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武阳东小
王娟
摘要:自改作文能力训练是教师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改,让学生自己领悟。养成良好的自改作文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改作文 教师示范 互批互改 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反复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他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同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改”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的教师也知道,作文批改以后鲜有学生认真总结并学习。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改和悟,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么如何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我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由于年龄关系,学生一般不懂得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自己不改,也不关心教师的批改。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修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介绍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 “文不厌改”“文成与改”,不会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而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二、要授之以渔,放手实践
1、教师示范,达成共识
教师的示范性很重要,不仅仅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做强调统一, 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的符号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易掌握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好句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会使他们受益匪浅。教师可以在学生习作中挑出有代表性的,在习作改评课中做示范性的修改,改完以后再和原文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也就知道该怎样去下手了。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作文时,也会常常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2、自查自纠,培养习惯
每次写完习作后教师应鼓励让学生自己修改,第一遍先查一查有无错别字,以及漏掉的字。第二遍可以找找有没有大的语病。第三遍想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凡经过修改变得好一些的作文,以及与表扬,还可以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也可以给与分数鼓励,从而提高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就很有成功的激励和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互批互改,吸取优点 通过教师的范改以及自改,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方法,但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更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安排互批互改这一步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找到最佳合作伙伴。这样既可以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又可以在批改别人的习作中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有“扶”有“放”,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随地出面为学生解答疑难。当学生修改完毕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修改过的作文再认真地多读一读,并请不同的同学听一听,进一步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充实文章的内容,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循序渐进,分学段训练。
由于修改能力即受阅读能力的限制,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分学段地进行训练。指导低年级学生修改自己的写话时,重点应放在前后连贯方面;指导中年级修改习作,重点应放在条理清楚方面;指导高年级修改习作,应以中心明确为重点。当然,在重点之外,应全面考虑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
总的来说,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改,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不仅能很好地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因此应把“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纳入小学作文的教学之中,并引起师生的共同重视。同时还可以不拘一格,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修改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提高。
第二篇: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专题
浅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
亭湖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韦兰凤
学生的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中创新的方向,道出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写作”的新理念。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修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一不肯改,二不会改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提高他们对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和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师要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教师要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修改兴趣。如给学生讲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几十次选炼;讲鲁迅先生写文百改不厌,百炼成钢的典范等等。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以这些作家和革命家“一丝不苟”的精神鼓励和鞭策自己,让他们体验到反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更需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随便、不讲究统一,学生在修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结果会出现“七个和尚八样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年级开始便教给学生不同的修改符号,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到达六年级应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阅读老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老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并要求学生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能培养他们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并熟练地运用修改符号,规范而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修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课文学习中,我们要学生反复读文,在读中感悟,以达到人文结合,和谐共鸣。在修改作文中,读同样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的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所需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通过自已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文中的不足,及时弥补。我在一次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紧抓“读作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自读作文,发现不足
课堂作文,学生文思如泉、一气呵成。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抽不出时间对每句话、每段话来细细思考,认真斟酌,更别说纠正错的字和词及标点符号了。这时可以让同学细读作文,发现不足是必要的。这里的“不足”主要是指字词的搭配、标点的应用和语句的通顺,也就是作文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我要求学生大声地读作文,做到“一字不落,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修改。同学们逐字逐句读,当读到不通顺的地方,会回读几遍,脸上写满思索。当想到修改的方法时,立刻圈圈画画。第一次自读作文过后,字、词及标点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都已基本改正过来了。这样就可以进入了第二次修改了。
2、同桌互读,边听边思
人人都有思维定势:自己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修改作文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经过第一次基本修改后,就再也不会有所进展了。他们的思维会固定。俗话说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就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听自己的作文,品一品自己的作文,边听边想,思考作文的谋局布篇是否合理,举例是否围绕中心,中心是否明确„„
第二次修改,我让我班学生轮流同桌互读。学生听作文时有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听时会瞬间产生灵感,有利于文章的修改和重组。
3、小组共读,群策群力
小组共读时,一位同学读作文,另外三位同学就成了评价者、小老师。当听到作文中有不妥之处或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修改建议,组员共同商榷,得出主要的修改要求。当组内成员都读完时,每个人的作文的修改意见都出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小组内四位成员共同修改,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效果明显。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花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改。只有让学生去读去改,才是学会修改作文的“法宝”。
(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修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修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修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把“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换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换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我有意识地把句子中一些词语删掉,请学生读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中句子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选一篇带有共性问题的作文,和学生一起修改。对用词不当的,可举出几个近义词,引导学生辨析;对句子不生动的,可点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对文不符题、选材失当的,也可以个别辅导修改。这样,先引导学生集体修改,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修改前后的两篇作 3
文,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益。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关于“授人以渔”的理论。虽然要使学生提高作文修改能力并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会“有益于他们的一生”。
第三篇: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定稿)
如何培养小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老舍先生曾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也曾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本领。”这些话都强调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可见要把文章写好,自己动手修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自改动机,培养学生自改意识做起。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听故事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是个简单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影响孩子。例如:鲁迅先生说:“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上,进出都要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欧阳修、王安石等一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下这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决不能轻视修改这一环节。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资
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学生就会逐步明确“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了。
二、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把写作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改作文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花一番心思。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好作文后就大功告成,觉得不需再改了。其实,这往往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修改作文,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修改文章,往往从标点、内容和语言三方面入手。内容的修改一般有“删、增、调、换”法。而语言上的修改一般是把有毛病的字、词、句改得有文采。教师可先示范,给学生引路,通过具体分析评改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批改方法,直接感知如何修改文章。如:教师可把有代表性的文章用大屏幕出示,逐句地评改,并说明这样改的理由,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知道如何下手改,改哪些方面等。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讲评结合,提高自改能力
作文讲评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作文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文章,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了条件。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制定的目标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目标可围绕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而定,也可按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而定。如:以《关爱》为题写一篇父母与
子女之间的亲情故事的习作,许多学生选取的事例不够典型,在讲评课上以此为目标,先由教师分析范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要是不典型,那该选取怎样的事例,为什么。经过反复评议,让学生明白典型的事件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为学生以后自改作文打下基础。
在讲评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假如讲评时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要是师生共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增。无论是分析作文的得失,还是推敲有疑问的词句,教师都不能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由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赏识激励,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内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消失了。”实践证明,学生会因为赏识而更优秀。
在今年五月份的生本阅读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教师武凤霞老师上作文课《逃家小兔》,她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环节总是那么慷慨大方地给孩子肯定赞赏: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你真聪明”、“你的词汇真丰富”、“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说的语句真优美,你简直是个小诗人”„„孩子一次次被肯定,一次次那么兴奋,孩子被赏识了,激起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逬发出思维的火花,从嘴里、从笔端流淌出多少美妙的语言。因此,无论在作文教学哪个环节,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赏识鼓励,这样做,学生的信心会更足。再
给学生留一块展示才华的平台——佳作欣赏栏,大多数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作文进步的乐趣。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踏踏实实地落实好每一环节,循序渐进,作文教学才会绽放成功之花,结出丰硕之果。
第四篇:关于小学作文的论文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研究
关于小学作文的论文 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研究
[提
要] 作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思维的重要渠道。然而传统作文的批改,特别是学生作文的自改中存在不少误区。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走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之路,更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对小学生作文自改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工作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引导学生作文自改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作文自改
能力
培养
对策
[正
文]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教育民主化、目标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现代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这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创造性的作业,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渠道。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似乎是一条颠扑不灭的真理,然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领域中却存在着一块只见耕耘少见收获的“误区”,这便是批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显然学生自改作文是一条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一、目前学生自改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写作实践中形成的。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将新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然而,我们现在学生自改作文的实际情况是进入了一些误区:
误区
(一):许多教师、学生对待学生自改作文若有若无。有的则较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误区
(二):学生自改作文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大部分只停留在错字、病句的框架内。
误区
(三):缺少合作,甚至是羞于以自己的文章示人。
误区
(四):教师对作文自改缺乏有效地调控和评价。
二、自改作文中学生问题的归因分析
我们认为学生自改作文的种种问题是可以避免的,其能力更可以有效地提高。这就要求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合作精神,这些问题究其成因主要有:
1、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虽然素质教育思想在这几年深入人心,但我们也不难看到:教师围绕考试,学生围绕考试,家长围绕考试的情况屡见不鲜。这是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的神经在作怪。
2、学生自改作文的动机缺乏,修改作文的方式方法单一。许多学生总是抱着“改了也是白改”的思想,进而加上教师对于改作文放任自由。学生修改的方法没有很好掌握。进而形成上述现象,修改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3、学生中存在着较强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缺乏。正如有人云:“搞好自己的责任田。”羞于或者说不愿与同学交流作文,生怕机密外泄,自己落人之后。
如此种种因素,形成了当前学生自改作文的种种弊端。
三、对策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呢?笔者认为这就要求切实转变教师的观念,消除长久以来应试教育的恶疾,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采用有效的策略实现作文教学质的飞跃。
对策
(一):学习实践,从根本上确立素质教育的作文教学观。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福音,并在改革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也预示着作文教学将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种趋势可以概括为“全程开放、个性张扬。”《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更是对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们现阶段的素质教育作文观。
1、扎实学习素质教育作文教学的理论;
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是崭新的素质教育,它摒弃了传统教育陈旧因素,又吸纳了传统教育的精髓,引入了新时代的多种理念。我们的教育又面临着一个新的春天。学习素质教育理论,从中吸纳精华,充实自己的实质,建构“大作文教学观”。
2、努力实践素质教育的作文理念;
小学生作文能力包括“作”和“改”两部分,学生学习自改作文就是完善对事物的认识和表达的过程。为师者不断探索、不断努力的方向。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性发展。
对策
(二)从我们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也可以了解到,要改,但又不知道如何改,有的改一点就算完成了,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作文的态度十分轻率,不想修改;不行。因此,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学生自改的动机,培养学生自改的意识做起,并将这一项工作贯穿于作文教学工作的始终。
我们通过多种活动内容进行作文自改目的教育。南岸”改“绿”活动,点燃学生渴求修改作文的迫切愿望,人,从而激发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动机,真正体会到“三分文章七分改”的道理。
对策
(三)学生的作文在草稿完成之后,绽。诸不知作文中的问题大量存在。我们鼓励学生发扬批判的思维,寻找自己作文中问题,并努力修改。
1、从比较中感知;
有比较才有差距,比中读,对比中思考,而后发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全程开放、个性张扬。
小学生对于自改改作文,80%的学生对修改缺乏正确的动机,是教师要求的,不改 如讲述北宋诗人王安石改诗句,“优秀文章大比拼”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反复修改,认为自己的作文十分完美,为学生提供可以作为参照的范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范文就相当
”这是我们有的40%的学生对自己“春风又绿江,“我为病文把把脉”才能使文章生动感 无处可寻破让学生对叶圣陶先生说:“作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才得以更好地体现,才能切实:运用心理学规律,激起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心理上有许多障碍。的事。在班里进行“优秀文章选登”:改变思维定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往往存在着一种定势,有比较才使人有前进的动力。于学生作文活生生的榜样,给学生以鞭策:为什么别人的作文会如此之棒——正因为他们修改。我可以通过修改达到他们的水平,从而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2、从自读中体会;
学生的作文完稿后,我让学生反复地默读,养成作后自读的习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作文非改不可。首先,从文章的内容上、审题立意上去发现问题。如:《我熟悉的人》一文,要求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品质,而许多同学却写了两件事,甚至多件事。显然审题不清,通过读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其次从文章的写作顺序、详略安排上是否恰当;再次,让学生从读中检查语言文字方面是否有问题,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语法有没有毛病,有无错别字;最后让学生全面朗读,通过朗读深入发掘体会。
3、从互评中升华;
心理学上认为:对他人的作品批判的思想更为深刻。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同学之间的交换更能发现问题。一方面改进了同学的作文,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的水平,对自己的作文更能体现批判的思想。
合作的精神在互评中也得到升华。个人发表意见,集体进行讨论,增进了集体的凝聚力。同学的情谊、合作的意识得到很大的体现。
对策
(四):运用教育学规律,提高作文自改能力。
〈一〉授予学生自改的方法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因此,在学生对自改作文产生修改了一定的兴趣,会发现作文中的问题,要及时授予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
1、修改的一般过程;
修改的一般过程是从大到小、从粗到细,引导学生先从文章的立意、事例的选择,再到间架结构、详略安排,最后到语句的连贯通畅,词语的适当运用,体现螺旋上升的模式。这要求教师努力去引导,让学生去探索发现其中的原因,进而形成自觉的行为。
2、修改的符号;
一般有〈1〉“增”,即增加字、词、句、段。〈2〉“删”,即删去多余的部分。〈3〉“调”,即调换词句章节的位置。〈4〉“换”,即把用得不适当的词句换掉。正确地运用修改的符号也是自改作文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让学生明确应该统一符号的运用。这是对作文认识程度的体现。
〈二〉实文演练,提高自改作文的能力。
1、自改作文与认识能力提高相结合;
认识事物包含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因此,认识能力的训练要落实到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之中。
〈1〉促进观察能力的提高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准备的知觉。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步骤,逐步养成观察的习惯,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以积累、贮存写作的材料。这样既解决了写的内容,又解决了修改的材料。
〈2〉促进分析能力的提高
客观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生活也是发展变化的。要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事物,仅仅停留在观察事物的水平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材料加以分析比较。通过联想,由表及里,抓住事物的本质。这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的有效方法。由于小学生生活的实践比较有限,还需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强课内外的阅读,从阅读材料中学习作者分析事物、透过现象观察本质的方法。
2、自改作文与学生表达能力训练相结合;
小学生作文要反映自己的生活实践、真情实感,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如实写出来反映客观事物。在作文自改过程中,把发现的问题,真实的感受向同学表达,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对人、对事,实事求是,把表达能力和认识能力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自改作文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相结合;
小学生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所要说的意思,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心理学上指出:“思维和语言是处于统一之中的。在自改中,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习惯。引导学生把观察同独立思考结合起来,对生活、对社会、对客观事物有独到的见解,形成新感受,表达有新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对策五:建立多元的自改作文评价机制。
对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我们倡导发展的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对语文课程的发展价值,努力实施多元的发展性的学生自改作文的评价。
1、教师评价;
主要体现在作文课堂中对学生的自改情况,交流情况。这是评价学生作文自改,衡量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渠道。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对学生评价的尺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
2、学生自评、合作组的互评;
这是学生作文自改能力评价的重要途径。让学生谈自改后的收获,找一找与他人的差距,这些已经体现了学生评价的雏形。当然,还有更深一层次,让学生说在修改中的体验,大大提高作文自改的有效性。
3、家长评价;
学生的作文自改水平与家长的肯定与否息息相关。家长的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作文的兴趣。让家长参与到学生作文的评价体系中来,更有利于体现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促进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4、社会评价。
在这里我所指的社会评价主要指让学生的作文通过报刊、杂志进行有效地宣传,使学生尝到修改作文后的可喜成果,从而激起学生每次作文修改的欲望,养成作文自改的良好习惯。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作为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进一步提高学生作文的自改能力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当然,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还要体现作文知识能力训练过程的系统性和渐进性。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
2、张成新编著:《小学生作文阶梯训练》
3、陈秉章著:《小学生作文教学艺术》
第五篇: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摘 要】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应重视学生主体性,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建议,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由“扶”到“放”,逐步引导;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作文;自改;培养
一、前言
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在听读写说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表达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负责写作,教师点阅批正。慢慢的,孩子们形成懒惰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去学习。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成为本文撰写的立足点。就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改变这一局面,重视学生主体性,就要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
对于自改作文,多数孩子不情愿。很多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关。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改变孩子的观念,培养孩子自改的兴趣。可尝试借鉴用名人范例,调动孩子自改的积极性。比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的写作中,就曾经对“绿”字进行反复推敲才作决定。名人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们更应该积极参与,使文章更加完美生动。体会到“文章七分改”的含义,养成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2.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
写作练习中,阅读是基础,是储备。而,写作是输入,生产。由此,阅读可作为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孩子们了解课文讲什么,搞清楚文章表达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为自改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者,提出了“念”的方式,来检验写成的稿子。通过念稿子,让孩子们通顺语句,增强语感。通过念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2)研究写法,反思问题
通过阅读,引导孩子们体会不同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比如:研究写人的文章,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作,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如此安排有什么好处。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反思自己的阅读成果,同时要求要映射到作文的修改中去。在修改作文时,同样要用这样的思维进行修改,发现字里行间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进行修改。
(3)推敲字词句,提升鉴赏能力
推敲研究字词句,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作时,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用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题目选择是否符合文中大致语意?通过“为什么”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样就能自觉不自觉地更严厉的要求自己。
(4)揭示病句规律,提升学生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是自改能力提升的关键,更是一项最基本的基本功。由此,教师可针对性自编病句,引导孩子们去修改,揭示其中存在的规律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修改病句的能力。
3.由“扶”到“放”,逐步引导
(1)引导示范,教授方法
第一步,带领学生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的顺序,及各部分详略。
第二步,将有代表性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同时教师引读,做点评。引读第一遍,立足全面,内容要全面,看文章是否围绕核心展开。引读第二遍,立足层次感,看文章是否围绕着中心展开,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引读第三遍,修饰细节,美文处多加斟酌。从不同角度看文章,酌情处适当修改是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读第四遍,把握整体感,针对性修改错别字。
第三步,课前将准备好要修改的作文,印发后集体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阅读,做好修改的准备,逐渐内化学到的修改方法。
(2)逐层推进,培养能力
在作文成稿后,老师根据作文要求,应重新引导学生,回顾习作要求,引导其自主修改。在此,建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达能力、作文水平等等,逐层分组,每组就习作的话题作探讨和分析,相互启发,相互建议,各抒己见。努力做到,大至材料的编排,小至词语、标点、语句等的使用。通过相互的交流,激发灵感,促进自改能力。
(3)抽样检查,总结提高
学生自改的基础上,教师收集作文抽样检查。总结优点,找出不足。自修改的优劣、内容的优劣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程度。
(4)不断练习,形成习惯
修改的方法掌握了,多重复几次,基本能掌握它。掌握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随心所欲,就能形成独特的技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修改的好习惯。由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自觉修改自己的文章,切实体会到“认真修改,才能将作文写好”。可以通过“作文之星”、“优秀作文竞赛”等等方式,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作习惯,增加作为写作的数量,激发起爱好写作,热衷修改的好习惯,切实提升其写作和综合修改的能力,确保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修改的益处。
三、结论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更系统、更全面的慢慢培养。切记的一点,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逐层慢慢渐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敏.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2]陈文敏.从题目入手,写好命题作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3)
[3]赖素英.小学生作文指导研究心得[J].小学教学参考,2016(09)+
[4]邹情.千人千面练写人[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6(03)
[5]杨春福.如何教小学生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
[6]金丽英.谈谈拓展小学生写作空间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