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我市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我市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一、我市农产品营销能力的现状,主要呈现“五新”
(一)营销主体发展呈现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断深化,市场风险也随之加大,尤其是食品行业,农产品加工生产行业尤为明显,特别上从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农产品消费需求趋淡,对农业农村经济影响不断的加深,农产品价格迅速由此前的上涨转为下滑,农产品价格出现下跌,给农产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营销促销方式涌现新举措
根据目前国情农业部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切实加大农产品营销服务力度,在密切产销对接上花力气,在搞活市场流通上下功夫,不断做好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的活动受到广泛重视,并快速发展成为农产品宣传展示的重要窗口和产销对接的主要平台,我公司在各级主管部的大力支持下,参加每年的绿色博览会与农产品加工展销会,真正实行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市场动作、合作共赢”有效促进了生产与销售市场的对接。
(三)市场基础建设迈上新台阶
农产品加工市场经营,主要从批发、配送进入各大中小超市为主要流通渠道,我们通过产品展销会、开经销商会加大广告宣传力度,提升市场营销服务和管理水平,赢得了广大消费者和全省各地大批优秀经销商的认可,建立起以市场销售为龙头,生产为基础的产销一条龙服务,为加快市场销售管理体系迈上了新的台阶。
(四)绿色营销理念得到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品牌化)
日益多样化的促销方式增添的营销促销服务的活力,提高了营销促销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此外农业部重点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保护,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为了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和名牌效益,创立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使商品在市场中有序循环、竞争、充分利用名牌政策的力量,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效益进一步做大做强。
(五)流通政务环境有了新改善(政策环境、组织领导)
近几年来,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稳步发展,通过建立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包装、运输、加工、贮存、配送等实行严格的管理监控,减少流通环节,提高流通频率,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安全的农副产品,并对农产品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管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准时性地推广名特优产品,以订单或保护价实行统一收购与配送,减少流通环节,直接将农产品打入消费市场,将农产品流通的网络得到进一步扩大。
二、我市农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主体实力不强
主要是产业化经营总体规模不大,有一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化的经营活动仅仅限于种养加工生产领域,尚未延伸到流通领域,由于营销主体发育不足营销能力不强,农产品市上的总体竞争力较低,通过龙头企业这些渠道进入终端消费市场的份额不高。
(二)市场体系建设不全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现代流通业态发展依然滞后,农产品直接提供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业态体系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我省农产品是通过产地——中间商——批发市场——集贸市场——零售商这条传统链条到达消费者,环节多、成本高,农产品进入超市门槛和成本高,管理难度较大,使农产品进入超市缓慢。
(三)产品竞争优势不大
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竞争优势不明显,品牌资源的共享度不高,散、杂的问题突出,对
应的产量又很少,造成品牌培育成本较高,效益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食品等生产规模不大,农产品品牌知识产权含量不高,品牌层次较低,较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不多。
(四)营销服务能力不足
目前我们农产品营销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农产品营销管理队伍十分薄弱,力量明显不足,地方机构性质不明,职能不明确,经费缺乏保障,管理服务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硬件设施,人员素质不高,大多缺乏现代营销管理知识和经验,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三、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创新思维方式(主要是树立三种思维:消费需求决定生产力、抓营销也是抓生产、抓质量就是抓效益)
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农产品营销能力将是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在这种新形势下,坚持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和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设一起抓,生产和流通并重,完善农产品营销服务平台,做好农产品市场推介,推进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化、品牌化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是农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二)构建营销体系(主要是:培育营销主体、发展现代流通、抓好平台建设、加大培训力度)
1、构建高效能农产品营销体系过程,实质上是农产品营销的建设。形成农产品开发能力,生产能力与营销能力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形成消费需求为导向,基地建设为基础,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品牌经营为核心,现代流通业态为载体,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格局的过程。
2、培育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提升流通效率。
3、抓好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优化营销环境。
4、抓好农产品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构建营销信息服务机制。
5、抓好农产品营销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应定期开展各种营销管理知识的培训,提高这些营销主体的市场营销能力。
(三)强化保障机制(主要是:建立保障体制、建立投入机制、建立工作机制)
1、建立健全的组织保障体制,健全农产品营销工作机构,是构建高效能农产品营销体系的重要保证。
2、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农产品营销能力建设,是构建高效能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核心。
3、建立完善的公共保障机制,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保障机制,是构造高效能农产品营销体系的重要条件。
4、建立农产品营销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农产品营销的涉及的部门和环节很多,需要各部门的密切协作,充分发挥相关部门职能优势,落实工作措施,不断推动农产品营销水平更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篇:福建省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福建省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
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廖吉灵
摘 要: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事关新世纪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其地理位置及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地位,要求其必然要重视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分析了当前福建农产品营销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构建现代农业营销体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福建;农产品;营销体系当前福建农产品营销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
(1)营销市场功能齐全的大市场仍缺乏。
“目前福建1100多个乡镇市场中,露天、马路边市场占52.1%,有的甚至没有固定位置,水电供应紧张,仓储设施不足,交通通讯手段落后。”到2005年,福建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平均年成效额3089万元,比同期工业品综合市场平均3.18亿元少68.9%。目前全国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市场有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的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广州的花卉市场等,但绝大部分市场是从生产、加工到市场销售均存在参与个体和组织众多、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辐射面窄、联合性差,社会组织化程度弱等问题。
(2)市场主体结构呈“多段众元式”畸形状态。
以蔬菜流通过程为例:国家(上地所有者)——菜农(生产者)——产地中间商一市场批发商——市场中间商——零售商——消费者,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者,要经过五六个环节,存在多重中介主体。
(3)农产品流通市场领域以政府组织和农民个体为主。
一方面政府行政经营,市场化程度低;另一方面在流通领域形成了一个由农民组成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贩卖大军,层次低,致使市场发育不良。农产品销售反映到生产上是多了砍、少了赶,产品质量下降,市场波动大。
(4)市场营销手段滞后。
福建农产品销售以集贸批发市场直销为主,约占农产品商品量的80%以上,配送,期货交易等比例小。农产品加工比重小,约占其商品产值33%,品牌销售为起步阶段。构建现代农业营销体系的具体措施
2.1 高起点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福建已初步形成农产品产销衔接的市场体系,如福州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厦门同安的蔬菜市场、漳州的天香蕉市场、永春、长泰的芦柑市场、安溪的茶叶市场、古田的白木耳市场、宁德的黄鱼市场、莆田的批把市场、东山的芦笋市场、拓荣的药材市场等各具区域特色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档次仍较低,与国际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水平比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应根据我国国情、福建省的实际发展水平,经过多年来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并借鉴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有益经验,高起点规划建设。今后福建省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建设需把握以下3点:
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对农产品营销体系的建设实行分级规划与管理,省一级负责规划全省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扶持建设具有全省性或区域性影响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及期货市场,制定品牌绿色标准营销战略;地市负责规划本地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扶持建设地区中小型批发市场及大型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健全产销协会体系:县以下负责规划当地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扶持建设集贸市场,抓好产销大户培育。二是重点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布局建设。目前,从福建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来看,产地批发市场是最薄弱的环节,如南平市的粮食,笋竹,宁德拓荣的药材,古田、屏南、寿宁的食用菌、蔬菜等。应按照“十一五计划纲要”的要求,把产地批发市场作为重要的农业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加快建设步伐。三是坚持以改建扩建为主,新建为辅。新市场在培育人气,要把生意做活做大,是个艰巨复杂的过程,风险较大。而在原有市场基础上扩建既可投资少,又风险小。
2.2 加速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现代国际市场服务功能的要求,加强对批发市场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通讯、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进一步健全市场内部管理制度,整顿市场秩序。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荷兰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经验表明,农产品市场营销信息网络是由中央政府出资、国家农业部门负责建设和运行管理的公众信息网,它收集、发布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当日交易信息,无偿为广大生产者、营销者、消费者、有关研究部门和各级政府提供信息服务。同时,信息网的有效运行,强化了农产品流通各环节之间、各地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于促进全省、全国统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建立大市场、大流通格局,都具有特殊的凝聚和粘合作用。因此,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应作为国家扶持的一个重点,可作为数字福建的子系统来建设。
农产品批发市场买卖中应大力推广电脑统一结算。这有利于规范市场交易活动,革除现金对手交易不安全、扯皮纠纷、偷税漏税、滋生腐败等诸多弊端,从根本上杜绝欺行霸市、强买强卖和假币流通,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管理的层次。
2.3 壮大各类市场主体营销规模
一是根据目前福建省农民个体或联户运销商和各类合作组织已成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生力军,但营销规模小,流通环节多、成本高,损失浪费大等实际情况,在进一步增强乡镇集体经济组织的流通功能的同时,着重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产品产销协会合作组织在自愿互惠基础上组成规模较大、关系密切的运销联合与合作,通过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营销规模化、系列化、集约化,提高流通效率。二是大力培育、发展农民经纪人队伍和其他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产销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或代购代销,促进产销衔接。三是加大国有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体制改革力度,全面推行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改造,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国有商业、基层供销合作网点动作功能,增强其参与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活力与能力。四是鼓励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与工商企业、外贸企业、供销社的经济联合,优势互补,联手闯市场、增效益。五是以全省各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载体,鼓励合作兼并,大力培育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代理商、中间批发商等商人组织,以方便农民出售农产品,变分散小批量上市为集中的大批量交易。
2.4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通过龙头企业上联农户、下联市场,将产前、产中、产后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与广大农户结成较为紧密的共同体,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提高了农户组织化程度,降低了农户在生产中的自然和市场风险。事实证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的营销,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目前福建各地围绕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应进一步明确经营方针,应立足农业求发展,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其向紧密型方向发展。切实加强龙头企业的农产品基地建设,扩大其覆盖面,使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为一方农产品市场营销流通中的“航空母舰”。
应充分发挥福建省7家国家级、100家省级龙头企业及各地市的龙头企业在营销活动中的辐射、示范及对农户的保护、带动作用。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施绿色标准名牌营销战略,提高农产品加工精度与深度,用优质品牌开拓和占领市场。
2.5 兼并整合发展优势农产品批发市场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我们先对目前福建各类市场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折。
从以上各类企业综合分折我们可看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负债率较低,销售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较高,因此我们现阶段应重点抓好这3种形式批发企业市场建设。具体说:
一是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沿海城市的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兼并整合、外引内联,深化改革,优先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私营企业3种企业市场组织形式。努力将市场做大、做强,以降低成本,发挥市场对一方经济的带动效应。可以将一个大、中城市所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整合为一个市场法人,一下属系列化的专业市场。龙岩、宁德、三明、南平等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也一样进行整合,推行大市场、大法人的形式。
二是抓优势批发企业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这类企业市场应是市场诚信的模范,构建童叟无欺的诚信大厦。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强买强卖、欺行霸市等违法行为。
三是推广绿色销售。目前市场上农产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直接危及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是广大消费者最为关心、社会反映强烈的一件事。解决这个问题,重点应从生产环节抓起,把住“源头”,严格按照技术规程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强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检验监督;另一方面,应把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关,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和消费安全,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集贸市场都应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机构,配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建立农产品质量自检制度,产品自检合格方可投放市场或允许进入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销售。有关部门应切实负责做好质量安全监督工作。
四是依托市场发展期货、网上交易,培育一大批农产品营销投机商,为农户生产减少远期风险。构建现代农业营销体系的组织政策保证
3.1 完善政府支持保护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为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和保障农业劳动者的利益,必须健全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和对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宏观调控体系,在有效发挥政府对宏观经济发展有效调控这“看得见手”的作用同时,充分利用市场这“看不见的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政府的支持保护和宏观调控应遵循市场规律,符合世贸组织有关规定和有关国际规则,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包括:增加对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的基础设施、农业科技教育与推广体系的资金投入;完善对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的储备调节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定期向社会发布农产品中长期发展计划,供求信息,特别是预测性的信息;加快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的法律法规、扶持发展各级农产品营销协会等。从而为福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
3.2 各级政府积极组织领导、给予政策保证
福建各地、各部门应将构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作为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将实施情况列入党政工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应在全社会营造提升福建农产品营销体系档次的良好环境,省及各地在制定实施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长期限发展规划时,应将提升农产品营销体系档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应及时性配套出台综合性扶持政策,切实在专业市场建设、企业改制、协会健全、大户销售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促进全省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2
[3(9).[4(5.论农业产业化的市场性目标与公益性目标的冲突[J].农业经济问题,2005,.福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2..农业与农村现代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构建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模式[J].中国农村经济,2006,
第三篇: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范文模版]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志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保护价制度,并建立用于调节供求和市场价格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这标志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入了市场取向的大跨步推进阶段,对于促进农村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和发育农村市场机制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是农产品流通市场阶段(1992~1993年)。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之相适应,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大大加快。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经过10多年来的改革,粮食统购统销体制已经结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购销体制正式形成。
四是回归双轨制时期(1994~1997年)。以市场化为目标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并未顺利付诸实施,并由此导致1994年粮食供需缺口的扩大,并引发粮价大幅度上涨。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和其他重大改革措施的顺利出台,国家再度强化了对市场的介入。实际上又恢复了粮价的双轨运行。1998年6月,国务院又出台了“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即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运行。
五是深化改革阶段。1999年以后,改革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按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的要求,我国对有关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补贴等方面进行改革,降低了农产品进口关税,取消了出口补贴,对大宗农产品采取配额制度,并逐步向关税化过渡。从2004年开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家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清理和修改不利于粮食自由流通的政策法规,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使其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这项改革意味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最后一个堡垒被攻克,农产品市场的改的重点将放在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上。
二、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衍生发展,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与我国农业的这种以农产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相对应的“小规模、大群体”性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不过这一流通体系和格局目前已不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需求。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伴随着流通体制进行改革进行了完善及重建。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些新问题出现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近几年下发的中央一号文件及相关文件中,赋予了“市场体系”建设更新、更详细的政策内容,主要政府措施。
(一)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大生产、大流通”的市场流通模式。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扩大投入,加快发展。2002年国家计委等六部门《关于加快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形成以全国骨干批发市场为核心,以连锁超市等其他流通方式为补充,以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依托,以现代交易、结算、信息、检测、储藏、物流等技术为支撑,以良好的企业经营和资金投入机制为保证,以稳定、有序、规模化的农产品经销商队伍为主体的现代化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
(二)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市场流通主体的培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总体要求,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自主建设,培育一批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2006年商务部将会同农业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标准委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目的就是要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拓宽保障农产品流通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路子。主要内容:一是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选择100家左右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全国性和跨区域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加强物流配送、市场信息、检验检测、交易大厅、仓储及活禽交易屠宰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而发挥标准化市场的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带动和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全面创新,设施完善,优化服务,规范经营。二是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重点推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和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市场营销及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超市+基地”、“超市+农村流通合作组织”、“超市+批发市场”、“超市+社会化物流中心”等方式。通过重点市场、重点企业示范带动,完成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及流通环节损耗;通过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使更多优势农产品进入跨国公司的国际营销网络。
(三)加快了农村市场体系建设。200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2008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和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加快建设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一是继续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继续扶持一批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重点支持农产品冷链、质量安全可追溯两大系统和检验检测、结算、信息、监控、废弃物处理五大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与冷链系统改造,着力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二是积极开展农产品“农超对接”试点。积极推动发展一批综合超市、食品超市等国内外大型连锁企业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与农民或农民合作组织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推动和扩大订单生产,支持农产品“农超对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农产品销售,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三是逐步完善和落实配套扶持政策。引导财税、金融、保险机构加大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四是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主体。培育农村经纪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农产品协会建设推动行业诚信建设,维护公平竞争环境。五是大力推进专业合作社发展。以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推进农业标准示范基地的建设,支持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对接,支持供销合作社农资经营企业农资供应及农技服务的有机结合,提升助农增收水平。
这些重建政策措施以及各地区的实践,有力地指导推动了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坚持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指导和调控,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探索形式多样的物流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实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已势在必行。
三、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与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我国农产品基本上由国有商业部门垄断经营,因供求信号扭曲导致农产品流通一直不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尽管农产品流通有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政府对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不足,对当时的形势判断不够准确,以及担心改革造成的影响过大,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进程中,除了水产、畜牧等鲜活农产品外,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的流通体制改革都经历了多次的反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下,农产品流通体系形式了多重性、离散性、区域性和信息不公开性等特点,严重制约着“大生产、大流通”新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
1、已初步形成了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期货市场为引导,以农民经纪人、运销商贩、中介组织、加工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流通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达到3600亿元;农产品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1/3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2006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九个,年成交额逾六万亿元。
2、多元化市场主体逐步发育。我国农产品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主体竞争的基本格局。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产品经纪人已发展到500万左右,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他们主要从事农产品流通、科技、信息等一系列中介服务活动,在引导和组织分散的农民进入市场、寻找农产品销路、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4300多家,这些龙头企业大多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购销渠道,在许多地方的农产品流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建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在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重要农产品储备制度、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进出口调节政策等。
(二)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已初步建立,但总的来看,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对生产缺乏导向作用。一是我国农产品流通虽已形成以批发市场为枢纽的流通体制,但未能有效地健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未能开展地区之间的分工合作,存在地方市场分割和人为的阻断现象,影响了全国大流通的形成。二是各地普遍存在重农产品生产、轻农产品流通现象,造成农产品流通滞后于生产。自发形成的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产品民间流通组织普遍缺乏管理和指导,往往以追求利益为最大目标,加剧了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三是农产品交易和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特别是农村市场建设落后。目前,中心城市市场建设较为完善,但基层特别是县乡市场建设落后,农副产品及综合性交易市场小,没有农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大部分乡镇集贸市场为规模较小的圩集式市场,其中少数是简陋大棚架设施,多数皆是露天交易。县城超市少且规模小,营业额占商品零售额的份额较少,并且超市还没有伸延到农村,一般乡镇只有一些小商品销售门店,难以满足农民买卖农副产品以及增收后对消费品日益增长的需要。
2、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社会交易成本高。一是原国有农产品经营企业转制困难,不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产权清晰、责任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一些投资农业的龙头企业,由于利益联结机制的不完善,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组织和制度保证,影响了龙头企业的“羊头”带动效应”和自身的发展完善;三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由于农村普遍缺乏具有独立产权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经济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分散、细小的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分散、弱小、不规范的市场主体,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产品市场的发育。同时,由于存在多重中介主体,中间环节复杂众多,经过反复落地倒运,致使流通过程不良成本很高,市场运行过程承负着很高的交易费用和社会交易成本。
3、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薄弱。一是信息化硬件建设落后。由于经济效益差、信息意识落后等原因,一些市场采用传统的广播、板报等方式发布少量品种、价格信息,有的市场根本没有信息服务,致使市场信息情报功能未能充分发挥。二是信息资源不能共享。首先,缺乏一个把政府、市场、客户和生产者联接起来的网络,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快速传递,致使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不能很好起作用,而生产者与消费者处于被隔离状态,生产者不了解消费者需求,产品质量难以提高。其次,农产品流通中信息服务薄弱,对农民的信息服务不到位,不能准确掌握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及时准确地把产销信息传递给农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大。
四、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构成
纵观国内外发展,一个现代、高效率的市场流通体系,必须具备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形式多样的市场主体、现代的流通网络信息体系和现代管理机制。
(一)规范和健全的市场体系是现代流通的载体
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是以规范健全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应建立纵横交错的农产品市场网络:货物的集散,按产销流程、集散序列有序进行。在集货方面,有初级市场、中心市场和终点市场;在散货方面,有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按成交方式分,有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不同的市场类型对促进流通、合理定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最有效促进流通和合理定价的角度看,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尤其不可或缺。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大部分现货农产品都是通过批发市场成交,非现货农产品一般是通过远期合同,在期货市场上交易的。
(二)形式多样的市场流通主体是现代流通的基础
参与农产品市场流通活动的个人和组织都是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实力和发育水平是农产品市场整体功能发挥的关键。流通市场主体包括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介服务组织,如农业流通龙头企业、代理商、农产品流通合作社、农民协会、经纪人队伍等,他们是农产品市场顺畅运行、市场机制运作所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系统。首先是农业流通龙头企业,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技术实力和网络优势,在市场流通中起“领头羊”的作用。其次是市场批发商和贩运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批发、贩运大户,直接影响市场的辐射范围。第三是各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市场+基地+专业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发展起来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产品市场流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现代网络信息体系和管理机制是现代流通的重要平台和保障
在信息网络化市场经济时代,计算机和信息网络手段较好地调和或解决了人的多元化、广泛性需求与交易方式落后之间的矛盾,将市场延展到城市和农村的每个家庭、每个消费者的身边和案头,在商品交易已经采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手段的今天,必须以不断发展的农产品信息网络平台作支撑。在农产品流通过程必须建立现代管理机制,并以此为保障,建立农产品准入制度,以标准化的农产品为通行证和标的物,保证现代交易方式顺利、高效进行。
五、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思路和对策
构建我国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顺应全球化国际竞争趋势、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发展要求,用现代交易方式,围绕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消费者的相对利益、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等目标来进行。
(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是农产品流通的载体,在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市场体系的建设应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设全国统一、有序的大市场和流通体系,把千家万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有:集贸易市场、零售网点、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及期货市场等。当前重点要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期货市场及农村市场的建设。
1、构建功能齐全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商流、物流、信息流于一体,充分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货、交易、信息、价格形成和结算五大功能,将有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进程并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拉动作用。因此,要改造和提升现有的批发市场,加快批发市场由初级市场向中高级市场转变。并以批发市场为中心,根据商品流向、交通、仓储设施等条件,合理布局,形成中央批发市场、地方市场、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具体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做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市场建设要因地制宜,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适时地引导农产品市场流通建设与发展。既要防止因缺乏科学论证而出现的有场无市“空壳市场”,又要根据各种农产品的不同流通特点以及不同产地的产业规模、交通条件等特点,规划新建市场,完善市场功能、增强辐射能力。二是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深化市场运行和经营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建立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推广“企业办市场,市场企业化”的新模式,推进市场的企业化经营和市场的集团发展。积极推进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等新的流通方式。三是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国际竞争力。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一批外贸公司,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把名优土特农副产品更多的打入国际市场;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经营机构的合作,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市场运行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和营销理念;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发达的外向型市场体系。
2、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枢纽作用。期货市场是市场机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具有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的功能。由于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生产周期和生产规模等特殊因素的限制,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信息不对称最为典型,因此,市场和价格的波动最为频繁,价格的变动又成为引导生产者决策行为的主要信号。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农产品现货市场发育的基础上,必须引入期货机制,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以发现价格,规避风险,锁定成本。近年来,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上,大豆、小麦、绿豆等品种较好地发挥了经济功能。黑龙江等地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这个风险管理工具,种植和销售大豆,尽可能规避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收入。但是,由于受到现货市场规范程度、市场信用、秩序等条件的制约,要向发达国家期货市场那样,成为流通定价的基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推出新的上市品种,如玉米、大米、棉花、白糖、豆油等;推出期货品种和标准化合约,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同时政府应利用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期货市场对国内农产品的结构调整、价格预测和市场引导作用。
3、加快农村市场工程建设。在农产品产量大、交易集中的乡镇建立农产品交易专业市场。以“大城市带动大农村”,开展“乡镇建连锁超市、村社建便民商店”的农村市场“双建工程”来加快“万村千乡”市场建设,着重引导城市连锁和超市向农村伸展,逐步形成以主城区或县城为批发配送中心,中心镇为配送结点,乡镇和村社为销售终端的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通过引导,鼓励相关商业企业在县级开设大型超市和商业街,改变当前农村商品流通存在设施不足、方式陈旧、农民进入市场较难等问题。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改善广大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过上现代消费生活。同时,农民通过便利的网络卖出自已生产的产品,加快农村市场化进程,实现城乡市场一体化。
(二)加大农产品流通市场主体的培育
1、做大做强农业流通贸易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的有效方式。凭借龙头企业自身强大的经济技术实力、庞大的营销网络、方便快捷的信息系统,依靠对市场的超前预测与把握,依托品牌优势,主动出击寻找国内外订单,然后,或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规模生产,或以“订单形式”与农民签订合同,派出技术人员组织指导农民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进行生产,并对质量实施全程监控。成千上万的农户在龙头企业“头羊效应”的带领下,在利益纽带的连接下组织起来,带动农产品和农户进入市场。把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经加工增值后,在市场上实现价值补偿,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循环和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应帮助农民解决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出农村这两个关键问题,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
2、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首先,要发展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如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提高流通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尽可能减少环节,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收入。同时,要有意识地优选和培育一批中介主体,增强吸纳和吞吐大批量农产品的能力。可以考虑在条件成熟的区域由农民协会及县乡政府的农协、农会、农委等转化为支持扶助农民的公益性组织,组织代销农产品,形成直接配送销售系统。其次,加快对传统合作组织的改造,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中介作用。发挥供销社长期积累的人才、设备等优越条件,特别是供销社所具备的从中央到省,一直到市、县和乡镇最大的销售网络优势,构筑新型的农村服务网络,努力提升农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改造和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时,要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规范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包括民主的管理机制、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保证农村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第三,要发挥经纪人带头作用。农村市场上农民经纪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生产经营技能,特别是有较强的市场适应能力。他们一手牵着市场,一手牵着农民,在搞活流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加收入等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得到了农民的广泛认可。在农协合作社等组织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在农协合作社等组织尚未建立、农产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其作用几乎是无可替代的。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我国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在其运行过程中具有环节众多、信息量大的特点。首先,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农产品流通信息工程。加快各地农业数字化工程建设及农网的衔接,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设施、因特网、社会媒体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的规模化、网络化、社会化为重点,搭建一个以市场为中心、面向全球的信息平台,以达到指导生产、促进流通、规范市场的目的。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创新农产品交易渠道和方式。充分发挥新经济下电子商务等新型网络经济商务模式,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探索信用交易、委托交易、电话交易、网上交易等农产品流通新方式,逐步推进农产品流通市场,由以即期交易为主向远期交易或远程交易为主的转变,改变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的状况。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挥政府的服务、调控作用
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政府的支持、服务、监督与调控作用十分重要。一是加大对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把农产品流通设施作为社会基础设施,并且作为公益事业来发展,采取相应的政策予以扶持。二是为农产品流通改革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建立规范化的市场监管机制;三是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为企业、农户提供准确信息,并为农产品出口的市场准入创造条件;四是建立和完善对农产品流通的调控制度,特别要建立市场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农产品的储备制度、农产品进出口调控制度、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以保障农产品流通的正常运行。
参考资料:
①刘志扬:《建设综合的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对美国农业考察的启示》《发展论坛》2002年第 3 期
②牛若峰:《当代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年 ③李泽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④《大白菜的丰收悖论》中国经济时报 2004-12-03 ⑤《贱卖白菜不只是农民的悲哀》《世界商业评论》中华工商时报004-11-22 ⑥《全国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研究报告》2004-07-16 http://scjss.mofcom.gov.cn/
⑦李志萌:《农业产业化的理论与实现》江西科技出版社2003年
⑧《商务部启动市场工程 连锁店将开遍“万村千乡”》中国网 2005 –08-23 ⑨科斯:《社会成本问题》载于《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科斯、阿尔钦、诺斯等著)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若干意见有关政策措施分工的通知》(国办函[2008]21号)
(11)韩一军:《加快新型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刻不容缓》《中国发展观察》2008年1月31日
第四篇: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要:农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食品安全质量,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我国与国外的出口贸易往来。随着近年来农产品的安全越来越得不到保证,致使国家和人民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政府加强了对农产品安全检测体系的建设,但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本文分析总结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完善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完善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006-1
无论是前几年的三鹿有毒奶粉事件,还是今天的双汇瘦肉精**,都反映了我国农产品安全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带来不安,使食品的信誉度下降,也不利于提高我国食品的国际竞争力。加大我国农产品的检测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挽回人民大众对食品安全的信任,是我国农产品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政府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宣传力度不够,加上农民自身局限性的影响,导致人们和政府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农民们一心想增加农产品的产量,提高自己的收入,忽视了农产品的质量,认为农产品的安全问题都是检测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有的生产商道德败坏,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毫不考虑人们群众的利益,作出危害食品安全的事,比如注水肉、瘦肉精等,都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和我国的国家形象。
1.2 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健全
国家虽然对农产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但检测机构的数量和质量仍然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的需求。我国的农产品检测机构分布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检测机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高于中西部经济落后的地区,有很多落后地区根本没有农产品检测机构,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质量没有安全保证。
1.3 农产品检测水平低,设施落后
由于我国检测机构的功能单一,难以适应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使得检测机构的效率低下。随着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但检测部门的水平还没跟上农产品的发展速度。农产品的检测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更新设备,引进国外的先进设备,同时进行开发研究。我国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根本达不到要求,检测仪器落后,配套设施差,实验环境差,这些都影响了检测的科学性、准确性。
1.4 检测机构内部人员的水平较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检测机构成立的时间短,省市级的检测机构才能基本达到要求,省市级以下的检测机构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管理方面都还有待提高。检测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够,不能很好的行使管理职能。由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起步晚,农产品质量安全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专业技术方面的人才还很少,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较高的学历和研究检测水平,对高新技术运用的也不熟练,使得农产品检测不能很好的进行。完善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措施
2.1 因地制宜在全国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
由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完善,导致检测部门的分布不均和质量不等,国家要因地制宜的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对于农产品生产的重要省份或城市,要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完善农业大省的检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产品的检测能力。中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但有的省份是农业大省,就应该重点在该省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做到有轻重,有缓急的完善国家农产品检测体系,提高全国农产品的质量。
2.2 加强监管力度
各级卫生防疫部门要严格把关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当前卫生防疫部门是我国农产品监管的主力军,只有各级卫生防疫部门充分履行自己职能,严把检测关,坚决不能让不合格的农产品进入到流通领域中来。同时要加大执法查处力度,实行有效举报奖励制度,对于提供有效制止不合格农产品流通的有效线索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不合格产品无路可逃。
2.3 加大宣传力度,增加人们的警惕心
政府要适时的举行一些专门性公益讲座,向人们讲述不合格产品的严重危害性,同时要向公民提供有效的辨别不合格产品的方法,让每个公民都能认识到不合格产品的危害,同时能够分辨不合格产品,让不合格产品失去市场。
2.4 加强立法,严格执法
政府要加强立法力度,制定严格的产品检验标准的同时,要推出专门的农产品安全法律法规,让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食品法规以及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应该和国际规范接轨。食品市场国际化要求我国的食品监督必须和国际接轨。用严格的制度来保证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安全。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坚决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商贩,整顿市场秩序,不给予不法商贩违法的机会。结语
在当前的情况下,只有制定严格的检验程序与市场准入制度,并且配以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混乱的状态,让公民们享有健康安全的农产品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社会的稳定,同时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七.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2] 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3] 耿瑜,熊明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9,(6).作者简介:栾玉龙(1962-),吉林长春人,长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中心助理经济师。
第五篇:我市农产品质量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严把四大关口 健全五个体系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关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社会和谐和稳定。近年来,接连发生的三聚氰胺奶粉、有毒豇豆、瘦肉精猪肉等事件,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成为左右一个地区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吴邦国委员长、温家宝总理和李克强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长期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从生产、加工、流通等各个环节入手,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方针,把好农业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一、我市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初步建立起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链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现了稳步提升
近年来,面对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越来越高、质量安全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质量安全隐患不断增多的严峻挑战,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有效供给的同时,坚持把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摆上重要位置,认真实施“质量兴农”战略,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加强监管监测,取得了显著成绩。
1、加强源头治理,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2001年,我市确立了提升农产品质量竞争力的战略目标,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行无公害生产,在全省、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又将农产品质量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业工作的考核指标,摆上重要位置,在已经启动实施的沿海开发战略规划中,将“把盐城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列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在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上,采取高标准、严要求的做法,通过开展专项整治、举办农资经营人员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班等活动,使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的不法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监测,目前盐城已经成为全省水、土、气质量最好的地区,优 良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发展无公害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奠定了良好基础。
2、加强产地认定,无公害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坚持将无公害生产技术推广与农民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高效农业规模化结合起来,通过印发技术资料、开辟媒体专栏和专家巡回宣讲等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示范和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加强对基层农技人员以及企业生产经营者和广大农民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标准化的认识,有力推进了无公害产地的认定。目前,全市已有6个县(市、区)通过了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无公害产地总数达到566个;种植面积达到540万亩,占全市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9%;畜禽产地规模达到 1228 万头(只)。
3、加强“三品”认证,产品品质稳步提升。近年来我市把“三品”认证工作与发展水稻、蔬菜、中药材、草鸡蛋等优势产业相结合,采取对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和1万元的财政补助,让通过认证的产品优先参加政府组织的各种境内外促销活动等方式,实行“三品”认证与农产品市场营销联动,有力地调动了企业发展“三品”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全市农产品的品质。目前经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总数达到694个,产品认证数量在江苏省处于前列。其中,东台西瓜成为第一个瓜类中国名牌 农产品,射阳大米,阜宁草鸡蛋等一批名牌产品畅销国内外。
4、加强动态管理,安全监控能力不断增强。长期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态管理,坚持定期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生鲜乳质量安全、兽药及兽药残留、农资打假等一系列农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在所有无公害生产基地竖立了监督公示牌,明确责任主体,产地规模及监督电话,强化群众监督,并加大对“三品”的例行监督检查和抽检的力度,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在国家和江苏省组织的无公害产地产品监督抽检中,合格率始终保持100%,为企业、基地和产品赢得了良好信誉。同时,在全市各主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设立了蔬菜农药残留速测点,坚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对不合格产品做退场处理,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万无一失。
二、农产品质量建设涉及农业生产和社会管理的诸多方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我国农业长期的分散经营方式、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职能错综复杂和我市长期对农业投入不足的实际情况,决定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生产方式不适应。农户众多、户均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较低是我国农业的基本国情况,也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的“先天不足”,加上法律法规有待完善,导致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难控制、事故难防范、问题难查处。
2、监管体系不适应。按照省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要有农产品质量行政监管机构、乡镇农业中心要有农产品质量监管员的要求,我市尚有3个县农业部门职能科室没有到位,乡镇则基本没有专职监管人员。市县两级农产品检测机构尚未建立健全,特别是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是全省唯一没有通过省级“双认证”的中心。全省25个县级检测中心通过了“双认证”,我市一个也没有,与农业大市地位极不相称,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打造全国农业“第一市”的要求极不相称。
3、保障能力不适应。农产品质量检测和安全监管属于公益性的事业,国家规定不得收费,没有收入来源。我市目前完成基本建设、检测仪器购置等资金缺口较大;开展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正常工作经费预算不足;对农产品品牌创建的激励力度不大,基本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三、农产品质量建设应围绕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总体目标,严把四大关口,健全五个体系,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水平
今年市人大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作列为专项评议内容,市政府也将加强全市农产品市场和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列为2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这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今后一段时间,农 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按照“消除隐患促安全,控制源头上水平,健全体系强能力,完善制度建机制”总体要求,坚持“源头治理、全程监控、标本兼治”的方针,严把投入品监管、食用农产品产地监管、安全用药、市场准入“四大关口”,大力健全“五大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1、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健全队伍,明确职能,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在县一级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工作机构,定员定岗。配足专职人员,确保有人做事,保障监管经费,确保有钱做事。加快“五有”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进程,切实履行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责。每个乡镇设置农业安全员专职岗位,明确专职监管人员,完善和强化监测手段,健全监管制度,不断提升乡镇一级的农产品质量监管能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和农户。在各种植业、养殖业生产基地和专业村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尽快形成上下联动、高效运转的市、县、乡、基地(专业村)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2、建立完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进一步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的日常监管,开展全市范围的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企业情况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分类型、分规模统一建档、统一管理,大力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制度。继续深 入开展农资打假护农行动和质量安全行政执法行动,重点加大农药、兽药、渔药、肥料、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在蔬菜瓜果产区严禁销售、使用甲拌磷、氧化乐果等国家禁限用农药;在畜禽水产品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三聚氰胺、“瘦肉精”、“孔雀石绿”、甲醛、硝基呋喃类等禁用添加剂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进一步强化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质量抽检频次和抽检数量,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用农业投入品的行为,杜绝不合格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对监督检测出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加大质量执法力度,坚决溯源,一查到底,及时解除事故隐患。
3、建立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积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机制。依托农业高新技术支撑,进一步加快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业综合园区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并以此来探索和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模式,促进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等规范化使用和管理,加强农药、兽药休药期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的推广实施,努力提高农产品源头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4、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市、县两级农(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推行以乡镇为单位开展蔬菜类农产品出圃前的质量检测服务工作,督促和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配 送中心等建立自律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点),逐步建成上下结合、定量检测与定性分析结合、重点防御与区域监控结合、面上抽检与企业内检结合的较为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网络和质检体系。争取用3-5年时间,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农产品质量监测全覆盖。
5、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经营户档案和进销货台账,完善索证索票制度,严格进货查验,严把农产品进货关。对经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农产品实施“验证抽检”入市销售,对未经认证的农产品实施“检测合格”入市销售,对检测不合格的坚决退市并按规定实行无害化处理。加强市场准入工作的组织管理,不断健全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广量大,必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入,统筹协调推进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打破条块、行业和部门分割,尽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联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1、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重大,涉及面广,应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研究出台全市农产品质量建设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及监管措 施。坚持属地管理和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工商、质监、卫生、公安、农业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和责任追溯等制度,让生产、销售不安全农产品者付出代价,让监管不力者受到惩处,让广大消费者放心安心。
2、建立专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监管体系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应明确要求各县(市、区)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机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员职责,落实专职监管人员,健全市县乡行政监管体系。抓紧解决目前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仍是挂牌单位,尚不具备承担省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任务的资质和条件的问题,批准市农产品检测中心为独立法人事业单位,落实人员编制,尽早投入运行。
3、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的关键在于增加投入,改善工作条件。应按照通过省级“双认证”要求,加快解决市级检测中心仪器购置经费缺口,将农产品检测中心正常运行经费、农产品质量行政监管经费、有奖举报等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落实基层检测站点、示范镇、示范市场和示范基地建设补贴资金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及质量安全工作考核奖励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