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抓社会管理创新 建和谐农村——鸡场乡:谌洪彬
加强“六型机关”建设 做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
鸡场乡党委书记
谌洪彬
民为国之本,村为国之源。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加强社会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的归宿和落脚点,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基石。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一、多思,进一步深化认识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
实践的自觉源自于认识的清醒,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社会管理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并且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征地拆迁,矿群纠纷、水库移民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工作任务不断增加,社会结构及社会信息化和网络信息技术深入推进对传统的群众工作手段和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自身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群众工作的实效,上述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作为基层组织书记是“领头雁”、“带头人”,必须对当前形势保持清醒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担负起加强创新社会管理的责任。
二、多想,进一步增进与群众感情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增进群众的感情是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和群众没有感情,是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的,也不可能搞好社会管理。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当亲人,与人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推心置腹,以心换心,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情谊。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决定重要事情同群众商量,安排布置工作向群众讲清道理,充分保护好群众的利益并使群众利益在有效的范围内实现最大化。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需,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挂在心上,用群众的眼光观察问题,从群众的立场处理问题,绝不干损害群众合法利益之事,不能出现以长远利益为借口而损害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益之举。及时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截留不贪污贯彻到人民群众中去,想方设法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多干,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好事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关键在于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发展型队伍,配强发展型班子。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狠抓落实力和执行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抓民生,着力解决群众上学、看病、危改、行路、饮水、用电等问题,二是抓保障,着力解决社会救助、救济、低保等问题,三是抓矛盾纠纷调处。着力化解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移民搬置等新产生的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四是抓平安建设和文明村寨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五是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健全维稳工作网络。
基层工作,处在一个特殊的接点上,面对的是千千万万人民群众,工作对象具体,接触问题直接。作为乡的党委书记,是具体的组织者、推动者,是直接的责任人,必须带头履行职责,带头联系服务群众,对危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和棘手的事情,要想在前、冲在前、干在前,沉着应对,热情服务,为其他党员干部作出表率。
四、多疏,切实解决合理诉求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的保障
疏通诉求渠道,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径。一是变上访为“下访”,要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工作重心下移,实实在在了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当场给予明确答复,能解决的最大限度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作好解释,及时进行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定点接访,建立定点接访制度,力求接访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向群众公布值班表和联系电话,随时接听群众的来电来访,现场倾听民情民意,协调解决群众诉求,约谈党员群众,保证信息畅通,掌握新的社情民意动态,做到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置得好。三是定期回访。坚持有访必回,限时办结,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对个案诉求做到件件有回音,对群众普遍反映的诉求,利用党务、村务公开专栏通报有关工作的落实情况,向党代表、人大代表报告具体的工作进展,做到事事有着落。
乡镇工作处在社会管理第一线,任务重、压力大、工作苦,只要多动脑、多奉献、多付出,有组织的领导、有人民群众作为坚强后盾,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会越抓越好,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将会实现。
第二篇:以人为本抓管理 培养习惯创和谐
以人为本抓管理 培养习惯创和谐 ——英林学校养成教育工作总结
2010年7月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学生时期是人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永恒的主题。一年来,我校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为主要目标,科学管理,狠抓实践,收到了显著成效,校风校貌发生了根本改观。
在上学期养成教育卓见成效的基础上,本学期,我们英林学校在以王校长为首的校领导的带领下,在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无论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是学生养成教育方面又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下面就我校学生养成教育工作做以总结。
一、继续抓好德育队伍建设,提升德育队伍的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1.进一步优化德育队伍的过程管理
① 加强了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检查力度,要求班主任做好养成教育活动的各种记录,收集好典型案例;要求班主任增强资料积累意识,对参加各项活动的主题内容、活动过程、取得成绩、班级日志等资料都要有意识的积累;
② 检查的内容更加细化,养成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小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学期我们从班级的卫生、早、午自习、课间纪律,到班级文化、黑板报、红领巾、校徽、校服、、等等,详细检查和记录,以促进班级管理的细致化和条理化、制度化。
③ 对班主任养成教育工作考核进行更人性化、更细致化的改革,班主任工作千头万绪,但是德育工作、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是首位的。考评班主任的工作,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班主任全面成长。工作完成情况、出勤情况、流动红旗获奖次数、班风建设、住宿生人数及管理,无不体现出班主任工作的成绩与艺术性。
④ 要求班主任加强调查研究,积累经验,探索新形势下行之有效的德育途径,提高养成教育工作成效。班队会、晨会、劳动、活动总结等等,及时总结,及时教育,效果明显。
⑤ 进一步加强对年轻班主任的培养和指导。本学期新增加了几位年轻的班主任,政教处注重平时常规管理的指导,尤其是每有大型活动,主任都亲自或安排专人进行帮助、指导,指定有经验的班主任深入班级,进行传帮带。使得各班级养成教育落到实处。
⑥ 本学期初,召开了班主任论坛(经验交流会),开展班主任培训讲座,组织班主任撰写养成教育创新论文,推动班主任努力摸索教育规律,不断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进行个案分析和广泛交流,互相借鉴,集思广益,逐渐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育风格,丰富了育人途径,提高了育人实效。
2.创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我们都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教是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让学生自己明事理,辩是非,自觉遵守校纪,相互监督,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养成教育的成效。本学期,在校长的建议和指导下,我们努力创新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增加自主管理的深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期初,我校圆满完成了对值周生的培训,明确了工作职责,工作方法及文明礼仪,在工作中,我们不断规范值周生生的检查过程,在值周教师的带领下,逐步完善值周生---值周教师---政教处---班级的监督机制,理顺信息反馈机制。本学期,我们各班还成立了各种互助小组:有安全互助小组、学习互助小组、纪律互助小组、卫生监督互助小组等等,极大的促进了班级的全面管理,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自律行为,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二、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
1.强化基础道德教育,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规范》《英林学校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为重点,对班级卫生、分担区卫生、学生的红领巾、校徽佩戴、仪容仪表等进行不间断的、全面的检查,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生活习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根据《英林学校养成教育实施方案》,对于小学生应该掌握的十个习惯,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十二个习惯,结合值周检查,天天检查常规执行情况,并及时公布,在“养成教育公示板”上公布,有效地控制了不讲卫生、不佩戴红领巾、吃零食等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加强了教师、学生值周、教师值周的检查力度,认真抓好常规工作的检查、督促、评估工作,使全校师生思想上重视,行动上体现,评比中见效,逐步形成了自觉的行为习惯。
继续开展“八个一”活动和“七日”活动,因为同学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基础,本学期已轻车熟路,通过各种活动的宣传和教育,进行细致、持之以恒的检查督促,效果显著。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初步形成。
2.抓好法制教育和交通安全教育。全校上下十分重视法制、法规教育,邀请交警和民警来校为全校学生作交通安全报告会和法制教育报告,引导学生学法、懂法、守法。
3.树立典型、表彰先进,进行榜样教育。对好人好事利用晨会和大会,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以带动更多的同学加入到先进的行列,促进整体大环境的优化。
4.积极落实“十星评选”活动,根据学校期初制定的计划,每月评选出“两星”,到期末,每班共评选出了劳动之星、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助人之星、诚信之星、礼仪之星、进步之星等十星,颁发奖状或喜报,从不同的各种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和鼓励,让班级里的每一个同学都能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5、加强对值周教师的培训和考核。针对学生养成教育易出现反复的现象,我们通过加强值周检查和监督,严格管理。从早上六点三十分开始,带班领导、值周领导、值周教师陆续上岗,到晚上学生放学,一直都有值周教师或带班领导在值班,对值周教师进行严格的量化考核,每周都要评选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值周教师。政教处领导对值周教师进行指导和监督,全校上下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的管理机制。6.建立重大节日教育活动。每逢重大节日,如:三八妇女节、清明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六一儿童节等,政教处和学校团委一起,制定活动方案,积极开展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感恩教育、环保教育等,通过升旗仪式、晨会、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成效显著。
7.积极开展主题月、周主题教育。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就制订了详细的养成教育计划,确定了月主题和周主题:
三月份:安全守纪规范月(学雷锋活动、三八节、规范教育、安全教育)四月份:文明礼仪行动月(文明礼仪、学习习惯、读书习惯、楼梯行走)五月份:情感教育活动月(感恩教育、体育锻炼、家长会、班级文化)六月份:诚信勤俭教育月(诚信、勤俭节约、行为规范、学习习惯、运动会)七月份:认识评价总结月(卫生习惯、日常行为、实践活动、评价认识)政教处根据养成教育计划,及时将每月的月主题、每周的周活动主题公布给班主任,利用周一晨会,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开展活动。学校每月进行一次养成教育总结表彰大会,对评出的卫生示范班、纪律示范班、八个一先进集体、养成教育先进集体、“星级”学生进行表彰。
8.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为了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建设美好校园,政教处指挥和带领全校同学,进行了无数次劳动,开春除雪、平整场地、打扫卫生、植树种草、试验田种植和除草等,通过一次次劳动,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教育。
三、抓好班级集体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凸显校园特色。
1.本学期狠抓班集体组织和制度建设,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全校各班都举办了质量较高的主题班会,并有详细的书面材料。在政教处的指导下,各班级都写出了优秀班队会教案案例。
2.各班根据学校要求,分别制定了班级的发展规划,提出了班级口号、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班级理念、班训、班风。形成了不同风格的班级文化布置、教室的文化建设,使班级建设成为了一个让学生乐意,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受教育的温馨天地。
3.本学期,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最突出的靓点就是教学楼内的文化长廊建设。整体设计按照“言”“行”“学”“思”四个主题分布在一至四楼,《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礼”“仪”、“廉”“耻”鲜艳醒目。走进文化长廊,师生们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伴。阅读这些经典,感悟经典内涵,已经形成了对我们师生潜移默化的别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另外,各班级门前张贴着个性班名、班风、班训和班级口号、班级集体照片,班级的集体凝聚力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
还有,每层楼的走廊的墙上,一侧贴有每个同学们的书法字帖,另一侧则画有同学们自己画的各种美术图画,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4.今年六月份,学校召开了第二届田径运动会,为了圆满成功的召开好这次运动会,政教处召开了多次会议,对班主任、对相关人员详细部署,仔细嘱咐,全程指导各项训练和制作道具等。对班级各项要求,对学生教育非常细致。运动会期间,认真巡查,全校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检阅、第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布置班级场地,各班都统一印制了文化宣传条幅,第一次具有这样好的运动氛围和文化氛围。尤其是环境卫生,保持的是最好的,是全区从来没有过的。加强了班级凝聚力,极大的激发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尤其是大会期间,还来了台湾客人和市里领导的两次参观,对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给予了高度评价。
5.本学期着眼把爱国、理想教育作为目标,贯穿到活动中,引导各班开展“爱党、爱国、爱军”的传统教育。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到社区捡拾白色垃圾,清除小广告等,对学生进行潜在的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想意识上给以培养,使之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
6.扎实开展各项活动。本学期,结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等活动通知精神,结合节日和学校实际,政教处和团委一起组织、开展了“我和我的母亲”“我身边的小雷锋”“给矿工叔叔阿姨的信”等三次征文,“中小学生才艺大赛”、“书法比赛”、“安全手抄报”、“校园歌曲比赛”、专题黑板报、庆五四拔河比赛、庆六一文艺表演等活动,还组织了对云南旱灾进行了捐款。对学生进行爱父母、爱家乡、爱集体、爱自我、的教育,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学习,将来为家乡、为社会、为祖国多作贡献的信心。
7.加强宣传阵地建设。政教处、团委,充分利用校内的黑板和校园广播站、宣传板、班级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渲染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出良好成绩。配合学校的各阶段工作重点充分利用学校的宣传阵地进行宣传。如举办“交通安全”、“生命科学”、“远离毒品”、“预防手足口病”、预防近视、“防火、防食物中毒”、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广播)。同时,运用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沟通家校联系,共同管理学生,宣传学校办学理念和要求等。
四、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养成教育大格局
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整体合力。我们坚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积极开展“三结合”教育活动。本学期主持召开了一次全校学生家长会,这次家长会开得别开生面。由于王校长亲自指导和设计了家长会的详细的方案,各位班主任都做了详细、认真的准备,写出了详案,所以,本次家长会开得特别成功。加强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对家长进行系统,完整的家教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让家长做到“以身立教”,为子女的健康成长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政教处对反馈意见进行了收集、整理并上交给校领导做以参考。假期中号召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感受到多方位的教育,使“校—家—社会”形成教育的整体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在师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我校还有许多不足,还需要向其它市、区先进学校学习,随着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深入,我校还会面临新的问题,我们将不断反思总结出新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回顾过去,我们收获的是喜悦;展望未来,我们有的是信心。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需不断的学习、摸索和探讨。在校长的带领和指导下,为我校的养成教育工作和我校的全面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继续努力。
第三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_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草畜、制种、劳务、二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
巷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思想活跃,发展蔬菜、养殖、商贸流通的城郊优势十分明显。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动人口较大、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农村发展受到制约;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思想道德下滑、法制观念淡薄等制约因素。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关键点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农村的各项社
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要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目前,已经存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机制,关键是抓好落实。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应在三方面抓好落实: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引导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责任意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觉尽责、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守土有责,以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2、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针对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找到范围明确、保障有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基层而言,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就拿我乡来看,多年来,乡综治委以维护全乡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德进家”、“孝德工程”、“平安建设”等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维稳调解组织,在强化派出所、司法所工作职能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建成乡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信访政务大厅等组织,形成乡、村、社三级维稳组织网络,确保了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先后健全了民情报告、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民情下访、“一庭三所”联动、“两个说清楚”、首问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挂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建立了民调、司法、综治、信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土地征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涉诉涉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重点路段和治安卡口的人力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打、防、控”一体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建设背景
1、随着我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郊地区的巷道乡,尤其是环城分布的巷道、东湾、南湾、沙坡、高地等村,伴随而来的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
纷等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由于巷道乡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案件的高发,虽然各村社都有巡逻防范力量,但是因资金缺乏、专业性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用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功能性设施来加强防控网络建设,在重要部位架设监控设备,有效预防可防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3、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与日俱增,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基础条件较差,仅凭派出所、计生站很难管理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乡综治办工作职能,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协调各村、各单位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4、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还难以适应,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层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人员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不能很好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机制和制度亟待健全完善,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做扎实的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工作到位。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严格的问责制,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人。要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因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工作不力,使长效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都要依法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会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是一项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工程,应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四个重点”,做到“三个创新”。
“四个重点”是:
1、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村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二是要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力开展信息警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的针对性。三是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制度的同时,要探索农村调处社会矛盾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村级维稳格局。五是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教育先行,正面疏导,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行为,遵纪守法,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集聚便利的服务功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完善体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引进人才等措施,营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二是要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等办法,以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文化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面貌。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二是要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为原则,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对五保户的供养和重病、重残人群的救助,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然后逐步扩大提高。三是要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同时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
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价值导向,作为一项着眼全局的建设工程、一项抓住根本的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广大农民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握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效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一关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农民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树立新风尚,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四是要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脑入户工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
“三个创新”是:
1、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要做到管理人本化。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使干部思想从纯粹的管农教农向亲农爱农转变,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二是要做到管理服务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要及时方便、实在管用,对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要做到管理公平化。通过不断完善事前公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公开机制,建立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使基层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驾驭整体能力 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凝聚人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干部引领、群众管理,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多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活细胞,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三是要发挥群众自身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管理氛围。要认真引导农民群众求富求安的强烈愿望和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高的管理热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3、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一是要用宣传教育、民主协商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途径共同讨论决定农村社会管理事务,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运用制度规范、经济拉动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同时对从事农村社会管理的干部按工作量发放一定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运用示范带动、目标激励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通过培树典型,正确引导,使农民群众向先进看齐,最终达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
第四篇: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农村社会管理发言稿
今年以来,我局结合省委、省政府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对永佳河镇栗林店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大走访、大调查,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四个在一线”、“五个进农家”的工作目标,现将调研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村集体情况:栗林店村位于永佳河镇西南部,距乡镇所在地12公里,距县城15公里,下设村民小组15个,户籍人口1922人,其中常住人口1120人,外出人口802人,特困人群132人。该村耕地面积1458亩,山林面积400余亩,交通便利,村委会临桃李公路100米,通村公路90%硬化,剩下2个村民小组3公里未硬化,电话、有线电视、网络整村全覆盖。
2、村经济发展情况
该村属农业大村,主导产业以种植为主,水稻、棉花、花生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左右。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左右,低于全县水平。农民纯收入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占72.5%,农业收入占21%,其它收入6.5%。村集村2010年经济收入2万元左右,房屋出租9000元,投资收益2000元,其它收入9000元,多年来村集体不负债,但2010年新建村级办公
楼三层21间,完善办公设备和附属工程,累计投资24万多元,目前缺口资金9万元。
3、两委班子情况
该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其中女性1名,全部是中共党员。村支部书记樊银祥1950年6月出生,初中文化程度,1987年担任书记职务,目前兼任村委会主任,其他成员50岁以上3人。全村党员45人,设置党小组5处;定期召开了党务工作会,做到党务每月公开,村务进公开栏,党员有活动室,群众有谈心说事室。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农资超市、卫生室、档案室等设施齐全。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高,主要原因是农业发展潜力没有挖掘,好田好地好山林投入不足、收益不高,特别是缺乏种养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不能很好发挥。
2、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主要表现为农田排灌水设施老化,两处机房泵站不具备抗洪抗旱能力。小田小地整理没有启动,加大了劳动力度影响利用率。
3、村民住房条件不佳,全村常住448户,住房砖木结构占到80%以上,而且公共设施很少,没有统一的规划,脏乱差问题严重。
4、村集经济发展不活。主要表现为村办企业少,效益不明显,原来村办“小三场”全部解散。2010年引进的永佳河
镇栗林店村鑫源建材场,经营产品单一,年产值不是很高,村级经营收入、投资收益很少,严重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
根据栗林店村的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创新农村社会管,促进农村和谐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1、农民增收难的问题。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社会矛盾,都直接或间接与农村经济落后,农民增收缓慢有关。尽管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推动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但总的来看,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目前农民收入主要还是以打工经济为主,农业自身收入微乎其微。因城乡交流的加快,城乡生产、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农民对农村产生了一种失落感和不满情绪,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农村公共事业薄弱的问题。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不仅拉大了农村与城镇的发展差距,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反映在教育、卫生、交通、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城市居民免费享受便捷的交通,优越的教育资源,而农村上学难、出行难、看病难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农村低保标准比城镇低,覆盖面比城镇小,新农合报销比率也相对较低,更谈不上就业权利,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待遇,这些差距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3、农村社会治安差的问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空壳化、农民老龄化现象严重。
农村成为老人、妇女和儿童的留守地。这些都给农村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提供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农村版土面积大,区域分散,相对来说警力配备不足,农村社会治安投入的人防、物防、技防措施较城镇少,更不说天眼工程建设。村级组织分设的治调机构因经费紧张,出现错位、缺位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些也影响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4、农村基层组织经济基础差的问题。有的地方由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导致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没有发挥组织带头作用。一部分村干部干事谋事的能力有,但是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差,不愿意扎扎实实地搞工作,把村的事当副业做,一部分村干部认为只要开展工作,动手动脚都要花钱,集体经济基础又差,导致工作得过且过,没有一点主动性,严重影响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三、解决的途径
1、加大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加大农村投入要增加各级财政对农村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地方财政的支付力度,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充分挖掘农业本身的增收潜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要加大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让城乡均衡享受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探索农村集体组织收入股方式参与商业用地和经营,在国家、集体和农民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要加大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不
断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农村内部之间的差距,最大限度增加农村社会和谐因素。
2、深入基层,转变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加强党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走群众路线是党的工作法宝。创新农村管理,要求机关干部扎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田间地头,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大走访、大调查不仅提升了干部自身素质,还加深了干群之间的密切联系,要建立长效机制。今年全省开展的“三万”活动就是农民朋友很受欢迎的活动,对尊重群众、贴近群众、关心群众很有帮助。
3、加强管理,强化基层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协调能力。加强基层组织的管理,要在选好和建好村级班子的基础上,要重视干部定期培训,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不断提高政治责任意识、民主法制意识、服务群众的意识,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对班子和班子成员实行目标项目化管理,明确职责、细化内容,以实绩考核、公众测评为依据评比日常工作,并公开、公正、公平运用评比结果,要落实基层干部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在保证落实工资的基础上,要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能力强、群众拥服的干部要提供进步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基础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五篇:构建和谐抓管理勤智育人创特色
构建和谐抓管理情智育人创特色
——农村寄宿学校宿舍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新洲区凤凰镇郭岗小学郭少兵余建国
[摘要]:宿舍是小学生进行自律、自理的重要场所。本文从三方面
入手,谈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宿舍管理:一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采用人性化的方法管理;二是加强宿舍文化建设,让学生享受文化生活给他们的无穷乐趣;三是建立完善的宿舍管理制度,用全新的管理模式构建文明和谐的宿舍。为此,运用人性化、文化育人生活和制度化的科学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关键词]:宿舍管理文化育人和谐
[正文]:
我校地处新洲区西北,与红安、麻城接壤,是凤凰镇最偏僻的农村寄宿制完小。学生来自临近四个行政村,服务半经达3公里,山路崎岖遥远。经各级政府和区教育局的关爱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学校现已形成教学区和生活区各成一体的格局,有教学班10个,现有教师19人,在校学生不到200人,其中住宿生百余人。近几年学校以“办苏区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目标,以“以人为本,学生、教师、学校三维主体共同发展”为办学理念,以“五个学会”(学会说话,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睡觉,学会讲卫生)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为抓手,用勤劳和智慧,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努力创建良好的寄宿生住宿环境,竭力提升宿舍文化品位,不断探索寄宿生的管理方法与途经。
寄宿生管理既要人性化,又要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疔
以使学生安心在校学习、生活,健康成长,解除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加以约束,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并使之规范化。规范逐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要求,使之形成一种习惯,凝练成一种素质。让规范成为一种习惯,最终让学生自己管理好自己。
一、发挥“以人为本”…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1、组建管理干部
学校选出管理能力强的、负责任的学生,组成管理小组。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学生之间互相比较了解,管理起来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管理宿舍的教师定期召开宿管理工作干部会议,总结经验,交流心得,逐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宿管理工作干部是宿舍管理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作用能否发挥出来,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效。在学生管理干部中,使他们认识到参与宿管不是一种负担,能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发挥,得到锻炼,这是宿舍管理的关键之一。
2、做到分工明确
宿舍管理干部中,管卫生的管好卫生,管纪律的抓好纪律。对优秀的宿舍管理干部,学校要给予一定的精神或物质鼓励。如期末评选学生干部时,学校特别认定“优秀宿管干部,极大调动了宿舍管理干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管理作用。自然他们也会把在宿舍的好习惯,好表现带到教学区来,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二、建设宿舍文化,丰富寄宿生文化生活
校园宿舍文化是学校整体素质体现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长期办学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氛围,凝聚着学校的校风,对学生具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能够深入学生内心,浸透他们的心灵。因此,要想让学生要做到爱校如家,那么,宿舍的环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我们更注重学生的快乐和幸福。“为了学生的成长”,我们作了如下的实践:
1、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为了让学生默化宿舍文化,学校发掘校本课程,让历史文明在寝室闪亮。我们利用晨会和专题课,组织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诸如,故事会、小讨论、观赏自然学知识等,给学生创造一个浓浓的文化氛围。学生曹磊说,“白天的活动,睡梦中我又见到了,感觉好温馨。”大家都知道,让学生有个好睡眠,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这样,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自然达到了和谐共赢。
2、让文化体现温馨。为了让寄宿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幸福,我们在每间寝室设计了不同的图画,并配以文字,学生会很自然地带着美好进入梦乡。有花朵初放,有阳光大课堂的片景,更有励志的名人警句。还有《文明寝室标准》和《学生文明寝室三字经》,我们的想法是利用课堂外的空间使学生受到洗礼和熏陶。漫步其间,不仅让学生感觉有家的温馨,还让学生仿佛步入艺术的殿堂,从而增进对校园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
三、构建和谐管理让学生自律自理
如何让学生在一个健康和谐的环境中成长,如何让学生相互尊重,如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为此,我们结合“五个学会”,在“内务整理”、“文明就寝”、“军营生活体验”、“文明寝室”的争创活动中逐步构建系列管理模式。
1、宿舍管理育人
建立住校生小档案,有姓名,班级、床号、兴趣特长,家长姓名,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拟订学生的床位分布图,对其进行定位管理。宿舍每天安排两名值班教师与学生同睡,负责学生就寝秩序和安全情况,坚持实行晚点名制度,将学生的就寝人和就寝纪律记录在《夜检
记录》中,确保学生一个也不能少,个个能遵守寝室规则。同时学校重视住校生饮食卫生、用电用火、交通等安全教育,并认真制定了《寄宿生安全防范措施》,几年来,学校杜绝寄宿生一切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既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让学生住得安心,家长放心。真正做到了学生安全进出有数,安全防范有人,紧急情况能够及时正确处理。
值日教师,值日学生干部每天按寝室管理细则对学生就寝纪律、安全、内务整理情况进行逐一检查记载、反馈。我们每天要对各寝室进行评价打分,并记录在《创建文明寝室评价表》中,发现问题及时改正。每月评比一次“内务整理示范寝”和“就寝文明示范寝”,张贴奖状。每学期评比一次“文明寝室”和优秀寝室长。
2、宿舍环境育人
学校按照寝室文化的整体规划,对寝室的物品摆放也有明确的规定,细化到被子的摆放方位,牙刷的摆放位置等,走进寝室,除了被条的颜色不同,其他的物品几乎完全一致。做到了地上无杂物,墙面无划痕,门窗无破损,床架无损坏,安全无事故;手巾摆放一条线,被子叠成一条线,水桶摆放一条线,鞋子放成一条线,碗筷摆成一条线。建构了“五无、五线”的寝室管理模式。
3、宿舍自律育人
养成一个好习惯,学生终身受益。指导学生内务整理,我们注重示范演练,手把手辅导,然后让学生模仿,反复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我们组织学生开展寝室美化知识竞赛活动,每学期开展两次内务整理比赛。住宿生吃饭、就寝都按秩序排队,寝室叠被等我们称其为“军营生活体验”。由于学校的教学区与生活区相隔近100米,每天吃饭睡觉来去就是几个回合,为了学生的秩序安全,学校制定了详实的“军营生活体验”方案,并坚持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生活习惯得到了培养,很多外出务工的家长回来,都赞不绝口,说自己原来很担心孩子在学校的饮食起居,没想到孩子们似乎突然长大了,养成了洗脸漱口,起床叠被的好习惯,尤其是摆放整齐的衣物,有棱有角的被子„„言语间,饱含着对学校的信任,对老师的赞扬。通过体验活动,培养了学生自律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养成教育,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良好的生活习惯已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摇篮。
“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农村小学寄宿制是高效利用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而采取的有效之举。面对农村小学寄宿制这种全新办学体制,我们信心满怀。实施寄宿制管理以来,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管理方式及管理模式于2013年4月在新洲区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学校被区教育局评为“德育管理十佳学校”,已经得到了区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家长以及寄宿孩子们的一致认可。本地区及本镇兄弟学校也纷纷亲临我校共同探讨寄宿教育管理之策。这让我们备受鼓舞。当然,改革创新之路漫长,我们有些管理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将不断探索,克难奋进,使我校的寄宿制管理更趋科学,更有利于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我校寄宿教育智慧之花开得更鲜艳,更灿烂!
[参考文献]:
(1)乔春洋.现代学校管理[M].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02.(2)况晨光.感悟教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