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时间:2019-05-14 08:47: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第一篇: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Holland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

(方小英 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摘 要: Holland人格类型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职业指导理论和方法,它包括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测评方法。针对我国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重点介绍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应用。关键词: Holland;人格类型论;职业生涯;1.Holland理论简介 1.1 Holland理论内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是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 1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Holland把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即我们所说的职业兴趣。有相同职业兴趣的人对情景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从而产生特定的执业范围即职业环境。由于个人的职业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用3个字母的代码来表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这个代码即“霍兰德代码”。这3个字母之间的顺序表示了不同类型兴趣的强弱程度不同。同样的方法用上述3个字母代码的方式来描述其工作性质和职业氛围。Holland通过设计平面六角形的图来阐述职业类型和职业性向的关系,他指出,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1.2 Holland理论特点

根据Holland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2.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问题

我国开展职业指导主要集中在高等学院,服务对象以广大在校生为主。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具体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2.1就业指导形式上,知识传授多,技能培养少。在职业指导的形式方面,利用讲座和课程的方式开展职业指导在高校中较为普遍。至于技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团体辅导、拓展训练等方式开展,受众面小、有针对性,对组织与参与者都有较高的要求,一些高校限于人员的限制,较少组织这类活动。

2.2指导信息中,就业信息多,职业信息少。在职业指导的信息方面,高校组织的活动和提供的信息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政策、面试、简历等有关择业技巧的信息,职业生涯规划流程、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等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信息,性格与兴趣探索等有关自我认知的信息。但是对职业分类、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却少有顾及。这也是目前很多毕业生不能正确定位的主要原因之一。

2.3指导人员的构成上,校内教师多,社会专业人士少。参与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主力军是高校老师,而多数老师的个人经历都是“从一个校门进入另一个校门”。这些老师对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多来自于文字资料、他人经验等间接渠道,而不是来自于个人体验的直接渠道。显而易见,主要通过这类老师为学生进行职业指导是有所欠缺的。3.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3.1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大学生相对精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为其在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共七个部分,分别是:1.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专业);2.你所感兴趣的活动;3.你所擅长获胜的活动;4.你所喜欢的职业;5.你的能力类型自评;6.测试统计;7.你所看重的东西———职业价值观。其中第二至第五部分都涉及到霍兰德对职业倾向划分的六种类型:R型———机械操作能力、I型———科学研究能力、A型———艺术创作能力、S型———解释表达能力、E型———商业洽谈能力和C型———事务执行能力。第六部分是对前四个部分共192题的统计。通过该测试,帮助学生发现职业兴趣和能力特长,从而更好地做出求职择业或专业选择的决策,而且可以为我们提供生涯咨询和就业指导的依据,为今后的就业指导工作积累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3.2.应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企业需求,从而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 Holland提出了一系列假设:1.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环境也可分为上述六种类型;3.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4.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有不少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已经开始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评,了解申请者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反过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知道,如果能够坚持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指导,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适合某个(某类型)企业的人才,还可以在求职中减少盲目性;通过职业兴趣的测试。3.3,应用Holland职业兴趣理论引导大学生自主择业。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我们的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Holland提出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指出,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类型与环境不和谐,该环境或职业就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大学生和缺乏职业经验的人,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其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更好地应对职场挑战。认真学习和应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进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个性特征和职业能力,找到符合自己职业兴趣的工作,也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招聘的盲目性,找到适合本企业的人才,这必将是一个我们乐见其成的“三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Holland J L.Making vocational choices: A theory of careers[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73.[ 2 ]吕国富.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95-99.[3]刘海玲,王利山.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及其价值分析[J].职业时空,2005,(11).

第二篇: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摘要:兴趣对大学生职业的选择、才能的发挥及职场的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要点,及如何利用该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挖掘潜能,正确作出职业选择。

关键词:霍兰德 职业兴趣 职业生涯

职业兴趣是一个人职业成功的起点。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寻到最合适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尤其是对于缺乏职业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了解职业兴趣有助于他们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实现职业成功。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简介

(一)霍兰德理论内容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霍兰德)是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他于1 959年提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职业兴趣理论,认为人的人格类型、兴趣与职业密切相关。霍兰德把人格可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六种类型,即我们所说的职业兴趣。有相同职业兴趣的人对情景和问题会有类似的反应,从而产生特定的执业范围即职业环境。由于个人的职业兴趣是多方面的,因此,用3个字母的代码来表示一个人的职业兴趣,这个代码即“霍兰德代码”。这3个字母之间的顺序表示了不同类型兴趣的强弱程度不同。同样的方法用上述3个字母代码的方式来描述其工作性质和职业氛围。霍兰德通过设计平面六角形的图来阐述职业类型和职业性向的关系,他指出,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

(二)霍兰德理论特点

根据霍兰德的理论,个体的职业兴趣可以影响其对职业的满意程度。当个体所从事的职业和他的职业兴趣类型匹配时,个体的潜在能力可以得到最彻底的发挥,工作业绩也更加显著。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可以帮助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成功地进行职业调整,从整体上认识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

二、职业兴趣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影响

(一)职业兴趣能影响职业定向

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以是否对某工作有兴趣作为参考条件之一,一旦对某种职业有浓厚兴趣,人们就会坚定地追求这一职业,尽心尽力地工作,工作也会变得丰富多彩,乐趣无穷,工作中就会有动力,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好;反之,则容易疲惫,满意度不高,绩效差。有关调查显示,如果一个人对某一工作感兴趣,就能够发挥他全部才能的80%至90%,并且能较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而对工作缺乏兴趣的人,只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20%至30%,也容易疲劳和厌倦。

(二)职业兴趣能激发工作潜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推动人们改变现状,消除不平衡,满足各类需要。职业发展离不开兴趣激励和动力作用的发挥,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职业兴趣能帮助破除工作障碍

职业兴趣还可以使人更快地熟悉并适应职业环境和职业角色,尽快消除新环境带来的工作不适和人际关系变化。广泛的兴趣还可以使人对多变的环境应付自如,即使变换工作性质,也能很快地熟悉和融入新的工作。

三、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的应用

(一)为大学生职业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可以通过《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帮助大学生相对精确地了解自身的个体特点和职业特点之间的匹配关系,同时为其在进行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时提供客观的理论依据。霍兰德职业倾向测试量表共七个部分,分别是:1.你心目中的理想职业(专业);2.你所感兴趣的活动;3.你所擅长获胜的活动;4.你所喜欢的职业;5.你的能力类型自评;6.测试统计;7.你所看重的东西一职业价值观。其中第二至第五部分都涉及到霍兰德对职业倾向划分的六种类型:R型一机械操作能力、l型一科学研究能力、A型一艺术创作能力、S型一解释表达能力、E型一商业洽谈能力和C型一事务执行能力。第六部分是对前四个部分共192题的统计。

(二)应用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引导大学生自主择业。

当我们就业择业的时候,我们的人格与职业环境的匹配是形成职业满意度、成就感的基础。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与职业类型模式指出,不同类型人格的人需要不同的生活或工作环境。类型与环境不和谐,该环境或职业就无法提供个人的能力与兴趣所需的机会与奖励。职业兴趣是职业选择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职业兴趣测试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类型和在职业选择中的主观倾向,从而在纷繁的职业机会中找寻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避免职业选择中的盲目行为。

(三)了解企业需求,培养优秀人才

在人格和职业的关系方面,霍兰德提出了一系列假设:1.在现实的文化中,可以将人的人格分为六种类型,每一特定类型人格的人,便会对相应职业类型中的工作或学习感兴趣:2.环境也可分为上述六种类型;3.人们寻求能充分施展其能力与价值观的职业环境;4.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体的人格和所处的环境特征之间的相互作用。现在有不少企业在招募新员工时,已经开始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评,了解申请者的职业兴趣人格类型。从高校就业指导的角度反过来考虑这个问题,可以知道,如果能够坚持以霍兰德的职业兴趣理论为指导,不仅可以有意识地培养适合某个(莱类型)企业的人才,还可以在求职中减少盲目性;通过职业兴趣的测试。

第三篇:职业生涯理论

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第一个阶段(成长阶段),儿童开始辨认他们周围的事物,并逐渐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和职业相关的一些最基本技能。他们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和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人抱负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个阶段(探索阶段),青少年开始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兼职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进行探索,尝试自己对职业的一些假想。在这个时期,职业偏好已经开始出现,并逐渐形成一两具体的职业选择。这个阶段的发展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青少年开始考虑自己的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出暂时性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学校生活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青年人进入就业市场或接受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概念,将一般性的职业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验期(22岁至24岁),个人的职业生涯初步确定品并实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涯的可能性,若不适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第三个阶段(建立阶段),个人开始尝试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领域。不适合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子”,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这个阶段又可细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实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人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的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人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造力的时期,由于资深而往往业绩优良。

第四个阶段(维持阶段),个人不断的付出努力来获得职业生涯的发展和成就,避免产生停滞感,并逐渐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最后一个阶段(衰退阶段),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人已经有意退出工作岗位并开始享受自己闲暇的晚年生活,职业角色的分量逐渐减少。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以不同的方式替代和满足个人的需求。

在这一理论形成的初始阶段,舒伯认为这些阶段彼此之间都是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的。但在后期,他提出这些阶段之间可能有交叉,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同时,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可以由这五个阶段构成的一个小循环。比如说,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1953)根据自己“生涯发展型态研究”的结果,参照布勒(bueller)的分类,也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成长、试探、决定、保持与衰退五个阶段,其中有三个阶段与金斯伯格的分类相近,只是年龄与内容稍有不同舒伯增加了就业以及退休阶段的生涯发展,具体分述如下。

成长阶段:由出生至14岁,该阶段孩童开始发展自我概念,开始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且经过对现实世界不断地尝试,修饰他自己的角色。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了解工作的意义。这个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幻想期(4岁至10岁),它以“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在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很重要;二是兴趣期(11岁至12岁),它以“喜好”为主要考虑因素,喜好是个体抱负与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三是能力期(13岁至14岁):它以“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能力逐渐具有重要作用。

探索阶段:由15岁至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活动、社团休闲活动、打零工等机会,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了一番探索,因此选择职业时有较大弹性。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使职业偏好逐渐具体化、特定化并实现职业偏好。这阶段共包括三个时期:一是试探期(15岁至17岁),考虑需要、兴趣、能力及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二是过度期(18岁至21岁),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试验并稍作承诺期(22岁至24岁),生涯初步确定井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

建立阶段:由25岁至44岁,由于经过上一阶段的尝试,小合适者会谋求变迁或作其他探索,因此该阶段较能确定在整个事业生涯中属于自己的“位于”,并在31岁至40岁,开始考虑如何保住这个“位子”,并固定下来。

这个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统整、稳固并求上进。

这个阶段细分又可包括两个时期:一是试验-承诺稳定期(25岁至30岁),个体寻求安定,也可能因生活或工作上若干变动而尚未感到满意;二是建立期(31岁至44岁),个体致力于工作上的稳固,大部分人处于最具创意时期,由于资深往往业绩优良。

维持阶段:由45岁至65岁,个体仍希望继续维持属于他的工作“位子”,同时会面对新的人员的挑战。

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维持既有成就与地位。

衰退阶段:65岁以上,由于生理及心理机能日渐衰退,个体不得不面对现实从积极参与到隐退。这一阶段往往注重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方式以替代和满足需求。

舒伯的循环式发展任务

在上述舒伯的生涯发展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每一阶段需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准或成就水准,而且前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达成与否关系到后一阶段的发展。

在以后的研究岁月中,舒伯对发展任务的看法又向前跨了一步。他认为在人一生的生涯发展中,各个阶段同样要面对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的问题,因而形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的循环(见表3-3)。①(①金树人:《生计发展与辅导》,(台湾)天马文化事业发展有限公司,1988年3月,第49页

表3一3循环式发展任务(舒伯,1984)

举例来说,如一个大学一年级的新生,必须适应新的角色与学习环境,经过“成长”和“探索”,一旦“建立”了较固定的适应模式,同时“维持”了大学学习生活之后,又要开始面对另一个阶段——准备求职。原有的已经适应了的习惯会逐渐衰退,继而对新阶段的任务又要进行“成长”、“探索”、“建立”、“维持”与“衰退”,如此周而复始。一生生涯的彩虹图

1976到1979 年间,舒伯在英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跨文化研究,之后他提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新观念——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Life-span,Life-space career development).(1981)这个生涯发展观,除了原有的发展阶段理论之外,较为特殊的是舒伯加入了角色理论,并将生涯发展阶段与角色彼此间交互影响的状况,描绘出一个多重角色生涯发展的综合图形。这个生活广度、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图形,舒伯将它命名为“一生生涯的彩虹图”(Life-career rainbow)

(1)横贯一生的彩虹——生活广度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横向层面代表的是横跨一生的生活广度。彩虹的外层显示人生主要的发展阶段和大致估算的年龄:成长期(约相当于儿童期),探索期(约相当于青春期),建立期(约相当于成人前期),维持期(约相当于中年期)以及衰退期(约相当于老年期)。在这五个主要的人生发展阶段内,各个阶段还有小的阶段,舒伯特别强调各个时期年龄划分有相当大的弹性。应依据个体不同的情况而定。

(2)纵贯上下的彩虹——生活空间

在一生生涯的彩虹图中,纵向层面代表的是纵贯上下的生活空间,是由一组职位和角色所组成。舒伯认为人在一生当中必须扮演九种主要的角色,依序是:儿童、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夫妻、家长、父母和退休者。

辅导策略

1、生涯评估

根据舒伯的基本观念,生涯辅导工作首先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状况,通过生涯评估的方式,就个人的潜能与问题,进行综合而积极的分析。舒伯提出的评估模式事:

前期的了解:包括收集资料、初步接触及初步评估。

深度的探究:探究工作的重要性、各种角色的分量及对各种角色的价值观,并对生涯成熟(诸如计划、试探的态度、决策技巧、职业资料、适切性)、自我观念(诸如自尊、明确性、和谐性、认知复杂度、切实性)、能力与潜能的发展水准、兴趣范围与活动等进行深入评估。

全部资料的整体评估:检验核实全部资料,并作评估与预测。

咨询:共同讨论、修正评估结果,包括了解个体目前与下一阶段的自我观念,职业的重组,了解生涯角色的意义,为成熟而再探索,探索具体的范围、深入探索以求专精化、职业准备、训练或工作、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等一系列过程与途径。

讨论行动计划:将计划、执行、追踪评介结合起来,深入讨论如何具体实施。

由以上模式可以看出,生涯发展论特别强调必须深入地了解每个人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对工作观念、生涯成熟程度以及自我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能力倾向与兴趣的资料,必须经过辅导人员与个体共同讨论后,才能作为辅导与咨询措施的依据。

辅导措施

通过以上的评估,咨询员可针对性地采取下列辅导措施。

•对于“选择不确定的人”,应特别注意其情绪反应,了解难以确定的各种文化、社会、生理因素,协助个体统整自我的各个方面,并作出适当的抉择。

•对于“生涯成熟度不够者”,应从协助个体了解个人、社会及其他与教育及职业选择有关的因素做起,使他认识这些因素与个人生涯发展的关系,并且参照生涯发展任务,逐步地发展对职业与生涯的自我观念。

•对于“生涯成熟的人”,要协助个体汇集、评估有关自己及环境的资料,作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以便为未来发展或决策作参考。

指导性与非指导性方式

舒伯认为生涯咨询必须同时涉及个人的理性与情绪,从而进行自我探索、作决定及现实的考验。在“谈话”的过程中,辅导人员可以通过重述,反应,澄清,摘要,解释,面质等技巧,依据个体的问题性质,给予指导及非指导式的咨询。

指导的方式主要用于咨询过程中汇集资料和进一,步探索主题,并进行现实考验,非指导的方式强调与个体共同探讨行动方向与计划。主要用于协助个体探索问题、描述自我观念、澄清个体对自我接纳的感受、突破因现实考验而引起的态度和情绪感受。

辅导方法

在辅导过程中,辅导人员可利用“生涯自传”、“抉择日记”、“画生涯彩虹图”等方法,使个体回顾自己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经验,生活中重要人物的影响、个人的态度与感受,以及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和个人目标间的差异,并对每一次的决定加以分析,以增进个体对自己发展历程的认识,引导他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及自己设计未来发展计划的行动中。其中,“画生涯彩虹图”是一项很重要的活动,舒伯认为人的行为方向受到三种时间因素的影响:一是对过去成长痕迹的“审视”:二是对目前发展状况的“审视”:三是对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展望”。

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过去是现在的成因,现在又是未来的基础。生涯辅导时,对未来的时间透视能力较为重要,一生生涯的彩虹图就提供了一个最佳的透视工具。实际应用彩虹图时,辅导人员可以先准备一份空白的彩虹图,然后指导学生画出与其生涯发展有关的各种角色的起始与发展轨迹。画彩虹图时,以下两点特别需要强调:

(1)一生的生涯发展,包括了发展阶段、生活空间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内涵。透过这张彩虹图,我们可以帮助个体具体而清晰地了解不同的角色是如何构建其个人特有生涯类型的,不同的角色如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出现,角色的组合如何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最佳的自我实现。

(2)要注意辅导对象显著角色的部分与时机,这些资料往往能提供很好的线索,作为进一步了解与咨询的依据。可协助辅导对象预先设定下一步的生涯发展任务,设计如何研究具体的实施步骤,使得未来显著的角色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评论

1、优点

(1)舒伯是生涯辅导理论的大师,其生涯发展论综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自我心理学以及有关职业行为发展方向的长期研究结果,舒伯本人比较喜欢将其理论命名为“差异一发展一社会一现象的心理学”(differential-developmental-social-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舒伯汲取了这四大学术领域中有关生涯发展的精华,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生涯发展理论。其理论观点是现今生涯辅导重要的理论基础,指导了目前生涯辅导的具体实施,得到了各国生涯辅导界的普遍支持。

(2)在当时的生涯辅导理论中,多数人关心的焦点都集中在“职业选择”上,只有少数理论工作者对生涯发展的问题发生兴趣,如金斯伯格是少数学者中最突出的一位。

(3)舒伯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自己的理论。以往舒伯理论大多局限于他的发展阶段和对职业的自我观念论上,这些可以解释个体一生的生涯发展,其涵盖范围很广,但深度略嫌不够,随着“生活广度与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即一生生涯彩虹图”的提出,正好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在实际应用方面,其横向的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即生活广度的部分)和纵向的生涯角色的发展(即生活空间的部分),交织成一个具体的生涯发展结构,这对辅导时促进个体的自我了解、自我实现,有很大裨益。

2.局限性

(1)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终身学习观念的提出以及人的寿命的增加,生涯发展理论中关于中年期、老年期的角色与任务,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否则理论会欠完整。

(2)生涯发展论似乎较忽略经济、社会因素对生涯发展方向的影响,且学习的因素与职业发展历程的关系也须进一步深入研究。

三、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和权威,他认为犯罪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犯罪心理来源于“潜意识”在人的精神活动中的作用。

弗洛伊德把犯罪的渊源归之于,原来就存在于人身上伴随着自己愿意受到处罚的欲求和想要坦白的欲求的罪恶感。即人们是愿意受到处罚而去犯罪的,每个人都有一种被压抑在内心深处而没有得到满足的本能冲动,因此犯罪心理的形成是个体潜意识动机和性本能作用的结果。犯罪是由于人的生物本能所决定的,是无法避免的。弗洛伊德强调了婴幼儿期的发展在人生整个过程中的作用并用人格结构理论来解释个体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

弗洛伊德的观点和理论受到广泛关注和传播,他的潜意识和人格理论深受理论界的重视,是心理学界的现代重要流派。

综上三个犯罪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来看,其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三个流派具有共同的目标,研究的途径不同犯罪心理学不同流派的理论研究在某些领域是有一定深度的,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说

摘要:关于犯罪原因的学说浩如烟海,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来研究犯罪原因的学说不少,目前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学说能够完满地解释犯罪原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对犯罪原因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把犯罪的原因归结于心理的深层次的意识——无意识的冲突的外化。尽管该学说本身存在其局限性,对犯罪原因的解释也不尽然都取得学界的认可,但通过其独特的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机构理论来分析解构犯罪原因,有助于我们对犯罪原因的更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犯罪原因 前言

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尽管弗洛伊德几乎没有谈到犯罪,但是,后来的精神分析学家对犯罪表现出广泛的兴趣,他们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对犯罪行为进行分析,把犯罪行为看出是病态过程的一种表现。其中,本能理论、无意识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犯罪行为的心理成因。笔者拟就精神分析学的这三个方面理论对犯罪原因展开探讨。

一、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libido)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

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唇期;②肛门期;③生殖器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唇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抽烟、过度饮食,被动性强和易受骗的性格特点;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杂乱无章、吝啬、固执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生殖器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这种感情更具有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此阶段发生的固着会导致成人具有虚荣、莽撞或者相反的性格特点;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足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

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当成人的变态心理和心理冲突外化并与社会规则冲突的时候,就容易产生犯罪行为。国内外很多变态杀人狂的案例中,在对犯罪人的犯罪心理进行分析之后,很多时候,心理学专家都不得不将其变态心理归结于童年的心理创伤和性心理发展的障碍。美国系列影片《沉默的羔羊》、《德州杀人狂》等等都是以这样的现实案例为题材的心理学影片,影片艺术化地将现实案例重现于观众面前,同时也利用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犯罪心理学理论对犯罪人的心理成因进行了解读。

弗洛伊德在后期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弗洛伊德后期提出的死本能是在第一次大战之后,之前的弗洛伊德是个泛性论者,认为人的本能只有一个,那就是性欲,在目睹世界大战中人类的残酷血腥暴力之后,弗洛伊德才反思自己的本能理论,提出了死亡本能作为性本能的补充。他认为人类的攻击、破坏欲望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的攻击和破坏行为是本能的外化。死本能是原始的毁灭他人也是自我毁灭的冲动。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被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犯罪行为。

二、无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构造分为能意识到的部分和不能意识到的部分,共有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或称为潜意识)。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无意识。前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无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前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无意识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变态的、外在的或内在的、高级的或初级的、复杂的或简单的、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都不过是这种无意识的演变结果。无意识在本质上是原动的,它那不断争取表露或升华为意识的内容,乃是精神活动背后的原动力量。虽不能被人所意识,但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它不仅是人的正常活动的内驱力,而且也是人的一切精神疾患产生的深层基础。无意识包括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过去的精神创伤经历、不能为现实所容许的情感和思想、动机冲突等。潜意识是本能活动的源头,也是性冲动和感情经验的起源。这些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但它们不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当无意识冲出前意识和意识的层面而直接地、赤裸裸地表现出来时,就有可能与社会规则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就是犯罪行为的产生。很多犯罪人在回忆犯罪的原因也承认自己的行为似乎是被某种未知的力量所主宰而不能自主。

三、人格结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晚期理论从无意识、前意识、意识的垂直层次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伊底)、自我和超我。他把这三个部分又称作“三部人格结构”。这三部人格结构是在他的无意识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本我即伊底(id),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通常被看成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本我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完全处于无意识之中,是由遗传决定的生物本能,弗洛伊德把本我形容成浑浑沌沌的,一口充满了各种冲动、各种激情的沸腾的大锅。如果没有任何节制的话,它很可能成为罪恶的渊薮。因为,它没有任何秩序,不会产生统一的欲望,只是一味地追求本能需要的满足,它没有时间的概念,不遵循思维之法,不考虑价值的观念,不辨别优劣,不顾及道德——一句话,它对任何社会规范都是无知的,它最初的、唯一的目的是达到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追求快乐原则是它的宗旨。如果欲望和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焦虑,而且获得快感和满足欲望的要求则更趋强烈,在本我的推动下会不顾困难、痛苦和挫折去获取满足。

自我(ego),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指的是人格积极的控制、观察以及学习的功能,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自我是由本我中分化出来的,是被现实了的本我。自我是本我和外界关系的调节者,它既要满足本我的需要,又要制止违反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法律的行为。所以自我不再遵循“快乐原则”去追求无条件的、即刻的满足,而是按照逻辑,接受现实,并在“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力争既不与现实的要求相冲突,又能使自己获得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本我代表了各种无拘无束的激情,自我则代表了理性和良好的理智。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理性部分,它的任务是对外感受现实、认识现实、适应现实,对内负责管理本能冲动和欲望的疏泄。

超我(super ego),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道德理想、社会戒律和规范。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的最主要的职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是对自我进行谴责和惩罚。

(二)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续编》一书中,准确地概括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我的每一种行为都需受到严厉的超我的监督。超我坚守着行为的特定准则而不顾及来自外部现实和自我的任何困难。如果这些准则没有得到遵守的话,超我就会从自卑感和犯罪感表现出来的紧张感来惩罚自我。自我受本我的驱遣,受超我的控制,又受现实的约束,于是就拼命要完成自我的任务,把内外交困的力量和影响加以排除,以达到某种妥协。”当自我能够平衡本我、超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人就能够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当本我和超我不适当发展,自我不能作为一个平台整合、平衡三者的力量的时候,人的心理状态就要失衡、混乱不堪,走向极端的境地。由此可见,有强大的自我才有健康的人格,现实的自我要同时受到来自本我、现实和超我三方面的压力,这三者若能保持动态平衡,人就能保持心理健康。如果平衡失调,就会造成心理冲突,甚至产生异常心理。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心理冲突的结果,心理的混乱和极端化,将导致人的行为与社会现实规范发生冲突,轻则导致越轨行为的产生,重则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其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本我力量完全掌控了自我和超我力量畸形发展两种情况:

本我力量掌控自我导致行为人不顾现实条件追求本我欲望的满足,其中攻击欲、利欲(生存欲望)、性欲和权力欲是本我欲望表现于外的常见类型。行为人的自我在本我的掌控下,失去了平衡本我与超我和现实力量,行为人的自我对本我失去控制,本我驱使行为人一味满足本能欲望,不顾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要求,触犯法律,造成违法犯罪行为的产生。

不适当的超我的形成,同样也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神经症犯罪人就有一种惩罚性的超我,他们体验着对被压抑的童年愿望的极端的无意识罪恶感。无意识显露的愿望是追求法律制裁部门的惩罚。犯罪人为了追求刑罚惩罚,以减轻其内心的过度道德谴责的压力,竟然主动犯罪,经常犯罪之后主动投案自首,欣然入狱。很多犯罪人都将童年某些意外的事故归结自己的过失,对自己进行归罪和谴责。曾经有个案例,犯罪人幼时有个弟弟,俩人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弟弟被车撞死。作为哥哥,犯罪人认为自己没有尽到照顾弟弟的责任,将弟弟的死归结于自己的过失,一生都背负道德上的压力,以至于最后竟然主动追求刑法的惩罚,为得到惩罚而主动去杀人。而在少年犯罪中,可能出现一种“越轨认同”的超我形态。当犯罪的父母与儿女的关系良好,儿童摄取(模仿)父母的犯罪特性时,就会产生这种越轨认同的情形。

四、后精神分析学以及新精神分析学的犯罪原因论

在古典精神分析学(上文主要是采用古典精神分析学的理论)之后,出现了后精神分析学和新精神分析学,这两个精神分析学流派继承了古典精神分析学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关于犯罪原因的论述也有其独到之处。下面简单归纳一下这两个理论关于犯罪原因的一些阐述。后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扩展了“力比多”的概念,认为“力比多”并不局限于性欲上,它是一切行为的本源性精神能量。他根据生命意志所指方向,把人格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认为外向型的人容易违法犯罪。

后精神分析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阿德勒。他认为,人的基本欲求不是性,而是克服自卑感和补偿欲望。如果一个人生理上有缺陷,社会经济地位低下,或在人生早期接受了不良的教育影响(如娇生惯养或受到忽视等),就会在人的一生中染上不适应感和自卑感。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对环境采取敌对态度,从而推动人去追求优越目标以获得补偿。因此,一个人犯罪不是由于感到自卑,而是由于感到自卑所引起,是为了追求优越而采取的过度补偿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的犯罪心理形成过程是:生理缺陷,或社会地位低下,或不良教育影响→自卑感→努力追求优越→过度补偿→犯罪。

以美国学者霍妮、弗洛姆和沙利文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学派,放弃了弗洛伊德学说中强调的性本能、幼儿性欲等观点,重视社会文化、家庭、学校、人际关系对儿童的影响,认为由于来自这些方面的不良影响,容易使青少年出现情绪障碍,从而通过违法犯罪来求得代偿性满足。

五、小结

精神分析理论最先提出人的心理异常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结构的损坏造成的,人的深度心理冲突,无意识存留的残片同样能造成异常心理,从而开辟了研究异常心理由完全的生理剖析转向研究病态表现的动力和内容,成为挖掘人类内心深处疾患原因的先驱。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夸大了本能对产生犯罪行为的决定作用,显然有失偏颇。但提出了无意识对产生犯罪行为的作为及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协调发展对抑制犯罪行为的作用的观点却是一大贡献。后精神分析学者和新精神分析学者有关犯罪原因的观点颇有参考价值,一些学者在运用精神分析理论解释犯罪行为发生原因之探索富有启发性。

参考文献:

对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评价

发布时间:2011-02-16 来源:来自网络 我要评论:(0)字体:【小】【中】【大】

用精神分析理论观点分析犯罪人的心理,可以揭示引发犯罪行为的许多深层次的心理原因,这是其他任何理论无法比拟的。它的主要贡献在于:第一,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物学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巨大作用。尽管现有的研究已经揭示出犯罪行为是由行为人的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但生物遗传的主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的许多精辟的论述为我们提供了翔实的资料。第二,大大扩展了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围。精神分析理论家对犯罪人无意识犯罪动机的深入剖析是独到的、有创见的。大多数犯罪是犯罪人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动的,但是,有些奇特的、动机不明的案件用常规思维及方法是很难搞清楚的,精神分析理论为我们分析这些奇怪的犯罪案件提供了方法。使我们能够从犯罪行为的表层深入到犯罪人的内心,揭露引发犯罪行为的深层动机。这不仅对刑事侦察、审判等司法实践活动有帮助,而且对于犯罪人的矫正、预防犯罪也有重要的价值。第三,引起我们对犯罪人早期经历的关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特别强调儿童早期经验在其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点对分析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历程有直接的帮助。通过对犯罪人过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经历)的分析,了解犯罪人潜意识的心理冲突,有助于对其犯罪心理进行更有效的矫正,预防其重新犯罪。

对犯罪行为的精神分析也存在一些局限:第一,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人的本能与犯罪的密切关系,基本上持一种“性恶论”的倾向,弗洛伊德本人还主张“孩子是作为犯罪者出生的”,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如亚历山大也继承了这一观点,这显然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的。第二,精神分析理论能较好地解释一些非理性的犯罪行为,如对一部分暴力犯罪和性犯罪等与本能冲动密切联系的自然犯罪有较强的说服力,但是,该理论对政治性犯罪、智能犯罪、高科技犯罪等难以做出详细严密的分析。尽管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所有人生来就是犯罪人的假设,但在实践中却举步维艰。第三,精神分析犯罪理论的研究方法缺乏严密的科学性,他们过分强调主观的理性思辨,带有唯心主义的精神色彩,无法经实证进行客观的检验,使其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受到质疑。

第四篇: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闲逸斋制作

约翰·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的研究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约翰·霍兰德将其分为六种职业性向(类型):

1、实践性向,2、研究性向,3、社会性向,4、常规性向,5、企业性向,6、艺术性向。每一种职业性向适合于特定的若干职业。通过一系列测试,可以确定一个人的职业性向。职业者如果确定了自己的职业性向,就可以从对应的若干职业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职业用于职业生涯规划。

霍兰德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1)相邻关系,如RI、IA、AS、SE、EC、RC。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R、研究型I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

(2)相隔关系,如RA、RE、IC、IS、SC、AE。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

(3)相对关系,如RA、IE、AC。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并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租型,如RCA、AIS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烈性,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

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相对的执业环境光,一位则会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在工作室觉得很快乐,想法,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第五篇:霍兰德职业六边形理论

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

六种类型内容

1、社会型:(S)

共同特征:喜欢与人交往、不断结交新的朋友、善言谈、愿意教导别人。关心社会问题、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寻求广泛的人际关系,比较看重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能够不断结交新的朋友,从事提供信息、启迪、帮助、培训、开发或治疗等事务,并具备相应能力。如: 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育行政人员),社会工作者(咨询人员、公关人员)。

2、企业型:(E)

共同特征:追求权力、权威和物质财富,具有领导才能。喜欢竞争、敢冒风险、有野心、抱负。为人务实,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具备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以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项目经理、销售人员,营销管理人员、政府官员、企业领导、法官、律师。

3、常规型:(C)

共同特点:尊重权威和规章制度,喜欢按计划办事,细心、有条理,习惯接受他人的指挥和领导,自己不谋求领导职务。喜欢关注实际和细节情况,通常较为谨慎和保守,缺乏创造性,不喜欢冒险和竞争,富有自我牺牲精神。

典型职业:喜欢要求注意细节、精确度、有系统有条理,具有记录、归档、据特定要求或程序组织数据和文字信息的职业,并具备相应能力。如:秘书、办公室人员、记事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出纳员、打字员、投资分析员。

4、实际型:(R)

共同特点:愿意使用工具从事操作性工作,动手能力强,做事手脚灵活,动作协调。偏好于具体任务,不善言辞,做事保守,较为谦虚。缺乏社交能力,通常喜欢独立做事。

典型职业:喜欢使用工具、机器,需要基本操作技能的工作。对要求具备机械方面才能、体力或从事与物件、机器、工具、运动器材、植物、动物相关的职业有兴趣,并具备相应能力。如:技术性职业(计算机硬件人员、摄影师、制图员、机械装配工),技能性职业(木匠、厨师、技工、修理工、农民、一般劳动)。

5、调研型:(I)

共同特点:思想家而非实干家,抽象思维能力强,求知欲强,肯动脑,善思考,不愿动手。喜欢独立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知识渊博,有学识才能,不善于领导他人。考虑问题理性,做事喜欢精确,喜欢逻辑分析和推理,不断探讨未知的领域。

典型职业: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要求具备智力或分析才能,并将其用于观察、估测、衡量、形成理论、最终解决问题的工作,并具备相应的能力。如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电脑编程人员、医生、系统分析员。

6、艺术型:(A)

共同特点:有创造力,乐于创造新颖、与众不同的成果,渴望表现自己的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做事理想化,追求完美,不重实际。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和个性。善于表达、怀旧、心态较为复杂。

典型职业:喜欢的工作要求具备艺术修养、创造力、表达能力和直觉,并将其用于语言、行为、声音、颜色和形式的审美、思索和感受,具备相应的能力。不善于事务性工作。如艺术方面(演员、导演、艺术设计师、雕刻家、建筑师、摄影家、广告制作人),音乐方面(歌唱家、作曲家、乐队指挥),文学方面(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劳动者类型与职业类型对应表:

然而,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这三种)。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霍兰德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六种类型的内在关系

霍兰德所划分的六大类型,并非是并列的、有着明晰的边界的。他以六边形标示出六大类型的关系。

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系,大体可描述为三类:

1)相邻关系,如 RI、IR、IA、AI、AS、SA、SE、ES、EC、CE、RC 及 CR。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的个体之间共同点较多,现实型 R、研究型 I 的人就都不太偏好人际交往,这两种职业环境中也都较少机会与人接触。)相隔关系,如 RA、RE、IC、IS、AR、AE、SI、SC、EA、ER、CI 及 CS,属于这种关系的两种类型个体之间共同点较相邻关系少。)相对关系,在六边形上处于对角位置的类型之间即为相对关系,如 RS、IE、AC、SR、EI、及 CA 即是,相对关系的人格类型共同点少,因此,一个共同人同时对处于相对关系的两种职业环境都兴趣很浓的情况较为少见。

人们通常倾向选择与自我兴趣类型匹配的职业环境,如具有现实型兴趣的人希望在现实型的职业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好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但职业选择中,个体并非一定要选择与自己兴趣完全对应的职业环境。一则因为个体本身常是多种兴趣类型的综合体,单一类型显著突出的情况不多,因此评价个体的兴趣类型时也时常以其在六大类型中得分居前三位的类型组合而成,组合时根据分数的高低依次排列字母,构成其兴趣组型,如 RCA、AIS 等;二则因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完全依据兴趣类型,还要参照社会的职业需求及获得职业的现实可能性。因此,职业选择时会不断妥协,寻求与相邻职业环境、甚至相隔职业环境,在这种环境中,个体需要逐渐适应工作环境。但如果个体寻找的是相对的职业环境,意味着所进入的是与自我兴趣完全不同的职业环境,则我们工作起来可能难以适应,或者难以做到工作时觉得很快乐,相反,甚至可能会每天工作得很痛苦。

下载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 结课论文 系别: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结课论文 不知不觉我来到万方科技学院已经一年半了。但是我对今后的工作和就业形势......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与规划 一、前言 在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我们要不断地提高自己,加强能力,而且要有一个目标和方向,才不会感到迷茫;作为当代大学,若是一脸茫然的踏入这个竞争日益激烈......

    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施恩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2008年06月25日 15:15 来源:51job 美国的施恩教授立足于人生不同年龄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9个阶段。 1、成长、幻想、探......

    大学生职业生涯

    浅谈测控技术与仪器 经历了高考的冲刺,我踏入了燕山大学的大门。面对着这崭新的一切,激动与兴奋充满了全身,更是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期待。 测控技术与仪器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与......

    大学生职业生涯范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xiexiebang.com范文大全特意为大家......

    大学生职业生涯

    大学生职业生涯 规划书姓名:谭 程 文 专业:印刷图文信息处理 学号:130208020 T e l :*** e-mail: 2428488843@qq.com日期:2013年12月3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一、 前......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五篇材料)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约翰·霍兰德(J.Holland)在研究中发现,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征,不同的人格特征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由此他指出人格(包括价值观、动机......

    霍兰德的六角型理论5篇范文

    霍兰德的六角型理论 霍兰德是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指导专家,他将职业选择看作一个人人格的延伸。他认为,职业选择也是人格的表现。同一职业团体内的人有相似的人格,因此对很多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