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辩论赛-人文阵营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初赛辩论稿(人文篇)
自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大学应该如何培养人才引发了社会各界群众的热议。对此,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力,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和行为。而科学精神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指导科学探究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我将从大学,社会以及个人三个方面论述我方观点:
一、社会的最高理想需要大学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培养众所周知,自文艺复兴时期开始,人开始关注自身的发展,关注人的尊严,自由,进而在全社会形成了以人文精神为主体的最高理想,即以人为本,实现人的解放。大学作为连接学校与社会的特殊阶段,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社会最高理想的目标。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进修科学知识才是合理的。在大学生学成毕业后,通过在社会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去影响社会,从而推动社会最高理想的实现。
二、大学教育更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不难看出,拥有较高人文精神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接受了高等的人文精神教育,使得大学毕业生更加彬彬有礼,知道如何尊重别人的人格以及自由,这样的社会成员会更加受到社会的认同,进而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另外,如对方辩友所言,科学精神也许会推动社会的科学发展,但这个发展也必然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进行的,要以人为本,衡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因此,不管是人融入社会的能力还是人文精神指导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大学教育更应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
三、当代大学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是大学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复旦大学前校长说过“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是许多名校享有盛誉的法宝”。先学会做人再学做事是世界一流大学的传统观点。从斯坦福大学的做人第一、修业第二,到日本全境推行的博雅教育。从牛津大学的“大学功能不在于职业教育,而在培养人格”种种事例告诉我们,大学要走向成功不能仅仅局限于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更应注重人文精神培养。反观中国,大学生心理障碍率已经上升到30%~40%。比如,清华大学刘海洋为求真硫酸泼熊,马加爵因牌局争执连杀四人,卓科为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杀人越货,正是由于大学中对于人文精神的相对轻视,也导致了中国缺少一流大学的现实。
综合大学的成功发展,社会的最高理想以及人的价值体现,我方坚定认为,大学教育更应注重人文精神培养
第二篇: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 人类在认识与改造 自然、认 识与改造 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 法和价值体系,是贯穿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 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 它们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 中逐步成长起来,不 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具有的意识和态度,是人类进行科学探索的不竭精神动力,只有在科学精神的指引 下 ,科学研究才能不断获得 突破 ,科学技术才能取得持续进步,大力弘扬科学精神 , 高度视 和努力推进科学技术发展 能使和谐社会建设获得强大的物质墓础,促进社会生 产力的不断提高,夯实夯牢“经济基础” 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人文精神是指人类对 人世的探求和对人世 活动的理想、价值追求。它包含丰实的内涵: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 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 的尊重和对 人 的主体性的祈 盼和离扬,对生 死、信仰、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 的反思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科学精神和人 文精神是人类思想的两 个维 度和 人类精神的重 要组 成部分,为人类社会 的 发展 提供 了两种 精神指向。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
第三篇: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光电研究所周龙峰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我们在研究生生活中常常听到的词,每当人们谈论起它们都会无限感慨,通常都是抱怨它们中某一项的缺失,这十分值得我们关注。也许多数人会认为在研究生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立足于科学精神。其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最宝贵的精神。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和升华,可以说,人类社会实践的每一环节都是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下进行的。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表现为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反过来成为人们追求真理时的科学指导。通常来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具体地,科学精神主要就是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竞争协作的包容精神,其讲求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它是科学认识活动主体的内在精神要素。科学精神产生于对自然界合理性的追问或对其进行理性探询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因此它是理性的产物。科学精神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到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作用及其价值,推崇物质手段和物质力量的巨大作用,强调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现实的历史也告诉我们,科学精神是我们人类坚持科学研究和科学探索的不竭动力,人类迄今为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与发展,毫无疑问地与科学精神的导向有着深切的关系。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表现为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符合道德,解除“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一般来说,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过程中形成的,并以规范、指导和约束各项人类自身的行为与活动,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集中表现为诸如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道德、信念、价值等,反映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人类善良、健康、高尚的精神。换而言之,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努力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人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而且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当然,它必然还会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制约。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概括地说,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总的来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各自具下述的一些特点: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探索无禁区,推崇理性至上;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认识有禁忌,推崇的不仅仅是,甚至主要不是理性。这些特点使得它们主导了人类认识和观察世界的两种基本方法和两个重要维度。世界本身就是多种属性、多种关系、多向互为作用构成的复杂统一体,当人们的视野投入到这种内在的复杂性时,不知不觉会有所侧重。但是我们要意识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们认识与观察世界所不可少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种精神,人们对世界的把握才更全面,人们的实践活动才更自觉。
然而,从历史上看,人类在步入近代工业文明之后,似乎注定要面临非此即彼的选择:提倡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必得以放弃人文精神为代价;提倡人文精神,必然妨碍科学理性或科学精神之发扬。例如,自西方启蒙运动兴起之后,随着宗教神学统治的溃灭,西方社会在科学振兴的旗帜下,其工业化进程以空前的速度推进着。在难以胜数的巨大物质财富面前,人们尽情地沐浴着科学知识和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恩泽,从而也使得人们越来越对科学技术推
崇备至乃至顶礼膜拜。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在一系列这样的过程中逐步被人们割裂开来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应该是相互融合的,彼此都取代不了对方的地位和角色。如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出现了相互分离甚至相互对立的情况,那是危害极大的。设想下,如果只注重人文学识而对现代科学技术十分无知,那么就会因为缺乏科学精神轻而易举迷信伪科学或者接受某些神秘主义的传教。反过来如果科学家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是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降低,背离了正确地价值观,甚至利用科学技术胡作非为,那么这些人的危害就会远远超过普通人对社会的危害。事实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两者彼此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中渗透人文因素,人文因素也渗透着科学技术,而且这个过程在加速进行中。这也使得科学技术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可偏不巧的是由于我们长期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分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分离以及科学与道德的分离,使得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被认为是完全不同的,因而也成为分离的了。但实际上,这种分离既不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也不符合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既不利于科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人类道德的进步与完善。
我们可以亲身感受到,自然科学在近现代社会中一直突飞猛进,其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广,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是,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并没使人们能够舒心,反而额外产生了许多令人倍感忧虑的危机。20世纪以来,科技发现一个紧接着一个,间隔也越来越短,各个国家在高新科技方面的竞争越演越烈,在科技进步的同时却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盲目增长,导致资源浪费,通货膨胀和过度消费;自然界不断受到人类的毁坏,以致产生生态危机等等。由此可见,人们并未从科技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安慰和幸福感。相反,现代科技所创造的物质力量,对人类产生了巨大的威胁。解决这些危机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当务之急。究其根本,并不在于人们对科学知识的缺乏,也不在于人们科学知识结构的缺陷,而在于对人文精神的关注的下降。科学不能保证其自身的正确使用,它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健康走向。由此也可以看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彼此互补、融合的,将其割裂开来会带来不小的麻烦。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它们的共同基础均在于社会实践。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之中,总是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种种矛盾。在揭示和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以研究各种社会现象、人的生命意识、精神文化活动为对象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此基础产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虽然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文精神虽不如科学精神那样可以实现数字化、公式化、定量化和精确化,保持价值的中立,但在以经验事实为基本依据,以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标准来体现客观性和真理性这一点上,它与科学精神别无二致。二者的不同性决定了它们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不能相互替代,而这两种精神的共同性又决定了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科技与人文分不开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决定科学命运和人类自身命运的关键,是人类真正全面合理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础。我们要尽力把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平衡点的选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世界发展成一个既充满人文精神的科学时代又充满科学精神的人文时代。这样的结果恰恰又是我们人类最需要的,也是整个社会所乐见的。
第四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次作业
理实0902班
司浩楠
4096003
5成功的指引——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司浩楠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一直备受关注.有句话叫”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对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理解也因人而异,通过学习我也有了一些自已的认识和想法,也许有些感性,希望能和老师分享吧!
我觉得人文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而人文精神则是一种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行为。科学呢,我认为凡是能够被重复证明的事物,均是科学的。因而,科学不是某一种事物,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经得起考验能够重复和证明。科学精神,狭义的科学精神是指在自然科学中科学研究活动如科学理论的形成、技术发明的创造和工程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人们应该遵守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也就是说狭义的科学精神可以称为“科学研究精神”。
从定义上看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作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需要、情感,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它也提倡每个人在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总之,它要求关怀人生的终极意义,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所以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科学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精神;而离开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只是一种残缺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它们融合的过程中,应提倡有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或者是有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与有科学精神的人文科学,这两者相结合,发展着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技术,同时发展着有科学精神的人类道德。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要使我们在 21 世纪中立足、生存、发展,关键在于是否是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而一个人的创新精神需要有两大精神支撑,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因此,我们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协调发展。就我个人而言,在大学我很注重这方面的培养, 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让我有时候不知所措, 在大学,各类讲座及“讲座书”风起云涌,虽然由于受到时间、地点等限制,听讲座的人还不太多,我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参加过多的讲座,但我读了许多“讲座书”,这类不下20种之多的包括《在北大听讲座》、《在清华听讲座》,以及在牛津、剑桥、哈佛听讲座,以及《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等在内的“讲座书”,让我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了起来,同时影响着我以新的态度面对生活和社会中的种种事和人.记得一本书中,杨叔子院士说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因此,“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这个知识,这个认识,越符合客观规律,就越真,就越科学”。“人文
不但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而且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这个知识、认识、价值、伦理越符合人民的利益就越善”。作为“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终极关怀”的“求善”的人文精神,作为“研究和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求真”的科学精神,无疑对校正当下社会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具有重要意义.我很同意这种说法, 理工科教育环境偏于单一,文化陶冶偏弱,我是理科实验班的同学,每天面对着数学,物理化学,物理,常微分„„着一系列的理科课程让我们的思维严谨的同时也僵化啦,创新思维扎根于文化修养所以我在学习任务之余还经常涉猎文学类,科普类的作品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感悟能力„„
此外,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我还会找一些相关的科学文献,开拓自己的眼界,拓宽自己的学习广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我结合自身谈了谈,关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认识,和其统一关系,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严格做到了标准意义上的统一,但我在学习生活中上的确看到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理性的同等重要性,并使自己尽可能的向其靠拢,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大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更为广泛的科学知识;不仅具有足够的科学精神,而且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修养;不仅具有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更好的提升人格修养,培养与他人交往、与社会融合、与团队合作的能力。
我会继续努力并坚持去做一个兼备科学精神、科学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从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五篇: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天津工业大学世界科技文化史
世界科技文化史结课作业
论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姓名:王 大 海
学号:091031091
5专
班级:机自099
学校:天津工业大学
2010年12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探析对象和发现自己的活动中形成的两种观念、方法与知识体系。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求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必不可少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实践所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当代人类实践的发展对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既提出了紧迫要求,也奠定了现实的实践基础。应使对今天社会发展的现实状态,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运用要融和与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保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立足当代人类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要融汇中西,致力创新,加速分化,促进综合,在新的时代的条件下构建和谐与融合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促进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这也正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历史责任与现实要求。
科学精神是人类在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创造的人类精神世界中不朽的旋律。从古希腊开始,科学精神就在西方世界开始萌动,古希腊科学中的理性精神、分析精神非常的发达,柏拉图的理性主义还使理性负载着精神生活的意义,这样,亚里士多德才有可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形式逻辑体系。而突出表现在近代,启蒙时代的思想家更是把理性推崇到了万能的地位,认为理性可以达到人的一切目的。如在康德看来,意志行为惟有合乎理性。在近代科学发展中,由于客观精神与理性精神的复兴,实证精神和分析精神的迅速发展,由此引起近代科学在各个领域的全面繁荣。突显出来科学精神的大旗更是在波澜壮阔的现代科学革命中表现出来。历史把科学精神推向了人类精神的核心地位。科学精神的演变与发展凝聚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而何谓科学精神?在美国科学史家默顿看来,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构成了现代科学的精神特质。他进而认为,“科学的精神气质虽从未被整理过,但从科学家在习惯中,在无数论述科学精神的著作中,在对触犯精神气质的行为的道德谴责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道义一致性,可以推断出它的存在。”而从科学认识方法的视角,哲学家海德格尔则指出科学精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物本—物化—对象化,这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核。”在我国,明确提出科学精神并提倡“弘扬科学精神”的是任鸿隽。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推进,黄昌款、胡适、毛子水、屠正叔等对科学精神的研究从而使这问题进入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而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从西方近代科学的先驱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刻卜勒、牛顿、波义耳等人身上,总结出了科学精神的几个特点,它们分别是:不盲从,不附和;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专心一致,实事求是等。当代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拓宽了科学精神的内涵,赋予科学精神以新的时代特征。科学精神是科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并不断表现出来的情操、气质、品格和特征,它是时代的科学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现代社会实践要求人们反思以往对科学认识的片面性,要求全面认识科学理性的作用。科学探索就是要透过事物的现象去把握其本质及内在的规律性,反对用任何形式束缚人们追求真理的思想和行为。科学精神是一种时代精神,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来理解它。科学精神体现着人类对客观性、真理性、合理性的追求与创造。它激励着人们驱除愚昧,求实创新,并不断推动着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宣传和探讨“科学精神”的热潮,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都充分展示了科学精神及其巨大作用。
人文精神是从人文文化中提炼、概括出来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精髓。它以人为尺度,注重形象思维和整体综合,开掘主体生命内在的体验、感悟和直觉,人文精神突出了人主体地位,揭示主体价值。人文精神就其核心来说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等。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的基本态度上。人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与自然和谐共处,人也要正确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中把握人的价值,人还要处理好人自我表现的超越性的问题。作为一种延续下来的文化传统,西方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注重对个体的关注,夸大物欲作用,忽视精神价值的单面人文精神。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精神追求”等。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就是人之为人的一种理性意识、情感体验、生命追求、理论阐释、评价体系、价值观念和实践规范。人文精神,说到底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实践原则,这种原则是评价一切实践活动结果的根本尺度。人文精神把人的利益、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人文精神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以人性、人文理念来观察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它活跃于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中,是一种理性意识与非理性的体验的结合,人文精神的目标是追求善和美,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能动作用。它既表现为一定的知识形态,也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应承担消除人文危机的重任,为人类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开创一片新天地。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共生的,都是承认与尊重客观实际、提炼与抽取客观现象的本质、探索与揭示客观规律的,其基础在于社会实践。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在人的实践活动,尤其是这一活动的基本形式——生产劳动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具有共同的基础,其共同的根基就是人。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是人,而从事人文学科研究的也是人。许多科学家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这样主体层
面的科学精神中也包含了人文精神。科学界的优秀分子意识到自己从事的科学工作对于社会、人类的责任,从主体层面把科学精神理解为科学家的精神,是人文知识分子身上体现的精神价值。杰出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精神品质,如怀疑精神、敬业精神、奋斗精神、献身精神。这都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的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层面,人们要以开拓进取的精神和深入实践的行动,自觉促进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统一建构。要在自然——人——社会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和发挥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相通性,建立一种真正的大科学观,这种大科学观中蕴含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内在气质和广博内容,从而具有更加广阔的科学视野和实践价值。这就告诉我们,只有撇开种种理论上的谬误,回到马克思说的现实的生活世界本身,才会确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本来就是统一的。科学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精神同艺术精神、道德精神等其他文化精神是不可分割的融合在一起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往往相伴相随,科学精神根植于人文精神之中。科学作为一项探求知识和真理的认识活动,体现的对真理的无私追求的崇高精神永远激励着人类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前进。近代科学的诞生,把人从神权的奴役下解放出来,这不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控制论奠基人维纳有一本著作,书名就叫《把人当人来用》,希望改变把人当机器来用的状况,这不也是充满着人文精神吗?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一切美好、崇高、值得肯定的精神品质,其中包含了人文精神。
然而,在我们所在的大学,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决定了大学的文化生活,而大学的文化生活又决定着大学的风格,影响着大学的运作行为,影响着师生的气质和品性,进而形成一所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念、学风、教风和校风。它决定着大学的形象,使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大学精神,那些具有个性的大学精神必然能形成办学特色和发展优势。大学精神作为整个国家和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形成过程中必然会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形成后的大学精神也反过来影响着社会文化的长远发展。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弘扬和发展人文和科学精神。首先,我们应该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在生活中注意我们的大学生形象,将这两个精神融合的注入我们的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