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

时间:2019-05-14 08:04: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

第一篇: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

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韩淑娟 新闻传播学院 11级新闻学

摘要:公共事务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所体现出的公共性特征使它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这种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把大众传媒建构成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是充分发挥我国大众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的有效途径。Abstract: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 for the purpose of safeguarding the public interest,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ociety.In modern society, public characteristic reflects features of mass media itself makes it and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this associ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otive media factors can influence the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activities.The mass media construct the social field “public space”,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the mass media in China in the management of public affairs.关键词:大众传媒 公共事务管理 作用

大众传媒与公共事务的管理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的契合之处以及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现象,是两者发生内在联系的关节点,而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正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在政治方面,在当代西方,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媒体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极端形态正在形成——政治媒体化现象。[1]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媒体脱离了经济上对政府的依附,其自主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扩张,通过参与报道政治事件,主导其发生、发展和结局,并通过媒体议程设置引导政府关注等等。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与公共事务管理的内在联系,不仅是传媒因素能够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根本动因,也决定和影响着传媒在公共事务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预警作用

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而言,大众传媒的预警作用通常体现在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特别是对涉及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突发情况,作出快速反应和及时报道,以引起公众的警惕或帮助人们了解突发事件和真实情况,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公开,是任何负有社会责任的大众传媒所应该葆有的信仰与原则,及时、真实和公开地报道新闻,可以成为社会抵御突发性社会恐慌的预前反应,并且,从效率的角度看,这样的预前反应是成本最小的控制措施。正如一位学者所言:如果一个社会的真实情况,尤其是关涉公众利益,特别是公众的切身利益的负面真实情况被隐瞒住,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很危险,整个国家就仿佛被放在火山口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避免天灾人祸,但是却有可能依靠媒体迅捷的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预警作用减少灾难带来的损失。

向社会提供真实可靠的公共信息是政府和媒体共同的社会责任。为此,政府在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尊重公民的知情权,增加公共信息传播的透明度,畅通信息传播渠道;另一方面,应充分认识大众传媒在危机管理中的预警作用,及时发现危机存在的前兆,及早采取预前措施,尽量把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议程设置作用

议程设置理论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新闻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新闻传媒选择或突出报道的某些内容会受到受众特别的关注。这一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可以“重构环境”的机构,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报道方式,从现实环境中选择出它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方面进行加工整理,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为什么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甚至“部分媒体对官方采取的各种政策基本上是无保留的全盘接受”(2)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公众舆论和广告领域的著名人士利奥·博加特说,一向是作为开展争鸣和发表不同意见的论坛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已经在竞争中逐渐丧失了锐气,并且全面地退到了安全的中间地带,执意走向娱乐领域,而不是启蒙,避免正视美国和全世界面临的紧迫的、也许是压倒一切的问题”(3)。这句话给了今天美国媒体发展趋向一个具体而又准确的概括。麦克切斯尼认为媒体已经成为“一股明显的反民主的力量”,而且“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美国,它甚至蔓延到全世界”(4)对此,我们却要提起精神警惕这样的事情发生。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这正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作用对公共事务管理活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

大众传媒不断地向人们提供关于社会上的各种事件的讯息。比如党和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公共事业、经济状况等方面的消息。保障了公民了解政府和行政机关的各种公共信息的权利,促进了政治民主进程的发展。不仅如此,大众传媒的传播和报道使政治行为公开化,透明化,有利于建设政治文明。

每年两会期间王小丫主持的《小丫跑两会》从农村税费改革,到社保体系建设,从解决看病贵、上学难到改善生态环境,从保护农民工权益到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城市空巢老人,让我们亲眼目睹了代表委员们一份份提案议案,党和政府的一份份利国、利民政策的出台。以大众传媒的力量推进民主政治的进程。

大众传媒是组织社会大众强有力的工具。在我们国家,作为各级党的组织直接管理的报纸、电台、电视台,是党的舆论工具,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各级党委、政府平时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这些媒介,传达上级的方针政策,宣传中心工作,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有句话叫“舆论先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要通过我们的媒介的宣传达到团结、稳定、鼓劲的作用,达到动员和组织社会大众力量的作用,达到指导工作、推动工作的作用。媒介为什么能有这样的作用,主要是大众传媒在形成信息环境,形成舆论氛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

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力。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有效沟通作用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正如约翰·基恩所说:“在大规模的社会中,不能忽视沟通领域的代表制。因为有些人肯定要代表另一些人进行沟通,即使只有一次。”(5)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媒体沟通的目的应该是赋予大多数公民权力,让他们既不受制于非民主国家,也不受制于非民主国家的市场力量。媒体应该为所有公民享用,而不是为政治统治者或商人谋取个人所得或利润。”(6)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结语

作为公众的“无冕之王”,老百姓眼中的“第四种权力”。大众传媒工作者要积极承担使命,积极影响社会舆论导向。新闻传播者要用社会责任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确保新闻传播工作对社会承担责任的落实,只有这样,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传播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人民的欢迎和观众的喜爱,也可以说出老百姓的疾苦,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继而推动我们的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以及它作为社会公器所具有的公共性特征和公共品格,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充分发挥它在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1] 唐海江、吴高福:《西方政治媒体化评析》,载《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第17页。

[2] 明安香:《美国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角色转变》,载《国际新闻界》,2005第4期,第17页。

[3] 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新华出版社,2001年,第677页。

[4] 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5] 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邰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6] 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邰继红、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4页。

第二篇: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关系

一、大众传媒与公共制度基本理论

(一)大众传媒的含义与社会功能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大众媒体是传播者与受众实现沟通和交流的中介纽带。现在,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

大众传媒具有以下的社会功能:

1、获取与传递信息。大众传媒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映,让人们获得充分客观的信息。

2、文化传承功能。大众传媒能起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作用,能够教育社会民众传播文化知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形成向上的价值观念。

3、舆论监督功能。能够通过社会舆论的力量来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实施过程以及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能促进社会机制的运行。

4、娱乐休闲功能。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多种多样,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能够让阅读者暂时摆脱烦恼,起到了休闲娱乐的作用。

(二)公共政策的含义

公共政策是20世纪中叶之后由西方国家首先提出的概念,是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

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其本质体现了政府对全社会公共利益所作的权威性分配,目标是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其涵义,公共政策的本质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是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政策集中反映或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愿望,是执政党、国家或政府进行政治控制或阶级统治的工具或手段。

(2)是公共管理的手段,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3)是利益关系的调节器。公共政策作为分配或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工具或手段,是各种利益的调节器。

二、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当前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大众传媒呈现了许多崭新的特征,比如,传播方式和渠道更加多样化,传播速度更加快捷,传播受众范围更加广泛,社会影响力更加巨大等。在大力倡导社会民主的现代社会,公民文化素质已经得到质的飞跃,使得面向社会公众的大众传媒成为参与政治推进过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中心角色之一,并产生了公共政策运作、制定和传播的影响力。然而这种影响是两面的,它既给社会生活、公共决策带来积极的引导和监督,又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消极的不良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大众传媒能及时敏锐的发现有新闻价值的“问题”并有效的

将之转化为政府政策问题

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被政府主动注意到并及时转化为政府动用公共资源加以解决的政策问题。发现问题是政策活动的的起点,大众媒体对现实世界有选择的报道有助于公共政策的问题的提出。无论是对于民众还是政府而言,大众传媒提供的真实客观的信息很可能是在其他渠道获取不了的,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大众传媒在推动公共政策的改革和完善中,甚至能够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2、大众传媒能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条件

传统的公共决策一般会面临三个困境:信息不完全,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现时的模糊性。大众传媒对公共决策的深度介入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不确定性。大众传媒是公众与公共决策系统沟通的桥梁,它能反映基层老百姓的共同诉求,并能将公众普遍关注的政策问题直接上达。大众传媒传递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既有助于公众切实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中来,也能使政府更好的了解公众的诉求,作出更加顺应民心的决策。

3、大众传媒能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客观的监督和评价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整个政策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检查和落实政策的关键,是将政策转化为现实的唯一途径。公共政策的执行全过程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进入媒介视线,媒体能够协助政府及时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成公共政策的“阳光”执行。另一方面,公众通过大众传媒看到公共政策的有效实施,也能逐渐建立起

对政府的信任。

(二)消极影响

决策公正是行政合法性的生命,决策者的独立程度决定着决策者与法律的接近程度,决策的反馈和评估都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而媒体采访报道需要相对公开的条件,发表的简介会形成公开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对事实的判断。媒体的任何不适当的介入,任何有倾向性的报道评论,都有可能给决策者、给受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影响正常的公共政策过程的进行。

由于新闻传媒产业的市场化、商业化趋势加重,越来越多的媒体把制造虚假信息作为增强自身竞争力和获利的筹码,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有的报道更是“指鹿为马”、“以偏概全”,只为追求信息的“爆点”,而不注重把真实的情况客观地反映给公众,这使公众对事物的认知和判断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客观报道是行政独立和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基本的平衡点。

三、公共政策对大众传媒的影响

传媒作为一种资源,国家可以利用它的多种功能为之服务。在信息时代,“谁掌握着社会通讯的使用、保持和传递的方法,谁就掌握着控制社会的权力,社会的稳定取决于通讯渠道的完整和完善”,这正是世界各国普遍重视传媒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所有的控制手段中,政策控制是十分重要的一种形式,尤其是在新闻法尚未出台或新闻法规尚未完善的国家和地区,新闻政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在我国,新闻立法和政府控制也是对大众传媒的发展影响最大的

因素之一。

从宏观政策研究角度讲,新闻政策是政党和政府治党治国的一系列规则方略在新闻传媒领域的体现,是宏观传播政策的“子政策”。作为政党、政府对所属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态度和策略、管理和调控新闻椽笔领域的重要手段,新闻政策具体体现在有关新闻报道、新闻传播、新闻媒介管理与经营活动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规范中来。

然而中国目前缺少新闻传媒方面完善的立法,缺少了对传媒活动的约束和规范,这会造成传媒领域的混乱无序。部分企图牟利者会因为缺法律约束而肆无忌惮,捏造虚假信息、进行恶性竞争等侵害公众权益、扰乱传媒界秩序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大众传媒的发展。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缺少在内在机制上的宏观调控作用力,这使大众传媒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健全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这使得各个新闻单位构成的新闻网络存在不稳定性以及一定程度的无序性。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对我国传媒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传媒实现产业化运作后,资源消耗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得到补偿,传播内容和方式便受到广告活动的影响和制约。但是对广告的依赖强化了大众传媒对收视率的追求,同时也使广告投入及节目更趋都市化、功利化,不仅会致使公众无法判断报道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更不利于大众传媒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消除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之间不良影响的对策

对于中国目前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的发展现状而言,为使公共政策与大众传媒发展相适应,形成一种互补双赢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当

作出以下努力:

(一)大众传媒应当作出的努力

对于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的消极影响,只有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避免,才能使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与大众媒体的发展相适应。

首先,传媒工作者应当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以“法治”、“公平”、“正义”为标准,忠于职业操守,做一名有“良心”的媒体人。因此,既要强化媒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积极作用,更要强化媒体从业者的理论和法规学习,提高其思想修养和审美意识,抑制负面报道、低俗之作等与和谐社会极不协调的东西的出现。

其次,大众传媒既要考虑社会效益,还要讲究经济效益,这当中自然要有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需要平衡。尤其是当社会公共问题发生后,大众传媒本着对公众负责的舆论引导的态度,要着重考虑公众的反映和利益。与之相伴,大众传媒还要将这一问题置于党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大前提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为社会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和政府各项工作的协调开展作统筹考虑。

(二)公共政策应当作出的努力

我国政府在管理媒体方面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建立了中国的媒体法律体系,但中国媒体的法律建设还很难说是一个有机而同一的整体。许多法律、法规都存在相互冲突或不一致的地方,大众传媒的许多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受到质疑。因此,中国媒体要想在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更主动、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将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活动纳入法治的轨道。由于媒介不仅传播

信息,而且传播文化,引导舆论,因此有必要及早采取预防措施,完善法律制度,防止一切有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民族利益和人民生活的现象发生。

其次,积极的发挥公共政策对市场机制的宏观调节作用。市场机制的不成熟导致大众传媒的发展受阻,政府应当起到调节市场机制以便适应于大众传媒发展的作用。通过宏观调控的能力,适当的减少大众传媒的发展阻力。

此外,政府与大众传媒应共同努力建设和谐的传播环境。公共政策的制定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和环境,大众传媒也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推进其进程。公共政策离不开和谐舆论引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舆论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情绪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对于公共政策的整个过程至关重要。于此同时,社会对大众传媒要给予宽容和理解,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应该从多方面强化大众传媒的发展力。

六、总结

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公众的影响力将得到明显的提高,而大众传媒是沟通政府与公众的有效桥梁, 三者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营建是确保这一桥梁畅通无阻的有效保障。大众传媒既受到公共政策的规范约束,同时大众媒体的影响力又渗透到公共政策制定、决策和实施的全过程,影响的方式也悄然发生变化。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的这种良性关系的构建,必将大大

提高我国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和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极大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发展。

第三篇:公共政策学作业

中国房地产调控政策

为了抑制我国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国八条”和“国六条”,但正如大家知道的“国八条”基本是失败的,我国房地产价格只在短时间内减缓上涨步伐,但之后继续猛涨。而此时国家出台“国六条”的政策希望以此压制房地产的价格过快上涨。

“国六条”主要内容:

(一)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重点发展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各地都要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对新建住房结构提出具体比例要求。

(二)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严格执行住房开发、销售有关政策,完善住房转让环节税收政策,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引导和调节住房需求。科学确定房地产开发土地供应规模,加强土地使用监管,制止囤积土地行为。

(三)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

(四)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全过程监管,制止擅自变更项目、违规交易、囤积房源和哄抬房价行为。

(五)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六)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自“国六条”发布后,各地都加紧“国六条”的实施。首先,上海、北京等大中型城市都出台了具有各自城市特点的政策,例如:每一户人家只能买一套房子,并且提高了买房所需的付的首付比例,并且限制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土地,建设更多的经济适用房等等。并且政府加强了对下级政府实施“国六条”政策的监督和指导,各地都较好的实施了“国六条”的相关政策。由于“国六条”良好的实施状况,各地的房地产的价格出现放缓增长的步伐,并且在一段时间内房地产价格出现小幅下降,虽然下降幅度不大并且随后又出现缓慢上涨现象,但上涨脚步放慢。并且以前出现的大型房地产开发商拍下地块拖延开工的现象赚取土地溢价的现象得以遏制,而且各地炒房人都由于政策的限制而无法大量买房进行买卖房产的交易从而使房产价格上涨幅度得到一定的压制。从而可以看出“国六条”的实施获得一定的成功,但这只是短期的成果长期的成果的继续关注。但“国六条”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例如:由于政策的实施,许多本来准备买个人首套住房的人士放弃马上购买转而称观望的态度使得房屋空置率大大的增加从而增长了土地闲置的概率;并且各地的政策实施的快慢程度不一样,导致某些地方房地产价格下降,而有些地方由于政策实施的滞后导致房价在短时间内过快增长使得某些地方的群众更买不起房。

总之,“国六条”的整体效果是不错的,少数地方值得改进,并且应该加强政策的实施力度及速度,并且“国六条”的长远效果还值得继续观望和关注。

第四篇:公共政策作业1

例子:

从2011年1月1日起,《苏州市户籍居民城乡一体化户口迁移管理规定》正式实施,新规定对苏州市城乡户籍居民户口迁移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放宽。其中,有苏州户口、有住房,就可在大市范围自由迁移;落户苏州,不再受购房年限、工作地域、参保关系等限制。该规定适用地域范围为苏州市区、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市、昆山市、吴江市,主要针对苏州市大市范围内即苏州市区和五县市的户籍居民的户口迁移,也就是现已具有苏州户口的城乡居民。

据苏州公安户政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2011年1月1日起实施的调整和放宽苏州市城乡户籍居民迁移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全市范围内实行城乡统一的以拥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条件,办理户口迁移的户籍登记管理制度。统一了苏州市区和五县市城乡居民户口迁移准入政策,取消了以往户籍居民户口迁移所需要的房屋产权证年限、工作地域、参保关系等限制。其次,对农村居民户口迁移进行放宽,明确只要在城镇就业并在城镇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农户、动迁安置在城镇和开发区的农户、实行“三置换”进城进镇的农户,以及城中村和失地的农户、符合城乡一体化规范要求的新型新农村建设的农户、其他具有进城进镇愿望的农户等六种情形的农村居民都可迁移户口。另外,新规定开始实施后,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实施网上户口迁移一地办理制,实行一站式服务,户籍居民迁移户口不再需要往返奔波于两地行政服务中心和派出所之间,只需在户口迁入地公安机关办理,户口审批办理时间将从以前的20个工作日缩减为3个工作日;今后全市范围内跨市户口迁移,不再使用《户口迁移证》、《准予迁入证明》,进一步简化手续,方便市民。

二. 个人讨论提纲

结合上诉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政策的基本措施——调整和放宽苏州市城乡户籍居民户口的迁移政策

2.政策的对象——苏州市城乡居民

3.使用的阶段——2011年1月1日起

三. 小组讨论提纲

1.必要说明——新规定对苏州市城乡户籍居民户口迁移政策进行了调整和放宽,同时进一步简华手续,方便了市民。

2.基本措施——主要针对苏州市大市范围内即苏州市区和五县市的户籍居民的户口迁移

3.对应的阶段——2011年1月1日起

4.性质的介定——苏州市城乡居民

5.各种条件的要求——新规定开始实施后,在苏州全市范围内,实施网上户口迁移一地办理制,实行一站式服务。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是契合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这也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一、发现公共政策问题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 1 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 2 力。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 3 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4 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5 充分发挥它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下载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期末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事例选择: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精选合集)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齐市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4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左右)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

    大众传媒与文化

    1. 哪些因素促成了大众化报纸的兴起 2. 大众化报纸的影响 3. 如何科学看待中国新闻传播史学源流及后继发展 4.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在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在大众传媒领域,受众的心理成为大众传媒关注的根源所在。受众,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受者的总称。他们能够决定传播内容,一个传播媒介甚至是传播者本身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从主题来看,本文将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大众传媒,二是公共政策参与。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传播......

    幼儿教育与公共政策

    幼儿教育与公共政策近年来,随着适龄入园儿童数量的迅速上升和人民群众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家长从学前教育开始就追求“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学前教育也像“小......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一、课程考核的有关说明 本课程的考核对象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考核教材使用陈庆云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政策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