人员的贷款要与党委政府进行协调。若企业的固定资产或土地使用权能确定下来,请资产评估中介机构给予评估,将资产过户到信用社,等待时机尽快将固定资产进行转租赁或迫卖出去,本着成熟一个处理一个,达到降低非正常贷款在贷款总量中的占比。
(十三)、请求政府给予优惠政策。要密切配合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部门优势,不违农时地支持农民朋友调整种植结构模式所需的资金数额。争取适当时机请求政府给予“税率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来降低不良资产的额度,但要考虑到的政府的难处和承受能力。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农民负担减轻了,财政可支配资金受到分流,难以实现用财政补贴不良贷款的目地。
(十四)、努力提高存款增量,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党中央给我们绘制了宏伟的目标: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90%,只有农民走上了小康路,才能创建和谐社会。扶持农民富起来,是我们信用社义不容辞的责任,既要向农业提供资金服务,又要向广大群众传播信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为鼓起农民群众的钱袋子而出谋划策。农民富了,我们的服务工作跟上了,存款的增量实现了增长,拉动贷款增量上升,随之不良贷款占比自然下降,有利经营管理,实现扭亏增盈,实现信用社和“三农”双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