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时间:2019-05-14 08:15: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第一篇: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第一章 企业与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enterprise)的概念

(一)新古典理论对企业的定义

企业就是生产商品和劳务以供销售的单位。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单位。

(二)法律与经济学派对企业的定义

1、科斯的定义--交易费用理论

2、詹林和麦克林的定义--企业契约理论

认为企业的本质是一组多边合约关系。

(三)我国法学界对企业的理解

1、王保树:企业是具有人和物的要素,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连续从事一定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2、赵旭东:企业是连续稳定地从事经济活动的营利性的社会组织。

3、马俊驹:企业是各种要素的投入者(包括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的投入者)为了营利的目的而联合起来的一种具有独立的民事主体地位的契约组织。

二、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组织性:社团性或联合性,区别于自然人。

(二)独立性:具有民事主体地位,以自己的名义对外发生关系,法人企业表现为完全的独立性(法人性),而非法人企业 则表现为不完全的独立性。

(三)营利性:以营利为目的。

三、企业(公司)的沿革

(一)独资企业与合伙组织

(二)家族经营团体

(三)康孟达组织:后发展为隐名合伙和两合公司。

(四)无限公司

(五)股份有限公司: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

(六)有限责任公司

四、企业的分类

(一)工业企业、农业企业、金融企业等----以企业主要经营的业务性质为标准。

(二)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以企业生产经营的规模为标准。

(三)公用企业和非公用企业----以该企业的存在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亲疏关系为标准

(四)多元投资企业和单元投资企业-----以资金来源为标准。

(五)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企业的资本金是否含有外国企业、组织及个人的直接投资。

(六)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以企业财产的归属关系。

(七)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以企业法律形态为标准。

五、企业法律形态(形式)

(一)概述

所谓企业法律形态(Enterprise’s legalform)就是指企业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是企业依不同的法律标准和条件所形成的 组织形式。

(二)古典企业(classical firm)

1、含义:古典企业,又称为企业主企业,指由既是所有者又是管理者掌管的企业

2、特征:

(1)企业规模小,经营范围单一,且只在一个较小的地理区域内经营。

(2)高度一体化的权力结构。

(3)所有者不仅出资,而且承担经营风险和自主经营管理,企业的运营及其收益处分完全从属于所有者的意志。

3、类型

(1)独资企业:业主制企业

特点:A、所有权与经营权不相分离,不存在代理人问题,经营灵活,企业内部决策迅速,管理成本较小;

B、业主独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同时对企业债务负无限责任,风险较大;

C、企业经营规模小,财力有限,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业主人力资本的质量。(2)合伙(制)企业

特点:A、以合伙契约为基础设立;

B、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不存在代理人问题,但重大决策须所有合伙人同意,容易造成决策的滞后和延误;

C、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合伙人的人力资本;

D、各合伙人对企业的债务负无限连带责任,风险较大。

(三)现代企业制度--公司制企业

1、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存在代理问题。

2、股东承担有限责任,风险较小。

(四)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股份合作制企业

股份合作制企业是指两个以上劳动者或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协议,以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按劳分配和按股份配相结合,并留有公共积累的企业法人或经济实体。是集股份制和合作制特点于一体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

六、企业法概述

(一)主体法(组织法)

(二)行为法

(三)企业法的新分支--企业政策法

如:《中小企业促进法》、《乡镇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

第二章 独资企业法律制度 第一节 个人独资企业法

法律法规:

《个人独资企业法》

《个人独资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国家工商局2000-1-13)

一、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 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

(二)特征

1、投资主体为一个自然人,不包括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也不包括法律禁止从事营利性活动的人不得设立独资企业,如公务员、现役军人等。

2、独资企业的财产归投资者个人所有。

企业对财产不具有所有权。

3、投资者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在申请企业设立登记时明确以其家庭共有财产作为个人出资的,应当依法以家庭共有财产对企业债务 承担无限责任。

4、独资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

2005-3-30 甲以夫妻共有的写字楼作为出资设立个人独资企业。企业设立后,其妻乙购体育彩票中奖100万元,后提出与甲离婚。离婚诉讼期间,甲的独资企业宣告解散,尚欠银行债务120万元。该项债务的清偿责任应如何确定? A.甲以其在家庭共有财产中应占的份额对银行承担无限责任 B.甲以家庭共有财产承担无限责任,但乙中奖的100万元除外

C.甲以全部家庭共有财产承担无限责任,包括乙中奖的100万元在内 D.甲仅以写字楼对银行承担责

答案:C。

二、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

(一)设立条件

1、有合法的企业名称。

个人独资企业的名称应当与其责任形式及从事的营业相符合。不得出现“有限”、“有限责任”、“公司”等字样。

2、有投资人申报的出资。

出资与注册资本的区别。

3、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非住所)和必要的生产经营条件。

4、有必要的从业人员。

(二)设立程序

设立登记申请-受理-审核批准-发照(营业执照签发之日企业成立)

三、独资企业投资人的权利和义务

(一)权利

1、对企业资产及运营收益享有完全的所有权。

2、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完全的决策权、指挥权、管理权。包括转让赠送其全部和部分营业、设置分支机构等。

(二)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建立财务会计制度

3、保障和维护职工权益

4、依法纳税

四、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

(一)自行管理

(二)委托或聘用他人管理

1、投资人应与受托人或被聘用人员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委托的具体内容和授权的范围。

但投资人对受托人或被聘用人员的职权限制,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受托任或被聘用人员的义务

(1)勤勉义务

(2)诚信义务(忠实义务)

(3)竞业禁止义务

管理人员的禁止行为:

第二十条 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的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或者收受贿赂;

(二)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企业财产;

(三)挪用企业的资金归个人使用或者借贷给他人;

(四)擅自将企业资金以个人名义或者以他人名义开立帐户储存;

(五)擅自以企业财产提供担保;

(六)未经投资人同意,从事与本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七)未经投资人同意,同本企业订立合同或者进行交易;

(八)未经投资人同意,擅自将企业商标或者其他知识产权转让给他人使用;

(九)泄露本企业的商业秘密;

(十)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3、受托任或被聘用人员的责任

投资人委托或者聘用的人员管理个人独资企业事务时违反双方订立的合同,给投资人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五、个人独资企业的财产

(一)财产构成

1、投资人投入的财产

2、盈利及其他收益

(二)财产归属

个人独资企业投资人对本企业的财产依法享有所有权,其有关权利可以依法进行转让或继承。

六、个人独资企业的债务承担

(一)个人独资企业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投资人应当以其个人的其他财产予以清偿。

(二)个人独资企业解散后,原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存续期间的债务仍应承担偿还责任,但债权人在五年内未向债务人提 出偿债请求的,该责任消灭。

思考:该“五年”是什么性质?诉讼时效还是除斥期间?

2005-3-59 张某于2000年3月成立一家个人独资企业。同年5月,该企业与甲公司签订一份买卖合同,根据合同,该企业应于同年8月支付给甲公司货款15万元,后该企业一直未支付

该款项。2001年1月该企业解散。2003年5月,甲公司起诉张某,要求张某偿还上述15万元债务。下列有关该案的表述哪项是错误?

A 因该企业已经解散,甲公司的债权已经消灭

B 甲公司可以要求张某以其个人财产承担15万元

C甲公司请求张某偿还债务已超过诉讼时效,其请求不能得到支付

D甲公司请求张某偿还债务的期限应于2003年1月届满

答案:ACD。

七、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与清算

(一)解散

1、投资人决定解散;

2、投资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无继承人或者继承人决定放弃继承;

3、被依法吊销营业执照;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

(二)清算

1、自行清算

应在清算前15日通知债权人,无法通知要公告,债权人知悉后申报债权。

2、债权人申请法院指定清算

(三)注销登记

八、个人独资企业与相关民事主体的联系与区别

(一)个体工商户

(二)私营企业

(三)一人有限责任公司 第二节 个体工商户

法律法规:

《个体工商户条例》(国务院令第596号,2011-4-16)

《个体工商户登记程序规定》(2004-7-28)

一、概念

有经营能力的公民,依照本条例规定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从事工商业经营的,为个体工商户。

二、个体工商户的开办条件

(一)人员条件:有经营能力的公民;

个体工商户可以个人经营,也可以家庭经营。

(二)资金条件:法律没有最低额的强制性要求;

(三)场地条件:一般应有经营场所;

(四)行业管理:特殊行业应经相关机关批准。

《条例》第八条: 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包括经营者姓名和住所、组成形式、经营范围、经营场所。个体工商户使用名称的,名称作为登记事项。

三、独资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异同

(一)相同点

1、都是以一个自然人名义投资设立成立;

2、民事责任承担都是投资人承担无限责任;

3、都有个人财产与家庭财产承担责任的区别。

(二)不同点

1、个体工商户在经营规模、从业人数等反面更小;

2、独资企业应有固定经营场所,流动经营、没有固定门面的摆摊经营只能登记为个体户;

3、独资企业可设分支机构,个体户不可;

4、独资企业必须有企业名称,个体户可以没有;

5、独资企业以企业名义开展经营活动,个体户一般以公民个人名义开展经营活动; 最高院适用《民事诉讼法》意见:第46条:在诉讼何种,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

6、财税制度:独资企业要求建立财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个体户可以建立账簿,也可以不进行会计核算,缴纳定额税。

第三章 合伙企业法 第一节 普通合伙企业

一、合伙企业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原合伙企业法:

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由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合伙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对合伙企业债务 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二)特征:

1、由两个以上的投资主体共同组建。

注:投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旧法规定合伙人只能是自然人。

2、合伙协议是合伙企业成立的法律基础。

注:理解合伙协议和公司章程的区别。

公司章程是公司的自治性规范,对公司及股东、董事、监事、经理等均有效。

合伙协议只是合伙人之间的协议,只对合伙人有效。

3、合伙人之间是一种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的关系。

合伙人在合伙之业务范围内形成相互代理关系。

4、合伙企业无法人资格(法律地位)。

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故无注册资本的要求。

二、合伙企业的类型

(一)显名合伙与隐名合伙(大陆法系)

隐名合伙企业由出名合伙人与隐名合伙人组成。

(二)普通合伙与有限合伙(英美法系)

有限合伙企业由普通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组成。

(三)隐名合伙与有限合伙的共同特征

1、具有混合责任的性质。

显名合伙人与普通合伙人均承担无限责任,而隐名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均只以出资额为限对合伙承担责任。

2、由负无限责任者享有经营权,赋予有限责任者监督权。

3、隐名合伙人与有限合伙人的出资一般限于实物和货币,而不能用信用和劳务出资

三、合伙企业的设立

(一)设立条件

1、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

2、有合伙人的出资。

(1)无最低出资的要求。

(2)出资形式: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其他财产权利、劳务。

3、有合伙企业的名称、经营场所(非住所)和从事经营必要的条件。

名称不得有 “有限责任”、“股份”、“公司”等字样。

4、有合伙协议。

(二)程序

1、申请设立登记

2、审批核准

经营范围有需批准的应依法经过批准。

3、登记发照

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合伙企业成立日期。

四、合伙企业的财产

(一)财产构成1、合伙人的出资。

2、以合伙名义取得的全部收益。

3、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

如:受赠、受奖、受让的收益及无形财产等。

(二)合伙企业财产的性质

1、共同共有

合伙企业的财产由全体合伙人依照本法共同管理和使用。

2、合伙企业进行清算前,合伙人不得请求分割合伙企业的财产,但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即退伙)。

(三)合伙人财产份额的转让

1、合伙人之间转让,应当通知其他合伙人。

2、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注:(1)同等条件下,其他合伙人有优先购买权。

(2)与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的规定的区别。

(四)私自转移、处分财产和私自以财产份额出资的效力。(第21条第二款与第25的区别)

五、合伙企业的内部关系

(一)合伙人的权利

1、管理参与权。

2、知情权。定期报告义务;查阅财务资料的权利

3、监督权。

3、异议权和撤销权。

异议权:

合伙人分别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合伙人可以对其他合伙人执行的事务提出异议。提出异议时,应暂停该项事务的执行。如 果发生争议,按相关规则决定。撤销权:

受委托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不按照合伙协议或者全体合伙人的决定执行事务的,其他合伙人可以决定撤销该委托。

4、表决权。

(1)表决方式可根据具体情况由全体合伙人自由约定,如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2)约定不明确的,一人一票过半数通过,但有些事项需经全体合伙一致通过。(第31条)

4、收益权。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由合伙人依照合伙协议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利润分配和亏损分担比例的,且协商不成的,按实缴的出资比例分配、分担;无法确定比例的,由各合伙人平均分配和分担。

合伙协议不得约定将全部利润分配给部分合伙人或者由部分合伙人承担全部亏损

(二)合伙人的义务

1、忠实义务。

合伙人不得从事损害本合伙企业利益的活动。

2、竞业禁止义务。

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同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3、自我交易禁止。

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或者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外,合伙人不得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三)合伙事务的执行

1、全体合伙人共同执行。

2、一名或数名合伙人受托代表全体合伙人执行。

执行事务的合伙人与合伙企业的关系?

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3、合伙企业可以聘任经营管理人员。被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与合伙企业的关系?

职务代理关系。

被聘用的经营管理人员的赔偿责任。

(1)超越经营范围履行职务

(2)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

六、合伙企业的外部关系

(一)合伙人的对外代表权

1、执行合伙企业事务的合伙人,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2、其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所产生的收益归全体合伙人,所产生的亏损或者民事责任,由全体合伙人承担。

(二)合伙企业的债务清偿

1、先以合伙企业全部财产清偿。

2、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三)合伙人个人的债务清偿

1、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对合伙企业主张抵消权。

2、合伙人的债权人不得代位行使合伙人的权利。

3、合伙人的债权人可以依法追索合伙人在合伙企业中的收益和财产份额。

执行财产份额须经诉讼程序,且其他合伙人有优先受让权。

七、入伙

(一)概念:指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合伙人以外的第三人加入合伙企业并取得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一)入伙的条件

1、经全体合伙人同意。

2、入伙人与原合伙人依法签订入书面伙协议。

(二)入伙的方式

1、另行出资

2、受让或继承财产份额。

(三)入伙的后果

1、取得合伙人资格。

2、入伙人对入伙前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3、除入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入伙人与合伙人享有同等权利,承担同等责任。

八、退伙

(一)概念:合伙企业存续期间,原合伙人退出合伙企业,丧失合伙人资格的行为。

(二)退伙的种类

1、任意退伙:也称自愿退伙、声明退伙,指基于合伙人自己的意思表示而退伙。

(1)合伙协议规定了经营期限的:一般不允许退伙,但下列情形例外:

A、合伙协议约定的退伙事由出现;

B、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退伙;

C、发生合伙人难于继续参加合伙的事由;

D、其他合伙人严重违反合伙协议约定的义务。

(2)合伙协议没有规定经营期限的,可以不经其他合伙人同意而退伙,但应当提前30日通知其他合伙人。

2、法定退伙

指发生了某种客观情况而导致的退伙。A、作为合伙人的自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

B、作为合伙人的法人、其他组织丧失主体资格;

C、个人丧失偿债能力;

D、被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

E、合伙人丧失相关资格。

3、除名:也称开除退伙,指在合伙人出现法定事由的情况下,由其他合伙人决议将该合伙人除名。A、未履行出资义务;

B、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合伙企业造成损失;

C、执行合伙企业事务时有不正当行为;

D、合伙协议约定的其他事由。

被除名人对除名决议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除名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退伙结算

1、死亡(宣告死亡):继承人经全体合伙人同意可以成为合伙人,不同意或不愿意成为合伙人的,合伙企业应退还财产份额。

2、非死亡退伙:

A、应进行结算,退还相应的财产份额;

B、如遇未了结的业务,待了结后进行结算;

C、合伙人退伙时,合伙企业财产少于合伙企业债务的,退伙人应当按规定分担亏损。

D、退伙人对基于其退伙前的原因已发生的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第二节 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

一、与一般的合伙企业的区别

在于特殊情况下责任承担的方式不同:即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因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承担责任(有限责任)。

二、行业范围

以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为客户提供有偿服务的专业服务机构。

如:会计师事务所等。第三节 有限合伙企业

一、概念

由承担无限责任的普通合伙人和承担有限责任(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企业。

二、合伙人的构成1、人数:2-50人。

2、至少有一名普通合伙人。

有限合伙企业仅剩有限合伙人时应当解散,仅剩普通合伙人时应当转为普通合伙企业。

三、有限合伙人的表见代表和无权代理

(一)表见代表

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有限合伙人为普通合伙人并与其交易的,该有限合伙人对该笔业务承担与普通合伙人同样的责任。

如:持合伙企业介绍信、空白合同书等。

(二)无权代理

未经授权以合伙企业的名义与他人进行交易。第四节 合伙企业的解散和清算

一、解散事由

二、清算人

三财产分配顺序

四、注销后债务的承担

普通合伙人仍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五、合伙企业的破产清算

第二篇: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2008年3月,张淼、张迪、李欢、丁辉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的规定,共同投资设立一从事商品流通的有限合伙企业。合伙协议约定了以下事项:

(1)张淼以现金5万元出资,张迪以房屋作价8万元出资,李欢以劳务作价4万元出资,另外以商标权作价5万元出资,丁辉以现金10万元出资;(2)丁辉为普通合伙人,张淼、张迪、李欢均为有限合伙人;(3)各合伙人按相同比例分配盈利、分担亏损;(4)合伙企业的事务由李欢和丁辉执行,张淼和张迪不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也不对外代表合伙企业;

(5)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财产份额的,不需要经过其他合伙人同意;(6)合伙企业名称为稳信物流合伙企业。

要求:根据以上事实,回答下列问题,并分别说明理由:

(1)合伙人李欢以劳务作价出资的做法是否符合规定?

(2)合伙企业事务执行方式是否符合规定?

(3)关于合伙人转让出资的约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合伙企业名称是否符合规定?

(5)各合伙人按照相同比例分配盈利、分担亏损的约定是否符合规定?

第三篇: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刘洋、陈娟娟、张晓锋、付红梅共同投资设立了农产品批发销售有限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合伙协议约定:刘洋、陈娟娟为普通合伙人,分别出资l0万元;张晓锋、付红梅为有限合伙人,分别出资15万元;刘洋执行合伙企业事务,对外代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2006年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发生下列事实:

2月,刘洋以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的名义与顺风种植公司签订了一份12万元的买卖合同。陈娟娟获知后,认为该买卖合同损害了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的利益,且刘洋的行为违反了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内部规定的刘洋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l0万元合同的限制,遂要求各合伙人作出决议,撤销刘洋代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

4月,陈娟娟、张晓锋分别征得刘洋的同意后,以自己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为自己向银行借款提供质押担保。付红梅对上述事项均不知情,陈娟娟、张晓锋之间也对质押担保事项互不知情。

8月,付红梅退伙,并从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取得退伙结算财产l2万元。

9月,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吸收韩景林作为普通合伙人入伙,韩景林出资8万元。

10月,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的债权人家具公司要求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偿还6月份所欠款项50万元。

11月,张晓锋因所设个人独资企业发生严重亏损不能清偿陶瓷公司到期债务,陶瓷公司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张晓锋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其债务。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张晓锋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刘洋、陈娟娟、韩景林决定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

经查: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内部约定,刘洋无权单独与第三人签订超过l0万元的合同,顺风种植公司与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签订买卖合同时,不知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该内部约定。合伙协议未对合伙人以财产份额出质事项进行约定。

要求:根据上述材料,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刘洋以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的名义与顺风种植公司签订的买卖合同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2)合伙人对撤销刘洋代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签订合同的资格事项作出决议,在合伙协议未约定表决办法的情况下,应当如何表决?

(3)陈娟娟、张晓锋的质押担保行为是否有效?并分别说明理由。

(4)如果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的全部财产不足清偿家具公司的债务,对不足清偿的部分,哪些合伙人应当承担清偿责任?如何承担清偿责任?

(5)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张晓锋在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中的全部财产份额后,刘洋、陈娟娟、韩景林决定农产品批发销售企业以现有企业组织形式继续经营是否合法?并说明理由。

第四篇:合伙企业与个人独资企业法案例

2000年1月15日,王冰出资5万元设立汇丰个人独资企业(本题下称“汇丰企业”)。王冰聘请高超管理企业事务,同时规定,凡高超对外签订标的额超过1万元以上的合同,须经王冰同意。2月10日,高超未经王冰同意,以汇丰企业名义向善意第三人王海波购入价值2万元的货物。2000年7月4日,汇丰企业亏损,不能支付到期的徐然的债务,王冰决定解散该企业,并请求人民法院指定清算人。7月10日,人民法院指定李景涛作为清算人对汇丰企业进行清算。经查,汇丰企业和王冰的资产及债权债务情况如下:(1)汇丰企业欠缴税款2000元,欠高超工资5000元,欠社会保险费用5000元,欠徐然10万元;(2)汇丰企业的银行存款1万元,实物折价8万元;(3)王冰在B合伙企业出资6万元,占50%的出资额,B合伙企业每年可向合伙人分配利润;(4)王冰个人其他可执行的财产价值2万元。

要求:

(1)高超于2月10日以汇丰企业名义向王海波购买价值2万元货物的行为是否有效?并说明理由。

(2)试述汇丰企业的财产清偿顺序。

(3)如何满足徐然的债权请求?

第五篇: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

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

一、企业目标与任务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企业的经济性特征时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争取获得最大利润,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它的行业特点,它的第二个目的主要是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或提供流通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的目的是抽象的,而且是没有时限的。靠这种抽象的目的,无法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因为抽象的目的不能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即不能解决每个人干什么和如何干的问题。为了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必须将抽象的企业目的变成具体的目标。所谓目标,是指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明确、具体的目的,如某公司十年内使自己的地位处于全行业之首、明年的销售额比今年提高5%、两年内使流通费用降低2%,等等。企业目标常常是量化的,因为量化的目标便于理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便于衡量和比较。但也不能过分强求量化,有些目标量化比较困难,只能用模糊的概念来表达,机械地量化可能使目标偏离实际。如质量目标中的服务态度,用优、良、差等模糊概念表示很容易理解,量化就不太合适。

既然一个企业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而且一个目的的实现通常需要多个目标来保证,如要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该公司至少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目标、利润水平目标和服务质量目标等,因此,使目的具体化的目标更是多元的,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形成了企业目标体系。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目标分两类,一类是经济目标,另一类是社会目标。

企业目标具有时限性。企业目标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即时限性。因此,凡谈及企业目标,都必须有一个时限概念。只有具有时限性,目标才可进行比较。从时限性看,企业的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近期目标,另一类为远期目标,或称战略目标。

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称为企业任务。从内容上看,它比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例如,某公司以明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作为它的经营目标,它决定再增加5个分店,采取广告促销策略,通过改善服务赢得更多顾客等,则是它明年的工作任务。任务虽比目标更具体,但并不像目标那样一定需要量化,而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

所谓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有时也称预算、规划等。一般把用金额表示的项目计划称为预算,把具有较长时限的计划称为规划。

计划的形式,通常是用数据加文字说明写成的一种书面文件,它是通过计划编制工作制定出来的。计划的类型不同,它所包含的内容会有些差别。一份完整的企业经营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报告期的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完成的结果、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编制计划的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经济形势、企业的客观条件;计划期应达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手段和其他有关说明。

由计划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份计划实际包括了企业在计划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计划方案的核心。

2.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也称计划管理,它是指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以期经济地使用现有资源,把握未来发展获得最大组织成效的活动。计划工作就是要解决实现组织目标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由于企业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企业资源也是有限的,计划工作实际是在外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约束下,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它包括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数量上进行综合平衡,在时间上合理安排,以及使企业内部结构和企业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保证目标的实现。

可见,企业的计划工作可看成是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是围绕行动方案的制定而展开的,计划工作的结果就是提供一份完整的计划。

3.流通企业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技术复杂、劳动分工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部门间、企业间和生产环节间的协作十分密切。在这种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有合理的结构,才能相互协调,使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商品流通企业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地位,它连接着生产和消费,特别是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物资企业,它连接的是生产和生产消费,物资流通环节的混乱必然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失调,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必须加强计划性,减少或消除这种失调,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才能稳步发展。对于流通企业本身,加强计划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计划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美国企业家理查•S•史罗马(Richard.S.Sloma)在《无谬管理》一书中指出:“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切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终于导致错失该方案之目标。”任何行动,如果没有目标,行动就是盲目的。盲目的行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计划工作以计划的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领导者、管理者衡量经营管理效果的标准。企业的组织设计必须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基本准则。领导和管理者要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指挥和控制,出现问题也是对照计划目标进行检查和调整。企业安排生产经营任务,实际是对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可以说,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这就是计划职能被称为管理首要职能的道理。

(2)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十分活跃。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流通企业,它的经营状况将受到瞬息万变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会遇到各种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失衡、金融市场的变化等。加强计划管理,可以通过事先科学预测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从而避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调整,进一步遏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通常要制定几套计划,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3)加强计划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工作,通过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综合平衡和空间、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资金的有利利用,对流通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一份周密的计划可以通过资金需求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衔接,保证资金需要,也减少了资金浪费。

(4)加强计划管理可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企业综合效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结果。企业很小时,企业内部的协调比较简单,可以没有计划。现代化大规模企业,由于内部协调关系比较复杂,必须通过计划作为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协议,使各部门步调一致,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企业总体战略

一、企业战略管理

(一)概念

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

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发展、机制改革、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战略管理的决定权通常由总经理、厂长直接掌握。

企业经营管理是在战略管理的指导下,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组织企业全体成员努力实现战略目标的全过程。经营管理的决定权一般由副总经理、副厂长掌握。

表6-1说明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主要区别。

表6-1 经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区别

经营管理战略管理

1。关心已建立的企业管理目标。1。关心新目标和战略的识别与评价。

2。所经营的目标通常为大量的过去2。新的目标值得争论,对其实施,企业几乎的经验所证明,是有效的。没有什么经验。

3。经营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企业各执3。战略的目标通常着重考虑的是企业的行部门的具体子目标。生存和发展。

4。最高领导人较多关注的是企业经4。最高领导人较多考虑的是影响企业生存和

营手段的应用。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5。最高领导人能较迅速地了解经5。几年以后,最高领导人才能知道战略目标

营目标的执行情况。的执行情况。

6。为了完成经营目标,企业将规定一6。企业战略计划中,一般没有用物质手段

系列奖励的办法,刺激企业员工的刺激员工积极性以完成战略目标的内容。

积极性。

7。企业与竟争对手之间所存在的“比7。企业家要探索和思考许多新的领域,过去

赛规则“,对于有经验的领导来说的经验已经不可能适用,也不可能把握“

是熟悉的,能把握局势的变化,也新的比赛“。

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8。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很快就能反映8。在一定意义上说,战略中的问题是抽象的,出来,这些问题比较具体,对于有要延续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并且可能

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较熟悉。是不熟悉的。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订、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等过程。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说明。

(二)战略制订

1.战略制订的依据: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用户)的情况,竟争对手的情况,供应厂家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竟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产、供、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2.战略制订的程序:战略制订一般由以下程序组成:(1)明确战略思想;(2)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3)确定战略宗旨;

(4)制定战略目标;(5)弄清战略重点;(6)制订战略对策;(7)进行综合平衡;(8)方案比较及战略评价。

(三)战略执行

为了有效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一方面要 依靠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和积极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各种专业计划、预算、具体作业计划等等,去具体实施战略目标。

(四)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将战略执行过程中实际达到目标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评价达标程度,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践表明,推行目标管理是实施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的有效方法。

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建立跟踪监视市场变化的预警系统,对企业发展领域和方向,专业化和多元化选择,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资金筹措方式,规模和效益的优先次序等进行不断的调研和战略重组,使企业的发展始终能够适应市场要求,达到驾驭市场的目的。

二、企业总体战略的组成(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导战略制订和执行的基本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导向,需求驱动,尽力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运转的轴心不再是国家计划,而应该是市场,企业要围绕市场运转,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2.依靠品种、质量、成本取胜。适应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改变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企业是一个由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协调和平衡各个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适应关系,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善于竟争,优胜劣汰。企业要进入市场竟争体系,适应优胜劣汰的激烈竟争,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在竟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5.长远观点,放眼未来。制订和实施企业战略都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切忌急功近利。不断改造内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后劲。

6.以人为本,依靠全体职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真正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充分依靠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内总体发展的总水平和总任务。它决定了企业在该战略期间的总体发展的主要行动方向,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确定战略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象明确。有预期服务的对象,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结果;(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企业预期达到的结果,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内容。在定量指标方面,有产品产量,净产值,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品种种类,产品质量性能,劳动生产率,利润,其它经济效益指标,技术改造项目,人才培训,职工福利,等等;(3)时间限定清晰,并且保证长、中、短期目标相互衔接协调。

(三)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企业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它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意;战略优势,战略劣势。

战略优势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关系全局经营成败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地位。它是企业在激烈的竟争中取胜的法宝。优势实力主要指企业在吸引顾客,争夺市场方面具有超过竟争对手的实力,这反映在人力、技术、资金、经营能力等等方面。优势地位主要指企业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处于新兴产业,拥有特许经营权,享有优惠待遇,具有良好形象,等等。企业应该力求建立和发展多种战略优势,形成完备的战略优势系统。

战略优势系统是企业的各种战略优势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优势系统的构成要素,就是各种战略优势,如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质量优势,价格优势,营销优势,等等。优势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优势系统的功能是指它在保证竟争取胜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企业要努力保持和增强战略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战略劣势是指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中难免出现的薄弱环节,需要在资金、人力、物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达到综合平衡,使劣势逐渐转化。

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包括从属于企业战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方针、策略和措施等等。战略对策要做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真正落到实处。

计划的实施控制

一、控制论与控制系统

1.控制与控制论的概念.所谓控制,是指施控主体对施控对象施加的一种能动影响或作用,以保持或改变对象的某种状态,使其达到施控主体预期目标的活动。简单地说,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有目的的影响或干扰就是控制。没有目的的影响或干预不能称为控制。像雷电、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就不是控制。

计划的实施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所谓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人们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予以纠正的管理活动。根据国防审计组织关于“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程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的解释,管理控制又属于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科学的控制论(Cybernetics),它是由美国的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创立的。维纳1948年发表的《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控制论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信、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开始只是把机器或动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随着控制论理论和应用的发现,控制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中的控制,通信和调节问题。现代控制论的应用已发展为多个分支,如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等。

控制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两个方面:(1)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变换的过程。信息的联系是客观世界存在着的一种普遍联系,任何耦合运行系统这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正是由于它具有获得、运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和功能。(2)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目的的。控制系统使输出信息回输,形成新的输入,以补偿输出存在的偏差,达到控制目的。

经济控制论是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和分析经济过程的一门学科。经济控制与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相比较,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在经济控制论系统中,施控主体是人,施控对象是人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是对人的行为实施控制。

从以上管理控制和经济控制论的要领可以看出,管理控制属经济控制论的范畴。

2.控制系统

实现控制必须有两个系统或系统要素,即施控系统要素和受控系统要素。由施控和受控系统组成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控制总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对施控系统来说,它有一个发出控制信息和接收信息并执行控制的问题。因此,施控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控制信息的发出部分,称发控系统。另一部分是执行部分,称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控制受控系统的输入。对一个具体的系统来说,执行机构有时很难具体的划分出来,它和发控系统紧密连为一体。在管理控制中,这种施控系统往往是与管理机构融合在一起的,即管理机构就是施控系统。根据上述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管理控制系统一般可用图5-2的结构框图表示。

环境

┌-------------- ┐

| ┌-----┐干扰|

输入||施控系统|输出

受控系统

人、财、物|||| 产品、服务

| |控制 ||

| |信息 ||

| |||

| |||

| | 发控系统 ||

| |||

||│|

|└----------┘|

|标准信息|

└---------------┘

图6-2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控制实际是一种选择,是施控主体根据目标状态在受控系统的状态空间中进行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实现了使受控系统状态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这恰恰是因为发控系统由于获得输入信息,并转换成控制信息,驱动执行机构的结果。可见,信息在控制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论,并把它作为控制论的基础。他认为,控制系统也是一种信息系统。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如果反映输出的信息不对输入产生影响,则控制系统是一开环系统,否则是闭环系统。前面讨论的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输出的信息对输入不发生影响作用。在实际控制问题中,如果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绝对开环的系统是不多的,大量存在的是闭环控制系统。在闭环系统中,系统通过输出对输入发生影响作用。输出对输入发生的影响作用称为反馈。存在反馈作用的控制系统称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是控制的又一基本观点。由于反馈的是信息,而不是其他,所以从这一点看,控制与信息更是密不可分的。考虑了信息反馈以后,控制系统可用下面的图5-3来表示。

环境

┌-----------------┐

| ┌-----┐干扰|

输入||施控系统||输出

受控系统

人、财、物|||│产品、服务

| |控制 ||

| |信息||

| |||

│ |│|

发控系统|

| |│反馈信息|

||│|

|└-----┘|

|标准信息|

└-----------------┘

图6-3反馈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管理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就要组织实施。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差,如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计划时对内部条件的估计不足,或者由于任务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等都会引起计划执行时发生偏差。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控制。

管理控制与计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不仅确定了组织的目标,还制定了实现目标的措施。从计划的角度讲,这些措

施是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规范和约束,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但从控制的角度看,计划中的措施又是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同样也是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实际上,一切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也是计划方法或计划本身,如预算、程序,它们既是控制方法,同时也是计划。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计划实现的保证。计划为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没有这些依据和标准,控制就不可能进行。控制对计划的保证作用,是因为控制工作要经常地将计划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使生产经营活动始终运行在计划所规定的轨道上,保证了计划目标的实现。

控制为制定新一轮计划提供了依据。在多数情况下,控制工作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过程的开始。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在制定下一轮计划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而使新一轮计划更加符合实际。

韦里克(Heinz.Weihrich)合著的《管理学》中,把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看成是一把剪刀的两片刃,没有任何一刃,剪刀就没有用了。孔茨(Harold.Koonntz)和海因茨计划与控制的上述关系,表明控制与计划是两个不可分离的两个职能,正如哈罗德

三、管理控制的类型

控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下面仅对从管理角度进行的分类作一简单说明。

1.按控制结构分类

按控制结构可将管理控制分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是在系统中只设一个控制机构,上层主管领导授权给下级部门的领导,由下级部门的领导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实施控制。如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中,各事业部对自己的进货、销售价格等均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这对总公司来说就是一种分散控制。由于分散控制必然形成权力结构和组结构上的多层次,所以也是多级控制。

分散控制也称多级控制,即在系统中设有多层和多个控制机构,上层控制机构对下一级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各下级控制机械则对本身系统进行控制。如M型组织结构就属于这种控制类型。

2.按信息反馈分类

按控制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反馈,可将控制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管理控制中,大量的是闭环控制。如通过用户对商品质量的反映来决定对供货厂商进行选择;通过销售月报反映销售收入下降,商店及时采取促销手段以增大销售。这些均属于反馈控制。

3.按控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时刻分类

控制可以在计划执行之前,通过设置控制程序,执行程序达到控制目的。这种控制称为事前控制,或称程序控制。事前控制是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的,与输出无关,所以它也应属于开环控制。如职工上岗前的岗位培训就是事前控制。控制也可以在计划执行的现场进行,这叫现场控制或称事中控制。如主管人员现场指导营业人员的销售活动,发现不符合标准或违反规定,立即予以纠正。控制还可以在计划执行已出现结果或出现部分结果时才开始进行。这种控制称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以输出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的,如果反映输出结果的信息对输入产生影响,它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控制分类的结果如图5-4所示。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不是单一地采用一种控制方式,而是多种控制方式同时进行,构成一个复合控制系统。

图6-4管理控制分类

四、管理控制工作的步骤

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工作十分广泛,如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等。控制的对象不同,其控制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控制的对象和方式方法是否相同,但根据控制的原理,控制工作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最有代表性的控制是反馈控制,其控制过程由三个步骤构成,即确定控制标准,衡量绩效与发现偏差、纠正偏差。

(1)确定控制标准。控制必须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标准是评价工作绩效的尺度。管理控制的标准一般是由计划提供,或是由计划目标分解而成,有些计划目标可直接用来作为控制标准,如销售量、利润率等。但有时由于控制的内容不同或为了可操作性,计划指标并不能直接作为控制标准,需要进行分解或转换处理后方可作为控制标准。例如,经营计划中对营业利润率提出要求,而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所以将营业利润率转化为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作为控制标准会更为方便。

又如,服务质量的目标在计划中常用模糊的概念表示,如优质服务、用户满意等,这些模糊概念作为控制标准不易变量,需要对它们进行量化。优质服务可用很低的差错率来表示,“用户满意”可用用户投诉次数表示。这些标准均要通过统计测算予以确定。

(2)衡量绩效与发现偏差。衡量绩效是对计划执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度量、统计、汇总,按照与控制标准相应的指标,准确地反映计划执行情况。在衡量绩效的基础上,将实际达到的指标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这偏差是后面纠正偏差过程中改变输入或调整系统结构的依据。因此,衡量绩效和计算偏差务必实事求是,数据必须准确。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对信息中的虚假部分必须排除。信息的收集包括信息反馈,如通过用户收集产品质量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利润和成本费用情况。所以,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多数属于反馈控制。

3.纠正偏差。发现偏差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偏差。纠正偏差,就是执行控制。纠正偏差首先应该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原因可能是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计划目标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还有可能是执行者的人为因素,如投机行为等。分析原因是纠正偏差的关键,原因找准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就是根据偏差的大小和形成的原因,或调整输入,或改善系统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人员调配、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等,使偏差得以消除。

上述是针对反馈控制而言的控制过程。对于开环控制或事前控制,本计划期内就没有纠正偏差的问题。但由于控制与计划构成了循环回路,如果把制定下一期计划联系起来考虑,那么制定下一周期计划必然要考虑上一周期实际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这也构成了反馈控制系统。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反馈控制还是开环控制,人们会随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

就会纠正,计划周期也不会那么严格固定。因此,绝对的开环控制是很少见。

五、管理控制的实现形式

从控制的概念来理解,管理者对被管理的对象所施加的有目的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控制,所以管理活动都可看成是控制活动。这样看来,控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讨论几种常用的控制实现形式。

1.人事控制

人事控制是通过人事安排和人员培训达到控制的目的。职工是企业的根本,职工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企业计划目标的基本保证。“因事用人”是企业用人的基本原则。企业在选择安排人员时,应使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工作性质相适应,能力应与责任和权力相对称,避免由于能力不足或责任性差而造成工作失误。如果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对其进行培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然后才能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

人事控制一般属于事前控制,但如果考虑到对不称职的人员,一经发现就进行撤换,那就是反馈控制了。

2.组织结构控制

组织结构控制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使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拨调的有效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使每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部门或一个单独办理,而是由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个人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例如,差旅费的报销必须由部门领导审批、财务主管审核、会计员制证、出纳员报销和分管会计记帐;商品到货必须实行由验货、点数、开单、入库、记帐系统环节组成的验收入库程序。组织结构控制的关键是授权,授权形成的权力结构应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和个人既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职能权力,但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一个部门或个人行使职能权力总是要被他人被监和督约束,包括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者也是如此,否则就会失控。

3.规章制度控制

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内全体员工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法则和工作准则。它虽不像国家的法律法规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在企业内部执行起来,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规章制度要求职工必须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按工作程序办事,认真履行职责和工作计划。规章制度中的奖励制度还能激励职工努力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保证计划的实现。惩罚条例则使职工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消除计划实现的障碍。

4.审计控制

审计是对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进行认定,客观地获取和评价证据,以确定那些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并传达结果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过程。审计作为控制手段,“利害关系人”就是施控主体,包括高层领导者、部门主管或实施控制的管理人员;“既定标准”可以是计划目标,也可以是其他的绩效标准。

审计通常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经营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以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为既定标准,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获取和评价证据,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合规性审计是以政府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则为既定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或经营活动收集和评价证据,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经营审计也称业务审计,它是以计划目标为既定标准,对企业或部门的经营活动收集和评价证据,判定其达到计划目标的程度。这类审计也称为绩效审计。从审计内容看,三种审计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经营审计适于对经营计划实现结果的控制,合规性审计适于计划实施过程的控制。

5.检查评价控制

检查评价是最传统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控制手段。它是领导或主管人员亲自到现场收集和了解信息,掌握工作进度和服务质量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迅速判断并做出处理决策。这种控制手段的特点是,领导者在现场能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提高信息沟通率,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但是,检查中容易造成领导者对工作过程干预太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时也容易产生形式主义,下级往往采取应付态度,为迎接检查做表面文章。

6.报告方式控制

报告方式控制是由计划实施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领导或主管人员详细汇报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及收效,预计或能出现的总是等情况,领导或主管人员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领导受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太多地到现场进行检查评价,这时采取报告方式控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载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章企业与企业法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1、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或称公司文化,一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企业文化建设概述 1、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管理理论、群体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企业......

    物流和物流企业概述

    第一章物流和物流企业概述 一、判断题 1、流通实际上就是物流。() 2、掌握了物流信息技术,就掌握了改善物流状况的关键。() 3、物流使企业的第一利润源。() 4、物流企业合理化就......

    企业人才观概述

    企业人才观概述是指企业对于人才的本质及其发展成长规律的基本观点。企业在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使用、考核、引进等方面工作中,都受到一定的人才观的影响。因此,企业人才观对......

    企业信息管理概述

    一、填空题 1.信息的正确性,包括(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研究分析的客观性)。 2.信息时间方面的价值属性,包括(及时性)和(现时性)。 3.(从来源来分),信息可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业务信......

    企业凝聚力概述

    企业凝聚力概述企业凝聚力是一种合力。它是由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效益、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等各种因素合成的一种向心情感,是粘合剂,是磁场,是企业方方面面的工作和谐的结......

    企业财务会计概述

    企业财务会计第一章概述 一、基础知识 1、会计是一个总体范畴,包括()()、()等若干分支。企业财务会计是应用在()中的一个会计分支,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理论、方法与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