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大: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强调 科学统筹突出重点对准焦距 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月27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协调抓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改革举措,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突出重点,对准焦距,找准穴位,击中要害,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 方案》、《上海市开展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工作的意见》。
会议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发展振兴足球,必须克服阻碍足球发展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为足球发展振兴提供更好体制保障。要遵循足球运动发展规律,坚持立足国情和借鉴国际经验相结合、着眼长远和夯实基础相结合、创新重建和问题治理相结合、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相结合,持续研究推动,不断总结改进。发展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注重打好群众基础、夯实人才根基,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使足球事业发展动力更足、活力更强。体育界特别是足球界要抓住时机,大胆改革,大胆探索,不仅要为我国足球发展振兴探索新体制,而且要趟出一条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来。
会议指出,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主要目的是通过创新制度、加强监管,制约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司法活动、妨碍司法公正的行为,对促进司法公正、抑制司法腐败具有制度性意义。出台这个规定,就是要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划出“红线”,建立防止司法干预的“防火墙”和“隔离带”,为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提供制度保障。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要牢固树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能违法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不能对司法机关工作进行不当干预。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正确处理好坚持党的领导和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的关系,保证司法机关积极主动、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开展工作。有关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程序,把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办事、廉洁自律的重要依据。
会议强调,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目的是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健全确保检察权依法独立公正行使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保障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具有重要意义。要认真总结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监督程序试点和人民监督员选任管理方式改革试点经验做法,在人民监督员选任方式、监督范围、监督程序、知情权保障等方面深化改革。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引入外部监督力量,改变了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健全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护机制,是对司法权力制约机制的重大改革和完善。
会议指出,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工作部署,中央有关方面将完善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担任公职和社会组织职务方面的规定。上海市委提出了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管理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的一个实际步骤。对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经商办企业问题,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都有明确 规定,关键是要落实到位,让规矩起作用。对上海进行这项工作试点,中央有关部门要给予支持,跟踪进展,总结经验,在试点基础上扩大试点、逐步全面推开。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各级党委(党组)要重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把它作为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定期检查有关情况。
会议强调,党中央已经明确,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的贯彻落实,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要抓紧建立由党委(党组)统一领导、统筹落实的推进机制。要根据改革举措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推进条件,部署改革推进的步骤和次序,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统筹协调。要抓紧编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中长期规划,以施工图方式明确190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要强化领导落实责任,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加大督察工作力度,各改革方案牵头部门对出台的改革举措要进行检查,重点了解和调研改革举措落实情况。会议还就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出席,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上海市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第二篇: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申论热点: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
【背景链接】
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2015年3月5日,全国人大会议召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发展需要改革添动力,群众期盼改革出实效,我们要努力交出一份为发展加力、让人民受益的改革答卷。”
2015年5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会议上总理指出,我们要把主要由政府部门“端菜”变为更多由人民群众“点菜”,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从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入手,确定深化改革的重点、措施和路径,更为精准、更加精细地清除阻碍创新发展的“堵点”、影响干事创业的“痛点”和监管服务的“盲点”。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推进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为。
——习近平
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声,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
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
——习近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人民群众对审批之弊感受最深,对改什么、如何改最有发言权。
——李克强
群众和企业满意不满意,实践效果如何,是检验简政放权成效的根本标准。
——李克强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原因分析]
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是由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对人民的最大尊重。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民生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政府的一切工作也必须为了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政府从实践中得出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各项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基础和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体现。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只有始终坚持将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群众在“获得感”上的期待]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不仅创造了二战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也使作为改革发展主体的广大群众获得了能够感受得到的实惠。但需要看到,与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相比,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普通群众在增加“获得感”上还有一些期待:
一是在享受发展愿景、目标性成果基础上对享受实际可见、可得性成果的期待;
二是在享受发展数量性成果基础上对享受发展质量性成果的期待;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三是在某些方面、领域发展成果享受过程中对享受更广泛发展成果的期待;
四是在政策性、机遇性、偶发性享受发展成果进程中对公正性、规制性、法治性享受发展成果的期待。
[意义]
一是凸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
坚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既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也是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根本方法。世界变化日新月异,人民诉求与时俱进。民之所望理应是执政者所思。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具体化,突出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观感受,是我们党伴随时代命题转换对民意的积极呼应,也标志着要使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面对更严苛的审视、听取更广泛的声音、积聚更坚实的民意基础、寻找更深厚的动力源泉。
二是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并不意味着对各项改革平均用力,要求各项改革齐头并进,如果聚焦不准、分不清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走神散光、顾此失彼、事倍功半。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为我们明确改革重点、找准改革突破口指明了方向:必须把增强人民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获得感作为改革选题的基本依据,坚持问题导向,从具体问题抓起,把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的改革举措往前排。
三是抓住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节点。
当前,个别改革举措推出后,人民群众感受不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方案没有落到实处。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的干部为官不为、尸位素餐,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有的部门和地方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有的改革压力向下传导不畅,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现象。这些形形色色的“中梗阻”是影响改革举措落实的顽障痼疾。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剑指“中梗阻”,进一步强化了抓落实在改革推进中的重要位置,彰显了我们党推进改革举措落地、全面深化改革的信心决心。
四是指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试金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全面深化改革是否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是否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了人民福祉,说到底,还要在实践中检验、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强调增强人民获得感,为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民心标准”。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验证标准]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第一,是否具有实际的获得。让普通群众不仅具有目标设定、前景展望和发展预期意义上可能的“获得”,而且必须具有现实可见、可拥有和可支配的,并且在今后发展中还会不断充实的实在“获得”,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基础要求。目标和愿景意义上的“获得”,也能给普通群众以某种“获得感”,但前提是群众对发展愿景持有的坚定信心,而这种信心通常又是建立在实践中提出的目标与愿景都能成为现实的基础上的,因此在本质上需要有真实可见的“获得”作支撑。这就是为什么许多群众习惯于在预期截止时,常常对政府早前承诺要办的几件“好事”、“实事”进行验证的原因。
第二,是否具有内在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既能够从自己“获得”过程的纵向比较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也能够从与具有可比性的其他社会成员的横向比较中感受到“更多获得感”。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群众的获得感常常是从横向比较中形成的,因此在最大可能地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同时,既要防止绝对的平均主义观念的消极影响,更要注重树立社会主义公平观,实现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的“更多获得感”。
第三,是否具有整体的获得。必须既让普通群众中某部分群体、成员享受发展成果而形成“更多获得感”,也让其中大多数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实际“获得”中产生“更多获得感”,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根本要求。这就是说,如果出现了部分社会群体、社会成员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情况,大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多数社会群体、社会成员就可能出现在“人均”、“平均”意义上“被获得”的情形,这是难于使广大群众产生“更多获得感”的。在这个问题上,特别要防止由于制度性、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利益固化问题,后者造成的获益者总是获益、受损者不断受损的“马太效应”,必然会使许多群众失却对“有更多获得感”的信心而滋生失望情绪。
第四,是否具有持续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的“更多获得感”具有不断增加的可持续性。一方面包括在数量上“获得”的逐步增加,即要让他们真实地感到社会的发展与自己的实际所获具有同步性,从而增强其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另一方面包括在质量上“获得”的稳步提升,要让普通群众不断提升生活品位、生存质量和“获得”档次的需求在社会发展成果的分配中达到体现,促进他们真实地感到社会发展与自己的发展需求具有的共进性。在这样两方面意义上形成的“更多获得感”,能够使广大群众不再把自己的实际“获得”等同于一次性或几次性的瞬间或机遇所得,而是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更多获得”,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核心要求。
第五,是否具有可靠的获得。必须让普通群众具有为法律制度与体制机制保障的、体现公正、公平要求的“更多获得感”。换言之,普通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实际“获得”,是可以区分为不同类型的,即便都是合理、合法的劳动所得,也可区分为劳动与创造所得、某种政策调整所得或某些偶然机遇所得等具体情形。在所有的这些“获得”中,只有使大多数人享受并感到自己的“获得”不仅仅带有偶发性、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巧合性,而是为制度所要求、为法律所保障的,其“更多获得感”才可能是建立于稳定的和牢靠的基础之上的,这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关键要求。
[对策措施]
对此,专家建议:
第一,“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全面深化改革。
当前,我们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面对“险”和“难”,我们必须在战略上勇于进取、战术上稳扎稳打,把时不我待的干劲与静水流深的稳劲结合起来,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致千里。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在深水区中流击水,在攻坚期迎难而上,久久为功,驰而不息。这样,才能推进改革航船驶向更宽阔的水域,才能使改革发展的成果尽快凸显出来,让人民看到希望。
第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优化民生制度。
改革能否得到人民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改革能否使人民基本生活状态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否使人民切身利益得到明显增进。因此,必须着力推进民生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比如,实现城乡并轨,使全体人民公平地享受基本养老保障;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卫生领域,缓解群众看病难的矛盾;以增加城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学昊考公·让您一举成“公”
福建省公考辅导第一品牌
乡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为重点,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等等。通过优化民生制度,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使改革红利送到社会最基层。
第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自觉简政放权。
建立“公平、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基本任务。政府只有把该放的权放开、放到位,把错装在自己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最大限度减少对生产经营活动、一般投资项目和资质资格等的审批手续,为企业转型提供“源头活水”,为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和服务业扫清障碍,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广就业门路、更多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难的问题。这也就是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从而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让人民更多地感受到改革的实惠。
学昊考公
版权所有 禁止转载
第三篇:申论精选:让获得感激荡改革大潮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让获得感激荡改革大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深化改革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资源环境限制、地区差异大等因素的影响,在做强做大“蛋糕”的同时,在医疗、教育、社保、公共文化服务等民生领域,城乡、区域、群体之间差别巨大,这不仅不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更限制了改革进一步深化。“获得感”既是不断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更是改革持续深化的推进器,必须在改革中提升群众获得感,让获得感激荡改革大潮。
获得感是不断深化改革的出发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总书记代表十八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中外记者和全体中国民众所作出的庄严承诺。当前,群众生活中还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集中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领域:虽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群众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虽然教育改革从覆盖面到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天价学区房”等一系列教育不公平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养老服务体系基本搭建起来,但是养老难问题依然困扰着许多家庭……推进改革,必须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做文章,也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才能真正提升群众获得感。
获得感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政策好不好,关键是看老百姓是哭还是笑。”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样,衡量改革成效,或者衡量一项改革成败的关键,就在于改革本身能否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只有切实能够提高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才能最终
星火协议--更高通过率的完整方案
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和支持。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到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从户籍制度改革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城乡养老体制并轨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及民生的改革政策,让群众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满足了群众的各方面需求,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因此,能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获得感是改革持续深化的推进器。“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同,人民群众的需求也不相同:人民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就像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舒适的居住环境……中国的改革实践不仅会给亿万人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而这些获得感本身也会成为新一轮改革的前进动力,不断推动改革持续深化。“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只有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才能持续推进和深化各项改革,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会议上的讲话,既是人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也是对于改革成效的要求,更是对中国改革发展目的和意义的新定位。让获得感激荡改革大潮,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推进改革大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第四篇:《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的获得感》观后感
《将改革进行到底—人民的获得感》观
后感
十集大型政论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已经在央视综合频道全部播完。本片是对全面深化改革全景式、权威性的梳理总结,既体现了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深度,又讲述了人民群众身边生动的改革故事。
十期主题涉及到我国的方方面面,包括经济、政治、军事、人文等等,每一期都令我激情澎湃。其中有一期节目——人民的获得感,有这么一句解说词“改革之所以带来人民的获得感,从源头上说,是由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决定的。”令我印象深刻。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因此,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并多次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此后更将“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上升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之一。改革要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就是要拓展与群众直接联系和沟通的渠道,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让人民满意。
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场以人民为最高宗旨的改革,这场改革正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人民共享改革成果。只有大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努力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才能使人民始终成为改革的坚定支持者、积极参与者。
第五篇:让人民感受更多公平
尊敬的党组织:
90后的王朗,从农村老家来到大城市打工,一晃就是6年。尽管城市越来越包容,王朗还是有不少无奈:商品房买不起,保障房轮不上,以后生了小孩,上学也是问题。“回不去的故乡,融不进的城市”,怀揣都市梦想的王朗,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反复提到的这句话,说出了王朗们的心声。
共享发展成果,人们期待更多实惠、更多公平。改革开放35年,我们告别了物质的匮乏,共享了发展的成果。收入更多了,保障更全了,生活更好了。在享受“更多”成果的同时,人们对“更公平”有了新的期待和诉求。
城里的好学校就那么几个,家长们想方设法择校,没择上的就会觉得不公平;就业压力那么大,有的单位只挑男生,女生就会觉得不公平;大伙收入都在涨,可有的人涨得太快太不合理,涨得慢的就会觉得不公平;每个人都会老去,但养老的前景大不一样,前景差的就会觉得不公平;大城市、大医院医疗资源好,小城市、小医院看病的人,就会觉得不公平。
这些年,在做大蛋糕的同时,切实分好蛋糕,我们下了很大工夫。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都在努力缩小。但是,与人民的期待相比,还有不小距离。
让人民感受更多公平,要将民生改革进行到底。改革,始终是解决民生难题、促进社会公平的总钥匙。民生领域的许多不公平,往往由公共服务不均等、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反映社会呼声、回应群众期盼,深化民生重点领域改革,三中全会做出了全新部署: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就业歧视;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改,使全民医保体系更加健全。正可谓,民生改善无止境,民生改革无终点。
让人民感受更多公平,要把民生底线筑得更牢。民生的底线是什么?是多数人的基本需求,是困难群体的基本保障。民生领域的公平是什么,100个人恐怕有100个答案。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有个基本答案,那就是民生底线要筑牢。只有把底线筑得牢牢的,把基本需求、基本保障安排得妥妥的,才能实现民生诉求的最大公约数。
让人民感受更多公平,要使民生事业更可持续。居家过日子要量入而出,改善民生也要和经济发展互为循环。最低工资标准提得越高,职工自然越满意。但是太高了,对企业又不太公平。企业成本吃不消,经济发展受影响,反过来也影响职工收入。民生领域的公平,离不开国情考量、离不开发展阶段的考量。
如果有一天,王朗的家乡小城,有着和大城市相仿的基本公共服务,他的都市梦是不是有了更多选择?他的公平感是不是更容易得到满足?这一天的到来,取决于党和政府切切实实的改革,也取决于每一个人扎扎实实的奋斗。
汇报人:xiexieb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