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这个寒假期间我有幸读到了一本好书,这便是刘儒德教授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书中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试验以及鲜活的案例介绍了心理学的一些规律,64条心理效应分别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这一个个生动的情景让人感觉在欣赏一本精彩的故事书,一段段富有哲理的分析让人茅塞顿开,让我找到了平时教育教学工作中一些方式方法的理论根据,也让我明白了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心理学规律的有效应用,让心理学规律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惊喜和成功。
这本书没有教条式的说理与那些难懂的术语,辞藻简易朴实、平铺直叙,实在让人通俗易懂。更可贵的是,刘教授将这些心理学中的效应真实地与各种教学教育情境相联系,通过一些心理学上专业有针对性的知识来解读与剖析那些十分普遍的教育现象与常规,更好地帮助了我们这些教育人,用更科学与更正确的方式来处理与学生和家长的方方面面,从而指引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情况,实在不能不说是教育的福音,是我们教师的良师益友。读罢全册,太多的案例与分析让我受益匪浅,而最难忘的是这样一篇《教育无小事——蝴蝶效应》。
什么是蝴蝶效应,或许人们都不太明白。但说起教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不惹眼的小事与小举动,或许你便轻车熟路。毛爷爷曾经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便告诉我们,不要小看发生在你、你学生之中的一个小小举动,或许这便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或是一种牢固的思想。而所谓的蝴蝶效应也同样告诉我们:要特别注意初始状态的微小变动,要对这方面的微小变动保持高度的敏感。拿我们教育来说,别看孩子个子小,现在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自尊心都很强呢。时常老师的一个不经意举动,早已被他们看在眼里,甚至牢记于心。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一个孩子犯了错,迎来的便是老师的批评,这理所应当。但如果你没有问明原委,劈头盖脸则是一顿责备,倘若只是无心之过,那这样的批评便在孩子心中烙印了一个伤疤,或许还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而同样的一件事情,另一个老师则心平气和地与之分析,面带微笑,或许可以拍拍他的肩,摸摸他的头,即便是错误,也给孩子犯与改的机会,那孩子的心里一定是不一样的滋味。由此可见,教育的引导者——教师,在孩子们的成长学习中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看似微不足道,其实举足轻重。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道理就告诉我们教师一定要对学校中的每一次偶然事件保持敏感,找到教育事件中的支点善于利用,清除教育事件中可能存在的“蚁穴”,用最阳光明媚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的每一位莘莘学子,不再让一只“蝴蝶”骄傲地影响一个气象。
第二篇:《Facebook效应》读后感
《facebook效应》书中表明扎克伯格和他的同事们开发facebook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认识的人保持联系——你的朋友、熟人、同学或同事,尽管很多人使用的目的不是这个。facebook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开放、透明和直接的网站,或者说,它意欲成为这样的网站。
在facebook效应下,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都在发生改变。它正在改变世界,我们不能把这种改变简单地看做互联网行业的一次技术变革。facebook改变的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甚至它已改变了社会的基础架构。
初衷永远无法决定以后的走向。我个人认为facebook虽然流行,但永远无法替代面对面的交流。我和我真正的好朋友们其实还保留着原始的联系感情方式,短信电话。微信红起来之后,甚至会几个好朋友开个群聊不亦乐乎。
我个人不玩facebook玩类似的——人人网。的确,我加了好几百个好友,也有好几千的来访数,可是我似乎从不在上面与之联系闲聊维系感情,只是发布状态和照片,更多是自己生活的记录,让自己能随时往回翻一翻回忆。可笑的是,有人热烈地参与sns却又愤怒地喊着隐私隐私,这是我实在不能理解的。曾经参加过一个社团,我是pr,有一个搜集所有成员的微博地址和人人地址在群内发布通讯录的任务,本来很简单,可是却有个成员不愿配合,质疑我说为什么要给,这是他的隐私,应该要尊重每个人的隐私权。我当时的感觉非常诧异,你都开了人人账号开了微博账号,无论你是否设置了权限你放上去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都是公开透明的,这就是互联网,这就是sns,何为隐私?这是我困惑的。
facebook其中一个特征就是用户必须以真实身份注册,在发出的邀请得到对方确认后才能与之联络并分享一切——它将是你现实中人际关系图的网络映射。我们在上面分享第一时间听到的新闻和八卦,分享自己的心情、新买的东西或照片。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自由的发布消息。在这个庞大的交互生态里,你参与进来,那么facebook就会开始扫描你的个人档案,要记得,你是自愿的。
不得不说,我个人是很佩服马克这个人,我认为他其实相比乔布斯更具有冒险精神。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业化的社会洗脑,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追求自己长期的梦想。他曾放弃过无数次的短期回报,他没有卖掉公司,没有贪婪的做广告,没有出卖用户的信息。
第三篇:《神獴效应》读后感
《神獴效应》读后感
爸爸在生活中提醒我最频繁的一句话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神獴效应》读后感。我听了一直懵懵懂懂。直到我读了《神獴效应》这篇关于动物的文章后,才真正明白那句话的含义。
所谓的“獴”,是一种身体较小的猛兽,它有一种奇妙的技能,不到几分钟就能猎杀一条长达两米的眼镜蛇!昆明南通山动物园里就有这么一只四爪发达的红颊獴。它被称为“神獴”,因为它的斗蛇技术实在精湛,甚至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每个星期它都要在剧场中表演一次斗眼镜蛇。它既不笨拙,又不萎缩;既不莽撞,也不行动缓慢。它像一位真正的演员一样斗蛇!先在玻璃罩中装傻,等蛇噬咬过来时,它突然敏捷一跳,让蛇扑个空。然后它继续与蛇周旋,直到把蛇累得气喘吁吁,双眼发红,它仍精神百倍。它甚至演出活吃蛇肉的绝技,趁蛇不注意从其尾部撕下一条肉来,痛得狂蹦乱跳,它则巧妙地躲过蛇尾……等蛇躺在地上奄奄一息了,它才向蛇致命的部位咬去,读后感《《神獴效应》读后感》。
忽然一天,传来一个坏消息:那只英勇的神獴在捕斗中装傻被蛇一口咬死了!工作人员们争着强调客观理由。然而作者直接说出原因:这只獴死于种过度膨胀的虚荣心。
它一次次成功巧斗蛇受到人们称赞,虚荣心一定较强;它被喻为“神獴”,斗蛇时一再打破常规。那些“等蛇装傻”、“活吃蛇肉”的动作,正常捕蛇本不需要,然而要想获得主人的喝彩和众人的掌声它就必须那样做。可正是这些无用功,才导致了悲剧。尽管其它獴没有它这般精湛的技巧,也没有“神獴”的称号,更不能在众人面前得到喝彩,但只要保持谨慎,就永远不会像“神獴”这样被蛇咬而亡。
“小心驶得万年船”,字面理解上意思是:只要小心,驶得万年船也没问题。可是如果因为自己技术高而忘乎所以,必定会酿成灾祸……就拿游泳这个例子来说,不太会水的人因为小心往往不会出事,有些游泳高手却因为不慎重而溺水。
做事时应该记住“小心”二字,“谨慎”一词。
第四篇:《酸葡萄效应》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酸葡萄效应》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
买这本书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为什么总有人莫名其妙地讨厌你?因为我本人总是莫名其妙地讨厌别人,所以我就想搞懂这个问题,而买了它。
没有看到什么
当我看这本书的目录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想说什么?好像只是把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东西列举出来了而已。那么我带着这个困惑开始读这本书。
如果说这本书的第一章是在大体告诉大家我们在不同阶段会遇到什么事情之外,这个能让我理解,但是如果你花两章节的篇幅去诉说会发生的现象,那么我觉得你的篇幅略长,以至于到后来我有点不想看下去。
我想要的深度解析并没有
文章到了第三章,这本书开始讲述了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的原理和解释了一下原因。但是这并没有让我学到了什么深层次的原理,我想要看到的`东西到了第三章也并没有让我真正的抓住这本书的重点。
第四第五章则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些小建议,不能说没用,但是看这本书更多的给我的是一种落差感。因为我拿起纸质书希望获得的是一种能够让我静下心来了解透彻一个原理一个社会现象,但是这本书让我觉得看一些有深度的公众号推文更有意思。所以个人觉得这本书买电子版更划算,因为它每一篇文章篇幅都短,适合在碎片时间阅读。
当然这本书能给还没有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压压底,因为这本书对于以后的办公室关系还是做了详细的介绍。
【《酸葡萄效应》读后感】相关文章:
1.酸葡萄的作文
2.狐狸和酸葡萄读后感
3.一串酸葡萄的心声的作文
4.心理效应学说读后感
5.《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的读后感
6.《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读后感
7.Facebook效应的读后感
8.《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教师读后感
9.“温室效应”与“阳伞效应” 阅读及答案
第五篇:facebook效应读后感
创业成功所具备的条件
—读《facebook效应》有感
我是在得知马克.扎克伯格结婚新闻几天后才看完此书的。首先,要恭喜这个商界精英事业爱情的双丰收。然后,看完此书,借马克的例子,我想谈谈创业成功所必须具备的条件。首先,伟大的项目开始就不能考虑如何挣钱,如何盈利。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创业者在金钱利益方面不能期望过高。马克.扎克伯格之所以能从宿舍一步步打造facebook至全球范围的网络帝国,一方面是他办网站的初衷,或是说理念,与绝大多数竞争对手不同——“我们在判断一个网站的好坏不是看它能赚多少钱,而在于其是否有趣。”这位28岁的年轻CEO如是说。而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一开始不带任何商业性质的目的,facebook才能在之后发展过程中碰到的多次“并购威胁“中成功摆脱,摇身成为与谷歌并驾齐驱的IT巨头。
其次,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在初始阶段非常重要。马克扎克伯格是一个Geek,是一个大男孩,虽然天资聪颖,才华过人,但是也不是神人,天才也要有贵人相助。当Mark遇上肖恩.帕克,才算是真正开启了他的财富之门。是肖恩.帕克这个同样天才级的英雄帮Mark商业化了他的Facebook公司,除了技术上的天才,商务运作上同样天才的肖恩帮Facebook掘到了第一桶金。在遇到肖恩.帕克以前,马克的周围还有着一群亲密无间的朋友。克里斯.休斯扎克伯格大学好友,Facebook 联合创始人之一。亚当.德安杰罗,扎克伯格高中时的好友,曾同扎克伯格一起研发了Synapse 和音乐推荐软件,曾任Facebook 首席技术官。是马克身边的这些战友们帮助了他,也是这个团队使Facebook更加野蛮的生长。英雄相惜,身边能有一帮同心同德的天才朋友,才会有马克的成功。
第三,放弃短期利益,关注长期发展。马克在facebook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未曾被商业化的社会洗脑,始终保持理想主义,追求自己长期的梦想。他曾放弃过无数次的短期回报,他没有卖掉公司,没有贪婪的做广告,没有出卖用户的信息。facebook能够发展为今天这个巨鳄,并且保持着良好的声誉,跟他们的目标有直接关系——放弃短期利益,关注长期发展。
第四,革命。facebook的文化中充斥着创新和冒险精神,颠覆性的图片功能,feed,开放信息流API,定制式的广告,神奇的like按钮…这些功能和战略很多都是打破传统的,个别甚至是冒险的,但正是这些东西让facebook发展的更快,变得更有价值,甚至可以说超越了一个网站和一家公司。
第五,创业者需要有一技之长。例如马克,众所周知,编程的计算机天才。当然,一个好的创业者,一技是远远不够的。年轻的马克还是击剑好手,高中时代曾多次获得校锦标赛冠军。不仅如此,扎克伯格还精通法语、希伯来语、阿拉丁语和古希腊语。按原书上说,“他几乎赢得了在高中时期能赢得的所有荣誉和奖项,获奖科目中有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典语言。”
第六,也是最后一点,facebook能主动地去改变消费者,而不是一味地去奉承他人的喜好。就如广告方面,谷歌公司做到的只是将特定的广告向部分感兴趣的人开放,而facebook却能通过对所有人开放简约的广告制造出一种影响,让消费者慢慢理解并接纳销售者的理念。这是一个化被动为主动的过程,在我看来也是今后广告行业发展的大趋势。
总之,创业成功远没有一双阿迪达斯人字拖或是一条七分裤那么简单。成功的创业者在很多方面需要都需要较好的条件。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