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时间:2019-05-14 08:10: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第一篇:《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湖北省委一号文件》﹙二〇一一年一月十二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精神,抢抓重大机遇,深化水利改革,加快水利发展,充分发挥水利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中的支撑保障作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特作出如下决定。

一、认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全省水利面临的新形势。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省水利建设成就巨大,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水利大省。水利为全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省水利有优势,也有忧患,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全省防洪薄弱环节突出,长江、汉江防洪保护圈没有完全形成,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湖泊堤防基础差,分蓄洪区建设和山洪灾害防治滞后,水库涵闸泵站病险多,洪涝灾害依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严峻,水资源供给矛盾依然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瓶颈;农田灌排体系不全,灌排设施老化失修,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和排涝标准明显偏低,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依然是影响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水利设施薄弱依然是我省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事关防洪、供水、粮食安全乃至经济、生态、国家安全。我省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抢抓重大政策机遇,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水利工作科学定位、统筹谋划、全面部署,凝聚全社会力量,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

二、明确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

(三)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原则,始终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

第二篇: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文件 鄂组通 [ 2011 ] 116 号

关于组织开展省直“城乡互联、结对共建”

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

根据《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实施办法》(鄂组通[2010]72号)文件精神,现就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评验收的时间安排和程序步骤

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工作集中安排在2011年9月至11月进行,按照组织动员、自查申报、组织复核、考评验收、组织复审等程序进行。

1、组织动员(9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分别召开动员会议,组织所归口管理(联系)的单位学习“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有关文件,讨论考评验收的相关要求,对考评验收工作进行动员部署。

2、自查申报(9月)。参加结对共建活动的省直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中央在鄂相关单位,对照《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附后)进行自查总结,形成自查报告,填写考评验收申报表和“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向上级归口管理(联系)的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提出验收申请。

3、组织复核(10月)。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接归口管理(联系)单位自查总结、验收申报表和活动统计表后,对各单位的申请材料进行认真复核,并负责汇总《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统计表》(附后)。复核后,于10月底前将各单位申报材料(申报表一式两份、自查总结一份、活动情况统计表一份)以及活动情况统计表(汇总)及电子版,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4、组织考评(10月)。省委组织部统一组织考评验收。

5、组织复审(11月)。将考评验收的结果反馈给各单位和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同时,由省委省直机关工委、省委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党委组织复审考评,研究提出先进单位、合格单位和不合格单位名单,报送省委组织部(组织一处)。

三、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

考评验收的内容和标准以《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细则》为基本依据,重点考核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先进,得分在90-94分的为合格。对结对村没有建设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或村级集体经济年纯收达不到5万元的结对单位,实行一票否决。

四、考评验收的结果运用

1、考评验收结束后,将对考评结果进行通报。

2、经考评验收评价为先进和合格的,结对共建单位可结束共建任务。

3、经考评验收评价为不合格的,结对单位不得撤离。

4、考评验收结果作为评选先进基层党组织、文明单位和市(厅)级领导班子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联系人:杨承礼

电话:87235961,87231822(传真)电子邮箱:hbzzbjcb@163.com 附:

1、《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细则》

2、《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考评验收申报表》;

3、《湖北省“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情况统计表》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 2011年8月25日

主题词:城乡互联、结对共建考评通知

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2011年8月29日印发

(共印310份)

第三篇:中共湖北省委文件

中共湖北省委文件

鄂发[2009]25号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2009年10月13日)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提高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生态文明是以人与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发展道路的文明形态。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湖北具有较为丰富的生态环境资源。长江、汉江贯穿全境,湖泊密布,水网纵横,素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拥有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神农架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是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生态地位非常重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对我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实施“两圈一带”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生态湖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构建“生态湖北”为目标,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推进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环境问题;坚持尊重规律、善待自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坚持实践创新,注重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坚持宣传引导,鼓励全民参与,切实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让“千湖之省”蓝天长驻、青山长在、碧水长流,全社会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到2010年,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编制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一批重大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项目启动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初步确立,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到2015年,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清洁能源比重逐步提高。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7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的天数达到310天以上,主要河流和湖泊、水库水质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全省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7%以上,城市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0平方米。初步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显著提高,绿色消费模式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生态保护机制,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湖北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示范带,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四)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按照国家主体功能区划的要求,以湖北省生态功能区划为基础,依据环境容量和生态承载力,明确湖北主体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方向,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发展规模,细化环境分类管理。在优化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保护优先,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产减污,改善环境质量;在重点开发区域,坚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科学合理利用环境承载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增产不增污;在限制开发区域,坚持保护第一,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建设,逐步恢复生态平衡;在禁止开发区域,坚持强制性保护,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严格监管,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和破坏。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编制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继续抓好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创建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工业园区和再生资源基地,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能源和废弃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依法实行清洁生产强制审核,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积极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以提高能效和碳生产率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鼓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着力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环保产业。

(六)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广“种、养、加”相结合的循环农业模式,实现大农业内部的产业对接。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保障食品安全为重点,建立一批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粮食、蔬菜、棉麻、畜禽产品、水产品、果产品以及茶叶、油料等优势农产品生态化,形成湖北农业新优势。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抗品种,提高作物抗病虫害能力。落实财政补贴政策,鼓励使用有机肥,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开发和推广农业循环实用技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和产业化。

(七)用生态理念指导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我省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以“一江两山”为重点,实现开发与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生态旅游景区。突出景区管理的环境责任,不断提升景区生态价值,以生态体验为核心,整合自然、人文要素,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生态旅游服务。命名一批生态旅游示范景区和生态旅游服务企业,培养一批生态旅游专业人才,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以最少的能源投入、最低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干扰,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绿色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按照安全、高效、环保的要求,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从商贸环境、商品采购销售、生产者责任等方面入手,推行生态商贸模式。强化绿色管理,倡导健康饮食,突出环境保护,促进餐饮、娱乐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夯实环境保护基础

(八)构建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系统。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彰显“千湖之省”的水资源环境优势。加快实施长江、汉江、清江等重点流域和洪湖、梁子湖、长湖等重点湖泊以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组织编制并实施武汉城市圈碧水工程规划,加快推进大东湖生态水网构建工程和江湖连通工程。全面推行流域水污染治理行政首长负责制,推进小流域综合整治。加大工业企业重点污染源治理力度,严格执行企业废水排放标准,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严格饮用水源地保护,积极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加强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节约用水,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综合防治水土流失,积极推进防洪、防涝、抗旱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配生产、生活用水,保证生态用水,维护水域生态健康。加强对湿地的保护,禁止开垦占用和随意改变湿地用途,充分利用湿地、坡岸以及水生生物的自然净化功能,实现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

(九)构建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积极推进以封山育林为重点的山区绿化,以农田林网为重点的平原绿化,以绿色通道为重点的沿路、沿河、沿湖绿化美化。大力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抓好天然林、重要生态公益林保护和退耕还林、沿江防护林建设以及石漠化治理,建设秦岭、武陵山、大巴山、大别山、幕阜山等绿色生态屏障。加强对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神农架林区等重要生态敏感区域的建设与保护,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建立一批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

(十)构建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切实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发挥规划对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的先导、统筹和主导作用。突出城市风格特色和城市总体设计要求,对城市建筑公共空间实行艺术化设计和人性化改造,加强城市内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市生态景观、公共绿地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坚持环境基础建设先行,努力实现污水、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实施蓝天行动计划和冬暖夏凉工程,加快绿色公共交通体系建设,强化城市“灰霾”和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粉尘等大气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整治餐饮业油烟污染。安全妥善处置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实施宁静工程,全面整治噪声扰民。

(十一)构建优美整洁的农村环境。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作用,建设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抓好镇村生态环境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大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污染防治,加快农村污水、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国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四湖流域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土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质量。开展污染土壤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重点抓好重金属、农药污染土壤的治理和修复。强化农村环境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

(十二)构建防控结合的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加强自然灾害的预防预警与监测体系建设,制定完善防洪、抗震、防治地质灾害、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等防灾减灾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强地质灾害的防治,抓紧推进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加大对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控制森林病虫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与安全评估技术和标准体系,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控网络。分级建立环境监测应急中心,强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核与辐射污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切实维护我省生态安全。

四、加强宣传和引导,提升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十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示范基地,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深入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学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入手,推动建立以“善待自然、呵护环境,节约能源、珍惜资源,厚生爱物、促进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道德规范,鼓励广大人民群众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十四)推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积极倡导理性消费,引导绿色消费,自觉减少过度消费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污染。建立并完善激励购买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推行绿色采购制度,推进绿色销售,以绿色消费带动绿色生产,以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养成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十五)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全民环保行动”。组织全省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大力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酒店、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多层次、多领域强化生态文明细胞工程建设,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五、建立健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十六)加强生态文明法规体系建设。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全面清理和修订我省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体系,重点在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清洁生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出台配套的法规、规章及标准。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自律、公众参与的原则,明确政府、企事业单位、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十七)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政策。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全面推行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制定并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生态补偿的财政投入,探索转移支付、对口支援、专项补贴、生态移民、异地开发等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方式,逐步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和流域水环境保护领域实行生态补偿。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逐步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和放射性废物、危险废物集中处置收费制度,适当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健全绿色电力调度制度,严格实施差别电价政策。积极落实各项财税政策,鼓励和扶持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支持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项目实施。完善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政策。

(十八)建立生态文明科技支撑体系。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容纳入全省科技发展规划。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我省科教优势,整合科研资源,建立生态产业关键技术重点实验室、环保科技产业基地,开展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能源替代、污染防治及生态保护等领域先进适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主导产品。实施科技创新引导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支持技术入股、专利质押贷款,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工作者创办、领办环保型科技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环保型企业上市。

(十九)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予以倾斜。从2010年起,各级财政用于生态文明建设专项支出应逐年增加,省级财政每年从“两型社会”建设激励性转移支付资金中列支1亿元,建立生态文明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各项相关政府规费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用于规定用途。探索发行水专项债券,多渠道筹集生态文明建设资金。

(二十)完善生态环境执法监督机制。按照生态环境的统一性、整体性要求,构建职能有机统一的跨区域、流域的生态环境管理新体制,建立区域、流域环境保护统筹协调机制。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坚持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建设项目环保设施“三同时”、限期治理、区域流域行业限批、挂牌督办、环保后督察等制度,形成环境保护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环境执法机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六、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党委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和解决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部署和组织落实,确保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部署、共同推进。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设,成立湖北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与省环境保护委员会合署办公,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协调。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日常工作。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争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者。

(二十二)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建立并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积极推进规划环评、政策环评、战略环评,在城市规划、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开发建设等重大决策过程中,优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充分评估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对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重大决策行使环保一票否决权,避免出现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决策失误。成立生态文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完善环境信息发布和重大项目公示、听证制度,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十三)严格考核评价。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目标责任制,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工作考评,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相关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建立问责制度,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本部门实际,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工作方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在每年年底前向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上报工作进展情况。省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要组织对本意见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

第四篇:中共湖北省委

中共湖北省委 湖北省人民政府 关于命名表彰全省文明创建先进单位的决定

(2009年7月 日)

(代拟稿)

近年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省各地各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显著成果,城乡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涌现出一批成绩突出、影响广泛的先进典型。为充分展示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成果和广大干部群众奋发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鼓励和表彰先进,发挥榜样的示范和激励作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授予湖北省司法系统等9个系统为2007-2008“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行业(系统)”;授予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等172个单位为2007-2008“最佳文明单位”称号;授予江汉大学附属医院等497个单位为2007-2008“文明单位”称号;授予神宜生态旅游路等4条公路为2007-2008“文明路”称号(名单附后)。

省委、省政府希望受表彰的单位珍惜荣誉、发扬成绩、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在促 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为加快推进“文明湖北”建设,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省委、省政府号召各地各单位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加广泛、深入、扎实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精神,以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主题词:精神文明建设 表彰先进 决定

发:各市、州、县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党委,省委各部委,省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 2009年7月 日 共印 份2007-2008全省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先进单位名单

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行业(系统)

湖北省司法系统、湖北省电力系统、湖北省交通系统、湖北省国税系统、湖北省地税系统、湖北省邮政系统、湖北省审计系统、湖北省财政系统、湖北省气象系统

二、省级最佳文明单位

武汉市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市烟草专卖局硚口区分局、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汉阳大队、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武汉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武汉市烟草专卖局洪山区分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洪山支行、武汉市蔡甸区财政局、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黄陂分局、武汉市新洲区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检察院、武汉市港航管理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关、武汉市黄陂区气象局、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部余家头水厂

黄石市 黄石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黄石市国税局西塞山分局、黄石市地方税务局黄石港分局、阳新县供电公司、黄石市气象局、黄石市地方税务局铁山分局、大冶市电力公司、大冶市地方税务局七分局、大冶市国家税务局

襄樊市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三工厂、神龙汽车有 限公司襄樊工厂、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襄樊卷烟厂、襄樊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襄樊市水利局、中央储备粮襄樊直属库、襄樊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南漳县人民法院、谷城县地税局、湖北省电力公司老河口市供电公司、襄樊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襄樊市襄阳区人民检察院、保康县审计局、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税局

宜昌市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夷陵长江大桥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宜昌市烟草专卖局、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宜都市地方税务局、枝江市财政局、当阳市人民检察院、宜昌市点军区财政局、宜昌市猇亭区人民检察院、宜昌市港航管理局

十堰市 郧县交通局、竹山县移民局、十堰市国家税务局直属分局、十堰市畜牧局、十堰市市政园林绿化管理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十堰市分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十堰市消防支队

荆州市 荆州电视台、中国联通有限公司荆州分公司、中央储备粮荆州直属库、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松滋市地方税务局、洪湖市财政局、江陵县供电公司、荆州市中医医院、荆州市房屋产权市场管理处

荆门市 钟祥市财政局、荆门市东宝区供电公司、荆门市教育局、荆门市职教集团、荆门市地方税务局浏河分局、湖北省太子山林场管理局

鄂州市 武钢矿业有限责任公司程潮铁矿、鄂州市玉泉 自来水有限责任公司、鄂州市国土资源局鄂城分局、鄂州市地方税务局鄂城分局、鄂州市第一幼儿园

黄冈市 黄冈市财政局、黄冈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红安县财政局、中储粮麻城直属库、英山县财政局、浠水县洗马镇财政所、武穴市国家税务局、英山县地方税务局、黄冈电力综合修造厂、团风县烟草专卖局、罗田县审计局、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中共蕲春县委组织部、黄冈市黄州区国家税务局、黄冈市广播电视局

孝感市 孝感市地方税务局、中国移动湖北公司孝感分公司、孝感市孝南区国税局、汉川市第一高级中学

恩施州 恩施州地方税务局、恩施市人民检察院、恩施市国家税务局、巴东县财政局、建始县地方税务局、来凤县消防大队、咸丰县地方税务局、利川市电力公司

咸宁市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咸宁分行、崇阳县交通局、通山县供电公司、通山县财政局、赤壁市人民检察院、咸宁市咸安区公路管理局、咸宁学院

随州市

随州市区供电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行、随州市第二中学、曾都医院、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水市国家税务局

仙桃市

仙桃市建设委员会、仙桃市交通局、省电力公司仙桃市供电公司

潜江市 潜江市人民法院、潜江市建设委员会、中国移 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潜江分公司、潜江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

天门市 天门市房地产管理局、天门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湖北省汉江河道管理局罗汉寺闸管理分局

神农架林区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神农架林区分公司、神农架林区财政局

省直

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驻武汉特派员办事处、湖北省档案局(馆)、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湖北省图书馆、湖北省机电设计院、湖北新华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院校

三峡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水果湖第二中学、水果湖第一小学

大型企业 江汉石油管理局第四机械厂、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中船重工海声科技有限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万峰无线电厂、武汉铁路局、湖北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长江宜昌航道局、国营江北机械厂、长江武汉航道局、东风汽车公司电力处、东风汽车公司水厂、中建三局装饰有限公司、国电长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设备制造厂、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 军队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武警 武警湖北省消防总队

司法 湖北省沙洋监狱管理局、湖北省劳动教养工作管理局

供电

英山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 地税 武汉市江岸区地方税务局

检察院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检察院、枝江市人民检察院

卫生

襄樊市中医院

广电和新闻出版 湖北省教育书刊发行社 长航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武汉培训中心

三、省级文明单位

武汉市 江汉大学附属医院、武汉市经济委员会、武汉市广播电视局、武汉市总工会、中共武汉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公司江汉分公司、武汉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武汉市林业局、武汉地产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江汉区司法局、武汉市博物馆、武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江汉分局、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营业管理部、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汉阳区扁担山公墓管理处、十里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建设工程第一施工公司、武汉市烟草专卖局武昌区分局、湖北公路客运(集团)有限公司武昌站务分公司、武汉钢铁公司第 三子弟中学、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湖北省烟草公司武汉市青山分公司、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市汉阳劳教所、武汉市东西湖区工商分局、武汉市东西湖区地税局、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武汉市汉南区供电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市黄陂区交通局、武汉市黄陂区财政局、武汉市黄陂一中、武汉市新洲区水务局、武汉市新洲区林业局、新八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红金龙印务股份有限公司

黄石市

黄石市出租车管理局、黄石市国税局黄石港区分局、黄石市园林局、黄石市自来水公司、湖北省盐业总公司黄石分公司、黄石日报社、黄石市黄石港区财政局、黄石市西塞山区人民检察院、黄石市司法局、黄石理工学院、中国十五冶金建设公司七公司、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黄石市交警支队、中国联通黄石分公司、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税局、大冶市工商局、黄石市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大冶市残疾人联合会、大冶市地税局八分局、大冶市灵乡镇国土资源管理所、阳新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阳新县林业局、阳新县第一中学、阳新县国税局富池分局、阳新县药监局

襄樊市

襄樊市樊城烟草专卖局、襄樊市劳动就业管理局、襄樊市第三十七中学、襄樊市公路规费征收稽查处、政协襄樊市委员会办公室、襄樊市科学技术协会、襄樊市环境保护局、襄樊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襄樊市直属机关第二 幼儿园、襄樊市中心血站、襄樊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省盐业总公司襄樊分公司、襄樊学院、枣阳市广播电视局、枣阳市第一中学、宜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宜城市审计局、南漳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谷城县国土资源局、老河口市人民检察院、襄樊市襄城区人民检察院、襄樊市襄阳区审计局、中国农业银行襄樊市襄阳支行、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湖北中航精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襄樊市地税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局、襄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分局、中国工商银行襄樊市樊西支行、宜城市国税局、保康县财政局

宜昌市 湖北三峡烟草有限公司、武警宜昌市消防支队、宜昌三峡机场有限责任公司、三峡机场边防检查站、宜都市第一高级中学、宜都市供水总公司、当阳电力联营公司、兴山县人民检察院、秭归县城市管理局、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国土资源局、中共宜昌市夷陵区委办公室、宜昌市三峡高级中学、宜昌市总工会、宜昌市社会福利院、宜昌市房地产权监理处、宜昌市伍家岗区政务中心、宜昌市伍家岗区人民法院、宜昌市点军区国家税务局、宜昌外国语学校、宜昌市猇亭区国家税务局、宜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业服务中心、宜昌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宜昌市夷陵区发展和改革局、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宜昌分公司、交通银行宜昌分行、宜昌监狱、宜昌市实验小学、宜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枝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宜昌市劳动教养管理所、兴山县人民法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司法局、当阳市建设局、宜昌市点军区人民法院、湖北化肥厂

十堰市 丹江口市广播电视局、丹江口市第一中学、丹江口市第一人民医院、郧西县国土资源局、竹溪县交通局、竹溪县人民检察院、竹山县人民法院、竹山县国土资源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房县分公司、十堰市会计管理局、十堰市道路运输管理处、十堰市张湾区建设局、十堰市张湾区车城路街道办事处、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武当山宾馆、十堰市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十堰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堰市公安局、十堰市寿康永乐有限公司、十堰市第一中学、十堰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郧阳医学院、十堰市陡岭子水电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十堰市六堰支行、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十堰市分公司、湖北三环汽车附件有限公司

荆州市 荆州市荆州区交通局、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检察院、荆州市长江河道管理局荆州分局、荆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城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沙市第五中学、江陵同创机械有限公司、松滋市公路管理局、湖北省烟草公司荆州市公司松滋营销部、松滋市道路运输管理所、公安县第一中学、湖北新生源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公安县人事局、公安县地方税务局城区分局、湖北华丽染料工业有限公司、石首市技工学校、监利县实验高级中学、监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洪湖市邮政局、洪湖市人民检察院、荆州恒隆汽车零部件制造 有限公司、荆州市司法局、湖北省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荆州市复员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荆州市实验幼儿园

荆门市

京山县地方税务局、京山县审计局、京山县物价局、京山县国库收付中心、沙洋县民政局、沙洋县人民法院、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沙洋分公司、钟祥市教育局、钟祥市物价局、钟祥市旧口高中、荆门市东宝区文峰中学、荆门市掇刀区审计局、荆门市象山中学、荆门市会计局、荆门市市政设施管理处、湖北省超高压荆门输电公司

鄂州市 鄂州市地方税务局、鄂州市华容区烟草专卖局、鄂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鄂城大队、鄂州市西山街道办事处石山中学、湖北省电力公司鄂州供电公司输电线路部、鄂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葛店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鄂州市民政局、鄂州市实验幼儿园

黄冈市

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有限公司、黄冈市自来水公司、黄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黄冈市公路规费征稽处黄州直属所、中国移动浠水县分公司、武穴市烟草专卖局、黄梅县财政局、黄梅县地方税务局、中国移动黄梅县分公司、红安县中医医院、蕲春县地方税务局、蕲春县广播电视局、鄂东职业技术学院、红安县上新集镇财政所、黄冈供电公司输变电工程部、罗田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中共黄梅县纪委(监察局)、浠水县第一中学、黄冈市黄州区道路运输管理所、中国电信黄州区分公司、罗田县第一中学、团风县财政局、团风县国家税务局、红安县邮政局、英山县劳动就业局、武穴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武穴市审计局、黄冈市道路运输管理处

孝感市 孝感市邮政局、孝感市财政局、中国工商银行孝感孝南支行、汉川市交通局、汉川市审计局、云梦县工商局、安陆市国土资源局、大悟县审计局、大悟县烟草专卖局、孝昌县交通局、中国移动湖北有限公司孝昌分公司、大悟县供电公司

恩施州 恩施州人大常委会机关、恩施州司法局、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公司、恩施市消防大队、恩施州烟草专卖局、恩施市公安局、恩施市工商局舞阳分局、鹤峰县水利局、鹤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建始县劳动就业局、建始县官店镇财经所、宣恩县电力公司、中共巴东县委办公室、巴东县人民法院、巴东县烟草专卖局、利川市工商局、利川市消防大队、来凤县民族小学、来凤县大河镇财经所、来凤县公安局、咸丰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咸丰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共恩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恩施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宣恩县文化体育局、咸丰县人民医院、中共恩施市委组织部

咸宁市 咸宁市司法局、咸宁供电公司配电中心、崇阳县县国土资源局、崇阳县公路局、崇阳县教育局、崇阳县工商局、中央储备粮赤壁直属库、赤壁市公汽总公司、通城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城县人民检察院、通城县电力公司、通城县审计局、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通山支行、通山县 审计局、中国人民银行通山县支行、通山县工商局、咸宁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咸安区分局、咸宁市咸安区审计局、咸宁市麻塘风湿病医院、咸宁供电公司信息通信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咸宁市中心支行

随州市 随州市邮政局、随州市民政局、随州市社会保险中心、随州市曾都区供电公司、随州市曾都区国土资源局、随州市曾都区审计局、湖北楚威车桥股份有限公司、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

仙桃市 仙桃市国土资源局、仙桃市水利局、仙桃市统计局、仙桃市财政局郭河镇财政所、仙桃市物价局、仙桃市会计核算中心

潜江市 潜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广华分局

天门市 天门市财政局、天门市商务局、天门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天门市公安局马湾派出所

神农架林区 神农架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神农架林区人民检察院

省直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政协湖北省委员会办公厅、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湖北省信访局、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湖北省体育局、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湖北省物价局、湖北储备物资管理局、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 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长江航道测量中心、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省园林工程技术学校、湖北省人民政府驻深圳办事处

院校 湖北大学、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北省水果湖高级中学

大型企业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港务公司、武汉钢铁股份公司冷轧薄板总厂、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重型车厂、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武汉三江航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武汉铁路局汉西车务段、湖北多福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工业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大冶有色丰山铜业有限责任公司、江汉油田广华社区管理服务中心、江汉油田盐化工总厂、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粤)、中建三局建设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京)、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武汉直属库、襄樊东风汽车电气有限公司、湖北电力信息通信中心

司法 湖北省沙洋范家台监狱、湖北省沙洋荷花垸监狱、湖北省武昌监狱、湖北省襄樊监狱、湖北省汉西监狱、湖北省汉阳监狱、湖北省女子劳动教养管理所、湖北中和信律师事务所、黄石监狱

公安 黄石市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宜昌市公安局交 通警察支队车辆管理所、荆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沙洋县公安局十里派出所、潜江市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天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武汉市公安局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分局

金融 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机关、中国建设银行武汉开发区支行、中国建设银行随州分行、中国建设银行荆州分行公安支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襄樊樊西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恩施分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孝感市北街口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徐家棚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南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岸支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水果湖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公安支行、中国农业银行大冶支行、中国农业银行浠水支行、中国农业银行竹溪支行

商务

宜昌市伍家岗区商务局、襄樊鼓楼商场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市商务局

供电 武汉硚口供电公司、武汉东西湖供电公司、襄樊国网合成绝缘子股份有限公司、十堰供电公司变电部、黄石供电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枝江市供电公司、鄂州供电公司变电部、咸宁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湖北省电力职工疗养院

卫生 宜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荆州市卫生局、黄石 市中医医院、孝感市中心医院、鄂州市妇幼保健院、武汉市急救中心

交通

鄂州市港航管理局、恩施州港航管理局、荆州市交通局、黄冈市港航管理局、仙桃市公路管理局、随州市道路运输管理处、襄樊市襄阳区公路规费征收稽查所、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管理处、黄石中心客运站

建设 武汉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部、武汉市房地产交易管理中心、襄樊市建设委员会、孝感市建设委员会、随州市建设委员会、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荆门市城市绿化管理处、黄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湖北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武汉市燃气热力工程公司

民政 武汉市救助管理站、仙桃市民政局婚姻登记处 水利 湖北省金口电排站管理处、潜江市水利局、孝感市水利局、荆州市水利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水利水产局

国税 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开发区国家税务局、荆州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孝感市大悟县国家税务局城关税务分局、鄂州市国家税务局鄂城税务分局、黄冈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国家税务局、随州市国家税务局直属税务分局、崇阳县国家税务局

地税 襄樊市老河口市地方税务局、荆州市地方税务局 稽查局、宜昌市秭归县地方税务局、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地方税务局、黄冈市地方税务局宝塔分局、随州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鹤峰县地方税务局

电信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鄂州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随州分公司、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咸丰分公司

移动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业务支撑中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网管中心、湖北通讯服务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湖北有限公司客户服务中心

联通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恩施州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黄冈市分公司、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江汉分公司

检察院 黄冈市人民检察院

法院 武汉市青山区人民法院、阳新县人民法院、谷城县人民法院、武汉市黄陂区人民法院

广电和新闻出版 湖北省广播电视局荆州中波转播台、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大家报刊社

邮政 武汉市黄陂区邮政局、松滋市邮政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邮政局、沙洋县邮政局、仙桃市邮政局

供销社 荆门市东方百货大厦、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 民航 南航湖北分公司客舱部、南航湖北分公司地面服务保障部

审计

武汉市新洲区审计局、荆州市沙市区审计局、湖北省审计干部学校、武汉市洪山区审计局

财政 宜都市财政局陆城财政所、鄂州市汀祖镇财政所、荆门市国库集中收付中心、枣阳市南城办事处财政所、武穴市财政局余川财政所、英山县石头咀镇财政所

旅游 咸宁市旅游局、应城市旅游局

工商 荆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保康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麻城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咸宁市咸安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气象 武汉市新洲区气象局、荆门市京山县气象局、恩施州宣恩县气象局

文化

湖北省美术院、襄樊市图书馆

保险

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公司本部、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黄冈分公司

长航 长江航运公安局武汉分局、长江武汉航道局武汉航道管理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宜昌巴东海事处

铁路 武汉铁路局武汉桥工段、武汉铁路局汉口车站

四、文明路

神宜生态旅游路、316国道襄樊段、省道孟土路丹江口段、武汉机场路

第五篇: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

省委一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畜牧方面内容)

一、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进展情况

(一)基础母牛补助建设进展情况(扶贫办实施)基础母牛引进项目完成投资110万元,引进发放能繁母牛367头,其中曼日玛乡强茂村发放70头,投资21万元;采日玛乡秀昌村发放70头,投资21万元;阿万仓乡贡赛村发放70头,投资21万元,河曲马场赛祥村发放90头,投资27万元;齐哈玛乡哇尔义村发放67头,投资20万元。

(二)贷款贴息补助进展情况(扶贫办实施)贫困户到户贷款贴息资金40万元,摸底工作基本完成,近期将分配下达贷款贴息资金。

(三)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全面完成

根据省州安排,10月中旬要全面良种公畜配送,目前各项工作已全面完成,具体情况如下:

省上确定今年我县补贴数量为藏羊(欧拉羊)300只,其中,从西科河欧拉羊种公畜养殖场引进150只,从河曲马场引进150只。补贴对象为藏羊繁育产业带内能繁母羊30只以上的养殖户,重点对藏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及6个“一特四化”现代畜牧业示范点的养殖户进行扶持。根据“一特四化”藏羊繁育产业带的欧拉乡、欧拉秀玛乡和尼玛镇的养殖规模,分别补贴种公羊110只、60只和130只。

省上确定今年我县补贴数量为牦牛300只,其中,从阿孜畜牧园区引进牦牛种公畜引进150头,从河曲马场引进150头。补贴对象为牦牛繁育产业带内能繁母牦牛20头以上的养殖户,重点对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社员及6个“一特四化”现代畜牧业示范点的养殖户进行扶持。对“一特四化”牦牛繁育产业带的齐哈玛乡补贴51头、木西合乡补贴38头、阿万仓乡补贴61头、曼日玛乡补贴72头、采日玛乡补贴43头、河曲马场补贴35头。

各乡(镇、场)确定的补贴对象、补贴数量,在本乡(镇、场)村内予以公示,接受广大养殖户的监督。

(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编报了玛曲县2011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新建养殖小区3个。补贴购买优良牦牛720头;新建饲草棚1350平方米,新建防疫注射栏3座。开展种羊场扩繁建设和牦牛种质资源保护。项目总投资412万元,其中现代农业发展资金350万元,实施单位自筹24万元,牧民群众自筹38万元。在西科河欧拉羊种公畜养殖场、阿孜畜牧科技示范园区、木西合乡、齐哈玛乡和采日玛乡实施。由于项目今年10月份才批复,正在组织开展实施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一)加强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认真开展了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了对《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共开展宣传活动2次,散发宣传材料1500余份,出动宣传车辆4辆次,抽调宣传人员14人次。二是加强了人员培训工作。今年5月份与州动物卫生监督所联合举办了“2011全县动物检疫出证人员业务培训班”,培训的内容为《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新版动物检疫合格证明的填写规范》和11个《检疫规程》等,共培训了包括七乡一镇畜牧兽医站在内的全县动物检疫人员19人,进一步提高我县检疫执法队伍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三是扎实开展了行风建设活动。以萨合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定点屠宰场和产地检疫报检点为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广泛开展了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公正执法、文明服务”为主要内容的行风建设活动,认真落实了执法监督程序和各项监督措施,及时办结了管理相对人的申请事项。四是认真、及时上报了动物卫生监督各项业务信息。每期报送的信息数据都经主管领导认真审核,保证了各项数据的客观、真实、准确。五是加强了动物卫生证章和免疫标识的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动物卫生证、章逐级申领发放制度,并实行专人、专账、专库管理,做到了领取有签名,回收、销毁有记录,同时安排专人对免疫标识进行签收发放,并在本辖区内全面启用了新版动物检疫合格证明,以及全省统一的各种动物卫生监督记

录档案。

(二)进一步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力度

一是认真指导乡站开展产地检疫工作。我县有乡(镇)级检疫报检点9个,村级检疫报检点36个,各乡(镇)站统一配有检疫专用章,为全面实施产地动物申报检疫制度打下了良好基础。二是强化了对活畜市场的检疫监管力度。实施市场准入管理,查证验物,对物证不符、无检疫证明的活畜进行补检,补检合格者方可入市交易,坚决杜绝了检疫不合格动物入市。在做好日常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督促市场管理人员定期对场地、设施等进行消毒,做好消毒灭源工作,确保了活畜宰前健康。全年活畜市场共监督检查牛 2.21万 头,羊1.3万只;检疫出证率100%。消毒场地累计4600平方米,消毒车辆708辆次。三是强化了对畜产品屠宰加工、销售环节的检疫监督力度。牢牢抓住屠宰检疫关,辖区内6家定点屠宰厂都派驻有检疫人员,从牛羊的收购、生产加工过程、产品的储藏、外运都进行严格的全程检疫监督。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检疫。对检疫检验合格的产品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厂,对不合格产品一律进行无害化处理。在畜产品市场监督检查方面,加强市场准入管理,查证验物,对物证不符、无检疫证明、无盖检疫验讫印章的畜产品进行补检,并对当事人首次违章的进行教育对教育后仍不改正的进行处罚。截止目前,屠宰检疫胴体牛62786头、胴体羊8790

只,检疫出证率达100%;畜产品市场监督检查胴体牛7015头,胴体羊12600只,检疫出证率达100%。四是加强了萨合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监督执法力度。由于萨合公路检查站是动物及其产品进出我县的门户,对控制疫情的传入和输出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把加强对检查站的工作我们一直放在极为重要的位臵来抓,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专人负责、专人值班。对进出县境的每头牲畜都严格检查、查物验证,坚决杜绝了病畜及不合格畜产品流通上市,防止了疫情的传入和传出。全年公路检查站共监督检查牛4.5万头、羊2.6万只、犬45条,检疫出证率为100%,消毒车辆2410辆次。

(三)强化了兽药经营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

一是加强了对兽药经营场所的监管。为认真贯彻《兽药管理条例》、《兽药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和省州兽药监管文件精神,我们严格依照省兽药监察所2011年公布的《假劣兽药名录》和《兽药非法生产企业名录》逐一对照,对辖区内所有兽药经营店铺以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格监管,严格检查,杜绝假劣兽药流通。为防止兽药经营者进销假劣兽药和禁用兽药产品,执法人员要求兽药经营者加强对《兽药管理条例》的学习,同时向各兽药店铺发放了《假劣兽药名录》和《兽药非法生产企业名录》。要求管理相对人在进药时必须参照两个名录一一核对,坚决杜绝

进销假劣兽药和禁用兽药。截至目前,共开展兽药市场监督检查11次,检查中未发现销售禁用兽药和假劣兽药的非法行为,查获并没收非法销售人用药土霉素1瓶(1000片装、片剂)。二是加强了兽药使用环节的监管。通过不定期下基层走村串户、明察暗访的形式对辖区内七乡一镇的兽药使用环节进行抽查。截止目前,共组织抽查活动6次,抽查牧户217户,未发现使用假劣兽药和禁用兽药的行为。抽查过程中,执法人员针对牧民群众对假劣兽药的鉴别能力相对较弱等情况,向受调查的牧民群众宣讲了鉴别假劣兽药和正确合理使用兽药的基本知识。三是稳步推进兽药GSP工作。今年县所组织辖区内所有兽药经营个体户参加了全州兽药GSP培训会。并鼓励达到条件的兽药经营企业积极进行兽药GSP申报。截止目前,我县已有1家兽药经营企业通过了州级兽药GSP验收,另有2家兽药经营企业正在积极申报当中。

(三)加强违法案件的查处

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6(次),执法车21辆(次),立案查处3起,端掉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屠宰加工窝点3处,当场处罚1起(其中未经检疫案1起),没收销毁被狼严重咬伤羊胴体2只,查获死因不明牛9头,牛骨架7付,牛内脏4付,牛皮2张,牛头47个,牛蹄16个,马尸体1匹。冷冻牛肉96件×25kg,贮藏规格为8吨的冷藏室一间。通过近一年的整顿查处,有效规范了我县牲畜屠宰加工和畜产

品销售秩序,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三、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

在年初召开的全县牧村工作会议上,对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为进一步抓好全县的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县上成立了玛曲县牧村草场流转监督管理中心和玛曲县草场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委员会,县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牧村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和《玛曲县草场经营权流转实施方案》,各乡镇(场、基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专人负责,并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同时县上制定了《玛曲县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书》范本下发给各乡镇(场、基地),要求按照规范的合同文本签订合同。县牧村草场流转监督管理中心经常督查,各乡镇(场)流转工作开展情况,并专文下发了《关于尽快上报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进展情况的通知》,县政府分管领导和畜牧兽医局领导业多次到各乡镇(场、基地)督查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目前各乡镇(场、基地)正在按县上统一制定的合同文本开展相关工作。

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

严格执行林改程序。在此次集体林地改革中,我县33.5039万亩集体林地全部纳入改革范围。紧扣“十五个环节”程序要求,认真开展了组建机构、精心谋划、宣传发动、业务培训、摸底调查、制定方案等环节的工作。对改革的内容、方法和结果实行了“四公开”。在选举村民小组林改理事会、制定承包方案等重大事项上,认真执行“两个三分之二的要求”。对林改的调查现状、承包方案、确权结果进行了张榜公示,保障了牧民群众的决策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做到了政策透明,程序公开,群众满意。

林改乡镇勘界确权到户率为100%。其中采日玛乡将11460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4个村26个村民小组的528户2970人;欧拉乡将37667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3个村7个村民小组的192户1058人;木西合乡将93551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2个村8个村民小组的355户1719人;欧拉秀玛乡将131884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3个村15个村民小组的495户2565人;齐哈玛乡将15777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4个村10个村民小组的54户323人;阿万仓将乡30484亩集体林地承包给了3个村9个村民小组和一座寺院64户290人;尼玛镇将14216亩集体林的承包给了4个村9个村民小组的168户1005人。

加强林改资料收集、整理和归档。各乡(镇、站)专设了林改办公室,指定了林改档案管理人员,按照《甘肃省集体林权制度改档案管理办法》要求,做到了“专人负责、集中保管、规范运作”的要求,对林改工作产生的上级文件、自产文件和村组文件及林改基础资料进行了分类管理,确保

了林改档案资料的客观、准确、系统完整。

五、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是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批复迟,今年难以完成任务;二是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牧民群众对规范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重要性不了解,致使工作进展缓慢;三是林改工作各乡镇对林改工作重视程度不同,林改工作人员水平差异大,导致林改工作进度不平衡,质量不一;同时由于缺乏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工作进度和质量均造成较大影响。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下载《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湖北省委 省政府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