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婚恋论文
女大学生功利型婚恋观成因及对策分析
佳木斯大学
常 雪
张玉玲
杜雨来
摘要: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在正确处理两性情感及婚恋问题上,特别是女大学生在婚恋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功利性的趋势。本文着重分析功利型婚恋观成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念,营建健康向上的婚恋心态,使之顺利完成大学阶段的人格与社会化完善。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婚恋观
功利
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大学生的人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当今高校大学生在正确处理两性情感及婚恋观问题上,特别是女大学生在婚恋价值取向上出现了功利性的趋势。
(一)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精确报道课题组曾通过分层抽样,以进入宿舍楼发放问卷的方式对复旦、同济、上海交大、上外、华东师大、上海大学、华东政法、华东理工等17所上海高校900余名应届本科女毕业生进行了调查分析。
对于女大学生 “被包养”现象,有56.5%表示 “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1%认为女大学生“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对 “天上人间”之类娱乐场所出现女大学生陪侍的现象,有55.7%表示 “可以理解这样的行为,但是自己绝不会这样”;还有2.7%认为 “很正常,自己也可能会走这条路”。数据分析发现,就业状况与她们对待 “被包养”的态度有联系。对于女大学生被 “包养”,52.7%的已就业女生表示理解;而在未就业女生中则有62.0%表示理解,比已就业女生高出近10%。谈过恋爱的被调查者中,在列出的性格、爱好、才能、道德品质、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10项选择男友的标准中,将家庭背景或经济条件作为首要择偶标准的女生占10.4%,将其纳入择偶标准前三位的有近20%。在本次调查中,虽然有超过70%的女生赞同 “金钱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高校在读的大学生大多是“80末90后”出生的,这是一个较独特个性张扬的群体。他们正值青春期后期的恋爱期,恋爱问题也就成为大学生们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是身体的生理机能方面处于达到或接近于高峰期阶段,另一方面又是心理发育需求的高峰期,爱与被爱的需求突出与强烈。特别是女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表现更加突出。与此同时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给当代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带来极大的影响。很多女大学生在婚恋中更加注重物质因素,即表现为在追求个人情感幸福的同时,也追求金钱。甚至有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希望通过金钱改变个人的地位和生活条件。在当今社会,女性要想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成功的确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这就导致部分女大学生在对待婚姻时秉承“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体现出当前代一定数量知识女性的自尊、自信出现“滑坡”,对待婚姻恋爱问题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二)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影响
首先受消费诱惑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们的诸多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消费理念的变化是十分显著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给消费者无限的选择空间,并且当今社会进入到了一个以消费为主要特点的社会状态,即消费型社会,人们愈来愈追求奢侈品的消费。而消费的诱惑对于年轻人尤其大学生来说很难理性对待,尤其女大学生具有前卫、爱美甚至攀比的虚荣心理,种种消费的诱惑令很多女大学生难以自拔,也使金钱与物质在女大学生心目中变得重要起来,女大学生在现实婚恋中感受到了它的“魔力”;在择偶过程中对于物质因素的看重等都表明了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功利性。其次,受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当前,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就业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这是一个有多方面原因产生的问题。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就业问题将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里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高度关注的问题。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女大学生不仅面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现状,同时,加上就业市场存在的性别歧视,使得女大学生就业更加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女大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试图求助于婚姻来改变自己的不利处境。女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思想较大程度影响着当代女大学生。
2、家庭状况的影响
家庭是建立在婚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一个人2/3时间是在家庭渡过的,对子女影响不仅关系到家庭发展,也关系到社会发展、社会安危。“国家命运与其说操纵在掌握者手中,不如说在母亲手中”。因此说,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
由于在经济生活水平、文化生活水平、公共设施建设、教育投入状况等方面差距直接影响着各个家庭的生活状态,而家庭的生活状态又影响着子女的成长状态。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物质上,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意识上,这其中也包括了子女对待恋爱和婚姻的态度。子女的婚恋观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父母婚姻的和谐程度的影响。对婚恋都有一种积极的态度的女大学生,大多父母关系融洽;反之,对婚恋则比较消极的女大学生,其父母关系大多不融洽、家庭不和谐,他们往往不相信爱情,不相信婚姻。
3、个人因素的影响
大学期间是大学生人格走向的关键阶段,也是个体社会化发生质的飞跃时期,具有以下人格特点:如身体急剧成长变化,性走向成熟,感情丰富强烈但不稳定,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自我意识增强,富于理想等等。因此,个体的素质如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有着巨大的影响。正因为不同女大学生在道德水准、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她们对爱情、婚姻的追求层次也各不尽相同。出于什么动机进行恋爱甚至建立家庭,是情感所致还是功利需求?其影响因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终归还是由女大学生本人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解决对策
1、社会方面:全社会倡导文明健康的婚恋观
女大学生在婚恋上的功利现象是一定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的写照。因此,全社会应倡导文明健康的婚恋观。作为社会舆论主流的大众传媒必须重新理解宣传文明健康的婚恋观,引导大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恋爱、婚姻现象和处理恋爱、婚姻中的各种关系。二是引导大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标准和道德评价标准,明白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知道“什么是提倡的,什么是反对的”、“什么是高尚的,什么事卑劣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羞耻的”。使之成为一种良好氛围,调控主流文化,营造出一个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真正做到以婚恋观的健康促进家庭文明推动社会和谐。
2、学校方面: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女大学生端正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在教育原则上,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女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由浅入深逐步进行。在教育内容上,积极进行婚恋观教育,注意强调婚恋观中的道德观念,强化道德意识。在教育活动中,要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女大学生进行价值观辨析,帮助她们澄清混乱的价值观,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女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她们积极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立正确的幸福观。
3、家庭方面: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
家庭具有教育功能,对个体的塑造,包括对个体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应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家庭价值观,从而使子女在对世界、社会、人生、婚姻的问题上有着正确的看法和观点。尤其在对处于青春期子女应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婚恋观教育。当子女盲目犯下错误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同时,家长应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使子女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对爱情婚姻充满信心,对婚姻恋爱保持正确的态度。
4、自身方面:女大学生应树立自立自强意识
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男女发展不平等的观念,这就影响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同,进而影响了女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愿望,导致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偏差。为此,女大学生应树立自立自强的意识。
首先,女大学生必须努力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身内涵修养,提高自身素质,藉此主动地关注社会,投入社会,成为自信、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的新时代女性。同时积极转变择业观念,培养独立的竞争意识,弱化“依靠”意识,提高适应社会竞争的心理能力。其次,女大学生应学会了解自己和发展自己,做好自我角色认同,减少甚至消除依赖观念,增强独立自主的意识,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肯定。提高自律性,彻底转变“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等陈旧观念,凭借自己的努力积极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
参考文献:
【1】王安琪、任玉琛、倪若琳、徐鑫.调查称过半女大学生理解包养现象但谴责婚外性[J].瞭望东方周刊,2010.07.12 【2】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IMI.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9),第142一143页 【3】何中华妇女解放与可持续发展[J].长白学刊,1998,(2).【4】田文生,严斐.西南一高校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九成女大学生恋爱不考虑婚姻[N].中国青年报,2005-03-07.【5】魏青.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27-236.【6】张龙杰.中国西南地区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态度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1): 899-900.【7】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28-235.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编号:11554201
佳木斯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
作者介绍:常雪(1979--),女,黑龙江绥化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玉玲(1976--),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讲师,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研究。
第二篇:大学生婚恋观论文
大
学 生 的 婚 恋 观
婚恋,你了解多少?
——论大学生婚恋观
摘要:爱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所谓伊人,在睡衣方”;从作家才子到浪漫诗人,人间处处皆留下了无尽的吟咏和感叹。随着社会的发展,正值青春年华的大学生不可避免的会遇到恋爱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渐趋普遍也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而且某种程度上可以预示中国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然而,不同的大学生对恋爱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即婚恋观不一样。此次论文旨在让大学生了解自身所形成的婚恋观,从而引导大学生建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
关键词:大学生
婚恋观
开放化
恋爱
一、大学生婚恋观的概念和现状
近年来,校园里谈恋爱的现象已不是少数。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在校大学生谈恋爱都是一个让高校德育工作者颇感棘手的敏感问题。从最早“在校期间,不准谈恋爱”的明文禁止到“不提倡、不反对”的普遍默许,卿卿我我,你侬我侬的校园情侣一直是大学里一道特有的风景,而由之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倾向日益凸现,成为高校德育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有同学这样说:不谈恋爱的大学是不完美的大学。学习之余,大学的爱情故事似乎已是大学生活的必需品。未名湖回荡着爱情的涟漪,丽娃河延续着恋爱的传说;荷塘月色不仅映有朱自清的背影,还有双双对对的剪影;光华楼前的大草坪上,也留下学子伴侣缠绵的步履。其实,每个学校都有让爱情驻足、发酵的地方。然而,大学里的恋爱也如同他们的青春年华一样,充满了风雨,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坎坷,充满了太多的浮动与不确定„„ 通过问卷显示:
①有68%的同学是在热恋当中,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都选择在大学恋爱。28%的同学因为其他的一些原因选择谈恋爱;15%的同学是因为有利于学习而恋爱;同样,有15%的同学因为空虚寂寞而恋爱;只有10%的同学以“找个终生伴侣”为出发点选择恋爱。这表明大部分的同学并不是为了“追求爱情”而恋爱,而只是因为大学生活的相对自由而引起的“空虚寂寞”或者其他理由恋爱。43%的同学曾经有过1—2段恋爱;分别有9%的同学有3—5段恋爱以上,这表明大学生恋爱已是普遍存在的,甚至不是一两次。
②25%的同学没有经历过恋爱;,③27%的同学恋爱没有目的;
④有13.1%的同学认为恋爱费用应该由男方承担;选择AA制,即一人一半的同学占25.1%;受访者最能接受的是AB制,即男生出大头,女生出小头,占32.9%;有10.6%的受访者表示由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承担,谁方便谁承担;表示无所谓、没有考虑过的受访者占16.7%。显然,在恋爱花费方面,双方共同承担的方式更受大学生的欢迎,这也反映了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由于当前父母对于学生恋爱采取支持或者默许的态度,因此,一些家庭状况较好的学生,会得到父母资助的 “恋爱经费”。有21.5%的同学表示,会得到父母资助的恋爱费用。其中,有接近44%的同学每月得到200元到500元的家庭支助,比例最高; 200元以下的为20%,位居第二。
⑤有53.6%的同学认为,恋爱中精神很重要,物质也不能缺少;有33.8%的同学认为两者同样重要;有7%的同学认为物质重要,但精神不能缺少;有4.9%的同学认为精神至上;而认为物质至上的同学只有0.7%。
⑥在如何看待婚前性行为这一社会现象时,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还是严肃慎重的。有14.4%的同学表示 “尝试过”;有24.0%的同学表示 “想尝试,但没有付诸行动”;值得注意的是,表示 “不想尝试”的同学达到61.7%。虽然相比以前的数据来看,婚前性行为的随意性、开放性在增加,但就当代大学生这个群体横向的比较,本次调查还显示,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度在城乡、男女性别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总的来看,城市在婚前性行为开放度上比农村大,男性比女性开放度大。来自城市的同学表示婚前尝试过性行为的有16.1%,而来自乡村的同学表示尝试过的为12.2%。
⑦有63%的同学认为,婚姻是经营一辈子的事;有56.0%的同学认为,婚姻是爱情的结晶;有意思的是,有38.3%的同学认为,婚姻是长期稳定的互交互助模式。也有极少部分同学把婚姻看作是搭帮过日子和合伙制 “股份公司”。无论是把婚姻看作事业,看作爱情发展的必然,还是把婚姻看作是一起平淡过日子,有一个基本点,那就是长期的共同发展,浪漫地说是“与子偕老”。
对于大学里的恋爱,已经是一个公开的话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明白:恋爱,不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一种责任.只有勇敢的面对,承担,大写的“人”字才能屹立于天地间。相对而言,大学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地方,一些新的观念、新的思潮、新的方法比较容易在大学得到首肯或者默许。那么,当下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恋爱婚姻中一些与传统法则相悖的现象的呢?
二、大学生婚恋观的成因分析和影响
我们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才有利于我们健康成长。大学生恋爱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它既有内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影响。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所表现出来的问题的增多,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普遍关注。当代大学生大约在17—24岁之间,性心理发育也已经成熟,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心理发展已成熟。他们的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因为他们的学识不够丰富,社会阅历也相对缺乏,更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
大学是自由的天堂,是美丽的象牙塔,特别是远离了父母的管辖,老师的敲打,加上又身处异地的孤独寂寞,使得我们大学生不得不找精神的寄托;并且大学是潮流的国度,大学生更是国度里的新新人类,大学这个具有浪漫气息的家园里,使得大学生不得不追随爱情。大学生恋爱犹如空中楼阁,缺乏经济基础,社会基础,所以导致成功率不高,最后走在一起的并不多。
在恋爱问题上,男的希望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女的则希望找一个潇洒的男朋友,有的同学看某些同学成双入对,便觉得受不了了,于是不管志趣相投,便轻率涉足爱情,而结果却是事与愿为。再加上社会上恋爱风气开放化,社会、学校、家长对学生有关两性教育缺乏,导致大学生并不能正确认识恋爱与婚姻,使他们对爱情与婚姻缺乏责任感。而且2005年,教育部出台了《管理规定》撤销了“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做退学处理”方案之后,既然结婚都可以了,那就意味着就没有该做不做的事了呢?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做到趋利避害
对大学生的恋爱教育需要社会、高校和家庭的共同探索和通力配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和培养大学生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念和行为。社会教育将持续影响人的社会化过程,发挥正确舆论的导向作用,净化社会舆论环境,减少低俗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婚恋观。家庭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摇篮,是传送健康理念﹑知识的重要载体,父母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生婚恋观在发生着变化,在这变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若是任其发展,最终会给大学生带来巨大危害。
1、大学生婚恋观日趋开放,相对于封建保守固然是件好事,但同时,也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尤其是在性方面。过度的性开放,便会造成对性的随意化,这将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鉴于此,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同居,对待性,不要盲目跟风。同时,学校及家长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2、经调查,有26%的人认为恋爱浪费了很多学习时间。因此应当要把握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大学生毕竟还是学生,其首要任务是学习,切不可本末倒置,一味沉浸于爱情中无法自拔。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上相互督促,相互促进,使学习和恋爱得以和谐发展。
3、大学生目前仍处于“消费”阶段,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父母。有些恋爱中的大学生一味追求浪漫而不惜经济代价,而调查显示有19.7%的人认为恋爱使花费增大。可见,大学生恋爱不应当只追逐形式,挥霍无度,这只会给家庭增加压力,而是应当量力而行。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因此应该有正确的对策:
①.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②.加强对大学生的性观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恋爱的层次和品位;
③.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保持健康的恋爱心理;
④.加强对大学生的软文化教育,帮助大学生营造优雅的恋爱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多数人具有恋爱经历,对性、同居等敏感话题也较开放。同时,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对婚恋的看法上,大学生有着自己不同的看法。大学生婚恋观念既有传统的一面,又有新兴的一面。简言之,大学生婚恋观日趋开放和多样。
四、结束语:
婚恋观是指人们对恋爱、婚姻和性的问题的基本看法,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往往影响其恋爱的动机、择偶的标准以及对恋爱、婚姻的观点、态度;一个人的恋爱经历、观念对其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又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作为新时期大学生的婚恋观,不仅折射出这个时代婚姻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未来社会婚姻家庭的发展趋势。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大学生对婚恋的关注和对恋爱甚至性的尝试已成为其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此同时,大学生又迫切地希望了解恋爱、婚姻、性等方面的知识。
在旧的传统观念被解构消融而新的观念尚未建构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婚恋观呈现出开放化和多样化的趋势,如恋爱人数增多且公开化,对性行为及同居的宽容化,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和对婚恋看法的多样化。同时恋爱给大学生也带来了不少消极影响,如对性行为的随意性,学业的荒废,挥霍的无度。因此,在这一时期,大学生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择偶标准,明确爱的责任,遵循爱的道德,从而减少恋爱中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增强恋爱的稳定性。同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恋爱观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爱情是人生中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人生的全部,从而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走好人生之路。从而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添砖加瓦。
作者:佘翠
韦瑶
2012年4月21日
管理工程系35111班
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了解大学生婚恋观,我们特意设计此问卷。此项调查旨在了解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在校大学生的婚恋观。问卷所得结果不做个别呈现。谢谢你的合作!
性别:男 □
女 □
农村 □
城市□
1、你现在的恋爱状态是 A、正在谈恋爱 B、曾经有过恋爱经历
C、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 D、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
2、你对爱情的理解是什么?
A、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 B、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 C、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
D、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
3、选择恋爱对象时,你的首选条件是 A、出众的外表 B、较强的能力 C、具有共同话题 D、优越的家庭条件 E、其它
4、你认为在大学谈恋爱的原因有(多选)A、寻找结婚对象 B、打发时间
C、别人都谈恋爱,随大流 D、可以相互支撑,共同克服困难 E、其它
5、如果恋爱和学业发生冲突,你会如何选择(单选)A、学业为重,爱情总会有的 B、学业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C、不好说
6、您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
A、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 B、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C、只是游戏 D、没概念
7、您认为恋爱和学业之间有何关系?
A、学习与恋爱二者不可兼得 谈恋爱肯定要影响学习
B、爱情是一种动力,可以促进学习,男女朋友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习
C、没有必然联系 D、没概念
8、您认为您每月的恋爱消费是多少可以承受? A、100元以下 B、100~200元 C、200~300元 D、300元以上 E、从未计算过
9、你对婚姻的看法
A、爱情的升华,是两个相爱的人的结合 B、生育后代,是一种社会责任 C、其它
10、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你考虑更多的是 A、只自己的想法,和相爱的人结婚 B、听父母的,和他们觉得相爱的人结婚 C、和父母沟通,最终权衡决定对象人选
11、是否接受过婚恋观教育或性教育 A、只接受过婚恋观教育 B、只接受过性教育 C、都没接受过 D、都接受过
12、你觉得婚姻是多久 A、一辈子爱了就不能分手 B、说不准离婚太平常,出轨不可忍 C、与双方的忠诚度直接关系
第三篇:大学生婚恋报告论文
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研究调查报告
年级学院专业学号 姓名
一、调查概况
1.调查目的
爱情是人人都渴望的蜜糖。一份真挚、美好的爱情能够激励人的进步、促进 人各方面的发展,但相反则会令人意志消沉,甚至会长久地影响学习和生活。大学生,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新一代力量,他们对于爱情充满向往。在大学里的爱情,单纯浪漫但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爱情和婚姻的?我们对此进行调查了解。2.调查对象
各校在校大学生(以重庆大学大一年级学生为主)。3.调查时间和方法
此次调查的时间是2015年11月23日星期一到2015年11月29日星期日,调查方式采用网络问卷形式。4.调查对象分析
调查对象年级结构分析:以大一学生为主。
调查对象性别结构:总人数88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52人。
二、调查问卷结果详解
恋爱的基本看法
涉及题目:3,4,5,6,7,9 大学时代是人生美好的时光。爱情的艳丽花朵,要精心照料才会绽放得绚烂多彩。以上题目的设置是为了调查大学生对恋爱的基本看法。首先,根据调查结果,大约有一半的同学都是有过恋爱经历的。其次,在没有谈恋爱的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同学中,百分之七十七点七八都表示有想按恋爱的想法,占绝大多数。并且认为大学适合恋爱同学多达五分之四,剩余的有一半左右表示不知道的态度。
支持理由大致如下几点:
一、是时候谈恋爱了;
二、体验爱情,增加经历与经验;
三、身理与心理的成熟的要求;
四、打发时间;
五、有喜欢的人了。反对理由如下:
一、学生应当以学业为主要任务;
二、大学阶段的爱情不现实;
三、没有喜欢的人。当然,在第七题回答“恋爱对学习的影响怎么样”的时候,八成的学生认为有影响而且是积极影响,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有消极影响或没有任何影响。
对于第九题,大部分同学表示能接受分手,但是只有七分之一能够与前男友(前女友)复合,不愿意的理由则是很复杂:
一、好马不吃回头草;
二、宁愿美好回忆;
三、不喜欢纠缠不清或藕断丝连;
四、其他理由。
对象选择的标准 涉及题目:10,11,15 这个点分为三种不同的问法。第十题,对于考虑男/女朋友的因素中,品质、能力、样貌居前三位。第十一题,选择结婚对象考虑的因素中,也是那三个因素靠前,但是样貌的比例下降了接近一半,家庭背景、相同城市与亲友意见都占了不少的百分比。十三题是对自己对象的能力要求,六成的人希望对象能力与自己相当,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学则认为对象的能力应该高于自己。
恋爱与婚姻的关系 涉及题目:8,12,20 问题八:你认为你能和男/女朋友恋爱多久?百分之四十五点四五的同学认为会在大学四年内结束自己的一段或者多段恋情,剩下的则认为能够与对方恋爱直到结婚。问题十二:你认为大学恋爱与婚姻挂钩吗?接近一半的人表示出只是单纯的找男女朋友,有差不多的人则坚持以结婚为前提的恋爱。甚至有人抱着“玩玩而已”的不良心态。问题二十:你的爱情观?四分之一的人选择一生只爱一个人,六成以上的同学选择不轻易爱一个人,剩下的选择了随性而为。
对婚姻的态度
涉及题目:13,14,16,17,18,19 首先,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结婚最重要的前提是感情,少部分人认为经济与时间才是。其次,当父母反对自己的婚姻事,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争取让父母同意,也有人表示能顺从父母意愿或者不顾父母反对。第三,有超过半数的人认同“门当户对”的观念。之后,九成以上的人认为自由恋爱结婚的婚姻质量更高。并且,百分之七十的 人都不赞同闪婚的行为。最后,在家庭与事业发生冲突时,以家庭为重和以事业为重的人数比是3:1。
怎样处理婚姻的问题 涉及题目:21,22 这两道题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题。第21题: 您认为一段美满的婚姻应当如何去维持?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点:宽容,理解,信任,诚信,双方共同努力,沟通第22题: 如果您的婚姻出现问题,您会怎样应对?回答:相互沟通,正视问题,尽力补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存在问题
1.大学生对于恋爱的基本看法存在不正确认识
调查表明,有很多大学生谈恋爱仅仅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满足自己的需要。现在很流行一句话“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一些学生把恋爱当做一种爱情体验,及时行乐,借以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也有一些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只是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填补空虚。只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这也侧面反映了现在大学生对爱的责任缺乏担当。其次,恋爱存在盲目性,有从众心理。因为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有些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从众趋势。恋爱男女的出双入对和谈恋爱的同学生病有人照料,生日有人陪伴,委屈有人安慰,在背井离乡求学这么个背景下,很多人都会产生孤独感和攀比心,也有产生自卑感的。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很多不准备谈恋爱的学生,也会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来谈恋爱。2.主次不分,恋爱影响学习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大学学业繁重,功课甚多,如果不专心学习,肯定会存在学习困难的问题。谈恋爱毫无疑问是一件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的“工程”,必然会对学习产生相应的影响。但是如果为了爱情而努力奋斗,将其作为学习的动力源泉,那么肯定会是积极影响。但是,如果不能合理的处理感情与学业,则会有消极影响。根据调查结果,大多数同学都可以爱情与学业双丰收,不过仍然有爱情影响学业的问题。3.大学生恋爱不能承担相应的责任
首先是经济问题,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是父母所给的生活费用,因此必然没有多余的钱来为爱情买单。其次是爱情角色的责任,既然已经确立了关系,那么就有相对应的责任。但是,事实上,很多学生就没有树立相应的责任意识,对恋爱的态度不端正,只是为了谈恋爱而恋爱。恋爱动机不端:有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像上面所说,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有从众心理。还有极少的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异性交往,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这同样也导致了恋爱中的另一个问题—感情纠葛。4.大学生恋爱的稳定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一半的同学相信能够与男/女朋友谈恋爱到结婚,另一半的认为会在大学四年内分手。不得不说,这样的恋爱到底有什么意义呢?从实践的角度来说,很少有人能一直恋爱到结婚,因为你总认为会遇到更适合你的人。所以说,大学生恋爱是不具有稳定性的,从而也会导致更多问题的产生。
5.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关系的认识存在误区
上一个问题说明大学生恋爱不具有稳定性,这一个问题则是进一步说明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在选择男/女朋友与选择结婚对象的考虑条件上,虽然主要因素是差不多,但是细细区分,婚姻是更复杂的。比如同一城市、家庭背景、亲友意见等等。也就是说,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基本不是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
6.对于婚姻问题的处理
这一点,大家都是有文化的人,因此回答也是基本比较理智的。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当自己面对问题时,我们才会知道理论与实践是存在很大差别的。大家都认为:宽容,理解,信任,诚信,相互帮助等等可以有利于爱情。希望在以后的婚姻中,大家也能做到自己今天回答的。
四、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婚姻观
1.不能误把友谊当爱情:异性之间要理智地把握好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异性友谊不同于爱情。认为异性之间只有爱情、没有友谊的看法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不能准确区分友谊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爱情体验,给双方增添许多烦恼。
2.不能错置爱情的地位: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到人生最高的地位。这样的爱情观,很容易导致对人生目标的误解,对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学习上的大学生来说危害很大。
3.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恋爱:我们不能只片面追求外在形象,不能只看重经济条件,不能仅仅把爱情看成摆脱孤独寂寞的方式。
4.不能只看重过程不顾后果:责任是爱情得以长久的保障,“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观念是错误的,必须负起相对应的责任。
5.不能因失恋而迷失人生方向:恋爱成功或失败都是正常现象,大学生应该正确对待爱情,做到失恋不失志,失恋不失态,失恋不失学,失恋不失爱。
6.谨慎对待结婚成家: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学习,不能在尚未走向社会时草率的成家,这样会对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
7.担当责任和履行义务:不能只是把结婚简单地理解为浪漫的求婚仪式和豪华的婚庆典礼,要深刻认识婚姻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共同创造美满的婚姻。
8.正确处理家庭关系:不仅要处理好小家庭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自己原来所处的家庭的关系。并且,在家庭的消费商,一定要遵从合理的消费观念,不要给家庭造成负担。
第四篇:大学生婚恋指导论文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心理个案研究及思考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在各高校的比例已逐年上升,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个体性心理发展的表现之一;它是生理、心理、主观与客观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情侣间的相互慰藉和性观念的改变是重要原因;婚前性行为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许多种消极后果,我们应深入思考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原因,引导大学生在恋爱中树立高雅、纯洁、利他(她)、克制的情爱、性爱、婚姻观念,督促学校、家庭、社会重视并给予大学生健康的性教育,在婚前性行为中如何更好的进行自我保护,将消极后果尽可能降低。
二婚前性行为发生的心理原因
(一)主观因素情侣间情感的相互慰藉。大学生大多在18—25岁之间,此阶段称为成年初期。个体在此阶段的心理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此时青年男女已具备并且自愿去分担相互信任、生儿育女等生活,为进入社会做准备。青年男女在热恋中如痴如醉的拥抱、亲吻、爱抚由此激发起性本能的强烈冲动,万一难以制止则易发生婚前性行为,性爱是爱情的重要基础,是爱情发展的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性的吸引在爱情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大学生恋人之间通过认真交往,确实为彼此所吸引,认定对方是自己的终身伴侣,以爱情为基础以结婚为目标,在双方自愿的前提下,秉着对双方负责和对他人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后果而不是一时冲动的支配下的婚前性行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2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带有很强的盲目性、冲动性,它包括一种恋人间相互爱护、彼此尊重、采取防护措施的道德性行为。另一种为一相情愿通过强迫或无视后果而冲动发生的性行为,相比较之下后一种情况发生的性行为给双方造成的心理伤害更大,如本案例中“担心他变心”,有一种把贞节给了他,惟恐被抛弃,更多情况下会迁就、容忍对方,使恋爱路途更加艰辛。而男性一旦与女友发生性关系常开始猜疑“她是否对别人也这样”,导致终止恋爱关系或婚后生活不和谐,因此建议大学生们谨慎考虑婚前性行为可能带来的伤害,做好防护措施,降低可能危害。
3心理不够成熟、模仿他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习得的某种行为并且这样的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的特点,有些身边的典型事例会错误的给案主一种信息:因爱而性是伟大的,后果甚至是可以提升情侣间的感情,这样的间接强化在案主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到自己和其男友恋爱发展到热恋阶段,片面的扩大了婚前性行为的好处而较少有忧患意识。
(二)客观因素
1性意识的觉醒。近代社会受西方性知识的广泛传播,使中国沉睡压抑了几千年的性意识开始觉醒。大学生走在时代的前列,崇尚自由精神的张扬和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在婚前性行为的问题上,许多大学生选择了新的性伦理观念
——“因为我爱他,所以他需要,我就答应他;因为我爱她,要对她负责一辈子,所以何必等到婚后。”
对于大学生,个体的性意识不受压抑也是从大学生活开始,作为80年代年轻人的父母,那一代人还是相当保守的,从孩子上初中就刻意强调不能早恋,视早恋如“洪水猛兽”,家长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闭口不谈,似乎企图不告知便不发生。但这样往往更加增强了孩子对性的好奇,他们从正式途径学到的性知识相当贫乏,造成对性欲、冲动、遗梦、痛经等生理现象无法解释,觉得神秘又好奇,但又胆怯害怕,想了解但又羞于向别人启齿,对于性行为甚至想体验一下。他们青春期(12—
17、18岁)一直压抑着自己对性的好奇,直到步入大学,远离父母,不再受老师、学校规章制度的束缚,生活日渐散漫加之成人意识已形成,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成熟的心理易冲动,于是便模仿、尝试影视情景,极有可能导致婚前性行为。道德观、贞操观的改变。婚前性行为中的道德问题是性道德的一部分,性别问题专家、社会学家李银河指出人类社会的性道德一般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法律来肯定一些性行为,惩罚另一些性行为;第二阶段是通过社会舆论规范人类的性行为;第三阶段是性的新道德规范阶段,性是个性化的多元化的、允许人们做出个人选择,在这一阶段的性道德之下,除了伤害他人的性行为,没有哪种性行为被社会歧视或不允许。[8]因此大学婚前性行为以双方自愿快乐为由冠冕堂皇地“将婚前性行为进行到底”,李银河研究表明,目前对于婚前性行为有三种规范:第一种是传统的性道德,以生殖为性的主要目的,完全禁止婚前性行为;第二种是浪漫主义的性规范,它主张爱是性的主要目的,反对随意的性行为,“有爱才有性”,以爱为基础的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第三种是自由主义的性规范,它认为性是人的权利,人有权按自己的意志处置自己的身体,因此,只要双方当事人愿意,无论收费还是不收费,就可以发生性行为。
贞操观念改变是婚前性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古时盛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男子婚前性行为意为不忠,受人鄙视唾弃,女子失贞更是鄙视,甚或用族规中“沉河”等方式惩罚,以达到以儆效尤的效果,警示其他女子保持贞节。更不人性的是有的男女订婚后突然男方过逝,女子仍需为其守贞节以换取民众的和睦以待和宽容,而此女子等于一辈子为死人守孝。大学生对贞操淡然视之,婚前保持童贞已经是少数人的坚持,而不是大多数人的实践了。据调查,我过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在初婚人群中已达到六七成,说明传统的道德观正在渐渐被年轻一代抛弃了。
人们虽然已经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性,但总体而言,很少有人敢断言婚前性行为对自己毫无伤害,而且婚前性行为很有可能带来未婚先孕,心理上的负担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环境较为宽松。我国娱乐圈和演艺界频频暴光某明星未婚同居,而社会舆论越来越重视人的私人领域,很多人也常以“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待婚前性行为,加之社会舆论监督功能降低,从我们在前文列举的有90%的大学生认可婚前性行为可见,他们认为成年人有权决定个人的性行为,性是完全的私人权利。上世纪80年代,我国废止了对婚前性行为的刑事评价,高校、机关也修订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这些都是无声地标志着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理解,这无疑极大地缓解了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心理压力。
对当代大学生对美和爱的追求,我们要充分加以肯定,大学生婚前性行为是个敏感的话题和问题,目前,对此类问题的处理就是行政处分,勒令退学,显得简单和消极被动,大学生阶段是大学生人生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一方面必须加以教育和引导,满足他们对科学性知识的需求,形成健康的婚恋观、性心理,培养良好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第五篇: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论文
当前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比较普遍,而且是呈有增无减之势。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他们的道德观念他们的恋爱态度,他们对恋爱与学习关系的处理等都是不成熟的。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大学生婚恋心理学论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浅谈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
[摘要]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当代大学生,正值恋爱的年龄,他们渴望爱情,这也是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大学生的恋爱也成了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理去谈一场怎样的恋爱呢?大学生的爱情到底又是什么样子呢?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
一、绪论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爱情究竟意味着什么?在课程繁重的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为了理想和追求,禁锢了爱情。而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自主的环境,于是爱情被解放了出来,变得光明正大起来。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恋爱已经是一门大学时代的必修课。
二、恋爱成因
什么是爱情?词典里的里爱情是这样说的:“人际之间吸引的最强烈形式,是指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倾向于用正面的词汇来来表述爱情。爱情一旦出现,将成为人们大部分情绪的来源。当代大学生的爱情是怎样的?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又是怎么来的?
(一)生理发育成熟。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8-23岁。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女青年正处于性生理发育完全成熟时期,性意识明显增强,恋爱的欲望变得空前强烈。
(二)少了约束。家长觉得孩子长大了,不应该过多干涉孩子私事,少了念叨和干涉;老师是只要学生们不违反校规校级,一般不会干涉他们的个人生活;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觉得自己是成年人了,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恋爱便成了很正常的行为。
(三)好奇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对异性也越来越好奇。他们渴望了解异性,渴望被异性了解,恋爱的欲望更加强烈。
(四)从众心理。对于当代大学生都有一个从众心理,那就是看到自己身边的朋友、室友等都有了陪伴,有人关心,心理会有一定程度的失衡。还有一些大学生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而加入恋爱的行列。因此,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心理失衡而恋爱,因为别人而恋爱。
(五)排解寂寞心理。当代大学生大多都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内心孤独寂寞。加之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都比较自由,空闲时间很多。特别是周末或节假日,同学们各忙各的,寂寞心理更加强烈。而谈恋爱就成了一种的消除空虚寂寞的好办法。
(六)价值追求。随着偶像剧的轮环热播,爱情的味道弥漫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大学生正是追剧的群体,他们渴望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渴望找到志同道合的恋人。他们会在碰到聊得来的异性对象时努力开始发展,成就一段恋情。
三、恋爱心理的特征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方式各式各样,那他们的恋爱心理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一)自主性强。当代大学生在涉及到恋爱的问题上,一般个性突出。他们大部分重感情、易冲动,不受传统习俗的约束。在和恋爱对象确定关系前,一般不会征求双方父母的意见。
(二)恋爱动机简单化。当代大学生想法简单,没有经历太多世事,恋爱过程中想得很少,更没有考虑到将来是否结婚。他们恋爱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因为心理需要爱和被爱。
(三)自控力与耐挫力较弱。当代大学生,特别的女大学生,一旦开始一段恋情,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感,缺乏理智的驾驭能力。他们一般对恋爱对象都十分的依赖,有一点点波折就会十分痛苦,很难走出来。
(四)恋爱盲目性较大。大部分大学生在恋爱中不知道爱是什么。他们跟异性交朋友谈恋爱,只是把这种经历当作是一种实践活动,为以后的恋爱打基础。有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了很多场恋爱,盲目性很大。
(五)恋爱公开化。在电视电影的带动下,在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恋爱方式摒弃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内敛含蓄、深沉唯美的精髓,更多的是随意流露自己的情感。他们乐意公开场合手拉手,甚至搂搂抱抱,卿卿我我。
(六)浪漫色彩浓厚。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更多的是展现自己好的一面,给恋爱对象留下美好的印象。但是他们更多的是在乎那种爱慕之情和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就想这样一直爱下去,没有婚嫁的想法。这种恋爱的浪漫色彩,掩盖了太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缺乏磨炼和现实基础。
四、大学生恋爱类型
恋爱是一种人生艺术。大学生的恋爱因为心里动机不一样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根据大学生恋爱心理分析,可以把他们的恋爱类型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比翼双飞型。一般这类学生都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和健康的恋爱观。有一定的感情基础,能理智的处理感情,能正确的引导爱情,恋爱关系比较稳定。能把爱情转化为生活学习的动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二)心理慰藉型。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渴求被关注被理解。当身边的环境不能满足这种被关注和理解的心理需要时,一部分学生就会用恋爱的方式寻找异性的救援。这种在外来看来是谈恋爱,对他们自身而言不过是寻找心理的慰藉,排除内心的孤独罢了。
(三)生活实惠型。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毕业找工作是他们最为关注的事情。恋爱也成了他们今后何去何从的手段。这部分学生非常关注对方的家庭条件和发展前途。也许彼此之间爱慕之情一般,但是为了自己能搭上一艘顺风顺水的船,于是开始了恋情。
(四)浪漫理想型。这部分学生一般感情较丰富,却缺乏冷静的思考。浪漫的爱情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的源泉。像大部分琼瑶剧中的男女主角,他们把爱情想得非常美好,一旦认定了某个人,就会奋不顾身的追求,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这部分同学一旦感情受挫就会非常痛苦,难以自拔。
(五)心理攀比型。这部分大学生往往精神世界不充实,恋爱只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和魅力,弥补空虚的精神世界。于是他们与异性交朋友、谈恋爱,为的只是精神需要,满足卑微的自尊。特别是当看到身边也许还不如自己的同学朋友都双双对对,就觉得恋爱成了一种攀比。
(六)情欲型。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露骨的性爱描写及演艺刺激着大家的眼球。一部分大学生在青春期荷尔蒙的指示下对性充满着渴望,并进行真实大胆的尝试,追求性爱刺激。于是,一种以满足性欲望为目的的恋爱心理由此产生。这部分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娱乐,逢场作戏。交往过程中注重外表,追求感官上的愉悦,无视爱情。
五、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爱情,人类永恒的追求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之一。爱与爱、爱与人生、爱与永恒紧密相连。另外,爱情也依附智慧与耐心,由相爱的人共同酝酿。而大学生应该如何做好恋爱心理的调适呢?
(一)提高心理素质,正确认识自我。一切成功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健康恋爱心理的前提。大学生在恋爱中,往往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他们可能会因为爱情变得很盲目,过高或过低的评价自己,产生盲目乐观、自以为是抑或是有自卑心理,妄自菲薄。所以,健康的恋爱要求大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作为知识大学生的价值和尊严,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以增强恋爱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恋爱观是指对待择偶和爱情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对于大学生而言,我们提倡的是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志同道合的爱情
大学生恋爱本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只是在恋人的选择上应该以志同道合为前提。这样才能把恋爱和生活有机的结合,使得爱情和失业都能丰收。
2.弄清爱情与学业、事业的关系
爱情是人生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一定要清楚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热恋的中的人儿总是认为爱情便是一切,殊不知没有事业的爱情不会长久。因此,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爱情服从于学业,促进学业的进步。大学生恋爱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于卿卿我我而忽略了学习,否则爱情之花难开长久。只有爱情与学业、事业相结合,才有旺盛和持久的生命力,才会真正开花结果。
3.懂得爱情是责任和奉献
爱情不是得到和占有,而是责任和奉献。一般来说,一个人必须要对社会尽应尽的责任,还必须对家庭尽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属于私人生活的性质,主要依靠道德的修养和自觉的责任感来维持的。而大学生一旦选择恋爱,就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的精神,才能获得真正的爱情。
(三)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大学生恋爱本身是一件风险极高的爱情赌注。因此,提高爱情受挫折抗打击能力非常重要。主要通过增强理智、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来应对挫折。当真正面临失恋或者理想的恋爱对象拒之千里等情况时,能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努力使自己变得勇敢和坚强,为以后的恋爱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四)矫正恋爱中的不良行为
大学生在恋爱中,有些行为应该给予矫正,如亲昵过度、三角恋和婚前性行为等。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形成健康向上的恋爱心理,这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张丽宏,赵阿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朱梅.大学生健康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1999.篇二:论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身心发展处于成熟阶段,他们希望获得完美的爱情,因此很多大学生有恋爱的经历。但是,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本文从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入手,提出解决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以此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建构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网络。
一、大学生恋爱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择优心理
择优心理是大学生恋爱中普遍具有的心理,一般来说,交际广的同学择优心理强一些,自认恋爱条件较差的同学择优心理弱一些。应该肯定,大学生恋爱中对异性进行一定的比较、选择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标准去择优。有的女子要求对方身高不低于一米八;有的男子把女方相貌俊俏、身材苗条作为必要条件;有的强调对方家庭条件、社会地位等,结果耽误了自己的青春。
2.嫉妒心理
在恋爱中产生嫉妒心理是非常普遍的。当得知自己喜爱的人同其他异性关系密切时,一种难言的痛苦滋味涌上心头,这便是嫉妒。嫉妒心理在大学生恋爱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嫉妒,一种是自然性的嫉妒,一种是变态性的嫉妒。
自然性的嫉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活动,它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爱情。变态性的嫉妒一般表现为无端猜疑、充满敌意和怀恨报复。从表面上看,变态性的嫉妒出发点和归宿似乎也是爱情,但实际上它恰恰是同爱情背道而驰的。爱情必须相互信任,而变态性的嫉妒正是对信任的蚕食。所以,如果说自然性的嫉妒能通过无形的感情纽带促使双方互相追求、珍惜爱情,那么变态性的嫉妒只会破坏双方关系,导致感情的破裂。
3.掩盖心理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优点显示出来,而把缺陷和不足隐藏起来,这种心理过程就是掩盖心理。由于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不理想,会遭到恋人的不满,因而有意向对方隐瞒,这叫做有意掩盖。还有一种叫做无意掩盖,就是无意识地把美好的一面表现出来,而回避有缺陷的一面。事实上,大学生恋爱中的掩盖心理不是单方面的。感情炽热的恋人都希望各自的行为能赢得对方的欢心。
4.从众心理
大学生恋爱中的从众心理是指恋爱活动受人评价和行为的影响,这种从众心理表现在恋爱过程的很多环节上。有的大学生本想进入大学后认真学习,多学知识,立志将来做一番事业,暂时不想考虑恋爱的事情。但当他看到周围的同学一个个都谈上了恋爱,自己就会产生疑惑,进而听到大家对恋爱的赞赏时,原先的信念就会动摇,很快会成为恋爱大军中的一员。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调适
针对大学生恋爱中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我们应该努力的克制和解决这些问题,正确把握爱情,培养健康的恋爱观。对于恋爱中的挫折,我们要学会应对和调适,培养爱的能力。
1.正确把握爱情
爱情是一所学校,它需要我们学习和思考。正确把握爱情,才能更好地面对爱情。爱情是给予而不是为了得到,恋人之间彼此分享快乐、幸福和悲伤等。爱是责任,所有的爱情都包含一份神圣的责任,这种责任不是义务,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内心的自觉,即为自己所爱的人承担风险,而不是感官上的愉悦与寂寞时的陪伴。爱是尊重,真诚的爱是建立在双方平等与理解基础上的。
2.正确对待恋爱
大学生要正确对待恋爱,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即恋爱与事业、爱情与友谊、恋爱与道德。这三个问题解决了,大部分恋爱心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1)恋爱与事业。恋爱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在人生道路上,爱情固然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不是最主要的,也不是生活的全部。正确的恋爱观要求人们把事业放在首位,事业高于爱情,爱情服从事业。对多数青少年,特别是就读的大学生朋友们来说,更应把学业放在首位。应当将爱情纳入人生事业中,使之服从于伟大的理想与人生抱负,才会超越狭隘的私人感情,获得健康幸福的爱情与充实的人生。
(2)爱情与友谊。爱情与友谊是人类情感生活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有相同之处,但又有着本质的区别。友谊是同事、同学或朋友之间在相互了解和信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亲密、平等和友好的情谊关系。它是沟通人们心灵的桥梁,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上获得理解、肯定的情感需要,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异性间的友谊是爱情的基础,纯洁的友谊是恋爱发展的基石。恋爱的过程是一个友谊不断深化的过程,友谊伴随着爱情的始终,但友谊不一定发展成爱情。同情是友谊,好感是友谊,但都不是爱情。爱情比友谊具有更高的层次,两者有明显的不同。友谊的支柱是理解,爱情的支柱是感情。友谊具有广泛性,即友谊不受性别、年龄、职业以及朋友数量方面的限制。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是最高尚的纯洁感情。
(3)恋爱与道德。恋爱是一对男女之间特殊的交往活动,同时也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受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因此,恋爱必然要以社会所认可的方式进行,服从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首先,追求爱情应当以尊重对方为前提。其次,爱情就其本性来说是一种自觉和自愿的感情,它只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再次,不可充当爱情的第三者,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
3.恋爱挫折的调适
对于爱情,人们都希望它是甜蜜的、美好的。然而,爱情生活中,也不乏苦涩的忧郁、坎坷与挫折。对恋爱中的各种挫折,要学会去应对和调适,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1)单恋。爱情是相互的,是两情相悦发出的共鸣,如果只是一方倾心于另一方,另一方不知道或者另一方知道了却不理睬,就不能叫爱情。这种单方面的爱恋,心理学上称单恋。
单恋是一种畸形的爱情,是一种爱情错觉。要从单恋中解脱出来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力求冷静,用理性去对待。学会准确地观察和分析对方表情,用心明辨;要视其反复性,某种信息的经常出现可能意义很深,而仅仅一两次就不足为凭了;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把某种信息和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②改变生活目标,转移感情注意力。一旦发现所追求的对象对自己根本没有爱的意思,就应该及时地改变生活目标,转移感情注意力。最好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业和事业上,待心理恢复平稳后,再考虑择偶。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在个人恋爱方面的目标受挫时,以另一种可能成功的活动来代替,可以获得成功的心理快慰。
(2)多恋。爱情是严肃的,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爱情也是神圣的,应具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如果一个人同时喜欢上两个以上的异性并保持恋爱关系,或者同时接受两个以上异性的追求,就是“三角恋爱”或“多角恋爱”。有的大学生把多角恋爱视为自己能力的展现、魅力的释放而引以为荣;也有极个别同学视爱情如游戏,以满足私欲或达到报复个人的目的。
一是处理这种关系要保持高度的冷静和理智。傲慢和自卑、怀疑和妒忌、讽刺和狡诈,都不是正确的态度。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要保持爱情的纯洁和真诚,尊重自己,尊重对方,否则有可能酿成不良的后果,更不利于这种复杂关系的解决。二是要重新审视自己与对象之间的恋爱关系。当自己的恋人对他人产生了恋情,尽管很痛苦,但一定要进行理性的分析;再通过与自己所爱的人坦诚交谈,做出抉择。三要“急流勇退”。如果发现自己闯进了别人的情网,或者发现与所爱的人的关系不可能发展下去,就应该鼓起勇气,积极地退出来。这看似消极,实为解决多恋关系的一种积极策略。
(3)失恋。恋爱是一对男女为寻求和建立爱情而相互了解和选择的过程,双方都有选择的权利。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一方不愿再保持与原先的恋爱关系,双方的恋爱关系就要中断。爱着的一方就会失去对方的爱情,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失恋。大学生如何做到理智地对待失恋呢?
①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
第一,学习对挫折的“问题定向性应付”。实事求是地分析失恋的原因,如果失恋是因为自己某方面不足或经验缺乏造成的,就把失恋看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努力完善和提高自己。第二,学习对挫折的“情绪定向性应付”。即通过适当的情绪调节和转移,来减轻痛苦。例如,应用合理化效应、让情感升华等。
②摆脱失恋的常见方法。
第一,合理的认知与评价。爱情是以互爱为前提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强求另一方。失恋不等于失败,更不等于失德失态。因此,遭遇失恋应坦然面对,相信自己只要有优良的学业,良好的品德,较高的素质,自然会得到异性的青睐。第二,行为转移。失恋给人带来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无所事事,因此有意识地安排自己喜欢平常却没时间做的事情。比如,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小说、打篮球、旅游等。第三,宽容与重生。经过认知的调整和行为的转移后,多数人的伤口都可以治愈,但是要彻底从失恋中走出来,还必须有一颗宽容的心,以及重新面对爱的勇气。只有学会宽容、谅解、遗忘,并积极地重找真爱,才会使自己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
参考文献:
[1]申继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江远,张成山.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4.[3]孔平,张秋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篇三:现代大学生恋爱心理
摘要: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已十分普遍。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
大学生、恋爱心理
爱情无疑是大学生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且已十分普遍,恋爱也早已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了。“卧谈会”上、餐厅饭桌旁、课间教室里,都常有兴致勃勃的谈论。一些恋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成双成对活动在校园里。爱情是那样独具魅力,拨动着同学们的心弦,令人寻觅和向往。然而,恋爱问题恰恰也是大学生最感困扰的问题之一,因为恋爱问题处理不当,导致当事人心理痛楚、人格扭曲,甚至引发精神失常的例子在大学校园里时有发生。那么,爱情究竟是什么?大学生恋爱心理的阶段特征是什么?大学生如何避免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一、爱情究竟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1988年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他的“爱情三元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复杂多变,但基本上不外由三种成分所组成:(1)动机成分。爱情行为背后的动机,对人类而言极其复杂。其中,性动机或性驱力,以及相应的诱因,如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是重要原因之一。(2)情绪成分。属于爱情的情绪,除了爱与欲之外,肯定还夹杂着其他的成分,所谓酸甜苦辣的爱情滋味。(3)认知成分。爱情中的认知作用,对情绪与动机两种成分而言,是一种控制因素。如果将动机与情绪分别视为电流与火花,认知就是开关或调节器,它可斟酌爱情之火的热度予以适度调节。按照他的观点,虽然两性间的爱情形式因人而异,其实都是由这三种成分以某种方式的混合所演绎的。他进一步将动机、情绪和认知各自在两性间发生的爱情关系,称为热情、亲密与承诺,即以动机为主的两性关系是热情的,以情绪为主的两性关系是亲密的,以认知为主的两性关系是承诺的、守约的。而完美的爱情应该是三者俱备,且合而为一。
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一般经历四个时期:(1)异性疏远期。一般在12~14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由于生理发育的急剧变化,引起心理的不安、害羞,使男女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出现隔膜,关系疏远甚至反感。不过,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由于各种传媒的发达及人们观念上的日趋开放,这一阶段的表现已越来越不明显。(2)异性向往期。一般在15~16岁,随着性生理的发育,尤其是性意识的发展,男女生逐渐从疏远、抵触开始转向为彼此产生好感,愿意在一起学习、游戏和活动。(3)异性接近期。一般从16~18岁,随着性生理的进一步成熟,异性间产生向往和倾慕,往往采取各种方式接近异性,和异性相处感到愉快,初恋开始出现。(4)恋爱期或爱情产生期。18岁以后,随着性生理和性意识的成熟,男女生交往频率的增加,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多数青年进入恋爱状态。单从年龄上看,多数大学生处在上述性心理发展的后两个阶段,但由于个人经历及自身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恋爱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上的表现,可能有很大的落差。
二、恋爱中大学生的心理阶段特征
(一)恋爱中青年的心智逐渐成熟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更能真正的认识自己和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二)恋爱中大学生心理的消极面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是在心理紧张量表上分值很高的事件。过度的兴奋和悲痛都会加剧心理紧张。恋爱正是使人时高兴时痛苦的事。处在热恋中的青年会为一些小事而高兴或烦恼。因此恋爱带来高度的心理紧张。恋爱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带来社会问题,这也是产生心理失调的重要因素。如婚前性行为的增加等,造成青年心理负担超重.
热恋中的男女虽然感觉到强烈的心理紧张,但双方的共处和抚慰、爱情的甜蜜又会降低他们的焦虑感。那些遭受恋爱挫折的人就没这么幸运了。失恋的青年会失魂落魄,觉得人生意义不复存在,生活下去只有苦难和折磨,有人甚至走向了绝路。如果没有恰当的心理指导或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失恋对青年的心理打击是很大的。热恋中的情人经常共享很多东西,如金钱、贵重物品,而一旦恋情破裂,就会产生诸如财产分割、物品归还等纠葛,处理不好,会带来很多问题。
可见,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这也许是人生的至理,你要得到甜蜜的报偿就必须经受得住考验。
三、大学生恋爱中的心理危机
爱情是由性爱与情爱构成的,以情爱来贬低性爱的恋爱观对青年的心理健康有害,不过强调性爱也会给大学生恋爱带来不良心理影响。性爱的特点是排他的,热恋中的男女不希望其他人介入他们的亲密关系。他们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物和亲密感的系统,本能地抗拒他人亲近自己的恋爱对象。这种特点对维持爱情的稳定长久很有必要,如果任由恋人与异性发展亲密关系,爱情就不可能稳固。但排他性发展到极点会引起青年对恋人行动的猜疑,造成严重心理负担。恋爱中大学生较同龄人具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好地捕捉人的心理活动轨迹,这也加强了发生猜疑的可能性。过度的猜疑甚至使某些恋人承受不了心理负担而轻生。
对恋人产生怀疑,不相信他(她)的忠诚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私心的表现。自私心把恋人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病态的爱情心理。自私心过强的人不允许恋人与其他异性有任何接触,认为恋人只属于自己。自私心理也含有自卑,真正自信的人很少会有这种怯懦表现。
自私、猜疑和嫉妒控制在一定范围里是正常的,不能要求人不去嫉妒与自己的爱慕对象关系密切的异性。但过分的猜忌会影响爱情发展,影响心理健康。当一个人觉得自己的猜疑嫉妒已无法控制,自己应付不过来时,最好去寻求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帮助。对这种具轻微病态心理的大学生只要加些指导,一般容易治愈。
有恋爱就有可能失恋。当恋人因为社会现实、他人干预、情意不和等因素而感情破裂时,失恋的挫折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和正常学习活动。从热恋关系中断裂出来,一下子失去了与自己最亲密的人,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痛苦的。失恋者经常表现为逃避现实,缩小人际交往圈,精神生活上既折磨自己又影响旁人的情绪,有人甚至向恋人进行行为或心理上的报复。失恋的创伤有时会带来严重后果,如自杀、心理变态等。给予失恋者以合理的心理指导,使其情绪得到疏导发泄,对于减轻其心理紧张,避免心理失调是很有帮助的。
失恋的大学生朋友,请记住普希金的诗句:“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而且不要愤慨!不顺心时暂且忍耐;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个人问题,恋爱问题,在我的思想里占的地位很小,即使失恋一百次,我也不会自杀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失恋再失命,是对生命的亵渎,留给我们的亲人和朋友的只是无尽的痛苦与悲伤。解决失恋和单相思先要端正认识。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内容,又何必为它耗费所有精力甚至抛弃生命?向别人倾诉自己的内心烦恼也很必要,倾吐出郁积的情绪挫折会缓解积蓄的心理紧张。如果上面这些方法都不奏效,适当应用心理保护机制,产生代偿迁移效应也是行之有效的。所谓代偿迁移,指青年把失恋或单相思造成的心理紧张迁移到其它方面来缓解这种心理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