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范文模版)
第一节 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
一、企业目标与任务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企业的经济性特征时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争取获得最大利润,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它的行业特点,它的第二个目的主要是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或提供流通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的目的是抽象的,而且是没有时限的。靠这种抽象的目的,无法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因为抽象的目的不能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即不能解决每个人干什么和如何干的问题。为了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必须将抽象的企业目的变成具体的目标。所谓目标,是指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明确、具体的目的,如某公司十年内使自己的地位处于全行业之首、明年的销售额比今年提高5%、两年内使流通费用降低2%,等等。企业目标常常是量化的,因为量化的目标便于理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便于衡量和比较。但也不能过分强求量化,有些目标量化比较困难,只能用模糊的概念来表达,机械地量化可能使目标偏离实际。如质量目标中的服务态度,用优、良、差等模糊概念表示很容易理解,量化就不太合适。
既然一个企业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而且一个目的的实现通常需要多个目标来保证,如要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该公司至少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目标、利润水平目标和服务质量目标等,因此,使目的具体化的目标更是多元的,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形成了企业目标体系。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目标分两类,一类是经济目标,另一类是社会目标。
企业目标具有时限性。企业目标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即时限性。因此,凡谈及企业目标,都必须有一个时限概念。只有具有时限性,目标才可进行比较。从时限性看,企业的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近期目标,另一类为远期目标,或称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称为企业任务。从内容上看,它比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例如,某公司以明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作为它的经营目标,它决定再增加5个分店,采取广告促销策略,通过改善服务赢得更多顾客等,则是它明年的工作任务。任务虽比目标更具体,但并不像目标那样一定需要量化,而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
所谓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有时也称预算、规划等。一般把用金额表示的项目计划称为预算,把具有较长时限的计划称为规划。
计划的形式,通常是用数据加文字说明写成的一种书面文件,它是通过计划编制工作制定出来的。计
划的类型不同,它所包含的内容会有些差别。一份完整的企业经营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报告期的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完成的结果、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编制计划的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经济形势、企业的客观条件;计划期应达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手段和其他有关说明。由计划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份计划实际包括了企业在计划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计划方案的核心。
2.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也称计划管理,它是指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以期经济地使用现有资源,把握未来发展获得最大组织成效的活动。计划工作就是要解决实现组织目标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由于企业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企业资源也是有限的,计划工作实际是在外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约束下,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它包括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数量上进行综合平衡,在时间上合理安排,以及使企业内部结构和企业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保证目标的实现。
可见,企业的计划工作可看成是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是围绕行动方案的制定而展开的,计划工作的结果就是提供一份完整的计划。
3.流通企业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技术复杂、劳动分工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部门间、企业间和生产环节间的协作十分密切。在这种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有合理的结构,才能相互协调,使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商品流通企业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地位,它连接着生产和消费,特别是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物资企业,它连接的是生产和生产消费,物资流通环节的混乱必然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失调,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必须加强计划性,减少或消除这种失调,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才能稳步发展。
对于流通企业本身,加强计划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计划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美国企业家理查·S·史罗马(Richard.S.Sloma)在《无谬管理》一书中指出:“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切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终于导致错失该方案之目标。”任何行动,如果没有目标,行动就是盲目的。盲目的行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计划工作以计划的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领导者、管理者衡量经营管理效果的标准。企业的组织设计必须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基本准则。领导和管理者要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指挥和控制,出现问题也是对照计划目标进行检查和调整。企业安排生产经营任务,实际是对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可以说,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这就是计划职能被称为管理首要职能的道理。
(2)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十分活跃。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流通企业,它的经营状况将受到瞬息万变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会遇到各种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失衡、金融市场的变化等。加强计划管理,可以通过事先科学预测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从而避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调整,进一步遏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通常要制定几套计划,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3)加强计划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工作,通过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综合平衡和空间、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资金的有利利用,对流通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一份周密的计划可以通过资金需求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衔接,保证资金需要,也减少了资金浪费。
(4)加强计划管理可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企业综合效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结果。企业很小时,企业内部的协调比较简单,可以没有计划。现代化大规模企业,由于内部协调关系比较复杂,必须通过计划作为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协议,使各部门步调一致,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第二篇: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
企业目标与计划管理概述
一、企业目标与任务
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目的。我们在第二章中讨论企业的经济性特征时已经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有两个根本目的。一是争取获得最大利润,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二是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需求。商品流通企业由于它的行业特点,它的第二个目的主要是通过组织商品流通或提供流通服务来满足社会需求。
企业的目的是抽象的,而且是没有时限的。靠这种抽象的目的,无法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不能激励职工努力工作,因为抽象的目的不能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即不能解决每个人干什么和如何干的问题。为了具体地规范人的行为,必须将抽象的企业目的变成具体的目标。所谓目标,是指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实现的明确、具体的目的,如某公司十年内使自己的地位处于全行业之首、明年的销售额比今年提高5%、两年内使流通费用降低2%,等等。企业目标常常是量化的,因为量化的目标便于理解,在目标实现过程中也便于衡量和比较。但也不能过分强求量化,有些目标量化比较困难,只能用模糊的概念来表达,机械地量化可能使目标偏离实际。如质量目标中的服务态度,用优、良、差等模糊概念表示很容易理解,量化就不太合适。
既然一个企业的目的是多方面的,而且一个目的的实现通常需要多个目标来保证,如要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该公司至少要达到一定的经营规模目标、利润水平目标和服务质量目标等,因此,使目的具体化的目标更是多元的,企业目标的多元化形成了企业目标体系。从总体上看,企业的目标分两类,一类是经济目标,另一类是社会目标。
企业目标具有时限性。企业目标是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要实现的目的,所以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即时限性。因此,凡谈及企业目标,都必须有一个时限概念。只有具有时限性,目标才可进行比较。从时限性看,企业的目标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近期目标,另一类为远期目标,或称战略目标。
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称为企业任务。从内容上看,它比目标更加具体和明确。例如,某公司以明年销售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作为它的经营目标,它决定再增加5个分店,采取广告促销策略,通过改善服务赢得更多顾客等,则是它明年的工作任务。任务虽比目标更具体,但并不像目标那样一定需要量化,而应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计划与计划工作
1.计划
所谓计划,是人们为了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有时也称预算、规划等。一般把用金额表示的项目计划称为预算,把具有较长时限的计划称为规划。
计划的形式,通常是用数据加文字说明写成的一种书面文件,它是通过计划编制工作制定出来的。计划的类型不同,它所包含的内容会有些差别。一份完整的企业经营计划应该包括如下几方面的内容:报告期的计划执行情况,包括计划完成的结果、完成或未完成的原因;编制计划的依据,包括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经济形势、企业的客观条件;计划期应达到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措施、手段和其他有关说明。
由计划所表示的内容可以看出,一份计划实际包括了企业在计划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和要完成的任务,这是计划方案的核心。
2.计划工作
计划工作也称计划管理,它是指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以期经济地使用现有资源,把握未来发展获得最大组织成效的活动。计划工作就是要解决实现组织目标的六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做?做什么?谁去做?在什么地方做?在什么时候做?怎样做?由于企业是在一定的外部环境条件下运行的,企业资源也是有限的,计划工作实际是在外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约束下,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它包括对企业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数量上进行综合平衡,在时间上合理安排,以及使企业内部结构和企业行为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协调,保证目标的实现。
可见,企业的计划工作可看成是一种管理方式和手段,这种方式和手段是围绕行动方案的制定而展开的,计划工作的结果就是提供一份完整的计划。
3.流通企业计划工作的重要性
从宏观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大系统,在现代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生产技术复杂、劳动分工细、生产的专业化程度高,部门间、企业间和生产环节间的协作十分密切。在这种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生产要素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必须有合理的结构,才能相互协调,使整个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商品流通企业处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地位,它连接着生产和消费,特别是从事生产资料流通的物资企业,它连接的是生产和生产消费,物资流通环节的混乱必然造成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失调,这就要求流通企业必须加强计划性,减少或消除这种失调,国民经济这个大系统才能稳步发展。对于流通企业本身,加强计划工作,主要是为了减少失误,提高经济效益,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计划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了明确的目标。美国企业家理查•S•史罗马(Richard.S.Sloma)在《无谬管理》一书中指出:“对一件方案,宁可延误其计划之时间以确保日后执行之成功,切勿在毫无适切的轮廓之前即草率开始执行,而终于导致错失该方案之目标。”任何行动,如果没有目标,行动就是盲目的。盲目的行动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计划工作以计划的形式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既是企业其他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领导者、管理者衡量经营管理效果的标准。企业的组织设计必须以实现企业的目标为基本准则。领导和管理者要以计划目标为依据进行指挥和控制,出现问题也是对照计划目标进行检查和调整。企业安排生产经营任务,实际是对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可以说,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展开的。这就是计划职能被称为管理首要职能的道理。
(2)加强计划管理可减少风险损失。在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十分活跃。处于这种环境中的流通企业,它的经营状况将受到瞬息万变的经济因素的影响,因而会遇到各种风险,如价格波动、供求失衡、金融市场的变化等。加强计划管理,可以通过事先科学预测和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全面分析,制定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行性的行动方案,从而避免大的经营风险。而且,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还可通过经常的检查和调整,进一步遏制不良后果的发生。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企业通常要制定几套计划,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变化。
(3)加强计划工作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计划工作,通过各种资源在数量上的综合平衡和空间、时间上的合理安排,使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浪费,降低了流通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特别是资金的有利利用,对流通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至关重要。一份周密的计划可以通过资金需求与现金流量之间的衔接,保证资金需要,也减少了资金浪费。
(4)加强计划管理可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协调配合,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企业综合效应是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结果。企业很小时,企业内部的协调比较简单,可以没有计划。现代化大规模企业,由于内部协调关系比较复杂,必须通过计划作为部门间协调配合的协议,使各部门步调一致,发挥综合效应的作用,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企业总体战略
一、企业战略管理
(一)概念
企业战略管理是对企业战略的设计、选择、控制和实施,直至达到企业战略总目标的全过程。
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诸如企业的经营方向、市场开拓、产品开发、科技发展、机制改革、组织机构改组、重大技术改造、筹资融资,等等。战略管理的决定权通常由总经理、厂长直接掌握。
企业经营管理是在战略管理的指导下,有效利用企业资源,组织企业全体成员努力实现战略目标的全过程。经营管理的决定权一般由副总经理、副厂长掌握。
表6-1说明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的主要区别。
表6-1 经营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区别
经营管理战略管理
1。关心已建立的企业管理目标。1。关心新目标和战略的识别与评价。
2。所经营的目标通常为大量的过去2。新的目标值得争论,对其实施,企业几乎的经验所证明,是有效的。没有什么经验。
3。经营的目标可以分解为企业各执3。战略的目标通常着重考虑的是企业的行部门的具体子目标。生存和发展。
4。最高领导人较多关注的是企业经4。最高领导人较多考虑的是影响企业生存和
营手段的应用。发展的外部环境的变化。
5。最高领导人能较迅速地了解经5。几年以后,最高领导人才能知道战略目标
营目标的执行情况。的执行情况。
6。为了完成经营目标,企业将规定一6。企业战略计划中,一般没有用物质手段
系列奖励的办法,刺激企业员工的刺激员工积极性以完成战略目标的内容。
积极性。
7。企业与竟争对手之间所存在的“比7。企业家要探索和思考许多新的领域,过去
赛规则“,对于有经验的领导来说的经验已经不可能适用,也不可能把握“
是熟悉的,能把握局势的变化,也新的比赛“。
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8。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很快就能反映8。在一定意义上说,战略中的问题是抽象的,出来,这些问题比较具体,对于有要延续一段时间后才能知道,并且可能
经验的管理者来说也较熟悉。是不熟悉的。
企业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制订、战略执行、战略控制等过程。以下对它们进行简要说明。
(二)战略制订
1.战略制订的依据:
(1)外部环境分析:深入细致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是正确制订战略的重要基础,为此,要及时收集和准确把握企业的各种各样的外部环境信息,譬如,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计划,产业发展与调整政策,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宏观调控政策,本部门、本行业和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顾客(用户)的情况,竟争对手的情况,供应厂家的情况,协作单位的情况,潜在的竟争者的情况,等等。
(2)内部条件分析:分析本企业的人员素质、技术素质和管理素质,产、供、销、人、财、物的现状以及在同行业中的地位,等等,明确本企业的优势和薄弱环节。
2.战略制订的程序:战略制订一般由以下程序组成:(1)明确战略思想;(2)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3)确定战略宗旨;
(4)制定战略目标;(5)弄清战略重点;(6)制订战略对策;(7)进行综合平衡;(8)方案比较及战略评价。
(三)战略执行
为了有效执行企业制订的战略,一方面要 依靠各个层次的组织机构及工作人员的协同配合和积极工作;另一方面,要通过企业的生产经营综合计划、各种专业计划、预算、具体作业计划等等,去具体实施战略目标。
(四)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将战略执行过程中实际达到目标所取得的成果与预期的战略目标进行比较,评价达标程度,分析其原因;及时采取有力措施纠正偏差,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
实践表明,推行目标管理是实施战略执行和战略控制的有效方法。
根据市场变化,适时进行战略调整。建立跟踪监视市场变化的预警系统,对企业发展领域和方向,专业化和多元化选择,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资金筹措方式,规模和效益的优先次序等进行不断的调研和战略重组,使企业的发展始终能够适应市场要求,达到驾驭市场的目的。
二、企业总体战略的组成(一)战略指导思想
战略指导思想是指导战略制订和执行的基本思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市场导向,需求驱动,尽力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运转的轴心不再是国家计划,而应该是市场,企业要围绕市场运转,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千方百计满足市场需求,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2.依靠品种、质量、成本取胜。适应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要改变粗放式管理,转向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
3.实现系统整体优化。企业是一个由各个方面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要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实现系统整体优化,协调和平衡各个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相互适应关系,尽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善于竟争,优胜劣汰。企业要进入市场竟争体系,适应优胜劣汰的激烈竟争,充分调动和运用自己的各种资源,在竟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5.长远观点,放眼未来。制订和实施企业战略都必须具有长远观点,切忌急功近利。不断改造内涵,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增强企业后劲。
6.以人为本,依靠全体职工。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真正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充分依靠和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去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
战略目标是企业在一定的战略期内总体发展的总水平和总任务。它决定了企业在该战略期间的总体发展的主要行动方向,成为企业战略的核心。
确定战略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1)对象明确。有预期服务的对象,要完成的任务和达到的结果;(2)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对企业预期达到的结果,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内容。在定量指标方面,有产品产量,净产值,销售收入,新产品开发品种种类,产品质量性能,劳动生产率,利润,其它经济效益指标,技术改造项目,人才培训,职工福利,等等;(3)时间限定清晰,并且保证长、中、短期目标相互衔接协调。
(三)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企业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方面或关键环节。它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意;战略优势,战略劣势。
战略优势是指企业在较长时期内,在关系全局经营成败方面拥有强大的实力、丰富的资源和优势地位。它是企业在激烈的竟争中取胜的法宝。优势实力主要指企业在吸引顾客,争夺市场方面具有超过竟争对手的实力,这反映在人力、技术、资金、经营能力等等方面。优势地位主要指企业占据有利的地理位置,处于新兴产业,拥有特许经营权,享有优惠待遇,具有良好形象,等等。企业应该力求建立和发展多种战略优势,形成完备的战略优势系统。
战略优势系统是企业的各种战略优势紧密联系有机结合的整体。优势系统的构成要素,就是各种战略优势,如技术优势,产品优势,质量优势,价格优势,营销优势,等等。优势系统的结构是指系统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优势系统的功能是指它在保证竟争取胜中所发挥的具体作用。企业要努力保持和增强战略优势,形成良性循环。
战略劣势是指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中难免出现的薄弱环节,需要在资金、人力、物资、技术和管理等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达到综合平衡,使劣势逐渐转化。
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它包括从属于企业战略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方针、策略和措施等等。战略对策要做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真正落到实处。
计划的实施控制
一、控制论与控制系统
1.控制与控制论的概念.所谓控制,是指施控主体对施控对象施加的一种能动影响或作用,以保持或改变对象的某种状态,使其达到施控主体预期目标的活动。简单地说,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有目的的影响或干扰就是控制。没有目的的影响或干预不能称为控制。像雷电、台风等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影响就不是控制。
计划的实施控制是一种管理控制。所谓管理控制,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能够得以实现,人们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或发展的需要而重新拟定的标准,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予以纠正的管理活动。根据国防审计组织关于“内部控制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它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程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当局根据总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法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的、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的解释,管理控制又属于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
作为一门科学的控制论(Cybernetics),它是由美国的数学家维纳(Norbert Wiener)创立的。维纳1948年发表的《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诞生。控制论是一门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信、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控制论开始只是把机器或动物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随着控制论理论和应用的发现,控制论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经济现象中的控制,通信和调节问题。现代控制论的应用已发展为多个分支,如工程控制论,生物控制论,经济控制论、社会控制论、智能控制论等。
控制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两个方面:(1)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信息系统,具有信息变换的过程。信息的联系是客观世界存在着的一种普遍联系,任何耦合运行系统这所以能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正是由于它具有获得、运用、保持和传递信息的方法和功能。(2)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目的的。控制系统使输出信息回输,形成新的输入,以补偿输出存在的偏差,达到控制目的。
经济控制论是运用控制论的原理及方法,研究和分析经济过程的一门学科。经济控制与工程控制论和生物控制论相比较,一个重要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因素起重要作用。在经济控制论系统中,施控主体是人,施控对象是人所进行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是对人的行为实施控制。
从以上管理控制和经济控制论的要领可以看出,管理控制属经济控制论的范畴。
2.控制系统
实现控制必须有两个系统或系统要素,即施控系统要素和受控系统要素。由施控和受控系统组成的系统称为控制系统。控制总是通过信息的传递来实现的。对施控系统来说,它有一个发出控制信息和接收信息并执行控制的问题。因此,施控系统可进一步划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控制信息的发出部分,称发控系统。另一部分是执行部分,称执行机构。执行机构直接控制受控系统的输入。对一个具体的系统来说,执行机构有时很难具体的划分出来,它和发控系统紧密连为一体。在管理控制中,这种施控系统往往是与管理机构融合在一起的,即管理机构就是施控系统。根据上述控制系统的结构分析,管理控制系统一般可用图5-2的结构框图表示。
环境
┌-------------- ┐
| ┌-----┐干扰|
输入||施控系统|输出
受控系统
人、财、物|||| 产品、服务
| |控制 ||
| |信息 ||
| |||
| |||
| | 发控系统 ||
| |||
||│|
|└----------┘|
|标准信息|
└---------------┘
图6-2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控制实际是一种选择,是施控主体根据目标状态在受控系统的状态空间中进行的一种选择,这种选择实现了使受控系统状态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这恰恰是因为发控系统由于获得输入信息,并转换成控制信息,驱动执行机构的结果。可见,信息在控制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维纳从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论,并把它作为控制论的基础。他认为,控制系统也是一种信息系统。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如果反映输出的信息不对输入产生影响,则控制系统是一开环系统,否则是闭环系统。前面讨论的控制系统,是一个开环系统,即输出的信息对输入不发生影响作用。在实际控制问题中,如果从信息传递的角度考虑,绝对开环的系统是不多的,大量存在的是闭环控制系统。在闭环系统中,系统通过输出对输入发生影响作用。输出对输入发生的影响作用称为反馈。存在反馈作用的控制系统称反馈控制系统。
反馈是控制的又一基本观点。由于反馈的是信息,而不是其他,所以从这一点看,控制与信息更是密不可分的。考虑了信息反馈以后,控制系统可用下面的图5-3来表示。
环境
┌-----------------┐
| ┌-----┐干扰|
输入||施控系统||输出
受控系统
人、财、物|||│产品、服务
| |控制 ||
| |信息||
| |||
│ |│|
发控系统|
| |│反馈信息|
||│|
|└-----┘|
|标准信息|
└-----------------┘
图6-3反馈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二、管理控制与计划的关系
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就要组织实施。由于主、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偏差,如外部环境的变化、制定计划时对内部条件的估计不足,或者由于任务执行者的机会主义行为等都会引起计划执行时发生偏差。为了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必须实施控制。
管理控制与计划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计划不仅确定了组织的目标,还制定了实现目标的措施。从计划的角度讲,这些措
施是对计划执行过程的规范和约束,以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但从控制的角度看,计划中的措施又是控制的手段和方式,同样也是保证计划目标的实现。实际上,一切有效的控制方法同时也是计划方法或计划本身,如预算、程序,它们既是控制方法,同时也是计划。
计划是控制的前提,控制是计划实现的保证。计划为控制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没有这些依据和标准,控制就不可能进行。控制对计划的保证作用,是因为控制工作要经常地将计划实施的结果与计划目标进行比较,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并进行改进,使生产经营活动始终运行在计划所规定的轨道上,保证了计划目标的实现。
控制为制定新一轮计划提供了依据。在多数情况下,控制工作是一个管理过程的终结,又是一个新的管理过程的开始。控制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在制定下一轮计划时,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从而使新一轮计划更加符合实际。
韦里克(Heinz.Weihrich)合著的《管理学》中,把计划工作和控制工作看成是一把剪刀的两片刃,没有任何一刃,剪刀就没有用了。孔茨(Harold.Koonntz)和海因茨计划与控制的上述关系,表明控制与计划是两个不可分离的两个职能,正如哈罗德
三、管理控制的类型
控制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下面仅对从管理角度进行的分类作一简单说明。
1.按控制结构分类
按控制结构可将管理控制分为集中控制和分散控制。
集中控制是在系统中只设一个控制机构,上层主管领导授权给下级部门的领导,由下级部门的领导在各自的管辖范围内实施控制。如实行事业部制的企业中,各事业部对自己的进货、销售价格等均有自主决策的权力,这对总公司来说就是一种分散控制。由于分散控制必然形成权力结构和组结构上的多层次,所以也是多级控制。
分散控制也称多级控制,即在系统中设有多层和多个控制机构,上层控制机构对下一级控制机构进行控制,各下级控制机械则对本身系统进行控制。如M型组织结构就属于这种控制类型。
2.按信息反馈分类
按控制过程中是否存在信息反馈,可将控制分为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
管理控制中,大量的是闭环控制。如通过用户对商品质量的反映来决定对供货厂商进行选择;通过销售月报反映销售收入下降,商店及时采取促销手段以增大销售。这些均属于反馈控制。
3.按控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时刻分类
控制可以在计划执行之前,通过设置控制程序,执行程序达到控制目的。这种控制称为事前控制,或称程序控制。事前控制是根据预先设置的程序进行的,与输出无关,所以它也应属于开环控制。如职工上岗前的岗位培训就是事前控制。控制也可以在计划执行的现场进行,这叫现场控制或称事中控制。如主管人员现场指导营业人员的销售活动,发现不符合标准或违反规定,立即予以纠正。控制还可以在计划执行已出现结果或出现部分结果时才开始进行。这种控制称事后控制。事后控制是以输出的结果为依据进行的,如果反映输出结果的信息对输入产生影响,它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控制分类的结果如图5-4所示。
在现实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常常不是单一地采用一种控制方式,而是多种控制方式同时进行,构成一个复合控制系统。
图6-4管理控制分类
四、管理控制工作的步骤
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工作十分广泛,如生产(作业)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资金控制等。控制的对象不同,其控制的方式和具体方法也会有很大的差别。无论控制的对象和方式方法是否相同,但根据控制的原理,控制工作的过程是基本相同的。最有代表性的控制是反馈控制,其控制过程由三个步骤构成,即确定控制标准,衡量绩效与发现偏差、纠正偏差。
(1)确定控制标准。控制必须以一定的标准为依据。标准是评价工作绩效的尺度。管理控制的标准一般是由计划提供,或是由计划目标分解而成,有些计划目标可直接用来作为控制标准,如销售量、利润率等。但有时由于控制的内容不同或为了可操作性,计划指标并不能直接作为控制标准,需要进行分解或转换处理后方可作为控制标准。例如,经营计划中对营业利润率提出要求,而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营业收入
所以将营业利润率转化为营业利润和营业收入作为控制标准会更为方便。
又如,服务质量的目标在计划中常用模糊的概念表示,如优质服务、用户满意等,这些模糊概念作为控制标准不易变量,需要对它们进行量化。优质服务可用很低的差错率来表示,“用户满意”可用用户投诉次数表示。这些标准均要通过统计测算予以确定。
(2)衡量绩效与发现偏差。衡量绩效是对计划执行的实际结果进行度量、统计、汇总,按照与控制标准相应的指标,准确地反映计划执行情况。在衡量绩效的基础上,将实际达到的指标与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找出偏差。这偏差是后面纠正偏差过程中改变输入或调整系统结构的依据。因此,衡量绩效和计算偏差务必实事求是,数据必须准确。这一阶段工作的关键是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信息必须及时、准确、可靠,对信息中的虚假部分必须排除。信息的收集包括信息反馈,如通过用户收集产品质量信息,通过财务报表反映利润和成本费用情况。所以,企业管理中的控制多数属于反馈控制。
3.纠正偏差。发现偏差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偏差。纠正偏差,就是执行控制。纠正偏差首先应该分析产生偏差的原因。原因可能是环境条件变化的影响;也可能是计划目标定得过高,不切合实际;还有可能是执行者的人为因素,如投机行为等。分析原因是纠正偏差的关键,原因找准了,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就是根据偏差的大小和形成的原因,或调整输入,或改善系统结构,包括组织结构、人员调配、建立和健全规章制度等,使偏差得以消除。
上述是针对反馈控制而言的控制过程。对于开环控制或事前控制,本计划期内就没有纠正偏差的问题。但由于控制与计划构成了循环回路,如果把制定下一期计划联系起来考虑,那么制定下一周期计划必然要考虑上一周期实际结果与计划目标的偏差,这也构成了反馈控制系统。实际的情况是,无论是反馈控制还是开环控制,人们会随时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发现问题
就会纠正,计划周期也不会那么严格固定。因此,绝对的开环控制是很少见。
五、管理控制的实现形式
从控制的概念来理解,管理者对被管理的对象所施加的有目的的影响和作用就是控制,所以管理活动都可看成是控制活动。这样看来,控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仅讨论几种常用的控制实现形式。
1.人事控制
人事控制是通过人事安排和人员培训达到控制的目的。职工是企业的根本,职工素质和能力是实现企业计划目标的基本保证。“因事用人”是企业用人的基本原则。企业在选择安排人员时,应使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与工作性质相适应,能力应与责任和权力相对称,避免由于能力不足或责任性差而造成工作失误。如果职工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应对其进行培训,增强素质,提高能力,然后才能安排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
人事控制一般属于事前控制,但如果考虑到对不称职的人员,一经发现就进行撤换,那就是反馈控制了。
2.组织结构控制
组织结构控制是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使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之间形成一种相互牵制、相互拨调的有效运行机制,在这种机制下,使每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不是由一个部门或一个单独办理,而是由两个以上的部门或个人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例如,差旅费的报销必须由部门领导审批、财务主管审核、会计员制证、出纳员报销和分管会计记帐;商品到货必须实行由验货、点数、开单、入库、记帐系统环节组成的验收入库程序。组织结构控制的关键是授权,授权形成的权力结构应使企业中的每个部门和个人既具有完成本职工作的职能权力,但同时又要受到一定的监督和约束。一个部门或个人行使职能权力总是要被他人被监和督约束,包括企业的最高层领导者也是如此,否则就会失控。
3.规章制度控制
规章制度是一个企业内全体员工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法则和工作准则。它虽不像国家的法律法规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在企业内部执行起来,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约束力。规章制度要求职工必须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各项标准和技术规范,严格按工作程序办事,认真履行职责和工作计划。规章制度中的奖励制度还能激励职工努力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创造条件保证计划的实现。惩罚条例则使职工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消除计划实现的障碍。
4.审计控制
审计是对有关经济活动和经济事项进行认定,客观地获取和评价证据,以确定那些认定符合既定标准的程度,并传达结果给利害关系人的一个系统过程。审计作为控制手段,“利害关系人”就是施控主体,包括高层领导者、部门主管或实施控制的管理人员;“既定标准”可以是计划目标,也可以是其他的绩效标准。
审计通常分为财务报表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经营审计。财务报表审计是以一般公认的会计原则为既定标准,对企业编制的财务报表,获取和评价证据,看其是否正确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合规性审计是以政府法规和企业内部的规则为既定标准,对企业的财务或经营活动收集和评价证据,确定其是否符合规定。经营审计也称业务审计,它是以计划目标为既定标准,对企业或部门的经营活动收集和评价证据,判定其达到计划目标的程度。这类审计也称为绩效审计。从审计内容看,三种审计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控制对象。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经营审计适于对经营计划实现结果的控制,合规性审计适于计划实施过程的控制。
5.检查评价控制
检查评价是最传统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控制手段。它是领导或主管人员亲自到现场收集和了解信息,掌握工作进度和服务质量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分析原因,迅速判断并做出处理决策。这种控制手段的特点是,领导者在现场能掌握第一手资料,避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衰减,提高信息沟通率,有更好的控制效果。但是,检查中容易造成领导者对工作过程干预太多,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有时也容易产生形式主义,下级往往采取应付态度,为迎接检查做表面文章。
6.报告方式控制
报告方式控制是由计划实施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领导或主管人员详细汇报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及收效,预计或能出现的总是等情况,领导或主管人员根据报告提供的信息采取措施进行控制的一种方式。随着企业规模和经营业务范围的扩大,领导受精力的限制不可能太多地到现场进行检查评价,这时采取报告方式控制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篇:第一节概述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第一节概述
第五十六章尿石症 第一节概述
尿石症又被称为尿路结石(urolithiasis),是肾结石(renal calculi)、输尿管结石(ureteral calculi)、膀胧结石(vesical calculi)和尿道结石(urethral Calculi)的总称,为很常见的泌尿外科疾病。尿石症在我国古代医书《 黄帝内经》 和华佗的《 中藏经》 中已有记载,被称为“淋”、“石淋”和“砂淋”,表示经尿道排出砂石,其辨证施治方剂至今仍用于临床。19 世纪中叶,德国Simon 首次成功地实施了肾切除术治疗肾结石。19 世纪末,由于膀胧镜和X 线诊断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尿路结石的手术从此能在诊断明确的基础上实施,随之出现了各种尿路取石的手术方法。在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尿路结石的治疗有了重大的突破,包括1976 年瑞典Fernstorm 和Johansson 首次采用经皮肾镜取石术(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 PCNL)去除肾结石;1980 年德国Chaussy 开始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 ESWL)治疗尿路结石获得成功。不久,这两种技术在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相继开展,并在全国各地迅速推广和发展。目前90 %以上的尿路结石可不再采用开放手术治疗,一些复杂难治的肾结石也可以通过现代新技术治疗。
尿石症的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有多种学说,肾钙化斑、过饱和结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晶、结石基质、晶体抑制物质、异质促进成核学说是结石形成的基本学说。许多资料显示,尿路结石可能是多种影响因素所致。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1 .流行病学因素
(1)性别和年龄:尿石症人群发病率约2 %一3 %,肾结石治疗后在5 年内约1 / 3 病人会复发。男,女为3 ' 1,女性易患感染性结石。在我国,上尿路结石男女比例相近,下尿路结石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约3.7 一5.3 ' 1。尿石症好发于25 一40 岁之间,20 岁以前患尿石症者少。儿童多发生于2 一6 岁,常与畸形、感染、营养不良有关。女性有两个高峰,即25 一40 岁和50 ? 65 岁。男性老年人患尿石症与前列腺增生引起尿路梗阻有关,可继发产生膀胧结石。(2)种族:尿石症的发病率与种族有关,美国尿结石年发病率为1,币4 %。,其中有色人种比白人患尿石症的少。
(3)职业:有资料显示职业与尿石症的发病相关,如高温作业的人、飞行员、海员、外科医师、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发病率较高,空军中飞行员肾结石的患病率就高于地勤人员3.5 ? 9.4 倍。
(4)地理环境和气候:尿石症发病有明显的地区性差别。山区、沙漠、热带和亚热带地域尿石症发病率较高,这主要与饮食习惯、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关。在我国南方,泌尿外科诊治病人以尿石症为最常见的疾病,而在北方只占10 %一巧%。
(5)饮食和营养:饮食的成分和结构对尿结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有资料表明,饮食中大量摄人动物蛋白、精制糖,可增加上尿路结石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形成的危险性。其他如脂肪、嗓岭、草酸、钙、磷、微量元素、维生素等都会影响尿结石的形成。营养状况好,动物蛋白摄人过多时,容易形成肾结石,主要成分是草酸钙、磷酸钙;营养状况差,动物蛋白摄人过少时容易形成膀肤结石,主要成分是尿酸。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营养状况得到改善,目前上尿路结石的发病率远高于下尿路结石,尤其小儿的膀肤结石已少见。
(6)水分摄人:任何破坏水的摄人量与损失量平衡的因素如出汗过多,都会使尿液中钙和盐的过饱度增加,有利于尿结石的形成。反之,大量饮水使尿液稀释,能减少尿中晶体形成。
(7)疾病:有些尿结石的形成与遗传性疾病有关,如胧氨酸尿症、家族性黄嗓吟尿等。尿结石的形成常表现为家族性,并发现有与之相关的基因突变。先天性畸形如多囊肾、蹄铁形肾、肾盂输尿管连接处梗阻(UPJO)、髓质海绵肾和下尿路畸形等,也与尿石症形成密切相关。代谢紊乱如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高尿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等,以及尿路梗阻和感染等亦为尿结石形成的因素。2 .尿液改变
(1)形成尿结石的物质排出增加:尿液中钙、草酸或尿酸排出量增加。长期卧床、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者尿钙增加;痛风病人尿酸排出增多;内源性合成草酸增加或肠道吸收草酸增加引起高草酸尿症等。(2)尿pH 改变:在碱性尿中易形成磷酸镁按及磷酸盐沉淀;在酸性尿中易形成尿酸和肤氨酸结晶。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3)尿量减少,使盐类和有机物质的浓度增高。
(4)尿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的物质减少,如构椽酸、焦磷酸盐、酸性粘多糖、镁等。
(5)尿路感染时尿基质增加,使晶体粘附。有些细菌如大肠杆菌能分解尿素产生氨,使尿pH)7.2,易形成磷酸镁钱结石。.泌尿系解剖结构异常有认为肾乳头的上皮下钙化斑是结石形成的病灶,可以引起草酸盐、磷酸盐和尿酸结晶沉淀。尿路任何部位的狭窄、梗阻、憩室都可使尿液滞留,导致晶体或基质在该部位形成沉积,而尿液滞留继发尿路感染有利于结石形成。
尿结石成分及特性草酸钙结石最常见,磷酸盐、尿酸盐、碳酸盐次之,胧氨酸结石罕见。通常尿结石以多种盐类混合形成。草酸钙结石形成的原因尚不明,其质硬,不易碎,粗糙,不规则,呈桑堪样,棕褐色,平片易显影。磷酸钙、磷酸镁钱结石与尿路感染和梗阻有关,易碎,表面粗糙,不规则,常呈鹿角形,灰白色、黄色或棕色,平片可见多层现象。尿酸结石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其质硬,光滑,多呈颗粒状,黄色或红棕色,纯尿酸结石不被平片所显影。肤氨酸结石是罕见的家族性遗传性疾病所致,质坚,光滑,呈蜡样,淡黄至黄棕色,平片亦不显影。
病理生理尿路结石在肾和膀肤内形成,绝大多数输尿管结石和尿道结石是结石排出过程中停留该处所致。输尿管有三个生理狭窄处,即肾盂输尿管连接处、输尿管跨过骼血
管处及输尿管膀胧壁段(图56 一1)。结石沿输尿管行径移动,常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停留或嵌顿于三个生理狭窄处,并以输尿管下1 / 3 处最多见。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道直接损伤、梗阻、感染或恶性变。所有这些病理生理改变与结石部位、大小、数目、继发炎症和梗阻程度等有关。尿结石位于肾盏可不增大,亦可增大后向肾盂延伸。由于结石使肾盏颈部梗阻,会引起肾盏积液或积脓,进一步导致肾实质萎缩、瘫痕形成,甚至发展为肾周围感染。由于肾盏结石进人肾盂或输尿管,结石可自然排出,或停留在泌尿道任何部位。一旦结石堵塞肾孟输尿管连接处或输尿管,可引起急性完全性尿路梗阻或慢性不完全性尿路梗阻。前者在及时解除梗阻后,不影响肾功能;后者往往导致肾积水,使肾实质受损、肾功能不全。结石在肾盏内慢慢长大,充满肾孟及部分或全部肾盏,形成鹿角形结石(图56--2)。可继发感染,亦可无任何症状,少数会发生恶性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四篇:第一节美容业概述
第一节美容业概述
美容是一种对人内外形象进行修饰、美化的技术和艺术的泛称,在宏观上包括美学、文 学、医学、营养学、色彩学、化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各类专业知识;在微观上包括化妆、护理、整形、保健、发型、服饰、礼仪等技术。
美容业包括美容产品、美容服务、美容职业培训三大板块。在国民经济中,凡是专门从 事美容产品销售和服务,提供各项美容服务项目和设备,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称为美 容企业。
美容企业作为满足社会需求进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获取利润,并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单 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五个基本条件:
1.法人地位国家在法律上承认企业在经营上的独立性,保护企业的正当权利和经济 利益,同时也要求企业对自身经济活动的正当性和后果负责。法人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条件,对于调动经营积极性,扩大自主权,建立现代美容企业 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美容企业应向行政管理机关申请登记,经该机关以及卫生防疫、消防、税务等部门审查 批准,才能取得行业经营执照,成为合法的经济组织。
2.独立经营只有具备经营独立和自主经营权,美容企业才能根据市场变化情况选择 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并进行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确定经营范围和 服务价格,发挥经济实体的作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3.物质保证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资金和劳动力,并享有其支配权和使用权,是美容 企业作为独立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美容企业独立经营的物质保证。
4.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美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对耗费的人力劳动和物力劳动进
行合理计算和严格控制,分析研究投入和产出的效果,对自己的经营成果负责任,以收入抵 补支出,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盈利是企业和非企业的重要区别之一。
5.完整组织美容企业的建立和存在,应有一个符合本企业的完整有效的组织机构,经过科学合理的分工及密切协作,以保证美容企业经营活动协调、连续、正常地进行,创造出新的更大的经营能力。
以上五个条件是衡量一个有着完整意义独立经营企业的标准,也是美容企业必须具备 的基本条件。
一、美容业的特点
美容不仅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哲学。它以“人”为本,研究和诠释人类最宝贵的东西。
二、美容企业的分类
(一)按经营范围和服务项目分类
1.专业经营美容企业专业经营是指经营某一类有特定需要的美容服务项目。服务
项目专一,多配置较强的技术力量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美容服务质量。如:专营美容、专营瘦身及专营造型艺术等。
2.综合美容经营企业综合美容经营企业品种齐全,规模较大,技术力量雄厚,在社会 上享有一定的信誉,大多兼营其他多种特色服务,能满足消费者多方面的美容消费需求。如:换肤、瘦身等。
3.连锁美容经营企业连锁美容经营是一种新的商业组织形式,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 物。连锁美容经营主要通过一定的联结纽带,遵循一定的规则,将众多分散孤立的经营单位 联结在一起,并按照规则的要求进行商业运作,又可分为直营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1)直营连锁:直营连锁美容企业本质上是指处于同一流通阶段,经营同类商品和服务,在同一个总部集权领导下,进行共同经营活动的零售企业集团。连锁美容企业的门店均由 连锁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总部对各门店的人、财、物及商流、物流、信息流等方面实施统一管理,并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
(2)自由连锁:自由连锁美容企业由分属于不同资本的独立零售商自愿组成,实行共同 进货、统一配送、共同促销等契约型联合体。自由连锁美容企业中各连锁店铺均为独立法 人,各自的资产所有权关系不变,各成员使用共同的店名,与总部有采购、促销、宣传等方面的合同,并按合同开展美容经营活动,各连锁成员可自由退出。
(3)特许连锁:也就是特许连锁经营美容企业。各美容加盟店有着共同的总部,使用统 一的经营模式、有着统一的美容企业形象,有的还可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具备了“连锁”的特征。一般说来,特许经营和连锁经营应是并列、平行的概念。
(二)按规模大小划分
1.小型美容企业多提供一般性的美容服务项目,在职工作人员约3~10人,座位和床位多在3个以上。
2.中型美容企业多提供中等层次的美容服务项目。在职工作人员约20人,座位和床位在10个以上,美容服务项目比较齐全,美容设施也比较先进。
3.大型美容企业多提供高等层次的美容服务项目。在职工作人员至少在40人以上,座位和床位在25个以上,美容服务项目齐全,美容设施先进。
三、美容业的作用
美容行业担负着引导消费、促进生产、繁荣经济、活跃市场的重任,能满足广大消费者对
自身形象不断完美的需要,与其他服务性行业共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搞活市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国家的对外开放,生活观念、生活方式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人们的思想境界、文化修养、交际能力也在进一步提高。广大消费者不仅意识到外表形象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外表的整洁美是自身交际礼仪的需要。美容行业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满足消费者丰富多样的心理需求,在提供优质技艺和优良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地满足社会上越来越复杂的个性化消费需求。
2.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率美容企业属于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的繁荣兴旺是发达国家的共同特征。在20世纪80年代中,美国新出现的2200种就业岗位中,90%由50人以内的小型企业提供。
当前我国美容企业正纷纷崛起,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可见美容行业在我围市场经济 需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个人独资企业法》的颁布,为满足经济转型时期对扩大就业的需求,小型企业的数量及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可见,美容行业有着灿烂的发展前景。
案例l一1貌丑能否上大学?
1995年某报社以《貌丑能否上大学》为题报道说:某考生参加高考,尽管考分分别比重 点大学、本科、专科的录取分数线高出31分、79分和93分,但因“相貌丑陋”,依然被推拒大学校门之外。这种情况尽管是社会的不良现象,但也从另一层面反映出这样一个社会趋势:社会、集体和个人越来越注重人的外袁,年轻、美丽已成为人们的梦想。
3.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美容企业的“生产”大多不被机器异化、不为环境控制、不受资源限制,能达到环保,且可持续发展。同时,企业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础。美容产品和相关水电房产等配套资源和设施的消耗,也促进了第二产业的发展,而美容企业本身创造的财富还增加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有助于优化我国的国民经济产业结构,更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知识链接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外的其他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美容业属第三产业的服务业。
4.促进国际交往近年来,亚太地区如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多次进行美容大赛,大赛不仅增进了各国选手的友谊,也交流了美容技艺。在比赛中,我国选手屡屡获奖,说明我国美容业正在向国际标准或水平靠拢。
课堂互动1~1
根据美容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相关专业知识,针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展开讨。
第五篇: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考试大纲】
理解教学的意义及教学主要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1、定义: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2、地位: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一种统一活动。
二、教学的特点
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教学的意义(考点一)
(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真题链接】
1.()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A.教学
B.课程进程
C.教育方针
D.教育活动
2.辨析题: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
3、简答题:简述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
教学过程 【考试大纲】
1、了解有关教学过程的各种本质观。
2、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实际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概念
1、定义: 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挥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思想品质的过程。
2、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学生--主体
教材--内容
教学手段--桥梁 教师--主导作用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观(考点一)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
(5)认识的引导性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真题链接】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区别于一般认识过程的显著特点是(A.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B.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C.间接性、被动性和简捷性
D.间接性、引导性和简捷性
2、简答题:
为什么说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四个统一”)(考点二)
(一)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以学习的间接经验为主。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真题链接】
1、教师不能满足“授之以鱼”,更要做到“授之以渔”。这强调教学应重视(A.传授知识
B.发展能力
C.培养个性
D.形成品德
2、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是()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3、辨析题: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教学过程的结构(考点三)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真题链接】
1、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是()
A.感知与评价
B.理解教材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第三节
教学工作
【考试大纲】
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一、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考点一)
备课
上课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与答疑
学业成绩的评价等环节。
二、教学工作的要求(考点二)
(一)备课
1.备课的概念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
2.备课要求内容
(1)三项工作
备教材——钻研教材
备学生——了解学生
备教法——选择教学方法
(2)写好三种计划
学期(或学年)教学进度计划。
课题(或单元)教学计划。
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3.备课的意义
(1)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2)备课可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二)上课
1、上课的意义: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2.课程类型
单一课:新授课、复习课、技能课、检查课。
综合课
3.课的结构
组织教学
复习过程
讲授新教材
巩固新教材
布置课外作业等
4.上好一节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重点突出
(4)教学方法得当
(5)教学语言清晰
(6)组织严密,教学结构紧凑
(7)双边活动积极(教学气氛活跃)
(三)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其要求
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适中;
3.形式多样、要求明确;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作业;
5.具有典型意义和启发作用,联系实际。
(四)课外辅导和答疑
(五)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作用:
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评价者行为的最好办法)
(2)测验法(重点学习)
A、形式:笔试(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
B、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效度
测验的信度(测验的可靠度)
测验的难度
测验的区分度(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
3.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
考查
考试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指导性、计划性
【真题链接】
1.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成绩评定
2.在教育学中,对学生进行测验时,测验达到目的的程度称作测验的()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3.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A.设计练习作业
B.选取直观教材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D.检查学生的学具
4、简答题:简述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