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天津市塘沽区第一中学 孙晶
摘要:
亲子关系不良是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常见问题,也是很多青少年心理障碍和疾病产生的促发因素和背景因素。在心理辅导和家教指导工作当中,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本文从青少年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分析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经验总结。
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当中,人际关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诸多因素中,人际矛盾与冲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人际交往作为人类社会化的一种途径和表现,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起点是家庭。成年之前,父母是长辈中跟子女关系最密切、对子女影响最大的人,亲子关系也最容易出现问题。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经常会陷入困境,需要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青少年亲子关系状况是很多学者关注的研究方向。北京近期一项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出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解自己的真实想法。现实令人警醒,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必须重视亲子关系的调整和重建。
结合理论与实践,亲子关系中常见的问题及其引发的原因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青少年心理不断成熟,要求独立自主,对父母的管教和约束强烈不满,从而引发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青春期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个体对行为的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要求独立支配自己的时间、独立选择朋友和度过闲暇的方式,希望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理解、尊重在其需要结构中逐渐居于优势地位。
青少年与父母关系的发展一般分为三个进程:
(1)依赖父母:对父母依然保持着一种依赖的心理状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随着知识水平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他们已经开始向往家庭以外的世界,向往成人式的生活。
(2)争取独立:青少年经常以摆脱对父母的依附标志着自己已经成熟。摆脱的方式可能是自我表白或是主动承担某些任务,当活动受阻时则可能采取激烈的方式与父母发生冲突。这是亲子之间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
(3)走向成熟:到了十七八岁,即将踏出中学的校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在家庭和社会上逐步取得成人的地位。不过父母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由于思维方式、观念看法等方面的差异,还会引发亲子之间的矛盾。
虽然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推心置腹的程度不如同龄朋友,但是遇到较大问题时,依然选择与父母商量,因为缺乏适当的沟通渠道和方法,常常出现冲突和 矛盾。
2.“代沟”是引发亲子矛盾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亲子两代人成长的背景、所受的教育、生活阅历、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都不相同,其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有所差别,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很难一致。父母作为权威,势必要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教导,而处于“心理断乳期”孩子,自我意识增强,有自己的打算,不愿意简单地接受父母的看法,不甘心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和争执,这就是平常所说的“代沟”。
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主要是价值观和独立观念方面,然而正是在这一方面潜藏着严重冲突。如果亲子间在价值观和理想上能够达成基本一致或者适当保留看法,就能发展相对和谐的社会关系,反之就会产生“代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会拒绝把父母作为榜样。
3.不正确的家教方式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过度保护、过分溺爱和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对亲子关系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过度保护下的孩子缺乏独立性和责任感,在内心向往独立的同时会缺乏信心和勇气,而且也无法摆脱父母的束缚,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非常激烈,难与父母和谐相处。过度溺爱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替他人着想,由于放纵而不尊重父母,一有不满之处就会大吵大闹,鸡犬不宁。过于严格的家教方式,会使孩子因迫于父母的威力而表面顺从,亲子之间心理距离较大,孩子在父母面前沉默,很少说真心话,要么表里不一,要么消极抵抗。
4.父母角色定位偏差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在我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父母对于子女的成长往往全方位介入。在孩子整个人生历程中,父母都要充当重要角色,尽自己所能培养子女,为其设计美好未来,并一步步做好准备,打好铺垫。家长关注子女成材并能够从早期教育入手,其实是家教理念的一种变革和进步,但是父母想要一直都扮演着主要角色就违背了心理发展的规律。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身体和心理都逐渐走向成熟,父母在他们生活中的角色也在慢慢发生变化。对青少年来讲,衣食住行等方面父母虽然仍旧发挥主要的作用,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对于自身的消费会有一些新的的要求,因为经济上没有决定权,有些孩子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在学业方面,父母会由“主角”逐渐演变成“配角”。学习是以孩子为核心的活动,而且随着他们的思想日渐成熟,对于自己的学业状况、学习动机、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果等方方面面多少都会有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应对策略,尤其是那些学习认真,成绩不错的孩子,家长搞错角色过多干涉只能收到相反的效果。
5.家庭气氛不和谐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之间感情不合,甚至经常爆发“家庭战争”,家庭中严重缺乏温暖和亲情。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孩子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怨恨父母,希望远离家庭,从而导致亲子关系冷漠、敌对甚至破裂。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很容易与父母产生矛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单亲本身并非引发矛盾冲突、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诱因,关键是卷入事件当中的成年人的态度和做法,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以及孩子成长的质量。另外双亲关系紧张的家庭对孩子的伤害可能更大。
6.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角度。
父亲既是教养者,又是纪律执行者、社会化指导者、职业的榜样和参谋或闲暇时间的伙伴,其作用不可或缺,然而现实生活中父亲却在“淡出”家庭教育。认为男性主要应为事业而奋斗以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的错误观念使一些父亲放弃了教育责任。错误的教子观念和教育方式也会导致父亲失去教育权利,比如有些父亲的教育就是板着面孔训斥甚至打骂子女,侮辱孩子的人格,无视少年独立、自尊的心理需要,因而造成了父子关系紧张、扭曲甚至破裂。
亲子关系不良的心理辅导,要从父母和子女两个角度来进行。在众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技术当中,近年来逐渐上升至主流的“家庭治疗”最为有效。辅导教师或是咨询师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问题澄清、原因讨论以及解决方案的制订,通过促进家庭成员间良性沟通实现辅导的各级目标,是很多基本的心理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
在辅导和咨询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分析,制定相应的辅导方案。总的说来,对于父母关键在于观念的调整,孩子则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
在指导父母进行自我调整时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 1.对子女期望值适当。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属于信念价值动机,这种动机是父母价值观与教育观念的集中反映,它决定教子态度与方式,也直接影响亲子关系。适当的期望值才能够给孩子提供不竭的动力,过高或是过低都会降低孩子的学习绩效。
弗鲁姆(V·H·Vroom)的激励公式指出:激励力量=目标效价×期望概率。就是说,一个目标是否能对人产生激励力量,不仅要看该目标对社会、对集体、对个人的价值大小,还要看实现这个目标,在主观和客观上的实际可能性有多大,二者之积才是该目标所产生的激励力量。
家长需要全面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和倾向性。智力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只要努力就会进步”可以用来鼓励孩子不轻易放弃,但必须承认只有努力未必就会成绩优异。特殊能力往往被家长忽略,其实孩子将来的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他们身上所具备的一些特殊才能。其次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予以尊重和接纳,轻视和否定会伤害孩子追求进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一定要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尽量帮助他们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
2.运用有效沟通。
代沟是客观存在的,通过接受正确的理念运用适当的沟通方法,代沟是可以 3 跨越的。亲子之间的误解、矛盾、偏见和冲突都与沟通障碍有关。沟通障碍首先是由沟通层次过多造成的,父母轻易听信他人的传话,对孩子缺乏信任,往往不经自己亲自证实便对孩子产生误解,是导致孩子抵触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家长时刻强调自己是父母,在孩子面前是长辈,以不平等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也容易形成沟通障碍。
父母必须认识到沟通的首要原则是态度真诚。真诚是以真实、诚恳、坦率的态度与对方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和共鸣,亲子之间亦是如此。
其次是尊重。当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和选择时很需要父母的尊重,却经常被忽略,父母挑三拣四或完全否定会封闭与孩子的沟通渠道。
宽容和接纳也是一条重要原则。亲子间有冲突是正常现象,关键要看如何解决和面对。特别是对那些学业失败的孩子,因为孩子要走的路还很长,家庭的支持和鼓励至关重要,父母的宽容和接纳是最珍贵的礼物和重塑信心的力量源泉。
亲子沟通还需要家长提高主动性。青少年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和父母很亲近,无话不谈,内心世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封闭性特征。父母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的基础之上需要提高与孩子沟通和交流的主动性,不能因为感到孩子冷淡就对其不理不睬。
3.调整不当的家教观念和方式。
专制、放任或是溺爱的家教方式必须及时调整,最适宜的是民主型的家教方式,即亲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调整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掌握合理的调整和变换节奏,最好拟定一个可行性计划,尽管很难做到让孩子难以察觉,也要保证能够被孩子接受。孩子已经十分习惯了多年以来父母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突然改变会很不适应,甚至惊讶、怀疑或是排斥,产生反作用。另外切末半途而废,无论从眼前还是长远考虑,调整家教风格一定要有持久性。
4.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加强自我提升。
父母的自我反思和调整要考虑孩子的评价视角,一般来说青少年对父母以下几方面比较重视:
(1)能否理解尊重子女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平等的作风方式与子女交往。(2)能否对子女关心而不溺爱,严而有度,而非期望过高。(3)父母是否感情融洽,彼此尊重。
(4)父母的个性特征。通过面向高一学生进行的“我最喜欢的父母”调查发现,对于母亲,喜欢的特点是关心体贴、和蔼可亲和爱子女;最讨厌的是罗嗦、发脾气。对于父亲,喜欢的是关心帮助自己、事业心强和爱子女;最反感的是过于严厉和粗暴。
在辅导中需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比如:和父母出现矛盾和 4 冲突应该怎么办?可以提醒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认识到父母是最亲的人,要懂得珍惜人间至真的情感,不能轻易伤害他们的心。
(2)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要因为处理不当而造成更严重的家庭矛盾和后果。
(3)对父母要关心、爱护、理解、包容,不能一味地索取,只有真心付出才会有回报。
(4)与父母交流观点看法也要注意态度、场合、措辞、时机的适宜性。
通过有效的亲子关系心理辅导,在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能够促进其学习与身边的其他人和睦相处,全面优化人际关系,可谓意义深远。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掌握运用的成功不但会提高生活的质量,还会促进学习与工作绩效,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书目:
1.高中生家长读本 贾晓波,陈世平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4 2.《初中生家长读本》 贾晓波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4 3.《学校心理辅导》 孟育群主编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1.11
第二篇: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2008级应用心理学王岳13号
摘要: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日递增,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的焦点。21世纪的青少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教育和培养好青少年,是我们中华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根本大计。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 原因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
一般说来,青少年犯罪是指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违犯国家法律法规,对社会造成一定危害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根据我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由2006年的414起上升到2008年的513多起。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迫切任务。这项任务需要联合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防控机制,而司法机关恰恰处于该防控机制的关键位置,这使我们不得不对未成年人犯罪引起注意并加以研究。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征
1、犯罪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犯罪的高峰年龄已提前至十六、七周岁,而且低龄比例呈逐年上升态势。
2、侵财和暴力性犯罪倾向突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许多青少年由于尚未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从小就迷上了吸烟、酗酒、上网吧、打游戏机、上娱乐厅蹦迪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犯罪类型多样化。在以往的青少年犯罪所涉罪名中,主要是抢劫、盗窃和故意伤害的犯罪。而在近二年以来,尽管这几类犯罪仍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类型,但是也新增了其他不同类型的各种犯罪案件,强奸、猥亵、失火和交通肇事等各类新型案件也层出不穷。
4、团伙性犯罪日趋严重。尤其在抢劫案件中青少年共同犯罪案件居多,如2008年3月份审结一起抢劫案中,王某等5被告人均为青少年且有3人系在校学生的团伙性犯罪,目的都是为了敛财用于玩游戏、找歌厅的消费。
5、犯罪主观恶性不深、临时犯意的居多。青少年处于心理未成熟阶段,因心态不稳定,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犯罪时往往事前没有经过缜密地预谋和计划,常常是心血来潮、一时冲动下而为之。从审结的案件来看,大多是青少年为了满足一时的吃喝玩乐或为了一时的刺激而临时起犯意,在同伙的哄闹煸动中或教唆下而实施犯罪行为的,这在青少年抢劫案件中表现尤为明显。
6、犯罪大多表现为模仿性、盲从性。青少年心理不成熟,自身素质不完善,致使他们遇到事情不够冷静,许多人表现出一时冲动、不顾后果。有的只是为了追求享受、快乐、刺激和哥们义气而去偷、去抢,并没有明确的犯罪动机和目的。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1、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生理特点的影响易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的认识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不强,思维容易产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不能客观理智的对待各种事物和现象,对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难以正确认识,对自己的行为不能作出正确的估价和评断。从生理因素分析,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还很不完善,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和左右,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心理冲动。
2、部分家庭管束与少数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家庭对青少年教育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青少年父母离异或父母监护人有违法犯罪行为,损害了青少年信心和自尊心,导致青少年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从而做出不良行为或走上违法犯罪道路。(2)、青少年父母将其托付给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自己外出务工,造成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监护不力。(3)、一些父母因为文化程度、生活观念、法制意识等自身条件的限制,不知道如何引导教育子女,甚至对子女有一些误导。他们有时对子女的严重不良现象(比如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不采取果断、有力措施加以及时制止和纠正,反而在别人面前护短迁就,一味溺爱。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的一味迁就、溺爱已经成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
同时,学校的教育失当,管理不利,也是青少年犯罪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校是青少年走向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学校的教育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是密不可分的。
3、社会不良风气和腐朽文化的侵蚀。社会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和观念,势必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
三、预防和解决青少年犯罪的建议和对策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复杂系统工程,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各种措施多管齐下。既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以司法手段矫治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又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作用,协调一致,各尽其职,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1、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矫正。青少年的心智本来就不成熟,其走向犯罪多半是误入歧途。因此需要在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增强他们的自控能力。
2、构建教师与学生家长交流平台,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纠正一些青少年父母重养轻教的认识偏差和溺爱青少年的不良做法,提高家长素质。
3、加强对文化市场和社会环境的治理,倡导良好的社会风气。青少年较之成年人,外在社会环境对其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应把净化社会环境作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重要任务。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对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不良社会环境要由公安等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顿,以消除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4、建立适合于青少年身心特点的青少年矫正机制。即考虑青少年的特点,从保护青少年、减少对青少年今后生活的负面影响出发,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管理制度。
第三篇:60例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1
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王雯
马新娟
逯秀玲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天津 300020)
[摘要] 目的:通过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结果:护理不良事件2009年共36例,2010年发生24例,同比降低33.3% 结论: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方法。[关键词] 核心能力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痛苦
[1]、和负担并可能引发护理纠纷或事故的事件。Lenburg认为,护士核心能力是护理专业的焦点问题,是护理质量控制的中心问题,它的重要性超过了护士条例和执业考试所规定的范畴。Lenburg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护士核心能力包括评估和干预能力、交流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管理能力、领导才能、教育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2].2003年12月,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在《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中首次提出中国护士核心能力概念。明确指出护士核心能力为掌握规范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对常见病、多发病病情和用药反应的观察,对急危重症患者进行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具备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等专业方面的能力[3]。刘明[4] 通过质性研究得出,“护士的核心能力”为护士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态度这3个基本属性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并反映在临床护理、伦理与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与咨询、领导、人际关系、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这8个维度的每一维度中。
文献显示, 经过核心能力培训的护士,其独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沟通能力、教育能力及组织协调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发生差错数明显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5]。因此从2010年开始,我院开展了对护士核心能力的培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护士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降低。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为三级甲等专科医院,开放床位600余张,护理单元17个。护理人员310人,其中副主任护师7人,主管护师60人,护师110人,护士133人。1.2 方法
我院综合lenbure和我国教育部办公厅和卫生部办公厅提出的护士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制定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护士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和具体方案。
1.2.1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人员自身对护理风险认识不足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直接因素。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护士风险意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途径[5]。把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与医院管理年、医疗质量万里行、创建平安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全员
安全教育,采取讲课、看录像、演讲、分析讨论会多种形式的培训方法,有力地提高护士“病人第一,安全第一”的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慎独精神,在工作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尤其是核心制度的落实。教育护士不能因为人员少、工作量大而忽略查对环节和简化操作流程。
4.2 完善管理制度,注重重点环节
对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管理者要客观、深入地分析问题,从管理制度、工作流程等方面,制定防范措施,前瞻性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我们重新修订了医嘱制度、查对制度、药品交接制度,要求护士在给药、输血等操作时至少用2种以上识别病人身份的方法[3]。从医嘱核对、摆药、加药到床前给药均要2人核对。在治疗室设置“请再次查对”等温馨提示卡,提醒护士防止差错发生。并且制定了病人危险因素评估表,在病人床前悬挂“防止坠床”、“预防导管滑脱”等安全警示标识。4.3完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证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4]。中国医院协会自2006年开始每年在《病人安全目标》中倡导非处罚性不良事件上报系统。提倡在发生不良事件之后管理者应从管理制度或流程方面对不良事件加以分析,不能一味地追究个人失误原因,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否则,不仅挫伤护士工作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错误的真正根源。因此我们建立自愿上报和非惩罚系统,对促进护理安全起到积极效应。要求当事人发生不良事件在第一时间报告护士长和值班医生,科室也要及时上报职能部门,以采取积极的措施,把不良事件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4.4 合理人力调配,提高工作效率
护理人员不足也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间接因素。因此,管理者不能因为节约成本就减少护士编制,应有科学的管理思路,按要求配置护士。护士长根据工作需要,改变排班模式,实行弹性排班,合理人力搭配,分层使用护士。护理部在人员紧急状态进行人力资源的调配。建立医院支持系统,如外勤运送系统、后勤服务保障系统、中心配药系统等,将护士从非护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护士还给病人,让护士有更多的时间直接护理病人,也是减少不良事件的根本。
4.5 加强护患沟通,提高护理质量
沟通不良也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护士沟通包括护护沟通、医护沟通和护患沟通。护士分工是相对的,护士之间的协作、沟通与监督是减少失误的关键。医护之间应互相协作,护士在遇到不清楚或疑问时要及时与医生沟通,积极采取更改或补救措施。护患沟通是改善服务需要,也是执行病人知情同意的要求。护士在做任何治疗和护理时都应向病人解释清楚,取得病人认可。护士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进行有效沟通,许多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4.6 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专业水平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对护理学科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方面对病人做好全方位护理,还要掌握护理学发展的前沿,同时与医疗同步,了解某些疾病的治疗方法和护理方法。规范化的培训与继续医学教育是培养护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护理部应制定毕业1~3年护士的规范化培训和3年以上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加强“三基”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药的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项,提高专业水平和安全防范意识。从根本上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护理部设计表格,按护理缺陷、导管脱落、压疮、跌倒、坠床、意外事件以及护患纠纷等与病人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分类进行统计,涉及相关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班次及事件经过。对6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综合分析。2 结果(见表
1、表2)
表1 60例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情况(n=60)类别
例数
构成比 % 护理缺陷类
50.00 医嘱执行错误
23.33
给药错误
13.33
采血错误
6.67
操作错误
6.67 护理安全类
43.33
导管脱落
10.00 压疮
11.67 药品丢失
6.67
跌倒
5.00 坠床
1.67 坠楼自杀
3.33 烫伤
1.67
离院不归
3.33 护患沟通类
6.67 护患纠纷
6.67
表2
60例护理不良事件相关人员情况(n=60)类别
例数
构成比 % 工作年限
<3年
46.67
3~5年
23.33
5~10年
16.67
≥10年
13.33 专业职称
实习期护士
11.67
护士
53.33
护师
30.00 主管护师
5.00 护士班次
白班
40.00
中夜班
60.00 3 分析
3.1 护理不良事件类别原因分析
3.1.1 护理缺陷类分析
表1显示,护理缺陷类发生率最高(50.00%),其中医嘱执行错误和给药错误分别是23.33%和13.33%。医嘱执行错误主要是看错、遗漏、未交接班或交接班不清;给药错误主要是省略/简化了查对环节,用药前向病人告知不清、简单,造成病人识别错误、药量有误;采血错误是没有准确执行血标本采集时间,延误、遗漏送检,或采血量不够而造成血标本的浪费;操作错误是因护士操作不熟练,违反操作规程,如输血操作将血袋刺破,造成血的浪费;为中心静脉置管病人换药时将脱出的导管又重新插入血管,造成局部感染而拔除导管等。导致护理缺陷的个人因素主要是护士的查对制度、医嘱制度及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不严。个别护士对一些新的治疗方案不清楚,凭经验/印象,盲目的执行;特别是新护士/实习期护士的经验不足或能力有限;护士之间协作欠缺,护士与医生沟通不及时。其管理因素是护理人员编制不足,在治疗任务繁重情况下,护士的配备不合理;对核心制度、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欠缺。3.1.2 护理安全类分析
表1显示,护理安全类事件占43.33%。导管脱落与导管的维护、使用不当,以及对带管病人健康教育不细致有关;压疮与护士对危重、卧床病人评
估欠缺,皮肤护理不到位有关;药品丢失与药品的储存、交接班不清有关;其他跌倒、坠床、坠楼自杀、烫伤等不良事件均与安全措施不完善,护士的安全意识淡漠,以及对病人和家属安全教育欠缺有关,暴露出一些安全隐患。
3.1.3 护理沟通类分析 护患沟通不到位引发的护患纠纷占6.67%。因护士解释简单、语言生硬、不耐心,导致病人不清楚、不理解,使病人对护士的服务态度、工作方法不满意而发生纠纷。提示我们必须要重视护患沟通。3.2 护理不良事件相关人员分析
3.2.1 护士工作年限分析
表2显示,护士工作年限5年资以下为多,其中小于3年占46.67%,3~5年占23.33%,说明低年资护士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低年资护士尤其是新毕业护士因独立工作能力较差,对环境、工作程序不熟悉,加之专业知识欠缺,临床经验不足是发生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由于护士人力不足,病人的生活护理由家属代替,低年资护士缺乏对病人及家属的安全教育。另外由于工作强度大,年轻护士难免情绪波动,容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提示我们:对低年资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是当务之急。
3.2.2 护士职称分析
表2显示,护士和护师占比例最高,分别是53.33%和30.00%。说明低职称护士也是护理不良事件的高发人群。与临床治疗、护理、带教等工作量大,护士的专业水平、操作技能、观察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欠缺,以及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缺乏安全意识有关。提示我们:对护师以下人员加强继续教育是非常必要的。3.2.3 护士班次分析
表2显示,中夜班发生率较高(60.00%)。因中夜班护士人员少,每个护士护理病人的数量和工作量相比白班增加,监督和控制的环节相对薄弱,此时段容易发生不良事件。4 对策 4.1讨论
1.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不仅能够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更能保证优质护理服务的质量 2.
第四篇:定稿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 - 副本[推荐]
55例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吴剑影
陈美
周国秀
邵志梅
【摘要】:目的:分析精神科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与特点,并提出相应对策,降低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201301年1月~2013年12月发生55件(共55例患者)护理不良事件,了解其发生原因、分类、损伤结局、发生时间及地点等。结果: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包括坠床)9件(16.4%)、病人冲动(包括工作人员粗暴对待病人)6件(10.9)、外走5件(9.1%);38件(69.09%)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排前3位不良事件中跌倒导致患者轻中度损伤发生率最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00~10:00时与17:00~18:00时;护理不当是导致不良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中初级职称护士及低护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护龄在10年及以下的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9.8%。结论:应加强病房安全管理,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合理配置与安排护理人力资源,重视提高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及规范化培训,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关键词】: 精神病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管理
[Abstract]: purpose:Analysis the reasons and features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thi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301 to December 201301 in 55(55 cases)nursing adverse events and understand its causes, classification, damage result, time and location, etc Results: Psychiatric nursing adverse events occurred frequency before three of fall injuries(including pendant bed)9 patients(16.4%), impulse roughed up patients(including staff)6 pieces(10.9), outside walk 5(9.1%);38 of them(69.09%)adverse events leading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damage, fall in the top three in the adverse events leading to the highest rate 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 injury;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t 7:00 two periods respectively with 17:00 ~ 10:00 ~ 18:00;Improper care is a major cause of lead to adverse events, including primary title and low age nursing personnel the highest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n 10 years and under guard age nurse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as 69.8%.conclusion: Ward safety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and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the nursing process, reasonable configuration and arrangement of nursing manpower resource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mprove the low title, low degree nursing care risk prevention consciousness and standardized training, thereby reducing the occurrence of nursing adverse events.【the author unit:】jiangsu yancheng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 key words 】 : mental nursing adverse events management近年来,患者护理安全已成为卫生系统与社会大众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也是医疗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计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负性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错药品、自伤、走失或其
他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事件1。而精神科有其相应的特殊性,精神科病人由于自知力的缺失,精神科护理工作护理不良事件通常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作者通过对本院精神科2013年 1月~12月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调查,旨在分析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更好地做好精神科患者的安全管理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患者情况
本院精神科2013年1月—2013年12月,按照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主动上报护理部的护理不良事件55件,共55例患者,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13-66岁,平均(36.9±13.9)岁。疾病类型:精神分裂症36例,情感性精神障碍6例,脑器质性精神障碍9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2例,其他2例。1.1.2 相关护理人员情况:男6名,女49名,年龄21~52岁,平均(31.2±6.6)岁;学历:中专39名,大专11名.本科及以上5名;职称及护龄见表2。1.2方法
1.2.1 调查方法护理部按照医院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定期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组织护理管理委员会进行讨论分析,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事件发生原因、经过、结果及与护理人员的关系等,并对所有上报的不良事件进行建档保存。本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一般资料及发生不良事件分类、损伤结局、时间、地点、原因,不同护
龄、不同职称护理人员发生不良事件情况.不良事件涉及的护理人员一般资料等,由专人负责进行资料收集。
1.2.2 不良事件损伤程度评价标准患者损伤结局按伤害程度不同分为:事件未造成身体的损伤组,轻中度伤害组(轻微伤害或部分生命体征有改变,需进行简单临床处理),重度伤害组(导致生命体征发生明显改变需进行紧急处理或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甚至死亡)。1.3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
表1各科室及各季节不良事件发生情况(n=55)
分类 % 总合计
各季度 各科室
封闭式病区3 3 2 6 1 1 2 2 1
开放式病区 2
门诊
康复科 1
一 二 三 四 半开放
病区1 1 2 2 1 9.1 5 病人出走
工作人员粗
10.9 3 暴待病人
病人冲动打3 人 2
坠床 跌倒
16.4 3 6 1.8 1 噎食
1.8 1 烫伤
无菌操作不7.3 4 严
7.3 1
漏、发错药 查对不力 服务不到位 脱岗
健康教育不 5.5 1.8 1.8 4 3 1 1
到位
工作没完成 仪表不整 差药
病室内异味 带入压疮 其它 合计 1.8 1.8 1.8 5.5 9.09 1 1 1 3 5 9 1 1 1 4 10
1 1 5 3 35
1 1 5 10 23 12 10 2 结果
2.1.1不良事件发生的科室与季节情况见表1.2.1.2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损伤情况 患者无伤害17件(30.9%),轻中度伤害28件(50.7%),重度伤害8件(14.5%),损伤率为69.09%。2.1.3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时间
24h内发生不良事件存在2个高峰时间段,分别是7:00一10:00时与17:00一18:00时,发生频次分别是21件(38.1%)与9件(16.1%);按住院时间统计,67.1%不良事件发生在入院1个月内。
2.1.3不同职称护理人员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不良事件在初级职称护士中发生率最高,见表2.表2相关护士情况分析(n=55)类别
工作实习护士 年限 5年以内
6-10年 10年以上
职称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及以上
案例 23 16 13 33 16 6
构成比%
5.5 41.8 29.1 23.6 60.0 29.1 10.9 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
3.1患者因素分析
表1显示,55件护理不良事件中,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频率前3位依次为跌倒致伤(包括坠床)、病人冲动(工作人员粗暴对待病人)、外走。38件(69.09%)不良事件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损伤,这与国内综合医院护理不良事件的相关研究(陈长英4等、杨莘等2报道的排前3位)有所不同。但与精神科不良事件有关报道结果基本一致3。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患者住院期间多伴行为紊乱等精神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差,加之住院期间常同时服用较大剂量的精神药物,容易出现嗜睡与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导致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反应迟钝、步态不稳等使患者跌倒致伤。在疾病早期,患者多缺乏自知力,不承认自已患病,不安心住院,常出现出走行为。另外由于精神疾病明显的症状(幻觉、妄想等),缺乏行为控制能力,很容易出现冲动伤人毁物等行为。
3.2护理人员本身因素分析
3.2.1缺乏相应专科知识
对病人评估不足
特别是实习护士和新护士对精神科知识知之甚少,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不能预见,甚至不知道这些危险可能带来的后果和损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护理风险因素5。护士通常不知如何应对精神科病人,没有应有的防范意识,不能准确评估患者出现跌倒、冲动伤人、自伤自杀、外走等高危因素,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或者即使已经认识到风险存在,但采取的护理措施不当或存在交接班制度、患者管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3.2.2工作责任心不强 核心制度执行不严
从护龄构成显示.在10
年及以下发生率高。低年资护士安全管理意识欠缺。对医疗护理环境评估不足。工作马虎,认为精神科的无菌技术不需要严格造成工作失误,不严格按要求查对,出现漏药、发错药现象。加之个人自律能力较差。
3.3护理管理因素分析
3.3.1实习护士管理、新护士岗前培训、带教老师的带教不到位; 3.3.2精神科护士配比不足
结构欠合理
本研究中。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的两个时间段分别是7:00,10:00时与17:00~18:oo时。正处于晚夜班与白天班交接时间段.这与相关文献报道的在l d中出现不良事件的高峰期基本一致。分析原因可能是交接班时人手相对不足,忙于交接班而疏于对其他患者的观察与护理;在患者入院1个月内,这可能与疾病早期病情尚未得到较好控制有关。3.4应对措施
3.4.1 认真做好岗前培训 掌握精神专科病人的临床特点
对实习护士、新进护士在病房之前,护理部安排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医师职称的护理人员进行专科知识讲座。进行为期半月的岗前培训。充分认识精神科病人的临床症状、常用专科药物不良反应及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危险因素,安排责任心强、有爱心、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进行带教,一个好的带教老师往往会影响年轻的护士,提高其经验和工作责任心和责任感以及护士的专业素质等。
3.4.2加强安全管理
提高护理风险防范意识
护理部及科护士长每周对各科室进行 最少2次的巡查,查重点病人,查精神科患者冲动
攻击性、消极自伤等风险评估与管理,查护理中 “四防”(防暴力行为、防自杀、防出走、防噎食)落实情况,查核心制度执行情况,现场听取科室护士长反馈存在的难点及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每月对不良事件进行讨论、分析,整理好形成书面材料下发,在网上医院护理群发布,并不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同时做好护士专科风险管理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各科室安全管理意识、专业水平与安全风险评估技能。研究报道8-9,通过对低年资护士进行系统的入院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4.3进一步完善不良事件报告系统 鼓励主动报告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系统对保证病人安全,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0。护理管理者从管理制度和服务流程对不良事件加以分析,不只强调一味的追究个人原因,及对当事人进行惩罚,否则,不仅挫伤了护士的积极性,而且忽略了错误的真正根源,当然,对护士的正确引导与批评还是必须的。本院专门成立了护理群,鼓励当事人在不良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自愿上报,以便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不良事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4.4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抓重点环节
研究证明
6-7,采取弹性排班.真正按照护理需求安排人力资源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有效途径。针对24h封闭式病区不良事件的高发时段,我们医院增加了护理二头班(6:00-10:00)(17:00-20:30)将有助于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春夏季精神病高发时段,我们增加一个班次,协助主
班护士做好精神病人的管理工作。此外,加强病房安全管理.完善病房防滑、防跌倒设施,提高护士对住院早期患者的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加强工作责任心和核心制度的培训,不定期的考核。从让所有护士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杜绝查对及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3.4.5加强业务培训 提高护理质量
本院根据护理人员职称与护龄按层级管理,系统地设计了护士培训内容,对不同职称、不同护龄的护理人员制定相应的考核内容和时间,同时在临床实践中加以引导.达到整体提高护理管理水平,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综上所述,加强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的报告、管理、分析及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少与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护理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DonaldsonSL.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for patient safe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Quality in Health Care,2009,21(1):1.
2.杨莘,王祥,邵文利,等.335起护理不良事件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30—132. 3.沈云梅,潘君玲,沈干枝,等.精神科护理风险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07,14(11):39—40. 4.陈长英,曾小琴,刘长风,等.129例院内上报护理不良事件分析[J]冲国护理管理,2011,11(12):62—65.
5.冯晓丽。消化内科护士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4):25—28.6.张翠霞.入院评估中的护理风险管理[J].医疗装备,19(2):27—28.
7.汪丽进,黄雪梅,李燕,等.呼吸内科护理工作量与人力配备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09,9(5):29-31.
8.赖兰萍,邹晓庆。实行风险管理提高护理质量[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1(3):77-78.9.肖爱祥,林建葵,等。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对策[J]。现代临床护理杂志,2012,11(11):11-13.10.臧宝华。某二级医院130例不良事件与差错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9,23(12)::3175-3176.本文已刊登。特此说明。
第五篇:试论青少年犯罪原因与对策
毕
业论 文
试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对策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千秋大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青少年犯罪已越来越成为全社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关 键 词
青少年犯罪 原因 预防 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0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0周岁的青年犯罪。前者和刑法上规定的“未成年犯罪”的范围是一致的,只不过“未成年犯罪”是一个准确的法律概念,而“少年犯罪”则是一个宽泛的社会学、犯罪学概念;后者的“青年犯罪”也指年轻的成年犯。
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 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 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 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 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 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 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 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 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我市一名少年犯杀人 案,该少年看着手表杀人,计算杀一个人需多长时间,杀完以后还准备杀第二个 人。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 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 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 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一)家庭影响。
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这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会管,出了问题,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二是子女长期养成的不良习性,父母管不了,因为没有从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对子女丧失信心,不愿管,顺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父母离异后,孩子无人管,为了自己而不顾及或无暇顾及孩子,使之浪迹社会;五是父母自身行为不端直接影响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殴。人们总结的一句话:“问题家庭出问题少年”,确实不无道理!
(二)社会影响
青少年成长特点是生理机能增强,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而尚未定型,爱模仿,赶时髦,容易沾染不良习惯,在拜金主义、享乐至上等不良风气影响下,有些青少年吃喝玩乐,花钱无度,但缺乏相应的收入,在金钱保障不了,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偷窃、抢劫,侵犯他人财产,这方面犯罪比较多。社会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忽视。现在人们所说的“黄色”、“灰色”和“黑色”“三色污染”,对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为甚!
(三)自身因素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犯罪的关键。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理想信仰危机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一些青少年对人生悲观厌世,面对社会、学校的激烈竞争,缺乏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法制概念淡薄,自控能力差,辨别是非能力弱,良莠不分,心胸狭隘,当个人愿望得不到满足时,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唯分数论好坏的现象仍然比较突出,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差学生则破灌破摔,厌学、辍学,自暴自弃;有些教师对学生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有侮辱谩骂的,这不仅仅对学生是知识和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暴力语言,伤害得是学生的心灵,是内伤,这种内伤不像身体的外伤那样容易被察觉,但它的伤害力是严重的,持久的,甚至影响到学生一辈子的前途和命运,他们会认为自己在老师心目中已经没有什么好感,老师不喜欢自己;还有的教师随意赶走差生,使这些学生害怕挨父母的打,有家不敢回而流入社会,很容易成为不法之徒引诱和教唆的对象,年纪轻轻叼着烟卷,流里流气的,成为社会的危险群体。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四、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注重家庭教育
一个家庭的环境,父母的教育方法、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一个和睦的家庭,父母教育得当,能够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从而有效地防止其犯罪心理和行为的产生。作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切实履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要根据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生理特点,要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子女,引导其进行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对孩子既不随意打骂,也不过分娇宠,对孩子的缺点和毛病要及时批评指正,引导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人父母者,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爱好,给孩子做好表率。同时,这也是社会有关部门需要做的一项工作,要提高婚姻质量,加强对父母的培养,不仅要提高这些家长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要教会他们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和纵容,不仅教不好,反而把孩子推向邪路。作为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穿,更要注意教他们如何做人,经常观察、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关心什么事,结交什么人,要平等地与他们沟通,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漠;多一些理解,少一些专横。对于失足、犯错误的孩子,更应给以家庭的温暖,绝不可弃而不管,放任自流。
(二)加强社会保护
社会环境有好有坏,青少年既可以受到英雄模范人物的熏陶和感染,也可能受到坏人坏事的影响和污染,青少年违法犯罪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积累、渐变过程,所以社会诸方面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共同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不让未成年人接触思想不健康、淫秽下流、暴力犯罪等有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娱乐内容,加强对网吧、迪吧、歌厅和网络的管理。净化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给青少年创造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保护,以控制和减少青少年犯罪。要做到 加大打击力度,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防止“黄色”、“灰色”和“黑色”这“三大污染”对青少年的感染和侵害,坚决禁止含有色情、暴力等音像制。
(三)自身预防
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增加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应该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性措施。尽管他们还处于识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的阶段,但对于真善美与假恶丑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我们应当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自尊、自律、自强的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当然,这需要和后面要谈的家庭预防、学校预防相结合,才能产生好的效果。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自觉树立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自觉依法自律,做一个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践行道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许多违法犯罪行为都是从沾染不良习气开始的,因此一定要重视道德修养,自觉遵纪守法,严格要求自己,勤慎交友,避免沾染不良习气。
(四)学校教育改善
学校的老师不仅教书,更要育人。应当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教育人的场所,除了知识的传授以外,更应重视素质的培养,尤其是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挫折耐受力的培养应当受到足够的重视,大量的犯罪案件表明,未成年犯罪者大都是在心理冲突和挫折状态下引起的行为问题,因而挫折教育应当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这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其次,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为人师表应以教育、培养良好人才为本,感情用事、随心所欲、误人子弟、任意惩罚学生、伤害其人格及自尊心,都是不可取的。特别是对“困难学生”,他们更需要关心、理解、帮助,如果多一些来自师生的温暖,也许会将一个误人歧途的学生挽救回来。教师对学生的模范表率和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有些影响是终生受益的。这方面不乏其例。要想使学生懂法,教师必须先学法,要想使学生做好人,教师必须先做好人,这就是:“教育人者,必先受教育”。这须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国现已开始实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应大胆改进教师制度,使教师能进能出,对那些品质
低劣、不能为人“师”的人,要及时将其淘汰出局;对于那些歧视学生,动辄体罚学生的教师,要予以严厉处罚,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
总之,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2001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发表了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进一步阐述了加强青少年培养教育工作是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问题。因此,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认识,建立健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机制,从战略和策略等方面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是关系现实大局和未来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社会、学校、家庭要切实负其责任,增强普法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重要依据和环境。同时,青少年也要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依法律己,依法办事,不断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预防和制止青少年的违法犯罪。参考文献:
1、现代青年心理学,[日]荫山庄司等著,邵道生译,1995.2,上海翻译出版公司,共249页
2、社会主义法治论纲,石泰峰著,2000.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共283页
3、犯罪心理学纲要,林秉贤著,1996.1,中国展望出版社,共355页
4、社会主义法制通论,陈处昌著,2000,4,南京大学出版社,共316页
5、刑事诉讼法教程,陈光中著,2001.8,中国城市出版社,共390页
6、宪法学纲要,许崇德著,2001.3,中国监察出版社,共356页
7、刑法各论,周振想著,2001,5,当代世界出版社,共4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