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年1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目标,即“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为了摸清我市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教学效果等基本情况,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2005年9月至12月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所辖京口、润州、丹徒区,丹阳、句容、扬中市教研室的小学英语教研员、部分小学分管教学校长和英语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
调查表明,各地各校较为重视小学英语教教学,在师资建设、教学管理、设施改善等各方面取得一些成绩,必须予以肯定。但通过调研许多问题一一暴露,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问题与分析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安排值得进一步研究
各地各校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有所差异,一、二、三年级的都有;每周3-4课时,以大课时为主。教育部指导意见要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时数基本符合要求,但小课时、课外活动时间显然不足,造成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频率太低,语言知识复现率太低,这不符合记忆的规律,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其次,各校基本上以大班组织教学,人数达五、六十人。英语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学科,40分钟要保证质量,使每个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不大现实,因而大班化的英语教学影响了教学活动较好地开展。另外从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小学选用的教材、教法与三年级《牛津小学英语》(江苏版)的衔接性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全市小学英语教师705人,其中师范英语毕业的286人,占40.57%;参加短期培训的312人,占44.26%;其他专业兼职的107人,占15.18%。这些数据表明,英语师资缺乏,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再加上教师年龄较小(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平均年龄25岁)、教龄偏低,缺乏教学经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就无从谈起,更不要说创造性地完成了。
(三)英语教师普遍工作量过重
调查表明: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均周课时数15.7,最多的人任教6个班、周课时数在24节以上,有的教师还跨课头,甚至跨3——4个课头。一个教师担任那么多课头,即使一个再敬业务实的教师也很难达到教学的理想境界。
(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研氛围不容乐观
相对于其他学科,每学期学校领导听英语课的很少,有些学校甚至从来不听,原因是说听不懂。说明学校对英语方面的指导工作很有限,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师资短缺,班级学生数多,现有教师普遍感觉工作负担重,压力大,疲于备课、上课,教师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能。虽然多数学校能正常开展教研活动,但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少,对英语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研活动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
(五)教学设备条件差
某区22所小学,263个开设英语的班级,80名教师只拥有6个语音室,360台语音设备。全市各小学录音机、挂图、卡片基本配备,但还不能做到人手一份,这与教育部《指导意见》中所要求的——“小学英语教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相距较远。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教师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有待改革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试方式”。在刚开设英语课程时,由于一些学校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使得英语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导致学校和教师没有或基本没有进行评价,这便削弱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英语在小学中应有的地位。近两年,情况有所改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小学英语课程
(1)统一小学英语开设年级及周课时数。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要统一全市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要从课时上予以保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学习英语的良好的习惯;同时,确定小学英语教师的合理的工作量,不能因为师资紧张而随意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备课,钻研教材,辅导学生。
(2)综合研究大班额现象。大班额不是一天形成,也不会一天扭转,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当前所有英语教师要适应形势摸索、研究出适合大班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为我市小学大班额英语教学研究闯出一条新路。
(二)加大投入和管理
总体而言,我市重视、关心小学英语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已逐步形成,社会、家庭、教育主管部门等各个层面对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重视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直接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各级领导必须切实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
(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积极为英语教学创设条件。为各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配备电视机、录音机等必要教学设备,并逐步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室,从而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进行充分开发利用。
(2)加大英语常规教学管理的力度。学校的分管领导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可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调研,采用听课、说课、评课等方法及时向教师反馈获得的信息和提供相应的措施。
(3)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最为常见,规定每学期或每册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发评价表,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各方面发表评价意见,进行评价。
(三)加强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小学是初中的基础,作为一种语言文化、一种交际工具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为了避免重复劳动,必须加强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把义务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当作一个整体:目标、要求、教材、教法等要统筹规划、协调一致,中小学教师要互访互学、加强联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合理配备小学英语师资。充足的师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我市小学英语师资奇缺,英语教师普遍工作量过重,必须合理配备小学英语师资。一方面要增加高校培养计划,培养更多、更优的小学英语教师;另一方面,各教育行政部门要按规定配齐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师的编制要进一步向英语学科倾斜。
(2)切实抓好业务培训。各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小学英语新课标》解读和教法指导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组织所有小学英语教师参加教材培训,从语音语调、教材教法、基础语法等方面进行强化;组织教师进行简笔画培训,配合歌谣、故事手势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师演讲比赛,定期开设小学英语教师沙龙或英语角,开设英语教学研讨课、展示课,或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网站,促进小学英语教师技能的全面提高,为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
(3)扩大校际教师交流。让名校的一些优秀教师到弱校短期任教,可担任教研组长,把名校的经验直接向弱校扩散;同时,让一些农村的骨干教师或弱校的中上水平的教师到城市名校短期任教,吸收新信息,提
高本人水平,回去完成信息传递任务。交流过程中要重视教学课后的评价与分析,真正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
(4)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各校应有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分管领导应积极参与,加强指导,同时,还要不受固定的集体备课时间的限制,养成“时时集备,天天教研”的习惯。正常的教学研究工作是搞好教学的重要环节,这对起步相对较晚的小学英语教学尤为重要。目前我市从事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普遍接触教材时间不长,教学经验积累不够,通过一定形式的研究与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往往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从本校的教学实际出发,本着“问题即课题”的原则,着重探讨如何把转变教学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每一节课中,对课堂教学里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在反思中进步。学校可在校本教研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改革实验,教研部门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提高我市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发挥示范作用。
第二篇:Efhamzq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议案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 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 酉年七月初七。-----啸之记。
我市小学英语课程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1 年 1 月,教育部在“关于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基本 目标,即“2001 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2002 年秋季,各地乡镇小学逐步开 设英语课程。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起始年级一般为三年级。”为了摸清我市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教学效果 等基本情况,镇江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于 2005 年 9 月至 12 月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对所辖京口、润州、丹徒区,丹阳、句容、扬中市教研室的小学英语教研员、部分小学分管教学校长和英语教师进行了 抽样调查。调查表明,各地各校较为重视小学英语教教学,在师资建设、教学管理、设施改善等各方面取得一些成 绩,必须予以肯定。但通过调研许多问题一一暴露,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问题与分析
(一)小学英语教学的安排值得进一步研究 各地各校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有所差异,一、二、三年级的都有;每周 3-4 课时,以大课时为主。教育部 指导意见要求“小学开设英语课程应遵循短课时、高频率的原则,学校可通过长短结合,课内外配合,开展 丰富多彩的英语教学活动。要保证每周至少四次教学活动……”由此可见,教学时数基本符合要求,但小课 时、课外活动时间显然不足,造成了小学生接触英语的频率太低,语言知识复现率太低,这不符合记忆的 规律,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其次,各校基本上以大班组织教学,人数达五、六十人。英语是一门活动性很强的学科,40 分钟要保证质 量,使每个学生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不大现实,因而大班化的英语教学影响了教学活动较好地开展。另外 从一二年级开设英语课的小学选用的教材、教法与三年级《牛津小学英语》(江苏版)的衔接性问题值得 进一步研究。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经验不足 全市小学英语教师 705 人,其中师范英语毕业的 286 人,占 40.57%;参加短期培训的 312 人,占 44.26%; 其他专业兼职的 107 人,占 15.18%。这些数据表明,英语师资缺乏,教师专业基本功不扎实,再加上教师 年龄较小(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平均年龄 25 岁)、教龄偏低,缺乏教学经验,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就无从谈起,更
不要说创造性地完成了。
(三)英语教师普遍工作量过重 调查表明:全市小学英语教师均周课时数 15.7,最多的人任教 6 个班、周课时数在 24 节以上,有的教师还跨 课头,甚至跨 3——4 个课头。一个教师担任那么多课头,即使一个再敬业务实的教师也很难达到教学的理 想境界。
(四)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教研氛围不容乐观 相对于其他学科,每学期学校领导听英语课的很少,有些学校甚至从来不听,原因是说听不懂。说明学校 对英语方面的指导工作很有限,教学管理水平不高。由于师资短缺,班级学生数多,现有教师普遍感觉工 作负担重,压力大,疲于备课、上课,教师们很难有充分的时间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素养,提高教学技 能。虽然多数学校能正常开展教研活动,但由于专业英语教师少,对英语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知之 甚少,教研活动只能停留在低层次水平上。
(五)教学设备条件差 某区 22 所小学,263 个开设英语的班级,80 名教师只拥有 6 个语音室,360 台语音设备。全市各小学录音 机、挂图、卡片基本配备,但还不能做到人手一份,这与教育部《指导意见》中所要求的——“小学英语教 学应尽量采用多种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VCD、广播、电视、网络等设备和技术,创 设良好语言环境和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相距较远。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得教师不能为学生的英语学习营 造良好的氛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有待改革 教育部在《指导意见》中指出“(小学英语教学的)评价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以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英语教 学活动所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和交流能力为主要依据”,“
三、四年级的期末或学年评价基本不采用书面测 试方式”。在刚开设英语课程时,由于一些学校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使得英语教学评价流于形式,导致学 校和教师没有或基本没有进行评价,这便削弱了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降低了英语在小学中应有的地 位。近两年,情况有所改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规范小学英语课程(1)统一小学英语开设年级及周课时数。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保证教学 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要统一全市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要从课时上予以保证,从一开始就帮助学生养成 学习英语的良好的习惯;同时,确定小学英语教师的合理的工作量,不能因为师资紧张而随意增加教师的 工作量,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备课,钻研教材,辅导学生。(2)综合研究大班额现象。大班额不是一天形成,也不会一天扭转,将在一定时期内
存在,当前所有英 语教师要适应形势摸索、研究出适合大班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为我市小学大班额英语教学研究闯出 一条新路。
(二)加大投入和管理 总体而言,我市重视、关心小学英语教育的社会大环境已逐步形成,社会、家庭、教育主管部门等各个层 面对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都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与语文、数学等课程相比,重视程度还存在一定的 差距,这直接影响了课程开设的效果。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我市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各级领导必须 切实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重视。(1)加大教学设备的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积极为英语教学创设 条件。为各学校投资购买、自制一定数量的课堂教学录像带及光盘,配备电视机、录音机等必要教学设备,并逐步建设语音室和多媒体室,从而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氛围,形成良好的 外部环境。学校对现有的教学资源应进行充分开发利用。(2)加大英语常规教学管理的力度。学校的分管领导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内行,可定期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调 研,采用听课、说课、评课等方法及时向教师反馈获得的信息和提供相应的措施。(3)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最为常见,规定每学期或每册结束后,教师要向学生发评价 表,让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各方面发表评价意见,进行评价。
(三)加强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小学是初中的基础,作为一种语言文化、一种交际工具的英语教学更是如此。为了避免重复劳动,必须加 强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衔接,把义务教育中的英语教学当作一个整体:目标、要求、教材、教法等要统 筹规划、协调一致,中小学教师要互访互学、加强联系。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合理配备小学英语师资。充足的师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目前我市小学英语师资奇缺,英语 教师普遍工作量过重,必须合理配备小学英语师资。一方面要增加高校培养计划,培养更多、更优的小学 英语教师;另一方面,各教育行政部门要按规定配齐小学英语教师,小学教师的编制要进一步向英语学科 倾斜。
(2)切实抓好业务培训。各教育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举办《小学英语新课标》解读和教 法指导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要求,用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组织所有小学英语 教师参加教材培训,从语音语调、教材教法、基础语法等方面进行强化;组织教师进行简笔画培训,配合 歌谣、故事手势培训;经常性地开展小学英语教师演讲
第三篇:关于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标准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关于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全面纳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安全,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既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也是一项基础性的技术手段,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载体和抓手。最近,我就农业标准化问题深入镇村、企业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对如何加快我市农业标准化进程形成了一些初步想法。
一、正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要求,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由当初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求平衡或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开始,农业部全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进行试点,着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质量已成为农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形势下,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而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可见,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治本之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其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为创汇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关税壁垒越来越小的同时,技术壁垒却越筑越高。近年来日、韩、俄、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对我国的蔬菜、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wto有关规则和协议规定,农产品贸易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制定的动物健康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制定的植物卫生标准以及iso等国标标准作为质量检验或纠纷仲裁的技术依据。也就是说,标准化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首要的是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才能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否则,农产品就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其实质就是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过程,就是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建立在高度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再到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质量检测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规范。同样,我们要实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也必须自觉运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逐步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总之,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我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如何呢?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始探索起步。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从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发布了《红提葡萄优质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农业标准,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划建设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 “**”花生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葡萄酒绿色食品基地,**绿
色鸡蛋饲料原料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面积将近10万亩。三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已有“**”牌活化水、“**”牌大花生、“**”牌系列花生油等产品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牌葡萄酒、“**”饲料a级绿色食品认证正在办理过程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生产的蔬菜,**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生产的苹果,**优质葡
萄生产基地生产的葡萄已通过了**市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定。农业标准化的推行,促进了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为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有“**”苹果,“**”葡萄酒,“**”蔬菜,“**”西瓜等30多种优质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同时,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2001年全市出口农产品5.63万吨,创汇1800万美元。
尽管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只能说刚刚开始起步,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农业结构调整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标准化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按标准组织生产还没有成为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自觉行动;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农业标准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步伐。如在蔬菜生产上,目前仅有韭菜、白菜、茄果蔬菜、番茄、甘蓝等少数几个品种制定有生产技术标准,而作为我市瓜菜当家品种的辣椒、大蒜、大姜、园葱、芋头、西瓜等农产品,目前都没有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这是造成当前农业生产无标准、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管理使用不尽规范,致使部分农产品药残、肥残超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存有薄弱环节,畜产品在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流通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即使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在进入大中城市超市过程中由于缺乏认证也常常受阻,只能随着季节性市场进行常规销售,价格普遍偏低,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必须看到,目前标准化工作已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大气候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势必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甚至要被淘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现代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就全市而言,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当前要抓住三个重点搞好突破:
一是要抓重点领域,在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为此,推行农业标准化,首先要从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在生产环节上,要改变过去单纯靠经验、凭传统搞农业生产的习惯,抓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逐步用具体的生产标准和科学的操作规程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规范起来,使农业生产有标准,操作有规程,质量有保障。在加工环节上,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以科技作支撑。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标准化为载体,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管理经验组装配套,使之系列化、程序化、简易化,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程,使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要抓重点产业,在优势产业上搞突破。蔬菜、果品、种子(苗)、花生和畜牧等产业既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只要把这些产业的标准化抓好了,就可以带动我市农业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入手,集中推进农业重点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根据各镇(处)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蔬菜生产,要着力抓好**等大沽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大姜、大蒜、元葱、辣椒和蔬菜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果品生产,要着力抓好**的葡萄生产基地,**的果品生产基地和**的名优瓜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葡萄、苹果等传统优势产品和西瓜、桃、梨、草莓等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种子(苗)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的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在专用粮食、蔬菜育种以及苗木、花卉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花生生产,要着力抓好**大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花生绿色食品生产上搞突破;畜牧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奶牛、肉鸡、生猪、肉牛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力争经过3年努力,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对新引进、发展的新兴产业,一起步就要按照标准化的组织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三是要抓重点指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搞突破。药残、肥残和疫病菌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也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把影响人体健康的这几项主要指标控制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的生产经营,避免流入生产环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特别在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上,坚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在化肥、作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上,要严格按要求限量使用和按程序使用,确保重金属、亚硝酸盐、激素等几项影响人体健康的指标不超标。争取用3年时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的主要产品全部达到无残毒安全农产品要求,有60%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三、抓住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行步伐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从我市实际出发,具体工作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要建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要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问题。鉴于农业部已全面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际,要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设作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根据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总体发展规划,责成市直有关部门迅速搞好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规范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对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我市特色农产品生产,建议由技术监督部门牵头,组织涉农部门借鉴和参考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地区标准,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标准,争取用3年时间,首先把蔬菜、果品、种子(苗)、花生、畜牧等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健全完善起来。同时,适应创汇农业发展需要,要抓紧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和出口国家先进标准,并用以指导和组织创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加快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建立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今年要重点抓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及**蔬菜批发市场检测点的建设运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争取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等镇以及**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重点检测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建立快速检测点。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点,并将其纳入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扩大检测覆盖面。力争经过3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以市质量检测站为龙头,以重点检测站和快速检测点为骨干,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自建检测点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业标准化质量监督检测网络。
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强。要加快实施步伐,必须有一个配套完善、功能强大的推广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把农技推广服务的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的普及推广上来,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的骨干力量。要按照提高市一级、加强镇(处)一级、健全完善村一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有机整体。市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搞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服务。镇(处)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抓紧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地搞好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及服务工作。村一级要配备专门科技副主任,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力度,并且每个村庄都要安排5-10名科技带头户,带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开展。
2、要抓龙头,拉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重要力量,对他们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时的效益,更关系长远的发展,因而对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迫切,行动更为自觉。如**镇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500多个高标准大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瓜果供不应求。该企业计划3年内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5000亩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再如**集团在**等镇投资兴建的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场,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畜牧养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以订单农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规范生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定向收购,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紧密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标准化的迅速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权威部门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身份证”,也是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要组织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部实行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必须按市场规则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靠利益吸引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市规划,从2003年起,市内农产品市场必须销售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合格的严禁进入市场。我们也应该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当前,首先要在**蔬菜批发市场、**花生批发市场、**西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交易集散地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专营区,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市区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店或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推介优质安全食品。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新路子,加强与大中城市团体消费群体及经营单位的联系,通过专供和配送等形式,迅速把我市的优质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要抓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当前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也不够高,技术准备还很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从示范引导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已经建成的81处农业示范园区,要在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基础上,迅速把示范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来,力争尽快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其中**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优质葡萄、**优质苗木四个市级示范园要力争年内率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园过渡。新建的农业园区,从一开始就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青岛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和运作,使之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龙头”。同时,要积极培植和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种养大户。种养大户来源于农民,植根于农民,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引导作用。要结合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种养大户,通过重点扶持,使其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示范园区建设还是培植种养大户。都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组织生产。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占有市场。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进而从整体上推进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
四、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全面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开拓创新,尽快建立与市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机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变,从机制上、制度上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一要创新经营体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标准化涉及千家万户,但标准化生产又是以规模化经营作基础的。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纳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根据群众意愿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合作社、专业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地域相近,从事同一产业或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在此基础上,引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跨形式、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步构建起沟通上下、覆盖全市的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生产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需要。要组织指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搞好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自我服务,以群体优势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要逐步完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使每个社(会)员都能从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生产。
二要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农业标准化,核心是要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和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紧紧围绕蔬菜、葡萄、花生、种子和畜牧等主导产业,采取引进一批、提高一批、盘活一批的办法,迅速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的形式,盘活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增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带动能力。要立足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分厂或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拉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联结形式和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逐步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特别是目前已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要引导他们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严格标准,逐步把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实行标准生产、定向收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三要创新导向机制,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同工业产品一样,现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是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把培植农业名牌作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尽快把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对“**”蔬菜、“**”西瓜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农产品,要以推行农业标准化为契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改进包装形象,使其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市场,尽快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名牌产品。对**葡萄这一传统优势农产品,要积极搞好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争取尽快完成**葡萄的原产地标识注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葡萄声誉,扩大品牌效应。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根本保证
推行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要从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单独承担的,必须成立班子专门抓。要抓紧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任组长,技术监督、农口部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心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组织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全市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迅速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并抓紧展开农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同时,要把农业标准化纳入镇(处)和市直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考核,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增强各级抓好农业标准化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要搞好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迅速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开展“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尽快掌握质量管理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为此,建议把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作为今年农村党员夏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农村党员都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成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明白人、引路人、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消费意识,让消费者尽快认识并接受农业标准化产品,为推行农业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要加强综合治理。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要求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而且也要求生产环境和生态条件实现标准化。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同时,要切实整顿和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对明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和范围,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公告,把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组织指导农民合理使用。要加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农民利益。特别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等国家命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流通和使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为推行农业标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篇:关于我市推进名牌战略实施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名牌是著名商标、知名产品、知名企业三位一体的有机组合,不仅体现出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准、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更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综合素质和整体实力的象征。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加快企业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档次、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实现又快又好发展。近日,我室会同市质监局对全市推进名牌战
略实施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推进名牌战略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坚持政府推动和骨干企业带动,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推进计划,积极营造品牌兴市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企业创新意识、品牌意识,突出扶优扶强,重点在化工、机械、电子、医药、纺织(丝绸、服装)、轻工、建材等产业及地方特色产品中培育发展名牌产品,促进了全市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大大提升了黄山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一)产业规模、素质不断提高,产业品牌不断增加。目前,全市共有个体工商户40295户,内资企业4268户,外资企业101户,私营企业3957户。全市拥有各类注册商标800件,其中:农副产品商标200余件(茶叶占119件),旅游服务商标32件(宾旅馆商标17件,旅游景点商标8件,天津方舟集团注册“老街”旅游服务商标7件)。在这些商标中,获市著名商标41件,省著名商标2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零的突破。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已申请注册被国家商标局正式受理,祁门红茶证明商标今年有望申报成功。
2005年底,全市共有18家企业的19个产品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徽州区8个、屯溪区4个、黄山区2个、歙县2个、休宁县2个、祁门县1个)。黄山毛峰茶、太平猴魁茶、黄山贡菊花3个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全省12个),全市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专用标志企业33家。2006年9月,我市又有4个产品荣获“安徽名牌产品”称号。名牌产品覆盖机械、化工、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体现了黄山地域特色、经济特色和黄山工业制造水平,对进一步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做大做强特色产业集群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品牌建设基础工作不断夯实,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从2001年开始启动全市“质量兴市”工作,祁门县、黄山区、歙县先后被列为全省“质量兴市”试点区县。通过加强质量、标准、计量“三位一体”工作,进一步完善标准化体系,做好“贯标”、“采标”工作,加快计量检测体系、保证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工作,积极引导和推进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体系认证。据统计,全市有100多家企业(大多是工业企业)通过iso9000体系认证,黄山风景区等单位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57家企业共15类64种产品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31家食品生产企业133种产品取得qs证书;13家企业18个产品获得“3c”认证证书。全市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重点骨干企业80%以上采用国际或国内先进标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全市有市级质检机构1家(市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所),省级茶叶质检中心正在筹建。
(三)品牌建设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不断加强。一是强化了组织体系和政策体系建设。成立了市质量兴市领导小组、名牌战略领导小组,深入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安徽省质量奖管理办法》,先后出台了《黄山市实施〈安徽省质量振兴计划〉方案》、《关于进一步推进创建名牌产品工作的实施意见》、《黄山市质量奖管理办法》。二是强化了品牌激励和保障机制建设。制定完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质量目标、质量责任和质量奖惩机制。建立名牌产品培育库制度,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培育工作。对重质量、创品牌、守信用企业在技改、贴息、税收、信贷、用地、能源等方面重点给予倾斜。市政府建立了质量兴市专项资金和奖惩制度,对获中国名牌产品、安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给予通报表扬,分别奖励10万元和2万元;政府采购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名牌产品;名牌产品自动列入各部门打假保优重点范围,享受优先宣传和重点保护,优先安排参加各种宣传推介活动,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质监、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环境,调动企业创建品牌、发展品牌的积极性。新闻部门积极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增强全社会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信用意识。
二、存在的差距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名牌产品数量在不断增多,但与兄弟地市和周边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我市名牌产品数量少(仅达到全省各地市平均水平),而且在争创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上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全省处下
游水平,这与黄山市的知名度很不相符。
一是企业创建品牌、经营品牌、保护品牌的意识不强。有些企业认为品牌建设是大企业的事情,有没有品牌无所谓,缺乏创牌意识;有些企业把品牌仅仅看作是一个产品的外在形象,只注重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而忽视了品牌的内在建设;有些企业虽然能积极创牌,但是往往把名牌称号、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当作荣誉,没有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有效运作;有些企业生产发展了,品牌做大了,却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商标被人抢注现象严重。全市商标注册总数800件左右,占全省全省商标注册总数3万多件的2%不到,大约平均10户各类企业或50户个体工商户才拥有一件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证明商标全省有5件,我市为零。全省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我市为零。全省有安徽省著名商标492件,我市目前仅有25件。另外,外省市用我市著名景点注册各类商标已高达460多件(省内注册60多件,省外注册400多件),黄山本地注册仅30多件。
二是名牌数量少、结构单一,品牌竞争力不高。从横向比较来看,在国内:自2001年开评中国名牌产品以来,全国共评出461家企业生产的501个中国名牌产品。2005年底,广东省有中国名牌产品163个,居全国首位;在华东地区,浙江有中国名牌产品140个,山东118个,江苏99个,福建60个,上海48个,江西10个,我省9个(今年内有望达到19个)。目前宣城、池州、安庆、铜陵等周边地市在争创中国名牌产品方面均实现了突破,而我市空白。在省内:全省共有367家企业、448个产品获得安徽名牌产品。安庆市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安徽名牌产品40个;铜陵市有1个中国名牌产品、2个国家免检产品、37个安徽名牌产品、1个地理标志产品;巢湖市有安徽名牌产品42个;芜湖市有国家免检产品3个,安徽名牌产品24个;池州市有安徽名牌产品15个。如与浙江省相关地市比较,差距则更大。2005年,在浙江省140个中国名牌产品中:绍兴26个、温州25个、宁波33个,台州8个;在355个国家免检产品中:温州82个、绍兴48个,台州31个;在55个中国驰名商标中:绍兴10个、温州9个,台州6个;在1039个浙江名牌产品中:宁波149个、温州127个、绍兴160个,台州96个。
从纵向比较来看,名牌新产品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比重低,获安徽名牌产品的企业仅1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比重不到10%。从名牌在三大产业中的分布情况来看,名牌产品结构单一。我市名牌产品主要在机械、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而农业、服务业名牌所占的比重很低。从名牌产品产生的效益看,品牌经济总量不大,名优产品所产生的增加值在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占的比重不高,品牌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强。例如2005年,铜陵市名牌产品销售总收入176.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7.6%;利税总额达到14.6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50.6%。而我市名牌产品企业工业总产值仅19.44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74.45亿元的26.1%;利税总额2.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6.07亿元的33.1%。
三是品牌综合培育机制不健全。缺乏品牌培育长远发展规划,品牌全面发展目标和具体培育对象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综合性的培育措施,部门间质量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考核机制不健全,产品标准、质量、认证、商标注册、商号保护、检验检测等创建品牌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还比较薄弱。另外,我市目前尚未建立名牌发展基金,获安徽名牌产品的企业现在只能由同级政府兑现奖励政策,且2万元奖励标准远低于周边城市,且由于各区县财政状况不同,有时还难以兑现。而福建、广东、浙江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企业奖励普遍在100万元以上,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奖励在10万元以上。我省合肥市、芜湖市对中国名牌的奖励是50万元,宣城市对中国名牌的奖励是20万元,池州市对获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出口名牌的奖励是20万元,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奖励是10万元。
三、下一步推进名牌战略工作的目标和对策建议
主要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抓手,加快推进“品牌兴市”,通过3—5年的努力,推动品牌建设的工作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品牌建设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机制进一步完善,不断提高我市主要产业的整体素质、重点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使全市质量管理和品牌工作达到或接近省内先进水平,重点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产业的整体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同行质量平均水平,重点企业产品质量水平基本达到全国同行业质量先进水平,在主导产业、支柱行业中创建一批居行业前列、有较强竞争力和生产规模的省级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
到2010年,全市50%以上的规模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等质量体系认证,80%以上的工业企业配备必要的计量检测设备,建成1个省级质检中心。80%的规模以上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力争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以上,国家免检产品1个以上,省名牌产品30个以上,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以上,黄山市知名品牌200个。使我市名牌产品的总数达到或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名牌产品的质量水平、市场占有率和名牌效益,品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其中工业品牌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达50%以上。
围绕上述奋斗目标,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以壮大企业规模和提升产业素质为根本,不断夯实“品牌兴市”的产业基础。立足黄山的现实基础,不断挖掘我市特色产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的优势和基础,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和提升制造业品牌。按照“产业集聚、区域集中、高端切入、迎接辐射”的原则,大力发展以市新城区为龙头,区县工业园区为支撑的园区工业体系,打造工业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平台。利用现有的工业基础、独特的资源优势,紧邻长三角的区位条件,围绕旅游商品、山区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一步壮大新型包装材料、汽车零部件、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四大支柱产业,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提高工业聚集度。培育发展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光源及电源、旅游商品加工五大成长性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的辐射扩散效应,加快向规模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到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0户,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20户,超10亿元企业达到2户。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促进工程,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二是围绕建设山区生态、高效农业,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大做强茶业、竹木业、蚕桑业、果蔬业、药业和养殖业六大主导产业,打造茶叶、木竹制品、茧丝绸三大行业品牌,建设有机茶、食用菌、茶油、竹笋、山核桃、枇杷等绿色食品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重点培植一批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到2010年,主要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50%以上。三是围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以旅游为主导的服务业品牌。积极推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和品牌化经营,引进先进服务业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产品,提高竞争能力。重点在旅游、金融、房地产、餐饮、教育、现代物流、文化娱乐等领域争创服务品牌。四是围绕提升块状经济水平,切实加强区域产业品牌建设。以品牌引领块状经济发展,鼓励行业协会、商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共同协作,以区域整体力量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市场服务商标等,联合注册创建区域性的集体品牌,重点打造若干个国字号基地。五是围绕提高产品档次,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鼓励和支持出口企业开展境外商标及专利注册,推动企业采取国际先进标准,进行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保护体系和行业认证,推进国内品牌向国际品牌延伸。六是围绕提高专业市场的层次和品牌效应,努力塑造专业市场品牌。引导专业市场进行服务商标的注册、管理和保护,提高市场的品牌信誉度,实现商品品牌和市场品牌互促共进。
(二)以“质量兴市”工程为抓手,不断夯实“品牌兴市”的工作基础。进一步重视品牌的基础性工作,为成功品牌的创立、成长、成熟、延伸打下扎实的基础。一是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重视研究与黄山产业密切相关的重要技术标准,推动高新技术标准化、农业标准化、服务业标准化、信息标准化、现代物流标准化等同步发展,全面提升整个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标准化水平。努力构建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和旅游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产品申报工作,加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争取年底前完成食用菌、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黄山贡菊等具有地理标志(原产地域)产品特征的农产品的种植、贮运、加工、保鲜工艺标准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标准的制订修订工作。大力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以建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文明富裕、社会和谐、国际知名的现代旅游城市为目标,以黄山旅游地方标准的制定为突破口,制定完善旅游、餐饮、商业等相关行业的服务质量地方标准。二是全面推进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申请国内外各类先进认证,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积极推行“零缺陷”和可靠性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大力加强计量、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加大资金、设备和人才的投入,集中力量办好省级和市级质检中心,加快推进新城区检测中心建设步伐,确保2006年底前建成投入使用。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途径,不断丰富“品牌兴市”的载体。要以积极组织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为抓手,加大名牌产品培育工作。一是抓好规划编制,明确培育目标。建议市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创新机制、开放集成,多方联动、协调配合”的思路,科学编制《黄山市实施品牌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及分名牌培育发展计划,对全市品牌建设进行科学指导,宏观管理。各地要按照规划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分别编制子规划。二是创新方法,不断拓宽品牌培育的路径。一要“做大做强”,对我市重点企业和品牌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鼓励知名品牌利用品牌资产进行扩张和延伸,促进规模企业早出品牌、多出品牌。二要“外联内合”,一方面,通过贴牌生产等方式,加强同国内、国际一流企业的合作,直接学习他们在品牌建设上的成功经验,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鼓励同行业或同产业链企业联合,“抱团”创品牌。三要“整合集聚”,发挥我市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产业园区的整合和提升,促进企业空间的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建成一批先进制造业基地,创建区域产业品牌。四要“梯度开发”,使我市的品牌产品形成合理的梯度结构,做到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成长一批。三是精心组织开展“黄山市级知名品牌”评选活动。基于我市目前经济总量低,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申报安徽名牌、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受到不少限制,建议把一批骨干企业的特色工业产品、农业产品、服务类产品纳入“黄山市知名品牌”评价范围,先行打造一批市级知名品牌,进而积极扶持、培育,做大做强,为下一步争取实现中国名牌和国家免检产品“零”的突破打下基础。
(四)以增强自主创新为动力,不断提升“品牌兴市”的实力和活力。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优势是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的底气和实力所在。一是激发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黄字〔2006〕26号)和“工业20条”等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瞄准国内外先进产品积极开展质量赶超和攻关活动,开发各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层次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改造落后装备,完善技术保障手段,努力增强产品的更新换代能力,争取在各个优势产业都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二是努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继续抓好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质检中心等创新载体建设,为品牌建设和块状经济发展提供高效和便捷的服务,努力使黄山成为创新的“洼地”,推动“黄山制造”向“黄山创造”跨越。三是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实施。切实完成重点领域技术研究开发和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两方面任务,优先发展21个重点产业、行业的技术和产品,启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车用仪表及电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循环经济示范和旅游业信息化等5项重大科技专项,着力抓好创新主体推进工程、创新成果推广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等4个工程建设,支撑率先崛起。
(五)以加大质量监督和品牌保护为手段,努力营造“品牌兴市”的良好环境。一是进一步加大打击制假售假违法行为的力度。工商、质监、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商标、专利、商号等知识产权的保护,重点打击假冒、侵权知名品牌的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重点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继续完善质量监督抽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查活动,加快建立质量信用等级评价、信用监督、失信惩戒制度。开展质量守信企业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质量白皮书定期发布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品牌保护机制。鼓励企业成立商标、商号保护自律组织,积极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形成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的保护体系。
(六)加强领导,形成合力,确保“品牌兴市”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进品牌兴市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庞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议在全市开展“品牌兴市”活动。一要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市委、市政府成立“黄山市品牌兴市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实施品牌战略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可同市质量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品牌建设的规划编制实施、综合指导协调和日常管理工作。各区县也要建立相应机构,及时制订实施方案。二要加强服务,完善政策。全面总结现有扶持品牌发展各种政策措施的实施经验,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深化实施名牌战略的政策意见。质监、工商等部门要强化自身职能,进一步优化服务,做好品牌的培育、辅导、认定和申报工作。要进一步完善品牌培育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建立市、县(区)两级品牌培育专项基金,并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三要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强化服务职能,打破条块分割,加强协调沟通,尽心尽职为品牌培育“铺路搭桥”。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品牌兴市”活动的宣传力度,积极营造“品牌建设、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一切力量支持和参与“品牌兴市”活动,形成“企业主动、政府推动、社会互动”的品牌建设格局,为加快建设现代经济强市和旅游大市、文化大市、生态大市,实现“三最”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篇:关于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实施农业标准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标准化: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
农业标准化,就是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生产流程全面纳入系统化、规范化轨道,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消费安全,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农业标准化既是一种经济管理手段,也是一项基础性的技术手段,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载体和抓手。最近,我就农业标准化问题深入镇村、企业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对如何加快我市农业标准化进程形成了一些初步想法。
一、正确把握形势,充分认识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新形势要求,全面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通过推行农业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国际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
首先,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趋明显,特别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由当初的供不应求转变为现在的供求平衡或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正因为如此,从去年开始,农业部全面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并在XX、上海、天津、深圳等城市进行试点,着手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进入市场。质量已成为农产品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占有市场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形势下,要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而农业标准化的核心,就是通过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可见,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治本之策,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其次,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加快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加入WTO后,我国将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这为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为创汇农业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关税壁垒越来越小的同时,技术壁垒却越筑越高。近年来日、韩、俄、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对我国的蔬菜、禽肉、水产品等农产品进口实行限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WTO有关规则和协议规定,农产品贸易要采用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标准、国际兽医组织制定的动物健康标准、国际植物保护联盟制定的植物卫生标准以及ISO等国标标准作为质量检验或纠纷仲裁的技术依据。也就是说,标准化是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首要的是要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质量标准组织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产品才能打破贸易壁垒,进入国际市场。否则,农产品就不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条件,实施农业国际化战略也就无从谈起。
第三,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其实质就是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规范为农民便于接受、易于掌握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并通过规范操作和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就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过程,就是推动农业生产向集约型、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的过程。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标准化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都是建立在高度标准化基础之上的,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到产中的每一个生产环节,再到产后的分级、加工、包装、储运、质量检测等,都有一整套严格的标准规范。同样,我们要实现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 目标,也必须自觉运用标准组织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和科学管理水平,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逐步形成产品优势和产业优势。
总之,推行农业标准化,是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大势所趋,势在必行。那么,我市农业标准化的现状如何呢?应该说,近几年来我市在推行农业标准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开始探索起步。在贯彻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同时,从我市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出发,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发布了《红提葡萄优质生产栽培技术规程》等一批地方农业标准,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持。二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规划建设了**无公害蔬菜示范园,**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无公害葡萄生产基地,** “**”花生油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葡萄酒绿色食品基地,**绿色鸡蛋饲料原料基地等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总面积将近10万亩。三是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已有“**”牌活化水、“**”牌大花生、“**”牌系列花生油等产品获得了A级绿色食品认证,“**”牌葡萄酒、“**”饲料A级绿色食品认证正在办理过程中;**无公害蔬菜示范园生产的蔬菜,**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生产的苹果,**优质葡萄生产基地生产的葡萄已通过了**市无公害农产 品质量认定。农业标准化的推行,促进了农产品品质的提高,为我市优势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有“**”苹果,“**”葡萄酒,“**”蔬菜,“**”西瓜等30多种优质农产品注册了商标,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同时,农业标准化的推行,增强了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了创汇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已有3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自营进出口权,XX年全市出口农产品5.63万吨,创汇1800万美元。
尽管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只能说刚刚开始起步,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一是各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群众的质量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农业结构调整重数量、轻质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尤其是标准化知识宣传力度不大,按标准组织生产还没有成为管理者和生产者的自觉行动;二是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够完善,集中表现在农业标准偏少,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实施步伐。如在蔬菜生产上,目前仅有韭菜、白菜、茄果蔬菜、番茄、甘蓝等少数几个品种制定有生产技术标准,而作为我市瓜菜当家品种的辣椒、大蒜、大姜、园葱、芋头、西瓜等农产品,目前都没有技术标准和生产规程。这是造成当前农业生产无标准、管理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监管手段还不完善,特别是由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管理使用不尽规范,致使部 分农产品药残、肥残超标。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存有薄弱环节,畜产品在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流通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另外,即使一些质量较好的产品,在进入大中城市超市过程中由于缺乏认证也常常受阻,只能随着季节性市场进行常规销售,价格普遍偏低,体现不出应有的价值。必须看到,目前标准化工作已引起了各级的高度重视,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大气候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如果我们不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产品质量迅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就势必要在新一轮竞争中落伍,甚至要被淘汰。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强化措施,把推行农业标准化工作扎扎实实地推向深入,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整体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实施重点突破,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传统农业现代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涉及千家万户农民生产方式的改变,必须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因地制宜,循序推进。就全市而言,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当前要抓住三个重点搞好突破:
一是要抓重点领域,在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从源头上抓起。农产品质量和档次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和加工两个环节。为此,推行农业标准化,首先要从生产、加工环节上搞突破。在生产环节上,要改变过去单纯靠经验、凭传统搞农业生产的习惯,抓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规范,逐步用具体的生产标准和科学的操作规程把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规范起来,使农业生产有标准,操作有规程,质量有保障。在加工环节上,要组织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严格执行标准,着力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提高加工、保鲜和包装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出口农产品,一定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先进标准规范操作,确保产品质量,维护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提高农产品质量,必须以科技作支撑。要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以标准化为载体,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和管理经验组装配套,使之系列化、程序化、简易化,成为广大农民能够掌握的技术操作规程,使先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农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是要抓重点产业,在优势产业上搞突破。蔬菜、果品、种子、花生和畜牧等产业既是我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我市最具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只要把这些产业的标准化抓好了,就可以带动我市农业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提高。要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入手,集中推进农业重点产业的标准化进程,带动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根据各镇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水平,蔬菜生产,要着力抓好**等大沽 河流域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大姜、大蒜、元葱、辣椒和蔬菜设施栽培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果品生产,要着力抓好**的葡萄生产基地,**的果品生产基地和**的名优瓜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葡萄、苹果等传统优势产品和西瓜、桃、梨、草莓等优质果品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种子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种子生产基地和**的制种基地建设,重点在专用粮食、蔬菜育种以及苗木、花卉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花生生产,要着力抓好**大花生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花生绿色食品生产上搞突破;畜牧生产,要着力抓好**的畜禽生产基地建设,重点在奶牛、肉鸡、生猪、肉牛标准化生产上搞突破。力争经过3年努力,全市五大主导产业按照标准化生产加工的农产品比重达到60%以上。同时,对新引进、发展的新兴产业,一起步就要按照标准化的组织生产,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三是要抓重点指标,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搞突破。药残、肥残和疫病菌存,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也是消费者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把影响人体健康的这几项主要指标控制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要加强农资市场管理,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和不合格兽药的生产经营,避免流入生产环节。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严格控制和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特别在蔬菜、果品等鲜活农产品生产上,坚决禁止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施用。在化肥、作物生长调节剂及其他农药、兽药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上,要严格按要求限量使用和按程序使用,确保重金属、亚硝酸盐、激素等几项影响人体健康的指标不超标。争取用3年时间,全市五大主导产业的主要产品全部达到无残毒安全农产品要求,有60%以上的产品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三、抓住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推行步伐
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突破,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推进。从我市实际出发,具体工作中应突出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1、要建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标准体系的建立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标准就谈不上标准化。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体系建设:
一要抓好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行农业标准化,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好市场准入问题。鉴于农业部已全面启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际,要把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建设作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根据我市主导产业、优势产品总体发展规划,责成市直有关部门迅速搞好现有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收集、整理和汇编工作,规范和指导全市的农业生产。对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我市特色农 产品生产,建议由技术监督部门牵头,组织涉农部门借鉴和参考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地区标准,抓紧研究制定地方标准,争取用3年时间,首先把蔬菜、果品、种子、花生、畜牧等重点产业的标准体系健全完善起来。同时,适应创汇农业发展需要,要抓紧搜集、整理国际标准和出口国家先进标准,并用以指导和组织创汇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二要加快质量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保障。要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抓紧建立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今年要重点抓好市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及**蔬菜批发市场检测点的建设运营,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明年争取在农业基础条件较好、产业特色鲜明的**等镇以及**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重点检测点,并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配备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建立快速检测点。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点,并将其纳入全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扩大检测覆盖面。力争经过3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以市质量检测站为龙头,以重点检测站和快速检测点为骨干,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专业协会自建检测点为补充,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服务便捷的农业标准化质量监督检测网络。
三要加强农业标准化推广体系建设。农业标准化是一项新生事物,而且科技含量高,技术要求强。要加快实施步伐,必须有一个配套完善、功能强大的推广服务体系。要充分发挥现有组织资源的作用,把农技推广服务的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的普及推广上来,使之成为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的骨干力量。要按照提高市一级、加强镇一级、健全完善村一级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运转高效的有机整体。市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要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提高装备水平,增强服务功能,全面搞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指导服务。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要紧紧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发展,抓紧对农技人员进行培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地搞好农业标准化的推广及服务工作。村一级要配备专门科技副主任,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服务力度,并且每个村庄都要安排5-10名科技带头户,带动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开展。
2、要抓龙头,拉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的重要力量,对他们来说,产品质量不仅关系一时的效益,更关系长远的发展,因而对提高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迫切,行动更为自觉。如**镇高效农业开发公司去年投资100多万元,建起了500多个高标准大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 一销售,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瓜果供不应求。该企业计划3年内投资500万元,建成占地5000亩的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再如**集团在**等镇投资兴建的高标准规模化养殖场,也有效带动了当地畜牧养殖水平的提高。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要以订单农业为载体,组织引导加工企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农户按照企业要求和标准规范生产,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定向收购,逐步形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紧密型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标准化的迅速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是权威部门颁发的优质农产品“身份证”,也是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的“通行证”。要组织引导加工企业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推行全过程质量控制,使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部实行标准化规范生产,提高我市农业标准化的整体水平。同时,要尽快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必须按市场规则办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切实做到优质优价,靠利益吸引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目前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建立或正在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市规划,从XX年起,市内农产品市场必须销售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合格的严禁进入市场。我们也应该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当前,首先要在**蔬菜批发市场、**花生批发市场、**西瓜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交 易集散地规划建设优质农产品专营区,严把市场准入关;在市区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卖店或在超市设立专营柜,推介优质安全食品。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积极探索产销直挂、连锁经营等新路子,加强与大中城市团体消费群体及经营单位的联系,通过专供和配送等形式,迅速把我市的优质农产品打入大中城市市场,实现优质优价,推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3、要抓示范,带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当前广大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水平也不够高,技术准备还很不充分。在这种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从示范引导入手,通过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目前已经建成的81处农业示范园区,要在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水平的基础上,迅速把示范重点转到农业标准化生产上来,力争尽快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园,其中**无公害蔬菜、**现代农业、**优质葡萄、**优质苗木四个市级示范园要力争年内率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并逐步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示范园过渡。新建的农业园区,从一开始就要按照农业标准化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特别是XX高科技农业示范区,要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和运作,使之成为全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龙头”。同时,要积极培植和大力发展标准化生产种养大户。种养大户来源于农 民,植根于农民,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引导作用。要结合农业标准化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一批种养大户,通过重点扶持,使其率先实现标准化生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示范园区建设还是培植种养大户。都要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原则组织生产。只有形成规模,才能形成市场、占有市场。要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实现标准化生产创造条件,进而从整体上推进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建设。
四、创新运行机制,激发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内在动力
推行农业标准化,是全面提高农业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也是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开拓创新,尽快建立与市场农业、标准化生产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生产机制、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的转变,从机制上、制度上为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有效保障。
一要创新经营体制,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标准化涉及千家万户,但标准化生产又是以规模化经营作基础的。在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分散、规模普遍较小的情况下,要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千家万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纳入社 会化大生产的轨道。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根据群众意愿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实际需要,大力发展合作社、专业社、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把地域相近,从事同一产业或产品生产的农民组织起来,统一按照标准化要求规范生产。在此基础上,引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跨形式、跨区域、跨行业的联合与合作,逐步构建起沟通上下、覆盖全市的组织网络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适应生产国际化、市场化、规模化发展需要。要组织指导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内部运行机制,不断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搞好市场信息、技术指导、物资供应、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自我服务,以群体优势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要逐步完善自我监督和自我管理机制,使每个社员都能从整体利益出发,严格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实行规范化生产。
二要创新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农业标准化,核心是要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这就客观上要求必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成的产业链条和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确保食品质量安全。要加快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步伐,紧紧围绕蔬菜、葡萄、花生、种子和畜牧等主导产业,采取引进一批、提高一批、盘活一批的办法,迅速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要进一步加大对农 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参与的形式,盘活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生产规模大的加工企业,增强对农业标准化的带动能力。要立足我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吸引国内外农副产品加工大企业、大集团来我市设立分厂或建立原料生产基地,拉动农业标准化的实施。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积极探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联结形式和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逐步形成紧密的经济共同体。特别是目前已在农产品主产区建立生产基地的企业,要引导他们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严格标准,逐步把生产基地建设成为企业的原料“生产车间”,实行标准生产、定向收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业标准化发展。
三要创新导向机制,大力实施农业名牌战略。同工业产品一样,现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质量和品牌的竞争。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是变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优质优价的重要保证。因此,在推行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切实增强品牌意识,把培植农业名牌作为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重要内容,尽快把产品质量融入品牌价值,增强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对“**”蔬菜、“**”西瓜等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农产品,要以推行农业标准化为契机,加大开发力度,提高产品品质,改进包装 形象,使其以全新的面貌进入市场,尽快成为区域性、全国性的名牌产品。对**葡萄这一传统优势农产品,要积极搞好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工作,争取尽快完成**葡萄的原产地标识注册,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维护**葡萄声誉,扩大品牌效应。
五、加强组织领导,为推行农业标准化提供根本保证
推行农业标准化,事关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要从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摆到突出的位置来抓。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农业标准化是一项全新的工作,而且涉及面广,工作要求高,不是某一个职能部门所能单独承担的,必须成立班子专门抓。要抓紧成立由市级分管领导任组长,技术监督、农口部门、环境保护、工商管理等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各组成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心协心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要组织有关部门抓紧编制全市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迅速研究制定出具体的工作措施,并抓紧展开农业标准化试点工作。同时,要把农业标准化纳入镇和市直有关部门的重点工作考核,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切实增强各级抓好农业标准化的责任感、压力感和紧迫感,推动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二是要搞好宣传培训。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力度,迅速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使广大农民群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农业标准化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结合开展“绿证”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培训等活动,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使其尽快掌握质量管理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为此,建议把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作为今年农村党员夏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和宣传,使广大农村党员都能懂得什么是标准化,为什么要搞标准化,怎样按标准化组织农业生产,成为推行农业标准化的明白人、引路人、带头人,并充分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业标准化的全面推行。同时,要增强全社会的安全消费意识,让消费者尽快认识并接受农业标准化产品,为推行农业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是要加强综合治理。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要求生产过程实行标准化,而且也要求生产环境和生态条件实现标准化。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环境的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工业污染,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创造良好的产地环境。同时,要切实整顿和维护好农资市场秩序。对明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品种和范围,要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公告,把信息传递给广大群众,组织指导农民合理使用。要加强农用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维护农民利益。特别对高毒、高残留农药 等国家命令禁用和淘汰的农业生产资料,要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杜绝流通和使用,确保农业生产资料质量安全,为推行农业标准化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