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校本培训不能贪多求全,不能转嫁成教师的负担
校本培训首要解决的问题是,洞悉本校教育教学层面的不足与缺漏,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一系列自上而下、最后自下而上的针对性很强的教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活动之初,缺乏对本校实际情况的全面调研而盲目活动,势必劳心劳力,得不偿失。有的学校每周要求各学科组推出一节公开课,既要集体备课,评课,还要交一篇教学反思或评课心得。一学期开2~3次,老师们尚有热情,每周都这么搞,势必极大地分散老师们的精力,大家疲于应付,苦不堪言,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受到一定冲击。有的学校规定老师在一学期内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论文及反思,必须完成规定字数的理论笔记摘录,必须听多少节课.必须上多少节公开课,必须开几次学科沙龙,必须找多少学生交流谈心,以这么多的数量和密度来衡量教师参加培训的质量和成果,而且还在制度、考评方面作了相应的硬性规定。毋庸讳言,必要的、一定数量的要求是必须的,但“多管齐下”“一刀切”的方式方法,只求数量上的、形式上的、范围上的高大全,忽视了教师的承受能力与内心需求,导致的,往往是教师的厌烦。如果校本培训变成了教师的负担,教师就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不愿主动思考、实践,只是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而已。所谓的成果也只是以往经验的简单重复或展示,或干脆“拿来主义”。久而久之,教师从校本培训中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和帮助,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不妨在每一学期设定一个培训总抓手,重点培训一项,兼及其他。如第一学期,培训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与课堂教学流程的展开,而后培训如何评课,怎样写反思材料,怎样组织教师换班教学等。一学期重点搞好一项培训,循序渐进,贴近教师实际需求,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让每位教师通过扎实有序的活动,掌握一定数量、一定质量的教育教学技能,尝到教科研的甜头,品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校本培训,不用硬性规定与硬性指标,教师也会乐于投身其中。
二、校本培训不能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奉为“圣经”,变相地贬低教师个体的风格与特色
校本培训中最受广大教师关注的,是能否帮助大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技术。校本培训及一切教科研的最终落脚点是:建设智慧课堂,打造人文课堂。离开了“课堂”的校本培训,是为了培训而进行的培训,其结果肯定是远离课堂,既不能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更谈不上改进我们的实践。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曾走过一些弯路,如把语文课上成历史课,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学生小组讨论变成了茶馆式放羊式座谈,教师不敢否定学生的答案,一味赞美,等等。我们曾对这些教法津津乐道,误以为这就是所谓的新课程新教法。所以在校本培训中,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课堂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与革新,经常反思,随时总结,防止跟风,杜绝随俗。如我们强调教学目标的设定要体现出“三维梯度”,有的学校培训教师时。把“三维目标”误解为三个目标。导致一节课分为三个环节。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规定每节课都要有所体现,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都来喊几句口号,谈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了事。殊不知,更多时候,这一目标是隐性的,靠讲授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这个意识,并创设出一定的情境、氛围,由学生体验,才能达成目标。还有些学校,十分强调目标的生成与预设.把课堂有否生成目标的达成作为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之一。他们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当教师即刻中断原有教学计划而讨论偶发事件,前提必须是生成教学的意义大于原教学计划所产生的意义;否则,即是矫枉过正。再比如,有的学校规定课堂45分钟.必须有一半及以上时间用于学生自学或练习。理念不错,但却忽视了学科、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长久以来,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拿来主义”,不肯动脑思考,不敢批判与比较,教育教学惰性严重。一旦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或方法出现,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就是,生搬硬套,结果脱离了实际,事倍功半。
事实上,一千位教师,自有其至少一千种以上的教法与风格。“没有一种方法是适合所有教师和所有课堂情境的”。假如我们非得拿流行的、公认的某种教法给所有老师作参照。并以此作为评论一堂课是否完美的标准之一,那么,我们在根本上就违背了校本培训的初衷。我们要尊重教师的个人风格、特色,帮助其挑选更恰当的教法,使课堂教学在过程的实施、情境的创设、知识的迁移、问题的拓展、活动的安排、练习的设计等多个环节上,始终处于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问题探究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有效化的良好状态、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使教师得到全面进步。
三、校本培训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精神的丰富性与心灵的柔软度
我们的校本培训,关注教师技术层面的提高远多于关注其内涵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一个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教学技巧,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学识水平,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书匠,但他不一定能身心幸福,不一定能让学生身心幸福,因为他的课堂教学,可能缺失精神生命的涌动。有的课堂,可能成为智慧课堂,但不可能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平等、和谐、诗意、愉悦等特质,不可能像空气一样让每个学生自由呼吸。所以,我们的校本培训,要引导教师去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去提升自身感悟美、表达美的敏锐触觉、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参观访问、旅游演出,组织教师读书交流。读《教学勇气》、《静悄悄的革命》、《英才是怎样造就的》等教师专业书籍,但请不要把写论文、作摘录当目的来读。还要读《没有我们的世界》、《瓦尔登湖》、《约翰·克利斯朵夫》、《平凡的世界》、《人间草木》等等。毕淑敏说:“日子一天一天的走,书要一页一页地读,清风朗月水滴石穿,一年几年一辈子地读下去。书就像微波,从内到外震荡着我们的心,徐徐地加热,精神分子的结构就改变了,成熟了。”因为阅读,教师自然而然由单一的现实中人,逐步地汲取了“理想中人”的气质涵养;再通过课堂这一中介,将这种现实与理想合二为一的气质、修养,传输给了学生。因为阅读,教师的内在人格得以强健,他们追求思想的自由、灵魂的完善,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阅读,帮助教师完成自我教育,从而使他们的教学生命产生质的飞跃。教育的品位就是这样形成的。
四、培训过程中的教师评价要力避过分功利化
校本培训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并且必须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地调整培训策略。所以,培训的成效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全部、强烈地凸现出来。有的培训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或技术比赛很好地传达出来,并结成成果展示出来。而有的培训内容。则呈隐性,往往是潜移默化地催生成果,需日积月累,需厚积薄发。因此,管理层面如果忽视校本培训的本有规律,急于求成,往往好心办不了好事.导致活动不扎实,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师沉不下去,心态倒浮躁起来了。其二,对教师的评价产生短视行为,近视行为,看重教师某一个时间段的成效与成绩,不能耐心地、长期地跟踪评价,或随时中断评价,试图窥一斑而知全貌,结果容易犯经验主义错误,以偏概全,失之偏颇,伤害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培训热情。我们可以组织教学质量调研小组,经常深入年级、班级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师授课、作业布置、批改情况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校级、年级、班级质量分析会,积极反思得失,及时帮助教师调整应对策略。这一过程,于教师而言,又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校本培训。学校还可以安排同年级组、同学科的教师换班教学,组织管理人员和学生全面考察其教学情况,并与原任课教师的教学作比较,互相学习,各取所需,从而扬长避短,更好地进步。总之,我们的评价制度,要有利于激发并保持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使他们对培训产生内需力,不断获得成就感,最终成就教师、成就学生、成就学校、成就教育。
校本培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充满疑问与困难,充满挑战与机遇,充满智慧与光明,只要我们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一定会开辟出各有特色、生气勃勃的崭新领域。
第二篇:校本教材存在的问题
校本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郭永德
辽宁省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摘要:校本教材是国家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不同程度地使用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校本教材在编写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果在编写和使用中,不注意消除这些问题,很可能将降低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本教材
编写
问题
方法
校本是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教材的使用价值也越来越得到师生的认可。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体系之后,校本教材编写方兴未艾。在中职学校里,校本教材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同样的课程,差不多是一校一“本”。校本教材有无存在的必要?一门学科是否应该各唱各的调?校本教材能替代国家统编教材吗?学校在组织编写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人曾参与3本德育课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于担任科研处主任工作,工作职责的关系,又组织了学校17门校本教材的编写,并认真考察了多所中职学校本校教材编写情况。我的观点是,校本教材编写是必要的,但质量要保证,使用方法要妥当。这里,我就中职学校教材编写的情况进行浅析,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校本教材的内涵。
1、校本教材不一定是一所学校自编的教材。它是相对国家教材和地方教材而言的,校本教材可以是几所学校共同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好的校本教材对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道德素质很有帮助。但是怎么定位校本教材?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校本教材是由本 校教师组织编写的,供本校师生教学时使用的教材。这种定义将影响校本教材的存在和使用价值。校本教材、地方教材和国家教材构成我国教材体系,这是从教材使用的范围来界定的。国家统编教材一般在全国范围内中职学校共同使用,地方教材是在某一省或某一市范围内使用的教材,校本教材的使用范围一般是一个区域内(市或县)性质相同、培养任务相同、学生发展状况相似的一所或几所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三者的使用范围不同,但校本教材在内容上是统编教材的完善和补充。
2、校本教材的编写者不一定是本校教师。
校本教材由谁来编,不是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的尺度。判断是否是校本教材的尺度应该满足下列条件:第一,教材是某一地方仅供一所或几所学校内部使用的。第二,校本教材是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的。第三,校本教材不能取代国家统编教材,是统编教材的补充。那些通用性很强的教材既使由本校教师编写,也不应划归校本教材范围之内。
3、校本教材不能取代统编规划教材。
一些学校在使用校本教材时,由于受到学时的限制,只好大幅度减少统编教材的课时,增加校本教材的授课时间,还有个别学校干脆砍掉国家统编教材,由校本教材取而代之。客观上讲,现在的校本教材良莠不齐,无法取代统编教材。那些不使用统编教材的学校。我认为无法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的。既然校本教材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又不能取代统编教材,那么,在教材使用学时上,必须有个界定。我个人的观点是:国家统编教材占总学时的70—80%,校本教材占总学时的20—30%,也就是,国家在《课程标准》里给校本教材留足20%—30%的学时。这样,合理的时 间分配,校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20—30%的学时安排教学内容,防止校本教材长篇大论,减少校本教材和国家统编教材争学时的现象发生。这样,保证了统编教材的授课时间。
二、校本教材存在的必要性。
1、统编教材的“通用性”不能满足企业对员工的“个性要求”。现行的中职学校规划教材,已经完全脱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束缚,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其理论框架、案例分析都具有很强的“职教特色”。但是,由于规划教材覆盖的全国各类中职学校,反映所有岗位的劳动者的德育素质要求,因此,国家课程的内容首先要考虑学科领域,并以科学知识为核心,注重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学术水平。这就客观地忽视了中职学校学生思想素质的差异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国家课程很难照顾到学校的特色,以及不同企业对员工的特殊要求。
2、统编教材不能及时把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纳入教材中。
国家课程开发周期长、稳定性强,一个版本的教材往往使用十几年。而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各种思潮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变化非常迅速,形成形形色色的世界观、人生观,学生多元化的思想问题不断演变。国家课程在研究这些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时,由于教材的稳定性,规划教材在理论研究和采取措施上明显滞后。校本教材的灵活性就弥补了这一缺陷。
3、统编教材“难、繁、偏、旧”现象严重,不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
中职学生厌学心理很重,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低,学生的注意品质、意志品质发展滞后于同龄人。因此,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较低。初中毕业生到中职学校读书时,本着就抱着不愿学习文化课的目的来的。另一个方面,由于学生的基础差,国家统编教材难度大,学生学起来很吃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让学生去啃那些高深莫测的知识,学生根本不感兴趣,无法完成教育教学目标。“难、繁、偏、旧”的教材知识体系既不利于学生发展,也是对学生宝贵时间的浪费。
三、校本教材编写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国家统编教材的局限性,给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机会。校本教材由于灵活,能及时吸纳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是“学生最需要的知识,学生能学会的知识”,因陋就简此,校本教材内容实用性强,难度较低,学生能够掌握。可见,校本教的编写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校本教材使用过程中,我们发现校本教材编写上存在很多共性的问题。
1、抄袭现象严重。很多校本教材编写时没有《校本课程标准》的指导和规范,由于编写校本教材时间短,为了保证下一个学期的投入使用,编写校本教材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在短时间内,编者完成编写任务,编写者往往东拼西凑,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不得不大幅度抄袭其它教材的内容或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样,一本校本教材成了“联合国”,校本教材质量没法保证。
2、教师的能力还不适合编写校本教材。
大多数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教育教学任务很重,在工作期间又很少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社会实践经验也不丰富。学校组织德育课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时,他们觉得难度很大,很无助。教师们既缺乏理论高度,又缺少教材编写能力,编出来的教材语法错误多,文字错误多,标点符号错误多。他们只好把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进行梳理,编入教材。从这个角度讲,一般学校的德育教师还没有能力胜任编写校本教材的任务,学校也没有为教师编写校本教材提供应有保证。
3、校本教材印刷费用较高。
校本教材使用周期短,一般校本教材只供本校师生使用,因此,印刷数量较少,这样,册均费用相对较高。这从一个侧面又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有些校本教材为了节省印刷费,找一些小印刷厂印刷,印刷质量不高。
4、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争学时现象严重。
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争课时的问题。国家对中职学校德育课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必须按照《教学标准》规定开足课程。中职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为二年,有的甚至缩短为一年半,在这短的时间里,完成统编教材的内容已实属不易,再讲校本教材,在学时上不够用,为了解决校本教材和统编教材课时上的矛盾,有的学校只好舍弃统编教材,使用校本教材。用校本教材代替国家统编教材,不符合国家规定,这也将大大降低教学质量。
三、校本教材的定位。
四、提高校本教材质量方法。
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上既然不是一人一校的事,那么在编写校本教材时,就应该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各种因素齐心协力,开发出一本弥补国家统编教材不足,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课教材。
1、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中职学生的思想状况、德育水平有其明显的地域性,这是由于人们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地域文化教育形成的。一个县区,甚至一个地级城市,中职学校数量并不多,学校管理有其共性。因此,校本教材可以供一个学校使用,也可以供几个学校共同使用。从这个角度讲,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在校本教材编写中发挥领导作用,协调有关学校或专业人士,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教材。
2、教育专家、教研专业人士主动承担开发校本教材的重任。各市、县区教研部门都有相关专业的专职教研员,相对来讲,他们的知识面、专业能力、视野等更适合开发校本教材。教研员应主动承担责任,发挥自身优势,有计划地编制校本教材,防止学校开发教材时的盲目性。
3、行业专业人士发挥校本教材开发中的作用。
校本教材的开发,最好由教师、教研员、学者以及行业中的专业人士成立校本教材编写委员会,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有熟悉学生的现状的优势,教研员和学者有专业特长的优势,行业专业人士有了解企业需求的优势。三方共同合作开发的教材,才可能是最有行业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4、用市、县级地方教材取代校本教材。
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有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由市、县级两级部门组织编写的地方教材,取代学校自编的校本教材,更有现实意义。这就避免了一个地区各中职学校为了显示本校特色,都去开发校本德育教材的局面,使学校的人力、物力都造成极大的浪费。
总之,开发校本教材是可行的,但开发和使用校本教材要慎重,各级 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在开发校本教材工作中发挥职能作用,同时要对各类学校开发校本教材和使用校本教材情况进行监管,确保国家《课程标准》的实施,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阁等.魏书生教育管理思想理论与实践.2006.10 [2]崔允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3 [3]张万祥,教师专业发展精妙小语.2011.01 作者简介:郭永德,男,1966年12月生,高级讲师,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政法系。1989年7月,分配到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任教,在工作中,积极进行课改,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收到良好的教研成果。曾主持3项省级课题并获一等奖,近20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历任学校教务处主任、科研处主任等职务。
联系方式: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田家镇盘锦市经济技术学校
电话:***
0427-6723199
邮编:124201
信箱:pjjxxiaobao@163.com 7
第三篇:现阶段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现阶段教师校本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滨江小学
骆燕琼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对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等各方面都提出新的要求,教育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的变革。而影响这场变革的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师资。事实上,我们已明显地感觉到,教育改革的深化与师资培训的相对滞后这对矛盾已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新课标的全面推行已迫在眉睫,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目标要求内容手段,一部分教师甚至可以说是一大部分教师手足无措,感叹“书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会教了的”绝不在少数。如何加快师资培训步伐,提高师资培训的实效,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众所关注的关键问题。
目前,可以说从上到下都在积极地寻求快捷有效的师训途径。而在这众多的培训途径中,校本培训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途径。极大多数学校积极地推行校本培训,努力探索校本培训的方法、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学校都困难重重,真正高质量,能实现的预期目标的培训并不多。我们可以透过以下几种常见现象,来剖析一下影响当前师训工作效度的因素到底有哪些?
一、校长逼着教师培训——培训动力不足
如果有心去访问一下,就会发现被逼参加培训的教师不在少数。学校煞费苦心制订了各种学习制度,组织了各项学习活动,花费了大量的精力财力,而教师却并不积极参与,甚至怨声不断。没办法,只好与考核挂钩,逼着老师学,但又往往会发现,上交论文有不少是抄的,检查的学习摘记是考核前夜赶的,连教师自己也不知道抄了些什么„„教师自我培训意识、热情的缺乏是校本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据调查,危机意识缺乏,时间精力不足,培训缺乏吸引力,这三者可能是校本培训的动力不足,影响师训效度重要原因。
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培训系统性不强
校本培训到底培训什么呢?今天发现教师课堂教学不行,就开展如何上课的培训,明天觉得教师理论功底太差,就忙着学习理论,后天又觉得教师不会搞科研,又急着培训怎么搞科研。甚至教导主任说上课重要,要从课堂教学抓起,科研主任说科研重要,要从培训科研能力着手。对学校师训工作缺少系统思考,找不到适合的切入口,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症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教师忙于就付,被动学习,培训的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三、一刀切
一视同仁——培训针对性缺乏
总的来说,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每个人因为认知水平、年龄阅历、任教科目等方面的原因,他的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甚至个人的发展定位都会有显著的差异,如果不考虑教师的个别差异,一味地强调一刀切齐步走,就会挫伤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积极性,甚至使不少人产生抵触情绪。而且,这种忽视教师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培训,也违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培训的情感基础。
四、学习热热闹闹,上课涛声依旧——培训操作性较差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然而,现在却出现一种非常奇怪而平常的现象,那就是学习培训热热闹闹,课堂教学涛声依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对于教师的学习来说,有一个从理论的学习到内化再到行为的外显过程,这是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可操作化,为教师架设一座从理论到实践的桥,许多教师光靠自己的悟性是很难跨越从理论到实践这条沟壑。
五、今天一个花样,明天一个花样——培训功利性太重
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师资的时代适应性,为学校的持续发展储备能源。师资成长是一个持续的缓慢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很难想象,一支队伍在几个月之内就实现现代化。但培训中确实在存在着一些口号多,形式多的赶时髦现象,而这种急功近利的泡沫现象,是师训工作的大忌。师训是一个默默积蓄力量的过程。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师资培训的实效呢?
一、建立校本培训的支持系统
良好的的支持系统是校本培训得以正常开展的基础,如果校本培训缺乏良好的支持系统,很可能会缺少动力,缺少依托,难以持久。从目前的情况看,校本培训的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支持
校本培训是一项面向教师群体的培训,制度是培训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制订一些必要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如《学校教师发展规划》、《教职工学习制度》、《教研组活动制度》等等,将在激发动机,推动行为,提高效率等方面起得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作为一项培训人的工程,在制订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教师参与制度的制订和完善,提高制度的科学性、适切性和有效性。
2、文化支持
现代管理理论已认识到,管理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学校管理就是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里进行的管理。从长远和深层的角度,文化对人的影响可能比制度更有效更持久。不断学习,自我超越,适度竞争,有效合作的团队学习文化,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刺激每一个成员不断反思学习,自我更新。因此,建设一种支持性的校园文化,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基础之一。
3、经费支持
培训需要经费,需要物力、财力的投入,这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而师资培训又是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在眼前的困难与长远的发展面前,我们要有清晰的判断,系统地思考,保证培训经费到位。避免出现“讲起来重要,碰到钱不要”的现象。
4、技术支持
师资培训的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等都是有待于探讨和研究的问题,这其中有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问题,光靠学校内部的力量还不能解决。在组织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校内外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特别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建立联系,寻找各方面的技术支持,提高培训的起点和效度。
二、完善校本培训的操作系统
教师校本培训如何进行是一个正在探讨的热点问题,到目前为止,尚无定论,而且因为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教师的校本培训对每一所学校来说,都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提高的过程。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注意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实际的培训操作系统,才能使培训真正落实。
1、注意内容的系统性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一个教师的成长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过程,而且每一个教师处在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对培训的需求也不一样。作为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标的校本教师培训,要找准培训的切入口是一个十分困难问题。要找准这个切入口,就有必要对学校教师的现状作一次全面真实地了解,分析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对发现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找到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明确一段时间的重点培训内容。在确定了主要内容之后,再选定一些对主要培训内容有帮助的辅助学习内容,使培训内容有系统,有重点。在明确学校培训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每一个教师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定自己的侧重点,形成合适自己特点的内容系列。如我校就在制订学校学年师资培训执行计划,规定学校培训基础要求的基础上,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个人的自我培训执行计划。
2、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现代管理理论已认识到,管理要以人为本,一切管理工作都应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校本培训实际上是一个教师在学习型的团队中自我发展的过程,不能将其看作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行为。正因为如此,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就尤其重要。无论是制度制订、目标设计还是内容的确定都要让教师参与,尽可能地多给教师选择的权利,让教师在团体确定的大范围内,确定自己力所能及的目标,选择最需要的学习内容,运用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实现个人的最佳发展。
3、注重培训的实践性
培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学了难以致用是校本培训面临的最大困难。帮助教师实现从理念的转变到行为转化是十分关键的一环。在培训中,既要重视理论学习,观念转变,更要重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尽可能地增加培训的操作性。比如针对某些理论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对一些课进行会诊,从理论角度找依据,找问题;开展专题性的教学研讨争鸣活动;各种学习汇报活动等,形成一条理论——实践——反思——理论„„不断循环的学习路径,努力在理念和行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4、体现培训的针对性
如前所述,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发展要求,有不同的学习需要,有不同的学习基础,如果忽视这些客观现实,会挫伤不少教师的积极性,特别是会引起一部分中老年教师的反感。因此,教师校本培训时要考虑到分层要求,对不同的教师要有不同的要求。最好在学校的大目标前提下,教师自定发展步调。
5、实现方法的多样性
培训方法单一而且形式化倾向严重是影响培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的目标内容,由于方法不同,产生效果可能也会截然不同。在组织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创造性,运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多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比如优秀教案共享,案例交流,观点报告,信息通报,专题讨论等。
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终身学习已成为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毋用置疑,教师培训也必将伴随着学校发展的始终,并不断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怎样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实效将成为学校管理中越来越重要的课题。
第四篇:培训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
(一)对于培训缺乏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1、培训的定位不明确
培训的首要目的应该是满足企业长期发展的需要,然而某些企业的领导对培训定位不清,并不是十分清楚公司人力资源的瓶颈所在,也没有认真分析公司的困境是否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只是简单的认为培训就是组织理论学习教会员工基本的岗位技能和知识,无需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联系起来,以至于将培训变成一种盲目的救火式、应急式工作,无法将培训与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达不到真正激励员工的目的,更谈不上将培训制度融入企业文化之中。同时,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企业往往会忽视对管理层和决策层领导的培训。
2、忽略培训的潜在价值
许多企业经营者对培训投入甚少,一旦企业经济效益不太好时,就以资金不足为由尽量减少培训或者干脆不培训。这主要是有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培训是一种成本,作为成本,当然应该尽量降低。事实上,对企业而言,培训是对人力资源这一核心资源进行开发的投入,是一种间接投资,要通过人的改变来产生效果,取得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无形的,较之其他投入,这种投入更能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其效益是巨大的,且具有综合性、长远性。据国外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对员工培训投资1美元,可以创造50美元的收益,它们的投入产出比为1:50。
3、培训得不到各部门的重视
目前许多企业将培训看成是对员工的一种福利,对于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如何管理层并不十分重视。与此相应,没有感受到工作竞争压力的员工自然有权利拒绝接受这一福利,将培训视为离开岗位作短暂休息的难得机会。而对于培训部门,一方面得不到高层领导的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也无法调动底下员工的积极性,再好的培训项目也难以顺利开展,久而久之必然丧失工作热情。思想决定行动,公司高层领导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先从员工思想上抓起,将员工培训纳入绩效考评之中,同时给予培训部充分的支持和授权。另外,领导支持对培训部也是一种监督和激励,使培训部更好的工作。
(二)缺乏系统、健全的培训体系
据一份权威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培训调查报告显示,92%的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42%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几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企业一提到培训,就是来场讲座,外派学习一周等清一色的“单调品牌”,从来或者说很少考虑自身需要,更多的是流于形式,为培训而培训。
1、培训没有建立在深入的需求分析上
培训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之上的,培训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最关键和最基础的一项工作,很多企业往往忽视这项工作。做培训不进行需求分析,就不知道培训什么内容;不能确定培训对象,导致培训工作盲目没有针对性,培训效果事倍功半。培训计划也是一种摆设,为计划而计划,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做计划。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不是针对岗位进行分析从事者应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从课程入手,考虑接受这些课程的培训能掌握什么知识,这自然就会出现跟风赶时髦现象。
2、培训难以有效实施
我国一些企业的确重视培训,然而却不懂得如何科学的实施培训,比如,许多企业的培训项目设置就不科学。当然,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企业培训市场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讲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
监督手段不力和沟通渠道不畅也造成了培训实施事倍功半。许多企业重视培训的前期准备、策划和选择过程,而当培训进入实施阶段时,却忽视了对这个过程的监督和沟通。培训实施中是需要必要的监督,以便实时掌控学员的学习信息,同时可以使培训项目在不断反馈过程中不断改善。而实际情况是,培训一旦开始后就很少有人过问,直到培训结束时才进行简单的考试。通常的学员都是被动的学习,没有主动地参加到培训中去,对学员来说,培训中缺乏沟通。同样的培训课程,有的学员学习效果很好、获益匪浅,而有的学员却所学甚少,就是因为沟通存在问题,在课程学习前没有好好准备,在学习中没有对本企业中的问题或者没完全听懂的问题与培训讲师或者班上其他学员进行讨论。培训过程中缺少监督手段以及缺少沟通渠道都造成了培训项目事倍功半。
3、培训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
我国大部分企业较为重视培训资金的投入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问题,许多的企业没有将精力放在培训的评估工作上,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的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做跟踪调查,造成了培训与实际生产服务脱节。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4、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环境
有关培训的研究表明,一般的培训仅产生10~20%的转化率,即80~90%的培训资源/成果被浪费了,这是任何一个高绩效企业都无法容忍的浪费。培训的根本目的应该是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因此,培训后返回岗位,员工需要一个能够促进培训成果转化的环境,企业要激励员工学以致用。但现实却是员工的工作环境中,存在着诸多阻碍员工进行培训成果转化的因素,如部门管理者的不支持、同事的不支持以及时间紧迫、资金短缺、设备匮乏等工作本身原因。培训成果缺乏转化的环境造成“培训没有太大实际用处”的观点产生,对培训工作又是一大阻碍。
对策:
1、在公司内部形成良好的培训思想及观念
领导要重视并身体力行。企业通过培训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潜能,这将使公司在培养人才的投资上得到全面的回报。
树立培训新观念
2、设置合理的培训机构
成立培训部对培训工作进行专门管理。他们要根据员工的培训需求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按年初制定的培训大纲设计培训科目和课程,并根据需要随时进行调整;认真执行培训计划;做好培训的督促与监督工作,尤其是对各生产基地及市场销售人员的监督工作;确保讲师的授课质量;尽量提供受训者亲身实践的机会,并及时强化受训者的学习效果。
3、培训方法多样化
在职培训、课堂讲授法、视听技术、远程培训、程序化教学、情景模拟、案例研究、计算机辅助培训。每一方法都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操作中,应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况加以选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培训和开发的新技术也会越来越多,新技术的采用给培训和开发带来了新的活力,并对培训效果和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合理设计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选择必须要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相一致,培训的内容必须具有由学到用的可转化性。不要让员工接受无用的培训
培训要注意培养企业文化与团队精神。在培训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员工的企业精神与观念,将企业理念融化成大家日常行为准则
5、完善培训体系,健全培训制度
各层次各部门培训要分开。对于各作业区的市场人员的培训,如果培训者层次不同,则必须要分开组织,可以按培训层次分类,如经理层、区代表(点代表)层、理货员层。不同层次的员工其培训需求是不一样的,培训内容的设计不应该也不可以一样。因此,如果受训者层次不同,应按培训层次分类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的培训。
对于不同部门的员工,其应掌握的知识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因此,在接受培训时,也应该按知识的类别,分别进行培训。
6、重视培训后的评估工作
要根据每一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提供培训后继续跟踪活动和后继资源。培训效果评估是一次培训的收尾工作,也是下一次培训的开始,为以后的培训奠定基础,提供参考。效果评估既是对培训部业绩的评估,也是了解受训者培训后情况的途径。分析评估培训工作所带来的最终成果,即评估企业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第五篇:安全培训存在问题
煤矿职工安全技术培训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本文认真分析当前煤矿安全技术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今后安全技术培训提供参与。
关键词:煤矿职工 安全技术 培训 0前言
煤矿安全技术培训是煤矿安全工作的基础之一,是搞好煤矿安全工作三大支拄之一。但是,随着用工制度的改革及80后农民工不断进入煤矿生产建设,职工流动性大,一线队伍难于稳定,给安全生产带来不少的问题,职工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培训效果难于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1煤矿职安全技术培训现状
1.1工与学的矛盾突出。煤矿企业的一线员工大部来自西部省份的偏远农村,“煤矿干活靠体力,不需要什么技术”已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他们离家时只带够路费,没有多余的钱,到达煤矿后,已身无分文,连基本生活费都没有,一到煤矿 1.2招工门槛低,新工人整体素质不高。煤炭行业脏、累、苦的特点,使一些文化水平高一点的农民工不愿到煤矿打工,特别新生代农民更不愿来煤矿打工,能愿留在城市里干临时工。一项调查显示,80%-90%的老一代农民工将打工收入寄给家里,而65%-70%的新生代农民工将收入用于自己的吃穿住行,工资很少寄回家。新生代农民工喜欢城市,渴望融入城市。笔者所在城市汽车站前广场不经意地成了劳务交易所,每天都有大量农民工,一边在等活干,一边在打牌赌博,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煤矿招工大门也曾经向他们敞开,但是他们能愿在等待,也不愿到煤矿打工。招工难,招到文化水平高的农民工更难。这种现象客观上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
1.3师资队伍难于满足教学要求。煤炭企业教师一般来自本单位中从事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多年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煤监部门考核合格后从事教学工作。他们的优点是自身对煤炭生产安全管理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煤炭专业理论水平。但是他们的缺点是没有经过系统教师专业教育和训练,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比较缺泛,没有教学经验,且大部教师为兼职教师,平时忙于本职工作,没有时间做教学研讨工作,因此教学水平难于提高。
1.4培训内容不全面,不能满足新时期煤矿安全生产需要。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生
活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人际关系更加复杂、生活工作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这些问题均不同程度给人们的心身带来很大影响。但我们安全教育仍沿用过去那一套方法,只重视安全知识教育和操作技能传授,忽视了员工的心理教育和疏导,导致有些人产生了心理障碍,间接地给安全工作带来不少麻烦。据统计,一些事故的发生的确与设备、环境、技术操作水平有关,但几乎所有的事故发生都与个人的心理失常有联系。导致心理失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社会现象不满,对工作失去热情,人际关系不良,家庭成员失和,工作环境不理想,有侥幸心理,过度紧张等。这种种原因导致的以下失常如果能够自我调节,或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心理咨询人员的帮助,对其本人的身心健康危害会小得多。
2今后对策
2.1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培训制度,实行农民工带薪参加安全技术培训制度,从制度上解决农民工安全技术过程中的工学矛盾。具体做法:公司每年在安措安排一定资金,作为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经费,根据井型大小,确定吨煤培训费;补贴标准每人每天工资20元,生活费35元;公司每季度核销一次。通过几年来实践,这种制度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安全技术培训过程中工学矛盾,体现了以人为本管理理念。
2.2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培训效果。俗话说得好,“办法永远比困难多”。针对农民工文化水平低现象,我们及时改变教学方法,以现场实物培训和电教片等直观教学方法为主,通过感性认识,农民工容易接受,取得较好培训效果。目前,我司共建立采掘现场实物培训基地2个,提升运输现场实物培训基地3个,基本能满足全司培训需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写与公司安全生产相适应电教片脚本,拍摄电教片作为农民工辅助教学内容。
2.3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一是选派从事多年煤炭安全生产技术人员参加师资培训,培训重点内容应以全日制师范学校教材为主,因为作为农民工教师,他们知识已经能够满足煤炭安全生产需要,参加师资培训目的在于提高教学传授能力,而不在于教师知识充电。二是招聘师范生,经过适当煤炭行业安全生产知识培训,充实到各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提高教学传授能力。三是各级安全技术培训中心,要经常组织教学研讨,做到二类教师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教学传授能力。
2.4强化煤矿职工安全心理培训,满足社会发展和新时代下安全生产的需要。煤矿安全与否取决于人的安全行为和物的安全环境,而人的安全行为与人的安全心理密切相关。安全心理教育的时机,一是常规性时机,如新工人上岗培训、职工转岗培训时系统进行心理教育,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
别、不同工种、不同性别、不同学历职工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心理教育;二是重大事件时机,如事故发生后。安全心理教育方法:一是强化安全氛围。在醒目处张贴宣传标语,在危险处挂警示牌;尽量满足职工合理的需求等;二是开展各类安全心理专题讲座分别对不同工种、不同年龄的人讲授安全心理,多给职工职工以积极的、良性的心理暗示;三是进行案例分析。四是成立专门的安全心理咨询机构,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职工宣泄不良心理,保持身心健康。