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时间:2019-05-14 08:0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第一篇: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

从主题来看,本文将主要涉及两个重要概念:一是大众传媒,二是公共政策参与。

大众传媒(Mass media)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它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关于“大众传媒”概念的来源,研究者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i·马歇尔于1939年8月16日致坎布里奇大学的I"A·理查兹的信中首次提出的,他在信中说:“在最近两年中,越来越清楚的是,我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这样一个领域之中:它缺乏一个合适的名称,所以我最终不得不把它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术语在这里第一次被使用。随后,“传播”和“大众传媒”的术语迅速被新文学和大众传播的相关领域中的学者推广为普通用法,这一过程是以W·施拉姆为领导的。

大众传媒一词具有多义性,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例如我们可以说语言、文字是传播媒介,可以说电话、电脑、报纸、书籍、电视等是传播媒介;同样,我们也可以说报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是传播媒介。概括起来说,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第一,它指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这两种含义指示的对象和领域是不同的,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媒介,都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要素。本文当中所谓的大众传媒,将主要采用第一种含义,将其理解为“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的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可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的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近年来,新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其给社会带来的冲击成了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介”永远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每一种媒介在它诞生和普及的初期都曾对社会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在本文当中,我们所谈论的新媒介主要指伴随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传播媒介,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作为信息高速公路之雏形的互联网络以及手机电视等等。

关于公共政策参与,就是指公民通过各种制度化及非制度化的途径,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实施过程),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特定团体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其中,公共政策参与主体是公民,可以是公民个人,或公民组成的社会组织,但不包括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其参与行为具有非法定职业性,参与重心在于影响从输入到输出的整个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以促成特定利益的实现。值得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政府”是广义的政府概念,就本文而言,中国共产党组织也应该包括在内。原因很简单,在当代中国,各级共产党组织实际上构成各级政府机构的核心,不涉及中国共产党组织来研究我国政策行为是不切实际的。

本文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对大众传媒的新发展进行深入分析,尤其是大众传媒所体现出来的新特点,文中围绕新媒介的出现和新媒介与传统大众传媒的融合;通过与大众传媒的传统认识对比,重新定义对大众传媒的认识,本章为便于后文的分析,还按照政策过程的一般理论框架,将大众传媒在公共政策参与的议程创建、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以及政策监督三个环节影响作了一般性分析。第二章主要围绕大众传媒的新发展给公共政策参与所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效应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公共政策参与的主体、途径、主要方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二者的互动变化过程,为突出新发展的关键意义,文章在分析中主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大众传媒新旧变化和前后影响进行逐一对照分析。第三章主要是针对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结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总结提出了化解这些负面影响的策略和措施。

第二篇: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在维护公众利益、推动社会发展这一价值取向上是契合的,大众传媒的传播活动与公共政策制定部门的管理活动在信息传播机制、社会整合机制方面存在的互补,这也正是大众传媒能够对公共政策制定产生影响的根本原因。

一、发现公共政策问题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但某些潜在问题突然显性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并进而直逼决策层;相反,另一些问题却始终寂寞无声,最后不了了之。对比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大众传媒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不理想的、不规范的、不能令人满意的社会现实状态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要成为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对象,还必须经过一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过程。这就是社会问题→公共社会问题→公共政策问题。社会问题转化为公共社会问题的标志是出现公意性诉求。而当公共权力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性诉求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时,公共问题就会变成公共政策问题。而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对推动这个认识上的逻辑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

一方面,由于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本身,最大范围地接触社会公众,所以对于社会中出现的社 1 会问题,尤其是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首先作出强烈反应的是大众传媒。另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信息传递的公开性、直接性、迅速性,它能快速把少数人发现和提出的社会问题及对政策的期望在社会上广为传播,它对社会问题或某一突发事件大规模地连续性地加以报道,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媒不仅对事件本身进行客观报道,而且会加以评论,以引导公众对事件性质的认知程度,引发公众对社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不断提高公众对政策问题的认知度,这就使媒介议程转化成了公众议程。而公众议程大多是涉及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因而会呈现社会舆论的“焦点效应”。而“焦点效应”又往往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就会促使政府接受来自公众的愿望和要求,进而对公共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舆论监督作用

我国党报有自己的舆论监督传统,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改革开放后,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受众的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为适应这一新情况,我国新闻传媒开始就改革开放中的许多重大政策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了参照,也提高了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同时,受众对社会领域中不良现象的批评也常常见诸媒介。由于媒介对社会信息具有放大的功能,加之媒介在我国具有其他社会机构所不具备的社会公信力,受众意见一旦被媒介刊播,在某种程度上就有了类似舆论的影响 2 力。

互联网的出现大大降低了新闻传播的成本,改变了原有的媒介生态环境和传播格局,促进信息更快、更广、更全面地传播。虽然它自身的发展和它与传统媒介的整合仍处在发展变化中,但传统媒介已由开始的如临大敌到目前的和平共处、相互渗透。网络使新闻传播更具活力和张力,也使新闻传播具有了交互性,使受众拥有了发言权和参与感,双向互动促进了广开言路,益于政府决策和对舆情的掌握,及时通过灵活的政策与技巧调控舆论。它推动我国新闻政策走向宽松,让更多的普通人拥有了表达思想与意见的渠道。

近年来,网络传播大大促进了媒介间的协作,媒介之间的融合、交叉拥有正在成为中国新闻业新一轮改革的亮点,政策性的扶持已经有所表现。因为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党和政府以及传统媒介都不能无视民意的存在,尽管有时网络受众的意见会千差万别,但正是这种意见市场的存在,一些观点在相互碰撞中进行着“自我修正”,促使人们对问题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思考。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政府已经从权威行政转向服务行政,需要大众传媒发挥其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有效沟通功能,通过双向对称传播,使民意得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提高政府服务的针对性。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传媒功能曾经较为单一,更多的是“唯上”,它多依附于政府组织,以政府权威的意志为导向来整合社会,而大众话语往往是虚拟的、被悬置的。具体 3 地说,由于我们单纯强调大众传媒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导致了传媒的泛政治化,舆论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其社会沟通功能被抽除。我们知道,沟通本应是一种真诚的对话,一种情感的交流,一种信息的互换,它需要双方彼此平等、相互宽容,这样才能消除误解,达成共识。

而大众传媒在公共空间层面上可改变过去那种状况,对各方意见都给予相应的关注,并使在交往主体之间所展开的平等交流、对话、求同、合作是出于本能、发自内心的活动。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而且能够使各种潜在的社会摩擦与冲突的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和积累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群众集体上访冲击政府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没能得到充分的机会和以有效的方式公开表达意见。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则有利于群众意见的公开表达,此外也可为政府工作的不断改进提供相应的服务。

三、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

我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的决策过程离不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后,将一改“拍脑袋决策”为注重通过听政、议政、民意调查、专家咨询、民众参与等行政参与新方式广泛吸纳民意,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多个决策方案,供决策者抉择,以减少决策失误,4 提高决策质量和决策水平。

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的参与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决策形成之前,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可以将不同文化背景、人生抱负、思想性格和能力素质的人聚集在一起,通过公开、公正的讨论,使人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为政府决策提供资讯和参考,推动政府形成新的决策。二是在决策制定过程中,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可为社会讨论决策提供一个广阔的社会网络平台,在这里,个人、社会组织和团体就政府的决策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交换意见,并提出各自的政见,供决策者决策时参考。大众传媒通过展开讨论,充分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意见,集思广益,可以启发和促使决策者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使决策更加合乎人民的意愿和利益。此外,大众传媒还可对决策产生的过程予以监督。三是在决策的执行过程中,大众传媒可通过对决策的解读,深化公众的理解,提高其参与政策讨论的意愿和能力,同时通过公众群体的反映使错误的决策得以取消,使不完善的决策得以完善。总之,大众传媒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动政府改革的强大动力源。

以人为本,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任一国家、任一时代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旨。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作为社会信息的枢纽和促进社会整合的重要工具,是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现代化和国家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大众传媒自身的功能特点,决定了传媒因素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党和政府作为公共权力部门,应懂得善用传媒的力量,5 充分发挥它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作用。大众传媒作为社会领域的“公共空间”,将更完整地发挥其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推进国家民主进程和政治文明的建设。

第三篇: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美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及对政治的影响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及近来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它们的成长与发展对美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大影响。

美国建国前,北美殖民地报业的特点是报纸数量有限,质量不高。但就是这样,当时的《波士顿公报》、《纽约新闻报》等上刊登的关于反对印花税法、汤森法案内容及报纸对“莱克星顿枪声”的报道、潘恩《常识》的宣传,都起到了革命动员作用。建国后美国报纸数量增多,至1830年美国已有1200余家。由于发行量不大,报纸生存依赖政党或政府,报纸内容也多为政党各派观点。

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期,美国报业进入“大众化报纸和发展的时期。”报纸内容丰富,读者增加,公共性、政治性报道的传播范围也随之扩大。《纽约论坛报》曾被称为“这个国家传播建设性民主思想和实验的第一的且唯一的工具。120世纪以来,报纸在政治生活中更是不可或缺。”○杂志缺乏报纸的及时性,但容量大,保存时间长。早期美国杂志价格昂贵,是显贵阶层的消费品,主要刊登小说、学术论文、政治和社会评论。一直到19世纪30年代后,美国杂志才逐渐兴起,销售量逐步扩大,有的刊物发行量已达到20万份。20世纪初美国杂志上的“揭丑时代”到来,这是美国杂志史上大规模、深度参与社会的辉煌时期。《大西洋月刊》、《哈波斯氏》、《麦克卢尔杂志》、《舞台》等杂志纷纷发表文章评论公共政策,反对托拉斯,抨击政府腐败现象。二战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普及,杂志辉煌不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广播事业兴旺和电视业崛起,深刻影响到美国的总统选举。从此总统竞选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如何利用大众传媒为其争取选民已成为总统竞选班子首要考虑的问题。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进行“炉边谈话”便是无线广播在政治参与方面的成功范例。上世纪50年代电视业开始兴旺发达,至50年代结束时,电视进入86%的家庭。电视的出现使政治生活具有了形象化特征。政治事件的视觉化图解强化了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渲染效果。在电子媒介家庭中电影、录音带在政治生活中也十分重要。如在水门事件中就是一些小小的录音带让尼克松下了台。近来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更是近乎根本性地影响着政治,1998年克林顿性丑闻一夜间传遍世界便是一个有力例证,网络政治的时代就要 到来。到了2000年小布什竞选总统的时候,互联网已俨然以“新媒体”的角色风行世界。小布什在1999年3月建立了自己的竞选网站,并最终帮助他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总的来说,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诠释外交政策,大众传媒通过向公众传递全球信息,编制新闻程序,从而影响外交政策日程的确定。美国有一位学者曾说:“在华盛顿,真正为外交政策制

2一位议员的助手定日程的,不是在白宫,而是在编辑室和记者的屋子里面”。○说:“国会首先研究的问题有90%是来自《纽约时报》和《华盛顿时报》的头版。3就历史与现实看,大众传媒与美国政府的互动中,呈合作与对立共存态势。”○合作表现为传媒始终将政府视为重要的消息来源。据统计,美国主要传媒所发国内新闻的70---80%是关于各级政府官员的消息。在涉及国家利益上的外事新闻与战争报道中,传媒则与政府基本保持一致。同时大众传媒还对政府官员腐化、决策错误、渎职行为进行揭露与批评。“水门事件”中新闻监督作用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制造政治人物,随着本世纪50年代“电视时代” 的到来,大众传媒制造政治人物的作用日益凸现。政治人物不一定是充任某种政治官职或竞选某个政治职位的人物,而是在一些事件或政治运动中头角峥嵘的人物。他们或因大众传媒的追踪报道而成为某次运动的代表;或因某次丑闻而名噪一时。前者如马丁·路德·金,4与此相关的是在总统竞选中,后者如尼克松总统。○我们看“电视政治”的巨大威力,它可以使一个竞选者成为白宫的未来主人,也可以让一个人永远徘徊在白宫门口。可资援鉴的是肯尼迪和尼克松竞选总统时的辩论。肯尼迪新鲜、生气勃勃的面孔最终战胜尼克松胡子邋遢、倍显憔悴的容颜。一般认为他们间的辩论开创了“美国电视政治新纪元。”

大众传媒对美国政治生活的影响并不止这两点,它对社会舆论的控制与引导对政治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另外大众传媒对美国大众政治文化的形成更是贡献有加。大众传媒通过自己的方式将自身崇奉的价值观念传播给公众,帮助他们树立基本价值体系;通过对政治事件的报道使公众认识政府运作方式,确立民主观念。

美国大众传媒对政治的影响巨大,是因为传媒有着丰厚的“自由支撑”的背 2 景。然而这一“自由”,也受到诸多限制,表现为行业上的及美国政府方面的制约条款。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体现是由于诸多限制,传媒报道的客观性受到严重侵蚀,这也是传媒在美国政治现代化演进中的功能限度的反映。参考文献:

1埃默温· 埃默里,○《美国新闻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2。2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3J·赫位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陕西;华夏出版社,1989。○4本·巴格迪坎 ,《传播媒介的垄断》【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第四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

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及分层设计研究

摩登学区研究员 张 杰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市场经济的继续深化,青年学生已经很难“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社会实践,成为广大中学生的成长必修课程。但对于中学生而言,选择参加何种实践活动更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本文着力于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层设计研究,力求为各初高中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中学生 社会实践 分层设计

当今的社会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世界政治格局不断调整、经济形势不断演变、文化文明不断渗透和更新,就连学生坐在教室里也经历着西方教育模式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大融合。此外,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备受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高分”的获得源于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教育,而“低能”则源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欠缺。教育部于2011年5月下发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探索建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机制。《通知》强调:“我国教育事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了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教育中还存在着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实践的情况,存在着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与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还没有衔接起来的障碍”。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随着中学生个人成长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号召和支持下,广大中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纷纷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一、社会实践对中学生成长的意义

成长,对于中学生而言具有深刻的内涵,除了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成长、心智的成熟,还在于其社会化的实现,而社会化以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

(一)实践活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现实土壤。自上世纪提出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中小学校更加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引导工作,并开始适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发展个性和特长,然而这样的引导缺乏相应的载体,学生的素质成长与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了,但缺乏与社会的联系。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多元化需求为切入口,以中学生已有能力及可发展性能力为承载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不断夯实学生的基本学习、生活技能等“个人素质”,并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学生的各项能力发展,培养其“社会素质”,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实践活动为知识的检验提供现实落脚点。学生每天所接收到的学业知识和社会知识是巨大的,从家庭父母的教导到学校老师的教育,再到同伴的交流,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调整着自己的知识结构。然而这样的知识获得是一种“经验式传导”,而不是“操作性总结”,也就是知识的获得没有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活动为学生对知识进行论证提供了可能性,让知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不断调整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衔接关系,并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结构,为今后参与社会建设积累经验。

(三)在实践活动中把握社会发展、变迁的规律。教育不仅是要教会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是对已有社会文明的简单传承,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对“社会变化”的掌控能力,那就是要透过社会实践活动去体验社会的变迁,去探究社会发展的内部动力和外在牵引力,并以此来指导个人成长方向、完善个人能力结构,把自己培养为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四)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今社会,个体的生存生活环境都遵循着由母体到家庭,从家庭到学校(社区),再到社会的转变。无论从生物学角度还是社会学角度,融入社会都是个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实践活动是实现“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社会融入”强调个体的主体性和建设性,因此,缺乏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学生便无法真正参与到社会建设各项事业中,“社会融入”便无从谈起;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让个体有所担当,才能激发主体的参与热

情和责任感,才能赋予自己的学习行为以崇高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并为此不懈努力。

二、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与问题

(一)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组织和动员下,初高中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基本上形成了以“敬老、养老”“送知识进社区”“关注地球生态、关注周边环境”“帮扶1+1”等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种类,学生参与广度逐渐形成规模,“实践育人”初显成效。

(二)由于缺乏可借鉴性经验,当前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缺乏系统管理。这主要表现在没有对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设计,通过实践活动要调整学生哪些方面的不正确认知、要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等等问题被忽视了。缺乏对实践活动的系统管理和设计,最终导致活动的独立性和单一性,参与效度仅以“参与事实”或“参与现象”为依据,无法对实践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难以实现参加实践活动的真正目的。二是参与时间成本高。实践活动的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具有隐形的特点,学生健全的人格、客观的社会评价、完善的知识能力结构等等,都无法像学业成绩一样以直观的分数形式展现出来,这种模糊性直接导致时间成本的“可视回报率”低。另外,由于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处于探索阶段,在活动组织与开展上更注重提高学生的时间参与度,而忽视了活动质

量;当前中学生还没有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能安排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时间相对较少,等等,都是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时间成本高的原因。三是创造性价值不强。中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社会其他群体存在较多差异,主要在于参与活动的类型少、形式简单、程度浅,创造性价值不强。要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将学生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既让学生通过参加实践活动锻炼或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又彰显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层设计

鉴于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系统性不强、时间成本高等特点,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分层分类设计尤为重要。根据中学生成长期望及学校、社会发展现状,主要对实践活动进行如下分类,以强化实践活动的教育、引导、服务等功能。

(一)鼓励中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强化学生会、学生社团的阵地作用,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学生当前的成长都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为准则,但单纯的学校教育由于功能定位等原因,在学生心理成长、人际交往、社会融入等方面只能起到简单的梳理和引导作用,无法起到具有建设性、实践性的培养作用。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为主体,让学生作为组织者、策划者、领导者参与到各项活动的各个环节工作当中去,繁荣并发展校园文化、引领校园时尚。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素质拓展活动和能力竞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突出篇二:浅析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浅析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

——中学生主体地位地发挥

德育不是一个被动的育人行为,而是学生个体自觉追求德育目标的过程。在社会实践中体现为,学生个体内在地把各种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作为自身的一种需要,并通过德育活动使这种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社会实践中德育的本体价值的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德育与个人成才是内在统一的,其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和发展人。

一、中学生主体地位及其特点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成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关键。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以学生为本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德育工作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德育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体验。告诉学生一个结论是容易的,但真正能够在一个人的头脑里扎下根并影响其一生的人生轨迹,必须通过自己努力探究并获得真实体验才有可能。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又在很大程度上教育了别人,相互影响提高,形成广泛的教育群体。因此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须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是社会实践活动能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制约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几方面因素

1、学生自身因素。学生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学生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甚至宁可整日去游戏厅打游戏,上网也不愿意去深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中,学生遇到的往往不是认知障碍,而是情绪障碍,甚至会出现认识接受而情绪上抵制的现象,这已成了制约德育的瓶颈”在这种状况下,学校德育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说教和灌输上,忽视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做法,很难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可尝试通过课题形式,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归因分析,不断寻求破解问题的方法,逐步加以控制”德育工作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境界,就要不段研究和创新德育工作”华中师大一附中的德育实践研究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巩固和调整,通过德育实践,反思总结,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相适应的德育实践计划”一手抓创新和发展,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提出新思路,与大专院校的德育研究机构或课题组进行联合,共同开展课题,让师生在课题研究中共同提高,推进德育实践的创新发展”。

2、学校因素。学校怕出问题,3、社会因素。当然这跟我们现实的教育状况也有很大的联系,一是怕出安全问题,没人愿意去承担这么大的社会风险。

三、如何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中学生主体作用

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其德育功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1、要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为了更好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首先要开展广泛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对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进一步明确活动的目的性。通过各种手段,如校报、校园广播、橱窗、海报、演讲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表扬优秀团队和个人,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让全校师生感受、分享他们的实践成果”。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

让学生明白,教育不仅是让人获取知识,教育的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发展。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体验创新,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实践中促进人的发展。认识自我,追求学生发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中,激发学生积极表现自我、批判自我、展示自我,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自由充分发展。在认识自我中,不断丰富自己”人”的内涵,完善自己的人格个性。都从社会实践当中获得了巨大的人生收益。正是社会实践四方的人生经历,磨炼了许多杰出人士的意志,开阔了他们的眼界,锻炼了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实际。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中学生正处在多思好问敢于尝试的年龄,他们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对众多的社会问题密切注,对最新的社会变化倍加留意,他们急切地想参与社会的意识正在逐渐增强。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清况反映出,中学生在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消费结构、扶贫帮困、党风廉政等社会热点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中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适时地抓住学生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然后通过一定形式组织他们到社会实践中,自己去观察社会、发现问题,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实践活动应贴近学生实际,要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活动需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切合中学生的成长特点,结合校情。社会实践活动有许多好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探访福利院,走进农村、工厂、部队等活动,一些活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是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学生群体差异,要不断赋予其新时代的特色”避免那种年年人不同、岁岁花相似的情况”使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更加务实,更加深入,更贴近学生”。

3、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我们也没有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认识到中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当中,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并且授以学生正确的方法来处理获得的信息,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不失时机地在调查方向把握、主题的确立、资料的积募祠泊分析、调查方法的运用等加以引导,使学生克服在选题方向上的盲目性,主题确立的偏差,资料运用的随意性和调查方法不恰当性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碰到了困难,教师就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学生,并在情感意志上鼓励学生;一旦学生的观点发生偏颇,教师也没有横加指责,而是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找到答案有些教师说:”看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被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巨大潜能迸发出来了。篇三: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cn 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喻娇

来源:《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5年第06期

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对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现象严重;实践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缺乏科学系统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研究结合实践,从提高参与者对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创新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完善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考核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以期能够更好地指导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

中学生 社会实践 问题 对策

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指中学生利用暑假,走出校园,在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获取并掌握新知识,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从而使其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一、中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

迫于学业考试的压力和越来越激烈的升学竞争,大部分中学生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对社会实践活动缺乏应有的热情。部分中学生甚至根本没有亲身参加过社会实践,只是拼凑一份实践报告,然后托关系找单位盖章,草草了事。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亲身参与了社会实践,但是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缺乏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认真地完成实践计划,在实践过程中经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为了实践而实践,没有更多的知识追求和价值追求,一旦遇到困难就叫苦连天,遇到问题就轻言放弃。2.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自从学校把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列入到对学生的考核内容,并赋予其一定学分以后,暑期社会实践已经成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从交上来的“答卷”看,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从活动的内容看,学生们所从事的活动中,大多是最不具知识和技术含量的一些服务性工作或体力劳动,如:发放宣传单、宣讲、生产劳动、卫生服务等很少有发挥空间的工作,因而实践的成效仅限于参与,没有能力的多重培养,更谈不上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从活动的形式看,中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无非是一些志愿者活动,如:走进社区、街道、农村去帮助弱势群体或者参加各种志愿者组织。如果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年复一年地开展下去,将会不断扼杀中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兴趣,也会使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再难以为继。

第五篇: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中国的电视、互联网、手机用户、网民数量已经是全球第一,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人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大众传媒了。

很显然,快速发展的大众传媒已经对未成年的青少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电视,电脑和手机。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它的危害要大于他的作用。在已经步入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上网”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而在庞大的网民群体中,青少年占了很大的比例,并且还在逐步增多,据调查,目前网民中18~35岁的青年占85.8%,18岁以下的占2.4%。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我们自己身边的例子就不胜枚举,玩游戏成瘾,网恋,交损友,被骗钱财,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具体一些列子我就不举了,想必大家对听到这种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了。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光靠哪一个方面就能解决的,需要学生自己,家长,学校,老师,社会一起的努力,一起给予正确的关注和引导。

下载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众传媒的融合发展对公共政策参与的影响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范文大全)

    论述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 “今天,由于大众媒介到处都有,人们除了工作和睡觉歪,用于大众媒介的时间超过其他任何活动。”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的论述言简意赅的揭示出大众......

    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5篇]

    大众传媒(互联网)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产生了非常巨大的影响。青少年正处在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

    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调查与研究学院:理学院 姓名:曾庆怡 学号:101414588 班级:1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 2班 内蒙古农业大学 摘要: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美国战争的影响 【摘要】:美国自从独立以来,发动了不少内外战争,而大众传媒在美国的战争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战前、战争过程中到战争结束,始终都有大众传媒的参与,......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出现,在它给人们提供更快速便捷的手段的同时,也给青少年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本文分析了大众媒体对青少年的八个消极影响,同时......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 1) 宋正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大众传媒对音乐传播的影响,总结音乐艺术传播的特性, 中国社会音乐商品化应遵循的原则及推动音乐事业发展的途径,研究如何正......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姓名:陆琴 班别:05-13 学号:82号 指导老师:唐翊宣 摘要: 社会环境中包含的种种因素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着飞速的变化,对幼儿教育领域的前进和更新......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 孙琳琳1 霍泓2 (1.沈阳大学 文化传媒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41 电话:***) [摘要]大学生宗教信仰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成因也是多方因素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