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4 09:17: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

教育界应密切跟踪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互联网与电信等其他社会服务的结合,它能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功能越来越强。互联网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越来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虚拟社会,由技术世界发展为公众世界。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认为,互联网对长期浸染其中的青少年的生活观念、文化观念、思想观念,必将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因此,教育界应密切跟踪这种影响并及时提出针对性强的教育引导举措。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截止到2004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为9400万人,25岁以下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1.7%,已经超过半数。CNNIC统计报告的历次调查结果都显示,网民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最多,远高于其他年龄段。

根据“CNNIC统计报告”,网民使用的互联网服务最多的前十项依次是:电子邮箱(85.6%)、搜索引擎(65%)、看新闻(62%)、浏览网页(49.9%)、网上聊天(42.6%)、上传或下载(37.4%)、BBS论坛或社区(20.8%)、网络游戏(15.9%)、同学录校友录(14.8%)、多媒体娱乐(8%)。

青少年由于其学生身份和年龄特征,生活性服务是他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内容。互联网对于青少年的生活、娱乐休闲、学习、思想意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已经变得十分重要。对于互联网的工具性服务而言,无疑使青少年在学习方式、择业方式、工作方式等方面比前人有更多的选择。由于互联网知识以及互联网的普及,根据历次“CNNIC统计报告”,青少年网民呈现出下述特点:

一、年龄越来越小。最近五年以来,18岁以下的网民增长速度很快,由2001年占网民总数的2.4%增加到2005的16.4%,这主要与中小学生的上网比例增加有关。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中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2.4%,居网民职业身份划分中的第一位。

二、学历趋低。本科以下文化程度的网民,相对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网民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表明,高中学历的网民占29.3%,高中以下学历的网民占13%。

三、广泛使用宽带。宽带上网用户人数的迅速增加,将影响网民对互联网服务的选择。

四、上网人群的喜好逐渐分化,个人喜好越来越固定,并根据个人喜好形成“网上结社”。

五、网络游戏升温。在互联网服务使用中,网络游戏由CNNIC第14次报告中的14.7%上升到第15次报告中的15.9%,由第8位上升到第7位。

互联网改变青少年人际交往方式

互联网为新的人际交往方式提供了物质基础,网络聊天与网络交友是大多数青少年,尤其是那些没有固定工作、闲暇时间较多的青少年深陷网络世界而难以自拔的主要诱因。

网络的出现,让人们在任何时候想聊天都可以找到聊天的对象。网络聊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利用ICQ、QQ、MSN为代表的即时通讯软件,另一种是利用门户网站的公共聊天室。

目前,即时通讯软件广泛应用,互联网与手机日益结合。根据CNNIC的调查,我国网上聊天用户平均每周进行网上聊天的时间为8.2小时。网络聊天的最主要目的分别是:与亲友/同学保持联系(53.4%)、解闷(16.4%)、交友(14.3%)、探讨话题(7.7%),情感宣泄(5.4%)、学习(2.0%)、其他(0.8%)。青少年网络聊天的主要目的是与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公共聊天室、网络交友社区成为青少年网络交友最常用的途径。各大网站都有自己的主题聊天室,网民不需要注册,就可以利用过客身份进入聊天室与他人交流沟通,操作流程非常简单。同时网民身份具有匿名性,可以满足网民对不同话题的参与需要,因此聊天室往往成为综合性网站人气最旺的频道。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互联网改变了青少年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首先,网友成为城市青少年人际关系中的新成分。绝大部分青少年网民都使用过QQ或者其他聊天工具。他们一般都有几个网友,有些人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留给对方,以便进一步接触。天津市亚普达网络公司对该市的青少年做过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参与网上交友的中学生大都从网内冲出网外,75%的人有与网友见面的经历。

其次,“网络结社”成为青少年在网上发展的新群体性活动。“网络结社”,是网友基于相似的目的、兴趣爱好或其他原因,在互联网上通过拥有一个虚拟空间,定期或不定期地共同开展活动的网络组织,很大程度上是现实生活中的结社活动在网络上的再现和发展。主要有几种类型:一是公益性社团,例如“希望之光”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是由网友们基于对农村问题的关注,自发形成和义务参与的民间公益性、松散开放式的农村失学儿童助学网站。二是爱好者社团,例如“中华小刀会”,是网络安全技术爱好者自发形成的一个网络组织。三是学习性社团,例如搜狐“学校频道”已有网络社团4900余个,主要是高校各种学习性社团,内容涉及电脑网络、公益环保、文学艺术、体育健身、学术科技、医疗保健等。这种学习性社团主要分布在全国各个高校之中,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的重要网络社团。

由于青少年的个人追求和爱好越来越多样化,网络交流具有成本低、时间选择自主性强等特点,各种网络群体呈增加趋势。同时,“网上结社”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很多人发起诸如野外生存、保护小动物等内容的活动,活动内容向单

一、集中发展。

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交流对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影响有利有弊,主要特点包括:

一、网络交流促进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的平等与亲密关系。在互联网上,人们无论身份贵贱、才学品貌,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虚拟世界的空间、距离使人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顾虑,从而增强了亲密感。

二、网络人际关系弱化了青少年的诚信意识。虚拟世界中交友的道德标准对诚信的要求大幅度降低,人们认为在网络虚拟世界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言行是正常的。这对青少年诚信意识的树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北京师范大学一次全国性调研显示:被调查的中学生中,有“66.1%的人不认为“诚实守信”是网上应当具备的品德;有13.2%的人认为“网上聊天谁也看不见谁,相互欺骗是很正常的”;有35.1%的人不认为在网上复制、抄袭文章有悖道德。

三、网络交友社区存在监管不严的问题。网站在信息、技术与频道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第一,网站对很多信息难以进行验证。交友社区和约会网站一般是面向18岁以上的成年人用户,但各聊天室对未成年人要么未设置限制程序,要么只是通过注册信息来进行限制。但编造虚假身份就可以注册成功,青少年网民出入成人主题的聊天室畅通无阻,某些不适令青少年的聊天内容对他们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第二,网络敏感内容(色情、暴力等)的过滤和屏蔽技术不完整,交友和约会社区里诱惑性文字和色情图片比比皆是。第三,缺少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网络交友和约会频道,缺乏适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内容。成人聊天室的聊天内容往往与“性”话题密切相关,多半不适合未成年人参与。

网络新闻影响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

青少年有着强烈的思想表达欲望,甚至是政治参与的要求。互联网特有的传播方式,及其广泛性、自由性、匿名性等特点,让青少年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参与到网络新闻、舆论传播和思想交锋中来,网络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途径,其对外部环境和社会的判断也越来越依赖网络。青少年的思想意识也在与网络新闻、舆论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在监测社会环境、引导舆论、整合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报告显示,将获取信息作为上网目的的网民所占比例最多,达到39.1%。青少年依靠网络新闻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包括:一是各大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如新浪、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的新闻频道。二是专业新闻网站。如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等,已成为商业网站重要的新闻来源,成为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网民获取新闻、发表意见、交流思想的主要途径。三是个人网站和论坛。这类网站和论坛的数量非常庞大,有综合类、多角度的,也有专门宣传个人思想观点的,其中有很多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指出,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

一、网络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和全球性是吸引青少年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传输速度快、覆盖面具有全球性,传播完全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9·11”等 很多重大事件都是经互联网第一时间大量报道后,才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上。不仅有新闻事实,还有大量的即时分析,实行全天候跟踪报道。这些传播特点,都对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二、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平等性。网络传播改变了传播者与传播工具之间的关系,受众与传播者站在了平等的位置上。网络传播是典型的个性化传播方式。这种特点对刚刚具有独立意识的青少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研究表明,经常浏览网站新闻频道和专业新闻网站并发表意见的青少年,对不同意见具有更强的理解、尊重和包容性的能力。

三、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交互性,使青少年的独立、自主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互联网使新闻的传受双方互动交流成为现实。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或关系实际生活的话题,网民可以跟帖,也可以利用OICQ、ICO、网易泡泡等实时聊天工具讨论时事新闻。互联网往往在短时间内就针对某一事件或某种思想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因此,网络传播的倾向性和导向性与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互动影响,青少年的主流认识基本上可以通过互联网得到反映。网络相对自由的交流和辩论,也成为青少年主流认识形成的主要渠道。

中国社科院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卜卫在调查了国内五个城市4800位中小学生后,发现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比不经常上网的青少年,更具有独立性和自我表达的意识,更具有民主意识。

四、网络新闻传播多媒体化,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网络集中具备了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的优势,报道同一新闻事件,报纸用文字、图片,广播用声音、电视主要用图像,而网络传播三者皆用。时下流行的“流媒体”技术更是把广播、电视节目完整地搬上了网络。网络的这一优势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使互联网成为他们获取新闻、形成思想意识的主要途径。

但是,网络新闻传播对青少年成长也有不利因素。比如,一方面,网络新闻传播公信力较低。网络媒体利用技术特性,滥用“自由”,失范行为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发布虚假新闻。同时,由于网上新闻可以通过发送和自选等多种方式获得,使分辨识别能力较差的青少年无法通过自身能力进行筛选和过滤,这就要求对网上的反动信息、虚假新闻有全新的管理办法。由于网上发布新闻的网址可以自由变换,现有的隔离、限制、干扰等控制技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此,还必须采用积极引导青少年的办法,通过传统的主流媒体加强舆论导向,增强青少年的识别能力。

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导向多元、模糊,不利于青少年思想意识健康发展。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满足了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要求,也使各种舆论导向多元化,干扰青少年主流意识的形成。同时,商业竞争使各网站忽视了社会责任感,单纯追求点击率吸引广告投放,使有些新闻报道有失准确、公正和完整,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重要阵地。对互联网的舆论导向作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互联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引导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正确认识新闻事件,正确分析判断问题,实现对某一事件或现象的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社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网络游戏成为青少年娱乐休闲新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5年公布的《第1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CNNIC统计报告”)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全国现在有1500万网民经常玩网络游戏,玩家主要集中在网络普及率高的城市和地区。

据上海盛大公司估计,盛大游戏产品累计注册用户超过8500万人,活跃用户超过800万人,16-25岁用户占所有用户的68.5%。新浪游戏访问量最高达到1500万人次/天,游戏里的相关评论点击率也极高,经常达到几十万的数量级。在这些访问或者发帖的网民中,12-28岁的占80%,反映出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的主力。

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将网络游戏当作娱乐休闲方式的占59.9%。2004年中国网络游戏产值达36.5亿元,2005年将扩大到50亿-70亿元。大约43%的中国互联网使用者玩网络游戏,18.6%的用户经常玩网络游戏,网络游戏已成为上网青少年的娱乐休闲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朱尔澄与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等撰写并于2004年3月发表的《关于电子游戏与未成年人教育问题的调研报告》显示,北京市约有20余万中学生迷恋网络游戏。在《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实施以后,学生在家里玩游戏的比例急剧上升,平均一次持续玩5小时以上的占72.9%。报告就此认为: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已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分析认为,网络游戏给青少年成长带来的问题包括:

一、容易导致青少年的集体狂欢和集体上瘾。“游戏成瘾”是网络游戏对青少年成长最大的弊端。其主要表现是:过分依赖网络而失去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对生活、学习变得极其“倦怠”,有时候到了“没有游戏就天崩地裂,人没法活”的地步。长期沉浸于网络游戏而造成的心理迷失消磨青少年的生活意志,而成为“游戏世界的奴隶”。

二、玩暴力游戏的未成年人比其他未成年人更具有暴力倾向。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网络游戏中充满了血淋淋的打斗场面。未成年人长期玩AK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他们模糊道德认知,淡化游戏虚拟与现实生活的差异,误认为这种通过伤害他人而达到目的的方式是合理的,产生欺诈、偷盗甚至对他人施暴等行为。目前,因为玩网络游戏而引发的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的问题正逐渐增多。

三、网络游戏的虚拟性使青少年现实角色模糊。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网民最喜欢的网络游戏是角色扮演类,占44.1%。网络游戏可以使玩家在虚拟世界中自由选择扮演角色。在游戏里,青少年可以充分表达自己敢试敢闯的欲望,可以什么都尝试,弄不好可以从头再来,拥有极大的行为自由和选择自由。而在现实世界中他们要遵守规则,因而开始逃避现实,对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位产生模糊甚至厌恶。

四、沉湎网络游戏造成青少年多种生理疾病的发生甚至猝死。长期爱好网络游戏的玩家的“职业病”有:假性近视、腱鞘炎(鼠标手)、颈椎病、骨质增生、神经衰弱、失眠、胃溃疡和胃萎缩。一般的游戏玩家也易陷入轻度焦虑、上火和口腔溃疡等生理病症。在医院接收的青少年患者中,由于沉缅网络游戏而引发各种生理疾病就诊的比例不断上升,一些常见于中老年人的病症也出现在沉缅网络游戏的青少年身上。

网络游戏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暴力与色情的网络游戏在市场上盛行。青少年经常玩的游戏有美国的《反恐精英》、韩国的《传奇》、台湾的《大富翁》、日本的《生化危机》等。这些游戏都是让参与者身临其境,在虚拟社会漫长的体验过程中不断升级,直到难以自拔。

二是绝大部分网络游戏从海外引进,使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网络游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必然带有各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特征。在我国市场流行的网络游戏中,国外进口的占据90%,其中,韩国的产品占到70%,其次是日本、欧美等国的产品。这种情形让我国面临着文化入侵的问题。因此,对于网络游戏的引进,不能将其等同于普通的商业软件,而应严格审查。

三是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能力,防止过度沉迷网络游戏。CNNIC第15次统计报告显示,17.6%的网民认为网络游戏对人的学习、生活有负面影响,20.6%的网民认为有较大的负面影响,7.5%的网民认为有极大的负面影响,说明社会、家庭,包括网民自身已经认识到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的弊端。明智的选择应该是讲究方式方法、因势利导,帮助青少年认识好学习与娱乐、网络与现实的关系,让青少年更加独立自主地处理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过分约束下,青少年可能丧失对新生事物的敏感和探索的兴趣,或者缺乏足够的应对多种诱惑的能力。

加强互联网管理的五大政策取向

对于改善青少年成长的网络环境,国家各相关部门都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为此,有必要统一各部门对互联网监管的指导思想,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为统一整体,以促进国家对互联网的监管效果。

有关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建议,互联网的政策与管理的重点应该是保护青少年,改善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尽可能获得互联网之利,而免受互联网之害。主要的保护目标应该是中小学学生及其同龄青少年,也就是18岁及其以下的青少年。

对于青少年使用互联网应坚持以引导为主。青少年思想、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互联网得到青睐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同时,帮助青少年、特别是不满18周岁的中小学生的在成长中存在和遇到的问题,也是社会的义务和责任。要总结发现青少年网民的积极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充分挖掘和激发青少年自身的积极因素,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远离网络中的不利因素,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郗杰英、北京师范大学沈绮云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陶宏开教授等建议,当前加强互联网管理应坚持如下五大政策取向:

一、建立网络分级管理体制。分级制度对于网络游戏的管理十分必要,在欧美和韩国都有成功的范例可资借鉴。2002年10月,韩国政府宣布正式推动游戏软件分级,共分为普级、12岁以上、15岁以上和18岁以上四级。在我国可以通过网络分级管理,根据不同的受众对象,赋予网络经营者不同的经营权限,从而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如果受众是青少年群体,网络经营者就不能经营含有色情、暴力内容的软件和网络资源。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青少年网络保护法律体系。西方国家为了在互联网上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一方面制定了严格的法规,对网络依法管理;另一方面还充分调动各种非政府组织,帮助解决在互联网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种问题。1997年11月,美国教育部发表了《互联网上父母指南》,明确告诉家长们在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上保护自己的孩子免遭侵害。2000年12月,美国国会通过了《儿童互联网保护法》。该法律要求各学校和公共图书馆在2002年7月1日之前,都要在公用电脑上安装过滤软件,否则将得不到联邦政府资助的互联网通讯费补助款项。2002年6月14日,德国联邦议院表决通过了新的《青少年保护条例》。新《条例》规定,今后电脑游戏也必须像电影和录像片那样,根据其内容标明不同的年龄限制级别。

对于我国互联网监管机构来说,一是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起草和制订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儿童互联网保护法》,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把保护领域延伸到互联网上。二是应该编写教育青少年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与网络有关的性侵犯的读本,并且在大中小学的课堂上讲授相关知识。要在媒体上对相关案件给予更多的曝光,以引起青少年及其家长的警惕和重视。三是编写《互联网上父母指南》,为青少年正确利用互联网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改进网络游戏出版审查机制。依据国务院《出版管理条例》等法规或规定,有关部门对游戏作品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查,对引进出版境外的游戏作品建立了规范的审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网络游戏是作为电子出版物来对待的,审查由出版单位执行。相对而言,网络游戏的审查比书籍的审查更为复杂和专业,出版单位很难深入到游戏的全部细节,审查流于形式。鉴于此,国外是同时采取管理部门对游戏的社会后果进行审查、监督和测评的方式。如果网络游戏或者软件违规,制作公司将受到相关管理部门的重罚和严厉制裁。因此,一方面应加强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运营之前审查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网络游戏公开出版后的社会影响加大监管力度。

四、支持民族数字娱乐软件开发。我国应及时出台政策,从人、财、物等方面鼓励民族数字娱乐软件产业的发展,充分支持反映中华文化理念、价值观的网络游戏的开发和应用。

五、加强网络心理咨询,建立网络辅导员制度。随着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少年因网络而引发的各种心理疾患也不断增多。为此,一是要加强网络心理咨询;二是要开办一些有特色的网站,把青少年的兴趣吸引到“主旋律”上来;三是尽快建立和完善网络辅导员制度,网络辅导员可以渗透到网络群体之中,既能及时获得网络上青少年的思想动态、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把握和引导网络的主流意识,又能及时化解网络中的纠纷与矛盾。

第二篇: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青少年网络生活调查报告

一、课题背景

随着电脑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时尚,并且互联网快速发展给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走进了千家万户。网络世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青少年已成为网民中的很大一部分。

二、调查方法:

1.网上访谈,查询

2.调查问卷

三、研究结果:

1.查阅了相关资料,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0次互联网调查报告的说法,目前中国的青少年学生网民数已经达到5800万人,占总网民比例的1/3(35.8%),占青少年网民的70%。5800万网民的结构特点非常突出。规模最大的是高中生网民,有2000万人;其次是大专及以上青少年学生网民,有1800万;初中和小学生共同构成了其他的2000万网民。可见,青少年在网络用户中占的比率是很大的,大学生更是一大部分,而在当中更产生很多问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是电脑网民中占比例最多的一大部分。而且,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随之增多,所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在所产生的问题中,大多是由网络引起的。在近几年中,网络所引起的犯罪的速度也是变的比以

前快。可见,网络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并不是骇人听闻。这应该引起大家对网络问题的关注。因为 网络早在人们的生活中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青少年的上网地点:48.5%的青少年在家上网;31.5%的青少年在朋友家或亲戚家上网;11.2%在网吧或电子游戏厅上网;在学校 上网占8.8%

(2)青少年的上网目的:玩游戏占48%;聊天的占24%;查资料占16%;其他占12%。其中大学生中,95%的大学生 打开电脑先登上qq、校内,然后或是聊天或是玩游戏,最后再查一点资料,男青年大多玩游戏;女青年大多数看电视剧,聊天;但是男女双方都会玩当下流行的微博和QQ。

(3)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拥有自己的电脑并选择在学校上网,仅有6.6%的同学选择在网吧上网。在网络使用时段分布上,46.9%的学生主要在晚上和凌晨上网,29.5%的学生每周网络使用量超过15小时,24.9%的学生每月上网花费在50元以上。在上网目的中,娱乐消遣的用途,如聊天、玩游戏、看影视剧等占很大比例,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用于学习,13.9%的同学用于情感交流。这从侧面反映了高校一部分学生生活空虚的一面,他们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很少进行户外活动或通过其他方式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2.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调查显示,35.5%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身体影响最大,35.2%的同学认为过度上网对学业影响最大,20.2%的同学认为对心理影响最大。但是我们不能对网络的利弊抱有极端的想法。因此,我将从两方面来说明问题。

利:(1)开阔视野。因特网是一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强,实现了全球信息共享,中学生在网上可以随意获得自己的需求,在网上浏览世界,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最新的新闻信息,科技动态,极大地开阔了中学生的视野,给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乐趣。

(2)加强对外交流。网络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每一名成员可以超越时空的制约,十分方便地与相识或不相识的人进行联系和交流,讨论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由于网络交流的“虚拟”性,避免了人们直面交流时的摩擦与伤害,从而为人们情感需求的满足和信息获取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场所。中学生上网可以进一步扩展对外交流的时空领域,实现交流、交友的自由化。同时现在的中学生以独生子女为多,在家中比较孤独,从心理上说是最渴望能与人交往的。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能会给他们特别是内向性格的人带来压力,网络给了他们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和相对宽松、平等的环境。

(3)促进大学生个性化发展。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人的发展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因特网就提供了这个无限多样的发展机会的环境。中学生可以在网上找到自己发展方向,也可以得到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利用因特网就可以学习、研究乃至创新,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率的学习。网上可供学习的知识浩如烟海,这给中学生进行大跨度的联想和想象提供了十分广阔的领域,为创造性思维不断地输送养料,一些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能强化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弊:(1)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构成潜在威胁。互联网是一张无边无际的“网”,内容虽丰富却庞杂,良莠不齐,青少年在互联网上频繁接触西方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这使得他们头脑中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突,使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盲从西方。

长此以往,对于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必将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国家的政治安定显然是一种潜在的巨大威胁。

(2)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脱离现实,也使一些青少年荒废学业。与现实的社会生活不同青少年在网上面对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不仅满足了青少年尽早尽快占有各种信息的需要,也给人际交往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且不必承 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责任。虚拟世界的这些特点,使得不少青少年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 愿面对现实生活。而无限地泡在网上将对日常学习、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的甚至会荒废学业。

(3)网络的使用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表现为:多数同学上网只为打游戏或聊天、看影视剧,仅有28.6%的同学上网是为了学习。被调查者中,有59.9%的同学表示自己无法控制上网时间,50.7%的同学曾有过晚上过度玩电脑影响第二天学习的经历。大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阶段,一些学生网上游戏或聊天时间过长,导致睡眠严重不足,或因上网而不按时就餐,极易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更严重的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自我评价降低、社会活动减少等。这些心理障碍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甚至放弃学习,不想与人交往等。

3.对策和建议

(1)引导和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要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意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选择、学会鉴别,避免各种困惑、失落与盲从,减少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危险因素。

(2)充分利用网络载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力加强各种网络教室、网络平台的建设,加大网络硬件投入和软件开发,创设各种文化空间,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BBS、社团主页、师生个人主页等网络媒介校园文化,把学生的兴趣从“网吧”拉回校园。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加强对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经常化、制度化管理,关闭各种有害信息的进出路径,对大学生的网上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对在网上发表违规文章和散布不良信息的大学生要及时给予警告,严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要教育大学生懂得遵守网络行为规则,维护网络社会的秩序。

(3)开展网络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咨询主要为面对面咨询,这极有可能阻挡了一部分有顾虑的同学,而网络的隐匿性、快捷性的优势,恰恰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开设网上在线心理咨询,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及时摆脱心理困扰,自觉调整网上行为,有效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进一步加强校园网建设学校应重视和加强校园网建设,进一步采取措施改善网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娱乐的重要平台。可根据大学生发展的特点设立对他们具有吸引力的版块。此外,也可以在网上建设一些优秀社区,在社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的人格、身心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总结

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白:网络像一把‘双刃剑,有助于大学生开拓视野、接受新观念、了解新技术并关注世界前沿课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那些诸如游戏方面的娱乐性内容使得一些大学生不能有效地克制自己,成了网络成瘾一族,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也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带来了

伤害,还危及到家庭、学校和社会。通过学校扮演主要的管理角色,从教育疏导、制度建设、丰富业余生活等多方面入手,规范校内上网秩序和净化内部网络资源,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家长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

第三篇: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如何戒除网瘾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网瘾形成机理如同烟瘾、酒瘾、毒瘾一样,同样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巩固、习惯化的过程。上网是操作过程,网上尝到的“甜头”是强化物,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称为强化,多次强化后,便形成了“网瘾”操作性条件反射。瘾对人都有害,烟瘾可致癌、心血管病、胃炎等。网瘾则可妨碍学习进步,养成说谎恶习,疏远家庭,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发生,并降低个体免疫力。网瘾本身即是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需要诊断、治疗。

有了网瘾如何消除呢?既然网瘾是操作条件反射形成、牢固化所致,而操作条件反射的关键是强化,即上网操作和甜头强化物的结合。所以消除网瘾的办法便是逐步不强化,使上网操作逐渐减少并不和强化物结合,网瘾便很易根除。具体办法是认知行为疗法。

1.认知。家长和网瘾孩子像朋友一样协商,不要说教,双方互相尊重,首先明确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发育、发展的关键。然后理出网瘾对青少年的危害,如荒废学业,中国网瘾心理教育-您身边的免费教育顾问

损伤身心健康,上网要钱,而钱不够便会养成说谎的习惯,上网占用时间过多会疏远亲情与友谊,不利心理发展。与此同时,家长还要主动与老师配合。

2.系统脱敏。家长与网瘾孩子双方协商,定出总体计划,在两个月内逐步减少上网时间,最终达到偶尔上网或不上网。如原来每天沉迷网吧8小时以上,则第一周减为6小时,第二周4小时,第三周3小时,第四周2小时。网瘾者能按计划执行则给予奖励(用代币制),即每周发给适当的代币,到月终换为现金。做不到时则罚,但不可打、骂,而是将孩子最喜欢的食物、娱乐、看电视或其他活动予以减少,如不给吃快餐,不给吃冰淇淋等。这样,两个月内会消除网瘾。

3.代替疗法。青少年需要充实的精神生活和娱乐,所以不让其上网则必须找别的爱好替代。如游泳、打球,陪孩子登山、旅游等。

4.厌恶疗法。叫孩子左手腕带上粗的橡皮筋,当孩子有上网念头时立即用右手拉弹橡皮筋,橡皮筋回弹便会产生疼痛感,转移并压制上网的念头。拉弹的同时,孩子还要提醒自己,网瘾有危害。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用意志力压制上网的念头。

青少年网瘾心理分析及对策

一定程度上综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点,又有信息量大、传播及时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已逐渐成为人们交换和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同时,一种主要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的心理障碍“网络成瘾症”也随之而现。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为:大量的时间花在上网或与上网有关的活动上,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不上网,就会出现类似戒断症状的表现,如焦虑、烦躁不安等。调查表明,在我国,上网人群主要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症也主要发生在青少年身上。没有完全成熟的青少年,网络对他们来说格外有吸引力,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关于学生沉溺于网吧而荒废学业的报道。因此,探究“网络成瘾症”发生的心理机制,并找出相应的对策,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是社会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青少年“网络成瘾症”的发生是与青少年处于特殊的心理发展阶段分不开的。在青少年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矛盾现象,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闭锁性与交友意向的矛盾、求知欲与认识水平的矛盾、性冲动与自控力的矛盾、要求理解与难为他人理解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等。而网络是对现实社会的虚拟和“克隆”,如果青少年的上述矛盾心理在现实社会中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与释放,再加上其心理特征的影响,就可能使青少年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找到缓解这些矛盾的途径而不能自拔。

文章来源:中国网瘾心理研究中心(免费咨询青少年问题,就上心理100)

第四篇: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分析

【关键字】:青少年犯罪成因对策

【摘要】: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球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也不断扩大。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青少年犯罪的诱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学校和家庭的正确引导和教育,是有效避免青少年犯罪的三道“防线”,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和毒品、环境污染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公害”,总结有以下原因:

• 家庭教育不当、网络的毒害、学校教育的不平衡、青少年自制力不足

1、个人原因;

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劳而获的不良动机是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青少年过早的步入社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奋斗目标,精神空虚,好逸恶劳,特别是受到社会上奉行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影响,不劳而获的思想严重,羡慕纸醉金迷、声色犬马的生活,但由于这些青少年多数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收入,当他们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时,经不住金钱的诱惑,私欲不断膨胀,不惜铤而走险,实施盗窃、抢劫,甚至是绑架、杀人等犯罪。

2、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离异或者家庭发生重大变故,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在许多父母离异或者单亲家庭中,其子女的犯罪率远远高于正常家庭子女的犯罪率。父母分居、离婚、再婚、服刑或一方亡故等情况容易对青少年心理和人格发育造成重大影响,严重的将阻碍其心理健康成长。因此,家庭结构破裂和改变容易给子女打上极为有害的心理烙印,影响子女的社会适应,有的还直接诱发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暴力,都将作为青少年的榜样。如果家庭成员整天争斗不休,习惯用暴力来解决问题,那么无异会使青少年形成一种用暴力来处理问题的思维定势,使他们习惯于暴力攻击行为。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很多父母习惯采用粗暴野蛮的教育方式,会形成孩子与父母的尖锐对立。生活在习惯于通过暴力解决问题家庭中的青少年,形成了其固有的性格特征,在心理上鲁莽凶暴、易于冲动、控制力差、胆大妄为与不计后果。一旦这些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遇上了犯罪时机就会发生暴力型犯罪,且多属于攻击性行为。而与之对立的则是过分溺爱。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特别在一些隔代家庭中,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娇生惯养、百依百顺,甚至袒护包庇。这种教育方式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也显得越来越普遍。在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或者性格脆弱,无法接受任何挫折或者任性、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或者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他们无法形成社会所希望的性格取向,因此他们无法适应竞争化的社会,反而在欲望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实施违法犯罪。

3、社会环境的影响

近年来社会上盛行的不正之风,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青少年就是在消极丑恶环境的影响诱惑下,放弃了远大的理想,动摇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随波逐流而走上邪路的。特别是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攻坚阶段,开放振兴了国内经济,但改革造成的某些领域的暂时性的无序与失控,由于社会缺乏主题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造成社会的道德标准出现混乱,使得这一时期青少年人生观的形成处于 “后天失调”的环境中。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书刊的涌入以及一些舞厅、迪吧、录像厅、网吧等容易藏污纳垢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给青少年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由于青少年文化素质低,涉世不深,自身素质不高,分辨是非、抵制诱惑的能力较差,很难抵制各种侵蚀,一旦受到一些宣扬暴力、色情等不良文化的影响,就争相仿效江湖义气和哥们义气等封建糟粕,拉帮结伙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割据势力。有的因受到一些诲淫诲盗书刊、影视、网络的影响,沉迷于网吧、歌舞厅无法自拔,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学校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众所周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往往把德排在第一位,可见,德在整个社会形态中何其重要。然而,这么简单明了的问题,却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学校忽略了德育教育,一味追求升学率,家长则步学校的后尘只关心孩子的考分成绩,却忽略了考分是怎么来的。于是为了博取老师、家长的欢心,有的孩子一心专攻课本知识,缺乏对相关知识的学习,有的孩子则从小产生了投机取巧、营私舞弊心理,只要老师、家长不发现,就用虚假成绩来蒙混老师和家长。多数所谓的差等生就是如此。这是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很值得人们关注。由于学校教育的平衡,对未成年人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了不良影响。这也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中在校生人数上升的原因之一。

青少年犯罪是一个多种因素形成的综合病症,是一项社会工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必须由社会各方面力量齐心协力来完成,预防青少年犯罪应当采取教育、保护、预防性的措施和打、防、管、教多种手段综合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预防青少年犯罪,重点还是需要从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做起。

1、要提高家长素质,改进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摇篮,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家长的素质,影响了子女的素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要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青少年儿童以潜移默化的良性熏陶,引导青少年把课余时间的旺盛精力投入到有益的正当活动中去。家长也要学习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法律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法制意识,培养高雅的兴趣爱好,注重言传身教,与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相互尊重、充满善意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认真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

2、学校教育必须坚持德育为首的原则。把德育教育落实到学生教育的每一环节上,落实到教师的工作实际中,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是德育工作者,要真正履行德育教育职责。学校不仅要关心品学兼优的尖子生,同时还要给后进生更多的关爱。在具体工作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必须长期化、制度化。二是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抓住青少年品德、个性、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志向,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是努力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决不允许出现体罚学生的现象,使每一个教师都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

3、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制定青少年法制教育计划,指导学校法制副校长队伍建设,加大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同时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学校附近的游戏厅、录像室、网吧等不健康场所,要坚决关闭,其它青少年娱乐场所要从严管理,规范运作。青少年违法犯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却又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它不仅直接危害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严重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加强青少年普法教育,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重于泰山,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共同努力!

参考资料:

1、青少年犯罪心理学分析——廖纪源

2、校园暴力谁只过——2007年04月22日法制日报

3、百度百科——青少年犯罪

李旭春,董瑞英。对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对策【J】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3,(2):31-33

李玫瑾。马加爵的犯罪心理分析报告【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

蒋小燕。试析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及其防范措施【J】中国青少年研究,1998顾海良。思想道德修养【M】.1999

第五篇: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法学院社会工作081班 080301110092 张松群

摘要:通过对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青少年对性行为及避孕措施的了解及

态度、青少年人工流产的现状及态度三个方面的分析及阐述,揭示出我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性知识 性行为 避孕措施 人工流产 认识及态度 性观念 对策 正文:

1.我国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途径

目前我国男女少年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1岁,一般在12岁至13岁左右。而与此同时,目前我国的性教育却相对滞后,很多孩子对性知识一无所知。上海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曾经对上海、北京、广州、武汉4个城市中的3000名11岁至17岁的在校学生做过一次“青春期性教育”专题调查。结果表明,当前我国还有很多青少年处于性知识饥渴状态,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性心理发展知识”、“异性交往的礼仪和方法”、“性生理知识”、“性对人生的意义”、“什么是爱情”等教育内容。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303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5%曾经遇到过性方面的困扰。对于可供青少年了解“性知识”的有效渠道,79.2%的人首选“网络”;“书籍”排第二(72.5%);排名第三的是“同伴”(56.0%);接下来是“报纸、电视等媒体”(47.0%);“学校”和“家长”排在最后,分别有31.9%和30.5%的选择。

虽然我国当前在性方面有所解放,但是关于“性”的话题仍然不能登大雅之堂。在过去的中学教育中,一般只有在初中学的《生物》课本上有关于生殖系统及生殖健康方面的知识且只有短短的几页,一般老师在上此节的时候都是欲说还休,遮遮掩掩。而有的老师直接跳过此节叫同学们自习。据一项调查显示:有50%的初中生对当前学校的青春期教育不满意,认为“当前学校性教育太保守”、“老师讲的我们不需要,我们需要的老师却不讲”。早在2008年12月26日,教育部就公布了新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要求小学五年级起,学生将学习有关青春期生长发育的知识,包括男女在青春期发育的差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初中生将学习青

春期心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规律,高中生将学习避免婚前性行为等内容。但是在升学压力下,学校的教学时间普遍不足,加上缺少受训练的教师,现在的生理卫生课几乎跟过去一样,可上可不上。与老师不谋而合的是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在性知识教育方面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对家长来说,最普遍的情形是不知如何开口与孩子谈“性”,这折射出家长对性没有一个清楚和正确的认识。其实,古人已说“食色,性也”,性,是天性,是再正常不过的,与孩子谈性,谈的绝不仅是性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以价值观为基础的性观念与道德。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认识“性”、不为“性”所乱。对孩子来说,常常羞于主动向父母请教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很多女孩子月经初潮的时候或许是妈妈的开导才不会慌张,知道了这是女孩长大所必需经历的,但是很少有母亲告诉孩子来月经就是证明她已经从一个“女孩”上升为“女人”,从此便有了生育能力。但相对而言女孩幸运很多,因为至少有妈妈在你成年的那道槛上陪着你。男孩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很多男孩对自己初次遗精是很恐惧的,深怕自己是患了什么病,没有人告诉他这是为什么。或许男孩是从同伴的讨论中知道原来不是只有自己这样,同龄人都会遗精,于是慢慢的从网络中、书中知道。其实家庭应该是孩子性教育的初始阶段,在国外,很多家庭自孩子懂事起就教授性知识。荷兰儿童从6岁开始就接受性教育,对荷兰的小朋友而言,学习性知识就和其他学科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他们甚至会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然而,荷兰的性开放教育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造成青少年性泛滥,相反,荷兰拥有欧洲国家最低的青少年怀孕比率。

从老师父母的口中知道得少,那就自己探索,于是同学朋友之间的讲述也成了青少年获取性知识的来源之一,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在“夜聊会”中也不免涉及到性知识的谈论。但是,处于懵懂期的孩子对性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他们之间的交流是不是真的能让彼此对性方面的了解加深?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会不会更加加深青少年对性的渴求从而造成更严重的“禁果效应”?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性是人的本能,性知识更是生理发展迅速的青少年所强烈需要的。于是青少年开始求助于报刊杂志和网络,但是在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挑选信息的能力。按照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12—18对岁的青少年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使其性特征更加明显,对周围世界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自我意识增强,情感更加丰富;但是他们又缺乏对世界的实际了解,缺乏独立的自立能力,思想、情感常处于一种冲突和混乱之中。

处在这样一个阶段的青少年,缺乏对善恶美丑本质的了解,而网络信息又是稂莠不齐的,虽有对青少年性知识的讲述,却也不乏淫秽作品、图片、影片等。事实上,不乏有青少年因看了网络淫秽影片、淫秽图片之后不能克制生理冲动而走上性犯罪的道路。

2.我国青少年对性行为及避孕措施的了解及态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几组数据:

我国19岁以下的青少年中,平均5%-10%的男孩和3%-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或者性体验。15岁以下便有过性经历的学生中,1/3表示,在发生性关系时,从来不会使用避孕药,他们认为那样严重影响了性生活的质量;1/5表示根本就没使用过任何避孕措施;15-17岁的女孩子中,怀孕的比例是4.2%。

今年4月,由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和北京大学人口所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生殖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15岁-19岁青少年中,8%的女孩有过性经历。这一调查历时近2年,涉及1.64亿15岁至24岁未婚青少年。

对于为何与异性发生性关系,大多数女孩子说是“因为爱情”,而男孩子则说是因为“性需要”,其次才是爱情。现在的青少年对性的观念愈加开放,性行为低龄化成为现在青少年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对于避孕措施的了解,一些青少年知道避孕套、避孕药等,但多数不愿意选择避孕套,而倾向于事后服用避孕药。多数青少年不了解避孕措施,往往是怀孕很久之后身材出现变化才发现已怀孕。《贵阳晚报》曾报导某市某高中有一女学生在卫生间产下一女婴受到惊吓,因为之前一直不知道自己怀孕。后因为怕女婴的哭声惊动宿管,故将女婴装进皮箱中,连夜与好友将女婴送到医院。这个案例说明仍有青少年不懂得避孕常识,甚至怀孕的常识。

3.青少年人工流产的现状和态度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仍旧先来看一组数据:

1991年对150例未婚女青年的人流调查发现,小于20岁者占71.3%,年龄最小者14岁。

2001—2003年,青少年引流产比例有逐年升高的势头,20岁以下青少年引产比例高于流产比例,未婚青少年两次以上引流产比例较高。在这一人群中年龄最小的仅15岁,引流产次数最多的高达8次。另外,据中国人口网统计,我国每年做人工流产的少女已经达到150万人次。

超过60%的少女不知道人流会导致子宫穿孔、不孕症、月经失调和盆腔感染,不知道药物流产不完全需人工流产以及流产对女性的心理伤害等。

青少年大多还处在求学阶段,另一个生命的到来只能是错误的行为导致的错误的结果,而这个错误的结果也就逃不过被引产的命运。多数女孩对人工流产是不了解的,只知道人流广告说得很神奇,不会痛不会造成任何副作用。在意外怀孕的情况下,她们不得不结束这个生命,不是这个小生命有错,错在它来得真的不是时候。对于人流,有的女孩认为是拯救自己的工具,只有通过人流自己才能继续读书,不被同学、老师、家人发现;有的女孩则是很无所谓的态度,就只是堕胎而已!据广州市越秀区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林丹说,“现在的学生都很想得开,做一次人流好像没什么大不了的,再加上人流手术费用低,术后又不需要过长的留院观察,很多学生都是‘高高兴兴’,三五成群的来做,像过节似的。”曾经有一个女孩在一群同学的陪同下,穿着校服嘻嘻哈哈地到医院来做人流,当医生问她为什么会怀孕,她无所谓地说,“你情我愿,大家开心呗”!

4.思考及对策分析

我在想现在的青少年是缺乏性知识吗?在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在各类“健康卫生”书刊竞相出版的时代,他们缺的不是性知识,而是缺乏辨别各类信息的能力,更缺乏一个正确的性观念。“摸奶门”、“脱裤门”等现象在青少年中屡屡出现;早孕不再是鲜见的事情,甚至有医院直接来到中学向学生发放学生人流保宫手术打折套餐,学校的厕所、洗手间、宣传栏也屡屡出现人流广告;人工流产低龄化也不再是热点,一个个花季少女无所顾忌地走进不该属于她们的手术室……我们不禁思考:是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问题?还是对青少年性观念的教育出了问题?

当前我国在性教育方面依旧停留在向青少年解释第二性特征是什么,很少有深入的教育,在关于两性健康、性观念及性取向的正确树立等方面几乎没有涉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受到“性”的伤害,原因出在哪?据调查显示,75.6%的人认为是“学校未能有效开展性教育”;71.0%的人表示是因为“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67.4%的人认为“大众媒体传递了过多暴力和色情信息”;64.5%的人表示是“家长没有承担起性教育责任”;59.3%的人指出“整个社会环境和风气太差”;57.6%的人表示是“电影、电视剧涉性镜头过多”。那谁最应承担性教育的主要责任?调查显示,“学校”排名第一(81.8%),其次是“家长”(78.9%),再次是“媒体”(46.5%),排在第四位的是“政府”(43.4%)。接下来还有其他如:专业机构或组织(20.1%)、医院或医务人员(14.8%)、社区居委会(7.5%)。

一组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

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应该把性知识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在深圳市性文化节上,阮芳赋、陶林、潘绥铭等几位著名性学专家为深圳市民开展了“性文化与性文明”的专题论坛,在论坛中阮芳赋表示,性知识教育也应纳入义务教育,而且政府也应当对其负责。“我们专家时刻都在讲青少年性知识教育要重视,可是真正重视的很少,重视青少年性知识教育光靠极个别的专家喊是没有用的。”阮芳赋指出,中国青少年其实不缺性知识,缺的是性知识教育课程并没有纳入义务教育。

潘绥铭指出,1988年8月24日,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就联合发布《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大中学必须开设性教育课程,但真正实施起来的少之由少,“政府应对此加强执行”。他指出,政府应加强对于青少年性知识教育,在中学课堂可以正式开设性知识教育课程,让青少年们知道了解正确的性知识,这样也许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性早熟”、“性过失”等问题,让性知识在青少年心中不再是一个谜。

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正确看待性困惑,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应试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很多学校放弃对青少年的性教育。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尤其是性心理的成长是尤为不利的,当孩子学习压力无法释放,而同时又对性充满困惑的阶段,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青少年很容易偷食禁果,甚至发生性犯罪事件,成为失足少年。

再次,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孩子在儿童期就会对性产生懵懂的认识和兴趣,父母对孩子的性教育要从“娃娃时期”抓起,消除孩子的猎奇心,让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在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同时,父母也要“充电”,很多成年人对性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如果给孩子讲得像雾里看花一样,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好奇心,不利于孩子正确看待性问题,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当家长没有能力帮助孩子解决性困惑的时候,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借助专业力量。

最后,在社会方面,社会上要形成一个健康的对待性的风气,对性的谈论不要低俗化。要严禁淫秽物品的传播,规范地摊、影院(特别是不正规的)。此外。要规范网络社会,严禁黄色网站、夜聊吧等。同时,要严禁未成年进入网吧。

我国在性教育方面落后西方国家很长一段时间。瑞典是世界上最早开设性教育课程的国家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个推行青春期性教育的国家。早在1942年就在义务制学校

中开展性教育,1957年国家教委就制订了性教育指导要领,1966年瑞典又尝试通过电视实施性教育,打破了家长难以启齿谈“性”的局面,1970年性教育范围扩大到所有学校。美国青春期性教育起始于60年代,时值西方国家兴起“性自由”、“性解放”运动。性教育是必修课,美国是中小学连续12年开展性教育。芬兰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芬兰全社会的“性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正面性教育的重要性,一面加强性道德教育,一面从性保健出发进行性知识教育。性教育大大方方地走进了中小学课堂,各种各样的性教育出版物图文并茂,连娃娃都有性教育小儿书。30多年过去了,芬兰的性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芬兰被世界人口与发展会议树为典范。此外,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将青少年性教育纳入了义务教育。

性教育的目的,第一是让孩子学会爱,爱自己的生命、爱父母;第二是学会尊重,尊重他人的身体和感受;第三是学会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隐私,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性教育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在青少年性观念越来越扭曲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清醒 地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参考书目: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 编,《社会心理学》,2008年6月第4版。

参考网站:1.3.http:///view.jsp?oid=70278983&pageno=1

4.http:///younger/2004-01/16/content_1511916.htm

下载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少年网络生活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本站推荐)

    青少年挫折心理分析及教育对策 [摘要]:青少年是人生是新时代的先锋,是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挫折是一种普通存在的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对青少年来说,挫折是......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正文: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这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

    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

    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本世纪科技更加社会化, 社会更加科技化。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 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未......

    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对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关于青少年迷恋网络游戏的调查 一、 引言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日益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与之俱来的不仅仅是网络带来的......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天津市塘沽区第一中学 孙晶 摘要: 亲子关系不良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碍和疾病产生的促发因素和背景因素。在......

    青少年犯罪案例及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分析及对策 ——法制专题教育月材料 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具有它本身的特点。下面结合几起青少年违法行为的案例,简要的分析下青少年犯......

    青少年犯罪心理分析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分析 1、青少年为什么会犯罪?诱因? 2、青少年的犯罪心理? 3、如何使青少年摆脱心理阴影? 4、对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 5、青少年犯罪的日后趋势? 青少年犯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