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时间:2019-05-14 08:08: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第一篇: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沈玲娣

http://www.xiexiebang.com/Article/ShowInfo.asp?InfoID=309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本文论述了当前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特点。就小学英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北京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提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建议。本文还对小学生学习外语的特点、学习方式的变化对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以及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等方面也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主题词:小学英语

发展趋势

思考与启示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

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背景及发展趋势

(一)小学外语教学发展的背景

在小学阶段设立外语必修课已经成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国家政府和教育部门所关注和积极发展的一个热点,没有设置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纷纷开始着手设置课程,已开设小学外语课程的国家则在进一步降低开设课程年龄的同时,进行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开设时间和语种设置方面的研究。例如在欧洲,欧盟各国政府认为外语水平是促进成员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与发展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求其公民至少掌握一门至两门其他成员国的语言。目前很多欧洲国家的外语教育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尝试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其开设第一门外语,从中学起开设第二门外语,以保证学生学习外语的时间、机会和两种外语能力的形成。在亚洲,新加坡政府在60年代至90年代的改革中提出要成为一个全民双语国家。总之,进入二十一世纪,开展小学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新世纪跨文化人才的战略目标之一。与此同时,人们重新审视外语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对外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也有了新的认识。各个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外语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使学生能说几句外国语,而是为了今后地球村的公民在多元政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做准备;是使新一代的公民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和知识进一步创造财富,为促进国际理解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作贡献的必要条件。在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小学外语教学从未像进入21世纪后的今天这样引人瞩目,这样受到教育领导部门、广大教师学生乃至家长如此深切的关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外语已成为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学习和使用外语已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国家来说,已经成为国际交往与国内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2001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该意见要求全国乡镇以上小学从三年级逐步开设英语课程。

在这一大背景下,外语教育,特别是小学外语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发挥外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及其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二)小学外语学科价值与学生发展

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在对对低龄外语教育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的研究和实验的基础上,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对小学外语课程价值方面取得了以下基本共识: 首先,在儿童阶段学习外语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对世界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学习了一门外语,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新的世界与文化的大门,他们可以了解到异国的文化与社会,通过学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使学生学会处理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形成开放和包容的性格,使他们视野开阔,心胸豁达宽容。

第二,外语学习可以将孩子领入一个新的声音世界,带来积极的情感和新的发现,对孩子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模拟交际、真实交际、双人学习、小组学习诸项活动,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经历。

第三,外语学习可以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有意识地生成和输出新的语言。学生在通过体验、比较、分析和理解等方式学习外语的同时,可以促进其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地发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会两门或两门以上语言的人比只会一种语言的人在智力发展上更具优势。第四,小学外语课程的真正目的不仅仅在语言能力上,也在学生的态度发展和对自我的认识上。学习外语也是磨砺意志的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遗忘、需要学会表达和表现自己,同时还要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这些有助于学生自我心理的调节,发展积极学习和大胆实践的主动精神。

(三)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的逐渐普及,国内外小学英语教学和研究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关注,近年来的研究和探索主要呈以下发展趋势: 1.在课程目标上呈现多元化

新的外语课程观从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全人教育为目标转变。英语教育追求的结果不仅仅是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在情感、素养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小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的启蒙阶段,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是他们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兴趣的保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效果,取决于他们能否获得成就感。所以小学英语教育在教学

目标上倡导把语言与情感、语言与态度、语言与文化、语言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2.在教学观念上强调语言的运用

在教学观念上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转变。小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语言环境的创设,提倡充分利用和开发多种媒体进行教学,创设生动和真实的语言环境。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提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观。同时注重将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合作精神。

3.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活动式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方法上,从单一的机械模仿训练和语法讲解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向活动式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变。强调学生必须通过积极的体验、参与、实践以及主动的尝试和创造来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小学英语教学要从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形式,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语言学习方式,达到激发兴趣、形成语感和培养初步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4.在课程评价上倡导评价的多元性和评价功能的激励作用

在课程评价上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向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努力的程度、交流的能力以及合作的精神等。5.在课程资源上倡导多样性和多渠道

新的英语课程观强调多样性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的意义,强调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从而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校学英语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外,还要积极地利用和开发其他课程资源,如广播电视节目、录影录像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

二、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创新教育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英语学习方式的特点

1、小学生感觉愉快和安全时学习的效率最高。因此,鼓励创建一种开放、和谐、积极互动的语言活动氛围,加大语言输入量,努力使教学活动产生浸润性的效果,即让学生愉快地在英语的环境之中自然地、不知不觉地吸收和操练,增强语感,不断提高英语听、说、读、写和用的能力。

2、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理解意义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孩子需要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他们在自己的理解水平上参与学习过程,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应充分发挥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多采用pair work(双人活动),group work(小组活动)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模仿、会话、表演、唱英语歌曲、说英语小韵文和诗歌,进行听写、对话、描述等活动。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的发展。

3.小学生天生具有想象力,乐于参与,勇于创造。在利用活动式教学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要注意遵循语言能力形成的心理和生理发展的过程,采用全身活动反应tpr等体态语和玩、唱、做手工、角色表演等多种外显形式促进儿童语言技能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

4、小学生在体力和智力都参与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训练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活动中,培养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等多种智能;同时发展学生在活动中的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学会与人合作的学习方式。5.小学生学习语言更趋向于整体体验和识记,而不是通过分析语言成分进行学习。这个时期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而在初学阶段,语言规则通常不能概括他们所接触到的语言,最常用的简单词汇往往在词形变化上,在发音上并不简单,也不一定符合读音规则。常用的语句在结构上或意义上,往往也复杂。为此,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上,要放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的习惯上。

6.小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我们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和激励功能,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及时得到鼓励和肯定,从而及时得到成功的体验,树立“我能行”“我会做得更好”的信心和动机愿望、调动积极的情感态度投入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淡化结果,强调和更多的关注儿童参与学习的过程。

(二)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外语教学方式面临新的挑战。既要合理地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又要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采用活动途径,创造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小学英语教研人员和许多小学英语骨干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遵循以上外语教学基本理念,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构建了多种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有:

1.体验学习

英语学习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更是一种实践和体验活动。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实践是体验学习的基本方式。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体验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亲身经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过程。

儿童英语学习需要有情景体验,行动体验,生活体验,情感体验,游戏体验,思维体验等。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教学要采用活动途径正是基于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提出的。体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以机械模仿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三年级“天气”一课时,利用录音模拟自然界天气的声音,让学生通过听声音猜天气,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利用形体动作和实物,请学生表演天气,通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创造思维能力;利用看局部图画猜天气,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局部事物的特征,判断是哪一种天气等。教师通过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将语言学习和观察、思维、想象以及创新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融为一体,学生眼睛在看,嘴巴在说,脑子在想,耳朵在听,在大量的肢体活动、动手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还形成了真实的交际,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中,在合作学习的体验中,轻松愉快地进行着语言的学习与运用。2.探究学习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认识过程有共同之处,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学习就是依*发现”,学生自我思考、探究和发现事物,而不是消极地“接受”知识。学生要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这种探究-发现式教学虽然最初是为自然科学学科设计的,但后来逐渐推广到社会科学学科,同样适用于外语教学。在英语学习中,探究学习的本质就是学生基于自身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亲身的体验,主动获取知识或信息,应用知识或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目前很多教师正在积极尝试这种学习方式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四年级“职业”的话题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中的几位,有冰心、钟南山、成龙、杨利伟等。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画面中的人物是谁?他们分别是做什么工作的?学生说出这些杰出人物后,教师请他们说出这些人物的职业。当学生说不出时,小组同伴可以相互帮助,要想了解说出这些人物的工作或职业,学生可以到不同人物画像旁边的录音机里去找答案。听听录音中是如何介绍这位杰出人物的,并请学生找出相应的职业词,跟录音学习,之后请会说的学生教给大家认读这个词。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是带着问题通过各种渠道或途径去寻找答案和结果,是一种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再比如,在“asking for help.”的故事学习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问题:画面中女孩是不是用脚在雪地上写了sos?妈妈躺在地上,女孩流着泪在给妈妈包扎,旁边是着火的飞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接下来教师请学生阅读故事,学生可以借助字典等工具自学,也可以展开小组讨论,提出问题,相互解答,共同寻找答案。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更多的情景,让学生讨论求救的方法,达到读懂故事并拓展学习内容。学生在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丰富了知识和经验,了解到更多的求救方法,增强了自我保护意识,开阔了眼界。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他们主动利用获取的信息去解决问题,完成交际任务同时还获得了提高生存能力的体验。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提供了主体参与的良好的学习环境,并创造出合作学习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在与同伴共同讨论、研究、分析、归纳、交际的实践活动中获得语言能力的提高。3.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的教学方式。jacobs认为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全班授课,二是分组活动(group work, pair work),三是个体学习。目前我国小学外语课堂教学中,全班授课是主导形式,个体学习难以实现。因此,分组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条件。合作学习以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更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集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法,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小学外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重点从两方面进行实践。l 情景教学(角色扮演)

情景教学在多年教学实践中证明,效果显著。情景教学的优势在于将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之中,创设自然的学习环境,有利于使学生体会语言的真实运用,调动学习兴趣,将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学习形象化、具体化。情景教学强调教学的“社会性”,即以社会情景为基础。教师创设的情景要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功能和语言知识一致,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尽可能真实,角色扮演活动有利于语言的实践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情景教学尽管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并采用,但在实际运用当中,仍有设计不合理、情景欠真实、活动流于表面、语言技能训练不落实等不足。因此,情景教学在未来教学方式改革中仍有待新的突破。l 任务型项目学习(task-based project)

任务型项目学习是任务型教学途径中的一种教学方式,他遵循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原理,只是在设计任务时,突出四个特点:(1)课上和课下相结合,不局限在课内;(2)以项目形式呈现,任务完成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二周至三个月均可);(3)以群体活动为主,个人学习为辅,共同完成任务。(4)强调具体分工、探究讨论、交流评价的学习过程。

任务型项目学习的研究和实践在小学刚刚起步,例如一些学校在小学六年级的一项task-based project就是用英文编辑出版一期墙报或报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以个人为单位或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主题,明确分工,从收集资料、撰写文稿到打印、排版,最后完成墙报或报刊。

学生在完成这些项目学习时,全身心投入工作,他们要选材、编辑、制作电子文本、录像、展示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互相协作、评价,把注意力集中在完成任务的过程的同时,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正如著名研究task-based learning专家david nunan 所说:具有交互功能的任务学习可以激发学生把全部语言资源调动起来,把他们的语言知识发挥到顶点。由此我们看到,学生在完成各自的任务时发挥了他们最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体现了个性发展和合作学习,也体现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价值。完成每一、项任务无不需要他们动手实践,语言的应用也自然地体现在其中。可以说,这种学习过程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天地,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变化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新课程引发的课堂教学的变化,给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课堂教学方式的变化需要我们来重新认识对教师的角色的定位和重新思考对教师的评价。

(一)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与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情境强调教材的单一因素,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诸多因素的整合、互动和发展。新课程要求实现以下学习方式的转变:从学生各孤立的学习方式转向学生在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习,从以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向以体验探究式为主的学习,从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精讲多练式学习转向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任务驱动型学习,从运用单一的教学媒体转向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行的整合学习。课堂教学情境的变化还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涉及语言知识本身,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涉及文化、情感态度和跨学科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和考试的结果,新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和评价的激励作用。这些变化使得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从单纯的课程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来完成教学方案的设计,比如对教材的开发,相关资料的查询,教学情景的创设,课堂活动的组织等等。这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创造的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极大的挑战。

(二)开放式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素质

传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主要来源于教师和课本。教师把课本提供的语言 知识准备好单方面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控制性练习,一切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采用互动的教学模式,提倡开放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学、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网查资料,通过讨论思考来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获得了相当大的学习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当中有人会把不为教师所知的知识带到课堂上来,这对教师无疑是一种挑战,它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式的课堂教学规则,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处于一种时时受到碰撞、挑战和激励的状态。这种状态要求教师不仅拥有较好的语言基本功和知识储备,同时还应具备开放、敏感、豁达、幽默的品质和心态。

(三)学生评价的多元化与对教师的评价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评价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课堂上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知识传授的准确性和教学技巧运用的灵活性,忽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实际获得,注重的是结果,而忽视过程。新课程倡导多元性和发展性的学生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包括知识、能力,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试卷的卷面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审视教师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最优化的环境和服务为主要内容,即对教师的评价要从单一的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转向教师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对象、如何完善教学行为、如何开发课程教学资源等进行综合性评价。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的评价观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对推进小学英语课程的思考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1.理念与行为的关系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教材实验的推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变

化,但教师教学理念与行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也越来越明显,教师们常常困惑与以往惯性教学与新课程教学之间。在教学实践中,当遇到问题时,许多教师或寄希望于专家的指点、寄希望于现成的经验和操作的程序可以借鉴,或自觉不自觉地走回老路。从中我们可以感到教师还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和学科教学的深入思考,新的教育理念还没有真正落实,还没有变成教师的自觉的教学行为。2.时间与效率的关系

很多研究表明,直接接触外语的时间是取得外语学习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carrol(1975)认为,在众多的因素中,如智能、动机、态度、年龄、策略、时间等,时间是成功与否的重要的因素。vilke(1988)估计,要使一门外语达到一定的水平,1000小学的学习时间是必要的。因此,将外语提前到小学开设,尽管小学与中学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不同,但就有可能使学习的时间有所增加。小学开设外语课使中学能够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发展高层次的语言能力。这里的时间意义有两种概念,一种是指国家课程规定的周课时,另一种是指课堂开展学习的时间,即课堂时间是否得到高效利用的问题。这种时间概念受教师因素的影响,即教师的教学思想、方法、技巧、语言的能力、教学条件、教材设计等都会对时间的有效使用产生作用。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后者,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关键。

3.创新与基础的关系

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倡导小学英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的教学

方式,旨在使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完成语言学习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语言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小学英语教学不仅应当体现开放、创新的特点,还应注意其学科的科学性。学生对英语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又感知到理解到熟练,再到运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在教学结构上则应该是一个由呈现操练到归纳巩固到交际运用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应当是可以缩短但不能跨越的过程。教学中,如果教师在呈现新的语言知识后没有组织学生进行足够的操练就过渡到运用阶段,那么课堂上学生就不可能有积极正确地反应,教学目标就不可能得以实现。同样,如果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的机械技能训练过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很难形成。因此学习方式的创新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言学习的规律为依据,课堂互动的质量,而不是形式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教师素质与课程推进的关系

上面谈到,教师不仅是新课程的实施者,还是新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在课程

决策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师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呈现顺序,决定着省略什么,强化什么,采用怎样的方式来满足学生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就是课程。教师的素质,教师的教育哲学思想决定了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的效益水平。另外,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具备了现代教育的课程观还不够,还必须具备一

定的英语语言能力。有研究表明具有较好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所教学生的语言表现要优于语言能力较弱的教师。而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小学教师其教学效果要优于中学教师。由此可见,仅仅有语言能力还不够,教师还需要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使教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生活和认知水平。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推进课程实施的关键。

(二)几点启示

1.小学外语教学成败的关键还是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对孩子学习态度的形成具有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教师的因素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教师的语言、教师的教育理念、课堂活动设计都对学生的兴趣、动机、和认识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学要努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给予学生选择的机会、创造的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同时不能否认学生的受动性、依附性和模仿性。

2.在开展小学外语教学科研和对课程进行评价时,要注意克服测试的弊病,应注重对态度和动机的发展性评价。小学外语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发展语言能力,更要发展学习外语的积极态度和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我们对于目标的实现只采用测试的方式进行测量,就会出现教学导向的片面性。由于态度和动机比较难以测量,使过去外语教学的评价往往不得不以语言成就作为其唯一的目标,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对态度和动机的关注为代价的。这是我们对小学外语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问题。

3.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语言能力对于小学外语教学的重要性。不论是职前还是对在职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语言能力培养都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小学外语教师还必须懂得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和方法,有机地将外语的学习与其它的学科知识相结合,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4.校本教研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提倡校本教研时,要关注学科教研,学校在建立有效机制推动校本学科教研时,应将开展校本教研与开发校本课程统筹考虑。开展学科特点鲜明的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直接针对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开展调查和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同时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

5.在开展校本学科教研的同时,教学研究部门应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推动研究在更高的层面发展。开阔教师的视野,推动理论学习;搜集研究问题,深入学校,具体指导;公布研究方向,使校本和跨校交流的学科教研具有交流的基础;建立合作交流的机制,引导研究过程系统的、科学的发展。

6.要积极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从社会、学校到家庭都应该充分意识到外语学习环境对于小学生外语学习兴趣、动机和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良好的环境不仅可以减轻课堂学习的负担,还可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有利于学生 建立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2002年 2.《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 3.俞唐、佟玉功:《探讨中学外语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北京教研》,(2003年)。

第二篇: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第二章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主要国家小学外语课程设置情况;正确认识和理解当前国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总体发展趋势。

2、了解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历史;把握我国当前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学习重点:

我国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背景、实施及发展方向。问题:

1、什么是课程?

从内涵上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选择和组织的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课程,简称学科或科目。从层面上看,广义的课程有三层含义:一是总体的课程计划,或者说是课程设置;二是分学科的课程标准;三是课程内容,也就是各学科的教材。狭义的课程仅指第一项含义,或是第一、第二项含义。

2、什么是教学大纲?

是规定教学工作的一个纲要性文件,其思维的角度和考虑的重点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大港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还要对这些内容的教学顺序作出安排。教学大纲一般由三部分构成:说明或前言(总论)、本文(分论)和附录。

第一部分阐明英语教学的性质和地位,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学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方向和指导;第二部分根据知识和能力的心理认知过程,安排各个年级具体的教学任务、内容和授课时数;第三部分一般包括语音项目表、词汇表、语法项目表和功能项目表等。

3、什么是英语课程标准?

1999年6月,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正式成立。2000年3月,《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以及附录五个部分。

4、大纲和标准的对照 ①在总体目标设计上,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突出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大纲把“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过多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标准”强调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在语言知识和技能方面,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评价能力,以及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标准”在课程内容与目标方面增加了情感、策略和文化三个方面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思想。

②从基础教育的整体考虑出发,以目标分级的方式取代现行大纲分学段、分年级的设计方式。

③在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方面,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线,突出语言的实践性,适当提高了对词汇量的要求。④确立新的评价观念,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以往的教学大纲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中评价的选拔功能,轻教育发展功能;而《新课程标准》倡导以人为本的评价思想,强调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淡化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功能。强调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展情况的评价,体现了多层次、多元化。

⑤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 ⑥为教材编写者、教师留下了创造的空间

以往的教学大纲按学段划分目标的体系,比较详细的规定了每学期应该达到的教学要求和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并对教学重难点加以说明,有的大纲还对教学顺序、所教内容、所需课时作了统一的要求与规定,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英语课程标准》采用分级方式,将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的英语课程目标按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做某事”具体描述各个级别的要求。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这为教材编写者和广大英语教师留下了一片广阔的教学创造空间。

第一节 世界主要国家小学外语课程改革及外语教学研究的整体发展趋势 外语课程设置的不同背景

1、不同国家的外语课程设置按其语言背景分以下三种情况: 母语为英语的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

长期以来,在国际交往中英语一直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语言,多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都不太重视外语课程的设置。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化,国际间的直接交往和平等对话日益频繁,这些国家纷纷意识到外语课程对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对外语开始给予高度的重视,并着手制定外语课程标准。

2、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

由于国际间经济发展和文化交往的需要,这些国家都非常重视以英语为主的外语课程设置。外语课程的设置都是从小学开始,直到高中毕业。教学内容曾经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重视词汇和语法的教学以及书面考试的成绩,而现在都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3、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纳米比亚、印度等)

这些国家和地区能够提供比较好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提倡双语教学,投入课时较多,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求都比较高,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因此,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对英语的驾驭能力较强。世界主要国家小学外语课 英国

英国的外语开设是从中学开始,并有国家级(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课程标准统一指导。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外语有利于学生情感、品格、交往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发展。课程目标按听、说、读、写等四项技能描述。美国

美国的外语教育始于世纪初的殖民时期。当时的外语是拉丁语,主要是作为中学基础课程来开设的。20世纪80 年代末期期以来,美国的基础教育外语课程改革开始在全国推行开来。外语改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语语种多样化。2)学习方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美国的外语教学采用分别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如进侵入式教学、复式教学等。3)教法交际化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以设置和完成具体的“任务”为主,通过组织大量真实、自然的交际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和创造性运用语言的能力。4)教学手段现代化。美国是最早把计算机引用到外语教学的国家之一。5)评估个性化

评估的总趋势是:重视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评价的形式大多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如课堂上的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学生平时的学习活动以档案袋的形式纪录下来。法国

目前,普及外语教学已成为法国义务教育“强化语言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 一直较重视小学英语教学 奥地利

在奥地利,英语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在学习电脑、手工制作、音乐或体育等课程时,也需要用英语。

三、国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国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整体发展呈现以下六种趋势:

1、在课程总体目标上

从以单一的学科教育为目标向以人的全面教育为目标的转变,从升学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重视外语学习策略和能力的形成,为终身学习打基础。在教学的目标上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关注外语学习与其他学科间的融合与渗透。

2、在教学观念上

从重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并重的转变。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强调学生能用所学的语言做事情;同时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强调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语言功能和结构的理解以及对语言差异的敏感性,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功能,为有效地开展交际而服务。

3、教学模式与方法 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开展两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使学生在尽量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强调学生参与项目和调查研究,积极获取和处理信息。在教学方法上从单纯的机械训练和语法讲解转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特别强调理解和表达能力、思维与想像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课程评价上

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评价的内涵、标准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从一次性的终结性考试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采用更加全面、公平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

5、在教育技术上

从简单的黑板、粉笔向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转变。特别是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6、在研究焦点上

从教什么向如何教、从学什么向如何学的转变,学习方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已经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外语课程中已经渗透了学习策略的培训

第二节

我国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一、我国外语教育史上的两次大起大落: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中期,为了向苏联学习建设经验,各行各业都急需俄语人才,大批英语老师改行教俄语,造成俄语大起,英语大落。这不仅削弱了英语教学,俄语教学的质量也无法保证。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学外语教学逐步走上正常轨道。这一时期的特点:(其中两点)

1)外语课成为我国中学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与语文、数学同列为三大主课。从1977年恢复高考起,就逐渐成为必考科目。2)英语日渐看好,俄语一落千丈。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1985年10月,在国家教委的部署下,由中学司联合高教司对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面调查

1986年10月,国家教委在大连市召开中学外语教学改革工作会议,会上讨论了上述调查的总结报告

1987年2月,国家教委颁发《全日制中学英语(俄语、日语)教学大纲》,从此,教学、考试、编写教学用书便有了正式依据。

1988年4月,国家教委在武汉市召开了“全国省级外语教研员会议”,专门讨论研究了教研员问题:

1990年6月,国家教委基教司在北京召开外语教研员会议,对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进行了研讨,座谈了对高中教材的调整问题,指出了课程改革的方向是: 适应多种需要; 加强社会实践。

综观上述情况,在这六年的时间里,着眼点是改革中学外语教学,因而把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研究提上日程。从整体上说,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外语特别是英语,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英语学习空前高涨,中学英语几乎达到普及的程度。随着资料的增多,“俄改英”教师水平的提高,师资队伍的加强,教学水平直线上升。

20世纪90年代(1992-1999)

1992年颁发大纲,开始使用新教材。大纲明确指出: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

1993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也有上述分项要求,只是增加了内容。

1996年6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中南海召开的外语教学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说: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普及外语和培养外语人才,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提高外语教学水平已经不是一般的教学问题,而是影响我国对外开放方针的更好实施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李副总理指出: “我国目前外语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普遍存在‘费时较多,收效较低的问题。”他称赞: “张思中外语教学法是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有效的,为我们改进和提高外语水平提供了一项可贵的经验。张思中的十六字教学法: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

适当集中:集中识词,集中讲授语法。集中识词,一般在课文学习前开展。教师根据教材,依据大纲选用常用的词汇和词汇表,制定词汇学习计划。每天一百词,每周500词。第二天检查一次,每周复习一次。集中识词是三周的时间,把一册中的词汇记忆完毕。语法讲授集中指根据课文内容统筹规划,根据中学教材中的语法项目分布情况,随机进行适当集中。

反复循环:根据遗忘规律把需要记忆的单词、语法和课文进行反复循环,词汇采用分类编排,指定复习时间,把集中讲授的语法知识在学习课文时充分练习深化。

阅读原著主要指组织跨学科兴趣小组,阅读外国中小学的原版教科书;援助的阅读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适合学生阅读水平的原著供学生阅读。原著阅读主要采用精读、泛读和翻译等技巧。

因材施教:指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组织不同类型的课外学习小组。用张思中的话说就是使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爬的爬。张的因材施教主要体现在分层次教学上,即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层次备课、分层次授课。还体现在课外活动上,优等生组织英语学习小组、学唱歌、做游戏,而差生则组织辅导小组,有各别老师辅导。

2000年至今

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的任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2001年6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同时提出要“加快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1年7月,教育部在大连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进行了全面、具体的部署。

二、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1、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

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注重基础课,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②突破传统课程的模式,发展综合课程;③从单一的必修课程向扩大选修课程发展,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多样化;④从以普通教育为主的课程设置向普通教育课程、劳动训练课程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兼顾的方向发展。

2、教学方法改革

从整体上看,集中显示出如下重要特点:

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要上双向活动,体现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和谐统一;②强调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的发展;③强调学生的内部诱因,重视学生学习和认识事物过程中的感情活动。

3、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主要表现为在原来普遍采用班级教学形式(班级上课制)的基础上向多样化方向发展:①在基本沿用班级教学的前提下,控制班级规模,是班级规模小型化;②突破班级教学的固定模式,实行“分组教学”〔可分为“外部分组(包括“学科分组”、“多级制”、“不分级制”等和“内部分组”(在传统班级内分组)〕,即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分为不同的组来进行教学;③个别化教学(有独立学习、个别规定教学、伙伴教学等具体形式)。

4、教育技术手段改革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教育技术已经从传统教育技术的语言讲解、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标本等手段的使用发展到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音实验室等众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技术手段进入了一个完全崭新的信息技术阶段。

5、教学评价方式改革

各国主张对学生整个学习活动的全部领域和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身体发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等在内,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

三、对我国基础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分析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

要改变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1、对课程目标发展的分析

由最初的翻译语言文字演变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英语课程教育目标在由单纯传授知识向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方向转变。

2、对教学观念和方法的分析

传统的英语教学法侧重语法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1)大纲的编者吸收了交际语言教学的思想,认识到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2)从1977年以来制定的教学大纲到2001年的课程标准都强调指出听、说、读、写要进行综合训练,并提出四项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在起始阶段的教学要从视、听、说入手,在发展听说能力的同时,重视培养读写的能力,到了高中,要侧重培养阅读能力。1993年和1996年的高中大纲特别强调:听和读是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手段,是输入;只有达到足够的输入量,才能保证学生具有较好的说和写的输出能力。为此,大纲规定了泛听和泛读的量。3)大纲强调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

4)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5)重视利用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创设英语环境。

3、对教材发展的分析

近二十多年来,中小学英语教材主要发生了以下变化:英语教材的内容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代社会生活,渗透思想情感的教育,教材语言比较真实、自然、地道,教材编排的内容和形式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材结构比较合理,多采用结构、功能、话题相结合的方法。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交际性、实践性原则,促进了学用的结合。2)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编制多媒体教材,使英语教学立体化。3)教材的编写多样化,鼓励实行“ 一纲多本”。4)由盲目移植国外教材发展为自己编写符合中国学生学习特点的教材,同时科学地引进多种国外教材,以补充发达地区和外国语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的需求。5)注重外语教学的衔接,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编制不同特点、不同难度的教材,特别是编制了小学起点的英语教材。

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成效

课程改革实施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伴随着的是教师角色行为的变化,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术品味的提升。

1、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是同步一体、互动生成的

教师在实践中发展了课程,同时也发展了自己;反过来教师发展越充分,课程实施效果也就越好。

2、引发教师角色的转变

(1)变单一学科知识为智能结构多向拓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备三个功底和两种能力: 第一、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第二、有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功底 第三、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功底 第四、有相当的育人能力

(2)变单一只是化身为合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教师之间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合作、还要特别注意与家长的合作(3)变单一教书匠为研究能力的综合提升

教师应努力成为研究者。这是对教育进行理性提升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要求。教师研究能力综合提升,要把握几个“点”:出发点,教学研究应立足于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着眼点,教学研究应着眼于沟通教育科学与实践的联系,要特别注意构建多元学说等教育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结合点,教学研究的方式应以行为研究为主,使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紧密结合;归结点,教师研究要有恒心、锲而不舍,持续不断的向着预定目标努力。

(4)变单一教师角色为多重角色

新课改给了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己向前走,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3、关注学生信心的培养

课改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学习自信心的培养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就学生而言,自信心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来自课堂教学的过程,来自教师的交往。课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励学生学习的信心。要达到此目的,教学过程就要注重及时反馈,激励肯定:“你真行”

4、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教材给了教师很大的空间,教师不但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建设者。教师要“以人为本”,对教材文本进行加工、构建、开发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资源,尝试使用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学内容,创造了动态、发展、千变万化的课堂。学生积极的获取知识,积极获取内心感受即体验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独到的教学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思考:

1、结合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的历史,你认为哪些因素影响和制约了我国英语教学的发展,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为什么?

2、你认为教学思想的转变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第三篇: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

此次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

(四)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本课程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五)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六)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设计思路《标准》采用国际通用的分级方式,将英语课程目标按照能力水平设为九个级别。该设计遵循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龄段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求和特点,也考虑到我国民族众多,地域辽阔,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旨在体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国家英语课程要求从3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程。《标准》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级别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各个年级。但是,分级目标对3~6年级、7~9年级和高中

各学段或年级的教学和评价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循序渐进、稳步上升的指导性要求,有利于课程的整体实施。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3、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5、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7~9年级分别 完成三、四、五级目标;高中阶段完成六、七、八级目标。第九级为外国语学校和外语特色学校高中毕业课程目标的指导级,该级别也可以作为部分学校少数英语特长学生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方向。

各地区可以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规定,根据当地的条件和需要,适当调整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教育基础和师资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或学校,以及把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开设的学校,可以适当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目标的要求。英语教育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如从1年级起就开设英语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提高相应学段级别的要求。六年级结束时达到二级,9年级结束时达到五级,普通高中结束时达到八级*备注: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将可能在教育部新的高中课程计划确定之后作相应的调整。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保证。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情感态度:动机兴趣,自信意志,合作精神,祖国意识,国际视野。学习策略:谁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资源策略。

语言技能:听说读写。

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

文化意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目标的各个级别均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的综合行为表现为基础进行总体描述。以下是本课程一级至九级应达到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目标。第三部分 内容标准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本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标准,其中对语言技能中的听、说、读、写四个技能提出九个级别的目标要求(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和情感需要,在一级、二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语言技能目标要求);对语言知识中的语音、语法、词汇、功能和话题提出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也提出了二级、五级和八级的目标要求。

一、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语言交际打基础。因此,听、说、读、写既是学习的内容,又是学习的手段。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语言知识

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等五方面的内容。知识是语言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重要基础。表3是二级、五级和八级语言知识的分级目标。详细内容参见附录。

三、情感态度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是英语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以使他们树立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和健康向上的品格。通过英语课程,增强祖国意识,拓展国际视野。表4是二级、五级和八级的情感态度分级目标。

四、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师应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认知策略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采取的步骤和方法;调控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进行计划、实施、反思、评价和调整的策略;交际策略是学生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资源策略是学生合理并有效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运用英语的策略。学习策略是灵活多样的,策略的使用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具有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在英语课程实施中,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表s是二级、五级和八级学习策略分级目标。

五、文化意识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外语教学申,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英语,对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

2、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3、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4、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二)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英语教师要做到:

1、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2、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3、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

4、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三)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标准》以学生 “能做某事”的描述方式设定各级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教师应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在设计“任务型”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具有可操作性;

2、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3、活动要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4、活动应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5、活动要能够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四)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为他们终身学习奠定基础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教师应做到:

1、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2、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

3、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4、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5、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我评价并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

(五)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做到:

1、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

3、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广播电视、英语报刊、图书馆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

(七)组织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八)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为此,教师应该做到:

1、准确把握本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英语教学策略;

2、发展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3、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能在自己的继续学习和实际教学之中加以运用;

4、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

5、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需要以及当地客观条件,积极地和有创造性地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6、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九)遵循课时安排的高频率原则,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英语课程从3年级起开设,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3一6年级英语课程应遵循长短课时结合、高频率的原则,每周不少于四次教学活动。

3、4年级以短课时为主;

5、6年级长短课时结合,长课时不低于两课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班容量一般不应超过40人/班。

7一9年级和普通高中的英语课程建议每周不少于四课时。

二、评价建议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使学校

及时了解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改进教学管理,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一)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是教学还是评价都应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评价应有益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应有助于学生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自我评价对于学习能力发展的意义,并学会自我评价的方法。在各类评价活动中,学生都应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评价应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评价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

(二)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形成性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因素。形成性评价的任务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其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为了使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应建立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以测试和非测试的方式以及个人与小组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性评价的形式可有多种,如课堂学习活动评比、学习效果自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与评价、平时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无论何种方式,都应注意评价的正面鼓励和激励作用。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与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交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高。"

(三)注意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风格的差异采取适当的评价方式。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应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或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如果学生对自己某次课堂测验成绩不满意,可以与教师协商,?暂不记录成绩,学生在经过更充分的准备之后,可再次参加评价。

(四)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教师要时刻关注评价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反馈作用。例如:

1、评价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和自信心的建立?

2、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成就?

3、是否反映了教师教学中的成功之处与不足?

4、是否反映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或不足?

教师要根据评价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五)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是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终结性评价必须以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力争科学地、全面地考查学生在经过一段学习后所具有的语言水平。

测试应包括口试、听力考试和笔试等形式,全面考查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力测试在学期、学年考试和结业考试中所占比例应不少于20。听力测试应着重检测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应把脱离语境的单纯辨音题作为考试内容。笔试应避免单纯语音知识题和单纯语法知识题;增加具有语境的应用型试题;适当减少客观题、增加主观题。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

(六)注意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特殊性

3一6年级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表现和合作能力为主要依据。

3、4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应采用与平时教学活动相近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考查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5、6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考试可采用口笔试结合的方式。口试要考查学生实际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考查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听和读的技能,形式应尽量生动活泼。

终结性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达标的方法记成绩,不用百分制。

(七)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进行评价时,应当考虑评价活动占课堂整体教学时间的比例。要注重评价的实际效果。要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进行评价。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或以评价为目标进行教学。

(八)各级别的评价要以课程目标为依据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及相应级别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二级的评价由地方和学校组织进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五级和八级的评价应在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进行。其他级别的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也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选拔性考试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地情况,确定适用级别,制订考试要求。

第四篇: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实施全民健身尚存问题与改革的基本途径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和多年来从事体育教学和社会活动的经验,对我国全民健身活动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基本途径。

现代人十分注重学习各种知识,掌握多种技能,提高各种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却往往忽视了社会主体——人的身体能力。不少高级知识分子、科学家英年早逝或身体状况不佳,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卧床养病,即是佐证。由此看来,良好的身体是我们迈向21世纪的必备条件,健身是全民性的而不只是部分人的事情。为推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本文针对当前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提出了发展模式和基本实施途径。

1 全民健身存在的问题

1.1 全民健身意识误区

目前,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有:(1)老年人保健意识。大多数年青人认为健身锻炼是中老年人的事,自己身体强壮不须要锻炼;(2)药补意识。认为锻不锻炼身体无所谓,只要进食补药就能健身:(3)非体育性的娱乐意识。用打扑克、玩麻将来代替体育锻炼;(4)被动的欣赏意识。自己不参加健身只欣赏体育比赛,充当体育观众;(5)唯竞技意识。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仅仅是为了参加某项比赛并取得名次。

25—50岁年龄阶段的青、中年人应是参加健身活动最积极而且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群体,约5亿5千万。他们是社会的脊梁,家庭的中坚,社会、家庭不仅需要他们的知识、本领和能力,更需要他们身心双键。然而现实生活中很难达到这一点,他们须在事业、家庭、养老、育小、维持生计等方面,疲于奔波,难将本就不多的余暇时间投入到健身中去。

影响人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原因不仅有自身懒惰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外部原因所致,如: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场地器材、家务、辅导孩子等。我国各年龄阶段的人群对健身意识都存在观念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对社会、对人生缺乏责任的生活态度。健康非个人私事,它是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兴衰的国家大事。

1.2 缺少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及开展经验群众健身活动在我国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城市有组织指导者、管理者,健身活动就开展得好些。群众健身活动的对象年龄不一,体质不一,爱好不一,身体素质不一,对组织者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不能用单一的活动方式来组织和指导,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开展多种既适合大家的又能提高锻炼兴趣,达到增强体质目白的各种活动。这要求我们有一大批经过专门的、特殊的培训人员充分运用先进的知识,合理地将“自由锻炼人”有秩序地组织起来进行锻炼,予以指导,达到普及和群体效应,使健身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之必需。

1.3 缺乏健身活动开展的场地、器材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几年来,国家为体育锻炼场地投资经费总计百亿元之多。但1979—1982年间共建大型体育场馆2075个,这类大型的体育场馆只是进行竞技比赛,未能充分考虑一般百姓从事体育活动的需要,人们只是“旁观者”,不是“参与者”,因此造成体育比赛场地多,利用率低,而为大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的场地和器材太少,大大地阻碍了全民健身锻炼的发展。

2 措施与对策

2.1 更新观念,增强全民健身意识

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和现代化生产发展,人们体力劳动和运动量也逐步减少,加之我国有大批的人不参加体育锻炼。所以“现代文明综合症”在我国的发展也有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也不断更新,虽然没有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但至少人们己开始摒弃“无病不看医生,即是健康”的错误认识,从对人体健康认识的单纯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综合模式。WHO界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患,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健康不仅仅是不生病,它应包括正常的生理、心理精神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性。健康是人人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基本保证,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和潜在动力,达到尽可能高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重要的社会目标。因此,促进健康是社会的共同责任,人人进行使身锻炼是使我国综合国力得以提高的表现。现任美国总统克林顿指出:健康是21世纪的“通行证”。世界各国政府无一例外地把目光投向了大众体育。

青壮年人应是我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主力军,他们既没有老年人那种悠哉心态和充裕的闲暇时间,又没有青少年在校学习的条件和活泼好动的心理。因此,要增强他们全民挺身意识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许多人总是用各种理由和借口为不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推辞和辩护,这实质上是思想观念和意识方面的问题,也是对高质量生活标准缺乏现代意识的表现,都需要予以澄清和更新观念。

2.2抓住基础,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体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为21世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 教育具有活动性的特点。以课题覆盖大纲的策略就是英国数学教学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教师以教学目标的某一项及学习大纲的某个水平为出发点,组织学生学习活动,这类活动针对性强,内容集中,便于教学组织,能使较多学生达到某个水平的学习要求。教师也可以提出开放性课题任务,进行开放性教学活动,往往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多个教学目标,涉及多个学习水平。教师对学习情况进行记录,以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水平。

(三)计算机与数学教育相结合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十分重视计算机辅助教与学的研究与实施。例如,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机会来发展并应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的能力。美国2000年标准明确提出了“技术原则”也反映出这种趋势。2000标准最大的特点也许是强调科学技术在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强调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相结合,并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电子版中的数学例子,使得教师懂得怎样在教学实践中去运用信息科技。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趋势,也成为近年来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引人注目的特点,而且日趋活跃。各种现代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已经出现:结合具体数学内容编制各类软件,借助计算机快速、形象与及时反馈等特点,配合教师教学,使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好的发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机交互作用,从ICAI(智能型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融声、图、文于一体的认知环境更趋自然的M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随着数学教学中的技术含量的提高,电脑、网络技术等成为学生学习手段之一,学生可以自己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和媒介获得信息,进行数学思考活动。

(四)目标的个性化与差别化

目标的差别化和弹性是目前国际小学数学教育设计的一个重要动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由学习大纲和教学目标两部分组成。其中教学目标按照五个知识块展开,学习大纲则按照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发展被划分为八个水平。国家数学课程明确规定每个水平的学习要求。体现了统一要求又具有弹性的结构。

(五)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综合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综合也是一个重要的趋势。这是近二十年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这一趋势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日本的课题综合学习中体现尤为清楚。国外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总之,国际数学教育改革上述趋势给我们多方面的启示。第一,目前国际小学数学出现一些共同的趋势,如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注重学生个人的感受和差别化的数学教育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我国小学数学改革的实践中应该注意到这些趋势。第二,我国不少数学教育工作者总是存在一些担心,深怕一旦计算机器或计算机应用于小学数学教育就会削弱学生的运算能力。上述国家改革的经验表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计算器(机)是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有力工具。我们应该努力提高电脑技术应用于数学教育的水平,增加我国数学教育的技术含量,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第三,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在吸收国际经验的同时,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实际上,在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有许多优势,例如,我国的方块字中存在着许多几何图形,小学中的乘法口诀,古代的数学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都体现了我国数学的民族特色。又如,我国小学生基本知识和能力相对比较好。我们在小学数学教育改革中,应该发扬我们的优势,克服我们的不足。因此,在吸收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有益经验的同时,充分考虑我国的文化特点,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的小学数学教育体系。第二节 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发展的回顾与分析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数学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代的学校教学科目“六艺”中

就有“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大多带徒讲学,其中或多或少包含着数学的知识内容。秦汉时期,相继出现了《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数学教材。到了唐代,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中设有算学馆。为了教学的需要,由李淳凤等人审定并注释了汉朝以来的十部算经,统称《算经十书》,作为教学用书,并由唐高宗下令定为全国通用的数学教材,这是我国国家审定数学教科书的开端。

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算经十书》是我国古代数学的经典教材,前后流行1200余年,对中国的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最大的特点,一是以问题为线索,按照由问题归纳“术”的方式进行研究;二是提倡实用,注重计算技能的培养。

尽管我国古代的数学教学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由于统治者对小学教育采用放教于民间的办法,所以按照现代的学制、课程概念来看,我国真正在小学设置算术课程,始于清朝末年,比很多国家要晚。

一、我国小学数学课程演变发展的历史沿革

(一)清末民初至新中国成立前

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了仿日本学制而制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其中《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中规定:“算术,其要义在使知日用之计算,与以自谋生计必须之知识,兼使精细其心思,„„以便将来寻常实业之用。”同期颁布的《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中也有类似的规定。清末的小学算术教材,以模仿日本教材为主,而且内容极为简单。初等小学堂修业五年,“先就百以内数示以加减乘除之方,使之纯熟无误,然后渐加其数至万止,兼及小数;并宜授以珠算”。高等小学堂修业四年,则“授以复杂之算术”,内容主要有度量衡、货币及时间的计算,小数、分数、百分数,以及比例、求积、日常簿记。

辛亥革命以后,小学学制改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1912年公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中规定:“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增长生活必需之知识,兼使思虑精确。”算术的教学内容较清末变化不大,只是改用七年学完。当时各书局所编教材很杂,大多沿袭日本、美国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学内容深浅不一。

以后几十年,多次颁布、修订的《小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算术课程的目标,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

(一)增进儿童日常生活中关于数量的常识和观念;

(二)培养儿童日常生活中的计算能力;

(三)养成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三项目标比较具体、明确,也明显反映出受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而且重视儿童的特点与儿童的主体性,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在这期间,小学学制改为六年。曾经一年级,甚至一二年级不设算术科,采用以儿童活动为主的方式“随机教学”。即在游戏活动或其他学科中遇到需要时就随机教一点算术知识,例如认数、记数,求一共多少,比较长短、大小、高低、远近,区分方圆等。相应的教材以图为主。由于随机教学系统性差,难以保证必要的练习,所以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当时所用教材和清末民初一样,仍以个人编写为主,版本不一。多数教材编排上直线式、螺旋式兼有,笔算与心算并重,珠算则单编成册。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

建国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学校课程教材的建设,小学算术(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已经先后颁布了八份。这一系列的修订工作,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概括了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成果。与此同时,教材编写工作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人才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回顾这段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七个各具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1.百废待兴

建国初期,国家首先于1950年颁布了《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其中规定小学算术课程目标是:

一、增进儿童关于新社会日常生活中数量的正确观念和常识。

二、指导儿童具有正确和敏捷的计算技术和能力。

三、训练儿童善于运用思考、推理、分析、综合和钻研问题的方法和习惯。

四、培养儿童爱国主义思想,并加强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等国民公德。”

这四项目标,知识、能力、方法、习惯和思想教育都提到了,比较全面,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与旧教育的不同。它表明我国第一部小学算术课程标准就达到一定的水平。它的不足主要是,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目标、空间观念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没有明确提出。当时百废待兴,没有采得及据此编写全国统一的教材加以全面贯彻。于是采取临时措施,确定了两套选用课本。后又换成一套,并作了一些修改。2.学习苏联

五十年代初,学习苏联,把各科的课程标准改称“教学大纲”,在1952年底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是参考当时苏联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为我国的五年一贯制小学制定的。关于教学任务的规定是: “小学算术教学的任务,是保证儿童自觉地和巩固地掌握算参知识和直观几何知识,并使他们获得实际应用这些知识的技能。算术教学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使他们理解数量和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部大纲,第一次确立了直观几何知识在我国小学算术课程中的地位。但对教学任务的概括不如1950年课程标准的目标那么全面。

一年后,由于师资等条件准备不足,暂时停止推行五年牛贯制,恢复初小四年、高小二年。根据“

四、二制”小学的教学计划,对前一部教学大纲进行了修定,在1956年颁布了《小学算术教学大纲(修订草案)》。该大纲指出:

“小学算术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使儿童能够自觉地、正确地和迅速地进行整数运算,能够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去解答算术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计算问题。算术教学必须有助于儿童智慧的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促进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的实现。算术的学习应该做到使数和量成为儿童认识周围现实的工具。” 这一修订草案第一次提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但是,这个时期内两个教学大纲的最大缺点,就是过低估计我国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顾国情,机械照搬外国经验,把当时苏联小学(只有四年)的教学内容拉成五年、六年教学。

从1952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同年颁布的教学大纲,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编写新教材,到1955年编完全套课本(包括珠算),开创了我国有一个统一的教材体系的新局面。

这套新编课本与旧的算术课本相比,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加强了口算,也比较重视数学概念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但是,在内容上六年只教完整数四则计算和简单的小数、分数加减法,降低了小学算术的程度。当时我国大多数小学毕业生不能升人初中,而要直接参加生产劳动,但他们掌握的数学知识却很少,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编排上重复过多,特别是整数部分,安排了七个循环圈,忽视我国的记数特点,生搬硬套地加上“千”的循环圈,没有必要。在编写上采用习题汇编形式,例题、习题不易分清,给教学带来不便。

3.小学教完算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反映出小学算术的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需要。195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指示,对原教材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加以适当的精简,然后进行必要的补充,三年之内全部补完,并编辑出版了各册的暂用本。这套暂用教材虽然是临时性的,却是小学算术教学改革的重要转折点。首先,把初中算术下放到小学,提高了小学毕业生的数学水平,初步克服了学习外国经验中的教条主义错误。其次,在全国城乡使用这套暂用教材,初步证明了小学六年学完全部算术基本内容是可能的,从而解除了一些同志对小学教完算术能否保证质量的担心和疑虑,结束了长期以来初中开设

一年算术课的局面。第三,改进了教材的编写形式,把讲解的内容和练习题分开,方便教师研究教材和进行教学。此外,还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内容,并在初小增加了几何初步知识。由于这套暂用教材带有临时性,主要解决初中算术内容移到小学的问题,其他方面来不及深入研究,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还没有完全克服学习外国经验时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缺点。

4.加强“双基”教学

1958年以后,各地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学必须改革的指示,按照适当提高程度,适当缩短学制的精神,在开展学制和教材改革试验方面,做了一些大胆的、有益的尝试。但存在着“程度偏高,内容偏深,在结合实际和政治方面有片面性”等不足。

1960年起,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总结建国以来编写数学教材的经验教训,研究各地改革实验得失的基础上,于1961年编出《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算术(试用本)》共十册和《珠算(试用本)》一册。这套新教材不仅对教学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对教材的编排体系也作了一些改进。例如,减少整数的循环,根据我国的计数特点划分为“20以内”、“百以内”、“万以内”、“万以上”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重点;提早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从第四册起。每册适当安排一些几何内容,并注意与计算的联系。从试用情况来看,教学效果比较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因此,这套试用本的编成,不仅为缩短学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而且为以后的算术教学改革开辟了道路,提供有益的经验。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又着手重新编写十二年制学校算术课本,经少数学校试教,作出修改,1963年秋开始正式使用。同年,在总结各地教改经验和课程教材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订颁发了六年制的《全日制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指出: “小学算术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算术和珠算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地、迅速地进行四则计算的能力,正确地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具有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以适应他们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与前面几部大纲相比,这次规定的教学目的比较明确,比较纫合我国当时大多数地区的实际情况,而且,第一次提出了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要求。但把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表述为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这部大纲和相应的课本主要进行了以下一些改革,一是加强基础知识,提高了程度。重新编人暂用本或试用本中删减不当的内容,如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最大公约数的求法,圆锥的体积等。另外还增加了棱柱和棱锥的体积、复比例、一些典型应用题和记账初步知识。二是建立了“以四则计算为中心,其他各方面的内容,配合着四则计算进行安排”的小学算术教材体系。在十年制学校算术试用本减少整数循环的基础上,根据十二年制学校小学六年的特点,构建了新的整数、小数、分数的教材结构。即把整数在初小安排四个循环圈,到高小(五年级)再加以概括和提高;把小数、分数各划分为两段,初小只限于初步认识,高小再系统讲授。三是加强数学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严密性。四是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安排的练习题比较多。这部大纲、课本的编成,不仅对提高60年代小学算术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后来的教学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是,这套大纲、课本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是程度偏高,分量较重,增加了一些并不十分必要的传统内容,有些计算和应用题偏于繁难;在加强“双基”教学的同时,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注意得不够;对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未提,课文中也有所削弱。另外,“以四则计算为中心”的内容体系,客观上将数与形的基础知识作为计算的辅助物。这种为计算而教的算术教学思想,至今仍有影响。

下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发展趋势与实施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作者:刘道义文章来源:本站上传点击数:970更新时间:2007-6-29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明确规定: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听课心得

    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听课心得红庙小学周花兰今天,我们一行六人在雷校长的带领下到我们的兄弟学校大石小学去淘取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在大石小学的精心安排下我听了两节小学英语课......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最终5篇)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校办理论学习(2011.10.31) 课程改革的几个基本理念 课程理念是课程的灵魂。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它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

    高效课堂实施环节及基本途径探讨

    十七中片连篇教研交流材料高效课堂实施环节及基本途径探讨 武威第十七中学 二〇一二年三月 高效课堂实施环节及基本途径探讨 一、概述:高效课堂 教学环节 高效课堂,顾名思义......

    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即“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