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

第一篇: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

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

根据省厅执法资格考试指导委员会考前辅导讲座主要内容,现将复习要点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出题思路和范围

(一)、本次基本级考试主要考最基本的知识点约90个,占应知应会216个知识点的40%左右。“四法一例一理念”为重点约占70%(社会主义法制理念10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5分、刑法20分、刑诉法15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20分)。

(二)、应引起重视的几个出题重点:

1、基本的法律常识。如“三项建设”、“三项重点工作”内容;社会主义法制理念五个基本内涵;

2、法律法规中具体期限数字规定。如一般治安案件办理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三十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三十日);公告送达期限(不得少于60日)拘留、逮捕后应立即送看守所羁押;

3、对法条规定有五项情形的要引起注意,可做简答题出题。

4、对法条中的关键字和环节要仔细区分。如应当、可以;公民和人民的不同,此类可能在判断题中出现。

5、当前法律热点问题如刑法修正案

(八)。如危险驾驶罪相关规定;“三室”使用规定;

6、“四法一例一理念”考重点内容,其余六个法规主要考常识性的内容。如法理中法的定义等;

7、简答题主要在治安、刑事法律、法治理念和“三项建设”方面出 题;案例分析治安、刑事各一个,刑事案例刑法结合刑诉法出题;

二、复习重点内容

(一)、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方面。主要掌握五个方面核心内容内涵和特征

(二)、人民警察法。主要掌握人民警察的职责和权限、非工作时间履行职责规定、义务和纪律(结合人民警察纪律条令相关内容学习)、组织管理(结合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相关内容学习)

(三)、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主要掌握警械范围、武器范围,使用警械的条件特别是使用武器的条件。不得使用武器的规定、使用武器后处臵程序。

(四)、治安管理处罚法。总则是重点,如对16条、20条、21条一定要掌握。对基本原则、调解有关规定、不执行拘留的相关规定。

(五)、刑法。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构成、刑事责任能力规定,熟练掌握如何定罪定责;醉驾入刑相关规定、管制的执行。

(六)、刑诉法。基本原则(十一个)、刑事强制措施的种类、拘留、逮捕和取保候审相关规定;证据种类。

知识点摘要

社会主义法制理念和“三项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一、“三项建设”的内容:公安信息化建设、执法规范化建设、和谐警民关系建设

“三项建设”之间的关系:“三项建设”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三项建设”中,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关键和核心,信息化建 设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有效载体,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是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三者的共同目标就是为了实现公安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哪几个方面

(1)、依法治国的理念。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2)、执法为民的理念。执法为民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要求。(3)、公平正义的理念。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价值追求。(4)、服务大局的理念。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5)、党的领导的理念。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基本含义是:依据法律而不是个人的一直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实行的是法治而不是人治;其核心是确立以宪法和法律为治国的最权威的标准。包含三个方面的基本内涵

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树立和维护法律权威。

3、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为民的含义:执法为民,就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各项政法工作中切实做到以人为本、执法公正、一心为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一切为了人民。

2、一切依靠人民

3、尊重和保障人权。公平正义的含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价值追求。公平正义是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牢固树立公平正义理念,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合理合法。

2、平等对待,包含两方面:反对特权、禁止歧视。

3、及时高效。

4、程序公正

服务大局的含义: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是公安局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政法工作的重大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服务大局理念,做到以下几点:

1、服务大局就是要保障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

2、服务大局必须胸怀大局,立足本职,全面正确履行职责

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是指行政权力要来源于法律,行政行为要符合法律,即行政机关要依法办事。具体内容包括:

1、行政机关权力的取得必须由法律设定。

2、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必须依据法律,既不得违反实体规范,也不得违反程序规范。

3、违法行政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其中,规范行政权的来源是前提,行政权的合法行使是关

三、“三项重点工作”: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

法学基本理论知识

1、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为调整机制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规范的总称。

2、我国法律的主要形式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国际条约

刑法

一、犯罪的基本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1、罪刑法定原则;

2、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

三、刑罚的种类: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限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四、犯罪的基本特征:(可能出简答题或多项选择题)

1、犯罪是一种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一种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3、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五、犯罪构成的基本概念: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并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总和。

六、犯罪构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主客观统一性

2、社会危害性

3、法定性

七、犯罪构成的主要内容:

1、犯罪的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3、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

八、刑事责任能力:

1、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2、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 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5、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九、刑事责任年龄:

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规定,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负刑事责任所必须达到的年龄。分为三个阶段

1、已满16周岁为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不满14周岁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 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刑事诉讼法

一、立案条件:

(一)有犯罪事实;

(二)需要追究刑事责任;

(三)属自己管辖;

二、拘留的条件及时限:

(一)公安机关对于现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刑诉法第61条)

1、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时被发觉的;

2、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指认他犯罪的;

3、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

4、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

5、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

6、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

7、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二)拘留的时限: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三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在特殊情况下,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一日至四日。对于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的重大嫌疑分子,提请审查批准的时间可以延长至三十日。

三、犯罪的形态:犯罪即遂、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犯罪中止。

四、逮捕的条件:

(一)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二)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三)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提请批准逮捕。

五、侦查终结的条件:(1)案件事实清楚;(2)证据确实充分:(3)案件定性准确;(4)法律手续完备。

六、破案应当具备的条件:

1、犯罪事实已有证据证明;

2、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犯罪嫌疑人或者主要犯罪嫌疑人已经归案。

七、行政案件结案的条件

行政案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予以结案:(1)作出不予处罚决定的;

(2)适用调解程序的案件达成协议并已履行的;(3)作出行政处罚等处理决定,且已执行的;(4)违法行为涉嫌构成犯罪,转为刑事案件办理的。

八、刑事证据种类: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证据有下列7种:(1)物证、书证;(2)证人证言;(3)被害人陈述;(4)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5)鉴定结论;(6)勘验、检查笔录;(7)视听资料。

九、辩认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可能出案例分析)

1、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可以让被害人、犯罪嫌疑人或者证人对与犯罪有关的物品、文件、尸体、场所或者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

2、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辨认,应当经办案部门负责人批准。

3、辨认应当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主持辨认的侦查人员不得少于二人。

4、组织辨认前,应当向辨认人详细询问辨认对象的具体特征,避免辨认人见到辨认对象。

5、几名辨认人对同一辨认对象进行辨认时,应当由辨认人个别进行。

6、辨认时,应当将辨认对象混杂在其他对象中,不得给辨认人任何暗示。

7、辨认犯罪嫌疑人时,被辨认的人数不得少于七人;对犯罪嫌疑人照片进行辨认的,不得少于十人的照片。

8、对犯罪嫌疑人的辨认,辨认人不愿意公开进行时,可以在不暴露辨认人的情况下进行,侦查人员应当为其保守秘密。

9、辨认经过和结果,应当制作《辨认笔录》,由侦查人员签名,辨认人、见证人签字或者盖章。

十、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概念及界限:(可能出案例题)

(一)概念:

1、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或者不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2、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自已的工作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二)量刑标准:

滥用职权罪或犯玩忽职守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三)界限(区别):

滥用职权是行为人意识到自己在行使权力,不该用而用,该用而不用,因而超越职权而滥用职权的行为;而玩忽职守则为行为人意识到自己是履行职责,由于各种原因而不履行职责或不认真履行职责。因此,完全的玩忽职守不会理解为滥用职权。只有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滥用职权才会与玩忽职守发生竞合,不易区分,关键还是看行为人的主观态度,即滥用职权者认识到自己是在滥用职权,明知不该用,该用而不用,因此,对危害结果则是采取放任的间接故意;而后者则意识到自已在履行职责,该履行而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其对危害结果,则是出于过失。有时侯,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的行为结伴而行,这时要认定其性质,则更要看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认识程度,如出于间接故意,则属滥用职权,否则则为玩忽职守。

十一、刑法修正案

(八)方面应注意的几方面

(1)、《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危险驾驶罪,将醉酒驾驶机动车和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行为规定为犯罪,并规定了相应的刑事处罚。(详见刑法修正案八第一百三十三条)

(2)、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详见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八条)

(3)、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详见刑法修正案八第六十五条)

(4)、(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 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详见刑法修正案八第二百七十六条)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一、治安管理处罚的基本原则:

1、以事实为依据原则

2、过罚相当原则

3、公开原则

4、公正原则

5、保障人权原则

6、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原则

二、治安调解的条件:

1、民间纠纷引起的;

2、情节较轻的;

3、双方当事人同意调解的

三、可以调解处理的条件:(选择题)

1、殴打他人、故意伤害案件;

2、侮辱、诽谤案件

3、诬告、陷害案件

4、故意损毁财物案件

5、干扰他人正常生活案件

6、侵犯隐私案件

7、法律规定的其他案件

四、不执行行政拘留的情形(第21条):

1、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

2、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的;

3、七十周岁以上的;

4、怀孕或者哺乳自已不满一周岁婴儿的。

五、办理治安案件的时限:

公安机关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过30日;案情重大、复杂的,经上一级公安机关批准,可以延长30日。

为了查明案情进行鉴定的期间,不计入办理治安案件的期限。

六、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罚款;

(三)行政拘留;

(四)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对违反治安管理的外国人,可以附加适用限期出境或者驱逐出境。

七、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减轻处罚或不予处罚:

1、情节特别轻微的;

2、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后果,并取得被侵害人谅解的;

3、出于他人胁迫或者诱骗的;

4、主动投案,向公安机关如实陈述自己的违法行为的;

5、有立功表现的。

八、违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从重处罚(第20条):

1、有较严重后果的;

2、教唆、胁迫、诱骗他人违反治安管理的;

3、对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证人打击报复的;

4、六个月内曾受过治安管理处罚的。

九、分别决定、合并执行(第16条):

有两种以上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分别决定,合并执行。行政拘留处罚合并执行的,最长不超过二十日。

十、公告送达:(选择题)

经采取直接送达等其他方式仍无法送达的,可以公告送达。公告的范围和方式应当便于公民知晓,公告期限不得少于60日。

人民警察法

一、人民警察职责

1、预防、制止和侦查违法犯罪活动;

2、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3、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

4、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

5、管理枪支弹药、管制刀具和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6、对法律、法规规定的特种行业进行管理;

7、警卫国家规定的特定人员,守卫重要的场所和设施;

8、管理集会、游行、示威活动;

9、管理户政、国籍、入境出境事务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居留、旅行的有关事务;

10、维护国(边)境地区的治安秩序;

11、对被判处管制、拘役、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和监外执行的罪犯执行刑罚,对被宣告缓刑、假释的罪犯实行监督、考察;

12、监督管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工作;

13、指导和监督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重点建设工程的治 安保卫工作,指导治安保卫委员会等群众性组织的治安防范工作;

1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二、人民警察的权限

1、行政强制措施权和行政处罚权。

2、强行带离现场、依法予以拘留或者采取法律规定的其他强制措施权。

3、当场盘问和当场检查权。

4、使用武器、警械权。

5、执行拘留、搜查、逮捕或者其他强制措施权。

6、优先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优先通行,优先使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个人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场地和建筑物权。

7、对精神病人采取保护性约束措施权。

8、交通管制权。

9、技术侦察措施权。

10、现场管制权。

三、担任人民警察的条件(一)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二)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有良好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良好的品行;(四)身体健康;

(五)具有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六)自愿从事人民警察工作。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担任人民警察:(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四、担任人民警察领导职务的人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法律专业知识;

(二)具有政法工作经验和一定的组织管理、指挥能力;(三)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四)经人民警察院校培训,考试合格。

五、人民警察的法律责任

人民警察有本法第二十二条所列行为之一的,应当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行政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对受行政处分的人民警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降低警衔、取消警衔。

3、对违反纪律的人民警察,必要时可以对其采取停止执行职务、禁闭的措施。

六、人民警察的义务(一)秉公执法,办事公道;(二)模范遵守社会公德;(三)礼貌待人,文明执勤;(四)尊重人民群众的风俗习惯;

(五)救助危难群众;

(六)帮助解决群众纠纷;

(七)及时查处报警案件

(八)积极参加抢险救灾和社会公益工作

七、人民警察的纪律(人民警察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二)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

(三)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活动;(四)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人犯;

(五)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

(六)敲诈勒索或者索取、收受贿赂;(七)殴打他人或者唆使他人打人;(八)违法实施处罚或者收取费用;(九)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的请客送礼;

(十)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十一)玩忽职守,不履行法定义务;(十二)其他违法乱纪的行为。

八、交通管制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为预防和制止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可以在一定的区域和时间,限制人员、车辆的通行或者停留,必要时可以实行交通管制。交通管制的主要措施是:发布交通管制的通告;设臵管制区域的标志、路障;疏导行人和车辆;管制解除后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等等。

九、现场管制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经上级公安机关和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严 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突发事件,可以根据情况实行现场管制。

十、其它:

人民警察在非工作时间,遇有其职责范围内的紧急情况,应当履行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

一、使用警械和武器的原则

1、由轻及重的原则

2、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原则。

二、警械的类别

1、驱遂性、制服性警械:警棍、催泪弹、高压水枪、特种防暴枪等。

2、约束性警械:手铐、脚镣、警绳等。

三、使用武器的条件

1、人民警察明犯罪分子正在实施暴力犯罪行为;

2、情况紧急;

3、先行警告(来不及警告的除外)。

四、不得使用武器的情形

1、发现实施犯罪的人为怀孕妇女、儿童的,但是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暴力犯罪的除外;

2、犯罪分子处于群众聚集的场所或者存放大量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场所的,但是不使用武器予以制止,将发生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除外。

五、停止使用武器的情形

1、犯罪分子停止实施犯罪,服从人民警察命令的;

2、犯罪分子失去继续实施犯罪能力的。

六、使用武器后的处臵

1、救助伤者、保护现场。

2、立即报告、及时通知当地人民检察院,即在保护现场的同时,使用武器的人民警察要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报告。

3、及时勘验、调查,即当地公安机关或者该人民警察所属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勘验、调查。

4、及时通知伤亡者家属或其所在单位。如果直接通知其家属有困难的,应尽快通知其所在单位。

5、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即人民警察使用武器的,应当将使用武器的情况如实向所属机关书面报告。

七、使用武器的情形

人民警察判明有下列暴力犯罪行为的紧急情形之一,经警告无效的,可以使用武器:

1、放火、决水、爆炸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2、劫持航空器、船舰、火车、机动车或者驾驶车、船等机动交通工具,故意危害公共安全的;

3、抢夺、抢劫枪支弹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

4、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实施犯罪或者以使用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相威胁实施犯罪的;

5、破坏军事、通讯、交通、能源、防险等重要设施,足以对公共安全造成严重、紧迫危险的;

6、实施凶杀、劫持人质等暴力行为,危及公民生命安全的;

7、国家规定的警卫、守卫、警戒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暴力袭击、破坏或者有 受到暴力袭击、破坏的紧迫危险的;

8、结伙抢劫或者持械抢劫公私财物的;

9、聚众械斗、**等严重破坏社会治安秩序,用其他方法不能制止的;

10、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或者暴力袭击人民警察,危及人民警察生命安全的;

11、在押人犯、罪犯聚众骚乱、**、行凶或者脱逃的;

12、劫夺在押人犯、罪犯的;

13、实施放火、决水、爆炸、凶杀、抢劫或者其他严重暴力犯罪行为后拒捕、逃跑的;

14、犯罪分子携带枪支、爆炸、剧毒等危险物品拒捕、逃跑的;

1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武器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武器,来不及警告或者警告后可能导致更为严重危害后果的,可以直接使用武器。

八、使用驱遂性、制服性警械的情形:

1、结伙斗殴、殴打他人、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的;

2、聚众扰乱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运动场等公共场所秩序的;

3、非法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

4、强行冲越人民警察为履行职责设臵的警戒线的;

5、以暴力方法抗拒或者阻碍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的;

6、袭击人民警察的;

7、危害公共安全、社会秩序和公民人身安全的其他行为,需要当场制止的;

8、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

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应当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为限度;当 违法犯罪行为得到制止时,应当立即停止使用。

九、使用约束性警械的情形:

1、抓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犯罪重大嫌疑人的;

2、执行逮捕、拘留、看押、押解、审讯、拘传、强制传唤的;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可以使用警械的其他情形。人民警察依照前款规定使用警械,不得故意造成人身伤害。

其它

一、关于“可以”和“应当”处罚的情形:

1、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2、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4、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5、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属于避险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7、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9、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另:A、盲人或者又聋又哑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不予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4条)B、醉酒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5条)C、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侯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3条)

10、办案场所设臵

1、公安机关及其派出所实行分区设臵和管理。分为接待区、办公区、办案区、生活区。

2、侯问室、讯问室、询问室、辨认室、信息采集室以及供违法犯罪嫌疑人使用的卫生间不得设臵在二楼或者二楼以上。

第二篇:公共复习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复习提要

一、考生在复习时,一定要弄清哲学基本原理,并能用它来解决具体问题。哲学原理有:

1.运用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分析改革与稳定、政策调整与连续性的问题。

2.运用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分析论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3.运用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关系论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运用质量互变规律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渐进性。

5.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关系分析论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6.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分析初级阶段及其主要任务。

7.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论述社会主义前进性与曲折性的问题。

8.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与规律和党的群众路线。

9.真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10.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与精神文明建设。

11.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来论述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

二、复习时要注意区别、比较、归纳书中的基本概念、特征、观点

1.世界的本质问题与哲学的本质问题的关系。

2.哲学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在实践性基础上,科学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4.物质的惟一特性与固有属性。

5.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等哲学派别的观点。

6.认识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问题。

7.质与量与事物是否是同一的。

8.社会意识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社会意识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9.阶级斗争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三、复习时还要特别注意成语、格言、俗语等包含的哲学原理。

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见树目,不见森林”等各包含什么样的哲学原理。

《法律》复习要点

一、法律部分内容很多,概念、程序、特征、日期等容易混淆。

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区分,将相关内容进行比较。如“应当减轻”和“可以减轻”就有很大的区别。

二、在考试中一般都有一道案例分析题,分数是6~8分。

考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案例分析。1.行政处罚程序。2.行政赔偿请求人、赔偿义务机关、赔偿程序及赔偿方式和计算标准等。3.行政复议,包括行政复议的范围、管辖、参加人及程序。4.行政诉讼,包括受案范围、管辖、参加人、一二审程序、判决。5.合同方面的案例。

6.代理方面的案例。

7.财产继承方面的案例等。

三、近几年公务员考试出现的知识点:

1.法与政策的区别与联系。2.法律渊源和法律的历史发展。3.法律的实施和执法。4.法律关系和物质关系。5.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什么? 6.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是双重领导吗? 7.只有国家机关才是行政主体吗? 8.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一样吗? 9.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的联系与区别。10.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有哪些? 11.不能请求行政复议的事项有哪些? 12.谁有权提起审判监督程序? 13.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的原则。14.犯罪必然受到刑罚吗? 15.法人成立的条件。16.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的情况。

《邓小平理论》复习提要

一、复习《邓小平理论》一定要同党的十五大报告结合起来。

十五大报告分十个部分:

1.世纪之交的回顾和展望。

2.过去五年的工作。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

5.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

6.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

7.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8.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9.国际形势和对外政策。

10.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共产党。

还要注意十五大修改党章的基本考虑是在党章中明确规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二、复习时要着重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3.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4.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5.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一国两制”问题。在复习时还要注意与马克思哲学原理相结合。

三、在复习时要注意区别、比较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例关系等。比如:

1.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两因素的统一,前者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其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同一劳动的两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

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关系。

4.流通中货币所需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的比例关系。

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6.股份有限公司与有限责任公司的区别。

7.商品高层与生产要素市场的区别。

8.几种类型的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在哪些情况下适用。

9.社会互助、个人储蓄是我国保障体系的内容。

四、以下知识点是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曾多次出现过的。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2.货币量基本的职能。3.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4.货币是不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5.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6.市场经济最基本规律。7.非价格竞争。8.市场机制的核心。9.搞活企业的中心环节。10.期货交易采取的组织形式。11.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及功能。12.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13.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主要形式。

《行政管理》复习要点

一、考生在复习时要注意案例分析。常见的案例有:

1.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应该回避的亲属关系的范围,回避的类型。

2.关于任免事项的案例。弄清选任制、委任制、考任制、聘任制的特点。

3.国家公务员进口、出口的途径。

二、在复习时要特别注意的知识点。

1.国家行政机关与非国家行政机关的区分,其中有行政机关与权力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区别;行政机关与审判、检察机关的区别;公安、监察、司法行政机关与审判、检察机关的区别。

2.派出机构。派出机构的性质、级别、权限责任等问题。

3.级别大小的比较,国务院工作部门与地方机关及军队级别相对应:省部军是一级;司局厅师是一级;处县团是一级。

4.降职与辞退都不属于行政处分。

三、近几年出现的考点:

1.行政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的比例关系,政府内设部门的多少与行政层级的比例关系。2.单一制的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3.机构改革中的“三定”。4.国家临时机构和政府机构。5.司法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

6.国家公务员的重点考核内容。7.国家公务员不得辞职的几种情况。8.公务员申诉和控告。9.行政监察机关依法拥有哪些权利。

《公文写作与处理》复习要点

有关公文写作的题一般都是根据要求撰写公文或修改公文。作文分数约是这部分分数的一半左右,尤其要重视请示、通知、通报等公文的具体要求。

写作时要避免出现下面的错误:

1.标题部分:标题是由发文机关、事由、文种组成。有的标题不全;有的文种不对;有的批转性公文不是法规条文仍用《》。

2.主送机关:有的是多头主送;有的是请示平级;有的是直接送领导人。

3.正文:有的是一文多事;有的正文引用发文不规范;有的正文数字该用阿拉伯数字,却用汉字;有的是用词不当。

4.结尾:有的结尾不合作者本意;有的是不合公文格式要求。

5.标题上的发文机关与签署的发文机关不对应。

6.请示未获批准抄送下级。

7.该标明附件却未标出。

8.签署日期混用汉字与阿拉伯数字,或直接用阿拉伯数字。

近几年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的《公文写作及处理》的知识点: 1.公文纸一般采用什么型号?印章的正确位置? 2.办理公文综述包括拟办、批办、承办、查办,对吗? 3.会商就是开会协商公文的制发吗? 4.需要清退的公文有哪些? 5.公文的特点,公文根据行文方向可分几类? 6.国务院与省级人民政府可运用条例这一文种吗? 7.文摘与综述可适当作些评述吗? 8.合理的文件传阅路线形式是什么? 9.函、简报是否属于正式公文? 10.签发分为哪几种?

第三篇: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考试复习的有关注意事项

一. 关于题型

1.知识题(共40分,每题10分)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共30分,每题10分)

3.案例分析题(共30分,每题各15分)参考《中外公关案例宝典》

二. 考试方式

闭卷可带复习专用纸

三.复习重点范围

1.公共关系学中“形象”的内涵

2.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这些观念的内涵是什么?

3.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要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

4.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学中“关系”和“舆论”这两个概念。

5.公共关系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的差异。

6.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职责包含哪些层面?

7.组织形象有哪些元素构成?

8.组织自我形象分析和实际形象分析包含哪些层面?

9.筹划新闻发布会的具体环节和内容。

10.印刷传媒和电子传媒的异同。

11.了解危机公关管理的有关理论。

12.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异同。

第四篇: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一、关于题型

1。知识题(4题)40%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3题)30%

情景分析与操作题的做法,可以用课堂上讲的新闻发布会为例,题目会给你一些条件,请你为某机构的新闻发布会设计一个程序,用新闻发布会的5个环节来对照设计便可。

3。案例分析题(2题)参考《中外公关案例宝典》一书——危机管理30%

二.复习范围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

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这是一种传播管理,是对组织形象的有效管理。

2. 在公共关系学中,“形象”有独特的内涵,谈谈你对“形象”的理解。另谈谈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首先,“形象”其质是重视组织信誉。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组织形象的构成:

一、组织的产品形象;

二、组织的管理形象;

三、组织的人员形象;

四、组织的环境形象;

五、组织的文化形象;

六、组织的社区形象;

七、组织的标识形象;

八、组织的媒介形象。

3. 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包括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服务观念等等。

4. 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要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公众对象的合一,决定了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组织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是争取新闻传播界对本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有利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媒介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增强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媒介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

(一)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

(二)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5.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学中“关系”和“舆论”这两个概念。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程度状况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是一种改善“关系”艺术,但特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反映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 的意见、看法、评价的总和,即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述。舆论是 无形的关系,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舆论包括不同的层面,如“人际舆论”和“大众舆论”。公共关系学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研究如何了解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学问。

6.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的差异。

公共关系的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不是产品、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有形的资产;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不是技术、经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管理目标是高速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不是直

接地提高产量、促进销量、赚取利润。

7.公共关系传播推广的职责包含哪些层面

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要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8.公共关系计划和预算的内容

公共关系的内容包括(1)具体目标和活动主题;(2)根据目标和主题设计的公共关系活动项目和具体传播计划;(3)每一个项目的主要内容、涉及的媒介和目标公众;(4)各个项目实施的时间表和财务预算;

(5)各个项目的组织、人员及其职责分工;(6)预计获得的效果等。

预算内容:(1)劳务工时的报酬;(2)行政办公经费;(3)专业器材和成品制作费用;(4)公共关系广告费用及各项大众媒介宣传费用;(5)实际活动费用;(6)赞助费。

9.选择和应用传播沟通媒介的原则

对众多的媒介应进行选择,使公关实施更有效,原则包括:1)联系目标原则;2)适应对象原则;3)区别内容原则;4)合乎经济原则;

10.公共关系活动的行为方式和业务方式

五种行为方式:

1)建设型公关;2)维系型公关;3)防御型公关;4)进攻型公关;5)矫正型公关

五种类型:

1)宣传型公关;2)交际型公关;3)服务型公关;4)社会活动型公关;5)征询型公关

11.民意测验的程序

(1)确定调查目标和公众对象;(2)抽样;(3)设计问卷表;(4)实施调查;(5)整理资料数据并撰写调查报告。

12.新闻发布会的具体环节和具体内容

新闻发布会的工作环节包括:确定主题、邀请记者、会前准备、主持会议、收集反馈信息。

内容:(1)确定主题;(2)确定邀请对象;(3)会前准备;(4)主持会议;()

13.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要求会案例分析)

危机管理:是针对组织自身情况和外部环境,分析预测可能发生的危机,然后制定出针对性措施,一旦发生危机,就能有条不紊地将危机化解,重新恢复信誉和市场的一整套机制。

危机特点:突发性,普遍性,严重性,危害性。

14.商品广告和公关广告的异同(收集一组广告做分析)

公共关系广告与商品广告的区别

商品广告是向公众介绍商品,指导服务,运用各种手段进行传播,目的在于销售物品或服务。公关广告是一个社会组织为引起公众对自身的注意和兴趣,进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最终获得公众的支持和合作的传播活动。

两种广告差异?

(1)目的不同:

商品广告是引起公众对商品的注意和兴趣,旨在促销商品。

公关广告目的是引起公众对组织的注意和兴趣,旨在取得公众对组织的好感和信任。

(2)广告效果不同:

商品广告常常是短期的、直接取得某种经济利益的传播行,商业广告最直接的效果是促成公众的购买行为,一旦买卖成交,双方关系也就不复存在。

公关广告是持久的,着眼于建立并维系与公众之间情感联系的传播行为,它不直接为组织赢得经济利益,但它的努力所产生的效应是长久的社会效益。形成的公众与组织之间的感情联系,是组织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

(3)传播方式不同:商品广告-实现公众-产品-认识组织

公关广告-实现公众-认识组织-认识产品或服务

(4)媒介不同:公关广告更注重真实性 运用大量地新闻手段来进行。

15.举例说明电子媒介和印刷媒介的异同

同: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都属于公共关系的传播媒介;传播面都很广。

异:电子媒介与印刷媒介相比,具有最好的时效性,对信息的传播更迅速、更及时,具有同时性;不受空间的局限,不受气候的影响,具有同位性;纪实性强,现场感强,更富于感染力;科技含量更高;娱乐性强;费用高;效果好。

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相比,文字表现力强;准确性更高;渗透性强;具有新闻性,阅读率较高;记录性好,便于保存和查找;费用较低。

16.传统促销与公共关系营销的差异

传统促销 公共关系营销

任务 推销产品、技术、劳务 塑造企业形象,优化营销管理

对象 顾客、潜在的消费者 整个公众和舆论

方式 公众通过接触产品而了解组织 公众通过了解组织而认识产品

功能 直接接触 间接促销

效果近期的市场效益 长远的市场影响

17.公关四部曲中的公关调查分别包括哪些环节?

公共关系调查包括:(1)环境分析;(2)舆论分析或形象分析;(3)确定公关的对象和问题;

第五篇: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一、关于题型

1。知识题(4题)40%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3题)30%

情景分析与操作题的做法,可以用课堂上讲的新闻发布会为例,题目会给你一些条件,请你为某机构的新闻发布会设计一个程序,用新闻发布会的5个环节来对照设计便可。

3。案例分析题(2题)参考《中外公关案例宝典》一书——危机管理30%

二.复习范围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公共关系。

共关系是一个组织运用信息交流的手段与其相关公众之间取得相互联系、相互适应的一种管理活动。这是一种传播管理,是对组织形象的有效管理。

2. 在公共关系学中,“形象”有独特的内涵,谈谈你对“形象”的理解。另谈谈组织形象有哪些层面构成。

形象指组织的总体特征和实际表现在社会公众中的反映,即组织在社会公众中获得的总评价。一个组织的社会形象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首先,“形象”其质是重视组织信誉。其次,公共关系将建设和完善组织形象的内涵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形象的外观。再次,公共关系塑造的是组织的整体形象。最后,公关形象是通过组织的传播活动去影响公众的观念和态度而形成的。

组织形象的构成:

一、组织的产品形象;

二、组织的管理形象;

三、组织的人员形象;

四、组织的环境形象;

五、组织的文化形象;

六、组织的社区形象;

七、组织的标识形象;

八、组织的媒介形象。

3. 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观念应该包含哪些观念?

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影响和制约着组织的政策和行为的经营观念和管理哲学。包括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服务观念等等。

4. 媒介公众具有什么特殊性?为什么要与媒介公众搞好关系?

媒介公众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如报刊杂志社、广播电台、电视台及其编辑、记者。媒介公众是公共关系工作对象中最敏感、最重要的一部分。这种关系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一方面新闻媒介是组织与广大公众沟通的重要中介;另一方面新闻界人士又是需要特别争取的公众对象。媒介与公众对象的合一,决定了新闻媒介关系是一种传播性质最强、公共关系操作意义最大的关系;组织与新闻媒介建立良好关系的目的是争取新闻传播界对本组织的了解、理解和支持,以便形成对本组织有利的舆论气氛;并通过新闻媒介实现与大众的广泛沟通,增强组织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媒介公共关系的意义在于:

(一)良好的媒介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公众舆论

(二)良好的媒介关系是运用大众传播手段的前提

5.如何理解公共关系学中“关系”和“舆论”这两个概念。

(1)“关系”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主要指组织与公众之间相处和交往的行为和状态,简单说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程度状况是衡量公共关系状态的客观标志。公共关系是一门研究“关系”的学问,是一种改善“关系”艺术,但特指的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关系。”

(2)“舆论”一词在公共关系学中反映社会公众对组织的政策、行为、人员或产品所形成 的意见、看法、评价的总和,即大多数人对组织的看法和意见的公开表述。舆论是 无形的关系,公共关系学研究的舆论包括不同的层面,如“人际舆论”和“大众舆论”。公共关系学很大程度上是一门研究如何了解和影响公众舆论的学问。

6.结合实际谈谈公共关系管理与一般的经营管理的差异。

公共关系的管理对象是“信息”、“关系”、“舆论”、“形象”这些无形的资产,不是产品、资金、技术或销售网络等有形的资产;管理手段是现代信息社会的传播沟通手段,不是技术、经济行政或法律的手段;管理目标是高速组织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提升组织无形资产的价值从而使组织的整体资产增值,不是直

下载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科目考试复习要点(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关系学复习要点

    公共关系学考试复习的有关注意事项 一. 关于题型 1.知识题(共40分,每题10分) 2.情景分析与操作题(共30分,每题10分) 3.案例分析题(共30分,每题各15分)参考《中外公关案例宝典》 二. 考......

    2013年公共科目考试参考答案(共5篇)

    2013公共科目考试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 1、观察2、气候变化3、严谨证实4、能源安全5、分析问题 6、上海7、独创性8、工业9、科学性10、熊猫 二、选择: 单选:11-15 DABBD16-20......

    公共科目考试(合集五篇)

    农业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汇编 ( 试 行 )江西省农业厅 一、公共科目 惠农政策和农业法律法规考试大纲 参考用书: 《农业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读本(修订版)》,(梁田庚主编,法律出版社......

    公共关系学考试要点

    公共关系学考试要点 Written by Nic Nic,’ 1.公共关系评估指根据特定的标准,对公共关系策划、实施及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以判断其优劣的过程。 2.把关人理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

    驾照科目三考试要点

    1、 熟悉场地情况,了解每个考点顺序,以正圈为例:起点、35公里加速、减速带、路口直 行、路口直行、人行横道、变更车道、靠边停车、路口直行、变更车道、调头、调头口红绿灯、......

    科目三考试要点总结

    科目三考试要点总结 1、 上车准备:绕车一周检查车况(检查是否漏油、轮胎是否漏气、车身是否有异常),到 达前后车探头处时用手挡一下探头,打开车门时向后方望,确保安全后打开车门上......

    2013年科目二考试要点

    2013年科目二考试要点 项目一:倒车入库 考试要求:车身任何部位不能触碰车库边界线,库外上下边界线,左右边界线一定要闯过。违反任意一条为不合格。 操作步骤: 1. 调整 调整反光镜......

    公共基础复习要点总结

    公共基础复习要点总结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 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