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三资”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党委
近年来,随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管理已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中共清原满族自治县湾甸子镇党委从加强“三资”管理入手,制定了有效的监管办法,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确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建立“三资” 管理台账,明确管理内容
村级“三资”,即指农村集体所有的资金、资产和资源的总称。包括农村集体本身所有、国家扶持、部门捐赠等形成的集体“家底”。主要包括村集体的土地、山林、小流域、塘坝、房屋、债权债务、货币存款等。加强对村级集体“三资”的管理,必须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台账。这不仅能够使村民清楚本村、组的“家底”,同时,还能够为有效的管理好村集体的“三资”提供基础资料,为促进农村发展发挥应有作用。从2004年开始,湾甸子镇由分管副镇长负责,经管站牵头,林业站、水利站、财政所等部门及各村组干部配合,经过3年多的努力,于2007年末,全面完成了全镇11个行政村的“三资”管理的登记建档工作,共建立
村集体 “三资”台账166本,全面登记了全镇各村、组现有村级集体“三资”的详细情况。一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山林台账11本。主要登记的内容有:山林的树种、坐落、面积、林龄、转让等情况。对转让后被他人采伐完的林地,村集体立即收回重新发包,同时进行变更登记,实现了对山林的动态管理。二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小流域台账48本。主要登记小流域的坐落、流域面积、承包者姓名、承包年限、承包金额等内容,做到到期收回,并及时发包,实现对小流域发包的动态管理。三是建立村集体的固定资产台账11本。主要登记集体所有的房屋、塘坝、水库、拦河闸及集体和国家投资兴建的其他固定资产等内容。四是建立村集体所有的资金台账48本。登记内容包括债权债务和货币资金等。每年镇经管站都对各村组的资金账目进行清理,及时掌握各村组各年度的债权、债务、资金变动情况。五是建立村机动地台账48本。登记内容包括坐落、面积、四至、承包者姓名和承包年限等。在各农户二轮土地延包合同的基础上,公开、公平、公正的按政策发包机动地,做好机动地的变更登记工作。
二、制定“三资”管理办法,明确管理权限
全镇制定了一整套村级“三资”管理办法。明确了村级“三资”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明确了监督要在镇政府的指导和村民参与下进行。规定了在转让发包集体资产时,要按照村“两委”班子研究通过、提交村组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向镇政府提出请示报告、经过镇有关部门现场评估批准、通过公开招投标的程序进行,不允许简化程序。规定镇林业站对涉及山林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镇水利站对涉及小流域水面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镇经管站对涉及土地问题的必须到现场测量评估作价。并以评估最高价为底价由镇政府统一对外公开招标。在资金的管理上规定:所有资金的使用必须在村监会签字同意后方可入账。村主任有权决定500元以下的资金使用;500元至1000元的,需要由村书记和村主任共同研究决定;1000元至2000元的需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方可使用。2000元以上的需要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后,经镇经管站把关,报镇政府分管领导同意后方可使用。
三、完善“三资”监管措施,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明确了镇经管站对村级“三资”管理负有主要监督职责,安排专人负责各村“三资”台账的管理,保证监管工作不出差错。二是实行村级“三资”管理镇政府备案制度。从2008年开始,镇经管站对各村统一建立集体“三资”电脑管理台账,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及时变更。要求各村把每年有关“三资”管理的会议记录、各类合同协议、台账
等资料一式二份报镇经管站备案,随时掌握各村“三资”管理的运行情况。三是严格执行村务公开和“村财镇代管”制度。把各村“三资”管理情况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进行及时公开。各村组的资金全部由经管站统一管理;各村组的资产和资源的处置严格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程序进行;集体工程项目的承包必须公开招标;国家支农惠农专项资金补助的使用必须由镇政府、村组干部和村民共同参与管理,严格按政策、按规定办事。四是赋予村监会对“三资”管理的监督职能。镇纪委明确要求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在“三资”管理上,事前要请村监会成员参加,事中要求村监会成员参与监督,听取群众意见,事后要听取村监会成员报告。2008年得胜村原小学校舍评估定价为11万元,在村监会的参与下,经公开招标卖到23.05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12万多元,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监管效果。
四、“三资”管理效果显现,社会和谐经济发展
通过几年来的具体实践和操作,湾甸子镇的“三资”管理工作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
1、进一步改善了干群关系。个别村民对村组干部的工作有疑问或有想法,可以直接到镇政府反映,由镇政府直接查阅“三资”管理台账当场进行说明解释,增加了工作的透
明度和可信度。各村因集体“三资”管理问题引发的信访量明显减少,有力地促进了全镇的和谐稳定。
2、规范了村组干部的工作行为。2007年3月,村“两委”换届后,某村新上任的村主任不久就招标转包了一条小流域,收入23.3万元。他想把钱拿回村里,还说以前村里的钱都是由村干部说了算。镇经管站按照“村财镇代管”制度,向他说明解释后,将转让款如数存入该村会计账户。2008年,这个村主任又擅自作主,私自安排修建边沟支出3万余元。报账时因未履行“三资”管理程序,被镇经管站否决,没有入账。年末在村干部“双述双评”大会上,尽管他向村民代表做了检讨,但因为村民代表提出此事没有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还是没有入账报销。这件事不仅教育了他,同时也树立了镇政府的威信,维护了村民的共同利益。
3、减少了村组干部腐败现象发生。湾甸子镇的村级“三资”管理办法和监督措施,实现了镇政府相关部门、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三者权力相互制衡的管理监督模式,实现了管理工作的程序化,监督工作的公开化。保护了村集体的利益,瓦解了滋生腐败的土壤,全镇连续三年无村组干部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
4、确保了村集体利益不受损失。2007年末,湾甸子村河东组个别村民到镇政府反映村组干部私自将一片林木给
卖了。经镇政府调查了解,发现该片山林并没有转让,只是有人找过村组干部,想以6万元的低价购买这片山林。村干部对其说明需依照“三资”管理办法的要求,按管理程序进行转让而回绝。2008年7月份,在镇政府主持下,通过公开招标这片山林卖了19万元,维护了村集体利益,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
第二篇: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规范农村三资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领导、同志们: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我镇在“建制度、强规范、提素质、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中,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为重点,以建章立制为抓手,以规范管理为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基层干部权力运行得到规范,镇村干部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农村社会矛盾大量化解。通过这项主题实践活动解决信访问题52件,化解率达92%;新增信访案件明显减少,新增案件仅3起,促进了我镇的和谐稳定。下面,汇报一下我镇这项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一是制定了镇村两级工作制度,做到学有教材,守有规章。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基础,建章立制是根本,用制度约束农村干部行为,规范村级事务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是我们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的主要目标。xx镇具有特殊的地理区域性。随着近几年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出让、拆迁补偿以及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成为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也是农村基层干部产生违纪违法的主要诱因,还是农村社会矛盾的重要载体。加强对农村集体所拥有的资产、资源、资金的管理,是党委、政府从根 1
本上保护基层干部而采取的一条重要举措,是新时期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构建和谐发展环境的需要,更是从源头上推进村民自治、消除社会矛盾、破解稳定隐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副治本良药。
为此,我镇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让镇村两级干部学有教材,守有规章。2012年2月,制定《xx镇机关制度》,打印成册,人手一本,从请假、值班、考核等11个方面规范镇干部行为,提高了镇干部素质和工作水平。2012年6月,以石家庄市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监督45项制度为主,汇集中央、省、市有关文件及2012年5月29日全县三级干部会议精神和xx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等重要内容,编印200余本,发放到镇村两级干部及村民代表手中,并通过讲党课、办夜校、黑板报等形式积极开展宣传学习,在全镇33个村营造出自觉学习制度、严格遵守制度、认真落实制度的浓厚氛围。
二是抓好了制度的贯彻落实,做到强化执行,规范运作。贯彻落实是关键,规范运作是手段。按照制度内容,逐条逐项予以落实,认真规范镇村干部行为和农村各项工作,防止决策失误、权力失控、行为失范。我镇重点是规范农村三资管理,即管好“三个三”:管紧农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村报账员“三个人”;管细资金、资产、资源“三个事”、管严村级人事权、事务权、财务权“三个权”。
1.完善机构,统一报帐。
充实镇财监中心人员。抽调责任心强、具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充实到财监中心,配强专业人才。集中开户统管村级帐户,与各村签订“村帐托管委托书”、“村帐托管协议”、“村级帐户托管协议”,彻底取消了各村原有帐户,由财监中心开设统一的银行帐户,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33个村的财务管理工作。
2.落实责任,加强管理。
首先,明确一名副职主管,责任到人。根据财监中心的工作程序及人员的相关职责制订上墙《中心会计岗位责任制》、《中心资金出纳岗位责任制》、《中心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其次,加强管理,收支平衡。各村所有的收入必须及时足额解入中心帐户,不得挪用、坐支。镇财监中心在日常业务工作中从以下五点严格把关:一是支出入账严格把关。“中心”对于财务票据入账要做到“四不入账”:即没有经手人签字的不入账;未经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联签的不入账;应当经过村两委研究而没有研究的不入账;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的大额度资金开支不入账。同时,镇财监中心对村两委会、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召开情况进行核实把关,并将会议记录等有关资料备份留存,连同支出票据一起入账。二是收入及时足额入账。农村集体取得的各项资金收入,必须及时足额上缴镇财
监中心。三是资产变动情况及时入账。镇财监中心加强对村级集体投资项目招投标和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情况的动态监管,审查公开竞价、招投标程序是否按规定进行,结果是否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四是定期公开“三资”管理使用情况。镇财监中心至少每季度汇总一次各村“三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出具书面材料并加盖镇财监中心印章后交由各村向群众公布。五是动态监管,定期核查“三资”管理使用情况。每年至少对各村集体“三资”管理使用情况全面检查一次,防止“三资”变动隐瞒不报等情况发生。三是提高了镇村干部素质,做到遵纪守法,和谐稳定。遵纪守法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是素质提高的表现,更是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
过去,xx镇一些村干部胆子大得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一点规矩都没有;也有一些村干部,费心费力,想把事情办好,但是,因为一些制度不清楚不明白,干了许多合情但不合法的事,上级不满意,群众不买账。通过这次主题实践活动,让每个干部村民都了解、掌握各项工作要求和流程,实行“阳光村务”,减少违法案件的发生,调动了镇村干部干好工作、谋求发展、促进和谐的积极性。
同志们,今后,我们要以“建强提促”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素
质,继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全面提升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质量和水平,切实解决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第三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_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促进农村和谐稳定
巷道乡党委书记 张作忠
巷道乡地处城郊,全乡共有25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6832户,26110人,耕地面积47812亩,人均1.8亩。全乡形成温室蔬菜、草畜、制种、劳务、二三产业五大支柱产业,201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873元。
巷道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迅速,群众思想活跃,发展蔬菜、养殖、商贸流通的城郊优势十分明显。但发展中依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流动人口较大、社会综合治理难度大;人均耕地较少,新农村发展受到制约;各种矛盾纠纷较多、群众思想道德下滑、法制观念淡薄等制约因素。如何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加快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当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破解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我乡实际,提出如下思考意见,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充分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社会管理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事关农村经济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工作,对于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提升农村社会发展的文明程度,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
会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践行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只有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把农村的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做得井井有条,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
2、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字,不只体现在建新房、建新村、改变村容村貌上,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管理的新变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提出的“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都属于农村社会管理的范畴。抓好了农村社会管理,新农村建设也就抓住了内在的东西,抓住了长久的东西,才能更好的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广大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社会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必然要把农村和谐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促进全社会的和谐。
二、加强关键点建设,着力构建农村社会管理长效机制 加强农村社会管理是党委、政府的共同责任,农村的各项社
会管理工作都要通过乡村基层组织得以实施,乡村基层组织必须担负起最直接的责任主体的责任。完善农村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要协调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类矛盾;要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目前,已经存在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一系列政策规定,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机制,关键是抓好落实。为此,乡村基层组织应在三方面抓好落实:
1、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以创先争优工作为抓手,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转变作风。要高度重视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教育,建立农村基层干部定期培训机制。通过经常性的培训,引导农村干部认真学习与当前农村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强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增强民主法制观念,提高政治责任意识,依法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自觉尽责、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农村四议两公开制度,定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突出问题,努力做到守土有责,以勤政、为民、务实、清廉的实际行动造福于民。
2、要加强配套措施建设,使农村社会管理对症下药、标本兼治。针对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找到范围明确、保障有力、可操作性强的措施,就能做到对症下药。但具体到每个乡村基层而言,还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应的配套措施,解决各种具体问题。就拿我乡来看,多年来,乡综治委以维护全乡社会稳定为目标,加强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开展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和“法德进家”、“孝德工程”、“平安建设”等创建活动,提高了群众的法制意识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强化基层维稳调解组织,在强化派出所、司法所工作职能和基础建设的同时,建成乡综治办、综治维稳中心、信访政务大厅等组织,形成乡、村、社三级维稳组织网络,确保了维稳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先后健全了民情报告、主要领导信访接待、民情下访、“一庭三所”联动、“两个说清楚”、首问责任制、重点案件包挂责任制等一系列信访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机制,建立了民调、司法、综治、信访“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工作,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社会重点区域的治理工作,协调解决土地征用、城中村改造等重点领域的涉诉涉访案件和矛盾纠纷,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重点路段和治安卡口的人力配备和信息化建设。在此基础上,始终保持“打、防、控”一体的高压态势,坚决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全乡社会大局稳定,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建设背景
1、随着我乡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作为城郊地区的巷道乡,尤其是环城分布的巷道、东湾、南湾、沙坡、高地等村,伴随而来的征地拆迁、土地纠纷、经济纠纷、邻里纠
纷等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安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风险逐渐显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也要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地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2、由于巷道乡地处城郊,交通便利,随之而来的是入室盗窃等侵财性案件的高发,虽然各村社都有巡逻防范力量,但是因资金缺乏、专业性不强,无法正常开展巡逻防范工作,这就要求要用信息化手段,专业化队伍,功能性设施来加强防控网络建设,在重要部位架设监控设备,有效预防可防性侵财案件的发生。
3、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人员与日俱增,成为各类案件的高发区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目前,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人员缺乏,管理手段落后,基础条件较差,仅凭派出所、计生站很难管理好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乡综治办工作职能,将流动人口管理列为重要日程,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强化基层基础管理,运用专业化、信息化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时,发挥基层治保、调解组织作用,协调各村、各单位做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确保全乡社会大局稳定。
4、面对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犯罪高发、对敌斗争复杂的严峻形势,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还难以适应,管理缺位、错位、不到位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基层基础工作仍然相对薄弱,尤其是资金不足、办公场所、人员不足等问题非常突出,乡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不能很好的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工作机制和制度亟待健全完善,干部队伍的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乡村基层组织要从制度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做扎实的工作,建立规范完善的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等各项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维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
3、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明确责任到人,落实工作到位。要按照“横到边、纵到底”和责任到人的要求,建立明确的责任制和严格的问责制,把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项职责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具体的人。要建立农村社会管理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进一步明确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对于因失职、渎职、行政不作为或行政乱作为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工作不力,使长效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的,都要依法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严肃处理。
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农村社会管理包括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文化生活、社会事业等等方面,是一项内容非常多、涉及面非常广的社会工程,应统筹兼顾,齐抓共管。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住“四个重点”,做到“三个创新”。
“四个重点”是:
1、加强农村社会治安建设,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治安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首要保障。一是要建立和完善村治保会、调解委员会、农村警务室、治安联防队及外来人口管理办公室等“五位一体”农村基层综治站的组织建设,形成治安综治合力。二是要顺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和任务需要,大力开展信息警务建设,建立和完善治安预警制度,根据农村发案特点,定期发布治安动态预报和警示,增强群众的安全预防意识和防范的针对性。三是强化重点打击和专项整治。适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专项打击和整治行动,要加强宗教阵地控制,严密防范和打击各类邪教组织在农村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四是要进一步完善维稳工作机制。在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及下访、回访制度的同时,要探索农村调处社会矛盾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村级维稳格局。五是要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坚持教育先行,正面疏导,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宪法和法律,增强群众的法制意识和守法观念,促使他们自觉规范行为,遵纪守法,保证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活方式,巩固和发展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集聚便利的服务功能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通过完善体制,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引进人才等措施,营造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宽松环境。二是要
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要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提升集体经济实力、引导农民自主自愿地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等办法,以及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经营,改善农村的交通、通讯、水、电、气、文化体育设施、环保设施、农田水利设施、防洪减灾设施等,进一步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改变农村面貌。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培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是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顺应农民的要求,尊重农民的感情,留有余地,循序渐进。二是要以保障农民最迫切的需要解决的基本生活为原则,重点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加强对五保户的供养和重病、重残人群的救助,抓好养老和医疗保险,然后逐步扩大提高。三是要坚持务农、务工、经商等各类人员社会保障管理一体化的方向,尽可能将农民组织起来,参加社会保障,同时要倡导社会尊老敬老和养老的美德,建立以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保障、家庭储蓄保障和群众互助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坚实的思想基础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我们现在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农
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开放性和流动性大大增强,原有的区域界线和地缘关系进一步打破,传统上的人际关系、伦理道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各种矛盾有所突出,各种利益之间的协调平衡也更加困难。在这样的新形势面前,我们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价值导向,作为一项着眼全局的建设工程、一项抓住根本的教育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农村各个领域,使广大农民都明白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从而对社会结构变迁、利益关系变化、生活方式变动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更好地进行规范调节,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握政策,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发挥政策的效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二是要抓住培育新型农民这一关键,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使广大农民成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主要力量。三是围绕乡风文明,树立新风尚,教育广大农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使农民在乡规民约的约束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形成自身的文明乡风。四是要完善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加快农村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电视、电脑入户工程,开展特色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把思想宣传工作、文体活动向农村延伸,向农民渗透。
“三个创新”是:
1、创新管理理念,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高服务群众能力 一是要做到管理人本化。通过为群众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促使干部思想从纯粹的管农教农向亲农爱农转变,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二是要做到管理服务化。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要及时方便、实在管用,对各种问题要及时处理。三是要做到管理公平化。通过不断完善事前公开、事中监督、事后评议的公开机制,建立民主评议干部的制度,使基层干部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创新管理模式,建立资源整合机制,提高驾驭整体能力 一是要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形成“纵到底、横到边”的管理模式。基层党组织要发挥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凝聚人心,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时,通过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干部引领、群众管理,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二是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覆盖、多互动”的管理格局。各种社会组织是社会的活细胞,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载体。要发挥村民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提高农村社会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三是要发挥群众自身作用,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管理氛围。要认真引导农民群众求富求安的强烈愿望和越来越强的自主意识、越来越高的管理热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共同做好农村社会管理工作。
3、创新管理方法,建立多策并举机制,提高日常管理能力 一是要用宣传教育、民主协商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远程教育、文艺演出等形式对农民群众进行教育,通过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支部会议等途径共同讨论决定农村社会管理事务,为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二是要运用制度规范、经济拉动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发挥乡规民约的约束作用,同时对从事农村社会管理的干部按工作量发放一定报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要运用示范带动、目标激励等手段管理农村事务。通过培树典型,正确引导,使农民群众向先进看齐,最终达到加强农村社会管理的目的。
第四篇:加强“三资”监管促进农村和谐
江西弋阳:纪委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近年来,江西省弋阳县纪委立足实际,围绕上级统一决策部署,大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在“制度+程序+监督+特色”模式上大做文章,建立起了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公开透明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严格要求,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文章。全县各乡镇(场)机关和基层站所都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规范运行,切实落实财经纪律。加强了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收入、上级各项强农惠农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严厉打击自行设立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行为。健全了审批制度,明确了审批权限,做到收入入账及时,支出发生有据。各项开支一律做到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有合规的支出用途、有具体经办人、有单位负责人和审核人签字,不得以领代报,以拨代支。
二是结合实际,做好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理“程序”规范文章。明确规定村级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处置要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取公开竞价、招投标等方式进行。本着依法、实用、简便的原则,根据村级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处置涉及金额的大小,分别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各村组所有经济活动都签订了正式、规范的合同,杜绝了以口头协定、个人协议等形式代替的现象。
三是创新机制,做好农村权力运行体系“监督” 推行文章。围绕实施有效的权力监督,通过健全载体,延伸范围,畅通渠道,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在全县各乡镇(场)建立了投诉监督站,行政村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将全县114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各试点村小组干部纳入了监督范围。在开通监督电话、监督电子信箱基础上,又在全县各行各业和基层村组聘请了308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积极参与行风政风评议、述职述廉和干部从政行为的监督。同时,还在全县114个村支部设立了村级纪检委员,聘请了信访信息联络员,各试点村也成立了理财监督小组,进一步畅通了监督渠道。对凡是举报基层干部利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的信访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构成违纪违法的,坚持从重从快处理,决不姑息,决不迁就。
四是阳光理财,做好全县村务委托双代制“特色”文章。为推动村小组财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从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在全县2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实行了村小组财务委托“双代”制。即村小组会计业务委托乡镇经管站统一代理,村小组所有集体收入委托村委会统一代管。“双代”制的实施坚持了权属不变、群众自愿、财务公开、一事一议、民主理财、责任追究六项原则,使村级财务重大开支情况和干部的廉洁自律得到了有效监督。另外,村级监理员每季度负责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级财务公开清单和凭证进行审核,并向村民报告监督工作情况,真正实现了“阳光财务”。(来源:中国反腐网)
武鸣县强化措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来源:武鸣县纪委
2011-04-15 武鸣县抓住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机制建设入手,探索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建立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办法。成立了由县纪委、监察、民政、国土、农业、财政、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组。各镇也相应成立管理工作小组,由镇财政、农经部门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各村都明确一名干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各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二)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各村成立理财小组,定期对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清查,报请村民代表审议后进行公开,全县218个村(社区)都设置有村务公开栏,制定了村务公开目录,每年在公开栏张榜公示财务收支、债权、债务以及各种征地补偿费、承包金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突出重点,清产核资。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财务管理,减少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每年组织镇农业服务中心经管站或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重点抓好资金管理、票据审核、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对届满的村委会及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组成村级资产清理工作组,对群众反映强烈、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进行清理整顿。各村(社区)资产得到了清查,产权界定和债权债务得到了核实。如太平镇自2005年以来累计重估入账固定资产856万元,清理回收债权86万元,消减债务482万元。
(四)创新机制,探索长效管理办法。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在3个镇、16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一是建立备案制度。各村对本村的资产、资源进行摸底、登记、审核、造册,并上报所在镇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备案。二是建立“三资”预算制度。如有支出计划,各村在经过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提出用款计划申请,上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把关,由过去先花钱、后记账转变为现在的先预算、后花钱、再记账。三是建立村组统一银行账户和报账员制度。取消各村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账员。取消各村原有银行账户,由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银行开设“村账专户”,村组所有资金集中在“村账专户”里,一村一账,分户核算,统一管理。
在推行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有利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城厢镇大皇后村2002年推行“村财镇管”委托代理制后,盘活了“三资”,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30万多元增加到2010年的60万多元。(信息员 宁盛)
农村“三资”在阳光下运行——绍兴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纪实
[ 作者: 佚名 出自: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表时间: 2009-10-20 : 大 中 小 ]
如今,在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农村,民主理财已成为一种常态,大到重大工程建设及投资项目,小到一包烟、一张纸的支出,都必须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参与审核。这是绍兴县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后发生的可喜变化。
“村级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绍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晓认为。近年来,绍兴县委、县政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载体手段,着力探索推进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制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第二季度老年人生活补助款30250元、房屋收购款33000元、一季度残疾人岗位补助款1200元„„”近日,绍兴县兰亭镇新陈村报账员陈香红来到设在兰亭镇政府内的“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把当月该村收支进出的20多张发票交给代理人员。经过初审,确定财务凭证无误后,代理员将新陈村6月份的资金、资产、资源情况进行了记账汇总,这些数据将被录入全镇民主管理信息查询系统,随时接受村民查看。
为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2000年起,绍兴县在自愿委托、“六个不变”(村级集体经济所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产使用权不变、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村独立基本核算单位不变、财务接受业务指导和管理不变、财务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和上级审计不变)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会计代理制,通过各村委托代理、建章立制、公开招聘代理会计、实施会计电算化等举措,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强化了会计的审核监督,较好地改变了过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面广量大、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的现象。
为规范农村“三资”的运行,绍兴县实行了支票户管理,规范了银行账户设置,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在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等6项民主管理基本程序的基础上,规定了农村“三资”管理操作流程,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同时,该县还专门建立了县农村“三资”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三资”管理的辅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镇(街道)也相应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目前,该县19个镇(街道)已全部建立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备98名代理服务人员。
制度保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随着农村改革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绍兴县农村“三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串标等行为;部分村合同签订随意,个别村干部签订长期低价租赁合同,为自己及亲戚谋取利益;个别村随意分配集体资金,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部分村资源性资产底数不清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绍兴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绍兴县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和《绍兴县违反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要求各镇(街道)在出台相应意见办法的同时,建立并执行“三资”登记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制度、招投标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审核反馈制度、动态报告制度、审计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管理制度。
为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绍兴县又专门出台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积极引导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参与村级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村级经济合同签订、村级支出、财务公开等事项,明确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内容、时间和程序。
监管得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绍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试点镇——兰亭镇农村“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查询系统”触摸屏上,笔者随便点开了兰渚山村6月份的《村级招待费用明细公开表》,看到上面清楚登记了4笔共计1605元招待费。而在代理服务中心的一块液晶显示屏上,各村固定资产均用照片的形式登记上传,一看就有直观认识。“过去,由于农村‘三资’管理上存在缺陷,导致农村干部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推行‘三资’代理服务以后,村干部的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了,人民群众也更加放心满意了。”兰亭镇纪委书记董江兴告诉笔者。
绍兴县明确规定了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4项基本工作职能,要求各镇(街道)代理服务人员积极参与村级“三资”重大事项的经营、出租、发包、招投标、合同签订等工作,及时了解村级“三资”动态,每月核对村级货币资金余额,每季度盘点村级库存现金,并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据领用与核销的管理,加强对农村“三资”原始资料及大额资金支取的审核,对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及违规支出报销入账等问题,发出审核反馈意见书,督促其及时纠正、整改。去年以来,全县各镇(街道)会计代理站拒绝入账票据228张,金额130万元,补办手续后入账票据621张,金额1207万元,发出票据审核反馈意见书102份,涉及金额256万元。
为强化审计监督,绍兴县采取县级直审的办法,有序推进农村审计工作,并开发应用绍兴县农村“三资”计算机管理系统,强化电子监督,使绍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变为实时、直接、全程监管,从而促进了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今年以来,涉及农村“三资”管理的信访件同比下降19.15%,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1.65%,全县已有100个村成为县级以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
加强“三资”监管 促进农村和谐 邵武市农业局
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村集体拥有的资金、资源、资产的简称,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资源包括村集体拥有的耕地、水面、山地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等;资产包括应收款、投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未列入固定资产的基础设施等。
农村集体“三资”,在公社化时期,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过分强调分的层面,削弱了统的层面,对“三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造成大量集体“三资”的流失;引发了大量纠纷和上访,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和教训,整合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终于把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提到了议事日程。笔者就近年来实施“三资”监管方面的一些规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意见谈谈我的看法。
一、监管现状
(一)成立机构
在乡镇成立公有资产监管、会计服务和委托招投标等三个中心;在村委会成立公有资产监管小组。
(二)清产核资
由村公有资产监管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村集体拥有的“三资”进行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清产核资报表一式三份,报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各一份,村留底一份;
(三)建立台账
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根据村级清产核资报表中的资源、资产存量和经营状况建立资源、资产台账,录入电脑。
(四)成果利用
村委会根据清产核资结果,对资产盘盈、盘亏,应收款项中的呆坏账、资源、资产的处置等情况,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决议,报会计服务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五)公开招标
村委会遇到资源、资产的处置、生产经营项目和工程发包时,必须由村两委提出方案,组织评估、预算,给出标底,提交村民(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填制《资源、资产处置申报表》,报乡镇监管中心审核,领导审批后交乡镇委托招投标中心,由招投标中心发布招标公告、公开招标,中标公示七天,无异议后,在招投标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下,由村委会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合同除乙方所需的份数外,还要8份,其中:村3份、三个中心、审核会计和公(见、鉴)证机关各1份,(六)互动联动
三个中心对发生资源、资产处置的村,应进行相关的登记和账务处理。由招投标中心填制《公有资产、资源处置结果备案表》,传给会计服务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并在该表签署账务处理结果后,传给监管中心进行台账增减登记后,在该表上签署登记结果后,由监管中心存档。
(七)公布
监管中心每年进行一次资源、资产处置和到期收回的清理,并在台账上进行增减登记,实行滚动管理,年终或次年一季度内,将一年的资源、资产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小组户代表议事点上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薄弱环节
(一)清产核资不彻底
2009年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发现,部分乡镇的部分村在清产核资时,工作不够细,只对账面资产进行了清查,没有对账外资源进行清查摸底,造成家底不清。
(二)清产核资成果没有得到利用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等科目的盘盈、盘亏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导致科目的账面值与公有资产管理台账不符;对债权债务中的呆账坏账没有进行核销,账面上仍然保留了大量不存在的资产和呆账坏账。
(三)没有履行民主程序
部分村在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债权债务等科目进行清产核资盘盈、盘亏的增加和核销时没有履行民主程序。
(四)没有对资源、资产变动进行滚动管理
部分乡(镇)、街道三个中心没有互动联动、一体化运作,资源、资产处置后,没有在资产管理台账上进行登记,年底也没有进行公布,无法反映资源、资产的真实情况。
(五)没有责任追究制度
虽然制定了以上的七项做法,但乡村没有按规定做时,没有监督,没有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
三、改进意见
(一)村级从以下方面加强“三资”监管
1.进行清产核资补课 成立村公有资产监督小组,在原有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补课,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只清查账面财产,还应当对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水面、山地、矿产等资源的存量、经营方式、承包经营者姓名等进行清查摸底。清产核资结果应进行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小组户代表议事点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按规定程序处置资源、资产 在资源、资产的处置上严格按以下程序执行:村两委提出处置方案;经村民代表或户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经公示后;向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提出处置申请;经乡镇有关部门和领导批准后,由乡镇委托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签订的合同如果要变更,必须按原发包、处置、签订合同的程序进行。
3.加强合同管理 村级要设立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员,对村集体签订的所有合同进行管理。对本村的所有合同进行一次彻底清理,将已履行完毕的合同装订成册,归档保管,对未到期和虽已到期但尚在履行的合同复印一份,原件归档,复印件由合同管理员保管备查;启用《合同管理台账》,未到期和虽已到期但尚在履行的合同在《合同管理台账》上逐份登记应收应付款物、已收已付款物;发生收、付款物时,随时登记合同兑现情况,年终进行合同兑现清理,及时催收合同欠款。合同履行完毕,收回经营权的资源、资产,应及时向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报备。
(二)乡镇从以下方面加强“三资”管理
1.整合机构 “三资”监管机构的“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委托招投标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纳入乡镇机构改革范畴:由市纪委牵头,联合村务公开、组织、监察、财政、民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矿管等相关部门向市委打报告,将乡镇公有资产监管 “三个中心”合并,设立“公有资产监管中心”(简称“中心”)。“中心”整合牵涉乡、村公有资产管理的乡镇财政所、经管站、林业站、土地所、司法所、水利站、矿管站、会计核算和服务中心、委托招投标中心等分散的力量。主要履行乡、村公有资产监管职能,负责乡、村公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公布核实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按规定程序处置乡、村两级、特别是村级公有资产。对乡、村公有资产实行滚动管理。年底将公有资产滚动管理结果在乡镇和村组公布。“中心”下设统计、评估、招投标、会计等四个职能科室。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对乡、村公有资产实行滚动管理、定期公布。
2.安排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配备办公设备 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应给每个科室安排一个办公室、还要安排一个招投标会议室,每个办公室应配备一个档案橱、按人头配备电脑和办公桌;会计室还要按核算单位配备档案柜;招投标会议室要有监控摄像。办公经费由财政保证。
3.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对“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心工作人员在三年内必须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
4.履行职责 利用清产核资成果。“中心”主任要根据村委会上报的关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债权债务等科目进行清产核资盘盈、盘亏的增加和核销报告进行审查,对符合财经法规规定和符合法定程序的申请予以批准,交由会计室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中心”对村级清产核资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电脑录入,建立电子台账;发生资源、资产处置时,评估室负责对村集体资源、资产的评估或对村委会提交的评估价进行审核;监管中心主任负责村委会上报的《资源、资产处置申请表》的审核,交领导审批;招投标中心负责负责招标公告、公开招标、公布结果和签订合同的指导、见证,合同除乙方需要的份数外,还应该有8份(村主任、合同管理员(存档)、报账员(出纳)各一份,乡镇三个中心、审核会计、公(见、鉴)证机关各一份),填制《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会计室负责处置资源、资产的资金缴存、会计核算,并在《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上签署会计核算结果;统计室根据招投标中心和会计室签署了意见的《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进行台账登记、滚动管理;年终对各村公有资产的滚存量进行公布。
三、制定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由县级纪委牵头,与村务公开办、监察局、农业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邵武市公有资产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制度应包括各站所各岗位和村“三资“监管小组的职责和违反岗位职责应承担的责任。
四、开展督导检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 在未形成习惯之前,要象组织部监督村务规范化建设一样,建立督查考核评分制度,根据责任追究制度,由市纪委牵头,抽调市村务公开、监察、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公有资产检查组,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公有资产监管大检查,督促乡镇、村强化公有资产监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查出问题或出现因“三资”监管不严而引起的上访,要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制度的、追究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公有资产的监管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议实行电算化 在乡镇,没有专职人员从事“三资”监管,绝大多数是兼职,没有时间保证,导致存在以上的薄弱环节。现在已经开发出了“三资”管理软件,建议购买软件,实行电算化管理,即可节省时间,又可以使“三资”管理规范化。
邵武市农业局高级农经师 欧启发 二0一0年六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监督管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就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三资”监管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既是搞好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村级集体财务委托乡(镇)代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监督效果,但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造成我市部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不良债务增多,影响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农村“三资”监管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农村“三资” 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建立起农村“三资”规范运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工作重点
(一)完善农村“三资”的监管服务平台。各乡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乡(镇)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实施日常性监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原则,在建立“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形成农村“三资”监管办公室总协调,“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为依托,对农村“三资”监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下简称“一办三中心”)。“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和“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具体业务依托在乡镇经管站;“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具体业务依托在乡镇司法所。
(二)明确农村“三资”监管权限和范围。乡镇本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的集体资产由“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统一集中监管。乡镇行政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道路、农田水利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的公用事业项目(总造价在3万元以上、50万以下不存在复杂技术难度或特殊要求),以及村级资产对外承租、出让标的在3万元以上等项目都进入“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进行公开招标。
(三)建立农村“三资”监管的三级体系。一是县(市、区)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农村“三资”工作的协调、监督、管理;二是乡镇成立农村“三资”监管办公室,由乡镇长任主任,纪委书记、分管社会事务和农业的副书记、副镇长任副主任,成员由经管站、财政所、司法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研究本镇内农村“三资”管理各项事宜,对预算、审核、备案等事项监督把关;三是各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召集人,村务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对财务收支、资产资源处置等情况进行监督。
(四)严格农村“三资”监管四项程序。一是实行“三资”集体决策制。农村“三重一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账员在报账时,凡属“三重一大”事项的,必须携带有关会议记录、协议、合同等材料,经“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会同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查验,符合程序和有关规定的才能由“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随票据一同入账;二是实行“三资”预算制。所有支出实行预算制,改过去的“先花钱、后记账”为“先预算、后花钱、再记账”;三是实行“三资”审核制。所有大额度资金支出、大型资产处置、资源租赁承包转让等必须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乡镇“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后才能入账;四是实行“三资”变动备案制。各村的资产、资源的处置结果报“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备案、保管,实行动态管理。
(五)规范农村“三资”监管的五项管理制度。一是落实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实事求是地界定所有权。一时难以界定的,通过协商逐步解决,如果出现产权纠纷,通过司法程序依法裁定。在此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三资”台账,开展产 权登记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小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各地要参照国家《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实施办法,制定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完善评估制度。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变更时,必须经过农业(农经)部门和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按照公开市场交易原则合理确定价格。四是落实年检制度。每年农业(农经)部门要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增减变化和保值增值状况进行检查,实行年检备案。五是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财务预决算、财务审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落实到位。
四、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监管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各成员单位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纠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的违纪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积极参与,将其纳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村级组织履行民主议事程序,落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审计部门要支持农业(农经)部门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力度;财政部门要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农经)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一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制度约束、有人员监管、有场地办公,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保证相关工作机构能够协调运转。“一办三中心”应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总体协调指导;“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履行对农村基层“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管职责,对村级组织的经济往来和资产处置情况,加强日常性监控,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能够合理有序地流转;“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应充分履行职责,将委托的资金和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服务中强化监督,在监督中加强服务,为村级组织的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三)坚持试点先行。各县(市、区)应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贯彻落实,按照“先试点、后推行”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先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进行试点,原则上,各地应在2008年第三季度前完成1~2个乡(镇)的试点改革工作,明年全面推行,明年底前在全市各乡(镇)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体系。县(市、区)各街道、社区“三资”监管工作遵照本意见执行。
中共三明市纪委 中共三明市委组织部
三明市农业局 三明市财政局
三明市监察局 三明市民政局 三明市司法局 2008年7月17日
第五篇:加强“三资”监管促进农村和谐
江西弋阳:纪委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近年来,江西省弋阳县纪委立足实际,围绕上级统一决策部署,大力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在“制度+程序+监督+特色”模式上大做文章,建立起了权责明确、产权明晰、管理科学、监督有力、公开透明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督管理体系,有力推进了反腐倡廉建设。
一是严格要求,做好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健全文章。全县各乡镇(场)机关和基层站所都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做到账目清楚,规范运行,切实落实财经纪律。加强了财政收入、上级转移支付收入、上级各项强农惠农专项补助资金的管理与监督,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国库或财政专户,严厉打击自行设立账户和私设“小金库”行为。健全了审批制度,明确了审批权限,做到收入入账及时,支出发生有据。各项开支一律做到有合法的原始凭证、有合规的支出用途、有具体经办人、有单位负责人和审核人签字,不得以领代报,以拨代支。
二是结合实际,做好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理“程序”规范文章。明确规定村级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处置要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采取公开竞价、招投标等方式进行。本着依法、实用、简便的原则,根据村级集体投资项目和资产、资源处置涉及金额的大小,分别制定具体的操作程序,确保公开、公平、公正。各村组所有经济活动都签订了正式、规范的合同,杜绝了以口头协定、个人协议等形式代替的现象。
三是创新机制,做好农村权力运行体系“监督” 推行文章。围绕实施有效的权力监督,通过健全载体,延伸范围,畅通渠道,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监督网络。在全县各乡镇(场)建立了投诉监督站,行政村设立了信访接待室。将全县114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和各试点村小组干部纳入了监督范围。在开通监督电话、监督电子信箱基础上,又在全县各行各业和基层村组聘请了308名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积极参与行风政风评议、述职述廉和干部从政行为的监督。同时,还在全县114个村支部设立了村级纪检委员,聘请了信访信息联络员,各试点村也成立了理财监督小组,进一步畅通了监督渠道。对凡是举报基层干部利用职权侵害群众利益的信访件,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结果。构成违纪违法的,坚持从重从快处理,决不姑息,决不迁就。四是阳光理财,做好全县村务委托双代制“特色”文章。为推动村小组财务管理的民主化、制度化,从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权力运行,在全县200多个新农村建设点实行了村小组财务委托“双代”制。即村小组会计业务委托乡镇经管站统一代理,村小组所有集体收入委托村委会统一代管。“双代”制的实施坚持了权属不变、群众自愿、财务公开、一事一议、民主理财、责任追究六项原则,使村级财务重大开支情况和干部的廉洁自律得到了有效监督。另外,村级监理员每季度负责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村级财务公开清单和凭证进行审核,并向村民报告监督工作情况,真正实现了“阳光财务”。(来源:中国反腐网)
武鸣县强化措施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
来源:武鸣县纪委2011-04-15
武鸣县抓住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机制建设入手,探索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管理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建立健全机构,完善管理办法。成立了由县纪委、监察、民政、国土、农业、财政、林业等部门组成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组。各镇也相应成立管理工作小组,由镇财政、农经部门具体负责业务指导,各村都明确一名干部具体负责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农业部关于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指导意见,具体指导各镇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
(二)实行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各村成立理财小组,定期对村财务收支情况进行清查,报请村民代表审议后进行公开,全县218个村(社区)都设置有村务公开栏,制定了村务公开目录,每年在公开栏张榜公示财务收支、债权、债务以及各种征地补偿费、承包金等情况,接受群众监督。
(三)突出重点,清产核资。加强对村级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规范财务管理,减少财务管理混乱现象;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工作。每年组织镇农业服务中心经管站或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进行审计,重点抓好资金管理、票据审核、资产管理和财务监督。对届满的村委会及村干部进行离任审计;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农经等部门组成村级资产清理工作组,对群众反映强烈、财务管理混乱的村进行清理整顿。各村(社区)资产得到了清查,产权界定和债权债务得到了核实。如太平镇自2005年以来累计重估入账固定资产856万元,清理回收债权86万元,消减债务482万元。
(四)创新机制,探索长效管理办法。结合农村工作实际,积极在3个镇、16个村开展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一是建立备案制度。各村对本村的资产、资源进行摸底、登记、审核、造册,并上报所在镇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备案。二是建立“三资”预算制度。如有支出计划,各村在经过研究讨论的基础上,按有关规定提出用款计划申请,上报“三资”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审核把关,由过去先花钱、后记账转变为现在的先预算、后花钱、再记账。三是建立村组统一银行账户和报账员制度。取消各村会计、出纳,只设一名报账员。取消各村原有银行账户,由委托代理服务中心在银行开设“村账专户”,村组所有资金集中在“村账专户”里,一村一账,分户核算,统一管理。
在推行农村集体财务委托代理制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村“两委”联席会议、村民议事会、村民代表会议等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有利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城厢镇大皇后村2002年推行“村财镇管”委托代理制后,盘活了“三资”,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年集体经济收入由原来的30万多元增加到2010年的60万多元。(信息员宁盛)
农村“三资”在阳光下运行——绍兴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纪实
[ 作者: 佚名出自: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表时间: 2009-10-20: 大 中 小 ]
如今,在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农村,民主理财已成为一种常态,大到重大工程建设及投资项目,小到一包烟、一张纸的支出,都必须经过村民主理财小组的参与审核。这是绍兴县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后发生的可喜变化。
“村级资金、资产、资源是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是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绍兴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吴晓认为。近年来,绍兴县委、县政府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载体手段,着力探索推进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有效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体制创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
“第二季度老年人生活补助款30250元、房屋收购款33000元、一季度残疾人岗位补助款1200元„„”近日,绍兴县兰亭镇新陈村报账员陈香红来到设在兰亭镇政府内的“三资”代理服务中心,把当月该村收支进出的20多张发票交给代理人员。经过初审,确定财务凭证无误后,代理员将新陈村6月份的资金、资产、资源情况进行了记账汇总,这些数据将被录入全镇民主管理信息查询系统,随时接受村民查看。
为切实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2000年起,绍兴县在自愿委托、“六个不变”(村级集体经济所有权不变、村级集体资产使用权不变、村级财务审批权不变、村独立基本核算单位不变、财务接受业务指导和管理不变、财务接受民主理财小组监督和上级审计不变)的前提下,全面推行会计代理制,通过各村委托代理、建章立制、公开招聘代理会计、实施会计电算化等举措,在规范会计核算的同时,强化了会计的审核监督,较好地改变了过去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特别是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面广量大、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的现象。
为规范农村“三资”的运行,绍兴县实行了支票户管理,规范了银行账户设置,建立了长效管理机制。在明确“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村级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等6项民主管理基本程序的基础上,规定了农村“三资”管理操作流程,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的规范化。同时,该县还专门建立了县农村“三资”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县农村“三资”管理的辅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各镇(街道)也相应建立农村“三资”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辖区内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和检查。目前,该县19个镇(街道)已全部建立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配备98名代理服务人员。
制度保障,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随着农村改革的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加速推进,绍兴县农村“三资”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工程项目招投标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串标等行为;部分村合同签订随意,个别村干部签订长期低价租赁合同,为自己及亲戚谋取利益;个别村随意分配集体资金,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部分村资源性资产底数不清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绍兴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绍兴县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办法》和《绍兴县违反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规定责任追究办法》等文件,要求各镇(街道)在出台相应意见办法的同时,建立并执行“三资”登记管理制度、定期清查制度、招投标制度、民主监督制度、审核反馈制度、动态报告制度、审计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管理制度。
为确保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绍兴县又专门出台了《村级财务民主理财制度》《村务公开实施办法》等制度规定,积极引导村级民主理财小组参与村级重大投资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村级经济合同签订、村级支出、财务公开等事项,明确了村务公开、财务公开的内容、时间和程序。
监管得力,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在绍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试点镇——兰亭镇农村“三资”管理代理服务中心的“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信息查询系统”触摸屏上,笔者随便点开了兰渚山村6月份的《村级招待费用明细公开表》,看到上面清楚登记了4笔共计1605元招待费。而在代理服务中心的一块液晶显示屏上,各村固定资产均用照片的形式登记上传,一看就有直观认识。“过去,由于农村‘三资’管理上存在缺陷,导致农村干部违法违纪事件时有发生。推行‘三资’代理服务以后,村干部的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了,人民群众也更加放心满意了。”兰亭镇纪委书记董江兴告诉笔者。
绍兴县明确规定了农村“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4项基本工作职能,要求各镇(街道)代理服务人员积极参与村级“三资”重大事项的经营、出租、发包、招投标、合同签订等工作,及时了解村级“三资”动态,每月核对村级货币资金余额,每季度盘点村级库存现金,并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统一收据领用与核销的管理,加强对农村“三资”原始资料及大额资金支取的审核,对收入不入账、坐收坐支及违规支出报销入账等问题,发出审核反馈意见书,督促其及时纠正、整改。去年以来,全县各镇(街道)会计代理站拒绝入账票据228张,金额130万元,补办手续后入账票据621张,金额1207万元,发出票据审核反馈意见书102份,涉及金额256万元。
为强化审计监督,绍兴县采取县级直审的办法,有序推进农村审计工作,并开发应用绍兴县农村“三资”计算机管理系统,强化电子监督,使绍兴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从事后监管转变为实时、直接、全程监管,从而促进了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今年以来,涉及农村“三资”管理的信访件同比下降19.15%,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年平均增幅达11.65%,全县已有100个村成为县级以上“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
加强“三资”监管促进农村和谐邵武市农业局
农村集体“三资”是农村集体拥有的资金、资源、资产的简称,资金包括货币资金和有价证券等;资源包括村集体拥有的耕
地、水面、山地等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其他资源等;资产包括应收款、投资、低值易耗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未列入固定资产的基础设施等。
农村集体“三资”,在公社化时期,得到了较好的管理,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过分强调分的层面,削弱
了统的层面,对“三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造成大量集体“三资”的流失;引发了大量纠纷和上访,引起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痛定思痛,总结经验和教训,整合原来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机制,终于把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提到了议事日程。笔者就近年来实施“三资”监管方面的一些规定、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改进意见谈谈我的看法。
一、监管现状
(一)成立机构
在乡镇成立公有资产监管、会计服务和委托招投标等三个中心;在村委会成立公有资产监管小组。
(二)清产核资
由村公有资产监管小组,组织相关人员,对村集体拥有的“三资”进行清产核资,根据清产核资结果,编制清产核资报表一
式三份,报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各一份,村留底一份;
(三)建立台账
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根据村级清产核资报表中的资源、资产存量和经营状况建立资源、资产台账,录入电脑。
(四)成果利用
村委会根据清产核资结果,对资产盘盈、盘亏,应收款项中的呆坏账、资源、资产的处置等情况,履行法定程序后,形成决
议,报会计服务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五)公开招标
村委会遇到资源、资产的处置、生产经营项目和工程发包时,必须由村两委提出方案,组织评估、预算,给出标底,提交村
民(户代表)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后,填制《资源、资产处置申报表》,报乡镇监管中心审核,领导审批后交乡镇委托招投标中心,由招投标中心发布招标公告、公开招标,中标公示七天,无异议后,在招投标中心的指导和监督下,由村委会与中标者签订合同,合同除乙方所需的份数外,还要8份,其中:村3份、三个中心、审核会计和公(见、鉴)证机关各1份,(六)互动联动
三个中心对发生资源、资产处置的村,应进行相关的登记和账务处理。由招投标中心填制《公有资产、资源处置结果备案表》,传给会计服务中心进行账务处理并在该表签署账务处理结果后,传给监管中心进行台账增减登记后,在该表上签署登记结果后,由监管中心存档。
(七)公布
监管中心每年进行一次资源、资产处置和到期收回的清理,并在台账上进行增减登记,实行滚动管理,年终或次年一季度内,将一年的资源、资产增减变动和结存情况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小组户代表议事点上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二、薄弱环节
(一)清产核资不彻底
2009年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发现,部分乡镇的部分村在清产核资时,工作不够细,只对账面资产进行了清查,没有对
账外资源进行清查摸底,造成家底不清。
(二)清产核资成果没有得到利用
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等科目的盘盈、盘亏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导致科目的账面值与公有资产管理台账不符;对
债权债务中的呆账坏账没有进行核销,账面上仍然保留了大量不存在的资产和呆账坏账。
(三)没有履行民主程序
部分村在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债权债务等科目进行清产核资盘盈、盘亏的增加和核销时没有履行民主程序。
(四)没有对资源、资产变动进行滚动管理
部分乡(镇)、街道三个中心没有互动联动、一体化运作,资源、资产处置后,没有在资产管理台账上进行登记,年底也
没有进行公布,无法反映资源、资产的真实情况。
(五)没有责任追究制度
虽然制定了以上的七项做法,但乡村没有按规定做时,没有监督,没有制定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造成做好做坏一个样。
三、改进意见
(一)村级从以下方面加强“三资”监管
1.进行清产核资补课成立村公有资产监督小组,在原有清产核资的基础上进行补课,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只清查账面财
产,还应当对村集体所有的耕地、水面、山地、矿产等资源的存量、经营方式、承包经营者姓名等进行清查摸底。清产核资结果应进行在村务公开栏和村民小组户代表议事点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2.按规定程序处置资源、资产在资源、资产的处置上严格按以下程序执行:村两委提出处置方案;经村民代表或户代表
会议讨论通过;组织由有关部门参加的评估小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经公示后;向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提出处置申请;经乡镇有关部门和领导批准后,由乡镇委托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签订合同。签订的合同如果要变更,必须按原发包、处置、签订合同的程序进行。
3.加强合同管理村级要设立专职或兼职合同管理员,对村集体签订的所有合同进行管理。对本村的所有合同进行一次彻
底清理,将已履行完毕的合同装订成册,归档保管,对未到期和虽已到期但尚在履行的合同复印一份,原件归档,复印件由合同管理员保管备查;启用《合同管理台账》,未到期和虽已到期但尚在履行的合同在《合同管理台账》上逐份登记应收应付款物、已收已付款物;发生收、付款物时,随时登记合同兑现情况,年终进行合同兑现清理,及时催收合同欠款。合同履行完毕,收回经营权的资源、资产,应及时向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报备。
(二)乡镇从以下方面加强“三资”管理
1.整合机构“三资”监管机构的“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委托招投标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等“三个中心”。纳入乡
镇机构改革范畴:由市纪委牵头,联合村务公开、组织、监察、财政、民政、林业、农业、国土、水利、矿管等相关部门向市委打报告,将乡镇公有资产监管 “三个中心”合并,设立“公有资产监管中心”(简称“中心”)。“中心”整合牵涉乡、村公有资产管理的乡镇财政所、经管站、林业站、土地所、司法所、水利站、矿管站、会计核算和服务中心、委托招投标中心等分散的力量。主要履行乡、村公有资产监管职能,负责乡、村公有资产的清产核资、公布核实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按规定程序处置乡、村两级、特别是村级公有资产。对乡、村公有资产实行滚动管理。年底将公有资产滚动管理结果在乡镇和村组公布。“中心”下设统计、评估、招投标、会计等四个职能科室。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对乡、村公有资产实行滚动管理、定期公布。
2.安排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配备办公设备乡镇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应给每个科室安排一个办公室、还要安排一个招投标
会议室,每个办公室应配备一个档案橱、按人头配备电脑和办公桌;会计室还要按核算单位配备档案柜;招投标会议室要有监控摄像。办公经费由财政保证。
3.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对“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法律素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心工作
人员在三年内必须取得相关的从业资格。
4.履行职责利用清产核资成果。“中心”主任要根据村委会上报的关于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债权债务等科目
进行清产核资盘盈、盘亏的增加和核销报告进行审查,对符合财经法规规定和符合法定程序的申请予以批准,交由会计室按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做到账实相符。
“中心”对村级清产核资的各类资源、资产进行电脑录入,建立电子台账;发生资源、资产处置时,评估室负责对村集体资
源、资产的评估或对村委会提交的评估价进行审核;监管中心主任负责村委会上报的《资源、资产处置申请表》的审核,交领导审批;招投标中心负责负责招标公告、公开招标、公布结果和签订合同的指导、见证,合同除乙方需要的份数外,还应该有8份(村主任、合同管理员(存档)、报账员(出纳)各一份,乡镇三个中心、审核会计、公(见、鉴)证机关各一份),填制《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会计室负责处置资源、资产的资金缴存、会计核算,并在《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上签署会计核算结果;统计室根据招投标中心和会计室签署了意见的《资源、资产处置备案表》进行台账登记、滚动管理;年终对各村公有资产的滚存量进行公布。
三、制定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由县级纪委牵头,与村务公开办、监察局、农业局、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制定《邵
武市公有资产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制度应包括各站所各岗位和村“三资“监管小组的职责和违反岗位职责应承担的责任。
四、开展督导检查,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在未形成习惯之前,要象组织部监督村务规范化建设一样,建立督查考核评分
制度,根据责任追究制度,由市纪委牵头,抽调市村务公开、监察、财政、民政、农业等部门人员,组成公有资产检查组,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公有资产监管大检查,督促乡镇、村强化公有资产监管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查出问题或出现因“三资”监管不严而引起的上访,要严格按照责任追究制度的、追究领导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使公有资产的监管走上规范化管理轨道,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建议实行电算化在乡镇,没有专职人员从事“三资”监管,绝大多数是兼职,没有时间保证,导致存在以上的薄弱环节。
现在已经开发出了“三资”管理软件,建议购买软件,实行电算化管理,即可节省时间,又可以使“三资”管理规范化。
邵武市农业局高级农经师欧启发 二0一0年六月十三日
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监督管理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的监督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就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村“三资”监管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加强农村“三资”监管既是搞好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我市在农村集体资金管理方面,实行了“村级集体财务委托乡(镇)代理”制度,收到了较好的监督效果,但在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和监督机制,造成我市部分农村集体资产流失,不良债务增多,影响了农村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加强农村“三资”监管作为农村工作的一件大事、要事来抓,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06]32号,以下简称《意见》)的要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我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提供有力保证。
(二)工作目标:通过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建立起农村“三资”规范运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密切农村党群干群关系,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农村“三资”监管的工作重点
(一)完善农村“三资”的监管服务平台。各乡镇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乡(镇)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和检查,实施日常性监管。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市场公开交易、交易规范运作、运作统一监管”的原则,在建立“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基础上,成立“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形成农村“三资”监管办公室总协调,“乡镇会计服务中心”、“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和“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为依托,对农村“三资”监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以下简称“一办三中心”)。“乡镇会计服务中心”和“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具体业务依托在乡镇经管站;“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具体业务依托在乡镇司法所。
(二)明确农村“三资”监管权限和范围。乡镇本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资产,以及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所有的集体资产由“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统一集中监管。乡镇行政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道路、农田水利设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福利的公用事业项目(总造价在3万元以上、50万以下不存在复杂技术难度或特殊要求),以及村级资产对外承租、出让标的在3万元以上等项目都进入“乡(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进行公开招标。
(三)建立农村“三资”监管的三级体系。一是县(市、区)党委、政府成立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县农村“三资”工作的协调、监督、管理;二是乡镇成立农村“三资”监管办公室,由乡镇长任主任,纪委书记、分管社会事务和农业的副书记、副镇长任副主任,成员由经管站、财政所、司法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具体研究本镇内农村“三资”管理各项事宜,对预算、审核、备案等事项监督把关;三是各村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由支部书记任召集人,村务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对财务收支、资产资源处置等情况进行监督。
(四)严格农村“三资”监管四项程序。一是实行“三资”集体决策制。农村“三重一大”事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使用),必须经村民代表会议通过。报账员在报账时,凡属“三重一大”事项的,必须携带有关会议记录、协议、合同等材料,经“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会同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查验,符合程序和有关规定的才能由“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随票据一同入账;二是实行“三资”预算制。所有支出实行预算制,改过去的“先花钱、后记账”为“先预算、后花钱、再记账”;三是实行“三资”审核制。所有大额度资金支出、大型资产处置、资源租赁承包转让等必须经村两委会、村民代表会议、乡镇“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等履行必要的审核程序后才能入账;四是实行“三资”变动备案制。各村的资产、资源的处置结果报“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备案、保管,实行动态管理。
(五)规范农村“三资”监管的五项管理制度。一是落实集体资产产权登记制度。实事求是地界定所有权。一时难以界定的,通过协商逐步解决,如果出现产权纠纷,通过司法程序依法裁定。在此基础上,以村为单位建立农村“三资”台账,开展产
权登记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小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管理制度。各地要参照国家《招投标法》、《政府采购法》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招投标和集中采购实施办法,制定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做到有章可循。三是完善评估制度。集体资产产权发生转移变更时,必须经过农业(农经)部门和具有评估资质的单位,按照程序科学评估,按照公开市场交易原则合理确定价格。四是落实年检制度。每年农业(农经)部门要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三资”增减变化和保值增值状况进行检查,实行年检备案。五是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财务预决算、财务审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收益分配等制度落实到位。
四、切实加强农村“三资”监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三资”监管工作,切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抽调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同志从事这项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办公设备等。各成员单位要齐抓共管、各负其责。纪检监察部门负责查纠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中的违纪问题、落实责任追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积极参与,将其纳入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重要内容来落实,切实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在农村基层的执政能力。民政部门负责监督村级组织履行民主议事程序,落实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工作;审计部门要支持农业(农经)部门加大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审计工作力度;财政部门要将农村“三资”管理监督工作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农业(农经)部门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管理;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分工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统一协调、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统一协调。各乡镇党委、政府应结合农村综合改革,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硬件建设,保障工作经费,做到有组织领导、有制度约束、有人员监管、有场地办公,进一步形成工作合力,保证相关工作机构能够协调运转。“一办三中心”应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农村“三资”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负责总体协调指导;“乡(镇)村公有资产监管中心”履行对农村基层“资金、资产和资源”的监管职责,对村级组织的经济往来和资产处置情况,加强日常性监控,实现“资金、资产和资源”能够合理有序地流转;“乡镇会计服务中心”、“镇村招投标委托中心”应充分履行职责,将委托的资金和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在服务中强化监督,在监督中加强服务,为村级组织的经济发展提供高效服务。
(三)坚持试点先行。各县(市、区)应认真组织实施,积极贯彻落实,按照“先试点、后推行”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先在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乡(镇)进行试点,原则上,各地应在2008年第三季度前完成1~2个乡(镇)的试点改革工作,明年全面推行,明年底前在全市各乡(镇)形成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的农村“三资”监管工作体系。县(市、区)各街道、社区“三资”监管工作遵照本意见执行。
中共三明市纪委中共三明市委组织部
三明市农业局三明市财政局
三明市监察局三明市民政局三明市司法局
2008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