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有关于黄河的资料
民间故事:
传说中有个小伙子叫黄河,英勇无比.恋上一富豪的女子.但女子的父亲看不起他,就让他百步之内射箭,进一个铜钱的孔里.他做到了.女子的父亲又让他在百步之外射一箭,穿透原先的箭他也做到了.又要求他在百步之外射中铜钱并接住它.他知道其夫在刁难他,就一箭射向她父亲.怎知他以前学过武功,躲开了.他很气恼,他从来都是箭不虚发的,这次没射中.就到深山去修炼.一次意外射下一只鸟,鸟告诉他那姑娘自杀了.小伙子很悲哀,就泪水不停地留下来,形成了现在滚滚的黄河.神话传说:
河伯冯夷受命治理黄河,但操劳一生没有把黄河治好,到年迈时,跋山涉水,察看水情,画了一幅黄河水情图,又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了大禹,将水情图交给了他。大禹根据河伯授给他的这一幅图,疏通水道,终于治理好了黄河。
历史人物: 夏禹、、郑国、贾让、张戎、王景、司马孚、姜师度、刘晏、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宋用臣、苏辙、都实、周用、万恭、潘季驯、杨一魁、朱之锡、靳辅、陈潢、高斌、郭大昌、栗毓美、林则徐、吴大澄、张曜 俗语、谚语:
跳进黄河洗不清、黄河富宁夏,最富是吴忠、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天下黄河富宁夏、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泪不流。
成语:
砥柱中流、海晏河清、河清海晏、河山带砺、黄河水清、砺山带河、鲤鱼跳龙门、俟河之清、中流砥柱
诗句: 王昌龄的“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
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
唐代刘禹锡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王维的“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
李商隐的“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白居易的“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
宋代丘崈《黄河清》鼓角清雄占云祲。喜边尘、今度还静。一线乍添,长觉皇州日永。楼外崇牙影转,拥千骑、欢声万井。太平官府人初见,梦熊三占佳景。皇恩夜出天闱,云章粲、凤鸾飞动相映。宝带万钉,与作今朝佳庆。勋业如斯得也,况整顿、江淮大定。这回恰好,归朝去、共调金鼎。
柳中庸《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歌曲: 《保卫黄河《黄河颂》《黄河怨》《我们是黄河泰山》《黄河黄》《黄水谣》《黄河船夫曲》《大黄河》《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黄河船歌》《远看黄河一条线》《黄河水长流》 民谣:
黄河滚滚波浪翻,牛皮筏子当轮船
九曲黄河十八湾,宁夏起身到潼关,万里风光谁第一?还数碛口金银山 信天游: 黄河船夫曲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 几十几道湾上,几十几只船哎?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竿哎? 几十几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九十九根竿哎,九十九个那艄公嗬呦来把船来搬
第二篇: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
有关黄河的作文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
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
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二
治理黄河,兴修水利,历史悠久。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首推黄河流域的滮池(在今陕西省咸阳西南),《诗经》中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到了战国初期,黄河流域开始出现大型引水灌溉工程。公元前422年,西门豹为邺令,在当时黄河的支流漳河上修筑了引漳十二渠,灌溉农田。公元前246年,秦在陕西省兴建了郑国渠,引泾河水灌溉4万多顷(合今280万
亩)“泽卤之地”,“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为秦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对农田水利更为重视,修建六辅渠和白渠,扩大了郑国渠的灌溉面积,同时在渭河上修建了成国渠、灵轵渠等,关中地区成为全国开发最早的经济区。为了巩固边陲,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在湟水流域及沿黄河的宁蒙河套平原等地,开渠灌田,使大片荒漠变为绿州,赢得了“塞上江南”的赞誉。
为了保证长安、洛阳、开封等京都的供应,黄河中下游的水运开发历史也很悠久。
大禹治水的功绩,也包括治理黄河,大河上下,几乎到处都有大禹的“神工”。春秋战国以后,治河的文献记载逐渐增多,留存下来大量珍贵的史料。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修筑堤防。公元前651年,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会诸侯于葵丘”,提出“无曲防”的禁令,解决诸侯国之间修筑堤防的纠纷。在此后漫长的历史时期,伴随着黄河频繁的决溢改道,防御黄河水患成为历代王朝的大事,投入大量人力、财力,不断堵口、修防。西汉时期,已专设有“河堤使者”、“河堤谒者”等官职,沿河郡县长官都有防守河堤职责,专职防守河堤人员,约数千人,“濒河十郡,治堤岁费且万万”,河防工程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汉书·沟洫志》记载,淇水口(今滑县西南)上
下,黄河已成“地上河”,堤身“高四五丈”(约合9~11米),堤防也很高。《史记·河渠书》中记载,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令“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并亲率臣僚到现场参加堵口,说明黄河堵口已经是相当浩大的工程。史书记载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治河工程是公元69年“王景治河”,“永平十二年,议修汴渠”,“遂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里”。“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汴渠成„„诏曰:‘„„今既筑堤、理渠、绝水、立门,河、汴分流,复其旧迹’”。“景虽节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扼制了黄河南侵,恢复了汴渠的漕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宋建都开封,当时黄河水患严重,宋王朝对治河很重视,设置了权限较大的都水监,专管治河,沿河地方官员都重视河事,并在各州设河堤判官专管河事,朝廷重臣,多参与治河方略的争议。这个时期治河问题引起很多人的探讨,加深了对黄河河情、水情的认识,河工技术有很大进步,特别是王安石主持开展机械浚河、引黄、引汴发展淤灌等,在治黄技术上有不少创新。
明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黄河决溢灾害加重,朝廷更为重视治河,治河机构逐渐完备。明代治河,以工部为主管,总理河道直接负责,以后总理河道又加上提督军务职衔,可以直接指挥军队,沿河各省巡抚以下地方官吏也都负有治河职责,逐步加强了下游河务的统一管理。清代河道总督权限更大,直接受命于朝廷。明末清初,治河事业有很大发展,堤防修守及管理维护技术都有长足进步,涌现了以潘季驯、靳辅为代表的一批卓有成效的治河专家。清朝末年及民国期间,战乱不断,国政衰败,治河也陷于停滞状态。近代以李仪祉、张含英为代表的水利专家,大力倡导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研究全面治理黄河的方略,但受社会经协件制约,始终难有建树。
纵观治黄历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所谓治河实际上只局限于黄河下游,而且主要是被动地防御洪灾。但是,悠久的治河历史,留下了浩繁的文献典籍,为世界上其他河流所罕见,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借鉴。
三
从1946年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黄河,治黄史册展开了新的篇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治黄事业。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首先就是视察黄河,作了很多重要指示,并谆谆嘱咐:“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以后又多次听取治黄工作汇报,对治黄工作作了重要指示。1964年,他已经70多岁高龄,还一再提出要徒步策马,上溯黄河源,进行实地考察,念念不忘治理与开发黄河。周恩来总理更是直接领导治黄工作,从1949年前的“反蒋治黄”斗争到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和三门峡工程建设,以及1958年大洪水的抗洪斗争等等,所有治黄工作的重大决策,几乎都是周总理亲自主持作出的。直到1976年,他已重病在身,还向去医院看望他的中央领导询问三门峡工程改建后的情况,真是为治黄事业鞠躬尽瘁,操尽了心。
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多次亲临黄河视察,听取治黄工作汇报,作了许多重要指示。
为搞好黄河的治理与开发,1950年1月25日,中央人民政府决定黄河水利委员会为流域性机构,直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领导,统一领导和管理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并直接管理黄河下游河南、山东两省的河防建设和防汛工作,两省的黄河河务局和沿河地、市、县的河务部门,既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会)的直属单位,又是各个省、地、市、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条、块结合的独特体制,有利于组织沿河党、政、军、民团结治河,有效地加强了河防管理,对保障黄河防洪安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人民治黄事业,开始就注意调查研究,全面了解黄河河情,注重应用科学技术,搞好全面规划,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学治黄。早在50年代初期,黄委会和有关部门就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勘测工作和科学考察,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基础资料。1954年初由国家计划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计委)直接领导,中央有关部门及中国科学院负责人参加,组成黄河规划委员会,聘请苏联专家组,调集国内有关专家,集中力量,着手编制黄河治理开发规划。1954年10月底提出“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经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审议通过,决定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并责成有关部门按时完成治理开发的第一期工程。
与历史上众多的治黄方略相比,“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特点是:(1)这个规划的编制是政府行为,批准后的规划就是指导治黄建设的依据;(2)统筹考虑全流域的治理与开发;(3)突出综合利用的原则;(4)对水和沙都要加以控制和利用。规划明确指出:“我们对于黄河所应采取的方针,就不是把水和泥沙送走,而是要对水和泥沙加以控制,加以利用。”第一,在黄河干流和支流上修建一系列的拦河坝和水库,拦洪、拦沙、调节水量、发电、灌溉。第二,主要在甘肃、陕西、山西三省,展开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既防治了上中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也消除了下游水害的根源。规划对干流工程、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和上中下游的灌溉发展都作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修建三门峡大水库拦洪拦沙,尽快解除下游水患的安排。规划的研究和编制,以及治理开发技术措施的拟定,既汲取了前人的治黄经验,又采用了当时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黄河规划,是治黄事业迈向新时代的一个鲜明标志,对动员全国人民关心和支持治黄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治黄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治黄工作经历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逐步深化了对黄河河情的认识。在治黄进程中,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对黄河治理开发规划和建设安排作了一些重大的调整。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下达了《关于黄河治理开发现划修订任务书》,要求对黄河规划进行一次系统的修订,进一步推进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此后,黄委会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内各省区相继开展了各项规划研究工作,通过反复研究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于1996年初完成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并于1997年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查上报国务院。这
个“规划纲要”,总结了人民治黄的实践经验,利用科学研究新成果,根据各方面情况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治理开发黄河的方向和重大措施,以及2010年前的治黄建设安排,为治黄事业的发展绘制了一幅新的蓝图。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和支持治理黄河,重大治黄建设
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时付诸实施,有力地推进了治黄事业的发展。以往的治河历史,主要是在下游修守堤防,单纯防洪。新中国的治黄工作,比过去有了质的飞跃。一开始就是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标本兼治,除害兴利,全面开展流域的治理开发,有计划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设。中央各有关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参加治黄工作,依靠科举技术进步治理黄河,无论是关于黄河问题的勘测研究,还是治黄建设的规模,都是以往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建设,黄河上中下游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开发,基本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蓄泄兼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成了三门峡等干支流防洪水库和北金堤、东平湖等平原蓄滞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两岸堤防,开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黄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过去显著提高。在黄河上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广泛开展了水土保持建设,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与治沟并举办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计兴修梯田、条田、沟坝地等基本农田7755万亩,造林11802万亩,兴建治沟骨干工程854座,淤地坝10万余座,沟道防护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万处,一些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开始有所改善,输入黄河的泥沙逐步减少。依靠这些工程措施和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连续50年黄河伏秋大汛没有发生洪水决溢的灾害,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广大平原地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黄河的水资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库3147座,总库容574亿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处,黄河流域及下游引黄灌区的灌溉面积,由1950年的1200万亩发展到1995年的10700万亩,流域内河谷川地基本实现水利化,黄河供水范围还扩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区。在黄河干流上于1957年开工兴建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此后,相继建成了刘家峡、龙羊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等7座水利枢纽和水电站。目前正在建设小浪底、万家寨水利枢纽和李家峡、大峡水电站。已建在建的干流工程,总库容563亿立方米,发电装机容量900多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336亿千瓦时,约占黄河干流可开发水力资源的29%。这些水利水电工程,在防洪、防凌、减少河道淤积、灌溉、城市及工业供水、发电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促进了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治黄50年,除害兴利成效显著,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
黄河的治理与开发,是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治理黄河,又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国的大江大河中,黄河的治理任务最为繁重。黄河流域西北紧临干旱的戈壁荒漠,流域内大部分地区也属干旱、半干旱区,北部有大片沙漠和风沙
区,西部是高寒地带,中部是世界著名的黄土高原,干旱、风沙、水土流失灾害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据目前的调查研究资料,流域内风力侵蚀严重的土地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水力侵蚀面积约33.7万平方公里,通称水土流失面积45.4万平方公里。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达16亿吨,年最大来沙量达39亿吨,成为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上中游地区土壤侵蚀产生的大量泥沙不断输往下游地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冲积塑造了黄淮海大平原。同时,黄河的频繁泛滥、改道又给下游平原地区造成巨大的灾难,黄河洪水威胁,成为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治理黄河,是防止荒漠化继续向东南扩张的前哨战,是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再造山川秀美西北地区的重大措施,也是消除下游水患,保障广大平原地区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黄河流域又是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治理和开发黄河,对保证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河流域范围内总土地面积11.9亿亩(含内流区),其中耕地约1.79亿亩,林地1.53亿亩,牧草地
4.19亿亩,宜于开垦的荒地约3000万亩。黄河下游现行河道洪泛可能影响范围的总土地面积1.8亿亩(1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亿亩,虽然不在流域范围以内,但仍属黄河防洪保护区。据1991年的资料,流域内探明的矿产有114种,在全国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黄河流域有37种。具有全国优势(储量占全国总储量32%以上)的有稀土、石膏、玻璃用石英岩、铌、钼、煤、铝土矿、铝、耐火粘土等8种。其中,煤炭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己探明煤产地685处,保有储量占全国总数的46.5%,资源遍布沿黄各省区,而且具有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易开采等优点。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上黄河干流的水力资源,实属全国的能源富足地区,也是21世纪全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
黄河水少沙多,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约580亿立方米,只占全国总量的2%,水资源贫乏,对于西北、华北缺水地区,黄河水资源尤其宝贵,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按照全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发展规划,黄河上游沿黄地带和邻近地区,将进一步发展有色金属冶炼和能源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步建成开发西部地带的一个重要基地。黄河上中游能源富集地区,包括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河南的广大区域,将逐步建成以煤、电、铝、化工等工业为重点的综合经济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煤炭和电力生产基地。同时要大力开展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黄河下游沿黄平原,仍然是全国工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黄河的治理开发促进了黄河经济带的发展,沿黄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对治理黄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黄河治理与开发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今后的治理任务还十分繁重。防治水土流失、消除下游水患、合理利用水资源等都需要进一步解决。客观情况也在不断发展,对黄河河情的认识也需要不断深化。我们坚信,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消除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目标是能够实现的
第三篇:关于黄河治理的方法的资料
关于黄河治理的方法的资料
我们认为,黄河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现状,污染越治越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资和速度无法同步跟进。为此建议:
1.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防治领域。通过市场作用,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引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方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鼓励多家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设施专业化运行,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费用,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环保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划定黄河水功能区,根据黄河水资源量和水流的纳污能力,提出各省(区)允许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实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相应的水污染超标处罚措施,对于污染超标省(区)要停止审批新的水资源利用项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在排污监测和监管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上统一行动、团结治污。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绿色GDP,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4.环保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实行垂直管理,脱离地方的制约。
5.给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如处罚力度,关停污染企业等。
6.地方新上项目论证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有环保部门参与,对新上项目,如果发生大的污染事件,实行事后决策追究制度,以加强地方“一把手”对黄河污染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第四篇:于海河学习资料
于海河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之一
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姚玉红,是黑龙江省宝清县政协主席。今天,我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宝清县政协原副主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于海河同志。
2013年11月6日上午,年仅51岁的他因拼命坚持工作,导致阑尾炎穿孔并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11月8日,天空飘着雪花,是宝清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凌晨三点多钟,人们就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陆续赶往县殡仪馆,六点多的时候,临时搭建的灵棚前就黑压压地站满了2000多人。密密麻麻的人群中,有县几大班子的领导,有各部门、各乡镇的干部,有于海河生前的同事、朋友,有于海河的家人、亲属,有守灵三天的几十个农业局和乡村的干部,还有一群群闻讯连夜从几十里甚至上百里赶来的农民兄弟„„ 寒风中,在身盖鲜红党旗的于海河遗体前,有人涕泪横流,有人长跪不起,更有人失声痛哭,他们,并非于海河的亲人,但却悲痛欲绝、如丧手足。
寒风中,致悼词的县委副书记孙弘升几度哽咽,泣不成声:海河,千言万语数不完你的辉煌业绩和为民情怀,万语千言诉不尽我们的深情厚谊和无限哀思„„ 这个情景,在宝清县殡仪馆历史上绝对是第一次。
寒风中,黑压压的人群哭成一片,葬礼结束了,依然有很多人久久不愿离去,他们都想送海河最后一程,很多人一直跟到墓地。于海河的老搭档,副县长徐顶国更是在墓前长久伫立,待所有人走后,他深深地三鞠躬,热泪长流,连喊三声:“海河,我的好战友,好兄弟,你一路走好!”
于海河走后的一段时间内,宝清一直被一种前所未有的哀痛所笼罩着,从县城到乡村,从机关到社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都在谈论着、传诵着海河的事迹,人们无不为海河的精神境界所感动,无不为海河的英年早逝而惋惜。于海河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做过农村的小学老师、校长,先后担任过乡镇长、党委书记,县农委书记、农业局局长,2012年11月当选县政协副主席兼任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委会主任。我在多个县区工作过,接触过的领导干部不计其数,其中于海河是最平凡、最踏实、最无私、最优秀的党员干部。说他平凡和踏实,是因为他本分低调、谦和朴素,如果不介绍,没有人会看出他是个“官”儿。说他无私和优秀,是因为他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他几度受命于危急关头,把自己的有限生命全部献给了党的“三农”事业,把一腔热血全部洒在了家乡的黑土地上„„
于海河一生视群众为亲人。农民把海河当兄弟,有困难就找海河。在宝清,提起于海河,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的。他走到哪里,都会把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带到哪里,都会把爱心带到哪里。他实实在在地为农民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地帮农民脱贫致富。
于海河真诚对待农民,农民也真心爱戴于海河。否则,在他出殡那天,怎么能让人们如此撕心裂肺般的悲痛,怎么能赢得那铺天盖地的缅怀?
于海河去世后,在搜集整理他事迹的时候,有人说:“于海河的事迹太感人了,但不知道能不能树得住?”这时,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忽然拍着桌子说:“焦裕禄树得住,于海河就树得住!”
于海河一生视事业为生命。从乡镇到农业局,从政协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他到哪里任职,哪里的工作就走在前列,就会和谐稳定。他先后工作过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由后进变成先进。领导把他当战友,有难题总是找海河。县委、县政府总是把他放在最重要的工作岗位,大家亲切地称他为“打头的”和“救火队长”。他曾有两次“兼职”的经历,一次是农委书记兼任夹信子镇党委书记,2009年底,宝清县夹信子镇发生一起严重信访案件,1400多名村民集体上访。县委为此紧急召开常委会,决定调整镇领导班子,选派善于处理复杂矛盾和问题的于海河兼任夹信子镇党委书记。于海河欣然受命,信心十足地说:“既然组织信任我,我一定把任务完成好,请领导放心”。一句承诺,数十个日日夜夜,几百户农家炕头掏心窝地恳谈,他把情况调查得清清楚楚,把问题处理得明明白白,农民感动了,干部安心了,班子团结了,社会和谐了,各项工作都焕然一新。多年来,于海河自己也数不清总共处理了多少信访案件,帮着农民解决了多少困难。也许别人都不知道他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但我知道,海河解决问题靠的不是高深的理论,更不是华丽的语言,靠的是他对农民心贴心、心换心的真诚,靠的是无私无畏的坚韧,靠的是水滴石穿的真功夫。不仅如此,2008年,于海河还被县委点将,从一个较大乡镇调到一个干群关系紧张,矛盾重重的较小的龙头镇任党委书记,在海河身上,真正体现了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而且毫无怨言。
第二次是政协副主席兼现代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2013年初,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入了整体推进和投入使用的关键时期,对全县现代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县委召开常委会研究决定组建专门的管理委员会,但还缺少一位称职的主任人选。这时,大家又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于海河。当时他已经到县政协工作,和我搭班子。于海河在乡镇和农业一线工作了大半辈子,他要是提出想清闲下来、歇一歇也是人之常情。县委书记朱海涛对他说:“我知道这些年你很累,可是搞农业园区,既要懂行,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园区是你一手创建的,这个主任非你不可呀!”于海河二话没说,服从命令。就这样,本来可以松口气的于海河又开始了奔波忙碌、辛苦劳累。
2013年4月,省委书记王宪魁同志到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视察调研,当看到一栋栋标准化的育秧大棚、设施先进的智能化控制系统和绿油油的秧苗,王书记高兴地说:“这在全省、全国都是一流的,这就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那天,于海河格外开心,一直笑呵呵的。他对我说:“几年来大家的心血没有白费,汗水没有白流,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的一面旗帜了!”
于海河在宝清农业战线工作了30多年,他的足迹遍布全县232个村屯,先后为宝清争取国家级和省级农业项目50余个,争取项目资金7.9亿元,宝清先后被评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新农村建设先进县,被列为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重点县。海河走后,县委书记朱海涛不止一次地边流泪边和我们说,他很痛心,也很内疚,说他对不起于海河,总是鞭打快牛,给他安排了太多的工作,压了太重的担子,但对他的关心不够啊!于海河一生视清廉为根本。他曾长期担任部门和乡镇的“一把手”,职务虽然不是很高,权力却不算小,每年由他经手审批的项目资金多以亿计。但大家都知道,他是出了名的“会算计”,从不乱花单位的一分钱,从不照顾亲友一个项目。我刚任县政协主席不久,当时海河还是农业局局长。有一次海河陪我下乡搞调研,看着他坐着一台破旧捷达,我随口说了一句,“于局长的车怎么这么破?他总下乡,怎么没给配台好点的?”。农口的同志笑着说:“县里以前给他配过一台越野车,他嫌费油,给退了回去,非开自己这台破车不可”。另一个人说:“他当书记、镇长的时候,还骑着摩托车可哪跑呢!”。听完后,大家都笑了,但不知为什么,我没笑出来,而是打心眼里佩服他、尊重他。他到政协后,有人跟他说,你现在都是县领导了,穿的应该好一些,车子也可以跟县里申请换个好的,他总是笑笑,说这就挺好了。在我记忆里,他始终就是那几件衣服、几双鞋,换来换去的穿。于海河曾写过这样一句话: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只要保证一日三餐能吃饱,有衣穿,有房住,还图什么呢?想一想过去,已经太幸福了!
于海河同志病逝后,大家才知道他妻子毛淑香一直没有正式工作,但他从来没有跟别人诉过一句苦,从没有为个人的事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就连他的父母去世,丧事都只是家人料理的,他的同事和朋友无一人知晓。今年春节期间,县委书记朱海涛带着县几大班子领导去看望于海河的家属,他家房子只有50多平米,摆设也很简单。他爱人告诉我们,海河生前经常说,能住上楼房,他就已经感觉很幸福、很满足了。这时我在想,海河以事业为生命,从来是顾大家舍小家,家庭重担全压在了妻子肩上,可他的妻子默默地承受着还从无怨言。更让我感动的是,于海河去世后,毛淑香知道因为家里前一阵子有个急事儿,海河说向别人借过钱,就给于海河的朋友打了一圈电话,“海河走得突然„„他有没有欠你钱?欠多少告诉我,我来还。”
于海河同志敢于担当、以身作则、甘于奉献的精神,引起了全县党员干部的强烈共鸣,形成了强大的感召力。我县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在学习于海河同志活动中做到“四学四问四做”,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思想洗礼。
发展现代农业,洒尽功臣满腔热血;践行群众路线,倾注楷模一世深情。于海河的一生正如他的话一样,“我不能像太阳一样永恒,但我要作一颗流星,画出生命的轨迹,留下瞬间的光彩”。
于海河是党的好儿女,是黑土地上的焦裕禄,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谢谢大家!于海河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之二
为了农民的微笑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段姗姗,是宝清团县委书记,曾经和时任农业局局长的于海河同志共事四年。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所有农业人见证了他是怎样把满腔热情和真诚都无私地奉献给了宝清县的“三农”事业,见证了他始终把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见证了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人生赞歌。海河局长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对“三农”事业无限热爱、执着追求,翻开他的简历就会看到,他一生没有离开过农村,一辈子寄情一个“农”字,他是黑土地上的老黄牛。记得2009年3月,他在农业局任职的干部大会上,饱含深情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的父母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我从参加工作那天开始就暗下决心,无论今后在哪个岗位上,只要有能力,就一定要为农业发展干些实事,为农民办些好事。我要和大家一起努力,力争用3到5年时间,让宝清农业快发展、让农民多增收。”简单的话语道出他朴实的想法,精辟的见解引领着“三农”工作的方向。
我们宝清县农业资源丰富,有243万亩耕地,有发达的河流水系,但种植结构单
一、低洼易涝地多、粮食产量低,海河局长每次下乡回来总是这样念叨,“农民还是穷哇,我们要大力推进 “大豆改玉米、旱田改水田”的“双改”工程,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刚刚开始动员农民“豆改米”、“旱改水”,困难就接踵而至。最大的难题,就是农民不理解,没有积极性。大豆一直以来都是宝清的主栽作物,虽然比较效益低,但种大豆省时省力,农民都愿意种。要让农民打破传统习惯,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为了让农民理解和参与,海河局长千方百计做农民的思想工作,专题培训班上他先去动员,农业专家讲课他去参与,在电视台开办的专题栏目他先去讲解,座谈讨论时他掰着手指头和大家算账。那段时间,他拖着病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奔波在田间地头,马不停蹄地走村串门,一户一户的谈,一家一家地唠。农民怕技术指导跟不上,他去承诺;农民怕基础设施改造不到位,他去保证。农民们都感动地说:“于局长,就冲你一个大局长能三番五次到我们农民家来,看你为了我们农民的事嘴都烂了,嗓子哑了,我们信你的,跟你干了!”就这样,结构调整开始由点向面扩展,由村到乡推动。宝清县的种植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县粮食产量实现连年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当年突破了万元大关。
“三农”工作在路上,可海河局长的目标始终在前方。他深知要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定增收,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才是农业发展的最终出路,这也是他一直倡导农民成立合作社的初衷。
朝阳乡水稻面积大,农民种植经验丰富,适合搞合作经营,海河局长想先在这搞一个示范。当时农民不了解这个合作社是怎么回事,怕有风险。他就拍着胸脯和农民立军令状:“你们先加入合作社,按照我们要求干,咱们秋后算账,和别的农户比,如果赚钱了算你们的,赔钱了就算我的!”。朝阳乡绿鑫水稻合作社就这样成立了。当年合作社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可谁知赶上秋涝,水稻水分特别大,一旦发霉变质,损失无法估量。怎么办?这可是合作社成立的第一年啊!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边一瘸一拐地帮助找存储场地,一边帮助找销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不仅把400多吨水稻储存到了朝阳乡粮库,还以每公斤高于市场1毛钱的价格卖给了国储粮。合作社理事长娄振贵十分感激地说:“于局长可帮了我们大忙,救了我们这个合作社啊!光高价卖粮就帮农民多挣了四五万元”。是他让原本不想加入合作社的农民都尝到了甜头,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到2012年底,全县高标准合作社已达303个,省级星级合作社7个。现在,坐在家里买农资、购买农机给补贴、粮食销售凭订单、受灾之年有人管,已不再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走进了宝清农民的现实生活。
海河局长最让我敬佩的是,他对农民有深厚感情,他总是为农民的事忧虑着,奔忙着,他把为农民做事看成是报天恩,有件事极能说明这一点: 2012年夏天,宝清赶上了十年不遇的旱年头,连续一个多月没有下过一场像样的雨。看着干裂的土地、发黄的秧苗,有的农民急得直哭,那些天海河局长更是心急如焚、寝食难安。他知道,如果因为干旱这一年没了收成,那些靠天吃饭,靠种地过日子的农民可就几年都翻不过来身呐!站在地头,他似自言自语又像是虔诚祈祷:“真希望老天能快点下场透雨啊!”。也许是他的诚心感动了上天,终于盼来了天降甘霖。记得在他的空间日记中这样写到:深夜,我惊喜地跑向窗前,真好啊,下雨了,这份激动真的是无以言表,我的双膝不由自主跪在了地上,猛然的磕起头来,心中默念着,老天,你多下一会吧,好让农民兄弟吃饱饭!真是天随人愿啊,这场雨基本解除了旱情,真的好爱你呀,我心中的雨!
这就是于海河,在他心里,农民的利益大于天。2011年,发生在我县的假种子案,涉及3个乡镇、42户农民,200多垧地。眼看着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这些农民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尤其是盖东飞家,贷款20万元,16垧地全都种了假种子,庄稼绝产了,那就得倾家荡产,这是她的命呀,当时真是死的心都有,好了多年的癫痫病几次复发,每次都不省人事。几十户农民找到了种子经销店索要赔偿,可老板根本不认账。无奈的农民们找到了于海河。一向和蔼的于海河震怒了,大声告诉受害农民,“这件事谁都不用找,我管定了,你们放心,就是跑断腿也要把官司打赢!”。在于局长的努力下,一审顺利胜诉。被告不服,一边上诉,一边把一捆人民币拍在于海河的桌子上。他们太清楚了,只要“拿下”于海河,农民必输无疑。于海河严辞拒绝:“这件事我一管到底,农民利益谁也不能侵犯!”那人扬言,一定要推翻原判决,不赔农民一分钱!那段时间于局长顾不上关节炎发作的剧痛,带着农业局工作人员逐户拍照录像,现场取证,十几次往返省城为农民呼吁维权,进法庭代农民陈述案情。直到二审胜诉,124万元补偿款发到42户农民手里,于海河的心才落了地。盖东飞拿到补偿款后激动地说:“是于局长救了我,他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啊!”。
我和他共事的几年里,海河局长接待的上访群众不计其数,为宝清农民做的好事数不胜数,我却从来没见他简单应付过,从来没听他抱怨过。有一件事给我印象特别深,有名残疾上访人,来的时候在走廊里情绪失控,声音很高,吵得我们无法办公。于局长开会回来把她请进屋后,她的声音渐渐低了下来;当于局长送她出来时,她的怨气已经消了,高兴地走了。我不知道于局长是怎么开导她的,但是从这位妇女的“高音、中音、低音到静音”反映出了于局长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大家都说:“如果老百姓向上反映的问题是块坚冰,别人可能用拳头击碎它,于海河就是用心给这块冰捂化了!”。有时候我们问海河局长,你咋对农民的事这么上心呢?他说:“如果咱把农民当爹妈,当兄弟姐妹,那怎么做都是应该的。” 海河局长最叫得硬的是,公道正派、为政清廉、一生俭朴,他的俭朴不是刻意的追求,而是过苦日子养成的习惯。他从不好面子、讲排场,出门时候,就像节俭的农民一样,吃卷饼、吃干豆腐卷大葱。每次去省里开会,和其他市县的局长坐在一起,数他穿得最土。记得他刚当上局长那年,拎着一个老式的大黑包外出办事,曾经被别人当成上了访户。别看他对自己这么抠门,可捐资助学、关心农民兄弟、帮助单位困难职工却总是那么慷慨大方。经常有年纪大的人来局里上访,临走时于局长怕他们不舍得坐车,自己给他们掏路费,一年冬天,种子公司的老上访户王玉江来到农业局找领导:“我没钱买煤,过不去冬了,你们说咋办?”于海河找来工会主席关增国,从自己兜里掏出刚发的工资1800元钱,“老关,王玉江是上过老山前线为国家立过功的,应该照顾啊,你给他买两吨煤吧。”农业局司机秦汉的奶奶病重急需治疗,而秦汉的父亲又不在家,于海河说:“老人的病不能耽误,尽快送医院。”他掏出来给女儿准备的学费3000元钱,“这个你拿着,钱一定要带够。”我和全局的人更牢牢地记得,我局职工职工叶广海家生活贫困,女儿在读研究生,妻子高兰下岗后又患上了肺癌,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于海河知道情况后,亲自找民政部门为高兰办理低保,报销医药费。叶广海至今都不知道,于海河给他家中送去的8000元慰问款,是于海河当年获得的标兵奖金。他就是这样,心里时时刻刻装着老百姓,真正把老百姓当做自己的亲人,他对百姓的爱就犹如江海般浩瀚,唯独没有他自己,就在他非常突然地和我们永别的时候,还是穿着那身退了色的衣服,还是面带着微笑。
白花束束怎么也无法表达对故人的思念,悲声凄凄再也唤不回好人的英灵,局长啊,我的好局长,您离开后的每一天,我都在悲痛中学习坚强,每当梦到您和蔼的笑容、蹒跚的步履,我多想再向您汇报,您的“要踏踏实实做事,本本份份做人”的谆谆教导还犹在耳边,在您的培养和帮助下,我如今在共青团的岗位上正在成熟成长,局长啊,自从您走了以后,宝清连下了好几场大雪,那大雪是近十年从没有过的,我想那也许是因为您,即使走了还在惦记着宝清的农民。您是希望瑞雪兆丰年,保佑宝清的农民年年都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啊!谢谢大家!于海河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之三
我的海河老弟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邓淑芳,是宝清县七星泡镇永兴村党支部书记。今天,我要跟大家讲述一个永远和农民心贴心、和百姓打成一片的党的好干部,他就是于海河。
第一次和海河见面是在2003年5月,那天我正和村民们在烤烟地里移栽烟苗儿,远远地看见一个中等个子、衣着简朴的人,不顾满地泥水,笑呵呵地向我走来。我并不认识他,别人告诉我他就是我们七星泡镇新来的镇长。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没有一点官架子。刚到镇里上班,海河就下到偏远的村屯走访群众、了解情况。我当时心里很感动,觉得这个干部真好、真实在,有一颗真诚的爱民心。
当时,七星泡镇共有28个村40个屯7万多人口,是全县最大的一个镇,也是当时经济最差、债务最多的一个镇,债务多,事儿就多,干部和农民关系紧张,镇机关的干部上班也都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应该说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来到了我们身边,挑起了带领全镇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重担。刚来的那段日子,他一有时间就挨个村走,在农家炕头,田间地头,经常能看到他奔波的身影。七星泡是浅山区,农民人均耕地少,通过实地查看,同农民共同研究,海河认为发展特色农业,走多种经营才是增收的好路子。海河常对我们讲:经济发展要靠产业结构调整,村民致富要靠特色农业,村屯变化要靠干、不能等。
我们永兴村自打他帮着研究出扩大烤烟、马铃薯种植的思路后,农户人均增收2500元,几年下来,村民们都富了,从维持温饱到现在有汽车有砖房,日子真是红火起来了。
在海河的带领下,经过不懈努力,七星泡镇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各村的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祖辈们从来不敢想的事一个个变成了现实;农民们笑了,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为他们送来个好干部,带领大家信心百倍走上了一条致富奔小康的道路;镇干部见人热情了,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也有了极大的改变,农民过日子有盼头,真是上下一股劲、人人一条心、一个步调往前奔,没几年,七星泡镇多项工作从以往的全县末位,跃至全县前茅,信访工作更是破天荒地从全县倒数第一升为排名第二,你说他得下多大功夫啊。
说海河是我的兄弟一点儿不假,我有事就找他,我是真的把他当亲人,记得那是2004年,我们村的学校被合并,永丰屯65名中小学生要走4里地到义合学校上学,路虽不远但雨天却像个大酱缸,每逢下雨孩子们要么绕行12里路上学,要么由家长深一脚浅一脚地背着走,就是穿着靴子,到学校时大人孩子也都是一身泥。家长们找到我,希望能把这条路给修修。可是我们没有能力修,怎么办?我到镇里找到海河,当时他刚来七星泡不久,我还没有和他打过交道,心里也没底儿,不知道他会不会把这事放在心上。见了面我把修路的事和他说了一遍,他说:“没事儿,大姐,你别上火,这事儿交给我吧。现在镇里正在规划,打算将年久失修的通村公路好好修一修,再说孩子上学的事是大事,不能耽搁,马上就修!” 我当时没想到他这么痛快地答应了,更没想到的是他第二天就来了,看到实际情况后他也特别着急,马上就联系了七星泡交管站,安排两辆铲车修路。那段日子正是农忙季节,村民都抽不开身,人手不够,他就带着镇村干部一起搬石头,铺沙子。我感动地说:“你能来大伙儿就感激不尽了,这些粗活哪是你这个当大镇长干的!”“大姐,你不知道,我也是农民出身哪。”一句话说得村干部和村民心里热乎乎的,就这样他带着大家实实在在干了三天,铺好了4里地的砂石路。
路修好了,村民们能在家门口坐车进城了,看着孩子们在新修的路上奔跑,他脸上露出欣慰笑容。直到现在村民还经常地念叨着:“于镇长带咱们修的那条路,比水泥路还结实。”
于海河是燃烧着的生命之火,是温暖百姓的好干部。农村工作最难干的就是处理上访。海河刚来时,七星泡镇与凉水乡合并,又赶上农业税改革,人口激增、经费匮乏,农村积压多年的矛盾集中爆发了。镇政府不能正常办公,有时值夜班的镇干部正睡觉呢,“哗啦”一声窗玻璃被人砸个稀碎,吓得心惊肉跳。来上访的人大多是一肚子气,有开口就骂娘的,有拎着棍子揣着刀的,别人见了都躲,只有海河从来不躲。他每天一上班,镇政府的走廊里就挤满了上访的农民,他总是对上访群众说:“来来来,都到我办公室门口排队,有事儿进来和我说。”他耐心地听每个上访人“诉苦”,从三年五年的旧事儿到十年八年的老账,他都一件件记录下来。挨个解决„„到了饭口没唠完,他就带着上访人去食堂边吃边唠,直到最后一个上访人把话唠透,把疙瘩解开,满意地离去;碰到没钱回家的,他就自掏腰包给上访人买车票。镇里没钱,冬天为了省煤,办公室温度有时达到零下,可他在这冰冷的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时间长了生生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膝盖肿大变形,走路一瘸一拐,在椅子上坐时间长了就站不起来,每走一步都是一次钻心的疼。
“上访就找于海河”!这是农民们常说的一句话,因为他的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好多人的手机里都存着他的的号码。每次打电话,他们最先听到的都是“大爷、大娘、大姐、老哥”的亲切问候,即便对方半夜三更打电话,他也是耐心接听。有人问:“上访的净是些胡搅蛮缠的农民,你天天面对他们,不烦吗?”“我就是农民的儿子,咱把他们当自己爹妈、当自己兄弟姐妹,有啥烦的?”
海河书记,不怕事、不推事,敢于解决事。那是2007年春天,我们村出现新增人口要地情况,永兴村有500亩小开荒地落到个别村民手中耕种着,有的最多白种40多亩,缺地村民非常不满,最后村委会决定收回小开荒,给新增人口分地,不能再叫他们白种地。因为永兴村是有名的上访村,98年就因土地问题造成群访。这事传开了,有小开荒地的人到我家攻击我传言要告我,身正不怕影子斜,我不怕。我去向镇党委汇报,海河书记听后说,大姐这事一定要处理好,我支持你们的决定,这事早晚得处理。分地的时候一定要告诉我,我会派有经验的领导去帮助你们,并让派出所所长带着民警去,防止坏人趁机捣乱。5月3日那天是我们永兴村村民集中到一起最多的一次,几百号村民到地等着拿到新生儿的地权。海河书记不放心,还是来到我们分地的现场,在人群中观察事态情况。我被那些不同意收地的人推搡着,突然一个姓王的村民拿着菜刀向我砍来。海河一步窜上去喝喊着“我看你还了不得了,你砍个试试?”海河一下把我拽到他身后,那人被吓跑了,我在海河老弟的肩膀下受到了保护,可是我又感动,又委屈的泪水也随着掉了下来,海河过来安慰我说“大姐,你受委屈了。”最后用两天时间分完500亩小开荒,缺地农民得到了补助,新增人口有了土地。群众高兴地奔走相告,可算把多少年没能办成的事给办了。其实没有海河书记的大力支持,我们也很难实现对村民的承诺。
我们七星泡的村干部只要一提起他,都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故事。记得红峰村的支部书记说过这样一件事儿。2005年7月下旬,一场连下好几天的大雨眼看要冲垮红峰村村西的防洪大堤,情况十分危急。大家都急得束手无策,急忙给镇里打电话,海河二话不说就赶往现场。由于道路泥泞车“误”在了田间路上,他就下车顶雨走,一个村干部急忙拿伞给他遮雨。想不到平时性格温和的他真的急了,往旁边一推说:“都什么时候了?快走吧!还打什么伞!” 他就这样和大家一起冒着大雨,踩着稀泥来到大堤上。当时雨像瓢泼似地下个不停,洪水像猛兽一样步步紧逼大堤,看到海河浑身淋得像个水鸭子似的,还在现场抗洪指挥,在场的村干部和村民们都受到了感动,大家纷纷回家取来锹、镐,木头、沙袋投入到抗洪抢险中。就这样,他领着大家与洪水搏斗了3个多小时,终于护住了大堤。看到红峰村千亩稻谷保住了,可他却连一口热水都来不及喝,又匆匆赶到另一处指挥抗洪。看着他湿漉漉的背影,村民们又感动又佩服。
当海河要调到龙头镇工作时,许多群众听到消息都自发前来送行。看到海河一瘸一拐地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心都疼了起来。想想当初,海河是迈着一双好腿来到七星泡的,现在他却拖着一双病腿调走了,海河和村干部一个个握手,大家个个眼含泪花。
海河转走了,他留下那么多牵挂,他是否还在牵挂大山里那个痴呆孩子?那是2004年深秋,远离七星泡镇内60里外的福兴村支部书记找到海河镇长,说他们村有一户姓于的娘俩生活非常困难,孩子父亲早年去世了,娘俩都痴呆。男孩子十六七岁,不知道穿衣服,总是光着身,海河听后从自己兜里拿出钱,交给村书记说回去给着孩子买套越冬棉衣,别冻着孩子。然后拿起电话联系民政部门问了办低保的程序,他亲自嘱托民政助理说,一定要把这娘俩的低保办成。后来这娘俩的低保手续下来了,他们娘俩有了生活保障,这事感动了村干部和村民,大家都说于镇长对大山里痴呆的孩子都放在心上,他真是群众的贴心人啊!当听到海河得急病去世的噩耗时,我一下惊呆了,赶紧打几个电话确认,当知道这噩耗是真的,我就急三火四往县城赶,路上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了,默默地往下流。到了殡仪馆,海河妻子一下子扑到我怀里,说:“大姐,海河走了,他不管我们老小了!”看着海河丢下的妻儿老小,我的心是那么疼、那么痛„„那三天,我都和海河的家人,还有一些农民一起为他守灵,端详着他的遗容,我哭诉着说:“海河老弟啊,你是多么好的一个人啊,怎么说走就走啦!扔下她们孤儿寡母你真的忍心吗?”
我也在心里埋怨他,海河老弟啊,你怎么就这样不爱惜身体呢!党让你好好工作,可也没让你病这么重还挺着呀!你累了一辈子,过几年你就可以退休回家好好歇歇,哄哄外孙!如今,海河老弟离开了我们,但我总感觉他没走,他把为民的足迹留在了美丽的乡村,他把务实的精神留在了希望的田野,他把清廉的形象留在了百姓的心中!海河老弟的事迹在完达山下的七星泡镇讲不完,说不尽,现在我最想对他说:走好,海河书记,走好,海河老弟!七星泡镇的百姓永远感谢你!宝清的农民永远怀念你!谢谢大家!于海河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之四
为了大地的丰收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张靖奎,在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工作,是于海河主任的同事。说起宝清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不了解宝清农业的人还真不一定知道,但是宝清的稻农都十分清楚,因为他们都是这个园区的受益者。有了这个园区,他们知道了智能催芽的神奇,享受了统一育苗的好处,收获了丰产增收的喜悦。
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位于万金山乡方胜村,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产田,如今,这里已经建成了集科技示范、品种推广、机制创新、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让这片土地发生这么大变化,让宝清的水田连年丰收的人就是于海河。
海河主任曾经不止一次说过,他非常不喜欢别人称宝清为传统农业大县,可他又无法反驳,因为他知道,近年来虽然宝清农业有了较大发展,但“传统”没有变,依旧是“地里刨食,靠天吃饭”。在他心里始终暗暗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让宝清由传统农业大县变成现代农业强县”。
2010年,国家和省里开始重视并支持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于海河知道这回机会终于来了,一定要抓住政策机遇,总结以往经验,在宝清规划建设一处技术一流、设施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大园区示范引领,推动宝清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万事开头难,申报国家级项目更是难上加难。2011年,正是海河主任胰腺炎、胃炎和关节炎病情加重的时候,但想到现代园区项目,他显得异常兴奋,信心百倍地带着我们开始了园区规划、申报、建设三步曲。虽然记不清多少个日日夜夜,但园区建设的往事历历在目。
同事杨树林经历了这样一个难忘的场面。为了争取这个项目,于海河带领他去省里报送材料,审核后发现材料不够齐全,需要进行深入的调整补充。于海河决定立即返回宝清。杨树林看着于海河额头上密密麻麻的汗珠,心疼地说:“局长,来时坐了一夜火车,今天又站了那么长时间,你的腿能吃得消吗?住一宿,明天再回吧。”于海河一边擦汗一边说:“傻小子,知道吗?如果能争来这个大项目,多跑几趟、多受点累,值!走,赶快回去!”就这样,他们又坐硬板火车连夜赶回了宝清。
更感人的一幕情景让办公室主任赵泽强至今记忆犹新。他和于海河又一次去省城研究园区规划设计方案。因为相关部门的办公室分散,二楼、四楼、五楼、六楼都有,于海河拖着那条“老残腿”上下折腾十多次。傍晚,事情办完的时候,赵泽强发现局长不见了。最后,他在厕所里找到了于海河。此时的于海河大汗淋漓,面色惨白,坐在地上已经站不起来了。赵泽强赶忙上前扶起他,他却看着赵泽强傻笑:“项目前期工作终于全面完成了,多好啊!”赵泽强的眼泪顿时淌下来了。2011年10月,在于海河的不懈努力下,宝清县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项目得到批复,于海河这个五尺汉子竟喜极而泣。这可是宝清县有史以来争取到的最大项目!
正当其他人还沉浸在成功获批园区项目的喜悦时,海河主任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11月份招投标结果出来时,已是天寒地冻。谁都知道,在滴水成冰的冬季搞基建,那是不可能的事,但要等到明年开春再开工,就会错过一年的农时,农民得少收入多少钱啊。那段时间,一直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海河主任专心致志地研究起了建筑学,他找专家、查资料,一番盘算后,决定打一场冬季施工攻坚战!全力争取2012年4月开始育苗。
在施工的那些日子里,海河主任不顾零下20几度的严寒,每天5点钟,他都顶着刺骨的寒风,拖着一瘸一拐的病腿来到工地,起早贪黑,夜以继日地带领大伙搞会战,人手不足他就亲自上手,技工力工样样干,在他的带动下,农业局的干部也都心甘情愿地当起了工人。是他带领我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经受住严寒风雪的考验。先是解决运料难,以前这里是稻田,没有路,大车也进不去。为了修的路面吃硬,拉了不知多少车土,足足垫起了一米半高,车才能进去,才算开了工。
调试用电时,我们又遇到了难题。科技示范园区附近有一个变压器,本以为可以直接使用,但是在调试设备时却发现,催芽车间50KW的变压器根本带不起来,只能单箱调试。为此,于海河多次跑电业局寻求解决方案。电业局为科技示范园区通上了临时用电,催芽箱的用电才有了保障。
电的问题刚解决,深水井又出现问题。打第一口井没水,钻第二口井也没水,第三口井居然还是没水。在我们都灰心的时候,于局长忽然说,不行就打浅水井试一下。他找来一个打浅水井的钻井队,不分昼夜地施工,28口井全部打好,万亩科技示范区的用水终于有了着落。4月10日,看到优选的稻种被如期放进智能程控水稻芽种生产线的育种箱,于海河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随着催芽车间高质量的如期完工,曾经对智能催芽抱着怀疑态度的农民,脸上也乐开了花。金秋十月,他们种植的水稻每亩增产50多公斤!
2012年11月,于海河升任宝清县政协副主席,副县长徐顶国在于海河上任的当天就找到他:“太好了,海河,政协的工作没那么累了,可以歇歇了,你赶紧去哈尔滨看看腿吧!”
“是啊是啊,等我把农业园区的一期工程收好尾就去。”
可就在这时,县委又让他挑起县政协副主席兼园区管委会主任的重担,他对同时被任命为副主任的赵泽强说:“这是组织对我们最大的信任,我这一生,干了大半辈子农业,春种秋收,年复一年,现在回想起来,好像啥都没留下,这回,我们大家再苦干他两三年,把这个园区建好了,咱给宝清现代农业未来发展打个样儿,圆上咱这辈子的梦啊,我也想用它给自己的农业工作生涯画个圆满的句号。”于是,园区更系统的规划和二期工程建设又全面启动了。
20多年来,于海河很少休假,即便在他生命中最疼痛难忍的那几天。2013年10月末,海河主任感到肚子疼痛难忍,豆大的汗珠顺着脸往下淌。园区的同事劝他去医院,他说:“没事儿。等11月中旬园区完成上级验收,等做完2014年园区规划,我就去医院看看。”
园区副主任崔天祥知道,园区是于海河多年的梦想,凡是园区的事儿,他总是亲力亲为。所以,他没再深劝。
11月4日,许多人发现于海河脸色越发不对,一直在用面巾纸擦汗,大家都急得团团转,可海河主任还是说:“没事儿,就是有点胃疼。我回去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11月5日上午,海河主任的病情继续加重,我看到他从园区出来,从大棚到办公室仅200多米,走一会儿歇一会儿,半天没走到。
下午,见大量的止痛药也止不住疼痛了,从没和于海河红过脸的妻子毛淑香急了:“这都什么样了还不去医院,你想咋地啊?材料回来再整不行吗?”
到医院的时候,医生诊断于海河的阑尾炎已经穿孔,必须马上进行手术。当于海河的腹腔被切开的时候,医护人员都惊呆了,他的腹腔内聚集了大量脓液,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气味儿,根据这种程度判断,他的腹腔感染已经有好几天了。医生惊讶地说:“这种疼痛,要什么样的毅力才能忍受啊?”
可是一下手术台,于海河就让园区文书车丽娜把马上要送审的文件送到医院。车丽娜哭着说:“当推开病房的那一刹那,我惊呆了。于主席呼吸微弱,全身发抖,似乎麻药劲儿还没过,腹部插着两个导管,里面都是脓液,手上还输着液„„”然而,就是这样,于海河依然用发抖的双手接过材料,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他看完材料,已是晚上8点多了。
11月6日早上7时,于海河要求家人打开电脑,他要再看一遍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二期规划设计方案。8时03分,也就是他要看材料的一小时之后,于海河突然口吐脓液,因腹腔重度感染引发败血症,经抢救无效逝世。海河主任去世后,崔天祥内疚自责地说:“要知道结果是这样,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他抬到医院去!”老上访户刘连增的女儿刘伟萍哭得像泪人一样,听说海河主任生前喜欢菊花,她跑遍宝清所有的花店,将全县所有的菊花都买到了殡仪馆,整整在殡仪馆守了三天,反复哭诉着她的全家因土地问题十几年上访,是海河主任帮她们拿到补偿款,了去了她父亲临死时的心愿。
海河主任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报效国家平生愿,三农自有后来人!”
如今,宝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犹如一座丰碑见证了宝清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也见证了海河主任一心为农的赤子情怀。虽然,海河主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我们不会忘记他,就像春风不会忘记吹抚绿色的秧苗;我们不会忘记他,就像太阳不会忘记播洒金色的阳光。秧苗吐绿的时候我们会把他想起,稻花飘香的时候我们会把他想起,大地丰收的时候我们会深深地把他想起!谢谢大家!于海河先进事迹报告材料之五
我的父亲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于立雪,是于海河的大女儿。今天,我在这里向大家讲一讲我父亲的故事。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爱犹如一座大山,环绕着我,使我倍感温暖。有这样一个人,在我无助时,他会来鼓励我;在我伤心时,他会来安慰我;在我取得一点点成绩时,他也会为我喝彩。这个人就是我的父亲于海河。
2013年11月6日早晨8点刚过,在宝清县人民医院,我亲爱的父亲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他才刚刚51岁呀!我跪在病床边紧紧地抓住他尚有余温的手,泪流满面,拼命地呼喊着爸爸、爸爸!你睁开眼再看看我们吧,你不能扔下妈妈我们不管呀,你这一走,咱们家的天真的就塌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正当壮年,肩负着太多责任的父亲会这样突然离开我们,离开他挚爱的亲人,离开他热爱的事业,离开他追求的梦想。那天,来送父亲的人络绎不绝,有家中的亲朋好友,有县里的领导、有父亲生前工作单位的同事,还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农民群众。他们叹息着,泪流着,悲伤的我不禁在想,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对他的离去如此难过?我被这永生难忘的场面深深地感动着,也开始在痛苦的回忆中重新认识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个平凡的人。他像许许多多人的父辈一样,历经生活的苦难与艰辛,用自己的知识和努力改变着自己的命运。如果不是父亲去世,我都不知道他的身边有如此多关心他的人,因为在我看来,我的家庭就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了,我的父亲也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父亲。记得还在上高中的时候,一天有个同学突然问我“你爸是七星泡镇的镇长啊?”我说:“是啊”,看着同学一副不可置信的表情,我也很不解,难道镇长很厉害吗?可能是当时我家的生活条件和他脑海中的镇长家的生活太不相符吧,回想起来可能大家都觉得难以想象,在2003年的时候,我们全家人竟然连一件羽绒服都没有。
在我的记忆中,我家的家庭条件一直很不好。印象最深的是,当年我家还在云山村居住的时候,父亲在富山乡上班。工作日的时候父亲住在单位,家里就只有妈妈、我和年幼的妹妹,冬天住在四处漏风的泥草房里,一天,妈妈要给我们做早饭,可是家里太冷了,水缸里的水都结了冰,柴火太潮了,炉子怎么点也点不起来,妈妈哭了,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妈妈哭。妈妈说那时候晚上睡觉,半夜醒了就要摸摸我们,真害怕我们被冻死。
随着我们渐渐长大,家里的条件也一点儿一点儿的变好,为了让我和妹妹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我读初中的时候,我们搬到了宝清镇居住,父亲也有了自己的摩托车,他骑着摩托车上下班儿,骑着摩托车下乡了解老百姓的问题,骑着摩托车带着妈妈回云山种地。每次种地回来,他们都是满眼的疲惫和满身的灰尘。这辆摩托车一骑就是十年。但是父亲总是把它擦得干干净净,我想,大概是过过苦日子的人更懂得珍惜。
我的父亲是个厉行勤俭的人。艰难困苦的生活养成了父亲勤俭节约的品质。父亲出生在贫困的农民家庭,读书时,为了省下每月三元钱的住宿费,每天都步行到二十多里外的学校上学,特别是冬天,早上六点多是最冷的时候,得走一个半小时才到学校。可父亲从来不迟到不早退,更没旷过课。爷爷奶奶晚年的时候,吃剩下的饭菜,父亲从不让倒掉,总是自己捡着吃光,现在想来,这里面既有父亲对粮食的珍惜,更饱含着对爷爷奶奶的爱。他也从不让我们浪费一点儿粮食。父亲常教诲我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和妹妹小的时候,为了让我们体验每一颗粮食的来之不易,他带我们到农田里拔草,当时的情景如今仍然历历在目。还记得我和妹妹累得拔不动的时候,我们就在地垄沟里一边爬一边拔,那个时候还曾觉得他不是个好父亲,怎么能让小孩干这么累的农活呢,现在想起来才深深地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啊!
许多人可能以为,作为一个当过乡镇一把手、当过农业局长、当过县政协副主席的人一定是见过世面,生活讲究的人,可我的父亲不是。在我的记忆中,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在乎他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记得有一次他到哈尔滨开会,我们父女俩一起吃饭,我问父亲有没有吃过牛排,父亲说没有,还不让我点。我说今天牛排打特价呢,也好吃,就坚持点了。牛排上来以后,父亲对我说:“原来牛排都是肉啊,我还以为净是牛骨头呢,要是像排骨那样一份还要30多块钱那就不值了”。当时,我还笑话父亲,亏他还是个领导,真是没见过世面。现在想来,父亲真是没有享受过生活,如今我和妹妹都工作了,都有能力养活自己、照顾家庭了,也可以好好尽孝了,可我的父亲却匆匆离开了我们,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们永远也没有机会报答他的养育之恩,作为女儿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呀!我的父亲是一个至仁至孝的人。父亲这一生中一直都觉得愧对爷爷奶奶,父亲总说,为爷爷奶奶做的太少太少了。可是在我看来我的父亲绝对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大孝子。以前在老家居住时,每次下班回家,父亲都要先到爷爷奶奶屋里问候一声,陪他们说说话,只有看一眼爷爷奶奶他才放心。搬到城里后,父亲每年都要带我们回爷爷奶奶家过年,有一年因为工作原因,不能回爷爷奶奶家过年了,当听到春节联欢晚会唱《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时,父亲禁不住满眼热泪,初一大早就领我们赶回爷爷奶奶家。奶奶病危时,正值父亲单位有任务。听小叔说,奶奶的身体早上就凉了,但就是坚持着,直到下午四点多,奶奶奇迹般睁开眼睛,见到急匆匆跑回来的父亲,放心地露出微笑,双唇努力地翕动了几下。几分钟后,奶奶含笑离开了这个世界,父亲每每为这件事伤心流泪。
奶奶去世后,爷爷的身体每况愈下,那一年得了脑出血,医院看到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出血量很大,建议放弃治疗。父亲坚持说,只要有一线希望,也要治疗,即使让爷爷多活一天,也是好的。父亲白天上班儿,晚上骑着摩托到医院护理爷爷,经过医生不懈努力和父亲母亲等亲人的精心照料,爷爷奇迹般康复了。每次提到这件事,父亲都会露出笑容。爷爷病重的几年里,父亲一旦能在工作上抽出时间,就去照顾爷爷,每次回去都要为爷爷擦身子,换衣服,裹屎接尿。爷爷因为卧床,经常大便干燥,父亲总是用手为爷爷排除大便。记得爸爸在《父亲的眼神》这篇日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是父亲84岁生日,吃中午饭时,我盛了半小碗没有骨头的鸡肉,一块一块地把肉夹给父亲吃,父亲吃得是那样香„„我静静地看着父亲,父亲也是时时的望着我,我深深地感到父亲的眼中充满着满足、期盼和一丝淡淡的哀怨„„不知不觉,泪水从父亲的眼角流下来,我一次又一次为父亲擦去,此时此刻,我真不想让自己泪水流下来,怕他看见伤心、难过!但我真的做不到。面对生我养我的老父亲,疼我爱我的老父亲,知我懂我的老父亲,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人们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爸爸,您为爷爷奶奶所做的一切我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您用您的实际行动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我们一定会照顾好妈妈,请您放心吧!
父亲也一直都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脚踏实地的人。父亲这一辈子最自豪的事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解决问题、战胜困难,父亲坚持原则,从不走捷径。父亲对家人、亲属心中充满爱,却从未营私。2012年,爸爸在农业局当局长,四大爷家的姐姐鼓起勇气找到爸爸说:“五叔,这么多年我家日子一直没过起来,农业园区的建设项目多,您能不能帮我们安排做一个,让我们缓一缓,还一还外债?”,当时父亲拒绝说:“孩子,生活上的困难五叔会尽量帮你们,但是公家的事绝对不行。再说了,我们的工程都是招投标的,你们就会种地,那建房子、修路根本不是你们干的事。”这么多年来,父亲管过煤矿、农业,却从没向家里和亲属送过一吨煤,一粒种子,他手里的农业建设项目,从没让自己的家人做过一个。我们家的人都知道,不用手中的权力为亲戚朋友谋私利是父亲一辈子坚守的底线。
我的母亲一直没有工作,她种过地、挑过瓜子、推着三轮车卖过水果、卖过菜,还开过小旅店,经历了生活中所有劳苦与艰辛,但是我的父亲从来没有想过通过关系为母亲安排一个正式工作。我研究生毕业后,在一个土地估价的企业工作,业务性强也很辛苦,经常需要加班,有的时候很晚了父亲给我打电话,得知我还在加班,听得出他语气中的心疼与不舍得,但他从未想过要靠他的关系为我安排一个比较稳定、相对清闲的工作,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父亲得知我参加宝清县高学历人才招考入围时的兴奋与激动。在我回家工作后,有很多人,包括我原单位的同事都认为我的工作是我父亲通过关系安排的,面对这些非议时,我也很苦恼,也曾和父亲抱怨过,父亲只是笑着对我说:“清者自清,好好工作,用自己的工作表现证明自己。”
这些年来,父亲对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从一个衣不能蔽体,食不能裹腹的贫困的农家孩子走到今天的位置、过上今天的生活,他很满足,这一切都是党给他的,他所能做的就是竭尽所能的回报党、回报社会。那是2006年,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党员,父亲好高兴、好自豪!大年三十吃年夜饭的时候,父亲郑重其事地对我们说:“今年咱家最大的喜事就是雪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咱家有两名共产党员了。”。爸爸,我一定履行好我的入党誓词,让九泉之下的您为我感到骄傲!
我的父亲是一个视工作为生命的人。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父亲对待工作一直都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记得那次父亲因为假种子案件去哈尔滨,为了见专家取最后的鉴定结果,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了,下午一点多了饥肠辘辘的父亲才一瘸一拐地来找我,见了父亲,我问他为什么取个结果要这么长时间啊,父亲说专家上午临时有事不能回来。父亲就在办公室外面等了一上午,不知道患有严重腿病的父亲,五六个小时里有没有坐过一会儿、喝过一口水。父亲总是这样,工作上的事儿永远是最重要的,2011年,父亲在医院检查腿病时,医生看着父亲的片子,问他是怎么来医院的,父亲说是自己走来的,医生都不敢相信,说以他腿病的严重程度,这种疼痛不是常人能忍受的,医生建议父亲最好马上手术,可是父亲却说工作上的事还没处理好,等忙完这段时间就手术,这一忙就是两年,平时父亲疼的厉害的时候,就在家里抹一点药酒坚持着,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请过一天假。
就是在父亲去世的前一天上午,他还在忍着剧痛坚持工作,那天中午妈妈几乎是哭着求父亲去医院,父亲才答应的,下午三点的时候,我还在单位上班儿,父亲给我打电话说他要手术,叫我去医院,还特意叮嘱我请假的时候不要将他生病的事告诉我单位的领导,到了医院见到爸爸妈妈我很高兴,我想,手术了,爸爸很快就会好了,就不用再忍受疼痛的折磨了。那天父亲还坚持着自己走进了手术室,手术当天晚上怀着九个月身孕的妹妹从家里带来了父亲住院要用的东西。就是在父亲去世的当天早晨,父亲仍笑着对母亲说:“会好的,我还答应你,等我退休了好好陪你,陪你去哈尔滨以外的大城市旅游。”,我一直在想,生活实在太残酷了,为什么过早地就让我失去了父亲,为什么就差24天,没能让父亲看一眼就要出生的外孙女,为什么不让操劳了一生的父亲好好安享晚年呢?我常常在想,如果父亲的工作不是那么忙,担子不是那么重,是不是他就能有时间及时的去看看病,是不是就会有不同的结局?印象中的父亲是没有周末休息日的,人们都说公务员多好啊,每天正点上班正点下班,一周双休,可是我的父亲总是忙碌着、辛苦着,我经常问父亲,为什么你这么忙啊?父亲说:“既然在领导位置,就应该多干点实事,多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以前在乡镇工作的时候,父亲曾对我说过:“做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对于每一个来找他解决问题的农民,父亲都把他当成家人,从他们的角度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遇到父亲以前的同事、朋友,大家都说父亲是一个难得一遇的好人,可惜我都没有来得及告诉父亲,做你的女儿,我很骄傲!
料理完父亲的后事,妈妈含着泪告诉我,其实她一直很理解父亲,她知道父亲不是不爱家人,妈妈说:你爸顾了大家顾不上小家,他把对家人、对亲人的爱都装在心里,我能感受得到。于是,我开始关注报纸、电视和网络上所有关于爸爸的报道,因为我想知道,在我眼中是一个“工作狂”的爸爸,在别人眼里是个什么样的人。关于爸爸的报道很多,看完之后我才明白,以前我只知道他忙,现在才知道,他忙得是多么有意义!爸爸就是在为事业、为父老乡亲忙碌中,让他的生命在延续。爸爸的生命虽然短暂,但每一天都是那么精彩。
我的爸爸去世了,从家里到我的心里,都是空荡荡的,妈妈在卧室一角的书桌上摆放着爸爸的遗像,遗像前,左侧是一枚国徽,右侧是一对瓷质人偶,两个慈祥的老人喜笑颜开地手牵着手,妈妈边擦拭边流泪和我说:“这就是我和你爸爸。” 在父亲陪伴着我的27年中,他是严父、是良师、是益友,对我和妹妹的成长影响最大。我们的血液中流淌着他的血液,我们的思想中闪动着他的教诲,父亲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我所喜欢的人大约是这样: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爸爸,请您放心,我和妹妹会铭记您,继承您、发扬您,做您喜欢的人!泪眼婆娑,就如奔泻的河水,在倾诉您高尚的品德,瑞雪纷飞,就如苍天的挽歌,在诉说着悲痛与苍凉。我亲爱的爸爸,拥有您,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亲爱的爸爸,失去您,我无法再得到您的关爱和慈祥。
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您,我和妹妹一定会以您为榜样,做一个为家乡立业、为人民尽责的人,我们一定会用青春践行我们对父亲的诺言,用行动完成父亲未完成的梦想。谢谢大家!
第五篇:关于沦黄河的诗歌与资料
关于沦黄河的诗歌与资料
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几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李颀【百花原(一作王昌龄《出塞行》)】百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已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王昌龄【送裴图南】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漫道闺中飞破镜,犹看陌上别行人。
王昌龄【旅望(一作出塞行)】白花原头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
常建【塞下曲四首】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李白【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月蚀西方破敌时,及瓜归日未应迟。斩胡血变黄河水,枭首当悬白鹊旗。
高適【九曲词三首】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
杜甫【黄河二首】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杜甫【喜闻盗贼蕃寇总退口号五首】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北极转愁龙虎气,西戎休纵犬羊群。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
柳中庸【河阳桥送别】黄河流出有浮桥,晋国归人此路遥。若傍阑干千里望,北风驱马雨萧萧。
柳中庸【征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李益【塞下曲】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李益【塞下曲】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黄河的资料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1万多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由于黄河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平原地区后迅速沉积,主流在漫流区游荡,人们开始筑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断淤积抬高,成为高出两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条件下就决溢泛滥,改走新道。黄河下游河道迁徙变化的剧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根据有文字记载,黄河曾经多次改道。河道变迁的范围,西起郑州附近,北抵天津,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间,黄河的迁徙大都在现行河道以北地区,侵袭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间,黄河改道摆动都在现行河道以南地区,侵袭淮河水系,流入黄海。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考东坝头决口后,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由于黄河下游河道不断变迁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变动影响,黄河下游地区的河道长度及流域面积也在不断变化,这是黄河不同于其他河流的突出特点之
一。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黄土高原和黄河冲积平原,土质疏松,易于垦殖,适于原始农牧业的发展。黄土的特性,利于先民们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育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早在110万年前,“蓝田人”就在黄河流域生活。还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内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遗址遍布大河上下。这些古文化遗迹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是由远至近延续发展的,系统地展现了中国远古文明的发展过程。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
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