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慈善团体及组织的成立,更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负责人担任市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德高望重的在职、退职负责人担任会长,自2005年3月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组织网络初步建立,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政局组织专门班子,就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慈善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慈善组织日趋完善。2005年,我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制定出台了《**市慈善总会章程》和《**市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市慈善总会组织了换届选举,将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吸纳为会员单位,乡镇建立了慈善办事处,全市基本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社会参与日益广泛。通过持续多年的宣传,特别是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捐赠行善已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据统计,已有数十万人次参与捐款,特别是驻地企业争当捐赠排头兵,新浦化工、中丹集团分别协议捐赠50万元及500万元,泰隆、泰星等骨干企业累计捐赠均已超过50万元。建筑、商贸、房地产开发商你追我赶,竞相为慈善事业作贡献。
3、慈善实力持续壮大。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只募得起始基金近100万元,至2009市慈善总会换届,累计募集资金554余万元。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之际,市委、市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慈善资金总量达到近3000万元(不包括向汶川、玉树灾区捐赠的的善款)。
4、救助方式更加多元。以助学和助医为龙头的慈善项目救助为广大的困难学子和重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05至2010年,先后六次组织助学救助,救助特困学生达400多人次。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尿毒症、白血病患者”专项救助,救助800多人次。与省、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的“心蕊工程”,先后救助“先心病”患儿20多名。为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慰问乡镇敬老院等等慈善工作,为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二、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方面需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特别是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1、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在我市城乡居民中,住房性支出、高消费支出、娱乐性支出已不在少数,但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比率较低,不少市民虽然参加或多次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被动性参加所在单位、学校、企业、街道集体组织的捐赠活动,缺乏主动性、自发性的捐赠意识。
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慈善机构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纽带和桥梁,必须要有人做事并且能够做好事。目前,从市级层面看,市慈善总会日常办公的只有两人,办公场所也是临时借用的;从乡镇层面看,还有极少数乡镇没有成立慈善办事处,即使成立了慈善办事处,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也很少。在全市组织大的慈善捐赠活动时,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
3、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政策,但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还没有建立表彰、宣传、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广泛普及慈善理念。宣传普及慈善理念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要研究制定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理念宣传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使慈善理念宣传制度化。慈善理念的树立,慈善精神的弘扬,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氛围的营造,是慈善机构和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上。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营造慈善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慈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捐赠的基础上,倡导和研究多形式的捐赠,如“协议捐赠”、“冠名捐赠”、“定向捐赠”等,促进更多的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及时报道和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捐赠活动,以慈善救助带动慈善募集,以慈善募集促进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借助捐赠和救助平台,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出版、广播、报纸、影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作用,开辟慈善宣传专栏,使慈善理念宣传常态化;三是要把慈善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工厂、学校、企业,使慈善理念宣传广泛化,激发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慈善工作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慈善工作表彰大会,用先进典型感召社会。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行政推力是慈善事业前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为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慈善发展机制。在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靠政府”还是“靠民间”?实践证明,慈善工作既要靠政府部门强势推动,也要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推力的“三大要素”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思想发动到位、干部、龙头企业带头。党委政府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慈善工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要求,思想发动到位,慈善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带头是无形的感召。加大行政推力,还可以通过下达一定的慈善捐赠指导数、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动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负责人,还可采取召集全市企业家及相关单位“联谊座谈”、“餐叙座谈”,举办“专场演出,举牌捐赠”等方法,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扩大慈善捐赠资金总量,做大做强慈善资金的蛋糕。2009年,借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通过一定的行政推力,党政机关带头,使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盘子由500多万元扩大到近3000万元,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实践。
3、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扩大慈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开展慈善捐赠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慈善资金,积极和适时地开展慈善品牌项目救助。打造慈善救助品牌,这是慈善工作目前和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发挥时代精神和普及慈善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品牌救助,扩大慈善影响,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使之系列化、制度化,不断创造“品牌项目”,把慈爱洒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身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市实际,需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面向贫困的大、中、职高新生、孤儿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问题。这一工作慈善总会虽已在做,但今后应继续加大救助力度,圆困难学子大学梦。二是开展慈善助医“阳光”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与民政、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联手救助,形成一套完整的慈善助医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六十年代下放职工、民政救助的孤儿等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员,除按合作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应报的部分外,慈善机构相应帮助解决个人承担的部分。实行“品牌救助”,克服了传统救助的随意性,变资金救助为医疗救助,变同情救助为机制救助,变临时救助为长效救助。三是开展慈善“助残”行动。与残联、民政共同研究救助低保、五保、孤儿中的残疾人,他们是困难群体中的特殊对象。如“健行、复明”等活动,通过装假肢、消除白内障等活动,使这些对象中的残疾人象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起来,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一起融入社会大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品牌救助,不断提升慈善救助水平和扩大慈善影响。
4、建立慈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较大贡献的个人,除给予表彰和奖励外,探索建立“回报激励机制”: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慈善机构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在今后遇有重大困难和变故时,可优先予以慈善援助或救助,让献爱心的人有爱的回报。
5、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慈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义工队伍是壮大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义工”就是义举,“义工”就是善举,“义工”队伍越大,行善举的氛围越浓。首先,倡导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建立义工队伍,努力营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热爱**”的氛围。其次,大力开展义工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义工队伍,制定义工公约,开展义工活动。依托慈善服务基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重点面向孤、老、残、幼人员,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服务。再次,要提高义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义工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克服义工队伍服务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使义工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加强自身建设。慈善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大量的慈善工作、社会服务需要慈善机构和组织来承担,没有慈善机构和组织的存在,慈善事业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充实慈善工作力量,做到慈善工作有人做。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吸收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年青同志充实到慈善工作队伍中来,解决慈善机构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注重建立良好的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慈善事业领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慈善机构的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机构规范运作。在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慈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如何使用,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捐赠者都想知道自己的捐款将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和用途,这就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救助项目,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来进行劝募。对捐赠者而言,慈善救助项目,特别是成功的慈善品牌救助项目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树立品牌救助意识,打造品牌救助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此。在慈善事业的管理中,组织和接受社会捐赠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基础,对款物的管理则构成了慈善机构组织运行中的重点与关键。接受捐献者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则是确保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制定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项目资金追询和反馈制度,让捐赠者知道捐赠的每一笔资金花在什么地方,主动约请审计和财务部门对慈善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和审计报告,使慈善款物的使用阳光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捐物。三是落实慈善组织的工作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开支等,应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确保善款全额用于慈善救助项目,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