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8:25: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第一篇: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及文化素质,畅通其发展上升通道,更好服务“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决定联合实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

一、基本原则

(一)统筹协调,分工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总工会要加强统筹,密切配合,建立任务明确、分工负责、政策共筹、资源共享、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建立教育系统、工会系统联动工作机制,整合政府部门、工会系统、高等院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资源,共同加大对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的投入。

(三)突出重点,分类实施。以农民工相对集中的省份为重点,以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分类组织实施。

(四)大力宣传,广泛发动。加大宣传,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类激励政策措施,吸引广大农民工积极参加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总体目标

通过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资助150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提升学历教育层次,提高专业技能

立足岗位技能和职业发展需要,为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学历教育的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面向具有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文凭或相当知识水平的农民工,提供专科层次或高起本学历继续教育;面向具有专科或以上学历,且有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需求的农民工,提供本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推进学习成果累计机制建设,激励农民工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学历层次。每年在全国范围资助30万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

(二)提升岗位胜任能力,促进产业转型

紧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面向农民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支撑和助推产业转型。重点面向在建筑、制造、能源、物流、餐饮、物业、家政、养老等行业签订固定劳动合同的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面向需节能减排、产能落后、产能过剩的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开展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备培训,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及职业迁移能力;面向在外向型企业工作的农民工开展国际投资、商贸合作、国家战略等培训,适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需求等。

(三)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助力万众创新

有针对性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面向具备较高职业技能和发展潜力,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意愿的农民工(尤其是企业拔尖技术人才),开展立足岗位的创新培训;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以创业意识教育、创业项目指导和企业经营管理为主的创业培训;面向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

(四)提升综合素质,融入城市生活

面向农民工开展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防治等的通识性素养培训,帮助农民工更好融入城市生活,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少数民族农民工开展汉语普通话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增强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幸福生活指数。

(五)开放优质网络资源,助推终身学习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资源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农民工开放优质网络学习资源的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非学历与学历教育并重,工作学习一体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开放大学、职业院校、成人高校、工会院校及培训机构、大学与企业联盟、在线教育联盟作用,在现有网络资源基础上,通过推荐、遴选、整合等方式,建立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微课等多种类型的网络资源开放目录,并面向社会公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助推农民工随时学习、终身学习。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择优录取和企业推荐相结合的公开遴选机制

各省(区、市)要针对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经费来源情况,公开遴选参与院校(含普通高校、开放大学、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确定学历继续教育招生专业和计划、非学历培训项目与规模。普通高校、开放大学、成人高校在现有政策框架内,采用全国成人统一考试招生、网络教育自主招生等方式择优录取。各地工会和企业要做好生源发动、推荐组织等工作,并尽可能为农民工提供便捷的学习条件。

(二)开发与岗位紧密对接的专业课程

参与院校要建立与企业联合开发专业课程和数字化资源的机制,不断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实现学历教育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提高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时双向交互式远程教学系统等的开发与应用。工会要积极推动参与院校与企业对接。

(三)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和基于信息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参与院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农民工成长规律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育人。鼓励在农民工集中的代表性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建设“农民工继续教育学习与实训中心”。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建立网络教学与面授教学、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与师徒传承学习、理论学习与实践实训学习等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鼓励参与院校开发适应农民工需求的在线教育资源,探索基于手机的移动教学与支持服务模式,方便农民工随时随地开展个性化学习。

(四)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继续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参与院校要建立面向过程的内部培养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跟踪、反馈和对外发布等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教学质量监管制度和公示制度,建立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

(五)建设行动计划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建立“求学圆梦行动”的信息服务平台,动态发布国家及各省相关政策信息,及时发布“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情况和服务农民工资源开放信息等。鼓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兵团)与总工会通过委托和联合建设等方式,建立服务本省农民工的“求学圆梦行动”信息服务平台和移动客户端,提供丰富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对纳入行动计划的项目实施业务管理和质量监控等。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含兵团)、总工会要共同研制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作机制。参与院校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质量。企业要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其学习时间,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鼓励企业将农民工参加继续教育情况与个人薪酬、岗位晋升相结合。各级工会要努力维护农民工学习权益。

(二)整合社会资源,创新投入机制

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减轻农民工学习的经济负担。地方工会要加大对行动计划的投入;企业要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安排相当比例用于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参与高校对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进行学费优惠。积极争取社会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支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

(三)强化监督管理,实施激励考核

各省(区、市)要建立绩效评估制度,对计划实施、任务完成、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建立统计和分析报告制度,每年定期对各项任务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并向社会公开。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总工会要建立计划实施的激励考核机制,纳入年度业绩考核。

(四)推广典型经验,扩大舆论宣传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工会,参与计划的院校、企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组织要注重总结提炼,强化典型示范,突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和学有所成、学有所为的农民工学员先进典型。要充分利用教育和工会系统的宣传通道及其他各类新闻传播途径,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新媒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工继续教育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江苏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

附件

江苏省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华全国总工会《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求学圆梦行动”实施方案》,切实提升全省农民工学历层次、技术技能和文化素质,更好服务于“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建立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农民工继续教育新模式,提升农民工学历层次和技术技能水平,帮助农民工实现体面劳动和幸福生活,有效服务江苏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到2020年,在有学历提升需求且符合入学条件的农民工中,通过面向“艰苦行业和校企合作”成人高考自主招生、自学考试、江苏开放大学办学系统注册入学等方式,培养15万名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使每一位农民工都能得到相应的技术技能培训,能够通过学习免费开放课程提升自身素质与从业能力。

二、重点任务

1.开展职业继续教育,提升学历层次,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对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学历教育的在岗农民工,提供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对员工学历层次和职业能力水平的要求,提高全省居民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面向具有初中文化的农民工,提供中等职业继续教育;面向具有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文凭的农民工,提供专科层次或高起本学历继续教育;面向具有专科或以上学历的农民工,提供本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

2.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对接我省现代产业新体系,面向在岗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撑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优化。重点面向制造、建筑、能源、物流、餐饮、物业、家政、养老等行业的农民工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专业证书的有效对接。面向具有较强职业发展需求和自主创新意愿的农民工,开展立足岗位的创新培训;面向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农民工开展针对性技术培训。

3.开展公民素养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加快培育新市民。积极开展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心理健康、安全生产、城市生活常识、疾病预防等通识性素养培训。引导农民工积极参与全民阅读等活动,培养农民工诚实劳动、爱岗敬业的作风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幸福生活指数,逐步实现农民工的市民化。

三、主要举措

1.精心遴选参与院校。充分发挥普通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各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积极参与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通过“成人高校招生面向艰苦行业和校企合作改革项目”、自学考试等方式,面向农民工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以江苏开放大学为实施主体,依托全省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有效利用各级工会职工学校、干校的职工培训资源,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农民工开展学历与非学历教育和培训。

2.加大生源组织力度。积极发挥各级工会组织的作用,努力维护农民工学习的权益,发动农民工参加学历提升和技能培训;建立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制度,定期开展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促进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就业岗位有效对接;督促检查企业职工教育培训情况,并对学习成果突出的农民工给予奖励。要求企业把农民工纳入职工教育培训计划,切实保证农民工学习时间,把农民工参加学习情况作为晋升岗位、薪酬的依据。

3.创新教学培训方式。参与院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根据实际需要,与企业共同研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和弹性学制。不断优化专业和课程设置,努力实现学历教育和培训课程紧密对接行业需求、岗位要求、职业标准和生产过程。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比例,采取送教上门、在线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混合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培训效果。

4.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参与院校建立面向过程的内部培养培训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质量监控、跟踪、反馈和对外发布等机制。省教育厅逐步完善教学质量监管制度和公示制度,建立农民工和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的机制,开展满意度测评工作。5.开放优质网络资源。充分发挥江苏学习在线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搭建省、市、县(市、区)综合性数字化学习的平台,建立网络资源开放目录。继续建设好“江苏工会学院”职工教育网络平台,设立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专门报名入口,为农民工提供丰富多样的开放资源与支持服务,便于农民工随时学习,建立在岗农民工个人学习账号,实行学习成果累计制度,激励农民工终身学习。

四、组织保障

1.明确责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工会加强统筹,密切配合,明确职责分工,建立协作机制,保证完成省里确定的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计划。

2.加大投入。建立政府、工会、用人单位和学习者共同分担成本、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减轻农民工学习的经济负担。政府建立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地方工会逐步加大对行动计划的投入;企业按规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安排相当比例用于农民工继续教育培训;鼓励参与高校对农民工接受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培训进行学费优惠。

3.强化考核。将农民工学历技能提升计划的实施情况,列入对参与院校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定期对各项任务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通报。对完成任务情况良好、教育培训质量较高、农民工满意度高的院校,实行经费奖补。

4.广泛宣传。充分利用教育和工会系统的宣传渠道,广泛宣传农民工学历技能提升计划的相关政策,动员农民工积极报名参加。大力宣传学有所成、学有所为农民工先进典型,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营造全社会关心农民工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

第三篇:能力与学历

《能力与学历》

现如今,在能力与学历重要性的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有人说,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历要比能力重要,也有些人为此番说法据理力争,认为能力比学历重要,到底是能力与学历哪个更重要?不同观点分析如下:

能力比学历重要

1、在当今这个实力社会里,如果你空有一个文凭,没有半点能力,肯定不会得到好的职位,就算一时侥幸找到好工作,但没有实力不久就会被炒下来的。

2、现在是个文凭泛滥的年代,有笑话称现在大街上一竿子砸下去10个人有8个都是大学生,现在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就因为现在大家都注重能力而不是学历,为什么现在招人动不动就是要招有多少年工作经验的人,曾经担任过什么工作等等,这都说明了一个主题:能力比学历更重要,能力最重要!

3、文凭只是一种证明,只证明一个人完成了某一阶段的学习,但并不能完全证明他具备了相关的知识水平和相应的技能水平。

4、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文凭”。我想我们不能把拿到手中的文凭撕掉,但是我们绝对要撕掉心理的文凭;我们不能以追求文凭作为最高目标,而应该透过文凭找目标;我们不能藐视文凭,还应该科学的、理智的尊重文凭。

5、如今,人们开始崇尚业绩、崇尚能力,进而有很多先见之明的人士开始调节自己的人才价值观。

6、我们不能希望大家都去学比尔盖茨和王小平,但是我们都应该对文凭有着更为客观的评价,希望大家在努力拿到真正高含金量的文凭的同时,积极寻求它背后的更深意义及更高目标!能力永远比文凭重要!

学历比能力重要

1、学历是当代大学生的敲门砖、试金石。

2、学历在普遍意义上是对能力的一种体现。

3、能力隶属于学历,学历促使我们提高自身的能力。

4、学历是用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如果没有学历,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大多数人还是难以承认你有这样的能力的。

5、有学历的人,先不管是不是有过人的能力,起码他有这样的机会去与别人竞争。

比较正确的认识

文凭不过是一张火车票:清华的软卧,本科的硬卧,专科的硬座,民办的站票,成教的在厕所挤着。火车到站,都下车找工作,才发现老板并不太关心你是怎么来的,只关心你会干什么!

1、有文凭没能力行吗?

现在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特别在一些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私营企

业的迅速发展,对市场需要迅速跟进,有思想有能力的老总特别需要有一技之长或有思维有能力的人助其一臂之力。

2、有文凭又怎么样?

现在是个文凭泛滥的年代,有笑话称现在大街上一竿子砸下去10个人有8个都是大学生,现在为什么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就因为现在大家都注重能力而不是学历,为什么现在招人动不动就是要招有多少年工作经验的人,曾经担任过什么工作等等,这都说明了一个主题: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3、能力最重要

在当今这个实力社会里,如果你空有一个文凭,没有半点能力,肯定不会得到好的职位,就算一时侥幸找到好工作,但没有实力不久就会被炒下来的。

4、拿文凭只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文凭”应该是我们继续学习的心理基础,我拿到这个文凭说明我可以在相关的专业和领域中能够进行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它应该是继续学习的新起点,而不是最终结果。

5、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文凭”。

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思想下,仅仅一张文凭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人的内在有许多因素,如毅力、执著、正直等这些好的品质是无法用一个文凭来体现的取代的。现在文凭可能是工作入门票,我认为以后也不完全是。随着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越来越高,对人才的需求不单单追求文凭,而讲的是实际工作能力和经验。结合当前大学生找工

作难的问题我们可以认为,能力才能决定一切,即使偶尔靠着文凭进了公司,但没有自身过硬的能力作为后盾,你的工作也不可能做的好,饭碗也不可能端的稳!

6、文凭只是敲门砖

文凭是敲门砖。我相信,在所有人找工作的时候,文凭都是极其重要的,是让你的能力更快的被了解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请记住,文凭的作用是能力的凭证,文凭只是能力的一种验证方法。有没有能力并不为有没有文凭所决定。在你没有被别人了解的时候,拥有文凭的确使你事半功倍。但我们的目的并不是让自己进门而是让自己做事,在做事里当然是能力比文凭重要!我们不能总是敲门而不进去是吗?

7、文凭不能代表全部

应该承认走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面试时经常碰到的一句话:你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什么学历?大部分的人会因此而拒之门外。但一个企业的发展不是通过文凭就能发展的更加壮大,文凭只是一个公司的标识(意为:我公司都是高级人才)。但一个公司的发展,还是需要一个有能力的人来帮助公司更好的发展,而文凭只是一张纸。到处的高楼大厦,都是民工所建,难道他们都是高学历,高文凭吗?不是吧,而是靠他们的超群的能力,才有今天我们所看到一切。

8、从“学历至上”走向“能力主导”

为检验人的能力高低,现代人把学历视为文化基础,而更看重资格证书,这种现象正在慢慢被企业所淘汰转而代之的是强调工作能

力、技能熟练度与创新才能。倡导能力主导的最大意义,还在于它能激励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为了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让亿万人奋发图强,增强自身素质与能力,共同去开拓美好的未来。

不少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学几年就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在校期间,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大部分时间花在休闲娱乐、交朋结友。加之,现在不少高等学校,学生入学后,忽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不管学得如何,到时照样发文凭毕业,因此,大学毕业找工作时,这样也不会,那样也不会,毕业学生出于无奈,只有回炉参加培训后才能找到工作。

与其浪费青春去学习已经过时的知识,耽误自己一生的发展。不如一开始就有一个好的选择:来领创教育,选择前瞻、实用、务实的新专业。体验“开放教育个性学习”的教学理念;感受新颖的学习方式,小组式教学,移动多媒体课堂、就业前在校的岗前实习;使得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自己的兴趣、挖掘自己的潜力。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自己的成功人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2008-2012年)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显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形成,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路子。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不足,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战略,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新一届政府要组织实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并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作为第一项计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党代会和省人代会精神,加快提升我省自主创新能力,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注重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突出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进一步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跨越和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总体目标。

今后5年,努力实现“一个突破”、“三个改变”、“五个翻番”,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使我省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为在国内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突破”,就是要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改变”,就是要改变创新人才不足、改变科技物质基础条件薄弱和改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五个翻番”:

一是科技投入翻番。全社会科技投入由2007年的50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0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左右,居全国前列。

二是科技活动人员翻番。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由2007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68万人以上,增长一倍。其中R&D人员实现翻番,达到25万人年左右,居全国前列。

三是发明专利翻番。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由2007年的9500件和2200件分别提高到2012年的2万件和5000件以上,分别增长110%和120%以上,居全国前列。

四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翻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由2007年的5140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万亿元以上,增长一倍,居全国前列。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0%左右。

五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翻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07年的7748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5500亿元以上,增长一倍;高技术产业产值超6000亿元,居全国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争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大幅提升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在通信设备、软件、生物与新医药、电子元器件、仪器仪表和新能源等6个重点产业产值均突破1000亿元。组织实施网络和通讯技术及装备、新型电子元器件、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等重大科技专项,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面向国家大工程、连续化大生产和我省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的关键制造装备及自动生产线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6%。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牵头,省信息产业厅、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2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计划、重大工业项目计划、“958”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技术赶超计划和万亿技改促进升级计划,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明显提高传统产业产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使我省纺织服装、皮革塑料、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通用设备制造、建筑材料、船舶修造等6个重点行业的规模、效益和技术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到2012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左右。(省经贸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外经贸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3着力增强各类开发区(园区)和基地的创新能力。围绕三大产业带建设和发展,努力办好杭州、宁波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软件、信息、生物3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60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开展创新型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发展方式创新。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市县建设集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于一体的产业创新基地。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建成一批具有明显特色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与国家级产业基地。到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园区)和基地产值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75%。(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统计局等参与)

4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开展创新型企业示范试点工作,加快孵化器建设,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500强和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数增长一倍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中小企业局、省统计局等参与)

(二)大幅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

1加快培育农业创新主体,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农业科技企业600家以上。建立健全以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为创新源头,农业科技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为创新主体,责任农技员和科技特派员为纽带的农业技术创新与服务体系。(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发改委、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和农业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加快发展种子种苗、农业生物、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治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做强主要动植物种子种苗、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质能源、生物质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工厂化设施农业、远洋渔业、林化产品制造等10个农业高科技产业,做优粮油、果蔬、畜禽、水产、竹木、茶叶、桑蚕茧、菌类药材、园林花卉、饲料等10个传统农业产业。(省科技厅牵头,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快实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工程,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科技富民强县、欠发达县(市、区)结对帮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促进行动,增强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全省主要动植物良种和配套技术的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以上。(省科技厅牵头,省农办、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三)大幅提升服务业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服务业创新工程和若干重大科技专项,建立基于网络增值业务的技术支撑平台、标准和规范,大力发展软件、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大力推进国家动漫产业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电子商务、动漫游戏、应用软件等领域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居国内领先。(省发改委会同省科技厅、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2加快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组织实施服务业信息化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一批关键技术难题,推广应用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商贸、金融、运输、教育、卫生、房地产、城市管理、旅游等服务产业的信息化。大力推进智能交通、远程教育、数字卫生、数字社区。争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404%增加到2012年的45%左右。(省发改委会同省信息产业厅、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工商局、省交通厅、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建设厅、省旅游局、省民政厅等参与)

3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和科技中介服务。继续办好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与科技信箱,强化增值服务,推进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规范科技评估、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利代理和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市县与企业积极举办和参与国内外各类科技会展,促进技术成果引进和转化。(省科技厅牵头,省民政厅、省工商局、省科协、省统计局等参与)

(四)大幅提升节能减排、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领域的创新能力。

1组织实施高效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重大专项,攻克和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工艺及产品,抓好一批节能技术示范工程。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节煤、节材、节地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关键共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发改委、省环保局、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气象局等参与)

2组织实施生态省和循环经济科技创新工程,攻克一批“三废”排放削减、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整治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推广一批成熟的减排和“零排放”技术,实施一批示范工程。建成3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示范区、6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科技厅牵头,省环保局、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组织实施科技兴海创新工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建立和完善海洋船舶与装备制造、海水淡化与海水综合利用、海洋能源、海洋生物、海洋渔业和重大海洋灾害预警及应急处置重大科技攻关研究基地,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海洋高新技术龙头企业,为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港航大省提供科技支撑。(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4组织实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置等重大科技专项,加强中医药技术开发,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新型药物开发、重大自然灾害与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预警、预报和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增强中医药原始创新能力,推广100项以上先进、适用的卫生技术,提高人口健康和公共安全水平。(省科技厅牵头,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气象局、省地震局等参与)

(五)大幅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1加强基础研究和竞争前技术研究,增强源头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强化收入分配激励,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自由探索、潜心研究,争取承担更多国家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着力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进一步提高对自然科学基金的投入,到2012年,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省R&D比重达到2%以上,获国家科技奖励数和国际论文被引用数居全国前列。(省科技厅牵头,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优化结构,培育优势,提高、新建一批重点学科。到2012年,争取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达到15个,二级重点学科达到60个,省级重点学科达到250个,重中之重学科达到4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达到21个。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浙江大学和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浙江工业大学等若干省属高校按照国家“211工程”目标建设,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支持中国水稻所、国家海洋二所和省农科院、省医科院等科研院所发展成国内外一流的科研院所。(省教育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卫生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3加强集成创新。鼓励产学研合作和多学科交叉研究,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单项和分散技术,加强综合集成,加速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重点支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在制造业和农业及节能节水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广泛应用。大力推进光机电一体化、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及嵌入式软件、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的集成度和关联度。(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信息产业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扩大引进规模,提高引进水平,专有技术和专利许可合同额占技术引进合同总额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鼓励企业与跨国公司及同行业高端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建立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联盟,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一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大重点项目,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5加强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大重点项目,建立和完善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标准推动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加快建设孵化器、中试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强化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激励机制,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质量技监局等参与)

(六)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标准和品牌创造能力。

1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增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能力。充分发挥《我省应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目录》的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大力开发、购买和应用发明专利、商标和版权。到2012年,培育各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000家以上,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台州等市争取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内专利申请及授权量分别达到10万件和6万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达到500件以上;注册商标总数达到36万件,法人企业商标拥有率达到70%以上。(省知识产权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工商局、省版权局等参与)

2加快实施标准化战略,提高标准化水平。鼓励企业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制订和实施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构建标准研制体系和标准化信息服务平台,培育一支标准化专家队伍和一批标准化创新型企业。到2012年,争取为主制修订国家标准200项左右;国家和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工作组)达到100个左右,国际标准化专家50名,国内标准化专家1000名;培育500家标准创新型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重点产品采用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比例达到90%以上。(省质量技监局牵头,省科技厅、省经贸委、省建设厅等参与)

3加快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品牌强省。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营销创新,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知名品牌。到2012年,全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产品5个,中国名牌产品500个,省出口名牌300个,浙江名牌产品2500个,浙江区域名牌50个;驰名商标300件,证明商标区域品牌50个;省著名商标2600件,专业商标品牌基地60个;省级以上工业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以上。(省经贸委会同省质量技监局、省工商局、省外经贸厅牵头,省农业厅等参与)

(七)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支撑能力。

1加快“六个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到2012年,争取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工程)中心达到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技术)中心1500家以上;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0家左右、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150家以上;集中扶持40家左右重点科研院所,建立科研机构创新基地;办好浙江大学和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省级以上孵化器达到70家以上,孵化面积超过30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达到120家以上;扶持100家左右技术转移等重点科技中介机构。各级政府和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都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增加科研仪器设备投入,明显改善我省科研物质条件。(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参与)

2加快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建设。采取股份制、理事会、会员制等多种形式跨地区、跨单位整合科技资源,强化公共服务,建设三类重大公共创新平台。围绕提高科技资源使用效率,建设好大型科研仪器协作共用等8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围绕主要行业和重点区域技术创新,建设好50个左右行业创新平台和区域创新平台。(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教育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海洋与渔业局等参与)

(八)大幅提升科技人才规模和创新能力。

1加快实施“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百千万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和“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造就一支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创新人才队伍。到2012年,每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达到500人左右,每万人从事R&D科学家和工程师达到35人左右,企业R&D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社会R&D科学家和工程师比重超过60%。

研究制定有效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引进一大批掌握核心技术、具有持续研发能力,并能实施重要产业化项目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大力培养、引进创新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鼓励创新团队潜心研究、凝聚人才。(省人事厅会同省科技厅牵头,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经贸委等参与)

2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素质培养工程。深入实施5511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对重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进行现代科技和管理知识轮训,着力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开拓创新意识、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型企业家。到2012年,全省15%以上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参加过EMBA研修。(省经贸委牵头,省工商局、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科技厅、省外经贸厅等参与)

3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技能的生产一线创新人才。到2012年,全省高技能人才超过150万人。(省劳动保障厅牵头,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农业厅等参与)

4充分发挥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中小学每个学期必须开设一定时段的科学课程,高校要与企业、农村密切配合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到2012年,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达到250人左右。(省教育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农办等参与)

5.加强科技宣传与普及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类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创作,经常开展全省性大型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等活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主流媒体应开设专栏、专版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科学精神,着力提高全省公民尤其是农民、未成年人、企业职工、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科学素质。(省科技厅会同省科协牵头,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参与)

三、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落实科技政策法规,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抓好国家科技法律法规、地方法规规章和国家扶持自主创新的配套政策及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与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浙江省科技进步条例》、《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条例》等地方法规和规章的修订与制订,努力把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纳入法制化轨道。重点落实好企业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一系列财税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加强市县知识产权执法机构建设,推进专利委托执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发展创新文化,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

(省科技厅牵头,省法制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人事厅、省知识产权局、杭州海关等参与)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

强化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真正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主体、风险承担和创新受益的主体。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强化和完善动力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结构,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和参与收入分配政策,探索推行期权期股,推进知识资本化。深化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产权和劳动制度改革,推进公益类科研院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评价和考核机制。进一步调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广大科技人员创业创新的积极性。

强化和完善市场导向的倒逼机制。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和促进企业不断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强化和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省知识产权局、省国资委、省工商局等参与)

(三)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坚持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推进科技管理“五个转变”,加强科技工作的综合协调和宏观管理。探索建立省部、厅市和部门会商制度,形成科技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省市县集成联动、专家咨询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科技管理新体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建立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开展对重大科技问题的战略研究。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加强重大、重点项目的主动设计和组织实施,提高项目集成度和关联度,合理确定竞争性项目比重。全面推行常年申报和受理,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和评审,建立完善统一的项目库和专家库。坚持和完善“三审一决策”制度,提高科技项目立项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逐步建立和推广科技项目监理制,加强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科技信用制度,加强科技信用管理。

(省科技厅牵头,省发改委、省经贸委、省财政厅、省人事厅、省教育厅等参与)

(四)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引导全社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进一步集中资金,加大科技环境、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农业、节能减排、防灾减灾等公益性科技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经费拨款方式,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绩效。

(省财政厅牵头,省科技厅等参与)

(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发展创业风险投资。

引导各类银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开展股权质押登记试点,拓宽融资渠道。支持金融产品创新,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高新科技研发保险险种;鼓励社会资金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省金融办牵头,人行杭州中心支行、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参与)

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条件的市县也要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创业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创业风险投资。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特别是创业板,积极争取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收购重组上市公司。(省科技厅会同省发改委牵头,省财政厅、省金融办等参与)

(六)扩大国内外科技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

深入实施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战略。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两院十校”为重点的全面科技合作。支持军转民与军民两用技术的联合开发、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国际技术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乌克兰、欧美、日韩等科技强国的交流与合作。(省科技厅牵头,省经贸委、省外经贸厅、省教育厅、省国防工办、省外办、省台办、省侨办等参与)

(七)加强领导,强化考核。

坚持一把手对本地区和部门的科技进步与创新负总责,坚持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与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各级科教领导小组要加强宏观指导和组织协调,及时研究解决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中的重大问题。各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及时、准确地反映全省及各地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动态。巩固提高杭州在全省科技创新中的主中心地位,加快宁波、嘉兴副中心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强县,鼓励发达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五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

山东省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3年行动计划

一、总体目标

2015—2017年,力争每年对180.7万农民工开展各类培训,其中,对165万人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创业培训,对15.7万人开展特色培训,使有培训愿望的农村转移劳动力都有机会接受一次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使企业在岗的农民工普遍得到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得到一次创业培训,确保无就业技能的农民工掌握一定就业技能,有就业技能的农民工就业技能有较大提升。

二、重点任务

(一)就业创业培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农民工就业创业需求,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春潮行动”和教育部门实施的“素质技能培训计划”为主体,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依托职业院校、技工学校和定点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以及创业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创业率达85%以上,培训后取得中高级证书的达30%以上,取得初级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达60%以上。1.开展就业技能培训。以拟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为主,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劳动者达到上岗要求或掌握初级以上职业技能。每年培训138.5万人,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组织培训48.5万人,教育部门组织培训90万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负责)2.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和转岗培训。以企业在岗农民工为主,坚持以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为导向,发挥行业和企业优势作用,抓好知识更新与技能培训和技能储备的紧密衔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提升在岗农民工技能水平和职业技能等级。以列入省市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计划范围的企业农民工为主,积极开展在岗农民工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或技能储

备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每年培训16.5万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3.开展创业培训。以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民工为主,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创业项目,根据农民工特点和需求,开展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培训和创业实训,提供创业服务,提升农民工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每年培训10万人。(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负责)

(二)特色培训。各有关部门发挥行业和部门优势,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的特点,实施有特色的培训项目。每年培训15.7万人。1.实施“星火计划”。围绕返乡农民工在农业就业,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就业率达85%以上,辐射带动10万人实现就业创业。(省科技厅负责)2.实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农民工再温暖工程”。围绕建筑行业农民工技能提升,开展建筑业农民工高技能人才(技师)培训和建筑业农民工多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2000人,多岗位农民工10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省住房城乡建设厅负责)3.实施“雨露计划”。围绕农村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大力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贫困家庭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扶贫产业发展技能提升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每年培训1万人,培训合格率达100%,就业率达95%以上。(省农业厅负责)4.实施“家政服务工程”。围绕促进农民工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大力开展家政服务人员培训,每年培训家庭服务人员3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省商务厅负责)

5.实施“残疾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围绕残疾人就业创业能力提升,每年免费对5000名残疾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培训合格率达80%以上,就业创业率达70%以上。(省残联负责)

(三)引导性培训。将对农民工维权保障、职业指导、安全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艾滋病防治等法律知识和工作生活常识培训,纳入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基本内容和必修课程,增强农民工依法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牵头,有关部门参加)

三、保障措施

(一)统一培训规划。省就业和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统筹编制全省农民工培训规划和计划,整合全省农民工培训项目。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本系统培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并抓好落实。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完成任务。

(二)加强培训机构管理。建立统一的培训机构准入和退出机制,各市将各类就业创业培训项目纳入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范围,通过招投标的形式确定本市辖区内的定点培训机构,并报项目实施单位备案。统筹整合已有的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进一步完善培训机构评估管理制度,合理设定培训合格率、就业创业率等绩效指标,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各级积极整合现有的创业培训资源组建创业大学,提升全省创业培训实训水平。定期对定点培训机构进行绩效考评,对有套取培训资金等严重违纪行为、绩效考评不合格的培训机构要及时予以清退。

(三)统筹培训资金。在县(市、区)开展农民工培训资金统筹试点,统筹管理中央、省、市、县(市、区)筹集的各项培训资金,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逐步实现同一地区、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统一。要逐步加大政府就业专项资金中职业培训资金支出比重,落实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企业要按职工工资总额1.5%—2.5%的比例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企业职工教育经费,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支持力度。

(四)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各县(市、区)要建立统一的培训项目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机构资格申请、开班审核、学员信息管理、学员结业、考核发证、补贴申领、资金发放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对各类政策性培训补贴资金进行监管,杜绝骗取、套取、冒领培训补贴资金现象。

(五)强化监督管理。建立培训项目绩效评估制度,对培训项目实施、任务完成、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评估。建立社会公开监督机制,通过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对当地培训情况和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来自学员、群众、新闻媒体等的监督。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严肃查处违纪违规行为。

下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学历与能力提升行动计划(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能力”与“学历”

    论“学历”与“能力” 随着近年来高校连年的扩招,涉及“学历”与“能力”二者关系问题的讨论甚嚣尘上。对此,我的观点是:“学历”是掌握一定“能力”的重要前提,而“能力”是“......

    学历与能力_辩论赛

    是能力重要还是学历重要? 正方:当今社会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分析:辩证主义“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的观点来确定出能力的更重要性。自由辩论的过程中只要牢牢抓住......

    学历提升

    自考本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对学习者进行的大学学历水平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的开放式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基本高等教育制度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

    学历与能力谁是老大

    《学历与能力谁是老大》(这是一些资料,仅供参考,找出有用的东西)学历与能力谁是老大第一:从主客体来看,字典中对能力的解释是能够胜任某事的主观条件。而我们衡量大学生群体水平......

    英语演讲稿:学历与能力

    英语演讲稿:学历与能力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hould never lose the ability Good moning, ladies and gentlemen. My topic today i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should nev......

    提升学历,改变命运

    提升学历,改变命运 在工厂里工作朋友,也许你现在背井离乡,每天过着三点一线的流水线生活,每个月拿着2-3千的工资,有电视看有电脑玩,你可能觉得这就够了,但是请您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

    能力重于学历

    能力重于学历 刘红梅 从古至今的名人排行榜上,有很多像李云龙一样没有什么学历和文化,但却能够成功的驾御团队,像彼尔盖茨一样,虽在哈佛退学,但却凭着自己的能力成为IT界的精英,世......

    发展职业教育与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研究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 HB12GL007] [河北省社科联民生调研课题 编号 201201074] 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研究 夏建军 郭飞 安宴菲 王学军 (河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