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写写帮整理)
谈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哈二小郑淑敬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作文教学的要求中强调指出,要学生养成“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一部分学生对自己写完作文,一遍不看地就交给老师。他们认为完成作文就完成了任务,批改是老师的事。鉴于这种情况,我开始注重学生互评、自改作文能力。
一、示范批改,帮助学生找到自改的途径
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批改,是为了促进学生已修改的途径。示范评改主要分以下几步:一是全班集中性的作文批改。首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每次作文要求,怎样按要求进行批改,然后师生共同修改一篇较具代表性的作文,批出优缺点,及如何改正,学生在此基础上修改自己的作文。二是学生自己修改后的作文上,教师再详细批改,加上眉、总批,同时检验一下学生自改作文的程度。这样两种方法交替进行,不但可以发挥教师“扶”的作用,而且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自我修改的积极性。
二、发挥合作精神,指导相互批改。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实践中,一些学生评改自己的作文,总是难于下手,觉得没什么好评的,也没有该改的,而要改他人的作文,则评头品足,话也多了,甚至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不放过,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师示范批改的基础上,采取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互相评改,即使是学困生也有发言表达的机会。在小组合作评价的同时,每名学生都可以取人之长,补已之短,逐步完善自己的评改方法,待方法熟练后,再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但教师每次习作必须讲清要求和批改要点,让学生认真研读作文,然后按要求评改。
三、从扶到放,由学会到会学
在学生互评之后,教师把学生评的作文再重新阅读评改。评改的主要内容是:
1、对学生的评改进行补充,可适当提出一些商量性的意见,但要讲究语言的效应,不能全盘否定,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评语尽量给予鼓励。
2、对学生的作文和评改分别评价,再写上鼓励性的评语予以肯定。
3、对学生的作文情况和评改进行课堂评价,总结作文的评改要点,对那些别具特色的评改要给予重点表扬。
从自批自改中悟出的写作方法,能帮助学生找出自改途径。掌握自改方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作文,从中提高写作水平。
当学生有了自改和写作这两个能力后,就可以让其改好自己的作文。真正做到从学会到会学。
这样,教师批改作文不再难,学生写作文也容易多了。优秀作文自然增多,学生的作文质量也会全面提高。
第二篇: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摘 要】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应重视学生主体性,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笔者结合基层工作经验,提出了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建议,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由“扶”到“放”,逐步引导;要点性知识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作文;自改;培养
一、前言
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能够在听读写说训练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而在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表达能力。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负责写作,教师点阅批正。慢慢的,孩子们形成懒惰的学习习惯,被动地去学习。如何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成为本文撰写的立足点。就语文作文教学而言,改变这一局面,重视学生主体性,就要放手孩子们去修改,让孩子们参与到作文写作、修改整个过程中去,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兴趣。
二、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1.激发学生的自改兴趣,养成做事严肃认真的习惯
对于自改作文,多数孩子不情愿。很多认为,这是老师的事情,与自己不相关。针对这个问题,有必要改变孩子的观念,培养孩子自改的兴趣。可尝试借鉴用名人范例,调动孩子自改的积极性。比如:王安石在《泊船瓜洲》的写作中,就曾经对“绿”字进行反复推敲才作决定。名人尚且如此,我们的孩子们更应该积极参与,使文章更加完美生动。体会到“文章七分改”的含义,养成严肃认真的好习惯。
2.加强语文的阅读教学,为修改作文做储备
写作练习中,阅读是基础,是储备。而,写作是输入,生产。由此,阅读可作为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加强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引导孩子们了解课文讲什么,搞清楚文章表达通过什么方式表达。
(1)加强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语感
通过朗读训练,培养孩子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为自改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学者,提出了“念”的方式,来检验写成的稿子。通过念稿子,让孩子们通顺语句,增强语感。通过念自己的作文,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找出需要修改的地方。
(2)研究写法,反思问题
通过阅读,引导孩子们体会不同的题材,采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比如:研究写人的文章,让孩子们体会怎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精神品质。文章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作,开头怎样,结尾怎样,如此安排有什么好处。通过思考这样的问题,反思自己的阅读成果,同时要求要映射到作文的修改中去。在修改作文时,同样要用这样的思维进行修改,发现字里行间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性进行修改。
(3)推敲字词句,提升鉴赏能力
推敲研究字词句,培养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写作时,为什么用这个字?为什么用这句话?为什么这样开头?为什么这样结尾?题目选择是否符合文中大致语意?通过“为什么”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这样就能自觉不自觉地更严厉的要求自己。
(4)揭示病句规律,提升学生修改能力
修改病句是自改能力提升的关键,更是一项最基本的基本功。由此,教师可针对性自编病句,引导孩子们去修改,揭示其中存在的规律性,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修改病句的能力。
3.由“扶”到“放”,逐步引导
(1)引导示范,教授方法
第一步,带领学生学习习作要求,明确作文选材,叙述的顺序,及各部分详略。
第二步,将有代表性的作文用多媒体展示,同时教师引读,做点评。引读第一遍,立足全面,内容要全面,看文章是否围绕核心展开。引读第二遍,立足层次感,看文章是否围绕着中心展开,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引读第三遍,修饰细节,美文处多加斟酌。从不同角度看文章,酌情处适当修改是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引读第四遍,把握整体感,针对性修改错别字。
第三步,课前将准备好要修改的作文,印发后集体发给每个学生。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阅读,做好修改的准备,逐渐内化学到的修改方法。
(2)逐层推进,培养能力
在作文成稿后,老师根据作文要求,应重新引导学生,回顾习作要求,引导其自主修改。在此,建议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表达能力、作文水平等等,逐层分组,每组就习作的话题作探讨和分析,相互启发,相互建议,各抒己见。努力做到,大至材料的编排,小至词语、标点、语句等的使用。通过相互的交流,激发灵感,促进自改能力。
(3)抽样检查,总结提高
学生自改的基础上,教师收集作文抽样检查。总结优点,找出不足。自修改的优劣、内容的优劣两个角度,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认识程度。
(4)不断练习,形成习惯
修改的方法掌握了,多重复几次,基本能掌握它。掌握之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能随心所欲,就能形成独特的技巧,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修改的好习惯。由此,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努力创造机会,让孩子去自觉修改自己的文章,切实体会到“认真修改,才能将作文写好”。可以通过“作文之星”、“优秀作文竞赛”等等方式,养成孩子们良好的习作习惯,增加作为写作的数量,激发起爱好写作,热衷修改的好习惯,切实提升其写作和综合修改的能力,确保在学习中真正感受到修改的益处。
三、结论
总的来说,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改能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更系统、更全面的慢慢培养。切记的一点,就是要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逐层慢慢渐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戈敏.浅谈培养小学生作文意识的途径[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2]陈文敏.从题目入手,写好命题作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03)
[3]赖素英.小学生作文指导研究心得[J].小学教学参考,2016(09)+
[4]邹情.千人千面练写人[J].青少年日记(小学版),2016(03)
[5]杨春福.如何教小学生作文[J].作文教学研究,2015(06)
[6]金丽英.谈谈拓展小学生写作空间的方法[J].语文天地,2016(09)
第三篇:培养学生作文自改互评能力课题总结
“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自评互改的能力”课题总结
本学期实施“如何提高学生作文自评互改的能力”的课题以来,在教学中我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一起进步,不断在教学中摸索经验,现将本学期的课题实施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高效课堂推动课题发展进步
把课堂换给孩子,这是我们新课改中所经常提到的。但要提醒的是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平时,上课是老师指到哪就让学生跟着哪,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
本学期通过实施高效课堂以来,虽然教学的方式做了一个小的调整,但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不断在课堂上闪烁。这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为学生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学生。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有时讲一个问题,没有学生回答上来,可我并去没有指责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请其它同学跟他一起研究,一起讨论,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这一点也体现了学校课题“注重感悟”的主题,实现了课堂与课题的完美统一。
二、教师指引,鼓励为伴,引领孩子走向进步
习作对于孩子来说是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见功力的。通过这一年的课题实施,孩子们也在不断进步中成长,在不断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每周的2节的作文讲评课,我总是先为孩子们做好示范,然后才着手让孩子们自己修改,同时结合高效课堂的小组合作的形式,孩子们都很高兴,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作文课,没有老师那固定的模式,千篇一律的方法,可以自由施展自己的特长。
课堂上是他们自由展示的舞台,他们可以像老师一样带领同学们修改习作,赏析作文。从孩子们学习简单的修改符号到后来的熟练运用,从开始的不会修改到现在的就轻驾熟,孩子们的进步是可喜的。特别是每当孩子们在课堂上读优秀习作时被读的孩子的那种自豪感,真是无法言表,真比他考了个100分更让他兴奋。每当我更换班机后面的习作园地的作品时,孩子们都是踊跃的去看看有谁的大作登上了榜首,看着孩子们那认真阅读的神情,真令人高兴。虽然不是每个孩子的作文水平都是那么高,可是每一次进步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次最大的表扬,他激励这孩子不断进步,继续努力。
我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孩子们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第四篇: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专题
浅谈小学生作文自改能力的培养
亭湖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韦兰凤
学生的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中创新的方向,道出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写作”的新理念。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修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一不肯改,二不会改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提高他们对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和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师要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教师要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修改兴趣。如给学生讲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几十次选炼;讲鲁迅先生写文百改不厌,百炼成钢的典范等等。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以这些作家和革命家“一丝不苟”的精神鼓励和鞭策自己,让他们体验到反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更需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随便、不讲究统一,学生在修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结果会出现“七个和尚八样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年级开始便教给学生不同的修改符号,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到达六年级应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阅读老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老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并要求学生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能培养他们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并熟练地运用修改符号,规范而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修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课文学习中,我们要学生反复读文,在读中感悟,以达到人文结合,和谐共鸣。在修改作文中,读同样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的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所需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通过自已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文中的不足,及时弥补。我在一次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紧抓“读作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自读作文,发现不足
课堂作文,学生文思如泉、一气呵成。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抽不出时间对每句话、每段话来细细思考,认真斟酌,更别说纠正错的字和词及标点符号了。这时可以让同学细读作文,发现不足是必要的。这里的“不足”主要是指字词的搭配、标点的应用和语句的通顺,也就是作文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我要求学生大声地读作文,做到“一字不落,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修改。同学们逐字逐句读,当读到不通顺的地方,会回读几遍,脸上写满思索。当想到修改的方法时,立刻圈圈画画。第一次自读作文过后,字、词及标点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都已基本改正过来了。这样就可以进入了第二次修改了。
2、同桌互读,边听边思
人人都有思维定势:自己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修改作文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经过第一次基本修改后,就再也不会有所进展了。他们的思维会固定。俗话说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就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听自己的作文,品一品自己的作文,边听边想,思考作文的谋局布篇是否合理,举例是否围绕中心,中心是否明确„„
第二次修改,我让我班学生轮流同桌互读。学生听作文时有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听时会瞬间产生灵感,有利于文章的修改和重组。
3、小组共读,群策群力
小组共读时,一位同学读作文,另外三位同学就成了评价者、小老师。当听到作文中有不妥之处或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修改建议,组员共同商榷,得出主要的修改要求。当组内成员都读完时,每个人的作文的修改意见都出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小组内四位成员共同修改,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效果明显。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花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改。只有让学生去读去改,才是学会修改作文的“法宝”。
(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修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修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修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把“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换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换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我有意识地把句子中一些词语删掉,请学生读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中句子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选一篇带有共性问题的作文,和学生一起修改。对用词不当的,可举出几个近义词,引导学生辨析;对句子不生动的,可点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对文不符题、选材失当的,也可以个别辅导修改。这样,先引导学生集体修改,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修改前后的两篇作 3
文,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益。
“文章不厌百回改”。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作文修改能力,符合素质教育关于“授人以渔”的理论。虽然要使学生提高作文修改能力并自觉养成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就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就会“有益于他们的一生”。
第五篇: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武阳东小
王娟
摘要:自改作文能力训练是教师给学生引导和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改,让学生自己领悟。养成良好的自改作文习惯,是提高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自改作文 教师示范 互批互改 循序渐进
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中,曾反复强调作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他说:“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同样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改”成为普遍现象,很多的教师也知道,作文批改以后鲜有学生认真总结并学习。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应注重培养小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通过不断的改和悟,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那么如何从小学阶段就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我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由于年龄关系,学生一般不懂得修改作文的重要性,他们不仅自己不改,也不关心教师的批改。因此要让学生知道修改的重要性。教师可以介绍古今中外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 “文不厌改”“文成与改”,不会修改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从而激发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二、要授之以渔,放手实践
1、教师示范,达成共识
教师的示范性很重要,不仅仅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也要做强调统一, 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的符号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易掌握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好句等。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会使他们受益匪浅。教师可以在学生习作中挑出有代表性的,在习作改评课中做示范性的修改,改完以后再和原文进行对照,这样学生也就知道该怎样去下手了。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不统一,学生在自改作文时,也会常常感到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使用。
2、自查自纠,培养习惯
每次写完习作后教师应鼓励让学生自己修改,第一遍先查一查有无错别字,以及漏掉的字。第二遍可以找找有没有大的语病。第三遍想中心是否突出,条理是否清楚。凡经过修改变得好一些的作文,以及与表扬,还可以让学生谈修改的体会,也可以给与分数鼓励,从而提高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学生有了这样的一种自我认识,就很有成功的激励和体验,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互批互改,吸取优点 通过教师的范改以及自改,学生已经学到了一些修改作文的知识和方法,但是由于受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的限制,“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们更容易发现别人的问题。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安排互批互改这一步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找到最佳合作伙伴。这样既可以运用老师传授的方法,又可以在批改别人的习作中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改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应有“扶”有“放”,学生在修改自己作文的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随地出面为学生解答疑难。当学生修改完毕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把修改过的作文再认真地多读一读,并请不同的同学听一听,进一步提出不同的修改意见,在此基础上再次充实文章的内容,提高作文的质量。
三、循序渐进,分学段训练。
由于修改能力即受阅读能力的限制,又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分学段地进行训练。指导低年级学生修改自己的写话时,重点应放在前后连贯方面;指导中年级修改习作,重点应放在条理清楚方面;指导高年级修改习作,应以中心明确为重点。当然,在重点之外,应全面考虑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
总的来说,在作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写,更应该让他们知道如何去改,而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不仅能很好地促进作文教学,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因此应把“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纳入小学作文的教学之中,并引起师生的共同重视。同时还可以不拘一格,采取不同的训练形式,让学生在修改中体验快乐,在快乐中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