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

时间:2019-05-14 08:09: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

第一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

一、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西沙群岛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我们知道那里有海面、海中、海底、海滩、海岛五个景点。今天,老师受旅游公司的委托要在我们班招聘西沙群岛五个景点的导游,你们想不想参加?

二、怎样做个好导游?

1、阅读导游必读,明确要求。

2、学生浏览游览景点,自主选择喜欢的景点,根据导游必读的要求进行学习。

三、进行招聘导游活动

1、公布最新消息:在这次西沙之行中,旅游公司除了要招聘最佳导游,还要评选出最佳游客。评选条件是:①仔细聆听导游介绍;②听了导游的介绍后积极提问或发表意见。

2、应聘的学生向游客介绍景点的风景和物产。(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实现全体教学。)

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运用课件,向游客介绍,教师进行随机点拔。(在这一过程中实施生生评价、师生评价。)

四、采访活动

这一次西沙之行,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你能不能用上黑板上的词(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瑰丽无比、各种各样、成群结队、千奇百怪等),向游客们谈谈你的体会。

五、开拓眼界

在这次西沙中,我们感受到了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请进入开拓眼界。

体会与反思:《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按海面、海底、海中、海滩、海岛的顺序介绍了位于我国南海的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学习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南海水域的广阔与富饶,西沙群岛风光的美丽;二是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积累好词佳句。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并制作课件,运用网络教室实施交互式教学。首先,我根据课文地点性强的特点,打破常规教学中的自然段的学习,将课文学习设计成观赏、游览景点,感受景点的美。其次,采用招聘导游的活动形式进行学习。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导游必读”,让学生阅读“导游必读”明确学习要求,然后自主选择景点进行学习。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设计了一些非常吸引人的导游词。第三,让学生在练说中积累、运用语言。我设计了一个采访活动让学生,运用书上的一些好词进行说话练习,培养学生积累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能力。第四,对课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拓学生眼界。我收集了许多相关的课外知识放在课件中,学生可以任意浏览;并且与google网站进行链接,这样学生还可以上网搜索并浏览他所感兴趣的资料。第五,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还进行了一项新的尝试:将信息技术课与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在课文学习完之后,在信息技术课上,让学生继续上网搜集相关的图文资料,并做成幻灯片,然后与同学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感兴趣,并且激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由于平时对学生的自信培养方面做得不够,所以在竞聘导游这一环节中大部分学生想参与,但又不自信,显得有些怯场,不够自如。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培养,并且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爱故乡的杨梅》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故乡的杨梅》是一篇传统课文。其中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语段是语言学习的典型范例。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结合三年级大纲学写状物文章的要求,我给学生上了一节写水果的作文课。

小学生天性活泼,思维丰富敏捷,富于想象。那么,怎样从作文起步阶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文,进而喜欢作文,对写作感兴趣呢?为此,我创设了让学生看看、尝尝的情境;提供了想象、说说的自我表现的机会,落实到动笔写写的目标中。

课的开始,老师提了一篮水果,对同学说:“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品尝水果,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自己喜欢的水果。老师借机会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把喜欢吃同一种水果的同学安排在一起.分完水果,老师又说道:“同学们愿不愿意把你拿到的水果介绍给同学。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提示补充。”同学们各个跃跃欲试。

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使学生养成观察得习惯,提高感知的灵敏度,大大丰富了语言材料。例如:学生说出:“荔枝圆圆的、红红的。”我就提示他用手摸一摸,他马上补充道:“外面有一层硬硬的壳,而且上面布满了小疙瘩,非常粗糙。当有的学生说:“苹果皮十分光滑,像涂了一层蜡。”老师抓住时机进行语言评价。“这个同学说的好吗 ?好在哪里?”学生马上评出,好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师继续点拨,不仅好在语言的表达,而且他还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就这样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展开联想。于是,学生边观察苹果,边说:“苹果圆圆的,像一个小皮球;苹果红红的,像小姑娘红红的脸蛋。”边观察香蕉,边说:“香蕉弯弯的,像一座小桥 ;像雨后天上的彩虹;香蕉黄黄的,像天上的月牙。”学生说的多了,便千篇一律起来。这时,老师提示学生在《杨梅》一文中,作者写杨梅的形状时用了比较的方法。学生自然想到:“荔枝圆圆的,如乒乓球一样大小。”学生很容易掌握了这种方法

老师再次提示在杨梅一文中,作者不仅写了亲眼看到的,还写了亲口尝到的滋味。请同学们尝尝水果的味道,细嚼慢咽,然后说说吃在嘴里的感觉。如:“剥掉荔枝的果皮,咬一口乳白色的果肉。透明的汁水顿时从舌尖一直甜到嗓子里。”学生感受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着语言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感受的生动性会激励他们的兴趣,推动和启发孩子们去积极寻找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达形象。

在观察过程中,结合鲜明的知觉形象,不仅丰富学生的词汇,还要发展连贯性的语言。在说香蕉颜色的变化时,提示学生用上《杨梅》一文中表示顺序的词。于是,学生说道:“香蕉先是绿色的,随后又青变黄,最后便成了金黄色。熟透的香蕉又香又甜,叫人越吃越爱吃。”一边说话一边评价,学生能够指出简单的语病。例如:谁说的话词语重复;哪个词用在这里不合适;谁的话让人听不明白等等。

【案例反思】:

一节课结束时,学生已经能够用连贯、通顺的语言,详细、生动地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如下:

我喜欢吃香蕉。香蕉就像半个月亮一样。它有两种颜色:有的香蕉是青色的,有的香蕉是黄色的。香蕉的表皮十分光滑,吃起来也不用麻烦。只要把皮剥掉,就可以吃到又香又甜、又软又滑的果肉。就连没有牙的老奶奶都可以享受着香甜的味道。如果香蕉皮是绿色的话,你可千万别吃,因为这样的香蕉吃起来又酸又涩。不过你不要着急,只要在家放几天就可以吃了。熟透的香蕉叫人越吃越爱吃。

我喜欢桔子。它圆圆的和苹果一样大小。桔子先是绿色的,然后渐渐地从绿色变成桔黄色。如果把桔黄色的皮剥开,就能看见一瓣儿一瓣儿的桔子围在一起掰一瓣儿放进嘴里,嘴唇上和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桔黄色的汁水。没有熟透的桔子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想吃。我知道桔子里含有维生素,多吃一些水果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大的好处。

秋天,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苹果圆圆的和茄子一样大小。苹果先是青的,随后变成青红色,最后变成深红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青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青嫩的汁水。没有熟透的苹果又酸又甜,熟透了的就甜津津的,叫人十分的喜爱。

这样的语言训练,通过感官的开发,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用眼睛去判断事物的形状、大小、色彩,甚至更多;学会用舌头去品尝酸、甜、苦、辣。利用感官的开发,刺激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感而发,说出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在倾听叙述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欣赏、品味和评价。什么样的语言更准确,什么样的语言更生动,什么样的语言更耐人寻味,还有什么语言能够与众不同。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打开五官,就打开五彩的世界!今天,学生所能看到的还只是一片叶子,但总有一天他们会透过叶子看到繁茂的大树,甚至气象万千的森林。

让低年级学生也学会探究—《锯是怎样发明的》案例析

一、背景:

当前,语文教学的着眼点,不仅是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科学态度。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态度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养成多维开放的思维习惯,并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语文《锯是怎样发明的》一课时,就尝试运用这一探究性教学方法。

二、教学片段

以下是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在了解了鲁班发明“锯”的过程之后,我们开一个“古今中外发明创造信息交流会”,把你预先收集到的有关发明、创造的人或事迹介绍给大家,好吗?

(媒体打出大字:古今中外发明创造信息交流会)

生①:我第一个为大家介绍一位古代的科学家,他的名字叫华佗,是一名医生,他经常给病人治病,看见病人非常痛苦,他就历经千辛万苦采药研究,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解除了病人的痛苦。

生②:美国的托马斯·阿塔姆斯看见一个小孩在吃叫做糖胶树的东西,由此启发,经过研究实验,发明了今天大家都喜欢吃的可以健齿的口香糖。

生③;东京大学有位教授名叫池田菊苗。一天,他吃了一碗有黄瓜和海带丝的汤,觉得很鲜,经过研制,1903年,池田教授终于从海带中提取出一种物质,它就是谷氨酸钠,把它命名为“味精”。池田教授就这样发明了“味精”。

„„

在例举了他们所收集到的许许多多的古今中外有关发明创造的故事后,教师又话锋一转,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大胆的发明创造。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你想发明什么来解决问题呢?把它写下来。

(媒体打出:我的奇思妙想)

生①:每次,我乘爸爸的车子到上海去,总是为停车的事而烦恼。我想:要是能发明一辆伸缩自如的手提式汽车,该多好啊!外出时,只要按动开关,打开汽车就可以方便地出行了。

目的地一到,又可以像手提包一样,随身携带。

生②:冬天,寒风呼呼地刮着,好冷啊!人们穿上了厚厚的羽绒衣,长长的大衣,可是行动太不方便了,尤其是小朋友,活动不灵活,实在太苦恼了。我想发明一件空调衣,它可以根据室内外气温、各人需要随时调节温度。到那时,人们一年四季都轻轻松松,更不会因为太冷或太热而生病了。

„„

三、反思:

一段段详实的发明史,一个个闪烁着智慧花的奇思妙想,使我连连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而啧啧称赞。这堂课,学生参与率达100%,思维活跃,并有强烈的创造意识,自主性、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以说是一堂既热烈又精彩的课。短短的四十分钟,使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对低年级语文课探究性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应该是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我这堂探究性语文课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机会,让学生向父母,向他人请教,向书刊查阅,更有条件地甚至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资源,上网查寻所需资料,孩子们兴致勃勃地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各显神通,多渠道地尝试解决了灵活的“作业”,让他们成为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课中,学生又真正尝到了主人的滋味,出现了开头一幕令人欣喜的场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更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多方信息交流,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新世纪对低年级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增加、扩大信息量,充实、完善自己,满足课堂上求知欲望强烈、信息来源广泛的孩子们。教师更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不仅仅停留在参考书中的某一种答案,更要追求思维的多维化,引导学生尝试从逆向、或其它不同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满足他们的渴求和愿望,让他们学会探究,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奋斗目标。

《让我们平等对话》

————《天安门》教学案例及反思

《天安门》是语文版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通过学习课文,体会小朋友登上天安门时喜悦与激动的心情。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天安门,激发他们热爱天安门,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重点是认识12个生字:安、门、跑、过、金、抱、站、在、支、爱、北、京。会写4个字:门、金、北、京。有感情朗读课文。[案例1] 课件出示天安门录像,指导观察:小朋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天安门城楼。

生2:我看到了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

教师及时引导:这是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情景。

生3:我看到了解放军叔叔在升国旗。

生4:老师,我会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我唱给你听好吗? 本来,我将这首歌曲打算在课间休息时放给大家听。这时有小朋友提出来了,何不让他试一试。于是,我笑着点点头,鼓励他:好呀!那你大声唱给我和同学们听吧。这位同学唱了起来,班上一些会唱的小朋友也跟着唱了起来,还有的小朋友站起来边唱边舞。一下子课堂成了歌声的海洋。我认真的倾听着他们的歌唱,等他们一唱完,我趁机提了一个问题:小朋友,如果你来到天安门城楼,心情会怎样?

生1:我会感到非常高兴。

生2:我会这儿看看,那儿摸摸。

师:是啊,你们瞧,这里有一群小朋友也来到天安门,他们也高兴极了,他们在干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习《天安门》这篇课文吧。反思: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庆幸自已没有打断那位想唱歌的小朋友的想法,而是趁机引导学生通过唱歌来体会登上天安门的快乐的心情。如果是原来,我想我会照着教案上。这样,我会一直是一个“教书匠”,不能从传统的“条条框框”中走出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教学中的主动性,而不是教师一人演“独角戏”。[案例2]:

在教学法12个会认字时,我先将整篇课文用幻灯打出,课文用黑色字,12个生字用红色字。提问:小朋友,课文里的12个生字宝宝你认识吗?如果你认识,请大声读出来,并告诉老师你是怎样认识的?小手一个个举起来了,生1:我认识‘安、门、在、支’,在幼儿园就学了。师:不错,记性好。你来当小老师,带着同学读一读。生2:我认识‘北、京、站’。我是看故事书时认识的。师:真棒,从课外书里学到了知识。那你也当当小老师吧。读两遍。生3:我认你好吗?识‘金、爱、’我在电视里看过。生4:我认识‘跑、过、抱’,我是通过读拼音学会的。我都予以了肯定。

反思:在教学生字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方学习能力,让他们通过自已的努力学会了本节课的12个生字。新课标中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要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如图书、网络等。这样的识字教学比以前传统教学中一味的教师读,学生跟着读效果好得多,更重的是,这样的教学是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掘与提升,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自已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小学语文案例分析

陆云

一、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

1、《草》: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师:小朋友,放学回家谁愿意把诗背给妈妈听?(学生举手,老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来)我当你妈妈,你现在背给我听好吗?想一想,到了家里该怎么说?

生:妈妈,我今天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听好吗?

师:我女儿真能,老师刚交完就会背了。

师:谁愿意回家背给哥哥听?

生:哥哥,今年天我学了一首古诗,背给你听好吗?

师:那一首?

生:《草》。

师:噢,这首诗我也学过,它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写的。

生:哥哥,你记错了,是白居易写的。

师:反正都有“白”字。我先背给你听:离离原上草,一岁„„

生:一岁一枯荣。

师:野火烧不尽,春„„春„„

生:春风吹又生!

师:还是弟弟记性好!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你奶奶没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花儿不写,干吗写草啊?

生:(一愣)嗯„„是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他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大步向前走。

但有时候给自己给学生一点时间,停下来听听,或许你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多动听的声音„„

给点鼓励,课堂竟如此精彩

前不久,我在我们一

(四)班上第5课《看电视》时,在让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就“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秘密,到底是啥?”这一问题交流自己的感受。当章思佳小朋友说到“爸爸明明是个球迷,却把一场精彩的球赛关掉,不知为啥换成了京剧”时,于是我就引导小朋友用“因为„„所以„„”说说爸爸为啥把精彩的球赛关掉。这时一个不太举手且学习相对后进的刘清锋小朋友着急地举起了小手。看着他那高举的小手,我就先把机会给平时很少发言的他,“刘清峰,你先说说看吧!”同学们的都把目光投向了他,不料,他说“顾老师,书上的‘关’字错了,应该是‘换’。”话音刚落,其他小朋友哄堂大笑,有的在下面窃窃私语“书上怎么会错呢,真是的,乱说!” 还有的好像在说:“怎么会提这样的问题呢?”这时,只见他的脸一下子红了。面对其他小朋友这样的反应,我感到有些愕然,又有些不知所措,或许是自己教育机智不够好,我忽然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我想如果当时这样发言的小朋友换成学习比较好的小朋友,或许很多小朋友还会点头赞同他的想法呢。为了保护他的自尊心,我快速思考再三。我说:“今天,刘清锋小朋友上课大胆发言,而且还敢于向教材挑战。老师很为感到骄傲,你们能为他鼓鼓掌吗?”话音刚落,下面就想起了一阵掌声。于是,我马上用一种期待的目光,注视着他,并微笑着说:“刘清锋,你能说说为什么应该是‘换’吗?” 这为小朋友听到老师这样说,连忙高兴而自信对大家说:“爸爸原来在看球赛,后来换成了京剧。不用关掉电视机呀,只要换一下频道就可以了!” 多好的想法啊,这个平时看起来并不怎么突出的小孩子,今天在大家的鼓励下,语句也说得特别通顺。于是,我顺势对其他小朋友说道:“是啊,想得真好!到底是用‘关’字还用‘换’字呢?那么你们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吗?”教室里顿时更加安静了,不一会儿其他不少小朋友都纷纷地举起了小手。

生:“我觉得刚才刘清锋讲得很对啊,因为我们平时想看别的节目时,都只要转换一下就行了啊。”

生:“我不太同意,在这一小节之后的两个小节中都有‘换’ 字,所以我认为还是用‘关’字好。”

生:“我同意用‘换’字,因为我们经常说换频道,用不着关啊。” 又有一位小朋友紧跟着说:“虽然不用关,但是如果在一节诗里用两个‘换’字,读起来不太好听,还是‘关’字比较顺口啊。这时陈钦扬小朋友竟说道:“顾老师,我知道了,正是因为后两节有‘换’字了,所以我认为在前面才应该用‘关’字。”

听着小朋友一个又一个地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我心里非常高兴,我为小朋友感到骄傲,真没想到一年级的小朋友会有如此精彩的发言。想想刚才哄堂大笑的那一幕,我为自己没有伤害那孩子的自尊而庆幸,我为刚才课堂上的精彩而欣慰,我为那开始一刹那的哄堂大笑而深思。今天因这个平时看起来并不怎么突出的小孩子的一个“关”字的提出,课堂因此显得如此精彩。反思与讨论

或许正因为小朋友和老师的鼓励和耐心聆听,使小朋友们相信自己,把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人。刚才小朋友也才会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意见,显得那么自信,无忧无虑。很多时候,我们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大步向前走,但有时候给自己给学生一点时间,停下来听听,也许你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多动听的声音!是的,我们的课堂上经常有类似的,与众不同的问题提出来,不管它们是否符合常理,是否与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关系,是否影响了教师的教学进程,这些都是思维的火花在闪耀呀!教师千万不能有丝毫不悦的表示,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动作和一闪即逝的眼神。对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教师都应看作是学生星星点点的智慧火花,及时给予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然,低年级学生的质疑往往只停留在知识的表层,有时甚至是很幼稚的可笑的。但这并不重要,只要没有大错,我们就应尊重学生的认识,给点鼓励,耐心聆听,或许课堂因此而更加精彩。

第二篇:教学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

师:请同学们看一看分述部分,想一想:分述部分是怎样写出鱼多的?

生:写鱼的各种样子。

师:写出了西沙群岛一带海里所有鱼的样子吗?

生:不是。只是举了一些例子。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它是说“有的„„有的„„”什么样的鱼怎么样,什么样的鱼怎样。

师:很好!老师为你高兴。你发现了一种分述方法:举例分述法。举例可以用“有的„„有的„„”句式,也可以具体说几个事物。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不少总分关系的课文和段落,它们的分述部分,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分述的呢?请同学们来回忆、分析、总结一直。不清楚的可以相互提醒,也可以问老师。

(师出示已学课文中的句群)

(学生边看边议,气氛热烈)

生:《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举例分述。

生:《翠鸟》是分几方面分述。

生:《一定要争气》是分时间分述。

生:《赵州桥》是分几部分分述。

(师把学生的回答板书在小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完成以下两个填空。第二题需发挥想象后再描述。

1、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有(),有(),()鸟(),()鸟。

2、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清晨(),黄昏(),到了晚上()。

【反思】

段的训练是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个教学过程着力于使学生掌握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并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

选择课文第二自然段中写鱼多的一个句群作为突破口。在学生明确了这个句群的总—分—总关系之后,即将学生的思维导向“总—分—总”段式这一知识的关键处——分述部分。[“总—分—总”]段式的知识点,应该包括“总—分—总”关系和分述方法两部分。教学中,后者往往被忽视。教学中抓住其间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在前册教材中,学生已在不少课文中接触过“总—分—总”关系的段落,但却对分述方法认识模糊。此时,学生惊奇地发现这么多分述方法,是由于教师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将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从而激励学生自由探索,乐中求知。

练习设计,既让学生获得知识马上运用,进行强化,又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技能;既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激活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第三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超化一小

宫国琴

从整篇课文来看,《富饶的西沙群岛》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介绍西沙群岛的美景,由于这是本课的第一课时,在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海底部分开展教学,教学方式的转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边板书边说道:请举起手和老师一起来写“岛”字。知道岛是什么样的地方吗?(指两位学生说一说)老师告诉你们,那些被水围绕的陆地和山叫做岛!(边说边板画蓝色的水和山在岛字周围)那什么叫群岛呢?(边说边板书:群)(请一位学生说:许多的岛组成了群岛。)是啊,我国有四大群岛,西沙群岛就是其中之一。(边说边板书:西沙)一起读一读!2.了解西沙群岛的重要地理位置

师:(课件出示西沙群岛地图)看,这就是西沙群岛,她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洒落在南海上,(出示中国地图)构成了祖国的南大门。海军叔叔日夜站岗放哨,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所以那里又被称为“海防前哨”(出示:海防前哨)一起读!(学生读)(出示句子: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齐读)今天就让我们去祖国的“海防前哨”——西沙群岛看看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富饶的西沙群岛》,题目的中心词“西沙群岛”,而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有限的阅历和知识积累很难清楚的表达何为“群岛”。所以在上课伊始,我采用板画的形式,新颖而直观地让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岛”,什么是“群岛”?并了解了我国的四大岛屿,引入西沙群岛。这样的震撼还不够,接着我又出示西沙群岛的地图和中国行政区域图,通过看图让学生一下子知道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并通过边看图边听老师的讲述理解“海防前哨”。这样通过创设情境,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具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各种感觉器官,使学生自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因而以此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87页,自由读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①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②画:用“——”画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反馈交流字词

过渡:读得这么认真,那生字新词肯定没有问题了!(1)出示词语:

富饶

瑰丽

威武

绽开

蠕动

产卵

栖息

海参

红缨

珊瑚

师:看!谁能来读读第一排词语,词语也是有感情的,你能读出感情来吗?(抽生1)读得真不错,我们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吧!

师:哎,第二排得词语比较难读,老师想请一位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吧!(小老师领读带拼音的词语)你们发现了吗,这排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动作)是呀,所以老师把他们放在一起呢!

师:第三排的词语谁愿意读呢?(抽生1)“参”是个多音字,你读对了。(出示多音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多音字吧!师:cān,生:参加、参观;师:shēn,生:海参、人参。知道红缨吗?不知道,我们来看!(出示图片)红缨就是用红丝线做成的装饰品。3.交流中心句。

过渡:词语读准了,真好!那么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指名说)对了,我们在第一自然段里找到了它,(出示中心句)一起读读这句话吧!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正确朗读字词的教学目标。针对课文中出现的难理解的词语,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词语产生直观的印象,从而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由于三年级是有低段向中高端过渡的阶段,初读环节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熟读理解字词上,要让学生能大致了解文章脉络。于是在初读环节又设计了找中心句这一内容,让初读教学即扎实由有深度,为后面得理清脉络这一环节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了,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字体变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找找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物产丰富呢?(学生读、找)师:谁能说一说?(学生说)

师::找对了,课文有4段是写物产丰富的,风景优美就写了一个自然段,那就是(第二自然段)(师手势二)怪不得这一课的题目是“富饶的西沙群岛”呢!(板书:富饶)富饶在这里指的就是物产丰富。

四、精读课文,学习3—4段

(一)细化文章脉络 1.圈一圈物产。

过渡:那么课文写了西沙群岛的哪些物产呢?请小朋友们在文中圈一圈。(学生圈)

2、按自然段交流物产。①师:谁来交流一下第3自然段你圈了哪些物产?(指生说,师随机出示词卡,贴在黑板上)②师:那第4自然段呢?(学生说,老师出示卡片)

③师:第5自然你又圈了哪些物产呢?(学生说,老师出示词卡)④师:那第6自然段呢?(学生说,老师出示词卡)

3、贴一贴物产。

师:课文写的这些物产分别是在什么地方呢?谁来贴一贴?(学生贴)

师:小朋友们,这样贴对吗?(不对,请学生纠正)

师:你看,作者写文章的时候,先写了海里的(海参、大龙虾、珊瑚和鱼

(贴词卡),接着写了海滩上的(海龟和贝壳)(贴词卡),然后写了海岛上栖息的(鸟)(贴词卡),多有顺序啊!今天就让我们先去海底世界看看吧!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师:请大家先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中让我们看到了怎样的珊瑚、怎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呢?你可以在课文中画一画有关的词语。(学生读、画)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珊瑚、怎样的海参、怎样的大龙虾呢?(指名说,师边说边写:各种各样:大家找到这个词语了吗? 懒洋洋:想像海参懒洋洋的样子吧!威武:这个词语你们找到了吗?)①学习珊瑚

a师:谁来读一读描写珊瑚的句子呢?(出示句子)(指赵瑞敏读)其他小朋友闭上眼睛,静静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珊瑚?(一生读,全班想象)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珊瑚?(指名3)

预设:生: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珊瑚。有多美呢?你能说说其中一种吗? „„

b师:太美了,怪不得大家刚才说珊瑚石各种各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珊瑚吧!(出示图片欣赏)

c引读:(出示四张图片)多美的珊瑚呀,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有的(„„)(指名),还有的(„„)(指名)。让我们来读读这个句子!(出示句子)②学习海参

师:欣赏了各种各样的珊瑚,谁愿意来读读懒洋洋的海参呢!(出示句子)(指名胡思娴)老师发现你把懒洋洋蠕动的样子读得特别到位!哎,那你知道怎样的爬行叫蠕动呢?(指名2)看“蠕动”的“蠕”是虫子旁。蠕动就是像毛毛虫一样一伸一缩慢慢地爬行。(师配上手势)。让我们读读这个句子吧!(出示句子)③学习大龙虾

师:谁来读读威武的大龙虾!(出示句子)(指名陆赞赞)其他小朋友可以配合他的朗读做做动作,来演一演威武的大龙虾!(读,表演)老师发现有的大龙虾还真像个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呢!让我们也一起来读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吧!④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师:读得真不错!你们看,这段并列的介绍了(珊瑚 海参 大龙虾)(学生说)三种生物,这样的段式叫作并列段式。(板书:并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出示第三段)(齐读)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欣赏了珊瑚、海参、大龙虾,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鱼吧!①自读

师:请大家读读第四自然段,想想西沙群岛的鱼留给你们怎样的印象?(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是呀,西沙群岛的鱼给我们留下了很美很多的印象,那么这段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鱼多呢?赶紧找一找。②交流

学生可能会找到(成群结队、各种各样、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师随机板书。成群结队:找到这个词了吗?鱼真多!各种各样:是呀,种类真多呀!

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是呀,人们用这种夸张的说法进一步说明鱼很多!数不清:鱼多得数不清呢!找到这个词语了吗?

师:是呀,课文用了(成群结队、数不清、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学生说)写出了鱼的数量多;用了(各种各样)(学生说)不仅说明了数量多,还说明了种类多呢!(板书)③精读文本,体会鱼多。

师:请1、2两大组读开头的红色部分,3、4两大组读结尾的红色部分,一起感受鱼的多吧!④体会鱼美

过渡:这里的鱼不但多而且还非常美丽呢!a师:让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潜入海底去欣赏一下形态各异的鱼吧!(音乐起,师范读)瞧,鱼成群结队的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师:睁开眼睛吧,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鱼呢?(指名3-4)b学生齐读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读一读,把老师也带入美美的想象中去吧!(齐读)谢谢大家,你们的朗读让老师在海底美美地欣赏了一番呢!c图片引读 师:这些鱼可真漂亮!(图文出示)看,它们来了。引读:鱼成群结队的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 d背诵

①试背:师:多美啊!你能看着图片和关键词把这么美的鱼永远记在心里吗?(图文出示)自己先试着背一背吧!(学生看图背诵)

②齐背:让我们看着图片和关键词一起来背一背吧,不会背的孩子可以读一读!e有感情地朗读,理清结构

师:请你看看这一自然段,找找哪句话最能概括整段意思呢?(学生齐读)预设:生会找到第一句,也会找最后两句。

师:可以,还有其他意见吗?(生说)也可以,但是老师认为第一句最好,因为这一句不但点明了鱼的多(课件成群结队变红),而且还点明了鱼的美(课件好看变红)。像这样放在一段的开头,能概括整段意思的句子叫总起句(出示);像这样放在一段的结尾,也能大致概括整段意思的句子叫总结句。(出示)这样的段式叫总分总段式。(板书:总分总)

师:最后让我们合作读读这一段吧!总起句大家一起读,中间的分述部分,第一个有的第一大组读,第二个有的第二大组读,第三个有的第三大组读,第四个有的第四大组读,最后的总结句我们仍旧一起读。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本课在写法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怎样把中心句写具体。在前面学过课文《赵州桥》《秋天的雨》中,学生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中心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我在此基础上,由体会全篇中心句的写法到了解段落中心句的写法,由课文的理解到阅读资料的分析,一环扣一环,教师由扶到放,虽然看似难度逐渐加大,但是学生在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已经能很轻松地把句子写具体。我觉得这是本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我想这对于每位上课的老师来说找出缺点这才是最重要的。我自己在读这篇课文时,被西沙群岛的美丽所深深地吸引住了,心想孩子们一定会很感兴趣,也曾幻想孩子们因兴奋而激动的表情。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尽人意。暗自思忖,发觉自己在这几方面安排的不到位: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新课程最强调的就是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而我在这节课安排中的谨小慎微却让这堂课有了一些遗憾。如描写鱼的这一小节。我在安排的时候以“读读第四自然段,西沙群岛的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为切入点,接着就从鱼的数量多说到种类多,虽然乍一看没有问题,但我在本堂课中引导过多,以至于有一种牵着孩子的鼻子走的感觉。可能由于自己对孩子的能力不够信任,使得孩子们的手脚被束缚住了,思维没有完全打开,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那充满童趣和想象的话语。

二、自己在语言表述上和对学生的评价方面还有很大的欠缺,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积累和锻炼。

三、对环节的设计意图还不够明确,以致于操作起来还有背教案的痕迹。

经过本次磨课,我深深的感受到:磨课是最锻炼人、最培养人的成长历程,因为在准备一节课的过程中,大家会把他们自己长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于你。有了这些间接的经验,自己就会少走很多弯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会使自己的课堂丰满而实用。这对授课者来说是一种多大快乐呀!

第四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教育设计】: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语言优美,用词准确、生动。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文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课文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阅读,理解课文条理

(学生找出课文的中心句: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具体又从那几个方面体现的。)

三、自主实践,说说你最喜欢西沙群岛的什么

(以小小导游形式向游客介绍最吸引人的地方。)

四、品味美感、拓展延伸

(紧扣课文第四、第六段,掌握叙述特点。让学生感受鱼、鸟在此生存之欢,又能学会写这样的小片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学片断一】

背景说明:

县语文教研室组织了三年级语文展示课,江老师利用现代技术,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听完此节课,我心中感受颇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个片断:

师:学生读课文第四段,找出你认为本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师用多媒体在大屏幕上将此段内容放大)

生:读课文,略作思考。

生:鱼成群结队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其他学生也表示同意,师也予以肯】

师:从这段中你体会到鱼怎么样呢?

生:种类很多(点出:各种各样)

生:鱼很多(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文中哪句具体写鱼呢?

生: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鱼多,老师打开了多媒体课件:海底各种各样的鱼千姿百态。学生时不时会发出惊叹声,随后课件结束】

师:同学们刚才欣赏了如此多的鱼。书上只给我们具体描写了四种,现在你们能再加上几种吗?

【也许学生只是沉浸在赏鱼过程中,老师叫了几个学生来说,句子都很一般。不知是着急,还是为了课前预设的内容,老师让学生学会用书本上的这种形式说句,就出现了下面这样的环节】

师:繁昌的马仁山素有“小黄山”之称,可见它的美,现在同学们看大屏幕。

(马仁风光奇丽,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有_________。)请同学们把填好。

【学生活动,用书上具体描写的方法把景写出来。听者纳闷,这对一个三年级学生未免难度过高。】

【教学片断二】

背景说明:

听了江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欣赏了很多美丽的画面,我的视线一刻不能停顿。感受了那儿的景美、物富,但这一片断我觉得预设并不能起效。我在执教此课时汲取优点,避其不足,以下这一片断体现在我教学过程的第四环节。

师:西沙群岛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同学们知道最多的物产是什么吗?生:鱼。

师:你们从哪儿知道的?生:文中第四段写得。

师:看来同学们书读得很熟,不妨再来读,等一下看谁搜集的信息最多。

[生认真读此段,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举起。]

生:西沙群岛鱼真多啊,你瞧“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生:西沙群岛鱼种类真多啊,“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

生:西沙群岛的鱼真美啊,“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师:那同学们能说说这段话是围绕那一句具体展开的呢?

生:我觉得是第一句。(师生表示赞同)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一定能把他读得很美。(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读了这段会想到什么呢?

生:我想到了我曾经去过的海洋馆。

生:我想到看过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好像听到了海洋生物在窃窃私语呢?

师:刚才老师感受到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我们一道跟随着作者畅游了海底世界,同学们愿不愿意带领大家去果园里、田野里走一走,逛一逛呢?

【生此时情绪饱满,师略作提示,生动笔写起来。】

生:田野里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你瞧,稻穗一眼望去就像铺了满地的金子;高粱涨红了脸,正在舞动着自己修长的身躯呢;黄豆咧开了嘴,正冲我们高兴地笑呢

生:果园里的果子争着抢着让主人来摘呢,挂在树梢的红柿子就像一盏盏小红灯笼;石榴迫不及待地露出自己鼓涨的小肚皮,淡淡的香味真诱人;

……

【教学反思】

课堂四十分钟到底要留给孩子们什么,什么样的课才是体现新课改的课。认为既然是现代课就要体现现代性,课堂要能看出五彩斑斓,热闹非凡的画面,多媒体课件公开课上必不可少。片断一中江老师从头至尾都使用了课件,疏而不漏。同学们在热热闹闹地观看,眼睛应接不暇,视觉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是否真看进去了,还有待我们思考。将语文课当作现代技术展示的舞台,这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一个片断接一个片断的欣赏,老师该讲的可能未讲清楚,学生该掌握的也还未听明白,形式上热热闹闹,并没有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我认为运用课件是为了协助教学,不应是课本内容的翻版,在有必要时穿插其中,一定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讲老师在教学这一片段是,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能用文中这种结构说一段话。但老师的问题设计过于主观。“马仁寺”所有的同学是否都去过,为了达到写这样句段的目的。这样固定的格式,似乎也太呆板,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有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对世界的认识,有自己的评价方式,何况如果有没去过马仁寺的同学,又如何下笔呢?

课堂教学的预设追求的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老师课前投入了很多“精力”,但你的预设是否切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否符合本课你所要传达给学生的某些信息。虽然江老师本课设计很合乎逻辑,但学生沉浸在对多媒体课件的欣赏中,语言思维放慢了脚步,再来提一个让学生摸不着头脑的练说。这种预设会很难使教学达到你所料想的水到渠成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我在教学时尽量不去支解、分析,而是紧扣文本、以不同形式读为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对课文和片段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再去实践你的预设,同时要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点,是不是到了合适的时候,能不能引发学生情绪的火花。可课堂有很大的变数,有众多的难以预料的因素,面对实际情况就必须借助教学机智对“预设”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一篇课文即使按照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东西。因为学生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特级教师王崧舟说:“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富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特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老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养支撑起语文老师的神性。”这样对“思考”和“智慧”的正确认识和把握,课堂要不精彩也很难。

我认为教学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兴趣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课内到课外,开拓学生的语言思维,做到教学相长。老师要合理引导学生,努力尊重学生的观点,耐心聆听学生的见解,课堂才会有生命。形式是为了内容服务,不要只为了搞形式,脱离了文本内容、学生实际,表面热热闹闹又有何益呢?

第五篇:《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 生:(众答)喜欢。

师:老师也很喜欢,旅游不但可以使人心情愉快,还可以增长许多知识。今天老师也要当一回导游,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课件演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师:它在我国的最南端,位于海南岛的西南海面上,这就是我要带大家去的地方――西沙群岛。同学们想去吗?

生:(众答)想。

师:那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2课《富饶的西沙群岛》。

【谈话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起来,多媒体演示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化虚为实,使学生感受更真实,兴趣更浓。】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也对西沙群岛有了不少了解,真是爱学习的孩子!那么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相信你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收获的,开始吧!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1:西沙群岛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生2:那里的海水很美,五光十色。

生3:那里的海底有很多鱼,海滩上有海龟、贝壳。岛上有很多海鸟…… 【学生充分发言,把自己的初步感知说了出来。】 这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自主探究,精读课文。

1.师: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一定给你留下了美好的景象,你最想到哪儿看呢?把你最想去的地方仔细读一读,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多的感受。

【学生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2、汇报交流:谁来说说西沙群岛的哪儿最让你感兴趣? 这时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汇报确定先学哪一部分。生:我最想去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看一看。

师:那好,就让我们一起到奇妙的海底世界去看看。

(一)学习海底部分。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想一想有趣的海底有哪些物产?你觉得什么最美,就把那些句子多读几遍好吗? 学生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指生说海底有哪些物产。(珊瑚、海参、鱼、大龙虾)教师随机板书。师:你喜欢海底的哪种物产?

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学习哪一种。

【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师为知道,学生为主体。】 生:我喜欢珊瑚,因为珊瑚很美。

这个同学说的很好,给予鼓励。学生读书中描写珊瑚的句子,(不同形式的读)体会珊瑚的美丽。

课件演示。在读的基础上来看课件,进一步体会。师:你还喜欢海底的哪种物产? 生:我喜欢海参。师:为什么?

生:因为海参蠕动的时候懒洋洋的。

师:你能把它的懒洋洋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课件演示海参蠕动的景象。谁还想读?再读课文,读出还说南端懒。师:你还喜欢哪种海底动物?

生:我喜欢大龙虾,因为它的样子很威武。读描写大龙虾的句子。认识大龙虾。(课件演示)师:海底的哪种动物最让你感兴趣呢?

这时认识了海参、大龙虾、珊瑚,还有鱼没有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顺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自主选择。生:(众答)海底的鱼!因为海底的鱼很多。

a、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请你读课文,找出鱼多的句子。生: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真的一半是水,一半是鱼吗? 学生说自己的理解。

b、师:你还从那句话看出海底的鱼多? 生:各种各样的鱼多的数不清。

师:是呀,老师课前也查阅了资料,知道西沙群岛里的鱼可有400多种呢!那么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呢?学生读句子。(课件演示)c、师 :还有哪句话也说明了鱼多?

生:鱼 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

【这里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下,具体感知成群结队是什么样子。】

师:刚才我们通过对不同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体会到了西沙群岛里的鱼不但数量多而且种类也很多。那下面让我们通过读来进一步体会鱼多的感觉。(课件演示鱼多的句子。)师: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非常丰富,非常美丽。你还想去西沙群岛的哪儿看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确定。

(二)、学习海水部分。

学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读完课文,你知道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吗? 生: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教师随机板书)

师:谁能来读读描写海水的句子?(课件出示)读完后,你觉得西沙群岛的海水怎样?

生:(众答)美!师:谁能把西沙群岛海水的美丽读出来?指导朗读。

【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海水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师:你知道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会这么美吗?学生再读书,找出问题的答案。(课件出示句子)配乐朗读这一自然段。

(三)自学海滩、海岛部分。

小组合作学习这两部分,学习后交流。

师:用刚才我们学习海水、海底部分时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5、6自然段。

师:你读懂了哪些?

1、海滩上有什么?学生读句子。(演示课件)

2、海岛上怎样?读句子,说一说。(课件演示)

小结:通过读书,我们了解了西沙群岛的景色优美,物产丰富,真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么岛上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呢?

(四)、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学生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师:你想对岛上的人们说什么?学生自由说。

小结:西沙群岛的人们是勤劳的,是智慧的,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美丽的西沙群岛,让我们全体起立,用对他们崇敬的语气来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最后把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让学生感悟西沙人的勤劳和智慧。】

四、展延伸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体会。

生:西沙群岛很美,不能破坏树木,要保护那里的环境,不能污染海水…… 【通过课文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教育。】

五、赏读课文(课件演示,配乐)作业小超市:(课件展示作业的要求)。

下载《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富饶的西沙群岛》案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上《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案例背景】 《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是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美丽富饶,表达了作者对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反思案例

    记得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教学时,突然出现了以下的情景:小林:老师,我发现第六自然段主要写了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说明西沙群岛鸟很多。是围绕这一段的第一句来写的。师:对,你读......

    《富饶的西沙群岛》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②有感情......

    教学案例《富饶的西沙群岛》[推荐5篇]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案例 苟芳红 一、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通过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

    富饶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应用”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 这是一所郊区小学的三年级学生,孩子们天真而纯朴......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氛围 同学们,你们出去旅游过吗?到过什么地方? 学生说自己旅游过的地方,并谈谈感受。 师:在祖国的南海......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23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5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海防前哨、五光十色、峡谷、全身披甲、威武、海滩、贝壳、鸟粪、肥料、......

    《富饶的西沙群岛》教案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目标 1.会认“富、饶、优、瑰”等12个生字,会写“富、优、浅、错”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国西沙群岛的美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