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产业优势 狠抓关键环节(麦岭)
立足产业优势
狠抓关键环节 全力打造湘桂边界经济强镇
---麦岭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重点工作
近年来,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实施“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把麦岭镇建设成为湘桂边界区域性中心城镇这一目标,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狠抓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烤烟、果蔬、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和“13520”农民增收工程(即动员每个农户建设1座沼气池,种植水果5亩,烤烟5亩,优质蔬菜5亩,年出栏瘦肉型猪20头),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先后荣获2005-2007年自治区平安建设集体二等功、2006年度贺州市经济发展进步乡(镇)、2008年度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2008年度贺州市经济发展“10佳乡(镇)”、2009年度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县双文明考评一等奖。
2006年以来工作回顾
1、财税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全镇财政收入由05年167万元增长到06年308万元、07年400万元、08年612.57万元、09年的805万元,同比增长了84.4%、30.1%、54.5%、31.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5年2035元增长到06年2389元、07年2770元、08年3225元、2009年的3710元,同比增长了13.7%、16.5%、16.8%、15.2%。
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以麦岭生态种养长廊列入全县“三农”工作思路为契机,全力打造“长廊经济”。通过长廊示范带动,全镇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烤烟产业,通过采取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强化大垌面大户示范、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三抓三强化”措施,促进了烤烟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全镇已收购烤烟近2万担,进一步巩固了烤烟大镇地位;水果产业,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和给予果农苗木补贴等政策、资金扶持,全镇新增水果种殖面积5000多亩,其中100亩连片种植示范点6个,打造了水流、长春等脐橙种植基地。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在金旺和新贵两个年产12万头的种猪场带动下,通过强化水、电、路、资金、技术服务,全镇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今年1-8月份,全镇新增200头以上养殖大户60户,正在建设的10户,意向养殖户55户,预计两年内全镇将实现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麦峰食品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暂露头角,在“二00九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上,“麦峰牌”系列产品荣获“特色食品”称号。
3、招商引资引及项目建设取得突破。06年以来,全镇共引进项目43个,总投资68000万元,投资5亿元的长春风力发电场、集镇供水等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朝麦公路、麦石公路等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完成;永贺高速公路(麦岭段)贯穿麦岭境内,为麦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投资2000多万元的现代烟草单元建设项目前期按要求推进,育苗场和密集型烤房项目征地工作正有序开展;由广西贺州嘉润臵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0万元种植面积2500亩的小田万亩大果油茶林种植基地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种植;广东老板黄连军投资4500万的长春大果山楂种植基地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路通、树坑掘挖工作;红岩采石场项目增资615万元进行技改;麦峰食品厂原料基地建设和厂房扩建工程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圣女果种植基地400亩。
4、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森林之城、田园都市”目标,深入开展“种大树、大种树”活动和“城乡清洁工程”。按期调整修编了小城镇规划,启动了麦岭休闲广
场项目前期建设工作,筹集资金40万元解决了圩镇路灯、街灯亮化以及卫生、排水等问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全力打造了长广、上块、塘口湾、村头岗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筹集资金近200万元修建设了长广综合楼,实施上块村道硬化、塘口湾水渠维修、长广村道硬化以及村头岗村容改造等“一事一议”项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争取项目和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大力改善镇、村两级饮水、道路、农村危房改造、集镇路灯、排污等,实施了一批烟水配套、烤炉群建设项目和长春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全镇通行政村水泥路覆盖率达100%,通自然村村道硬化达40%以上。
5、信访维稳和民族团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迈进。深入开展“四大活动”,注重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加强了镇综治办、各村特派员、调解员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维护了与湖南江永县、迥龙圩管理区及县内相邻乡镇的边界稳定;筹集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切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0年全镇参合农民20177人,参合率达到92.36%以上,连续四年全县乡镇排名第一;按照“四优,一满意”标准要求,投入90多万元完善镇、村计生服务所建设,大力开展诚信计生,接受了自治区代表国家计生委的评估验收,获得自治区评估组的高度肯定,为我县计生创国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麦岭镇自然灾害频发。面对2007年的特大旱灾、2008年全市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及时组织党员干部抗灾救灾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在抗击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当中,麦岭镇荣获了自治区民政系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6、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把“抓制度抓党建、抓党建促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坚持基层党建工作“走创新之路,让党委有品牌,支部有特色”为目标,以“三抓三建”为载体,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抓班子建设强组织,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坚持把理论业务学习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镇党委坚持每周一全体干部例会学习,领导班子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做到了学习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组织建设年和工作落实等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自治区巡回检查组和市、县学习实践办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我镇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召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我镇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总结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二是抓党员“双带”作用发挥,建特色产业强镇。通过发挥党员带头土地流转、带头科学种养、带头联系帮扶“三带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推进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好表率,进一步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成立了长和、三益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打造了麦岭生态种养长态“党群共建示范带”,通过对水果种殖大户提供了业务培训、资金扶持等相关的配套服务,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提供技术和信息,带动了全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三是抓机制建设,建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把机制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大力实施党员“优化工程”。2006年以来,全镇共发展党员157名,其中35岁以下98名,占新发展党员的62.9%;高中以上学历103名,占新发展党员的65.6%;从退伍军人、“两强”党员中培养成村组干部139名;深化党务公开。探索了一条发挥党代表作用深化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以“搭建五个平台,完善五项制度”为载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施镇村党组织和党员“两结对”活动,每个镇直机关党支部帮扶1个村,镇直机关党员联系1-2 户群众,村党员每人联系3-5户群众。通过结对帮扶,帮助发展种养230多户,为民办实事110件。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立了麦岭镇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了民政、劳保、财政、农业服务等8个单位;深入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成立了镇农事
办理服务中心,在偏远的高桥、长春两个村设立了两个“农事村办”服务站,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惠及周边群众6000多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相当尖锐。一是支柱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的压力较大,对各项建设事业投入有限;二是工业发展还不够快,没有形成工业支柱产业及规模工业;三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隐性矛盾逐步突显,维稳工作压力很大;五是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更是麦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为确保全面完成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任务,我们务必坚定信心,发扬团结拼搏精神,真抓实干,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打造生态种养长廊,做强产业强镇文章。依托新贵和金旺两个瘦肉型猪繁育基地,以猪-沼-果(烟、菜)生态种养模式,重点打造村黄至长春生态种养长廊,大力发展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一是烤烟产业,做到“三抓三强化”,即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强化大垌面大户示范、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服务技术,力争使麦岭烤烟生产在质量和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抓好烤烟管理、烘烤和收购工作,巩固和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水果产业,以林权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林种结构调整,促进水果产业发展,在生态种养长廊沿线村委的村头岗、塘口湾、长广、新山贵发展100亩以
上脐橙连片种植示范点5个,全年新增脐橙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000亩以上。三是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力争年内全镇新增200头以上大户100户,两年内实现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以上,实现产值2个亿,打造广西瘦肉型猪繁育和养殖大镇。四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麦峰食品厂、日富公司、万宝林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麦峰花生厂发展为规上工业企业,全力申报贺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实现税收100万元。同时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扩面提质。
(二)推动产业聚集,力求招商引资再取新突破。紧抓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土地、交通、地缘优势以及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麦岭,力争引进超500万元项目6个以上。继续抓好新贵、金旺猪场建设的后续工作,突出抓好现代烟草单元化建设项目、育苗工场和烤烟炉群项目以及永贺高速公路项目麦岭段征地拆迁、麦石公路建设、长春风力发电场项目前期工作,以项目建设促进我镇软硬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三)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批”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四保”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 等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烤烟、脐橙、瘦肉型猪、蔬菜基地建设,培植一批产业村,实现“一村一品”、“几村一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年内新增龙头企业2家,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7%;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亩,粮食总产达 吨以上;林改外业勘界和均山到户率完成99%以上。
(四)加快城乡风貌改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年内完成麦岭镇现代小城镇规划调整和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麦岭休闲广场、经济适用房、镇文化中心、街道水泥路、集镇饮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全面完成麦岭集中供水工程;大力实施农
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农村弱势群体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等;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在巩固长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头岗、塘口湾、上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五)狠抓财源建设,促进增收节支。全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巩固和壮大税源基础,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增长、农业增收,在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财力,办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计民生的大事。
(六)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社会经济发展。
1、扎实推进“平安麦岭”建设。积极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和预警体系;继续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宣讲”等三大活动,认真做好“四大纠纷”以及加快农村治安综治网络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坚持计生工作“三为主”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计生绩效管理和基层基础工作,巩固计生成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全民文化、技能素质;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条件,确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年贫困人口减少300人以上;抓好拥军优属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重视发展社会福利、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第二篇:立足产业优势 突出“四化”建设
立足产业优势 突出“四化”建设
----我县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突出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现代畜牧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创新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9.45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3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8万吨、2.95万吨、22.08万吨,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12.58%、16.27%、39.04%,全县各类畜牧业综合生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奶牛存栏位居全省第二,占郑州市奶牛总存栏的40%以上,奶产量居全省首位。我县畜牧业凭借良好的基础地位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畜牧业发展重点县、郑州市畜牧工作综合先进单位、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日,又相继被确定为“全国奶业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生猪)生产示范县”,这标志着我县实现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新跨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畜牧业发展规模化
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散养户逐步减少,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实施“三退三进”(即: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
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和粗放经营的养殖方式,提高了规模化养殖程度。在养殖场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大规模、高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推进,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今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个,引进总投资一亿以上的畜牧建设项目6个,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700余个,奶牛小区达到了38个,累计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25个。
二、强化畜牧业发展标准化
一是依托国家、省、市各项畜牧业扶持政策,采用政策适当倾斜的方式,培植一批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规模养殖企业,促进全县畜牧业提档升级。二是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养殖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提高养殖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亮点工程,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养殖企业的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和带动广大养殖场提高生产标准,不断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9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7家。
三、强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化稳步推进,对社会贡献增加。截止目前,全县已初步建设了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家禽屠宰加工企业、乳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推动了我县畜牧产业化的发展。一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长足发展,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产加销一
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以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成为联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为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畜牧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畜牧业,聚集了发展资金,整合了社会资源,做出了示范样板。畜牧产业化建设还带动了乳品、饲料、包装材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县已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
一是狠抓生猪疫病防控。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以生猪计划免疫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切实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二是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深入开展饲料、兽药、“瘦肉精”、生鲜乳、病害畜禽五项专项整治,着力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三是严把三道关口,切实加强违禁药品的抽检检测力度,规范检测行为。即严把生猪产地检疫关。严格生猪出栏报检制度,对出栏生猪进行检疫和2%的比例“瘦肉精”检测合格后,发放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瘦肉精”检测报告;严把生猪流通监管关。加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充实人员、增添设备,对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车辆,严格查证验物和“瘦肉精”抽检,严防“瘦肉精”猪流出和流入县境、市境和省境;严把生猪屠宰检疫关。对全县生猪屠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驻场监管,对进入屠宰场的生猪进行严
格查证验物,对检疫和“瘦肉精”检测合格的猪肉产品,驻场检疫人员对胴体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对不合格生猪及其产品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
第三篇:立足基层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xx区司法局按照司法部要求,大力加强司法行政基础建设,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立足基层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目前,全区共成立司法所20家,全部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做到了“四个规范、一个加强”,即:人员配备、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队伍管理规范和保障措施得到加强,从而为落实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奠定了基础。
1、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四抓并举”。一是抓认识。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通过与人事、财政等部门反复讨论、赴先进单位实地考察、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就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形成共识。二是抓试点。该区于2002年初,在东善桥镇进行了试点,由该镇政府专门拨款建一幢二层楼房,作为司法所办公用房。区司法局组织资金和人员帮助该所进一步加强了硬件建设,完善软件资料和内部管理。在此基础上,由区政府在东善桥镇召开了全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均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参加会议。三是抓推广。将全区分为5个片,由局领导带队,与所在片的镇(街道)领导进行协调,从落实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入手抓规范化建设。同时,组织司法所长到进度快、工作开展好的司法所参观学习,查找不足、相互促进。四是抓宣传。通过xx电视台、xx广播电台、xx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播放、刊登司法所的性质、职能及职责,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了解司法所,支持司法所的工作。
2、对照上级目标,实现“四个规范”。一是人员配备规范。该区司法所专项司法行政编制41名,在对原有19名司法助理员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区司法局与各镇(街道)党委协调,将5名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转入司法所,对行政编制缺额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向社会招考了17名公务员,调查报告《立足基层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又由每个镇(街道)聘用1名非行政人员、司法所自聘1人,充实了司法所力量。通过努力,基本做到一般镇达到4人,较大镇达到了5人,并指导司法所对所有人员进行分工,落实岗位职责。二是硬件建设规范。各镇(街道)在机构改革任务繁重、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纷纷调配办公室,共出资70余万元将办公室装修一新。全区20个所办公用房由过去的700多平方米增加到2460平方米,房间数由25间增加到85间。平均每个所123平方米,设置所长室、调解室、档案室、办公室和“148”接待室,彻底改变了基层司法所“一人一桌一把锁”的落后局面。为完善硬件配置,该局专门投资60多万元为各所配备了办公桌椅、学习柜、文件柜、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以及电视、录音机、照相机等法制宣传器材。三是软件建设规范。在公示内容上,统一制作了公示牌,将各项职能、办事程序及监督电话全部上墙公示;在内部管理上,统一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分为会议制度、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四大类;在工作台帐上,投资近3万多元,印制了21套业务开展登记资料,并对资料的登记、装订、归档提出了明确要求。四是队伍管理规范。该局不断完善队伍管理措施,制定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年底述职评议、考核监督等项制度。同时,组织人员对司法所长进行全面考察,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意见,召开由部分村(居)委会、厂矿企业、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对各司法所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了综合考评,正式任命第一批所长及负责人。
3、改变管理模式,出台“四个文件”。一是在机构改革中,由区编办下发文件明确司法所使用专项司法行政编制、单列管理。二是由区人事局对全区司法所24名干警进行审核,专门下发文件进行了确认。三是为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的管理,解决其后顾之忧,区司法局与区人事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并由区政府批转了《关于镇司法所编制单列管理后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司法所人员的人事关系由司法局统一管理,所长的任免、工作人员的调动由区司法局负责,司法所人员的经费、办公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由区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上划。四是与财政局联合下文,进一步明确了从2003年1月起,司法所行政人员的工资统一由司法局发放,实现了对司法所的垂直管理。
第四篇:立足基层狠抓司法所规范化建设
近年来,xx区司法局按照司法部要求,大力加强司法行政基础建设,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区共成立司法所20家,全部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做到了“四个规范、一个加强”,即:人员配备、硬件建设、软件建设、队伍管理规范和保障措施得到加强,从而为落实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奠定了基础。
1、采取有力措施,做到“四抓并举”。一是抓认识。组织学习上级有关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指示精神,通过与人事、财政等部门反复讨论、赴先进单位实地考察、专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就新形势下如何抓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形成共识。二是抓试点。该区于2002年初,在东善桥镇进行了试点,由该镇政府专门拨款建一幢二层楼房,作为司法所办公用房。区司法局组织资金和人员帮助该所进一步加强了硬件建设,完善软件资料和内部管理。在此基础上,由区政府在东善桥镇召开了全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现场会。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均到会做了重要讲话,各镇、街道分管领导参加会议。三是抓推广。将全区分为5个片,由局领导带队,与所在片的镇(街道)领导进行协调,从落实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入手抓规范化建设。同时,组织司法所长到进度快、工作开展好的司法所参观学习,查找不足、相互促进。四是抓宣传。通过xx电视台、xx广播电台、xx日报社等新闻媒体,连续播放、刊登司法所的性质、职能及职责,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了解司法所,支持司法所的工作。
2、对照上级目标,实现“四个规范”。一是人员配备规范。该区司法所专项司法行政编制41名,在对原有19名司法助理员进行确认的基础上,区司法局与各镇(街道)党委协调,将5名符合条件的行政人员转入司法所,对行政编制缺额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向社会招考了17名公务员。又由每个镇(街道)聘用1名非行政人员、司法所自聘1人,充实了司法所力量。通过努力,基本做到一般镇达到4人,较大镇达到了5人,并指导司法所对所有人员进行分工,落实岗位职责。二是硬件建设规范。各镇(街道)在机构改革任务繁重、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纷纷调配办公室,共出资70余万元将办公室装修一新。全区20个所办公用房由过去的700多平方米增加到2460平方米,房间数由25间增加到85间。平均每个所123平方米,设置所长室、调解室、档案室、办公室和“148”接待室,彻底改变了基层司法所“一人一桌一把锁”的落后局面。为完善硬件配置,该局专门投资60多万元为各所配备了办公桌椅、学习柜、文件柜、电脑、打印机和传真机以及电视、录音机、照相机等法制宣传器材。三是软件建设规范。在公示内容上,统一制作了公示牌,将各项职能、办事程序及监督电话全部上墙公示;在内部管理上,统一制定了内部管理制度,分为会议制度、队伍建设、业务工作、内部管理四大类;在工作台帐上,投资近3万多元,印制了21套业务开展登记资料,并对资料的登记、装订、归档提出了明确要求。四是队伍管理规范。该局不断完善队伍管理措施,制定了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年底述职评议、考核监督等项制度。同时,组织人员对司法所长进行全面考察,广泛征求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的意见,召开由部分村(居)委会、厂矿企业、政府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对各司法所长的德、能、勤、绩、廉进行了综合考评,正式任命第一批所长及负责人。
3、改变管理模式,出台“四个文件”。一是在机构改革中,由区编办下发文件明确司法所使用专项司法行政编制、单列管理。二是由区人事局对全区司法所24名干警进行审核,专门下发文件进行了确认。三是为进一步加强对司法所人员的管理,解决其后顾之忧,区司法局与区人事局、财政局联合制定,并由区政府批转了《关于镇司法所编制单列管理后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规定司法所人员的人事关系由司法局统一管理,所长的任免、工作人员的调动由区司法局负责,司法所人员的经费、办公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算,由区财政按现行财政体制结算上划。四是与财政局联合下文,进一步明确了从2003年1月起,司法所行政人员的工资统一由司法局发放,实现了对司法所的垂直管理。
第五篇: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
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立足县域比较优势,走特色兴农之路,不断打造和强化特色农业,以此来带动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依托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我县共有山地面积251.5万亩,耕地面积32.7万亩,水域和其它面积14.3万亩,不仅是省、市重要粮食产区,还是全省100万亩用材林基地县及20万亩油茶丰产林示范基地县之一,现有林木总蓄积量278万立方米,油茶面积26万亩,柑桔、蔬菜、粮食、生猪等大宗农产品的年产量分别达7.2万吨、12万吨、19万吨和35万头,加快农业发展的资源优势较为明显。过来,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建成了大棚蔬菜、网箱养鱼、中药材种植等一批具有一定辐射性和带动性的农业基地,涌现出了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但客观来讲,辰溪农业仍属于初级、粗放、低效的农业,布局大而散,生产小而全,竞争能力弱的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特色不够,规模不大,品牌较少,效益不高。辰溪农业要实现持续、跨越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特色立县的发展观,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十二五”期间,全县上下要按照“特色+规模+档次”的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我县资源优势、生产习惯和市场需求,引导农民群众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培育和壮大特色主导产
业,加快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初具规模的主导产业群和优势产业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体来讲,重点要做好稳粮、增油、扩菜、优果、壮药、重养“六篇文章”,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稳粮”,即以优质稻为重点,进一步稳定粮食生产,认真落实上级惠农政策,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2万吨以上,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增油”,即以油茶产业发展为重点,加快油料生产步伐,通过政策倾斜扶持、示范引路,着力增加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到2015年,使全县丰产油茶林面积达到30万亩,油菜播种面积提高到23万亩。“扩菜”,即进一步扩大蔬菜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到2015年,使全县蔬菜种植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值突破3亿元。“优果”,即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大力发展高山葡萄、苹果桃、黄桃等名优水果,增强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2015年,使全县优质水果种植面积发展到9万亩。“壮药”,即以金银花、博落回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业,到2015年,使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超过3万亩、博落回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重养”,即在狠抓种殖业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养殖业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肉牛、山羊、商品猪和网箱养鱼等,拓宽增收渠道。在加快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各乡村要以发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为重点,统筹发展烟叶、葛根等各具特色的地方主导产业,扩大种植规模,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体系。
二、引导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发展的导向产业,是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过来,我县农业之所以弱质低效,主要原因就在于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目前全县农产品加
工转化率还不到21%,比全省的32%低11个百分点,比全国的48%低27个百分点,特别是大宗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更低,且大多是初级加工。加快辰溪农业发展步伐,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必须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通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鼓励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机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立足现有资源和加工企业,围绕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三大重点,大力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把辰溪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一要切实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建好规范化、规模化农产品基地,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前提。要紧紧围绕全县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结合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龙头企业为支撑,通过推行大户带动和能人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引导农户逐步实现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发展到集中连片经营,努力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做到在发挥优势中扩大规模,在扩大规模中壮大特色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10万亩优质超级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油茶生产基地、5万亩优质柑桔生产基地、1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5万亩中药材生产基地。二要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农户,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是抓好“三个一批”:扶持壮大一批。要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积极扶持汉清生物、沅江米业、江南木材、爱民生态养殖等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努力做大做强。特别是对汉清生
物公司,要将其作为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将其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新技术企业,尽快形成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规模。引进新上一批。建立健全农业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库,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吸引省内外大企业、大集团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参与我县特色农业发展,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尤其是对于葛根淀粉、油茶和金银花深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全力做好跟踪服务工作,确保尽快落户我县或建成投产。技改扩建一批。积极鼓励现有优势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改力度,引进高科技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广泛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动其向“专、精、特、新”方向转变,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和工艺流程,实现产业升级。到2015年,使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0家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三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一方面,要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打造精品名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品牌宣传和创建力度,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和创新,促使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培育和发展名、优、特、新产品,积极争取获批一批国家和省、市名牌产品、著名商标,促进品牌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到2015年,全县争取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三品”认证18个以上,建成省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个,扩大基地规模12万亩以上。
三、强化扶持措施,创优发展环境
当前,我县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关键时期。全县上下务必要围绕特色兴农,多措并举,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为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第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乡两级要把发展特色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起来,在涉农项目和资金的使用安排上,集中向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倾斜。县财政要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投入,整合支农资金使用的同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扶持规范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为特色农业贷款贴息,支持特色农业技术推广、技术培训和种苗培育,并根据财力状况,做到财政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此外,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贷款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的同时,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县外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和保障机制。对社会资本投资开发特色农业的重大项目,要给予优先立项,扶持建设。
第二,要加强政策引导。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步伐,通过政府推动、政策引导、规范操作,激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土地向特色规模基地和专业大户集中,为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和规模经营提供合法用地保障。同时,继续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和完善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二是制定完善扶持政策。尽快研究出台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及农村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社和流通大户等,在信贷、证照办理、项目审批和土地报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给予
倾斜支持,支持其做大做强,为推动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紧扣主导产业,积极组建农业专业合作社,并培育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增强中介服务力量,促进农产品销售;要加大农民培训力度,积极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和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借助多种渠道,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学历教育和就业培训教育,特别是技能培训,让农民群众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增收致富能力;要加强农村综合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种养、动植物保护、疫病防治、森林防火、防洪保安、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增强预警预测能力;要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紧紧围绕农产品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强产前、产中、产后信息服务,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帮助农户和企业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第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前提。要积极抢抓国家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我县列入“全国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和项目支持,切实加快农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夯实特色农业发展基础。重点是加大农村机耕道、农田水利、人饮安全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抓好农田基础设施、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同时,认真组织实施一批病险水库、骨干山塘除险加固、灌区配套、中小流域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