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设置方案
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项目
课题申请指南
一、总体目标及实施年限
根据我国重大疾病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和基础条件,“十一五”期间将重点⑴对代谢综合征进行综合监测及控制,开发早期亚临床检测指标和心脑血管病综合防治技术,并在广大社区人群和防治实践中应用,评价其综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验证其可推广性。⑵对冠心病、高血压、先心病、严重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和肺血管病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优化治疗方案进行研究,降低我国心肺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⑶对脑动脉硬化改变的早期发现,缺血性卒中内、外科治疗规范进行研究,提高我国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水平。⑷优化脑出血急性期治疗,规范出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案;达到以微创技术和脑动脉瘤诊治为突破点,全面促进我国出血性脑卒中诊疗技术的发展。
项目实施年限:2006年-2008年12月
二、申请课题主要内容
课题⒈代谢综合征的发病趋势及综合控制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在有代表性的队列人群研究的基础上,掌握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发病率和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的流行趋势。分析代谢综合征及其重要组分对心脑血管疾病和总死亡的人群归因危险性。
⑵在有代表性的省市,建立3个高危对象注册登记和社区人群监测网络,分别进行高危人群临床试验、社区人群前瞻性强化社区干预研究,提高代谢综合征及其重要组分的知晓率、接受治疗率、控制率(提高10%、5%、2%)。
⑶加强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研究基地建设及基层医务人员的防治能力建设, 提高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早期防治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
⒉研究目标:
掌握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和心脑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和动态变化趋势。开展高危和社区人群的综合干预,提出早期干预策略、措施和方法。
⒊申请条件:(1)在我国南北和城乡有代表性的大样本队列人群研究的基础上,具备代谢综合征包括腰围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基础和监测网络;血脂检测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案。提供我国人群代谢综合征和及其重要组分发病率和动态变化趋势;
(2)社区和医院、监测和干预相结合,探讨价廉、高效的危险因素综合控制方法。需要组织全国范围、多学科、多中心、大规模的监测和防治网络;
(3)牵头单位的资质需要具备全国队列人群和长期的城乡社区人群心脑肺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经验。
课题⒉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研究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的检出指标体系;以动脉粥样硬化临床前病变为终点,提出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和策略,并科学评价其有效性。
⑵开展传统诊断标准与冠脉造影等技术为金标准的临床多中心对比研究,对冠心病早期诊断方法进行再评价,提出修订或完善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的依据。
⑶开展我国冠心病二级预防包括危险分层评估,完善和规范药物、介入及搭桥手术的治疗标准,合理优化干预,改善生活方式、全面控制各种危险因素。
⑷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势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和防治技术网络建设研究,建立高水平技术群体。
⒉研究目标: ⑴明确我国人群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和检出指标体系;提出心血管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的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方案并进行科学的效果评价;提出有循证医学基础的早期干预措施和策略。
⑵完善我国冠心病诊断标准,使冠心病误诊率、漏诊率每年减少10%左右;建立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新模式,开展卫生经济学评价;减少冠心病患者的再住院率,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冠心病的总预后。
⑶建立冠心病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⒊申请条件:
⑴要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研究的工作基础;
⑵采用国际标准化的方法开发和评估早期及临床前期病变检出指标体系;
⑶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各种有效防治技术加以综合,成套开发,成套应用;
⑷牵头单位需要具备有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临床多中心研究 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⑸有较大样本的冠心病注册管理的网络。课题⒊ 控制高血压的综合防治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对高血压患者采用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等方式综合干预。用循征医学的标准评估综合干预效果;
⑵在高血压和高危人群中检测靶器官早期损害标志物;为高血压的预防和危险评估、治疗决策和心脑血管病的预测提供依据。
⒉研究目标
⑴通过大规模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探讨适合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我国高血压人群血压控制率达到50%以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减少25%以上。
⑵通过对大样本高血压及高危人群的调查,了解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早期损害的主要标志,为高血压及血压正常高值人群的防治提供依据。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长期从事高血压大规模临床试验的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具有建立多年的全国高血压临床治疗研究协作网络; ⑶提出适合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案;
课题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和失代偿期综合防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检查、治疗和随访的数据库;
⑵寻找早期心力衰竭的分子、蛋白和影像学危险因素,建立心力衰竭的早期预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危险分层体系。
⑶应用早期预警和危险分层体系,提出适合我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的规范化方案,降低和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注册管理系统;
⑵开发和建立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
⑶建立慢性心力衰竭的危险分层体系,并制定慢性心力衰竭规范化治疗方案。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慢性心力衰竭的多中心研究的工作基础;
⑵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规范化治疗方案。课题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综合防治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对各种类型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注册登记研究,进行危险分层及猝死近期预测的研究;
⑵在社区心脏性猝死预防及紧急救治试点研究;
⑶应用循证医学方法开展电生理三维标测和导管消融技术及规范ICD治疗,提高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水平,探讨我国国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优化方案。
⒉研究目标
建立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注册管理系统及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和早期预警指标体系,规范我国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治疗技术,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优化方案,降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及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
⒊申请条件
⑴具备多中心研究的基础及经验;⑵具有对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防治的人员及技术条件;⑶具备较强的在该领域的研究基础。课题⒍提高肺栓塞诊治水平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不同溶栓药及不同类型肺栓塞的溶栓治疗及其评价;
⑵不同类型肺栓塞的影像学诊断及适合基层医疗单位应用的肺栓塞诊断方案的研究;
⑶肺栓塞外科技术与手术方案的研究;
⑷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研究。⒉研究目标:
⑴研究新的溶栓治疗方案;
⑵区别肺中心型与外周型血栓的技术方法; ⑶探讨基层医疗单位适用的肺栓塞诊断方案; ⑷提高慢性肺栓塞的外科治疗技术;
⑸提出特定人群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流行病学数据; ⑹DVT形成的预防和治疗方案。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承担急性肺栓塞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制定适于国人的肺栓塞治疗指南; ⑶提出多中心研究的质控标准。⑷建立肺栓塞防治的医院网络。课题⒎提高肺动脉高压诊治水平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研究肺动脉高压(动脉型肺动脉高压)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技术方法;
⑵制订有我国循证医学证据的肺动脉高压诊治方案。⒉研究目标:
⑴制定科学可行的肺动脉高压的筛查技术方案。⑵提出肺动脉高压的优化联合诊治方案。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承担肺动脉高压多中心临床试验经验和工作基础; ⑵提出多中心研究的质控标准。
课题⒏提高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心病外科疗效的临床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改进新生儿及小婴儿体外循环的技术,加强围手术期的心肺功能保护。
⑵开展结合影像、介入的“复合”式技术外科治疗复杂性先心病。⑶开展针对复杂性先心病的各类姑息和根治手术,初步制定我国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治疗指南。
⒉研究目标
⑴通过体外循环技术改进心肺保护,探讨在低温、低流量状态下对重要脏器的保护;
⑵不同“复合”技术组合方式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天性畸形的研究。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开展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手术的条件及工
作基础;
⑵具有较好的复杂性先心病诊断和介入治疗基础;
⑶具有良好的术后随访和推广复杂性先心病外科治疗技术的网络体系。
课题⒐提高老龄和急危重心血管疾病外科疗效的临床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心室辅助装置(包括左心辅助装置和体外膜肺氧和装置)在急危重症心脏病中应用及其转归评价;
⑵心室成形及细胞治疗组合技术在重症心脏病外科中应用及其转归评价;
⑶心脏移植在危重症心脏病治疗中应用及其相关基础研究; ⑷应用新的影像技术对外科治疗重症冠心病患者心肌重构及逆重构机制的研究。
⒉研究目标
⑴针对老龄和危重症冠心病开展心室辅助设备的研制和应用到心脏移植的一系列研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⑵建立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注册登记系统及数据库; ⑶制定符合国人特点的急重症冠心病外科治疗的模型及易于推广治疗规范。
⒊申请条件
⑴具有开展包括心室成形、心室辅助直至心脏移植的一系列危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条件和基础。
⑵具有良好的术后随访和推广危重症心脏病外科治疗技术的网络体系。具有危重症心脏病临床基础研究的工作基础。
课题⒑颅内外动脉狭窄干预及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化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在全国有代表性的地区,开展脑卒中二级预防医疗现况的多中心调查研究;
⑵根据现况调查结果及最新的国际临床证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可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推广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方案;
⑶建立多中心、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临床研究平台;探索并运作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卒中二级预防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模式;
⑷通过多中心临床试验,针对卒中重要危险因素--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开展干预措施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研究。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脑卒中二级预防规范方案与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模式;
⑵评价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
卒中患者的复发率及再住院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经济负担。
⒊申请条件:
⑴神经科专业多学科合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⑵具有开展大样本多中心流行病学及临床试验研究的经验和前期工作基础。
课题⒒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病因诊断、临床分型及规范治疗 ⒈研究内容:
⑴建立前瞻性、多中心、大样本急性缺血性卒中登记数据库,分析卒中病因亚型、临床分型、危险因素与预后等信息,监测、评价不同地区和医院目前的卒中诊治水平,提出适合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中急性缺血性卒中诊断及治疗规范。
⑵应用现代影像学技术,开展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提出合理的急性期最佳治疗时间窗,更有效地对急性卒中患者开始治疗,并拓展溶栓或其它血管再通治疗的时间窗,提高诊治效果。
⑶利用实验室及现代影像学技术,筛选缺血性卒中早期出血转化的生物标记物及影像学预警指标等。⒉研究目标:
⑴提出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个体化诊治的优化策略;
⑵应用优化方案,扩大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再通的人群;并规范我国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整体诊治水平。
⒊申请条件:
⑴神经科专业多学科合作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⑵承担单位应具备开展大规模急性卒中登记研究的经验; ⑶应具备有多年开展急性卒中绿色通道的工作基础。
课题⒓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的规范化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规范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
建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断程序,根据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同病因的特点。制定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和救治规范。
⑵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防治研究
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是影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外科治疗效果的关键问题,研究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等不同治疗方法对解除脑血管痉挛的效果。
⑶未破裂和破裂后脑动脉瘤不同时期手术治疗临床效果研究 应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开展出血早期(72小时内)、出血2周后
和未出血动脉瘤手术治疗安全性与效果,总结我国的脑动脉瘤规范化诊治方案。
⒉研究目标
规范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病因学确诊率达到75%。应用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对动脉瘤治疗方法进行对照研究,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指南,为国内推广脑动脉瘤的规范化治疗奠定基础。
⒊申请条件
⑴承担单位神经外科具备30张以上脑血管专业病房,具备脑血管病外科高级专业医师在内的手术组,每年脑血管病手术不少于200台。
⑵具备脑血管造影(包括手术种造影)、MR、CT等医疗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主要手术医师不少于2名,每人每年脑血管病手术不少于100台。
⑶有5年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动静脉畸形手术切除手术等工作经验,每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100例。已经积累动脉瘤手术夹闭500例经验,外科处理蛛网膜下腔出血500例的资料。
课题⒔脑卒中外科综合治疗技术体系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明确高血压动脉硬化和血管淀粉样变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为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
⑵规范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手术治疗方法,评价不同脑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烟雾病的临床效果,提出适合我国烟雾病患者有效治疗的方案。
⑶大面积脑梗死手术适应证。
⑷进行疗效和价格比,并推广规范化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方法。
⑸由较强临床和科研实力单位牵头,联合国内优势单位,开展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防治技术网络建设和建立高水平技术群体机制的研究。
⑸建立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中国烟雾病和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治疗规范; ⑵提出我国烟雾病的外科治疗指南;
⑶明确我国血管淀粉样变导致脑出血所起的作用,为进一步预防出血性脑卒中提供依据;
⑷提出大面积脑梗死外科治疗指南。
⑸建立脑卒中规范化综合治疗技术体系平台和防治技术网络,形成高水平技术群体和国家级科研基地。
⒊申请条件
⑴承担单位神经外科具备30张以上脑血管专业病房,具备脑血管病外科高级专业医师在内的手术组,每年脑血管手术不少于200台。
⑵具备脑血管造影(包括手术中造影)、MR、CT等医疗设备,以及相关的技术人员。主要手术医师不少于2名,每年脑血管病开颅手术不少于100例。
⑶有5年以上脑出血、烟雾病和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经验,并已经积累脑出血病理标本50例、烟雾病血管重建手术10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150例以上病例。
⑷牵头单位需要具备有脑卒中临床多中心研究的工作基础和经验;
⑸有较大样本的脑卒中注册管理的网络。
课题⒕脑血管病康复规范化方案的研究 ⒈研究内容
⑴通过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临床研究,建立脑卒中患者的评定及分类标准;
⑵对脑卒中造成的各种功能障碍:如运动、认知、语言、吞咽、情绪情感等障碍的发生机制、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研究;
⑶对现有的康复技术进行规范和整合,建立脑卒中不同时期的康复治疗规范;
⑷探讨新的康复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适用范围,建立康复医学数据库系统及信息化管理系统。
⑸建立适合我国大陆地区的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方案。⒉研究目标:
⑴建立适合我国大陆地区的脑卒中康复的规范化方案
⑵建立适用于不同层次医院的客观的、综合的脑卒中康复疗效评价系统和康复数据库。
⒊申请条件
⑴申请单位应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具有丰富的脑卒中康复的经验并全面掌握经典和最新的神经康复技术。
⑵申请单位应具有完善的神经康复条件(包括床位数、培训基地、师资力量等),具有能对所涉及的研究领域进行正规的、全面的人员培训(从机构康复到社区康复)的能力。
⑶申请单位应具有组织过国家级大型科研课题的经验和能力。⑷申请单位应具有开展神经康复机制基础研究的经验和能力。
第二篇:岗位设置方案
(上级单位)关于报送XXXXXXXXXXX
岗位设置管理方案的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XXX市XXXXXXX作为XXXXXX事业单位,依据《XXXX事业单位岗位设置试行意见》(X办发〔XXXX〕XX号)和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相关文件规定,现已完成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方案,经XXXXX党组会议通过并予以上报。
二〇一〇年七月八日
XXX市XXXXXX岗位设置管理方案
为顺利推进XXXXXX岗位设置管理工作,根据《XXXX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试行意见》(X办发〔XXXX〕XX号)精神,结合区机构编制委员会相关文件规定和本单位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单位基本情况
(一)单位性质
XXX市XXXX为武汉市XX区XXXXX直属二级事业单位,于1996年10月23日成立(夏机编〔XXXX〕XXX号),属于自收自支正科级事业单位,编制X人。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坚持为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为职工群众服务,为推进工运事业服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会特色的先进文化,建立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带动职工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团结动员广大职工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现有人员情况
单位现有在册正式工作人员XX人,其中管理人员X人,工勤技能人员X人。管理人员中,正科级X人,副科级X人,科员X人,办事员(见习人员)X人;工勤技能人员中,高级工X人,初级工X人。
二、岗位设置情况
本单位拟设置岗位X个。其中:管理岗位X个,占71.4%;工勤技能岗位2个,占28.6%。主体岗位是管理岗位,占岗位总量的71.4%。
(一)管理岗位
拟设置管理岗位七级岗位1个(正科级),岗位名称是俱乐部主任;八级岗位1个(副科级),岗位名称是俱乐部副主任;九级岗位3个(科员)。其中,七级岗位和八级岗位均为单位领导岗位。
(二)工勤技能岗位
拟设置工勤技能岗位2个,占单位岗位总量的28.6%,其中四级岗位1个,岗位名称是中级工;五级岗位1个,岗位名称是初级工。
三、首次设岗方案
考虑本单位人员现状和工作实际,首次开展岗位设置时,拟按如下方案设置岗位:
(一)岗位总量11个。其中,管理岗位9个,工勤技能岗位2个。
(二)管理岗位9个。其中,七级岗位1个,八级岗位2个,九级岗位4个,见习人员2人(暂不确定岗位等级)。
(三)工勤技能岗位2个。其中:三级岗位(技术工高级)1个;五级岗位(技术工初级)1个。
四、组织机构及实施方法、步骤
(一)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组织机构情况
为加强对XXXX区XXXX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X(区XXX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为组长,X(区XXX副主席)、X(区XXX纪检组长)为副组长,XX(区总工会XXXX部长),XXX(区XXXXXXX主任),XXX(区XXX部长),XXX(俱乐部主任)为成员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小组。负责制定XXXXX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及
工作方案,明确改革的方法、步骤和具体操作程序,对各阶段工作的具体时间提出明确要求,具体督促、实施完成工作。
(二)岗位设置实施工作安排1、2010年6月—7月:学习研究岗位设置有关文件精神,核实本单位相关数据,起草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同意后上报方案;
2、2010年7月—8月:岗位设置方案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核准;
3、2010年8月—9月:在核准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限额内,制定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编制岗位说明书;
4、2010年9月—10月:广泛听取单位职工对岗位设置实施方案的意见,并由单位办公会集体讨论通过;
5、2010年10月—11月:组织实施、竞聘上岗;
6、2010年11月—12月:按照管理权限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报送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认定材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认定。
六、需要请示说明的问题
1、由于单位人员数量较少,结合XXXXX实际,各种人员比例最大限度接近于《关于XXXX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管理指导意见》中所规定的相应比例,考虑管理人员的成长,请适当放宽岗位职数结构比例。
2、岗位结构比例核定后,超过核准岗位结构比例的人员请给予五年的过度期。
附件:
1、岗位设置方案附表:XXX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审核表、XXX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汇总表;
2、机构编制批文(复印件)
3、领导任职文件(复印件)
4、XXXXX工改明细表、方案表。
第三篇:岗位设置方案
鱼化乡中心校 岗位晋级方案(草案)
根据《古蔺县学校及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古教发2009(56)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此方案。
一、使用范围及对象
我校公办教师(含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均属于岗位晋级对象。
二、岗位类别设置
学校单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学校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管理岗位包括具有行政、党群等管理工作职责的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教师岗位和其他专业技术岗位,其中教师岗位是专业技术主体岗位。教师岗位指具有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和相应教师资格与教育教学能力水平要求的专业技术岗位;其他专业技术岗位主要包括学科实验、图书资料、财务会计、电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具有教学辅助工作职责的专业技术岗位。
三、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
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即正高级一至四级,副高级(中学高级、高级讲师,下同)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十一至十三级。
小学高级教师岗位名称为:XX学校小学高级教师一级岗位、XX学校小学高级教师二级岗位、XX学校小学高级教师三级岗位,分别对应于八至十级专业技术岗位;XX学校小学一级教师一级岗位、XX学校小学二级教师二级岗位分别对应于十一至十二级专业技术岗位;XX学校小学二级教师、XX学校小学三级教师岗位,对应于十三级专业技术岗位。
四、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结构比例
高级教师岗位五至七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2:4:4(五级、六级比例计算时采取去尾法),中级岗位八到十级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八级、九级比例计算时采取去尾法),初级岗位十一级、十二级之间的比例为5:5(十一级比例计算时采取去尾法)。
五、岗位基本条件
(一)“各类岗位”都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
1、遵守宪法和法律;
2、具有良好的品行;
3、具有岗位所需的专业、能力或技能条件;
4、具有适应岗位要求的身体条件。
(二)专业技术岗位基本条件
1、基本任职时间条件
五级岗位要在七级岗位任职四年以上,六级岗位要在七级岗位任职二年以上,八级岗位要在十级岗位任职四年以上,九级岗位要在十级岗位任职二年以上。
2、其他条件
2(1)任现职以来考核结论为合格及以上,未受过纪律处分,原则上以取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间先后晋升岗位等级。任现职以来,有一年考核结论为不合格或基本合格的,只能确定现在享受的岗位等级工资;任现职以来,受过纪律处分的,只能确定现在享受的岗位等级工资。
(2)如果同一职务任职时间相同者,任现职以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荣誉称号的优先。
荣誉称号指:劳动模范、特级教师、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知名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本次岗位设置管理中,其它表彰奖励和荣誉称号不作为优先条件。
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称号限于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表彰或授予的;县级荣誉称号限于县委、县政府表彰或授予的。
(3)如果同一职务任职时间相同者,2006年7月1日以来的工作绩效(含2006年春季学期成绩)、轮岗支教、教材教法考试合格、超基本工作量的任课教师应作为考核量化时,适当加分的依据。
“基本工作量”指:小学教师每周任课16节(正课,不含早晚辅导,以下同)、初中教师每周任课14节、高中教师每周任课12节。
(4)获得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小学特级教师,在首次聘用时,达到基本任职时间的,可以直接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所对应的最高等级岗位。
六、其他问题
(一)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勤技能人员,确定岗位等级工资时,如果达到规定的岗位基本任职时间,可以依据退休前所聘任的职务和任职时间,确定相应岗位等级,与本单位在职教职工同等条 件对待,按确定的岗位等级重新计发退休费。重新计发的退休费,与本单位在职人员执行岗位等级工资的时间一致。2006年7月1日以后退休的人员确定岗位等级工资,不占本单位岗位职数。
(二)任现职以来,请假时间累计达到六个月及以上者,不能参与岗位竞聘,原则上可以保留现任职务最低岗位等级工资。
七、岗位设置程序及核准权限
(一)学校应当成立岗位设置管理和聘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岗位设置和聘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一般由7至9人组成,规模较小的学校5至7人,校长任组长。
(二)经核准的岗位设置方案是每个学校单位今后聘用工作人员、确定岗位等级、调整岗位以及核定工资的依据。
八、组织实施
1、学校单位岗位设置工作,事关教育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学校岗位设置的具体实施意见,对各类岗位的任职条件、工作标准、职责任务等做出具体规定。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制定学校岗位设置方案,确保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和均衡发展。
2、岗位设置工作是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学校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教职工的思想认识。要按照积极、稳妥的方针,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遇到的矛盾和问题,确保改革平稳有序进行,维护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3、各校在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规定,坚持原则,坚持走群众路线。对违反规定滥用职权、打击报复、以权谋私的,要追究相应责任。对不按相关规定和本实施意见进行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的学校,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岗位等级、不予兑现工资、不予核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5
第四篇:奖学金设置方案
育才国际部初中奖学金制度(讨论稿)
一、宗旨: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鼓励我校学生刻苦学习、奋发向上,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激励更多品学兼优的学生脱颖而出,营造先进良好的学校学习氛围,在学生中树立一批品学兼优的典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设立奖学金。为规范对奖学金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二、评选对象
育才国际部初中在校全体学生
三、资金来源:学校拨款
四、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
2、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3、努力学习,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刻苦努力,成绩优良。
4、有旷课、上网、打架、谈恋爱、通报、记过等重大违纪现象的学生无权参与评定。
五、奖学金评选方法与奖项设置:
1、每学期举行一次,时间一般定在学期期中考试过后2周左右,由学校聘请校外优秀教师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的考试。
2、考试科目与内容:由年级主任、教务处与校长室商定。
3、奖学金分为优秀学生奖学金、进步生奖学金两类。奖励办法和条件:
1、优秀学生奖学金:
此项奖学金,奖给本校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奖励名额:初
一、初
二、初三年级各年级人数的20%。
(1)统一组织考试后,由教务处根据考试成绩(按本年级学生总数的20%),推荐学生名单,由年级组和班主任对照评选条件,确立获奖学生。
(2)优秀学生奖学金分为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和三等奖学金三个等级。一等奖学金人数2名,二等奖学金人数5名,剩下的获奖人数为三等奖学金获得者。一等奖学金奖励金额为
元,二等奖学金奖励金额为
元,三等奖学金奖励金额为
元。
2、进步生奖学金:
奖给在本次考试中未进入优秀学生奖学金名单但学习方面有明显进步的学生。
此次考试,各门考试学科总分成绩比平时考试成绩有明显提高,在校能遵守纪律,思想端正的学生,经班主任推荐,年级组同意,学校审批后可获进步生奖学金,奖励金额为
元。每班推荐2名学生参评。
六、评审程序
1、根据奖励条件,各年级主任把本年级学生获奖名单及奖项上报校教务处。
2、教务处按各班上报人数、奖项,根据以上奖励条件细致审核,审核结果送校长室。
3、待校长室审核通过后,召开颁奖大会,宣布获奖名单并现场颁奖。
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方案内容的解释权归校长室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第五篇:课题方案
课题方案: 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
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几乎占了小学语文阅读教材的八分之一。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此类文章没有曲折的情节,没有鲜活的形象,也没有浓郁的情感。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科普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科普说明文教学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科普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科普说明文:是指以介绍自然、地理、历史、卫生、科技等知识为内容的文章。高年级教材中编入的科普文,内容丰富,从植物到动物,从天文到地理,再到现在的科技,几乎无所不有,文体类型丰富,有儿歌、童话、科普小品及比较典型的说明文。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本课题研究范围:
五、六年级教材中科普文教学的实践研究。
三、所要解决的问题:
1.调查高年级语文科普文教学的现状,并分析其原因。
2.探究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科普说明文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年级语文科普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的研究
(1)主要调查部分高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科普类课文的收获及困惑,然后针对现状进行分析,便于把握研究的重点。
(2)调查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科普类文章时的兴趣、收获、困惑及建议等。
2.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科普文教学有效设计尝试的研究(1)学习《课标》中对科普说明文教学的目标、要求。(2)探索科普文怎样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教学的内容。
(3)科普文教学中,探索学生乐于参与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并思考。(4)科普类文章教学中拓展训练的设计尝试与思考。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有关语文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有关科普文教学的研究情况,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的研究水平基础上有所突破和提高。2.问卷调查法
调查教师对科普文教学的认识及自己教学此类文章存在的困惑,包括学生对教师教学科普文后的兴趣、效果等,以便及时全面发现问题,更好地进行研究。
3.案例分析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把设计后的科普文在教学中不断尝试、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到策略。结合相关理论对出现的问题或案例,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形成具体的资料。
4.行动研究法
通过行动研究,发现每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结合理论提出具体改进措施,再实践、反思,并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反馈的信息,最后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形成经验材料。
5.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实践中,及时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纠正教学中的偏差,为进一步研究做准备。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把总结出的经验条理化、系统化,形成具体的科普文有效教学的方法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读书学习计划及具体时间安排 1.阅读《走进新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2年6月—9月)2.阅读《我的小学语文观 》 张庆
江苏教育出版社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2年10月—2012年12月 3.阅读《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
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完成时间:2013年2月—2013年3月)4.阅读有关教学评价的文章与著作。
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坚持阅读《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等杂志;
求购有关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完成时间:伴随整个研究过程。)
七、课题研究进展阶段与任务
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启动阶段(2012.6—2012.9):
1.学习有关课前预习的相关理论,收集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杂志,明确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意义、作用,并有针对性设计教师与学生的调查问卷。
2.调查分析:对部分教师及高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或采访部分教师、学生,谈谈对科普文教学的体会,及时捕捉有效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总结。
3.学习借鉴别人的科学有效的与此相关的课题经验,思考并确定本课题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及思路。
4.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阶段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10—2013.5)
1.根据课题方案和当前“科普文教学”的现状,查阅有关方面的文献资料,系统分析,形成阶段调查报告。
2.学习《课标》中关于对科普说明文的目标、要求。
3.科普说明文如何解读,然后选择几篇科普文进行精心设计,进行尝试、比较。分析后,和高年级教师讨论科普文教学的不足和成功之处,及时总结,选择有效的设计模式,形成个案分析,探索出学生乐于接受并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教学模式。
4.对本阶段工作进行小结,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三阶段:课题研究的总结阶段(2013.6—2013.7)
整理并汇总研究材料与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八、完成读书心得与研究成果的具体时间安排
2012年6月—9月
1.阅读《走进新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我的小学语文观 》(张庆
江苏教育出版社),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撰写7—8篇阅读心得。研究过程中建立课题博客,及时发布研究进展信息和学习、研究体会。
2.阶段调查报告:《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2012年10月—2013.3月
1.每天保证阅读30-60分钟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并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求购有关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2.结合以下典型科普说明文进行有效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苏教版小语第10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0册《克隆之迷》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0册《埃及的金字塔》教学设计与反思
苏教版小语第12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3年4月—2013年5月
针对以上课例的设计与反思,撰写论文《叩开科普文教学的大门》和
《科普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
2013年6月
课题研究报告《高年级科普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