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共政策概论第三次作业要求
《公共政策概论》第三次作业要求和资料
一、根据上海电大网上课堂中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要点”,全面掌握教材第八章和第九 章内容。
二、在教材第八章和第九章内容中选择一个基本知识点(要自己熟悉的并且在理解上比较全 面和深刻的)。
三、对所选择的基本知识点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以形成完整的认识。
四、以所选择的基本知识点为观察角度,搜索与之有关联的实际事例或资料。(注意:基本知识点和实际事例一定要有明显的相关性并要说明实际事例或资料的确切来源。这一点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
五、运用所选择的基本知识点对实际事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可以是说明实际事例中隐含的基本知识点内容,也可以是用基本知识点说明实际事例中存在的问题等。)
六、在完成上述步骤的基础上,形成文字作业(1500字以上的小论文)。
七、文字作业(小论文)要有自拟的标题(表明文章的主题),内容结构上一般要包含四个部分:1.基本知识点阐述(控制在400字左右);2.实际事例或资料的简要描述(控制在400字左右);3.运用基本知识点(理论)对实际事例(实际)进行扼要分析和论述(控制在500字左右);
4.分析结论(说明小论文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控制在200字左右)。作业总体要求:体现专业特点、观点正确;资料可靠、来源确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表述流畅、语句通顺。
八、作业内容上传有两种方法。先打开中央电大考试平台上的形成性测评窗口,登录后点击本课程“任务列表”中第三次作业的“开始作业”。方法一:将作业内容复制后粘贴到提交作业的窗口内,点击“保存”然后再点击“交卷”,接着按提示逐步确认;方法二:将作业内容制成word文档并转换成压缩文件格式zip,点击“上传附件”下方的“上传”后“浏览”文档所在地址找到文件后再点击右面的“上传”,之后点击“保存”然后再点击“交卷”,接着按提示逐步确认。
九、提醒:上海电大网上课堂针对本次作业提供了5个事例和相关基本知识点提示,供同学们选用或示例参考。
十、一点说明:中央电大作业要求中提到的“使用Word修改功能”,上海电大鼓励使用(如对所选实际事例文字上的增删处理,或对作业初稿的修改等)但不作统一的强制性要求。
资料一:运用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所应遵循的综合性原则的基本原理分析下文。
建筑节能叫了20年 为啥雷声大雨点小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5年,建设部对17个省市抽样调查,结果发现,北方地区节能项目只有50%左右按照设计标准去做。尽管2005年10月建设部有关规定明确“建设单位未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委托设计,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然而,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项目因为没有达到节能标准受到处罚。其中的原因,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总结为:缺乏有效的行政监管体系。
在监管几近空白之外,激励政策的缺乏也使得建筑节能的推进步履维艰。中国房地产及
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开彦认为,当前的一个很大障碍,就是能源价格偏低,建筑使用者、开发商在做能源技术项目的时候得到的利益不多,动力不足。开发商坦言:“现在不缺法规,技术也不成问题,关键是没有激励政策。比如,银行贷款的规定里,就没提节能建筑一个字。”他们说:“地段好、容积率低、大采光等等,都能成为商家的卖点,但是寻遍房产广告,你发现有吆喝节能的吗?”(摘自《中国经济周刊》第41期作者牛建宏)
资料二:运用系统方法应用于公共政策分析时所应遵循的可行性原则的基本原理分析下文。
别让带薪年休假成了少数人的盛宴
《中国青年报》2007年11月7日刊登杨涛的文章说,国务院法制办11月5日公布了《职工带薪年休假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稿规定,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的职工在同一单位连续工作1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
这一草案明确规定了实行带薪年休假制度的单位范畴,但比“规定”更重要的是执行,如果规定得不到有效执行,它所赋予的权利就很容易沦为一种纸面上的权利。为此,人们不禁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可能只是少数人的盛宴。
与机关事业单位不同,一些企业主希望休假越少越好,以便多创造利润。有关调查显示,80%的企业存在加班现象;而许多农民工更是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文章提出,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应当让更多的人受益,应当成为全体劳动者的盛宴。
资料三:运用系统分析重视给定系统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的相关性原则分析下文。
解决民生问题应该双管齐下
《中国新闻周刊》第37期刊登评论说,近年来,中国社会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断裂状态。一方面经济在高速增长,甚至是超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却抱怨生活艰难:有病看不起,贫困者“小病拖,大病捱,到死还不能往医院抬”,上学贵、房子价格也快速上涨。
文章指出,今天最严重的民生问题,症结还是市场化不彻底。比如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实际上只有商业化,并无真正的市场化,结果是,原有国有企业或新进入的民营企业享有了谋取暴利的垄断地位。他们可以随意提高价格,而不用担心竞争对手来压价。
在这种环境下,政府出台的某些旨在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也很难真正奏效。这方面的典型是房地产领域。过去几年来,政府一直在进行宏观调控,但房屋价格并未像政府期望的那样趋于平稳,反而呈现出暴涨趋势。原因在于,地方政府对土地供应的垄断和房地产开发商对房屋供应的垄断,本身就支撑了房屋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而政府不恰当的调控措施反
而会强化这种预期。
因此,解决民生问题,政府改变原有的支出结构,增加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市场化改革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基础性工作。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
资料四:联系下文中的具体事例,论述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政策主体必须树立的人本观念。
人人皆学 时时能学 处处能学
上海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本市现已独立设置了87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学校;1589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126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400多所社区学校和老年学校。到2010年,将初步建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框架,构建一个既能提供学历教育,又能进行职业培训,还能开展休闲文化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
远程教育:让市民自主学习
延吉社区的张炜没想到退休了还能在家门口上大学。街道安装的远程教育卫星网接收器,建起的延吉社区远程教育中心站和在星光老年活动室开设的社区远程教育分站,满足了他的心愿。
建设中的本市终身教育远程教育信息平台,目前已经建成终身教育卫星网络平台1个市级中心站和19个区县分中心,215个街道(乡镇)也建立了卫星接收终端。已经有12大类2700多个小时的终身教育资源库,每天有8个小时教学直播节目,可将100多集优质教学视频资源传送到社区。
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由“中心—学院—学校”三级构架的市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由市级层面的市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中心,区县、行业层面的社区学院或行业学院,街道、乡镇和企业层面的社区学校和职工学校构成。在各教学辅导点设立集体学习终端,在家庭设立个人学习终端。
社区学校:让学习生活化
在社区学校,70%以上的学员是退休居民。为了让市民学习生活化,徐汇区在13个街镇的社区学校,101个社区学校分校,313个居委教学点,开设课程达265门。
静安寺街道的社区学校举办至今已有10年。参加学习的学员达2万人次,目前共有1600多名学员分别在46个兴趣学习班中“上课”。闸北区从2000年起,区财政每年专项拨款50万元,区教育局拨出20万元办公经费。2005年起,该区政府又将财政专项经费增至100万元。长宁区新泾镇今年还开发了“新市民教育工程”,面向本地农民、外来务工者、外籍人士以及在高新企业服务的“新居民”。
学习型组织:创造更多载体
本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25年经久不衰,直接参与者达300多万。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也在本市积极推进。市司法局全面推行学分制教育模式。干部参加机关集中学习,按出勤次数记录学分;参加干部在线学习,实行个人学习账户制度;参加市委党校等培训机构学习,按照“结业证”计算学分。当年学分情况,作为个人和处室的考核、考评依据。创建学习型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注重高级经营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集团培训中心编写各类培训教材近300份。目前已取得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证书的有5260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8%。
将市民学习内容与其就业需求相结合,去年本市在原有补贴培训政策基础上,探索建立
了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制。一年来共为36.3万市民建立了职业培训补贴个人账户,参加培训人数达34万多人。(资料来源: 2007年11月3日 解放日报)
资料五:联系下文内容,论述公共政策对发展知识经济的影响。
集聚创意设计、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大产业群
杨浦环同济合力打造知识经济圈
本报讯(记者 谈燕)从860米赤峰路一条街的设计,到拥有800多家设计类企业的产业带,到如今升级共建的“杨浦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从年产值原来的10亿元到去年的近30亿元,至2015年将实现300亿元„„杨浦区和同济大学通过“三区融合、联动发展”,在城市与大学、科技与产业跨越发展中实现综合效用最大化的共赢结果。通过与同济大学新一轮的合作,一个集创意设计、国际工程咨询、环保科技三个产业群于一体的知识经济圈将在杨浦区崛起。
同济大学有丰富的科教资源和知识外溢的需求,杨浦区则努力向知识创新区转型。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杨浦区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建设以自主创新为特色的科技园区,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营造良好周边环境加速科研成果孵化,使同济大学周边企业产生规模效应,带动了相关产业和服务性产业的发展,推动知识杨浦的繁荣发展。杨浦区科技园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在赤峰路一条街形成过程中,杨浦区给予很大支持,斥资800万元对赤峰路道路状况及周边环境进行总体提升。当赤峰路企业溢出并逐渐向国康路分流时,区里又投资500多万元维修国康路,并通过厂房置换、旧区改造等方式接纳日益增多的企业,确保了“赤峰路设计一条街”向“环同济设计产业带”推进。
与此同时,杨浦区不断提供“先一步”的政策,推出企业注册一条龙服务,设立企业孵化期,并对研发项目给予直接资助,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目前,杨浦环同济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高校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建设联动效应逐渐显现。在同济周边形成了以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上海邮电设计院为核心的设计产业集群;还培育了一批如同济科技、同济同捷、同杰良生物材料、大亚科技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长性良好的科技企业。
“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使杨浦区和同济大学取得了共赢。区委区政府决定,与同济大学共同出资成立专项发展研究基金,并委托专门机构对同济大学周边的产业发展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同时,进一步强化效率基础设施与创新基础结构,提升商务环境品位,构建具有多样性、包容性、便利性的城区空间环境,吸引国内外人才、资本前来集聚,加速知识经济圈的建设。(资料来源: 2007年6月17日 解放日报)
第二篇:公共政策概论考核要求
(此方案仅限于2013年秋季参加基于网络课程考核改革试点使用)
一、课程基本说明
《公共政策概论》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开放教育本科的一门必修课。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公共政策概论”是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内容除涉及社会科学领域外,还涉及自然科学领域。“公共政策概论”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尤其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以及决策的理论和方法,从公共政策现实出发,对于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并对公共政策的过程进行理论性探究。本课程不仅是对于公共政策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理论论述,也是对于公共政策和各个具体环节的描述,二者兼顾是本课程作为实践性强的应用学科的特点之一。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学习本课程,可以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共政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探讨转轨时期我国若干政策问题入手,深入实质性的公共政策领域,逐步培养、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应用公共政策学理论和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能力。
二、网上考核方案
1、考核方式
通过网上进行考核,网上考核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形成性考核成绩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核成绩都必须及格方为考试及格。两项得分合成为课程综合成绩。
2、形成性考核
形成性考核由五次网上考核构成,考核采取开卷答题方式进行,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形成性考核成绩以百分计,每次形成性考核的成绩各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形成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自助学习,更好地实现教学互动。通过网上形成性考核也可以加强对地方电大教学过程的督导、教学效果的了解与评估。
3、终结性考试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终结性考核以百分计。
终结性考核的重点是学生对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三、网上考核实施方案
(一)形成性考核实施方案
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六周。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题目: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将其上传到中央电大网上考试平台,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总结给每一位学生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五至第七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九周。
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以上)
考核要求:
1.选择一个比较熟悉又有实用价值的问题。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可以查阅有关文献,可以到网上搜索资料,也可以发调查问卷或召开座谈会等,但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三周考核内容与形式:理论联系实际撰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小论文。
考核要求:
1.选择一个有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大小适中的题目。
2.综合运用相关理论、方法、知识。
3.必须注明资料来源。凡资料详实、来源清楚的至少可以得及格分;凡资料不实,来源不清的为不及格。
4.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生学习完第十章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四周考核内容与形式: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对某个案例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由省级电大责任教师提供5个案例,学员任选其一,字数在1000字以上)考核要求:案例分析没有固定的答案。在分析案例时应注意:
1、运用所学理论进行分析;
2、分析时要抓住重点;
3、分析过程要逻辑一致,前后呼应;
4、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
5、应注意掌握教材上的案例分析方法。
6、必须使用Word修改功能,以保留原始修改记录。不得抄袭,抄袭者成绩为不及格。第五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发布时间:学完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具体时间是第十七周考核内容:全部教学内容
考核形式:网上试卷
考试题型与分值:
(1)单向选择:每题1分
(2)多项选择:每题2分
(3)判断题:每题2分
(二)终结性考核实施方案
终结性考核采取网上考核形式,考核采取闭卷的形式进行,时间为90分钟。考核时间:参见中央电大考试中心通知。
考核内容:参见公共政策概论考核说明
考题形式:
(1)单项选择:每题1分,20题共计20分。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掌握课程的基本知识点。
(2)多项选择:每题2分,25题共计50分。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知识面以及判断、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辨析有关观点。
(3)判断题:每题2分,15题共计30分。判断题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情况,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理解基本知识与理论,辨析
第三篇:《公共政策概论》第一次作业
(一)事例选择:
浙江公车改革急刹车
3月4日,浙江《今日早报》发布了一条不起眼的小消息:“记者昨天获悉,受人关注的我省公车改革将‘暂缓’。也就是说,已经在实施的试点将继续实施,尚未开始实施的要‘暂停’实施。” 浙江早在2001年就从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开始试点实行公车改革。轰轰烈烈的车改怎么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叫停呢?
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车贴标准成争议焦点
事实上,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刘峰他们一直想以需求为标准。“但在操作中发现很难量化。从目前看,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刘峰道出了苦衷,“我们尽可能做到合理。比如从事副职的正处级干部,就只能享受副处级的那个标准,因为他的岗位决定了用车频率”。
“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实施车贴后,杭州江干区四季青街道节约了68.2%,丁桥节约了18%,全区平均节约率在43.5%左右,效果应该非常明显。”刘峰很乐观,“而老百姓对车贴意见大,因为发车贴他们看得到,但并不知道原来的公车隐形开支远比车贴大得多。”
车改的直接初衷,就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现在大家都只和改革前比,节约了多少。事实上,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这本来就严重违反规定,在超标的基础上谈节约没有意义。”
“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春节前浙江省召开了一次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对公车改革目前存在的问题反映较多。那次会议结束后,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
“改革标准不统一,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是暂缓车改的主要原因。”汪国政一针见血。“车改”的初衷,就是让公务员在一定范围内享受到某些利益,而防止他们去侵犯更多的公共利益,其实就是高薪养廉的一种措施。“从这次突然叫停来看,给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界在哪里,成为一个新问题。” 据悉,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
“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公平,无论公车怎样改,都要朝公平的方向上走。”浙江省纪委党风廉政建设室汪国政说。
相关链接
全国“车改”背景
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浙江、江苏、湖南、重庆等省市都进行过试点,有的地方把公车拍卖,有的地方把公车组建出租车队进行市场运营;而对公务员用车则实行货币化补贴,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
目前,上海、浙江、广东、江苏、湖北、江西、黑龙江、辽宁等14个省(区、市)以及国家审计署、国家宗教局等4个中央国家机关进行了公车改革试点。
来源:齐鲁晚报 日期:2005-3-29
(二)、个人发言提纲:
1、政策问题:关于公车改革试点的问题
2、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主要目的为提高行政效率。
3、政策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两种。前一种是目前比较通行的,采用公车机关内公开拍卖的形式,领导干部有优先购买权,并给予拍卖价一定的优惠。另外,全体镇干部发放交通补贴。第二种模式,有些银行系统和一些开发区基本上沿用这种思路在进行改革。但购车补贴是仅限于少数领导。
4、政策评价标准:车改实施中,按职务还是按需求进行补贴成为“货币化”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在江干区的计划制定中,想以需求为标准的操作很难量化。行政职务级别是用车频率可以参照的重要标准,所以最后还是按职务划定。
5、政策资源:全国各地有实行公务员用车使用货币化补贴方式,补贴标准各地不一,有的每年补贴2400元到3000元,有的每月补贴300元到2000元。公务员享受的利益边境未确定,标准也不一定全部合理,超标的话也是货币资源的浪费。
6、政策效果:车改后,大家之和改革前比,按照中央对乡镇一级公务用车是有严格规定的,改革前很多地方其实已经远远超标;改革标准不统一,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有些地区超过社会承受能力,老百姓反应强烈,改革后到底提高了多少效率等众多反应的问题,导致浙江地区车改暂缓。
7、政策信息:浙江省在春节前召开党风廉政会议,会上反映了众多车改存在的问题,使省里有关部门作出未改地区暂缓公车改革的决定。四月份,浙江省纪委将派出专门的调查组就“公车改革”下去进行调研,加强沟通、了解,目的使车改往公平的道路上行使。
(三)、小组讨论总结:
公共政策分析的重要性:
公共政策分析可以减少政策的失误,提高决策者的素质和严格决策程序,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消除 ,确保制定的政策是优化的,提高决策的效率。
1、政策目标: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制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后,各地的公车改革陆续展开,这也是响应了民众的呼声。政策目标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应变能力。浙江省在车改中发现反映的问题,及时暂缓车改,也是为寻求更好、更公平的改革方案。
2、政策方案:为实现并提高行政效率,车改方案因因地制宜,选择实施不同、最可行的方案,浙江的车改模式,主要存在着“购车优惠+每月补贴模式”和“购车补贴+养车补贴模式”。为实现车改目标,应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拟定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3、政策评价标准:整个过程,无论从系统评估、投资评估、推测评估、方案评估、还是执行评价或总评价等,都是有待于建立合适的评价标准。政策制定是政治过程,离不开政治上的评价及其标准。政策评价,往往是综合性评价,不同方面的标准,无法用较为统一的尺度来衡量。改革标准不统一,导致车改暂缓。
4、政策效果: 从经济效益看,实行车改的地区的确效果很明显;从社会效益来看,老百姓看到了车贴的实际发放,各有意见不同。车改还是需要加大前后对比的透明度与民众知晓度。
第四篇: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
3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齐市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1998年9月.国家体改委曾试定《中央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然而其后未能在中央层级取得实际进展.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齐市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齐市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
齐市是我国着名的城市.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超百亿元的城市评比中.排名第1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名列全国第一.在这样一个富裕并且拥有优良传统的城市里.领导层下决心率先推行的车改有一些先天的优势,于1998年2月16日启动.(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齐市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但1998年1月1日以后提拔的处级副处级领导干部不再配备工作用车,改发交通费.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第五篇: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4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3
时间:学习完教材第八至第九章之后。
运用公共政策概论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字数在1500字左右)
指导:题目要求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没有标准答案,只要大家写的有题目有内容、有头有尾、有条理够字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可供参考的:
1.关于公务车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2.广州市交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3.城市医疗卫生改革问题的思考
4.广州市教育消费问题的调查
5.网吧管理的现状与思考::
例如:公务车改革的探索对北京车改的调查研究
我国现行机关,单位公务用车制度基本上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管理框架,而实际的管理严密程度又早已大大降低,其低效与浪费很久以来一直遭人们诟病.与当前节约型财政,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时代要求相对比.更显得极不相符.但是公车改革的难度极大.是公共部门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近些年来,地方上却已有一些自发进行的公务用车的改革尝试.鉴于这一改革的难度.地方局部改革中的经验,得失,都值得重视和借鉴.本文在对大庆市公务车改革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其他地方的情况和国际的经验,对我国公务用车改革试提出一些初步认识.一、现行公务车存在的问题
(一)公私难分.运行成本高,效率低,产生巨额财政负担在现行的公务用车制度下.普遍存在公车私用问题.容易发生竞相购车,相互攀比.购超标车,每年形成数额巨大的人头费,燃油费,养路费,维修费等支出费用.省市县主要领导基本一人一车.使用率只是市场运营车辆的十分之一;有专家测算.社会轿车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每辆出租车的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二)公车不公,损害党政干部形象.滋生腐败公车不“公”日益严重,“公车公用占1/3.领导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即公务用车大约仅三分之一用于真的公务.有的领导干部上班时间由司机驾车.下班后和节假日自己开车,甚至有一部分干脆全由自己驾车.让在编司机“休息”.公车不公成为难以遏制的“顽症”.公车
维修中也有深不见底的“黑洞”,加之超标配车.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不正之风的愈演愈烈.“屁股底下一座楼”是人们对官员公车的讽喻.(三)不利于城市交通与民族汽车产业的发展公车的过高比重是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的一个重要原因.二、北京车改:措施,成效及问题
“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日前出台的《“十二五”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公车限行的新规定,引起公众热议,也引发社会对公车改革的思考。
北京机动车按尾号每周限行一天的措施已经实施三年多了。如果把这一限行措施推广到全国所有公务车,将会产生怎样的社会效果?
“如果真要落实公车限行规定,必须出台一系列的监管措施,还要付出很大的监管成本;真正要执行好,工作量很大。”
“公车限行可能只是有关部门的一种倡议,是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而向公共部门发出的呼吁,并不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如果真要落实,会面临很多困难。
专家认为,要真正落实公车限行,除要区分公车、私车牌照等措施外,政府还必须控制公车总量,防止各部门通过增加车辆来规避限行规定。公车改革被屡屡提起,但一直是个有相当大难度的问题。
“公车改革之所以难以推进,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内在改革动力,其根源是公车消费缺乏监督。”“目前,凡车改成功的地方都是由于当地„一把手‟重视,把车改当作„一把手工程。”“只有让公务消费活动逐渐走到„阳光下‟,在制度上让公众参与公车改革的决策和监督,才能彻底消除公车滋生腐败的可能。”车改虽是“摸着石头过河”,但绝不是无法破解的难题。
据了解,目前不少地方在进行车改探索,模式不一,大致有三种模式:一是公车货币化,二是公车集中管理,三是前面两种模式的结合。
(一)公务车改革的措施.北京车改以公务用车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货币化为方向,逐步建立起机关后勤保障工作新体系和新机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和要点包括:
1.“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原处级以下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仍执行原制定的经费包干办法,同时提倡和鼓励“老人”交车,买车,改领交通费.2.测算确定交通费发放标准.标准定低了,影响工作,大家不认可,改革无法启动.标准定高了,会有人认为乘改革之机搞福利,引起不满.(二)综合测算确立了一套标准.在20012年又经过一些调整.具体如下:费用标准(调整前):费用标准(调整后):职务等级元/月元/月正处级15001500副处级12001200科级120240副科级120180一般干部1001003.司机的安置.车改直接触动的是汽车使用者(乘车人和司机)的利益,对司机的安置是车改能否顺利进行的又一关键。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4
时间:学完第十至第十一章之后。
题目要求:对某个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没有标准答案,同学们可以找一个公共政策案例并对它进行分析。只要分析有理有据、条理清楚、字数达到,能自圆其说就可以。
案例:我国五十年代初建立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统称为职工医疗保险。它是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如中国的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中国职工的医疗费用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以减轻企业负担,避免浪费。医疗保险(即社会医疗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为向保障范围内的劳动者提供患病时基本医疗需求保障而建立的社会保险制度,由政府制定政策、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参加的一种社会保险。具有广泛性、共济性、强制性的特点。基本医疗保险是医疗保障体系的基础,实行个人账户与
统筹基金相结合,保障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药物、基本服务、基本技术和基本费用等内容的基本医疗需求。
医疗保险具有社会保险的强制性、互济性、社会性等基本特征。因此,医疗保险通常由国家立法,强制实施,建立基金制度,费用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以解决劳动者因患病或受伤害带来的医疗风险。
医疗保险就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它与养老保险的社会经济意义相同,具体做法相似。
我国的医疗保险实施四十多年来在保障职工身体健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它保障了范围覆盖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的基本医疗、增进健康水平的需要,使我国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特别是在解决职工患大病时的高额医疗费问题,通过“互助互济”,既有效分担了风险,又充分体现出社会公平原则的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和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有的保险制度已难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国务院于1998年12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部署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1999年内全国基本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案例分析与评价:
首先,众所周知,医疗保险是政府以强制方式,从多数社会成员手中获得一定社会资源,建立一笔基金以支付部分社会成员遭遇疾病时所需的费用。那么政府缘何要干预医疗保险呢?这是政府通过边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结果。政府对医疗保险的干预是因为:
(1)医疗服务市场的非完全竞争性。
(2)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以外的医疗卫生需求,政府不提供统一的保障,由居民自己承担经济责任.(3)对于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医药合谋”,全面推进医药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