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2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

第一篇: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

《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

术成就》

摘要:主要研究建国初期音乐创作的背景和发展变化,了解当时的音乐创作初衷,以及音乐创作人的创作心理和建国初期的时代联系。找寻建国初期具有代表性的音乐著作和艺术成就。剖析时代背景给音乐创作带来的影响和深刻含义。深究这些艺术成就给当时社会带来的影响,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

关键词:建国初期

音乐创作

艺术成就

Abstract: it mainly studies the background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 crea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the music creation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ive psychology of the music creators and the times of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To find the representative music works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on music creation and profound implications.Studying the impact of thes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and feeling the charm of music works.Key words :Early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musical composition ;Artistic achievement

目录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音乐思潮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音乐成就

引言

研究建国初期的音乐创作有助于了解当时时代背景下的音乐发展状况,通过对当时音乐作品的挖掘,能够更直观的理解当时的一种创作思潮和方向,明确这些艺术成就给社会文娱方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变化。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建国初期以后的音乐发展趋势。

第一章 建国初期的时代背景

1949-1956年是是有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个时期,也被称为建国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都有所改革。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953年,他就中国历史研究问题提出了“百家争鸣”的主张;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这一方针有毛泽东提出,经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科学和文化工作的重要方针。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报告会,陆定一代表中共中央向知识界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对这个方针作了全面的阐述。8月1日,第一届“全国音乐节”在北京举行。8月24日“全国音乐节”胜利闭幕,毛泽东接见各地的音乐代表,发表了《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12月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学院定名为上海音乐学院,是中国最早的高等音乐学府。

第二章 建国初期的音乐思潮

一、音乐思潮及代表人物

音乐思潮,从思想的界定来看,即音乐思想的潮流,是文化艺术思潮中重要组成部分。

建国初期,贺绿汀先生在音乐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创造与思索,他在《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中揭示了我国音乐文化存在的一些不良作风和倾向,及时纠正我们在音乐探索这条道路上的偏差。其论文主要论述了几个问题,如下:

(一)关于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体验生活的问题

贺绿汀不仅讴歌了建国后音乐家们投身艺术事业的极大热情,但也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家们极端的政治理论和忽视音乐本身这件事的反感。提出希望他们能够重视艺术的音乐语言的学习。

(二)关于学习技术与单纯技术观点的问题

贺绿汀提出了一个观点:音乐是最需要技术锻炼的艺术,技术之有无与技术之高下,在音乐艺术中骑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那些不情愿下苦功夫去锻炼技术与学习音乐业务的人,就不可能成为最好的演奏家和作曲家。

(三)民族形式和西洋风格问题

贺绿汀对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肯定的,他认为各民族见得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史料证明外国音乐流入中国反而被我们民族给消化吸收了,可见,文化间的交流有益于增添新元素,使之丰富多彩。

(四)抒情歌曲与小资产阶级感情问题

贺绿汀认为我们不应爱将抒情歌曲与小资产阶级画上等号,我们应当承认有小资产阶级感情,但不能把他们鲁莽地归为一类。我们创作的应当是音乐,是诗,而不是音乐的喊叫。要写出人民内心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

(五)形式主义问题

针对当时音乐批评的实践中,普遍对基本音乐形式的否定,贺绿汀认为任何以艺术得以存在必须得有基本的外在形式得以表达。他还用音乐和其他的文学艺术形式进行了比较,得出了“音乐需要形式远远超过其他任何艺术”的观点。

(六)新歌剧问题

针对新歌剧发展方向的问题,贺绿汀提出了“百花齐放”的观点,不支持将内容、风格固定在某一个框架内,倡导多元化发展。

第三章 建国初期的音乐成就

建国初期涌现了大批积极投身音乐创作的艺术家,例如吕骥、贺绿汀、马思聪等人。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社会上也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有很多的革命义勇军类型的歌曲,比如《延安颂》、《艰苦奋斗歌》、《地道战》等等,这类歌曲主要是歌颂战士英勇抗敌的,这和新中国建立需要鼓舞士气的国情有关。还有称赞毛主席的歌曲《毛主席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红心永向毛主席》、《毛主席著作像太阳》等等。这类歌曲是在民心所向之下所作的,毛主席带领共产党革命取得了胜利,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

而在管弦乐方面,有马思聪的《山林之歌》,李焕之的《春节组曲》、施永康的《黄河的故事》、王云阶的《第一交响曲》、王义平的《貔貅舞曲》、王树的《高原山歌组曲》、蒋小风的《玫瑰的故事》等。

这些歌曲或多或少个建国初期的人们带来了积极的正能量,宣传和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和美好生活的祈愿,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正是因为双百方针的提出,使得艺术家开始可以真正的自由交流和创作,使得一切文学艺术流派自由发展、自由竞争。毛泽东还提出没有权威裁判者对艺术的高下,优劣进行裁判。参考文献:

周建明老师资料(上课ppt)贺绿汀《论音乐的创作与批评》 附录:

致谢:

第二篇: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史记》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12-1班 王煜曼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这部书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总结了我国民族三千年发展的历史。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十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除《秦本纪》外,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一些重要事迹;“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它们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和现状,与后世的专门科学史相近;“世家”主要是记叙诸候王国和辅汉功臣。“列传”是一般人物传记。在这五类中,除“列传”中有许多篇具有很高的传记文学价值外,还有一些“本纪”和“世家”也是杰出的传记文学作品。

《史记》写了三千年的历史,详细记载的却是从战国时代起,特别是汉初的时代。它所写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在《平准书》里,叙述了汉武帝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的情形。在《货殖列传》里,描写了当时各地生产和交易的现象。在《礼书》、《乐书》等篇里,叙述了文化生活的某些方面。在《大宛列传》和《西南夷列传》等篇里,叙述了邻近各国和民族的历史。总之,从经济、政治、文化到民族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描绘。这些作品有的是很生动的富有表现力的散文,能引人入胜。但是,《史记》的最精彩的部分还不在于这些富有文学意味的论述文字,而在于一些描写得栩栩如生的人物传记。《史记》里面的人物传记包括了各个阶级各个阶层的各式各样的人物。它写了许多帝王将相,也写了刺客、游侠、和占卜的人。它还写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失败的历史人物,等等。

《史记》写这些人物,不是客观主义地描写,而是在几乎每个人物身上表现了作者的爱憎。作者对这些人物的爱憎态度又是和作者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的。

首先,司马迁从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批判的精神出发,对于封建帝王就持有和当时封建统治者不同的态度。当时封建统治者大讲阴阳五行之学,对刘氏的获得统治权一事,加以神秘化。司马迁在写到汉高祖(刘邦)时,虽然也写了一些神异之处,但基本上却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还它历史本来面目。对刘邦这个人物,写出了他坚忍不拔等一些长处,同时又写出刘邦的一些无赖行为和他的奸诈性格,写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其次,《史记》里面在写到秦朝统治政权的灭亡时,对农民起义领袖陈涉、吴广“首发难”之功作了充分的估价,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把陈涉和商、周的开国之君汤、武并提,写了《陈涉世家》。在这篇作品中,对他们起兵时的情形作了详细的描绘,写他们在被“谪戍”渔阳途中遇雨误期,按法当斩,但他们决计反抗,揭竿而起,终于推翻了秦的统治。作品里面歌颂了这些事迹,写得有声有色。末尾对他们的失败以爱抚的笔意寄予了同情。以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出身的历史家对农民起义领袖作出这样公正的评价,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

再次,《史记》里面写一些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物,常常热情地歌颂他们身上的一些优良品质。像《魏公子列传》里写的“夷门监者”侯嬴和“市井鼓刀屠者”朱亥,他们都是接近社会底层的人物,但《史记》里面写他们都具有傲骨。这部书在《刺客列传》里所写的刺客聂政、荆轲,《游侠列传》里所写的游侠朱家、郭解等,有的是市井细民,有的是小地主,他们在社会上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在封建统治阶级看来,不过是“行险侥幸”的“小人”,但司马迁却在笔下酣暢淋漓地叙写他们的事迹。在《游侠列传》里,他还特意把朱家、郭解等和那些“朋党宗疆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的“暴豪之徒”严格地分开,他的同情是寄托在朱家、郭解等这些人物身上。《史记》热情洋溢地歌颂侯嬴、朱亥、聂政、荆轲、朱家、郭解等这样一些比较下层的人物,表彰他们的一些优秀品质,而在封建时代那些正统的历史学家看来,却认为是“退处士而进奸雄”。这里正显示了司马迁思想的高出于那些正统的思想家和学者之处。

这三点是《史记》在思想内容上的明显特色。作为历史著作来看,以后封建时代两千年的“正史”,绝少敢于大胆地写这样一些内容。在文学史上,敢于讽刺当朝的开国之君和在位皇帝,敢于正面地歌颂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的作品也不是很多的,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作品则一直到宋以后才产生。《史记》继承了《春秋》的“寓褒贬”的精神,但和《春秋》又有不同。《春秋》的“褒贬”,是用文字暗示出来的,而《史记》“褒贬”,是通过人物形象的描绘来表现;《春秋》的“褒贬”,主要是根据统治阶级的伦理纲常观念来写,《史记》的“褒贬”,却包含了人民的观点。《史记》的批判精神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但对历史人物作出了批判和肯定,而且写了当代历史,对当代人物的批判态度尤其鲜明,它所批判的涉及了当代政治、社会、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在它所肯定和歌颂的一部分人物中,有一些在当时社会里面是地位比较卑微的。这是也贯穿了司马迁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这些地位虽然比较卑微的人物,却具有某种优良的品德,他们比那些王候将相还可贵。司马迁的这种批判精神和他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有关系。他能够比较实事求是地观察总是和分析问题,能够具有比较清醒的头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是站在思想的顶峰的。

《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历史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史记》描写人物多,范围广,形神兼备,大多具有典型性。其塑造人物形象,善于准确捕捉历史人物的特征和精心选材,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描写、虚实相生手法、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对比映衬等来刻划人物。(2)叙事和场面描写悲壮慷慨,诙谐滑稽。《史记》塑造的人物多是具有悲壮之美悲剧人物,与此相应,其叙事与场面描写多具有悲壮色彩。《史记》的叙事和场面描写,还有诙谐滑稽的喜剧美。这类描写虽不及前者多,但也不在少数,最集中的表现是《滑稽列传》,其中的人物言谈行事,均注重讽谏,诙谐风趣,轻松幽默,逗人发笑。(3)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的不幸遭遇使他满怀悲愤,他将这种浓郁的感情融入《史记》创作中,因而其笔下的人物刻划和论赞中都跳跃着太史公诗人般的激情。如《屈原列传》是一支屈原伟大人格的赞歌,《项羽本纪》是一首充满悲壮叹惋之情的英雄史诗,《伯夷列传》是一首喷发出愤激不平之情的怨刺诗。(4)刚柔相济,以刚为主的艺术风格。《史记》的艺术风格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而总体上看,全书则以阳刚之美为主。这主要表现在:气魄宏伟,笔力千钧;内容奇伟,惊心动魄;气势凌厉,一泻千里。(5)结构和语言。《史记》整体结构系统宏伟,人物传记的结构,一般开头先介绍人物姓氏、籍贯,中间是记叙主体,选择与人物性格、事功最相关的几事件进行叙述,结尾以太史公曰表作者自己之意见。具体每篇传记的写作,有时又比较灵活。其人物传记,又有分传、合传、寄传、杂传,这也是作者根据人物的性格及事功,进行的结构安排。其结构对后世史书及传记文学的创作有深远影响。语言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首先是人物语言富于个性化特征。如正直口吃的周昌廷争之言、毛遂自荐之语,最突出的是陈涉、项羽、刘邦表述早年的抱负之语的不同表现。其次是作者的叙述语言通俗、简洁、精炼,富于感情,有很强的表现力。有些语言接近当时口语,有的直接用民谣、谚语,这使其语言更丰富,富于表现力。

第三篇:《水浒传》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简介

《水浒》是一部在人民群众上百年集体创作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加工、创作出来的伟大作品。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水浒》历史地表现了农民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阶级压迫是这场农民起义战争的社会根源。高俅等奸臣贪官对人民进行压榨和迫害,激起了人民大众复仇之火,逐渐发展为燎原之势。

小说热情地歌颂了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宋江、林冲、鲁智深、武松、李逵等梁山英雄,以及“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农民革命理想,形象地展示了这次农民起义演变为悲剧的内在历史原因。

除了李逵、武松、鲁智深、阮小七等为数不多的人反对招安之外,以宋江为首的绝大多数人存在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他们仇恨和反对的只是高俅等奸臣和贪官污吏。[7] 因此他们的造反尽管也把封建王朝搞得天翻地覆,却不是要创造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梁山起义的悲剧也正是表现了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这样一种无法超越的历史局限性。施耐庵如实地反映了农民起义本身这个不可克服的缺点,从而生动地描写了梁山起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而又转为失败的全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规律性。《水浒》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真实的反映农民起义的伟大作品。

作品紧扣“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题旨,刻画梁山英雄。如作为80万禁军教头的林冲,经济收入宽裕,妻子年轻美貌,家庭生活温馨。这样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决定了他安于现状、怯于反抗的性格。面对调戏他爱妻的高衙内,虽然怒气顿生,但碍于对方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的义子,只好忍气吞声地收回了那高举的拳头。

之后,高俅指使陆谦设计骗他的爱妻,并诱骗他误入白虎节堂,他仍然忍气吞声。在充军途中他受尽折磨,在野猪林里险遭暗害,他依然甘受凌辱,幻想能回家与爱妻团聚。直到高俅指派陆谦等人,要在草料场将他烧死,才使他忍无可忍地杀了陆谦等人,雪夜上了梁山。[8]

“《水浒》108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金圣叹语)。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典型。比如林冲、鲁智深和杨志三人,都是军官出身,是武艺高强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各异。林冲有如上述。鲁智深慷慨直爽,疾恶如仇,敢做敢为,这都集中表现在见义勇为和爱打抱不平上。

为了救金氏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犯了血案,无可奈何地藏身寺院,做了和尚;为了救林冲,受高俅迫害,连和尚也做不成了,只好落草辗转上了梁山。杨志跟林冲、鲁智深的性格都不相同,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他的生活目的在于“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

当他失陷花石纲,丢了官时,仍没有放弃向上爬的想法。他积极采取贿赂的手段,企图恢复原来的官职。当受到梁中书赏识和提拔时,感激涕零,要死心塌地在他的门下做军官。直到失陷生辰纲,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亡命江湖、逼上梁山。[9]

刻画人物,往往在人物第一次出场时,首先通过肖像描写,展示人物独具的性格特征,这是《水浒》刻画人物的特色。如第三回鲁达第一次出场时,通过史进的眼睛看见:他是个军官模样,“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只几笔就揭示出鲁达这个粗莽正直的英雄性格。对行者武松,写他“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刷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下子就揭示出武松精明英武的性格特征。[10]

《水浒》曲折动人的情节,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往往通过一个个场面展开、一个个细节描写、一步步地推向高潮。第23回写武松打虎的情节就是如此。第一个场面,写他在景阳冈下酒店一连喝了十几碗酒。接着第二个场面,写他走出酒店被店家喊住说:有大虫伤人和三碗不过冈。武松怀疑店家用心不良,决计过冈。第三个场面写他行数里,看见剥皮树干上写着有大虫伤人等两行字,武松将信将疑地仍继续上冈。第四个场面写他来到景阳冈上,看到山神庙前的印信榜文确信有虎。接着第五个场面才写他在冈上遇虎、打虎。在打虎这个场面中,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一一躲过,以及武松的哨棒打在树上被折断,他就势按住老虎拳打脚踢,老虎以利爪刨出土坑等等,都是一个个细节。这些细节在写武松神勇的同时,扣人心弦地把情节推向高潮。[10]

类似的事件写出不同的情节,这也是《水浒》的显著特色。如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11]、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以及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等,事件类似却写出了完全不同的情节,显示出生活丰富多彩和人物性格异彩纷呈。

《水浒》的结构是纵横交错的复式结构。梁山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纵贯全篇,其间连缀着一个一个相对独立自成整体的主要人物的故事。这些故事自身在结构上既纵横开合,各尽特色,又是整个水浒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水浒》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结构,是民间艺人“说话”特色的具体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是《水浒》的语言,它在群众口语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保存了群众口语的优点,具有洗练、明快、生动、色彩浓烈、造型力强的特色。

小说取材

《水浒》的成书,取材于北宋末年宋江起义的故事。据《东都事略侯蒙传》:“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

又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纲要》,宋代陈均的《九朝编年备要》和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也都有类似的记载。还有的记载说宋江投降后曾参加过征方腊之役。从这些记载里,可以知道这支起义军,人数不多(但也决不止36人),但战斗力很强,在群众中甚有影响,曾经给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胁。宋江等起义的年代大约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后三年多。[12]

宋代说书技艺兴盛,民间流传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说书人采来作为创作话本的素材,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有小说篇目《青面兽》、《花和尚》和《武行者》,这当是说的杨志、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头孙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浒故事。

这是有关《水浒》话本的最早记载。南宋末有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并序》,序里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并说在龚开之前有画院待诏李嵩,曾画过宋江等人像。但龚开的赞并未说故事内容。现在看到的最早写水浒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遗事》(见《宣和遗事》),它或出于元人,或为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认为它是说书艺人的底本。

它所记水浒故事梗概,从杨志卖刀杀人起,经智取生辰纲、宋江杀阎婆惜、九天玄女授天书,直到受招安平方腊止,顺序和后世的《水浒》基本一致。这时的水浒故事已由许多分散独立的单篇,发展为系统连贯的整体。元代杂剧盛行,有大量的水浒戏出现,元杂剧和《大宋宣和遗事》所记水浒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义地点不同,杂剧说的是梁山泊,《遗事》说的是太行山;杂剧中已有“一百八个头领”之语,《遗事》只提到了36将的绰号姓名;《遗事》中写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杂剧中李逵是第13头领,燕青是第15头领。

凡此种种,可见在《水浒》成书以前,水浒故事在流传中内容细节上颇有异同。这或者同在不同地区流传也有关系。施耐庵正是把这些在不同地区流传的故事,汇集起来,经过选择、加工、再创作,才写成这部优秀的古典名著《水浒》。《水浒》的故事最初起源于北宋宣和年间,从南宋开始就成为了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题材。流传下来的根据说书人编成的话本中就有“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13]

书名由来

《水浒》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所起。

二、全书是施耐庵一人所著。

三、此书是由施耐庵和罗贯中共同写的。

“水浒”出自《诗经·大雅·緜》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一句。但至于这个书名的确切含义,一直存在异议。

另一种说法是:作者施耐庵由于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仅供职两年,便辞官回到老家,一面教书,一面写《江湖豪客传》。书终于脱稿了,施耐庵对书中的情节都很满意,只是觉得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书名为《水浒》,施耐庵一听,高兴得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义,且合《诗经》里‘古公檀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将《江湖豪客传》正式改名为《水浒》。

第四篇: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简述与利弊比较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简述及利弊因素比较

蒋晔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4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出现,油价不断上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成为近年来汽车工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政府的大力扶植与推动,产业竞争与合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也面临着技术不过硬,配套设施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等不利因素。在能源与环保的压力下,新能源汽车无疑代表着汽车工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的分析与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利弊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环保 新能源汽车发展背景综述

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使用汽油作为主要燃料的传统汽车所提出的,采用非常规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燃料,采用新型车在动力装置),具有新技术和新结构的汽车。目前汽车工业中可以实现的主要包括以下种类:新型燃油汽车,电动汽车,插电式油电混合汽车,生物燃料汽车,燃气汽车,醇醚燃料汽车等。

全球石油危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东战争期间就已经爆发,几次中东战争期间西亚主要产油国实施石油禁运,导致美国交易市场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给美国乃至全世界各国的汽车工业带来巨大冲击。进入21世纪后,石油以及其他能源的紧缺问题更是日趋严重,而世界上主要汽车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石油自给率水平并不高,美国在30%左右,日本和德国更是在10%以下,以石油为主要燃料的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的威胁和挑战。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汽车工业想要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仅仅2008年上半年,油价就因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从80美元一桶上涨到147美元一桶,传统汽车使用费的高昂让消费者叫苦不迭。而此时新能源汽车显示出相对使用成本优势,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避免过高油价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汽车制造商们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开始加大力度研发新能源汽车。各国政府从促进消费以及环保角度也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历史新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有利因素分析

2.1

政府大力支持,补贴力度大

我国政府在支持电动汽车之类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不遗余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2020)》(以下简称规划)草案中已经明确指出,到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规模要力争到达全球第一,国家财政要拿出1000亿元的资金用于扶持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对于购买节能汽车的消费者给予每辆3000元的定额补贴,而购买插电混合式汽车的消费者最高可以给予5万元补贴,纯电动汽车则更是给予给予高达6万元的补贴。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打了一剂强心针,国内各家生产厂家纷纷投身新能源汽车的开发生产。截止2012年,据工业与信息化部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境内的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厂家达到60多家,汽车产品更是达到240多个。

2.2

油价不断耗尽导致上涨,传统汽车使用成本大幅增加

在我国,政府对燃油价格实行管制进行宏观调控,具有绝对的控制权。虽然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看我国油价处于较低区间,但我国无论是从燃油进口的依赖度上看还是从人均石油资源拥有率上看,都不是一个可以过度消耗石油资源的国家,所以燃油价格必然是一个持续上涨的阶段。随着油价的持续上涨,传统汽车日常使用费用就会大幅增加,这就给新能源汽车带来更多的发展空间。全球目前探测到的石油资源将在60年以内耗尽成了科学界的一大共识,在此背景下国际利益集团和操盘手们对油价的疯狂投机行为更会使得油价一路攀升,2008年上半年原油期货价格一度上涨到每桶147美元,是2000年同期价格的4.2倍,年均增长20%,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在5%左右,世界石油消费需求并没有出现跳跃式的、急剧的增长。这说明原油价格的迅速攀升并不是由于世界石油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而是国际投机资本在石油期货市场进行疯狂投机的结果。综合上述几种情况而言,新能源汽车更加会成为消费者与各大汽车公司的新目标。

2.3

产业竞争与合作为系能源汽车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中国以1800万辆汽车的销售量超越美国的15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销售市场,所有汽车跨国集团都在中国有独资,合资或者分支机构,也都在从事着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工作。而中国本土的汽车生产厂家为了解决技术和资金问题,化解市场风险,纷纷选择与国外巨头合作。比如比亚迪公司(拥有强大的电池生产技术和能力)就和德国奔驰公司按等股份比组成合资公司共同开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初步投资6亿元人民币并于2013年成产首款电动汽车。另外一家本土著名汽车公司奇瑞也和赛伯乐投资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宣布将在国内部分大城市联手进行纯电动汽车的展销和推广,并且共同探讨并运作实施奇瑞新能源汽车的进入海外市场。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不利因素分析

3.1

技术方面制约较为严重

我国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汽车工业的起步与发展非常缓慢,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制造出第一辆完全国产的汽车——解放牌卡车。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汽车工业才迎来了发展繁荣昌盛的春天。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可谓不迅速,但目前存在的技术缺乏问题也非常严重,内燃机技术落后,汽车零部件自主开发研究能力不足,产品技术水平低过于依赖和模仿国外优秀产品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国汽车工业。新能源汽车生产与发展的部分关键技术,关键原料,关键零部件等尚未完全掌握,使得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收到了很大的制约。在关键的蓄电池,自动化控制等领域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此同时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自主能力与国外汽车巨头差距也十分明显。

据相关汽车媒体报道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能够量产的只有非插电式的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只有比亚迪公司的技术尚且成型,达到量产程度尚需一定时间。以丰田普锐斯为代表,其他在节能方面更为出色的纯电动汽车和油电混合汽车都存在诸如续航能力等方面的问题。丰田普锐斯的航行里程约为200公里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有学者把国内的电动汽车戏称为“城市汽车”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在面对复杂路况和恶劣天气时,新能源汽车的性能问题凸显。

3.2

汽车价格过高且配套设施未完善

还是以上文中提到的丰田普锐斯为例,1.5L排量的其价格在20万到25万之间,而同类型的传统燃油汽车15万甚至10万元左右就能买到一款各个方面性价比都很高的汽车,比如别克凯越,大众斯柯达和经典福克斯等等。在价格不占有优势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维护费用也非常高昂。以电动汽车为例,尽管电比油便宜环保,但是电动汽车的蓄电池需要固定更换,又给消费者带来一笔不小的开销。

消费者对插电式油电混合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另外一个不满之处还在于其充电十分不方便。我国电动汽车的充电站建设刚刚起步,相比较于随处可见随时可用的加油站,消费者当然更青睐传统汽车。而退一步讲,即使全国各大城市率先建成成熟的充电网络,但是大城市本来汽车市场就过于饱和,堵车现象严重,提不起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而充电站像加油站那样遍布全国各地尚需一定时日,这就给消费者带来了极大的不方便。

电动汽车的能源“电”在我国的主要来源是煤炭,而煤炭也属于化石燃料范畴之内。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制造高品质蓄电池又消耗了我国大量的锂和稀土资源,严格说来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油电混合汽车也有不少污染,而真正绿色的太阳能和生物能汽车刚刚处于概念阶段,成为主流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4.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十分必要的,且我国具有一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政府的支持和投入也为企业增强了信心。但是我们一定要正视我们的不足,努力发展科技水平,突破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研发中的难题,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环保事业的推动作出应有的贡献。

[ 参考文献 ] [1] 中国纯电动汽车行业“十一五”发展回顾及“十二五”发展规划深度分析报告 [2] 任志新,低碳经济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 [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4)

[3] 王媛,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利弊因素分析及前景展望 [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34)

第五篇: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标.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

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

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改革初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与1978年相比上升了27.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3个百分点。如果把流动人口包括进去,这个比重还要高。城市个数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基本建立了城市市场体系的框架。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但城市改革很快以企业改革为核心,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全面展开。经过30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城市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城市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中的经济中心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6.4%,总人口占全国28%,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62.7%。

城市社会进步明显,教育、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普遍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7年的指数为752.3。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识,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2006年人均已达27.1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实行行政主导的“大一统”式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我们对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1980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是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城市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从单一体制下中央政府计划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转变到双重经济职能,既要承担中央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政策的职能,又要承担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职能。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承包制的推行使城市政府的权限扩大,城市企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融为一体。

从“听命”到“博弈”。经济职能的双重化,使城市政府作为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代言人成为同中央政府的博弈的主体。

从运作企业到干预市场。为追求城市经济发展,提高财力,城市政府把所属企业发展作为了财力的重要来源,为此利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运作,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从经济职能到社会职能的扩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政府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公共品的提供、企业转型后卸下的负担,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结构的改变需要由政府科学地规划设计,城市政府还需要承担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理城市成为一个挑战性的现实命题。城市政府承担了十分广泛的治理职责,涵括了城市经济、城市规划、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市政服务、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社会治安等诸多治理职能。在这些职能中,过去主要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相对忽略了公共服务和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在城市供水、燃气、地铁、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在就业机会的创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城市安全的规划和建设、社区建设、应急处理、扶持弱势群体、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差距,其管理和运行效率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从认识上来说,对城市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由于缺乏对现代社会中城市综合功能的全面把握,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城区自身轻区域协调,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问题。特别是许多地方热衷于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政绩效应和视觉效果,而未能将公共财政投入改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将承担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排除在外。从体制上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首先是在城市规划体制方面不完善,规划科学性不强,执行的刚性不足。规划编制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缺少空间布局和产业支撑的统筹考虑,影响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强,体制不健全,配套法规不完善,执行力较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修编和调整程序不规范,修改规划的成本过低,致使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在一些地方还较严重。其次,偏重以经济增长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得城市政府注重城市发展的速度,忽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忽视城市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此外,城市管理资源整合不够,条块分割严重,信息共享不足,社会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亟待加强。

未来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目标

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只是资金,不只是技术,而是健全的城市管理。城市管理是为了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应采取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手段和方式。随着“治理”(governance)这种新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思想在最近十年得到广泛认同,城市管理概念也越来越转向城市治理。其内涵包括从只有政府的一个制度实施者转变为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私营部门、媒体、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制度实施者。扩大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使他们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责任,并监督政府的管理。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今天,全方位的新型的城市治理理念尤为重要。

为此,未来的城市治理需要实现三个转变。在城市治理的对象方面,我们需要从单纯的管理城市经济增长和空间规模扩张转变为管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追求城市福利最大化;在城市治理的主体方面,从政府一元化的行政化管理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在城市治理的目标和绩效方面,从以物为本的绩效目标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绩效目标。

推进新时期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城市政府的主体职能,其主要包括:第一,提供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法律和制度框架,特别是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破除地方保护和地方壁垒,维护市场竞争,建立公正、安全、平等的市场制度环境;第二,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第三,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第四,配合上级政府的分配职能,调节本地区的收入分配。城市可以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第五,协调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

从这一要求出发,我国行使城市政府职能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根本转变。从职能行使的范围来说,要由过去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从职能行使的方式来说,要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协同互补;从职能行使的性质来说,要由过去强调“控制”为主,转变为权责对等的双边约束,强调政府要为社会提供服务。根据目前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相制约的权力运作机制,构建新的政府工作运行体系,不断提高行政效能。将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政策研究和强化城市政府的服务、指导、协调、监督职能上。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城市区域内的社会资源。在治理方式上合理授权与分权,使市场运作机制深入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城市治理的一个总体目标,即建设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治理体制,建设一个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的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市、公正公平、和谐有序、务实高效的基本原则。

相关建议

1.坚持科学发展观, 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模式。树立建管并重的观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益。努力创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紧凑、社会和谐的城市持续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不单纯通过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推进城镇化。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提升城市功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转变城市政府职能。着力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政府应把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城市政府的公共决策应首先服务于社会需求,重点是改善城镇管辖区内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安全饮水、污染排放及治理、垃圾处理、居住区道路建设和清洁卫生、义务教育、贫困救助、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应急管理等作为政府服务的重要项目。重视进城务工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在城市长期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在社会职能的履行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将部分职能配置给中介组织,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运作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动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城市,更好地解决城市建设和治理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在经营城市“垄断公共品”时,重点不是如何分割打破垄断,而是如何改革自然垄断行业和公共企业的治理体制,比如实行特许经营和委托经营等。要推动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作机制的建立。4.科学引导,发挥城市规划的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力,充分发挥规划对城市建设的规范作用,加强对城市发展空间的管制和资源保护,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加快规划体制和方法的变革与创新。要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城市规划的重要任务。提倡城区综合功能开发,使就业区、生活区、休闲游憩区、商务区综合配套,推进城市有机发展。要突出对公众利益的保护,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严格规划实施和监督。不断规范和完善城市规划决策程序,增加透明度,扩大公众参与,减少和约束规划部门自由裁量权,杜绝领导干部对规划的随意干预和变更,维护规划严肃性。完善规划公示、公布制度,加强社会对规划的监督。建立城市规划行政监察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规划依法实施。加强对重点城市、重点地区的规划监管。

5.进一步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运行机制,建设责任型政府。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完善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推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加强对行政管理权力和决策、执行环节的监督,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和效能监察,强化责任追究,防止短期行为。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评价标准,更多使用反映人民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相应建立保障落实制度和奖惩机制。

6.推动公众参与,促进城市治理民主化。坚持依靠市民管理城市,体现“公众参与”。重视引导城市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城市政府要建立一整套机制,调动公众全过程参与城市治理。对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大决策,实行公示、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扩大市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立足社区,不断扩大城市治理中的市民参与,努力形成人人以主人翁精神自觉关心、支持和参与城市治理的良好氛围和实际行动。

7.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促进城市治理法制化。首先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城市治理法律体系,规范经济社会活动,特别是涉及市场主体行为、产权保护、交易秩序及劳动、就业、保障等的法律法规,为政府全面依法行政创造完备的法制环境。其次是严格执法监督。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完善综合执法改革,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行职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

8.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促进城市治理电子化。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城市治理。确立以居民服务和效率为中心的宗旨,通过网络每个人都可以直接与政府联系,许多具体事务如个人税务等都可以在网上操作。重点投入建立完善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政府内部实现信息电子化,政府各部门的服务职能、政府采购、政府预算、会议议题等都可详尽地显示在电子信息中,既使城市政府在治理决策中准确掌握信息资源,又降低信息传递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部

下载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简述建国初期我国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与艺术成就[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