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心目中的课堂
我心目中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双向的沟通,彼此的给予和共同的拥有,是资源的分享。我心目中的课堂应该是时时涌动着生命的活力、洋溢着生命的热情的课堂。只有智慧的撞击,才会产生生命的意义。我想:老师更多的是唤醒,而不是灌输;更多的是引领,而不是强制。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理解,谈一谈我心目中的课堂。
首先,课堂必须是真实的课堂,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过程真实。课堂必须追求真实的学习过程,“真实”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疑惑到理解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并且能够及时提出疑问并进行探究的活动之中;体现在教师真实的批评和表扬之中;体现在老师机敏地捕捉学生的学习动态成以及对教学的灵活掌控之中。
2、学习方式真实。课堂上必须实事求是,需要学生全体听讲时必须认真听讲,该模仿就模仿,该独立思考就独立思考,该探索发现就探索发现,该小组讨论就小组讨论,该动手实践就动手实践,即课堂上必须讲究实效。
3、评估检测真实。课堂上的评估检测,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之上,题目难易适中,能够真正的检测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其次,课堂必须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1、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是以一定的参与度来体现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积极主动地探究。从这一点上讲,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并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学生思维没有恰当负荷的课不是好课。
2、学生的交流状态好。课堂上,老师创设了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环境里是安全的、融洽的、自主能动的,他能和同学、老师甚至教材进行平等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有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3、学习目标的达成状态好。课堂上,学生需要有丰富知识的获得,更要有真挚的情感与探索体验。在课堂上,学生能切实掌握这些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跟进,这样就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在致力于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要让“优等生”吃得饱,让“暂困生”吃得好,使其学有所得,各有发展。
最后,要求老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灵活驾驭课堂。
一节真正的好课,该是能够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是和谐轻松的课堂、是激情飞扬的课堂、是创新发展的课堂、更应该是收获成功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能够做到灵活地预设和对待生成,使课堂轻松而又愉快,使学生陶醉于一种艺术享受之中从而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诗意的课堂是一种至高的课堂境界。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首先要充满诗情。例如在语文课堂上,要使学生有感悟,老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有体验,老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老师首先要被感动。只有当老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同时,老师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使课堂富有诗意。因此要营造诗意的课堂,老师还要关注学习过程的指导。老师的激情导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发现,深化知识的迁移练习,交流讨论时的提示,依托文本的“旁逸斜出”等,都展示了老师、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对话过程中,老师认真倾听每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尊严,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塑造人格,提高素养。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学习的快乐。诗意的课堂当然是脱胎于灵动的课堂,当师生、课堂开始灵动,才能让人感觉到诗意的存在。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灵动的课堂还需要老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
诗意的课堂当然是脱胎于灵动的课堂,当师生、课堂开始灵动,才能让人感觉到诗意的存在。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灵动的课堂,学生必须动起来。因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人,只有学生动起来,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动起来更精彩,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切实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获取课文以外的知识与能力。灵动的课堂还需要老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包括课内与课外。例如教科书、图书馆、电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等。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也要积极主动的参与进去,课堂不是老师的一言堂。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想到就说,大胆地说。作为老师,也要恰当提问。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亚里士多德也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的提问,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好的提问,能打破学生脑海里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甚至波澜迭起。
课堂之妙,妙在创造;课堂之奇,奇在新思维。要把学生的“心”留住,把老师的“心”留住,师生共同成长,才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目中的课堂!
这就是我心目中课堂,一片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一座老师挥洒青春的殿堂,一束激情与智慧碰撞的耀眼火花!
第二篇: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
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
踏上三尺讲台已20多个春秋,有过满意幸福的课堂,有过失意惆怅的课堂,更有很多普通记忆渐远的课堂。我经常质问自己:“这节课,孩子们都学会了吗?”答案不一。然而就在近期,我阅读了李铁安博士的《高品质课堂的塑造》一文,让我真正从内心深处了解到高品质课堂的基本要素是高尚、本真、丰厚、灵动。让我的思绪再次飞扬,感慨万分。这也是一个让所有教师永远追求的目标。
我们在课堂改革上走了很多的路,停停走走,犹犹豫豫,但探索追求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学洋思,学杜郎口……飘悠不定,学来学去,别人的还是别人的,我们的还是我们的,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通过最近学习的“高品质课堂的塑造”让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文中提到本真,我认为“高品质课堂”就应该是一个常态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高度和谐、教学目标彻底实现的课堂。应该剥去了以往追求课堂的华丽外表,追求课堂的高效,达到“轻负高效,惜时增效”的最终目的。在以往的课堂上,没有课件几乎课就失去了精彩,没有课件几乎课就没有魅力。精美的课件成了教师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这样的课堂是我们平时的课堂吗?早已面目全非,相去甚远!平时我们用课件的课堂毕竟是少数,多数我们是普通的课堂,没有精美的课件我们的课堂仍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吗?我认为“高品质课堂”是朴实的,是常态的,是原汁原味的课堂。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课件,依然魅力无限,耐人寻味!
就语文课堂来说,我认为应该是美丽的,美的课堂应该让我们享受,怎样享受呢?我觉得搞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学生享受课堂的前提条件,老师也是课堂中的一员,和同学们在一起,以热情的投入,和谐的交流,来完成“教”与“学”这两个任务。在课堂中,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大胆提出问题与同学同桌进行交流,这样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会很乐意地开动自己的小脑筋去思考,钻研问题,启动思维,自由想象,让自己的思维一直保持最好的状态,这样的课堂充满温馨,也只有这样的课堂,老师才能点燃我们对学习的激情和热情,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的学习也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享受。
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还是快乐的。课堂,是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次心灵之间的交谈,是默契合作碰撞出的火花,是同学们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是我们吸取知识,扩大见闻,收获成果的天堂。在这里,没有紧张胆怯,只有轻松自然。没有你一句,我一句的嘈杂,只有大家认真听讲的专注表情。课堂上,在收获时,每个人都应该是快乐的,批评、严肃、心不在焉都不复存在,存在的只有愉悦、幸福、认真的专注神情。交谈中,语言也应该诙谐幽默,或许时不时还会引起一阵阵哄堂大笑,话语中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但是处处都跳动着哲学的音符。专家不负虚名,李博士完全回答了课改以来困扰教师课堂教学中所有疑惑。李博士从课改“历经十余年并掀起强劲浪潮……”开始入手,在赞许成就的同时,着重从理性上反思课堂教学中的“突出问题”和“根本问题”,并由浅入深、客观地进行问题剖析,非常有逻辑地、切合实际地解答了“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问题。李博士反复强调理论层面、李博士本人的实践与研究的经验之谈,非常实用。如讲到“小组合作交流与探讨”时提出的问题:
1、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合作吗?合作的目的是什么?
2、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同伴交流吗?交流的前提是什么?
3、所有的教学都需要合作探究吗?探究的条件是什么?”,问题逻辑性设计很强,思考到位,我们在实际当中,小组合作还是流于形式比较多,认为这个环节,作用不大的也有人在。在讲到“高品质课堂的操作框架”时,说只是初步想法,还没成熟,非常谦虚。在剖析“知识—问题”操作框架时,最后用了“结构—解构—建构—重构”阐释了高品质课堂对“知识—问题”的处理,听起来通俗易懂,令人回味。
总之,李博士的文章为我冲洗了头脑,使我感悟到了课改的“前沿阵地”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作为教师的我需要掌握。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高品质课堂是高尚、本真、丰厚、灵动的课堂,是润泽生命的课堂,要让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我们要努力创设一个开放、自由、灵活的空间,让学生拥有最灿烂的阳光,最清新的空气,最甘甜的泉水,孕育灵动的生命。
我心目中的高品质课堂
金州新区五一路小学
李宏
第三篇: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我心目中的高效课堂
xxx
高效课堂,指的就是在课堂上有效的四十五分钟内,用最专注的态度,最敏锐的的头脑,对知识的当堂接受理解与消化。也许有的同学会振振有词的说“课堂是由老师主宰的。”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老师起到的作用,是“进一步”的作用,是你在掌握知识结构的前提下,进一步帮助你完善提升,进一步感悟理解的作用。
那么,如何去实现高效课堂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前预习的习惯。想要学习变得高效,我们就必须做到课前对知识进行复习,首先通读一遍课文,划出难点,并对课后的基础习题择一二完成,即为完成预习。久而久之,才能突破我们自身惰性的屏障,回归到学习的本真。真正实现落实预习、强化预习,为课堂中的高效率打下坚实基础。
二、出声早读的习惯。这是针对一些知识点较为繁冗或概念公式较难理解的科目而言的。我们要不断去记忆、去重复,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你每天早10分钟到校,出声早读,将读与记结合,手与脑并用达到迅速记忆就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三、认真上课的习惯。课堂上我们应做到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并做好笔记。只有这样才能能从课堂中发现知识规律技法并突破它。最终在老师与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高效课堂。
四、课后复习和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或许许多同学有疑问,“为什么我认真预习并且仔细听课了,学习效率还是不高,成绩还是很低呢?”那么扪心自问,你是否做到了课后复习巩固且在此基础上定量练习呢?你是否仔细再琢磨一遍课堂笔记,将当天的知识分层消化呢?你又是否按时独立完成作业,关注批改及时补缺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高效课堂只能是一句空话。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四点,且不断坚持,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做到以上地点的同时,我们还应懂得“吾日三省五身”的道理。学到的东西能不能灵活运用,有没有由点到面,举一反三,直接关系到学习质量的高低。学问高深的大家尚且时常反躬自身,从而成为思想道德的楷模。何况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最后我想说,我们在校期间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评估自身学习水平——得到好成绩,同样也是为了掌握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都要求人们要终身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学习”就等于“学会生存”。进而,“高效学习”就是给未来的“高品质生活”奠基,而究其本源,就在高效课堂中。
第四篇:我心目中的最美课堂
我心目中的最美课堂
“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这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陈大伟编著的一本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书——《建设理想课堂》开头所用的一首小诗。“不能当旁观者”、“我怎么擦星星”的主题贯穿全书。作者不仅是一位做教师教育工作的同行,而且是一位不当旁观者的性情中人。他的服务对象是教师,能为教师做些什么?如何创造教师的幸福生活?使他在多年的研究中颇为感慨——没有幸福的教师就很难有幸福的学生。致力于引导教师改变生存追求和生存状态势在必行,而教师和学生的幸福生活,都要体现在理想的课堂上。书中,作者不是夸夸其谈地进行高深莫测的理论阐述,而是用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实录来展现理想课堂的境界,让人亲切地体会到书中所写的内容就是我们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现实问题。
我心中的最美课堂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经历美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就是学习生存、学习生活本身,就是追求有效教学,就是提升教学的生命质量。教学是教师的一种生活,教师既为学生的学而教、也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而教,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成长、在创造中享受。“现在有多少孩子是喜欢上学校学习的?我们的教育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在多大程度上压抑和泯灭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渴望?”对这个问题,很多老师说,这样做是为了明天的幸福生活。而我认为,必须首先看到教育本身就是生活,今天学校和课堂的幸福是未来幸福的基础,也是人生幸福的有机组成,如果今天把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都丢失了,学生的未来将很难幸福。理想课堂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快乐的课堂生活——让“学生蹦蹦跳跳上学,高高兴兴回家”。
教育家告诉我们: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与幸福。那么今天的学校生活、课堂生活幸福、欢乐吗?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在学校中、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和学校生活给他们以未来社会生活和生命活动的认识基础,并由此影响他们对未来生活的期望和行动。在一定意义上,学生对生活和人生的态度,学生的生活和人生的命运,基础在学校里,在课堂上。当学生发现学校、课堂生活使他们不快乐,他们会干什么?鲁迅先生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因为工作占去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所以教学是教师生活的一部分,课堂的幸福是教师人生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心目中的最美课堂,是既有助于学生成长,又有益于教师提升教学生命质量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在付出的同时,应该享有收获的快乐。基于以上思考第一位的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美好的校园生活”,其次是“让学生学习幸福地生活”,第三是“追求更有效的教学”,第四是“提升教学生命质量,教师享受幸福的课堂教学生活”。
我一直在努力创造我心中最美的理想的课堂。在平日才教学中,真诚的态度表露很快就能和学生熟悉起来。上课过程中,努力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停地在不宽敞的过道上走来走去,每一个学生几乎都是我眼神的落脚点:不时弯下腰小声和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交流,鼓励他们起来发言;对于那些发言积极的学生,因为不能给他们太多机会而向他们表示歉意,以此来保护他们的积极性。仔细关注学生的感受,只要是学生发言,我都要评论上两句,或者引导,或是褒扬,哪怕是那些在其他老师看来非常荒谬的发言我也不会置之不理。如果把一般的课比喻成水渠里的流水,那么我尽力会让我的课堂更像一条小溪,一条自由奔腾的小河。学生在我的课堂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师生间的交流才是真正的互动,文本内容的教学才能真正贴近学生的生活。
希望所有的老师都幸福,希望每位教师的课堂都是自己心中最美的理想课堂,因为我们的理想课堂必将影响未来的生活与未来的世界。
第五篇: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
牡丹区二十一中
闫莹(2009年12月)
我走过教育生涯风风雨雨多年,一直在追寻着心目中那个理想的教育,理想的课堂,渴望成为一个具有个性魅力的教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的教育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新课程深入推进的今天,我心目中的理想课堂是
一、充满爱心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 爱的前提是尊重 • 爱的途径是沟通 • 爱的智慧是赏识 • 爱的艺术是宽容 • 爱的精髓是奉献
• 爱是教育的桥梁、是教育的钥匙、是教育成功的种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与美德、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所在。
“去爱一个别人不爱的孩子;去教一个别人教不好的学生”这是我教育教学中的座右铭。因为教育的最大秘密是爱。课堂教学的最大秘密也是爱。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是做老师的底线,是老师的天职,是真爱、大爱、博爱。陶行知的“带着一颗心来,不带亲根草去”。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老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是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或自由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爱”能够创造出伟大的奇迹,可以再塑生命。再如,沙莉文老师无私的爱,加上特殊的教学方法,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使她由一个又聋又盲又哑的人成长为学有所成的世界名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最终造就一个“完全的、大写的人”。
案例1:加拿大幼儿园,一位26岁的女本科生。他们的幼儿园老师必须是本科毕业,而且没有结婚。她非常喜欢班里的学生。孩子每周末回家,当每个孩子离开时,她都要抱一抱,然后说:“你爸妈来接你了,你会想我吗?”孩子说:“会很想你。”老师又说:“你是最漂亮,最聪明的孩子,我爱你,星期一我在这里等你,你会回来吗?”孩子说:“我一定来”。当问孩子回家高兴吗?孩子说:“高兴是见到爸妈了,但不高兴是见不到老师了”。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人,爱别人的孩子是一座神”!
案例2:25年前,有位社会学的教授,叫班上一群学生到一个贫民窟,调查200名学生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做评估。25年后,其中一个学生当了教授,无意间在档案中发现了这份研究报告,于是他又让学生继续做跟踪调查。结果显示:180人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律师、医生、企业家的为数不少。教授很惊讶,问这些学生:“你们今日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因为我们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了这位女老师,问她有什么神奇的方法让孩子成才的,女教师带着微笑答道:“其实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二、充满问题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1、没有问题的课堂不是好课堂:一节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称其为好课。理想的课堂,应该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诱发孩子提问,让孩子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充满好奇离开课堂。
例如:《井底之蛙》,一位语文老师在讲课时,提出了一个问题“青蛙的愿望是什么?”大多数同学回答愿意上来。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只有一位同学说不愿意上来,愿意回到井底。老师批评他说:“就你特殊,那你就下井吧”。晚上这位学生写日记,从环境问题方面写了原因。他写到:小青蛙出去以后,来到河边,刚要下水,这时,老青蛙对它说:“千万不要下来,水有毒,会毒死
你的。”没办法,小青蛙只好又来到了草丛中,这时一只中年青蛙刚要对它说,小心有人捕杀我们,就被一个钢叉扎住,小青蛙看到这一幕吓得魂都没有了,只好回到井底。第二天老师看到了日记,深感惭愧,并向这位学生道歉。
2、不要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一节小学语文课,老师想让学生回答冬眠,于是说为什么小兔、松鼠、狐狸都在雪里玩,而蛇、青蛙为何没来,一位学生说:“它们没钱,买不起带毛的衣服”。老师很生气,并说:“你们不知道冬眠吗?笨蛋,真是猿猴没有变好”。
3、学生发现不了问题是老师的问题
老师应该做到:①走进课堂:发现问题。②走进学生:发现学生的一切。③有的老师发现不了问题,那是老师的问题:A、不让学生出问题是老师的问题。B、不发现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的问题。C、不有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老师的问题。D、不引导学生运用问题是老师的问题。
老师应该用“捉老鼠”的方法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用问题工作方法指导工作:①勤动腿:办公室在问题中。②勤动眼:发现问题,观察问题。③勤动脑:思考问题。④勤动嘴:解决问题。
总之:老师走到学生中去,发现问题,办公室设在教室里,围绕问题搞教学研究,真正的专家是从课堂走出来的,学校的研究课题也是课堂上的问题。
三、情境问题探究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学生熟悉的对心灵有震撼力的生活案例作为情境材料,设置情境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把教材内容活动化,教学活动内容化,使学生在活动中得以探究、体验和提高。采用这种方法把课堂教学分成三步走:第一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获得体验和新的知识;第三步,设置新的教学活动,把知识运用于新的探究之中。整个教学活动,教师起着引
领、点拨、总结和评价的作用。这一方法对学生提高能力、学习新知识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非常有效。
例如1: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老师把抗震救灾中的感人案例引入课堂设置活动,探究教材中有关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收到了非常强烈的课堂效果。
例如2:大学自主招生面试内容(每人回答5个题,有5个评委,全程录像),涉及面很广:1.中国最年轻的副总理是谁?2.说出三位中央台的节目主持人。3.日本的国技是什么?4.古诗词上下句对接。5.说出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6.谈一下你了解的诺贝尔获奖者。7.背诵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前20位。8.奥运会圣火采集地点?
例如3:在探究性活动中,中国和日本的学生就不同。到同一个博物馆参观,中国的老师会对孩子们说,你们到各处去看看,2个小时在大门口集合。而日本的老师则给学生提出许多问题,他们把课堂搬到这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学生是来学东西,而不是来玩的
例如4:训练10人学游泳,中国和美国的训练方式就不同。中国第一步学理论;第二步路上运动;第三步潜水运动;第四步深水游泳。而美国则不同,他们把10人赶到大海里,有可能会被淹死,但是回来的人水平就很高。这就是说要让学生亲自去探究,去体验,才能提高自身水平!
四、学生做“主人”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合作关系。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场所。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课程改革多年,“学生做主人”的课堂还没有
真实地建构成功。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着“四个一”的现象:(1)一讲到底,满堂灌。(2)一练到底,满堂练。(3)一问到底,满堂问。(4)一考到底,满堂考。以考代练,以练代学,教师轻松了,学生倒了霉。这四种现象从共性上而言都是一种替代:灌输替代了唤醒;控制替代了激发;讲替代了学;放任自流替代了民主管理。这种替代把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性完全淹没了。
例如: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展示课):在45分钟的时间里,每个人都是学习的主人,每个人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每个人都有展示的机会,是实实在在的“积极课堂”。
环境:三面皆为黑板(水泥地面也可写字做题),课桌以大凵字型或“6+1”方式排列,没有高高的讲台,教师就在学生中间、甚至在学生的后面。教室空出2/5,可作学生活动场地。
活动:学生可坐可立,也可随意走动,也可两两交谈,可小组讨论;渴了可喝水,急了可去小解。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或朗读课文,或积极讨论,或踊跃发言或演课本剧,或放声唱歌……学生绝对是自由的,也因此被称为“课堂超市”。杜郎口的可学者有三:①打破教师的垄断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此条符合课标精神,并且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②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是一种“积极存在”,这一点也具有重要意义;③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可能,基本上做到了“面向全体”。
五、解放学生思维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这是新课改之前一个著名的例子,几乎尽人皆知。老师问:“同学们,冬天过去了,雪融化了。你们说,雪融化了变成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纷纷
回答:“变成了水”、“变成了泥土”、“变成了花朵”、“变成了春天”。标准案答是“水”,答其他的全算错了。
一位外国教育家来到中国考察。他到幼儿园里去,用粉笔在教室的小黑板上轻轻一触,黑板上就出现了一个小白点,他问这些还未进小学校门的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活跃极了:这是星星,这是小虫,这是路边的石子,这是树上的甜果……各种各样的答案,丰富多彩的想象。接着,这位专家又来到一所中学的初一年级教室,做了一个同样的动作,提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全班同学茫然:“这是干什么?”专家语调轻轻地解释:“没有什么意思,只是问,这是什么?”全班同学这才释然,齐声回答:“这是粉笔点!”没有一点杂音。专家感叹地说:“通过几年的小学教育,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想像力。”所以说,解放学生必先解放学生的思维
因此,让我们为了心中那个梦想去努力吧,等待我们的一定是灿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