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界牌中学
戴钟芳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和谐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通过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道理教育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德育。正视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直以来,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新的时代条件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有效地开展与学校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德育工作。这里所说的新的时代条件有三层含义: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二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新、旧传统价值观的式微,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格局形成乃至出现近2 0多年以来对信仰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的持续不断的激烈讨论;三是消费主义流行,享乐主义和物欲至上主义普遍流行并深刻影响到了广大青少年。这样的现实境况对我们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形势下青少年工作的困境
从整体看,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工作
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普遍存在的青少年法制意识不强、心理危机等问题日益暴露。二是新兴的传播方式如互联网、手机等给青少年的学习、交流、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低级文化和趣味,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少年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当前仍有少部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选择和内容设计尚未与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展和价值取向相适应,例如与社会生活、学生身心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的脱节。德育方法的简单、生硬、逼迫,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不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讲学习,陈旧的教育方式没有转变过来,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一直在作怪。不少学校的德育往往只讲结论、没有过程,生硬灌输,学生缺少具体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当学生带着结论踏上社会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些学校一提到德育,就设计开展许多活动,重形式而不重效果。
(2)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首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教师的理解失之片面
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就一直存在着德育即政治教育的观点,这样“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功能,其结
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如果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其次,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教师往往是“重大节,轻小德”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经常讲的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教师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
第三,教师在德育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刻板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
2、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快速传入脑海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社会德育环境复杂化。二是家庭教育功能退化。三是学校德育体制、德育课程、德育师资力量的不完善。在众多的各种中小学校中,面对
相应的生源,一直以来,德育处、班主任频繁充当救火队员,到处“灭火”,德育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德育处与班主任在众多老师心目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处是用来“处分”学生的;这些现象暗示了当前学校教育还隐形存在有两个误区:一是将德育同教学分离,忽略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基本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将德育教育过程单一化、程序化。
3、对策
(1)构建德育生态平衡,推进新时期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我们应认识到,教育自身也有一个生态平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会出现生态失调的。作者深刻地指出,现代德育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我们要优质、高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保持德育教育的生态平衡,促进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要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态平衡,首先必须使德育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相互适应。
(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同之路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既是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和谐发展的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对孩子爱过了头,从而陷入溺
爱,便是害了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失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西方的现代教育中,则早已注意到这一方面。
学校教育还存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的各门学科都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所列出的许多需要社会向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方面,两者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协同共建教育的平台,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协同,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从而最为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地发展人的素质。
(3)统筹生理、心理、道理三结合教育和谐发展
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道理教育和谐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丰富内容,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人的素质。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与不协调性尤其表现在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新世纪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击中了应试教育的要害,明确了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人的素质在全面发展中要以德育为核心,人的素质在协调发展中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而人的素质在可持续发展中更要十分重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的协同
作用。
道理教育包括科学道理教育和做人道理教育。科学道理教育是智育的主要任务,做人道理教育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德育,在我国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内容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理想和社会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德育主要指学校管理中学生守则教育、学校常规纪律训练、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以及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
和谐教育要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通过建立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并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的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
和谐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公正、公平。一是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二是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是出于教师
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三是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四是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必须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尤其是牵涉到学校或教师的矛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应在态度、方法与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合理与公正的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
4、结语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中学德育工作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马克思所实现马克思所科学发展并建立起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性”理念的实现奠定基础。就现实而言,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全面的。唯有和谐、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全面的“人”——和谐的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地发展,树立起对真、善、美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作为完整的“现代人”所应当具有的自由意志(经由理性约束的)和健全人格。
第二篇: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构建和谐课堂论文和谐课堂论文:
浅谈中学德育工作和谐发展之路
摘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社会和谐运行和稳定发展的根本保证,学校德育工作同样需要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通过统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通过统筹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道理教育和谐发展,构建和谐德育。正视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关键词:德育
协同
和谐发展
一直以来,始终有这样一个问题困扰着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做好新的时代条件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尤其是有效地开展与学校和学生实际相适应的德育工作。这里所说的新的时代条件有三层含义: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各项事业稳步前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经济日益繁荣,物质方面的现代化进程加快;二是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新、旧传统价值观的式微,当代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格局形成乃至出现近2 0多年以来对信仰缺失、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的持续不断的激烈讨论;三是消费主义流行,享乐主义和物欲至上主义普遍流行并深刻影响到了广大青少年。这样的现实境况对我们新时期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新形势下青少年工作的困境
从整体看,近年来,各中小学校德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少年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青少年工作中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一是普遍存在的青少年法制意识
不强、心理危机等问题日益暴露。二是新兴的传播方式如互联网、手机等给青少年的学习、交流、娱乐开辟了新途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低级文化和趣味,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做好青少年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1.1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不够。当前仍有少部分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方式选择和内容设计尚未与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发展和价值取向相适应,例如与社会生活、学生身心发展、学生的认识水平的脱节。德育方法的简单、生硬、逼迫,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是工作方法的灵活性不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讲学习,陈旧的教育方式没有转变过来,根深蒂固的师道尊严的观念一直在作怪。不少学校的德育往往只讲结论、没有过程,生硬灌输,学生缺少具体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当学生带着结论踏上社会的时候,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有些学校一提到德育,就设计开展许多活动,重形式而不重效果。
1.2当前教师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2.1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教师的理解失之片面
长期以来,在德育工作中就一直存在着德育即政治教育的观点,这样“德育政治化”缩小了德育的视野,影响德育其它部分的教育功能,其结果一方面不利于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如果单一强调政治教育,势必影响德育其它部分教育的开展,从而影响学生全
面素质的提高。
1.2.2在德育的内容和目标上,教师往往是“重大节,轻小德” 教师在进行道德教育时经常讲的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而恰恰忽略了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忘记了高尚品德的形成;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教师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的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
1.2.3教师在德育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刻板
长期以来,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主要采用灌输法,即把一些具体的相对固定的道德原则和美德灌输给学生,并通过训练、榜样、惩罚、考试等方式巩固和强化灌输法的内容,这虽然对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简单、生硬,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影响教学效果。
2德育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当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各种形形色色的信息快速传入脑海中,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社会德育环境复杂化。二是家庭教育功能退化。三是学校德育体制、德育课程、德育师资力量的不完善。在众多的各种中小学校中,面对相应的生源,一直以来,德育处、班主任频繁充当救火队员,到处“灭火”,德育工作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德育处
与班主任在众多老师心目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者,大多数学生认为德育处是用来“处分”学生的;这些现象暗示了当前学校教育还隐形存在有两个误区:一是将德育同教学分离,忽略了“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这一基本原则;二是忽视了学生成长的阶段性和差异性,将德育教育过程单一化、程序化。
3对策
3.1构建德育生态平衡,推进新时期德育工作和谐发展 我们应认识到,教育自身也有一个生态平衡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也是会出现生态失调的。作者深刻地指出,现代德育教育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整体综合效应的生态系统,我们要优质、高效地发展教育事业,就必须保持德育教育的生态平衡,促进教育系统协调发展。要实现德育教育的生态平衡,首先必须使德育教育系统与教育环境相互适应。
3.2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协同之路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既是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品德教育和谐发展的保证。德育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然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同发展问题。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生活环境,对青少年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对孩子爱过了头,从而陷入溺爱,便是害了孩子,同样是父母的失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
育不协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在西方的现代教育中,则早已注意到这一方面。
学校教育还存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中小学课程中的各门学科都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所列出的许多需要社会向学校提供的课程资源方面,两者更是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我们认为,家庭、学校、社会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力量,理所当然地应该协同共建教育的平台,努力促进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积极有效的协同,共创致力于终身学习机制形成的浸润式学习文化氛围,从而最为全面地、协调地、可持续地发展人的素质。
3.3统筹生理、心理、道理三结合教育和谐发展
生理教育、心理教育和道理教育和谐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和丰富内容,又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协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人的素质。应试教育的片面性与不协调性尤其表现在人的生理、心理素质的发展上。新世纪素质教育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击中了应试教育的要害,明确了素质教育的任务目标。人的素质在全面发展中要以德育为核心,人的素质在协调发展中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而人的素质在可持续发展中更要十分重视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科学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的协同作用。
道理教育包括科学道理教育和做人道理教育。科学道理教育是智育的主要任务,做人道理教育是德育的主要任务。德育,在我国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基本内容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理想和社会传统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集体主义、劳动教育、法制教育等。在学校日常工作中,德育主要指学校管理中学生守则教育、学校常规纪律训练、遵守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的教育以及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教育[2]。
和谐教育要以人的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要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能通过建立和谐的教育管理体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协调学校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教育条件和氛围,并运用符合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学校实际情况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优良的品德、灵活的知识、创造的能力、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的和谐社会需要的人才。
和谐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公正、公平。一是尊重学生人格和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尊重学生人格人身不受侵犯的权利,要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经常与学生和学生集体平等交换意见,采纳他们合理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二是公正合理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教育学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三是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四是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必须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尤其是牵涉到学校或教师的矛盾,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更应在态度、方法与结论上充分体现平等、合理与公正的要求,让学生心悦诚服。
4结语
从更深的层面来看,中学德育工作实质上是人的素质养成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马克思所实现马克思所科学发展并建立起来的“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人性”理念的实现奠定基础。就现实而言,和谐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教育的发展必须是和谐、全面的。唯有和谐、全面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全面的“人”——和谐的教育能够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地发展,树立起对真、善、美积极追求的人生态度,逐步形成作为完整的“现代人”所应当具有的自由意志(经由理性约束的)和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M].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2]林进材.班级经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45~246.
第三篇: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高中政治课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山东省莘县第二中学
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下,如何构建和谐课堂,更好地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和谐,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好每一个课堂,组织好每一个课堂。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中有很多抽象的原理,由于学生知识面窄,认知能力不高,理解这些原理很吃力,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实现课堂和谐呢?我在处理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时是这样组织课堂的:【合作探究】写出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矛盾,要求结合板书内容详述主次矛盾及其关系原理。在课堂上学生兴致很高,小组内学生讨论热烈,很快就在黑板上板书讨论的结果。从1937年到1945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华民族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等;从1945年到1949年我国的矛盾有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国民党与国统区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等。哪些矛盾是主要矛盾,哪些矛盾是次要矛盾,主次矛盾的关系怎样,学生结合原理展示起来比较轻松。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难以理解的知识,也学会了突破难点的方法,达到了多赢的目的。显然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达到的课堂效果要比完全由教师讲解要好得多。这样既实现了师生课堂和谐,又实现了学生与知识的和谐。
高中政治课和谐课堂的构建,必须把握好知识的转化,即要把知识事例化,把事例常识化,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必须把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把课堂时间较多地还给学生,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必须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把知识展示出来,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备好课,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突发事件;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并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好课堂的引导工作,不能只做旁观者,采取放羊式教学。只有通过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篇: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王志锋
张渚高级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和谐课堂符合素质教育的宗旨,它有几个要素构成:一个共同的为着提高教学效率而奋斗的目标,教师和学生两个互为中心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和同学间的监督与协作的两者和谐关系,听说读写看五种齐备的功能以及一个所追求的师生间心领神会的境界。为了和谐课堂的顺利构建,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都需要做出努力。
关键词: 教学教师学生和谐课堂
教学由教与学两部分组成。课堂四十五分钟是“教”与“学”的桥梁,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因此,一节课的课堂氛围如何从小处着眼是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从长远考虑,则是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成败的大事,它与学校的升学率以及学生的整个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使教与学变成轻松愉快的活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从而使教学质量达到最优化,这是符合素质教育或是快乐教育的构建宗旨的。那么,何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所谓的和谐课堂,就是在四十五分钟内有所教,有所学,教师尽心,学生尽力,谆谆善诱,心领神会,能够达到教与学的同步、统一的课堂。
一、和谐课堂的构成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课堂是否为和谐课堂呢,那就需要一些比较具体的判断标准:在和谐课堂里,师生应同心协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两者互为中心;教师和学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互相理解、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协作共进;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听说读写看这五种功能,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和谐课堂追求一个理想境界,就是师生间能够心领神会、心心相通。下面将对这些构成要素做具体阐述。
1.一个目标
目前在我国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所有的中国人民都万众一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同理,一个和谐课堂不论学生的数量有多大,整个课堂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全体师生应该为着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努力。如果一个课堂中存在多种想法:教师为讲课而讲课,讲完即课,没有尽心;学生呢,带个耳朵听听,听懂就懂,不懂也就算了,没有尽力。这样的课堂是肯定不会和谐的,教学效果也令人堪忧。只有师生同心协力,才能“断金”,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两个主体
课堂由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组成,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学界争论都比较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教师中心说和学生中心说。教师中心论者认为老师是课堂的中心,完全主导着课程的内容、进展和授课方式,学生应该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节奏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步调,学生若是节拍错位或者违反整个曲调都是不被允许的。课堂是一个一对多的场所,为了使整个授课过程按计划有序进行下去,教师中心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问题,一味地按照教条、以统一的标准、模式来授课,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课堂沉闷,一个个棱角在日积月累中逐渐被磨平,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动脑能力。那么学生中心说呢,课堂上由学生来做主导,教师只是起引导和启发的作用,让各种思维和想法活跃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仅仅是一个供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场所。西方发达国家的课堂大多都是这样的。学生中心说依赖于学生的自我教育程度,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越强,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的教学效果就越好;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很弱,甚至于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话,那么学生中心说将会使整个课堂呈现出秩序混乱、效率低下的情形。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都是采用的灌输式教学,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完全认同和习惯了这样的模式,他们的自主性已经变得较差,依靠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中心说课堂在目前实现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
笔者认为,和谐课堂应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并重,两者都是开展正常教学所不可或缺的因素。学生和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两者互为中心。对于学生来说,应以教师为中心,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切不可停滞思维、走马观花、过耳既忘,也不可充耳不
闻,自我研究探求;对于教师来说,应以学生为中心,“教”仅仅是一种手段,让学生学会才是真正的目的,教师不能抱着把课程授完即可的心态,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接受效果和学习情况来安排和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授课速度,拓宽学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渔鱼”。
3.两种关系
课堂由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组成,和谐课堂中存在着两种关系:教师和学生间的引导与被引导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监督与协作关系。这两者关系都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要求全体师生的关系良好,有较强的默契度。教师是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思考指明方向,学生不光要从老师的言语中获取信息,也要从老师的眼神、动作中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老师不可能时刻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和谐课堂上还要求同学之间有一种监督与协作关系。当发现周边的学生有走神或其他举动时,可以用一个动作或眼神表示提醒,有讨论或自习时间里,有一些问题通过相互的讨论就能得到解决,且印象深刻。同学间的协作是很重要的,在班级团队中,不论是处于强势还是弱势地位的人,都能从中获益。为别人释疑的同学对问题会有更深的理解与记忆,从讨论中可能会纠正自己原先错误的想法或是发现新的思路,以前有疑问的同学则可以获取知识,消除疑问。
4.五种要素
在和谐课堂上,需要灵活运用多种器官,做到听说读写看齐备。对于学生来说,听课也是一门艺术,同一个四十五分钟同样的授课内容,不同的学生听到的效果是有差异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学生们也不可能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的每一句话,善听的学生能够根据老师的语音语调分辨出重点、难点,仔细倾听加强记忆。学生在课堂上“说”的作用是多重的:一是锻炼了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被说过一遍的知识其记忆的效果比仅仅是听要好得多,这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笔者今天就还能记得一些课堂上回答过的提问;三是学生说的内容反馈给老师,老师能够基本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接受状况,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步伐。读读课文,做做练习,当然是课堂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看”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忽视,听课缺少了“看”的辅助,就变成盲人摸象了,边听边看,能够加快理解和记忆的速度,漏听或是听不懂的地方通过看书看讲义看板书也能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
听说读写看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教师在课堂上也需要做到这五种要素齐备。说课是老师的主要任务,适当的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听和看对于老师来说同样很重要,面对众多的学生,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有“千里眼”、“顺风耳”,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听学生的发言和动向,督促溜号的学生,调整自己的教学步伐。
5.一个境界
和谐课堂追求一种理想境界,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超出语言的限制,能够做到心领神会。一个教师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课堂短暂的时间内,是没有办法逐个进行言语交流的,为了增强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就需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教师能够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或一个动作中知悉学生的需求,学生也能够读懂老师眼神中的深意。这种心灵间的默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产生的,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长期间的培养。如何课堂能够达到这种境界,课堂气氛将更加和谐,教与学都将变得更加轻松。
二、和谐课堂的构建
一个普通的课堂怎么样才会成为和谐课堂呢,和谐课堂应该如何来构建呢?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做的努力绝不仅仅在于这四十五分钟,课前课后的许多工作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并且需要教师与学生这两个主体的共同努力。
1.教师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想要在讲台上游刃有余,课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要做好备课笔记,明确教学重点与难点,要仔细挑选针对性强的例题,拓展思路,多考虑几种解题方法,课堂练习要准备好。切不可照搬多年的老教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知识的变化及时更新教案,要确保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权威的知识。
备课还仅仅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课堂便是化理论为实践的地方。在授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观察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反映了解到,若完全按照备课笔记的节奏、顺序进行下去会影响学生的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接受
使,应及时调整上课步伐。备课笔记不是教条,备课是为了更好地上课的,当理论与实践发生矛盾时,应该顺应实践的需要,切不可硬搬教条。
课后,教师应该从学生的提问和习题测验结果中总结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课堂的教学效果,反省并想办法改正现有授课方法中的缺陷,总结出新的理论来指导以后的课堂教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若教师们能够节节课后自省,更新教学方案,那么,教学理论和教学效果也将呈螺旋式上升。
最后,教师要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效果。批评与表扬学生是教师的权利,同时也是一种义务,很多教师只习惯用批评,从负面刺激中迫使学生改正错误。然而,过多的批评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负面激励过当,学生和教师间的和谐关系将被打破,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改正错误,反而会变本加厉,产生恶性循环。与批评相比,表扬是一个更好的工具,适时给学生一些表扬,加强正面激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上的些许表扬就好像是为学生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使他们获得了继续奋斗的动力,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为和谐课堂的构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2.学生的努力方向
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学生所要做的努力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首先,课前一定要预习,而且是要带有认真思考的预习。预习过后,对所学知识的基本内容已经了解,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这样在课堂上听就更加有针对性。对于课前自学过的学生来说,课堂上老师的授课则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又是一个复习的过程,事半功倍。倘若不预习的话,在课堂上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着重点,也可能跟不上老师的节拍,事倍功半。如此对比,同一个四十五分钟下来差距就很明显了,如果再乘以日积月累的系数,这个差距则可被放大N倍,再想要追赶就很困难了。滴水可以穿石,千万不能小看预习的十几二十几分钟,和谐课堂要求学生课课预习,不要让自己有拉下的机会。
其次,在课堂上,要做到人到心到,跟着老师的节奏,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在有不理解处重点听,如果听老师讲解过后还是有疑问,就要灵活处理了。此时,观察一下其他同学的表情神态,觉得自己的疑问是比较共性的问题时,可以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疑问,这也是和谐课堂上对老师的最直接的一种反馈,老师可
以根据问题调整自己的授课内容,使学习效果最好。若仅仅是个别问题,则可课后单独和老师沟通,不要打断老师的正常教学。课堂上的教师资源是有限的,和谐课堂要求学生学会合理、最优化地使用教师资源。
课堂的时间有限,学生和教师单独沟通的时间很少,学生要充分主观能动性,课后多找老师沟通,解决自己课堂上遗留的问题,也可博得老师的认同感,增加师生关系,为以后的课堂和谐埋下伏笔。
三、小结
和谐课堂能够使教与学的过程在较轻松的氛围中完成,帮助教师和学生减轻现有教育模式下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和谐课堂要求教师和学生间以及学生相互之间都有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这需要经过大家的努力在长时间的培养中才能产生。可见,构建一个和谐课堂,所要花费的努力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都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教学是个一对多的活动,相对来说,教师资源是比较有限的。教师和学生的交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想要成功构建和谐课堂需要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利用课后时间多和老师沟通,用好用足教师资源。这样,既可以使教师得到反馈信息,也拉近了双方的关系。正因为教师资源的有限性,同学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同学间相处的时间很长,如果能够在一个融洽的氛围中相互监督、协作共进的话,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篇:构建和谐课堂
构建和谐课堂,实现多维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和谐既是一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是一种动态的优化过程,更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一.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课堂上老师幽默的表达,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营造和谐课堂:
1.把鼓励带进课堂。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热切的鼓励。因此,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我都细心处理。正确的回答给予积极肯定,不完整的甚至错误的答案,我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直至得出正确结论,即使一时答不出来,也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并鼓励学生善思多问。时间久了,学生就有信心上好语文课,爱上语文课,想上语文课。多年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声声鼓励中,课堂教学是高效的。
2.把民主带进课堂。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使课堂激情四溢,才能使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绽放。
3.把兴趣带进课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针对教材中一些文本的单
一、抽象性,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让学生带来自己最欣赏的文章,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大家共享。并经常这样提问:“你对哪一段更感兴趣?”,“你最喜欢哪一句?”随着回答的深入,文章的内涵,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明朗清晰,而学生们自己最感兴趣的文章更是在赏读中得到了更好的诠释。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感到了被尊重,被赏识,和谐课堂的构建就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营造出来。
4.把竞争带进课堂。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正反方辩论,课前可允许学生带好资料,教师再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看谁表达得最清楚”,“谁的语言最优美、声音最宏亮”,“哪个小组合作的既快又好”,最大限度的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而一堂和谐生动的课,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都是一种享受。
二.精心的课堂设计
加涅有一句响亮的口号:“为学习设计教学”。今天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注重设计。不仅要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自己,备生活,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在横向和纵向结合的设计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风景无限、靓点可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去,师生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要构建和谐的语文教学课堂,教师必须对教材文本进行高屋建瓴的超越与重新建构,使语文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如在设计过程中,要多想想学生的需求:这一处学生会不会有疑问,这一点学生会不会感兴趣,这一句学生会不会理解,这一段学生会不会有感悟,学生可能怎么说,自己该怎么导?只有这样运筹帷幄,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料的情况时,教师才能运用足够的智慧应对自如,从而构建和谐课堂,高效地完成语文教学。
1.动之以情,给学生以张扬的空间
未经改动的人教版教材有几篇课文离孩子们所处时代较远,如《我的战友邱少云》、《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等,备课时我就想,怎么才能把孩子拉到课文情境中,从而理解文章真谛呢?
刘勰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只有热情投入才能感悟真情,只有感悟真情才有情之所动,只有情之所动,才会有一吐为快的创作冲动。于是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我抓住重点句子“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样一动也不动”发问:邱少云与千斤巨石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平时你喝一口热水被烫一下会怎么样?再想想邱少云浑身都被烈火焚烧的感受,此时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然生发了许多感受,课堂一下激情荡漾。勿用教师多言,邱少云的人物形象已牢牢印在孩子心中。这样的合理预设为构建和谐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高效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2.心灵换位,给学生以充分表达的空间
凯洛夫说过:“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文中人物蕴藏的情感力量是指引学生人生态度,陶冶学生内在情感的重要资源。而心灵换位就是将文中处于焦点位置的人物与读者本人作心灵上的换位体验,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文中人物所经历的情感历程,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情感的共享。如我在备《小抄写员》时就想到,如今的孩子们已被家长宠坏了,哪个孩子会懂父母,谙恩情?单纯的课本说教根本无法与他们产生共鸣,而口头的表达更不能言尽其意。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对于叙利奥和父亲,你更理解谁,为什么?”,“你还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请以《爸爸,хххх》,《儿子,хххх》为题写封短 2 信,看谁情真意切。接受作业的同时,孩子们就已摩拳擦掌,心中万语千言,仿佛已注于笔尖,而就课后完成情况看,学生已得当地把握了角色的内心情感,能跟儿子(父亲)进行推心置腹的心灵交流。这样的设计就巧妙地在文本世界和学生经验世界之间建立了一条自由的学习通道。
3.立足冲突,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对于同一篇文章理解就会有差异。同样,同一篇文章解读的角度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体会。这时,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和想法,鼓励富有个性的发言。而教师心中始终要有个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基准,导之有法,从而提升人物的美好品质。
如在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我提问:“你是愿意做一个落花生式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一样外表好看的人呢?”许多同学都说愿意做落花生似的人,但我明显看出,有的同学言不由衷,那脸上分明写着“苹果也是有优点的吗?”这时,我巧妙地导“各有千秋”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互相找找“千秋”之处,哗,大家说得不亦乐乎,是啊,花生虽然不好看,但是易存放,可以包装好,推销到外地,只是它太默默无闻,不被人所知。苹果好看,但也要味道鲜美,像人一样内外兼修……,课尾,我布置了一篇读后感《做一个像……那样的人》学生们是课停意未尽,从而留下了更多的思考。
4.可圏可点,给学生以发挥的空间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注重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如果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兴趣和个性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进行选择,他们的责任感也会逐步增强,并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一份责任,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为其思考、发现、探索和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如人教版十二册的《卜算子·咏梅》,课后习题明确要求画画词中的美景,想到有的学生不善于绘画,于是在展示学习成果时,我建议学生可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们立时兴趣盎然,有的吟诵,有的绘画,有的即兴表演,有的挥毫,真是百花齐放,百景争春,学生们通过不同方式表达了对这首词更深的体验和感受,个人的特长也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看似偶然的情形,其背后隐藏着必然,一个充满智慧和创造的老师就是要在身边的不变事物中,不断地变换视角,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处处呈现和谐之乐章。
5.善待疑问,给学生以广博的空间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的`质疑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课后存疑也是正常现象,是真实的、和谐的课堂表现。对于学生的课后存疑,教师不能一锤定音或快刀斩乱麻,要采取存疑的办法记录下问题,给学生课后阅读的时间,使他们成为真正 3 意义上的学习主人。使学习真正成为他们生命的历程。这不但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对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存疑让教师与学生在解疑中教学相长,和谐共进。
三、丰厚的文化支撑
和谐的课堂,师生应互动起来。只有水乳交融,才会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而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教师的投入,潜心准备,精心设计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尤其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学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是30%在课堂,70%在课外。师生关系也是亦师亦友,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把百分之百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健康向上的书籍。如低年级的孩子,可引导他们看注有拼音的课外读物,中年级的孩子,可以看一些智慧故事及浅显的名著,高年级的孩子就应该看一些哲理性故事及大部头的名著。还要指引他们投入到社会这个语文大课堂当中,如做社会调查、采访记录等实践活动,使课外促进课内,让学生知道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同样离不开课外生活。语文教师更要有大语文观念,跳出语文教语文,跳出教材教教材,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才会更生动、和谐、活泼、有效。
和谐课堂,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沃土,构建和谐课堂,是教育永恒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