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共5篇)

时间:2019-05-14 08:29: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

第一篇: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

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

摘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就基本对策层面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更新管理理念,二是要加强协作配合,三是要创新管理方式,四是要健全保障机制,五是要加大管理力度。

关键词:流动人口 服务管理 基本对策

正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仅是人口问题、经济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对此,必须有一个正确、清醒的认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为目标,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出发,针对流动人口的特点和规律,本着统筹发展、合理调配的原则,将之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现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对策。

一、更新管理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工作的指针。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理念是否科学,直接决定着这项工作的推进力度和实际

— 1 — 效果。随着经济市场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贯彻,原来以防范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的环境,从“防范式”管理向“服务型”管理转变势成必然,建立“服务型”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机制势在必行。

(一)树立人口与城市健康、协调发展的理念。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根本点,不仅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式的优化上,更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上。不可否认,大量流动人口的涌入,为流入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生命力,但城市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忽略城市的健康、协调发展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优化产业结构,严把“进口”关,把那些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产业拒之门外,通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根本上降低对纯体力、低技术水平劳动力的产业需求,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人口由低素质向高素质转变,就业由不稳定向稳定转变,从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增强外来人口的相对稳定性,从而达到提升流动人口整体素质的目的,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二)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科学管理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我国当前的人口大流动有其历史性、复杂性和多样性,不能企求一下子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在发展中求稳定、求解决之道。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地位与职能,按照“堵”“疏”结合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首先— 2 — 要由分立并行、多头管理向统一管理转变;其次要由单一的治安管理向城市综合服务管理转变,不断向劳动和社会保障、权益维护、子女就学、法律宣传教育、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等方面扩展,落实流动人口市民待遇政策,使流动人口真正感受到政府的关注、爱护和温暖。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样平等地享受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一切领域的权利。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一样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有关职能部门在管理中,一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调整方向,立足本职、摆正位子,把着力点从防范监管转到利益保障、权益维护和公共服务兼顾的层面上来,推动“重管理、轻服务”的管理模式向“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管理模式转变,要以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真正做到接纳外来人口,尊重外来人口,善待外来人口,服务外来人口,在社会保障、医疗、就业、职业介绍、劳动保障等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他们的安全感、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常住人口和外来人口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共居一地、共享平安、共创繁荣的和谐氛围。

二、加强协作配合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一项综合性的社

— 3 — 会系统工程,单纯依靠少数职能部门单打独斗、唱独角戏,实行粗放式管理,巳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社会中介组织以及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人民群众的通力协作和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一)加强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没有各个职能部门的齐抓共管、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就难以取得良好成效。各级各部门必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综治部门的牵头组织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加强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扎实开展各项具体工作,打破原来各搞一套、各自为战的状况,形成服务管理合力;要进一步发挥各级综治委的组织协调作用,把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列入综治考核目标,及时调整充实考核内容,完善考核机制,增强考核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各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党委、政府组织领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协调机构。公安、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地税、计生、教育、民政、财政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开拓创新,努力探索实践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新模式,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在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和人性化等方面不断拓宽思路。

(二)加强与流出地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仅仅由流入地管理,毕竟有困难,难免失控,只有流出地与流— 4 — 入地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对外出人员实行双向协调同步管理,才能管理服务好流动人口。因为流出地有关职能部门掌握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了解流动人口在流出地的各种关系和行为,流入地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最大限度地把流动人口纳入服务管理范围,有效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与流出地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要探索建立流入地、流出地流动人口管理协作机制,加强情报信息交流,不断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流出地要切实担负起责任,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及时向流入地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流动人口的情报信息;流入地要切实了解掌握藏匿于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员,并与流出地建立长期的劳务合作关系,引导流动人员有序就业,共同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

(三)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团体的作用。通过部分管理权限的让渡,充分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积极性,走流动人口管理社会化道路,弥补政府行政手段的缺陷,使各职能部门能够集中精力行使好法定职责,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真正形成“党政领导、综治牵头、部门参与、社会协同、保障有力”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格局。要主动加强与居委会、村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联系配合,通过他们上门服务,及时获取有效信息;要加强与基层党组织、共青团和妇联等团体组织的沟通协调,充分利用他们覆盖面广的优势,通过开展党建活动、组织志愿者服务等形式,将广大流动人口纳入组织活动体系,及

— 5 — 时处理和解决流动人口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使广大流动人口增强归属感,与城市融为一体;要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使群众特别是一些治安积极分子成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法制宣传员、治安信息员、安全防范员、阵地控制员和出租房屋监督员。

(四)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下的流动人口自律自治机制建设。人是群居的动物。流动人口身处举目无亲的城市中,必然成群结伙,这个群体被学术界称为流动人口“自组织”。当进入城市的农民找不到工作,或者失业、受伤、生病以及处在其他困境时,“自组织”的相互帮助、相互救济、相互照应往往能起到缓和危难甚至解脱困境的作用。但是,“自组织”毕竟是一种自发的组织形式,缺乏正确的引导以及社会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足之处与缺陷甚多,急需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与此同时,政府也有与“自组织” 接轨与融合的必要,通过“自组织”取得对流动人口事半功倍的服务管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政府引导下的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律自治机制,具体事务由“自组织”办理,政府负责宏观引导,提供组织建设指导、具体业务服务指导、政策及必要的经费支持,监督其发展方向,制裁其各种违法行为等等;要通过正确引导、规范管理,充分调动流动人口参与管理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切实发挥“自组织”在基层基础工作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创新管理方式

— 6 — 面对当前流动人口管理难的现状,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将很难奏效。要在继续深化推广一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从源头上找办法、寻对策,积极探索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机制。

(一)实行分类管理。面对庞大的流动人口,我们不应笼统地把他们都当做违法犯罪的高危群体,因为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对流动人口要实行分类管理,切实提高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类是有固定工作和稳定经济来源、居住相对稳定且时间较长、比较安分守己的外来人员,对他们可实行普遍登记的办法,把他们从一般暂住务工人员中单列出来,为他们提供周到的服务和宽松的发展环境,并由用工单位负责管理;第二类是一般务工人员,主要是居无定所、工作不稳定或季节性、临时性打工的外来人员,对他们可在登记发证后,委托房东和用工单位代管。管理部门主要提供就业、租房等服务和常规性治安管理;第三类是流动人口中的重点高危人群。把那些散居在出租房中,特别是有前科劣迹、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正当职业、昼伏夜出、收支反常的流动人口作为重点管理对象,纳入重点管控视线,切实在日常工作中加大走访、调控力度,落实严密的防控措施,及时发现打击混迹其中的违法犯罪分子,真正实现“列得准、控得住、打得掉”的工作目标。

(二)健全落地定位管理机制。人口可以自由流动,房屋则是固定不动的。要紧紧抓住出租房屋和务工场所等流动人口的落

— 7 — 脚点,以静制动,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方法,全力挤压违法犯罪分子的活动空间。对出租房屋要进一步完善登记备案制度,防止管理脱节,要组织相关部门在全面清査的基础上,摸清出租房屋底数,对出租房屋统一进行编号,逐一订上门牌,并制作出租房屋自己的“身份证”,详细列明房主姓名、地址、有效身份证件、联系方式以及出租房屋的地理位置、面积、楼层、户型、房间数量和号码等信息;出租房屋业主办理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应当提供出租房屋“身份证”,没有“身份证”的,按规定不予登记或者备案;与房东逐一签订治安责任书,落实房东责任,要求每个房东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对不履行治安责任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不断增强房东的“主人”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对用工单位要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通过签订管理责任书,全面落实用工单位的治安责任对用工人数多、符合自主管理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流动人口协管组织,负责流动人口登记办证、计划生育、法制教育、技能培训和安全管理等日常工作,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负责指导检査,督促企事业单位自觉抵制非法用工,不得雇佣无有效身份证明的外来人员。

(三)建立居住证制度。暂住证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流动人口流人地及时掌握本地流动人口总量和动态信息、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正常治安秩序的一项举措。但在实际操作中,暂住证往往被赋予许多其本身不应具有的功能,成为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立足的前置条件,— 8 — 扭曲了其本来的作用。为彻底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应当积极探索建立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在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中,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外来人员允许落户,比如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为基本落户条件,允许外来人员在经常居住地落户;对于农民工中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高级技工、技师以及其他有突出贡献者,优先准予落户这些改革举措,不仅可以为流入地引进大量人才,而且可以使流动人口中的优秀分子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成为其中的一分子,而且也为建立和推行居住证制度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和条件。

(四)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全面推广流动人口网络化管理。要按照“兼容对接、资源共享、数据完整、高效快捷”的要求,依托公安现有暂住人口信息系统,整合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资源,建立包括信息采集、整理、输入、传递和管理服务等在内的统一联网的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并按照“谁用人、谁采集、谁输入”的原则,明确公安、劳动、计生、民政等部门的信息采集工作职责,不断拓宽信息来源空间,尽可能全面、及时、准确地采集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等各类信息,并全面录入流动人口基础数据库;要充分利用公安专网、政务网等多种网络资源,通过公安专网接到基层派出所,通过政务网接到劳动、计生、民政、教育等部门和社区,实现流动人口信息跨地区、跨部门、跨系统共享,使公安、劳动、计生、民政、教育等部门能充分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流动人口、出租房屋动态,制

— 9 — 定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采集机制,尽可能采集鲜活、实用的流动人口信息,做到同一出租房屋同一床铺流动人口变动情况的实时掌握和及时更新,以保持信息新鲜度,防止出现“死信息”等情况。

四、健全保障机制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相对于常住居民,在某种意义上讲,流动人口还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跟本地居民交往隔绝,受到歧视,难以正常参与有组织的社会生活。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和经济利益被侵害等问题时有发生,作为经济利益和社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他们往往享受不到所付出劳动的等价回报。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始终关注民生问题,不断优化服务措施和手段,依法维护和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流动人口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在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子女入学、户口迁移、居住生活、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改善流动人口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以激发他们参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一)加强教育培训。教育培训是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中心任务,特别是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尤为重要。要及时通过法制教育强化流动人口的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努力避免他们因不懂法而违法犯罪;要抓住每一个管理环节,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对流动人口进行遵纪守法教育,使他们尽快熟悉本地风土人情,适应本地环境,增强法制意识和维权意识,既防— 10 — 止违法犯罪,也提高自身安全防范意识;要集合民间力量,兴办民间职业培训学校,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水平;要定期举办紧缺工种的免费培训班,将低技能人员转化为高质量人力资本,从而不断提高城市劳动力的整体质量。同时,要通过舆论导向教育本地居民摒弃那种鄙视流动人口的不正确心态,淡化“外地人”概念,减弱本地人与外地人的隔阂,努力形成尊重和善待流动人口的社会氛围,增强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亲近感、归属感,促进流动人口与本地居民和谐相处。

(二)维护合法权益。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当前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要保护好流动人口的合法劳动权益,要坚决清理对流动人口的歧视性政策和各种乱收费,加大对用工单位劳动保障的监察力度,严格依法使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保证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劳动政策得以贯彻实施,重点是抓好《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给予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切实有效的法律支撑;要依法清理、整顿无证照的违法生产经营单位,加大对职介机构的管理力度,重点打击、取缔非法劳务中介活动,特别是超业务范围、违法介绍流动人口就业、未经批准非法从事职业介绍等不法行为,确保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要认真负责地做好流动人口投诉举报的受理工作,对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政策规定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要积极开展企业用工情况检査,加大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同工不同酬、拖欠和克扣工资、限制人

— 11 — 身自由、劳动条件差、劳动安全和职业病防护没有保障等侵犯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问题;要在严格落实原有欠薪保障金制度、应急周转金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企业欠薪保障制度,完善欠薪预防和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定期不定期对企业的工资发放是否及时、规范等开展联合督查,进一步落实清薪维权的各项措施和责任,及时有效地解决企业拖欠工人工资问题,真正打造“零欠薪”城市。同时,要积极引导各用工单位善待员工,通过适当提高劳动报酬、降低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营造更具凝聚力的用人氛围。

(三)提高服务质量。一座城市只有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才能显示现代城市的气魄。对于流动人口,要牢固树立公平对待、依法保护、服务至上的理念,真正做到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既要通过简化就业程序,提供就业信息和劳动保障咨询等服务,建立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断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又要建立长期在城市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和福利机制,并逐步与本地居民接轨,使外来务工人员能够享受到子女教育、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人身保险、生活救济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工作、学习、生活有保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外来务工人员依法参加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力争做到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要认真落实流动人口— 12 — 子女接受教育、享受与本地居民子女同等待遇的政策,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切实解决流动人口的后顾之忧。

五、加大管理力度

流动人口是和谐社会的共同建设者和享有者。对流动人口既不能如临大敌,视其为违法犯罪源头,也不能放松管理,任其自流,必须加大工作力度,坚持常抓不懈,从规划、立法等方面入手,进一步落实管理费用和相关责任,实现长效规范管理。

(一)建立完善法律制度规范。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保障流动人口各项权益的立法工作,有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上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就某一流入地而言,在修改和制定有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时,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明确规定流动人口可以享有哪些合法权益、享受哪些政府服务、承担哪些义务,明确规定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承担哪些责任、有关单位负有哪些义务等条款,使流动人口的各项权益、可享娘务有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逐步改变目前流动人口义务与责任过多而地位和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的局面。当前特别是要完善出租房屋的管理规定,明确出租屋主和逃避、违反登记管理规定的用工单位的法律责任,实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制度,切实解决房屋租赁市场法律规范缺失和监管乏力:管理无据的问题。同时,要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政策、措施以法律制度的形式予以确认,规范和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切实做到依法管理、依法服务和依法保障。

(二)充实服务管理队伍。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队伍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力量。从一些地方实践的情况看,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目前专职协管员队伍已经比较健全,作用发挥较好,但还存在着力量不足、待遇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当前,可由综治委、综治办对目前隶属于公安、房管、计生等有关部门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队伍进行整合,对不合格的协管员进行清理,重新招录一批素质高的协管员,充实到相关职能部门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治安管理等日常工作。对新、老专职协管员一律严格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合格后发给工作证,方可持证上岗。上岗后,要严格管理,严格纪律,实行量化考评、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对考核检查中工作不到位的协管员,要采取重点强化等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使其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要努力改善和提高流动人口专职协管员的待遇,稳住人心,调动积极性,使这支队伍更好地协助做好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等各项服务管理工作。同时,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管理经费使用规定,做到依靠制度来管理经费,坚决杜绝个人说了算的不良现象。对违规使用流动人口管理经费的人员,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经费用到实处,花在刀刃上。

(三)严打违法犯罪行为。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是当前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这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作为肩负着打击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要始终兼— 14 — 顾管理不放松,要清醒认识当前流动人口管理的形势,发挥自己的职能优势,继续承担法定的打击和预防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职责,切实保护好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于混杂于流动人口中的各类违法犯罪人员特别是流窜犯罪人员,要深入研究分析其活动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打击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本着“什么治安问题突出就重点解决什么问题,什么地方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什么地方”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清理整顿,扭转少数地方治安混乱的局面;要针对流动人口聚居地容易滋生犯罪、诱发黑恶势力蔓延的特点,坚决遏制同籍、同业聚居现象的恶性发展,严厉打击各种带有地缘性的违法犯罪活动,重点整治“同乡村”等治安黑点、乱点,坚决防止聚居群体犯罪团伙坐大成势,形成地方黑恶势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和打击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区域性协作机制建设,通过区域性协作,协助查证有关证据材料,定期通报流动人口违法犯罪信息、违法犯罪新手段、新特点及打击、防范对策,开展串并案侦查,会诊重大疑难案件,不断提升对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的打击效能。

第二篇:宁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研究

宁波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研究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如何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建立和完善其长效机制,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难点工作。

一、宁波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宁波为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

年代初,随着宁波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宁波吸引了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员前来工作和生活,少数民族人数迅速增加。

据统计资料显示,1956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宁波市少数民族人口仅为6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为548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为1175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为3980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为33714人,暂住少数民族有6万多人,其中大部分来自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地。

目前宁波市有

54个少数民族成份(缺塔吉克族),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

20.7

4万人,暂住少数民族人口近万人,其中城区暂住少数民族人口为

2428

1人。人数较多的为苗族、土家族、布依族、壮族、回族等。据民族宗教部门抽样调查资料,在城市少数民族暂住人口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80.2%;年龄在18岁至55岁的占83.2%;以打工为主的占72.7%;月收入在1000至2000元的占62%,整体收入水平相对于全市处于较低水平;从事行业主要集中在生产制造业、文教卫生、饮食商贸行业等。

流动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工作短期性、居住不固定性、流动随意性等特点,很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服务和管理难度很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基本情况难以掌握。有相当一部分流动人口在城郊结合部居住,语言交流不畅,同族同乡群租,居住条件简陋,与周边居民接触较少,社区和居委会很难掌握他们的真实情况。

二是盲目流动难以疏导。年龄小、文化低、无特长、居无定所的盲目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呈增多趋势,有的结团四处流浪谋生,有的以坑蒙拐骗、扒窃偷盗为生,很难疏导管理。

三是民族特色经营混乱难以管理。部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以开拉面店、烤羊肉串、卖葡萄干等为生,经营活动不规范,尤其是流动经营摊点容易与当地居民和城市管理人员产生矛盾和纠纷。

四是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尚未形成。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是群众工作,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支持。但实际工作中,仅有民族工作部门“单打独斗”,街道社区民族工作尚未量化考核等。

五是局部性民族习俗矛盾时有发生。主要是清真食品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为多见。目前全市共有清真餐馆、拉面店

200多家,从业人员近千人,无证经营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非穆斯林人员打“清真”牌子开店,有的违规经营非清真食品引起穆斯林群众不满等。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主要做法

宁波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民族工作,出台《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工作,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得到切实加强。

(一)依托民族工作网络,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主要是依托各县(市)区、乡镇(街道)民族工作相关部门,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纳入政府工作重要内容,使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工作常态化。如海曙区建立了由区民宗、公安、城管等部门参加的流动少数民族工作联络联系制度,街道和社区建立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地对区域范围内流动少数民族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把流动少数民族服务与管理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范畴,消除了流动少数民族服务和管理的盲区。

(二)依托社区管理服务,延伸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工作,重点在社区,关键在基层。宁波在加强社区基层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将服务和管理延伸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如海曙区汪弄社区近年对辖区内常住少数民族及其流动人口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并将少数民族人员的生活、学习、工作情况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还设立了少数民族管理服务站和流动少数民族维权中心,为少数民族同胞提供民政、计生、就业、治安、人口管理、帮困等一站式服务。

(三)依托流动经商联系点,促进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有序管理

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街道、社区、清真餐饮店等地设立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服务管理联系点,以此推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的有序管理。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中选择一些能胜任联络员工作的、有一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代表,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理矛盾纠纷和突发性事件,确保城市民族领域的稳定。如吸纳青海化隆县回民在甬从事拉面业的代表人士、新疆维吾尔族在甬从事卖羊肉串等小买卖的代表人士为市伊斯兰协会的正式代表,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和沟通,出现矛盾纠纷时,他们能和阿訇一起积极配合政府协调化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依托少数民族组织,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主要是依托宁波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和各县(市)区少数民族联谊会(或少数民族联谊小组)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如北仑区1998年在区民宗局支持下成立了少数民族联谊小组,2007年成立北仑区少数民族联谊会,该联谊会每季度开展一次联谊活动,为政府和少数民族同胞牵线搭桥,近年相继成立了街道、社区少数民族联谊组织、文娱组织、维权组织——“新碶街道民族之花文艺轻骑队”、“社区少数民族联谊小组”、“社区少数民族学校”、“社区少数民族博物馆”、“社区少数民族维权站”,为流动少数民族同胞在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权益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办实事、办好事。

(五)抓住重点民族企业,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与管理

对少数民族务工较多的企业和法人代表是少数民族同胞的企业,尤其是新疆籍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企业,强化管理与服务。如慈溪市高氏精梳棉有限公司、余姚市凤山街道华联纺织有限公司以及法人代表为少数民族同胞的江北华乔包装厂等,企业一把手均能亲自负责抓好企业民族工作,并成立企业少数民族联谊中心,开设少数民族服装饰品展示室、电脑培训和文化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室等,并经常组织开展文化活动,排练演出歌舞,举办体育比赛、汉语培训教育等,以优质的服务与管理促进民族融合。

(六)制定相应规章政策,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

为了规范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市和各县(市)区出台了相关规章政策。如市民宗局、工商局、财政贸易办公室联合发布《宁波市

生产经营清真食品管理办法》,加强对清真餐饮、食品经营的监督管理。海曙区针对部分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无证经营和无序设摊的实际,出台了《海曙区涉及民族问题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近年已妥善处理新疆食府私设清真标志、路边无证拉面店以及多起新疆籍少数民族人员和藏民因无证设摊而引发的矛盾纠纷。

三、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民族工作领导机构。在宗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扩大成员单位,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民族工作专题会议,共同协商解决民族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健全县(市)区、镇(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管理网络。民族工作重点乡(镇)要配备民族工作专职干部,有民族工作任务的行政村和社区应成立民族工作管理小组。三是建立民族工作的检查监察机制。加强对各地、各部门贯彻落实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工作监督检查,明确工作责任,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

(二)加强宣传教育

进一步加强对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以及民族知识的宣传,使全社会形成共识,营造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的浓厚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民族工作。要进一步开展民族工作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要指导基层做好民族工作,为基层从事民族工作的相关人员提供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培训机会。

(三)加强流动经商管理

要把少数民族流动经商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范畴,建立公安、工商、城管、民宗、卫生、环保等部门参与的联合协调工作机制,定期召开会议,互通工作情况,针对发生的问题,采取有效对策及时协调、稳妥处理,共同做好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要强化与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的联系制度,在少数民族流动经商务工人员相对集中地设立少数民族流动经商服务管理联系点。

(四)健全激励机制

要建立街道、社区民族工作的激励办法,出台街道、社区考核和奖惩办法,突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年终由街道、社区的上级主管部门和民族工

作部门联合考评,促进街道、社区多为少数民族群众多办好事实事。要加大社区经费支持力度,政府应对民族工作进社区给予一定的工作经费补助,并将民族团结进步活动作为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评选民族团结新风家庭和民族团结楼、院等,促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

(五)建立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业服务中心,在就业咨询、就业培训、工作推荐、单位用工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照顾,鼓励少数民族餐饮业、少数民族企业吸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爱心基金,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实际生活困难。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中心,无偿为有困难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便民服务中心,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提供民政救助、计生服务、治安调解、户籍管理、维稳协调等方面的快捷服务。

黄楼街道办事处地处市中心,是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商贸业最繁荣的地区。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西部地区一批又一批少数民族群众涌入经营谋生。目前,来黄楼辖区经商务工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有新疆维吾尔族、青海化隆县回族和西藏藏族等200余人,主要经营新疆风味小吃、兰州拉面、核桃糕、葡萄干、藏刀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也导致我处涉及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突发事件、治安事件呈明显上升趋势,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处的社会稳定造成很大压力。面对新的形势,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去年以来,我们在区委统战部和民宗局的指导下,切实将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责任、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服务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领导小组。我们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组长,办事处分管副主任、辖区派出所分管副所长任副组长,各社委会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切实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纳入议事日程。二是成立管理办公室。针对辖区内少数民族流动人员逐渐增多,且居无定所、流动性大等特点,我们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由办事处分管副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三是建立联席会制度。为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求职就业、自主创业,维护其合法权益,办事处与辖区派出所、工商、民政、城管等部门建立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有关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各方面情况,研究探讨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的对策、措施等。

二、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排忧解难

一是设立服务窗口。我们在办事处服务大厅内设立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窗口”,并公示联系点负责人和联系电话,为需要帮助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解决实际困难。二是建立帮扶平台。把救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中的困难群体纳入社区服务重点,积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经营中的困难,逢重大节日为他们送去米面油,大坝社区时常还送些特色小吃,有效促进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社区居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三是开展真情服务。想方设法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业经营创造条件,办事处派专人与社区主任共同处理这方面问题,如: 积极帮助他们租赁门面房,为其优先提供经营场所和摊位,协调水电安装;主动支持和参与他们的伏羊节联欢活动;针对少数民族子女存在的语言障碍,专门邀请师范大学 的学生为其补习汉语和文化课,等等。

三、拓展沟通渠道,搭建互信平台

一是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充分利用社区市民学校和相关宣传阵地,通过制作展板、发放宣传单、举办民族特色活动,在广大居民群众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丰富广大群众的民族知识。二是开展政策咨询、培训活动。举办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政策咨询、培训活动,为他们宣讲相关法规政策,使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尽快适应徐州的社会环境;聘请理财专家举办辅导讲座,帮助他们掌握投资理财风险知识;组织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参加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三是拓展联络渠道。各社区在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邀请少数民族同胞参与社区管理。

四、维护民族团结,妥善化解矛盾

一是制定了《黄楼街道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规范工作原则、适用范围、职责分工、应急程序和保障机制,以确保妥善处置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在“三项排查”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排查活动,各社区每月排查一次,并及时上报排查情况。三是妥善化解矛盾纠纷。在调解涉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矛盾纠纷过程中,充分考虑民族因素,坚持依法办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同时展开相关心理咨询及心理疏导,从思想根源上化解矛盾隔阂。今年4月,位于淮海东路东路的兰州拉面馆因店后垃圾着火引起火灾,我们积极配合上级部门妥善处置了此事件。四是培养少数民族专职调解员。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中挑选具有一定文化水平、思想素质较好、公信度较高的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后担任专职调解员。同时,聘请了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理论水平、熟悉民族历史、热爱民族工作的社会知名人士作为调解顾问。我办事处现有专职调解员2名。

做好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和谐,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国、省、市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城区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实现新突破,为鼓楼经济社会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近几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于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带动民族地区发展、提高少数民族的收入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应看到,由于各民族在语言、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上的差异以及少数民族群众对我市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了解不够等因素,容易产生一些矛盾纠纷,给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对社会安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

随着我市“一高两进”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的推进,园区规划日趋完善,“4+X”重点产业的培育发展,扶工惠企力度不断加大,黄衢南高速

公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建成使用,杭长高铁的动工建设,可以说,我市正处于一个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他们参与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其中一部分人已经开始站稳脚跟,开拓创业,成为了事实上的“长住”人口,另一部分则仍然流动性较大。就目前来说,我市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人数快速增长。根据市公安局治安大队的登记,2005年,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仅有8人,2006年,增长到53人,2007年为76人,2008猛增至257人,2009年为414人,2010年上半年止已有554人。

(二)来源地相对集中。从调查登记的信息来看,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来自新疆、青海、贵州、广西、云南和湖南,其它省份的很少,而且,在这六个省份中,也相对地集中于某几个县域,如贵州的望谟县、剑河县,云南的华宁县、文山自治州等地。

(三)从事工作比较单一。从调查信息来看,我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主要集中在竹木加工、建筑工地、搬运工等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单位,主要从事重体力劳动。他们的居住地也相对集中,主要是在上余镇和贺村镇,其次是新塘边镇、大桥镇、峡口镇,因为这几个乡镇的竹木加工类及其它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市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主要从事“穆斯林面馆”、“兰州拉面”、烤羊肉串、贩卖葡萄干、哈密瓜等具有非常鲜明民族特色的经营活动,经营形式既有固定店面,也有流动摊点。固定经营的以餐饮面馆为主,从事服务人员也多以同乡少数民族为主,流动

经营的一般沿街叫卖,没有固定摊点,这类人员更容易与居民或城市管理者产生矛盾纠纷,管理相对比较困难。

二、当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迅速增加,给我市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主要体现在:

(一)情况不易掌握。对流动人员的建档登记工作一时还无法做到及时准确。目前,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登记只局限于有固定居(租)住地和经营场所的人员,对于那些无固定居(租)住地和经营地,以及在建筑工地等从事打短工的人员很难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管理难以到位。有经营场所的少数民族经营人员大多没有办理合法手续,申领经营证照,往往是临时添置一些简单的经营用品便开张经营。沿街叫卖的经营者,往往不顾城市管理规定,选择交通要道和繁华路段摆设摊点,严重影响市容市貌,影响交通秩序和城市卫生。

(三)增加治安隐患。由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多来自边远贫困地区,他们当中多数人文化素质偏低,政策法律意识淡薄,违反社会治安管理规定的案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他们身处异乡,“老乡”观念根深蒂固,一旦有点事情,不问是非,胡乱帮忙,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另外,由于各种原因,来我市务工的外来流动人员,在一时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干起违法勾当,造成偷盗抢劫案件高发,是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民族关系协调难。由于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习俗和

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加上我们一些执法部门和汉族群众对少数民族习俗、禁忌不大了解,因而在执法和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影响民族关系的事情,而这类事情一旦发生,往往影响较大。

三、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对策建议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将不断增加,因此,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要放在重要位置来抓,努力使管理工作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一)要加强民族政策的宣传。“民族宗教无小事”,要加强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这是正确解决和妥善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前提和保证。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新闻媒体应当定期报道相关信息,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做好少数民族外来流动人口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睦的良好氛围。相关执法部门要普及民族知识,结合普法工作,将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作为法制教育的重要内容加以学习,并贯彻执行,努力做到在执法过程中依法办事,切实维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在执法过程中,要多了解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二)要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对外来少数民族人员,一方面我们要依法加强管理,对于违反管理规定、占道经营的摊点要劝离、取缔,同时严厉打击坑蒙拐骗、偷盗扒窃等违法犯罪行为,努力营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和治安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宣传我市管理中的规定和政策,让他们了解并遵守。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为少数民族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服务,在就业、医疗、计划生育等方面提供方便,让他们感受到党和

政府的关心,感觉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从而自觉地遵纪守法,服从管理,减少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三)要建立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可以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上余镇和贺村镇进行试点,成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组织,设立固定办公场所,配备专人负责,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加强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沟通交流、协调管理、提供服务等工作。该工作机构除了平时多走访少数民族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等信息动态外,还可以根据他们的人数多少和风俗习惯,联合一些工厂企业开展联谊活动,增进情感交流,培养他们对江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他们适应江山,融入江山。建立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员信息台帐,及时掌握辖区里人员流动情况,并与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加强联系,相互配合,实现管理上的联动,对流动人口做到来一个、登记一个、审查一个,真正做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不留管理空档。

第三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情况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的完成情况、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形成总结材料。

三川镇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完成情况的工作总结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管理机制和网络建设 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情况; 2.部门协作机制建设和创新情况; 3.服务网络建设和人员配备情况;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经费投入情况。

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职责落实情况 1.双向责任落实情况;

2.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及创新情况;

3.《条例》所规定的免费技术服务、便民维权及相关优先优惠、奖励政策出台及落实情况;

4.流动人口统计信息和信息化工作情况; 5.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工作推进情况;

6.《河南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规定》和《河南省人口计生委关于方便群众办证的通知》贯彻落实情况。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创新经验

四、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第四篇:晋中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情况及服务管理对策

我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情况及服务管理对策

政法综治工作如何以创新的理念、务实的态度,适应新形势,拿出硬措施,做好社会管理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目前,政法综治工作要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加快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着力解决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问题,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围绕这个问题,市综治办于近期对全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座谈讨论、问卷调查、实地了解,对全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晋中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北邻省会太原,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产业众多,商贾云集,旅游资源丰富,是全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辖1区9县1县级市,118个乡镇,14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1.6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25万。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7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财政总收入完成147.1亿元,同比增长17.2%。2011年1——5月实现财政收入 万元,固定资产投资 亿,吸引外资 亿。“十二五”开局之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积极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

全市出租房屋的 %。

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围绕创建“平安晋中”的总体目标,坚持服务与管理并重、打击与防范并举,积极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促进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党政重视,机构健全,实行五级体制,进一步实行以业管人。市、县(区、市)两级建立了党政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工作领导组及其办公室。乡镇、街道建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站,配备充实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协管员 名,实行派出所长、包片民警、协管员分片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体制。村、社区成立了三级网格管理。第一网格负责人是村、社区主任和用工单位领导;第二网格管理负责人为村委治安联防员和用工单位保安员;第三网格负责人是各施工队长和工区长。各单位、企业都配备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联络员,联络员负责单位、企业、村委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登记、管理、上报。最后由乡镇、街道、派出所长审核发放流动证,进一步实行以业管人。

其次,划片分格,信息采集,实行五个机制,进一步实行以证管人。以村、社区划片,以片定格,乡镇、街道,派出

进行监督,如有可疑情况及时向派出所报告,增强了房主法律意识,共同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流动人口良好局面。计生部门上门为流动育龄人口负责办理、查验婚育证明,负责提供避孕药具、计划生育服务。工商部门主动提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职业道德和遵纪守法教育。工会部门致力于就业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稳定,帮助指导签订合同,提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服务。交通、客运部门做好春节期间运送返还工作。二是建立完善服务管理制度。灵石县是全省重点产煤县之一,该县以统一住宿、统一往返、统一发放工资劳保福利、统一建档办证、统一缴纳工伤保险、统一签订劳动合同、统一岗前技能法制培训、统一劳动用工备案,即实行“八统一”的服务办法,极大地规范了流动人口管理,提高了流动人口素质,保障了流动人口合法权益。三是建立了对旅馆业、娱乐中心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排查整治制度。对社会治安重点地区认真强化管控,坚决取缔非法经营旅馆,严厉查处违法经营行为,进一步加强建筑工地、娱乐中心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和部位的排查巡防力度,严厉打击流动人口中违法犯罪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全市正常秩序。

三、存在主要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来,我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取得一定成绩,但离党和人民的要求、离上级期望还有很多差距。一是流

偏远贫困的农村地区,文化水平较低,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劳动技能培训,而针对流动人口开展的法规教育、文化补习、技能培训等还比较缺乏;第四,服务不到位。从总体上说,流动人口属社会的弱势群体,根据他们的生存状况提供心理疏导、政策咨询、法律援助、劳务中介、技能培训、房屋租赁、婚育指导、入托入学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真正的落实,目前还不能适应外来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的趋势。

四、对策及建议

通过调查,既看到了我市近年来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针对目前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应该急需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我们必须看到,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各级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要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出发,要以建设全省“四化”率先发展区高度为立足点,切

面切实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解决流动人口就业、子女入学,同市民一样对待;另一方面更要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吸纳人力资源的同时,注重智力资源的引进,广泛吸引知识层次高、具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使我市的人口素质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最大限度地利用我市有限的人口增长空间。

四是创新工作举措,强化措施,走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的新路子。信息化是人口管理的有效平台。针对目前各部门流动人口信息交流不畅通的现状,建议全市建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电子信息网络。目前可依托公安部门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对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进行准确、全面登记,逐步形成各部门联网的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进而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要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的法制建设,加快推进立法进程,研究制定流动人口和房屋出租的行政法规,强化对流动人口进行暂住登记和办理暂住证的法律约束力。对用工单位负责人及时签定治安保证书,真正把监督外来人口的责任落实到用工单位和雇主头上,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

多年来,我市在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与服务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效果,获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所以我们还应充分认识、统一思想,逐步建立起管理和服务流动

第五篇:关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

关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

工作的安排步署

县计生妇幼服务中心、各乡(镇)计生服务站: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应县人民政府(应政发〔2009〕2号)《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流动人口“一盘棋”工作,依法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好流入育龄妇女基本免费服务项目落实到位,推动全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再上新水平,现作如下安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部门职能优势,完善“党政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制度落实到位、定期考评奖惩”的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信息化带动、依法维权”的流动人 1

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制,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

村为契机,通过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活动,建立

起相互衔接、责任共担、任务明确、管理到位、服务周到、信息共享、资源互用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实

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免费服务内容

免费提供宣传资料、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免费办理婚育

证明、免费进行生殖健康检查、免费进行计划生育手术、免

费提供咨询服务。

(一)、免费对象

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并在本县境内居住的。

(二)、免费技术项目

⑴孕情、环情监测;

⑵放、取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

查;

⑶ 人工流产、引产术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

查;

⑷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及技术常规规定的各

项医学检查;

⑸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诊治。

具体来讲:已纳入本县管理的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夫妇,持《暂住证》、《婚育证明》、《身份证》,可享受国家和省、市

规定的基本项目的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

A、已婚育龄妇女持《婚育证明》可以在用工单位、计划

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现居住地村(居)委会免费领取避孕药

具。

B、居住地乡镇、村居按照孕情检测有关要求,免费为已

婚育龄妇女提供每年不少于四次的孕检服务,及时在《婚育

证明》上登录孕检结果,并出具全国统一格式的《流动人口

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将服务情况报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通过全国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向户籍地提供已婚育龄

妇女的孕情。

C、每年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生殖健康查体,建立生殖健

康档案,并提供规范的跟踪随访管理服务。

D、县计生妇幼服务服务中心为已婚育龄妇女免费提供放

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和孕期在10周以下的人工终止妊娠手

术。实施上述手术的育龄妇女还需持有居住地开具的《介绍

信》等情况说明书。

E、已婚育龄妇女实施取出宫内节育器手术,实行居住地

与户籍地信息通报制度。

三、技术服务机构

县计生妇幼服务中心作为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面向全县所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流动人口育龄群众,开展各项

服务;各乡(镇)计生服务站承担本辖区流入育龄群众基本免

费服务项目落实。

四、基本要求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部门,在搞好技术服务的同时,进一

步完成以下内容的服务工作。

一是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

务工作,优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环境,为流动人口

搭建公共管理服务平台,使流动人口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经济

社会建设中,享受到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

二是加强宣传,提高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意识。

积极拓展宣传阵地和宣传方式,向流动人口广泛宣传人口和

计划生育法律法规、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等相关知识,提高

流动人口依法维权和自我保健意识,转变婚育观念,自觉遵

守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规定。

三是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建档立卡,将资料录入微

机数据库,纳入日常管理和服务,组织辖区流入已婚育龄妇

女按规定参加生殖健康检查。协助乡(镇)(社区)计划生育

部门为流动人口办理、查验相关计划生育证件。

二00九年六月二十日

主题词: 流动人口免费服务安排步署

发: 县流动办、计生妇幼服务中心各乡镇计生服务站应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2009年6月20日印发

下载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基本对策研究(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

    关于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服务 工作的安排步署 县计生妇幼服务中心、各乡(镇)计生服务站: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应县人民政府(应政发〔2009〕2号)《关于加强流动人口计划......

    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实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流动人口社区卫生管理与服务实践研究 作者:钟素亚 张明君 袁相波 胡本祥 俞旭明 王佳妮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7期 流动人口泛指离......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及对策

    农村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镇位于北京市某郊区西部,全镇面积112.62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9万人,是我区面积最大的平原镇。目前,全镇现有流动人口5231人。外来人口的大......

    新时期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计划生育药具管理服务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对计划生育药具服务的问题做了详细说明和探讨。【关键词】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对策;【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3401-01......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效的对策和建议

    提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实效的对策和建议近年来,随着我县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已成为我县社会管理的新课题,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先后成立县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军乐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根据镇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推进情况,为不断提高推进工作质量和整体水平,特制定如下工作制度。 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制度 1.镇流管办......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

    王旗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双百” 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各村委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和《甘肃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办法》,统筹解决人口......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

    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确保计生政策宣传全覆盖XX市XX乡人民政府 XX市XX乡地处XX西南边陲,拥有国土面积XX平方公里,全乡辖XX个村,XX个村民小组,XXXX户,XXXXX人,其中XX族人口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