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08:4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第一篇: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

刘宏飞

内蒙古财经学院商务学院

物流管理二班

[摘要] 农业、农村、农民这一问题是政府关心的重点,是学者研究的焦点。中国的改革第一步源起于“三农”,中国未来的成败,也必将取决于“三农”,这是显而易见的。泱泱大国,农为根本,只有“根本”的问题解决好,才是最彻底的,最有价值的,最革命的。为此,我国新农村建设己如火如荼展开,充分体现了中央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意图得到坚决实施。但从农村角度看某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

三农

农村经济

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十六届五中全会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描绘出一幅新农村的美好蓝图。这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一、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研究;

二、生活富裕 用产业化的布局 实现社会重建--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研究;

三、乡风文明 用市场化的思维 实现制度重建--关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四、村容整洁用城镇化战略 实现生态重建--关于农村环境污染研究;

五、管理民主 用科技化的手段 实现文化重建--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第一:统筹城乡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第二:解决好十三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第三: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第四: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落实扩大内需方针的必然要求。第五: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第六: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七:农村稳定是全国稳定的基础,农村安定和谐是全国安定和谐的基础。第八:亿万农民是我们党执政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群众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问题之一::乡村债务问题 乡村债务成因分析:

1、财源有限。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撤区并乡、农村税费改革、免征农业税等农村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村集体不再有剩余产品的分配权和经济收入的支配权,“五统三提”、农业税附加等乡村集体收入也随之消失,乡缜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大多数被取消,预算外收入锐减,乡村集体收入来源被逐渐抽空;由于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缺乏、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曾经红火一时的乡镇企业,在90年代纷纷破产倒闭或改制重组,每个乡镇每年几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的企业管理费收入顿时化为乌有。

2、刚性支出居高不下。由于机构雍肿,队伍膨胀,乡村二级的工资、误工补贴,办公费、交通费等基本支出使乡村不堪重负,政策性增资只能“挂空档”。旱涝灾害、山林火灾、矿山事故等突发事件而导致的不可预算费用,使原本拮据的乡村财力更加捉襟见肘。,3、财源流失严重。分田到户后,村级集体财产被一分而尽;撤区并乡、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严重;人情税、关系税、税收征管力度不够,导致税收不能按国家政策足额征收;农民增收缓慢,农业税费收缴缺口大,尾欠收缴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实行分税制以来,一定四年的乡镇税收任务必须无条件完成,不能完成的乡镇只能高价买税(20~30%的手续费)或高息借贷垫交;

4、盲目性建设投资强力扩张。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企不分,政府办企业、政府为企业担保贷款,使乡镇不得不花巨资为企业亏损买单,为企业偿还不良贷款本息;各种达标工程、政绩工程劳民伤财,使乡村债务陡增;为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府运用行政手段组织农民发展新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和农民签订保产保利合同,项目失败后,政府不得不替农民交纳巨额学费。

5、预算约束力不强,挥霍浪费严重。乡镇人大会议上通过的财政预算报告往往是一个形式,乡镇的财政支出一是拆东墙,补西墙,毫无预算可言。二是乡镇财政支出往往是书记、乡镇长说了算,管他预算不预算,支出决策不仅脱离预算而且基本上没有民主可言、更不要说财务制度了。三是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乡级财务账性违规违纪支出现象较为普遍,有限的乡村财力“跑、冒、滴、漏”严重,乡村债务雪球越滚越大。四是乡镇主要领导异动频繁(平均任期2年左右),在领导的潜意识中,根本就没有长远打算,大多是过日子、守摊子、找路子,希望早日脱离“苦海”,支出的随意性也就被无限放大。五是村一级的支出就更没有计划了,“到手就是财、今朝有钱今朝用,管他明天怎么过”,是大多数村干部的理财之道。

在现行的乡村绩效考核机制中,数字化强制性硬指标不少,唯独没有行政成本的考核指标,乡村干部在行政过程中,没有成本意识,从客观上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风气。个别乡村干部为了自己的仕途和声誉,不惜花公款制造虚假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在乡村财力日益拮据的状况下,办公费、交通费、通信费、公务接待费却节节攀升,大吃大喝俨然成风,公费请客送礼愈演愈烈。在公款消费上讲排场、讲档次、互相攀比,债务包袱越背越重,群众怨声载道。

三、乡村债务影响分析

巨额的乡村债务对基层组织运转、农村社会稳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1,是违法行政的重要诱因。乡村出现收支失衡后,乡村干部首先想到的是利用行政资源,巧立名目向行政相对人收取各种费用,因而,农村“三乱”久治不止;为了弥补工作经费的不足,乡村两级均热衷于违规征用土地搞建设,通过炒地皮,从中获取20-30%的收益;由于经费紧张,驱使政府机关和干部采取各种隐蔽手段经商办企业;为确保正常运转,乡村干部千方百计找门路,以项目建设为幌子,通过非正常途径,采取非正常手段,争取上级支持,以弥补工作经费不足。

2、直接影响党的执政能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沉重的债务包袱,使乡村主要领导整天处于“借新债、还旧债、躲追债”的状态下,影响了他们谋划经济发展的精力;湘潭县的干部工资只有~~市的1/

2、长沙市的1/3,并且还不能按时发放。乡村干部为垫交税费、垫付工作经费,每人手里攥着几千元、上万元乃至10多万元的“白条”,兑付遥遥无期,乡村千部人心涣散、意志消沉;面对存量和增量均严重不足且强制带病超负荷运行的农村基础设施、亟待完善的社会事业公益设施,乡村二级无力改造和建设,农村公共产品供需脱节的现象更加严峻;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保障,有限的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教育经费被乡村挪用已习以为常,直接影响农业科技推广和农村基础教育。沉重的债务包袱,致使乡村二级运转困难,公共服务职能难以正常发挥,势必影响党的执政能力,同时,由于公共投入不足,也直接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3,有损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巨额的乡村债务使乡镇政府、村委会成为农村最大的债务人。对内,欠乡村干部的工资和公款私垫费用,对外,大到欠金融机构贷款、施工单位工程款,小到欠水电费、运费、餐费、办公用品费,而且在目前状况下,乡村根本不具备偿还能力,只能采取能拖就拖、能躲就躲的应对之策,社会公信度大打折扣。债主为了早日拿回欠款,无奈之下,只能无休止地纠缠乡村干部,围堵干部家门和乡村驻地、封堵学校大门、强行搬走农具和办公用品,搞得乡村干部声名狼藉,无法开展工作。

问题之二::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农民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的,增收困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挑战。

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国家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2005年起,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及其附加,“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问题之三:乡村人口问题

留住人方式方法不多,导致农村成了老弱妇孺滞留地,农村发展原动力不足,一些优惠政策得不到落实。

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城市化建设过热,空壳农村现象越来越多。这不是好事,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农业国,一时间在短期内摇身变成工业化国家,有点过于乐观了。要看到我国从战略需求、能源工业都不具备条件,农村相对稳定必须长期保持。人是所有社会关系总和,人留不住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做留人工作至关重要。要留住农村青壮劳动力,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建起核心村,中央出台新农村建设从方法步骤来看也是在做这项工作,但要拆乡为村。目前,乡的作用已经非常弱化,可聚积了大量人材。把乡党委化成若干个总支分布到各个核心村中,有利于农村带头人存在,吸引人材回归,减少中间环节,增强农村生存率。二是要创建人居环境,人居环境硬件东西固然非常重要,村村通、免收农业税、开展医保试点等国家已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软件也很需要,比如:农村人材的奖励、物流系统开发管理、人文艺术的传承就必须靠各阶层去培植、去抓。三要有大自然村感知,农村结构很有自然区域性,用以点带面,以村吸村阶段性工作办法,效果会更为好。

问题之四:农村产业问题

抓特色产业意识不强,导致农民寻求不到生存出路,农民生活质量不高,一些应有的待遇得不到保障。

农村产业也要有“百姓争名、百家争利”的“双百”方针,要众有我特,走村村特道路,要想方设法树品牌、打产品。从现实情况来看要立足以下三个方面选取特色农业产品。

(一)立足用地理优势选取特色农业。根据所在地位置帮助、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的农业产品,改造原有大众化、低产业产品,积极争创品牌。

(二)立足传统产业选取特色农业。传统农业有一定渊源性,从传统农业中选优、稀、特产品,扶植其发展。

(三)立足人才状况选取特色农业。人才对农业产业结构起关键性作用,发现、培养、保留农业人材,运用人才优势寻求名优产品培植。特色产业上去了,会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和农村农业人材回归,增强农村发展底蕴,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有了特色农业产品,农民收入就有着落,生活水平自然会提高,农民享受国家优惠待遇就会更充足。

问题之五:农民保障问题

运用保障机制不活,导致农民日常活动依存无度,成了弱势群体,一些很好的利民措施得不到体现。

农民利益问题能否得到保障,这是新农村建设重中之重课题,关乎民生、民权、民心的综合指数,不容忽视。要做好这项工作也要强化以下力度。一要不断完善立法机能。中央为民立了不少法,但法与法之间重复现象存在,部门争夺法理利益矛盾是益加剧。这就要求各级立法机构要统筹权衡,突出重点为民立法、为民理法。切实把关系农民利益理清楚,上升为大法,尽可能避免钻“法空”现象发生。二要落实监督功能。当前各级选举只注意到乡以上人大代表产生,农村的主任选举县以上精力不够集中,把担子压到乡、镇上,殊不知农村主任选举是我国现行阶段最直接选举,把握不好就出现买票、卖票、打架斗殴现象,或群族说了算。选不出真正带头人,农民对选举失去信心。三要优先选拔公务员。把农村工作优秀人员纳入公务员选拔、考核之列,适当放宽农村提拔干部任职年限,切实体现农村工作有干头。四要大力宣传农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宣传喉舌功能,挖掘农村工作各种有利素材,不间断开展宣传造势,促进农民成就感 问题之六:村镇规划问题

一、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情况

二、98年以来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当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之七:投入机制问题

1,金融资源流失严重,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

2、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打官司难。

原因:

主要原因:政策失衡、体制障碍、城乡隔阂

原因之一:生产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原因之二: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脆弱。

原因之三:乡镇机构雍肿,干部队伍庞大。

表现之四:乡村两级经费紧张,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原因之五:党群关系疏离、干群关系紧张。

原因之六:社会保障体系严重缺失 劳务输出引发社会问题

生产发展 用工业化的理念 实现经济重建

解决方法

一是紧迫性与长期性。中国十三亿人口,九亿多生活在农村,许多年后仍然会有几亿人口生活在农村。不建设新农村,就实现不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目前的农村,特别是西部农村,普遍存在五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这些突出问题严重加深了农村的落后程度。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优先集中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迫切最盼望解决的行路、饮水、看病、上学等刚性需求,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基本生活需求。下决心解决这样的一两个突出问题,就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让农民看见的变化,得到实惠,真心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非常必要。城乡生产生活条件的差距是历史形成的,今后也还会存在,祖先逐水草而居,在平原和江边建造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主张农业支持工业,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在短时间内要彻底改变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别大的农村是不现实的,不能急躁冒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大跃进”搞不成,一朝一夕更不可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长期艰苦奋斗,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二是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经济建设是公共事业建设的基础,公共事业建设是经济建设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为科学发展观所统一,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治穷致富”。就广大农村而言,首要目标是“治穷”,“致富”是长远目标,无论“治穷”还是“致富”,都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产业发展,实行家庭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力争多从利润最大的销售环节获取利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发展是第一要务。国家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才有了转移支持农村建设的实力。新农村建设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城乡差距最大的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搞好道路、水、电、沼气建设和环境整治等工作,积极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文明乡村。

三是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的美好蓝图;“在未来十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的整体面貌大为改观,城乡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是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和总体目标,硬件建设必不可少,软件建设更为重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是建设者和受益者,硬件建设可以通过国家投入解决,软件建设必须有农民的参与。只有国家的投入,总体目标才可能实现,没有农民的参与,美好蓝图绝对不能实现。要提高农民素质,花大力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与教育,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努力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从只会“卖硬苦力”转变为也能“挣聪明钱”。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形成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风气,大力表彰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人物,绝不能钱包胀了,风气坏了,老人不要了。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下狠心育好选好用好政治素质强、发展能力强的基层带头人,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心骨、排头兵、领头雁,是特殊的农民,事关新农村建设成败和实效。同时应大力引进大学生当“村官”,既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又解决农村人才缺的问题。

四是尊重实际和科学规划。随着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启动,中央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会越来越多,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农民饮水、行路、用电、子女读书等公共事业建设将率先开工。农村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建设要既尊重实际、尊重群众,又科学规划,科学示范,引导群众,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不追求高而全、大一统,不搞盲目攀比、包办代替。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相互配套,防止重复建设,分散投入。有的山区太偏远的独居户,在尊重本人选择的前提下,可规划相对集中居住;有的平坝小村可先合并再搞新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挣钱后,回老家花几万、十来万建的房,有的仅父母、小孩在家住,有的没人住。这部分人中有的继续在外打工挣钱后,又在城里买了商品房,老家的房屋可能就不会再居住了,自己的辛苦白费了,还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全国加起来,农民浪费的建房费可能要上千亿元,这些闲置资产可以利用起来兴办社会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再走类似的弯路。

五是城镇发展与村庄建设。农村是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就其范围而言,并非仅指乡(镇)管辖下的行政村甚至自然村。城市以外的地域叫农村,户藉在农村的是农民,农民在农村从事的产业为农业。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行政村,具体体现在村庄建设上,但并不仅是建设行政村甚至村庄,新农村建设包括了县城、城镇和村庄的建设。农业产业布局要有特色和规模,农产品加工和销售上要有农协组织,才能赢得市场。要建好新农村,必须城乡统筹,以镇带村,互动发展,建立输血和造血机制,一乡一品或一县几品。农产品加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都离不开城镇。城镇对乡村有很强的带动、示范作用,城镇发展了,不仅可以为一部分农民提供居住、就业场所,还可以直接拉动村的经济发展。各地都强调今后逐步减少农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减少农民,缩小不了剪刀差。必须加快县城、重点示范镇的建设,提高产业凝集和配套水平。村建搞好了、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又可促进城镇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的工作:一要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二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四要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五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参考文献:

《实践党的教育》

2006年第四期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主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二篇: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包办代替一切,农民参与不进来。虽然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决策的积极性非常高,工作力度也很大,但是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镇村的很多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在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2、盯着村容村貌作表面文章。弄几条便道,建个小花园,就是村庄整治、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成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追逐的样板。不少地方流行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的说法,认为只要“门面阔了”就是小康。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误导着搞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在实践上容易劳民伤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使新农村建设在农民群众心目中大打折扣。对于新农村建设,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一些地方的规划不切合农村实际,损害了农民利益。

3、政绩为先的思想严重,试点村示范作用不明显。少数县乡干部头脑发热,热衷于立招牌,不想干真事,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是自己政治上升迁的大好机遇,全然不顾实际情况和农民意愿,实施“达标工程”、“限时工程”和“指标工程”,希望在短期内就搞出“政绩工程”米。一些地方的“十一五”规划规定,20户以上的村都要通油路,都要盖新房子,都要按照新的统一的图纸建设。2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是对以前概念的简单重复,而是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全面、系统且完整。新农村建设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真正建立好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1、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农民受益的长效激励机制。三农问题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农民增收缓慢。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处理好与现代农业建设的关系,防止和及时纠正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倾向,它的中心任务就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它的最重要、最本源的内容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为此,一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的提高。二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分享更多的社会福利。三要将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合起来,使新农村建设能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建立在农民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江西省赣州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一些农民一听说要投入资金,又认为政府在搞政绩工程,积极性不是很高。但当地政府本着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的原则,不急躁冒进,不搞强迫命令,先从解决农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困难入手,派出大批新农村建设指导组下到乡村免费为村庄和农户搞规划,然后选定示范点以典型引路,农民从中得到了切实的利益,他们由最初的不理解到等待观望再到积极参与,最后水到渠成。由此说明了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促进农民增收这一基本着力点,尊重农民意愿,积极引导农民,才能得到农民的拥护,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惠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

2、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机制。新农村目标要求的实现,最终还是要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过艰苦奋斗的努力来完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党组织和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从现实情况看,中央提出的建设新农村“20字”目标要求,不是几句空洞口号,而是饱含着具体实在的内容,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渗透各方面的综合建设。无论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生态文明、政治文明建设,都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进行,不可能是农民群众的自发行为,而直接组织领导的责任,必然是由“一线堡垒”和一线党员来承担。然而近年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落后于农村改革发展客观形势的需要,面临着年龄结构老化,整体素质不高,党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较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地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从而有效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创设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3、建立以深化改革为中心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机制。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推进一场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这也是从农村当前情形出发而可以迅速推行的改革。取消农业税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也使农村原有的深层次矛盾更加凸显。如何遏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卷土重来,避免农民负担反弹;怎样从财力上保证基层组织正常运转等。这些问题都与农民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必然要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财政也增加了对农村建设资金的扶持力度,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方式却存在严重问题。从近几年来的情况不难看出,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支持三农的资金数量不断增长,但在资金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却存在着多头管理、“部门寻租”机会增大、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专家建议,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上,应改革现行的不合理的做法,全面推行专家评审、项目指南、标准文本和资金报账、集中采购等一系列制度,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透明运作”的示范作用。还有,要处理好增加投入与创新体制机制的关系,特别是要探索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机制、建设资金的筹集和融资机制、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机制等。此外,还要逐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加强村级民主选举,实现乡村干部队伍消肿。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短缺。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新村建设的老问题。尽管中央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投入也大幅度增加,但是同需求相比,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仍然很小,支农投入渠道不宽、投入结构不合理、地方配套资金不足、支农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比较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加之普遍背着历史债务,上级下拨的转移支付无法维持乡(镇)、村机构的正常运转,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虽然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突破靠大量资金投入单一带动的模式,但现阶段资金投入的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二、生产力水平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者素质不高导致农村造血功能差。农业总体上还是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作物种植和畜产品养殖只是追求数量的增加,未形成规模生产和集约效应。农产品加工多停留在初级加工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竞争力不强。此外,农民的思想观念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发展有不小的差距,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观念逐渐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风气有所抬头。

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基层组织建设薄弱已成为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在广西一些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医疗卫生、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无钱送子女读书、无钱看病等现象还比较多地存在,科技投入不足,抗灾能力低,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缺的状况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建立或尚未健全。更为突出的是,农村中有活力的人大多外出谋生了,试点农村普遍缺少观念新、有知识、有魄力的干部,现有的干部总体上创新意识不强、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服务意识、民主意识尚比较欠缺,村干部的凝聚力差、号召力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以人才建设打造农村建设的核心动力

广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区,是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农村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之一。资金投入问题通过多渠道筹集将逐步得到解决,但新农村发展的根本在人。记者在一些试点村了解到,部分村容村貌改善较快、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迅速的试点村,往往依赖于一批服务于新农村各方面建设的外来专业人才,同时也依赖于当地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具有一定号召力、影响力的干部或带头人。

首先,医疗卫生和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农村发展的短腿,这方面的人才匮乏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切实予以解决。为有效解决乡镇卫生院医疗人才短缺的问题,可考虑把市(县)农村乡镇卫生院归属市区各大医院分别管理,医务人员轮流派往乡镇卫生院工作,乡镇卫生院采取“上、聘、下、召”的办法:“上”是送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聘”是聘用离退休专家,“下”是下派上级医疗机构骨干到卫生院服务,“召”是召回卫生院已经离岗“单干”的技术人才。

此外,在教育人才方面,可考虑市县中小学与农村中小学对口帮扶,组织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设主要课程的示范课,一对一与农村教师进行交流,可实施“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程”,选派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优秀教师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支教活动,参加支教的教师只转临时组织关系,人事关系和原单位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工龄、教龄和教师职务任职年限连续计算,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一定优待。可分期分批安排农村中小学教师到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深造。

其次,要积极推动和支持城市公务员和各方面人才轮流到农村工作。通过从高校选拔自愿到农村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引导人才在区域城乡合理流动,多渠道解决制约农村发展中的人才瓶颈问题。此外,要继续从每年招录的公务员中选拔一部分人到农村先行锻炼,通过安排中青年后备干部到农村挂职锻炼等途径,加大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工作力度。同时制定和完善农村留住人才的优惠政策,以高薪、高补贴和优先晋升职称等优惠待遇,促使各方面专业人才向农村流动,鼓励和吸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和创业发展。

第三,重视发挥本地乡土人才的优势和作用,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给本土人才提供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真正成为传播最新农科知识的“宣传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头雁”。要重用本土人才。一要摸清底数,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的服务机制,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把具有开发潜力的转业退伍军人、高中以上毕业生、外出务工回村有一技之长人员、企业下岗人员等作为乡土人才培养对象。要根据本地实际,通过职业中学、中等专业技校等形式,培养懂经营,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政府要对乡土人才库的人才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供科学指导和致富信息。

村干部将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的乡土人才可以成为村级后备干部。乡土人才在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可以考虑到他们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把优秀乡土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行列,让一些“田间秀才”“种植能手”“养殖专家”发挥特长,进而带动和推进新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外,一些高校可以根据农村实际需要,积极探索培养村干部的有效途经。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在坚持用人基本条件的前提下,不拘一格选人才、用人才,民主推选出一批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年龄适中、能热心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青年骨干,充实到村支部和村委会班子中去,使其发挥更大的组织带动作用。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

当代中国新农村的发展,使中国的农村面貌的到一定的改善,但是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下面以长安区西崔村为例,浅谈如今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

逛西崔村,我们有一个强烈的感想就是基础设施都哪里去了?虽然到处都是小店,但是我们很难见到路灯,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路灯。走了很长时间,我们才发现了一座学校,而且很小,这应该是在西崔和东崔村发现的唯一一所小学了。沿路的小孩子很多,应该都集中在这所小学上学。其次,西崔村周遭都是泥泞的小路,一道下雨天,都是烂泥巴,走起路来十分不方便。第三,西崔村根本就没有公用娱乐设施。譬如公园或者公众免费休闲的场所。因此,新农村的建设我们应当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公路建设、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我们应注意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注重实效。新农村公路交通发展要与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公路建设与养护管理、运输发展协调安排,做到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经济适用。新农村公路建设中应科学制定规划,完善交通网路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农村交通建设力度。交通规划目标要有科学性、实用性,要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统一,与地方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与经济发展目标相适应,要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打通镇至县城或出县境与外县的联接线,发展县域经济。二是接通断头路,尽可能避免迂回线路,缩短里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立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三是做到村村、屯屯通公路。同时大力加强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在教育方面,应当提高学校教育水平,加强对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充实学校图书馆,提高小学生教育水平,增加教育设施等,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教育设施良好带来的便利,提高学生素质。

二、规划不合理

西崔村各个房子之间建设的十分密集,大多数地方冬天都很难见到阳光我们询问租户的大妈,她冬天楼顶才能见到太阳。另外房间周围的陈设十分杂乱。这种住房规划不合理不仅对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对住房的合理规划,做到统一规划,节省经费,使其规范化,城镇化,杜绝土地资源浪费、农村房屋乱建及房屋密集化。在住房建设中,应当完善管理制度,严格控制乱建现象。

三、环境脏乱差

走到周围不难发现,从来没见到公用垃圾桶,也没有见到集中的垃圾处理厂,有垃圾大家都是随手扔。房子周边都是随处可见的垃圾。居民的环境意识有待增强。西崔街临近西北政法大学,因此小商小贩及饭馆居多,造成地面脏乱,垃圾无人清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商贩的环境意识差,缺乏营造优美环境的习惯。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其生产、生活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没有形成讲卫生、讲文明的社会氛围和良好风尚。第二,缺乏统一规划,一些村屯房屋布局不合理,样式不美观,视觉效果不好。第三,治理农村脏乱差环境,缺乏带有约束性的规范性文件作为支撑,难以推进工作开展。第四,管理不到位,领导缺位。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对如何加强农村环境建设缺乏管理手段,没能实现有效管理,严重存在领导缺位问题。在农村

工作中,偏重经济工作,而对农村社会性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要追求长远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对农村环境问题进行大力整治,同时培养农民及商贩的环境意识,使其明白只有环境良好,其经济才可持续发展。

四、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受创。

走完西崔村发现西崔村没有一点耕地,这或许也与西崔位于长安近郊有一定的关系。但纵观中国新农村这几年的发展,不难发现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经济效益偏低,许多土地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因而造成农业的发展遭受一定的打击。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先征用耕地,后旧村复耕,前提条件是只有新型社区达到入住的条件后,旧村址土地的复耕工作才能开始。而且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确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这就造成了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时间内,在原来人多地少的矛盾依然存在的情况下,耕地面积再次削减遭遇雪上加霜的困局。中间的这一空档导致在原有农村人口基数不变的情况下,大量的耕地减少,这一时期更加剧了人地关系的矛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完善我国农村土地征用补偿的制度和法规,保障耕地面积。

五、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虽然新农村发展使农村的生活条件的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村贫穷落后的状况。因而大部分农村的劳动力会选择去较发达地区打工,农村只剩下老弱病残。这其中一个很大的群体就是留守儿童。他们受教育低,常年见不到父母,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一部分群体就是空巢老人,他们没有子女或者子女定居大城市,只剩下他们自己在农村生活。这两个群体造成了当今新农村建设中特有的现象,他们孤独无助,缺乏关爱。因为也成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大多空巢老人生活困难、看病就医难、办事困难、难以得到心理慰藉;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同时失管失教失助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在农村建设中,应当加强保障空巢老人的合法权益法规的贯彻落实,加强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力度,加强相关部门为空巢老人的服务延伸与转

变,加强老龄服务机构、队伍、项目建设,强化家长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意识,充分发挥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监护作用,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活动场所建设。只有强化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村更稳步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幸福感。

第五篇: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本文针对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相应对策。要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高校应与农民互动耦合,助力农村法治化建设。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作者简介】

刘文琦(1992-)女,山西柳林人,山西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农村建设与乡风文明.张元洁(1975-)女,山西太谷人,经济学硕士,山西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文通讯作者.

下载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研究[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郴州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一直以来,农业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十分突出的摆在了社会发展......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杨林峰 刘 峰 中共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我们......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近年来也成为了全体国民关注的热点,经过全国人民的......

    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阶段,信息资源建设主要包括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组织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应自始至终应围绕着我院教学......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我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清......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但在新农......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