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来自吸烟时所产生的烟气。烟气化学成份倾为复杂,约有5000余种。依据烟气对人体的影响,可将烟气分为三类:
1.刺激性化合物主要有氰化氢、甲醛、丙烯醛等。
2.全身性有害毒物,如酚类、酮类、醇类、酸类和胺类等。引起全身性反应最典型、最突出的是尼古丁、CO和烟碱。
3.致癌物质在烟气中也有多种,如苯[a]并芘、苯并[a]蒽等称为引发剂,即具有直接致癌作用,有的能促进癌症发生的化合物称为协同剂或促癌剂,其中有芘、甲基芘等。
吸烟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烟气中的多种化学成份和物质,经肺吸入体内后产生各种生理效应。血液O2在体内输送除少量物理溶解外,其总量98%左右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形式运输。血红蛋白氧亲和力比CO亲和力要小200~300倍。科恩(Cohen)等人对191名不吸烟者和462名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平均值,不吸烟者为1.1%,吸烟者为4.8%。这种碳氧血红蛋白及血中游离CO含量增加是引起各种心血管反应的重要原因。对10名冠心病人通过导管取样进行吸烟对冠状动脉窦、动脉和静脉血氧分压影响实验研究发现,每次吸烟能立即引起氧分压下降,且下降数值与吸烟量平行,每次吸烟30min后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尼古丁不是血液中正常成分。吸烟者血液中尼古丁及其代谢产物可铁丁含量随吸烟量增加而上升,最高者每百毫升血浆含量分别为35.2和313~331.8ng。烟气中尼古丁吸收入血会给生理功能尤其是心血管功能带来有害影响。
吸烟可使吸烟者白细胞增加。1940年有报导350名吸烟者吸1~3支烟后,多数人表现为暂时性白细胞增加。1973年(Friedman)等进一步证实,吸烟引起白细胞增加是一种持续性表现,在4年间对86488人白细胞数测定结果,白细胞平均值,不吸烟者为7200个/mm3,吸烟者为8400个/mm3,后者比前者高179%。另外吸烟者吸烟数量对白细胞增加程度有明显影响。吸烟量多白细胞增加也多。吸烟者白细胞数增加可能是吸烟后所引起的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结果,也可能是尼古丁刺激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使肾上腺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导致白细胞增加。
心血管吸烟后血中尼古丁含量增加刺激主动脉和颈动脉化学感受器引起动脉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暂时反射性上升,心率增高,但未见心输出量增加。研究后发现吸烟后血压增高和心率加快实际上是机体对吸烟后每博出量减少作出的应激反应。吸烟后血液中血小板粘滞度增加;碳氧血红蛋白量增加,减少了心肌氧供应;同时烟碱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提高了代谢水水平,需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上述综合因素作用增加了心血管系统的负担,是促使心肌梗塞和突然死亡的重要原因。罗杰斯(Rogers)等人分别对117名平均年龄为60.5岁不吸烟者和75名平均年龄为64.7岁的吸烟者测定了脑血流,结果显示吸烟者脑血流均比不吸烟者少,每天吸烟20支以上者减少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为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及糖尿病人更易引起中风提供了依据。
肺多数测定表明,长期吸烟可使肺活量下降,加强呼出气量减少。博斯(Boss)等人检了2000名正常人肺活量及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指从吸气末开始以最大力气最快速度呼气时第一秒钟内呼出的气量)。吸烟量不大,时间不长者肺活量与同龄不吸烟者接近,吸烟多而时间长者比不吸烟者减少0.1~0.3L。同样1秒钟加强呼出气量,轻度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无明显下降,重度吸烟者与同龄不吸烟者相比下降0.17~0.28L。
大脑吸烟时CO对大脑功能有明显影响。吸入低浓度CO,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只有2%~3%时即可引起时间判断能力降低,4%时可使对光敏感度降低,5%时可导致心算作业成绩下降。烟气中CO含量在4%以上,而吸烟较多者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5.7%,甚至更多。吸烟不仅能使人降低对缺氧的耐力,而且会缩短缺氧引起的有效意识时间,使人反应下降。
烟碱90%在肺内吸收入血后,6秒钟到达大脑产生作用。烟碱能使吸烟者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烟碱小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兴奋。大剂量时使神经节细胞先兴奋后迅速转入麻痹,烟碱对中枢神经系统也有先兴奋后抑制的双相作用,尼古丁对中枢神经系统先有短暂兴奋作用,但随后带来的麻痹作用更为持久,并可使大脑皮质机能减退或紊乱。长期吸烟使大脑皮层经常处于麻痹状态,加上CO使大脑组织常处于缺氧状态,影响脑的高级功能。
生长发育在生长发育时期,吸烟时烟气中含有的有害物质,最易对其造成损害。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加,影响机体生物氧化过程和生长发育,表现为体重不能增加甚至下降;吸烟影响肺功能,使肺活量不能增加或增加很少;烟气中有害物质,破坏体内酶反应,推迟少女月经来潮,导致月经紊乱和痛经。吸烟对脑的高级功能影响更大,注意力分散,记忆力衰退,思考问题迟钝,易使人感到疲劳,经常头昏、头痛、失眠、神经衰弱,影响食欲和生长发育。最新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相当数量在不足13岁时开始吸烟,且吸烟人数有上升趋势。另有调查表明,吸烟学生病假率,住院日,缺课率都显著高于不吸烟学生,吸烟学生学习成绩则显著低于不吸烟学生。
吸烟与疾病
目前我国每年有334.5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吸烟能导致肺癌、喉癌、口腔癌、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另外食道癌、膀胱癌、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也与吸烟有密切关系。吸烟者得病机会多,得病后死亡率高,吸烟者因病而死亡比不吸烟者多70%,吸烟者的寿命比不吸烟者短。
癌症动物实验证明,烟气中不少致癌物质可致癌。将所收集烟气大部分有机物质溶解于丙酮液中,用此溶液每星期给小鼠皮肤涂抹3次,结果59%的小鼠皮肤出现乳头瘤。其中44%发展为皮肤癌,而对照实验无任何异常情况。
各种与吸烟有关的癌症中。肺癌尤为典型。向大白鼠气管内注入10次浓度很低的苯[a]并芘溶液,只要注量达到0.1mg,即有14%大白鼠出现肿瘤,且其寿命缩短1.4个月。奥尔巴赫(Auerbach1970)在狗气管中造瘘,使狗每天吸入一定量的烟气,经29个月时间,出现典型肺气管鳞状细胞癌。吸烟者易患肺癌,吸烟量越多,发病率越高,死亡率也增加。不吸烟者每10万人每年只有10人因肺癌死亡,而每吸1~14支、15~24支和24支以上者,其因肺癌死亡人数分别为78人、127人和251人。烟龄越长,其因肺癌死亡者越多。
烟草中含有的多种放射线同位素也可致肺癌。烟草中放射性同位素主要来自土壤、化肥和空气,随吸烟烟气进入体内,留存在肺、肾、胰、性腺和骨髓,造成内照射致癌,尤其是肺癌。含铅
210、钋
210、铋210放射性同位素的不溶性颗粒在肺部沉积,放出α射线具有很强电离能力,直接或间接破坏细胞中DNA和RNA结构,在其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下,使正常细胞转化成癌细胞。
由于吸烟引起的多种癌症中,喉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6~13倍;口腔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2~17倍。吸烟还与膀胱癌、胰癌、胃癌有关,如吸烟者患膀胱癌的相对危险性就比不吸烟者高1~2倍。
呼吸系统疾病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的重要病因之一。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不吸烟者为高。利亚尔(Liand)等人曾对各种职业共899人进行凋查,咳嗽、咳痰等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男性吸烟者占25.8%,不吸烟者占11.3%,吸烟者发病率的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1.3倍。女性吸烟者发病率为26.5%,不吸烟者只有8.1%,其相对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大3.3倍。吸烟者患慢性支气管炎的死亡率比不吸烟者大4.5~11.3倍,吸烟量增加,死亡率明显增加。
烟气中刺激性化学成份破坏肺的清除异物机能和免疫功能。吸烟者肺组织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变。电镜观察烟气对人体和动物支气管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细胞游离表面纤毛脱落,残存纤毛变短、变粗以至呈气球状。细胞内溶解酶体数目增多,细胞器受到破坏损伤。另外烟气可使肺组织各种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受到抑制和破坏。
长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其肺细支气管和肺泡过度充气,肺容积过度增大,导致肺气肿。吸烟引起肺气肿是在慢性支气管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长期大量吸烟才能达到这一程度,肺气肿病人肺功能极差。吸烟能降低肺部对细菌的抵抗能力,因而可促进肺炎和肺结核发生。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滋养心脏的冠状动脉主要因器质性病变导致供血不足所引起。冠心病死亡者中,吸烟者居多。吸烟量越多,因冠心病死亡率越高,年龄较低者尤为如此。根据950人中58名冠心病患者吸烟情况及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测定结果,吸烟量增加,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冠心病发病率上升。对10名冠心病人做运动负荷实验并吸入低浓度CO,结果显示,和不吸CO比较,随着所吸CO浓度提高,心绞痛开始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延长。
吸烟导致或加重冠心病主要是烟气中CO和尼古丁等物质的作用。吸烟者血液中CO和碳氧血红蛋白浓度较高导致血液氧含量减少,碳氧血红蛋白存在妨碍O2从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状态中解离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CO能减少冠状动脉壁内膜和中层O2供应,导致缺血性损伤,由于包括胆固醇在内的脂质渗透性增加,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腺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于聚集在动脉壁引起冠状动脉硬化。动物实验表明,用含胆固醇食物喂家兔,并使其吸入含一定浓度CO,导致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增加到16%~18%,8~10周后可见胆固醇在主动脉的沉积。正常人心肌需氧量增加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加以补偿,但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硬化,扩张受限,血流受阻,从而促进、加重冠心病发生。烟气中尼古丁作用于肾上腺使其分泌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心肌需氧量增加,由于冠状动脉硬化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而也对冠心病发作起促进作用。
第二篇: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性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 “外源生物活性物质”.它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蔬菜上的农药残留是有害无益的,但有些外源化学物对健康有利,如大蒜中的大蒜素.所以,不应把外源化学物统统认为是对健康有害
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食品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食品安全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世界食品贸易在极大地丰富人们饮食种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由食品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农兽药、疫病疫情等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食品安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本文通过一些案例对食物、饮用水中外源性化学物的来源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进行了探讨。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源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功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制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1.外源性化学物
已知毒物的定义是机体接触后导致损害或死亡的化学物。因此,目前已用“外源性化学物”一词代替毒物。外性化学物就是指,不是产生于生物体内的代谢途径,而是通过体外途径进入生物机体,并且没有内在的生物学能的化学物。选用此词意味着它的双重意义:在不考虑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是“安全”的;限其接触剂量与接触条件时,没有一种外源性化学物在使用时是不“安全”的。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并无绝对界限,某些外源性化学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是有害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有可能是无毒的。例如,正常情况下氟是人体组成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是过量氟化物吸收进入机体后,可作用于骨骼,与骨盐晶体表明羟磷石灰的羟基和碳酸氢根离子发生交换,并通过抑制磷酸化酶或者与体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难溶性的氟化钙,从而使机体的钙、磷代谢紊乱,导致低血钙、氟斑牙和氟骨症等一系列病理性改变。而氟及其化合物如果是直接与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则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作用。由此可见,要区分一种化学物是毒物还是非毒物,必须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和途径
2.毒性作用
性是指外源性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一种外源性化学物机体的损害作用愈大,其毒性愈高。毒性较高物质,只需相对较小剂量或浓度即可对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而性较低的物质,则需要较高的剂量或浓度才能呈现毒性作用。
源性化学物的吸收
源性化学物经各种机体生物膜进入血液的过程称为吸收。在生活环境中外源性化学物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吸收。民以食为天,食物和水是人类生存的根本,因此,消化道吸收是外源性化合物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3.、我国饮水、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一)水体恶化趋势明显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人体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生物特性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2000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20亿立方米,其中近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
(二)农产品污染现象严重。
1.农作物中化肥、农药残留量超标现象十分普遍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氮肥和农药单位面积用量分别为世界水平的三倍和两倍。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未实现集约化模式,先进的生产技术还未普及,造成农作物化肥、农药施用量超标十分严重。
2.抗生素、激素的滥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我国大部分地区种植蔬菜时,为了提高产量、缩短生长期,大量使用激素类农药;在养殖业中使用抗生素、激素来增加禽、畜、水产品的产量。导致蔬菜以及禽、畜、水产品受到抗生素和激素的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3.食品加工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食品行业卫生条件和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经营还未形成规模,手工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非常普遍。这些企业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在加上对加工人员管理不严格,极容易造成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情况发生。
4.禽、畜、水产品受重金属污染严重
由于我国江河、湖泊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再加上工业废水、城市污水与垃圾未妥善处理就用于农田灌溉和施肥,就使重金属进入农牧业环境,造成农作物污染,并通过食物链污染禽畜产品。而利用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水源生产的水产品也受严重污染。
(三)劣质原料、有毒物质及食品添加剂污染现象严重
1.劣质原料制造的食品严重损害人体健康
我国食品行业管理水平落后,许多非法厂商利用劣质原料生产食品,逃避卫生检疫。这些食品流入市场后给人们的健康极大的隐患。
2.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食品中添加有毒物质的现象屡禁不止
有许多违法厂商在食品中了滥用食品添加剂,违反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
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与消化道中的某些部位接触或与某些部位的酶或菌丛发生作用,从而对人体造成损害。
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以下简称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可分为急性危害、慢性危害和远期危害。急性危害是指污染物在短期内浓度很高,或者几种污染物联合进入人体,在短期内造成人群暴发疾病和死亡的危害;慢性危害主要是指小剂量的污染物持续作用于人体,并在人体内转化、积累,经过相当长时间(半年至十几年),才出现受损症状的危害,如水体污染导致的水俣病、骨痛病,雀巢奶粉中碘超标导致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等;远期危害是指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经过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几十年甚至隔代)后才表现出来,如致癌、导畸作用等。
2009,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是一个奇特的年份,相对于2008年举国闻三聚氰胺而色变的巨大**,这一年的健康事件,像二噁英、血铅、尘肺„„似乎都算不了什么,它们总是猝不及防地出现,然后又以悲情的方式谢幕
2011 年3月26日,在我国黑龙江省东北部空气中发现了极微量的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初步确认系来自日本核电站事故放射性物质的释放,所检测出的放射性剂量值小于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的十万分之一,无需
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这部最新出炉的环发报告对2009年中国所发生的多起环境污染导致人体健康受损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包括江苏盐城水源被污染20万人饮水受影响;湖南浏阳镉污染,509人尿镉超标,引发群体事件;陕西凤翔615名儿童血铅超标;湖南武冈1354人血铅疑似超标;“铅都”河南济源1088名儿童接受驱铅治疗等。这些事件经过媒体曝光,震惊社会,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关系的广泛关注
.中毒及健康损害的临床病例如表3所示,1953~1985年3年间共发生416例,其中急性中毒及健康受损者共占69.2%,同时,皮肤受损害者还有26.7%值得重视。近年来,病肤受损害病例增多,不仅是原发性刺激,经皮吸收中毒的病例也屡有发生。表2年龄别、性别的临床病例橄(1 983一1985年)年
001年公布的统计报告称:有3000万20岁以上的中国人肥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脂肪肝和动脉硬化等“文明病”泛滥,肥胖已成为社会“公害”。在我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居民死因顺位已从50年代的麻疹、肺结核和老衰让位于现在的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病,其中心脏病的死亡率已超过日本。因心、脑血管病和癌症死亡的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64%以上(全国每年约200万人),占国民死因首位。糖尿病患病率1979年仅占全部人口的0.67%,1998年上升至3.21%,2001年北京等地区糖尿病患病率竟高达6%!营养偏颇的现代“文明病”严重威胁着国民健康,给中华民族敲响了警钟!
2005年美国追踪研究报告表明,平均每天喝一罐碳酸饮料的孩子,有60%都体重超重。
2006年,为了抑制儿童肥胖的增长,美国政府公布禁售令:禁止在中小学出售碳酸饮料。
2007年,美国爆发宠物食品受污染事件。事后调查表明:掺杂了≤6.6%三聚氰胺的小麦蛋白粉是宠物食品导致中毒的原因。
2007年深圳检验检疫局从台湾进口的3批“爱族牌”观赏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且三聚氰胺含量较高,分别为0.35 g/kg、0.47g/kg、0.51g/kg。这3批鱼饲料共 846千克。
2008年9月,中国爆发三鹿婴幼儿奶粉受污染事件,导致食用了受污染奶粉的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其原因是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
总而言之,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极端高温将成为下世纪人类健康困扰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普遍,主要体现为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尤其是疟疾、淋巴腺丝虫病、血吸虫病、钩虫病.霍乱、脑膜炎、黑热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将危及热带地区和国家,某些目前主要发生在热带地区的疾病可能随着气候变暖向中纬度地区传播。
化学化工学院化工09-2
阿布杜外力.艾海提
学号:20091003407
第三篇:浅谈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标题:浅谈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赵德慧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100083
摘要:
谷类作为中国人的传统饮食,几千年来一直是老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之一,在我国的膳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及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食品,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本文就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特点、食用谷类食物常见的误区、谷类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科学食用谷
类食物作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谷类食物
人体健康
营养价值
前言
谷类食物是指小麦、玉米、大米、燕麦、大麦、粟米等各种谷物中全部可食用的部分,由麸皮、胚乳和胚芽等3部分组成。与之相对比的是精制谷物,后者仅含胚乳。麸皮是谷类食物的粗糙外层,谷物中大约50%~80%的矿物质存在于麸皮内,包括铁、铜、锌、镁及大量纤维素、某些蛋白质、植物营养素和其他活性成分。中间层即胚乳,占全谷重量约85%,含有大部分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以及少量的B族维生素。胚芽虽然是最小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它富含微量元素、不饱和脂肪酸、B族维生素、抗氧化剂和植物化学物,其营养效用亦不可忽视。胚芽具有不稳定性,脂肪酶易氧化,很难在加工食品中保存。
常见的谷类食品包括燕麦片或去壳燕麦粒、带壳大麦、爆米花、糙米、全麦面粉和全麦面包,而精白米、精白面粉、白面包等则属于精制谷物食品。麸皮在谷物的精加工过程中被去除,从而导致B族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木酚素、植物雌激素、酚类化合物及植酸的丢失。由于精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大部分麸皮和部分胚芽,因此,精加工谷物中淀粉的含量最高。
正文
一、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1.1蛋白质含量适中。
蛋白质占可食部分的8%-11%。而且一般多为半完全蛋白质,即所含的人体所需的八种必需氨基酸种类不全,或比例不适当,如谷类食品中常缺“赖氨酸”。这类蛋白质摄入人体后的利用率不很高,不能充分发挥其营养价值。但是由于我国多数居民以此为主食,摄入量较大,而且由于蛋白质所具有的“互补性质”,也就弥补了蛋白质组成上的缺陷,所以仍然是我国大多数居民饮食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
1.2 含糖量最高。
谷类的主要营养特点是含糖量高。谷类食品是人体所需糖类的最理想来源。谷类的糖主要是以淀粉形式存在的,其次还有少量的低分子糖、纤维素和半纤维素。是我国膳食结构中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一般的商品粮中总糖类约占可食部分的705-75%。1.3 脂肪含量地。
多在5%以下。只有少数的谷类高于此值,如荞麦中含蛋白质可达7%。但谷类脂肪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植物固醇和卵磷脂,对人心血管和脑神经的健康发育有利。1.4 无机盐较丰富。
约为1.5%-3%。大多数以磷的有机化合物或质酸盐形式存在,被人体吸收利用率较低。
1.5 含维生素。
谷类食物是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族的主要来源,尤其是维生素B1,绝大部分存在于骨胚中。所以碾磨地过细的精白米,虽然口感和观感都好,但其所含的维生素、蛋白质、无机盐等营养素损失过多,降低了其营养价值。
二、谷类食物给人体健康的好处
2.1降低胆固醇。
全谷中的植物甾醇、不饱和脂肪酸以及酚类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研究显示,燕麦中的β-葡聚糖也具有降胆固醇效应。2.2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全谷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疾病之间呈负相关。研究显示,进食全谷类食物可降低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助于机体保持较低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并降低高血压、心脏病、卒中、痴呆等疾病的发生风险;能降低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罹患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的风险。2.3促进消化道健康。
全谷中富含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和寡糖,能改善排便和肠道菌群。2.4早餐食谷类食物预防感冒
早餐吃上一碗谷类食品能够将患咽喉痛和鼻塞的风险降低50%。英国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早餐有规律,尤其是那些以富含维生素的谷类或牛奶食品为早餐的人,患感冒的机率比那些不吃早餐的人小得多。2.5女性早餐吃谷类食物身材
减肥是女性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射社会女性为了追求美丽,想尽一切办法减肥:吃减肥药、节食、超额的运动。《美国饮食协会》杂志曾报道:女性早餐吃谷类食物身体十分有益,能补充人体所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微量矿物质,同时,与那些为了减肥而拒绝早餐的女性相比,吃谷类早餐的女性会保持更苗条的身材。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温松博士解释说,与其他早餐食物相比,谷类食物中含更多的纤维和更少的脂肪,这对于控制体重十分重要。牛奶所富含的钙元素也存在于谷类食物中。她还强调称,谷类食物中的微量矿物质有助于保持人体营养均衡。
三、食用谷类食物的几个误区
3.1吃碳水化合物容易发胖?
现在很多人认为吃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米饭、面制品会让人发胖,只是不正确的。而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过剩。在三大产能营养素中,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中,脂肪是更容易造成能量过剩的。1g碳水化合物产生约17KJ(4kcal)能量,而1g脂肪产生约38KJ(9kcal)能量,富含脂肪的食物的口感好,刺激人的食欲,让人容易摄入更多的能量。3.2大米、白面越白越好?
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大米面粉不是越白越好,因为谷粒由外向里可分为谷皮、糊粉层、谷胚和胚乳,这四个部分的营养成分也不相同。由谷皮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其中还有少量的矿物质;糊粉层含有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谷胚不仅含有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E,还有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矿物质;胚乳主要的营养成分是淀粉和少量蛋白质。加工过细谷粒中的糊粉层和谷皮去掉太多,就损失了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会引起“脚气病”。
四、谷类食物科学食用的几条建议
4.1粗细粮搭配食用
在谷类碾磨加工成精米、精白面时,维生素b1会随着外皮白白丢失。虽然精米、面吃起来细腻可口,但长期吃会影响健康,所以要粗粮细粮搭配着吃。4.2不要过度淘米
淘米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米粒中的杂质,有些人喜欢反复搓洗,但搓洗不仅除不掉米粒中的杂质,还会使米粒外层的营养素丢失更多。随着淘米次数的增多、浸泡时间的延长和水温的增高,各种营养素的损失也随之增加,所以淘米时最好是用手把米粒中的杂质拣去,不要长时间浸泡,不要用热水淘,不要反复搓洗,不要淘米次数过多。4.3不要吃捞饭
做米饭时应采用蒸、煮的方法,但有些人喜欢做捞饭,即将大米煮到半熟,然后捞出再蒸,将剩下的米汤扔掉,这样会使得溶于米汤中的b族维生素大量损失,可达40以上。采用蒸、烤、烙等方法制作面食时,各种营养素损失很少,煮面条时,部分营养素溶于汤中,若面条与汤同时食用,可减少营养素的丢失。
结论
总之,以谷类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避免摄入过多脂肪及含脂肪较多的动物性食品,有利于预防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此外,对于谷类食物在应用搭配上也是相当有讲究的,好的搭配可以带来不一样的营养价值。对于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利用,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如何吃出更多谷类食物的营养价值,还需要我们的进一步的研究。当然,我也希望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习惯中,可以尽量的摈弃一些不好的惯性思维,如上文说提到的因为害怕长胖而拒绝吃谷类食物,或者是认为粗粮吃得越多越好等等,导致谷类食物营养价值的流失,科学的食用谷类食物,更有助于人们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汪青 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四川粮油科技 2003(2)42-44页
[2]贾健斌,杨正雄,赵文华等 以谷类食物为主人群的蛋白质氨基酸摄入量及健康状况 营养学报 2004(6)第26卷第3期
[3]姚惠源;王立;周素梅;陈正行;全谷食物—谷物食品的发展趋势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2000
[4]食物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08(2)第16卷第1期
[5]中国营养学会 合理膳食粗搭细配:谷类食品更健康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10(12)
[6]朱永义 《谷类食物纤维及其在食物上的应用》 郑州粮食学院粮食工程系 450052
第四篇: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法定职业病。职业病危害因素按其来源可概括为三类:
1、与生产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等。
2、与劳动过程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不合理均可造成对劳动者健康的损害。
3、与作业环境有关的职业性危害因素:指不良气象条件,厂房矮小、狭窄,车间布置不合理,照明不良等。
二、职业危害因素存在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职业危害因素常以五种状态存在:
① 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直径大于0.1mm,主要是机械粉碎、碾磨、开挖等作业时产生的固体物形成。
② 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悬浮在空气中的细小微粒,直径小于0.1mm,多为某些金属熔化时产生的蒸汽在空气中氧化凝聚形成。
③ 雾: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为蒸汽冷凝或液体喷散而形成。烟尘和雾又称为气溶胶。
④ 蒸汽:液体蒸发或固体物质升华而形成。如苯蒸气、磷蒸气等。
⑤ 气体:在生产场所的温度、气压条件下散发在空气中的气态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
三、物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噪声 即噪音。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噪声具有局部性、暂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
1.1 噪声对人的危害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筑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噪声不仅会影响听力,而且还对人的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有人称噪声为“致人死命的慢性毒药”。噪声给人带来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1听力系统。噪声的有害作用主要是对听力系统的损害。噪声作用初期,听阈可暂时性升高,听力下降,这是保护性反应;强噪声作用下,可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内耳感音细胞遭损伤,引起噪声性耳聋;极强噪声可导致听力器官发生急性外伤,即爆震性耳聋。
1.1.2神经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导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平衡失调。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耳鸣、疲劳、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定、易怒等。
1.1.3 其他系统。长期接触噪声可引起其他系统的应激反应,如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引起肠胃功能紊乱等。1.2噪声危害防治 防止噪声危害应从声源、传递途径和接收者三个方面来考虑。
1.2.1 控制和消除噪声源。这是防止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采用无声或低声设备代替发出噪声的设备,如用液压代替高噪声的锻压,以焊接代替铆接,用无梭代替有梭织布等,均可受到较好的效果。对于生产允许远置的噪声源如风机、电动机等,应移至车间外或采取隔离措施。此外设法提高机器的精密度,尽量减少机器部件的撞击、摩擦和振动,也可以降低生产噪声。在进行厂房设计时,应合理地配置声源。
1.2.2 控制噪声的传播。一般有以下几种措施:
①吸声。采用吸声材料装饰在车间的内表面,如墙壁和屋顶,或者在车间内悬挂空间吸声体,吸收辐射和反射声能,使噪声强度减低。具有较好吸声效果的材料有玻璃棉、矿渣棉、泡沫塑料、毛毡、棉絮、加气混凝土、吸声板、木丝板等。
②消声。用一种能阻止声音传播而允许气流通过的装置,即消声器。这是防止空气动力性噪声的主要措施。消声器有利用吸声材料消声的阻性消声器、根据滤波原理制造的抗性消声器以及利用上述两种原理设计的阻抗复合消声器。
③隔声。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利用一定的材料和装置,把声源封闭,使其与周围环境隔绝起来,如隔声罩、隔声间。隔声结构应该严密,以免产生共振影响隔声结果。
④隔振。为了防止通过地板和墙壁等固体材料传播的振动噪声,在机器的基础和地板、墙壁联结处设减振装置,如胶垫、沥青等。
1.2.3卫生保健措施。加强个人防护,对于生产场所的噪声暂时不能控制,或需要在特殊高噪声条件下工作时,佩带个人防护用品是保护听觉器官的有效措施。耳塞是最常用的一种,隔声效果可达 30dB 左右。耳罩、帽盔的隔声效果优于耳塞,但使用时不够方便,成本也较高,有待改进。
对接触噪声的工人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以便早期发现听力损伤,及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对参加噪声作业的工人应进行就业前体检,凡有听觉器官、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疾患者,不宜参加有噪声的作业。对有噪声的作业工人要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如实行工间休息,经常监督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及效果。
2、振动 振动(又称振荡)是指一个状态改变的过程。即物体的往复运动。2.1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2.1.1 全身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振动作用于人体后,在感觉上会引起不舒适,强烈的振动甚至不能忍受。振动可使作业能力下降,引起姿势平衡和空间定向的障碍,影响听力和手眼动作配合的准确度,影响注意力集中,容易疲劳,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强烈的振动会造成组织器官位移、挤压而影响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冲撞性振动甚至会造成组织损伤。在长期振动的作用下,可引起周围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改变、脚腿痛、下肢疲劳及感觉异常。由于前庭和内脏受振动刺激后的反射作用,可出现脸色苍白、冷汗、恶心、呕吐、头昏、眩晕、呼吸浅表、脉搏和血压降低现象。乘晕症是晕车、晕船、晕机症的统称,是全身振动中的常见病。
2.2.2 局部振动对人体的危害 局部振动对机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可引起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骨骼肌肉系统。手部肌肉萎缩,多见于鱼际肌和指伺肌。手握力和手捏合力下降。肌电图异常,呈现正锐波和纤颤波。可发生肌纤维颤动和疼痛。40Hz 以下的大振幅冲击性振动可引起骨和关节改变,主要发生在指骨、掌骨、腕骨和肘关节。可见骨质疏松、脱钙、囊样变、骨皮质增生;骨岛形成、骨关节变形及无菌性骨坏死等变化。
(4)听觉器官。振动过程往往同时有噪声产生,振动与噪声同时作用于人体,可加重对听力的损害。振动对听力损伤的特点是以 125~500Hz 的低频部分听力下降为主,其损伤发生在耳蜗顶部。
(5)免疫系统。对链锯工人和局部振动病患者的调查发现,血清中白蛋白含量 下降,α 2 球蛋白、γ 球蛋白和免疫球蛋白含量增高。认为振动可能是引起超免疫反应的一种因素。
(6)内分泌系统。目前有人观察到,振动病患者血清中缓激肽含量减少而苯甲酰精氨酸乙酯酶活性增高,这一变化对毛细血管的结构、功能和血流速度可发生不良影响。振动还可引起肾上腺髓质分泌儿茶酚胺增多,甲状腺功能低下,尿中羟脯氨酸含量增高等。
2.3 振动对人体危害的防治措施
2.3.1 预防振动的危害应从工艺改革入手,在可能的条件下,以液压、焊接、粘接等新工艺代替铆接;改进风动工具,采用减振装置,设计自动或半自动式操纵装置,减少手及肢体直接接触振动体;工具把手设缓冲装置;改进压缩空气的出口方位;防止工人受冷风吹袭。振动作业工人应发放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的无指手套,以减振保暖。
2.3.2 建立合理的劳动制度,按接触振动的强度和频率,订立工间休息及定期轮换制度,并对日接触振动时间给予一定限制。
2.3.3 就业前和工作后定期进行体检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受振动损伤的作业人员也很重要。
3电磁辐射 电磁辐射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向四周传播,具有波的一般特征。电磁辐射的波谱很宽,按其生物学作用的不同,分为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激光和射频辐射;电离辐射包括 X 射线、γ射线。
3.1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3.1.1 急性效应。急性放射损伤平时非常少见,只在从事核工业和放射治疗时,由于偶然事故而发生,或在核武器袭击下发生。
3.1.2 慢性效应。慢性放射病是在较长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辐射而引起的。全身长期接受超容许剂量的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照射病;局部接受超剂量的慢性照射可产生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生育力受损、白内障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放射工作职业人群,以神经衰弱综合症为主,伴有造血系统或脏器功能改变,常见白细胞减少。
3.1.3 远期效应。辐射的远期随机效应表现为辐射可能致癌和可能造成遗传损伤。在受到照射的人群中,白血病、肺癌、甲状腺癌、乳腺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受照射剂量增加而增高。辐射可能使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使受照者的后代中各种遗传疾病的发生率增高。
3.2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的防治措施
3.2.1 外防护除控制放射源外,主要从时间、距离和屏蔽三个方面进行。时间防护是在不影响工作质量的原则下,设法减少人员受照时间。
距离防护是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应尽量远离辐射源,在操作中切忌直接用手触摸放射源,使用自动或半自动的作业方式为好。
屏蔽是外防护应用最多、最基本的方法。
3.2.2 内防护主要有围封隔离、除污保洁和个人防护三个环节。围封隔离是采用与外界隔离的原则,把开放源控制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放射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应除污保洁,随时监测污染。采取通风过滤的方法,使污染保持在国家规定的限制以下。
3.2.3个人防护的总原则是,应禁止一切能使放射性核素侵入人体的行为,如饮水、进食、吸烟、用口吸取放射性药物等。要根据不同的工作性质,配用不同的个人防护用具,如口罩、手套、工作服等。
4.高频电磁场(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高频电磁场也称射频辐射或无线电波,是指波长范围为 1mm ~ 3km 的电磁波,包括高频电磁场和微波。
4.1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4.1.1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为神经衰弱综合症,有头昏、头痛、乏力、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失眠、多梦)、心悸、消瘦和脱发等。
4.1.2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症状:手足多汗、口干、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以副交感神经反应占优势为其特点。
4.2高频电磁场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预防措施
4.2.1屏蔽辐射源用铝铜等金属板或网包围辐射源,以吸收和反射电磁场能量。尽可能屏蔽辐射源所有部分;屏蔽表面应是闭合的,并通过接地装置将吸收的能量变为感应电流引入地下,以防二次辐射。
4.2.2 远距离操作操作岗位和休息地点应尽可能远离辐射源。4.2.3 个人防护从事微波作业的人员应配备个人防护用具。
4.2.4 医疗预防措施进行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重点检查眼晶体、血液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5高温作业 高温作业是指在高气温或高温高湿或强热辐射条件下进行的作业,通常分为三种类型。①高温、热辐射作业。②高温、高湿作业。③夏季露天作业。5.1 高温作业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1.1 体温调节。机体在高温环境下劳动,一方面,劳动过程使机体产热明显增加,劳动强度越大产热越多;另一方面,机体不能再通过辐射热和传导及对流的方式散热,反而受到环境辐射和对流热作用。当气温超过体温时,机体只能靠蒸发汗液散热。蒸发是一种有效的散热途径,一般可以散发体内多余的热量。但如果受某些条件影响,如高气湿、低风速或着装等,身体获热和产热大于散热,人体排出的汗液不能完全蒸发,则变成汗液流下。流下的汗液能起到蒸发散热的作用,体内多余的热不能及时散失而使机体产生蓄热现象,人体不能继续保持热平衡,体温可升高到 40℃ 以上。这时会发生中暑及其他变化。
5.1.2水盐代谢。由于出汗引起体内水分和盐的大量丢失。出汗量可作为人体受热程度和劳动强度的综合指标。环境温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大,人体出汗就越多。汗液中的盐主要是氯化钠,正常人一般每天摄取食盐的总量为10 ~20g,高温作业每天仅随汗液排出的盐可高达 25g 以上。故大量出汗可引起水盐代谢障碍,而影响劳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缺水缺盐;并导致热痉挛。
5.1.3循环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劳动和散热的需要,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工作肌和皮肤,心脏负担加重,心率明显加快。由于体内水分大量流失,血液浓缩,粘度增加,进一步增加了心脏负荷,长期影响可使心肌肥大。
5.1.4 消化系统。高温作业时,由于消化道血液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胃液、唾液减少,胃酸降低,淀粉酶活性下降。表现为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高温作业工人消化道疾病患病率往往高于一般工人,而且工龄越长,患病率越高。
5.1.5 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以汗的形式排出体外,同时由于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提高了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因此经肾脏排出的水分明显减少,有时只相当于身体日排出水分的 10% ~ 15%。如果体内丢失的水分得不到及时补充,则尿液变得浓缩,加重了肾脏负担,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等,严重者表现为肾功能不全。
5.1.6 神经系统。高温环境中体温调节中枢的兴奋性增高,使肌肉活动减少,产热量减少,这种抑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保护性反应,但由此引起的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降低和反应速度减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容易造成工伤事故发生。
5.2 劳动保护措施
5.2.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
水隔热:常用的方法有水箱或循环水炉门,瀑布水幕等;
使用隔热材料:常用的材料有石棉、炉渣、草灰、泡沫砖等。在缺乏水源的工厂及中小型企业,以采取此方法为最佳。
采用自然通风:如天窗、开敞式厂房,还可以在屋顶上装风帽。
机械式通风:如风扇、岗位送风。
安装空调设备。
5.2.2 加强个人防护
个人防护用品:应采用结实、耐热,透气性好的织物制作工作服,并根据不同作业的需 求,供给工作帽、防护眼镜、面罩等。
5.2.3 加强卫生保健和健康监护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弧光辐射 焊接电弧是一种很强的辐射源,其弧光组成有:可见光和不可见光。其中不可见光包括红外线和紫外线。
6.1弧光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1)焊接弧光的紫外线过度照射会引起眼睛患急性角膜炎,称为电光性眼炎。这是明弧焊直接操作和辅助工人的一种特殊职业性眼病。波长很短的紫外线,能损害结膜和角膜,有时甚至侵及虹膜和视网膜。
红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组织的热作用。眼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辐射,会立即感到强烈的灼伤和灼痛,长期接触可能造成红外线白内障,视力减退,严重时能导致失明。此外,还会造成视网膜灼伤。
眼睛被弧光的可见光照射后,眼睛疼痛,看不清东西,通常叫电焊“晃眼”,短时间内失去劳动能力。
(2)皮肤受弧光的强烈紫外线作用时,可引起皮炎、弥漫性红斑,有时出现小水泡、渗出液和浮肿,有烧灼感、发痒。
(3)此外,焊接电弧的紫外线辐射对纤维的破坏能力强,其中以棉织品为最甚。因光化学作用结果,可致棉布工作服氧化变质而破碎。
防护措施
(1)为保护眼睛不受弧光伤害,焊接时必须用镶有特制防护镜片的面罩。防护镜片有吸收式滤光镜片、反射式防护镜片和变色护目镜片等。滤光镜片根据颜色深浅分有几种牌号,应按照焊接电流的强度选用,见下表。
(2)为防止弧光灼伤皮肤,焊工必须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盖等。
(3)为保护焊接工作与其他生产人员免受弧光辐射伤害,可采用防护屏。
四、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粉尘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所有不溶或难溶的粉尘对身体都是有害的,生产性粉尘根据其理化特性和作用特点不同,可引起不同疾病。1.1 呼吸系统疾病
尘肺: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粉尘导致的以肺纤维化为主的一类疾病。粉尘沉着症:有些生产性粉尘(如锡、钡、铁等)吸入后,沉积于肺组织中,呈现一般异物反应,可继发轻微的纤维性改变,对健康无明显危害,脱离粉尘作业后,病变无进展,X线胸片阴影可逐渐消退。
有机粉尘引起的肺部病变:吸入棉、亚麻、大麻等粉尘可引起棉尘症;吸入被霉菌、细菌或血清蛋白污染的有机粉尘可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性肺泡炎;吸入聚氯乙烯、人造纤维粉尘可引起非特异性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呼吸系统肿瘤:石棉、放射性矿物、镍、铬、砷等粉尘均可致肺部肿瘤。粉尘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1.2 局部作用
粉尘作用于呼吸道粘膜,早期引起其功能亢进、粘膜下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粘液腺分泌增加,阻留更多粉尘,久之酿成肥大性病变,然后由于粘膜上皮细胞营养不足,终造成萎缩性病变,呼吸道抵御能力下降。体表长期接触粉尘还可导致堵塞性皮脂炎、粉刺、毛囊炎、脓皮病。金属磨料可引起角膜损伤、浑浊。沥青粉尘可引起光感性皮炎。3.中毒作用 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可在呼吸道粘膜很快溶解吸收,导致中毒。对于生产性粉尘有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粉尘危害非常普遍,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有,尤其发展中国家为甚,全世界大约近上亿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我国情况并不乐观,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采取强有力和效果明显的措施。
法律措施
2.1立法和执法
建国以来,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防止粉尘危害、保护工人健康的法令和条例。
2.2粉尘的职业接触限值
1979年卫生部颁发的《工业企业卫生标准》TJ36-79中对9种生产性粉尘的最高容许浓度作了规定,1983年-1996年又增加了40项粉尘卫生标准,总共达49项。2002年4月8日卫生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2002规定的粉尘标准为47项,包括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和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PC-STEL)两项指标,其中13项又分为总尘和呼吸性粉尘浓度,石棉又分为总尘和纤维浓度。
2.3 技术措施 用工程技术措施消除或降低粉尘危害,是预防尘肺最根本的措施。
2.3.1改革工艺过程、革新生产设备
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如遥控操纵、计算机控制、隔室监控等措施避免工人接触粉尘;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等措施减少粉尘外溢;用含石英低、危害较小的石灰石代替石英砂作为铸型材料。
2.3.2湿式作业
为一种相对经济又简单实用的防、降尘措施,在考虑湿式作业时,需考虑喷雾水滴大小与捕捉尘粒能力间的关系,提高效率,节约用水,并注意水的再利用,避免污染水源。
2.3.3密闭抽风除尘
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方法。如采用密闭尘源和局部抽风相结合,防止粉尘外溢。抽出的含尘空气在经除尘装置处理后排出大气。
2.4 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 在作业现场防、降尘措施难以使粉尘浓度降至国家卫生标准所要求的水平时,可佩戴防尘护具作为辅助防护措施。效果较好的有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适用于粉尘浓度高的环境。在粉尘浓度低的环境可佩戴防尘口罩。
五、化学毒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 石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1.1汽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人直接摄入各种石油制品可发生多种中毒症状,受到影响的器官有:肺、胃、肠、肾、中枢神经系统和造血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有:衰弱、嗜眠、眩晕、痉挛、昏迷。若一时吸入大量的汽油蒸气,立即会引起严重的中枢神经障碍,引起特殊震颤,皮肤变青,脉搏混乱等症状,特别严重时,反射停止,膀胱和直肠麻痹,最后心脏衰竭而死。吸入的汽油蒸气主要靠肺进行排泄,因此呼气中带有特殊的汽油味。汽油蒸气的气味人们是可以习惯的,但造成慢性中毒后,会有沉重感,头、手、足、四肢和关节刺激性疼痛、腹泻,继之神经炎、贫血、咳嗽等,也会有严重的视觉障碍。汽油中添加的有机金属化合物,也有神经毒害作用,有引起肺水肿、肺癌之类的危险。
1.2 柴油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柴油对皮肤、粘膜的刺激强烈,毒性近似于汽油。通过石油蒸馏获得的不纯的矿物油,对人体能造成长期疼痛的皮肤炎,特别是除对日光敏感,受光线刺激剧烈疼痛外,有时会导致皮肤癌。重质油中毒初期是兴奋、头疼、视听错觉等,不久便产生习惯性,有时抑郁、疲劳、耳鸣并导致肠胃障碍,知觉丧失、记忆力减退、脉搏和呼吸延滞、胸膜炎、肺水肿等。慢性中毒易造成血液异常。
1.2苯及苯系物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从人体健康的角度分析,挥发性芳烃--苯有着独特的地位,它是极少数能致癌的烃类之一,在石油中它的含量从0.1%(原油)到16%(某些炼制产品)不等。苯的急性中毒是从呼吸道吸入产生,低至44毫克/千克的浓度慢性接触,即可导致白血病并破坏免疫系统。现已发现,油船工作人员长期与石油蒸气接触,其骨髓细胞易发生染色体畸变。因此,苯的最高接触浓度定为10毫克/千克。
不论是原油还是炼制产品中的可能致癌物都与多环芳烃有关。原油中多环芳烃含量为0.2%一7.4%,其中致癌的多环芳烃含量比其他多环芳烃的含量小得多,但用过的废石油产品中的多环芳烃有所增加,苯并花可增加200倍。目前认为,由于石油污染使人类自海洋环境中摄入致癌成分(如食用海产品)而诱发癌症的可能性较小。已知某些海洋生物可以从环境中快速地积累多环芳烃,且长期储存于体内而不排出。例如,软体动物只有很低的或根本没有降解多环芳烃酶的活性。已发现,在贻贝组织中多环芳烃的浓度与人为的石油烃类输入量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海产品中的多环芳烃并非人类可能致癌的惟一来源,在许多食品如烤肉、熏制食品等中都含有这类致癌物质。由于个人生活习惯不同,每人接触致癌多环芳烃的量有很大波动,人类从海产品中摄入致癌多环芳烃的量并不是特别高。石油污染防护措施
2.1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2.2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2.3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2.4手防护:戴防苯耐油手套。
2.5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锰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矿山、冶炼厂以及与锰化合物的生产、使用等有关的单位及个人, 锰中毒应引起重视。
2.1 锰的急性毒性
锰及其化合物的毒性不一, 锰蒸气的毒性大于锰尘, 而锰尘又以自然来源的新鲜粉尘毒性较大, 锰合金粉尘的毒性按以下次序递减: 锰, 二氧化锰, 矽锰。化合物中锰的价态越低, 毒性越大。锰蒸气在空气中氧化成为灰黑色的一氧化锰及棕红色的二氧化锰烟雾, 大量吸入可致急性中毒;误服高锰酸钾也可发生急性中毒。
2.2 锰的慢性毒性
2.2.1 锰的神经毒性 锰中毒所影响的器官主要是脑, 锰可透过血脑屏障沉积于脑部, 产生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症状。长期接触较低水平的锰尘, 对神经系统可引起长期毒作用, 出现锥体外系损害的症状和体征: 四肢僵直, 动作笨拙, 表情举止异常, 体征检查出现四肢肌张力增高, 闭目难立症等。高锰可能与癫痫有关, 还可影响智力等。
2.2.2 锰中毒在神经精神方面, 早期以神经衰弱综合症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 继而出现明显的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 表现为帕金森氏综合症。
4.2.3 锰的生殖毒性 锰的生殖毒性,女工月经的经量增加、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白带增加发病率高于对照组, 自然流产率、早产率均增多。锰中毒男工精液外观呈均匀灰白色,平均液化时间延长。
2.2.4 锰的肺脏毒性 锰也是一种肺毒物。在接触氧化锰粉尘的工人中, 肺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增高。
2.2.5 锰的肝脏毒性 肝对锰的分布与排泄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且锰主要经胆汁排泄。
2.2.6 锰的心血管毒性 锰有心血管毒性, 可引起动物心肌的兴奋与收缩分离,以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而且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的兴奋收缩偶联阻滞, 引起低血压。
2.3防护措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严加密闭,提供局部排风设施和全面通风设施。禁止明火、火花、高热,使用防爆电器和照明设备。
穿防透气型防毒工作服,戴防化学手套和安全防护眼镜。提供淋浴设施。属于粉尘。
工作场所禁止饮食、吸烟。
及时换洗工作服。浓度超标时,佩戴过滤式防尘口罩。
3酸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酸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1.1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
3.1.2 对眼睛可引起结膜炎、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 3.1.3 引起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死亡。
3.1.4 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的烧伤以至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喉痉挛和声门水肿、肾损害、休克等。慢性影响有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3.2安全措施
3.2.1密闭包装,并贮于干燥通风处。
3.2.2与食用化学品、碱类、还原剂、易(可)燃物分储。3.2.3注意个体防护,严禁身体直接接触。3.2.4皮肤(眼睛)接触,用流动清水冲洗。3.3碱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 3.3.1具有刺激和腐蚀性。
3.3.2粉尘或烟雾会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 3.3.3皮肤和眼与碱性物质直接接触会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3.4防护措施
3.4.1呼吸系统防护:必要时佩带防毒口罩。
3.4.2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3.4.3 防护服:穿工作服(防腐材料制作)。
3.4.4 手防护:戴橡皮手套。
3.4.5 其它:工作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4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
1、刺激呼吸道。二氧化硫易溶于水,当其通过鼻腔、气管、支气管时,多被管腔内膜水分吸收阻留,变成亚硫酸、硫酸和硫酸盐,使刺激作用增强。
2、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二氧化硫和悬浮颗粒物一起进入人体,气溶胶微粒能把二氧化硫带到肺深部,使毒性增加3-4倍。此外,当悬浮颗粒物中含有三氧化二铁等金属成分时,可以催化二氧化硫氧化成酸雾,吸附在微粒的表面,被代入呼吸道深部。硫酸雾的刺激作用比二氧化硫约强10倍。
3、二氧化硫的促癌作用。动物实验证明10毫克/米3的二氧化硫可加强致癌物苯并(a)芘的致癌作用。在二氧化硫和苯并(a)芘的联合作用下,动物肺癌的发病率高于单个致癌因子的发病率。
此外,二氧化硫进入人体时,血中的维生素便会与之结合,使体内维生素C的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新陈代谢。二氧化硫还能抑制和破坏或激活某些酶的活性,使糖和蛋白质的代谢发生紊乱,从而影响机体生长发育。
2、防治措施
2.1个人防护
首先,应加强劳动保护及安全生产的教育。
2常规处理SO2 方法 在注意工人个人防护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处理SO2 烟气。
预防措施主要有:生产和使用场所应加强通风排毒,车间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允许浓度。
有明显呼吸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者,禁止从事与二氧化硫有关的作业。臭氧对人类的危害
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一般森林地区臭氧浓度即可达到0.1ppm)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无形杀手!
它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出现黑斑;
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而复印机墨粉发热产生的臭氧及有机废气更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它会引发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机废气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防止臭氧污染的方法:
1、对外排的废气推荐采用水帘柜+生物滤塔处理工艺
水帘柜以去除漆雾污染为主,生物滤塔以去除有机溶剂污染为主。如果没有条件设置水帘柜,生物滤塔则是必要的,可同时兼顾去除漆雾和有机溶剂。有机废气的生物处理工艺适宜于小风量、低浓度、间歇使用场合,投资少,运行成本低,适用于汽修厂、4S店、钣金厂等场合的有机废气处理。
2、密闭设计,强化通风
对喷漆房尽量采用密闭设计,并采用强制排风,降低室内有机溶剂浓度,防止有机溶剂的无组织漫延和排放。通风量的设计应满足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标准要求。
一氧化碳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等;中度中毒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识障碍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如CO浓度极高时,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电击样”死亡。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带自吸过渡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别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睛。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验。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氮氧化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氮氧化物可刺激肺部,使人较难抵抗感冒之类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系统有问题的人士如哮喘病患者,会较易受二氧化氮影响。
急性氮氧化物中毒主要损害靶器官为呼吸系统。根据临床表现分为:
1.急性轻度中毒 一般在吸入氮氧化物几小时至72h潜伏期后,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伴有轻度头痛、头晕、无力、心悸、恶心、发热等症状;眼结膜及鼻咽部轻度充血及肺部有散在的干啰音。胸部X线片可见肺纹理增强,或肺纹理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33~2.66kPa(l0~2OmmHg)。
2.急性中度中毒 有呼吸困难,胸部紧迫感,咳嗽加剧,咳痰或咳血丝痰,常伴有头晕、头痛、无力、心悸、恶心等症状,并有轻度紫绀。两肺有干啰音或散在湿啰音。血白细胞总数增高。胸部X线片可见肺野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紊乱、模糊呈网状阴影;或有局部或散在的点片状阴影,或相互融合成斑片状阴影,边缘模糊。血气分析:在吸低浓度氧(小于50%)时,才能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kPa(6OmmHg)。
3.急性重度中毒 出现下列临床表现之一者为重度中毒。
(1)肺水肿:呼吸窘迫,咳嗽加剧,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密度较低、边缘模糊的斑片状阴影或呈大小不等的云絮状阴影,有的相互融合成大片状阴影。可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血气分析:在吸入高浓度氧(大于50%)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小于8kPa(60mmHg)。
(2)昏迷或窒息。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4.迟发性阻塞性毛细支气管炎 在吸入氮氧化物气体,无明显急性中毒症状或在肺水肿恢复阶段后2周左右,突然发生咳嗽、胸闷,进行性呼吸困难,明显紫绀。两肺可闻干湿啰音或细湿啰音。胸部X片可见两肺满布粟粒状阴影。
长期接触低浓度(超过最高容许浓度)的氮氧化物,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气肿。
预防
1.改革工艺过程,尽量密闭化生产,加强通风排毒设备,便车间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在国家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以下。
2.定期检修设备,减少跑、冒、滴、漏现象发生,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3.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如根据需要戴好送风式防毒面具等。
4.患有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心病及明显的心血管系统疾病等,不宜从事本作业。
第五篇:吸烟对精神病人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吸烟率最高的人群,75-9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以美国为例,总人群吸烟率只有20%,精神分裂症患者吸烟率高达80%。精神分裂症患者不仅吸烟率极高,而且烟瘾更大、吸得更深,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成为吸烟者中受害最大的人群。与其他吸烟者相比,患精神分裂症的吸烟者死于冠心病、呼吸系统疾病的机率更高;和正常人相比,他们的预期寿命要短20-30年。
为什么绝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吸烟?其原因还没有最后确定。有一种说法认为,精神分裂症是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失衡造成的,尼古丁受体也在其中;吸烟后大脑中的化学物质稍有平衡,其记忆、学习、注意力有一定提高,思考的速度加快,缺乏兴趣和动力的问题也有所缓解;但尼古丁的这种效果是暂时的,所以他们烟瘾极大。不过,尼古丁虽然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某些症状,但它也会加速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导致患者不得不大剂量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因此其缓解症状的效果也有可能是大剂量药物的作用。
除了生理因素之外,还有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因为吸烟者通常会扎堆,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
烟草行业很早就注意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高吸烟率,他们大肆宣扬吸烟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重要性,夸大戒烟对他们的危害,资助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受烟草危害、烟草可以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的研究,甚至为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香烟。在这种推波助澜之下,精神分裂症患者每月在烟草上的花销极大。有关研究发现,他们将收入的27%用在购买烟草上,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况。
有关研究发现,在吸烟的危害教育上,医生不像对待其他病人那样对待精神分裂症患者,因此这些患者对吸烟的危害了解得不够,愿意戒烟的人更少。近年来的几项研究发现,戒烟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样有益,甚至比其他人群获得的健康效益更大。例如冠心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戒烟后,患冠心病的危险会降低60%;而且发现,只要控制得好,戒烟是不会导致精神症状加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戒烟反应要比其他人严重,因此在戒烟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戒烟后用尼古丁替代物或布普品等药物。和其他吸烟者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戒烟的难度要大一些,但不是不可能的。戒烟除了能够大大降低患冠心病、呼吸道疾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危险外,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能够马上减少抗精神病药物的用量。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是经济上也马上大为宽裕,生活质量能够立刻得到改善。中国是精神分裂症高发区,因此更应该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问题,通过帮助他们戒烟来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延长他们的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