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旅游农村社区的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脱离了村庄的属性,是城镇社区的一种模式。新型农村社区具备基础设施城镇化、公共服务社区化、产业结构现代化、就业结构城市化、社会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等特征,生活环境达到了城市环境的基本要求。
“旅居一体化”是一种“景区环境+城市设施”共存的模式,它超出了“居”的基本功能,使人居方式更加休闲化、度假化、舒适化,实现集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商贸等融为一体的生态人居,创造一种更注重人性的国际化健康生活新模式,从而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和生活品质的飞跃。按照旅居一体化的思路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贯穿一大理念 “旅居一体化”指引下的新型农村社区集乡村旅游、田园休闲、度假地产、居住社区、商贸服务、城镇配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在具体打造上面,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主要从六大方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居住社区建设、社区主题风貌营造、打造乡村休闲聚落、核心游憩景点开发、田园度假地产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以“旅居一体化”理念打造的新型农村社区,最终是创造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甚至是最高级别的休闲新时代——旅居生活时代。
二、关注四大主体
从我国目前旅游产业引导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状况来看,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建设、农民参与已经成为趋势,因此要以旅居一体化的理念,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思考各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和角色。
1、政府
政府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将起着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出台相关新型农村社区支持政策、做好城镇标准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统筹和协调各方利益的相关机制等方面来呈现。
2、农民 新型农村社区最核心的目标是实现农民的城镇化,让农民幸福指数更高、生活更有尊严。根据旅居生活时代的特征,也要让农民感觉到生活在景区环境标准下的新型社区中。
对于农民来讲,他们的诉求主要集中在“房屋安置+就业服务+配套保障”三大方面。在房屋安置方面:按照“人均**平米的居住面积+人均**平米的经营性商铺”进行解决;另外,结合“旅居一体化”的原则,居住社区要按照某种主题进行风貌建设,打造成为新时代的旅游社区。居住社区与休闲商业根据情况可结合、可分离,形成居住与商业适当分离的商街型或居住与商业结合的工坊型。
在就业服务方面:规划区内的就业,按劳动力的不同知识结构、身体状况、年龄情况统一接收不同内容、不同方面的职业培训。面向市场,优先在规划区内进行相应的岗位就业。在配套保障方面:医疗、教育、社保等公共服务需要得到相应的保障,从而真正享受到就地城镇化的益处。
3、开发商 开发商将承担区域运营商的角色,在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按照旅居一体化理念,做土地一级开发、旅游产业运作、乡村休闲聚落、田园度假地产等内容,把新型农村社区打造成为“景区的环境+社区的配套”为一体的新境地。全方位利用政府承诺和农村土地流转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住宅地产、商业地产、度假地产、产业收益、旅游板块收益及其他收益等得到投资回报。
4、游客 游客是旅游产业引导新型城镇化成败的关键。随着城市污染、食品安全、城市病等的日益严重,人们更加倾向于回归田园、漫步乡村。“旅居一体化”更能满足游客“游玩在田园景区,生活在城市社区”的需求,游客既能感受到景区的环境,同时又真正地生活在城市的社区,能够享受到城市设施及服务。另外,游客也可能成为未来田园度假地产的购买者,成为新型农村社区的业主。
三、实现五大目标
旅居一体化的最终蓝图是创造旅居生活时代,旅居生活让人们充分享受清新自然的空气、舒适放松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田园度假养生氛围。新型农村社区是旅居生活时代的现实载体,未来它将融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商于一体,成为人类人居的新境地。
第二篇:市场化运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市场化运作,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鹤峰县农村精准扶贫开发新尝试
[内容提要]: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
[关键词]: 精准扶贫 社区建设 市场运作
2009年以来,鹤峰县抢抓国家、省、州扶贫开发政策机遇,尤其是湖北省脱贫奔小康试点县机遇,以保障民生,解“八难”为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支柱产业,有效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多数农民已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奔富路。鹤峰县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实践中,创新机制,以优化投融资为目标,先后创建“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扶贫资金“集中捆绑”和“少花钱多办事”的“以奖代补”等机制,针对不同的扶贫对象,采取了精准式扶贫方式,进行帮扶,较好地发挥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且有效撬动农民投入。但这两项机制的运转都离不开“政府项目资金”作支撑,为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建设投资来源问题,鹤峰县针对支柱产业支撑力较强,农民收入较高且有较特殊区位优势的五里乡金钟、湄坪和燕子镇新行三个村,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新尝试,既解决了农村社区公益设施投资问题,又保证了农村建房的统一规划,还减轻了政府压力,提升了农民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一、区位优势及村情民意
作为市场化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三个村,在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势头良好,逐渐富裕起来了的农民,有了追求城市生活,成为城镇居民的意愿,加之特殊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农村城镇化的先决条件,投资商也看到了企业发展潜在商机,于是地方政府因势利导,引入市场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一)五里乡金钟村
金钟村位于五里乡集镇,辖七个村民小组,432户,1361人,耕地面积1486亩,是我县烟叶主产区之一,2012年、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均达5600元以上。收入增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羡慕邻近集镇的城镇生活,想成为集镇居民了。加上,五里乡集镇的红色文化底蕴厚实,五里革命旧址群已被列为鹤峰红色文化旅游的重点打造地,该农村社区建设将成为鹤峰县新农村建设中最富特色、最具规模、最有潜力的社区。
(二)五里乡湄坪村
湄坪村地处鹤峰县五里乡西南部,距鹤峰县城63公里,距五里乡政府45公里,离鹤南线省道24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215户,858人,国土总面积有28143亩,平均海拔950米。是原潼泉片区所在地,该村地处五里、走马、容美、燕子四个乡(镇)交界之地,相对偏远,较为封闭。历史以来以湄坪村为中心自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商贸、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体系,当地群众基本能就近就医、求学、购物、交易。虽然该村较偏远,但当地资源丰富,主产烟、箬叶。其中,箬叶产量占全县箬叶总产量的1/3,2013年年报统计该村农民人平纯收入为5531元,但据当地农民私下议论,他们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这里还有五龙山、麦园子石林、观音洞等自然风景区,正吸引着省内外的游客,目前这里的风景旅游正在宣传、推介、规划之中。这里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也是五里乡政府重点打造的文化旅游村,还是鹤峰县委、县政府确定的50个旅游“重点”之一,发展潜力巨大。
(三)燕子镇新行村
新行村紧邻燕子集镇,鸦来线国道横贯该村,平均海拔1150米,10个村民小组,380户,1380人,全村总面积13平方公里,拥有耕地1247亩,是鹤峰县烟叶主产区之一,2012年人平纯收入就达6100元。因为离城只有28公里,燕子镇历来就是“路边”经济比较活跃的集镇。
二、市场化运作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由于相对较好的区位优势和较强产业支撑力原因,三个村的村民改善居住环境提升住房条件的意愿非常强烈。因此,五里乡和燕子镇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新农村建设要求及村民意愿,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分别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在五里乡集镇建金钟村新型农村社区、在湄坪村建湄坪新型农村社区、在燕子镇集镇建新行村新型农村社区。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握方向,先行先试
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和农民意愿。燕子镇和五里乡分别在三个区位优势较好的村引入市场化,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尝试。三个社区分别代表了三种类型:一是集镇辐射型。如五里乡金钟村社区在紧邻乡镇集镇选址建设,既扩大了五里乡集镇规模,又引导当地农民向乡镇集结,具有示范带动作用;二是中心村镇型。在人口相对密集、社会功能相对完善的中心村建设中心社区,如五里乡湄坪村新型农村社区,形成了中心村的集镇化;三是干线带动型。依靠公路主干线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燕子镇新行村的农村社区建设。三个村的建设,都是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在科学论证建房农户的承载力和土地的升值空间基础上,把握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方向,拟订建设方案而行的。
(二)精心选址,科学规划
在新型农村社区选址过程中,始终坚持选址工作与集镇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保持一致,确定选址后,扎实做好规划,为社区建设打好基础。
五里乡政府将金钟村紧邻集镇的64亩土地纳入集镇建设规划;在离原潼泉片区中心0.5公里的地方,规划了占地40亩的湄坪农村新型社区住宅小区;燕子镇镇政府在紧邻燕子集镇的新行村且临鸦来线的地方规划了一宗4000平方米土地,并在了解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分别与村、开发商一道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详细规划。
(三)招商引资,协调服务
在金钟、湄坪、新行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由村集体比照国
家土地征收的补偿标准先从农户手中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到村集体。然后用土地资源的开发权向外招商。招商成功后,政府简化程序,控制审批,积极主动为客商解决工程建设手续、用水用电等难题,还与村委会一道协调处理与周边农户的各种矛盾,为客商放心投资、安心生产提供保障。
(四)产业支撑,增强引力
在三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充分发挥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培植产业,促进农村社区发展。五里乡把旅游产业作为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依托五龙山生态旅游资源,建设湄坪村居民小区;依托五里坪革命旧址群的红色文化,建设金钟村农村社区。燕子镇依托“路边经济(商贸物流)”建设新行村农村社区。三个农村社区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正是有了产业支撑,农民才有发展空间,商家才有投资诱惑,农村社区建设才有了发展好前景。
(五)严格管控,细化流程
在新型农村社区市场化运行机制的探索中,五里乡、燕子镇还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运作流程:①政府规划项目建设区域并控制建房审批计划,②开展建房需求市场调查与评估,③村委会与村民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并办理土地流转手续,④村委会土地储备,⑤招商引资,⑥投资商在政府指导下完成建设规划,⑦投资商完成公共配套设施和宅基地建设,⑧村委会依法对宅基地进行流转(由农民支付开发商基建费用),⑨建房户自行办理建房手续,⑩建房户按照乡镇统一设计图纸自主建房。通过这10个步骤,农村建房得到统一规划,公共配套设施得到完善,村民建房意愿得到满足,政府规划、管理得到落实,村集体得到合理收益,开发商得到利润,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好态势。
由恩施晟益投资公司投资2600万元,按照集镇建设统一规划,投资进行金钟小区水、电、路、沟、96个房屋宅基地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广场、公厕等公益设施建设,现已基本完成了休闲广场、茶楼(3层)、街道及通道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有28户村民购买宅基地,由农民自建的22栋三层半的小洋楼已落成;由重庆万州客商投资1500万元,按2.75万元/亩的标准取得该宗土地开发权,负责建成湄坪社区90户(户平占地120㎡)宅基地、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并投资建设公厕、广场等公益设施,现已完成了场地平整,已有10户农户购买了宅基地;由恩施州中楚建设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统一规划建设的燕子新行农村社区。第一期工程已全面完成,现已建成占地面积140平方米的二层半住宅楼8栋,村办公楼1栋,一条风格独特、特色鲜明的民族新街象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镶嵌在巴鹤线上。
三、市场化运行,建设农村新型社区的思考及建议
农村居住条件改善是收入增加后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围绕如何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农村农民居住条件改善,结合五里乡、燕子镇的经验,认真思考,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职能,协调服务
当前,随着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拥有了改善住房条件的经济基础,一个较大的农村建房需求市场正在逐步 6
成形,农村集镇化城镇化发展速度加快。三个村的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市场化运作建设农村新型社区远比原有的完全依靠财政扶持,由政府大包大揽的新农村居民小区建设效果要好得多。正如五里乡党委书记的感慨:“过去由政府完全决定,大包大揽,建筑老板建的卖不出去,最后的缺口资金都是由政府买单的”,现在这种市场化运行方式就变成了“赚不赚钱是老板的事,建不建房是农民的事,至于怎么样建房才是政府的事了”,这样政府减轻了投资压力,规避了市场风险,农民又满足了建房需求,投资商又在建设中盈利,村容村貌还得到了极大改观。因此,我们要借鉴三个村的农村社区建设经验,用市场的观念来看待和开发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建房资源。政府转变职能,搞好协调服务。
(二)科学规划,严格监督
新农村建设要严格按照“不在无规划的地方建房和不建无规划的房”的目标要求,通过政府严格审批,统一规划,对适用于运用市场机制进行民居建设的村,由规划部门提前做好规划,牢牢把握市场主动权。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本地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兼顾长远发展,本着方便群众生产、生活的宗旨,做到与新型城镇化、中心村、文明长廊三个建设相结合进行科学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在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企业对社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还是农民住房建设,都要严格质量监督。
(三)合理用地,依法流转
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离不开农村建设用地,因此,依法流转土地是
核心。虽然当前相关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村宅基地流转还有种种限制,但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的意见为今后的这种流转带来了春风。我们在做好“指导、管理、规范”等工作的前提下,应该正确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的合理使用。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土地承包者权益的前提下,按照“自愿、依法、有偿”原则,使农村建设用地进入正常流转轨道,以保障土地规模经营,规范有序管理。
(四)搭建平台,市场运作
在全面梳理农村建房资源的基础上,采取先试点、再逐步推开的方式,分门别类,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各乡镇和县招商范围,充分利用招商引资平台,选择农户建房愿望迫切、经济条件良好、产业支撑力较强、农民居住相对较集中的地方,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有资质、有实力、有诚信、有较强的公益事业心客商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市场来配臵资源,注入工商资本,解决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投入问题,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质量更高、效果更好,群众更加满意。
(五)农民主体,主动参与
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体,农民的主动参与是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燕子镇书记胡明义深有体会地感叹:“干部的力量不如群众的力量”。因此,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应广泛听取农民意见,满足农民的住房需求,虚心接受农民监督。尤其是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监督作用。真正实现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鹤峰县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上,通过大胆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加速了农村社区建设进程,走出了一条符合鹤峰实际、顺应发展规律、满足农民愿望的新路子。
二〇一四年四月八日
第三篇: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思路
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新思路 日期:2012-5-16 17:08:07来源:固始网作者:佚名
2012年,固始县将按照分类指导、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尽力而为、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设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县乡村和农民主动投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积极性,力争通过二、三年努力,在城镇规划区建设一批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城镇化农村新型社区;在村镇体系内建设一批人口适度集聚、地方特色明显的中心性农村新型社区。“城中村”、“城郊村”纳入城市规划,“镇中村”、“镇边村”纳入小城镇规划,“园中村”纳入产业园区规划,合理布局布点,科学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一)强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定期定人,联席办公。为加强对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将建立固始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县委主要领导为召集人,县委、县政府主要分管同志为副召集人,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试验办、县发改委及其他城乡一体化成员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明确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和解决涉及影响全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有关问题,对涉农部门的项目整合实施工作,一月一督查,一季一通报。
2、优惠政策,激励奖励。2012年县政府将设立新型农民社区建设专项奖补资金,对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给予积极支持,对全县新型农民社区,根据规模档次,分别给予不同补助,制定实施新型农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建房补助政策。金融部门和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的有关部门均要对新型农民社区建设给予强力支持。对参与新型农民社区住房建设、资信优良的房地产和建筑施工企业,金融部门要简化审批程序,优先提供贷款。对符合条件、申请按揭贷款的,金融部门给办理新型农民社区居民住房按揭贷款。涉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建筑营业税,施工方先行垫付,凭票据由县政府据实给予奖补。
坚持“大干大奖、快干快奖、先投后奖”的原则,即投入多、行动快的优先给予相应奖励,乡村两级和农民要先期进行投入,待任务完成验收后再进行奖励。奖补的基础设施项目,必须是县政府确定新建的新型农民社区建设项目。所有项目建设,都要达到规定的任务量和要求的质量标准。奖补可在项目完成后适时进行,也可在项目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全年工作安排,按季或半年进行。对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积极、没按时完成新村建设任务的实行年底“一票否决”。
3、广泛宣传,规范实施。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目的意义、改革试验的重要内容、加快发展的工作举措,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报道工作进展情况,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主体意识。逐步炒热广大干群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激情。在程序方面,一是规划审查。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工作始终坚持规划先行,建设过程严格依据布局规划,乡(镇)和项目村在动工建设之前,要先将规划设计部门精心制作的规划上报县联席办和城乡一体化办公室,由“两办”备查,以安排涉农项目集中倾斜,施工完成后,“两办”还要对照规划文本,严格审查工程。二是程序申请。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之时,乡(镇)和负责施工的单位及个人要向“两办”写出书面申请,以便对其一是安排项目倾斜;二是确定对口帮扶。三是考核监督。县联席办和城乡一体化办公室要确定专人对口负责农村 1
新型社区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定期定人到现场督查,写好督查日记,发现问题,立即向“联席会议”汇报。负责项目对接的相关委局,也要明确专人抓,定期实地督导项目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四是考评验收。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完成后,要向县“两办”提出工程验收申请,由“两办”派人和相关对接项目委局组成考评小组,现场验收工程,并向联席会议提出奖补意见,同时,根据项目打捆和对口帮扶情况,提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奖惩意见。
(二)整合涉农资金支持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1、捆绑资金,集中力量。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整合使用,形成合力”的总体要求,原则上将各类涉农资金捆绑、项目整合,着力优先用于解决新型农民社区生产、生活及人居环境建设,包括各级各部门投资用于农田基建、乡村道路和农村能源、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整治、广电网络、科教文卫、扶贫开发等基本建设及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方面的涉农项目资金。各乡(镇)涉及上述内容的项目在申报、实施时,除按正常渠道运行外,同时报县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审核后,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其他项目打捆申报。
2、专项投资,市场运作。县政府成立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有序推进,滚动发展;采取赋予冠名权和命名权的办法,吸引企业或社会有识之士投资、捐资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
3、对口支持,援助帮助。由县委办公室和县委统战部牵头开展“百企帮百村”和“百局委对口帮扶”活动,鼓励企业帮扶中心村、局委帮扶对口村,为对口帮扶村新上一个项目,协调一笔资金,落实一项惠民工程。同时,鼓励各乡(镇)积极探索筹集资金的有效办法,引导项目村多渠道筹资,引导群众拆除旧房迁建社区,特别是各级领导牵头负责的示范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五件实事”要件件有落实,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要率先启动,真正起到“抓点带面,典型引路”的良好作用,让群众尝到甜头,增加积极性,让一般村看到方向,推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把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纳入重点项目管理
建立完善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制,强化对农村新型社区项目的指导、协调和管理。
1、加强领导,完善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对每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明确项目业主、责任人,每个项目确定一名县级领导为联系领导,另一方面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定期听汇报,深入一线,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一线督导,优化社区建设环境。县发改委、县督查局要根据农村新型社区项目责任目标,加大现场督查力度。对重点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采取通报表扬、督办、通报批评、警告、黑名单等制度,促进项目单位改进工作。在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中,主管部门、项目业主、施工企业、施工所在地等相关单位明确分工,各负其责,相互配合,遇到问题不推诿、不扯皮,谁的问题谁解决,为农村新型社区项目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
3、规范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效益。坚持建项目与管项目并重,抓质量与促进度并举,全面推进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施工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确保上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
4、完善考评奖惩制度。年终,县委、县政府对当年确定的重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情况进行考评,兑现奖惩,对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项目工作成绩突出的乡镇、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单位追究责任。对多次批评、整改不力的项目单位,要通过暂停项目审批、新闻媒体公开曝光等方式,严肃予以处理,实行“一票否决”。县级领导要将所联系的重点项目工作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述职的重要内容。
(四)积极向上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引导资金
我县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高标准规划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农村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它不仅对促进土地节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近就业有直接推动、促进作用,而且更加有利于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我县既是省直管试点县,又是省加大支持力度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县市之一,今年省政府拿出5亿元资金作为省政府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专项引导资金,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先进县市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我县将乘势而上,抢抓机遇,争取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更大的成绩,从而获得省政府的更大支持。
第四篇:新型社区建设初探
关于新型社区建设的一些思考
社区建设是城市的缩影和基础,是改变人文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社区大量兴起,新型社区建设遇到前所未有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区,成为目前的热门研究课题。
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及障碍性因素分析
1、管理体制不顺。主要表现在:其一,基层社区的功能定位不准。按照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居委会是基层群众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居委会是政府的准下属机构,在职能上和街道是对应设臵,在经济上和管理上则依附于街道,种种因素使社区难以有效地依法履行其民主自治功能。其二,社区内条块分离,职责不清。随着社区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机构不断进驻社区,但缺乏一个权威性的社区事务管理机构,对社区事务实施全面监督、指导,导致社区组织去牵头开展与居民密切相关的卫生、服务、治安等工作,而职能部门仅是参与、协助,本来是社区去督促、检查职能部门的工作,却变成了职能部门来检查、监督社区工作。其三,社区 1
建设的配套法缺乏。由于我国社区建设的时间不长,与社区建设相配套的许多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或没有建立起来,社区建设的运行缺乏良好、有序的制度环境。
2、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城市综合功能的需要,无论在“硬件”上,还是在“软件”上,社区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但目前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靠“上面争一点、财政拨一点、单位赞助一点、社会捐赠一点、自己筹集一点”等多方投入的方法来进行社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社区建设资金的缺乏,使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造成社区服务跟不上、社区文化站(室)经费没保障等不良局面的出现。
3、社区服务滞后。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商业化”,甚至“产业化”,将社区服务看作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其二在社区服务功能上作为“小政府”的社区“缺位”现象严重,很多服务功能不完备甚至尚未启动。
4、队伍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相当部分的社区工作者不重视社区居委会与原居委会在工作性质、内涵方面存在的差异,仍用原有的思维模式从事社区工作;部分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建设工作的意义认识不清,缺乏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有的仅仅把社区工作看作是一种谋生手段;有的社区工作者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接受专业社区工作培训有一定困难。同时,社区工作者待遇偏低,这与他们所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是极不对称的,不利于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造成社区工作者队伍的不稳定,难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5、社区文化欠缺。一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部分社区没有文化站或一室多用,即使有也是设施陈旧,面积狭小,且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二是文化队伍建设亟需加强。队伍不稳、人员老化、专业人员断档,有的社区根本没有文化站长,严重影响了文化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三是仍有不少地方社区文化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新意,不注意培养人才,创新不够,对群众缺乏吸引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区
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要求,“新型社区”应是以往社区概念基础上发展的一种新理念、新概念,亦可谓是一种“大社区”概念。因为“新型社区”不仅包含原有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居民自治”的定性,而且体现在“党和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上,体现在具有“构筑基层管理平台、服务居民平台、社会工作平台”的新的功能作用上。
(一)理顺各种关系,加快社区管理体制创新
应重视革除目前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对现有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一是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努力形成责权明确、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新型社区管理模式。二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必须转变职能,结合机构改革,将适应由社区承担的公益型、社会性、群众性的职能下放到社区,遵循“权
随责转、人随事走、费随事拨”的原则。三是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应根据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增强其可操作性。同时注重社区的制度化建设,使社区建设的社会规范系统化、条理化和正规化,增加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积极性和依赖性,达到居民思想和社区发展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社区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
(二)大力发展社区经济,积极提供资金保障和物质支持 具体可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第一,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拨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第二,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将过去在绿化、环卫、治安等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可以结合完善“收支两条线”制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来研究、办理。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势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第三,实行“以社区养社区”,填补一定的资金空缺。根据实际和可能,努力引导和发展四种类型的社区经济:一是服务型经济,主要是发展以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服务经济;二是自救型经济,主要是组织农民在社区内实现自谋职业,进行生产自救;三是税源经济,主要是通过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协调,从其经济发展的效益中提取一定比例。四是社区公益经济,主要是社区公益事业,建立好自己的家园和各类基金等。
(三)增强社区服务功能,提升社区服务水平
一方面是转变观念,走出认识误区。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基础和骨干,也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是一项民心工程。不仅能够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而且起到上为政府解忧,下为百姓解愁,稳定基层社会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完善社区服务功能。社区服务的基本功能在于社会生活的客观需求,从需求角度来讲,社区服务应当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完善社保功能。社区服务不仅仅是民政福利服务,更多的是在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项目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证性社会服务体系。
2、完善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居民提供社区服务是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重要表现。要根据所在地广大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单位服务的功能。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社会的转轨,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功能需要逐步转给社区,与社区共建双向服务机制,形成新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四)积极推进队伍建设,提高社区队伍素质
从多方面入手着力培育一支懂政策、熟民情、富于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一是重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向社会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竞争上岗等办法,选聘社区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必须从原有的居委会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姿态投入到社区建设工作中。二是重视提高社区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有计划地对在岗的社区工作者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与各项社区工作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从而提高社区管理能力。三是要关心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生活。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建立岗位补贴和养老、工伤、医疗保险制度,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切实稳定社区工作者队伍。
(五)全面推进“四基”建设,积极发展社区文化
发展社区文化必须全面推进“四基”建设,即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一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巩固基层文化阵地。可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法,有条件的要自建文化活动室;条件差的可依托学校或者辖区单位的图书室、演出排练厅等活动室,实行资源共享、共建、联建。二要大力建立一支稳定的文化队伍。通过推荐、评议、选举、审核、聘任等程序,配齐配强文体活动员,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三要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扩大活动领域,拓展活动空间,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要在文化广场、社会活动场所、居住楼院,利用休闲时间、节假日举办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既要提高审美情趣和欣赏口味,又要体现时代精神、改革精神;既要在抓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出精品,又要提高文化水平、档次;既要注意因地制宜抓经常性,又要注意影响性。
第五篇:新型社区建设材料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场调度会上的汇报材料
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初元民
各位领导:
为稳妥快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近段时间,我们重点围绕已确定的年内计划开工建设的2个重点项目展开。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星海社区
1、前期工作:该社区所辖的土城子、河口成家2个村均已召开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并研究通过了土城子村、河口成家村搬迁改造方案及改造补偿实施方案,并于2010年10月8日报市新农村办审批。目前,入户丈量工作全部完成。社区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已于2010年9月30日通过市政府批复;村庄勘界已完成,村庄国有土地手续的办理已于2010年10月10日报省国土厅审批。回迁区已完成了建筑施工图设计;开发建设单位已确定;目前正在进行现场勘探。
2、下步工作打算:
回迁区土地手续经国土、财政等部门的积极努力,计划于2010年10月18日挂牌,公示期为20天,11月8日前签订土地出让合同,并完成勘探设计资料。11月10日前,完成回迁区的图纸设计工作。11月20日前,完成回迁区供地手续。由于该社区回迁区是18层建筑,施工图须到烟台市建设局审查,手续复杂、用时较长,10月10日,已与市建设局沟通、对接,市建 1
设局将帮助协调,计划11月26日前完成回迁区的图纸审查工作。
原村庄占地的国有土地手续办理于10月底前完成。11月22日前完成原村庄占地出让合同、用地规划许可证及拆迁许可证等手续办理工作。11月27日前,完成拆迁协议签订工作。11月28日,开工4栋360户、4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
二、北海社区
1、前期工作:兴隆庄村、北皂前村已召开了村“两委”及村民代表大会,并研究通过了兴隆庄村、北皂前村搬迁改造方案及改造补偿实施方案。目前,入户丈量工作全部完成。兴隆庄的社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通过市政府批复;村庄的勘界、勘探资料、施工图设计已完成;项目开发建设单位已初步确定。北皂前村的规划已委托龙口市金泰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村庄的勘界已完成,增减挂钩手续已由省国土厅批复。
2、下步工作打算:10月底,完成北皂前村回迁区的勘探
设计资料及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批复工作。11月10日前,完成北皂前村回迁区的图纸设计工作。11月24日前,完成两个村庄回迁区的图纸审查工作。11月25日前,完成拆迁协议签订工作。11月26日,开工6栋180户、2万平方米回迁楼的建设。
2010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