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药发展阶段及终极目标
农药发展历程概况---低效高毒农药
农药的使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公元前2500年,首次记载苏美尔人用硫磺控制害虫害螨,公元前9世纪古罗马学者曾提倡砷作为杀虫剂。我国也早已使用雄黄(As4S4)、砒霜(AS2O3)和银朱(HgS)防治虫害,公元900年左右,我国民间已使用无机砷制剂进行园艺害虫的防治。
但是无机农药有许多不足之处和弊病。低效高毒,在毒理和防治对象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无机杀虫剂对昆虫通常只有胃毒作用,一般不具备触杀作用和熏蒸杀虫作用,对危害严重的蚜虫、红蜘蛛及其他非咀嚼式口器的害虫都无效,因此严重限制了无机杀虫剂的应用范围。农药发展历程概况---高效高毒农药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在新农药的研制方面相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39年瑞士科学家Paul Muller发现了DDT的杀虫作用,并因此获得了1948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现代化学合成农药的里程碑。
1947年对硫磷的发明,世界农药进入了有机磷农药时代。1957年在天津农药厂开始生产有机磷农药,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有机磷农药时代。
相对于无机农药时代,有机磷、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具有杀虫谱广、应该范围大、见效快、杀虫效果好、使用成本低等显著特点。甲胺磷等高度农药品种,风靡近20年,为我国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高毒农药常常会对农产品产生污染而且对环境生态影响较大,使用者也时常发生中毒事件,因此,世界各国纷纷采取严厉管理措施来禁止或限制此类高毒农药的生产和使用。
2007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禁用列入“PIC”名单的5种高毒农药: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农药发展历程概况---高效低毒农药
1949年第一个人工合成的拟除虫菊酯丙烯菊酯的诞生,标志着人类仿制天然杀虫剂的首次成功,也使农药的发展方向由单纯的注重农药的“高效”向“高效、低毒”延伸和转变。
所谓“低毒”,主要是指对人、畜急性口服毒性低,随后意识到对农药施用人员而言,急性经皮毒性与吸入毒性更为重要。毒性问题开始强有力地左右了农药新品种开发的取舍和已有生产品种的市场寿命。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比较容易产生抗性,且多数品种杀螨效果较差,对家蚕、蜜蜂和水生生物毒性高,多数原药不易溶于水,多数加工成乳油,易造成环境污染,诸如此类缺陷也严重限制了菊酯类农药的长期发展和应用。
Rachel Carson(1962)Silent Spring 的出版引起公众对使用农药危害的认识,对农药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农药残留问题受到了高度重视。农药发展历程概况---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1)从消费健康角度,低残留是对安全食品的更高要求;
2)从国际贸易角度,低残留是打破限量标准这个绿色技术贸易壁垒的有效手段; 3)从环境安全角度,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负面影响。
植物、昆虫生长调节剂除虫脲、灭幼脲等和噻二嗪类的噻嗪酮,保幼激素类烯虫酯等、蜕皮激素类的虫酰肼等产品迅速发展。高效低风险是现代农药发展的要求
1)磺酰脲类除草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但是,形成复杂的残留药害、累积药害、二次药害等问题;
2)很多植物生长调节剂品种对使用剂量要求十分严格,也属于低残留范畴,稍有不慎即会对农产品外形外观、营养成分、口感风味等质量技术指标的要求造成损害。
可见,“低毒、低残留”未必真“安全”,仅是“安全用药”的必要条件。
氟虫腈杀虫剂,高效低残留,是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特效药,当初用它取代对人体有剧毒的甲胺磷。现在发现它对水生动物毒性极强,特别是对蜜蜂可以起到灭绝作用。未当场死亡的蜜蜂把带有“锐劲特”农药的花粉采回蜂巢,会让巢内的幼虫食用后全群死光。
因此,现代农药,不仅要“高效、低毒、低残留”,还应该涵盖对作物保护对象的安全(低药害)、对养殖业对象的安全、对农业有害生物天敌的安全(有利于与生物防治协调,有利于发挥综合防治的作用)等。简言之,可以用“高效、低风险”来界定。
农药发展阶段及终极目标
回顾近二十年来农药的科学发展历程,如果我们只针对农药功能的判定标准,可明显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Pest Control(有害生物控制)
有害生物控制是最狭义的农药功能定义。即通过控制农田有害生物的发生,以达到减免产量损失的目的。在该阶段,农药基本仅发挥救灾物资的功能。农药的使用目的仅局限为挽回因农田有害生物发生而导致的产量损失。目前农药领域大部分从业人员对农药的认知仍停留于此。第二阶段:Crop Care(作物保护)
作物保护在概念上对农药提出了新的功能,也使农药使用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作物免受生物因素(农田有害生物)危害,更要保护作物免受非生物因素(不良的生长环境)的危害,进而减免产量损失。在该阶段,农药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药”的定义。也即除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发生外,赋予农药“保健”的全新使命。其主要内容为抗寒、抗旱、抗盐碱、抗干热风及抗植物生理因素导致的早衰等。总之,就是通过农药的使用,以提升植株对各类不良生长环境的耐受能力,保证植株健康生长,并最终达到丰产目的。即农药使用后不仅要减免因农田有害生物导致的产量损失,还要减免因不良环境导致的产量损失。目前,市场农药成分中已有不少成分基本可满足这一要求。如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氰烯菌酯。该成分不仅可高效防除小麦赤霉病等镰刀菌病害,还可提升小麦抵御干热风、避免小麦灌浆期功能叶早衰;又如,新烟碱类成分(吡虫啉)拌种处理可有效提升植株幼苗抗寒、抗旱、抗盐碱的能力(逆境屏蔽)。国家在“十二五”农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抗旱”、“抗寒”、“植物免疫”等发展农业的关键词,更是体现了工信部、农业部对农药的新认识和新要求。第三阶段:Crop Enhancement(作物潜能激发)
该阶段对农药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激活植物潜能,增加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此时,农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救灾物质”的范畴,并非单纯为应对“灾难”发生(有害生物爆发及遭遇恶劣环境)而使用。不仅要发挥作物保护的功能,减免各类因素导致的产量损失,更要激活植株潜能,以提升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为终极目标。其具体表现为:促进作物分蘖、增强根系生长、提升光合作用、控制植株徒长、提升结实率以及促进植株灌浆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产量的措施。该阶段农药的功能要求完全突破控制“有害生物或环境”,最终落实为增产和提质。此时农药已经作为一种增产或提升品质的手段。其使用时机不是简单的根据农田有害生物发生情况或植株不良生长环境情况而定,更要在植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通过积极的药物干涉,调节、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并最终提升产量。在欧洲等发达农业国家,早在十年前就已将现有部分农药成分作为增产及品质提升手段进行广泛应用。如美国、加拿大的小麦连续使用烯唑醇、丙环唑及戊唑醇等具有生长调节功能的药剂,不仅可有效防治白粉病、纹枯病和锈病等多发病害,更可平均增产20%以上;烯唑醇在花生下针前使用,不仅可以防治花生广义叶斑病,更可增加花生下针数量、提升花生下针率及结实率。而国内的氰烯菌酯、戊唑醇等药剂同样在小麦抽穗、扬花期使用1~2遍,可明显促进小麦灌浆,提实结实率及千粒重,平均增产14%以上。
第四阶段:Integrated Crop Solutions(作物问题全面解决)
该阶段下,农药的功效不仅谋求作物产量及品质的提升,更追求食品的安全性及食用价值。在实践应用中,表现为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制定一整套用药方案,通过药物干涉,通过控制农田有害生物,减免不良生长环境对作物的负面影响、激活作物增产潜能、消除或有效降低有害生物遗留或引致的毒素,最终提升作物产量及品质,并确保农产品食用的安全性及功能性。长期以来,人类对农田有害生物及恶劣生长环境对农作物所产生不良影响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产量降低及品质下降,而极少关注农田有害生物发生以后对人类产生的安全影响。而根据几十年来多方面的研究结果及数据表明,部分病原菌发生以后所分泌的,或植物在部分恶劣环境下生长所生成的某些物质,对人类健康存在极大威胁,像黄曲霉霉素及赤霉病毒素(DON)等。2011年底,我们政府也对超标企业做出了处理,对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重视。目前,部分农药成分确实存在着降低毒素或提升食品安全的功能。以小麦赤霉病防治为例,使用多菌灵或嘧菌酯不仅防效有限,更可刺激病菌分泌,提升麦粒中赤霉病毒素的含量;小麦赤霉病病菌现阶段已对多菌灵产生严重抗性。同时,对多菌灵产生抗性的病菌,侵染量提升两倍,毒素分泌量提升四倍;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靠,一次用药防效高达92%以上。且是目前唯一可有效降低麦粒中赤霉病毒素的药剂。也鉴于此,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将氰烯菌酯列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唯一指定推荐药剂。并明确表示将逐步停止多菌灵在赤霉病防治上的应用。多菌灵极有可能是首个因恶化农产品安全及食用价值而被停限用的农药成分。
综合以上四个阶段概括分析,农药的功能演变如下:控制有害生物挽回产量损失——有害生物及不良生长环境影响双重控制挽回产量损失——避免不良因素(含生物因素及非生物因素,现阶段更多是非生物因素)导致的产量损失、激活作物潜能,实现有效增产——最终在落实有效增产的基础上,提升农产品的食用安全及食用价值。
第二篇:企业管理管理的终极目标
企业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什么?
作者:行天人力资源管理 曹子祥返回目录管理学家和企业家们都在研究企业管理的问题,都在探求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降低成本、如何增加销量、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如何提高利润等等。但是,我们认为,以上的一切都不应该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企业和企业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全体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提高。
在企业中工作的员工,同样应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受益者,这种受益,不仅仅是他们从公司领取工资,更重要的应该是,工作本身能够给他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这种在工作场所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的程度,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作生活质量”。这是因为:
1、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特定的组织,也不例外,他的活动同样是为了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例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之所以有客户愿意花钱购买,是因为它能够改善购买者的生活,或者是有助于改善购买者的生活。例如,购买一个“魔鬼训练”,本身不会给购买者带来直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通过训练,使受训者竞争能力得到提高,有助于他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获取更大的收获。
2、在我们中国,工作时间在员工的生活中最长,工作生活质量如何,直接影响了员工的人生质量。在现在“以人为本”的时代,企业当然应该关心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经理们当然应该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为己任。
3、提高了全体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企业自身的利益才能够得到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才成为可能。
我们分析了一下,要提升“全体员工工作生活质量”,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1、让员工做他们喜欢的工作。如果员工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他们是不可能有多少愉悦感、满足感、成就感、幸福感的,所以,提高工作生活质量首先要让员工做他们喜欢做的工作;
2、让员工做他们擅长的、能发挥他们长处的工作;
3、让员工们同他的上司相处愉快;
4、让员工之间能够相处愉快;
5、企业要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员工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工作中遇到问题会有人及时指导;
6、帮助员工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在企业中能够找到相应的职业通路;
7、让员工热爱自己的公司,认同公司的价值观;
8、让员工对公司有信心,相信公司的目标能够实现;
9、让员工有较高的薪水,不会被生活困扰;
10、让员工感到公平——机会公平,评价公平,收入公平等等。
公司采取上述措施后,达到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目的,我们现在分析一下公司采取上述措施以后,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当人们从事他所喜欢的工作的时候,工作的过程就是他享受的过程,他当然会尽情地、不知不觉地在享受工作的同时,把工作做得很好;让员工做他们擅长的、能发挥他们长处的工作,当然就能够把工作做的更好。员工们的工作都做好了,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强大。这就要求,每一个管理者应该了解下属的长处,并且在工作中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员工关系融洽,员工们同他的上司相处愉快,在这样的氛围下工作,工作效率提高是自然的事,在这样的机构里工作,员工的稳定性会更好,人才流失的情况也就会更少。
企业有系统的培训计划,员工都有接受培训的机会;工作中遇到问题会有人及时指导;培训带给企业的不仅仅是员工技能的提升,同时,也会促进员工的合作,所以,员工和部门以及整个组织的能力都会得以提升,受惠的将是整个企业。
同样的分析,企业如果做好上述5-10项内容,在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大幅提升员工的工作能力,强调员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企业当然一定是能够赚钱的,老板的利益自然会得到保障。
相反,如果不能做好上述工作,企业,将会怎样呢?
例如,如果企业不关心员工们的个人兴趣,安排工作时,没有考虑他们的兴趣,使员工从事他们不喜欢的甚至讨厌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工作中不能获得任何乐趣,心思根本不在工作上,手中做着工作,心早已飞到了别的地方,工作不出错就万岁了,怎么可能奢望他把工作做得很好?结果当然是一方面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低下,员工们痛苦不堪,同时,企业也无法给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设想一下,一个根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的人,去调解客户对产品质量的投诉,其结果一般情况下是:客户和员工都不开心。比如,一个不开心的服务员,不自觉地会拉长脸,作为消费者,你一定会感觉他在给您脸色看,下次你还会到一个给你脸色看的餐馆用餐吗?如果多数服务员都不开心,这家餐厅的倒闭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同样地,我们容易分析上述2-10项,得出结论:企业不全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不仅仅是员工受到伤害,企业的利益同样受损。
结论是: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越高,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如果企业不能够提高全体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的话,我们不一定不能够追求到利润,至少追求的效果不会太好。即使追求到了利润,如果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不高,那意义又何在?
第三篇:饮用水发展阶段
饮用水发展阶段
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按饮水质量不同。从古至今,我们的饮水方式大体分5个历史阶段,经历7个饮水阶段。
人类诞生至18世纪末
第一阶段:原始生饮
最早人类从山泉、小河等水源直接取水生饮。后来人类发现了火,在用水煮沸,喝开水,这样可把水中有害微生物通过加热煮沸来杀死。
这是人类对付水中微生物污染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
第二阶段:简易沉淀
人们发现,把水倒入水缸中静止一段时间,水中的泥沙,悬浮物会渐渐沉淀下来,这样可以取上面的清水来进行饮用。
后来人们发现加入些物质(明矾),溶于水并加以搅拌,会生成好絮凝状,从而将水中沉降的细小悬浮物,胶体等进行沉淀,使上层的清不更加清澈,取之饮用。据报道,印度一些地区长期一直采用马线树的种子来澄清带悬浮物的水。
19世纪初
第三阶段:自来水生饮
1908年,美国采用液氯消毒饮用水,氯在水中以CIO-和HCIO形态存在,它们可以穿透细菌的细胞壁,与细胞内部的酶发生作用,破坏酶的功能,达到杀毒效果。
水中加氯不但能杀死水中的微生物、细菌等,还可以使水中部分有机物氧化破坏,消除水中的生物污染,防止了瘟疫的流行。兴建大型自来水厂及遍布城市各地的输水管网,造就了现代供水工业,由此产生流入千家万户、各行各业的现代自来水。
十九世纪初,自来水厂成为了第一次饮水革命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至今
第四阶段:桶装水
zgjingshuiqi.com
自来水厂生产的水是符合饮用标准的,但这并不表明它是标准饮用水。随着世界工业革命的开始,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水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水中的污染物质也都越来越复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的市政自来水净化工艺,是采用添加漂白粉来产生活性氯消毒杀菌。氯处理过的水中可分离出13种致癌、致畸的有害物质。致癌因素并不是漂白粉本身,而是在活性氯与水中污染物起化学作用之后,产生了一些有害的氯属、亚硝酸盐等成分;同时再加上数十年沿用至今的供水管线、楼项水箱、水塔等贮水设施不清洁,常年使用不消毒,造成很大程度的二次污染。
二次污染使细菌、病毒和藻类繁殖,再另上原有的氯及氯化物、铁锈、重金属、放射性物质„„更使居民实际使用的自来水水质严重恶化。
在这情况下,专门针对饮水需求的纯净水市场孕育而生,瓶装水、桶装纯净水+饮水机等逐步成为主流饮水方式,饮水机市场也因此得到了蓬勃发展。
第五阶段:净水桶直饮
瓶装水、桶装纯净水等的特有产品属性决定其存在附加成本高、物流配送难、“黑心水”等问题,瓶装水、桶装水+饮水机饮水方式的消费者接受影响,饮水机亟需一种可直接对自来水进行过滤的净水器配套使用。
一般的净水桶以活性炭为吸附介质的净水装置,主要由壳体、浓水室、活性炭、净水室等构成。其特征是在浓水室与活性炭与净水室之间均设有高分子材料的过滤隔膜。由于利用吸附的原理,所以净水桶要定期清洗。
21世纪90年代至今
第六阶段:超滤膜直饮
发源于美国,在日本、韩国、台湾等地推广的比较早,90年代进入内地市场,彻底解决了二次污染的问题。它将“对接自来水,自制纯净水,饮用纯净水,洗用自来水”的先进理念带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在日本、韩国和台湾率达到70%,而在我国北京等发达城市仅占2%不到。国家建设部1997年就提出了“生活饮水管道分质直饮水系统的”新概念,将终端制水系统列为国家建设部全国推广的饮水新技术,它与无污染、即时即饮、价格便宜等特点正受到直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第七阶段:反渗透直饮
反渗透膜直饮阶段与超滤膜直饮阶段一道发展,反渗透膜直饮阶段是二十一世纪及未来最终的饮水方式。
zgjingshuiqi.com
第四篇: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要么不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备,包括海尔。那时,家电供不应求,很多企业努力 上规模,只注重产量而不注重质量。海尔没有盲目上产量,而是严抓质量,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出了“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当家电市场供大于求时,海尔凭借差异化的质量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专心致志做冰箱,在管理、技术、人才、资金、企业文 化方面有了可以移植的模式。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 多元化战略发展阶段(1991—1998):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海尔文化激活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政策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兼并重组后无法持续下去,或认为应做专业化而不应进行多元化。海尔的创 新是以“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思路先后兼并了国内十八家企业,使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与规模扩张方面,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当时,家电市场竞争激烈,质量已经成为用户的基本需求。海尔在国内率先推出星级服务体系,当家电企业纷纷打价格战时,海尔凭借 差异化的服务赢得竞争优势。这一阶段,海尔开始实行 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管理法,即每人每天对每件事进行全 方位的控制和清理,目的是“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一管理法也成为海尔创新的基石。
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走出国门,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1998—2005):走出国门,出口创牌):走出国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加入 WTO,很多企业响应中央号召走出去,但出去之后非常困难,又退回来继续做订牌。海尔认为走出去不 只为创汇,更重要的是创中国自己的品牌。因此海尔提出“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战略,以“先难后易”的思路,首 先进入发达国家创名牌,再以高屋建瓴之势进入发展中国家,逐渐在海外建立起设计、制造、营销的“三位一体”本土化模式。这一阶 段,海尔推行“市场链”管理,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基础,以订单信息流为中心,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运行,实现业务流程再造。这一 管理创新加速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激励员工使其价值取向与用户需求相一致。
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全球化品牌战略发展阶段(2005—):整合全球资源创全球化品牌
互联网时代带来营销的碎片化,传统企业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不能满足
第五篇: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中国电影发展阶段
1.萌芽和尝试阶段(1896年至1931年)
中国电影事业,是从输入和放映西方电影起步的。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也就是电影在世界上正式诞生的第二年,随着帝国主义军事、经济、政 治、文化的侵略,西方电影也输入了中国。这年的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揭开了中国电影放映的序幕。此后几年,放映西方 影片,从上海到北京,逐渐遍及大江南北,深入内地。这种情况,尽管是帝国主义商品输出和文化侵略的产物,但毕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形式,激发了 中国知识分子摄制“中国影片”的愿望。
1905年秋天,北京琉璃厂丰泰照相馆,试拍了中国第一部影片。影片拍摄的是著名京剧老生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影片虽然只是几个片断。长度只有三本,但当年60岁的谭鑫培,以其精湛的表演和饰演黄忠的英雄气概,使影片的试拍获得了成功。
1913年,郑正秋和张石川编导了影片《难夫难妻》。此片虽为短故事片,却是我国拍摄故事影片的开端。从影片内容来说,也接触了社会现实生活,通过 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办婚姻制度下的不幸,表现了一定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民族意识。此后,张石川又导演了影片《黑籍冤魂》,通过一个封建大家庭因吸 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悲剧,反映了当时鸦片流毒的灾难。这时,中国也拍摄了一些新闻短片,较有意义的是反映辛亥革命的《武汉战争》和二次革命的《上海战 争》。
有声电影产生以后,很快传到了中国。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试制了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转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摄制了 故事影片《雨过天晴》,天一公司摄制了故事影片《《歌场春色》等,片上发音的试制获得了成功。尽管在这些影片的摄制中,借助了法国、美国和日本的技术力量和技术设备,但毕竟宣告 了中国有声影片的诞生。
2.进步电影的艰难成长阶段(1931年至1949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存在着两种文化,也存在着两种电影。随着中国电影的诞生,一方面文艺上的“鸳鸯蝴蝶派”便渗入电影界,拍摄了大量低 级、庸俗的影片;一些公司,还掀起了竞拍不伦不类古装片的风潮;武侠神怪片也大肆泛滥。这是由于投机商人、官僚买办、帝国主义操纵中国电影造成的恶果。中 国电影游离于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之外,影响和阻碍了自身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加强了对电影事业的领导,电影发生了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工作者,高举反帝反封建 的旗帜,以“明星”“ 联华”“、艺华”等影片公司为阵地,拍摄了以反帝反封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建为内容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的影片,使中国电影的面貌为之一新,揭开了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光辉的一 页。
反映农村阶级斗争的代表作有,夏衍的第一部电影剧作《狂》(程步高导流 演),阳翰笙进入电影界的第一部作品《铁板红泪录》(洪深导演)。描写工人阶级斗争生活和觉悟成长的代表作有:洪深改编的《香草美人》(陈铿然导演),沈 西苓编导的第一部电影《女性的呐喊》。暴露30年代的中国都市生活、揭示当时都市中尖锐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的代表作有:夏衍的《上海二十四小时》(沈西苓 导演),蔡楚生编导的《都会的早晨》。表现抗日反帝斗争的代表作有:蔡楚生编导的《共赴国难》,田汉自编自导的《民族生存》,阳翰笙的《中国海的怒潮》(岳枫导演)等。另外,还有以妇女为题材的影片《三个摩登女性》(田汉编剧,卜万苍导演),《姊妹花》(郑正秋编导),《时代的儿女》(夏衍、郑伯奇、阿英 编剧,李萍倩导演),以及把新文学名著搬上银幕的《春蚕》(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
当然,电影由脱离现实到反映现实的转变,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进步的、民主的、革命的电影运动的辉煌成果,吓坏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他们采取恫 吓、严查、止映、禁拍,甚至利用捣毁进步影片公司等卑鄙手段,对革命电影文化进行围剿、镇压、迫害和扼杀,使之陷入了异常困难的境地。
但是,革命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扼住,在党的地下组织领导下,坚持了“在泥泞中作战,在荆棘里潜行”,继续创作反帝反封建和暴露社会黑暗的优秀影片,开始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鼓舞下,爱国的、进步的电影工作者,创作了大量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影片,形成了抗战电影运动。除了 《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四万万人民》这样优秀的新闻纪录片外,优秀抗战故事片有:第一部抗战故事片《保卫我们的土地》(史东山编导),根据真实事迹拍摄 的《八百壮士》(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宣扬军民合作抗战的《好大夫》(史东山编导),号召各民族团结抗战的《塞上风云》(阳翰笙编剧、应云卫导演),反映湖北军民抗战的《胜利进行曲》(田汉编剧、史东山导演),揭露日寇在东北滔天罪行的《日本间谍》(阳翰笙编剧、袁丛美导 演)等。这些影片对于动员、鼓舞全国人民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起了很大的作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极力篡夺抗战胜利果实,对电影事业进行了所谓“接收”和垄断,并采取种种恶毒手段,排挤民营电影公司,迫害进步电影运 动。进步电影工作者利用新的方针、策略,进行顽强斗争。他们开辟创作阵地,拍摄进步影片;利用反动制片厂,拍摄进步影片;团结、争取民营公司,拍摄进步影 片;建立自己的电影基地,促进进步电影运动。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史东山编导的《八千里路云和月》,蔡楚生、郑君里联合编导的《一江春水 向东流》,阳翰笙、沈浮合作编导的《万家灯火》沈浮编导的《希望在人间》,儿童片《三毛流浪记》(阳翰笙改编赵明、严恭导演),蒋家王朝崩溃前 夕黑暗社会写照的《乌鸦与麻雀》(陈白尘执笔编剧,郑君里导演)。此外,还有优秀的讽刺喜剧影片《假凤虚凰》(桑弧编剧,佐临导演),根据高尔基的舞台剧 《在底层》改编的《夜店》(柯灵编剧,佐临导演),曹禺第一次从事电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影编导的《艳阳天》等。这些影片,深刻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生动表现了中国 人民为争取民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明显透露出对光明的未来的追求和向往。
与此同时,人民电影事业也开始兴起和成长起来。
在武汉抗战时期,根据地的电影事业开始了筹建工作。1938年秋,以袁牧之为领导的“延安电影团” 正式成立,开创了人民电影事业新的起点,拍摄了 人民电影的第一部作品、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揭开了人民电影创作的最新一页。此后,又摄制了纪录白求恩生活与战斗片断的《白求恩大夫》、纪录南泥 湾生产的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及一些新闻片。
1946年10月1日,东北电影制片厂在兴山正式成立(1949年4月迁回长春),由袁牧之任厂长,吴印咸、张新实任副厂长,田方任秘书长,陈波儿 任党支部书记。这是人民电影事业第一个具有较完备设备的电影制片基地,它一面摄制大量新闻纪录片,一面拍摄了美术片《皇帝梦》、《瓮中捉鳖》,科教片《预 防鼠疫》,并制作了我国第一部译制片《普通一兵》,特别是试制了短故事《留下他打老蒋》(林其编导)。这是人民电影事业向多片种生产发展的开端。同时“,东影”还组织编写了长故事片剧本,陆续投入拍摄,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电影的第一批长故事片诞生,作好了准备。
1949年4月20日,北平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田方任厂长,汪洋任副厂长),到11月,上海电影制片厂也随之成立(于伶任厂长,钟敬之任副厂长,陈白尘任艺委会主任)。这样,人民电影事业的基地,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态势;大批进步电影工作者,纷纷投入到人民电影事业中来,解放区成长壮大起来的人民电影队伍,与国民党统治区坚持斗 争的进步电影队伍相结合,完成了抗战的、进步的电影,向人民电影的过渡,并在思想上、组织上、队伍上、技术上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电影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条 件。
3.社会主义电影发展阶段(1949年至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列宁曾经说过“:在一切艺术中电影对我们是最重要的”。我们党深知电影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给予电影事业以特殊的重视。建国前夕的1948年,中共中央在给电影工作的指示中,就对电影作品的思想、艺术提出了明确要求,还对电影剧本的创作,对电影 题材范围多样化,作了具体指示。全国解放后,党和国家对电影事业更加关怀,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大力加强电影事业,使中国电影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就影片生产来说,17年生产故事片、艺术片650多部,新闻纪录片、科教片数千部,美术片100多部。
就影片放映来说,1949年全国约有600家影院,每年观众5千万人次;1956年发展到2300个放映单位,13亿人次;1959年又扩展到14500个放映单位,41.5亿人次。
观止影视 www.xiexiebang.com 这个时期,电影创作出现了两个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解放初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工农兵走上了银幕,其中最大的成就表现在战争题材的影片上。比如,反映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翠岗红 旗》、《党的女儿》和《万水千山》;反映抗日战争的《中华女儿》、《赵一曼》、《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回民支队》;反映解放战争的《钢铁战 士》、《南征北战》、《董存瑞》、《柳堡的故事》、《渡江侦察记》;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上甘岭》、《长空比翼》,此外还有描写地下斗争的《母亲》、《红 色的种子》、《永不消逝的电波》、《铁窗烈火》以及反封建压迫的《白毛女》等。这些影片,绘制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革命战争和人民斗争的宏伟画卷,给观众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有的影片,如《白毛女》和《钢铁战士》,分别在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特别荣誉奖”“和平奖”。
第二个高潮,从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半期。其特点是:影片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主,题材风格更加多样,思想艺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充分反映了时代 精神和时代风貌。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万紫千红总是春》、《笑逐颜开》、《五朵金花》、《李双双》等。还有历史题材片《林则徐》、《宋景诗》、《甲 午风云》;根据“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改编的《林家铺子》、《家》、《早春二月》;描写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儿童片《小兵张嘎》等,都在观众中激起 了强烈反响。
总之,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上,跨出了坚实的一步,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的重大转折,在不长的历史时期里,在事业的规模上、作品思想艺术成就上、题材风格样式上,都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4,新时期电影创新阶段(1976年以后)
“文革”十年,电影艺术是文化艺术事业中受灾最深的一个。“ 三突出”的模式“,样板戏”的独霸,严重阻碍电影事业的发展。影片生产量少质差,平均每年只有四五部故事片。个别好的影片,如《海霞》、《创业》,历尽千辛万苦,才破荒而出,在冰封的大地上,呼唤春的到来。
粉碎“ 四人帮”后,我国的社会主义电影事业,开始复苏。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新时期电影事业出现了勃勃生机。社会主义影坛展现出活跃、繁荣的景象。在 继承过去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新路,创作了大量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优秀作品。如《小花》、《天云山传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人到中年》、《西安事变》、《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黄土地》等,就是新时期的代表作。《红高粱》等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标志着我国电影开始冲 出中国,走向世界,也标志着我国现代电影观念浪潮的兴起。
本文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content/index.php/archives/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