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3:03: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严把四大关口 健全五个体系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有毒豇豆、瘦肉精猪肉等事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成为左右一个地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方针,把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一、我市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

近年来,面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质量安全隐患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监测,取得了显著成绩。

1、加强源头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1年,我市确立了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又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业工作的考核指标,摆上重要位置,在已经启动实施的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中,将“把盐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上,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通过开展专项整治、举办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等活动,使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不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监测,目前盐城已经成为全省水、土、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优 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加强产地认定,无公害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坚持将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结合起来,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开辟媒体专栏和专家巡回宣讲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示范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有力推进了无公害产地的认定。目前,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总数达到566个;种植面积达到540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9%;畜禽产地规模达到 1228 万头(只)。

3、加强“三品”认证,产品品质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把“三品”认证工作与发展水稻、蔬菜、中药材、草鸡蛋等优势产业相结合,采取对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财政补助,让通过认证的产品优先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境内外促销活动等方式,实行“三品”认证与农产品市场营销联动,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发展“三品”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品质。目前经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总数达到694个,产品认证数量在江苏省处于前列。其中,东台西瓜成为第一个瓜类中国名牌 农产品,射阳大米,阜宁草鸡蛋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4、加强动态管理,安全监控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坚持定期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等一系列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在所有无公害生产基地竖立了监督公示牌,明确责任主体,产地规模及监督电话,强化群众监督,并加大对“三品”的例行监督检查和抽检的力度,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在国家和江苏省组织的无公害产地产品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为企业、基地和产品赢得了良好信誉。同时,在全市各主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立了蔬菜农药残留速测点,坚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对不合格产品做退场处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万无一失。

二、农产品质量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国农业长期的分散经营方式、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职能错综复杂和我市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方式不适应。农户众多、户均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先天不足”,加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事故难防范、问题难查处。

2、监管体系不适应。按照省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有农产品质量行政监管机构、乡镇农业中心要有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的要求,我市尚有3个县农业部门职能科室没有到位,乡镇则基本没有专职监管人员。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健全,特别是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是全省唯一没有通过省级“双认证”的中心。全省25个县级检测中心通过了“双认证”,我市一个也没有,与农业大市地位极不相称,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打造全国农业“第一市”的要求极不相称。

3、保障能力不适应。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国家规定不得收费,没有收入来源。我市目前完成基本建设、检测仪器购置等资金缺口较大;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正常工作经费预算不足;对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激励力度不大,基本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三、农产品质量建设应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总体目标,严把四大关口,健全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今年市人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列为专项评议内容,市政府也将加强全市农产品市场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列为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今后一段时间,农 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按照“消除隐患促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总体要求,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的方针,严把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大力健全“五大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队伍,明确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县一级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工作机构,定员定岗。配足专职人员,确保有人做事,保障监管经费,确保有钱做事。加快“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程,切实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每个乡镇设置农业安全员专职岗位,明确专职监管人员,完善和强化监测手段,健全监管制度,不断提升乡镇一级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在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尽快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市、县、乡、基地(专业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开展全市范围的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企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型、分规模统一建档、统一管理,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继续深 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和质量安全行政执法行动,重点加大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在蔬菜瓜果产区严禁销售、使用甲拌磷、氧化乐果等国家禁限用农药;在畜禽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甲醛、硝基呋喃类等禁用添加剂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对监督检测出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加大质量执法力度,坚决溯源,一查到底,及时解除事故隐患。

3、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依托农业高新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园区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并以此来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促进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规范化使用和管理,加强农药、兽药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的推广实施,努力提高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4、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推行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蔬菜类农产品出圃前的质量检测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配 送中心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点),逐步建成上下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分析结合、重点防御与区域监控结合、面上抽检与企业内检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质检体系。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监测全覆盖。

5、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经营户档案和进销货台账,完善索证索票制度,严格进货查验,严把农产品进货关。对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实施“验证抽检”入市销售,对未经认证的农产品实施“检测合格”入市销售,对检测不合格的坚决退市并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统筹协调推进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分割,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1、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涉及面广,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全市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及监管措 施。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工商、质监、卫生、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让生产、销售不安全农产品者付出代价,让监管不力者受到惩处,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安心。

2、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监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员职责,落实专职监管人员,健全市县乡行政监管体系。抓紧解决目前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仍是挂牌单位,尚不具备承担省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资质和条件的问题,批准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落实人员编制,尽早投入运行。

3、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应按照通过省级“双认证”要求,加快解决市级检测中心仪器购置经费缺口,将农产品检测中心正常运行经费、农产品质量行政监管经费、有奖举报等专项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落实基层检测站点、示范镇、示范市场和示范基地建设补贴资金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及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奖励资金。

第二篇: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调查与思考

加快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是柞水县抢抓纳入关天经济区机遇确定的战略发展目标之一。如何立足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潜力、加快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必须研究解决的重点课题。

一、现状与成效

近年来,柞水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目的,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突出“绿色”、“特色”优势,瞄准建设关天经济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坚持“稳粮、兴药、优果、强牧”的发展思路,按照“种抓板块、养抓规模、销抓品牌”的产业理念,围绕林果、畜牧、绿色农产品和劳务四大农民增收项目,大力实施八大农民增收工程,通过园区引领、产业带动等方式,建设了一批林果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畜牧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有效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1、绿色畜牧产业基地迅猛发展。围绕建设“千户百万只土鸡”、“百户十万头生猪”基地目标,培育和发展畜牧养殖企业10个,新建万头养猪场10个,发展畜牧养殖专业村4个、规模养殖小区28个、养殖大户1371户,新增肉羊、岭南牛等特色养殖厂6个。依托石羊集团,在杏坪镇杏坪村建成了全市首个50万只肉鸡养殖基地,带动周边腰庄、金口、严坪、联丰4个村建起了肉鸡养殖基地,发展养鸡大户110户,全县肉鸡养殖规模达到150万只。发展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8个,凤凰镇清水村等3个无公害商品猪产地获无公害基地认证,“柞水土鸡蛋”获绿色产品认证。2010年,全县生猪、牛、羊、肉(土)鸡养殖规模分别突破了20万头、1.45万头、8.84万头、180万只,较“十五”末分别增长38.37%、17.88%、60.72%、260%,牧业产值和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亿元、715元。

2、绿色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以核桃、板栗为主,大力实施改造嫁接、林果科管、标准化建园,积极推广辽核1号、4号,西洛3号、香玲等优质核桃新品种和柞板11、14等板栗新品种,林果基地面积迅速扩张,全县核桃面积发展到23.2万亩520万株,其中连片面积6.6万亩,年产量2300吨以上;板栗面积发展到30万亩1220万株,年产量2454吨以上。建成柞水亿升核桃发展有限公司、陕西汇生源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核桃、板栗加工、销售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以上。

3、绿色农产品基地成效显著。川垣低热区以大豆、绿豆等为主,面积在1万亩左右;半高山区以大豆、四季豆等为主,面积在0.8万亩左右;高寒山区以荞麦、高粱等为主,面积在0.3万亩左右,远不能满足县内市场需求。发展蔬菜基地2.8万亩、烤烟3500亩、食用菌11万袋、水产养殖56亩。红岩寺镇盘龙寺1000亩脱毒洋芋种源基地年可提供种薯10万公斤,带动全县洋芋品种改良,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6300万公斤。

4、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围绕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目标,实施了下梁明星等11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和49个市级推进村建设,建成特色专业村60多个。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走大项目、大企业拉动绿色农产品基地之路,建成了汇生源、金台和杏坪等6大农业园区,新引进入园项目15个,实现产值5953万元,带动生产大户2000多户,户均增收3842元。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其中市级5家、省级2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58个,会员达3000余人;创建了省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合格县,28个农产品获得绿色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3个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汇生源、老作坊、秦舍、泽龙等一批柞水特色农产品品牌占领省内市场。

二、问题与困难

1、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科技支撑能力弱。基层农业技术服务机构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参与程度低;农户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科技意识和诚信意识不强;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体力、智力与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要求不适应。

2、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差。境内海拔高差达2261米,以水、电、路、堤及农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抗灾夺丰收能力低。土地总量偏小,人均占有耕地不足0.8亩(60%以上为缓坡地),土质瘠薄且不连片,单产不高。农产品的保鲜、储藏、加工、运输等配套设施几乎空白,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3、集约化生产程度低,农产品质量不高。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生产规模小,产业布局分散,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小农户与大市场严重脱节。农产品品种较多,生产技术标准不同,化肥、农药使用控制不严,产品质量难统一,规范化水平低,经济效益较差。

4、产业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企业与农户之间尚未真正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带动效果不明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品牌建设滞后,缺乏有效整合,同类产品多个商标、多个产品无商标,市场竞争力不强。

5、资金投入不足,配套政策不到位。财政投入不足,社会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服务缺位,资金短缺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扶持激励机制尚未建立,农业保险尚未实行,农户生产自然、市场和技术风险大,产业化发展慢。

三、对策与建议

按照“生产工厂化、模式循环化、土地集约化、投入集中化、产品标准化、机制合作化”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优质小杂粮、畜牧、林果、蔬菜、烤烟、食用菌、水产等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5万亩,畜牧重点养殖小区20个、规模达到200万头(只)以上,申报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2个、绿色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7个、有机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3个,创建一批全省知名品牌,促进绿色农产品销售网络化,使柞水成为关天经济区内有一定影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实现“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突出特色,优化产业布局。在乾佑河流域沿线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农副产品加工,在社川河流域大力发展以生猪、肉鸡为主的畜牧养殖和以核桃、板栗为主的林果基地,在金井河流域大力发展蔬菜、水产、林果、土鸡等特色产业基地,在北线乡镇和全县沟岔区域大力发展小杂粮、食用菌和畜牧产业基地,建成乾佑河流域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社川河流域生猪肉鸡养殖、金井河流域林果蔬菜种植开发3大产业集群,形成具有显著特点的产业带、产业区域,建立与资源特征相适应的区域经济格局。

2、扩大规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做大做强“果、牧、菜”三大支柱,做精做细“桑、小杂粮、烟、菌、薯”五大骨干。林果产业基地建成高效核桃丰产园6.5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2万亩,新建核桃良种采穗圃200亩,改造板栗低产林9万亩,新建板栗良种采穗圃300亩,全县林果面积达到65.2万亩,产量达到7380吨,年均增长12%。畜牧产业基地达到生态环保养猪20万头、家禽养殖规模200万只、羊6.2万只、牛2万头,畜牧产值和畜牧业收入分别达到5.23亿元、2.5亿元,实现翻番增长。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万亩,其中商品菜1万亩、反季节精细菜4000亩。依托盘龙公司和亚飞公司发展桑葚基地1万亩;以大豆、红小豆等为主的小杂粮种植面积稳定在3万亩,年产量达到1250万公斤;发展烤烟镇7个、专业村10个、面积1万亩;高山区发展袋料木耳、香菇、草菇1000万袋,年产食用菌2500万公斤;大力推广脱毒洋芋新品种,面积稳定在3万亩,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

3、强化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将现有6个农业园区建成集“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的循环农业样板精品,重点扶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促进生产要素向产业园区聚集。制定各类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快良种良法、高效模式、集成技术、循环生态农业等先进实用技术应用,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科技水平。健全县、镇、村、企业、市场(超市)五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监控网络和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4、抓点带面,建立专业化生产队伍。整合阳光工程、再就业培训、农业开发培训项目和资金,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农村党员干部、农村能人对农民的带动作用,着力打造政府帮扶、企业带动、能人引领、协会帮助的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做到县乡有骨干、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加快六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有机菜、绿色林果、有机畜禽和区域特色产业,示范带动农民掌握绿色农产品生产环节和关键环节,成就一批农业“土专家”,推进绿色农产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

5、搭建平台,全面提升产业化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陕西汇生源、以核桃深加工为主的柞水亿升核桃、以生猪养殖为主的柞水农贸实业、以脱水蔬菜生产为主的陕西新田地等10户农业龙头企业,做强“汇生源”、“亿升”、“秦舍”、“老作坊”等品牌,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增值空间。积极组织绿色农产品参加各级农博会和评优活动,争创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提高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大力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双百市场”建设,建立健全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网络。加强农产品保鲜、储藏、配送、运输等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发展产销直挂、连锁经营、产品配送等现代销售方式。在西安选择2至3家超市设立柞水绿色农产品专卖区,建立柞水绿色农产品专卖中心,逐步使我县成为关天经济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配送中心。

6、完善服务,健全绿色农产品发展保障体系。一是发展合作组织。到2015年,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90个,入会人员达到7800人,带动农户1.8万户,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开拓市场能力明显提高。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绿色农产品开发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研发、储藏、加工、流通的农户和企业,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和扶持,对带动能力强、贡献份额大的农户和企业实行重奖,促进种养加、产供销、农工贸的有机衔接,形成一体化经营体系和利益机制。三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制定绿色农产品风险补助政策,全面实施设施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造成的损失。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以项目为载体畅通农业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投入格局,整合资金加大建设步伐,抓好产业基地的水利、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基础。五是支持土地流转。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鼓励采取租赁经营、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等方式,加快土地资源整合,使土地向产业大户、龙头企业集中,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与集约利用,推动绿色农产品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第三篇: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改善投融资环境 助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关于我市农村金融服务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09-11-16 09:45:19

翟居兴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建设新农村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如何调动银行和社会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晋城的必然要求。

一、建设新农村蕴涵着金融业发展的巨大商机

从我市一年多来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效果看,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不仅证明了“三农”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为晋城市金融业服务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一)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启动,为金融业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服务介入基础。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市初步创出了现代文明、城镇带动、工矿支撑、生态家园、旅游拉动、移民搬迁、凝心聚力七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加大,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项目相继启动,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基础得到巩固。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家粮食直补及综合补贴政策的激励下,随着综合生产能力的逐步提高,2006年,粮食生产在播种面积较历史最高年(1998年)减少约20万亩的情况下,总产突破17亿大关,达到17.06亿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单产突破250公斤大关达280.6公斤。总产及单产分别较1985年增长96.32%和88.5%,年平均递增3.3%和3.1%。

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市目前共有各省各类龙头企业128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全市目前共建农村专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9个,覆盖农民3万户。同时还推出了21个“十一五”农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建设投资额共计1.82亿元。

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也明显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目前,全市2270个行政村,通公路的2251个,通电的2268个,通电话的2256个,安装有线电视的村2095个,通达率分别达到99.16%、99.91%、99.38%和99.29%;饮用水通过净化处理的村有516个,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826个,养殖区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的村65个,有沼气池的村480个,分别占到行政村总数的22.73%、36.39%、2.86%和21.15%。

上述发展不仅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招商引资和农村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金融业支持“三农”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二)农民人均收入出现持续增长,为金融业推出面向农村和农民个人金融产品提供了

良好的市场基础。

到2006年底,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39元,比上年增长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59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2元;农民可支配收入达3874元,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为44.1%。

由此得出,当前我市农村广大农民正在经历着由“温饱型”小康向“宽裕型”、“富裕型”小康的重大转变,这也是金融业开辟农村市场的良好时机。金融业不仅可以为转型期的农民提供个人理财、结算工具,同时,随着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逐步到位,金融保险行业也可以借此大力开拓“三农”保险,提高面向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

(三)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加大,为金融业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信贷投资导向和代理业务市场。

2005-2007年全市共安排各级各类财政资金30.6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其中,支持农业生产资金10.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6.3亿元,用于社会事业资金13.9亿元。财政投资既帮助金融业进一步确定了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政策投资导向,也为金融业拓展代理政府投资农村经济项目创造了条件。

二、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近几年,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看却并不乐观。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仍是困扰新农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表现:一是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人均金融网点的资源占有率低。虽然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网点占全市机构网点总量的70.43%,但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机构网点数只有1.94个,而城市则达到了2.96个。二是金融服务资源难以延伸到乡镇一级的农村地区。虽然平均每个县(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到54个、每个乡镇(办事处)的银行业网点平均2.94个,但乡镇银行网点资产管理规模偏小、大部分的金融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市区金融机构。三是乡镇的金融市场没有形成有效竞争。分布在非县城所在地乡镇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要是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机构,部分县区仅有1-2家国有银行机构,当地金融市场基本处于垄断经营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竞争。四是人均贷款水平差距极大。全国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的人均贷款额在5500元左右,而城市的人均贷款额已高达4万元。五是农户贷款难、新农村建设“等米下炊”和各银行金融机构放农业贷款难、“有米难炊”的两难困境。我市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足够的服务“三农”的原始信息的积累,也缺乏放贷必须的担保物,加上服务对象较为分散,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放贷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很多大银行退出农村市场。

一面是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另一面,从我市金融机构尤其是各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看,也普遍存在着以下隐忧:目前建、中、工行已成功实现上市,农行的改制上市也正在进程中。上市在给国有银行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为银行经营管理人员和基层员工带来直接的经营服务压力。对股东银行要保证相当的股东投资回报,银行业绩的增长、盈利能力的提高、市场份额的扩大、综合竞争能力的提升,成为银行经营管理的重头戏。而对已有目标市场的占领方面,几大银行已是用劲浑身解数,市场蛋糕的总量虽然随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在逐步加大,但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相比,银行业绩的进一步提升则遭到了明显的阻滞压力。银行在经营方面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两大挑战,一是银行的高存差。截止2006年末,晋城市各金融机构的存差规模已经达到363.16亿元,大量银行资金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信贷项目和渠道而不得已转为上存资金;二是银行信贷的高集中度。几大银行不约而同地将信贷资金投放的竞争重点放在了全市仅有的几家大企业上,对这些大企业的信贷竞争不仅不能促使银行提高对企业的服务水平,还极容易滋生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大企业拥重自挟,与数家银行谈判压低服务价格,银行则屈从于业绩提升的压力,不得不违心降低服务价格,对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创建全市平安金融形成了负面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各金融机构应主动出击,面向市场,找准商机,在积极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战略转型与“二次创业”,争取“双赢”的局面。

三、加快建设新农村必须着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构建和谐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各级部门积极有效地配合,按照城乡一体和谐发展的要求,各司其责、共谋发展,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政府部门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培育发展适合“三农”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组织,稳健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

政府部门要适时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利用政府的公众形象,广泛向社会推荐各项新农村建设优势项目。应势力导、采取主动,凝聚政府财政、金融银行机构、境内外投资团体与个人、民间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等各级、各种个体资金形成合力,投入到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政府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国债投资和政策性银行贷款投资重点应重点放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信息公路的建设。这是保证我市农业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证。

在金融环境的建设方面,则应密切关注国家对农业银行的改制、农村信用合作社的规范转型、村镇银行的设立以及农村信用数据库的建设上。目前国家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主,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辅的支农金融服务体系构想。我市要全力关注其发展动向,顺应改革形势,引领农村金融改革风气之先,为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助一臂之力,也为新农村建设燎原之势添一把干柴。

(二)财政、人民银行、银监局等职能部门要加快监管力度,为服务“三农”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财政部门要积极贯彻中央有关扶农助农支农惠农政策,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的方针,集中有限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投入的比重,在财政预算与执行上进一步向“三农”倾斜。同时要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民间和外部资金进入农村市场,进而形成支农资金的多元化。

人民银行、银监局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健全机构,完善机制,增强功能。综合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完整配套、科学高效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包括“三农”贷款定价机制、“三农”贷款风险分担转移机制、农村金融合作与适度竞争机制、农村金融机构资本金补充机制、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农村金融有效监管机制、强制性的存款保险机制、市场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农村信用和支付清算机制、“三农”信贷投放考核评价机制、农村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机制和改进贫困地区金融服务的机制等。加快推进各类农村金融机构

内部经营机制和公司治理改革,打造一批运行高效、竞争有力、功能齐全的农村金融机构,增强整个农村金融体系的功能。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要用好用活现有的再贷款政策,充分发挥支农再贷款的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信用社使用支农再贷款的监督检查,严格审核农村信用社的信用状况、风险情况和还款能力,严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同时还要发挥窗口指导功能,鼓励国有银行将相当的资金投入到有效益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中;各级政府也应通过建立农业产业投资项目库等方式,引导商业银行对有一定经营基础的重点龙头农业经营实体进行扶持。

(三)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搞好金融创新,完善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在支持服务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共赢”。

1、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当前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探索和创新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新产品,加大对“三农”中有效益、有市场的产业和项目的资金投入,加快和改进对龙头企业的信贷服务,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进。

2、利用银行本身管理投资项目的品牌优势,积极争取开办代理财政资金支农项目贷款管理。

3、积极开办新农村建设项目资金贷款。跟踪政府支农推荐项目,及时进行可行性及盈利性分析,一旦确定即可提供项目资金贷款和配套金融服务。在信贷方面,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新型承贷组织的贷款方式;积极探索粮食、生产资料市场放开后,适合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下的粮食收购、大件农机具的贷款新方式;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加快,积极探索和发展农户住房贷款业务;农村信用社要很好地总结和完善近几年推行的农户小额贷款和“信用工程”工作,处理好风险防范与方便快捷的矛盾,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

4、树立“无大不强”、“无小不稳”的发展理念,研究市场,探索创新,推出金融服务小企业的信贷品牌。乡镇企业、农业企业天生具有小企业的特征,但规模养殖种植、秸杆气沼气等项目却是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绿色行业。在国际银行纷纷履行“赤道原则”的今天,努力开拓面向“三农”的绿色信贷,不仅利国利民利行,也能借此树立金融企业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在实践中,金融机构应在严格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建立适合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制度。量身定制小企业评级、授信办法,多方完善农村抵押担保机制,为乡村企业获得金融信贷支持提供“绿色通道”。同时,在建立农民信用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吸取国外小额农户贷款管理经验,采取农户联保等形式,面向农民发放小额农户贷款,降低单个贷款管理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5、大力开拓“三农”保险市场,重点是创新推出适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需求、适应农村发展的各类保险。可积极参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促进当前我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小额贷款人意外保险、设施农业保险、农村机动车辆保险、火灾保险等险种,提高农民的保险保障能力;要结合国家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积极进行农业保险试点,探索多样化、最适宜的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在化解农村金融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构建我市农业产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6、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为农民提供一揽子多功能、有特色的银行资金结算、理财产品与工具。积极开展国债销售下乡、代发基金下乡、代理保险下乡等市场开发活动,拓宽农民投资和增收渠道。金融机构可将在城市范围内已日趋成熟的金融产品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心理进行二度创新,为农民提供额度消费信用资金和分期归还信贷资金的“农民信用卡”,适合乡镇小批发、零售市场和乡镇物流市场需求的资金清算卡等,进一步提高农村资金周转率。

7、支持农村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各级各类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发支撑服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银行资金运转服务系统,向农民推出符合农村社保要求的保障资金结算卡,同时为农村社保机构提供资金管理配套管理系统服务,在保证社保资金的安全运行管理的同时拓宽银行对社保领域的服务渗透。

8、借助银行信息、资金渠道优势,为资金富裕单位推荐新农村建设项目,吸收、引导民间资金,发放委托资金贷款,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各级各类金融机构可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协助下,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备选库,充分挖掘已有的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向其推荐相关优势项目,发放委托贷款。也可利用自身内部的投资银行业务功能,将单个或数个新农村建设项目进行打包,采取资金募集等形式,向重点资金富裕单位和个人发售该类金融理财产品。

第四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专题汇报

王浩副书记、耿涛副市长:

近几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影响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稳定。我市农业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克服了缺机构、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等诸多困难,创造性开展工作,经受住了各种严峻挑战,圆满完成各项监管任务,保证了近几年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但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仍然大量存在,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加上中央、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求越来越高,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不出大的问题,任务艰巨,压力更大。特别是我市对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难以承担新形势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标准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农业标准及技术操作规程的制定、修订滞后,标准化基地建设档次普遍偏低,“三品”认证数量少、品种单一,标准化仍停留在病虫害防治环节。目前已制定的56项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已不适应当前新形势和群众的 需求,急需修订完善。现有180万亩的市级以上标准化基地面积达不到全市种植面积的50%,真正达到“十有”标准的基地不足20%;291个已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品不足全市优质农产品产量的10%,大部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至今还没有通过认证的产品品牌,产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管理难以实施。

2、上级要求。2012年,全市瓜果菜食用菌基地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全覆盖,所有初级农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认证率达到90%以上。

3、典型经验。临沂市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菏泽每年拿出50万元的财政资金用于“三品一标”认证奖励。

(二)监管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目前县级农业部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数没有编委批文,乡镇级多数没有机构,少数有机构的乡镇还没有检测手段,村(市场、超市、合作社、企业基地)监管员有名无实,基本没有开展工作。

2、上级要求。2012年,100%的乡镇(办)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包括监测室);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达到全覆盖、无遗漏;100%的标准化基地、批发市场、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设立检测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100%的村设立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

3、典型经验。德州、临沂分别成立了正、副处级的监管机构;潍坊安丘、寿光,威海乳山成立了副处级监管机构;东营市所有乡镇建立了监管机构;济南市自今年起聘任200名村级监管员,市财政给予每人每年3000元工作经费补贴。

(三)检测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设备落后、人才短缺、检测能力较弱,县区间建设极不平衡。争取到国家质检站项目的县配套资金不到位,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全市3个通过计量认证的质检中心(市级、邹平、沾化)都不具备检测50种农药残留的资质和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市级季抽检制度负债坚持、县级月抽检制度难以维持。

2、上级要求。承担国家、省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的县区地方配套资金100%到位,并按计划进度进行建设与验收;从2012年开始,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由过去的22种农药提高到50种,农业部每年分四个季度抽查山东五个地市(济南、青岛、寿光必查,其他两个地市由剩余地级市轮流承担),省厅每年3次抽检雷打不动,要求市级实行季抽检制度、县级实行月抽检制度。

3、典型经验。济宁自2009年起,连续三年每年财政投入1000万元用于市县乡三级检测体系建设;东营、威海市县两级所有检测机构全部建成并通过计量认证,且依据新的检测要求随时加大投入用于升级改造。

(四)执法体系建设

1、我市现状。我市是农业大市,全市有农资生产和经营业户3000多家,其中滨农、京博、先达、侨昌、一松等在国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农资品种齐全广泛,农药品种3000多个,种子品种200多个,肥料100多个,仅农药一项全市经营额就超过30个亿,但经营品种和质量良莠不齐,受利益驱动,不法商贩制假、造假、售假泛滥,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针对以上实际,按照上级要求,我们积极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近几年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13500多人次,车辆3600辆次,检查各类农资生产经营业户2300家(次),查处各类违法案件200余起,查处假冒伪劣农资货值1500余万元,捣毁、破获制售假冒伪劣黑窝点9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严厉打击了坑农害农行为,较好地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了农业生产安全。

2、上级要求。新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八十七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健全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提高执法效率和水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文)明确要求:“一个政府部门下设的多个行政执法机构,原则上归并为一个机构。”省政府《关 于进一步推动政府工作提速的通知》对实行综合执法也有明确规定。从我省其他市的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情况看,绝大多数业已成立了综合执法机构(多数副县、青岛副厅、济南正县)。并且,东营、济南、青岛等市每年都有固定的100万元左右的执法经费。而我市实际是:县(区)只有3个正式编批的综合执法机构(沾化、阳信、无棣),即使成立的综合执法机构,有的工资不能全额发放,工作经费全靠自筹。市局是无机构、无人员、无经费。综合执法多年来借助局法规科和农药协会(收取点会员费作为工作经费)来实施,农资监管的职责与队伍建设极不适应。

我们也多次行文申请呼吁,成立综合执法机构,但均无下文,尽快成立与其职责和职能相适应的综合执法队伍是势在必行。

3、典型经验。潍坊安丘市成立农安办(县级),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加强了重视-领导。构建了农药电子交易市场安全监管平台,并实行农药准入备案制度,从源头上提高了农资质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乳山实行“准入备案”与“识别标签”双保险,强化农药市场监管。济南每年开展“绿箭”护农行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宣传培训工作

1、我市现状。社会各界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识还不够,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农产品、农业投入品销售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甚至部分领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大,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没有建立,不安全的农产品尚有市场空间。

2、上级要求。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继续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春秋两季农资打假行动,并要求各市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做好各个层面的培训,增强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3、典型经验。临沂每年安排沂蒙优质农产品品牌宣传专项资金260万元,叫响“生态沂蒙山,绿色农产品”宣传品牌;威海、东营、烟台每年拿出300万元资金用于境内外各类农产品展览会、交易会的参会补贴。

(六)财政投入情况

1、我市现状。2005年至2007年,市财政共投资150万元建立了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并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9年、2010年、2011年财政只是分别拨付30万、30万、15万元经费用于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县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投入严重不足、不平衡。

2、上级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将标准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建设及宣传培训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专项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长。

3、典型经验。全省除滨州之外的十六个市都有专项农 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每年1000万元以上的有济南、青岛、东营、济宁、潍坊等地市,其余多数在500万元左右,菏泽每年也有100万元的财政支持资金。该资金列入预算,用于标准制定、标准化基地奖励、“三品”认证奖励、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各类展会参展补贴等支出。

(七)监督考核机制

1、我市现状。2009年,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的意见》(滨政办【2009】74号文),但近两年没有很好地坚持,成为一纸空文。省厅自2009年开始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且考核标准越来越高、程序越来越严。受投入不足影响,我市综合排名每况愈下。

2、上级要求。各级政府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省农业厅每年对各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施量化考核,并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排名通报。

3、典型经验。潍坊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考核列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并实行了一票否决;威海、青岛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市全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了量化考核。

二、今后工作重点

(一)加强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市、县、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重点是加强乡镇级监管机构建 设。根据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我市的91个农业乡镇(办事处)全部成立相对独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构,各行政村全部设立监管员。同时按照标准加大建设力度,保证所有监管机构工作有场所、监管有手段、检测有工具,真正做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全面推行农药管理两项制度。积极借鉴安丘等市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强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以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药经营店为终端的监管平台,强化源头监管。按照省政府和省农业厅要求,年内全面落实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两项制度,切实达到全覆盖、全到位、无遗漏的目标。同时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健全农资统一配送销售网络,规范经营档案,加大日常监管力度,真正实现高毒禁限用农药的可追溯管理,确保违禁农药不流入生产环节,从源头上杜绝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三)全力推进标准化实施进程。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标准,组织专家制修订大宗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和农药安全使用规范,并装订成册下发基层狠抓贯彻执行,全面实现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基地主导产品安全生产标准的全覆盖。以我市现有的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园区为基础,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依据“龙头带基地联市场”的发展原则,全 力抓好《瓜菜果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发展规划》的落实。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按照“十有标准”抓好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力争年内全市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全面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四)突出抓好沿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 以高效生态为最高定位,跳出单纯的农业概念,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规划建设和运作,全力打造沿黄“产加销”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带。大力实施园区带动,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跨区域经营, 整合单品生产基地资源,按照连片、规模、集约发展的要求,在黄河两岸10公里区域内建设高档次、高水平的农业示范园区,促进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切实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力争到2015年底,在黄河沿岸建设50处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真正形成以园区为支撑,以标准化基地为基础的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

(五)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本着“政府推动,生产主体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鼓励和支持基地、园区创建品牌、注册证明商标,积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确保“绿色农产品 基地市”创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年内新认证“三品一标”20个以上,总数突破330个。力争到2015年底全市优质农产品全部按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并通过质量认证;沿黄的15个镇(办)整建制建设成为绿色或有机农产品示范镇(办)。逐步形成以地方品牌带动产业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持续健康发展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六)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加大对市级农产品质检中心的建设力度,争取财政支持,增加仪器设备,扩大认证项目,提升检测能力,力争年内达到由22种农药检测50农药的资质和能力。加强对承担农业部县级质监站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督促县区尽快落实配套资金,严格仪器设备的招投标程序,加快建设进度,确保按照项目要求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并顺利通过省厅验收。督促乡镇、规模以上标准化基地、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速测仪器,能对生产基地和市场销售产品实现经常、快速定性检测,保证基地产出和上市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七)强化监督检测。全面开展蔬菜农药残留例行检测工作,继续实施市级“季检测、季通报”和县级“月检测、月通报”制度,重点是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集贸市场的抽检力度,确保全年的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8%以上。加大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力度,紧紧抓住瓜菜果食用菌产品病 虫害发生,生产用药高峰期等重点时段,对集中产区的农药经营店(点)进行重点监控,确保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逐步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监管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八)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会管理、企业运营”的原则,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为依托,积极推行“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等流通方式,特别是要支持合作社在公益性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市场开设直销店。采取有效措施,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大力引导和扶持基地和园区与全国的城市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专卖店实施实地对接,创建长期的让消费者安全信赖的高效生态优质农产品“直采”基地,建立健全我市优质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全封闭式”流通体系和“冷链”系统,真正达到实现订单生产、减少流通环节、优质优价的目的,有效保障质量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九)建立健全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加工等技术难题。整合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开展 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农业经营主体在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方面进行新技术集成开发,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和技术的示范推广,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物流和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

(十)强化培训与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农药管理人员和检测技术人员的培训。通过集中培训,使各级监管员明确职责,真正发挥作用,经培训合格的,核发市局统一印制的监管员证书;使各农药经营单位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的法律素质,规范农资经营行为;使各级检测人员真正掌握农残检测技术,达到会熟练使用速测设备、能快速定性检测、正确分析检测指标的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和农业信息化平台等载体,采取多种渠道,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知度和社会公信力,努力营造各级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社会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三、建议

一是建议市政府成立隶属市农业局管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副处级),下设质量标准科、产品认证科、农资监管科、执法大队、农药检验鉴定所、检测中心等科室,成为一个综合监管机构。县(区)、乡镇(办)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科室,村级设立监管员,切实做到农产品 质量监管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二是建议市政府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每年600万元。其中:蔬菜农药残留例行监测、监督抽查费用80万元,“三品一标”认证奖励100万元,标准制定修订20万元,标准化基地建设奖励资金300万元,农业执法经费100万元。

另外2012年增加500万元,其中300万元用于市级检测中心检测能力提升仪器购置及人员培训,100万元用于乡镇级监管机构监测室的设备购置补贴,100万元用于农产品质量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保证监管和检测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三是建议市政府根据我市实际重新出台有针对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办法,加大对各级政府的考核力度,实行一票否决制。通过严格的考核,逐步建立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效机制。

第五篇:关于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增加附加值、提供全程服务等综合功能。一个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既能带动一种或几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又能促进当地的劳动就业和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近日,为全面掌握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县委农工委组织专人对全县农产品加

工企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供各位领导参阅,不足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一)产业分布情况。据统计,全县共有156家(以下所涉及企业数字均为正常生产的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其中甘薯加工企业56家,米面加工企业42家,酒葡萄加工企业12家,饲料加工企业10家,果品加工企业6家,乳制品加工企业4家,畜禽产品加工、豆制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企业26家,这些企业充分依托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的资源优势布局,初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如蛤泊乡、木井乡、卢龙镇一带的薯制品加工,刘田庄镇、蛤泊乡、县工业园区范围内的酒葡萄加工,印庄乡、双望镇的饮料和果蔬加工,县城副食品加工,刘田庄一带的畜禽、乳品加工,205国道沿线的米面加工等。

(二)经营规模情况。2005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89566万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3319万元,实现利税3548万元。其中投资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达27家,2005年实现产值42786万元,占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产值的48,实现工业增加值5253万元,占总增加值的39,实现利税1481万元,占总利税的42。

(三)重点龙头企业发展情况。到目前,全县已有高成食品有限公司、华新食品厂、光友薯业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其中香格里拉(秦皇岛)葡萄酒有限公司、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金豆食品有限公司通过了国家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些企业注册的“香格里拉”、“奥星”、“皇威”等7个商标被评为国家或省级著名商标。永平牧业有限公司和环增蛋鸡养殖有限公司带动发展的生产基地获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称号。

(四)主要经济成份构成。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均为个体私营企业,其中外资独资企业4家,即红堡(秦皇岛)葡萄酿酒有限公司、高成食品有限公司、龙泉食品有限公司和大湖果汁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2家,即大天龙食品有限公司、鑫马腾祥食品有限公司;内资企业151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

就全县来讲,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已达156家,但其规模较小,辐射范围不宽,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带动能力明显不强,无法带领更大范围农业和更多的农民进入国内国际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我县15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年创产值还不到9亿元,平均每家仅为577万元,这种不大不强的局面,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更延缓了农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二)从事农产品粗加工的多,精深加工的少

我县蛋鸡养殖业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所产鲜蛋基本上用于群众直接消费或外运,没有一家鲜蛋加工企业;蔬菜加工上,我县仅有春平酱菜厂和蛤泊酱菜厂,而且规模较小,我县的蔬菜大部分仍还只是筐装、袋提、草绳捆。

(三)精品名牌少,知名度不高

现代市场是知名品牌的市场,虽然近年来我县也产生了像“一奇”、“香格里拉”、“秦康”等农产品品牌,但无论从品牌质量,还是从知名度上,整体来说还不算高。如甘薯粉丝是我县的一大特色产品,并已经有“一奇”、“十八里”等20余个品牌在有关部门注册,但获省级以上商标仅有2个,许多品牌还未能被消费者认识,甚至有部分小企业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在市场上鱼目混珠,同时,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使用木薯淀粉,使产品质量较以前有所下降,品牌也受到一定影响。

(四)加工技术与设备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

我县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水平偏低,还停步于传统的手工和简单的机械生产,生产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工艺和生产设备的限制,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比重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少,产品质量较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消费市场的需求,而且受资金投入及企业主自身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创新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与水平整体上还不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三、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我县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农业重点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面对国内外市场的竞争,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尤还显得势单力薄,产品销路不太顺畅,效益不够高。因此,亟需做大做强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尽快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

(一)要高起点谋划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首先,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

立足于全面开展和利用县域资源优势。我县甘薯、酒葡萄、猪、禽、蛋、果、蔬和淡水鱼等资源都很丰富,只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条件,将农产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才能真正收到好的成效。其次,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立足我县主导

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食品工业整体质量和发展水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数量充足、品种齐全、质量可靠的食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三,农产品加工发展要结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要将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我县工业化的重点之一,进行合理布局,既要防止新的雷同,又要避免分散、低效的“乡村工业”格局。

(二)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建设

一是培育和壮大品牌。引导企业树立做大做强品牌的意识,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与重点院校、科研机构挂钩,在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名优品牌创建工作。二是明确发展方向。要根据国内外食品工业发展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坚持市场导向,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同调整区域生产布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小城镇和扩大内需紧密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三是要加强科技攻关。要注重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在企业建立强有力的科技研发体系,把高科技与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产品加工装备紧密结合,致力于多层次、深层次开发生产。同时,加强技术引进、科技攻关、科技创新,提高加工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素质。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尤其要注意从源头抓起,生产绿色、环保、无污染、安全的农产品。五是要善于搞好企业内部管理。要抓好内部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和经济核算。

(三)要营造宽松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

各级政府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经常深入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为他们排忧解难,出谋划策;各有关部门要齐心协力,积极为农产品流通、加工企业提供优质服务;要确立一批重点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并挂牌予以保护,同时要着手试行并逐步健全推广“绿色110”制度;要向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公布报警电话及责任人姓名,实行重点保护。同时,要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治理,坚决打击偷、扒、抢、盗和假冒伪劣产品坑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加强对“三乱”的治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让农民敢于、勇于放手调结构促发展。

(四)要抓好项目管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充分发挥我县农产品资源优势,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引进项目、技术、人才;要逐步完善县、乡农产品加工项目库,完备项目前期工作,增强招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继续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规划,联系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和链条招商,千方百计引进大龙头,洋龙头,名龙头,对重点龙头企业要鼓励实行贸、工、农、技结合,积极为企业销售提供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它们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给予财税政策扶持。对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可在财力和政策允许的权限内给予一定年限的税费减免。二是在信贷政策上给予扶持。金融部门应按照上级精神,继续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三是在投资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各级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商品基地、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都要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要通过政府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降低农业生产者的成本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竞争力。四是在科技政策上扶持龙头企业。对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产品和加工制品的生产技术,要给予科研攻关支持和技术推广服务。

(六)要努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一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要积极采取合同、合作、股份合作等形式,重点推进经营模式由“公司+农户”向“公司+中介组织+农户”转变;鼓励龙头企业在与农户签定合同订单中充实最低保护价,在种子、资金、技术等方面向农户提供无偿或低偿等系列化服务,为基础农户贷款提供担保等内容,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要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发展和壮大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鼓励科技人员、农村经济能人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各龙头企业要结合各自的产业特点,积极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或协助合作经济组织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辐射带动能力。三要加快行业协会建设。农口各部门要牵头负责建立行业协会、商品协会等中介组织,争取让每一条主导产业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发挥在市场准入、信息咨询、价格协调、利益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切实维护农户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下载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带动者、市场开拓者和营运中心,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具有开拓市场、增加附加值、提供全程服务等综合功能。一个好的农产品......

    关于加强我市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精选5篇)

    关于加强我市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我市农产品营销能力的现状,主要呈现“五新” (一)营销主体发展呈现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

    关于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思考

    优化环境 健全机制 促进科技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关于我市科技成果转化的调查与思考 农工党永州市委 (2011年11月)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市有未成年人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

    关于我市妇女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妇女组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崔玲玲在全市上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根据安排,我深入县(市、区),进村入企,走访女企业家、妇女干部、各民主党派妇女代表、巾帼创......

    关于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安置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失地农民安置情况的调查与思考XX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XXX失地农民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出现的新问题。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们的生......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

    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状况调查与思考**市有未成年人56万,占全市总人口的23。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本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本资料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