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市发展劳务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开封市发展劳务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乔博
(开封市委党校河南开封475000)
内容提要:开封市高度重视劳务输出,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基本实现了劳务输出模式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劳务品牌信息孤岛劳务信息“110”
一、引子
农民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一方面,由于农民工工资被长期拖欠,工作条件恶劣,基本的合法权益得不到维护,引起上到中央、下至百姓的举国关注;另一方面,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大量农民工源源不断地涌进城市,客观上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了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推动劳务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最近,我对开封市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了调研。
二、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农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有规模的劳务输出,在开封市已经开展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更是高度重视,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一)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成分,已在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实现劳务收入19.2亿元,占同期农民现金总收入的50%。
(二)劳务输出已经成了开封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的重要途径。开封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其中富余劳动力100万左右。今年上半年开封市共输出劳动力69.8万人次,约占富余劳动力的70.9%,有效的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劳务输出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当地优势资源的产业化进程。虽然从全市总的情况来看,劳务输出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资源产业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效果尚不明显,但在局部地区已经显现出了曙光。通许县畜牧业的发展比较快。1995年,通许县竖岗村30多人外出打工,掌握了生猪屠宰技术和销售渠道,回村后,比猫画虎,很快使生猪的屠宰、购销开展得红红火火,从业人员达2000多人,年销量达16万头,远销北京、上海、广州和本省郑州、洛阳、开封等大中城市,年收入达2000多万元。这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三、开封市劳务输出正在实现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开封市劳务输出已经结束了散兵游勇式的小打小闹,逐步发展为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有特色的劳务输出模式,基本实现了由自发型向劳务经济型转变。
(一)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实现这个转变的基本条件。2000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动员大会,成立劳务输出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意见》。市委书记刘长春亲率四大班子领导不仅到火车站为外出务工人员送行,而且还亲自到广东、浙江、上海和新疆等地推介我市劳动力资源。市政府还将劳务输出纳入到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了各基层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现在,全市已经形成市、县(郊)、乡、村四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这些措施给开封市劳务输出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舆论氛围、政策保障和组织保证。
(二)建立信息网络,强化指导,力避盲目性。为减少劳务输出的盲目性,避免“信息孤岛”现象,开封市各有关部门对信息的收集和筛选给予了高度重视。全市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劳务输出信息,积极建立输出基地和驻外信息服务机构。杞县建立了劳务输出数据库和富余劳动力人才资源库。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搜集信息8000多条,通过驻外办事机构有组织地输出12.6万多人。
(三)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劳务收入的科技含量。为了使劳务输出逐步由“体力型”转
变为“技能型”,各县(郊)充分调动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多方面的积极性,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仅今年上半年就有3000多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0余万人次受到了输出前引导性培训,与外地大型企业和用工单位建立了培训合作关系。杞县今年引资300多万元,新上各类专业技术学校14所,培训了近10000人。
(四)建立和完善规劳务劳市场,维护外出民工的合法权益。劳务输出是一种经济行为,不可能长期由政府包办代替,最终必须通过市场来完成。为此,各县(郊)都在建立和完善劳务市场上下了功夫。一方面大力推进劳务市场建设,一方面对劳务市场进行清理、整顿和规范。尉氏县投资280万元建起一座2000平方米的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大市场。13家劳务中介机构进入办公,实现了监督管理、制度设定、信息、协调“四统一”。开封市在劳务输出集中地设立了100个办事处,对务工人员进行管理,协调务工人员与企业的关系,树立开封民工良好形象,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注重打造劳务品牌,建立输出基地。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开封市已在京、沪、粤及新疆、江浙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确立了多个行业劳务品牌近百个。在广东中山、东莞等地鞋厂仅兰考籍鞋匠就达l万多人,成了当地鞋业主力军。杞县陈庄村何泽军带领全村800多人在石家庄经营建材与装修,形成了“杞县装修一条街”。
(六)走一步看三步,使劳务输出成为区域优势资源。开封市劳务输出具备了产业化运作行为,把劳务输出当作一种区域资源,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劳务输出,引进技术和资金,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输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素质偏低,市场就业竞争力弱,输出人员体力型劳务还占相当大的比例。
(二)劳务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开封市劳务输出信息的收集、筛选和利用,仍是初级阶段,急需提高与完善。现在各县(郊)都逐渐建立了劳务输出档案,有的县甚至还建立了数据库。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三)劳务输出市场建设仍有死角,非法中介还有一定的市场。
(四)认识上有片面性,宏观调控不到位。有些地方,因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的土地撂荒现象相当严重;有些地方不顾当地农村实际情况,强行摊派外出务工指标,导致基层虚以应付,甚至组织残疾人外出凑数。这种现象既严重影响当地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势必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五、进一步发展劳务输出的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
1、要有的放矢。劳务输出的目的是要农民工见世面,学本事,然后来发展本地经济,而不是把劳务输出简单地看作外出挣钱。政府要有意识地进行宏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有目的的对返乡人员提供各种便利,推动开封市劳务经济健康发展。
2、建立信息平台。要尽快建立开封市级劳务信息“110”,专门收集和发布各地劳务信息,有针对性地培育具有开封市特色的劳务市场。目前建立这样一个网站,直接费用可能在十八万元左右,所以要多方融资,建立劳务信息网站,避免低层次劳务输出,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和技术培训。当前开封市的劳务培训只能解决初级技能问题,不能解决高技能问题,更不可能解决基本的文化素质问题。所以不能脱离农村的基础教育来单独搞培训,要有长期规划,整合农村的教育资源,对教育进行改革,切实改变农村 “应试教育”体制,在初高中阶段就在学生课程中加入劳动技能选修课,要有条件的还可以举办劳动技能班,培养千千万万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化农民,以适应各行业不断发展的用工需求。
作者简介:乔博,男(1966—),杞县人,开封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电话:0378—22587655,***
第二篇: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晋城市委政研室课题组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增长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我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在物质资源消耗过程中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如何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把晋城建成“山西省循环经济模范市”的要求,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亟待探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近段时间,我们对全市如何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从三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将主要内容报告如下。
一、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现状及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优化发展环境,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有效形成了以“四梁八柱”为主要特色的产业结构,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明显地促进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2007年,在全省确定的十二项循环经济特征指标中,我市的单位GDP能耗为
2.23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6.46%,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3.86吨标煤/万元,同比下降9.35%。这两大能耗指标连续两年保质全省最低。2007年,我市能耗降幅在全省各市中排名第二。
1、初步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工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配合的领导工作机制。市长与各县(市、区)长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曾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和《关于印发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及奖惩办法的通知》。有关职能部门成立了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机构,成立了节能监测办公室,对各县(市、区)和高耗能企业建立了GDP能耗公报制度,重点对全市50户能耗企业实施监控和纳入能量考核。泽州县、高平市编制完成了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2、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和再生资源,积极组织实施节能工程。近年来,我市始终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煤层气、沼气、化工尾气等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积极组织实施了十大节能工程,仅此一项,年可节约标准煤250多万吨,相当于再建了10座中型煤矿。一是煤层气开发工程。我市在煤层气开发利用上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前列,在国内首先实现了煤层气的规模化和商业化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已建成1500多口煤层气井。煤层气发电厂达到21座,总装机容量达18.095万千瓦。寺河煤矿建设的全球最大的12万千瓦煤层气电厂,已进入试运行阶段。完成了5个新型发电项目的审查和上报,新批准煤层气发电装机约8万千瓦。北京蓝清创能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亿元,建设阳城屯城矿区矿井废气环境治理及综合利用项目于10月16日正式奠基新建。目前,煤层气在晋城已广泛运用于发电、工商业和民用。煤层管道气源于10月份在市区实现了对接,全市煤层气用户累计达到8万多户。市区所有公交车、出租车和部分私家车都用上了清洁能源,常年运行的128台燃煤锅炉中,有8家改用空气热源和太阳能,有6家改用煤层气,至明年元月20日前,将有70家完成煤改气工程。金驹煤矸石电厂年前可完成煤改气项目。我市现有300多辆大型煤层气罐车往省内的太原、长治、临汾,河南的郑州、洛阳等地运送新型高效洁净的煤层气,市场前景广阔。二是化工尾气回收工程。天泽永丰煤化工公司率先在全省合成氨生产中实现了“两煤变一煤”蒸汽自给的节能生产。该厂运用巨大的吹风气余热回收装置,成功的将合成氨生产过程中原先废弃的二氧化碳、氮气的高温余热充分利用起来,实现了生产过程中蒸汽的循环
利用。仅此一项,一年就可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152吨,减少烟尘52吨。三是冶金行业尾气余热发电等工程。近年来,在全市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进程中,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余热发电、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改造、电机系统节能、铁水输送的短流程工艺等节能项目,已在全市兴高能源、沁泽焦化、春晨兴汇、福盛钢铁、三甲炼焦等大中型企业分别推广运用,收到了明显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尤其是兴高能源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被国家农业部、世界银行全球环球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等四家机构联合授予“中国乡镇企业节能与温室气体减排项目示范企业”的炼焦企业。四是粉煤灰矿渣综合利用工程。通过实施资源集约化和废弃物资源化的开发利用,我市发展了以煤矸石、粉煤灰、高炉炉渣等废弃物为原料的各种墙体砖和高标号水泥等新型建材企业40多家,年产20多亿块新型墙体砖,100多万吨高标号水泥。目前,阳城润城镇准备投资1亿多元利用阳电排出的粉煤灰年产五万吨纸浆项目。五是积极打造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目前,我市按照“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已形成了“煤——化肥——电力——汽油”、“焦炭——煤气——电力焦炉”、“煤矸石——电(气)——粉煤灰——新型建筑材料”、“煤矸石——热电——建材、煤化工尾气利用”和“煤层气——发电(民用—工业用—汽车用—商业用)”等五大循环经济圈。与此同时,也初步形成了煤炭深加工、变输煤为输电输肥输油、焦炉和高炉煤气、煤矸石和煤层气、冶炼——铸造——机加工——装备制造业、煤——新型化工系列产品、煤——电——建材、循环农业等十大产业链。这些循环经济圈和产业链的形成,标志着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六是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将为民办实事工程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并狠抓落实,在全市广大农村广泛开展了沼气、秸秆气“户户通”工程,截止2007年底,全市建成和在建沼气、秸秆气用户10.1万户,市县两级政府补贴资金累计达一亿多元。仅此一项,每年可节省22万吨燃煤。随着沼气、秸秆气的广泛运用,在全市广大农村初步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种植——养殖——沼气——种植——养殖、养殖——沼气——发电、种植——养蚕——沼气——种桑、种植——秸秆气化——综合利用”等循环农业生产链。
3、大力提升科技水平,淘汰落后产能。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我市重点在钢铁、煤炭、水泥、电力等行业进行了淘汰落后产能工作。一方面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落后产能,采取“五停”(停水、停电、停原料、停贷、停运)等强制性措施。2007年,全市共拆除10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47座,炸毁烟囱502根;淘汰钢铁产能70万吨;淘汰水泥产能84.9万吨;淘汰关闭小火电机组3台,总计1.8万千瓦;关闭电石企业2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8.2万吨。对市区及周边14户高耗能、高污染和高排放的工业企业实施了搬迁、关停或改造。另一方面对煤炭行业实行了关小改中建大的整合机制。今年,全市又关闭了126个煤矿。同时,全面推广了节水技术改造。全市投资3亿元,相继建成了市区、高平、晋煤集团3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巴公工业废气处理厂。天泽、大化等化工企业建设了中水处理池,打造企业冷却水闭合循环系统,基本做到了不外排。沁泽焦化等公司使洗煤水达到一级闭路循环,实现了废水零排放。阳电、兴高能源等企业都实行了废水循环使用。
(二)存在问题
一是发展规划滞后。国务院2005年就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并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确定了两批全国试点单位,山西省也确立了30个试点单位,并确定我市5个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截止目前,市和4个县区还未编制完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整体规划。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还不够大。晋城属于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偏重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尤其是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1%,不仅低于全国水平,而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如不下决心解决这些问题,势必影响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影响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体制机制管理不到位。据调查,全市发展循环经济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企业来讲,主要表现在各行其是、自行发展,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统一体。
从管理层来讲,由于部门职能所限,存在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从全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全局来分析,目前全市发展循环经济尚处在“减量化”即节能减排阶段,距离“再利用、资源化”还有较大的差距。四是科技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短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强有力的技术和科技人才作支撑,由于我市地处内陆省份,位于偏僻的太行山区,在引进高科技人才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如不及时解决人才引进和技术问题,将很难实现循环经济模范市的目标。五是发展循环经济立项难。阳城县早在“十五”期间就提出利用煤矸石建设2×13.5万千瓦热电联供电厂,至今项目还没有批下来。市区在金村境内规划建设的热电联供电厂,也已有五年之久,至今也未建成。
二、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构想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主线,紧紧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和山西省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按照建设经济发达、文明富裕、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兴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理论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努力达到全面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使用较少的能源和原料投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提高资源生产率,推动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拉长资源、能源利用链条,促进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多次回收利用和多级资源化,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集约化发展水平,走节约型发展之路。
2、坚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原则。要紧紧依托科学技术促进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转型发展,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
3、坚持强化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和公众参与的原则。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作用,积极调动公众参与和民间团体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广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多主体的循环经济发展新局面。
4、坚持规划先行与重点突破的原则。要依据各县(市、区)的不同情况,搞好规划编制工作。把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经济活动,统筹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大局上来。要实行由点到面、典型引路、全面推广,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率先突破,从而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5、坚持推行循环经济发展企业是主体的原则。实现传统的线性经济向闭流动经济的转变,链接技术是关键,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尤为重要。在推行循环经济发展的实践中,要把生产一线的技术骨干和基层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凝聚起来,对各类循环经济模式的设计、链接技术的选择和创新,合力攻关,取得新突破,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6、坚持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先导的原则。各级政府要率先创新发展理念,完善体制机制,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和科研开发活动,积极主动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促进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紧密结合,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发展思路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总体思路是:“实现一个目标”,即:建设全省乃至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模范市;“抓住两个关键环节”,即:转型发展环节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回收与多级资源化环节;“构建三个核心体系”,即: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体系、现代绿色宜居城市和特色城镇化建设体系、生态环境建设体系;“拉长四个产业链条”,即:煤化工产业链、新型材料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链、生态旅游产业链和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产业链;“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即:化工行业尾气回收利用、高炉喷煤、煤气回收、区域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余热发电、资源综合利用、电机系统节能、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及设备、农村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
三、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1、科学制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与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发展循环经济,尤其是要把建设循环经济模范市列入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抓落实。一是科学规划。有关职能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规划。二是试点先行。各级各部门要规划设立市级和县(市)区级循环经济示范区,率先做好典型引导工作。三是要建章立制。要积极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体系,坚持将企业层面的循环、工业园区的循环,产业之间的循环、区域之间的循环和社会层面的循环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解决资源节约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大循环。
2、为把循环经济打造成强势经济,必须在项目建设上做文章。一是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煤层气是我市近年培育和成长起来的新型产业,各级各部门要下大力积极扶持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引导向工业企业和服务业的广泛运用。与此同时,要巩固和发展我市已经形成的“十大”节能工程,积极打造生态工业园区,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二是推行循环经济发展应将减量化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构建生态工业体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保障。为此,积极培育清洁生产企业,引导企业加强原料替代,降低GDP能耗,强化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三是大力培植和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市区每年产生大量的垃圾。市环保部门和有关职能部门尽快推进市区废弃物的资源化和再利用工作。四是要坚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为重点的生态服务业,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生态服务业转型。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生产产品无害化,以此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3、努力构建发展循环经济的保障体系。一是认真贯彻落实政策法规体系。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循环经济促进法(草案)》,要通过法律来规范政府的行为,通过严格执法来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发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应根据我市的实际,建立抑制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的有关规定,建立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强化对高耗能企业的管理制度。二是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设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示范园区、示范项目、示范企业、示范产业、示范产品等投资配套、开发补助和贷款贴息。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循环经济专项基金。三是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市、县两级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招商引资,选上项目,必须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把好上项目的关口,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对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和循环经济要求的投资项目,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四是有效提升科技创新机制。从技术层面上讲,需要构建以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废弃物的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从人才层面上讲,当前我市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普遍匮乏,因此,必须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在管理制度上进行创新,建立循环经济认证制度,并要鼓励和促进发展循环经济。五是设立循环经济发展奖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和任务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时要重点奖励循环经济发展比较好的企业。通过设立奖励机制,促进全市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六是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平台。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真实而充分的信息来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利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平台。市县两级都要建立循环经济重大项目库,并实行网络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加快推进。
4、坚持把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落实到生态宜居城市建设中。一是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绿色”工程中。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紧密相结合显得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以建设绿色晋城为目标,打响生态宜居城市明片,重点推进通道绿化、城市绿化、村镇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有关职能部门要抓紧完成高等级公路沿线、白马寺山和城市周围可视荒山绿化任务,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直通口、出入口和城市出入口绿化标准。二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蓝天工程”中。随着煤层管道气源输入市区的实现,有关部门要对市区内餐饮业强制实行燃气等清洁能源。新更换的城市公交车、出租车都必须使用清洁的煤层气,并要积极引导公用小轿车和私家车改用煤层气。宾馆饭店、洗浴业常年运营的燃煤锅炉一律实施煤改气改造。市区重点区域禁止燃煤,积极扩大集中供气和集中供热能力,进一步提升市区的空气质量。三是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到“碧水工程”中。沁河和丹河是我市的母亲河,在流域内新上或正在新上的项目,必须实行环评一票否决制,保证流域不受污染。建成的市区、巴公工业园区以及高平等地的污水处理厂,尽快做到中水回收利用。沁水、陵川县城北留等工业园区以及重点发展乡镇应及早规划筹建污水处理厂。丹河、市区东河等河流要尽快完成治理工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使全市环境治理水平、生态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真正使晋城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空气更清新。
牵头单位: 市委政研室 李兴文(课题负责人)、赵积伦(执笔人)
参加单位: 市经济委员会 张丽清
阳城县委政研室 刘书远
第三篇:关于我市境外劳务合作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市境外劳务合作的调查与思考
目前,我市劳务输出总量已达72万人,其中境外就业仅有千人左右,占劳务输出总量比例很小,我市境外劳务合作潜力很大。我市境外劳务合作面临着怎样的机遇,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人外出打“洋工”?最近,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对全市境外劳务合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研。
形势与机遇
劳务输出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对外劳务输出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捷径。从目前国内外形势看,我市境外劳务合作面临着非常有利的时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国际上看,中国入世为国际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国际劳务市场需求缺口大,待遇高。按全球劳务输出流量约3000万人的规模测算,10亿人中每166人中应有一名外派劳务人员。入世为我国开展国际劳务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较发达的江苏,至少有40万名外派劳务人员。但是国际劳务市场仍然有很大缺口,对外劳务合作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同时,外派劳务人员工资待遇远远高于国内。以我市熟练缝纫工为例,在本地就业的平均工资为600元,苏南就业的平均工资为1000元,出国就业的最低工资水平为200美元,折合人民币1600元左右,同时享受到所在国家法定的企业福利及加班工资等,一般技术工人在外工作3年可带回10万余元的收入,担任相应管理职位的人员三年可达20-30万元收入。所以,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
(二)、从省内情况看,周边地区为我市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南通、连云港、盐城等地把劳务输出尤其是境外劳务输出作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来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2年末,江苏省累计在海外从事各种劳务的人员达73683人,完成外经营业额15。6亿美元,其中南通累计实现营业额5亿美元,外派劳务5万余名。2002年,省社科院对滨海县、海安县和通州市等地外派劳务情况调研中获悉,全省2001年底在海外务工的有6万余人,滨海县有700人,其中仅天场乡场南村有200多个农民携技赴新加坡、韩国、科威特等国打工;而海安县的苏中建设集团公司累计外派人数已达3226人,涉及的行业除建筑劳务外,还有缝纫、海洋捕捞、农业研修、厨师、电子维修、食品加工等行业;通州市国际公司6年来先后向国外派出各类劳务技术合作人员800多人,全市10万建筑大军中有1.2万人在国外,其他劳务人员赴日本、韩国、新加坡达1万人次,年创汇千万美元。调研结果表明这些地区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对外劳务合作,不仅实现了劳动力转移的超常规、跳跃式发展,而且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从自身看,我们宿迁面临着对外劳务输出的新的发展机遇。一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战后、灾后重建工作急需大量外来技术和劳动力,客观上为我市开展对外劳务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市场。二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全市上下已形成积极兴办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人人外出“挣票子、换脑筋、学本领”的良好氛围。三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沭阳县自90年代初开展海外劳务输出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目前拥有海外劳务中介公司近10家。这些都为我市对外劳务合作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参照南通、连云港等地的做法,只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机遇,整合资源,形成较完善的对外劳务输出经营机制,积极鼓励本地劳动力走出国门,组织富余劳动力进行针对性的外派职业技能培
训,必定会走出一条大力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实现劳动力转移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特色之路。
问题与原因
据统计,2002年全市累计新派境外劳务800余人,累计在外1667人,而全省新增31912人,累计73683人,我市两项指标均约占全省的0。02%。其总量小、水平低、差距大是显而易见的。究其根源,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亟带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思想观念陈旧。部分劳动力虽基本接受外出打工的的观念,但许多人认为海外务工是做苦力,为资本主义打工,会沾染西方生活方式;有些群众乡土难离温饱即安,对出国(境)挣洋钱,前怕狼,后怕虎,不敢尝试。甚至许多行政工作人员也认为对外劳务输出政治风险大,经济风险也大,麻烦事情很多,吃力不讨好,多一事不如省一事。所以,大多数劳务人员出国前受到家人及社会舆论的重重阻挠,不少人在出国手续办理完毕后选择了放弃。
二、输出渠道狭窄。由于派遣境外劳务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关系变化,国际业务信息的可靠程度以及外派人员异地适应性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我市还未形成稳定的输出渠道,外派劳务人员主要为建筑工、缝纫工、渔工等初级工种,劳务区域局限在约旦、毛里求斯、美国塞班岛等国家和地区。相反,凡对外劳务输出经营机制较成熟的地区,派出的工种所处行业丰富,所在国家和地区遍布全球。此外,我市外经载体少,市区只有一家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拥有对外经营权;今年两家新获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的企业尚未开展业务,难以对外派劳务工作起带动作用,这对输出渠道的拓展也有相当的影响。
三、负面因素影响。近两年来,由于对外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放开,已经有一部分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或个人违规从事外经劳务市场,扰乱了劳务输出秩序,尤其发生在一些群众出国积极性较高的地区,造成一些盲目急于出国人员巨大的经济损失或精神压力,给方兴未艾的劳务输出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前些时期,淮安、连云港等地一些非法劳务输出事件经多家媒体宣传报道使人们心中无形蒙上了一层阴影。
四、前期费用过高。近几年来,外劳人员出国前自行承担的费用直线上升,90年代初外派劳人员出国前仅需缴费用500元人民币左右,目前在苏南及沿海等出国打工蔚然成风的地区费用已增加到几万元人民币。劳务人员出国前层层收费,包括体检、培训、政审、送取签证以及劳务公司自定的一些收费标准,使不少有心走出国门的人员感到高不可攀。我市许多劳务人员出国前为筹集费用伤透脑筋,有的甚至借了高利贷。
五、专业人才缺乏。我市外派劳务人员主要局限于建筑工、缝纫工、渔工等初级工种,受思想观念的影响,大量熟练工不愿出去,许多想出去的工人自身素质跟不上外派的需要,缺乏专业技能,经常发生有名额,招不着人或者招到的人又走不掉的情况;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目前还缺乏既懂外语、又懂业务、掌握外经市场规律、思想素质较高的外经经营管理人才,这是阻碍大批人员劳务输出的最大症结所在。国际劳务市场运作需要相当高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技巧,作为我市外派劳务工作的窗口型企业,市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缺乏专业管理人才,业务渠道狭窄,尚未发挥主渠道作用。我市两家新获权外经企业宿迁建设集团、东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同样缺乏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谈判和管理人才,面临着国际市场开拓乏力的窘境。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典型引路。九十年代初,沭阳县采取行政手段组织
一批外劳人员出国,三年后回国产生的示范效应使得沭阳县的外派劳务工作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县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政府的宣传,可信度高,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让公众做到三个深入了解,即了解出国(境)劳务的一般程序,知道怎样走出国门;了解涉外政策法规,学会怎样保护自我;了解咨询业务渠道,提高识别判断
能力。同时,通过对打工归国人员的典型宣传、经验介绍,使民众尽快打消海外务工是做苦力,为资本主义打工思想会变坏,对出国(境)挣洋钱不敢尝试的思想顾虑,营造一个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出国打工氛围。
二、加强培训,借船出海。我市不少想出国人员缺乏就业技能,即外劳人员知识技能不能满足需要一直是制约我市对外劳务合作的关键。为提高劳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市外经贸、劳动、教育等部门及外经公司可通力合作,联合一批条件较好的职业学校建立专业外派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在培养学员熟练掌握专项劳动技能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外语听说能力和涉外礼仪及所赴国家法律法规常识,提高他们在海外劳务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我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规模小、载体不足、质量不高,可主动联合苏州、南通等市实力雄厚的外经公司来宿共建专业外派劳务培训基地,通过主管部门牵头,形成市县两级培训网络。掌握职业技能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先在这些外经公司下属的各类加工企业工作,待技术水平提高后送往海外,形成本地培训、苏南就业、出国打工的良性劳务运作轨道。
三、政策扶持,拓展渠道。对外劳务合作是企业行为,但目前要进一步加快步伐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政策的扶持。一是尽快启动担保基金。高达数万元的出国前期费用使不少有心走出国门的人员望而生畏,我市对外劳务合作担保基金总额已达100万元,按1:3比例,可发放贷款300万元,专项用于解决劳务人员出国前期费用交纳有困难的贷款担保,因此,尽快启动担保基金将大大促进我市外派工作的发展。二是尽快制定对外劳务合作的优惠政策。对夫妻(子女)外劳、二次外劳、外劳回来投资、在职外劳等,应在税收、义务工、责任田、就业、资金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扶持,让劳务人员真切地感受到政府鼓励和支持自己飘洋过海赚洋钱。三是定期组织一些大的助推活动。南通市每年春节期间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组织大型外派劳务洽谈会,收效良好。盐城市每年由政府部门牵头在京、沪举行两次大型外经招商活动,外派劳务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和经营公司主办,利用涉外机构和各种海外关系每年组织2至3次外经招商,面向国际市场广交朋友、结识客户、直接对外、互相结合、灵活变通,使我市对外劳务合作超常规、跳跃式发展,不断开拓我市对外劳务输出的新局面。
四、引进人才,市场运作。我市急需外经专业人才,以稳定的海外
市场业务渠道、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方式在拓展国际市场中取胜,使我市外经企业真正发挥外经龙头作用,带动县区,把我市富余劳动力源源不断地送出国门,最大化创造劳动力效益。外经工作要围绕人才和市场动脑筋、想办法。一是要把能人请进来。邀请外地外经企业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前来加盟,以其成熟的业务渠道和市场化运作方式激活宿迁境外劳务输出市场;二是要把人送出去。市县外经贸局要积极组织有关处室人员、外经企业负责人、中介公司负责人参加省、市外经业务培训,前往外经工作领先的兄弟市观摩取经,把好的经验、做法带回来。三是要形成市场运作机制。鼓励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劳务中介等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外派劳务的培训、组织发动工作,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外劳务输出市场。
五、严格管理,规范市场。有些出国打工蔚然成风的地区,一部分不具备资质的单位或个人利用国内人员盲目急于出国的心理,违规从事外经劳务市场,给许多受骗上当的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或精神压力,给方兴未艾的劳务输出市场带来负面影响。对此,我市应未雨绸缪,外经贸、公安、劳动等专业部门加强对境外劳务输出的规划、指导、管理和协调工作,指导基层对外劳务合作的签约、培训、体检、政审、办照等项工作,监督有关劳务中介公司的市场行为,及时规避各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风险,确保我市对外劳务输出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篇:关于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发展我市慈善事业的调查与思考
慈善事业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崇高事业。它在保障人权、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慈善事业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扶老、助残、济困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与慈善事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及一些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慈善团体及组织的成立,更促进了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慈善事业的发展,主要负责人担任市慈善总会的名誉会长,德高望重的在职、退职负责人担任会长,自2005年3月市慈善总会成立以来,组织网络初步建立,慈善捐赠、慈善救助工作稳步推进。市民政局组织专门班子,就我市慈善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现状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慈善机构的大力倡导下,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的发展,各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慈善事业发展势头良好。
1、慈善组织日趋完善。2005年,我市成立了慈善总会,并制定出台了《**市慈善总会章程》和《**市慈善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市慈善总会组织了换届选举,将市级机关多个部门吸纳为会员单位,乡镇建立了慈善办事处,全市基本建立了“政府推动、民间运作、社会参与、各方协作”的慈善事业发展格局。
2、社会参与日益广泛。通过持续多年的宣传,特别是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活动,慈善精神深入人心,捐赠行善已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企业的自觉行为。据统计,已有数十万人次参与捐款,特别是驻地企业争当捐赠排头兵,新浦化工、中丹集团分别协议捐赠50万元及500万元,泰隆、泰星等骨干企业累计捐赠均已超过50万元。建筑、商贸、房地产开发商你追我赶,竞相为慈善事业作贡献。
3、慈善实力持续壮大。慈善总会刚成立时,只募得起始基金近100万元,至2009市慈善总会换届,累计募集资金554余万元。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之际,市委、市政府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市慈善资金总量达到近3000万元(不包括向汶川、玉树灾区捐赠的的善款)。
4、救助方式更加多元。以助学和助医为龙头的慈善项目救助为广大的困难学子和重病患者带来了新希望。2005至2010年,先后六次组织助学救助,救助特困学生达400多人次。2010至2011年,先后两次组织“尿毒症、白血病患者”专项救助,救助800多人次。与省、泰州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的“心蕊工程”,先后救助“先心病”患儿20多名。为城市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和孤儿办理了意外伤害保险、组织开展慰问乡镇敬老院等等慈善工作,为一部分特殊困难群体“雪中送炭”。
二、我市慈善事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慈善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与苏南等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方面需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特别是慈善捐赠和慈善救助等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加以推进。
1、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在我市城乡居民中,住房性支出、高消费支出、娱乐性支出已不在少数,但主动参与慈善事业的理念不强,主动参与慈善捐赠的比率较低,不少市民虽然参加或多次参加过捐款捐物活动,但主要是被动性参加所在单位、学校、企业、街道集体组织的捐赠活动,缺乏主动性、自发性的捐赠意识。
2、慈善组织自身建设有待加强。慈善机构作为连结捐赠方和受助方的纽带和桥梁,必须要有人做事并且能够做好事。目前,从市级层面看,市慈善总会日常办公的只有两人,办公场所也是临时借用的;从乡镇层面看,还有极少数乡镇没有成立慈善办事处,即使成立了慈善办事处,从事专职工作的人员也很少。在全市组织大的慈善捐赠活动时,人手不够、力量不足的问题相对突出。
3、发展慈善事业的激励机制滞后。企业捐赠可享受税前扣除政策,但对为慈善事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还没有建立表彰、宣传、奖励等激励机制。
三、促进我市慈善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广泛普及慈善理念。宣传普及慈善理念是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是要研究制定发展慈善事业的慈善理念宣传规划和具体方案,明确相关责任,使慈善理念宣传制度化。慈善理念的树立,慈善精神的弘扬,慈善文化的普及,慈善氛围的营造,是慈善机构和宣传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要把宣传的重点放在提升全社会的慈善意识,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上。运用灵活多样、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慈善精神和对慈善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进典型。同时,要营造慈善热点,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进一步宣传和落实慈善优惠政策,激发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自愿捐赠的基础上,倡导和研究多形式的捐赠,如“协议捐赠”、“冠名捐赠”、“定向捐赠”等,促进更多的企业和公民主动参与慈善事业。及时报道和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慈善捐赠活动,以慈善救助带动慈善募集,以慈善募集促进慈善救助,不断提高慈善组织的公信度和影响力,借助捐赠和救助平台,营造全社会扶贫济困、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出版、广播、报纸、影视、网络等主要媒体的作用,开辟慈善宣传专栏,使慈善理念宣传常态化;三是要把慈善宣传的触角延伸到工厂、学校、企业,使慈善理念宣传广泛化,激发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慈善工作和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适时召开慈善工作表彰大会,用先进典型感召社会。
2、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加大行政推力是慈善事业前期发展的必要手段,它可以为慈善组织的成长和发展,特别是慈善机构开展募捐活动营造良好的慈善生态环境空间。形成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充满活力的慈善发展机制。在如何推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问题上,“靠政府”还是“靠民间”?实践证明,慈善工作既要靠政府部门强势推动,也要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政府与民间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在发展慈善事业上,行政推力的“三大要素”主要是:地方党委政府重视、思想发动到位、干部、龙头企业带头。党委政府重视,尤其是党政一把手高度重视慈善工作,是慈善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只要党政一把手亲自关心、亲自部署、亲自要求,思想发动到位,慈善事业一定会有突破性发展。榜样是无声的命令,带头是无形的感召。加大行政推力,还可以通过下达一定的慈善捐赠指导数、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动员有一定经济能力的社会各界参与慈善捐赠。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影响力的负责人,还可采取召集全市企业家及相关单位“联谊座谈”、“餐叙座谈”,举办“专场演出,举牌捐赠”等方法,通过各种形之有效的手段扩大慈善捐赠资金总量,做大做强慈善资金的蛋糕。2009年,借市慈善总会换届选举,通过一定的行政推力,党政机关带头,使市慈善总会的资金盘子由500多万元扩大到近3000万元,应该说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和实践。
3、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扩大慈善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在大力开展慈善捐赠的同时,合理科学地使用慈善资金,积极和适时地开展慈善品牌项目救助。打造慈善救助品牌,这是慈善工作目前和今后的较长时间内,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打造慈善救助品牌是发挥时代精神和普及慈善文化的需要,也是体现社会关爱,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通过品牌救助,扩大慈善影响,加大慈善救助力度,使之系列化、制度化,不断创造“品牌项目”,把慈爱洒向最需要帮助的特殊困难群体身上,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结合我市实际,需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继续开展慈善助学“圆梦”行动,面向贫困的大、中、职高新生、孤儿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解决他们上不起学的问题。这一工作慈善总会虽已在做,但今后应继续加大救助力度,圆困难学子大学梦。二是开展慈善助医“阳光”行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看病难问题。与民政、卫生、财政、医保等部门联手救助,形成一套完整的慈善助医救助机制。对城乡低保人员、特困职工、农村五保、六十年代下放职工、民政救助的孤儿等对象中患重大疾病的人员,除按合作医疗保险规定报销应报的部分外,慈善机构相应帮助解决个人承担的部分。实行“品牌救助”,克服了传统救助的随意性,变资金救助为医疗救助,变同情救助为机制救助,变临时救助为长效救助。三是开展慈善“助残”行动。与残联、民政共同研究救助低保、五保、孤儿中的残疾人,他们是困难群体中的特殊对象。如“健行、复明”等活动,通过装假肢、消除白内障等活动,使这些对象中的残疾人象正常人一样站起来,走起来,让他们看到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一起融入社会大家庭,共享社会文明进步和改革开放的成果。通过品牌救助,不断提升慈善救助水平和扩大慈善影响。
4、建立慈善激励机制。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机制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长远谋略。对为慈善事业发展做出重大或较大贡献的个人,除给予表彰和奖励外,探索建立“回报激励机制”:企业或个人向慈善机构捐赠达到一定的数额后,慈善机构对这些企业和个人在今后遇有重大困难和变故时,可优先予以慈善援助或救助,让献爱心的人有爱的回报。
5、发展慈善义工队伍。加强慈善义工队伍建设,是慈善发展的必然要求。发展义工队伍是壮大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义工”就是义举,“义工”就是善举,“义工”队伍越大,行善举的氛围越浓。首先,倡导机关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学校等建立义工队伍,努力营造“政府推动、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慈善组织运作”的工作机制。形成“志愿、服务、热爱**”的氛围。其次,大力开展义工服务,是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建立义工队伍,制定义工公约,开展义工活动。依托慈善服务基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社区,重点面向孤、老、残、幼人员,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贫困家庭、下岗失业人员及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员服务。再次,要提高义工服务专业化水平,健全义工队伍长效管理机制。力求克服义工队伍服务表面化、形式化的倾向,使义工服务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种“自觉”,成为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一种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6、加强自身建设。慈善机构和组织的自身建设是慈善事业发展的载体。大量的慈善工作、社会服务需要慈善机构和组织来承担,没有慈善机构和组织的存在,慈善事业就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自身建设是做大做强慈善事业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充实慈善工作力量,做到慈善工作有人做。聘请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和吸收有一定业务素质的年青同志充实到慈善工作队伍中来,解决慈善机构人员少,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注重建立良好的慈善人才队伍建设和引进机制,吸收更多的人才进入慈善事业领域,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二是完善慈善机构的内部工作和管理制度,如慈善组织的决策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确保机构规范运作。在管理制度中,最重要的是慈善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慈善资金如何使用,应该说几乎所有的捐赠者都想知道自己的捐款将用于什么样的对象和用途,这就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救助项目,用实实在在的项目来进行劝募。对捐赠者而言,慈善救助项目,特别是成功的慈善品牌救助项目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因此,树立品牌救助意识,打造品牌救助项目的目的就在于此。在慈善事业的管理中,组织和接受社会捐赠是整个慈善事业的基础,对款物的管理则构成了慈善机构组织运行中的重点与关键。接受捐献者与社会各界的监督则是确保慈善机构乃至整个慈善事业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保证。因此,制定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建立项目资金追询和反馈制度,让捐赠者知道捐赠的每一笔资金花在什么地方,主动约请审计和财务部门对慈善资金的使用进行审计,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和审计报告,使慈善款物的使用阳光透明。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向慈善机构捐款捐物。三是落实慈善组织的工作经费,包括人员工资、办公开支等,应由政府财政全额补贴,确保善款全额用于慈善救助项目,提高社会公众对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第五篇:关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推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的调查与思考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进一步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重要途径。为深入了解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的主要成果,明确未来一个时期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我们深入市直部门、区县和部分企业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成就与做法
市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主要经济指标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的高位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的同时,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一项根本性、全局性工作来抓,积极推进区域、产业、体制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1.空间布局特色凸显,区域结构不断优化。通过城市功能分区的战略性整合,科学实施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中心城区以“金
廊”、“银带”为基本骨架,以太原街、中街为支撑点的服务业快速发展;东部汽车产业加速聚集、生态旅游文化产业优势明显;西部建成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的重化工业基地;南部成为高新技术和航空产业的制高点;北部形成农产品深加工、手机生产基地以及生态经济带。城市发展战略布局的确立,使地区和城乡的发展潜能得以充分释放,促进了空间优势加速向发展优势转化,形成了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县域经济实现新的跨越,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攀升。2012年四个郊区和一市三县经济总量继续壮大,占全市的45%,对GDP的贡献率为48.8%,一市三县的增速优势更加明显,主要指标增幅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缩小了我市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2008-2012年的五年间,城乡居民收入比和消费比均呈现下降趋势,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减弱。
2.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形成了5个千亿产业集群,宝马汽车产业新城加快建设,未来产值将达3000亿元,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生产基地。新型产业体系不
断完善,我市成为全国第一个现代建筑产业化试点城市,远大集团成长为世界最大的幕墙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电梯制造基地,现代建筑产业在短短几年时间就发展为全市支柱产业;以眼科保健治疗和生物制药为主体的泗水科技城快速发展,以蒲河为依托的生态经济加快推进,蒲河生态廊道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产业结构趋于协调并向优化提升方向发展,2007—2012年第二产业平均增速16.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5%以上。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2012年工业增加值是2007年的2.3倍,年均增长18.3%,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一批企业进入世界级企业集团行列,12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我市机床跃升为全世界同行业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服务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54%,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46.5%,我市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区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3.所有制结构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活力显著增
强。国有经济调整取得突破进展,470户国企完成改制,5户上市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大型骨干国有企业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全市国有资产达到4680亿元,比2007年初增长1.8倍,年利润总额52亿元,增长73倍。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稳步提高,成为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非公经济优势更加明显,由2007年的68.8%提高到74.1%。非公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占全市的87.5%,涌现出远大集团、特变电工、禾丰牧业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非公骨干企业,年产值超百亿企业达到2户,先锋、东达自动化、天九等民营软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非公经济成为投资和消费主体,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比由2007年71.0%和87.7%提高到2012年的73.8%和91.3%。
十一次党代会以来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能够取得如此明显成效,关键就在于始终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始终坚持在发展中调结构、在调整中促发展,既重视
数量的变化,又寻求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既遵循经济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又紧扣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特殊问题,抓住了战略性环节和根本性因素,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经济结构调整之路。
1.思路清。始终坚持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统一、统筹兼顾和突破重点相结合,把我市放在全国乃至全球大的发展格局去谋划,围绕实现“三大目标”,深入推进“五大任务”,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优化空间布局、清晰定位各重点空间的产业和功能为载体,以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坚持“以增量推动结构优化、以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为主线,突出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性和全局性。
2.规划好。始终将科学规划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前提,作出“三区”合署办公、全面开发建设大浑南的重大决策,先后两次进行行政区划调整,解决了延续几十年的老行政区划中地域交叉、发展失衡等矛盾和问题。高水平编制了全域科学发展规划,各区域功能定位更加合理,东西南北中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基本形成,促进了产业、项
目以及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和发展资源的加速集聚。
3.举措新。坚持由市领导牵头的重点工作推进组,包区县制度,强力推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按照“存量做强”、“增量调优”的基本要求,一手抓存量促升级,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推进两化融合发展,从单纯依赖规模扩张向追求高科技、高附加值、低能耗转变。一手抓增量促调整,转变招商引资理念,引导资金投向先进装备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领域。通过抓存量和扩增量并举,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发展向又大又强转变,经济增长向又好又快转变。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
作为老工业基地,由于基础条件等历史原因,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市的经济结构调整难度更大、任务更为艰巨,尽管近年来取得了突出成效,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并逐步加以解决。
1.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发展
相对较慢,2012年第三产业增速为8.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居末位。产业结构从2007年的“三、二、一”变成2012年的“二、三、一”,第三产业比重由47.3%降至44%。2012年,广州、杭州、成都第三产业比重为63.6%、50.2%、49.1%,与这些城市相比,我市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与建设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2.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科技研发投入仍显不足,2011年我市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26%,与北京、上海、深圳的5.83%,2.9%,3.66%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企业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抗风险能力较弱,一些工业企业面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困难,作为工业支柱的装备制造业,整体工艺水平不高。高新技术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但还没有成为引领我市工业高端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非公经济整体实力不强,企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缺乏稳定和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发展后劲不足。
3.区域发展还不平衡,同质竞争现象仍然存在。
近年来,我市“一市三县”增长速度较快,相比而言,城区主要经济指标占比下降明显,一些地区增长缓慢,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地区间增速差距较大。各发展空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趋同现象,比如在信息、航空产业方面,不同区域规划了相同的园区,产业规划执行不严,必然在项目引进方面造成内耗。支柱产业与其他副省级城市重叠较多,区域产业同构增加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难度。
4.消费水平还相对偏低,投资拉动能力开始减弱。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二,是2006年的4.4倍,年均增长28.8%,投资率为85%,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高于副省级城市平均值25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第七位,年均增长速度比投资慢11个百分点,消费率为42%,居第七位,仅比副省级城市平均值高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率明显低于投资率,经济增长的投资主导特征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弱。同时,我市投资产出效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1.30元下降到2012年的1.17元,投资产出效率递减已经显现。
三、几点建议
经济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优化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健康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不断提升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力。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东北地区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产业结构优化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核心。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三大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关系协调和升级。工业与服务业具有双向互动关系,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根据国际经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比重保持在70%左右,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50%左右。为此,要在继续保持第二产业高位增长,为第三产业提供服务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加速东北金融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制造业实行主辅分离,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装备制造业互
动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形成二、三产业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创新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是未来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快经济发展的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构建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体系,确保综合创新能力进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前列。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发挥政府扶持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加强研发活动的资金投入,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发挥在沈高校、科研机构的资源优势,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强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促进创新成果转化运用。全力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培育一批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重点项目,提升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创新能力。
3.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添拉动增长的新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就是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继续巩固提升汽车及零部
件、现代建筑、农产品深加工、化工、钢铁及有色金属深加工等优势产业,与此同时,要站在我市经济区、东北乃至更大范围内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信息、生物医药、航空、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开发策划一批重大项目,引入培植一批投资主体,形成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体、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4.加快城镇化步伐,释放扩大内需的潜力。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地区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产业结构的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手段。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城乡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核心就是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强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县域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步伐。推进县域地区重点产业园区建设,鼓励特色产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城际连接带新城新市镇及省市重点镇、中心镇建设,推进蒲河沿线乡镇及近郊区城镇化,强化国家和省
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提高县城建设水平。引导农民有序向城镇转移,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提高城市化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提高对县域的支持力度,新增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县域,重大工业项目向县域倾斜,促进城区产业优化升级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
5.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经济主体的活力。改革是调整经济结构调整利益格局的根本途径。要抓住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的难得机遇,勇于创新,大胆探索,在形成产业创新机制、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协同推进投融资管理、城乡统筹、社会管理、土地科学合理利用等方面改革创新。调整国有经济结构,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扶持重点企业上市,支持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重组。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投入,完善市、区、产业集群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创新融资机制,设立创投基金、环保产业基金和装备制造业
基金,支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融资,引导民间资本参股控股法人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投资基金等机构,发挥好金融在结构调整中的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