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

时间:2019-05-14 08:05: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

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8〕12号 【发布日期】2008-03-27 【生效日期】2008-03-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

(皖政办〔2008〕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推广技术标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近年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有利于为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与标准化工作。

(二)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引导的原则。技术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技术标准。

(三)坚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产品标准。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挖掘全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潜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我省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即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即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一)实施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

1.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

2.积极申报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十一五”末,全省争取申报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30个。

3.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争取主导或参与新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20项;制(修)订省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

4.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力争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争创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

5.积极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如食品安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创“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奖”等。

(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

1.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究与咨询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网络。以报刊、网络等为载体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出口企业的信息传递网络。

3.完善“WTO/TBT”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国家三大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技术法规数据库、WTO/TBT―SPS通报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WTO/TBT技术标准专题数据库,提高WTO/TBT专题技术标准数据库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

到“十一五”末,力争建立6―8个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扶持5―6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立2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和50个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40个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300个。

(四)建立健全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省农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0项以上。

2.以食品标准为重点,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溯源体系。按照《安徽省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备案的管理。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安全质量溯源的标准化体系。

3.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环境和动植物安全风险评估要求等;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到“十一五”末,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60家。

(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标准信息资源,建立以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为龙头,覆盖全省的标准信息服务网;加强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检测中心、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联合全省专业质检机构,覆盖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品检测、标准验证网络。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争取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到“十一五”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安徽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安徽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

四、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领导辖区内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对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属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确定专业性机构履行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相应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以质监、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有关大专院校要积极探索标准化教育模式,加强标准化课程建设,条件具备的,可申报设立标准化专业。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企业等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同步进行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规划。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科技进步奖奖励范畴。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予以资助。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必要的标准化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的宣传,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组织好“世界标准日”、“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

(皖政办〔2008〕12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充分发挥技术标准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

技术标准是企业进行生产技术活动的基本依据。技术标准战略就是通过建立和推广技术

标准,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近年来,技术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贸易、保护民族产业、规范市场秩序、推动技术进步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有利于为我省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我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快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产业聚集和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竞争力。

二、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原则。政府加强对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发挥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组织开展技术标准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参

与标准化工作。

(二)坚持企业为主、市场引导的原则。技术标准研制以企业为主,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与市场的联系,为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支撑。鼓励支柱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及重点骨干企业形成技术标准联盟,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研制力度,尽快形成优势产业

技术标准。

(三)坚持技术创新、资源整合的原则。以技术创新为重点,实现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的产品标准。充分整合利用各类资源,充分挖掘全社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潜力,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标准化工作机制。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

我省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任务是:实施三大工程,即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建设三大体系,即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一)实施重要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工程。

1.积极推动我省优势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参与ISO、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及其活动,争取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话语权。

2.积极申报组建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积极跟踪和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及时将自主知识产权融入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到“十一五”末,全省争取申报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和分技术委员会(SC)30

个。

3.鼓励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标准化技术组织、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紧紧围绕我省优势产业,主持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力推进专利技术向技术标准转化,建立健全基本满足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争取主导或参与新制(修)订国家标准的数量超过120项;制(修)订

省地方标准1000项以上。

4.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到“十一五”末,力争全省规模工业企业主导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全省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安徽省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00%建立较为完善的企业标准体系,并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确认;

争创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20家。

5.积极开展标准项目的研究。组织有竞争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国家发展要求(如食品安全、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的项目申报国家标准科研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积极争创

“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科技成果奖”等。

(二)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突破工程。

1.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建立包括收集与反馈系统、调查系统、分析系统、研

究与咨询系统等在内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防范和应对体系。

2.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传递网络。以报刊、网络等为载体建立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出

口企业的信息传递网络。

3.完善“WTO/TBT”信息资源数据库。在国家三大信息资源数据库(技术标准数据库、技术法规数据库、WTO/TBT-SPS通报数据库)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我省WTO/TBT技术标准专题数据库,提高WTO/TBT专题技术标准数据库在全社会的应用水平。

(三)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示范工程。

到“十一五”末,力争建立6-8个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示范市,培育30家具有自主创新优势的标准化示范企业,扶持5-6家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建立20个国家级、20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和50个农产品标准化批发市场,建设40个标准化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建立绿色饭店、标准化服务社区等300个。

(四)建立健全农业(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1.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围绕我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建立健全以优质、特色、生态农产品质量标准为主体的省农业标准体系。到

“十一五”末,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0项以上。

2.以食品标准为重点,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溯源体系。按照《安徽省食品企业产品标准备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备案的管理。建立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的食品全过程安全质量溯源的标准化体系。

3.建立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制定农产品市场准入技术要求、农业投入品风险评估技术要求、环境和动植物安全风险评估要求等;推广和实施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标准;积极推广良好农业规范认证(GAP认证),到“十一五”

末,通过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的企业达到60家。

(五)建立健全公共服务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全省标准信息资源,建立以安徽省标准化研究院为龙头,覆盖全省的标准信息服务网;加强产品检测体系建设,围绕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安徽(国家)农业标准化与检测中心、安徽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等国家级、省级检测机构为龙头,联合全省专业质检机构,覆盖我省主要工业产品的产品检测、标准验证网络。

(六)建立健全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争取完善标准化地方法规和规章体系,到“十一五”末,形成较为完善的标准化政策法规体系。根据实际情况,报请修订《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办法》、《安徽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安徽省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办法》等地方法规和规章。

四、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主要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一领导辖区内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实施工作。质监和科技部门负责对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业、农业、文化、旅游、商务、环保、卫生、安全和社会公共服务等部门负责本部门、本行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工作。各大中型企业特别是省属重点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要确定专业性机构履行标准化工作职责,开展相应活动。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标准化继续教育工程,构建以质监、科技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骨干的培训网络,鼓励标准化人才积极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有关大专院校要积极探索标准化教育模式,加强标准化课程建设,条件具备的,可申报

设立标准化专业。

(三)建立协调和激励机制。

建立科技部门、标准化主管部门和有关管理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引导和鼓励科研单位、企业等积极参与标准研制。承担重大产业研发项目和创新产品项目的单位,同步进行标准研制与科技项目的研究,加快科研成果和自主知识产权向标准转化进程,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对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技术的项目,优先列入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科技发展等规划。将先进的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列入省科技进步奖评定范围,将重要技术标

准的研制成果纳入省科技进步奖奖励范畴。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建立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资金投入机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原创性自主知识产权形成的国际标准或国家标准的项目。对企事业单位组建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予以资助。鼓励企事业单

位设立必要的标准化专项经费,加大对标准化工作的投入。

(五)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对在标准研制和采标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企业的宣传,引导企业走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效益型道路。组织好“世界标准日”、“科普日”、“科技周”等重大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

发布部门:安徽省政府方法规)

发布日期:2008年03月27日的标准化意识。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八年三月二十七日

实施日期:2008年03月27日(地

第三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皖政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7〕41号 【发布日期】2007-06-12 【生效日期】2007-06-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

(皖政办〔2007〕41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落实第四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精神,在建设和谐安徽、推进跨越式发展中促进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目标任务

1.统筹协调,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安徽省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和《安徽省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纲”)颁布实施以来,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两纲”目标进程有效推进,全省妇女儿童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但要全面完成“两纲”各项目标任务,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把实施“两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考核内容。要坚持统筹协调,把实施“两纲”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彻落实的全过程,使妇女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同步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分析实现“两纲”目标中的薄弱环节,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

2.明确责任,将实施“两纲”工作落到实处。各地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部门在实施“两纲”中的责任和任务,把实施“两纲”纳入部门职责范围,做到有计划,年终有总结。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根据妇女参政和就业、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法律保护和发展环境等领域的目标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有重点、分阶段落实。

3.加强管理,认真做好“两纲”监测评估工作。各地要在巩固“两纲”中期评估成果的基础上,调整、充实和完善“两纲”监测统计指标体系。进一步落实《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妇女发展纲要和儿童发展纲要性别统计重点指标目录的通知》(皖政办秘〔2006〕9号)要求,建立健全分性别统计制度。加快市级“两纲”数据库建设,努力实现全省以县为单位的数据联网查询和动态管理。加强统计监测人员力量,保证必要经费,使监测结果真实反映妇女儿童发展状况。切实做好实施“两纲”的监测,及时掌握和反馈本地、本部门实施“两纲”的进展情况,把握工作着力点,提高实施“两纲”工作的成效。

二、着力解决妇女儿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的建设和管理,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环境。学校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定期家访、亲情热线电话、心理健康课堂、结对帮扶等制度,提高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能力。有条件的乡村要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或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和教育缺失问题。积极支持共青团、妇联等组织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志愿者服务和“留守小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儿童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

5.加强农村妇幼保健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县(市)、乡(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并纳入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妇幼保健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改善农村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条件。通过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实施“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等,基本解决农村妇女住院分娩问题,切实降低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通过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婚姻登记严格把关、创造条件实行免费婚检等措施,逐步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

6.提高妇女的社会参与程度。各级政府在制定实施就业政策和开发公益性岗位中,要重视解决妇女的就业困难;要关心女大学生就业,扶持女性创业带头人,落实《安徽省职工生育保险暂行规定》和支持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技能培训等,为妇女平等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注重培养和选拔女性人才;重视做好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工作,特别要提高基层妇女干部的参政比例。在制定、实施涉及妇女儿童相关政策和选配女干部时,要注意听取妇联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支持妇女广泛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活动,提高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能力。

7.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各级政府要把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作为转变职能、依法行政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宪法》和《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全面保障妇女儿童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中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企业劳动保障监察,保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保护女婴,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要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三、加强对妇女儿童工作的领导

8.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各级政府要履职尽责,重视和支持妇女儿童工作;要把妇女儿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做到每年听取1―2次妇女儿童工作情况汇报,认真解决妇女儿童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具体协调。在制定政策时,注意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原则。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追究责任。要狠抓政策措施的落实,整合资源,强化部门配合,协调社会力量共同做好妇女儿童工作。

9.加大妇女儿童事业投入。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妇女儿童工作的投入,加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资金投入,把加强妇女儿童工作与实现安徽奋力崛起、推进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加强妇女儿童活动场所及阵地建设,改善妇女儿童发展的基础条件。进一步加大实施“两纲”和重难点指标的资金投入,确保“两纲”顺利实施。

10.健全妇女儿童工作机制。各级政府要加强妇儿工委组织机构建设,确保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按章理事,充分发挥妇儿工委协调、议事、督促、指导的职能作用。要配齐配强乡镇(街道)妇联干部,为基层妇女儿童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各级妇儿工委及其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做到协调有力、督办有效,为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六月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皖政办〔2011〕72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村医队伍

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1号)精神,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村医队伍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村医职责

村医(包括在乡村执业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下同)主要为农村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的指导下,按照服务标准和规范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规定及时报告传染病疫情和中毒事件,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使用适宜药物、适宜技术和中医药方法为农村居民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将超出诊治能力的患者及时转诊到乡镇卫生院及县级医疗机构;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填写统计报表,保管有关资料,开展宣传教育和协助新农合筹资等工作。

二、全面加强村卫生室的建设和管理

(一)全面完成省民生工程村卫生室项目建设任务。到2011年底,全省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1所基本功能较为完善、基本诊疗设备较为齐全的标准化村卫生室,巩固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中的基础地位。

(二)加强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充分利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结合2011年中西部地区村卫生室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积极整合村卫生室各类信息化资源,加快村卫生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实行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统一的电子票据和处方笺。实现对村卫生室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药品管理、新农合门诊统筹以及绩效考核的管理,提高村医及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全面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到2011年底,标准化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进行绩效考核并统一管理村卫生室的设置、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绩效考核结果要在所在行政村公示,并作为财政补助经费核算和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进行动态调整的依据。县级卫生、财政、价格等部门要加强对村医和村卫生室补助经费使用的监管,督促其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

三、落实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门诊统筹

(一)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要全部使用基本药物和按规定使用省补充药品,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省补充药品,由对其实行一体化管理的乡镇卫生院通过省级网上集中采购负责供应。

(二)实行新农合门诊统筹。村卫生室要积极推进新农合门诊统筹,并将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基本药物、省补充药品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2011年,乡镇卫生院(含在乡镇执业并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的一级医院)和村卫生室的单次门诊可补偿费用的补偿比例原则上提高到45%-50%,国家基本药物和省补充药品目录范围内的药品费用不再另行提高补偿比例。村卫生室收取的一般诊疗费为6元/人次,其中:新农合报销5元,个人自付1元。一般诊疗费新农合报销部分按上一年门急诊人次乘以一般诊疗费的人均报销标准,以“总额预算、分期支付”的办法支付新农合基金。卫生部门以及新农合经办机构要加强对新农合诊疗和药品费用的监管,对虚开处方、虚开发票、虚增费用、虚增人次等违规行为的村卫生室,要暂停或取消门诊统筹定点资格,并及时追回流失的门诊统筹基金。

四、建立完善村医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一)加强村医的准入管理。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必须具有村医执业证书或执业(助理)医师证书,并在卫生行政部门注册和获得相关执业许可,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考核确定,原则上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配置1名村医,每个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村医执业。村卫生室从事护理等服务的人员也应具备相应的合法执业资格。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准入管理,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在村卫生室工作。直系亲属和有姻亲关系的人员不得在同一村卫生室工作。新进入村卫生室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或医学专业大专以上学历。

(二)建立村医的退出机制。各地要结合实际制定相应标准,建立村医到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退出和考核退出机制,促进村医队伍的新陈代谢、人员结构不断优化。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实有人员超过国家规定配备标准的,一律不得新增人员。

五、切实保障村医的合理收入

(一)对村医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给予合理补助。对村医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实际工作量和当地农村常住人口数量,按35%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011年为人均8.75元)预拨给村卫生室,年终根据考核的实际工作量进行结算。

(二)完善基本医疗服务收费补偿政策。实行一体化管理并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村卫生室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含静脉输液费,不含药品费)以及药事服务成本合并为一般诊疗费,标准为6元/人次。其中,新农合基金报销5元并在村卫生室当场减免,参合病人个人自付1元。

(三)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给予专项补助。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的,省财政按每1000个农业户籍人口每年补助村卫生室5000元。各市、县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补助。鼓励有条件的市、县进一步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村医的补助水平。

六、加快建立村医养老保障制度

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村医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对符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村医发放养老金。对城乡居民养老制度实施时已到龄退出的村医,允许其在个人账户按规定一次性补交15年养老保险费后,按月领取养老金。对连续从事村医工作10年以上、到龄退出的村医,按每月不低于300元的标准发放生活补助,补助资金由市、县政府统筹解决。

七、着力提高村医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一)加强村医的业务培训和学历教育。省卫生厅要会同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合理制定村医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村医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村医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扩大我省农村在岗卫生技术人员参加成人大专学历教育的规模,逐步提高村医中获得大专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积极促进村医向执业(助理)医师的转化。

(二)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要编制村医队伍建设规划,建立村医后备人才库。建立健全吸引人才到村卫生室工作的激励机制。各地要结合全科医生制度建设,拓展全科医学岗位培训项目,争取为每个村培养1名全科医生或具有全科素质的村医。

八、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作为巩固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促进农村发展的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全面了解本地村医队伍结构、工作待遇等基本情况,认真听取村医的意见建议,制定工作方案,完善相关政策,及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卫生部门要将加强村医队伍建设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积极协作配合,共同将村医队伍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抓好抓实。

(二)落实资金投入。省财政要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市级人民政府要加大对村医队伍建设的投入和督促指导力度。各县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完善村医补偿和养老政策以及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所需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并及时拨付到位,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不得挤占和挪用。严禁以任何名义向村医收取、摊派国家规定之外的费用,为村医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三)加大宣传力度。各地要积极开展优秀村医评选和奖励活动,进一步提高村医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要大力宣传村医典型的先进事迹,努力营造全社会尊重村医、爱护村医的良好氛围。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一年九月三十日

第五篇: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意见(皖政办

【发布单位】安徽省

【发布文号】皖政办〔2006〕69号 【发布日期】2006-10-09 【生效日期】2006-10-0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的意见

(皖政办〔2006〕6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6年3月1日,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为认真贯彻落实《条例》,进一步做好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认真学习,积极做好《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

《条例》是在我国防治艾滋病的关键时期,由国务院颁布的一部全面规范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法规。《条例》的颁布实施,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广泛开展《条例》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为贯彻落实《条例》和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要带头学习《条例》,准确把握《条例》的指导思想、立法宗旨、现实意义和主要内容。各级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防艾办)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会同宣传等部门制订具体宣传培训计划,将《条例》内容纳入艾滋病防治政策宣传,以及各级党校、团校的培训课程中;将《条例》的宣传纳入当地“五五”普法规划,并与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相结合,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条例》的有关规定,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省、市防艾办要分别组建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到各市、县巡回开展《条例》宣讲活动。各级政府要协调当地新闻单位,抓住《条例》颁布实施的有利时机,集中一段时间,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各地卫生部门要联合工、青、妇等群团及民间组织,通过青年志愿者宣传、“青春红丝带”、“职工红丝带”、“面对面”等活动和服药督导员宣传、感染者互助组织宣传等形式,切实做好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宣传工作,使其了解掌握《条例》内容,有效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自觉履行义务。

二、明确目标,切实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消除社会歧视。各地、各部门要以宣传贯彻《条例》为契机,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以及关怀和不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加大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的力度。各地要认真按照《条例》的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干预工作,对重点人群实施干预,确保实现到2010年有效干预措施覆盖当地90%以上主要高危人群和流动人口。

(三)加大“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落实力度。各地和有关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切实抓好“四免一关怀”政策和“四个一、三条线”工程的落实工作。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工作,建立健全治疗管理体系,完善以就地治疗、家庭治疗、社区治疗为主的抗病毒治疗和机会性感染治疗机制。“四个一、三条线”工程要在2006年完成一半以上,2007年底以前全面完成,确保将党和政府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其家庭的关怀落到实处。

(四)加强农村和流动人口的防治工作。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工作,选派预防和临床医务人员到基层指导工作,加强对农村卫生人员的知识培训,提高防治能力。要按照《全省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同时,要做好流动人口的干预工作,特别是流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安排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余生活,把他们吸引到健康有益的活动中来,预防艾滋病、性病的感染和传播。

三、增加投入,不断提高基层防治能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按照《条例》规定,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分级负担、多渠道筹资的经费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和完善艾滋病预防、检测、控制、治疗和救助服务网络建设。各市、各艾滋病防治重点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设置独立的艾滋病和性病预防控制科室,配备相应的设备和专职工作人员。城市社区和乡镇卫生服务人员90%以上、村卫生室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0%以上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要努力改善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鼓励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

四、加强领导,完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条例》规定,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各市、县尚未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组织协调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已经建立的要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各级人民政府艾滋病防治组织协调机构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依法推动跨部门合作,加强防治工作的协调和管理,形成艾滋病防治的合力,切实解决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纳入行政执法检查内容,制定具体的检查办法和考核指标,检查结果要及时进行通报,对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和违反《条例》的各种行为,要依据《条例》的相关规定严肃查处。省防艾办将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具体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对各地、各部门宣传学习和贯彻落实《条例》的情况进行检查。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九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意见(皖政办〔20.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