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时间:2019-05-14 08:5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第一篇: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摘 要:为适应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国家竞争力的战略目标,高等院校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高等院校应发挥差异性优势,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借鉴国外经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 差异优势;教学方式;学生本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5)01-0120-05

随着世界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大量的发明创造,而我国现有人才队伍在数量、素质、结构、能力等各方面都显现出不适应,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我国普通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载体,在国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下,同样担负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任务。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谈到中国大学教育问题时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针见血地揭示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因此,各类高校必须建立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各自优势,改革传统办学方式,创造杰出人才“冒出”的教育环境。

一、创新办学理念,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我国普通高校与重点高校相比,在生源、师资、资金、规模等软硬件条件上都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基于自身历史的积淀和特长,以应对能力、竞争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发挥差异性优势,形成独特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知识更新的潜在能力培养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发生了根本变化,计算机、互联网、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系统,新兴行业,这就要求创新人才的知识必须具有基础性、适应性。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一旦融入良好的创新环境,就能激活创新潜能,产生创新智慧和能力。基础知识,是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有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哲学、社会科学、历史、文学等。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我国普通大学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强调“岗位对接”,但“厚基础”不足,不利于培养人才的创造能力。“厚基础”有两类课程必须保证:一是非大学年龄段难以学会和掌握的知识,如数学、外语、统计学等。二是必须利用学校的教学和实验条件才能掌握的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和计算机等,统常称之为“学校知识”,这些是将来知识更新、新技能训练、职业转换以及发明创造的基础保证。

(二)知识多元化的应对能力培养

拥有多元化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之一,多元复合知识的特征在于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融而产生新的知识,诱导新的思维方法,形成对原知识和能力的升华。职业生涯中层次越高所需知识就越具复合性。例如优秀的经济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从企业管理到经营、从技术开发到生产过程管理、从市场营销到国际贸易等各方面综合性知识。人才培养,应注重使学生形成复合的职业能力,了解应对职业需要产生的新知识新技能体系。因此,要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创造多元知识学习机会。如综合性大学和多科性大学,注重在理工科学生课程中,安排学习经济管理学科的知识,使理工类专业学生具有基本的经济学管理学知识,使其具备承担高级管理职务的知识准备;引导经济学管理类学生履修工业制图、艺术设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使其将来能够借鉴理工科技能,在经济工作和企业运营方面管理精细,效率提高;提倡文学类学生选修新闻、法律、传媒等课程,为其将来拓展职业舞台做好准备。

(三)知识国际化的竞争能力培养

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国际化人才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的知识结构、符合国际化的行为模式。有超前的国际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及时、迅速借鉴、吸收最前沿的理论、最先进的知识,通晓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普通高校实现教育国际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发挥特色,明确培养标准,规划培养途径、确立培养目标。第一,教育的国际化关键要明确国际化标准,要以建成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世界名牌大学为标准,通过国际间的交流,学习借鉴国外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方式。第二,要规划教育国际化的途径,一是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二是教育市场面向世界开放,丰富教育资源;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更加适应国际交往与发展的需要。[1]第三,确立教育国际化的目标,通过国际化使我国教育改革“抄近路”实现跨越性发展,人才培养的平台逐步与国外大学接轨。

(四)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培养

知识活用的实践能力是将科学知识和技术成果直接用于社会生产活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能力。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重要职责。我国的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需要理论创新、知识创新和科技研发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高级应用型人才。相对于研究型人才来说,应用型人才强调复合知识、应用技能、实践能力,能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这些正是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优势和特长。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德国开始创办有别于传统综合性本科院校的高等教育类型“应用科学大学”,其办学定位不是追求培养“学术型人才”,而是实事求是地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实践证明,德国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为德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国际高等教育界所关注。我们应当学习借鉴德国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

二、改革教学方式,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路径

普通大学人才的培养必须在学校教与学的方式改革上下功夫。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汲取,使教师的施教方式从单方面的灌输变为互动式交流。

(一)构筑跨学科专业群、导入学分制,搭建自主式学习的平台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途径的跨学科学习机会。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本科专业方向与辅修方向数量几乎同比例;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允许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围绕一个特定知识领域,从全校课程中选择形成跨学科的课程计划,经过校方审核后开始学习,完成学习计划后,可取得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2]日本筑坡大学按学群招生,打破按学科、专业编制的院、系体制,设置理、工、农、医、经、管、文混合专业学群。

第一,普通类院校要更多地利用开设跨学科专业群,构建跨学科、综合性课程模块。将专业课程设置与国际社会需求相吻合,是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措施。多年来由于受教育体制的约束和既定运行模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的培养方案一般习惯于按照严格的学科、专业分类,制订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时要完成本学科、本专业的所有课程学习,包括毕业论文题目和内容都不能偏离学科领域。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施教者手里,根据施教者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学生,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发展和创新思维。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专业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 centered)的学生本位地位,给学生以更大的学习和科研的自由空间,才能充分释放学生的创新思维潜力。

第二,实现自主式学习,完善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是关键。弹性选课和学分互换制度体现了突出学生本位的办学理念,是学生享有学习自主权、主动权的前提条件,是注重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发挥学生潜能与特长的重要途径。导入弹性选课机制,采取互换学分方式,不仅在选择课程门数、类型,尤其是实践类及取得资格类的课程进行学分互换,还包括主辅课程兼选。同时在任课教师的选择上也给予学生自主权。基于我国普通高校现有学生、师资水平,要使自由选课学分互换制度能够发挥应有效果,必须建立严格、规范、有效的课程水平、学分质量及互换可行度的评估标准和管理体系。欧美国家及日本等在学分互换和选课制度上有成功的经验,如欧洲各校学生五级成绩的ECTS学分互换体系,①美国各校课程可比性评估(招生及学术双重评估)的学分互换制度。日本的平均成绩积分的弹性选课机制[2]等,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规划,形成有效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二)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实施导师制,组成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

实施导师制,发挥教师引领作用,建立引导互动式学习团队是创新研究的组织基础。导师制是以教授为核心,组成共同教研室,学生通过选择确定导师,在导师指导下明确学习和科研方向。同一学科领域的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加入导师研究团队,与同研究室的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共同履修导师研究指导、学位论文指导等课程,参加所属研究室导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包括国内外研究会议、调研实践,承担实际研究课题。英国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导师制,其特点是:以学业导师制为制度平台、以考核控制为主要抓手,以自主教学为课堂引领,以规则意识为行为底线,以网络应用为支持系统。[3]日本实施导师研究组(Seminar)制。研究组将属于同一导师的本科生与研究生组成共同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导师科研及实践活动,一起上课,由导师指导其完成论文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国普通高校设置有班导师、毕业论文指导导师,但与国外大学的导师制不同,班导师负责学生学习指导,论文导师只是负责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半年被指定指导老师。学生学习研究及其他活动都以行政班为单位,教学管理形式同高中相同,常常被称为“高中后”。

能否实行导师制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水平及能力。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队伍当中很多人从海外学成归国,外语能力强、研究方法新,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极大的发展潜力,是实施导师制的有利条件。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经济技术的飞快发展,知识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法需要不断创新,这些都需要有国际化环境、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作为保障。应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引进国外一流大学的教师兼职,另一方面为教师提供出国交流、研究、学习机会,确保导师队伍的高质量、高素质、高能力、高水平,从而逐渐弱化行政班,实施导师制。

(三)推动传统教学方式转型,创造启发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育理念时常把教育与受教育者未来的社会身份联系在一起,特别关注如何对受教育者进行分类,无论大学还是用人单位,习惯性地关注考试分数。在育人过程中注重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更好的分数,因为考试分数是实现这种身份分类的最简单手段。[4]在考试分数至上的导向下,教学计划大都是围绕学生怎样取得高分而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师提示去思考和回答问题,按规定的题目和方式撰写论文。教学中过度关注如何解题,就事论事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普通高校长期以来在教学方法、考试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注重传授结果、定论,一切都以标准答案辨别对错,培养出的学生表现为应试能力强,动手能力差,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大学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汲取新知识能力、独立分析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重视对问题的研究,如何解释和分析非定论问题,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异议,将素质教育放在第一位。以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例,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990年在《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大学会计教育并不是也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应培养他们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实际上企业在招聘考试时,更多关注的也是学生的深造潜质和学习能力。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学生的知识来源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传导,教师的职责也应从教学“主宰”转化为“服务”(Teachers ate the facilitators),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对汲取新知识的渴望。

(四)设计研究性的实践教学规划,建立探索式学习基地

实践教学是转变传统教育方式,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化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使在学校课堂学到的基础理论得到验证,进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以理论解释问题、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了解本领域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关注、聚焦、锁定研究课题,为选择确定自己发展方向做好准备。目前国内各大学都将社会实践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军事训练、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并将其列入必修课。但是,很多大学组织的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是为学生毕业提供就职实习场所,或是为企业提供廉价劳动力,不可能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因此,将社会实践变为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中侧重科研成果转化,探索新知识点,才能实现实践教学的本来目的。

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的过程中优秀的创新人才才能脱颖而出。大学的实践教学应将实践场所作为学生施展智慧和才能的平台。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导师研究室为单位,参与企业经济管理相关技术项目的设计、研发、实验,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做出贡献。

结 语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照搬国外方式,急于求成,反而会造成“消化不良”,适得其反。日本战后大学教育也曾经盲目引进美国的“宽松教育”形式,造成高等教育总体水平一度下滑。只有经过长期摸索、不断调整、逐步适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促进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整体教育体制的改革,根据本国的历史及国情,选择吸收国外经验,既要建设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教育模式,又要尽快与国际先进的人才培养方式接轨。

普通高校虽在许多方面与重点院校有很大差距,但是,学校数量多、学生人数占总体比例大、地区分布广,各种人才“藏龙卧虎”,因此,培养杰出人才义不容辞。发挥差异性优势,彰显各自特色,加大教育国际化力度,积极借鉴国外大学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创造出自由、宽松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环境,才能使杰出人才脱颖而出。

注释:

①欧洲学分转换系统(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是由欧洲委员会研发和推行的在欧盟成员和欧洲经济区域内45个国家之间盛行的学分互认和转换系统。

参考文献:

[1]张国梁,朱泓.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2,(10).[2]李祖超,杨淞月.美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比较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1,(8)

[3]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

第二篇:探索关工委理论与实践

探索关工委理论与实践,提高关心下一

代工作水平和实效

(2009年3月16日)

同志们,我今天讲的题目是:探索关工委理论与实践,提高关心下一代工作水平和实效。打算讲三个问题:一是关工委组织的发展历程;二是关工委组织机构及其性质和任务;三是关工委的经常性工作。

一、关工委组织的发展历程

这个问题我讲四点:一是关协的诞生;二是关工委的由来;三是中央8号文件;四是十七大的新要求。

(一)关协的诞生

关协是关心下一代协会的简称,它的来历是这样的:1984年2月,河南省安阳市原市委书记、老红军袁觉民等6位老同志联名给安阳市委写信,建议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把离退休老同志组织起来,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科技文化教育。安阳市委对此给予了积极支持。3月18日,全国第一个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关心下一代协会在安阳正式成立。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到会祝贺。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 :我们党历来对青少年教育工作给予高度重视。搞好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是我们老一辈开创的共产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保证。这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做好的工作。我们老同志有着光荣的斗争经历、有着丰富的革命经验、有着优秀的思想品质,赢得了青少年的尊敬和爱戴,这对于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最宝贵的。我们老同志对青少年说一句话,为青少年做一件事,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有着巨大感召力,能够发挥他人所起不到的作用。他称赞安阳市关协的成立,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动员社会力量的好形式,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85年5月,中央组织部和团中央转发了中组部老干部局和全国少工委办公室《关于安阳市关心下一代协会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肯定安阳的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在新形势下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加强青少年教育的新路子‛。

就在这一个月,中顾委、中组部、老龄委、团中央联合召开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乔石、薄一波等中央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他们强调:关心下一代工作影响深远,不仅关系到20世纪末我国是什么样,而且关系到21世纪前50年我国是什么样,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来做这项工作,特别是退居二、三线的老同志是一支巨大的力量,要成为全社会中关心下一代的带头人。

1988年5月,中顾委、中组部、老龄委、团中央联合召开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座谈会。这次中央领导是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出席。他在会上指出:老干部具有特殊的优势,对整个社会有特殊号召力。老同志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不但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可以充实老同志的晚年生活。他要求各地推广安阳经验,适时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

正是在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关协组织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1988年末,全国已有21个省、区、市相继成立了关协,参加关协工作的老同志达到了几十万人。

(二)关工委的由来

1989年‚

六、四‛**之后,有30位老同志联名给中央写信,指出前几年我们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对青少年教育不够,建议成立以老同志为主体的全国关心下一代组织。1990年5月,经中央批准,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立。由习仲勋、王任重任名誉主任,康世恩副总理任主任,王照华任常务副主任。中组部、中宣部、司法部、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团中央等中央及国家机关部门的一名领导任副主任。20多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为顾问。中央编委给中关工委办公室批了编制,财政部按年拨给办公经费。

同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成立中国关工委座谈会。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和许多领导参加。会上传达了总书记江泽民的指示:‚我们现在一个紧迫任务就是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李瑞环作了题为《发挥老同志教育下一代的特殊作用》的重要讲话。他指出:‚把老同志组织起来进行关心下一代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创新‛。‚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一件大事。我们共产党人,在全国解放前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在新中国成立后又艰苦奋斗、日夜操劳,究竟为什么?我们的一切奋斗和工作,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为了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也就是说为了未来,为了后代。假如我们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忽视我们毕生为之奋斗的革命建设事业的伟大成果,我们就成了糊涂人。‛

习仲勋、王任重、邓颖超等老领导也发来贺词,强调关心教育下一代是老同志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希望老同志们老有所为,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

这次会议振奋了老同志,扩大了关工委组织的影响。随即,各地关协相继更名为关工委。在各级党政重视、支持下,全国各地逐步建立关工委,越来越多的老同志积极参与到了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来。

1995年10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高度赞扬老同志教育青少年的极大热情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他指出:我们能否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国民的整体素质,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更加重视和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关心下一代成长的新风尚。

2002年12月,中国关工委召开基层工作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会见了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感谢老同志们在向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失学儿童、帮助失足青少年等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希望大家进一步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搞好。

(三)中央8号文件

十六大以后,中央面对新的形势,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加大了教育青少年工作的力度。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央从推进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队伍的作用,指出‚要重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支持他们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同年6月,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专门听取了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关工委关于学习、贯彻中央8号文件的情况汇报。李长春同志指出,关工委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发挥‚五老‛作用,你们关工委是牵头单位。希望关工委要起到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桥梁作用,党和政府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老同志有政治、经验、威望、时空优势,还有一个亲情优势,要充分发挥五大优势,努力把中央8号文件落实好。

2005年6月,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刘云山同志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2006年10月,中央召开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中央政治局常委曾庆红同志到会祝贺并作重要讲话。他指出:‚广大老干部在宣传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关心教育下一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智慧优势。要大力支持各级关工委的工作。广大老干部要进一步当好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员、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良好社会风气建设的监督员,继续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自中央8号文件下发以来,全国各级关工委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组织进一步健全,从上到下初步形成了网络;二是‚五老‛队伍迅速壮大,全国约有900万人,而且精神更加振奋;三是针对青少年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四是进一步密切了同有关部门的联系,社会影响逐步扩大;五是围绕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创造了不少品牌,如‚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等。

(四)十七大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对关心下一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号召:‚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各级关工委就是‚社会各方面‛中很有份量的一方面。

08年1月,李源潮同志在中国关工委工作报告中批示:‚关心下一代工作极其重要,对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未来、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十七大强调了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关工委在这方面作了大量有意义的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了老同志的贡献。希望党政领导和社会各方大力支持关心下一代事业,共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08年5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写给中央的信上批示:‚关心下一代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中央对此一直高度重视,中国关工委近年来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关工委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继续做好关心教育下一代的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老同志在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保证党和国家事业代代相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08年11月,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杭州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李长春强调: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事关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事关人民利益、社会和谐。做好这项工作,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改革创新、扎实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他指出,要从赢得青少年、赢得未来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之中,引导青少年增强爱国情感、树立远大志向、养成文明习惯,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弘扬者、实践者。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着力推动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创新,着力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科学化的考评机制、社会化的共建机制。刘云山指出,我国未成年人农村占多数,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要紧紧抓住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有利契机,把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培育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改善基础条件,建设稳定的工作队伍,推动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新突破。要把农村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作为工作重点,以特殊的感情关心他们、关爱他们,妥善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受到良好教育、得到健康成长。

二、关工委组织机构及其性质和任务 对这个问题,我还是讲四点:一是关工委组织机构;二是丰都关工委;三是关工委的性质;四是关工委的主要任务。

(一)关工委组织机构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我国关工委组织已经形成了五级网络体系。第一级,中国关工委,以及中国教育关工委。第二级,省、自治区、直辖市关工委。重庆市关协成立于90年10月,91年10月改名为关工委。现任关工委主任是原市人大主任于汉卿,常务副主任有肖祖修、唐情林、张同升等同志,副主任有11 人,但驻会的只有刘丽俐同志。第三级是区、县关工委,包括部分涉老团体和‚五老‛工作团队,还有教育关工委。第四级是乡镇关工委和县级各系统、各局级单位关工委。第五级是第一线和最基层的关工委组织,如各中、小学关工委就是第一线的,最基层的关工委指行政村和社区关工委。上下五级关工委,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虽然有时候上级关工委也安排一些具有硬约束性质和工作任务,但她贯彻的是党委政府的意图。如综合目标考核指标中的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年终考核,县上就是委托县关工委负责。

关工委领导班子的产生,由同级党委审定和行文任命。主任一般由党委分管领导或者同级老领导担任。常务班子由离退休老同志组成。副主任由相关部门分管领导担任。委员由若干成员单位组成。县以上关工委还设有名誉主任和顾问若干人。关工委的日常办事机构是办公室,一般挂靠老干部局,也有挂靠组织部和团委的。办公室的主要职能是:‚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当好参谋,搞好服务。‛

(二)丰都关工委

丰都县关工委成立于1991年9月,至今已有18年的历史。第一任关工委主任是时任县委副书记的李忠树同志,常务副主任是时任政协常务副主席的何嘉万同志。后来随着干部人事的变动,县关工委领导班子也经历过多次调整,时任县委副书记的陶红兴、涂远扬、甘联君、彭光伟、张梅等同志都曾但任过县关工委主任。隆长伦、杜春胜两位老同志长期担任县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是丰都县关工委两位元老极人物。

各级关工委历来都是大班子,现在的丰都县关工委也是一个大班子。顾问有县委书记、县长、常务副县长和原县人大主任隆长伦同志。名誉副主任有县委副书记、县委宣传部长、两位副县长和人大、政协分管联系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领导。主任是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张孝卫同志。常务副主任有杜春胜同志,还有谭德生、杨富元同志和我。副主任有老干局领导、宣教文卫系统党委书记、县教委分管领导和离休老干部詹定南同志。委员有各系统党委副书记和县总工会、团县委、县妇联、县科协、县科委、县民政局、县残联、县老委办、县文广新局、县卫生局、县计生委、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县级部门的领导。关工委秘书长、副秘书长分别由关工委办公室主任、县教委德育干部担任。县关工委还有老干部报告团、校外辅导团、科技辅导团、法制教育关爱团和文艺宣传队,分别挂靠老干部局、县教委、县科协、县政法委和县老委办。

除县关工委以外,各乡镇、县级各系统和政府各局级单位、各学校以及一些行政村和社区,都建立了关工委组织。名山镇一些社区关工委,活动还开得比较活跃。

(三)关工委的性质

关工委性质的书面文字表述是:‚各级关工委是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有相关部门参加,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的群众性工作组织。‛我个人认为,对这段表述的理解应抓住四个要点:

第一、关工委是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群众性工作组 织。顾名思义,关工委是专门从事关心教育下一代的,而关心教育下一代是党委、政府的工作,但关工委又是一个群众性工作组织。她既不是政治组织,更不是经济组织,既不是党委政府的职能部门,又不是如同协会之类的社团组织。关工委原来曾叫过‚协会‛,因力度不够,后来特地改名为‚群众性的工作组织——工作委员会‛。关工委这种半官半民而又非官非民的特殊身份,注定了不可能给她配置什么发号司令的职能,注定了必须在同级党委政府领导下围绕党的中心开展工作,当好参谋助手,工作计划必须由党委批转下发,工作必须定期和不定期向党委、政府汇报,重要活动必须争取党委政府领导参加,有些会议也只能由党政办公室通知。关工委对党委政府的这种依附性质,使得我们的工作一刻也不能离开党委政府,否则必将寸步难行。

第二、以离退休老同志为主体。关工委工作有三支队伍: 一是领导班子和骨干队伍;二是专干队伍;三是志愿者队伍。三支队伍是以老同志为主体。依靠老同志去团结动员更多的老同志来做关心教育青少年的工作,这是关工委一个重要的组织特色。为什么要利用老同志来做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呢?按照李长春同志的说法,是老同志具有政治、威望、经验、时空、亲情五大优势。把这个话翻译一下,意思是老同志具备‚五有‛:一是有余威,讲话有点份量。二是有资格。因为有光荣传统的人更有资格讲传统,有奉献精神的人更有资格讲奉献。三是有余热。不少老同志还有一定的体力和精力,还可以做一些工作。四是有时间,老同志从工作岗位退下来休息了,时间有的是。五是有感情。老年人最喜欢孩子。老年人没有不喜欢子女的,但他们最心疼的还是子女的子女。这种特殊感情,人们把它叫做‚隔代亲‛。以老同志为主体,是说关工委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老同志,还需要有一些在职的和年轻的同志,如相关部门搞配合的同志和办公室搞服务工作的同志。第三、有相关部门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委、政 府的工作,是全社会的工作,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光靠关工委一些老同志是远远不行的。而且,宣传部、教委、团委、妇联、公安、司法等职能部门,才是工作的主渠道,他们承担着培养教育青少年一代的重任,而关工委的工作是:‚配合补充‛。关工委老同志要正确处理好同这些部门和同志的关系,认真演好‚配角‛,在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更不能添乱。

上面三条,有人把它概括总结为关工委工作的‚三大法 宝‛,即一是党政重视,二是‚五老‛上阵,三是部门支持。

第四、以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为目标。培养‚四 有‛新人这个命题,是邓小平同志最早提出来的。中央领导之所以说关工委的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的大事,正是因为关工委的全部工作,都是围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个总目标来开展的。离开这个目标,关工委工作就迷失了方向。

以上四点,就是本人目前对关工委性质的一种解读,一 种基本的理解。

(四)关工委的主要任务

对这个问题,市关工委副主任刘丽俐同志是这样讲的,她说:各级关工委组织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简称‚五老‛。在我们县以下关工委实际工作中也可以划分为老教师、老干部和其他社会人士),发挥其政治、威望、经验、时空、亲情五大优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配合补充,量力而行‛开展工作。为什么要量力而行呢?因为老同志毕竟就是老同志,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保重身体、颐养天年。其具体任务,根据中国关工委主任顾秀莲同志的讲话精神,可以概括成以下六条:

1、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条任务是首要的和根本的。

2、配合有关部门引导青少年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本领。

3、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及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促进学校、社会、家庭的结合,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4、配合有关部门宣传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法制教育,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关爱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5、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对失足青少年的关爱帮教工作,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6、完成党委、政府交办的其他工作。关工委这6条具体任务中,有5条都用了‚配合‛一词,这彰显了关工委在教育青少年中的‚配角‛地位。比如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家庭是基础,学校是主阵地,教委、妇联、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是主渠道,我们关工委是‚配合补充‛。就连由关工委牵头开展的‚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也不能离开教育部门等相关单位的配合与支持。

三、关工委的经常性工作

这是我今天要讲的最后一个大问题。关工委的工作显然算不得什么纷繁复杂,但经常性工作却也不少。根据当前的实际状况,我今天只简单介绍六点:一是坚持自身学习;二是经常调查研究;三是开展教育活动;四是组织关爱行动;五是进行制度建设;六是搞好宣传工作。

(一)坚持自身学习

党中央曾经对我们的干部提出过一个4句话、16个字的要求,这就是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所以我们说,学习是关工委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做关心教育下一代工作,老同志有其固有优势,就是经验丰富,余威尚存;但也有其自身的弱点,就是如果忽视坚持不懈地学习,思想就会落伍,知识必将老化。关工委是教育人的,‚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这是毛主席说的。道理非常简单,就连一个杂货摊子,也是先有进货,然后才有销售的,总不能卖空摊子嘛!关工委的同志应该学些什么呢?我思考了一下,大概起码少不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学习:

一是学习基础理论。关工委的首要任务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是党中央在十六大以后才提出来的,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关工委的同志应当掌握这一体系的基本内容,了解它的提出、发展和形成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体系和理论观点,更要认真学习,否则我们怎样对青少年进行理相信念和思想道德教育呢?那不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吗?如果文化条件具备,青少年心理学这样的基础理论也应当粗知一点。

二是学习政策法规。关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是配合有关部门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加强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即中央8号文件,了解相关知识,掌握政策法律武器,以利更好地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三是学习专项知识。就是过去说的‚带着问题学‛,即开展什么活动,就要事先熟悉相关内容;讲什么课程,就要事先学习相关知识。比如‚中华魂‛读书活动吧,一年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本教材。其实这个课本不仅是给青少年看的,关工委的同志还应当学在前头,若其不然,我们何以辅导孩子呢?

四是学习工作方法。关工委的工作对象是青少年,而青少年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采用对待成年人的方法教育青少年,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比如,教育学告诉我们: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因此,教育孩子要多鼓励、多表扬,少批评、少指责。又比如,为适应孩子的身心特点,我们做报告时要注意知识性和故事性,循循善诱,娓娓道来,入脑入心。决不能像成人专场一样,大话套话,语言老化,刻板呆滞,令孩子乏味。

(二)经常调查研究

干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调查研究,因为只有情况明,才能做到决策准。那种‚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办法多‛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瞎马闯槽。‛关工委是依靠老同志做青少年工作的,有两个基础资料必须调研明白:一是可供利用的老同志人力资源情况,二是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和思想状况。再是我们开展任何一项活动,调研工作都必须走在前面。由于情况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调查研究也应当是常年不间断地进行。可能有人要说,这不是很麻烦吗?没办法,干工作就只能是这样。

(三)开展教育活动

这是关工委工作的主题。教育活动有三大类:一是由‚四团一队‛组织开展的经常性教育活动;二是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事件如清明、端午、中秋、六一以及当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专项教育活动;三是主题教育,即全国统一组织的‚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这个活动规模最宏大,影响最广泛,意义最深远,已经成了关工委工作一大品牌和亮点。

(四)组织关爱行动

这是关工委工作的又一主题,不然我们的工作为什么叫‚关心下一代‛呢?从目前开展的行动看,主要是三点六个字,即维权、解困和代理。维权是宣传贯彻《未成年保护法》,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解困是动员社会力量为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做实事好事,如为困难学生捐资助学等善举。一些乡镇和部门,为考上大学和学生发助学金的做法,也属于这一类。代理即为农村留守儿童牵线搭桥落实‚代理家长‛。代理家长的主力是人民教师、党政干部和社会人士,在职和退休的都需要。每个乡镇有几对10来对就行了,因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主阵地还在学校,关工委应当协助和支持学校把‚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办好。

(五)进行制度建设 为使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关工委还应建全和不断修改完善各种工作制度,如:学习培训制度、下基层调研制度、文件收发传阅制度、会议制度、行政事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等等。只有用制度管人管事,才能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

(六)搞好宣传工作

市关工委肖祖修主任讲,搞任何工作都必须宣传开道、舆论先行。关工委虽然有20多年历史,但总体上讲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知名度还不高。有的同志连关工委和机关工委都分不清楚,有时把报纸文件都送错了,他不知道‚有机‛和‚无机‛是不同的。因此,对关工委更应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决不能默默无闻地工作,因为我们已经够‚无闻‛的了,如果再来一个‚默默‛,情况就更严重了。我们对宣传工作的要求是:一要及时报送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二要善于发现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三是加大信息报送力度,办好我们的简报,强化信息交流。信息工作有四点具体要求,即主题要典型新颖,内容要真实可信,文字要简洁明快,报送要迅速及时。四是发行好、使用好《中国火炬》和《青少年与法》两个中、市关工委的刊物,因为它是关工委工作的良师益友和参谋助手。同时要积极组织稿件,向‚两刊‛及其他大众传媒多投稿,并不断提高稿件质量,力争多用稿。好了,我今天就讲这样一些,介绍了一些我所知道的相关情况,和同志们交流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仅供各位在工作中参考。

谢谢大家!

第三篇: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计算机教育》 作者:李 祥

1绪论

我国软件产业的年销售额和出口额递增速度保持在35%左右,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2500亿元,出口额将增至50亿美元。按合理的金字塔型软件人才结构比例进行测算,到2005年我国需要软件高级人才6万人,中级软件人才28万人,初级软件人才46万人。2007年我国IT市场总值将达到519亿美元,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提高到8%。世界IT产业生产基地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正陆续在我国设立,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正在推动我国由IT大国向IT强国转变。据测算,我国为了发展信息产业,每年至少需要100万人才,其中专业人才需求在40万人以上,我国每年只能培养20万左右,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软件高级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快速发展的一个瓶颈。在中国,国内市场对软件人才的需求每年高达20万人,而高校计算机毕业生中的软件工程人才还很缺乏,尤其是高素质的软件工程人才的极度短缺。尽快培养起适合信息产业所需要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已经成为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中国的软件产业正遭遇着人才悖论的尴尬:软件工程人才过剩。深层次分析表明,软件工程仅仅多的是没有实际工作经验、技术掌握层次低、缺乏诚信的人员。事实上,中国软件工程人才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新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我国软件产业需要的软件工程人才,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1.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

2.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就没有了更高的要求。

3.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总之,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层次

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学校总体主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国家的经济、科学技术、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体制进行重大变革时,高等学校为了适应这种重大的变革,需要进行全校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首先优化学校的专业总体结构,并对每一个专业,包括增设的专业、合并后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定位、设计新的培养规格、制定新的培养方案、选择新的培养途径。

第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整体适应社会的表现。当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交付社会检验,社会认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外显特征)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时,就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它是以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类型、规格要求为参照基准,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进行调整,进而根据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及培养途径,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符合时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第三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局部适应社会的表现。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的质量)用原定位的培养目标予以评价时,学校认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内部质量特征)不能很好地符合学校的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时,需要进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途径的改革。它是以学校的定位和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标准,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进行调整,使之更好地符合学校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的要求,即更好地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相协调。

上述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新的教育思想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和优化。

4我院应用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及特点

软件工程专业是我院为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软件产业跨越式发展,在依托计算机类专业优秀的军工特色力量的基础上,充分整合中外教学资源,于2002年建立起来的一个面向IT领域的全新的特色专业。作为一个新型专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在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过程中,从最初的两个专业方向,到目前拥有信息处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电子商务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网络应用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财务管理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科学计算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资源信息软件(开发与工程)方向等六个专业方向多样化与个性化教学的完备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框架体系如图一所示:

整个课程培养体系包括公共基础、核心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培养、实践教学培养四个方面构成: 公共基础:主要从学生整体知识需求出发,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及高校教学整体框架需求设置,包括语言基础、体育类基础、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经济类基础等课程;核心专业基础:按软件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需求,重点加强学生在操作系统类、软件方法类、数据结构类基础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够用,实践为主的原则,按按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按照当前技术发展及企业需求,侧重于培养学生工程管理、程序开发、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四大方面的技能,在程序开发技能侧重于系统开发级、应用开发级和网络开发级三个方面;实践教学技能是与专业教学体系同步,更侧重于从单一技能到综合技能培养的过程性。

作为新型IT类专业,在办学上有如下特点:

(1)双语教学:采用美国电脑行业软件人员最新教学方法和原版教材,大部分专业课程由美国莫斯理工学院派遣专业教师进行中、英双语执教,并配有东华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与辅导,同时大量增加英文课程及专业英语课程。

(2)职业证书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参照美国莫斯理工学院软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莫斯软件学

院将实行学历教育与国外权威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合格毕业生须拿到两个以上权威软件专业证书,如国家计算机等级(三级)考试证书、计算机水平考试证书(中级)、思科的CCNA、微软的MCP或甲骨文的OCP等认证证书;同时获得东华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学士学位。

(3)工程化与实用性。在课程设置上加大实践和工程方面的课程,结合最新软件发展潮流和地方经济建设需要,重视案例教学和实用技术教学,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和工程能力培养,加强CMM、ISO9000等工程管理以及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建立多样化教学体系与模式,使学生熟悉现代软件生产的流程,建立起符合软件工程思想和软件生产工厂化要求的培养体系。

(4)双毕业证书:当莫斯软件学院的学生通过了教学计划要求的课程与学分后,可取得中国教育部颁发的东华理工学院毕业证书,与此同时还可获得美国莫斯理工学院颁发的毕业证书

(Certificate of Graduation)。

(5)产学研结合。将与软件园、著名软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途径和条件优越的软件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工作。允许用高水平的开发成果和管理成就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用研发来加强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密切教学与软件产业的联系,并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

5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探索

自我院软件工程专业2002年开始招生以来,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一直在进行相应的改革尝试:

(1)双语教学模式的探索:自2002年来,双语教学一直是本专业坚持卓有成效的一个特色。在聘请师资、教学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不少尝试,曾聘请过欧美外教、印度外教、海归留学人员,现有外教5人,在各年级中共开设了近20门专业双语课程,并先后尝试过中外双师同步授课、中外双师异步授课、外教授课等多种模式,积累了大量的专业课程双语教学资源。

(2)个性化教学模式探索:在专业教学中,即坚持专业主线一致性原则,对于重要专业课程要求统一要求,又针对学生兴趣,广泛开展个性化教学模式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成多模块、多方向教学。在06级教学计划中,分为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进行教学,同时,还设置了信息科学、电子商务、网络软件、嵌入系统四个专业方向,供学生自由选择;②在实践技能培养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特性进行个性化引导,并通过教师导师制工作模式,将不同兴趣的学生纳入不同的工作小组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通过小组为中心辐射扩大影响,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质量提高的效果。

(3)实践教学模式探索:首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管理,提高单项技能水平。课程实验中普通要求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检查中,特别强调学生过程管理及协作精神培养;其次,坚持与企业相结合,将产学研相结合,建立了企校联合实验室,让学生在校期间直接参与到企业实际的项目中去,现已与北京文思合作成为了联合实验室;再次,在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等综合性实践环节上,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分散模式管理,即请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学校指导学生实习,也将一部分同学送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去。软件工程专业02、03级的生产实习,都分为校内和校外实习两部分进行,为保证实习效果,学校除了将一部分同学直接送到软通等大型软件企业之外,还先后从文思、软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携带公司实际分解项目,来校指导学生的实习,模拟公司化的生产与管理流程,取得较好的效果。

6结束语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与应用型人才需求相适应,它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在遵循高校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涵,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培养应用型

软件技术人才的软件工程专业来说,更是如此,这也奠定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第四篇:SMT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SMT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 SMT作为电子组装行业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是支撑现代电子制造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就电子制造业SMT岗位特点对SMT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教学研究,以找到一条地方院校、电子生产企业、SMT行业协会都满意的培养SMT技术人才的新途径。

关键词:SMT ;电子制造;技术人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1-0116-03

SMT Technology Training for Practice and Research

JIN Xian-zhong

(Department of Electronic Engineering,Jiangyin 214433,China)

Abstract: SMT as the electronic assembly industry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technique and technology,is one of the key supported by modern electronic manufacturing industry.Position paper made a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of SMT training,to find a local university,electronics manufacturers,SMT industry associations are satisfied with the cultivation of new ways of SMT and technical personnel.Key words: SMT; 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technical personnel; teaching

SMT(Surface Mounting Technolegy)是表面贴装技术的简称,是新一代电路互联技术,是目前电子贴装行业里最流行的一种技术和工艺。它将传统电子元器件体积压缩成原来的几十分之一,这种小型化的元器件称为SMD器件(或称SMC、片式器件)。这种贴装技术实现了电子产品组装的高密度、高可靠、小型化、低成本,以及生产的自动化。SMT的主要特点是焊点缺陷率低,高频特性好,减少了电磁和射频干扰。降低成本,节省材料、能源、设备、人力、时间等。目前,先进的电子产品,特别是在计算机及通讯类电子产品,已普遍采用SMT技术。国际上SMD器件产量逐年上升,而传统器件产量逐年下降,因此随着进间的推移,SMT技术将越来越普及。

SMT作为当今电子产品规模化生产的基础,已在全球广泛普及。长三角地区作为全球电子产业重要基地,SMT技术自然成为该地区热门技术,SMT技术人才也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骨干。但是,目前SMT技术和SMT技术人才还相当缺乏,有SMT技术经验的人才越发成为国内外SMT企业的新宠,故有在SMT行业的技术人员被称为“贵族工人”之说。

针对当前SMT技术人才短缺相矛现象,我系师生花了多年时间对长三角地区SMT领域的生产企业进行用工需求进行了调研,与企业领导进行充分的研讨,对周边地区的职业院校进行摸底,剖析SMT技术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与江苏省SMT专业委员会取得了联系,积极寻求江苏省SMT专业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方面提供的合理化建议,最终构建了由职业院校为主导、企业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协调的人才培养、人才鉴定、人才交流的三方协作体系。自2010年,我院电子专业就开设了《SMT焊接与工艺》这门实训课程,对SMT技术人才培养的模式作了实践与探索。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考核方式,教学成果几个方面加以简单阐述:

研究企业SMT岗位群人才需要的本质内涵是我们对《SMT焊接与工艺》这门实训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的出发点,内容主要涉及5S管理、IPC-A-610 D工艺文件、AOI(自动光学检测)、SMT手工焊接技术及调试四个方面的学习。5S管理的学习

5S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简称为5S。5S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实行5S不仅能改善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品质、服务水准,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给予制度化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减少浪费,提高工作效率,也是其它管理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没有实施5S的工厂,触目可及地就可感受到职场的脏乱,例如地板粘着垃圾、小的器件,电线头,工具与箱子乱摆放等。再如,好不容易引进的最新式设备缺少维护,经过数个月之后就出现故障等等,显现了脏污与零乱的景象。员工在作业中显得松松跨跨,规定的事项,也只有起初两三天遵守而已。

由于我们把《SMT焊接与工艺》这门实训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在学生毕业前夕,学生对5S管理的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一方面使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现场的部分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减轻了企业对新招收的员工进行培训的负担,这也正是企业提出的要求之一。IPC-A-610工艺文件的学习

IPC-A-610是美国电子装联业协会制定的《电子组装件外观质量验收条件的标准》,是国际上电子制造业界公认的可作为国际通行的质量检验标准,阐述了有关电子制造与电子组装的可接受条件要求。IPC-A-610 D 作为衡量电子组装外观质量验收条件要求的标准已被许多企业所采用。

企业需根据自己的产品来选用IPC-A-610标准的等级作为衡量电子组装外观质量验收条件要求的标准,并得到客户的认可。

第五篇:立足高等教育实践 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立足高等教育实践发展高等教育理论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综述

朱晓刚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高等院校之一。1980年10月,原华中工学院设立高等教育研究室;1985年6月,高等教育研究室扩充改建为高等教育研究所;2000年12月,高等教育研究所与校内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武汉研究基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杂志等单位合并组建成教育科学研究院。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1986年获高等教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获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获教育经济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高等教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六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自1996年正式招收博士研究生以来,我院至今已有125名博士研究生通过了论文答辩,取得了一批较为满意的研究成果。从已经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选题及具体的研究内容来看,涉及高等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涵盖高等教育学的多数分支学科,其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丰富和深化了高等教育学科内容,促进了我国新兴的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实践的发展。据初步统计,125篇博士论文中,研究领域包括:高等教育理论29篇、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教育管理43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5篇、大学教学与课程理论16篇、国际与比较教育4篇、高等教育史5篇、民办高等教育2篇、高等职业教育7篇、教育心理学4篇、基础教育理论7篇、女性高等教育3篇。当然,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有些研究本身可以分属于不同的高等教育分支学科领域。综而观之,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博士论文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从选题的价值取向来看,我院多数研究以高等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切入点,探索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和对策,体现出较强的实践性和前瞻性。

1、实践性。

我院毕业博士生在读期间,适逢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这一时期也暴露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如,大众化问题、民办教育问题、教育质量问题、素质教育问题、一流大学问题、大学制度建设问题,等等。这些现实问题构成我院博士生论文选题的重要内容(高等教育政策与高等管理方向的博士论文为43篇,占论文总数的34.4%)。如:2000届陈敏博士的《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研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在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国家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异同以及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对中国高等教育大众进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2001届周进博士的《重点理工大学转型时期理科发展研究》是在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的背景下,着重探讨重点理工大学向综合大学转型过程中理科如何建设的问题。2002届罗云博士的《论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则是在深刻剖析我国 1

重点大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并对比分析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的规律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重点大学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和对策。2002届张珏博士的《中国高校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及刘卫东博士的《大学与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机制研究》分别从不同视角对中国高校日益突显的社会服务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进行了必要性论证和对策分析。2002届陈运超博士的《大学校长的治校之道:一个个案的分析》根据高等教育(管理)学和领导学的基本理论,并结合朱九思担任华中工学院领导长达30年左右(1953-1984)时间的治校案例,展开大学校长治校特别是新中国大学校长治校之道的研究。2003届吴鹏博士的《大学教师聘任制:基于“角色”概念的研究》从学术、市场、人文三个维度揭示了制约我国大学教师聘任制有效实施的症结所在,并从理念选择、制度原则、环境保障等方面提出了颇有创建性的政策建议;王怀宇博士的《研究型大学的教授与教授群体》试图从如何推动教授与教授群体发展入手,探索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途径。2003届郭冬生博士的《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探讨了传统教学管理制度与新的教学环境不相适应之间的矛盾,提出重新审视和改革大学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大学制度改革的当务之急。2003届孔垂谦博士的《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制度环境研究》着重探讨大学发展的外部条件——制度环境的建设,特别是长期以来中国大学发展一直处在较强的行政干预的背景下,这一选题更具有现实意义。2004届沈曦博士的《中国多校区大学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探讨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高校合并所带了的多校区组织结构与管理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2005届沈华博士的《 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式设计》、黄维博士的《 国家助学贷款转移支付理论与实践研究》、李红桃博士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研究》及2006届李庆豪博士的《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生成与发展》对新时期的国家助学贷款进行了较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很强的政策咨询、制订、实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2006届郭卉博士的《权力诉求与大学治理 ——中国大学教师利益表达的制度运作》通过对高校教代会和学术委员会的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和功能分析,揭示了高校教师利益表达的特点、利益组织化结构,以及利益表达制度的功能;李爱民博士的《职业定位与大学教育职员制度改革研究》通过对当前大学教育职员制度构建及其实践的研究分析,试图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教育职员制度的构想;李碧虹博士的《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分析》试图通过对中国大学教师收入分配现实的问题分析,提出基于人力资本的分配设想。上述三篇博士论文,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以华中科技大学作为研究个案,突显了我院立足实践,发展“院校研究”的特色。

专门研究高等教育史及国际比较高等教育的选题,也是来源于对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思考以及外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比照,目的是从历史的经验或国外的做法中寻找对现实问题的启示或可资借鉴之处。这方面的研究如:2005届粟洪武博士的《 陕甘宁边区高等学校教育模式研究》,2005届封海清博士的《 西南联大的文化选择与文化精神》,2005届宋彩萍博士的《 中国大学培育民族精神的历史研究》,2000届谢雪峰博士的《 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2003届高桂娟博士的《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2004届陈利民博士的《 哈佛大学办学理念研究》。这些研究都突出极强的实践性。

2、前瞻性。

2000届刘莉莉博士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展望》是我国较早研究民办高等教育的博士论文,她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蓬勃趋势以及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出发,明确提出“政府的控制是阻碍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等在当时来说颇为针对性的观点,我国以后民办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也证明作者的判断的正确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而长期以来我国大学发展忽视制度建设,特别是在资源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制度短缺已成为大学发展的“瓶颈”。2002届张俊宗博士的《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制度回应》在比较分析西方现代大学制度模式及改革趋势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大学制度的缺陷,并构建了未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框架。

值得专门提出的是,2003届张晓明博士的《学术参与:中国高等教育进程中的妇女》,2004届杜学元博士的《 社会女性观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2005届王俊博士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号——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研究》,作为对中国女性高等教育的研究,她们走在前沿。.二、从研究领域及研究内容的特点来看,我院注重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专门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体系性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基本理论以及教育史的研究体现出较强的创新特色,不少研究弥补了本领域的研究空白和不足。

1、研究的系统性强。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教育实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十分突出,因此我院有意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寻求突破和建树,5篇研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博士论文各有特色,侧重点各异。2002届康翠萍博士的《学位论》侧重从理论层面对学位这一复杂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多维度研究,重点探讨学位的本质、学位的价值等学位的核心理论问题;2003届廖湘阳博士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基于价值期待冲突与整合的分析》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是一个诸多利益主体互动的复杂过程,作者系统分析了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的结构、功能及战略态势,并对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个案分析,同时对我国新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进行了可行性论证;2003届骆四铭博士的《我国学位制度问题与改革对策研究》和刘鸿博士的《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则从较为实证和操作性的角度对我国学位制度以及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深入探讨;2006届邓光平博士的《我国专业学位设置的政策分析》从政策分析角度对我国专业学位设置进行了研究。

大学教学与课程论以及教学管理改革一直是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特别是伴随着大众化的推进,教学管理以及传统的教学理论需要创新,16篇博士研究论文分别对这一领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系统研究:如,2002届刘旭博士的《论意义课程观及其对大学传统课程的改造》针对当今课程改革难以有效突破以及所面临的诸多尴尬局面,论证以意义课程观代替知识课程观对大学传统的课程进行改造,试图以此解开当前课程改革的各种症结。在当前大学课程论研究几近停滞和有创建性的成果乏善可陈的情况下,尤显作者对此问题研究的理论勇气;2003届许建领博士的《大学参与性教学的理论探讨与系统建构》从多学科角度论证大学参与性教学的理论旨归,本质上属于对传统教学的超越和创新。作者针对我国大学课堂参与性教学的现状与问题,阐述了大学参与性教学的构建途径;2003届郭冬生博士的《论大学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及其改革》从不同层面论证了大学教学

管理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策性措施;2004届李轶芳博士的《交往教学理论探讨——从本体论视界出发》探讨了有关交往教学的理论构想及有关交往教学的实现路径;2005届康全礼博士的《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与教学改革研究》考察了不同时期我国大学本科教育理念的发展变化,并尝试提出了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2005届荀振芳博士的《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提出大学教学评价的核心价值是管理价值和教育价值,并运用价值冲突理论对当前大学教学评价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和阐释。

教育心理领域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我院博士论文的亮点,2000届李小平博士的《大学创造教育的理论与方法》、2002届徐建波博士的《大学个性教育研究》和梁红博士的《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内化问题研究》,以及2001届彭志红博士的《论语言的教育功能》和2002届李祖超博士的《教育激励论》分别探讨了大学教育心理和基础教育心理的不同领域的相关理论问题。

2、在高等教育史研究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创新特色。

高等教育是研究,包括中外高等教育、民族高等教育史的不同领域内容。如:2000届谢雪峰博士的《从全面学苏到自主选择——中国高等教育与苏联模式》考察了原苏联高等教育发展及其模式形成的历程,讨论了中国学习苏联模式的历史背景和具体做法,并在总结主要得失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若干问题。2002届宋秋蓉博士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中的私立大学》用较为丰富的史实研究和梳理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私立大学的性质、生存与发展、不足与缺陷背后的根源。同时作者明确提出研究这一段私立大学发展史,旨在为我国当代社会转型中的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2003届陈巴特尔博士的《文化变迁中的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采用历史研究与文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蒙古民族高等教育的演变过程进新了较系统的研究。这一研究被专家誉为填补蒙古族高等教育研究的空白之作。2002届雷晓云博士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及其文化透视》用比较详实的史料以文化来透视中国古近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探究文化特质与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此呼应,2003届高桂娟博士的《大学制度演变的文化逻辑》围绕现代大学制度演进历程中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展开论证,从总体上考察了西方大学制度演进历程中文化的影响作用,同是对英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案例分析,并以所揭示的规律为指导,重点探讨了建设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问题。这一研究揭示了文化变迁与大学制度演变相依相随的历程。2005届宋文红博士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历史描述与分析》试图系统全面地对西方中世纪大学发展历史进行梳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

3、在高等教育原理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力作。

2000届贾永堂博士的《我国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审视》对中国大学素质教育的由来与进程进行了系统追述,论文提出大学素质教育取向主要源于大学教育内在的自我完善的要求,推进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以素质教育思想改造现有的专业教育。论文提出的很多观点有助于我们全面审视大学素质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2000届肖海涛博士的《大学的理想》是较早探讨大学理念的博士论文之一,论文在论述中(古典大学、近代大学以及华中理工大学)外大学理念的基础上,指出大学是个知识中心和精神殿堂,并且充满灵性的文化氛围。并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理想将出现的新变化。这一研究对于中国大学正确定位,以及对于大学办学活动中的过于功利化倾向具有纠偏和警

醒作用。2002届周光礼博士的《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学术自由的制度分析》依据“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是大学发展中的一对基本矛盾”的普遍规律,剖析中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独特性、阐述学术自由实现的理论依据,力图客观而全面地揭示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的矛盾关系,为学术自由与社会干预这一大学发展悖论之消解提供一条思考的路径。陈廷柱博士的《学习社会的办学理念》从学习社会作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学习社会作为人类实现自我完善的理想追求出发,结合学习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认识与基本要求,架构了学习社会“一本三促”的高等教育理念体系。2003届凡奇博士的《从边缘到中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使命和大学教育改革》基于对正在形成中的知识经济时代的趋势研究,力求摆脱传统的“服务工具”的观念的束缚,把大学将处于全社会支配地位而发挥主导作用的思想贯彻到底,阐述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使命,并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对目前的大学教育改革进行重新定向。彭未名博士的《交往德育论》针对传统灌输德育在新时代所逐渐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审视了大学德育在中国大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演变及在当代的价值走向,所构建的交往德育论为提高大学德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崭新的理论视野。朴雪涛博士的《知识制度与大学发展》论证了大学制度本质上是知识制度,大学发展的核心机制是知识制度的变迁,知识制度创新的缺失是大学危机的根源等命题,并根据中国大学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创新知识制度的有效途径。2004届江新华博士的《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制度分析》从越轨社会学角度,探究了大学学术道德失范的实质、表现、产生根源和治理对策。王恩华博士的《 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围绕学术越轨与大学学术管理这一对矛盾,试图透过学术越轨现象,探寻学术越轨的根源和本质,并尝试为大学学术越轨问题的整治提供一条思考的路径和方法。马廷奇博士的《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以个体的大学组织作为制度分析的基本单元,运用组织分析方法,结合中西方大学的历史与现状,重点对大学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制度创新机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刘亚敏博士的《大学精神探论》通过考察大学与宗教、政治、经济等社会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梳理了大学精神演变的轨迹,探讨了大学精神的现实境遇及培育问题。2005届张奕博士的《知识形态与大学建筑——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国大学建筑形态演变之考察》从知识、知识活动和建筑三者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中国大学建筑的发展演变规律。米俊魁博士的《大学章程价值研究》对大学章程及其价值问题进新了研究,是国内第一本研究大学章程的博士论文。李金奇博士的《被学科规训限制的大学人文教育——一种学科规训制度的视角》从学科规训的视角对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摆脱大学人文教育现实困境的理论路径。

三、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来看,研究方法与视角的多元化构成了我院博士论文的主要特色,这一研究方法取向有助于从多角度、多方位对研究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能够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其一,在研究方法上,根据我院“从实践中寻找问题”的选题和研究原则,除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历史透视等研究方法之外,有相当部分论文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访谈、实地调研和顶岗实习,从而使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现实针对性。

其二,在研究范式上,我院毕业博士论文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其他学科的视角对高等教育实践和理论问题进行研究,对一些囿于教育学范围不能解决的问题探寻新的思路。综合分析我院博士

毕业论文中的研究范式,所运用的有政治学、文化学、新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法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视角,可以看出从多学科视角研究高等教育已成为我院博士论文的主要研究范式。当然,从多学科视角来研究高等教育,在客观还存在着一个其他学科的理论成果和研究范式如何高等教育学科化的问题,我院博士毕业论文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可贵探索,但仍是我们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下载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分类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讲,人才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主要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旨在发展理论并对实践中的有关现象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探讨,并通过抽象概括来揭......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系统整理了湖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改实验班的办班实践,总结其经验有四:一是采取“分数”与“兴趣+潜力”相结合的选拔方式;二是重视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深度合作,产学研紧密结合:民办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也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的......

    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

    普通高等教育学历证书管理暂行规定编辑:系统管理员 出处:无加入时间:2006年6月21日 阅读:533 【字体:大 中 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原国家教委1993年12月29日颁布第一条 为加......

    男女平等理论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

    男女平等理论与中国女子高等教育地点:高教所资料室时间:2004年04月 目录 参考文献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的爆发,将亡国来种的利剑又一次高悬于中华......

    实践与探索

    §22.3实践与探索(1)说课教案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宗树信教学目标:1.学生在已有的一元二次议程的学习基础上,能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体会方程是......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三江学院摘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求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