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简述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
简述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
在我们即将走进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复杂社会里,我们究竟该扮演如何一个角色呢?水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江河。人无点滴量的积累,难成大气候。没有兢兢业业的辛苦付出,哪里来甘甜欢畅的成功的喜悦?没有勤勤恳恳的刻苦钻研,哪里来震撼人心的累累硕果?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而美好的人生离不开完美的规划及在正确规划指导下的努力奋斗。人生如大海航船,规划就是它的的基本航线,有了航线,我们就不会偏离目标,更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更加顺利和快速地驶向成功的彼岸。因此,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将对我们的人生起到极为重大的作用。对于每一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选择一份理想的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职业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从总体上做一个合理的设计规划,就成为必须。
职业生涯规划是基于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指在客观分析个人的性格、资质、人生态度、个人潜能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期望,采取有效的职业发展策略,选择合适的职业发展道路,一步步攀登事业的阶梯,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是一个有计划、渐进式、进取向善的协调平衡的动态发展过程。它需要大学生朋友们妥善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大学生在毕业前应做好自身条件的客观分析。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对中学、大学的学习生活做一个总体回顾,然后对自己做出自我分析与评价;
二是通过自己的师长、朋友给自己提一些合理建议;
三是进行一些人才量表的自我测试。通过以上几种方式的分析与测试,使我们对自己
的性格、兴趣、特长、气质、智商、情商、职业倾向等指标了然于心。
其次,进行职业生涯目标的初步设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正确适当的目标。在对自己有了较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所学专业、最大兴趣等因素为自己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在一个人生目标的指导下,再将其细划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然后分期逐步实施。
再次,进行初次择业,采取实现目标的措施。
在选择工作时,要对受聘单位的工作性质、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和员工的整体素质做一个总体上的领会,尽量选择那些能发挥个人能量、能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工作。大学生朋友一定要明确大学毕业并不是学习的终结,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很难与当今的社会相适应的。平时要做一个工作上的有心人,随时留心,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总结,埋下一些“伏笔”。
最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调整和回馈,并最终选定自己的“职业锚”。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不可测因素很多,在这种状况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对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路线、实施计划与措施进行及时的评估与调整。
根据自己对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认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并且通过研究所学专业特点从多方面综合选择就业目标:
一、大学生自身是职业选择的主体——要为我而择
职业选择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重大选择,是对个人人生道路的选择,选择职业的出发点和逻辑归宿都是自己,必须对自己负责。但是我们却不时听到某些同学说:“父母让我干什么,我听父母的!”,这似乎在为父母择业。也有的同学说:“我也不知道,干啥都无所谓,反正干啥都是干,跟着大伙走吧!”,这种无所作为和随波逐流的思想,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选择要关系到自己一生的命运取向,关系到今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否。
我们应该通过职业选择教育,使自己认识到:在择业的过程中,个人自始至终要处于主体地位和自主地位,择业的主体是掌握了科学知识的劳动者自身,而不是其他。只有自己为自己选择好职业,才能为日后发展、开发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打下基础。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为培养一个大学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所用是祖国的初衷和期盼,认真选择职业包含着为国家社会负责,所以尊重择业主体的个人意愿,于社会、于个人都是有利的。
二、择业不同于就业——是选择未来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因为职业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选择职业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
就业和择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就业是谋取个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择业是选择个人生存模式,二者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要解决的是自立,经济上不再依赖于他人,求得自己养活自己。所以你就的业自己未必然喜欢,这个职业也不一定适合于你,甚至于你打算在这个职业上干多长时间,也是不确定的。而择业是选择关乎你一生的职业,可以说是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它要解决的是对个人生存方式的选择,是受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所支配的,可见,择业远比就业层次要高,就业更多考虑的是现实,而择业更多考虑的是未来。
三、职业选择是一个过程——要动态求优
先就业再择业,说的是“骑着马好找马”。在动态中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所以说职业选择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求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发生在人生二十岁至四十岁之间。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人们处于人生道路的上升时期,正处在积蓄能量、把握机会的阶段。一方面个人优势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的需要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另一方面认识自己的优势又要有一个过程,这需要不断地发现自己,包括优势和劣势。认识社会的需要也要有一个过程。寻求使自己的优势与社会需要相吻合的职业更要有一个过程。正因,对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教育时,要使学生认识到人一生中可能有多次职业选择,因为首次选择的职业很可能不是最适合你的,要不断地将自己的优势与社会需要进行权衡比较,在动态中运筹,求得个人职业的满意。
四、职业选择的重心是个人条件——要认识自我
个人根据什么选择这一职业而不是其他职业?凭借的就是个人的基本条件,一般情况下,这些条件应该包括: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能力、价值观、个人目标需求、个人的生理与健康状况、工作经验、受教育水平、性别、年龄、个人的智商、情商等因素,以及对上述诸条件的客观评估。其中重点是分析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和需求。
(1)兴趣是择业的动力。如果一个人的工作与自己的兴趣相符,那么工作会被看作是一种享受,并且能在其中寻求到无穷的乐趣,否则,工作会被视为负担甚至会带来苦恼。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走在路上还思考相对论以致于撞在树上却不知。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2)性格是择业的前提。性格往往关联着工作的适应度,不同的职业岗位与人的一定的性格特点存在着吻合与否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性格与工作的适应度越高,职业成功的概率也越高,如果性格与工作要求相背离,于工作于个人发展都是一种贻误。性格内向的人从事外向的工作,往往难以成功,或许反应过慢的人驾车要误事,性格过于暴躁的人大概难以担当护士职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竞然做不了中学教师,但他内向的性格关起门来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真是如鱼得水。(3)能力是择业的基础。“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说的正是不具备相关能力,一般不宜从事这项职业。否则要付出更多的代价,如此实际上是舍近求远,是与扬长避短的择业原则相违背的。杨振宁早年赴美国留学为写好实验论文总想在物理实验上有所突破,但却总也不出成绩,却出了不少事故,为此他十分苦恼,后来他的导师发现他的优势能力并不在实验上,认为他更适合做理论研究并建议他改做理论研究方面的论文,一举成功,从此他走上了研究理论物理的道路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说明了能力对于职业选择多么重要。
(4)需求是择业的价值观表现。人的任何行为,任何选择都要受到个人价值观的支配,观念决定人的行为。选择职业一定要弄清自己究竞在择业上追求的是什么?要通过择业获得什么?也就是你的择业动机是什么?有的人一次一次地考公务员,他认为只要从政,这值得。而某省一位省厅级干部、本身又是博士生却不恋高官职位,决意要辞职去出任民企亏损企业总裁,他的价值观是要创造财富,他也认为值得。这里表现出人们在择业上的不同的价值取向与择业动机。
通过对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学习研究,使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大三学生即将面临毕业择业的压力之大,这也就要求我们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前辈有云:少年为失错之年,青年为奋发之年,中年为而立之年,老年为迟暮之年。青春苦短,与其浑浑噩噩打圈,不如趁早规划启程前行!今日开始奋发,未来方可前途光明,青春才会焕发神采飞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真不愧至理名言。虽然前路充满无尽变数,但现在方向已定,理想就不再是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至少,我们有了这份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明天就可以尽量少走弯路,以更快的步伐达到成功的彼岸,实现心中的理想。
余下的大学生活时间已经不多,所以我们一定要在着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规划,努力生活,为自己美好的明天坚持奋斗,相信成功就在不远的将来!
简述职业设计理论与技术
班级:电力09—3班 姓名:刘新哲 学号:0905040314
第二篇: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汽车设计理论与设计技术的发展
汽车设计理论是指导汽车设计实践的;而汽车设计实践经验的长期积累和汽车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又使汽车设计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与提高。汽车设计技术是汽车产船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是汽车设计实践的软件与硬件。
由于汽车是一种包罗了各种典型机械元件、零部件、各种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及各种机械加工工艺的典型的机械产品,因此其设计理论显然要以机械设计理论为基础,并考虑到其结构特点、使用条件的复杂多变以及大批量生产等情况。它涉及许多基础理论、专业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例如: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热力学与传热学、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振动理论、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工程材料、机械强度、电工学、工业电子学、电控与微机控制技术、液压技术,液力传动汽车理论、发动机原理、汽车构造、车身美工与造型、汽车制造工艺、汽车维修等。在近百年中,汽车设计技术也经历了由经验设计发展到以科学实,验和技术分析为基础的设计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设计中引入电子计算机后又形成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等新方法,使设计逐步实现半自动化和自动化。经验设计是以已有产品的经验数据为依据,运用一些带有经验常数或安全系数的经验公式进行设计计算的一种传统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由于缺乏精确的设计数据和科学的计算方法,使所设计的产品不是过于笨重就是可靠性差。一种新车型的开发,往往要经过设计-试制-试验-改进设计—试制—试验等二次或多次循环。反复修改图纸,完善设计后才能定型,设计周期长,质量差,消耗大。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在汽车设计过程中引进新的测试技术,和各种专用的试验设备,进行科学实验,从各.方面对产品的结构、性能和零部件的强度、寿命进行测试。同时广泛采用近代数学物理分析方法,对产品及其总成、零部件进行全面的技术分析、研究,这样就使汽车设计发展到以科学实验和技术分析为基础的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在工程设计中的推广应用,使汽车设计技术飞跃发展1设计过程完全改观。汽车结构参数及性能参数等的优化选择与匹配,零部件的强度核算与寿命预测,产品有关方面的模拟计算或仿真分析,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利用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进行产品设计的方法,统称为计算机辅助设计(CAD)。随着计算机在汽车设计中的推广应用,一些近代的数学物理方法和基础理论方面的新成就,在汽车设计中也日益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汽车设计,除传统的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外,还引进了最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计算机模拟计算或仿真分析、模态分析等现代设计<方法与分析手段,甚至还引进了雷达防撞、卫星导航、智能化电子仪表及显示系统等商新技术。在产品开发的整个过程中,产品韵先天质量、决定于设计,产品在包括原材料、锻造、使用、维<修等各方面的花费,即广义成本的70%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因此设计方案的修改尽可能地在产品开发的前期进行,使产品设计一次成功,避免在产品开发后期因改变设计而造成的巨大浪费。
汽车设计的内容与特点
汽车的设计开发工作,是由根据市场调查及使用要求而制定的设计任务书开始的。
1.汽车设计的内容
汽车设计的内容包括整车总体设计、总成设计和零件设计。整车总体设计又称为汽车的总布置设计,其任务是使所设计的产品达到设计任务书所规定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的要求,并将这些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分解为有关总成的参数和功能。
2.汽车设计的特点和要求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产品系列化
(1)由于汽车出产量大,品种及型号多,设计中实行零件标准化、部件通用化和产品系列化,可化生产,提高工效,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减少配件品种,方便维修。
(2)考虑使用条件的复杂多变
为了使所设计的汽车产品;具有竞争力,设计中就要充分考虑。其对复杂多变的使用条件出适应性。特别应注意热带、寒带等不同的气候条件和高原、山区、丘陵、沼泽、沿海等不同的地理条件,以及燃料供应,维修能力等不同的使用条件对汽车结构、性能、材料、附件等的特殊要求。
(3)重视汽车使用中的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
汽车良好的使用性能是设计者要追求的目标,不同的汽车出使用性能也是不同的(例如: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制动性、操纵稳定性、平顺性、舒适性、通过性以及可靠性、耐久性、维修性和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性能等);而且在某些性能之间有时是相互矛盾的。因此;要在给定的使用条件下协调各使用性能的要求,优选各使用性能指标,使汽车在该使用条件下的综合使用性能达到最优。特别要重视使用中的安全、可靠、经济与环保。
(4)车身设计既重视工程要求,更注重外观造型
汽车车身的外形、油漆及色彩是汽车给人们的第一个外观印象,是人们评价汽车的最直接方面,也是轿车的重.要市场竞争因素,是汽车设计非常重要的内容。车身造型既是工程设计,又是美工设计。从工程设计来看,它既要满足结构的强度要求、整车布置的匹配要求和冲压分块的工艺要求,又要适应车身的空气动力学的要求而具有最小的,空气阻力系数。从美工设计来看,它应当适应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爱好,要像对待工艺品那样进行美工设计,给人以高度美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5)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汽车的自身质量
和固定的机械设备不同,作为运输用的汽车,其自身质量直接影响其燃油经济性。和单件生产\小批量生产的产品不同。作为大批量生产的汽车,减小其自身质量可节约大量的制造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合理地减小汽车的自身质量,会对汽车工业和汽车运输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最优化设计方法可满足这方面的设计要求。
(6)设计要在有关标准和法规的指导下进行
除设计图纸的绘制与标注应按有关国家标准进行外,汽车设计还应遵守与汽车有关的一些标准与法规。中国汽车工业标准包括与国际基本通用的汽车标准和为宏观控制汽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标准,它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汽车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强制性标准主要有:整车尺寸限制标准、汽车安全性标准、油耗限制标准、汽车排放物限制标准及噪声标准。为使我国汽车产品进入世界市场设计时也应考虑到国际标准化组织汽车专业委员会(ISO/TC22)制订的一些标准和美国标准协会标准(ANSl)、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标准、日本工业标准(JIS)、日本汽车标准组织(JASO)标准、日本汽车车身工业协会标准(JABIA)、日本汽车轮胎标准(JATMA)、日本汽车用品工业协会标准(JARP)、日本蓄电池工业协会标准(SBA)以及欧洲经济委员会(ECE)、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所制订的汽车法规。
(7)汽车设计是考虑人机工程、交通工程、制造工程、运营工程、管理工程的系统工程
汽车是由人来驾驶和乘坐的,因此其设计必须考虑这种人车关系,即操纵要方便、乘坐要舒适。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其设计必须符合交通工程的要求。
汽车设计的设计过程
其任务是选定设计目标,并制定产品设计工作方针及设计原则。
2.总体方案设计
其任务是根据领导决策所选定的目标,及对开发目标制定的工作方针、设计原则等主导思想提出整车设想,因此又被称力概念设计或构思设计。
3.绘制总布置草图
其任务是确定整车主要尺寸、质量参数与性能指标以及各总成的基本型式。
4.车身造型设计及绘制车身布置
其任务是绘制不同外形、方向、色彩的车身外形图;制作相应造型的l:5整车模型;从中选优后再制作1:5或1:1的精确模型。
5.编写设计任务书
其内容包括:任务来源、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产品的用途及使用条件;汽车型号、承载容量、布置形式及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包括空车及满载下的整车尺寸、轴荷及性能参数,有关的可靠性指标及环保指标等;各总成及部件的结构形式和特性参数;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水平及变型方案,拟采用的新技术、新结构、新装备、新材料和新工艺,维修、及其方便性的要求,续驶里程;生产规划、设备条件及预期制造成本和技术经济预测等。有时也加入与国内外同类型汽车技术性能的分析和对比等。有的还附有汽车总布置方案草图及车身外形方案图。
6.汽车的总布置设计
其任务是根据汽车总体布置及整车性能,提出对各总成及部件的布置要求和特性参数等设计要求;协调整车与总成间、相关总成间、总成与有关部件间的布置关系和参数匹配关系,使之组成一个在给定使用条件下的使用性能达到最优并满足设计任务书所要求出整车参数和性能指:(1)绘制汽车总布置图;(2)根据总布置设计确定的整车参数和性能指标,提出对各总成和部件的设计要求;(3)绘制转向车轮跳动等有关部分的运动图;(4)确定有关总成和部件支承的型式、结构参数与特性等;(5)确定各总成的质心位置,核算汽车空载和满载时韵轴荷分配及整车质心高度;(6)耕作模型进行布置空间的校核,通常制作1:1的车身内、外模型来检查驾驶操作及上下车的方便性、视野范围、乘坐空间及舒适性等;(7)汽车总成、部件及零件韵选型与设计;(8)设计图纸的工艺审查及必要的修改;(9)绘制汽车总装配图;(10)试制、试验、修改与定型。
第三篇: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
第一讲:
景观→景观生态,景观形态,景观空间,景观地理 城市景观的概念:(狭义)在城市地域内,由各种环境元素所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由于具有物质外观,可被人们直接感知和理解,达到一种情感愉悦的审美目的。
(广义)一个城市或城市某一空间的视觉总体,包括景观各个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人的视觉感受以及其中的社会生活等。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地域的社会经济发达程度和物质文化建设水平。
“城市景观是一些可被看,被记忆,被喜欢的东西。”
——凯文林奇 景观体验:一重视觉感受→空间感受
二重心灵感受→场所感受
城市空间结构不应该只是凭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来判定,还要凭人的主观感受来判定。
第二讲:
城市→物质空间→精神归宿
建筑园林视觉艺术创就了城市博物馆就要在里面创造艺术。(吴良镛80年代)
→→创造城市美,强调的是在个体的景观基础上,对城市整体环境艺术的规划与设计,城市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整合≠集合≠完全融合
→→一池三山→中国园林最早的基本模式 雷姆库哈斯在《普通的城市》一书中写到:“我们精心规划的城市今天看起来似是一片混乱,那我们不如去营造一种随意建设,用旧了就废弃的城市。” →→树立建筑、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设计思想。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就是环境设计,是将自然与人工的环境和景物,从功能、美学上进行合理的保护、改造、组织和再创造。
景观与城市景观
具有视觉、美学意义(建筑学)
地理学意义:强调地域性(自然地理之父——洪堡
德国)生态意义:强调地圈、生物圈、智能圈
文化意义:强调文化对自然的影响。一般公众=风景
景观是指地表自然景色或自然人文综合景观。景观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离不开园林的核心。
——软质、硬质景观
景观与自然、人类→→从本质上讲,景观是人类存在的一种…而存在的视觉事物。
1.景观的有序性:
自然在景观的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理想的环境是有序美好的。→→景观序列↗静态→创造空间
↘动态→移动中产生的变化↗四季
↘前后景深的变化→背景基质 基调、配调、转调、主调 2.景观层次性
一是景观感受层:追求所有自然与人工形体对人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
二是文化历史与艺术层:历史文化民俗民情传统艺术,追求特色景观的塑造。三是环境生态层:追求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观。
城市景观概念、要素:
城市景观——指在城市范围内,各种视觉事物和视觉事件构成的视觉总体。(强调人的参与)3.城市景观——关系艺术(是一门涉及多元关系的综合艺术)戈登卡尔说:一座建筑是城市,两座建筑是城市景观。
现代与古代建筑的融合,现代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古代建筑投影其上。大小山的融合:大小为黄金分割
即城市景观是城市中各种视觉事物及事件与周围空间组织的关系艺术。
城市景观是城市给人们的综合印象和感知,也即城市这一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城市景观的三要素:
(1)景物:是城市景观形成的本身,也是构成城市景观的基本素材。自然素材——指自然的各种地形、气候、光照、植物、水体 人工素材——主要指建筑物和各种人工设施 事件素材——指那些正在发生的视觉事件
城市景观包括自然、人文和社会景观,它们以物理、生物、文化等形态呈现出来。(2)景感:指人对城市景观(物)的感觉反映。
直接景感——景物通过人的眼、耳、鼻、舌等感觉器官的感受反映
理性景感——在直接景感的基础上,通过知觉、想象、思维的综合过程从而产生对景物的认识及情感。理性景感是人对城市景观可更改的知觉形式,是更高一级的感觉方式。(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城市中的自然、人文和社会景观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方以及鉴赏的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
第三讲
城市景观的构成类型
按功能分:居住区景观、商业区景观、工业区景观、文教区景观、风景区景观等 按空间形式:城市整体景观、城市街区景观、城市广场景观等
按组成内容:建筑景观、水体景观、植物景观、地能景观、气象景观等 按环境特性:滨水景观、住区景观、历史景观、绿地景观、娱乐景观等 按一般分类法分:1.自然景观:城市固有的
2.人文景观:包括各种人工景观,可以说是城市的主要景观
3.社会景观: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又称为活的景观,往往是动态的。
山水景观
气象景观
自然景观
动植物景观
其他景观
城市
人工设施景观
综合 人文景观
历史景观
景观
加工后的自然景观(物质文化)
文化景观
社会习俗
社会景观
风土人情
街市面貌(非物质文化)
民族气氛 城市景观特性:
1.生长性:视觉感受的放大(景观是在不断的生长,如树木)。城市景观不是一步到位,它有一个生长过程,主要体现在:其一,景观作为一种生物的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生长的树种与建筑之间的比例协调。梧桐树的季节变换,爬山虎——生长性。其二,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的生长(需要人的参与)。把文明作为文化积淀起来,伴随必要的新陈代谢是城市前进的过程。文化旅游带动经济增长。
我们只是地球上的旅游者,来去匆匆,但城市是要存在下去的。——贝 铭 2.五维性
空间景象
维
物质存在形式
有形景象
视觉维
光波(形式、色彩、质感)无形景象
听觉维
声波(…)无形景象
嗅觉维
气味(各种气)无形景象
味觉维
味道(甜、麻)
无形景象
体觉维
温度、湿度、时间、气流、质感 人的视听觉与人的行为有关
→→直立状态的人、器官感觉基本上是以向前及水平方向为主。
→→人在直立时,可同时瞥见左右90%范围内的事物,而上下观看的范围比较狭小。→→人在行走时,习惯观看前方偏下的事物,向上看的视野会减少。→→人的听觉有7m和35m两个尺寸 7m可以交流,35m大声交流 常言道:景观体验——一重视觉来历,二重心灵感受→人对城市景观的感受应该是人的器官感受加上人的心灵感受、思维活动的一种混合反映。
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 1.景观规划与设计概述
一.景观规划与设计概念及现状
严格来讲,景观规划与景观设计在侧重点上有差异。
从规划角度,注重土地的利用形式,通过对土地及其上的物体和空间的安排、协调和完善景观的各种功能,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生存的地球和谐相处。
从设计角度,注重对环境方面问题的分析,确立景观目标,并针对目标解决问题,通过具体安排土地及其上的物体和空间,为人们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
景观规划设计的核心——人类户外生存环境的建设
景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建筑学均以创造人类聚居环境为目标,将人与环境的关系处理落实在具有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的人居环境之中。
三者相同点:使建筑、城市、景观常表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者分工不同:建筑学侧重于聚居空间的塑造,重在认为空间设计。
城市规划侧重于聚居场所的建设,重在以用地,道路交通为主的人为场所规划。
景观规划设计侧重于聚居领域内各种景观资源与环境的综合利用与再创造,重在户外环境的塑造。
景观与建筑规划之区别:
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意念和意象 城市规划最关注经济、人口等情况 景观园林规划关注立意
建筑:立意发挥(受功能限制)
景观建筑学
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从传统风景园林到当代景观建筑学的演进过程 荒野→景物→
圃→囿→
苑→花园→
园林→城市绿地→
公园→风景名胜区→
自然保护区→
当代景观建筑学已是一个集艺术、科学工程技术于一体的应用型专业与学科 景观建筑学在中国还是一门亟待开拓的学科专业。二.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
1.视觉景观形象
2.环境生态绿化
3.大众行为心理
1.视觉景观形象:主要是从人的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人的视觉生理特点:决定了人对景物形象会产生不同程度的错觉,以至使人的图形感受与实际感受出现差别,而这正是景观设计者应该理解和运用的规律(利用视觉转化)。例:太原五一广场,锡耶纳坎波广场→并非对称
结论:不要追求绝对的对称,不要追求平面上的东西。
罗马市政广场:经过几个年代的修建,增大视觉空间,扩大广场空间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利用错觉(空间扩大,利用…)(梯形广场,进深加深)2.环境生态绿化:主要是从人的生活感受出发,根据自然生物学原理,利用… 景观设计重视环境生态绿化,是为了突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3.大众行为心理:以人类的户外行为及规律入手,“以人为本” 各类景观行为与场所空间环境质量相关
行为类型
对环境要求
必要活动
★★★
★★ 选择活动
★
★★ 社交性活动
★★
★★
(★多少代表行为与环境质量的相关程度)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三元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强调景观视觉→满足鲜明形象 强调环境生态→足够的绿地和绿化
强调大众的作用→要有足够的场地和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
现代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1.可持续发展:结合自然环境,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 上海外滩(92年),第一层即绿地空间,第二层架空即观光空间,第三层交通空间 2.从静态景观走向动态景观:现代景观设计强调动态变化 3.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城市在产生的一刻起,就受到自然和人文两种驱动力的作用 景观规划设计的本质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平衡的环境艺术 4.对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即风景资源、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原则(讲求自己的风格,不要人云亦云)一.景观规划设计的层次划分
广义上分三个层次:1.宏观景观规划设计(宏观的景观环境规划→战略层次;设计偏重小的层面)
涉及对象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即人类文化圈和生物圈交互作用形成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其基本工作是对土地工作环境生态与资源进行评估和规划 核心工作是大地景观化即绿化——蓝化——棕化规划 重要内容:对特殊性大尺度工程构筑的景观处理 2.中观…(中观的场地是景观规划)
基本工程:场地规划是一种对建筑、结构、设施、给排水、绿化等的时空布局,并使之与周围交通、景观、环境在小范围内协调。
重要内容:城市设计,按形态分——面:城市形象策划,总体美化
线:滨河带、商业步行街
点:广场、交叉口等 3.微观…(微观的详细景观设计)
主要包括街头小游园、街头绿地、庭院、古典园林、园林景观小品等设计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对的是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狭义的景观规划设计。二.设计要求 1.基本要求
1)让居民在绿化空间上满足需要 2)使土地合理利用
3)保护、提高城市中自然景观的质量 4)风貌特色塑造 5)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2.具体要求 1)总体设计
2)局部和地段设计
现代设计原则:经济适用,创造城市的景观艺术美,以达到真善美的最高境界
适用:主要以使用者的需求为考虑,各种设施、设备、配置等均需符合人性化,做到适切、合宜。
城市景观要点:
一. 城市轮廓线控制
城市轮廓线是城市生命的体现,是潜在的艺术形象。凹型(北京):有传统建筑需保护。(中间历史文物保护)冠型(天津):现代工业 波浪起伏型(上海):现代商业
若高层建筑聚集在一起,可形成城市的“冠”,但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形成相互攀比的局面,可以利用一系列不同的高度;或是彼此高度相仿,但间距适宜,组成较松散的构图;若高层建筑随处随地而起,彼此间毫无关系,既无重点,也无法产生令人满意的和谐整体;若高层建筑顶部外观雷同,则会影响轮廓线的优美性。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的关系:(1)前者低于后者为宜
山顶上挺拔的建筑加强山形,山上安排大量的建筑破坏景观;平坦地形上的天际线以山体作为天际线的背景。
(2)建筑轮廓线与山体轮廓线构成互补的关系为良好(3)建筑轮廓线高于山体轮廓线需避免,同高最忌讳。二. 建筑高度分区
1.根据建筑所在位置、性质、地形条件考虑其高度。国外城市设计理论认为,每个城市的市中心都应该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的构图中心,称为“冠”,它常有高层建筑组成。
2.城市的“冠”——山顶设高层建筑的,反映山城特色,但应避免过度重复。三.景观视线走廊保护
景观视线走廊:人为规定的,保护视线通过的一个空间范围,即一种特殊的视线区域。
视觉走廊是指由多种多样的景物组成的一条廊道,也即是景观轴线。
但有时二者又可以是一致的,视线走廊必须为有形的,视觉走廊可以为虚为实。视觉走廊强调过程,必须要有中途的过程,视线静态的,视觉走廊是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
造景句法:把各种有形无形的景象元素进行造景,并使之优化。包括功能句法和系统句法
1.功能句法:即传统的造景手法,其特点是通过有形景象元素的地位,作用的突出或抑制来达到景观的优化。
2.系统句法:在调查、认识、研究各景观元素的信息本质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系统的对景观进行艺术加工、创造的一种方法。分静态句法和动态句法。(1)静态句法:采用模糊、简洁、对比等相对优化的办法,通过减少景象的信息来夸大或减少。
(2)动态句法:考虑时间因素的景观空间构景方法。
强化法:为了突出地表达某种设计意念,借助于一定的手段提高和放大某景象在整个景观中的控制力,强化景空。→→利用人的视错觉
弯曲法:通过地形或道路,创造水平或竖向曲度,使景空相互流通又相互遮盖,增大期待感。
逆转法:在可能情况下,尽量使正负景空相互转换,以加强人们的期待感,激发求新欲望。
注重动态构景:通过人的动线组织景观,利用诱导手段引导空间序列变化,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景观。以隔求深,以曲求变,以隐求显,以暗求明,以高求远,以引求通,寻求景观的和空间的多元化,可以通过道路的转折,建筑的引退,绿化的遮挡等手法加以实现,曲折有致,起伏有变,变化有节。
综上,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艺术性,更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问。设计者把特定的艺术形象、艺术情趣、艺术气氛表现在景观景观作品中,这就是景象。
寻求与自然、环境的平衡:
按风水观念,构成景观特点:1.围合封闭的景观 2.中轴对称 3.富有层次感的景观 4.富于曲线美、动感美的景观。
抛开迷信的成分,传统的风水术实质上是一种环境设计,它不仅注重与居住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质量问题,也同样重视与视觉艺术关系密切的景观质量问题。风水:藏风面水
有风有水→生命→氧气好→精神好
第四篇: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题四: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它是书写教案的说明和前提,也是上好课的前提。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效教学计划效果却不容乐观,有些教师因各种原因属于备课或匆匆忙忙地备课,根本达不到体育教学设计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我们的有些教学设计也只是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上,要么应付学校的检查,要么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效果。体育与健康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内涵和体育与健康教学实际操作需要而设计的系统研究规划、教学过程及其方法。它属于围观层次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教学单元设计,课堂教学设计及媒体材料设计等。教学设计是在教学前对教学过程的预先筹划,从而合理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它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材料设计和组织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当一个教学目标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内容载体——教学计划,被确定以后,自然就要设计一个符合这一计划内容的教学程序,然后再根据各段程序的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这一方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教学设计”。它就是实现和连接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效果的生命线。制定出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计划,是广大教师重视教育与实施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计划大致可分为学年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以学期教学计划为例来看看如何制定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可以资助你有计划实施自己的想法,并能合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便于以后总结自己的教学情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积累经验,发现不足提供可能条件,制定教学计划是有必要的。从学科教学来看,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内容,结合班级的学生情况,有目的的研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任务、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以此来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顾名思义,就是明确自己每天、每周、每月都应该做点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要做到什么程度等等。一份好的教学计划,要务实、可操作学生习惯、学习方法、思维能力等方面真正受益,从而将每个想法落到实处。下面以学期教学计划来进行讨论。
一、学期教学计划的构成
1、本学期教学的总目标和总要求;
2、对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
3、对本学期的材料内容、对教材的简要分析、学期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解析;
4、提高本学期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5、教学课题的课时分配及进度;
二、制定学期为教学计划的要求
1、教材分析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要做到概括性强、备课清楚、知识全面。
2、在教学方面的要求方面:要要强调教学的结构,强调通过教学使学生达到的标准,目的要切实可行。要做到“突出纲目,启智导学”。教学计划要简明扼要,对应传授哪些知识、技能、培养什么能力,解决哪些问题、主要步骤等,要清楚地列出纲目,不要长篇大论、连篇累牍。
3、教学重点难点方面,重点、难点要分开。可依据新课标和教学参考书制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另外,在教学中,教学难点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因此要依据对学生的了解确定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难点。
4、在教学措施方面:教学措施建立在教师新课标、教科书和学生“三熟”的基础上,教学措施要体现在教师对新课标,教材的准确性把握和对学生情况的深入分析,既要“依标扣本”,又要“有所创新”。应注意巧妙、新颖、精要的“三结合”。教书育人和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5、在课时和教学进度方面:一般应根据新课标的规定进行安排。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是新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要做好的工作。它是指为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的计划与准备,任何教学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有效的进行,离开了一定的条件,就可能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对于教学计划与准备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课前对教材的钻研是否融合贯通、理解透彻;是否能吃透《课程标准》精神和熟悉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确定好教学重点,并能联系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点;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是否适当;是否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条件,灵活
选择教具制作课件,对教具、课件如何准确无误地演示,是否做好了充分准备;教学材料的选择是否体现生活化,是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教案的编号是否注意层次安排、衔接紧密、框架明晰,并密切内在联系;对于板书的设计是否规范,简要等等。因此,教学计划很重要,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课前的精心计划与准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前提。
二、备课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著作中曾误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历史教师讲公开课,极其成功,课后,有人问他:“您这堂课讲得这样好,请问您备课用了多长时间?”他回答道:“可以说这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但是要问直接备课的时间,那我告诉您,只有十分钟,由此看来备课对于每个教师上好每堂课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教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理论。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群体都出现这样的问题:教案固定的格式、工整书写、但却缺乏反思与修改。这些“整齐”的备课往往不具备实用性,备课本上写的东西多是为了应付学校教导处等管理机构的检查,按部就班,陈旧老套,缺乏教师的思考。教师“书写”的时间大于“思考”的时间——将大多数备课的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实用价值不大,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很
显然,这样的教案是“死的”,这样的备课是无效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备课也亟待注入新的活力。
备课的主体是教师,现在的备课方式实用吗?备课管理中出现了哪些问题?教师心目中的理想备课方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还得问问老师们。为此本人做了相应的调查,看看一线教师的有效备课形式。
(一)来自一线教师的备课调查就
就我自己而言,我们采用的是集体备课形式(电脑打印稿),但我们觉得工作量很大,且容易造成浪费(主要是指打印纸张式相应的耗材)。我想我们身边有很多好的教学资源,如课善于利用,一定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有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他们的教研课教案设计精彩,如能让大家借鉴,一方面节约备课时间,另一方面让我们的教学更富有实效性,另外“翻写”名家的教学设计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让大家在短时间内提升自己。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领导能否考虑将老师们辛勤劳动的备课成果集中形成资源库,如将同一课程不同教师的优秀教案整理成册,也给大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选择。
(体育教师,17年教龄)
在网络上大量搜索资料,(主要是上课的背景资料和同一教学内容的教案),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整理自己的思路,主要是关键环节的提问以及需要学习讨论的问题,将自己的思路写在书上是一种很实用的方式。
(体育教师,7年教龄)
资源共享+结合本班学习实际+自我反思。第一次备课:由于一个年级所教学的知识内容相同,因此,备课资料也可共享,如精品教案年级统一购买,网上教案资源共享。资料相对集中后,用打印的形式呈现出来。第二次备课:在集体备课的前提下,课前教师要二次备课,要祥细批注和修改,增补删改,有些甚至可以结合本班情况合并课时或者另外选择重备,并二次备课:课后应有本课的反思,以及借例分析,还要对课后练习情况进行分析,以便及时调整教案和上课的策略。
(体育教师,15年教龄)
体育课一般按项目来备课,如“立定跳远”,就备这个项目单元的课,而不是分节去备,因为各班情况不一,分课时备课根本就不可能完全实施,而应根据各班的情况进行调整,这样根据实际情况去上课、实用、操作性强。
(体育教师,20年教龄)
在实际备课的过程中,“备课生”还需加强。对于任课教师来说,所教班级多,而且可能每学年遇到教学班的情况都不一样,如果学生情况不了解清楚,就备不出高质量的课,这样就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认为对刚接到的新班可否采用超2—3时的备课,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根据学生情况调整教学,以免做无用功。等教师和学生都相应适应、了解后,再超周、超月备课资源,再进行个性修改,提高备课的实效性。
(体育教师,12年教龄)
共同搜集优秀的教案(如名家名师发表的教案),学习、借鉴,再根据自身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一些修改、调整、集体备课共同研讨各单元的重难点,再各自针对各班到个人的特点进行修改。
(体育教师,6年老龄)
目前提倡集体备课,它集体每位教师的智慧,精心设计教案,也减轻了其他教师的工作量,但有的学校规模小,教师少,集体备课的条件并不具备。教师应去教学实践中,发现备课的不足,及时修改和补充,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这样随着工作和教龄的增长,自己的教案也逐渐丰满和完善。实际上,最利于学生发展提高能力的教案,才是最佳选择,不应拘于某一固定的备课方式。
(体育教师,15年教龄)
我认为无论什么方式,都必须再现出该学科的特点,强调出课堂的重点,同时注重学生怎样才能最大可能地接受课堂知识,利用课堂知识解题。
(体育教师,16年教龄)
目前的备课是各自为战、教师多在应付检查,缺乏针对学生的备课,多以教师为中心。我主张切实落实集体备课,博采众家之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教师的群体优势。
(体育教师,20年教龄)
(二)备课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以上摘录了一些集体备的看法,每个人的意见不同,如借鉴名家教案(或优秀教案),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却反对,有的赞成集
体备课,有的却认为个人深钻教材才是优秀教师成才之道。无论如何,我们首先要面对现实,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那些困惑。
1、备课不是为了“好看”。
备课是为了明确教师们上课思路,是对课堂的预设。备课是为了教师们上课,而不是为了“好看”!许多学校检查教师备课时,往往提倡教师书写工整,备课详细,甚至用备课的字数、每课时备课的页数来衡量教师备课的质量。这样的检查方式显然是一个错误的导向。
2、教师要有充足的时间来备课。
体育教师由于所带的班级较多,一般情况下都是超工作量,除了上课以外,还有训练队的训练时工作,学校群体活动工作等等,能够在上班时间挤出时间备课的教师不多,而下班以后,教师们身心俱疲,大多数教师没有精力再奖大量时间用于备课,一些教师往往对备课应付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备课教案,或者干脆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
3、教师的备课无用
有一些教师备课非常认真,但由于实际情况的变化,精心准备的教案却不能直接用于教学,上课前还得“二次备课”,精心写出的教案成了“摆设”,形成了“备课”,“上课”两张皮的问题。
4、集体备课的误区
有些教师非常依赖于集体备课,甚至认为集体备课应形成打印稿供大家共用。有些学校形成了“教师一人备一个内容,大家合起一共用”的格局,并把这种现象冠之以“集体备课”的称谓。这样的备课方式是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把“备课”这样一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
5、对备课重要性认识不够
一些教师非常重视课后对学生的辅导,即所谓的“补差”。却没有深究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知识或能力的缺失。精心的备课能够提高教学效益,使“辅差”的工作量减少。
从教师们的备课记录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教师们对备课的看法是不尽相同的,存在的一些矛盾。因此,为了实现教师的有效备课,提高备课、上课的质量,结合新课程改革,教师备课必须完成以下要求:
一是掌握好备课的指导思想,即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差异、体现教师的科学精神和智慧。
二是把握如何备课中的各个环节。三是控制好备课的具体要求。
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有效备课的认识,争取做到首先是“备而能用”。即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教学水平迅速提高。最后是“有利于学”。即让学生觉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第五篇: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朱捷 教授/博导
课程教学目的
1.了解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产生,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业务范围。2.了解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理念和研究方法。
参考书籍
1.Landscape Architecture: 景观设计学 景园建筑学
A Manual of Site Planning 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 西蒙咨著王济昌译 and Design 西蒙咨著俞孔坚等译 台隆书店出版 John O.Simonds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New York: F W.Dodge 1961 2.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3.西方现代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东南大学出版杜2000 4.Design with Nature 设计结合自然 Ian McHarg麦克哈格芮经纬译
Garden City, N.Y.: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71 Natural History Press 1969 5.The Image of the City 城市意象 Kevin Lynch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译
Cambridge: MIT Press 197 华夏出版社2001 6.Exterior Design in Architecture 外部空间设计 YoshinobaAshihara芦原义信尹培桐译
New York: Van Nostrand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Reinhold Company 1970 7.People Place: Design Guidelines 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 for Urban Open Space Clair Cooper Marcus and Carolyn Francis 俞孔坚孙鹏王志芳等译 John Wiley& Sons,Inc.1998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8.Basic Elements of Landscape 风景园林设计要素 Architectural Design 曹礼昆曹德鲲 译 Norman K.Booth 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1983 9.Landscape Ecology 景观生态学
Richard T.T.Forman Michel Gordon 张启得等译
John Wiley& Sons,Inc.1986 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0.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概述
1.1什么是景观(Landscape)? Landscape is the interface of human process and natural process.景观是自然过程和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景观是一种复合的载体,由景观形象、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构成。
1.2什么是景观规划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综合运用科学和艺术的原则去研究、规划、设计和管理修建环境和自然环境。本专业从业人员将本着管理和保护并类的资源的态度,在大地上创造性的运用技术手段以及科学的、文化的和政治的知识来规划安排所有自然与人工的景观要素,使环境满足人们使用、审美、安全和产生愉悦心情的要求。——引自美国景观建筑师协会文件(ASIA)1.3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发展现状
自1901年在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起,一百多年来,在国际上它已发展成为于建筑学、城市规划成三足鼎立之势的行业。
近半个世纪以来,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涉及区域规划、城市设计、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资源及社会文化的,面向户外建设环境的,以寻求创造人类需求(人类行为)与客观环境(生态)的协调关系的新兴行业。1.4包含两个专业方向
·景观规划(Landscape Planning)·景观设计(Landscape Design)大尺度——流域、风景区
中尺度——城市绿地系统、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大型城市公园 小尺度——广场、街道、庭院、花园
景观规划设计是依据一定的程序,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问题方案的过程。
1.5景观规划设计学的理论脉络
1.6景观规划设计学的中心议题
文化审美: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景观。
功能活动:景观空间是功能活动的产物。
生态环境:景观空间是生态格局的载体。景观规划设计是以科学理性的现状分析为基础,以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一定的程序,选择最佳解决户外空间环境问题方案的过程。1.7实践范畴
区域景观规划、城市设计、场地设计、城市公园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庭院及花园设计
2.区域景观规划
2.1概念:
区域景观规划就是在区域背景下对景观要素在空间上布局安排的政策性和策略性研究,其反映的是地理、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因素对景观塑造的影响,采用的是理性、严谨的规划方法和途径。2.2规划边界:
范围界限以自然因素(流域)为依据,而不是依据行政界限。2.3规划途经:
数据收集、宏观定位、分区引导、要素控制 2.4区域景观规划中的生态理念 Ian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提出了划时代的综合性生态规划的思想,他认为景观规划体系应基于“自然是一个自然过程,其对人类展现出使用机会和限制两种价值”的理念。2.4.l重点是承载力和适应性两个方面
承载力(Carrying Capacity)
在规划考虑的诸多因子中,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制约因子。土地、水体区域或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是在其体统没有明显崩溃的情况下维持种群数量的极限能力。
适应性(Suitability)分析重点是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
垂直格局——“千层饼”模型,Ian McHarg提出的多层叠加技术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
水平格局——斑块、廊道、基质模式,Forman和Godron(1981,1986)在观察和比较各种不同景观的基础上,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乎3种: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2.4.2景观生态学
景观结构:具体生态系统或存在“元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指与生态系统的大小、形状、数量、类型及构形相关的能量、物质、物种的分布。
景观功能:指空间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质、能量、物种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
景观动态:生态镶嵌体的结构与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的基本应用原则 2.5新技术在景观区域规划中的运用 2.5.1遥感
2.5.2地理信息系统(GIS)2.5.3用计算机、多媒体、模型窥镜等技术开展模拟预测
3.场地规划设计
3.1场地规划设计的概念
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在建设项目的具体要求下,在相应法规、规范基础上,合理组织场地各构成要素之间关系,从而达到发挥最佳效益的目的。3.2生态设计的原则
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1)维护物种多样性
2)保持表土及水循环、减少水土流失(降低地表改变率)3)保护合理的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水平、垂直)3.3设计方法和程序
3.3.1选址:一个理想的场地可通过最小的变动,最大程度地满足项目要求。对每一块场地,都有一种理想的用途,反之亦然。
3.3.2体验场地:步行、观察、聆听等——用心体验特定场所的特定品质。3.3.3分层收集信息:
·地形(等高线):坡度、排水、小气候等,地表水
·植被
·现有建筑、构筑物
·文物古迹
·视线:对景、借景、远眺、近观、观赏角度等 3.3.4多层叠加后——场地各个地段的类型 3.3.5项目计划、功能关系
3.3.6功能分区与场地各地段相互适应性分析表 3.3.7规划设计草图
3.3.8如有必要,应进行地形改造和土方计算 3.3.9正式规划图
4.城市设计
4.1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的关系
城市空间是由实体空间(建筑空间)和虚体空间(开敞空间)共同组成的。城市空间质量的提高需要两者空间在质量上的共同提高来形成。而景观规划设计学在城市领域更关注“开敞空间”的品质,因此与城市设计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由于城市设计更强调公共利益和福祉,因此城市设计的重点往往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广场、街道、滨水区域等),因此和景观规划设计关系十分密切。而广义地来看,公园和其他各类绿地设计也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
4.2城市设计的理论脉络
视觉 图底关系
形态 联系
空间 场所
感知 生态设计理论
功能 视觉分析
文脉 类型学
社会 新城市主义
生态 都市景观主义
4.2.1图底关系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主要关注如何组织和控制城市实体空间和虚体空间。为了成功的构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实体和虚体的联系应取得良好的平衡关系。当设计一个物体时,不仅要考虑它如何构成“图”,也要评估它的“底”。4.2.2联系理论(Linkage Theory)联系理论强调在城市环境中的视觉和功能的联系,以及该环境中次序的建立。这些联系可以用街道、人行通道、线状开放空间和其他连接要素组成。该途径应用于城市设计是在于组织联系体系,或建立组成空间次序结构的网络。和图底关系相比,联系理论强调城市的循环图解,而不是城市的空间图解。4.2.3场所理论(Place Theory)场所的概念:场所是指在一定的静态实体环境与人的行为和社会与文化意义相关联的地方。
构成场所的三个基本要素
静态的实体环境(The Static Physical Setting)活动(The Activities)含义(The Meanings)场所感(场所精神):诺伯特·舒尔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以场所精神——“genius loci”(地方守护神)或“Spirit of Place,Sense of Place,Personality of Place”来隐喻“场所”(Place)具有的深层次的、较难把握的特征,如气氛(Atmosphere)、特征(Character)、情趣(Mood)等等。4.2.4影响场所的若干因素
■可识别性(Legibility)
一个场所使人在瞬间就能产生明确印象的特征。可识别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两个层次上:实体造型和使用模式。一个场所可以在这两个层次上分别加以认知。例如,人们有可能明显感觉到一个场所的造型,但仅仅是基于欣赏这个场所具有的美感。同样,即使不过分关注造型也可领会到使用模式,但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个场所的潜力,实体造型与使用模式应当相互作用。■可达性(Permeability/Accessibility)行为可达:在任何公共空间系统中,可达性取决于它所提供的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可选择路线的数量。视觉可达性:这些路线必须是可视的,否则只有熟悉这个地区的人才能从中受益。因此视觉的可达性也是重要的。
■多样性(Variety)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建筑和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形式。这个场所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了各种目的而来。不同的使用造就了多样的物质形态(包括室内和室外),而且不同的使用者会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这个场所,场所因此具有了多样化的含义。
■活力(Robustness)能够适应多种不同活动的场所提供给使用者的机会比那些只限制它们单一固定功能的场所多。能提供这种选择机会的环境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活力的特性。■语境(Context)语境是一个项目计划即将展开的那个基地的特征和背景。它既是自然的也是人类的历史,包括诸如聚落的形式、建筑和空间,穿越的道路,生态系统,文化遗产。上下文也包括生活在基地内和附近的民众,以及社区的组织方式。全面评价基地的总体“语境”是设计特色鲜明的场所的起始点。4.3城市公共空间 3.1城市公共空间构成要素
4.3.2广场设计:
1)活动:政治宗教、商业、社交、休息娱乐、观光等。2)形态空间围合:平面围合方式和高宽比
空间尺度:亲密空间(Intimate Space)O~45cm 私人空间(Personal Space)45cm ~1.2m 社交空间(Social Space)1.2m~3.6m 公共空间(Public Space)3.6m ~ 21~25米是人在室外可以相互辨认的距离
外部空间可采用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寻找视觉线索: 大尺度——天际线、水平韵律、垂直韵律; 小尺度——窗、门、底层细部;
根据上述视觉线索可分为两类:
要素之间的关系(大尺度)——如垂直和水平韵律及天际线关系。要素(小尺度)——如墙面细部、门、窗和底层的细部。
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可以在完全相似与完全不同之间变化,如下图: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
铺装对设计的影响:尺度、空间过渡、成为协调因素
街道家具对设计的影响:Peter Bosselman(1987)认为街道家具:直接影响行人对场所的感受,提出通过对街道家具的设计,可以增强场所的特色。街道家具不仅满足人们使用的功能需要,而且赋予场所丰富的含义。
雕塑、环境艺术品、水景等对设计的影响:作为视线焦点赋予空间“含义”、丰富空间形象。
台阶和坡道对设计的影响:制约空间、休息设施、景观要素;坡道(8% 12M)绿化对设计的影响:植物的建造功能包括限制空间、障景作用、控制室外间的隐私性,以及形成空间序列和视线序列。4.3.3街道设计
1)活动:政治、庆典、商业、社交、观光、休息娱乐等。2)空间围合:平面上的连续性和高宽比。3)形成广场界面的建筑立面
4)铺装、街道家具、设施及绿化
5.公园规划设计
5.1公园概述
公园是具有一定使用功能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既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科学文化及锻炼身体等活动,又有较完善的设施和良好的绿化环境的公园绿地。
我国现有的主要公园类型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和街旁游园五个种类。5.2城市公园和城市生活
1)市民在“水泥森林”里寻求以自然元素为主的公园里满足基本的心理、生理的需要„„
2)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景观。公园景观是文化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是满足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场所。
3)在城市逐渐现代化的同时,市民尝试在公园捕捉自然的气氛,满足回归、享受和学习自然的要求。4)城市避灾空间 5.3城市公园规划设计 5.3.1城市公同盼类型和级配模式
公园类型:居住区小游园、邻里公园、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等。
公园级配:公园的配置具有系统化的网络层次、功能互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5.3.2基地调查和分析
对公园所在地社会环境、公园用地现状、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等作深入调查与分析。1)了解城市规划及绿地系统规划与公园的关系,明确公园的性质。
2)了解公园周边城市用地性质,分析公园应有的内容、分区和未来发展情况。3)了解公园用地和周围名胜古迹、人文资源等,分析公园应具有的人文特色。4)了解公园周边的城市车行、步行交通状况,分析人流集散方向和车行组织特点。5)了解公园用地内外的视线特点,分析公园景观视线的组织和序列。
6)了解规划用地的地形、气象、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资料,分析地形改造利用的条件和限制。7)了解和掌握地区内原有植物种类、生态、群落组成状况,分析地域性植被特色。
8)了解该地段的电源、水源以及排污、排水,周围是否有污染源等情况,分析公园基础设施和城市相应设施和环境的衔接。
5.3.3明确公园内容设置(以综合性公园为例): 1)周边用地性质或服务半径内的用地性质 2)从用地性质推断主要使用人群 3)主要使用人群决定公园的内容
简言之:用地决定人群,人群决定活动,活动决定内容。5.3.4明确公园总体结构 5.3.5明确公园总体布局
5.3.6景观要素:地形、水体、道路、植物、建筑 1)地形:凸地形凹地形
地形的实用功能——围合空间、控制视线、影响导游路线和速度、创造小气候 2)水体
水的一般特性
水的可塑性:水形是由容器的形状所决定的。设计水体,实际上是设计容器
水声:当其流动时或撞击一实体时会发出音响
水的倒影:平静的水有镜面效果
水的状态:静水、动水
水声:幽静感、活泼感、激情感、音乐感
3)植物种植设计:规则式种植设计、自然式种植、群体种植设计 4)园路
园路的功能:组织交通、引导游览、划分景区、构成景色 5)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的特征:“观景”与“景观”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景观与建筑的交融设计
原则:整体化原则、统一性原则、可持续原则、人性化原则
6.滨水带景观设计
6.1滨水带的特性: 6.1.1生态价值:滨水带产生的湿地、水和岸交接产生的各种生境,从生态学的意义上讲是孕育万物的地方。6.1.2景观形象:岸线曲折、波光粼粼,产生强烈的虚实对比。也是五个构成要素(路径、节点、区域、边界、地标)中的边界(edges)。6.l.3休闲的功能:提供普遍的户外活动形式,如划船、游泳、钓鱼等。6.1.4广泛的吸引力:滨水带对于人类有着一种广泛的、持久的吸引力„„ 6.2世界性的现象
在过去的40年中,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发展的重心前沿。在北美,美国的75个大城市中,有69个坐落在滨水的地理位置上,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几乎每一个滨水城市都有对滨水地带的复兴和开发建设项目。在欧洲,英国、西班牙和德国分别在80和90年代完成了多项滨水复兴项目。随着亚洲的经济起飞,日本仅在1993年内就有63个滨水开发项目。新加坡自1980年以来的滨水建设项目成为造就一流的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城市都关切滨水地区的开发建设,出现了一批规模较大、设计理念较新颖的滨水区开发项目。从北方到南方,大型的开发项目有:哈尔滨及吉林市的松花江江滨重建,大连的老虎滩及星海广场,天津的海河沿岸开发,青岛的新区规划,上海的黄浦江岸线规划,宁波的甬江口规划,杭州的钱塘江开发城市都注意到滨水地区的重要性规划,武汉的长江江滨规划,厦门滨海、黄浦江外滩景象会展中心规划,深圳从盐田区到南山区及南海油田新区滨海区规划,香港尖沙嘴和中环湾仔滨海区重新建设,广州新城及广州珠江沿线发展规划等。其中上海黄浦江和广州珠江的滨水区开发都曾举办过大型的国际招标活动,引起了国际、国内的广泛注意。6.3复兴开发的动力
滨水区的复兴开发表现为一种城市建设活动,实质是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活动。6.3.1来自经济的因素
城市总是在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土地是提供发展机遇的要素之一。利用空置的工业、交通用地作开发,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精力。因为不需要动迁太多的居民,而政府又愿意将空置的滨水土地以低价提供给开发机构,开发机构也愿意利用这个机会来推动开发。政府希望以滨水区的开发来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振兴。这和“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滨水区开发的背景。6.3.2社会的因素
首先是近30年“全球文化”对旅游、休憩和户外活动的提倡,由此造成对开放空间的消费热上升。其次现代航空业、通讯业的发展,使人能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方便的往来穿梭于世界各地,彼此交流信息。第三,公共性节庆活动的日益增多也是一个新的特点,这种节庆活动通常是发生在或接近城市主要的滨水区。
6.3.3环境的因素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的上升,工业和码头的迁移以及政府对环保的重视,环境治理的成效终于显现,水体变得清洁了,空气变得纯净了。环境质量的改善,使滨水区开发得以成功,使“近水”重新成为一种吸引力。
6.3.4文化的因素
由于经济实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在文化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对流行了几十年的现代建筑单调、简单的方盒子形式,人们已经也感到不满。人们怀念历史建筑的丰富细部和其中蕴藏的人情味,转向重新修复和利用历史建筑物。6.3.5政策的因素
在各发达国家的滨水区开发中都有相当多的政府干预,其主要的途径是制定引导开发滨水区的政策法规,以使这项巨大的工程得以顺利的实施并且能达到预期的目的。6.4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6.4.1复兴开发的目标
滨水区复兴、开发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充分体现城市的独特意象,提供城市富有特色、最具活力的公共空间,同时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划设计原则
l)整体性原则——首先,滨水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切忌将滨水区规划成一个独立体,而忽视了它和城市的关系。滨水空间应与城市开放空间体系有机结合,将市区的活动引向水边。其次,如果以“点、线、面”的关系来比喻滨水区的空间格局,那么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整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而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则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面”的层次来考虑。用美国著名城市设计师巴纳特(J.Barnett)的话来说就足“每个城市设计项目都应放在比此项目高一层次的空间背景中去审视”。
2)易达性原则——应让使用者能无阻碍地进入滨水区,并在区内参与各项活动、分享活动资源。车行、步行系统既要满足过境、防洪等功能要求,又要满足滨水区与市区交通联系的要求,以及滨水区内部交通、导游和划分景区的功能要求。
3)多样性原则——滨水区内的上地使用具有多样性和混合性。土地使用形态功能的单一片面易造成滨水区与城区的隔离和分化。多种不同用途的有机混合,如酒吧商业零售、游乐饮食、办公居住等功能组织在一起,可以使滨水区24小时都有活动、都有人流,增强滨水区的活力。4)共享性原则——滨水区是景色优美的地段,应属于公众所有,该地区的用地项目应为大众开放,如游乐、商业、休憩等。滨水区岸线被旅馆、商贸、住宅等项目独占,这是违背公共空间的规划原则。
5)观赏性原则——穿越滨水区形成的带状空间是人们体验城市意象的主要场所。滨水区是形成城市景观特色最重要的地段,此岸与彼岸是“观与被观”的关系。丰富滨水空间形态,形成不同主体的空间序列是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6)生态性原则——滨水是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中重要部分。自然界由水体、河床、河漫滩、自然堤、阶地、河谷、植被、支流、湿地以及动物等等构成的复杂的网络体统,滨水区是生态敏感地段,应以有效的措施保护。
7.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1低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1.1注意合理组织公共和私有空间 7.1.2景观形象要重点反映场地特色 7.1.3应注意生态设计
7.2高密度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7.2.1强调公共空间的应满足功能和活动的需要 7.2.2注意一定的视觉装饰效果
7.2.3生态性应注意提高绿化量(绿化容积率)7.3住区景观设计的通用原则
作到参与性、均好性、识别性、生态性、经济性的有机结合
8.庭院及花园景观设计
8.1庭院和建筑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活动而创造的人为空间,这种空间从来就包含着建筑的室内和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而在建筑的外部环境空间中,其主要部分,常常是建筑的庭院空间。在整个建筑空间中,庭院空间是室内空间的协调和补充,使室内空间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建筑空间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空间和自然空间之中,庭院空间又是建筑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空间。8.2庭院设计 8.2.l“同步”的设计构思:把庭院空间和建筑空间融合成为整体,使建筑空间更易于融于环境,融于自然。8.2.2“核心”的设计构思:即把庭院作为建筑空间的核心和枢纽,建筑组合围绕庭院空间展开。在这种设计构思中,庭院空间常常成为建筑空间构成的核心,同时也是人流分配的枢纽空间,这种空间具有静谧、内向、聚集的空间效果,人们置身其中感到另有天地。8.2.3“抽空”的设计构思:为满足设计中局部处理的灵活性以及采光通风等技术要求,常采用抽空建筑中的局部空间,以形成庭院空间。
8.2.4“围合”的设计构思:围合而成庭院空间,是构成庭院空间最基本的设计构思。这种庭院并不作为枢纽空间,也不作为主要人流的分配空间,而常常作为观赏之用,使之对室内空间起到补充和调剂的作用。8.2.5“锲入”的设计构思:这种设计构思就是把庭院空间与建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犹如锲入建筑之感,形成一种建筑之中有庭院,庭院之中有建筑的“复合空间”。8.3现代庭院及花园的设计趋势 8.3.1现代与传统的对话
由于传统庭院在其形成过程中已具备了公众所认可的形象和含义,借助于传统的形式与内容去寻找新的含义或形成新的视觉形象,既可以使设计的内容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又可以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趣味,使设计具有现代感。最常见的是视传统庭院为形式或符号的语汇库,在设计中选用“只言片语”的传统形式语汇插到现代庭院之中。8.3.2强调自然的精神
大自然是设计师的重要灵感之源泉。许多设计师在深深理解大自然及其秩序、过程与形式的基础上,以一种艺术抽象的手段再现了自然的精神,而不是简单地移植或模仿。8.3.3强调对含义的探索
很多设计师为了体现自然理想或基地场所的历史与环境,在设计中通过文化、形态或空间的隐喻创造有意义的内容和形式,赋予园林景观以意义使之便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