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时间:2019-05-14 08:4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第一篇: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2008年06月25日 15:15

来源:51job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发展和发现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发展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进行实际的职业选择打好基础;

(2)学习职业方面的知识,寻找现实的角色模式,获取丰富信息,发展和发现自己的价值观、动机和抱负,作出合理的受教育决策,将幼年的职业幻想变为可操作的现实;

(3)接受教育和培训,开发工作世界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在这一阶段所充当的角色是学生、职业工作的候选人、申请者。

2、查看工作世界。16~25岁的人步入该阶段。首先,查看劳动力市场,谋取可能成为一种职业基础的第一项工作;其次,个人和雇主之间达成正式可行的契约,个人成为一个组织或一种职业的成员,充当的角色是:应聘者、新学员。

3、基础培训。处于该阶段的年龄段16~25岁。与上一正在查看职业工作或组织阶段不同,要担当实习生、新手的角色。也就是说,已经迈进职业或组织的大门。此时主要任务已是了解、熟悉组织,接受组织文化,融入工作群体,尽快取得组织成员资格,成为一名有效的成员;二是适应日常的操作程序,应付工作。

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此阶段的年龄为17~30岁,取得组织新的正式成员资格。面临的主要任务:(1)承担责任,成功的履行与第一次工作分配有关的任务;(2)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技能和专长,为提升或查看其他领域的横向职业成长打基础;(3)根据自身才干和价值观,根据组织中的机会和约束,重估当初追求的职业,决定是否留在这个组织或职业中,或者在自己的需要、组织约束和机会之间寻找一种更好的配合。

5、职业中期。处于职业中期的正式成员,年龄一般在25岁以上。主要任务:(1)选定一项专业或查看管理部门;(2)保持技术竞争力,在自己选择的专业或管理领域内继续学习,力争成为一名专家或职业能手;(3)承担较大责任,确实自己的地位;(4)开发个人的长期职业计划。

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是35~45岁者。主要任务为:(1)现实的估价自己的进步、职业抱负及个人前途;(2)就接受现状或者争取看得见的前途做出具体选择;(3)建立与他人的良师关系。

7、职业后期。从40岁以后直到退休,可说是处于职业后期阶段,此时的职业状况或任务:(1)成为一名良师,学会发挥影响,指导、指挥别人,对他人承担责任;(2)扩大、发展、深化技能,或者提高才干,以担负更大范围、更重大的责任;(3)如果求安稳,就此停滞,则要接受和正视自己影响力和挑战能力的下降。

8、衰退和离职阶段。一般在40岁之后到退休期间,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年龄会衰退或离职。此间主要的职业任务一是学会接受权力、责任、地位的下降;二是基于竞争力和进取心下降,要学会接受和发展新的角色;三是评估自己的职业生涯,着手退休。

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在失去工作或组织角色之后,面临两大问题或任务;(1)保持一种认同感,适应角色、生活方式和生活标准的急剧变化;(2)保持一种自我价值观,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智慧,以各种资源角色,对他人进行传帮带。

需要指出的是,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由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

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2008年06月25日 16:13

来源:51job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

1、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须的职业教育。

2、查看组织。18~25岁为查看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

3、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

4、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需要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

5、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位职业生涯的后期。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萨珀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默认分类 2008-06-30 18:48:06 阅读246 评论0字号:大中小

职业生涯是一个人长期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个人有着不同的职业需求和人生追求。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划分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具体阶段的划分,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我们最常见的、也是应用得最广泛的,则是萨珀的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生涯发展大师萨珀(Super)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及人格发展理论之大成,通过长期的研究,系统地提出了有关职业生涯发展的观点。1953年,他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共五个阶段:

1.成长阶段(0~14岁)

成长阶段属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学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

一是幻想期(4~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

二是兴趣期(11~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

三是能力期(13~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2.探索阶段(14~25岁)

探索段属于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也包括三个时期:

一是试探期(15~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

二是过渡期(18~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

三是试验承诺期(22~24岁),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3.建立阶段(25~44岁)

建立阶段属于选择、安置阶段。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不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职位,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该职位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

一是尝试期(25~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

二是稳定期(31~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4.维持阶段(45~65岁)

维持阶段属于升迁和专精阶段。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职位,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5.衰退阶段(65岁以上)

衰退阶段属于退休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第二篇:格林豪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格林豪斯研究人生不同年龄段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5个阶段。

1、职业准备。典型年龄段为0-18岁。主要任务:发展职业想象力,对职业进行评估和选择,接受必须的职业教育。【解读】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找工作前的所有准备,在年龄上也较为符合中国的情况,即高中或中专毕业之后。此时的主要任务就是了解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并且在理论和实践上对职业进行体验、评估,结合个人偏好或目标进行大概的职业选择,同时为了达到职业入门的要求,就要接受培训、学校等方面的教育,以取得相应的从业证书和基本的职业能力。

2、查看组织。18-25岁为查看组织阶段。主要任务是在一个理想的组织中获得一份工作,在获取足量信息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一种合适的、较为满意的职业。【解读】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找工作、找到工作、找到适合的工作”的过程,同时此理论提出一个概念(本人认为的):企业化或组织化,即在了解各类雇主中确定个人所适应的企业类型,在适应企业文化中与组织达到同步发展,这是与企业达成心理契约、获得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避免职场新鲜人过于频繁跳槽的有力方式,就是说我们现在过多地关注内在的职业倾向和外在的职业信息,而忽略了给我们提供工作平台的雇主,导致个人对组织有一点不满意就跳槽,这十分不利个人的发展,要知道个人在职业生涯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组织,在组织中较久地工作,与组织共同发展,这样对个人的锻炼和提升才是最大的,尤其是对于刚工作的人来说。一般来说,在25岁之前是很难找到适合的工作的,大多人都是在毕业时找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找到工作,由于对职业与企业的不了解,很多时候是适应和学习,如果不适应就会离职换工作,对于很多国人来说,25岁甚至30岁之前都是职业体验期,即通过做更多的工作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评估各类职业,尤其是那些大学生,能在30岁时找到适合工作就不错了。

3、职业生涯初期。处于此期的典型年龄段为25-40岁。学习职业技术,提高工作能力;了解和学习组织纪律和规范,逐步适应职业工作,适应和融入组织;为未来的职业成功做好准备,是该期的主要任务。【解读】

有的人一辈子都在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但因为“路径依赖”导致转换成本过高,所以只能盼着退休,从这个层面来讲,本人认为只有当个人找到了自己的“天职”时才真正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然,对职业生涯的通俗理解就是只要开始工作了就是开始了职业生涯旅程。

天职——天赋之职,发现天赋,找到天职,开始职业生涯,这是本人的理解。

融入职业(本人的创新)、融入企业是把握当下的关键任务,这也是个人加薪晋升的两个必要条件。同时,还要为职业的下一步做好必要的准备,或职业转换,或跳槽。

4、职业生涯中期。40-55岁是职业生涯中期阶段。主要任务:需要对早期职业生涯重新评估,强化或改变自己的职业理想;选定职业,努力工作,有所成就。【解读】

经过十几年的工作之后,也有了寻找天职的念头,以前是为生存工作,现在开始考虑为内心工作,因此有了重新评估和选择的想法,这个最好还是在初期就有所准备,否则四五十岁的人家庭负担很大,不容易轻易转换职业与组织。

5、职业生涯后期。从55岁直至退休位职业生涯的后期。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解读】

快退休,不犯错,维持原有辉煌成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发挥最后的余热,同时规划退休后的生活。年轻时的爱好、朋友、理想在此时都会是打发时间的较好选择。

【理论评价】

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从人的工作角度来看很通俗,在逻辑上也很清晰,可以概括人的整个职业生涯,但未免过于简单,不能细分职业生涯的阶段与问题。

【理论功用】

这个理论适宜一小时内的职业生涯阶段介绍,可以明了地让听众清楚自己所处的大致阶段。同时为研究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理论提供了参考,可以以此作为大的阶段,根据阶段任务具体划分时期。

【理论变通】

受格林豪斯的启发,本人结合国情,将职业生涯阶段发展理论做以下变通:

1、职前探索。22岁之前

职前探索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在社会众多职业选择大概圈定几个可能适合的职业,这是在探索可能的天职;同时最大化地对自己的职业偏好、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职业理想有一定的认识,这是在探索可能的天赋。

2、谋职与组织化。22-30岁

谋职而不求职,在有效的准备中寻求与自己匹配度最佳的工作,而不是漫天撒网式没有针对性的求职。组织化的目的一是了解雇主,二是体验不同类型企业中的个人适应。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就是体验职业、体验企业,为下一步天职的确定提供基础。

3、天赋与天职。30-40岁

天赋不是在理论中发现的,而是在实际工作或活动中发现与发展的,因此是一定要通过做几份工作来体验和验证的。要注意的是,天职并不仅仅是指一个职业,还包括要从事的行业和企业,这三点确定之后才是天职的完整概念。

4、职业化与事业期。30-55岁 职业化的目的是融入职业、融入职场;事业期的概念是融入企业、融入工作。找到适合的工作之后就是努力地学习、达到精通,同时要注意企业化问题,适应并融入企业是个人获得事业发展的关键,没有组织就是没有合适的位置,从而也就没有了发挥的平台。

5、退休。55岁后

第三篇:职业生涯理论

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一个阶段(成长阶段),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他们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人抱负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探索阶段),青少年开始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兼职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尝试自己对职业的一些假想。在这个时期,职业偏好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两具体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出暂时性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校生活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青年人进入就业市场或接受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概念,将一般性的职业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验期(22岁至24岁),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品并实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涯的可能性,若不适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第三个阶段(建立阶段),个人开始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不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实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人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人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由于资深而往往业绩优良。

第四个阶段(维持阶段),个人不断的付出努力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就,避免产生停滞感,并逐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最后一个阶段(衰退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人已经有意退出工作岗位并开始享受自己闲暇的晚年生活,职业角色的分量逐渐减少。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以不同的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的需求。

在这一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舒伯认为这些阶段彼此之间都是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的。但在后期,他提出这些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同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比如说,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

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

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辅导策略

1、生涯评估

根据舒伯的基本观念,生涯辅导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状况,通过生涯评估的方式,就个人的潜能与问题,进行综合而积极的分析。舒伯提出的评估模式事:

前期的了解:包括收集资料、初步接触及初步评估。

深度的探究:探究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角色的分量及对各种角色的价值观,并对生涯成熟(诸如计划、试探的态度、决策技巧、职业资料、适切性)、自我观念(诸如自尊、明确性、和谐性、认知复杂度、切实性)、能力与潜能的发展水准、兴趣范围与活动等进行深入评估。

全部资料的整体评估:检验核实全部资料,并作评估与预测。

咨询:共同讨论、修正评估结果,包括了解个体目前与下一阶段的自我观念,职业的重组,了解生涯角色的意义,为成熟而再探索,探索具体的范围、深入探索以求专精化、职业准备、训练或工作、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过程与途径。

讨论行动计划:将计划、执行、追踪评介结合起来,深入讨论如何具体实施。

由以上模式可以看出,生涯发展论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工作观念、生涯成熟程度以及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能力倾向与兴趣的资料,必须经过辅导人员与个体共同讨论后,才能作为辅导与咨询措施的依据。

辅导措施

通过以上的评估,咨询员可针对性地采取下列辅导措施。

•对于“选择不确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其情绪反应,了解难以确定的各种文化、社会、生理因素,协助个体统整自我的各个方面,并作出适当的抉择。

•对于“生涯成熟度不够者”,应从协助个体了解个人、社会及其他与教育及职业选择有关的因素做起,使他认识这些因素与个人生涯发展的关系,并且参照生涯发展任务,逐步地发展对职业与生涯的自我观念。

•对于“生涯成熟的人”,要协助个体汇集、评估有关自己及环境的资料,作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以便为未来发展或决策作参考。

指导性与非指导性方式

舒伯认为生涯咨询必须同时涉及个人的理性与情绪,从而进行自我探索、作决定及现实的考验。在“谈话”的过程中,辅导人员可以通过重述,反应,澄清,摘要,解释,面质等技巧,依据个体的问题性质,给予指导及非指导式的咨询。

指导的方式主要用于咨询过程中汇集资料和进一,步探索主题,并进行现实考验,非指导的方式强调与个体共同探讨行动方向与计划。主要用于协助个体探索问题、描述自我观念、澄清个体对自我接纳的感受、突破因现实考验而引起的态度和情绪感受。

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可利用“生涯自传”、“抉择日记”、“画生涯彩虹图”等方法,使个体回顾自己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经验,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影响、个人的态度与感受,以及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和个人目标间的差异,并对每一次的决定加以分析,以增进个体对自己发展历程的认识,引导他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及自己设计未来发展计划的行动中。其中,“画生涯彩虹图”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舒伯认为人的行为方向受到三种时间因素的影响:一是对过去成长痕迹的“审视”:二是对目前发展状况的“审视”:三是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展望”。

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过去是现在的成因,现在又是未来的基础。生涯辅导时,对未来的时间透视能力较为重要,一生生涯的彩虹图就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透视工具。实际应用彩虹图时,辅导人员可以先准备一份空白的彩虹图,然后指导学生画出与其生涯发展有关的各种角色的起始与发展轨迹。画彩虹图时,以下两点特别需要强调:

(1)一生的生涯发展,包括了发展阶段、生活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涵。透过这张彩虹图,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具体而清晰地了解不同的角色是如何构建其个人特有生涯类型的,不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角色的组合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最佳的自我实现。

(2)要注意辅导对象显著角色的部分与时机,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很好的线索,作为进一步了解与咨询的依据。可协助辅导对象预先设定下一步的生涯发展任务,设计如何研究具体的实施步骤,使得未来显著的角色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评论

1、优点

(1)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的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2)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3)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

2.局限性

(1)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

(2)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和权威,他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把犯罪的渊源归之于,原来就存在于人身上伴随着自己愿意受到处罚的欲求和想要坦白的欲求的罪恶感。即人们是愿意受到处罚而去犯罪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潜意识动机和性本能作用的结果。犯罪是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弗洛伊德强调了婴幼儿期的发展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并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他的潜意识和人格理论深受理论界的重视,是心理学界的现代重要流派。

综上三个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来看,其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三个流派具有共同的目标,研究的途径不同犯罪心理学不同流派的理论研究在某些领域是有一定深度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说

摘要: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浩如烟海,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不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学说能够完满地解释犯罪原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对犯罪原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于心理的深层次的意识——无意识的冲突的外化。尽管该学说本身存在其局限性,对犯罪原因的解释也不尽然都取得学界的认可,但通过其独特的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机构理论来分析解构犯罪原因,有助于我们对犯罪原因的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犯罪原因 前言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尽管弗洛伊德几乎没有谈到犯罪,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对犯罪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他们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把犯罪行为看出是病态过程的一种表现。其中,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笔者拟就精神分析学的这三个方面理论对犯罪原因展开探讨。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libido)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唇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抽烟、过度饮食,被动性强和易受骗的性格特点;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生殖器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有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虚荣、莽撞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

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当成人的变态心理和心理冲突外化并与社会规则冲突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国内外很多变态杀人狂的案例中,在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之后,很多时候,心理学专家都不得不将其变态心理归结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性心理发展的障碍。美国系列影片《沉默的羔羊》、《德州杀人狂》等等都是以这样的现实案例为题材的心理学影片,影片艺术化地将现实案例重现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利用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人的心理成因进行了解读。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死本能是在第一次大战之后,之前的弗洛伊德是个泛性论者,认为人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性欲,在目睹世界大战中人类的残酷血腥暴力之后,弗洛伊德才反思自己的本能理论,提出了死亡本能作为性本能的补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破坏欲望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攻击和破坏行为是本能的外化。死本能是原始的毁灭他人也是自我毁灭的冲动。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犯罪行为。

二、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共有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为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无意识。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前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无意识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变态的、外在的或内在的、高级的或初级的、复杂的或简单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不过是这种无意识的演变结果。无意识在本质上是原动的,它那不断争取表露或升华为意识的内容,乃是精神活动背后的原动力量。虽不能被人所意识,但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无意识包括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过去的精神创伤经历、不能为现实所容许的情感和思想、动机冲突等。潜意识是本能活动的源头,也是性冲动和感情经验的起源。这些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但它们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当无意识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而直接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时,就有可能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的产生。很多犯罪人在回忆犯罪的原因也承认自己的行为似乎是被某种未知的力量所主宰而不能自主。

三、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伊底)、自我和超我。他把这三个部分又称作“三部人格结构”。这三部人格结构是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本我即伊底(id),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通常被看成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弗洛伊德把本我形容成浑浑沌沌的,一口充满了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如果没有任何节制的话,它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为,它没有任何秩序,不会产生统一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它没有时间的概念,不遵循思维之法,不考虑价值的观念,不辨别优劣,不顾及道德——一句话,它对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无知的,它最初的、唯一的目的是达到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追求快乐原则是它的宗旨。如果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则更趋强烈,在本我的推动下会不顾困难、痛苦和挫折去获取满足。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自我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自我是本我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了各种无拘无束的激情,自我则代表了理性和良好的理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务是对外感受现实、认识现实、适应现实,对内负责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疏泄。

超我(super 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最主要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

(二)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续编》一书中,准确地概括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我的每一种行为都需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督。超我坚守着行为的特定准则而不顾及来自外部现实和自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的话,超我就会从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自我受本我的驱遣,受超我的控制,又受现实的约束,于是就拼命要完成自我的任务,把内外交困的力量和影响加以排除,以达到某种妥协。”当自我能够平衡本我、超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人就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本我和超我不适当发展,自我不能作为一个平台整合、平衡三者的力量的时候,人的心理状态就要失衡、混乱不堪,走向极端的境地。由此可见,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会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结果,心理的混乱和极端化,将导致人的行为与社会现实规范发生冲突,轻则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重则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本我力量完全掌控了自我和超我力量畸形发展两种情况:

本我力量掌控自我导致行为人不顾现实条件追求本我欲望的满足,其中攻击欲、利欲(生存欲望)、性欲和权力欲是本我欲望表现于外的常见类型。行为人的自我在本我的掌控下,失去了平衡本我与超我和现实力量,行为人的自我对本我失去控制,本我驱使行为人一味满足本能欲望,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触犯法律,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不适当的超我的形成,同样也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神经症犯罪人就有一种惩罚性的超我,他们体验着对被压抑的童年愿望的极端的无意识罪恶感。无意识显露的愿望是追求法律制裁部门的惩罚。犯罪人为了追求刑罚惩罚,以减轻其内心的过度道德谴责的压力,竟然主动犯罪,经常犯罪之后主动投案自首,欣然入狱。很多犯罪人都将童年某些意外的事故归结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进行归罪和谴责。曾经有个案例,犯罪人幼时有个弟弟,俩人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弟弟被车撞死。作为哥哥,犯罪人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弟弟的责任,将弟弟的死归结于自己的过失,一生都背负道德上的压力,以至于最后竟然主动追求刑法的惩罚,为得到惩罚而主动去杀人。而在少年犯罪中,可能出现一种“越轨认同”的超我形态。当犯罪的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良好,儿童摄取(模仿)父母的犯罪特性时,就会产生这种越轨认同的情形。

四、后精神分析学以及新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在古典精神分析学(上文主要是采用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之后,出现了后精神分析学和新精神分析学,这两个精神分析学流派继承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关于犯罪原因的论述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简单归纳一下这两个理论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些阐述。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扩展了“力比多”的概念,认为“力比多”并不局限于性欲上,它是一切行为的本源性精神能量。他根据生命意志所指方向,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认为外向型的人容易违法犯罪。

后精神分析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他认为,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如果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在人生早期接受了不良的教育影响(如娇生惯养或受到忽视等),就会在人的一生中染上不适应感和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对环境采取敌对态度,从而推动人去追求优越目标以获得补偿。因此,一个人犯罪不是由于感到自卑,而是由于感到自卑所引起,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生理缺陷,或社会地位低下,或不良教育影响→自卑感→努力追求优越→过度补偿→犯罪。

以美国学者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放弃了弗洛伊德学说中强调的性本能、幼儿性欲等观点,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认为由于来自这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从而通过违法犯罪来求得代偿性满足。

五、小结

精神分析理论最先提出人的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的损坏造成的,人的深度心理冲突,无意识存留的残片同样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开辟了研究异常心理由完全的生理剖析转向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成为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疾患原因的先驱。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夸大了本能对产生犯罪行为的决定作用,显然有失偏颇。但提出了无意识对产生犯罪行为的作为及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协调发展对抑制犯罪行为的作用的观点却是一大贡献。后精神分析学者和新精神分析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观点颇有参考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犯罪行为发生原因之探索富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对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1-02-16 来源:来自网络 我要评论:(0)字体:【小】【中】【大】

用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可以揭示引发犯罪行为的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尽管现有的研究已经揭示出犯罪行为是由行为人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生物遗传的主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精神分析理论家对犯罪人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深入剖析是独到的、有创见的。大多数犯罪是犯罪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的,但是,有些奇特的、动机不明的案件用常规思维及方法是很难搞清楚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奇怪的犯罪案件提供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犯罪行为的表层深入到犯罪人的内心,揭露引发犯罪行为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对刑事侦察、审判等司法实践活动有帮助,而且对于犯罪人的矫正、预防犯罪也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对分析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历程有直接的帮助。通过对犯罪人过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的分析,了解犯罪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对其犯罪心理进行更有效的矫正,预防其重新犯罪。

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本能与犯罪的密切关系,基本上持一种“性恶论”的倾向,弗洛伊德本人还主张“孩子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如亚历山大也继承了这一观点,这显然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的。第二,精神分析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非理性的犯罪行为,如对一部分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与本能冲动密切联系的自然犯罪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该理论对政治性犯罪、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等难以做出详细严密的分析。尽管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所有人生来就是犯罪人的假设,但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第三,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研究方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他们过分强调主观的理性思辨,带有唯心主义的精神色彩,无法经实证进行客观的检验,使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第四篇: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

阶段理论:

一、以年龄为主要指标:具有代表性的如西克斯(Sikes,1985)根据年龄将教师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21一28岁、第二时期为28一33岁、第三时期为33一40岁、第四时期为40一50/55岁、第五时期为50一55岁以后。

二、以教学年资为主要参考依据:如美国学者卡茨(KatZ,1972)把教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l)求生存期、(2)巩固期、(3)更新期、(4)成熟期。伯顿(Burden)提出了教师发展的三阶段论:(1)求生存阶段、(2)调整阶段、(3)成熟阶段。休伯曼(HubermanM.,1993)提出了教师职业周期主题模式:(l)入职期、(2)稳定期、(3)实验和歧变期、(4)重新估价依据关注的重点期、(5)平静和关系疏远期、(6)保守和抱怨期、(7)退休期

三、依据关注的重点:富勒(Fu11er,1969)提出的教师关注阶段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l)教学前关注阶段、(2)早期‘L存关注阶段、(3)教学情境关注阶段、(4)关注学生关注阶段。

四、依据发展需求的顺序:如伯林纳(DaVidC.Berl1ner)的教师教台专长发展阶段理论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l)新手阶段、(2)优秀新手阶段、(3)胜任阶段、(4)能手阶段、(5)专家阶段。

五、“自我更新”取向:白益明概念,他将教师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1)“非关注”阶段、(2)“虚拟关注”阶段、(3)“生存关注”阶段、(4)“任务关注”阶段、(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第五篇: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继皮亚杰之后对儿童品德发展问题 进行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提出了系统 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对皮亚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改进,运用道德两难论的方法研究道德的发展问题。这种方法也称两难故事法。故事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的人物行为进行评论,从而了解被试进行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原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欧洲有一位妇女患了癌症,生命危在旦夕。医生告诉她的丈夫海因茨,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药可以救他的妻子。但该药价钱十分昂贵,要卖到成本价的十倍。海因茨四处求人,尽全力也只借到了购药所需钱数的一半。万般无奈之下,海因茨只得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儿卖给他,或允许他赊账。但药剂师坚决不答应他的请求,并说他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妻子的生命,在夜间闯入药店偷了药,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因此被警察抓了起来。

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被试参加讨论,如:海因茨该不该偷药?为什么该?为什么不该?海因茨犯了法,从道义上看,这种行为好不好?为什么?通过大量的研究,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理论。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六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作出这样两种不同的反应:赞成者认为,他可以偷药,因为他先提出请求,又不偷大的东西,不该受罚;反对者则会说,偷药会被警察抓起来,受到惩罚。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如他们对海因茨偷药的故事可能会有这样的说法:赞成者会说,要是妻子一向对他很好,海因茨就该关心妻子,为救她的命去偷药;反对者则会说,要是妻子一直对他不好,海因茨就没有必要自寻烦恼,冒险偷药。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在道德认识上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2)习俗水平(9~15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他都要对妻子负责任。为救妻子去偷药,只不过是做了好丈夫应做的事;反对者则说,做贼会是自己的家庭名声扫地,给自己家人(包括妻子)带来烦恼和耻辱。

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偷东西是不对,可是不这么做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做丈夫的义务;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不管是什么特殊的环境,你不得不遵守法规。即使他的妻子快要死了,作为一个市民遵守法律依旧是他的责任。不允许任何人去偷,为什么他能呢?如果每个人在困境中都开始违反法律,那么就没有了文明,只有犯罪和伤害。”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青少年和成人的道德认识处于习俗水平。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禁止人偷窃,却没有考虑到为救人性命而偷东西这种情况。海因茨不得不偷药救命,如果有什么不对的话,需要改正的是现行的法律。稀有药品应当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这一阶段个体为了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既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的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为救人性命去偷是值得的。对于任何一个有道德理性的人来说,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反对者认为,海因茨设法救自己妻子的性命无可非议,但他没有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他这么做,对别人不公正。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发展理论,通过对道德发展的动因进行了研究,科尔伯格及其合作者概括出如下结论: 1.道德发展是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不同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人可以通过几个小时或几天的努力,习得某种知识;也可以通过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练习,形成某中技能;而道德学习却需要长期的甚至是一生的努力。

2.道德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道德自主性。道德不可能从外部强加于人,而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界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3.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儿童在讨论道德两难问题时,能够理解和通话高于自己一个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拒斥低于自己的发展阶段的同伴的道德推理方式。因此,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下载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要么不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

    饮用水发展阶段

    饮用水发展阶段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按饮水质量不同。从古至今,我们的饮水方式大体分5个历史阶段,经历7个饮水阶段。 人类诞生至18世纪末 第一阶段:原始生饮 最早人类从山泉、小河......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 (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5篇]

    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 成长、幻想、探索阶段。一般0~21岁处于这一职业发......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Holland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方小英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摘 要: Holland人格类型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它包括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测评方法......

    陈瑞第四章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指导理论

    第一节职业生涯概述 一生涯的含义生涯是生活 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综合了人一生中的各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也是人生自青春期至退休所......

    中国房地产发展阶段

    中国房地产年度备忘录 ————第一段:1978——1989———— 1978年 理论界开始提出开始提出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为我国房地产的起步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9月,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