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时间:2019-05-14 08:1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第一篇: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

1.幼儿姓名:吴帆

幼儿年龄:五岁半(2012年9月20日)

2.幼儿班级:大一班

3.幼儿性别:男

4.家庭成员:爸爸:吴路洋,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妈妈:陈永红,34岁,文化程度:高中,职业:个体

姐姐:上小学四年级

5.幼儿情况简介:

吴帆性格比较活跃,脾气比较急躁,处事比较鲁莽。父母从事个体工作,经常宠着他,致使他成为家里的小皇帝,家里有个姐姐,姐姐也经常让着她。和姐姐一有点小矛盾,不会好好的处理,就会伸出手打姐姐。由于脾气急躁,导致平时学习时一有困难就不耐烦,嚷着“不会”,并且不会与其他幼儿融洽友好相处。经常与幼儿发生争执,也不会妥善处理解决。案例描述分析

案例描述:

吴帆在日常的活动中,他总是认真听讲,大胆举手回答问题,积极发言。在今天的翻绳游戏中,吴帆仍然做好了上课的准备,眼睛看着老师的手,耳朵仔细听着老师的讲解:将绳双层套在拇指上,右手食指向上挑一根绳子,左手食指挑同样的绳子。吴帆第二步就不会了,怎么挑也不知挑哪根绳,说:“高老师,怎么挑啊,我不会。”吴帆脸上皱起了眉头,开始不耐烦起来。“不要着急,我慢慢教你。”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仍然不会,“高老师我不会,到底怎么翻呀?”急得他烦气地说。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2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启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有很强的记忆力,学知识很快。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地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却顾及甚少,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16日—20月。

三、存在的问题。

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奶奶不来接他,他也哭。

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据叶启明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

2、后天的教育环境。

老人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奶奶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

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性的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

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

等,自理进一步提高。

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两个多月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

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看到孩子进步这么大,他的奶奶无比感激,我们也倍感欣慰,没有什么比孩子的进步更值得我们骄傲的了。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3

[个案描述]

王金华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他2010年9月入园,在我们这个大集体中生活了已近两年的时间。他喜欢读书、绘画,喜欢一个人独自、安静的活动,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合作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关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然后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王金华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我们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

[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林宗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的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

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

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

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多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金华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的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地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4

一、个案情况介绍

叶志杰,是一个不合群的小男孩。他从小跟奶奶在一起生活,老人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从不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玩,对孩子百依百顺,老人没有文化。孩子父母,年龄稍大,对孩子缺乏必要的指导,孩子的事大多包办代替。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孩子在心理方面存有明显的问题。

二、观察时间:2012年9月—2012年10月。

三、存在的问题。1.心理脆弱。

在幼儿园,小朋友不小心碰了他,就放声大哭;小朋友跟他开玩笑,说妈妈不来接他,他也哭。2.自理能力差。

老师让小朋友学着穿衣服,他不会就哭;

3.不会和小朋友交往。

在幼儿园,和小朋友交往很少,不爱跟大家说话,自己坐一边,不肯参加班里的活动;大家玩玩具,他想玩,却不敢跟大家在一起。

四、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1.遗传因素。据叶志杰的奶奶讲,他的妈妈小时侯也是这样胆小,很怕羞,长大后就该掉了原来的毛病。2.后天的教育环境。

家长对孩子照顾太多,生活技能方面缺乏必要的锻炼,导致他自理能力差;再加上周围同龄小伙伴少,很少和孩子在一起,使他不知道如何跟大家相处,遇到事情总想着让家长帮忙,他不知道如何是好时,只能用哭来发泄心中的不愉快。

五、采取的措施。

1.做好家长工作,请家长在家多给孩子锻炼的机会,给他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锻炼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让孩子多和同龄人在一起,学习必要的交往技能。

2.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生活氛围,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由于他心理比较脆弱,我在班中,应该多帮助他。孩子们都非常有爱心,经老师一提醒,孩子们都和他一起玩,争做好朋友。3.发扬其长处,树立其自信。

根据他的记忆力好,平时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我们经常给他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他大胆的表现,慢慢地、他主动积极地参加活动了,自信心也逐渐的提高了。4.教师给予个别指导。

由于他生活技能比较差,在平时老师经常给予个别指导:教他穿衣服,洗手、大小便、吃饭等,自理能力进一步提高。5.用音乐活动进行心理调控,如:进行律动和歌表演来消除不愉快的心情,从而建立良好积极愉悦的情绪。

六、教育效果。

一年以后,他有了明显的进步。

1.他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能自己穿衣服,能心情愉快的来幼儿园,自理能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2.他开始和小朋友交往,并学会了一定的交往技能。偶尔与小朋友发生争执,他也学会了克制,不再掉眼泪,有许多的朋友了。3.能比较主动的参与到班级的各项活动中来,做事不再缩手缩脚,自信心有了明显提高。

幼儿心理个案分析5

一、情况摘述

叶佳琦是中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叶佳琦总是总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了,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叶佳琦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他,她只简单的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二、成因分析 叶佳琦的父母因都忙着自己的事业,无暇照顾孩子,叶佳琦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同伴的眼里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一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三、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她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我们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并让老师多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清清多开口说话。

一段时间以来,叶佳琦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来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叶佳琦,你喝水喝得真好”,叶佳琦说:“多喝水不生病啊。”“叶佳琦,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叶佳琦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

四、启示

一个月来,叶佳琦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了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教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

第二篇:幼儿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幼儿园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郑浩宇是这个学期新来的小朋友,今年四岁了.是一个聪明孩子.开学时他的妈妈向老师抱怨,说孩子淘气任性,不听话.想要的东西哭闹着要,不到手不罢休;经常和大人“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你让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让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当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家长担心,孩子如此任性,将会严重影响其个人健康成长。可是不知采取什么方法,来引导他,让他改掉身上的坏毛病..我们根据家长的叙述,和观察他的行为表现,根据所掌握的心理学知识,分析了一下浩宇任性性格形成的原因:

1、孩子的任性行为在一定条件下,是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过分宽容的娇纵的结果,浩宇任性性格是在父母的宽容、娇纵下慢慢形成。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孩子想怎么着就怎么着,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注意孩子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不适度的爱和放松教育,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下,无一定的生活常规和行为准则,则是孩子产生任性的温床。

2、由于浩宇自身年幼,自制力差,情绪不稳定,易冲动,父母用训斥、打骂等粗暴方法压制孩子的正当需要和意见或对待孩子的缺点.其实这不仅无益于问题的解决,还造成浩宇的逆反心理,使浩宇进一步用任性的行为来与父母抗争,以执拗来抗粗暴,发泄不满.3、当浩宇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感到无奈,束手无策,于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久而久之导致任性的形成。

经过和家长的交流探讨,我们分析了浩宇任性的心理原因,并和家长达成共识,要正确冷静地对待浩宇的任性行为.当浩宇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给孩子把道理讲清楚: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帮助他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可以采取转移、冷处理、适当惩罚等方法把难题巧妙化解。(1)转移注意

浩宇注意力易分散,易为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要把他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孩子注意力被转移后,很快会忘记刚才的要求和不愉快。如在玩具商场里,康康一定要买一个上百元的奥特曼,而家里已有不少类似的玩具,这时不要直接回答买还是不买,可以引导孩子:“前面还有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赶紧去看看。”孩子一般会相信商店里还有更好的东西,这样家长可以带着孩子边走边看边讲解,孩子很容易会将刚才的事情忘掉。(2)明确要求,预防在先。平时对浩宇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制定一些简单、明确的规则,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浩宇任性的发作。规则一旦制定,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待人接物的礼貌要求,作息时间的安排等。这些规则可以使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应该受到一定的约束。如:每次带孩子上街,经过小商店总是哭闹着要买雪糕吃,应在上街之前就跟孩子说好:“今天上街经过小店可以不吃雪糕,就带你出去。”(3)采用“负强化”的方法,对孩子任性进行冷处理

当浩宇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任性发脾气或打滚撒泼时,不要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更不能和他讨价还价。可采取不劝说、不解释、不争吵的方法,对待孩子的任性,暂时不予理睬,给孩子造成一个无人相助的环境,当无人理睬时,孩子自己会感到无趣而作出让步。事后,当浩宇闹够了,从地上爬起来时,父母要简单而认真地说明这件事不能做的原因,父母可以说:“我们知道你不开心,但你现在不闹了,真是一个好孩子。”并表示出高兴、满意和关心,跟他讲道理,分析他刚才的行为对不对。(4)激将法

利用浩宇的好胜心理,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如:浩宇在每餐吃东西后都习惯不擦嘴巴,还任性地说:“我不喜欢擦。”父母可以说:“你不是说你喜羊羊的吗?我看喜羊羊就比你干净。”(5)适当惩罚

浩宇年龄还小,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够的,适当惩罚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浩宇任性不吃早饭,既不要责骂,也不要威胁,只需饭后把所有的食物都收起来。孩子饿时,告诉他肚子饿是早晨不吃饭的结果,孩子尝到饿的滋味以后就会按时吃饭了。

老师详细的询问了浩宇的表现,认真的观察的在园行为,仔细分析他的行为存在的心理因素,及时和家长沟通,采取有效措施,纠正行为偏差.家长和老师形成这样的共识,孩子的任性行为一旦出现,也不必太紧张,正确的做法是: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的同时,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既要满足且要鼓励;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则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采用强硬手段。切不可时而抓紧教育,时而放松教导,凭大人的情绪决定教育态度。对孩子的任性行为切勿姑息,不允许的行为、不合理的要求一次也不能放松。家长给孩子提出的要求应让孩子有信心可以达到、易于被孩子接受。这种明确的是非观念,会使孩子确切地感到大人的教育态度坚决。孩子那种“我独占”、“我为主”、“服从我”的不良心理和任性行为,将随着良好环境与教育的熏陶而消失。经过浩宇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共同努力,浩宇的让人头痛的任性坏毛病渐渐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活泼聪明,文明礼貌,人见人爱的好孩子.大家都夸:浩宇你真棒!

第三篇: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2

幼儿的心理个案分析

内向的敏敏

情况摘述

敏敏是我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时总是低着头,不肯说话,在幼儿园很少与小朋友交谈。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她进行了如下观察:

观察一 自选图书时敏敏总是坐在小椅上,不肯去选图书,另一位小朋友坐在她旁边,有些伤心时喊“找姥爷”,她也坐在那儿跟着说了起来,然后一个人跑到一边:坐在离小朋友很远的地方默不作声,看上去很可怜。

观察二 吃饭时,敏敏把最爱吃的炸肉吃没了,可能还想要点,她瞪着眼睛注视着老师,老师问她,她只简单地重复了一句“要炸肉”。

成因分析

敏敏的父母每周都忙着自己的事业元暇照顾孩子,敏敏从小跟着保姆长大,保姆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少了一份与孩子交流沟通的机会,对话也许是少之又少,久而久之,孩子与别人交谈的能力明显不如同龄的孩子,在向伴的眼里自已是个被冷落的人,无法交谈的人,而她偶尔说一句话还会招来-阵耻笑,时间一长,她更加难以启齿了。

教育策略

1、利用多种资源,缩短与教师的距离。首先向敏敏介绍了班上的三位老师,并多给她创造与老师接近的机会,让老师多与她交流,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她眼神里有了光彩,有时还能看见她高兴的笑脸。

2、创造条件,让敏敏多开口说话。一段时间以来,敏敏偶尔冒出的一两句话仿佛成了孩子的笑料,有的小朋友还特意模仿她的话语,经过一番情感渗透,孩子们的笑声减少了,为了能让她多说话,老师抓住与她接触的任何机会,多和她说话,“敏敏,你喝水喝得真好”,敏敏说:“多喝水不生病啊。”“敏敏,你站在这儿做操就行了。”敏敏说:“站好了,别跌倒啊。”只要老师说一句,她一定会有一句话再等着你,而且都会顺着你的语气说,话语明显比以前多了许多。启示

一个月来,敏敏的性格变得活泼开朗可许多,还有点调皮了,你教给她的英语单词不会忘记,有时还会闹一闹呢,语言交流的次数与数量明显增强,我想,在以后的日子李,我们会更加多对她引导,让她快快长大。胆小的明明

案例描述

我班明明小朋友,他聪明、思维活跃、爱学习、爱干净、爱哭、是个闲不住的孩子,并且每天来幼儿园都要掉上几滴眼泪。等他妈妈走后,他会马上笑起来,并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非常高兴。

有一天,一个小朋友说明明把他推倒了。但是当我问他时,他就说不是他,是别的小朋友,无论怎么说,他就是不承认,我因为没有看见他拿他没办法,后来又有几个小朋友来告他的状,这引起我的注意,决定对他进行观察。

观察一:

玩完玩具后,小朋友都在收拾玩具,明明拿着小椅子在教室里推采推去,突然看见小朋友捡的一筐雪花片玩具放在地上。于是,他抬头看看我,我忙把视线移开。只见他一只脚迈进筐里,使劲在玩具筐里踩,雪花片立时飞溅出来,几脚下去,把雪花片全部踩了出来,他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当小朋友告他的状时,他立

刻就说:“老师;不是我,我没踩。,”我说那是谁踩的?“他会指着旁边的小朋友说:“是他。”

观察二:

小朋友在做《找朋友》的游戏,扬扬小朋友不小心碰着了他,他抬手就给拓扬一巴掌,扬扬哭起来,其他小朋友说 明明打扬扬了,而明明立刻就会说:“我没打他,是别人打的。” 观察三:

窗台上摆着很多小朋友种植的植物。这天,他跪在小椅子上观看,他顺手拽了一根麦苗,看我没看他,把麦苗塞进暖气罩里,又拽了几根又塞进暖气罩里,被小朋友发现告诉了我。但他还是说:“老师,不是我,我没拽。”

观察四:

吃饭时,他把不爱吃的菜放在林林小朋友的碗,偏偏林林是个厉害的主,就是不让放。这样,两个人你拿给我,我拿给你,当我看他俩时,明明就抢先说:“林林往我碗里放菜。”而林林也不甘示弱说:“是明明先放到我碗里的。“我说:”老师也看见了,是明明先放到林林的碗里的。”他还坚持说不是他先放的。而我严厉地又说了一遍,他竞哭着失声说不是他。

调查与分析

究竟什么原因引起明明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甚至为了遮掩自已的错误到了撒谎的地步。离圆时我与他妈妈进行了交谈,从他妈妈那里了解到,他从小在他爸爸、妈妈身边长大,但由于爸爸、妈妈工作忙,每天由年迈的奶奶带着。他从小调皮、爱动、脑子转得快。出去玩到处乱跑,奶奶撵不止他怕他摔倒,就经常吓唬他说:“你再跑让收破烂的给你 收走了。”有一天,他跑远了,看不见奶奶了就大声哭起来,正好来了—个骑三轮车的叔叔说要把他送回去,他以为是收破烂的要把他带走,吓得使劲地大哭,晚上睡觉时在梦中还大声地哭。从那以后他就特别的胆小,不敢自己在屋里玩,不敢做危险的事,处处都十分小心。他经常缠着大人陪他玩,在家里又非常调皮,常犯点小错误,爸爸常批评他,为了逃避批评,由于他的聪明,经常会找一些理由为自己辩解,但由于爸爸、妈妈王作忙没时间听他辩解,有时他能逃避错误。

有一次,在幼儿园发生一件事,我们也发现他很胆小。一次,我带小朋友在户外散步,当走到食堂后面有一蒸汽管子,为了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告诉小朋友们说:“这根蒸汽管子有时会冒出蒸汽,蒸汽很热,能烫着人,很危险。所以,小朋友们在经过这里时,—庭要绕过这根蒸汽管子。没想到我刚说完,他就大哭起来,边哭边说:“老师,咱们走吧,别从这里过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害怕。”我说:“没有什么可怕的,你看,小朋友们不都过去了吗?来,老师领着你过去行吗?”他勉强答应了,但我感觉他很害怕,过去后,我表扬他不是很勇敢吗?他接着笑了起来说:“老师,我不害怕了。可是,以后每次从这里走,小朋友都不当回事了,但是他每次都要大声哭一次。通过这件小事,再结合每次犯错误的表现,与他的胆小有很大的关系。可能是犯了错误害怕老师的批评、指责,为了逃避这些,才会出现以上观察中 的表现。

孩子的发展水平不一样,明明思维敏捷,有着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年龄又小、知识经验贫乏,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差,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在做这些事时,他决没想到做这些事情是不对的,小朋友的告状,他马上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常常用谎言掩盖自己的行为,使其慢慢养成这些不良习惯。教育策略与效果

1.为明明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当他犯错误时,不在集体面前揭露他,单独和他谈谈。一方面表示对他错误的理解,提出遇到这样的事情的解决办法。另一方面引导他换位思考,让他知道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不快乐。让他知道出了问题应该自己承担,不能赖在别人身上。

2.培养勇敢的精神,经常讲一些有关勇敢的故事。善于观察,当明明遇到困难时,能得到及时的帮助,鼓励他去战胜困难。对他多进行胆量方面的训练。比如: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加大大梯的训练量,逐渐锻炼他的胆量。3.给明明母亲般的关爱。让他觉得老师也像妈妈一样关心他,使他具有安全感,减少他心中的压力。另外和他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话愿意与老师交流,相信老师。老师有时应接纳、理解他的一些行为。

4.给明明爸爸的建议,无论多忙,也要抽空多陪陪孩 子,以父亲博大的胸怀,男子汉的形象影响孩子,使其养成敢做敢当的良好习惯。通过多方面的教育,现在明明的胆子大了一些,有时对自己的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相信经过家园的配合,明明一定会成为一个勇敢的孩子。

结论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中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与生俱来的天真、稚拙与顽皮。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有犯错误的权力,老师应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触动孩子的内心体验的教育,最有效地让他们通过思考,去看清自己缺点,改正错误。采用模仿疗法矫正幼儿退缩行为的实施案例

情况分析

1.幼儿的一般情况:

黎×x,女,5岁半,幼儿园大班幼儿,该幼儿自出生后一直由奶奶抚养,一直到入园前不久才由父母领回家中,该幼儿文静、内向、胆小、性情孤僻、不合群。2.问题行为的表现:

该幼儿刚人园时较胆小、性情比较孤僻、不合群,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在老师及同伴的带动和鼓励下参加一些活动,在语言方面,该幼儿基础较好,对音乐也较感兴趣,但是近来该幼儿经常哭泣或不肯来园。有时,不知在想些什么,坐在座位上一动也不动。

3.可能的原因:

(1)该幼儿出生后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不太关心自己的女儿。根据调查,该幼儿自小到大,一直由奶奶带着待在家里,极少出去玩,更难与其他幼儿交朋友,现在虽然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关系不和,母亲经常在外玩,父亲较孤僻,不太爱讲话,这就造成了家庭气氛沉闷,缺少轻松、愉快的氛围。

(2)由于幼儿是插班生,因此和其他小朋友不太熟,有时,想加入到他们的游戏行列,但是没有人主动地请她,每一次都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加入游戏,比较被动,所以不能很 好地投入游戏。

(3)只要该幼儿不顺她母亲的意,她妈妈就又打又骂,造成幼儿心理紧张。

矫正前准备

1.设计编制教育内容。

故事:亮亮和默默,兰兰哭了,兰兰懂事了。

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2.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在矫治前,教师将矫治计划、方案告诉家长。使家长明确,并积极支持配合教师进行矫治。

矫正过程

第一阶段:(第一周至第三周)通过谈心和故事“亮亮和默默’’等启发引导幼儿,使幼儿能模仿故事中的默默,勇敢、主动地和小朋友一起玩,在此基础上,教师时刻和她保持亲密的关系,并让其他幼儿感觉到,从而使其他幼儿自内心发出想和该幼儿交朋友的愿望。私下里,教师发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和该幼儿做好朋友,带她做游戏,经过3周的努力,该幼儿变得活泼多了,也开口说话了,有时能主动和别人一起做游戏。

第二阶段:(第四周至第八周)通过游戏活动“击鼓传手帕,谁念得好,找朋友”等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的愿望,充分发挥该幼儿的语 言、音乐才能,增强她的自信心,经过多次活动,该幼儿的脸上出现了笑容,也能主动来幼儿园了,为了稳定幼儿的情绪,我又一次和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配合,协同教育。

第三阶段:(第九周至第十三周)在日常生活中,请该幼儿多做一些工作,诸如:午餐汇报员、检查员、值日生等,多给她一些锻炼的机会。在幼儿讲故事比赛中,该幼儿有声有色地讲述赢得了第一名,从而奠定了她在其性心目中的地位。

第四阶段:(第十四周至学期结束)逐渐巩固良好的行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渐渐减弱强化行为,使黎×x幼儿在自然情境中自由和幼儿交往,并教育家长努力克制自己,改变教育方法,从而使幼儿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并乐于和同伴交往。

矫正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矫正;黎xx基本上改变了孤僻的性格。现在孩子情绪稳定乐观积极能主动来幼儿园,上课积极乐于和同伴交往,在同伴中也有一定的威望,家长反映,现在我的孩子活泼可爱多了,各方面能力提高很快,为此他 们多次感谢老师的关心、教育使孩子健康成长,带着泪花的笑

案例背景

森森是个可爱、自尊心很强的小男孩,从小就不敢当众讲话喜欢独自玩积木、看图画书,自己一个人感到高兴时才会露出可爱的笑容。经过一个学期的幼儿园生活,他的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唯独怯场现象没有多大改变。于是,我想尽办法创造机会让他在老师、小朋友面前表现。比如,我常请他给小朋友发东西,也常让他带领小朋友玩游残,鼓励他大胆说,可这些做法都没能收到成效,都到中班了,我真为他着急。

案例情况

今天,幼儿园邀请摄影师来园拍照,我们班的拍摄内容是生活操作。森森最喜欢吃糖葫芦了,看他边串边时不时地露出开心的笑,我真想把这美好的镜头拍下来,可当镜头对准森森时。正高高兴兴串糖葫芦的他,突然显得很紧张,一点笑容也没了,我鼓励他抬起头来笑一笑;没想到他头低得更低了。活动结束后,我想通过刚才的事情来培养森森的自信心于是我微笑地对他说:“老师知遭森森笑得很漂亮,你给小朋友们笑一个,好吗?”可他低着头,咬着自己的小嘴就是不笑。我见鼓励不起效,急了,大声对他说:“今天你一定要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不然老师就不喜欢你了!”看到我态度非常坚决,森森有点儿难堪;乞求地望着我。我真不 忍心再逼他,但想到他今后的发展,我还是狠狠心说:“不要紧张,笑一个。”森森见躲不过去只好很勉强地笑了一个。我见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伴随着森森的笑,一颗晶莹的泪珠从他的眼角悄然滑落,我的笑突然僵硬,心像被针刺了一样,痛了……

案例分析

森森终于笑了,我见到的是一张带着泪花,委屈的笑脸他的心里是那样的无奈和伤心,这都是我强制要求他在小朋友面前笑一下的缘故,是迫于我对他的一种压力所作出的无可奈何、违心的行为。当时,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森森,并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展露他的笑容,但为了维持他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形象,甚至说不想被老师批评、被小朋友们嘲笑,森森只好勉强地笑了;可他的泪花真实地反映了他内心的不情愿、委屈。

作为老师,应当尊重幼儿、理解幼儿,本应该考虑到孩子自信心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第一次成功的体验是孩子形成自信心的关键。但我却急功近利,把森森这次在小朋友面前笑当做是自己的成功;认为是自己的认真负责帮他克服了最天的心理障碍,让他有了自信。但事实上,我采取的方法是他当时无法接受的,我在 他还没有做好充分心理准备、极不情愿的情况下,突然把他推到了众人面前!这对于自尊心很强的森森来讲无疑是痛苦 的,无法接受的。我这样做只会让他把自己包得更紧,更加剧他紧张和局促感,从而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如果我能再多给他一点时间,减轻孩子压力,然后耐心等待。给予他心理成熟一个缓冲地带,或许更有利于他的成长。我为我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地自责!案例反思

为了弥补我的过失,同时更为了森森能快乐、健康地成长,我采取了以下几步,获得了一定成效。

1.运用消退法,帮助孩子减轻局促感

《纲要》提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为此我采取淡化的方式,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帮助孩子减轻压力,消除局促感。在一次集体活动中,我拿出一张森森不经意间露出笑容时拍下的照片,用手遮住,告诉全体小朋友:“这是老师见过的最漂亮的笑脸,你们猜猜他是谁?”小朋友们开始交头接耳,从森森的神态中,我看出他在努力地猜想着。我当亮出照片时,其他小朋友都很惊讶,森森也愣了一下,他没想到这个美丽的笑脸会是他。我大声问小朋友:“这个笑脸漂亮吗?”“漂亮!”“是啊,老师也觉得森森的笑容是最漂亮的!”这时,我看到森森开心地笑了。从他的笑中,我仿佛听到森森在说:“原来我也可以笑得很好看!”

2.运用强化法,逐渐建立孩子自信心 以后,每当看到森森笑,我都会发自内心地赞美他:“森森,你笑得真漂亮!”“森森,你的笑容真好看!”当森森在各方面有所进步时,我也会伸出大拇指夸奖他:“森森,你的汽车搭得真像!”“森森,你穿衣服的动作真快!”“森森,你回答问题的声音真好听!”在我的影响下,孩子们也主动地去寻找森森的优点,也和我一样真心地夸奖他。渐渐地,森森从听到夸奖就收起笑容转向能大方地接受夸奖,有时甚至用更灿烂的笑容来回报我们。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封森森开心的、自信的笑脸。

3.教给孩子创造表现的方法,提供展示、自我的途径 我们应该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而集体活动就是锻炼孩子最佳的时机。在集体活动时,给森森创设一个表现和展示自我的机会。我们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为了鼓励森森参加表演,我先让几位小朋友陪他一起上台,然后再让他请他最好好的朋友一起上台表演,用陪他的人数逐渐减少的方式减轻他的心理理压力。最后,森森能自己一个人上台展示自已的的优点、得到老师、小伙伴和家长的夸奖,提高了他的表现欲和自信心。

4.鼓励孩子勇于表现,增强自主表现欲

《纲要》提出要尊重幼儿在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友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努力促进每一个幼儿 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我们要善于发现、挖掘,依靠孩子自身的优点,弥补、改进他的不足。根据森森心灵手巧、喜欢折纸的特点,我经常组织班级折纸比赛,当他在比赛中取得成功时,适时对他进行表扬和夸奖。在他愿意的情况下,鼓励他到小朋友前面展示自已的作品,并教小朋友折叠的方法,当一次“小老师”。看着森森自豪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还像模像样地教着:“角对角,边对边,中间要压平……”我知道,孩子的自信正在从一次次的成功中走出来。

5.改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共同配合促进其发展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取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以前在家中,家长时常针对森森这一弱项,采取过分关注态度,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孩子。他妈妈常说:“没关系,这孩子就是要逼他,才肯迈出这一步!我们这是为他好嘛!”这是家长对孩子理想化的心理在作崇,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实际发展需要,发现一个缺点,就将孩子的所有优点都掩盖了,从而加深了孩子心中的自卑感,更加不敢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了。我们要改变家长的这种教育观念,让家长知道孩子主要是从成功的喜悦中增强自信的。在组织“小小故事会”活动时,我们邀请森森妈妈帮助森森一同准备故事材料,并在家里预先练习。活动结束后,我们把 拍有森森在故事会活动中有良好表现的VCD送给森森妈妈看,当她看到片中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森森后,连声感谢我们,并决定改变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现在,森森妈妈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注重鼓励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在一种潜移默化的氛围中逐渐培养孩子的表现欲望和热情,使他的个性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冷漠的杨杨

案例描述

6岁的杨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男孩。从入园到现在已经两年了。两年中的杨杨始终是一个喜欢读书、绘画,一个人独自、安静地活动的小家伙。他极少和周围的小伙伴做游戏;对集体的事情漠不心,不爱劳动,而且对其他小伙伴的行为还表现出嘲讽的意味;学习时有偷懒的行为,自己上课不专心听讲,做题时照搬别人的答案;在活动中我行我素,对老师的批评不屑一顾,非常固执。

原因分析

由于爸爸妈妈上班,杨杨没有人照顾,他经常一人在家,和同龄孩子接触少,性格比较孤僻。爸爸妈妈为了弥补对孩子的亏欠,对孩子的各种需求都尽量满足,但对孩子的心理需求关注很少,不能及时地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幼儿园的老师在平时的保教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不够细致,对孩子们表现出的一些不良行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采取措施

1.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多给他锻炼的机会,让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杨杨早上入园比较早,我就经常委托他整理区角,摆放桌椅,并有意识地在大家面前夸奖他,让他体验劳动的快乐,增强他的集体荣誉感。2.通过故事《狼来了》,对全班幼儿进行思想教育,教育幼儿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弄虚作假,否则会失去大家对你的信任,都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做人要诚实,学习也是同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自己欺骗自己,照搬别人的东西,要相信自己。

3.老师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激励幼儿,让他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爱,增进他与老师的感情。

4.平时多组织一些合作性的游戏,让他和大家一起玩,教给他与大家相处的方法,体验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快乐。5.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吸引其注意力。6.取得家长的合作,请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安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取得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杨杨有了明显的转变:现在他可喜欢为集体做事了,而且还有了自己的朋友、自由活动时间,他有时和小朋友下棋,有时和大家一起去认挂图上各国的国旗,有时和小朋友一起看书,有时……总之,他现在不再孤单,已能和小朋友愉快地相处了。现在,他虽然在活动中仍有一些小动作,但已经比以前好多了,能够自己独立地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而且还完成得比较快,经常给其他小朋友当“小老师”,成了老师工作的小助手。

解读孩子的攻击行为

案例描述

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顾雨蘅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宝剑”,他的妈妈来了,我摸下雨蘅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顾雨蘅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妈妈生气地说:“你再不走,我走了。”“不我还要玩一会儿。”……我见状立即对顾雨蘅说:“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会好吗?”顾雨蘅高兴地答应了。于是我示意让顾雨蘅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顾雨蘅的妈妈依恋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顾雨蘅拿着他的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宝剑”断了,于是顾雨蘅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老师,他打我。”顾雨蘅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顾雨蘅两个耳光,气氛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顾雨蘅嘴巴一咧,大哭起来……顾雨蘅的妈妈生气地拉起顾雨蘅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原因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观看过他火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随著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静陛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 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在此案例中,顾雨蘅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顾雨蘅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攻击性行为是指个体对他人进行身体或言语的攻击。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可以分为两类:敌意的攻击和工具性的攻击。从案例中顾雨蘅抓人的表现看这种行为是属于敌意攻击,如果任其不断升级,不仅会影响到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而且造成今后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社交的困难,甚至可能转化为犯罪行为。因此这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细心关注和适度 干预。

1.转移注意法。即在幼儿情绪紧张或控制力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我们可以带他去跑步、打球、玩玩具、或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等于转移注意,大大减少孩子的攻击性。

2.代币法。教师、家长可选择幼儿最喜欢的物体为代币物,如不抓人可得一个红五角星,不骂人可得一个黄五角星。几个红五角星或几个黄五角星可以换一个小奖品。如女孩子喜欢的玩具小动物,男孩子喜欢的奥特曼等。3.强化法。作为强化物,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比如孩子喜欢同伴,对同伴友好,老师大加赞赏,鼓励淡化其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仍抓人,教师也可设法使他感到不愉快,正如案例中“让雨蘅一个人单坐?,改正以后再消除不愉快的体验,但不能单坐太久,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使其产生孤独。

4.角色扮演法。在游戏时,老师可以通过角色的扮演,让幼儿认识到他人对其攻击性行为的不满,从而使对自己的攻击性行为产生否定情绪。

5.榜样师范法。首先家长一定要身教重于言教,对孩子的教育态度要一致,不溺爱,不打骂孩子,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应有意识为幼儿选择有教育内容和教育意义的教材,如动画片、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来激励幼儿。再次多让幼儿与同伴交往,逐步培养幼儿学习合作、分享、助人为乐的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常见的行为,我们不要极力强迫、制止和指责,应适时、适度、适量地进行干预。

面对幼儿出现的不安全心理

案例描述

今天,由于大一班两位老师有事请假,班上只剩李老师一个人。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暂到到大一班帮忙。

午饭时,陆小威的饭、菜快吃完了,却哭了起来,拉着李老师的手央求着说:“李老师,我不让你走。”李老师轻声劝说着他,可是陆少威没松手。

为了给李老师解围,我随口说:“李老师中午回家给小姐姐做饭,一会儿就回来。”陆少威不理我,还是哭。一会儿,他手里拿着蒸饼说:“我有病,我头疼,我爸说我有病就来接。”我用手摸他的头,感觉不热,就说:“行,吃完饭老师给你试试表。如果你发烧,老师就给你爸打电话,行吗? 你先把饭吃了。”他不肯吃饭,一个劲地坐在位子上唠叨、掉眼泪。李老师告诉我:“别看他平时挺淘气,但是胆子小,今天看见你们陌生的老师带班有些害怕。”

为了尽快排除他的心理障碍,让李老师放心地回家,我尽量接近他,增强他的安全感。我蹲在他身边小声问:“这块蒸饼你是不是吃不了?”他点点头。我说:“今天你不舒服,这块蒸饼可以不吃,多喝点汤。”他带是坐在那里不吃不喝。我又问:“你为什么不喝汤呢?是不想喝吗?”他指指头头说:“我头疼。”我又摸摸他的头,不发烧。

这时,他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中午睡不着觉。”我看着那紧张的表情,笑着对他说:“没关系,如果你睡不着觉,老师就坐在你身边陪着你。”他笑了,又对我说:“老师,我一会儿就会睡着的。”我笑了笑,又摸了摸他的头。他不再哭了,转眼间把一碗的汤全喝完了。放好碗筷,他拿着卫生纸上厕所,看见我进厕所,小声对我说:“老师,我不会擦屁股。”我奇怪地问:“平时是谁帮你擦屁股。你拉完就叫我,好吗?”他笑着点点头。这时,李老师走过来告诉我:“中班时他就会擦屁股了,但现在因为他长得太胖了,手伸不过去,所以每次都是我帮他擦。”

上完厕所,洗完手,陆少威一点都不紧张了。准备上床睡觉时,他又小声对我说:“我愿意睡在小屋里,小屋暖和。”(该班使用活动床,分两间屋午睡)我说:“行,吴老师满 足你的要求,但是你一定得好好睡觉。”他点点头,我帮他放好床,他上了床盖好被子,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案例反思

这件事让我感到,当班里突然换了陌生的老师时,幼儿,特别是个别胆小的孩子,总会声生一些不安全感。如果处理不好,会影响他们正常生活和情绪。老师要多观察、了解、关心幼儿,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宽松环境,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让幼儿在较短时间内排除恐惧感,恢复正常生活秩序,保持愉快心情。心理分析

《孩子,你别怕》这篇文章生动地反映了陆少威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多么强烈而与众不同。为了证实吴老师是否和李老师一样爱和接纳自己,陆少威在吃饭、上厕所、睡觉等多种活动中,以多种方式试探吴老师。当他每次都从吴老师那里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后,紧张的情绪放松了,安全感满足了。

爱和安全感的需要是幼儿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这种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关系到幼儿是否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幼儿将来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珩教师对他的态度,以及教师能否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

每一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但自己能不能做一个 好孩子,孩子心理常常没底。在为这个愿望付出努力之前,孩子可能会先试探老师是不是爱他、接纳他。若经过试探证明老师不关注、不接纳、不爱他,他会觉得没有希望做好孩子了,因此也就不会积极去做老师引导下的活动了,甚至可能故意淘气。

由此可见,爱和安全感这个前提非常关键,可以说,不满足幼儿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就等于不给幼儿做好孩子的机会。对于像陆少威这样的孩子,教师不应认为孩子事多,而应意识到他是对爱和安全感的需求比较强烈,应像吴老师那样以极大的耐心,不厌其烦地一次又一次证实自己对他的关注爱和接纳。

第四篇:心理个案分析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及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解决策略

一个人的健康既包括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相对落后,家长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不能很好地对孩子给予正确的学习心理辅导。加之应试教育思想严重,以考试分数决定一切,教法简单,题海战术,考试多,学生心理紧张,压力大。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冲击也很大。因此当前我国部分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自私,个人主义严重,不尊重他人,不会交际与合作,懒惰,不愿吃苦,害怕失败,心理承受力差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给家庭、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九年级学生孟某,上课不注意听讲,沉迷于网络游戏,甚至说谎不上课到网吧打游戏。这是目前初中生中典型的一个代表个案。上学期间学习负担重,压力大,想利用打游戏找刺激来缓解压力。一次又一次的上网打游戏以至于沉迷于网络游戏而荒废了学业。家长和老师对洗也感到苦恼。要想转变这个孩子,就需要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让他明白把时间、精力都放在打游戏上最终什么都没有得到。时间金钱没有了,知识才能却没有丝毫的增加,那又为何要这样做呢!上课经常提问他,鼓励他学好英语。另外也可让他明白,网络游戏软件的开发往往需要英语能力。你喜欢游戏如能自己开发出游戏软件那不更好吗?这样他慢慢地对英语就感兴趣了。随着英语成绩的提高,他有了成就感,心里有了一种满足感。渐渐地他就不再沉迷于网络游戏,最终英语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课堂上多关注他,启发他了解学好英语的用处,这是他心理转变的关键,这样当他有了兴趣,树立了前进的目标,通过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他有了一种快乐感,满足感,从而加倍地刺激他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实现他的既定目标。

部分初中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还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上课讲话,玩手机;考试作弊;下课期间因打闹搞的玩而大打出手;课间操等集体活动不愿参与;作业抄袭不愿自己动脑;早恋以及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关系,师生关系,与父母之间关系等。所有这些日常表现我觉得都与他们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有关系。这些都需要我们教师付出努力,探索研究其中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办法,从而能更好地把青少年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孩子,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五篇:心理个案分析

论文类型论文题目 姓名 身份证号所在省市所在单位

国家职业资格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一例人际交往问题的认知行为治疗个案分析

摘要: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求助者不能大胆的与人沟通和交流,再加上错误的认知和时间的累积致使自己产生心理问题,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的学习效率,给自己的生活也带来了困扰。本文主要报告了咨询师采用认知疗法、合理情绪疗法等帮助其解决人际交往障。改变来访者认知方式 ,引导求助者重新认识自我和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 ,树立人际交往的自信心 ,学习构建人际支撑系统的原则与方法,经过五次咨询和心理辅导 ,来访者认知观念与行为方式有了明显改变,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人际交往,认知行为疗法,交往问题一、一般资料

(一)、人口学资料:求助者:罗某某,女,汉族,24岁,研二,身高1.55米,体态端庄 ,偏胖,眉心略显惆怅;独生女,城市家庭,父母亲均务一般,家境中等;无精神病史,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咨询或心理治疗史,无其他不良嗜好。

(二)、个人成长史

罗某,足月顺产,家中独女,从小与父母一起居住,很受宠爱,性格内向。父母对其管教很严。小时候,住在安全设施不好的校区,父母因怕其被人贩子抱走,便在自己上班的时候把罗某关锁在家中而且还教育自己谁来都不能开门,就算是外公和舅舅也不行,爸爸妈妈回家也要认真确认才行。母亲对其生活学习各方面照顾周到,其与母亲关系较好,依赖性较强。从小比较任性,做事喜欢率性而为,很少顾及别人。上大学以前,未住过校,生活起居都由母亲照料。现在也还是由父母每周接送自己上学。

(三)、精神状态

感知觉良好,情绪略显低落,逻辑思维清晰,语言表达流畅,情感反映自如一致,人格完整。

(四)、身体状态

睡眠质量较差,入睡时间长,无重大生理疾病,身体偏胖,除感觉疲惫外无其他不适感,无家族精神病史及遗传病史。社会功能

(五)、社会功能

不能与宿舍同学和睦相处,大学时候和全宿舍同学发生口角,后来因为害怕,打电话去老师那告状,因此遭到室友和班上同学的排斥。能正常常上课和学习,但学习效率较低,别人花一个小时可以完成的任务,自己要双倍的时间,甚至更多。

(六)、心理测验结果

SDS(标准分):55分,提示有轻微抑郁情绪;

SAS(标准分):62分,提示有中度焦虑情绪;

SCL-90:焦虑因子分2.6,躯体化因子1.3,抑郁因子1.8,其余各因子分均小于1;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

(一)主诉

无论是上课下课,还是平时吃饭都是一个人。不会主动和同学交流,同学问自己也是简单的回答“是”或者“不是”,总是一个人坐在班级的角落里,远离人群。语言清晰有条理,迫切希望有所改变,有较强的求助欲。内心焦虑不安,晚上入睡困难,自己信赖的一位老师建议其前来咨询。

(二)个人陈述

父母亲对我要求一直很严格,我是家中的独生女,也是大家庭里我这一辈份中最小的孩子,我亲戚家的哥哥姐姐们都是大学生,父母亲希望我也如他们一样,所以从小就对我的生活要求很严格,尤其是学习方面,只要学习好,父母亲就很知足满意。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 这也是我在整个中小学时期受老师和邻里家长喜欢我的原因之一。

高中时期,由于父母亲及家里亲戚对我的期望,他们时常对我讲:整个大家庭里你是最小的孩子了,你一定要争气,考上大学。为此,我一直以学习为重,一直和父母居住在一起,再加之高中的学习生活本来就很紧,只要学习成绩好,无论犯再大的错,老师都会原谅你,同学们也依然喜欢你,仰望你。

然而我并有在高考的时候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连二本线都还差十几分,于是我便选了个师范类的三本院校。同时,心里也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考研,弥补这个缺憾。上了大学,我仍按照高中的生活作息,可是感觉过得并不快乐。老实讲,我对大学的很多地方都看不惯,例如:大学里的老师上完课就走,根本不管你学生是否学会了他讲的知识,就是想向老师问个问题,都没有机会。另外,大学的同学们聚在一起很少谈论学习,而是聊很多学习之外的话题,这一点,我很是看不惯,我认为无论什么时候,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可是大学的同学并不以此为重心,我觉得他们不务正事,自然不愿理睬他们。还有,虽然他们不怎么学习,可是每到考试时,仅学那么一个星期,成绩居然比每天埋头苦读的我不分上下,根本从成绩上区分不出优秀与否的学生,感觉对自己很不公平,心想这一学期又白辛苦了。更令人气愤的是,每到年终评优秀生时,总是没有我的份,虽然我的总成绩每次都在班级前茅。所有这一切,使得我对大学生活失去了兴趣,上大学是件痛苦事。但是我要成为研究生的目标一直激励着我,内心也还充实。大三那年,便进入紧张的复习了,我平常也都早出晚归,室友们也很少和我讲话,特意冷落我。有一次,我回宿舍后,她们在喝酒,讲话很大声,我没理她们,继续看我的书,可是到很晚了,她们还在吵,我感觉害怕,就跑出走廊,大声哭泣,打电话给班主任,想他哭诉这件事情。班主任觉得批评了她们,之后全班人都看怪物一样看着我,我在班上就更没有朋友了。

那一段时间,我非常的压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考研上,虽然最后终于如愿以偿的考上了,但我知道我付出了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现如今,考上研究生后也便没有曾经想象的那么开心,我感觉我比班上的同学落后很多,别人都很优秀,做事效率也高。我不知道怎么去和同学相处了,又怕发生和大学一样的事情。有时看着别人一起欢快的玩耍,愉快的聊天,又好羡慕。我也努力过,可是我不知道聊什么,别人聊八卦这些的,我又不喜欢聊,文学红楼梦啊什么的别人又不喜欢聊。

近一个多月来情绪一直很低落,感觉自己喘不过气来,总感觉心头有一块石头压着,开心不起来。上次回母校看望初中老师,她建议我来咨询咨询。

(三)咨询师的观察 来访者衣着整洁,样貌清秀,注意力集中,语言流畅。表达清晰,偏内向。主动求助,表现出要解决问题,具有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但表情有些拘谨,情绪有些紧张,低头,很少与咨询人员对视。

(四)他人反映

宿舍人反映来访者心地善良,别人生病时,他能主动拿出自己的药给同学,但是太自以为是,生活习惯很不好,不叠被子,不洗衣服,很少洗澡洗脚,衣服也随便放,老占用别人的位置,同学给他提意见,她说自己这里放不下,而且那很耽误时间,晚上睡觉晚,是因为自己喜欢晚上看书。其他同学(宿舍外)对他印象不深,很少交流。感觉挺乖的。辅导员反映来访者很少参与集体活动,除非有歌咏比赛,不参加打扫卫生、清理积雪的班级任务。

三、评估与诊断

(一)评估

(1)生理原因:女性,24岁。属于青年期。无躯体疾病和精神病史

(2)社会原因:A.家庭中父母思想交流少,父亲对其学习要求严格。B.同龄朋友较少,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C.高考没有考上本科,对她打击很大,成为负性生活事件。和室友相处发生的争吵,班上同学的冷落,让她害怕与人相处。

(3)心理原因:

A.过于关注学业成绩而忽视人际支撑系统的构建 B.缺乏正确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C.人格特征: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有较强的上进心。

(一)诊断:对该求助者的诊断是: 人际交往不良,时间比较没有超过三个月,也没有泛华,心理冲突是常形冲突,没有妄想和幻觉。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二)诊断依据:

1.排除精神病: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求助者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心理过程是统一的,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助行为。人格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妄想、幻觉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其主导症状属于正常心理活动。2.排除神经症:

求助者病程为一个来月,时间较短,学习生活效率虽有下降,但没有明显影响其社会功能。求助者因无法进行良好的人际适应产生的心理冲突明显与现实相关,现实冲突为常形,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求助者心理问题是由现实的人际问题而激发,持续时间较短 ,从她意识到出现问题起至主动求助的时间约为一个来月,该问题虽引起求助者焦虑,烦躁,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效率下降等症状,但情绪反应还保持在理智控制之下,反应内容没有泛化,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

(三)鉴别诊断

1.与抑郁性神症相鉴别:虽有压抑烦闷情绪,但其兴趣无减退或丧失,对前途并没有悲观,也没有感到生命无意义、无退缩、自杀等意念,持续时间也未达到两年,时间较短仅一个多月。故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虽有焦虑情绪,但其内容无泛化;其焦虑有明显的事实依据;无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故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六、咨询目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缓解焦虑情绪;改善行为习惯

2、近期目标

调整认知方式,改变其不合理观念;,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人际交往方法与技巧,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逐步减少求助者心理压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树立建立人际支持系统的良好信心。

3、长远目标(终极目标)

帮助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帮助其重整与健全人格,完善求助者的个性 ,培养其独立的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积极重新认知自我与学会被他人接纳与认可;增强的适应能力,提高其自我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六.咨询方案

(一)主要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具有代表性的有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CT)和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等。本案例采用的是埃利斯的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T)。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理论基础,理性情感治疗基于这样的假设:非理性或错误的思想、信念是情感障碍或异常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对此,Ellis并进一步提出了“ABC”理论。在“ABC”中,A指与情感有关系的激发事件;B指信念,包括理性或非理性的信念;C指与激发事件和信念有关的情感反应结果。通常认为,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反应C。事实上并非如此,在A与C之间有B的中介因素。A对于个体的意义或是否引起反应受B的影响,即受人们的认知态度,信念决定。例如,对一幅抽象派的绘画;有人看了非常欣赏,产生愉快的反应;有人看了感到这只是一些无意义的线条和颜色,既不产生愉快感,也不厌恶。画是激发事件A,但引起的反应C各异,这是由于人们对画的认知评估B不同所致。由此可见,认知评估或信念对情绪反应或行为的重要影响,非理性或错误是导致异常情感或行为的重要因素。

(三)双方确定各自的特定责任、权力与义务

1.来访者的权利与义务

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咨询师;对咨询过程不满可要求更换咨询师;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遵守咨询机关的有关规定;对咨询方案、时间等要遵守;按时咨询、有事提前通知。

2.咨询师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师要热爱工作,遵守国家法律;遵守中立原则和保密原则;如果来访者的类型或问题类型不适合自己要及时转介。3.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因为在学校,所以是免费的。

六、咨询过程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咨询关系,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评估与诊断;

第二阶段:进一步加强咨询关系,实施心理帮助;

第三阶段:巩固咨询效果和结束咨询阶段。第一阶段 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第一次)第一次 2015年3月30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6.通过摄入性谈话,搜集资料,形成初步诊断。

7.初步让求助者知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介绍ABC理论中的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的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并说明A不会直接引起C,而是B引起C。

第二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领悟阶段(第二次和第三次)

第二次

2015年4月2日

此次咨询主要工作是咨询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

根据第一次给求助者介绍的ABC理论,帮助求助者找出使自己产生负性情绪的诱发事件A(和朋友处不来),分析挖掘求助者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B(一些过分概括化和个性化的思维模式)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探讨这些信念B与产生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C(孤独、不合群、注意力不集中)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不良情绪体验之所以发生,是由于自己存在不合理的信念B。

咨询师: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你处于目前的情绪状态之中?

求助者: 我感觉我和别人都谈不来,我不知道怎么和室友怎么聊天,总感觉融不进去。

咨询师:你想改变与室友们的关系吗?

求助者:想,但是我觉得很难,而且觉得自己和她们不是同龄人,我比她们大好多,我感觉自己不如她们,有时又觉得她们幼稚,所以我几乎不和她们来往,但是这件事让我很痛苦。

咨询师:你说这件事让你痛苦吗?

求助者:那当然了,要不是她们冷落我,我不会这么难受,感觉自己人际关系太糟了,感觉自己好失败。

咨询师:你前面说的事是生活中的常事,很多人都会遇到,包括我,但他人的反应不都像你一样,所以它们可能并不是你情绪困扰的原因。

求助者:那是什么原因呢?

咨询师:是你对这些小事的看法。人们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想法可能会导致不同的情绪结果。如果你能认识到你现在的情绪状态是你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或许就能合理处理自己的情绪。

求助者:........真是这样吗?

咨询师:你觉得我们的心情会不会受想法控制呢?我给你讲个小故事吧,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家是卖雨伞的,小女儿家是卖盐的,晴天时,她担心大女儿家的雨伞卖不掉,下雨时她又担心小女儿家没办法晒盐。整天闷闷不乐,你说她怎样才能高兴起来呢?

求助者:哦,我明白了,她要是想晴天小女儿家卖盐,阴雨天大女儿家卖伞,老太太就高兴起来了。

咨询师:现在知道合理的想法、信念的重要性了吧?

求助者:恩„(点点头,好像有所领悟)也就是说,我的不快乐都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并非存在的。................第三次

2015年4月9日

此次咨询工作主要是咨询师帮助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

(1)使求助者认识到是信念B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C,而不是诱发事件A本身;

(2)求助者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负有责任;

(3)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咨询过程摘录:让其领悟并且咨询师要检验求助者是否真的领悟,让他举一些例子来说明自己问题的根源(个性化,主观推测,过分概括化)

咨询师:在上次的咨询中我们已经谈到是不合理的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事件本身。

求助者: 可我的情绪还是没有改变啊?我觉得她们不喜欢我,每次我主动和她们讲话,她们都随便敷衍我,不像和其她人一样热情,而且她们从不主动找我聊天。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的室友没有向你喜欢她们一样喜欢你,所以你很苦恼,是吗?

求助者:肯定啊,这样显得我很不合群,连和室友的关系都处不好,别人会怎么看我,多失败啊?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成功是让每一个人都要喜欢你 求助者:对啊,差不多。

咨询师:那也就是说每一个成功的领袖,你都喜欢;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你也也喜欢;每一个成功的明星,你也都喜欢。

求助者:嗯(不好意思),也不都是,有些明星我就不太喜欢,有些企业家虽然成功了,但却一损害人民的利益为前提,我也不喜欢;有些明星虽然很红,很多人也都很喜欢,但我却觉得不合口味,也不喜欢。咨询师:对于大家公认的成功人士,有的你喜欢,有的你也不喜欢;而你和室友,却要求她们都喜欢你,要不然你就是失败的;你的想法 前后是存在矛盾的,对此,你是怎么解释的呢? 求助者:对啊,我也会有不喜欢的啊 咨询师:前面你说了,有些企业家尽管很成功,有些明星虽然很红,很多人喜欢,但你也是不喜欢,现在又要求你大家都要喜欢你。你的话前后存在着矛盾,请你解释下好吗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喜欢我,就像我也不是会喜欢所有人一样。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思考)我好像明白了,要求别人都要先主动和我讲话,都要喜欢我有些绝对了,更不能说就决定了我成功还是不成功。.........第四次

2015年4月16日

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紧张情绪开始逐渐少,使之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指导求助者学会主动和他人交往,当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有客观评价的时候心理是很放松的,没有太多的顾虑,并鼓励求助者多看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真诚地赞美他人,赞美是爱的艺术,用爱去进行沟通交流。

第五次 2015年4月23日

最后一次咨询,让求助者回顾整个咨询情况,对自己有个清楚的认识。肯定其在咨询过程中的积极改变。

指导求助者在以后学会利用RET自助表和合理自我分析RSA来和自己来调整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利用放松训练来缓解自己的情绪。并交给求助者一些技能训练,如自信训练以提高求助者的自信心,社交技能训练以提高求助者在人际关系交往中的能力。和求助者父母商量,慢慢放手,让小孩自己去处理自己的事情,给她一定的空间。

经过双方同意,咨询关系结束,但要继续巩固和训练的效果,还需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配合。

七、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的自评

求助者:“我感觉以前自己太绝对化了,事事都要顺着我心,人人都要顺着我意。总感觉别人不喜欢我,其实当我真诚的接触她们时,发现她们挺友好的,现在我比以前和同学们交往的多了,沟通真好,我要主动关注她人,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而不总是要求别人为我做什么。多欣赏他人,关注他人,多多交流感情。”

(二)他人评估

1.家属评估

求助者说她母亲认为她比以前话多了,会自己洗衣服了,主动帮忙做家务了,也开朗了一些。

2.老师评估

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的也多了,关系也不那么紧张了,也开始主动参加院系里的活动了。”

3.同学评估

室友:“以前她不爱与我们几个交流,只专注在学习上,现在回到宿舍开始主动找我们聊天,感觉她比以前开朗了许多,也容易接触了,这样实在太好了。”

(三)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变了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客观,性格变得开朗了,人际交往向良性转变。

八、咨询总结

本次咨询由于咨询关系匹配较好,材料收集完整,分析详实,诊断和鉴别诊断正确。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的透彻,选用的咨询方法和理论针对性较强,故咨询效果较好。

不足是由于本人咨询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不够强,咨询的操作技能不够熟练,咨询的效率不高。以后努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实际操作咨询技能,做一名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会的优秀的咨询师!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修订版。

2015修订版。2015修订版。

下载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心理个案分析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个案分析

    幼儿情况简介: 姓名:吴贝妮年龄:5性别:女班级:大班 幼儿表现: 大班年龄刚来幼儿园还有哭闹现象,行为拘谨,不说话,也不和老师小朋友交流。比如上课时没有注意听讲的习惯,会自己在一旁玩......

    心理辅导个案分析

    心理辅导个案(一) 辅导时间:2017-9- 5 辅导对象:李小双 年级:八年级 性别:男 年龄:14 问题表现: 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小学生心理个案分析 王武,四年级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思想不集中,总是做小动作,作业经常不按时完成,只有老师或家长盯着才勉强动笔。对于老师和家长的告诫,他也不怎么理会。 针......

    大班心理个案分析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大五班幼儿心理健康案例 清新区太和镇美林幼儿园 幼儿情况简介: 姓名:谢非凡 年龄:5岁性别:男班级:大五班 记录人:成惠珍 我们班的非凡,他是个“坐不住的孩......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不乱扔垃圾 观察对象: 陈欣怡 观察目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观察记录: 活动课后,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个小面包,等小朋友吃的差不多的时候。 我发现只有......

    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午刚开始吃饭没多久,青青就和一旁的永华发生矛盾了,青青大怒,大声喊叫,用哭来反抗,这次没打小朋友。生气的原因是永华把菜夹到了青青的碗里。平息过后不......

    “幼儿意外事故”个案分析

    ************ “幼儿意外事故”个案分析************ 一、背景 姓名:萌 萌(女)轩轩(男) 年龄:5岁年级:中班时间:户外活动时 地点:大型玩具处 二、事件描述 间操过后,老师带领幼儿排队......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

    大班幼儿个案分析:坐不住的孩子 我们班有一个叫明明的男孩,他是这个学期到我们班的。明明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个“坐不住的孩子”,有时他会“骚扰”周围的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