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研究获进展
空气污染对人体影响研究获进展
清洁的空气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物质基础,一个成人平均每天要呼吸15 立方米空气,人们若呼吸了严重污染的空气,无疑对健康是有害的。因此,研究空气污染的影响,认识清洁空气的价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前沿科研课题。而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是对外界空气污染最敏感人群,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的影响更易获得有价值的结果。基于此,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总工魏复盛为中方首席科学家的中美科技合作项目一一空气污染对人体呼吸健康的影响研究,在广州、武汉、兰州、重庆等城市和郊区分别选点,对空气中直径2.5 微米颗粒物、直径2.5?0 微米颗粒物进行调查、监测,取得8196 份调查问卷,测试儿童肺功能约15000 人次,包括环境监测数据,共获得了约
300 万个数据,经过统计分析,对空 气污染对人体呼吸系统健康(特别是儿童)的影响有了定量化的认识。研究结果证实,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空气中细小颗粒物污染最为严重(我国有2/3 的城市超标),其次是二氧化硫污染(我国有1/3 的城市超标),氮氧化物污染的影响相对较弱。可以说,细小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是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据专家介绍,颗粒物上附着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与土壤相比富集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并可在空气中飘浮多达几十天,有害物质随可吸入颗粒物进人体肺部,并有可能透过肺泡进入血液,直接危害人体健康。近日,这项历时8 年的研究成果在京通过了由国家环保总局主持的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我们认识清洁空气的重要性、提高公众及领导层的环保意识有着重要意义。研究成果的数据为国家空气环境立法、制定、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排放标准及空气污染治理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篇: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新装修房屋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血液流变学影响的调查
血液是人体运送氧气和营养成分的载体,血流变分析仪血液的黏滞性是影响血液载体功能实施的重要因素,血液黏滞性增高会直接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及头晕等系列症状的发生,影响生活和工作质量。血液流变学是评价血液黏滞性的重要指标。国内外相继报道了甲醛、苯系物在致癌及在神经性、生殖性、遗传性毒性等方面的危害,但对人体血液流变学方面的影响目前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甲醛、苯系物对人体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探讨其影响机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调查对象
重庆市永川地区2009年8月至2011年3月装修的72户新房及其住户,空气污染检测对象为卧室,入住后不良反应调查对象为该房间常住人口.1.1.2 试剂与仪器
1.1.2.1 苯、甲苯、二甲苯检测试剂与仪器
恒流采样器,活性碳采样管,苯、甲苯、二甲苯色谱纯标准液,分析纯级二硫化碳,聚乙二醇担体,气相色谱仪。
1.1.2.2 甲醛检测试剂与仪器
酚试剂,碘化钾,1%硫酸铁氨溶液,甲醛标准液,分光光度计(型号:72S,)。1.2 方法
1.2.1 室内空气污染检测
1.2.1.1 甲醛的测定
采样点距墙面0.5m,距地面0.8~1.0m。5mL浓度为0.05g/L的酚试剂作为吸收液,气体流量为0.5L/min,恒流采样器采样20min。吸收液避光保存,24h内测定。测定具体步骤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T18204.26-2000执行。
1.2.1.2 苯系物的测定
在以上同一房间,采样点选择同上,活性碳采样管插入恒流采样器采样口,气体流量为0.5L/min,采样20min,避光保存,24h内使用气相色谱仪进行测定。具体步骤严格参照国家标准GB11737-89执行。
1.2.2 问卷调查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及现病史。
1.2.3 血液流变学测定
1.2.3.1 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血常规、血糖正常、无糖尿病、肾病、肝脏疾病、血液病现病史且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5人,女性48人,覆盖老(>60岁)、中(40~60岁)、青(<40岁)各年龄段。
1.2.3.2 血液流变学测定
使用血液流变学测定仪(型号:MDK-3200KS,重庆麦迪克公司生产)对以上
筛选出的研究对象血液标本进行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把研究对象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值超过相应正常参考范围的赋值为1,未升高者赋值为0,对甲醛、苯系物浓度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定值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对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测定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的污染物。对筛选出的污染物浓度和其相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一元直线回归分析。2 结果
2.1 室内空气污染物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关系
将所有研究对象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与其居住的房屋室内空气中的甲醛、苯系物浓度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经计算机筛选自变量,回归方程:logistic P=-13.993+132.485 X1+6.519 X2,X1为甲醛浓度,X2为二甲苯浓度,甲醛对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贡献大于二甲苯。苯、甲苯对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增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甲醛浓度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研究人群全血黏度的线性相关性由于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参考值范围不同,故在进行直线回归时应分不同的组别。由于大于60岁的男、女组调查人数太少(均为4人),且符合本实验研究对象标准的分别为1人和2人,故不对此两组人员进行统计分析。
2.3 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人群全血黏度与甲醛浓度的直线回归结果 男性组(<40岁,40~60岁)和女性组(<40岁,40~60岁)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的线性相关系数见表1。男性组(<40岁,40~60岁)和女性组(<40岁,40~60岁)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线形图,见图1~4。
3 讨论
血液流变学中的全血高切黏度与红细胞的变形性有关,高切黏度越高代表红细胞变形性越差,低切黏度与红细胞的聚集性及红细胞自身性质(如形状、变形性、膜脂质结构成分)相关,当红细胞自身性质正常时,低切黏度代表红细胞聚集性;血浆黏度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血浆蛋白有关。从本文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甲醛及二甲苯与调查对象全血黏度增高有关,与血浆黏度无相关性,苯及甲苯与全血黏度增高无关。根据甲醛、二甲苯与全血黏度回归方程得知:甲醛的偏回归系数估计值远大于二甲苯,说明在甲醛对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贡献远大于二甲苯,这可能与调查房屋室内空气中的二甲苯浓度均较低,几乎都处于国家标准范围内有关。因此引起本研究对象全血黏度增高的主要因素是室内空气中甲醛超标。
甲醛是一种广义上的自由基,强氧化剂,对细胞有过氧化损伤作用。它进入人体后攻击的首要靶器官是肝脏及红细胞。杜青平等研究表明,SO2对大鼠红细胞存在过氧化损伤效应,导致红细胞膜流动性和功能的改变。红细胞膜是由膜脂质双分子及膜骨架蛋白组成的三维结构,该结构赋予了红胞的稳定性和变形性。因此,甲醛导致全血高切黏度增高机制可能与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有关。甲醛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导致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使不饱和脂肪酸变成饱和脂肪酸,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同时脂质过氧化损伤使红细胞膜Na+-K+ATP酶及Ca2+-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红细胞渗透性发生改变及细胞内钙离子存积,两方面的因素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引起全血高切黏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性决定于红细胞膜特性及膜表面负电荷,还与微血管壁及血浆因素有关。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带负电荷,由于带有相同的负电荷相斥,每个红细胞在血管内游离游动。甲醛对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还可能导致红细胞的表面电荷降低,增加了红细胞的聚集性。此外,甲醛可能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氧化损伤,造成血管内皮不光滑,增加了红细胞流动时与血管内壁的摩擦力,促进红细胞聚集。本研究对象的血浆黏度几乎处于正常水平,因此,可排除血浆因素导致低切黏
度增高的可能性。因此,甲醛通过对红细胞膜过氧化损伤导致红细胞膜变形性降低,促进红细胞聚集两方面因素协同影响全血低切黏度,导致其值升高。
因为空气污染的定义为污染物浓度超过国家标准,所以本实验筛选出所居住的房屋室内空气甲醛超标的人员作为甲醛浓度与全血黏度的直线回归统计分析对象。从直线回归结果显示: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甲醛浓度升高,对红细胞膜的氧化损伤越重;同年龄女性组甲醛浓度和全血黏度的相关程度小于男性组,同性别<40岁组的相关程度大于40~60岁组,这可能是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段对甲醛的耐受存在差异有关,其具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二甲苯对全血黏度的影响是否与二甲苯对红细胞膜存在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室内空气中甲醛浓度超标会导致人体全血黏度增高,二者呈直线正相关关系,其影响机制与红细胞过氧化损伤有关,同年龄女性的相关程度低于男性。
第三篇:空气污染研究
空气污染研究:专家称中国大陆高危致癌
美国俄勒冈大学和中国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北京市奥运之前、期间和之后空气中的17种致癌“多环芳烃”(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含量进行了测试,发现其差异明显。这是对中国人口进行的控污利于健康的首批研究之一。
研究结果2月8日发表在《环境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的网页上。这是由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研究院、国家卫生研究院和卫生与公众服务部共同主办的专业学术杂志。
美中联合调查测试的“多环芳烃”是包括汽车尾气和燃烧煤炭、石油、木材和垃圾等产生的空气污染成分。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排名第一的“多环芳烃”排放国,其次为印度;美国由于控污措施和改用清洁能源,“多环芳烃”问题日益缓解。
*每年30万人毙命污染疾病*
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化学副教授、环境毒理学专家史戴希.西蒙尼奇(Staci Simonich)说,中国2008年奥运期间采取的那些减污措施确实减少了空气中的“多环芳烃”。
西蒙尼奇说:“这是一个积极的步骤,它显示如果这类措施得以继续实施的话,可能大大降低由尾气和烧煤及工厂排放引发的癌症风险。”
*悬浮颗粒最高浓度在中国*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曾经公布的全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污染情况的地图显示,全球悬浮颗粒浓度最高的区域位于中国华北、华中和华东一带。该机构刊登的文章说,卫生官员指出,微小的颗粒物通过人体纤毛的防御进入肺部和血液,引发包括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在内的慢性病。
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可直接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科学家用PM2.5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2.5微米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空气污染越严重。PM2.5小于10 为安全值,而中国华北、华中和华东一带这个值都大于50,接近80。
第四篇:关于空气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的问卷
关于空气污染对居民生活影响的问卷 1.您的年龄()*
A.20岁以下B.21岁—35岁C.36岁—50岁D.51岁—65岁E.66岁以上
2.您的性别()
A.男B.女
3.您的工作单位性质是()*
A.公务员B.个体工商业者C.科研/技术人员D.企业管理人员E.职员/工人/服务员F.自由职业者G.离退休人员H.教师I.学生J.其它
4.你了解PM2.5(细物颗粒)是什么吗?()
A非常清楚 B比较了解 C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是什么 D完全没有听说
5.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北京空气质量现状?()
A.绿化面积太小B.工厂太多造成污染C.车辆太多造成的汽车尾气污染D.垃圾处理不当E.建筑施工管理不善F.冬日烧煤或油取暖的烟气
6.你认为P.M2.5所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A.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可能导致劳动力缺失
B.对城市以及国家的生态环境(空气质量)造成破坏
C.对于动植物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
D.对于国家经济领域、产业产生影响
E.它会成为我不去那个国家或者是城市旅游、参观、移民的理由
F.影响水资源和水质
7.严重雾霾频繁出现,采取什么行动()
A.出门前一定会看天气,有天气糟糕戴口罩的习惯B.雾霾天时尽量会避免出门
C.养些花草净化空气D.少开窗了E.回来之后勤洗口鼻C.外出时佩戴PM2.5口罩
D.补充维生素G.常吃润肺化痰的食物F.没采取什么特别行动
8.对衣物、随身物的清洗是否变频繁()
A.是B.有一些C.完全没有变化
9.春节期间,爆竹轰鸣,您是否会因为保护环境而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
A.比往年放的少了B.往年放,今年不放了C.一直都不会放D.一直都在放 E.城市禁放烟花爆竹
10.是否因北京雾霾等改变了出行方式()
A.是B.否
11.您是否考虑过搬离北京?()
A.是B.否
第五篇:手机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范文)
手机辐射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集现代高科技技术于一身的手机,不仅提供了最便捷的通信手段,随着手机功能不断扩展,广播、电视、拍照、音乐、娱乐、PDA、上网等等超强“多媒体”功能,使手机已经成为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日常工作和生活娱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高科技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利用超高频段电磁波传输信号的移动电话,其本身对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安全性引起广泛关注。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
关于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存在不利影响,迄今没有定论。
1、有害论:
通过统计研究,频繁、长时间使用手机的人出现头晕、恶心、睡眠变差、肌肉疼痛等症状的比率高于对照组;
通过模拟试验,例如模拟人脑组织,在手机连续工作若干时间,引起模拟人脑组织某些部位温度升高;
通过动物试验,例如对小白鼠进行微波手机连续长时间工作试验,辐射引起小白鼠腹腔温度升高和血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2、无害论:
根据美国的标准,手机辐射值不能超过2.0W/kg。现在所有手机的辐射值都没有超标,不会对人体构成伤害;
认为“有害论”的统计研究数据不具有普遍意义;
动物试验及其试验条件不能简单推定到人类。
如何看待手机电磁辐射问题
1、应该正视
尽管目前国际权威组织无法肯定手机电磁辐射对健康的影响,但从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不利影响是肯定的,另一方面,目前坚持手机电磁辐射无害论的观点主要来自与手机产品有关的机构或部门,不能不产生利益关联的疑问。因此,从保护人类根本利益出发,必须手机电磁辐射问题。应该通过科学试验和分析,确认对人体安全的辐射量标准,继续开展有关防护技术和措施的研究,造
福全人类和子孙后代。
2、不必恐慌
前面已经提到,电磁辐射辐射不等于电磁污染。毕竟现在还没有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手机辐射危害。对于处于信息社会的人类而言,手机的作用实在不容忽视。特别是在这个灾害频繁的世界,手机带给人们的便利是不可抗拒的。
3、注意“度”“量”
电磁辐射对人体作用机理分析和试验都说明,这种对人体可能的危害不仅与辐射强度有关,而且与作用时间有关,特别与连续作用时间有关。在一定程度范围无害的东西,超过一定程度就成为危害。蛇毒和砒霜在一定量的范围内是良药,“是药三分毒”的常识都告诉我们,注意“度”和“量”的重要性。手机使用者防护须知
作为尚无定论而又不能置之不理的手机电磁辐射危害问题,目前北京联华中安信息技术专家提出的一些防范原则和措施可以作为参考:
1、基本原则:
(1)减少手机使用时间,特别是连续使用时间。能用固定电话不用手机,连续使用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
(2)避免近距离接触。电磁辐射强度是与距离成反比的,也就是说手机与人体的距离从1厘米拉近到0.5厘米,其影响力就提高了一倍。
(3)不用时关闭电源。手机只要接通电源,就会发出电磁辐射,只是手机在通信的时候发出的辐射量要大于待机时的辐射量。
(4)手机接通或者拨出的时候,电磁辐射强度最大,注意手机与身体的距离尽可能大;
(5)购买辐射功率低的手机;
(6)提高自身的免疫机能和抗病能力是根本。
2、使用手机时防辐射建议:
(1)使用免提耳机。与手机保持一定距离,可减少80%~90%的电磁辐射。
(2)手机不用时尽量不要放在胸前口袋或挂在胸口,最好放在手袋或外衣口袋。
(3)使用耳机,可以使手机电磁辐射影响减少90%以上。
(4)手机响时,一秒后再接听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