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
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
本世纪科技更加社会化, 社会更加科技化。社会劳动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智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
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 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将成为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为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具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的需求, 中小学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教育, 激发学生的科技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科技教育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来抓。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工作, 特别是近几年, 已把“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可是科技教育至今没有在青少年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许多人的意识中, 科技教育是一个抽象、理性的概念, 缺乏明确、具体的认识。科技教育核心是创新教育, 包括一系列认识与行为操作教育, 还包括方法、观点、意识、信念、精神等一系列意识形态教育。前者的重要性对多数人来说容易理解。对后者, 多数人却难以理解, 更谈不上实施了。人的认识偏差造成了目前科技教育乏力!青少年科技素质低下。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一)重视不够, 科技教育流于形式化
学校是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主阵地, 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 科技教育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目前,虽然社会各界都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但应试教育的影子仍然挥之不去, 升学率还是家长、社会以及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 虽然有些学校领导自己也认为科技教育非常重要, 但由于科技教育没有纳入教学大纲, 在课程安排上也感到无奈。
(二)形式简单, 教育方法缺乏多样化
现实教育中存在一种错误倾向, 教育围绕考试转, 考什么教什么, 实践性教学已成了摆设, 处于尴尬境地, 培
养学生实践能力只是一个时髦用语, 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差, 遇到需要动手解决的问题时往往一筹
莫展。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严重影响了科技教育的发展。
(三)质量不高, 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
目前, 绝大多数科技教育由教师兼任, 一方面缺少必要的科技理论和科学知识, 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 大
部分仅依靠自觉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 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无程序, 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四)职责不清, 教育管理缺乏整体化
学校的科技教育由于没有硬任务、硬指标, 因而也就没有明确的职责和目标, 形成科技课上与不上一个样、上
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同时在教育管理中由于缺乏合力,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不能有机
结合。
(五)没有活动场所, 教育体制单一化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活动室, 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科技活动场所也比较少, 特别是农村, 几乎没
有校外科技活动场所。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问题的归因思考
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其主要归因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方面。
青少年主要集中在学校接受教育。传统教育十分重视知识的灌输, 没有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
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对个人的成材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作用, 但对个人的一生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书本知识不错, 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造力相对薄弱。
科技素质培养取决于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 也需要一个物质化、理性化的社会大环境, 否则学校教育将
显得力不从心。自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 新闻媒体率先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宣传活动, 如电视、报纸均开辟有“ 科技博览”、“ 科技之窗”、“ 科技小园地” 等小栏目,介绍科技新知识、新动态, 这些无疑开拓了青少年的视野,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兴趣, 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但详细考查整体社会环境还显得科技氛围不足。
三、青少年科技教育实施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搞好青少年科技教育, 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 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一)建立和完善政府职能部门的科技教育机制, 健全以学校为中心的科技活动运行机制
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责任到位, 任务落实。结合政府职能部门、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机构和社会科普管理
组织资源, 使这三方面的科技教育组织资源得到合理选用。改变条块分割, 资源分散, 工作缺乏规划的状态。采取双向联系、双向服务、双向反馈等措施, 围绕共同的目标, 形成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合力。
(二)多方面、全方位开展创新性科技教育活动
过去各科知识机械重复多, 学习过程死记的多, 因而课堂气氛低沉, 学生容易疲劳。开展科技活动课, 可以容
大千世界于其中, 可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将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将思
考的过程与操作的程序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制作的形式体现出来, 教师因此教得主动, 学生
学得活泼。
(三)拓宽教育途径, 形成学校、社会互联的宏观科技氛围
科技教育需要更广泛的领域。日常生活和学校学习融入科技成分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科技知识, 而且能潜移默
化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观念, 培养其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发展其科技能力, 使其树立为科技事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要建立一个物质化、理想化的科技大环境,需要各级学校、教育文化部门、社会团体、校外教育机构
等通力协作, 社会或社区要开办各种科技板报, 报道科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 开办文化图书室, 对青少年免费开放;加大生活环境、娱乐设施的科技比例;建立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设施, 可动手操作的少年科技宫, 让学生在乐中
学、动中思、玩中发展;开办各类科技培训班, 举行不同年龄段的科技发明比赛等。
(四)把辅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列入与教学教师相同的评价系统
科技辅导员和被辅导的学生在参加科技、教育主管部门联合组织的科技活动中取得的成绩, 其辅导员在评优、晋级、职称评聘等方面要与教学教师同等对待。
当然, 科技教育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它需要不懈的努力。科技工作者应广泛宣传介绍科技发明家的事迹, 提
高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 这既有利于青少年树立献身科技的远大志向, 也利于在社会中培育一种爱科学、进行科技
创新等光荣的良好风尚。
发扬“抗震救灾”精神, 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 是落实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工作。我们要进一步拓展思路, 不断创新, 努力探索, 全面、全程、全员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
第二篇: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总结)
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青少年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几年来,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在区委、区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区科协、区教育局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逐步壮大、设施不断完善,青少年科技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与发达地区、先进区县相比,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科教队伍薄弱、经费设施欠缺、活动缺乏创新等问题,需要我们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相应对策措施,快速推进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一、海拉尔区科技教育现状
海拉尔区现有中小学校35所,教学班668个,在校学生29401人。成立了青少年科技教育协会1个,建有12所(文化街小学、南开路小学、胜利街小学、新桥小学、沿山路小学、铁路第一小学、头道街小学、伊敏小学、正阳街小学、第五中学、第七中学、第四中学)科技教育示范校示范学校,1所(海拉尔区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区级科普教育基地。近年来,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由于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科教队伍设施健全、科技活动成效显著,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一)大力推进科普进校园活动
几年来,海拉尔区扎实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各校在科技教育方面亮点纷呈,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是创建良好科学氛围,提升全校科学意识。科技教育重在普及,普及科学知识在氛围,海区各中小学校在校园内都开辟了科普教育专栏,每月更换科普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还通过学校广播站、局域网、黑板报、手抄报定期播放和宣传环保、交通安全、禁毒、卫生防疫等科普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意识。
二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科技知识。教师们通过课堂这个主渠道将科技发展和新知识、新信息及时传播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演示,实验,启发学生的思想,结合教材,利用电教设备和各种教学媒体来增加科教氛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科技引导教育,使学生掌握原理,懂得知识。
三是举办科技节、成立科技兴趣小组丰富校园文化。以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为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科技兴趣和科学素养,师生参与率达100%。其内容包括:科技读书征文、诗歌朗诵、绘画作品展、观看科技片、科技小制作评比、科技航模表演等活动。通过这一载体,学生展示了科技才华,获得了满足感和成就感,科技素养得以升华。各中小学还通过成立各类课外兴趣活动小组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如航船模兴趣小组、无线电测向小组、手工小制作兴趣小组、科普小论文兴趣小组、科技小发明兴趣小组等,帮助了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习中快乐,快乐中自信,自信中进取。
四是组织科技竞赛,开展科普实践活动
海拉尔区以各级各类竞赛、交流活动为发展平台,张扬学生个性特长。近年来,各中小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呼伦贝尔市四驱车模比赛,海拉尔区航船模大赛等科技竞技比赛,并获得了很好的成绩。为更好地宣传全国科普日的主题,每年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通过科普志愿者为青少年讲解了认识粮食、节约资源、科学饮食方面的知识,同学们亲自动手参与“大米新陈”、“土豆为什么会变色”等科学实验活动,逐渐提高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
(二)深化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建设与管理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2008年海拉尔区科协和教育局联合出台了《海拉尔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申报程序及管理办法》、《海拉尔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标准(试行)》、《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考评细则》,确立了一批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积极发挥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2010年为进一步规范海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创建与管理,实施了动态管理办法,现有海拉尔区文化街小学、第五中学、头道街小学等12所中、小学校为2011-2012年海拉尔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
为抓好科技教育示范校的创建与管理工作,由海拉尔区科协、教育局每年都组成的科技教育示范校检查验收组,对海区的科技教育示范学校进行检查验收,同时对被列入创建单位的学校进行评审验收。多年来海拉尔区科技教育示范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交流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校内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节、科技兴趣小组,进一步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海区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全面提高。
(三)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
海拉尔区素质教育学校是区教育局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建立的全区性的素质教育基地,培训内容包括体能培训、科普教育、航模制作、陶艺、轮滑、纸艺等,通过培训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动手能力。2010年海区科协把北师高中定为科普教育基地创建单位,并积极与上级科协联系,为该基地争取到一套价值6万元的壁挂式科技馆展品,为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增加了一项不可或缺的科技教育内容。
(四)组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一项展示青少年科技创新和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大赛,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规模大、层次高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该大赛旨在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培养和造就优秀创新人才。海拉尔区积极组织开展历届的全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们在学校良好的科普氛围熏陶下,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利用科技比赛的机会,提升自己的参赛水平和科学素质。
二、青少年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
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是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性工程。目前海拉尔区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偏低,中小学科技教育非常薄弱,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担忧。一是多数学校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技辅导员教师,并且学科课程中选修课课时少,有些学校不开,没有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二是举办的各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三模一电”等竞赛活动,参赛学校、学生逐年减少,作品层次低,获奖少。三是开展的节能、节粮、节纸等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部分学校尤其是中学不积极参加,各校举办的艺术节也形式单
一、没有创新。四是政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上的经费投入不足,另外校外科技活动场所缺乏,海拉尔区的普通的中小学生有 170 多天在社会和家庭中度过,而校外活动场所稀少而旧陋,难以吸引青少年参加有关的科技教育活动。从以上几方面看海拉尔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还很滞后。
三、青少年科技教育实施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搞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它不仅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一是建立正确的教育评估机制。增强科技教育督导力度,建立动态评选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普教育基地的评价机制和测评机制,鼓励各中小学广泛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或利用假期举办青少年科普夏令营、科普兴趣班、科技实践等活动,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二是政府应加大对开展青少年科普、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每年应拨出专项经费支持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青少年科技馆(活动中心)的资金投入,为中小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提供必要条件。三是重视科技教师师资培训工作。有关部门应切实加强科技辅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适时聘请一些区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区科技教师继续教育(特别是现代化科学知识、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等内容)工作定期进行辅导培训。今后海拉尔区将继续深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紧密围绕提高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开展学习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科技教育活动,进一步拓展思路,不断创新,努力探索,全面、全程、全员推进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高。
海拉尔区科学技术协会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第三篇: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
史 辉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不尽如人意,开设体育休闲专业的数量太少,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奇缺,思想观念落后,认识不足,青少年体育学习、生活方式中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根据现代社会需求,结合体育专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为我国体育休闲娱乐教育展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现状;对策
随着社会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体育休闲
娱乐已日益成为公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把握休闲时代,让体育伴随人们的一生,让体育带给人们健康幸福快乐,让体育为人们宣泄社会压力寻求一条健康的出路,是体育学科急需解决的问题。综观我国体育休闲现状,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休闲娱乐专业人才非常缺乏,一些体育专业学生至今仍不了解体育休闲等问题。因此,深入研究与休闲娱乐结合的体育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价值及发展趋向,用体育休闲娱乐帮助即将走进休闲时代的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休闲娱乐观,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休闲教育体系。逐渐形成有特色的体育休闲娱乐理论和文化,使体育休闲娱乐为了人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体育休闲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休闲体育的内涵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指出,“体育是友谊,体育是健康,体育是教育,体育是最好的学校,体育就是生命”。法国学者关于体育和体育休闲问题的描述是:“体育休闲是身体活动的较高阶段,它需要更强的更持久的身体努力,但是不能将它完全与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活动混淆。它相当于介于通过散步的简单放松和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之间的中间阶段,它具有一些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体育特性。它既不是以通过比赛追求成绩,也不要求有规律的强烈训练,而是通过非正式的、自发的体育活动,追求身体的放松与舒服。”这些对于我们把握体育休闲的实质和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学者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主动地、愉快地从事某种身体活动,以达到自我实现、满足个人愿望等目的的一种休闲形式,这些休闲形式具有内容丰富、自由度大、随意性强、趣味性高、参与面广等基本特点。卢锋认为:体育休闲是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泛称,它是体育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态,是社会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石振国、田雨普认为:体育休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目前相对一致的看法是: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最佳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体育活动,人们不受限于活动的严格规定,积极追求内在的体验,使个人在精神上身体上都得到休息和享受。
(二)体育休闲的主要特点
1)非功利性特点:表现出与竞技体育的“争金夺银”相对而言的“与世无争、悠闲自得”的放松及愉悦情怀;
2)自主性特点:自愿参与,非他人强迫,有特殊目的的活动,不计较活动内容,只要兴趣释然,无需强调休闲体育项目的唯一性,只要达到休闲体育的活动目的即可以了;
3)二元性特点:休闲体育是体力与智力的统一、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追求身心放松,恢复体力与精力,提倡身心合一,身心交融,在身体参与的同时,更要求心理压力释放,心理愉悦;
4)游戏性与娱乐性特点:“淡化竞技,注重娱乐,意在身心”表达的即是休闲体育的游戏性、娱乐性特征,同时使人产生积极愉快的亲身体验,这种体验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5)社会性特点:在多人参与的体育休闲活动中,从个人意识形成到活动过程中各种信息的建立,无不渗透广泛的社会学意义,尤其在人际交往、关系协调方面,对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体育休闲的功能
1.教育功能
现代教育明确提出,每个人应享有时间去培养其个人和社会的兴趣,如果能被合理
地利用,那些休闲时间将会重新扩大他的力量,进一步丰富他的生活,从而使他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相反会损害健康、扰乱家庭、降低工作效率,并破坏其公民意识。体育休闲作为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所追求的是一种健康、高级、崭新的现代生活目标,是社会成员排遣精神压力、散发心中郁闷和青少年发泄多余精力的一个安全“释放口”,它可以抛弃落后、愚昧、腐朽的不良生活习惯,抵制精神污染,减少赌博、吸毒、暴力、偷窃、色情等丑恶的社会行为的发生,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合理方式来缓冲对社会的不满情绪。
2.强身健体功能
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可消生理和心理疲劳,提高神经系统工作能力,增强心血管功能
3.娱乐功能
通过体育休闲缓解工作、学习积累的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体验轻松愉快及 自由的情感。
4.社会交往功能
通过户外的体育休闲活动,使人投入大自然怀抱,返朴归真,也使人获得更多的交往机会,体验亲情与友情。
二、国内外体育休闲教育现状分析
(一)国外体育休闲教育现状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休闲活动是人类社会十
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它是人的社会生活必然的构成部分。生活中个人的消费活动大都在休闲时间中进行,就休闲活动的内容来讲,体育休闲占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据日本有关研究统计,在所有的休闲活动中,与体育有关的活动占 70%左右,充分说明了体育休闲已成为经济发达社会中休闲发展的主流。众多情况各异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巴西、台湾、南非和韩国都对体育专业人员所提供的休闲服务表现出了不断增长的兴趣„„有关人员在实行这一步骤时要接受休闲及休闲服务的教育培训,而不仅仅是体育教育。为休闲服务人员开设的教程已从单纯的体育转向更为多样化的学科配置。在一些发达国家,休闲娱乐已进入专业教育地,各大体育、卫生、健康、娱乐是密切联系的,几十年前就有上百所大学设有“体育、健康、娱乐”学院或体育系、健康系和娱乐系。在德国,出现了“休闲教育
系”,许多大学和学院将休闲问题列为研究课题,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体育休闲娱乐需要经过学校这个中介,才能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道路。在美国,目前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约有 400 所,开设休闲专业的大学,注重帮助学生学习休闲知识,掌握技能,并强调经营管理与组织,其目的是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休闲的内涵及休闲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如创建于1876 年的北依阿华大学,在开设建立健康体育与休闲服务专业时,主要强调的是身体训练,1896 年学校创立了体育系,又于 1978 年建立了健康、体育与休闲服务学院。英国也有许多学校开设了休闲娱乐专业,如德弗蒙特大学,体育休闲娱乐硕士专业开设的课程有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原理、市场营销等,其目标是要求毕业生对体育休闲娱乐管理的原理与实践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及估计价值质量、有效交流、实际应用、证明观赏的能力。
(二)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的现状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由于受 “体质教育观”或“竞技体育观”的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排斥诸如娱乐、健康、休闲、游戏等统统于体育领域,因而导致学生体质下降、心理素质下降。过去由于条件限制,谈不上青少年的休闲娱乐,随着社会发展,青少年闲暇时间增加了,休闲环境和条件改善了,休闲教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了。尤其是实行新的工时制后,青少年每周有两天休息时间,在校学习时间缩短,闲暇时间大幅度增加,再加上寒暑假,每年有约一半时间在校外度过。因此,青少年会不会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把休闲生活过得充实、愉快和富有意义,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这是当前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目前,青少年成年后放弃体育活动的现象非常 普遍,青少年体育变得越来越严肃,从而减少了娱乐性,儿童不能像从前那样广泛涉猎各种体育项目,青少年中体育伦理问题广泛存在。青少年体育教育也存在问题,技术技能传授忽
视特长兴趣爱好。通过调查访问 10 多名国内著名的社会体育学专家,查阅 10 多所开办了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体育院系文献资料,如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等都办有社会体育专业,目前真正涉及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方面的,屈指可数。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开设了运动与休闲学系,已经招收了相关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广州体育学院开办的社会体育系,2005 年后更名为休闲体育与管理系,现正在招生,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我国休闲体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明显,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的开展。
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观念陈旧,习惯思维根深蒂固。从体育主管
部门到体育工作者,相当部分人员都还未转过弯
来,停留在原来的体育专业教育或专业训练领域,因而重视和开发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不够;
2)认识不足,参与人口不多。由于参与规律性的体育休闲意识不够,对体育休闲的认知大部分停留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还不能深入了解体育休闲的价值,选择适当运动项目,来调整身心状况,难以养成有规律的运动习惯;3)教学模式落后,专业设置过窄,局限于原有的体育教学、训练、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等,课程体系不完善,缺乏现代社会体育生活、休闲娱乐方面的内容;4)缺乏体育休闲专业指导人员。体育休闲娱乐项目具有技术性,必须有专门指导人员进行指导,专业知识不足很难长期坚持,成为推广体育休闲活动的障碍;5)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组织不力,宣传引导不够。由于对体育休闲活动不了解或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关专业教育培训,加之组织、宣传教育没有到位,因此开展或参与此类活动时,处于应付性或随意性,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改进我国体育休闲娱乐教育现状的对策中共中央国务院[2007]7 号《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这标志着我国已将青少年的健康问题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全社会应关注此项工作,学校应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开展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和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它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领域,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高度重视。青少年的体育休闲教育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提供个人课外活动或休闲活动中能够进行身体运动的机会,并在休闲活动中培养学生对体育休闲娱乐的认知与技能,即培养正确的休闲价值观和有效利用体育休闲娱乐的能力。青少年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除要在体育课程中增加有关休闲的知识外,提高学生主动参加休闲活动的积极性,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友谊和协作,获得野外生存生活经验,促进健康生活的身体娱乐,培养通过运动平衡身心的方法也是重要的内容。体育休闲娱乐对青少年来说,提供有意义的身体活动方式,成为保持健康的终生手段,同时也是快乐和放松的最佳方法。也能帮助学生远离消极、颓废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品德。
(一)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体育休闲娱乐教育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和培养社会适应性的 关键时期,在此阶段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自制能力均很薄弱,且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教育。学生渴望休闲活动,但往往以为休闲即是吃、喝、玩、乐,以为只要有闲暇和金钱,即能够实现产生快乐感受的休闲活动,一些学生太闲散,择友不良,参与不正当活动或涉足不良场所,甚至因此走向犯罪道路。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体育部门必须开展体育休闲教育,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安定。
(二)将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作为终身教育实施健康的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活动,培养健康的体育闲意识,养成体育休闲娱乐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享受生活、享受快乐,从而提高身心素质、提高健康水平。
(三)将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作为教学内容之一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增设体育休闲娱乐教育专业和体育休闲方面的课程、教材。培养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为社会体育、社会生活服务。
(四)创造必要的条件为体育休闲娱乐教育服务学校要争取各方面支持,改善休闲条件,筹集资金创设有文化气息的健康休闲场所。如创建游乐场、运动场、球场、游泳池、舞厅、滑冰场等,既为学生提供放松身心的渠道,又可使学生远离社会不良场所。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开展组织户外运动,节假日体育活动(如体育夏令营)等,将青少年引入健康的休闲体育活动,度过有意义的闲暇时间。
(六)充分挖掘体育设施资源,推行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场地应该向广大青少年开放,各个居民生活区应有体育设施,提供更多尝试参与各种体育项目的机会,并且为每一种项目的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中国高校信息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蔡 晓 丽
(常州工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 要:本文从中小学信息教育与高校信息教育衔接的新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中国高校信息教育中存在的若干突出的问题及对现代大学生特点的分析,给出了问题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关键字:高校信息教育;创新能力;课程改革;信息素养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进入了“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无限丰富的信息,人们再也无法按照传统的处理信息的方式去记忆它们,而要学会如何有效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和运用信息,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未来社会中每个公民必备的素养。
体现在人才培养策略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培养知识积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教育观念也应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向“培养能力”的轨道上来。目前世界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息教育,而发展中国家更要迎头赶上,否则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中产生的“数字鸿沟”将更进一步加剧世界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也充分意识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在高校乃至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规划,2001年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3年底前,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2005年前,所有的初级中学以及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校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综合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新思想,它们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涉猎信息技术和其他多门学科的知识,这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如果从2001年在高中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算起,部分高中学生将于2002年将升入大学,初中学生也会相继步入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必推动高校也要相应地进行信息教育课程的改革,从而与中小学信息教育有很好地衔接,而笔者经过调查发现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中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
一、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课程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校信息课程设置上仍然是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并且假设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为“零起点”。高校与中小学所教的知识点重复,并且有些内容到毕业时已经淘汰了。这种状况使得高校和中小学这两个本来应该承上启下、不断拓宽加深的两个学习阶段变得壁垒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课程设置缺乏统一规划,严重阻碍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目前在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里普遍开设的都是《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内容上和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存在很多低水平重复的地方。另外,大多数大学还没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学生名义上有按自己的学习进度、兴趣选课的权利,但事实上只有很有限的课给学生选,为了凑满学分学生还得上那些课,即使他们早已掌握了内容、哪怕他们完全可以自己自学达到要求,这与学分制的可选择性的本意背道而驰。
(二)信息化条件不高、学习资源缺乏。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网络中心,都很重视计算机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落实到学生课余使用和课堂教学还是很难让人满意,几乎完全靠国家投入的高校信息化水平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加上近几年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增多而相应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跟不上教育规模的发展,很多学生感叹高校的信息化条件甚至不如中学。
学校机房紧张,也不可能对所有学生全天开放,很多学生只能在外面网吧上网,网吧的经营者本着利益驱使,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反而用一些手段吸引学生玩游戏聊天,一些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沉迷于游戏、聊天与虚拟网络生活,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另外,网络上可用的教育资源缺乏也是导致学生容易沉迷于网上娱乐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的教育网站的功能往往侧重在“行政管理、对外宣传、新闻传送”方面,不可能也做不到用学习资源和研究信息来吸引学生,忽视学生学习功能的开发。
(三)学科性倾向替代了工具性和综合性。高校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处理的能力为中心,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基本生存技能[2]。
然而目前高校的信息教育学科性倾向严重,片面追求学科系统化、教育内容偏深而不实用。学生往往为了通过等级考试而去学一些计算机理论、概念、编程等,参加各种辅导班、费了很大精力通过考试后才发现学的东西没有实用价值。
学生没有把信息技术看成是用于解决问题的工具,没有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信息技术对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的改变和帮助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
(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和方法。大部分大学教师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和缺乏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上课时仍沿袭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方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些学生逃课、找人代听课现象的一部分原因,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是无益。
而信息教育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而且是学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生教育的观念。信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它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创造型人才培养的任务。
二、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如何针对以上问题给出对策要考虑教师的教学方式的改变、课程设置的调整、国家政策的支持,但考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展开研究。
在对江苏地区高校的学生状况展开调研后,笔者总结出现代大学生的几个特点:
[3]
(一)现代大学生平民意识较浓,但社会危机感欠缺。近几年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教育由
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由原来的“天之娇子”变为“大众学子”,在思想上由贵族意识转为平民意识,认为大学时光人人有,不值得珍惜,导致思想放松、纪律涣散、学习懒惰、不求上进。而他们因为缺乏工作经验,和社会接触少,还未体会到将来就业的压力与挑战,缺乏危机感。
(二)过于自我,价值取向多元。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过分关注中长大,自我意识较浓、团队协作意识较淡。在生活中追求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和群体,在学习上追求实用性知识和技能、功利性强,在目标上追求自我发展、自我成才,价值取向多元化
(三)学习态度和计划性有待提高。大多数同学能完成学习任务,认为自己“能主动学习,力求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上不断扩展新知识”,但部分同学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做笔记、复习和总结等。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能自觉地学习、看报纸杂志、学习实用技术、上网学习的人占多数,但也有部分学生缺乏计划性,课余时间主要是休息、聊天。
(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大学生大都在20岁左右,生理、心理正逐渐走向成熟,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制力,具有强烈的想独立的愿望,但对未来、对社会很迷茫,缺乏职业规划和对社会的关注。
三、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精选教材、采用学分制。首先,鉴于大学生信息技术基础非“零起点”的状况,选择或编写培养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材。
将学分制落实到实处,将选课的自主权还给学生,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按照难度和内容进行模块教学,例如分成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多媒体技术模块、网络技术模块、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兴趣对教师和课程进行选择,进行符合个别需要的学习。实施的困难在于选课学生数少的教师会很有很大压力。在教学进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自学部分课程,只要通过考试就可以拿学分、申请免修,达到一定学分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费用、提高办学效率,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学能力。
(二)引资办学,开发学习资源。在硬件上,建议国家增加教育经费拨款,改善信息化环境,国家应当按照扩招后的规模核拨经费,减轻高校创收压力;也可吸引社会力量和学生自己投入的方式改善硬件环境,例如学生自己购买电脑,学校提供网络支持和机房,进行统一的管理等;在软件上,开展一些关于信息及其使用的研究和实践项目,开发符合高校教育规律、符合教学特点和能发挥学生主动性和探索性学习的教育软件,建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实用性的工具型、资料型、平台型辅助教学软件与素材、资料库。
(三)整合多科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针对目前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学科性倾向,提倡教师在教学时应按照ACM/IEEE-CS提出的“广度优先原则”对信息技术课程作粗线条、全景式的介绍,引导学生从应试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确立学以致用的观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工具性的特点使之跨学科,培养综合课程的意识,提高对知识的整合创造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同时,高校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了解国家目前的就业、经济、政治形势,体会到一定的社会危机感,从而珍惜大学时光,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尤其是课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以成为“复合型人才”为自己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做出规划。
(四)改革机制,促进教学。采用学生选教师、学生参与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的制度,鞭策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鼓励高校教师对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展开研究,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策略的理论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用合作式、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定期召开小组教学研讨会进行研究和讨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4]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2] 祝智庭 钟启泉.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肖育亮.对大学新生导向教育的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5).[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M],2001 Problems and Solution to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CAI Xiaoli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iangsu, Changzhou, 213000)
Abstract : this essay analyze the problems exist in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ohesion betwee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and college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And a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isproposed.Keywords: informational instruction of college;creative capability;curriculum reform;information quality;
第五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字: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为了适应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教育界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其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确保高校学生具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是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的体现。中国的教育体系正处于转型阶段,加之中国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注意。
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由于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大,人们的心理疾病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大学生作为“半”个社会人,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压力过大
第一,外部环境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学生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口号。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于专业方向、社会范围以及家庭背景的不同,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就业观念、择业机会等方面的差异就越来越大,面对激烈的竞争,一部分学生就读时忧心忡忡,以致表现出缺乏自信、眼高手低、畏惧社会等心理问题。
第二,内部环境方面。由于大多数学校将计算机等级考试和外语四、六级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条件,有的学校甚至将这两个证书作为获得学士学位资格的硬件。社会和学校的双重环境迫使大学生在摆脱了高三的重负以后,又进入了更为紧张的“高四”,繁重的学习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一部分不善于化压力为动力的学生便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从而影响了学习乃至日后的生活。
(二)心理承受能力弱
大学生追求完美、向往成功,在家庭中居中心地位,加上一些学校存在重“智”轻“德”,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品质”的倾向,使得部分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无论在自我估量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一旦受阻,便心灰意冷、裹足不前。长期的封闭式学校教育也使大学生似温室的花朵,一遇风雨便神形俱废、一蹶不振。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不能正确处理遇到的各种困惑和矛盾,经常陷入焦虑、抑郁等情绪中,有的发展成为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发展到自残、轻生、伤人的严重程度。因此,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题中之义。
(三)心理调节能力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阅历的增加,大学生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周围的人和事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但现实与理想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这种偏差会给大学生带来焦虑,即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当这种“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积攒到一定程度时,就成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大学生还存在一些其他的问题。比如,人际关系不和谐、感情方面的困惑、经济状况差异造成的心理不平衡、严重的叛逆心理,等等。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规范、风俗习惯构成了人的心理内容。大学生应该认识和了解社会,在不违背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去追求个性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从而与社会协调一致;反之,逃避现实或一意孤行、背道而驰等容易导致心理不适、心理障碍或违法犯罪。
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采取的措施
心理健康对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还是一个生疏的名词,他们对什么样的心理是一个健康的心里不甚了解,对自己患有“心病”就更无法觉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一些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心理疾病“讳疾忌医”,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也就形同虚设。由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便更好发挥大学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作用。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在我国中等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挂靠”在思想品德课或其他课程中得不到足够重视,学生对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就知之甚少。
笔者建议在大学校园里普遍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术。在形式上,可以把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办公室设在心理咨询中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咨询者怕被同学发现的自卑心理,有效避免“讳疾忌医”现象的存在。
现在高校公共课科目较多,受总课时限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存在一定难度。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选修课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全校学生开放;或尝试在大学生思想教育课中增设心理卫生知识课程。当然,在没有条件单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前,可举办有关专题讲座,如“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大学生成就机动的发展”、“大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大学生的学业成败归依倾向”等等,这些内容都与心理健康紧密相关。
(二)重视辅导员的作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学校行政人员编制却不断压缩,辅导员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小。一个辅导员亚管理的学生有一二百人之多,除此之外,还兼聘其他工作。这种现象不科学,因为根据管理原则,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决定其所管理的人数应限定在8-12人之间。
虽然教育部门要求对在校大学生主要采取自我管理方式,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思想并不稳定,普遍存在逆反心理,大多数学生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而周围的人多数又是同龄人,这样辅导员的作用便突现出来,因此,要求辅导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职业敏感性,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学生的思想健康教育,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心理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条件。同时,辅导员要给学生做出表率,以身示范,使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状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理品质。当然,辅导员如果懂得心理卫生、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其结果就会事半功倍。
(三)按照兴趣和爱好分配集体宿舍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交往和互相作用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个人或团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满足人们许多需要,例如获得安全感、满足归属感、提高自信心、获得友谊和帮户的需要。人际关系的失调将使人产生孤独将使人产生孤独、寂寞、空虚、恐慌、痛苦,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障碍。我国著
名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这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
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其日常生活主要集中在集体宿舍。那么,与室友间关系的和谐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本人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如果与室友的关系和谐融洽、互帮互助、取长补短,彼此之间能给予客观的评价,学生则会心情愉快,这些良好、宽松的心理氛围有助于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也有助于协调各方面的矛盾;反之,则会加大学生的心理负担,加速各种矛盾的激化。但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宿舍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与学生入学是集体宿舍的人为分配有很大关系,因此笔者建议,在分配学生集体宿舍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
此外,授课教师的力量也不容忽视。比较而言,在与学生接触的教师中,小班授课的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和学生交流的机会也就更多一些,这样,他们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几率就更多一些。所以通过授课教师这一渠道了解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将成为日后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尊重学生
尊重学生不仅仅体现在交流形式上的平等,更应该体现在交流内容上的真诚。这里使用了“交流”一词,因为通常意义上都是老师找学生“谈话”,“谈话”这一交流形式本身就让学生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会下意识的保护自己,不会倾其所想。所以,老师在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要用真诚的心去聆听,去交流,去沟通,与学生感同身受,不急于求成,不奢望一蹴而就,懂得工作的成果来源于水到渠成,工作的意境更似“润物细无声”,这样才能实现与学生心心相印的气氛,从而体会学生的心理状况。另外,网上交流也是时下行之有效的交流方法。
(二)因人施教
学生性格的差异使其心理差异的根源,不同性格的学生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老师在解决学生问题时,应根据具体个人和具体情况,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待性格内向的学生不能当众批评,对待性格叛逆的学生不能急于否定,否则将会出现不堪的后果。再如,一小部分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德国多关照,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负担,对待他们就应该更加谨慎,给予
更多的鼓励,以便促进他们的自我心理调节,这样做既降低了诱发心理问题的隐患,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是学生本人从心底树立了坚固的自信心,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会更加努力。
(三)一视同仁
大学生希望作为社会一员被老师视为平等的主体,希望与老师平等的开诚布公的交流、沟通,希望平等地参加社会、学校、班级的管理。他们能走进通一所大学校门,就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差异不大。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不偏袒任何学生,不特别关注任何学生,在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勉励、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氛围,淡化学生之间因学习成绩、经济状况、生活经历等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